关于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

时间:2019-05-14 09:02: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

第一篇:关于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

关于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监督管理

工作的通知

环监测[2018]4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质量技术监督局: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厅字〔2017〕35号)、《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国办发〔2015〕56号)、《国务院关于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促进全面质量管理的意见》(国发〔2018〕3号)精神,创新管理方式,规范监测行为,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健康发展,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制度建设

(一)完善资质认定制度。凡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均应依法取得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认监委)和生态环境部联合制定《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 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评审补充要求》。国家认监委和各省级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以下统称资质认定部门)依法实施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资质认定工作,建立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员数据库,加强评审员队伍建设,发挥生态环境行业评审组作用,规范资质认定评审行为。

(二)加快完善监管制度。资质认定部门依据《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原质检总局令第163号)对获得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的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实施分类监管。生态环境部修订《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导则》(HJ 630-2011),完善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质量体系建设,强化对人员、仪器设备、监测方法、手工和自动监测等重要环节的质量管理。各类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不断健全完善内部管理的规章制度,提高管理水平。

(三)建立责任追溯制度。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要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建立覆盖方案制定、布点与采样、现场测试、样品流转、分析测试、数据审核与传输、综合评价、报告编制与审核签发等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采样人员、分析人员、审核与授权签字人对监测原始数据、监测报告的真实性终身负责。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负责人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应对监测原始记录和报告归档留存,保证其具有可追溯性。

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四)综合运用多种监管手段。生态环境部门和资质认定部门重点对管理体系不健全、监测活动不规范、存在违规违法行为的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进行监管。健全对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双随机”抽查机制,建立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名录库、检查人员名录库。联合或根据各自职责定期组织开展监督检查,通过统计调查、监督检查、能力验证、比对核查、投诉处理、审核年度报告、核查资质认定信息、评价管理体系运行、审核原始记录和监测报告等方式加强监管。

(五)严肃处理违法违规行为。生态环境部门和资质认定部门应根据法律法规,对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和人员监测行为存在不规范或违法违规情况的,视情形给予告诫、责令改正、责令整改、罚款或撤销资质认定证书等处理,并公开通报。涉嫌犯罪的移交公安机关予以处理。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申请资质认定提供虚假材料或者隐瞒有关情况的,资质认定部门依法不予受理或者不予许可,一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资质认定;撤销资质认定证书的生态环境监测机构,三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资质认定。

(六)建立联合惩戒和信息共享机制。生态环境部门和资质认定部门应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加强部门合作和信息沟通,及时将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资质认定和违法违规行为及处罚结果等监管信息在各自门户网站向社会公开。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个人诚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相关要求,对信用优良的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和人员提供更多服务便利,对严重失信的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和人员,将违规违法等信息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七)加强社会监督。创新社会监督方式,畅通社会监督渠道,积极鼓励公众广泛参与。生态环境部门举报电话“12369”和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举报电话“12365”受理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的举报。行业协会应制定行业自律公约、团体标准等自律规范,组织开展行业信用等级评价,建立健全信用档案,推动行业自律结果的采信,努力形成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三、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

(八)加强队伍建设,创新监管手段。生态环境部门和资质认定部门应加强监管人员队伍建设,强化监管人员培训,不断提高监管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相关人员在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规依法予以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充分发挥大数据、信息化等技术在监督管理中的作用,不断提高监管效能。

(九)强化部门联动,形成工作合力。生态环境部门和资质认定部门应切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按照本通知要求制定联合监管和信息共享的实施方案,建立畅通、高效、科学的联合监管机制,有效保障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提高监测数据公信力和权威性,促进生态环境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生态环境部 市场监管总局

2018年5月28日

(来源:生态环境部网站)

第二篇:关于加强安全评价机构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

大毛毛虫★倾情搜集★精品资料

关于加强安全评价机构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

安监总规划〔2006〕10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

为切实加强安全评价机构监督管理,规范安全评价行为,提高安全评价工作水平,推进安全评价工作健康有序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安全生产工作,根据安全监管总局2006年第10次局长办公会议和全国安全评价工作座谈会议精神,现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安全评价机构等安全生产中介服务机构应是独立依法执业并承担民事责任的实体。各级安全生产监管、煤矿安全监察部门要坚持“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中介机构分开”的原则,与包括安全评价机构在内的安全生产中介服务机构脱钩,严格遵守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加强对安全生产中介活动监督管理的若干规定》(安监总办字〔2005〕98号)各项要求。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公务人员要坚持原则、遵守纪律,加强学习、增强素质,努力提高安全评价管理水平,做到安全许可公平透明。

二、各级安全生产监管、煤矿安全监察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以下规定:

1.不准干预安全评价机构的正常活动,不得以备案、登记为由,擅自设立法律法规之外的行政许可事项,凡属行政许可的事项一律不准收费。

2.不准以任何理由实行地区和部门保护,不得指定生产经营单位接受特定的安全评价机构开展评价工作。

3.不准接受安全评价机构的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不得在安全评价机构入股或收受利益分成,不得在安全评价机构报销应由个人支付的各种费用,不得收取或变相收取各种报酬和费用。

4.不准利用职权向安全评价机构索要钱物或为亲友谋取私利。

5.不准参加由安全评价机构支付费用的娱乐、健身、旅游等活动,不得以单位或个人名义向安全评价机构摊派或推销书刊、产品等。

三、安全评价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要加强自律,严格遵守以下规定:

1.不准以安全生产监管、煤矿安全监察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名义或以欺骗手段到生产经营单位招揽业务。

2.不准伪造安全评价资质、资格证书,不得出具假证件和其他虚假证明资料。

3.不准在业务活动中进行任何形式的商业贿赂,不得以不正当的方式获取评价项目。

4.不准在安全评价业务活动中弄虚作假、提供虚假报告,不得超资质规定业务范围从事安全评价活动。

大毛毛虫★倾情搜集★精品资料

大毛毛虫★倾情搜集★精品资料

5.不准转让和出借资质、资格证书,不得在多家机构重复执业。

四、安全评价行政许可工作要立足于服务、服从于安全生产监管、煤矿安全监察工作。安全评价机构发展的数量和规模应从区域经济结构、发展水平和安全生产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科学、合理控制。各地应制定安全评价机构发展规划,做到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控制总量、适度发展。

当前,各级安全生产监管、煤矿安全监察部门要重点围绕安全生产许可工作,要对安全评价机构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支持,保证安全生产许可工作正常开展。

五、安全监管总局和省级安全生产监管、煤矿安全监察部门作为安全评价机构资质证书颁发管理机关(以下简称发证机关)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依法行政,按照《安全评价机构管理规定》(原国家安全监管局令第13号)及实施要求,严把准入关,做到严格条件、严格程序、严格审查,不得擅自降低标准和条件。实行资质许可会审和公示、公告制度,建立评审技术专家库,随机选取确定评审专家。

六、各地应参照甲级资质对安全评价人员专业技术的要求,制定乙级资质专职安全评价人员基础专业的规定。严格执行专职安全评价人员“四险”(即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指事业单位)制度。安全评价机构资质不得重复许可,同一家安全评价机构只能获取一个级别(甲级或乙级)的安全评价资质。各地发证机关应在作出安全评价机构乙级资质许可决定后10日内,将有关机构申报材料及发证机关批准(或取消)材料报送安全监管总局备案。

七、发证机关要加强安全评价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管理,对于违反国家相关规定的机构和人员,特别是对于出具虚假证明(证书)和评价报告、评价不到现场、超范围评价、出借资质资格证书、重复登记从业等违规行为要严肃处理。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安全评价机构及人员,应及时按规定进行处理。实行资质管理“黑名单”制度,淘汰那些管理混乱、质量低劣、信誉差的评价机构。要把安全评价机构和人员的业绩作为考核的重点内容,实行安全评价机构资质年审和人员资格登记、执业信誉档案制度。

二OO六年六月七日

大毛毛虫★倾情搜集★精品资料

第三篇:社会环境监测机构管理办法

社会环境监测机构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对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及社会环境监测活动的管理,优化环境监测队伍,提高环境监测服务能力和水平,根据环境保护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污染源监测管理办法》和《国家重点监控企业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办法》等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社会环境监测机构是指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以外的对外从事环境监测业务的机构。

第三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可自愿向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环境监测业务能力认定,取得《社会环境监测业务能力认定证书》后,方可对外开展环境监测工作。

第四条 申请社会环境监测业务能力认定的机构,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属于依法设立或注册的具有固定场所、固定设施设备、固定人员的实体单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能够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具备10名以上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合同制人员要有三年以上聘用合同),并通过上岗考核;(3)具有与所申请认定能力相适应的监测设施和设备;监测用房面积不低于800平方米,其中实验室用房不低于700平方米;(4)申请认定类别一般不少于三类:水和废水、空气和废气、噪声;申请认定参数一般不少于60项,重点为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主要监控项目;申请认定的类别和参数必须通过计量认证;

(5)具有完善的监测管理制度和与监测业务相适应的质量管理体系,能确保各项监测质量活动协调有效运行;(6)在我省开展工作的省外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必须在我省境内具有固定场所、固定设施设备和相应的上述其他条件。

第五条 能力认定的内容包括:组织机构、人员素质、监测能力、仪器设备、标准物质、实验条件、监测工作、质量保证、质量体系建立等。

第六条 能力认定的具体程序为:

1、申请认定的机构向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填写申请表,并提供基本条件等相关证明材料;

2、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书面申请、申请表及相关证明材料;

3、对符合认定基本要求的机构,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认定,形成认定报告;

4、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认定报告提出审批意见,对合格者颁发认定证书。

第七条 从事社会环境监测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参加专业技术培训,并经考试合格方可上岗。

第八条 认定证书包括正本和副本。副本应详细注明单位名称、承担的监测类别、监测项目等具体事项。

第九条

持有认定证书的机构,应按照所持认定证书中批准的监测类别和项目实施监测,不得超范围监测;如需增加监测类别和监测项目,应按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申请扩项认定。

第十条 持有认定证书的机构提供的监测报告等,应附认定证书影印件。

第十一条

取得认定证书的单位出具的环境监测数据可作为环保部门或企业实施环境管理的依据。

第十二条

认定证书有效期为3年,期间复查一次;复查中发现监测机构的实际监测能力比认定时有明显下降的,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限期整改。监测机构完成整改后,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复查,对复查不合格的机构,应注销其认定证书。

第十三条

认定证书有效期满前六个月,持证机构应按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程序申请复审。逾期不提出复审申请的,视为自动放弃,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将注销其认定证书。

复审时需要新增监测类别及项目的机构可按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程序申请复审、扩项认定。

第十四条 持证机构在认定证书规定的有效期内如果监测机构名称、地址(工作场所)、关键岗位人员(机构负责人、授权签字人和技术负责人)、监测标准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时,应及时向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变更手续。

第十五条 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在提供环境监测服务的活动中,应严格执行相关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标准,保证监测的客观性、公正性:

(1)所使用的环境监测仪器应由计量部门按有关要求进行检定或校准,所使用的标准物质应是有证标准物质或能够溯源到国家基准的物质。

(2)应优先选择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作为监测分析依据,并确保为现行有效版本。

(3)对环境监测布点、采样、现场测试、样品制备、分析测试、数据处理评价和监测报告等全过程应实施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

(4)在监测服务完成时要出具符合计量认证要求的书面环境监测数据和结论报告。

第十六条 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应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使质量管理工作程序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并保证其持续有效运行。

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应积极参加质量控制考核、能力验证、实验室间比对等外部质量管理活动,并采取密码样、明码样、空白样、加标回收和平行样等方式进行内部质量控制。

第十七条 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在提供环境监测服务的活动中,应当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保守委托方秘密。对属于保密范围的环境监测数据、资料等,应当按照国家有关保密的规定进行管理。

第十八条 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在开展监测服务工作时,应遵循“谁委托、谁付费”和“谁监测、谁负责”的原则,事先由双方签订委托协议书,协议书应明确委托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协议书的收费条款应根据监测服务内容和要求确定。不得强制服务并强制收费,也不得只收费不监测或多收费少监测。

第十九条 社会环境监测机构接受委托后,应独立承担工作,不得转包监测业务。

第二十条 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及其负责人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第二十一条 省、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社会环境监测机构的监督检查和考核,推动环境监测的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促进社会监测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第二十二条 对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社会环境监测机构,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予以通报批评或者注销其认定证书:

(1)监测机构的名称、工作场所、关键岗位人员、监测标准等情况发生变化,未及时申请变更;

(2)不能按规定完成环境监测任务;(3)超范围、超期限开展监测业务;(4)涂改、倒卖、出租、出借认定证书;(5)监测报告严重失实,造成不良社会影响;(6)监测工作中出现重大质量事故;

(7)经复审发现监测能力较原认定时有较大下降,且超过整改限期仍未达到要求;

(8)不按规定接受检查、考核或在检查、考核中隐瞒有关情况、提供虚假材料;(9)其他影响监测工作客观性、公正性的行为。对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社会环境监测机构,依法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

第二十三条 企业自行监测机构的业务能力认定及企业自行监测工作的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四川省环境监测机构资质审查

四川省环境监测机构资质审查

评审技术要求

1.引言

1.1为加强环境监测机构的管理,确保环境监测质量,根据《四川省环境监测资质管理办法》的规定制定本技术要求。

1.2本要求供四川省环境保护局对环境监测机构(以下简称“监测站”)进行资质审查考核时使用。

1.3本要求是四川省境内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机构应遵守的基本要求。

2.基本要求

2.1评审内容包括环境监测人员上岗考核、人员素质、实验条件、质量管理、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5个方面,共34项具体要求。

2.2初次审查和五年复查换证时,每个监测站均应参加2.1 内容的考核。

2.3通过2.1所述五个方面评审的监测站方可获得《四川省环境监测资质合格证书》。

2.4评审采用理论考试、现场考察、现场考核、查阅资料、座谈询问等方式。

2.5非环保系统的行业环境监测站和企业环境监测站分别按环保系统的市(州)级和县级环境监测站要求评审。

3.监测人员上岗考核

3.1监测人员上岗考核按《四川省环境监测人员上岗考核技术要求》执行。

3.2监测站人员上岗考核成绩以全站参考人员成绩的平均值计。4.人员素质 4.1人员结构

a.大专以上学历者占在岗职工总数的比例:省、市(州)级监测站≥75%,县级站≥70%;

b.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占在岗职工总数的比例:省、市(州)级站≥75%,县级站≥70%。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占在岗职工总数的比例:省、市(州)级站≥50%,县级站≥40%。

c.持监测人员上岗合格证人数:省、市(州)级站不少于在岗职工总数的80%,县级站不少于在岗职工总数的75%,且持上岗合格证人数不少于5人;

e.新增人员素质好、专业对口、学历水平与工作岗位相适应。4.2人员素质

a.监测站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应熟悉环境监测专业业务,具有5年以上环境监测专业工作经验,并具有工程师以上职称; b.监测人员均应受过相关专业的技术培训,并具有相关工作能力,能胜任本职工作;

c.所有从事监测工作的技术人员,每人具备承担3个以上监测项目的能力;

d.监测人员所持上岗合格证项目必须覆盖本机构监测业务范围,申请取证的每个项目持合格证人数不少于2人。

4.3学术水平

a.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或学术会议上交流人员:省级站≥20%,市(州)级站≥10%;

b.在市(州)级以上刊物发表或学术会议上交流人员:省级站≥20%,市(州)级站≥20%;

c.论文在刊物上发表及站内技术交流人员:省级站≥40%,市(州)级站≥30%,县级站≥30%。

(注:技术报告被行政管理部门采用的,视为在同级刊物上发表论文)

4.4 科研水平

a.获省级以上科技奖项目数:省级站1-3个,市(州)级站1-2个;

b.获市(州)、县级以上科技奖项目数:省级站2-5个,市(州)级站1-4个。

4.5接受考核和指导培训

a.接受上级站组织的考核且成绩合格; b.有适应工作需要的业务培训计划; c.能按计划实施业务培训并有培训记录; d.培训效果好。5.实验条件

5.1制定有满足环境监测工作需要的管理制度和程序,并能在实际工作中贯彻执行。

5.2实验室要求

a.业务用房面积:省、市(州)级站≥30m2/人,县级站≥25m2/人;

b.实验室清洁、整齐,采光、通风、湿度、温度、防振等条件能满足测试要求,实验室内无与检测无关的物品;

c.实验室分布、安排合理,同一实验室内各监测项目间不产生干扰;

d.实验室内上、下水管道及电、气线路的布置整齐合理、安全可靠,能满足测试工作需要;

e.要求高的实验室有环境条件的控制措施和记录; f.消防安全设施齐备、有效。

5.3仪器设备配置能同时满足以下要求:

a.有完成日常监测工作所需的基本仪器设备,有完成上级管理部门下达任务所需监测仪器设备,有完成同级管理部门下达任务所需监测仪器设备,有申报监测项目所需监测仪器设备(参见附件二《四川省环境监测机构主要仪器设备配置参考目录》);

b.仪器设备能按分析方法和监测技术要求不断更新。5.4有完整的仪器设备档案 内容包括:

a.仪器设备名称、型号、序号、制造商名称或其他唯一性标识; b.接收日期、使用日期; c.目前放置地点、保管人; d.接收状态及验收记录;

e.仪器设备使用说明书;

f.检定周期、最近一次检定或校准日期和结果; g.维护计划,维护、维修和使用记录。

5.5仪器设备放置合理,便于操作,有必要的防尘措施,配套设施完善。

5.6仪器的检定符合要求 a.强检仪器依法送检;

b.自检、自校的仪器设备有相应规程和记录,并能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或有能证明其相关性的满意证据。

5.7每一台仪器设备都有明显的标识表明其状态,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和使用记录清楚明确、完整、齐全,易于使用。

5.8仪器设备完好率达到100%,、在用率达到90%以上。5.9各种玻璃器皿清洁、无玷污、放置合理,有适当的防尘、防污措施,按规定保管、使用;玻璃量器按规定依法送检或自校,并有相应记录。

5.10试剂的管理和使用

a.按规定分类放置和储存,库房有良好的通风、避光条件,有完善的消防、安全措施;

b.有严格的保管和领用制度,台帐清楚,记录准确; c.实验室内试剂的配制储存安全、合理、符合规范要求,试剂瓶标签书写规范、完整、清晰。

5.11安全措施

a.剧毒试剂的管理和使用严格执行有关程序,专账管理、双人双锁、领用手续完善齐备;

b.易燃、易爆物品由专人、专账管理,领用手续完善齐备; c.有毒、有害废液、废气均经过处理达标排放;

d.易燃、易爆、易腐蚀、剧毒物品等,应按有关规定进行收集、处理和处置。

6.质量管理

6.1监测站有质量负责人,有必要的质量工作人员和实验条件,以保证质量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6.2质量文件

a.建有能满足环境监测工作需要的质量体系并形成文件; b.环境监测工作严格按质量体系要求运行; c.有切实可行的质量控制技术方案;

d.有切实可行的质量保证工作计划,并报上级技术部门备案;

e.有能证明质量保证工作按计划进行的记录(包括对原始记录和报告的质量审查处理意见、整改记录等);

f.有质量保证工作总结,并报上级技术部门备案。6.3 有参加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合格的记录。6.4采用的监测分析方法、评价标准应现行有效。

6.5实验室内按规定采取质控措施,空白和检测限的测定、校准曲线、精密度和准确度的控制等均符合质量控制技术方案,并有相

关记录。

6.6原始记录使用统一表格,真实可信,填写规范,修改符合规定,妥善保管。

6.7监测报告使用统一格式,信息量全,内容正确,经三级审核后按规定报出。

6.8质量负责人每年不少于1次对站内质量工作进行自查,并有自查报告。

7.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 7.1管理水平

a.有精干高效,满足工作需要的组织机构; b.有保证正常监测工作开展的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 c.监测能力建设成效显著;

d.监测点位经过优化并得到上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认可; e.行政和技术有管理制度和程序、实施有效;

f.技术档案:有部门、人员管理,有关法律法规、标准、技术规范、文件、资料收集齐全、管理完善,资料归档及时、完整,分类管理、便于查找,有完善的档案管理和借阅程序;

g.每年由站长主持对全站监测工作完成情况和工作质量等进行自查并有自查报告。

7.2指令性任务完成情况

按上级和同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a.环境质量监测:完成下达任务,项目满足需要,数据量、数

据质量(含有无投诉)达到要求;

b.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完成下达任务,项目满足需要,数据量、数据质量(含有无投诉)达到要求;

c.具有对环境监测数据、环境统计信息进行规范收集、科学处理、安全储存和及时传输的能力,达到环境管理工作的有关要求;

d.有对本区域环境质量、污染源状况和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的能力,在表征技术和评价方法上能运用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简明、方便的评价方法;

e.环境监测报告制度有效执行:环境质量公告、内部通报、报告书、监测报告、专题报告等按要求编制,质量和数量满足要求,数据综合利用充分、有效(环境管理、公众服务)。

f.对下级监测站进行的业务指导和人员培训有计划、记录,培训效果好(对县级站不作要求)。

7.3其它监测工作开展情况

a.有开展和参加省、市(州)级科研监测工作的成绩或记录; b.完成服务性监测(污染源常规性监测、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污染纠纷仲裁、企业污染限期治理达标验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等)效果好。

注:

1、行业站、企业站根据职责范围、工作任务和工作特点考核;

2、以上评审内容均应有完整的执行情况文件和文字记录资料。

第五篇: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全文印发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已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

2015年7月26日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存在范围和要素覆盖不全,建设规划、标准规范与信息发布不统一,信息化水平和共享程度不高,监测与监管结合不紧密,监测数据质量有待提高等突出问题,难以满足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影响了监测的科学性、权威性和政府公信力,必须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要求,坚持全面设点、全国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生态环境监测新格局,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明晰事权、落实责任。依法明确各方生态环境监测事权,推进部门分工合作,强化监测质量监管,落实政府、企业、社会责任和权利。

健全制度、统筹规划。健全生态环境监测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体系,统一规划布局监测网络。

科学监测、创新驱动。依靠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加强监测科研和综合分析,强化卫星遥感等高新技术、先进装备与系统的应用,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立体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综合集成、测管协同。推进全国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联网和共享,开展监测大数据分析,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与监管有效联动。

(三)主要目标。到2020年,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各级各类监测数据系统互联共享,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显提升,监测与监管协同联动,初步建成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使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

二、全面设点,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四)建立统一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环境保护部会同有关部门统一规划、整合优化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建设涵盖大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等要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全国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开展监测和评价,客观、准确反映环境质量状况。

(五)健全重点污染源监测制度。各级环境保护部门确定的重点排污单位必须落实污染物排放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的法定责任,严格执行排放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监测要求。国家重点监控排污单位要建设稳定运行的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依法开展监督性监测,组织开展面源、移动源等监测与统计工作。

(六)加强生态监测系统建设。建立天地一体化的生态遥感监测系统,研制、发射系列化的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和环境卫星后续星并组网运行;加强无人机遥感监测和地面生态监测,实现对重要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等大范围、全天候监测。

三、全国联网,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信息集成共享

(七)建立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集成共享机制。各级环境保护部门以及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卫生、林业、气象、海洋等部门和单位获取的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数据要实现有效集成、互联共享。国家和地方建立重点污染源监测数据共享与发布机制,重点排污单位要按照环境保护部门要求将自行监测结果及时上传。

(八)构建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加快生态环境监测信息传输网络与大数据平台建设,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资源开发与应用,开展大数据关联分析,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管理和执法提供数据支持。

(九)统一发布生态环境监测信息。依法建立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发布机制,规范发布内容、流程、权限、渠道等,及时准确发布全国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及生态状况监测信息,提高政府环境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保障公众知情权。

四、自动预警,科学引导环境管理与风险防范

(十)加强环境质量监测预报预警。提高空气质量预报和污染预警水平,强化污染源追踪与解析。加强重要水体、水源地、源头区、水源涵养区等水质监测与预报预警。加强土壤中持久性、生物富集性和对人体健康危害大的污染物监测。提高辐射自动监测预警能力。

(十一)严密监控企业污染排放。完善重点排污单位污染排放自动监测与异常报警机制,提高污染物超标排放、在线监测设备运行和重要核设施流出物异常等信息追踪、捕获与报警能力以及企业排污状况智能化监控水平。增强工业园区环境风险预警与处置能力。

(十二)提升生态环境风险监测评估与预警能力。定期开展全国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对重要生态功能区人类干扰、生态破坏等活动进行监测、评估与预警。开展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新型特征污染物及危险废物等环境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提高环境风险防控和突发事件应急监测能力。

五、依法追责,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与监管联动机制

(十三)为考核问责提供技术支撑。完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指标体系,利用监测与评价结果,为考核问责地方政府落实本行政区域环境质量改善、污染防治、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生态保护、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等职责任务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十四)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与执法同步。各级环境保护部门依法履行对排污单位的环境监管职责,依托污染源监测开展监管执法,建立监测与监管执法联动快速响应机制,根据污染物排放和自动报警信息,实施现场同步监测与执法。

(十五)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监管。各级相关部门所属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环境监测设备运营维护机构、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及其负责人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和技术规范开展监测,健全并落实监测数据质量控制与管理制度,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环境保护部依法建立健全对不同类型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及环境监测设备运营维护机构的监管制度,制定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处理办法等规定。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加大监测质量核查巡查力度,严肃查处故意违反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行为。党政领导干部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按照《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六、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制度与保障体系

(十六)健全生态环境监测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体系。研究制定环境监测条例、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管理办法、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发布管理规定等法规、规章。统一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海洋、生态、污染源、噪声、振动、辐射等监测布点、监测和评价技术标准规范,并根据工作需要及时修订完善。增强各部门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可比性,确保排污单位、各类监测机构的监测活动执行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

(十七)明确生态环境监测事权。各级环境保护部门主要承担生态环境质量监测、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环境执法监测、环境应急监测与预报预警等职能。环境保护部适度上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准确掌握、客观评价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状况。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监管重心下移,加强对地方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的管理。地方各级环境保护部门相应上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逐级承担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及环境应急监测等职能。

(十八)积极培育生态环境监测市场。开放服务性监测市场,鼓励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参与排污单位污染源自行监测、污染源自动监测设施运行维护、生态环境损害评估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清洁生产审核、企事业单位自主调查等环境监测活动。在基础公益性监测领域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包括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运行维护等。环境保护部要制定相关政策和办法,有序推进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制度化、规范化。

(十九)强化监测科技创新能力。推进环境监测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健全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促进和鼓励高科技产品与技术手段在环境监测领域的推广应用。鼓励国内科研部门和相关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境监测仪器设备,推进监测仪器设备国产化;在满足需求的条件下优先使用国产设备,促进国产监测仪器产业发展。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借鉴监测科技先进经验,提升我国技术创新能力。

(二十)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综合能力。研究制定环境监测机构编制标准,加强环境监测队伍建设。加快实施生态环境保护人才发展相关规划,不断提高监测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完善与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财政保障机制,重点加强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监测数据质量控制、卫星和无人机遥感监测、环境应急监测、核与辐射监测等能力建设,提高样品采集、实验室测试分析及现场快速分析测试能力。完善环境保护监测岗位津贴政策。根据生态环境监测事权,将所需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重点保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组织领导,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明确职责分工,落实各项任务。

下载关于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8公共机构节能监督检查通知

    2018年昌吉市公共机构节能监督 检查工作通知 各乡镇、街道,市直各部门: 为进一步规范公共机构节能监督检查工作、推动节约型机关建设工作,根据《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党政机......

    浅谈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工作服务

    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以及群众对自身的生活质量的关注,环境质量的好坏受到广泛关注,作为环境管理、环境监察、环境监测这三大环境管理体系之一的环境监测工作如何更好地这......

    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

    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 [摘 要]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工业得到了显效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环境检测是保护环境质量的重要方式,可以......

    江苏省社会化环境监测机构业务能力

    附件3: 江苏省社会化环境监测机构业务能力 认定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积极培育和引导社会环境监测力量,规范社会化环境监测机构的业务能力认定行为,根据环境保......

    浅谈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程序及要点

    浅谈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程序及要点 【摘要】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不良影响日益凸显,对生态环境的监测、控制也迫在眉睫,给当前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带来了严峻的......

    2018年苏州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要点

    2018年苏州市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要点 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全市环境监测系统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

    关于加强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

           【法规标题】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关于加强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 【颁布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局 【发文字号】 【颁布时间】1995-5-12 【失效时间】0:00:0......

    关于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

    关于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1]27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规划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