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9年我国中成药、保健品进出口分析
2009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受到较大的影响。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同比下降13.9%。
而与我国整体外贸形势相反,我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额同比增长了9.8%,2009年中药出口总额为14.6亿美元,中成药出口占中药出口总额的11.2%。2008年,中成药贸易首次出现1228万美元的逆差,而2009年中成药贸易的逆差为1242万美元,基本持平。2009年,我国中成药累计进出口额达3.39亿美元,同比下降4%。其中,出口额为1.6亿美元,同比下降4.23%;进口额1.76亿美元,同比下降了3.88%。
2009年,医药保健品进出口总体维持平稳态势,进口和出口同比都有小幅增长。从以往的数据看,2007年,我国保健品贸易首次出现778万美元的逆差,2008年保健品贸易的逆差增幅大幅提高,达到171%,2009年贸易逆差增幅已经放缓至10%。2009年,我国保健品累计进出口额达2亿美元,同比上升了3.12%。其中出口额为8910万美元,同比增长了2.21%;进口额达1.12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85%。
中成药:全年出口小幅下降
2009年前三季度,中成药出口基本保持平稳状态,第四季度出现大起大落之势,特别是在10月出口骤减后,11月出口创出1884万美元的新高。但因2月和10月出现单月出口低于1000美元的情况,所以造成2009年全年的中成药出口同比下降4%。
从以往的情况看,我国中成药进口的高峰一般出现在7月和年底,2009年7月和12月的中成药进口分别为1893万美元和2138万美元,主要进口产品为“中式成药”(商品海关编码为30049059)。
拉美小幅增长 中东大幅下降
2009年,中国出口中成药到9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出口增幅较大的国家为韩国、贝宁和越南;出口下降较大的为印度尼西亚、加纳、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加拿大和英国。我国中成药主要出口地区仍是中国香港、日本和美国,这3个国家和地区占我国中成药出口的57%左右。
中国香港特区是中成药的最大出口地区,出口比例占全国中成药出口的41%,对该地区2009年中成药出口为6734万美元,同比增长6%左右。对香港出口商品主要是“中式成药”和片仔癀,清凉油出口规模不大,但2009年出口数量同比增长45%。
美国市场占我国中成药出口的7%,2009年,我国对美国中成药出口为1180万美元,同比增长5.8%左右。我国对美国出口商品主要是“中式成药”,2009年我国对美国清凉油出口111万美元,出口数量同比增长2833%。而我国对美国出口的白药则呈现价增量减的态势。
2009年,中国对越南市场中成药出口有较大增加。越南本土的中成药工业企业规模较小,生产技术水平低,中成药专业生产厂很多尚未达到GMP认证条件,远远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越南医药市场的需求。每年越南市场消费的中成药60%来自进口,其中大多数是来自中国大陆。2009年我国对越南中成药出口达到592万美元,同比增长28%。
野生资源枯竭 云南白药价升
2009年“中式成药”的出口金额较去年同期有一定下降,其中,中东地区降幅达84%,主要是新加坡在厦门独资的一家对阿联酋出口万金油的企业的出口有所下降所致,但因中东地区在我国“中式成药”出口的国际市场份额很小,所以,对我国中成药出口的影响不大。2009年,我国对韩国出口的“中式成药”数量同比增长了1182%,出口金额达273万美元,主要归因于安国市一家贸易公司出口大增所致,但这种同比增长不具有连续性,也不能代表韩国市场的需求明显增长。
2009年,我国对主要传统市场香港的“中式成药”出口相对较为稳定,出口量同比增加9.6%,出口金额达4975万美元,占我国“中式成药”出口的38%,对日本出口量同比下降22%,出口金额为1462万美元,同比下降9.5%。2009年底,日本政府预算甄别工作组计划将汉方药排除于公共医疗保险的适用对象之外,这意味着自1976年以来,一直作为医保药品的日式中药在日本可能成为自费药,这将对今后我国中成药的对日出口产生一定的影响。
2004年3月31日,欧盟通过了《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首次承认了中药的“药品地位”,虽然为过渡期(2004~2011年)内中药以药品身份在欧盟注册提供了简化申请途径,但同时也意味着2011年4月后,草药在欧盟的销售将受到严格的管理,有一部分草药不能再按“膳食补充剂”形式继续销售。2009年中国对欧盟地区“中式成药”出口数量同比下降19%,出口金额为1026万美元,同比下降18%。
2009年云南白药出口增长较快,主要原因是,云南白药的原料多为云南特有的野生药材,因长期无序采挖,资源日渐枯竭,2009年,云南白药的对外出口数量同比减少18%,但因市场的需求仍十分旺盛,2009年云南白药的对外出口价格同比上涨35%,出口金额较去年同期上升了10%左右。
国企仍为主体 闽沪桂增长最快
2009年,我国中成药出口的企业共有661家,较去年同期减少了8%。国有企业仍为中成药出口主体,全年出口9588万美元,占整个中成药出口的59%,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0.5%。因国有中成药企业及其产品具有较高的品牌信誉、较大的生产规模和独立的产品知识产权,以及比较固定的市场消费人群,所以,国有中成药企业的出口量一直比较稳定。
2009年三资企业出口中成药2923万美元,占整个中成药出口的18%,出口较去年同期下降18%。其中,中外合资企业出口降幅为12%,外商独资企业出口降幅为22%。
2009年中国共有30个省份出口中成药,出口的主要省市为广东、北京、福建和天津,这4个省份占全国中成药出口金额的60%,出口增长较快的省市为福建、上海和广西,出口下降较大的为北京和山东。
展望2010年:加强中成药品牌建设,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对于中成药出口企业来说尤为重要。
受金融危机影响而严重萎缩的世界贸易体系已经出现回暖迹象,随着生产需求的逐步恢复,新兴经济体间贸易往来的扩展,世界贸易增长将逐步恢复。2009年,虽然中成药出口金额出现一定下滑,但中成药出口数量达12704吨,创历史新高,可见加强中成药品牌建设和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是进一步扩大我国中成药出口的关键。随着国际经济的回暖,中成药出口将维持在一种相对稳定的态势之中。
保健品:大起落后平稳回升
2009年,我国一季度保健品出口起落幅度较大,进入二季度后,出口平稳回升。
2009年,我国保健品进口整体平稳,6月进口额较大,主要是从北欧和拉美地区进口“除鱼肝油以外的鱼油、脂及其分离品”大幅增加所致,年底出口金额和同比都稳步增加。我国每年保健品进口主要是“除鱼肝油以外的鱼油、脂及其分离品”、“未列名海草及其它藻类”和燕窝。2009年,中国燕窝进口数量和金额都有很大提高,主要是从马来西亚的进口大幅增加所致,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燕窝占全球燕窝产量90%左右,而马来西亚的燕窝占我国燕窝进口数量的88%。这两个国家地处赤道,属热带气候,一年中分为两季,雨季和旱季各6个月,但2009年的雨季延长,金丝燕数量锐减,燕窝的产量也随之减少,加上市场需求不断增加,造成我国进口大幅增加的局面。
亚洲首现负增长 北美欧盟续升
2009年,中国出口保健品到8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出口增幅较大的国家为越南、加拿大、俄罗斯联邦和荷兰;出口下降较大的国家和地区为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澳大利亚、韩国和中国香港。我国保健品主要出口地区仍是日本和美国,这两个国家从我国进口的保健品占我国保健品出口的62%左右。
日本经济虽然有所复苏,但其就业形势恶化和消费不振对本国及周边经济存在一定影响,加之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对我国王浆等商品出口的限制,2009年我国对日本和东盟保健品出口首次出现下降,对韩国和我国香港的保健品出口降幅较去年有所扩大。墨西哥因甲型H1N1流感疫情延缓了该地区的经济复苏,拉美地区2009年从中国进口保健品较去年同期下降48%。
我国对北美和欧盟的保健品出口仍然维持上升趋势,但随着这些国家对保健食品行业质量安全标准的提高和监督管理措施的加强,我国对上述地区保健品出口的增幅较去年有所减缓。我国王浆类产品在对非洲和中东地区的市场认同度有所提高,使得2009年我国对这两个地区的保健品出口大幅上升,但出口规模仍然较小。
鱼油价格持续上扬 王浆出口有所下滑
受海洋渔业资源衰退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海鱼捕捞量有所下降,并进而影响到鱼油产量,但因国际市场对鱼油原料需求旺盛,所以2009年我国“除鱼肝油以外的鱼油、脂及其分离品”出口呈现量减价升的趋势(但我国对美国和加拿大市场的出口量出现102%的上升),出口金额达到3090万美元,同比增长44%。我国的鱼油主要出口市场为美国和加拿大,出口主要是鱼油粗品,价格为7美元/公斤左右,同比上升9.5%,今后几年国际鱼油市场将呈供不应求之势。
鲜蜂王浆的主要出口市场是日本,占中国出口鲜蜂王浆的61%,日方对蜂王浆产品抗生素类药物残留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合格原料减少而使得价格上升,加之日方的检测项目繁多,加大了企业的成本和出口周期,2009年,鲜蜂王浆出口日本的数量下降了53%,出口价格为23美元/公斤,同比上涨10.5%,出口金额为737万美元,同比下降48%;2009年欧盟国家从我国的鲜蜂王浆进口数量和价格也有所下降,进口额为260万美元,下降了11%;美国从我国的鲜蜂王浆进口则是量增价跌,出口额基本与去年持平。
2009年我国王浆制剂对日本、欧盟和美国的出口数量和金额都有一定程度下滑。我国中药酒的出口传统市场是亚洲(香港和东盟国家)及拉美地区,2009年我国中药酒对中国香港出口量下降20%,对东盟国家出口下降36%,对拉美地区出口量下降34%。
三资民营仍是主力 安徽青海出口增幅较快
2009年,中国保健品出口仍主要以鱼油、海藻和王浆类产品为主,主要出口省市为浙江、广东、山东和江苏等地区,其中安徽、青海和广东等地出口增幅较快,北京和四川地区2009年的保健品出口出现较大的下降幅度。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仍是保健品出口的主力军,两者占中国保健品出口的86%。
浙江出口主要保健品为“鲜蜂王浆粉、鲜蜂王浆、未列名海草及其它藻类和蜂王浆制剂”等商品,主要出口市场为日本、美国和法国,2009年浙江对西班牙保健品出口额增幅较快。广东出口主要保健品为“除鱼肝油以外的鱼油、脂及其分离品和未列名海草及其它藻类”商品,出口市场为日本和美国,2009年广东对美国和加拿大保健品出口额增幅较快。
展望2010年:如果全球经济能进一步企稳,我国保健品出口也将会继续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
根据市场调查机构GlobalIndustryAnalysts预估,由于美国和欧盟等传统市场及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销售额逐渐攀升的影响,2010年,全球保健食品市场可望达到1870亿美元的规模。其中低脂肪、低热量、低胆固醇的保健食品品种增多,小麦胚油、深海鱼油、卵磷脂、鲨鱼软骨、鱼鲨烯等软胶囊制剂类产品的市场有不断扩大之势。如果2010年全球经济能进一步企稳,居民消费支出能逐步恢复,我国保健品出口也将会继续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
第二篇:我国保健品行业现状分析
我国保健品行业现状分析
在众多的行业中,保健食品行业无疑令人刮目相看,其发展速度十分迅猛。截至2007年底,我国已审批保健食品8900多种,共有保健食品生产企业1640多家,年产值达到1000多亿元。保健食品行业迅速崛起的原因,主要在于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保健消费需求不断加大,从而大大拉动了行业前行。然而,炙手可热的保健食品市场也潜伏着不可忽视的危机:质量良莠不齐、行业信誉度差、管理相对滞后。
政出多门,缺乏自律
保健食品市场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最主要的因素是企业自我规范、行业自律力度欠缺,同时也与长期以来政出多门有关。
我国对保健食品的监管工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1987年,卫生部颁布了《中药保健药品的管理规定》,这标志着保健品行业的出现;1995年,《食品卫生法》首次明确将保健食品纳入管理范畴;1996年,卫生部颁布了《保健食品管理办法》,结束了营养功能性食品准入无法可依的混乱局面;1999年《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的施行,使我国保健食品的生产走向规范。
可是,由于长期来体制方面的原因,我国保健食品行业出现了政出多门的现象。从保健食品行业确立法律地位的1995年起至2007年止,12年的时间里,我国共出台了保健食品相关法规规章128部,涵盖产品注册、GMP认证、执行标准、生产许可、经营许可、广告审查、市场监管、进出口管理等多个方面。这么多的法规,不要说企业一般管理人员,就是企业的负责人要完全掌握、吃透,恐怕难度太大。而且,多个行政主管部门在制定法规时如果协调不到位,法规撞车的现象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这让守法企业无所适从,因此,一些企业无奈只好选择放弃钻研法规,并采取消极应付的方式,而违法企业却如鱼得水。
业内人士注意到,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保健食品的监管存在职能交叉、职能重复以及监管部门变动的现象。2003年前,保健食品归卫生部监管,2003年,保健食品的主管部门由卫生部移交给国家药品监管局,市场监管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在划归国家药品监管局主管之后,仍有省级及其以下的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违反规定,批准加药的普通食品为“机能食品”、“功能食品”、“特殊食品”等“类保健食品”。这些被违规批准的“光脚产品”无法查询,生产亦不可控,虚假夸大的宣传也很难遏制,加重了保健行业的信誉危机。
更何况,在具体监管过程中,还涉及到质检、农业、工商等部门,有业内人士说具体监管部门曾多达11个。这样的多头监管,在齐抓共管的过程中,由于职责不够明确,或者部门之间相互推诿,很有可能造成要么大家管、要么大家都不管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包括保健食品在内的食品监管中,并非少见。当然,随着我国实行“大部制”,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纳入卫生部管理,保健食品监督管理的职责由卫生部划入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监和卫生两个部门之间的“扯皮”现象可望得到解决。然而,省级以下的药检部门并没有明确划归卫生部门管理,两个部门属于并列关系,因此,保健食品的基层监管问题还有待“磨合”。纳入法规加强监管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关乎国计民生,但是长期以来,我国没有食品安全法。为此,2009年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并于2009年6月1日起施行,将替代1995年颁布的《食品卫生法》,这标志着食品安全将有法可依。然而,在食品安全法草案出台时,却没有关于保健食品的专门条款。原《食品卫生法》中与“保健食品”相关的内容未在《草案》中得到体现。在审查草案中,有专业人士提出,食品安全法草案没有关于保健食品的专门条款,与国际上加强保健食品监管的普遍做法不一致,也不利于解决目前我国保健食品实际存在的问题。保健食品的性质介于食品和药品之间,对其安全性评价、标准制定、准入以及监管等各方面也有异于一般食品,因此,笔者建议草案应增加相关规定,加强对保健食品的监管。
由于国际社会对保健食品的管理不同于一般食品的管理,普遍通过单独立法对保健食品实行特殊管理。很显然,将保健食品视作一般食品来管理是食品安全立法方面的缺陷。因此,后来出台的《食品安全法》增加了有关保健食品方面的条款,第五十一条指出,国家对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实行严格监管。有关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履职,承担责任。具体
行业陷入信誉危机
回眸保健食品行业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发展走过一条曲折的道路,它曾经有过兴旺,也曾经深深地刺伤过消费者的心灵。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有关机构曾对京津沪穗等7大城市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人群中保健食品使用率达到70%,产值达到300多亿元;而在1980年,其产值仅为10多亿元。然而,就在保健食品大红大紫的时候,天花乱坠的广告使保健食品失去了消费者的信任。此后,随着《食品卫生法》和《保健食品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保健食品进入整顿和平滞阶段,而后又进入复苏阶段。如今,重新进入兴旺阶段的保健食品似乎又“好了伤疤忘了痛”,违规广告宣传花样百出。
之前有因广告内容不规范,陈小艺与其子代言的某知名保健品口服液广告在北京电视台等媒体停播;去年,笑星郭德纲因其代言“藏秘排油茶”的广告遭遇诉讼。特别是原本应该起到保健作用的保健食品让人感到头疼的是广告宣传经常使人“吃药”。很多消费者尤其是老年消费者形容保健食品好比“馅饼盖在陷阱上,一不小心就会使人跌进陷阱里”。
一些保健食品经销商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以专家讲座、免费旅游、有奖促销等方法迷惑人们。这样的事例信手可拈:马路上的促销人员向人们派送广告单;提供免费旅游和保健讲座的机会,对象是60岁以上的老人,并有专车接送;在一些专家讲座会场上还挂满了“中国质量服务信誉AAA企业”、“中国优秀企业之星”、“保健品行业全国消费十佳企业”、“保健品行业诚信企业”等牌匾,实际上,这些牌匾的“含金量”有多少很少有人知道。业内专家多次指出,我国保健食品市场存在着“乱象”,使公众对保健食品的信任度大幅降低,行业陷入信誉危机。保健食品成为“众矢之的”似乎是不争的事实。
第三篇:2009年8月份我国货物进出口形势分析
2009年8月份我国货物进出口形势分析
2009-09-25
8月份我国出口值已经第二个月稳定在千亿美元之上
8月份我国货物进出口总值达到1917.0亿美元,其中出口值1037.0亿美元,已经是第二个月稳定在千亿美元之上;进口值880.0亿美元,比7月份略有回落,但是高于今年前6个月的月度进口值。1~8月我国进出口总值为13386.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2.4%,降幅比1~7月缩小了0.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7307.4亿美元,下降22.2%;进口6079.2亿美元,下降22.7%。累计贸易顺差1228.2亿美元,减少303.4亿美元。
出口商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降幅持续缩小,已经低于同期我国出口22.2%的下降幅度。1~8月机电产品出口4278.5亿美元,同比下降20.6%,降幅比前几个月进一步缩小。其中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1762.2亿美元,下降20.7%;机械设备出口1431.4亿美元,下降1..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189.5亿美元,同比下降19.1%,降幅也比前几个月显著缩小。
与此同时,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形势稳定,降幅继续大大低于同期出口总体降幅。1~8月我国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674.6亿美元,同比下降10.4%;鞋类出口183.3亿美元,下降5.8%;家具出口156.6亿美元,下降9.4%;塑料制品出口90.1亿美元,下降8.1%;箱包出口80.3亿美元,下降9.4%。此外,纺织纱线及织物出口374.3亿美元,下降1..9%;玩具出口45.5亿美元,下降12.2%。
进口商品主要是大宗商品进口量继续稳步增长,进口金额受价格因素影响仍然下降。1~8月,我国铁矿砂进口量40490万吨,同比增长32%,进口金额309.4亿美元,同比下降29.0%;大豆进口量2961万吨,增长20.6%,进口金额127.2亿美元,下降14.1%;原油进口量12886万吨,增长7.4%,进口金额497.0亿美元,下降46.5%;初级形状的塑料进口量1591万吨,增长28.1%,进口金额216.8亿美元,下降11.0%;钢材进口量1147万吨,增长3.7%,进口金额127.5亿美元,下降19.5%。此外,工业制成品进口金额4361.6亿美元,下降17.1%,降幅小于同期进口总体降幅。
与此同时,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形势趋好,1~8月机电产品进口2950.1亿美元,同比下降19.1%;高新技术产品进口1846.9亿美元,下降20.4%。他们的降幅均比前几个月明显收窄。
主要国际市场需求正逐步回升
继美国之后,我主要贸易伙伴的进口需求正在趋稳
尽管全球经济仍没有摆脱衰退,失业率依然处于高位,但是一年来各国政府刺激经济的措施正在显现见效。尤其是世界经济的领头羊美国经济近来传出更多乐观消息,如房市有所回暖,工业产值首次回升,大宗商品价格纷纷上涨,消费
和投资正止跌趋稳等等。第二季度GDP按年率计算下降1%,比上两个季度大幅收窄。企业盈利出现了4年来最快的增长。5月份以来个人消费亦恢复增长。预计第三季度GDP将转为正的增长。德国和法国第二季度GDP环比均增长0.3%,日本环比增长0.9%。IMF等国际组织已经开始向上修正对今明两年主要发达国家以及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
随着各国金融体系功能逐步恢复,国际贸易融资情况也已经有所改善。在向好预期的刺激下,商家开始恢复性补货。大宗商品价格已经触底回升。油价在过去几个月稳步上涨,已突破70美元/桶。高盛大宗商品价格指数近3个月上涨了22%,能源价格指数上涨了29%。6月份,一向被市场视为国际贸易领先指标的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创下8个月新高。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编制的PMI(采购经理人指数)中的出口新订单指数近几个月也持续上升。这些指标均预示主要国际市场需求未来一段时间将逐步恢复。
从出口市场看,在我国的前10大贸易伙伴中,我对美国和日本的出口降幅自年初就开始收窄并且降至出口总体降幅以下,对中国香港、东盟和金砖四国中印度的出口降幅现在也已经低于出口总体降幅。1~8月,我国大陆对美国出口1361.6亿美元,同比下降17.3%;对香港地区出口984.0亿美元,下降21.7%;对东盟出口629.4亿美元,下降18.3%;对日本出口600.2亿美元,下降20.2%;对印度出口184.9亿美元,下降14.2%。与此同时,我对欧盟、中国台湾地区、俄罗斯和巴西的出口降幅也开始收窄。这说明继美国之后,我主要贸易伙伴的进口需求正在趋稳。
跨国公司主导的贸易逐步恢复
外商投资企业和加工贸易在我国外贸发展中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
跨国公司是当今国际贸易与投资的主体,它所主导的贸易在全球贸易中占有较大比重。金融危机爆发后,由跨国公司主导和以全球产业链分工为基础的贸易受到较大冲击。反映在经营主体上,金融危机后我国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下降幅度在一段时间内一直大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反映在贸易方式上,外商投资企业占较大比重的加工贸易进出口下降幅度在一段时间内曾大于一般贸易。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下跌和调整后,全球主要股市今年3月份以来已经全面上扬,显示人们对未来经济的预期以及跨国公司信用状况正逐步好转。这使得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贸易开始恢复。从近几个月的统计数据看,我国外商投资企业月度进出口下降幅度已经小于总体降幅,1月至当月下降幅度也开始缩小。与此同时,加工贸易月度进出口下降幅度也已经小于一般贸易降幅以及进出口总体降幅,1月至当月的下降幅度也在逐步缩小。
1~7月,占我国外贸出口半壁江山的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值3473.0亿美元,同比下降22.5%;国有企业出口1034.7亿美元,下降29.7%;其他性质企业出口1763.2亿美元,下降15.5%。1~8月,我国加工贸易出口总值3515.1亿美元,同比下降21.0%;一般贸易出口3279.5亿美元,下降25.2%;其他贸易方式出口
512.8亿美元,下降5.3%。这表明由跨国公司主导的贸易已经出现转机。外商投资企业和加工贸易在我国外贸发展中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
此外,我国以外商投资企业占优的、年初以来下降幅度较大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降幅,也在近几个月也出现了明显收窄,7、8月份已经低于进出口总体降幅。外商投资企业和加工贸易集聚程度较高的一些沿海外贸大省近几个月进出口月度环比都在回升,同比降幅则逐月缩小。这些情况都反映出由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贸易已经进入恢复阶段,这对未来一个时期外需的逐步好转将是有力的支撑。
冷静面对贸易保护主义寒流
世界经济即使在下半年或明年开始复苏,其过程也将是缓慢的,国际市场的竞争可能相当激烈
金融危机爆发并导致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以来,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我国频频遭遇国外对我出口产品的贸易救济调查。今年以来这种情况达到了高峰。据商务部最新公布的数据,1~8月,共有17个国家(地区)对我国发起79起贸易救济调查。其中,反倾销50起,反补贴9起,保障措施13起,特保7起。涉案总额约100.35亿美元,同比增长121.2%。
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案件数量最多的国家或地区是:印度22起,美国14起,阿根廷10起,土耳其6起,欧盟和加拿大各4起。对我国影响最大的保护主义案例是近日美国政府做出的对中国输美轮胎产品采取特保措施的决定,根据此决定,美国将在未来3年内分别对中国输美汽车轮胎征收35%、30%和25%的从价特别关税。这一惩罚性关税的实施将影响我国每年对美国约22亿美元的轮胎出口。此外,美国方面近期还可能发起一些新的贸易救济调查或推出更多保护主义措施。美国的这种做法可能引起其他国家和地区效仿。这对于我国外贸企业保持和扩大出口市场份额无疑将是严峻的挑战。
根据历史经验,在世界性经济危机中,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历来被一些国家作为救命稻草。其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既不利于本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进步,也将大大损害贸易伙伴的利益。美国和一些国家对我国实施贸易保护主义,将极大影响双边贸易和经济合作,也十分不利于世界经济尚显脆弱的复苏进程。中美两国业界已经对奥巴马政府的这一不明智的决定提出严厉批评。我国政府已经要求通过WTO争端解决机制妥善解决中美两国的贸易摩擦。
可以说,美国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做法再次为我国外贸发展敲响了警钟。中国外贸企业一定要冷静应对。世界经济即使在下半年或明年开始复苏,其过程也将是缓慢的,增长速度可能相对较低,但是国际市场的竞争却可能相当激烈。我国已经成为贸易大国,在一些市场上可能会一再受到贸易保护主义的堵截。从事相关商品出口的企业一方面应该积极配合政府做好贸易救济调查的应诉工作,另一方面应该重视市场调查和分析,尽量避免在一些敏感市场上敏感商品的大量无序出口。同时,所有外贸企业都应该转变思路,大力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和市
场结构,减少在国际市场上低价和压价竞争的做法,提高优质优价商品的比重。对于如何妥善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维护有利于外贸发展的公平稳定的贸易环境,政府和业界应该有长期打算。
第四篇:2013年我国西药类商品进出口情况分析
2013年我国西药类商品进出口情况分析
来源:中国医药报2014-2-20
2013年,我国医药外贸增长速度继续放缓,同比增长率为10.27%。在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在我国医药外贸中举足轻重的西药类商品进出口额为511.65亿美元,占比从2010年的63%持续收窄至57%。在这一年中,我国西药类商品出口额为287.07亿美元,同比增长率为3.21%;西药类商品进口额为224.58亿美元,同比增长11.76%;进口和出口增幅均创下近4年来的最低,较医药整体进口和出口同比增长率均分别减少约3.5个百分点;西药类商品贸易顺差继续收窄19.05%,金额为62.48亿美元。
近年来,西药出口的高速增长一直是维持我国医药商品出口增长的主要支撑点。但自2013年以来,国家对原料药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再加上外需疲软、国际市场对中国新兴医药产业的打压,以及欧美对从我国进口医药的监管日趋严格,我国西药出口贸易遭遇寒冬。
出口量升价跌
2013年,我国西药类商品出口数量为724.5万吨,同比增长7.12%,延续了近年来的出口数量增长势头;出口均价则出现了3.65%的同比跌幅,是2010年以来出现的首次下跌,这充分反映出国际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从月度数据来看,2月份和9~10月份为我国西药出口的两个低谷。2月份受春节假期影响,出口增速降到谷底,为-1.17%;出口额也为全年月度最低,仅19.71亿美元。9月份,西药出口数量出现全年唯一一次负增长,造成该月出口额同比减少4.58%。10月份,西药出口数量的反弹受到出口均价下跌的拖累,并未能带动出口额的增长,该月出口额仅同比微增0.01%。从全年来看,仅1月份和11月份西药出口均价有2%左右的同比上扬,其余月份均为下跌态势,跌幅从0.4%到9.5%不等。
2013年,我国西药类商品对传统市场的出口依然占据着优势地位。其中,对亚欧两大洲的出口占据我国西药总出口额的71%,但出口增速的放缓成为西药出口的拖累,出口同比增长率分别仅为4.99%和2.1%;对北美洲和大洋洲的出口表
现更差,同比分别下降1.29%和9.45%;对拉丁美洲、非洲等新兴市场的出口额增速相对较快,分别为8.46%和9.17%,但仅34亿美元的出口规模对于挽救西药出口的整体颓势而言无异于杯水车薪,不过这两大市场未来巨大的增长潜力非常值得企业关注。
印度首次超过美国成为我国西药类产品最大出口目的国,出口额达38.29亿美元,同比增长达10.18%。美国则首次从我国西药类商品出口目的国榜单的榜首位置掉落,屈居第二,-0.73%的同比负增长是其被印度超过的主要原因。日本、德国、韩国、荷兰、巴西、西班牙、意大利和澳大利亚分居我国西药类商品出口目的国榜单中3~10名,除对巴西出口额同比增长7.05%的成绩较为优异外,对其余7国的出口增长率均低于3%,甚至为负增长。对印度、巴西出口的较高增幅和对发达国家的较低增幅说明,在产业链上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高低互补,与印度等竞争对手各有侧重。
2013年,我国共有10398家企业经营西药类商品出口业务,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74家。经营西药类产品出口企业数量的减少,反映出当前我国医药出口低迷的现状。民营企业一直是我国西药类商品出口的主力军,其152.7亿美元的出口额占据着我国西药出口的半壁江山,6.22%的同比增长率更是维持西药出口增长的支柱。相对而言,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活力减退,西药出口颓势明显,同比增长率分别为-4.8%和3.11%。
在我国西药类产品出口企业榜单中,上海怡世翔物流有限公司、浙江省医药保健品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廊坊梅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珠海联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海普瑞药业有限公司、潍坊英轩实业有限公司和浙江横店普洛进出口有限公司占据前10名,但上述10家企业出口所占比重仅为10.17%,我国西药出口集中度低的现状仍未改观。
2013年西药出口结构并没有太大变化,原料药出口占比依然很大,以235.98亿美元的出口额占据着西药出口82.2%的比重,比重略有下降。西成药和生化药分别出口27.11亿美元和23.97亿美元,占比仅相差1.1%。三大类别出口均表现量升价跌的形势令人担忧,原料药、西成药和生化药出口数量依次同比增长
6.89%、13.79%和6.78%,出口均价则分别下跌3.98%、7%和0.61%。具体来看,仅有青霉素类原料药和制剂、头孢菌素类原料药和制剂、麻醉用原料药、激素类和维生素类制剂等几个品种的出口同比增长率超过10%;出口均价同比增幅超过10%的品种更少,原料药中的激素类、四环素类、呼吸系统用药、消化系统用药和西成药中的激素类、青霉素类等品种包含在其中。
第五篇:我国保健品的现状
我国保健品的现状
保健品生产企业概况:截止到2002年底,全国保健食品生产企业848家,比上年减少了30家,而且规模普遍偏小。有调查显示,投资总额在1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只占1.45%,投资总额在1亿元以下5000万元以上的中型企业占38%,投资在5000元以下100万元以上的企业占6.66%,投资在100万元以下10万元以上的小型企业占41.39%,投资不足10万元的作坊式企业占12.5%(见图1-1)。这表明,我国保健品的生产企业中,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大规模的企业较少。一项对12个省市的453家国内保健品企业的调查表明,机器设备平均投资仅为241万元,其中最小的企业仅有价值1万元的生产设备。以上数据表明,我国保健食品的生产企业中,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规模企业较少,行业进入门槛低。而目前世界上20多家知名保健食品跨国公司,通过收购、兼并、租赁等形式,在中国设立分厂,近几年来国外保健食品在我国市场上的销量每年均以12%以上的速度在增长,欧美等国在中国销售的保健品500多种。仅1997年,美国阿拉斯加鱼油和花旗参在上海、杭州、深圳、广州、海口5个市销售收入就突破了2000万美元。综合这两方面可以看出中国保健品未来趋势将走向现代化、规模化生产,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目前我国保健品的特点:
1、产地比较集中。我国保健品主要集中在北京、江苏、广东、上海、山东、湖北等地。目前已批准生产的保健品中,42.79%集中在北京、广东、江苏、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而诸如云南、西藏、青海、新疆、贵州5个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产品仅占1.25%。我国保健品产地与保健品资源产地分布并不一致,这与经济发展有关。不过,可以预见未来保健品会逐步向资源产地扩散,如青海、四川、新疆等地。
2、申报功能相似的多。功能分布集中在免疫调节、调节血脂、抗疲劳3项。2002年保健食品中免疫调节功能的产品最多,约占全部产品的37.3%,调节血脂的产品第二,占13.6%,排第三位的是抗疲劳的产品,占全国产品的10.8%,这三类产品共占全部保健食品市场的61.7%,其销售收入约占总销售额的41.4%。产品结构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功能集中造成竞争过于激烈,很难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令人欣慰的是这种情况有所好转,预计未来中国市场保健品的发展,产
品功能将逐步分散,产品结构趋向合理。
3、相同原料重复开发的多。集中在螺旋藻、褪黑素、鱼油、灵芝、鲨鱼软骨、虫草、甲壳质、银杏等。调查表明,原料的产品分布为:螺旋藻67种、褪黑素57种、鱼油52种、灵芝20种、鲨鱼软骨20种、虫草19种、甲壳质19种、银杏19种。
4、保健品产品剂型以药品剂型为主。主要采取胶囊、片剂、口服液、颗粒剂(冲剂)等剂型,这些剂型的产品就占了近70%;而具有一般食品形态的产品(如糖、罐头、醋、饼干、蜜饯等)比例较小,约占5%。
5、保健品的科技含量较低。目前我国生产的保健品中90%以上属于第一代、第二代产品。随着我国整体科技实力的增强,保健品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例如人参含片的研制成功,改变了以前人参仅能通过胃肠道吸收的单一途径,增加了口腔粘膜吸收,从而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吸收利用率。目前第三代保健食品在我国正蓬勃兴起,代表着未来我国保健品的发展趋势。
我的看法:
我觉得时代在进步,保健品的时代在慢慢的靠拢.现在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在满足基本的温饱的前提下,越来越追求高水平.但是保健品发展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问题:许多保健品企业夸大产品功效、误导消费者。擅自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电台等媒体的广告进行所谓的“科普宣传”、“专家论谈”,夸大宣传保健品的治疗功效;在标签上面夸大其作用,有的甚至加入其它不利于消费者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