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义务教育(最终版)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
中国义务教育的强制性、公益性、统一性,这是义务教育的三个基本性质。公益性
所谓公益性,就是明确规定“不收学费、杂费”。公益性和免费性是联系在一起的,对农村而言,从今年到明年要全部免除学费、杂费,但是对城市而言,这还需要一个过程。实际上,要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杂费,就涉
杂费及到很大的财政问题。现在国家就是要下决心解决这个问题。如修订的义务教育第二条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统一性
统一性是贯穿始终的一个理念。在新法中,从始至终强调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义务教育,这个统一包括要制定统一的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设置标准、教学标准、经费标准、建设标准、学生公用经费的标准等等。这些与统一相关的内容以不同的形式反映到法律的修改中来。如修订的义务教育第四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强制性
强制性又叫义务性。让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是学校、家长和社会的义务。谁违反这个义务,谁就要受到法律的规范。家长不送学生上学,家长要承担责任;学校不接受适龄儿童、少年上学,学校要承担责任;学校不提供相应的条件,也要受到法律的规范。如修订的义务教育第七条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中国义务教育
省级政府负有首要责任
省级政府是地方最高的行政机关,对包括义务教育在内的各项地方公共事业负有首要责任。从目前情况看,省级政府离公共服务职能的要求还有距离。强调省级统筹,就是要加大省一级的责任,这是新体制一个值得关注的内容。省级政府一要统筹落实辖区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确定省以下各级政府的经费分担责任,落实中央安排的转移支付和地方各级政府应承担的资金,承担与其职责和财力相应的义务教育经费数额,制定辖区内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二要统筹省域内义务教育的组织协调工作,制定本省义务教育政策、规划和义务教育的各项标准,统筹配置教育资源,促进省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无论从投入体制还是从管理体制来讲,省级政府的统筹作用都至关重要,如果省级政府能够切实担负起这一责任,理顺省以下的体制,则相关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县级政府负有主要责任
县级政府对该地区义务教育发展负有主要责任,强调管理以县为主是非常必要的。以前在一些地区存在着投入以县为主的做法,使义务教育的事权和财权不对称,挫伤了基层政府管理和实施义务教育的积极性。管理以县为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管好经费。县级政府除了按照省级政府确定的比例承担经费外,一项更重要的任务,是要具体管好用好资金。要将义务教育的各项经费全部纳入预算,建立健全科学规范、高效快捷的资金拨付制度,科学合理地分配资金,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加强监督检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二是具体负责义务教育实施工作。包括做好义务教育学校的规划、设置、布局调整、管理,指导学校教育教学,保障学校安全,培养教师,均衡配置师资力量,组织本行政区域内义务教育公办学校的校长和教师流动。国家“两免一补”政策
一、政策解释:
(一)“两免一补”是指国家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的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免除杂费,并给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一定生活费的一项资助政策,简称“两免一补”。
(二)免费教科书是指免费提供国家规定课程必修科目的教科书,不包括地方课程教材及各种辅助性教材。
(三)免除杂费是指免除原“一费制”规定的向学生收取的杂费。
(四)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是指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的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
二、实施办法:
(一)免费教科书由教育局统计数据,由新华书店每学期免费提供学生使用。所用资金由上级财政部门统一结算。
(二)免除杂费后的补助资金为学校公用经费资金使用,是维持学校正常运转所必须的经费。
1、公用经费使用范围包括:教学业务与管理、教师培训、实验实习、文体活动、水、电、交通、差旅、邮电、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等购置,房屋、建筑物及仪器设备的日常维修维护等。不得用于人员经费、基本建设投资、偿还债务等方面的开支。根据临财教【2011】173号《关于安排2012年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通知》,2012年补助标准为:小学每生每年540元,初中每生每年740元。
2、公用经费预算管理:教育局依据在校学生人数,根据经费标准,核定各学校公用经费。按照“校财局管、专款专用”的要求,教育局支付中心将加强对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预算编制指导及使用的监管。各学校安排使用公用经费,既要保证学校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基本支出,又要适当安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活动经费支出。学校公用经费预算必须落实到具体项目、科目,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不留缺口。
3、公用经费支出与标准:公用经费支出中培训费不得少于总额的5%;学校交通和租车费根据各校的交通状况,统筹兼顾,但总的标准控制在总额的3%以内;学校招待费控制在总额的2%以内;学校校舍修缮、教学设备及图书资料购置等学校发展所需经费,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控制在总额的30%左右;教学业务费主要用于办公费、印刷费、水费、电费、取暖费、教育教学、教研、文体活动、实验实习、会议宣传等一切用于学校日常运转的经费,总量在公用经费资金总额的60%左右。
4、公用经费管理使用的监督检查:学校要建立规范的经费、实物、固定资产等管理制度和程序,厉行节约,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学校要将公用经费使用情况定期在校内进行公布,接受师生的监督。教育局加强对义务教育学校财务收支行为的管理和监督,加大大宗商品采购的核查力度,坚决杜绝套取、挤占、挪用和截留公用经费行为。对违反规定使用公用经费的,要严肃处理。如构成违纪违法的,则依法追究相应责任。
(三)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对象为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的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根据临财教【2011】174号《关于安排2012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的通知》,2012年补助标准为:小学每生每年750元,初中每生每年1000元。
1、申请条件:享受农村或城镇低保户的子女、独生子女及双女绝育户子女、特困救助范围家庭的子女;农村优抚家庭或农村因受灾、疾病等原因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家庭子女、烈士子女、残疾学生;父母一方死亡,离异的单亲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及其他需要救助的家庭子女。
2、发放时间:各校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根据上级发放名额每年秋季开学后评定发放一次。
3、发放原则及要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对象依照民主、公平、公开的原则评定。原来享受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的在校学生原则上继续享受该项优惠政策。各单位必须按分配的金额全部落实到经济困难寄宿学生手中,不得平均分配、滞拨、截留、挪用。
4、评定程序:首先个人申请。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并出具家庭所在村或民政部门提供的有关家庭经济情况的证明材料;二是班级评议。班主任、任课教师及学生代表对申请人在校期间的实际生活状况进行评议,符合条件者上报学校;三是张榜公示。通过公示栏或公示墙张榜公布合议小组初审确定的学生名单,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监督。公示为时七天。公示期内,如有异议,合议小组应重新审定。无异议后,拍公示照片;四是上报审批:以乡镇中心校、初中学校为单位,将享受寄宿生生活补助学生学生有关材料报教育局基教股。上报材料包括:家庭经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花名册的纸质和电子文档各一份、学生申请表一份、公示照片。纸质文档要由各单位负责人签名,学生签名,并加盖公章。
5、资金管理与监督:各学校要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加强管理。严格按照补助对象的界定标准、办法和程序,组织发放寄宿生生活费,严禁代签、代领和冒领现象发生,建立健全受助寄宿生档案管理资料;基教股对享受补助资金的学生是否按时收到补助资金,及时进行监督。对弄虚作假,套取财政专项资金或挤占、挪用、滞留补助资金的行为,将追究责任人和相关领导的责任;各学校要大力宣传国家补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的政策、达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确保国家政策不折不扣地得到落实。
用“加减乘除法”解读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的各种变化,都是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运用“加减乘除法”全方位加大对义务教育改革的结果。加——增加教育投入
今后五年国家财政新增义务教育经费累计将达2182亿元。——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
近些年来,由于经费不足,一些农村中小学不仅没有专门的实验室,甚至连做演示实验的条件都没有;由于基层财政困难,一些农村学校的校长为了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不得不四处筹钱,被形象地称为“化缘校长”„„
为了解决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问题,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专设“经费保障”一章,并从四个方面作出规定,以从制度上解决这一问题:
——明确义务教育经费总体需求,制定有关经费标准。草案要求国家制定并适时调整适应义务教育基本需求的教职工编制标准和工资标准、学校建设标准、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
——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提出明确目标。草案要求各级政府将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照标准拨付经费,确保义务教育经费的逐步增长;对在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得收取学费,并逐步免收杂费。
——明确义务教育经费来源。草案规定,义务教育经费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省级政府统筹落实的体制。“由省级政府财政对该地区的义务教育全面负起责任,应该能够解决义务教育经费问题。”
——规范义务教育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草案要求财政预算将义务教育经费单列,政府决算和学校收支情况应向社会公布,审计机关应当将有关义务教育经费的审计结果向社会公布。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褚宏启认为,增加经费来源、教育经费的预决算以及学
校收支情况向社会公开,是本次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的一个亮点。规定学校财务公开,可以更好地加强对学校的管理。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
“绝大多数学校的教育还是追求分数至上、考试至上。”“关键问题是,应试教育不利于儿童开发智力,更扼杀孩子的兴趣和健康。”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杨东平说,“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都变成了一个模子,缺少灵气,也缺少创造性”。
为扭转当前应试教育风气盛行的状况,修订草案在作出原则规定的同时,还提出了一系列操作性很强的措施:
—规范教学内容,防止教学过于偏重智力的倾向。为此草案规定,学校应把德育放在首位,形成德育教育体系;应保证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文化娱乐等课外活动;不得以任何名义编排重点班。
——严格课程管理。草案规定,学校和教师应当按照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不得违反课程设置方案增加或者删减课程;应当按照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体育、艺术和综合实践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素质。
——明确考核要求。草案规定,对学校和教师的考核,应当综合考察其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和培养学生的情况,不得仅以升学率作为考核标准;对学生的考察,应当综合考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情况,不得以考试成绩替代全面考察。
有关专家提醒说:“解决应试教育问题、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不能单靠法律规定,还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其他方面的共同配合。” 乘——倍加重视教师工作
要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经费保障机制。——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
针对日益突出的教师待遇和教学质量等问题,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作了专章规定:
——加强教师培训。草案规定,县级以上政府应当加强教师培养工作,采取措施发展教师教育。
—保障教师待遇。草案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公办学校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当地公务员相应人员的平均工资。
——加强教师管理。草案明确规定,教师应当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应当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职责,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明确对教师的要求。规定: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不得以任何名义编排设置重点班,不得因个人特征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违反规定开除学生。除——剔除择校之风
要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和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上学难问题,让每个孩子都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
“目前,城市义务教育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学校之间的不均衡发展,被人为地分成所谓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两大类。”杨东平说。
对许多中国城市家庭来说,孩子接受优质教育是头等大事,花多少钱都舍得。在不同学校硬件设施、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差别巨大的环境下,择校之风盛行自然就不难理解了。
为解决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尽合理问题,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在多个方面作出了规定:
——在经费投入方面,草案要求县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编制本部门预算时要向农村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扶持农村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义务教育。
——在师资力量方面,草案要求县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采取措施,促进学校师资力量均衡配置;应组织公办学校骨干教师巡回授课,紧缺专业教师流动教学,公办学校校长和教师在学校之间流动。
——在管理和监督方面,草案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不得以任何名义将学校分为重点和非重点;县级以上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措施缩小差距等等。法——令行禁止乱收费
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
一段时间以来,广大群众对教育乱收费反映十分强烈,乱收费给学生和家长造成了经费负担。”张建华说,“在农村,有些学校没有一台计算机,也不上计算机课,却也要让学生买计算机教科书,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为解决教育乱收费问题,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针对不同情况,提出了许多很有针对性的措施:
——禁止利用补习和发教辅书进行乱收费。草案明确规定,在课程标准范围内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不得收费;向学生发放教科书以外的其他书籍、资料,不得收费。有关专家表示,依照这一规定,许多乱收费行为将再也找不到“合理”借口。
——禁止利用组织学生从事营利性活动。草案规定,学校不得自行或者与其他社会组织、个人联合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
——防止教科书成为牟利工具。草案提出,要减少教科书种类,降低教科书成本,并由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教科书的基准价和浮动幅度。
有关专家分析说,针对教育乱收费行为,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实际上采取的是双管齐下的措施。“一方面增加义务教育投入,防止学校因运转经费不足向学生和家长伸手;另一方面,通过上述禁止性规定,则可防止个别学校和教师巧立名目,牟取私利。”
义务教育也称强迫教育,19世纪60年代以后在各国逐步推行,成为近现代各国普遍实施的一项教育制度和法律制度。法律意义上的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的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1)这里的“义务”一词是指用法律形式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遵守并履行的义务;这里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
建国后义务教育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教育工作,特别是普及教育工作。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规定:“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明确提出了在全国普及教育的任务。1951年8月教育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1952~1957年争取全国平均有80%的学龄儿童入学,从1952年开始争取十年内普及小学教育,还提出五年内培养百万名小学教师。1956年1月毛泽东同志主持制定了《1956~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规定从1956年开始“按照各地情况,分别在7年或者12年内普及小学义务教育”。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教育工作贯彻了“加速发展,提高质量,全面规划,加强领导”的方针,小学教育有了迅速发展,小学儿童入学率上升到61.7%,比1952年提高了12.5%。
60年代初,国家经历了困难时期,教育工作贯彻“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小学入学率有所降低。1963年国民经济调整取得显著成效,并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积极发展小学教育,重点解决农村儿童入学问题。到1965年适龄儿童入学率已达84.7%,普及小学教育工作有了很大进展,初步改变了适龄儿童不能接受初等教育的落后状况。“文革”十年,文化教育事业遭到很大破坏,普及小学教育受到严重挫折。
十年**结束后,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是推动普及教育工作的重要文件,分析了全国小学教育的普及情况,明确提出80年代在全国基本实现普及小学教育的历史任务,并提出了具体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各地区的经济、文化基础和其他条件的不同,进行分区规划,提出不同要求,分期分批予以实现”。“经济比较发达、教育基础较好的地区应在1985年前普及小学教育,其他地区一般应在1990年前基本普及,极少数经济特别困难、山高林深、人口稀少的地区,普及期限还可延长一些”。为了抓好农村普及小学教育工作,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提出了农村普及初等教育的措施。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教育部制定的普及小学教育的标准制定地方标准,对于达标的县(市、区),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验收,要求农村小学的办学形式灵活多样,学制5年、6年并存,并可实行高低年级分段。这一文件是80年代初期指导我国农村普及小学教育工作的重要文件。1983年8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普及初等教育基本要求的暂行规定》,拟定了城乡普及小学教育的基本标准,提出了普及小学教育的“学龄儿童入学率、在校生巩固率、毕业班的毕业率和12~15周岁儿童中初等教育普及率”四项具体衡量标准。对达到普及小学教育标准的地方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检查验收,发给合格证书。在党中央、国务院普及小学教育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切实抓好落实工作,我国普及小学教育的工作有了较大进展。1984年全国平均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5%,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验收,普及小学教育的县(不含市和市辖区)占总县数的18.9%。
1985年5月27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为现代生产发展和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是现代文明的一个标志”,“我国基础教育还很落后,这同我国人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的迫切要求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决不能任其继续”,“我们完全有必要也有可能把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当作关系民族素质提高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一件大事,突出地提出来,动员全党、全社会和全国各族人民,用最大的努力,积极地、有步骤地予以实施。为此,需要制定义务教育法,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颁行”。1986年4月12日《义务教育法(草案)》经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并于同年7月1 日开始实行。
《义务教育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制度的建立,使我国普及义务教育事业开始走上依法治教的轨道,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实施,对于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义务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义务教育法》颁布十多年来,在全社会逐步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初步走向依法治教的新阶段,义务教育师资队伍素质明显提高,管理体制逐步完善,办学条件大有改观,义务教育持续发展,普及程度逐步提高,教育质量稳步上升,民族文化素质有了明显提高。截止1998年,全国73%的人口地区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儿童入学率达到98.93%,初中阶段入学率达87.3%。小学、初中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4.6%、83.4%。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到2000年,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这必将推动我国义务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义务教育的特征
义务教育作为一项教育制度和法律制度,具有不同于其他教育制度和教育工作的独特属
性。
1、国家强制性
义务教育的国家强制性是义务教育的最本质特征,在我国除义务教育和扫盲教育外,其他任何教育制度都不强迫教育对象接受教育。所谓国家强制性,是指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的规定,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推行和实施的。义务教育不仅是受教育者的权利,而且是国家的义务,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依法予以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4条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第11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必须使适龄的子女或者被监护人按时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招用应该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就业”;第15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创造条件,使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对招用适龄儿童、少年就业的组织或个人,由当地人民政府给予批评教育,责令停止招用;情节严重的,可以并处罚款、责令停止营业或吊销营业执照”。第16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克扣、挪用义务教育经费,不得扰乱教学秩序,不得侵占、破坏学校的场地、房屋和设备。禁止侮辱、殴打老师,禁止体罚学生”。义务教育的国家强制性还表现在任何违反义务教育法律规定、阻碍或破坏义务教育实施的行为,都应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受到强制性处罚或制裁。
2、普及性
义务教育的普及性是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所谓普及性,是指全体适龄儿童、少年,除依照法律规定办理缓学或免学手续的以外,都必须入学接受教育,并且必须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由于我国各地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各地实施义务教育的步骤也不完全一样,我国《义务教育法》第2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确定推行义务教育的步骤”。第7条规定:“在普及初等教育的基础上普及初级中等教育”,但都必须按照义务教育本身的要求来实施。我国已经把在2000年在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列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目标和任务,是与义务教育的普及性这一基本特征相适应的。
3、公共性
义务教育的公共性也称义务教育的国民性,是义务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所谓公共性,是指义务教育是一种社会公共事业,属于国民教育的范畴。义务教育的公共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使学校教育成为世俗性的公共事业。二是义务教育由国家设立或批准的学校来实施,体现了国民的意志。义务教育应以国家办学为主,但并不意味着国家是办学的唯一主体,“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在当地人民政府统一管理下,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举办义务教育法规定的各类学校。三是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和教师具有公共和公务性质,他们的工作对国家和社会负责,对全体国民负责。四是国家对实施义务教育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监督。实际工作中的国家对义务教育实行统一管理,中小学教师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社会各方面都应“助教”,维护学校和教师的合法权益,其根本原因都在于义务教育具有公共性。
4、免费性
免费性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特征。所谓免费性是指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免除其全部或大部分就学费用。这是世界各国实施义务教育的一个共同特点。免费教育不等于义务教育,但义务教育应当实行免费教育,因为只有国家、社会履行应尽的义务,创造免费的条件,才能强迫所有适龄儿童和少年接受教育。当然义务教育从免除部分费用到全部费用,从各国的条件出发,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我国《义务教育法》第10条第1款规定:“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这说明我国的义务教育免收学费,但可以根据有关规定适当收取杂费,而所收取的杂费相对于国家、社会对义务教育的投入来说只是很少的
一部分。免收学费,实际上已经免除了接受义务教育学生的大部分费用,体现了义务教育免费性的特征。义务教育的免费性还体现在,对那些贫困学生不仅免收学费,而且《义务教育法》第10条第2款还规定:“国家设立助学金,帮助贫困学生就学”。
5、基础性
基础性也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特征。所谓基础性,是指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其目的是为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四有”的社会主义人才奠定基础。义务教育作为依法强制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一定年限教育的制度,一般都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或包括基础教育制度。公民接受一定的基础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必要途径,是社会健康发展的保证。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以法律规定了儿童和少年接受一定年限的义务基础教育。义务教育的基础性还表现在义务教育是一种全民性的教育,而不是英才教育,其根本目的是使全体适龄儿童、少年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第二篇:义务教育
乡人民政府
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实施办法
为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我区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县委政府的要求,特制订本实施办法。
一、乡人民政府的主要职责
1.依法负责组织适龄儿童少年按时入学,严格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
2.维护学校的治安、安全和正常教学秩序,治理校园周边环境。
3.按照有关规定划拨新建、扩建校舍所必需的土地。
4.根据国家和自治县的规定,积极筹措经费,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
5.发挥村民自治组织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中的作用。
6.做好县人民政府授权的其它工作。
二、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农村义务教育投入
第一要按照“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第二要保障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学校建设的必要投入。第三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和资产管理。政府预算安排的各项教育
经费要按时足额拨付到位,不得挤占、截留、挪用。学校要严格按规定范围和标准安排使用经费,定期公布收支情况,严禁挪作他用。对挪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问题,要严肃查处,遏制腐败问题发生。要节约开支,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严格执行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农村中小学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名义向学生收取规定项目以外的费用或擅自提高收费标准。
三、加强中小学人事管理
乡教育工作由乡长直接负责。乡可在核定的行政编制内确定1—2名(万人以上乡2人,万人以下乡1人)助理或于事协助乡长管理具体教育事务,组织或协调村民委员会参与教育工作等方面的事务,并接受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乡中心学校校长协助助理或干事管理全乡的教育教学业务。
四、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保证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
1.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乡政府每年向县人民政府专题报告一次农村义务教育工作情况。2.建立表彰奖励和责任追究制度,对积极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工作卓有成效的,上级人民政府要予以表彰。
要逐级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凡是拖欠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的县,不得用财政性资金上新的建设项目,不准机关盖
办公楼、买轿车,不准领导干部出国,违者要追究领导责任。对挤占挪用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拖欠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不及时修缮危房或管理不善造成重大安全事故,以及违反编制管理规定、超编制招聘人员的,要追究领导和直接管理者的责任。具体办法由省级人民政府制定。
山区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办法
为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以区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促进农村义务教
育健康持续协调发展,根据《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的意见》和《蚌埠市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的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进一步明确区、乡政府的教育工作职责
1、区人民政府对本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负有主要责任。区人民政府把对农村义
务教育的管理纳入区政府重要工作职责,制定全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规划,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负责制定本区教职工编制方案,按省政府要求核定本区教职工编制;负责中小学校长、教职工的人事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调整本级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教育经费预算,按照省政府制定的标准保证教育事业费的法定增长,确保义务教育保障经费和生均公用经费及时足额拨付;确保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保证农村中小学的正常运转和师生安全;安排危房改造资金,组织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校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治理中小学乱收费;指导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加强对乡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将教育工作作为评估乡政府工作的重要指标。
2、乡人民政府承担的义务教育管理的主要职责。乡人民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
负有支持、监督和指导的职责,根据国家规定筹措教育经费,努力提高教师待遇,改善办学条件,适当安排中小学建设经费;要把农村学校建设列入乡基础建设内容,按有关规定划拨新建、扩建校舍所必需的土地,承担实施学校布局调整的相关工作;承担依法履行组织适龄少年儿童按时入学,严格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承担维护校舍安全以及学校治安的责任,治理校园周边环境,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助区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本乡中小学,协助有关部门治理中小学乱收费。
村参与本村学校的管理与建设,负责动员适龄儿童入学,控制流生,维护学校的治安和安全,在发展幼儿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创新 “以区为主”教育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
3、撤销乡教育管理机构,建立“以区为主”的教育管理机制。撤销燕山乡、雪华乡教育管理办公室,乡教办工作人员重新安排工作,具备相应教师资格的充实到中小学教育教学第一线,担任教育教学工作。对原乡教办进行全面资产清理和财务审计,按照不将债务留给学校的原则进行资产划拨。原乡教办有关档案资料交至中心学校管理。
撤销乡教办机构后,乡有关教育工作由乡长直接负责,乡可在行政编制内确定专人协助乡长管理具体教育事务,在区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监督和指导中心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在燕山乡重新建立由区教育行政部门直接领导,同时接受燕山乡政府监督和指导的两所中心小学-陈梁小学、陶店小学,陈梁小学负责杏山、永红、定安、徐桥、姜桥、铅山六所小学,陶店小学负责金圩、燕山、岗北、前进、梨朱、仲集六所小学。中心学校主要管理职责是:负责所辖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教育统计工作、教育教学资料管理等;协助区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全乡师资队伍,实施教师晋职晋级、评优、培训等工作的组织;负责所辖学校的财务收支管理工作。
原雪华乡所属的沈圩、烟墩小学由区教育局直接管理。
4.建立健全农村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把农村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精心组织实施农村教育发展和改革规划。区党政领导加强统筹协调,及时研究解决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切实做到思想认识、领导责任、工作措施和经费投入“四到位”。
5、健全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区教育局要把农村教育摆在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积极推动农村教育改革,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区发改委要把农村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作为优先发展领域给予支持;区财政局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保障职能,为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提供资金保障;人事、编制管理部门要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农业、科技、物价、税务、劳动保障等部门要继续大力支持农村教育工作。
6、建立对乡教育工作的目标考核制度。区政府教育督导室根据我区农村教育
工作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农村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方案与指标,定期对乡教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估。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考核乡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作为表彰奖励或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
三、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7、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保证财政性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保证学生人均教育经费逐年增长,保证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保证新增财力主要用于农村基础教育。
8、按时足额拨付义务教育经费。农村教职工工资由区政府统一集中管理和发放,确保国家统一规定的工资和津贴按时足额发放。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和学杂费补助纳入区财政预算,保证足额及时拨付到校,保证农村中小学正常运转。深化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积极争取社会捐资、捐助等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促进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
9、建立农村中小学学校校舍维修改造机制。将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和建设,纳入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立定期危房勘查、鉴定工作制度和危房改造经费保障机制。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和建设所需经费纳入区级财政预算,用于农村中小学改善办学条件及补充公用经费。乡政府积极筹措资金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
10、完善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管理和监督制度。农村教育经费实行区集中管理,坚决禁止挪用、挤占、平调教育经费,严肃查处违反规定乱收费和挪用挤占农村中小学经费的行为,保证教育经费全部用于学校;建立健全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审计监督和统计公告制度。中心学校按照收支两条线的要求,设立总支出帐户,对所辖学校收费及财务支出进行指导和监督。
四、进一步提高农村学校办学质量
11、加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力度。强化农村中小学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提高课程改革管理水平。开展城乡课改试验经验总结交流活动,不断创新,推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抓好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基地建设,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创新科研机制,培育科研特色,提高科研质效。
12、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倡“校本管理”,注重教学过程的质量管理。建立学科教学质量评估、奖励制度,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教学教研的评估力度,促进全区中小学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13、积极推进农村中心校建设进程。建立对中心学校联系制度和信息报送制度,完善教育人事管理、教育财务管理、教育教学管理等制度,加强对农村中心校的常规管理工作检查、指导,充分发挥中心校辐射与管理作用,指导村小开展好各项工作,全面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五、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
14、加强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区教育局依法履行对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聘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调配、交流和考核等管理职能。根据布局调整和学生生源变化等情况,按省、市有关工作要求,定期核定和调整农村中小学校教职工编制,实行总量控制,动态管理。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截留、占用或变相占用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对各类在编不在岗的人员进行清理。
15、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实行教师准入制,严格教师资格认定条件,严禁聘用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担任教师。全面建立聘用和考核制度,积极推进竞争上岗、公开招聘、合同管理、解聘辞退等方面的改革,逐步解决农村师资不足、年龄老化、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16、加强农村校长队伍建设。归口管理农村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任用、培训、考核、交流。区级直管的中小学校长、中心学校校长由区教育局提名,按干部管理权限考核任用;村小校长由乡中心学校提名,由区教育局党委考核任用。进一步完善校长选拔、培训、考核、交流制度。
17、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学校教师的培养培训,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业务水平。积极为在农村从教的教师提供在职或脱产进修培训的机会,努力提高教师素质。改善和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待遇和工作条件,采取切实措施,因地制宜地积极实行政策倾斜,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聘任和表彰奖励中的比例,稳定农村教师队伍。继续执行和完善支教制度,选拔有工作能力、责任心强的城区年轻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
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和帮扶力度
18、科学调整农村学校布局,加大农村学校建设力度。坚持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以学校布局调整为重点,按照先建后并的原则,加快农村中小学的建设步伐,加大规划定点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彻底改变农村学校多、学生少、基础差、效益低的状况,缩小城乡中小学教育的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19、加大城市学校对农村学校的对口帮扶力度。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深入开展城乡中小学“手拉手”活动,以“结对帮扶、结对共建”等形式帮助农村学校发展,20、建立健全资助家庭困难学生就学制度。鼓励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捐资助学或设立助学项目,扶持资助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继续开展 “城乡少年手拉手活动”、“扶残助学活动”等社会公益助学活动,倡导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通过各种方式支持农村中小学发展。
第三篇:义务教育
山西农业大学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
实践报告
报告题目:关于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调查报告
学院:文理学院
专业班级:信息与计算科学081班
作者姓名:孔继凯(01)
实践时间:2010年8月15日
关于农村义务教育的调查
俗话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教育,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当今时代是一个人才的竞争的时代,中国要走向世界就必须有大量优秀的人才做后盾。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问题就是中国的问题。农村要可持续发展,必须有人才的支撑。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历来为国人所重视,它不仅关系到农村人才的培养,更关系到国家的发展。
我国的义务教育近年来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与改进,但是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还面临着很多的困难,为了切实深入了解现在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此次调查。
本次调查是我暑期就本村和邻村,以问卷调查和走访的形式,进行的自主调查活动。目的在于调查学生所在地的农村义务教育情况以及发现存在的问题。我于7月15日开始展开调查,范围就本村和邻村。主要对象是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孩子及其家长。调查的方式以走访和谈话方式为主,加以调查问卷,并对谈话做了详细认真的记录,整理后写出了关于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
一.农村教育现状
根据调查,我进行了总结与分析,1、首先,农村群众对国家的政策不是很了解。
所调查到的孩子,现在已不再交学杂费了。但当问及不交费的原因时,超过85%的孩子不知道。而且,甚至50%的家长甚至不知道“两免一补”的政策。不过还是有些家长知道,是因为国家的政策,为了帮助农民减负的,让孩子们可以上得起学。
2.农村师资队伍素质不高,教师队伍不稳,学生思想教育落后。
农村学校师资总体素质不高,队伍不稳,是农村中小学十分突出的问题。乡村学校任教的老师大多是民办教师,其中中专生、初中毕业生在教师队伍中占了绝大多数。而且他们长期生活、学习、工作在乡村,信息闭塞,无法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也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
而又由于农村待遇低,好的教师每年都大量流失,特别优秀的教师大都调入省、市,部分流往沿海地区;或想办法调入好的县里。优秀教师在乡镇越来越少,乡镇教育教学质量根本难以保证。所调查的学校里近年来已有18名教师(其中初中15名,小学3名)因待遇低而离开了教师队伍从事他业,有30名教师流向了待遇好的城镇学校。现在一些民办、私立学校经常到乡镇中小学去挖人才,年薪往往可以增加1倍左右,而且工作量还比较小。骨干教师的流失导致农村教育质量下降,使农村生源流失。很多家庭被迫外出求学。
农村初中生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实施等的了解既不全面也不深入,对未来感觉比较迷茫,学习目的不明确,与老师家长沟通不够。
3、农村学校教学条件差。
国家教育经费的不足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现实,但是就是这有限的教育投资,大部分还投放在基础较好的城市学校,尤其是重点中小学。这对农村来讲是多么的不公平。中国农村教育面临的最主要困难就是教育负担不公平。政府向农村教育投入的太少,使得乡村学校条件特别差,校舍不足而且简陋。据调查发现,在农村,中小学校都是很简陋的,不但占地面积小,而且楼房也很老。据统计,全国中小学有危房1300万平方米,大部分都集中在农村。例如在地震中,损失最惨重的就要数学校了,尤其是中小学。楼房的质量得不到保障,也缺乏必要的体育设施和场地,就更不用说电脑、语音教室等硬件设备。
二、解决策略分析
1、首先,最重要的是国家应大力调整对教育投资的结构。国家财政投资应主要投入义务教育,大学投资应面向市场。国家把教师工资解决了,县、乡在保证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减的情况下,县、乡政府是可以把义务教育的债务解决的,这样,农村义务教育也可以走出困境。
2、要加大教育改革力度。近年来,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学生人数在逐年下降,与最高峰相比,现在,每年新生只有高峰时的一半。教师大量富余,应加大教育改革力度,一方面减轻教育对财政的压力,另一方面通过改革使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在乡村学校也可以享受在县、市、省和沿海一样的待遇,把他们留在农村,保证农村义务教育质量。
3、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
现在农村的师资力量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好的教师对于培养学生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当部分农村教师文化程度不高,不够专业,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在调查中,我们也体会到农村教师的艰辛。许多农村教师工资水平较低,一些津补贴至今未得到解决,城乡教师实际收入差距大。为此,各级政府应切实解决农村教师待遇问题,并加强农村教师的培养和管理。可以根据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制定考试考核办法,吸引较高素质的人员受聘,坚决清除不合格的在校代课教师。并且增加政策导向,使更多的优秀人才流向基层,为农村教育注入新的血液,以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质量。
4、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家长对孩子的影响之大是众所周知的。所调查的家长中很多人其知识文化水平并
不高,他们的见识与观念会严重影响着孩子,而那些有文化有修养的家长,会给孩子造就一个怎样的成长氛围,这都可想而知了。所以,就此我们即可看出,在农村,对成年人的教育,并不比义务教育的任务轻。
因此我们应该完善乡规民约,纯正家风、民风,把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纳入乡规民约,消除少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使未成年人无论是在学校,或是在家庭都有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四.总结以及个人心得
中国13亿多人口,9亿在农村,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农村的发展建设是重中之重。
现在中央及省市级政府正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正逐步调整义务教育负担的比例,由县级统筹为主逐步转向省和中央为主并逐渐调整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内容。因此,我们的农村教育必然会得到改善,必然会缩小与城市之间的差距。此次调查中,我们可喜的发现,很多村庄在进行调整,例如合并邻村学校,建立质量更好、环境更好的学校,节约了空间的同时又便于集中管理,也方便了很多。
农村教育是个很大的问题,也是党和政府一直关注解决的问题,我从自己身边的事实出发,对周围的农村教育有所了解,提出一点自己力所能及的措施。这次实践活动我根据所调查到的进行了自己的分析与总结,可能分析有些片面与肤浅,但这是我努力调查之后并查阅相关资料之后才得到的结论,也让我更亲身的了解到了现在农村的教育现状。通过此次社会调查,我获益匪浅。
第四篇: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高投入性、普及性的特点。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这一规定符合我国当下的国情,是适当的。但是,现在有一些人又提出要把幼儿园也纳入义务教育当中去,这当然是不合理的,我方对于这个立场持坚决否定的态度。下面,我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1.从个人的观点上来说,把幼儿园纳入义务教育的同时,它包含的强制性破坏了我们独立选择的权利。对于仍旧处于幼儿期,心智发育尚不完全的小孩子来说,我们没有办法准确的了解到他们有什么特殊之处,是不是在某些方面有什么天生的才华,又或者他会不会在某一些方面有着先天的不足,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把这些孩子一锅端,强制性让他们进入幼儿园,实行统一的义务教育课程,是不是这样子会造成所谓的教育不公呢?我们提倡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相结合,我们可以选择性的因材施教。儿童心理发展学告诉我们,0~6岁的孩子还没有很好的辨别能力,没有很好的选择能力,他需要我们的家长做出适当的引导,比如说我们可以选择不让孩子去读幼儿园,而是先去涉及一些孩子有兴趣爱好而幼儿园不能完全满足的东西。但是这个时候幼儿园义务教育化的出现限制约束住了我们,我们不想让乳臭未干的孩子接受不适合他的教育,但是我们更不想因为孩子接受了更适合的教育而让父母成为一名罪犯
2.而从社会的大的背景上来说,把幼儿园纳入义务教育同样是难以实行的。现在的事实是,我国大部分的幼儿园仍旧是私立而非公立的,政府还是没有办法将义务教育延伸到幼儿园教育中去。我方不是因为有如今这样一个社会现象就否认了那样一个倡导,只是我们在了解了中国教育在近几年发展后发现,在教育经费投入尚未完成“到20世纪末不少于GDP的4%”的既定目标的情况下,要全面实现全国范围内12年免费教育的目标是不是有点勉为其难了呢?据悉,中国甚至还有27个县仍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试想在这样的一个前提下,我们的政府还有能力去面对费额庞大的幼儿园义务教育吗?
现在的事实是我方并没有
第五篇:义务教育常规
吉林省义务教育教学常规(试行)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改进义务教育教学管理,促进学校教学工作的规范化,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制定本常规。
第二条 教学常规是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具有规范教学行为、维护正常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制度保障作用。
第三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义务教育学校应严格执行省定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开全课程,开足课时。教师应当按照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第二章
教学目标
第四条 教学目标的确立要保证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和学生个性的主动、全面、和谐发展。
第五条 确定教学目标应当依据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结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学习状态和
教学条件等具体教育教学实际。
第六条 教学目标应当具有全面性、阶段性和可操作性。每学年、每学期、每个单元及每个课时的教学活动均应有明确、清晰的教学目标。第三章
教学计划
第七条 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期教学计划,内容包括:
(一)教学目标。即本学期教学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达到的基本标准和要求。
(二)教学资源分析。即教材的基本结构、内容体系及重点和难点分析、其它必需的和可供利用的教学资源分析。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即学生及学生集体的基本发展状况、发展需要和可能达到的发展程度分析等。
(四)教学方法设计。即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和可供利用的教学资源等情况,预设相应的教学方式、策略、方法与手段。
(五)教学进度与课时分配。即根据课程计划和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按计划列出授课时数,不得随意增减课时。
(六)教学评价方案。即确定教学目标达成度及教学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和方法。第八条 教学计划应当由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审核备案,保证在学校规定的期限内完成。
第九条 教学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做适当修改或调整,修改和调整情况须报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备案,并在教学计划的备注栏中详细记录。第四章
备
课
第十条 应当依据学科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明确课程性质、目标、地位、作用和实施方式,准确把握教学方向。
第十一条 准确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及其内在联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应当根据学科教学内容与教学特点,合理确定德育目标。
第十二条 根据学生发展程度和个性特点,确定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方法,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十三条 应当预备或开发教学必需的资源,合理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学校设施、设备及实践基地的作用,重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第十四条 实行集体备课制度,教师应当按照要求参加学校教研组、年级备课组或区域联片教研网络组织的集体备课活动。
第十五条 教师应当依据学科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编写教案,注重提高教案的实效性。每课(专题)的教案一般应列出教学目标、课时分配、教学内容及其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教学步骤、练习与作业、板书设计等。没有教案或教案不完备,不得实施教学。第五章
上
课
第十六条 教师应当根据教案组织教学,合理利用教学时间,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应当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教案,把预设与生成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第十七条 教师应当重视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运用的灵活性,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教学手段、方法的合理选择和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教学效率。第十八条 在教学中应当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多向、互动的信息交流。教师应当营造积极互动的教学氛围,把学法指导寓于教学之中,为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提供充分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学习。
第十九条 教学应当面向全体学生,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关注学生学习的整体状态和个体差异,指导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二十条 教师应当按照规定实施演示实验教学,认真指导学生做好分组实验,重视探究性实验。
第二十一条 教师教学须使用普通话、书写规范字。教学语言应当简明、准确、规范。
第二十二条 教师应当参加校内外的听评课活动,加强相互交流。
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得少于15节,教研组长每学期听课不得少于30节。第六章
作业与辅导
第二十三条 应当坚持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原则,严格控制学生的课外作业量,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作业。
小学一、二年级各学科和其它年级当天没有教学任务的学科不得留置书面课外作业。严禁布置惩罚性作业。
根据教学需要留置的课外作业,每天的单科书面课外作业时间,小学三、四年级不超过15分钟,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各年级不超过20分钟。
第二十四条 作业设计应当重视实效性,在内容上应当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在难
易程度上应当符合学生实际。作业形式应当灵活多样,除书面作业外,应当适当安排口头性、活动性、实践性及探究性作业。应当针对学生个体的认知差异,设计分层次作业、选择性作业。
应当从巩固和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能力及创新思维等目标出发,对每次作业设计的目的、内容、形式和预定效果等进行论证,未经充分论证的不得留作学生作业。凡留置给学生的书面作业,教师均必须提前做。
第二十五条 学生书面作业由任课教师本人及时、认真地逐一批改。作业批改应当符合学校统一的规范要求,评语应恰当,具有激励性。要求学生重做的作业,教师要复批。
对于活动类作业,教师应当及时给予检查和点评。教师应当通过作业批改,总结教学得失,对于出现的共性问题要及时进行讲评。
第二十六条 教师对学习有困难和缺课的学生,可进行个别辅导。应当增强辅导的针对性,注重对学生进
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第二十七条 学生上自习课期间,在可能的情况下当天的任课教师应到场巡视,解答学生疑问。教师不得利用学生自习时间讲课或进行集体辅导。第七章
教学评价
第二十八条 教学评价以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和教学效率为基本指标,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目的。
第二十九条 教学评价的手段包括课堂提问、课堂观察、作业、课后访谈、考试、作品或成果检查等。课堂提问、课堂观察、作业、作品或成果检查等属于平时考查,由任课教师组织。
期中考试、期末考试须由学校统一组织。
第三十条 考试命题应当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及教学计划要求,全面考查学生的素质提高情况。
应当突出考试的激励、反馈、调整和改进功能,科学把握试题的难度、区分度和考试的信度、效度,不出
偏题、怪题。考试命题要进行论证,未经充分论证的命题不得用于考试。
第三十一条 教师应当通过口试、开(闭)卷考试、实验(实践)操作评价、综合性学习考查等多种考评方式,了解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全面评价学生发展状况。
第三十二条 对学生学业的评价结果应以等第形式呈现为主,评价结果应反馈给学生个人。
学校和教师不得按考试分数的高低给学生排序,不得公布学生的评价名次。
第三十三条 应当重视对评价结果的分析,从中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及时提出补救对策。
第三十四条 应当重视指导学生正确进行自我评价,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己的学习状态,正确评价自己,主动调整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
第三十五条 教师应当重视教学反思,对教学计划执
行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其个性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客观评估教学活动所取得的成效,找出存在的问题,研究改进措施与手段。
第三十六条 教师应当将学生在校的学习态度、课堂学习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学习能力提高情况、考试成绩等学习基本信息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时向学生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通报。
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家长协同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第八章
执行与监督
第三十七条 学校领导和教学管理人员应当经常深入课堂等教学活动现场,及时掌握教学动态,加强教学指导与监督。
学校领导、教导主任每学期每人听课时数不得少于30节。
第三十八条 学校应当建立健全教学常规检查制度,定期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检查,教学检查每学期不得少于两次,并及时在校内通报检查结果。
学校应当把教师每学期执行教学常规情况纳入对教师的考核,并记入教师业务档案。
第三十九条 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督导机构应当将教学常规执行情况作为评价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第四十条 学校和教师应主动接受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各方面对教学常规执行情况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