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管理办法(合集5篇)

时间:2019-05-14 09:36: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广州市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管理办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广州市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管理办法》。

第一篇:广州市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管理办法

广州市人民政府令

第120号

《广州市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管理办法》已经2015年5月4日市政府第14届162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以公布,自2015年8月1日起施行。

市长 陈建华 2015年5月12日

广州市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水域管理和保护,规范建设项目占用水域行为,发挥水域在防洪、排涝、供水、灌溉、航运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功能作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和《广州市水务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的活动及其管理,适用本办法。

河口滩涂的圈围、围垦等开发利用活动依照《广东省河口滩涂管理条例》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 建设项目占用水域应当遵循保障安全、保护生态、严格控制、占补平衡的原则。

第四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水域的管理和保护,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本行政区域内基本水面率不减少。

第五条 市水务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水域的统一管理和保护工作,组织实施本办法。

区水务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域的统一

—1—

管理和保护工作。

发展改革、国土规划、城乡建设、交通、港口、航道、海事、环境保护、城市管理、农业、海洋渔业、林业园林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水域的管理和保护工作。

第六条 本办法所称水域,是指河道、河涌、湖泊、水库、山塘管理范围内的水体、过水的沙洲、滩地(包括可耕地)、行洪区等组成的区域,不包括海域和在耕地上开挖的鱼塘。

水域范围按照以下原则界定:

(一)有堤防的河道、河涌,其水域范围为两岸堤防之间的区域;无堤防的河道、河涌,其水域范围为历史最高洪水位线或者设计洪水位线以下的区域,已经划定蓝线的,其水域为蓝线划定的范围;

(二)有堤防的湖泊,其水域范围为堤防所包围的区域;无堤防的湖泊,其水域范围为设计洪水位线或者历史最高水位线以下的区域,已经划定蓝线的,其水域为蓝线划定的范围;

(三)有堤坝的山塘,其水域范围为坝址上游坝顶高程线以下的区域;无堤坝的山塘,其水域范围为历史最高水位线以下的区域,已经划定蓝线的,其水域为蓝线划定的范围;

(四)水库的水域范围为坝址上游坝顶高程线或者土地征收线以下的区域。

第七条 下列水域为重要水域,实行重点保护:

(一)行洪排涝骨干河道及河涌;(二)1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三)1万平方米以上的湖泊;(四)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水域;

(五)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内的水域;(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重要水域。

市水务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前款规定,提出本市行政区域内重要水域名录,报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公布的重要水域名录,应当包括水域名称、范围、面积、主要功能等

—2—

内容。

第八条 水务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水域保护内容纳入水资源流域综合规划、区域综合规划或者编制专业的水域保护规划。

水域保护内容应当以不减少本行政区域内的水域为基础,包括水域总体布局、水域功能以及水域保护的目标、范围、等级和措施,确定本行政区域和区域内不同区块的基本水面率。

第九条 编制或者修改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等规划,确需占用或者调整水域的,其水域占用或者调整方案应当包括可行的水域占补平衡措施并经科学论证,征求水务行政主管部门意见。

第十条 水务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水域动态监测制度,每年对水域面积、容积、功能、利用状况等内容进行监测和评价,建立健全水域管理信息系统,为水域的管理和保护提供依据。

水域动态监测和评价情况应当向社会公布。

第十一条 建设项目占用水域,应当符合水域保护、防洪标准、通航要求、岸线利用、污染防治、水产养殖等规划和技术要求,不得危害堤防安全、影响河势稳定、妨碍行洪畅通、损害生态环境。

禁止下列占用河道、河涌、湖泊、山塘、水库水域的行为:

(一)修建危害防洪、供水、水资源保护、水力发电、灌溉等的建筑物、构筑物;

(二)进行房地产以及其他商业开发建设活动。

第十二条 建设项目占用水域,按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非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行分类管理。

铁路、机场、公路、桥梁、码头、供电、通信、燃气、供水、排水、水利等为维持人们基本生活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般不得占用重要水域;确需占用的,应当依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非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得占用重要水域。

第十三条 经依法批准占用水域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根据被占用水域的面积、容积和功能,兴建等效替代水域工程或者采取功能补救措施。等效替代水域工程或者功能补救措施方案,应当纳入工程建设方案;兴建等

—3—

效替代水域工程或者采取功能补救措施的费用,应当列入建设项目工程概算。

第十四条 等效替代水域工程,是指因建设项目及其设施占用水域,人为造成水域面积严重减少或者严重缩窄行洪断面所采取的新建水域的水利工程。

建设项目占用水域可兴建的等效替代水域工程包括:

(一)对于影响水域蓄洪能力的建设项目,可根据占补平衡原则,恢复蓄洪面积及容积;

(二)对于水资源利用产生影响的建设项目,可根据占补平衡原则,恢复水面面积;

(三)对于影响输水河道输水能力的建设项目,可采用减少阻水面积,或者增加输水河道的措施。

第十五条 功能补救措施,是指建设项目占用水域对水域的面积、容积、功能带来的较小的不利影响,采取的水利工程修复、加固、水域清疏等补偿性工程措施。

建设项目占用水域可采取的功能补救措施包括:

(一)对于引起河道壅水的建设项目,可采用加高加固堤防、拓宽河道、增加补偿河道,或者减少建筑物阻水面积的防护措施;

(二)对产生冲刷影响的建设项目,可采用加固堤防,增加抛石、护岸等防护措施;对于产生淤积影响的建设项目,可采用制定长效清淤计划和措施,并将清淤费用列入工程运行管理费用中;

(三)对于影响排涝设施效果的建设项目,可采用增加泵站、排涝闸等补偿排涝设施;

(四)对于影响取水口附近流态的建设项目,可根据不同的取水设施及对流态的要求,尽量减少建设项目对取水口的影响,或者增设补偿措施,保证取水;

(五)对水环境产生影响的建设项目,可采取措施消除对水域功能影响的措施;

(六)对水利工程产生影响的建设项目,可采取搬迁、加固等补救措施;

—4—

(七)对水文测报设施产生影响的建设项目,可按照恢复水文测站原有功能的原则拆迁水文测站或者增加补救措施;

(八)其他为恢复或者减少对被占用水域的面积、容积、功能的影响应当采取的措施。

第十六条 等效替代水域工程应当按照“占多少、补多少”的原则就近建设,其面积、容积及功能不低于被占用的水域,其建设标准、主要功能应当符合水资源规划的要求,并保持被占水域所在水系的整体性、协调性、安全性、生态性。

建设项目占用水域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兴建等效替代水域工程:(一)导致河道、河涌改道的;(二)覆盖、填埋水域的;

(三)对水域功能的不利影响超出《涉河建设项目河道管理技术规范》等相关技术标准,采取功能补救措施无法予以消除的;

(四)其他导致水域功能严重衰退或者丧失的情形。

第十七条 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的,建设单位按照《广州市水务管理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向水务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工程建设方案审查时,其申请材料应当包括等效替代水域工程建设方案或者功能补救措施方案。水务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就等效替代水域工程建设方案或者功能补救措施方案的可行性组织专家论证。

等效替代水域工程建设方案或者功能补救措施方案,应当由具备相关资质的单位编制,其内容包括工程位置、规模、功能、结构布置、工程量、工程费用估算、施工方案及其效果分析等。

本条第一款规定的建设项目依法需向国家、省水行政主管部门报批的,按照国家、省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建设项目占用水域涉及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或者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应当编制建设项目对保护区影响的专题论证报告,并将其纳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项目规划及审批应当征求有关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十八条 需要兴建的等效替代工程或者采取的补救措施,建设单位应

—5—

当按照水利工程管理相关规定向水务行政主管部门办理报批手续。

第十九条 占用水域的建设项目及其等效替代水域工程或者功能补救措施的位置、界限、规模、布局、结构等发生重大变化的,其工程建设方案应当重新报原审批的水务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

占用水域的建设项目,其工程建设方案自水务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之日起3年内未开工建设的,应当在期限届满前30日内向有管辖权的水务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延期手续;未在规定期限内申请办理延期手续的,期限届满后该许可决定自行失效,需要继续实施的,应当重新申请办理审批手续。

第二十条 等效替代水域工程或者功能补救措施应当与建设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和同时投入使用;涉及河道、河涌改道以及对行洪、排涝安全等带来严重不利影响的,等效替代水域工程应当在建设项目占用水域前完工、投入使用。

建设项目开工前,建设单位应当与相关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签订协议,明确工程建设周期、施工度汛方案、建设期防洪安全责任、水域恢复措施及履约保证措施等事项。

第二十一条 等效替代水域工程或者功能补救措施应当按照水利工程管理的相关规定经水务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验收合格30日内,建设单位应当将等效替代水域工程或者功能补救措施的相关工程无偿移交给相关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并报送相关图纸和档案资料。

第二十二条 建设项目经批准占用水域的,应当按规定缴纳河道管理范围占用费;采取兴建等效替代水域工程措施的,免缴河道管理范围占用费。

第二十三条 水务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建设项目占用水域活动实施监督检查。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如实提供相关资料,不得拒绝或者阻碍水务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四条 水务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一级行政主管部门或者行政监察机关责令改正并通报批评;情节严重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由其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按照管理权限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

—6—

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法审批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的;(二)不依法履行监督和管理职责的;

(三)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规定,建设单位不按规定兴建等效替代水域工程或者采取功能补救措施的,由水务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广州市水务管理条例》第五十二条的规定责令限期改正,并可以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六条 建设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水务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一)违反本办法第二十条第二款规定,未与相关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签订协议的;

(二)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等效替代水域工程或者功能补救措施竣工后未经水务行政主管部门验收,或者未按规定向水务行政主管部门报送相关图纸和档案资料的。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所称下列用语的定义是:

占用,是指建设项目占压、跨越、穿越水域,使水域面积减少或者功能受到影响的行为。

山塘,是指在山地上开挖修建或天然形成的拦截和储存当地地表径流,用于农业灌溉或农村供水,容积在500立方米以上、10万立方米以下的蓄水设施。

基本水面率,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按照以不减少现状水域面积为基础,同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域防洪排涝、水资源利用、景观、生态保护等多种功能需求和技术标准要求的原则,确定的水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最小比例。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2015年8月1日起施行。

—7—

第二篇:江苏省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管理办法

【发布单位】江苏省

【发布文号】江苏省人民政府令2013年第87号 【发布日期】2013-01-28 【生效日期】2013-03-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江苏省人民政府

江苏省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管理办法

江苏省人民政府令第87号

《江苏省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管理办法》已于2012年1月4日经省人民政府第82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2013年3月1日起施行。

省 长

2013年1月28日

江苏省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水域管理与保护,规范建设项目占用水域行为,充分发挥水域的综合功能,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江苏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的活动及其管理,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水域,是指江河、湖泊、水库、塘坝及其管理范围,不包括海域和在耕地上开挖的鱼塘。

第三条 建设项目占用水域,实行保护生态、分类管理、严格控制、等效替代的原则。

第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水域管理与保护,防止现有水域面积衰减,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本行政区域内基本水面率不降低。

第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域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本行政区域内水域的有关管理和保护工作。

依法设立的省属水利工程管理机构,接受省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行使水域管理和保护的有关职责。

第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做好水域管理和保护的宣传工作,增强公民的水域保护意识,鼓励水域管理和保护的科学研究。

第二章 水域保护与监督

第七条 下列水域为重要水域,实行重点保护:

(一)列入省政府批准的《江苏省骨干河道名录》和《江苏省湖泊保护名录》中的河道、湖泊以及注册登记的水库;

(二)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

(三)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水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重要水域。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前款规定,具体确定本行政区域内重要水域,并向社会公布。第八条 禁止下列危害水域的活动:

(一)在河势变化频繁的河段建设对防洪、排涝、调水、通航有影响的建筑物、构筑物;

(二)在河道、水库管理范围或者湖泊保护范围内从事影响行水、蓄水能力和工程设施安全的建设活动;

(三)影响水功能区划确定的水质保护目标的建设活动;

(四)影响水质环境或者水生态环境的建设活动;

(五)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活动。

第九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水域管理与保护调查评价制度,组织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定期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水域进行评价。水域调查评价指标体系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制定。

第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本行政区域内水域面积的动态监测,建立健全水域管理与保护信息系统,完善水域档案资料,提高水域管理与保护科学水平。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建设项目占用水域活动的监督检查。实施监督检查时,被检查单位应当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建设项目占用水域涉及航道的,应当接受航道管理机构的监督管理。

第十二条 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发现下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在水域保护与监督检查工作中有违法或者不当行为的,应当责令其限期改正。第三章 占用水域

第十三条 建设项目占用水域,应当符合防洪标准、通航要求、岸线利用、污染防治、水产养殖等其他规划和技术要求,不得危害堤防安全、影响河势稳定、妨碍行洪畅通、损害生态环境。

第十四条 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的,应当根据建设项目所占用的水域面积、容量及其对水域功能的不利影响,由建设单位兴建等效替代水域工程。等效替代水域工程应当在本县(市、区)范围内建设。

交通、能源、生态环境保护等建设项目如未实际减少水域面积、容量的,可以不兴建等效替代水域工程。

建设单位可以自行兴建等效替代水域工程,也可以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代为兴建,或者向水行政主管部门缴纳等效替代工程建设费用,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实施。等效替代水域工程建设费的缴纳、使用和管理办法,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财政、价格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十五条 建设项目占用重要水域的,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制包含等效替代水域工程建设内容的占用水域工程建设方案,占用水域工程建设方案由有管理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论证。占用其他水域的,建设单位应当填写等效替代水域工程建设报告表,等效替代水域工程建设报告表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印制。

等效替代水域工程建设方案,主要包括工程位置、面积、工程量、工程施工设计和组织方案、概预算、功能性补救措施及其效果分析等内容。

第十六条 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的位置和界限的审批按照河道管理范围内工程建设方案的审查权限与程序执行。

第十七条 建设项目占用水域,建设单位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向有审批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一)实行审批制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报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前提出申请;

(二)实行核准制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报送核准项目申请报告前提出申请;

(三)实行备案制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报批前提出申请。第十八条 建设项目占用水域,建设单位应当提供下列材料:

(一)占用水域申请书;

(二)建设项目所依据的文件、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初步设计;

(三)防洪影响评价报告、专家评审通过的占用水域工程建设方案或者等效替代水域工程建设报告表;

(四)涉及取、排水的建设项目,应当提交经批准的取水许可、排水(污)口设置文件;

(五)影响公共利益或者第三者合法水事权益的,应当提交有关达成一致意见的证明材料。第十九条 项目建设过程中改变工程设施以及建筑物、构筑物的使用用途或者工程位置、界限、布局、结构的,应当经原审批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

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经有审批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3年内未实施的,该审批自行失效。3年后需要继续实施的,应当重新申请办理审批手续。

第二十条 建设单位自行兴建等效替代水域工程应当与建设项目同时设计、同时审查、同时竣工和投入使用。

等效替代水域工程由水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方能投入使用。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项目、等效替代水域工程竣工验收合格30日内,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有关图纸和相关档案资料。第二十一条 建设项目临时占用水域的,应当按照本办法第十七条、第十八条规定,向有审批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审批手续,并与水行政主管部门签订临时占用水域承诺书。临时占用水域承诺书应当包括占用期限、范围、用途、方式、恢复措施等内容。

临时占用水域的期限不得超过2年;期限届满确需继续占用的,应当在期限届满前30日内向原审批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延期手续。临时占用水域延长期限不得超过1年。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二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以及水利工程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单位或者行政监察机关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法审批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的;

(二)违法审批填埋水域、圈围江河湖泊、水库或者塘坝、围网(栏)养殖的;

(三)不按照规定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

(四)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行为。第二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第八条第一项规定,在河势变化频繁的河段建设对防洪、排涝、调水、通航有影响的建筑物或者构筑物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属水利工程管理机构依据职权,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拆除违法建筑物、构筑物,恢复原状;逾期不拆除、不恢复原状的,指定单位代为拆除,所需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并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办法第八条第二项规定,在河道、水库管理范围或者湖泊保护范围内从事影响河道、湖泊、水库行水蓄水能力和工程设施安全的建设活动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属水利工程管理机构依据职权,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排除阻碍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第二十条规定,未兴建或者未按照审查同意的方案兴建等效替代水域工程、等效替代水域工程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投入使用、未按照规定报送建设项目等效替代水域工程有关图纸和相关档案资料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属水利工程管理机构依据职权,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规定,项目建设过程中未经原审批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擅自改变工程设施以及建筑物、构筑物的使用用途或者工程位置、界限、布局、结构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属水利工程管理机构依据职权,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补办审查同意手续;工程设施建设严重影响防洪的,责令限期拆除,逾期不拆除的,强行拆除,所需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影响防洪但尚可采取补救措施的,责令限期采取补救措施,并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一条第一款规定,临时占用水域期满未经原审批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继续占用水域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属水利工程管理机构依据职权,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补办延期占用水域手续,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一条第二款规定,临时占用水域经批准的延长期限已满,未按照占用水域承诺书承诺自行恢复水域原状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属水利工程管理机构责令限期恢复水域原状,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逾期不恢复原状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属水利工程管理机构指定单位代为恢复,所需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等效替代水域工程,是指因建设项目及其设施占用水域及其管理范围,人为造成水域面积减少或者缩窄河道(江河、湖泊、水库、塘坝)断面所采取的恢复性工程措施或者功能性补救措施。

基本水面率,是指行政区域内按照流域和区域防洪排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相适应的要求,确定的水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最小比率。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2013年3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浙江省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管理办法(2011年修正本)

浙江省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管理办法(2011年修正本)

(2006年3月27日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214号公布 根据2011年12月31日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289号公布 自2011年12月31日起施行的《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浙江省城市道路管理办法〉等14件规章的决定》修正)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水域保护,规范建设项目占用水域行为,维护和发挥水域在防洪、排涝、蓄水、航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功能,保障和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浙江省水资源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建设项目占用水域活动及其管理,适用本办法。滩涂围垦的管理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本办法所称水域,是指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水塘及其管理范围,不包括海域和在耕地上开挖的鱼塘。

第三条 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的管理,实行严格控制、保护生态、分类管理、占补平衡的原则。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域的保护和管理。其中,属于省钱塘江管理机构管辖范围的水域,依照《浙江省钱塘江管理条例》由省钱塘江管理机构负责保护和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林业、海洋与渔业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水域的保护和管理。

第二章 水域保护规划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江河流域或者区域的综合规划,结合本行政区域防洪排涝、取水以及水资源、水环境和生态保护等需要编制水域保护规划,经同级发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门衔接平衡,由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省水域保护规划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编制,经省发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门衔接平衡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编制水域保护规划,应当征询社会公众的意见。水域保护规划由批准该规划的人民政府向社会公告。

第六条 水域保护规划应当以不减少本行政区域内的水域为基础,确定本行政区域和区域内不同区块的基本水面率,明确水域总体布局、水域功能以及水域保护的范围、等级和措施。

第七条 水域保护规划应当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环境保护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农业区域规划、滩涂围垦规划、水产养殖规划、内河航运发展规划等相衔接。

编制或者修改城乡建设、交通设施、土地利用等规划,涉及水域调整的,应当符合有关水域保护规划的要求;其水域调整方案应当经过科学论证,并征得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

第八条 水域保护规划是水域保护、利用、管理的基本依据,必须严格执行。

修改水域保护规划依照本办法第五条规定执行。

第九条 城市建成区改造和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旅游度假区等区域性建设,涉及水域的,应当符合水域保护规划的要求;需要调整水域的,应当事先编制水域调整方案,并经过科学论证,征得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第十条 本省实行水域调查统计制度和动态监测制度,建立和完善水域管理信息系统。

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省统计、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制定水域调查统计方案。市、县(市、区,下同)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水域调查统计方案对水域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并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增加调查统计事项和内容。

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本地区的水域保护、利用状况实施动态监测。

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将本地区的水域调查统计情况和动态监测情况报送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

接受调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调查统计工作,如实提供有关水域情况资料和数据,不得拒绝、隐瞒或者弄虚作假。

第三章 水域占用

第十一条 禁止下列严重危害水域功能的占用水域行为:

(一)在水库设计洪水位以下进行危害防洪、供水、水资源保护、水力发电、灌溉等建设活动;

(二)在河道干支流汇合处及河势变化频繁的河段修建对防洪有影响的建筑物、构筑物。

禁止擅自填埋或者围垦河道、水塘、湿地。确需填埋或者围垦的,应当经过科学论证,并依法报经批准。

第十二条 建设项目占用水域,按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非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行分类管理。从严控制房地产开发、商业旅游开发等非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占用水域。

本办法所称基础设施,是指为维持人们基本生活需要所提供的必要设施和服务,包括铁路、机场、公路、桥梁、码头、电力、电信、供水、引水、水利等。

第十三条 下列水域为重要水域,实行特别保护:

(一)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内的水域;

(二)城市规划区内维护生态功能的主要水域;

(三)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水域;

(四)蓄滞洪区内的水域;

(五)省级河道;

(六)行洪排涝骨干河道;

(七)1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

(八)50万平方米以上的湖泊;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重要水域。

非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律不得占用重要水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般不得占用重要水域;确需占用的,应当依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第十四条 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的,应当根据所在地水域保护规划的要求和被占用水域的面积、水量和功能,由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兴建替代水域工程或者采取功能补救措施,也可以向水行政主管部门缴纳占用水域补偿费,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占用水域补偿费标准,依照当地同类建设项目用地价格、替代水域工程造价或者采取功能补救措施的费用确定,由省价格、财政部门批准。占用水域补偿费的征收和管理办法,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价格、财政部门制定。

兴建替代水域工程或者采取功能补救措施的费用(包括占用水域补偿费),应当列入建设项目工程概算。

第十五条 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的审批权限依照下列规定执行:

(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占用本办法第十三条第一款第(一)至

(三)项规定的水域的,由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初审并经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其中,涉及占用市级河道或者跨市所属县级行政区域的水域的,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初审;涉及占用跨市行政区域的水域的,直接报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占用省级河道的,或者占用本办法第十三条第一款第(四)、(六)、(七)项规定的水域面积3000平方米以上的,或者占用非重要水域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以及非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占用非重要水域面积3000平方米以上的,由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初审后,报省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其中,涉及占用市级河道或者跨市所属县级行政区域的水域的,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初审;涉及占用跨市行政区域的水域的,直接报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三)建设项目占用本条第(一)、(二)项规定以外的市级河道的,直接报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其中,涉及占用跨市行政区域的水域的,直接报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四)建设项目占用本条第(一)、(二)、(三)项规定以外的水域的,由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其中,涉及占用跨市所属县级行政区域的水域的,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涉及占用跨市行政区域的水域的,直接报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十六条 申请建设项目占用水域,应当符合下列申报要求:

(一)政府投资项目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报请批准时,其项目建议书或者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当附具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评审意见;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项目进行初步设计时,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占用水域的申请;

(二)实行核准制的企业投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向投资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报告时,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占用水域的申请;

(三)实行备案制的企业投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申请用地前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占用水域的申请。

第十七条 申请建设项目占用水域,应当提供下列材料:

(一)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的情况,拟采取的替代水域工程或者功能补救措施方案;

(二)涉及占用行洪、排涝、供水、灌溉、航道等水域,对水域功能产生较大影响的,应当提供占用水域影响评价报告。

有批准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受理申请或者收到初审意见后15日内,对占用水域影响评价报告组织专家评审。

第十八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的申请,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受理申请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受理申请之日起7日内组织进行现场踏勘;

(二)负责初审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提出初审意见,并报有审批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或者批准;

(三)有批准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受理申请或者收到初审意见之日起20日内作出是否予以批准的决定;确实难以在规定期限内作出决定的,经本部门主管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0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情况和理由告知申请人。依照本办法规定由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申请,其批准程序依照前款第(三)项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建设项目占用水域进行审查时,应当依法组织听证,听取利害关系人和社会公众的意见,论证其合理性和可行性。

第二十条 建设跨河、穿河、穿堤、临河的桥梁、码头、道路、渡口、管道、缆线、取水、排水等工程设施,应当符合防洪标准、岸线规划和其他技术标准,采取相应补救措施,不得危害堤防安全,影响河势稳定,妨碍行洪畅通。占用航道的,还应当符合有关航道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第二十一条 建设单位兴建替代水域工程或者采取功能补救措施,应当符合经依法批准的方案。

第二十二条 建设项目临时占用水域的,应当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临时占用水域承诺书,并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临时占用水域承诺书应当载明占用期限、范围、用途、方式、恢复措施及其费用等。

临时占用水域的期限不得超过两年;期限届满确需继续占用的,应当在期限届满前30日内向水行政主管部门重新办理延期手续。临时占用水域只允许延期一次,延期不得超过一年。

临时占用水域期满后,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必须恢复水域原状。

第二十三条 替代水域工程和功能补救措施,应当经水行政主管部门竣工验收合格。建设单位应当在竣工验收通过后15日内,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有关替代水域工程和功能补救措施的图纸和其他档案资料。第二十四条 占用水域补偿费必须用于兴建替代水域工程或者采取功能补救措施,不得挪作他用。

占用水域补偿费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审计部门应当加强审计监督。

第二十五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建设项目占用水域活动的监督检查。实施监督检查时,有权要求被检查者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六条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已有行政处罚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 未经批准,擅自占用水域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代为恢复原状,所需费用由占用人承担,并可以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未按照批准的要求占用水域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可以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八条 未按照规定兴建替代水域工程或者采取功能补救措施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代为兴建替代水域工程或者采取功能补救措施,所需费用由占用人承担,并可以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九条 未经批准,擅自临时占用水域的,或者临时占用水域期满后未恢复水域原状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处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对拒不恢复水域原状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代为恢复水域原状,所需费用由占用人承担。第三十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权机关按照管理权限对直接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法审批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的;

(二)替代水域工程或者所采取的功能补救措施不符合验收条件而予以验收合格的;

(三)虚报、瞒报、拒报水域统计资料和有关数据的;

(四)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

(五)其他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行为。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2006年5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浙江省建设项目占用水域影响评价报告编制导则

浙江省建设项目占用水域影响评价报告编制导则(试行)

1.2 评价的目的和任务

1.3 编制依据

1.4 评价区域范围

1.5 评价委托书、委托单位与承担单位

2.建设项目概况

2.1 建设项目名称及项目性质

2.2 建设地点、占地面积和土地利用情况

2.3 建设规模及实施意见

3.主要工作内容

3.1 资料调查与收集

3.2 河道演变分析

3.3 防洪排涝影响分析

3.4 水资源利用影响分析

3.5 水环境功能影响分析

3.6 水利工程、水文测报设施影响分析

3.7 其他功能影响分析

3.8 防治与补救措施

4.评价结论

5.工作组织与进度安排

6.工作经费预算

附录B《浙江省建设项目占用水域影响评价报告》编制提纲

1.概述

1.1 项目背景

1.2 目的和任务 1.3 编制依据

1.4 技术路线及工作内容

1.5 水平年

1.6 评价委托书、委托单位与承担单位

(附建设项目占用水域影响评价范围图)2.建设项目及水域基本情况

2.1 建设项目概况

(附建设项目位置图,建设项目占用水域情况平面图、剖面图)2.2 水域概况

2.3 现有水利工程及其它设施情况

2.4 水利规划及其他规划

3.水域演变

3.1 水域历史演变概况

3.2 水域近期演变分析

3.3 水域演变趋势分析

4.建设项目占用水域占补平衡评价

4.1 占用水域面积计算

4.2 占用水域容积计概况

2.3 现有水利工程及其它设施情况

2.4 水利规划及其他规划

3.水域演变

3.1 水域历史演变概况

3.2 水域近期演变分析

3.3 水域演变趋势分析

4.建设项目占用水域占补平衡评价 4.1 占用水域面积计算

4.2 占用水域容积计算

4.3 区域水面率计算

4.4 占补平衡评价

5.防洪排涝影响分析

5.1 水文分析

5.2 水位影响分析

5.3 冲刷与淤积分析

5.4 河势影响分析

5.5 排涝影响分析

6.水资源利用影响分析

6.1 供水灌溉影响分析

6.2 输水能力影响分析

6.3 流态影响分析

7.水环境影响分析

7.1 水环境容量分析

7.2 水环境功能影响分析

8.水利工程、水文测报设施影响分析

9.其它功能影响分析

10.占用水域综合评价

11.防治补救措施

12.工程量与投资估算

13.结论与建议

浙江省建设项目占用水域影响评价报告编制导则条文说明 1.总则 1.0.2 本导则所称水域与《浙江省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管理办法》中的定义一致,是指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水塘及其管理范围,不包括海域和在耕地上开挖的鱼塘。2.评价内容

2.0.1 评价报告主要内容除包括概况、影响分析及评价、防治补救措施外;还应包括评价工作的背景,评价目的、原则、依据、技术路线等,评价基本结论,工程优化设计建议,补救措施的工程量、投资及其落实情况,占用水域补偿费等。评价工作涉及建设项目的施工期和运行期。

评价工作主要从水域角度,对建设项目占用水域所引起的防洪排涝、水资源利用、水环境容量等方面影响进行全面的分析。考虑到建设项目的性质和规模、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水域功能的不同要求,在执行本标准时可就规定的影响 评价内容酌情增补。

2.0.2,2.0.3,2.0.4 说明了建设项目及其占用水域概况、占用水域影响评价和占用水域防治补救方案分析的主要内容。具体内容可根据具体项目不同、占用水域程度、重要性不同,酌情增补。

3.建设项目及水域基本情况

3.1 建设项目概况

3.1.1 非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律不得占用重要水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般不得占用重要水域。

3.1.2 涉水建筑物基本情况,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1、涉水建筑物的名称、地点和建设目的。

2、涉水建筑物的建设规模、特性、防洪标准(校核、设计标准相应洪峰流量、水位,施工期防洪标准以及相应洪峰流量、水位)。

3、涉水建筑物的设计方案,包括总体布置、结构型式、与河道堤防的连接方式、与其它水利工程交叉或连接方式、占用水域管理范围内土地及建筑设施情况等。

4、涉水建筑物的施工方案,主要包括施工布置、施工交通组织、主要施工方法、施工临时建筑物设计、施工工期安排、施工期度汛方案等,对于涉及在水域管理范围内取土和弃土的工程,还应包括施工取土和弃土方案。

3.2 水域概况

3.2.1 根据《浙江省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管理办法》,重要水域包括以下九类:(一)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内的水域;(二)城市规划区内维护生态功能的主要水域;(三)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水域;(四)蓄滞洪区内的水域;(五)省级河道;(六)行洪排涝骨干河道;(七)1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八)50万平方米以上的湖泊;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重要水域。

3.2.2 基本情况分析侧重于影响范围的水域。

3.2.3 水域基本情况概述,包括以下几方面:

1、建设项目影响区域的自然地理、流域水系、地形地貌、气象特征、水文地质条件等。

2、建设项目影响区域的社会经济状况、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等。

3、评价区域内水系的基本特点:宽度、深度、底高程以及边界条件。

4、水域在行洪排涝、取水、水资源利用及水环境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基本功能,同时简述景观、区域小气候、城乡供水、航运等附加功能。

5、水域防洪排涝特征,包括现有防洪(排涝)标准及相应的洪峰流量、洪峰水位(潮位)等。&nb

6、如涉及水资源及水环境评价,应包含涉及水域的取水状况、水资源配置、水质状况、水环境功能区划等内容。

7、水域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3.3 水域演变过程和趋势分析 3.3.1 本条说明水域演变过程和趋势分析的主要内容,可根据具体项目酌情增减。

3.3.2 水域演变过程和趋势分析包含水域历史演变概况分析、水域近期演变分析、水域演变趋势分析三部分内容。其中:

1、水域历史演变概况分析:应利用已有分析成果,简述建设项目所在水域的历史演变过程和特点。

2、水域近期演变分析:应根据有关实测资料,分析水域内深泓、洲滩、河道岸线等平面变化、断面变化及冲淤特性等。

3、水域演变趋势分析:应根据历史、近期水域演变情况,结合水利规划实施安排,对水域将来的演变趋势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包括水域的平面变化、断面变化、冲淤变化等。

3.4 现有水利工程及其他设施情况

3.4.1 现状水利设施状况包括:河道、堤防、水库、涵闸、泵站等水利工程的位置、规模、设计标准、设计水位、功能、特点及运行要求等基本情况。

3.4.2 其它设施包括已建的桥梁、码头、取水口、排水口及航道、水文测报、环境保护等设施的位置、规模、设计标准、设计水位、功能、特点及运行要求等基本情况。

3.5 水利规划及其他规划

3.5.1 水利规划包括:

1、各级政府批准的江河流域规划、区域规划、综合利用规划、防洪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水域保护规划、水环境保护规划及与水有关的其他规划;

2、建设项目所在水域的具体规划要求;

3、建设项目运用期间因规划实施引起的水文情势等变化情况。

3.5.2 其它相关规划包括: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2、城市总体规划;

3、交通航运规划;

4、生态保护规划;

5、文物保护规划;

6、旅游规划;

7、其它与建设项目占用水域有关的规划。

3.5.3 说明建设项目是否符合水利规划其它相关规划。

4.建设项目占用水域占补平衡评价

4.1 计算水位

4.1.1 计算水位的确定主要从除害、兴利两个方面考虑。

评价建设项目对水域防洪功能产生影响 ,计算水位应采用对水域自身安全及保护对象安全的设防水位;评价建设项目对水域兴利功能产生的影响,计算水位应采用正常蓄水位。若存在高、中、低等分级正常蓄水位,按最高正常蓄水位确定。

对于无规划设防标准的水域,计算水位选用参照以下标准:省级河道采用20年一遇的设计洪水位,县级河道采用10年一遇的设计洪水位,其他水域采用5年一遇的设计洪水位。无规划设防标准的湖泊等水域,按有历史记载的最高洪水位。

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的面积、容积的计算及确定是进行水域功能影响评价计算的基础,也是确定替代水域工程、采取功能补救措施或缴纳占用水域补偿费的基础,是占用水域影响评价报告的重要内容之一。

4.2 占用水域面积计算

4.2.1 水平面积:指涉水建筑物垂直于水平方向上的投影面积之和。

4.2.2 占用水域面积计算范围主要指水平范围。

水平范围:

1、现状有堤防或规划堤防的水域以其管理带外边界为界。

2、现状及规划无堤防的水域以与相邻地面高程基本一致的岸边线为界。

3、水平范围的确定原则适用于水平面积的计算。

4.3 占用水域容积计算 4.3.1 水域容积计算的边界

1、上边界采用计算水位

2、下界面应采用建设项目所在水域底高程(已规划设计的采用设计底高程;无规划设计的采用现状底高程)

3、计算容积范围限制在水域岸坡或堤防范围以内,一般不考虑管理带的占用体积。

4.3.2 水域容积计算的计算水位应同与占用水域面积的计算水位一致。

典型建设项目的占用面积和容积计算方法见附表1。

4.4 区域水面率计算

4.4.1 本导则的区域水面率特指区域水面率,是建设项目所在区域内的水域面积与区域总面积的比值。

4.4.2 水面率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占用水域的水面率;--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水域面积;--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总面积。

4.4.3块状建设项目,指区域性项目,如城市建设区、开发区、旅游度假区、机场、车站、电厂、码头等建设项目。此类项目一般占用水域面广、范围大,影响水域发挥各项正常功能程度较深。

4.5 占补平衡评价

4.5.1 根据《办法》规定:“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的管理,实行严格控制、保护生态、分类管理、占补平衡的原则”。对占用水域面积、容积,降低区域水面率的建设项目,须采取相关措施实现面积平衡、容积平衡或水面率平衡。

附表1:建设项目占用水域面积和容积计算方法(略)5.防洪排涝影响分析

5.1 一般要求

5.1.1 建设项目防洪影响的设计洪水标准,一般应分别采用所在水域及保护对象现状(或规划)防洪、排涝标准,对没有规定防洪、排涝标准的水域,应采用该水域历史上有记录的最大洪水。

5.1.2 一般情况下可采用规范推荐的经验公式进行壅水计算;壅水高度较高和壅水范围较大、对水域防洪影响较大的,应开展数学模型计算或物理模型试验。

5.1.3 对水域冲淤变化可能产生影响的建设项目,应进行冲刷与淤积分析计算。一般情况下可采用规范推荐的经验公式结合实测资料,进行冲刷和淤积分析计算;所在水域有重要防洪任务或重要防洪工程的,还应开展动床数学模型计算或动床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5.1.4 建设项目工程规模较大的或对水域河势稳定可能产生较大影响、所在水域有重要防洪任务或重要防洪工程的建设项目,除需结合河道演变分析成果,对项目实施后水域河势及防洪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定性分析外,还应采用数学模型或物理模型试验进行分析。

5.1.5 当建设项目建在排涝河道管理范围内或附近有重要排涝设施,且项目建设可能引起现有排涝设施排涝能力变化时,应进行排涝影响分析计算。

5.1.6 在选用数学模型时,应根据资料条件、工程实际情况和评价侧重点,选取一维、二维数学模型,或者联合运用。在进行壅水分析计算时,考虑河道实际情况,可选用一维数学模型用于分析计算。关于冲刷与淤积分析计算,对于长系列条件下的预测分析计算,建议用一维数学模型,二维数学模型可用于典型场次洪水条件下的局部的、重点区域的流场、泥沙迁移分析。

5.2 水文分析

5.2.1 水文分析计算主要为评价提供基础数据,包括壅水计算所需的工程所在处的不同频率设计洪水流量等;为防洪排涝数学模型计算分析提供上边界条件以及降雨、蒸发资料等;为冲淤数学模型计算提供所需的长系列或典型洪水过程及相应泥沙资料。提供其它评价所需的水文资料。

5.2.2 水文分析计算方法可根据所在水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选用。一般可采用历史资料进行频率分析,也可直接采用实际发生的典型降雨、水位、流量等水文资料。洪水分析可根据设计流域的资料情况分别采用直接法(流量法)或间接法(降雨推洪水、降雨推径流)。

5.3 水位影响分析 5.3.1 当采用经验公式进行壅水计算时,其主要内容应包括:

1、采用的经验公式及其适用性分析

应根据建设项目的工程结构型式、河道特性选用合适的经验公式,并对其适应性进行分析。

2、有关参数的选用及其依据

应根据阻水建筑物的结构型式、流速流态、河道边界条件等具体情 况,合理选取或计算有关参数,并分析其合理性。

3、选用的计算水文条件

4、计算方案及其条件

阐明各种计算方案及其条件。对工程施工临时建筑物占用河道过水断面的建设项目,除需进行工程运行期的壅水计算外,还需进行工程施工期壅水计算。

5、壅水高度及长度的计算结果。

5.3.2 当采用数学模型进行工程壅水影响计算分析时,其主要内容应包括:

1、模型的基本原理

阐述模型的基本方程、计算网格形式、数值计算方法、编辑处理等基本原理。

2、计算范围及计算边界条件

阐述数学模型的计算范围、计算网格尺寸、开边界的控制条件等。数学模型计算范围的选取除应考虑附近河段水文测站的布设情况外,应能充分涵盖建设项目可能影响的范围及模型进出口边界稳定所需的河道范围。计算网格的大小应满足建设项目防洪评价对计算精度的要求。在资料条件许可时,上游采用流量控制,下游采用水位(或潮位)控制。当资料条件限制时,也可视资料情况确定边界控制条件,但应对其合理性进行分析论证。

3、模型的率定

阐明模型率定所采用的基本资料、所选定的有关参数和误差统计结果,在此基础上分析模型的可靠性。模型率定的主要内容包括:水(潮)位、垂线平均流速、流向、断面流速分布、汊道分流比等。模型率定的误差应满足有关规范的要求。无实测资料的可采用经验值。

4、计算水文条件 阐述工程影响评价计算所采用的水文条件及依据。所采用的计算水文条件应根据评价工作的各项任务有针对性地选取,对径流控制河段应分析设计洪水流量和相应水位;对潮流河段应分析设计频率相应潮型等水文条件。

5、工程概化

阐述建设项目涉河建筑物在模型中的概化处理方法,工程概化的合理性分析等。

6、工程计算方案

阐明模型的各计算方案及其条件。对工程施工临时建筑物占用河道过水断面的建设项目,除需计算工程运行期的壅水外,还需进行工程施工期壅水计算。

7、计算结果统计分析

对各方案的计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最大壅水高度和壅水范围。

5.4 冲刷与淤积分析

5.4.1 经验公式计算

当采用经验公式进行冲刷计算时,应包括下列内容:(1)计算公式的选用及其适用性分析

(2)水文条件

(3)有关参数的选取值及其依据

(4)冲刷计算结果 5.4.2 数学模型计算

当采用数学模型进行冲刷与淤积分析计算时,其主要内容除应满足5.3.2节数学模型的有关要求外,还应包括:

1、河床冲淤变化的模型参数率定

应根据实测资料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水文系列,进行河床冲淤变化的率定计算。模型泥沙率定的精度应满足有关规范的要求。

2、计算水文系列的选取

应根据建设项目的情况、可能带来的影响、所在河段的水文泥沙特性、防洪评价的主要任务,选取有代表性的水文系列进行工程实施后的冲刷与淤积计算。计算水文系列的选取要能反映冲刷和淤积的不利水、沙条件组合。

3、冲淤变化计算成果

计算成果应包括冲淤总量、冲淤厚度、冲淤时空分布等内容。

5.4.3 物理模型试验

对于重大影响建设项目应进行物理模型试验,当采用物理模型进行河道冲刷与淤积试验时,应包括下列内容:

1、模型试验的范围

2、模型的设计及各种比尺

3、模型沙的选取

4、模型率定采用的水文条件

5、模型率定有关参数的选取值

6、模型率定误差的统计结果及模型相似性分析

7、试验水文条件的选取与概化

8、试验方案

9、模型试验结果统计

上述内容的有关具体要求与数学模型计算基本相同,模型设计及比尺的选取、模型沙的选取、水文系列的概化,应满足试验精度的要求。

5.5 河势影响分析

5.5.1 建设项目建成后对河势稳定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可采用数学模型、物理模型试验等技术手段进行。

5.5.2 其内容除需满足上述数学模型计算和物理模型试验的有关要求外,还应包括:

1、对主要汊道分流比的影响值,若为动床数学模型或动床物理模型,还应统计各汊道分沙比的变化;

2、工程影响范围内代表性断面流速分布的变化情况;

3、主流线、深槽、洲滩、岸滩断面等的变化情况;

4、工程影响范围内防洪工程及其他设施附近流速、流向的变化;

5、代表性垂线流速、流向的变化。

5.6 排涝影响分析

5.6.1 排涝影响分析计算的主要内容有:

1、现有排涝设施的结构尺寸、设计内外水位、运行方式、设计排涝流量等基本情况;

2、采用的计算方法、公式、有关参数的选取及其依据;

3、根据建设项目占用水域和壅水情况,分析对现有排涝设施的排涝能力影响。

5.7 蓄洪影响分析

5.7.1 蓄洪影响分析计算的主要内容有:

1、水域蓄洪容积变化情况;

2、采用的计算方法、公式、有关参数的选取及其依据;

3、根据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的容积情况,对水域蓄洪能力的变化进行计算。

5.8 其它有关方面

5.8.1 水利工程建设物、构筑物稳定分析,应满足有关规范的要求。

5.8.2 潮汐动力分析一般可采用数学模型或物理模型。

6.水资源利用影响分析

6.1 一般要求

6.1.1 水资源调查评价,主要侧重于分析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的区域水资源量及其时空分布特点。

6.1.2 对于占用水库、湖泊、河道等水源工程的建设项目,应进行调蓄容积变化的计算。对于重要的城市供水水源等重大水源工程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应根据占用容积大小情况,考虑进行长系列水资源调配分析,明确建设项目对区域水资源利用的影响。

6.1.3 区域水面率以当地水域保护规划为依据,暂时没有水域保护规划的地区,可以现状水面率为依据。6.1.4 计算建设项目对河道输水能力的影响,主要分析河道典型断面因建设项目占用水域而引起的年输水量变化情况。若该河道上下游有重要取水用户,应增加分析输水能力变化对其造成的影响。

6.1.5 对于取水口附近的建设项目的流态分析,主要分析因流态改变造成取水口取水能力、取水保证率的变化。

6.2 供水灌溉影响分析

6.2.2 占用水域的供水能力可以通过水流试验进行计算。水流试验,就是在用水点附近选择两个可以测量压力和流量的出水口,来测定出水口未放水时管道中的静压和放水时的余压,从而计算出该处管道可能提供的最大出水能力,以及不同用水时段管道中压力的变化。

对灌区和取水闸站采用分析这些闸站的设计取水位保证率来分析建设项目占用水域对灌溉所造成的影响,而对于灌区取水口单一固定的,则除了分析其灌溉水量历时保证率外,还按各灌区取水工程的过水能力曲线分析其灌溉供水水量保证度。

6.3 输水能力计算

6.3.1 输水河道输水能力影响计算的主要内容有:

1、现有输水河道的过水面积、输水设施的结构尺寸、设计输水水位、运行方式、设计输水流量、输水水量等基本情况;

2、采用的计算方法、公式、有关参数的选取及其依据;

3、根据河道设计输水水位下过水面积的变化情况,对输水河道的输水能力的变化进行计算。

6.4 流态影响分析

6.4.1 建设项目建成后对取水口附近的流态影响分析,由于分析范围小,水流流态复杂,一般应采用二维模型进行分析。若受条件限制,也可采用经验公式进行简化计算。

6.4.2 流态影响分析内容除需满足上述数学模型计算和物理模型试验的有关要求外,还应包括:

1、模型的基本原理

阐述模型的基本方程、计算网格形式、数值计算方法、编辑处理等基本原理。

2、计算范围及计算边界条件

阐述数学模型的计算范围、计算网格尺寸、开边界的控制条件等。

3、模型的参数率定

阐明模型参数率定所采用的基本资料,模型参数率定所选定的有关参数,模型参数率定的误差统计结果,在此基础上分析模型的可靠性。模型参数率定的主要内容包括:水(潮)位、垂线平均流速、流向、断面流速分布、汊道分流比等。模型参数率定的误差应满足有关规范的要求。无实测资料的可采用经验值。

4、计算水文条件

阐述工程影响计算所采用的水文条件及依据。

5、工程概化

阐述建设项目涉河建筑物在模型中的概化处理方法,工程概化的合理性分析等。

6、计算方案

阐明模型的各计算方案及其计算条件。

7、计算结果统计分析

对各方案的计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流态、流向的变化情况。

7.水环境影响分析

7.0.1 浙江省水环境功能区分为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渔业用水区、工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景观娱乐用水区和多功能区7种类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又分为一级、二级及准保护区。

7.0.2 水环境容量评价,一般可采用经验公式进行分析。若建设项目存在以下情况的,应考虑采用水域环境容量数学模型或物理模型进行分析:

1、建设项目存在严重污染水域的可能性;

2、涉及水域为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对水质保护有较高要求的;

3、建设项目占用水域面积广、影响水域水环境功能大。

水域纳污能力计算见《水域纳污能力计算规程》(SL348-2006)。8.水利工程、水文测报设施影响分析

8.1 一般要求

8.1.1 水利工程建筑物主要包括通用性水工建筑物和专门性水工建筑物。

8.1.2 水文测报

设施是指各级水文管理机构从事水文测报的各种设施(含临时设施)。

8.1.3 水利工程设施的稳定分析,可参照有关设计规程规范进行。

8.2 水利工程影响分析

8.2.1 通用性水工建筑物包括:

1、挡水建筑物:如各种坝、水闸、堤和海塘等;

2、泄水建筑物:如各种溢流坝、岸边溢洪道、泄水隧洞、分洪闸等;

3、进水建筑物:也称取水建筑物,如进水闸、深式进水口、泵站等;

4、输水建筑物:如引(供)水隧洞、渡槽、输水管道、渠道等;

5、河道整治建筑物:如丁坝、顺坝、潜坝、护岸、导流堤等。

8.2.2 专门性水工建筑物包括:

1、水电站建筑物

2、渠系建筑物

4、港口水工建筑物

5、过坝设施

8.3 水文测报设施影响分析

8.3.1 水文测站包括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蒸发站、水质站、地下水观测站(井)、墒情站等。

8.3.2 水文基础设施主要有水位观测设施,流量测验设施,泥沙测验设施,水质、地下水、降水、蒸发观测设施及水文实验站设施等。9.其它功能影响分析

9.0.1 建设项目占用水域对水域附加功能的影响,应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占用水域的特点有所侧重的开展分析工作。

9.0.2 建设项目占用水域对水域附加功能的影响,包括:

1、建设项目对航运功能的影响可通过分析通航吨位、通航保证率等变化情况进行评价。

2、建设项目对水生态环境功能影响分析,可从对水生动植物生长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

3、建设项目对水环境景观功能影响分析,主要分析水域的旅游景观功能、城乡居民沿水域生活、休闲、娱乐功能等方面的变化情况。

4、对第三者水事权利影响评价,应根据第三者水事权利的具体特点进行针对性分析。

5、对于施工期临时建筑物占用河道过水断面的建设项目,除需进行工程运行期的影响评价外,还需进行工程施工期影响评价。主要对施工方式、是否跨汛期等方面进行影响评价。10.综合影响评价

10.0.1 在分析了建设项目占用水域对防洪排涝的影响、对水资源利用的影响、对水环境容量的影响、对水利工程和水文测报设施的影响等基础上,应对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的综合影响进行评价。综合评价是采取防治与补救措施、计算补偿费用的基础。

10.0.2 建设项目占用水域影响综合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建设项目与有关规划的关系及影响评价,建设项目是否符合防洪治涝标准、有关技术和管理要求,建设项目对河道泄洪的影响评价,建设项目对防汛抢险的影响评价,建设项目对河势稳定的影响评价,建设项目对防御洪涝的设防标准与措施是否恰当,建设项目对水域水面率的影响评价,建设项目对水域水资源量的影响评价,建设项目对取水水源的影响评价,建设项目对水环境容量的影响评价,建设项目对水域附加功能的影响评价,建设项目施工期对水域的影响评价,建设项目对第三人合法水事权益的影响评价,建设项目对已有水利工程的影响评价,建设项目对已有水文测报设施的影响评价等。

11.防治与补救措施

11.1 一般规定 11.1.1 建设项目布置,应首先考虑与水利综合规划、防洪规划、水资源规划、水域保护规划等水利相关规划相衔接。对于可能影响水利规划实施的建设项目,必须按《浙江省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管理办法》的要求,提出修改调整意见,供项目业主以及水行政主管部门参考。影响到水利工程、水文设施的建设项目,应提出修改调整意见。

11.1.2 功能补救措施、替代工程、对第三人水事权益的补偿和其它有关规定的应补偿费用,应列入建设项目的投资预算。替代工程和功能补救措施应根据其功能要求安排工程进度,如水文测报设施应在建设项目开工前落实补偿办法。

11.2、11.3 防治措施、功能补救措施

1.对防洪排涝产生影响的建设项目可采取的防治补救措施:(1)引起河道壅水的建设项目,可采用加高加固堤防、拓宽河道、增加补偿河道,或减少建筑物阻水面积。

(2)对产生冲刷影响的建设项目,可采用加固堤防,增加抛石、护岸等防护措施;对产生淤积影响的建设项目,可采用制定长效清淤计划和措施,并将清淤费用列入工程运行管理费用中。

(3)影响排涝设施效果的建设项目,可采用增加泵站、排涝闸等补偿排涝设施。

(4)影响水域蓄洪能力的建设项目,可根据占补平衡原则,恢复蓄洪面积及容积。

2.对水资源利用产生影响的建设项目可应根据占补平衡原则,恢复水面面积。

(2)影响输水河道输水能力的建设项目,可采用减少阻水面积,或增加输水河道。

(3)影响取水口附近流态的建设项目,可根据不同的取水设施及对流态的要求,尽量减少建设项目对取水口的影响,或增设补偿措施,保证取水。

3.对水环境产生影响的建设项目可采取措施消除对水域功能影响的措施;对达标排放的排水口,如污水处理厂和电厂的循环水排放口,应加大处理力度以满足所在水域的纳污总量要求。

4.对水利工程产生影响的建设项目应采取搬 迁、加固等补救措施。

5.对水文测报设施产生影响的建设项目,应根据《浙江省水文管理办法》中第二章水文站网建设与管理中的有关要求执行。按照恢复水文测站原有功能的原则拆迁水文测站或增加补救措施。

12.结论和建议

12.0.1 主要内容应包括: 1 水域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的分析结论;2 建设项目对水域各方面影响及对第三人水事权益影响的评价结论;3 须采取的防治补救措施;4 对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有关建议。

第五篇:渔业水域占用补偿暂行办法解读

江苏省国有渔业水域占用补偿暂行办法解读

2009年12月25日,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江苏省国有渔业水域占用补偿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于2010年1月开始实施。《办法》的颁布实施,是在制度层面对渔业权物权属性的进一步诠释,对于规范渔业水域的占用补偿、促进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保护渔业生产者合法权益、维护渔区社会稳定、保证工程建设顺利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办法》制定的背景

渔业水域之于渔民犹如土地之于农民,是渔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活保障。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迅猛推进和新一轮开发大潮的掀起,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拉大城市空间、缓解日趋紧张的工业用地供需矛盾,大批上马“滩涂围垦”工程,在这些已启动和计划启动的围垦项目中,有相当部分滩涂和浅海是当地渔民几代人开发利用的传统养殖基地,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生产资料。而围垦工程的上马,断送了这些养殖渔民的“活路”,作为弱体群体的渔民将失去世代赖以谋生的渔业水域滩涂。由于不少渔民文化偏低、年龄偏大,转产转业困难,渔业水域被占用后又得不到合理的补偿,造成渔民与政府产生对立情绪,引发集体上访,渔民“失海失水”现象逐渐演变为一个影响社会稳定的敏感性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势必损害渔民的合法权益,既不利于经济健康发展,更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如何切实解决好渔民的“失海失水”问题,即成为各级政府,尤其是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必须予以正视与考虑的现实课题。

但考量现有法律制度,从已有的涉及国有渔业水域被占用后如何对使用权人进行补偿的规定来看,并未形成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

1、《渔业法》中有关渔业水域被占用后的补偿、赔偿规定有两条,其第十四条仅规定对国家建设征收集体所有水域、滩涂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办理,对国有渔业水域滩涂的补偿并未涉及;第三十五条水工建设对渔业资源的损害赔偿规定,是对国有渔业资源的赔偿,并未涵盖对渔民的占用补偿。

2、《土地管理法》第五十八条的补偿规定,仅限于公共利益需要使用国有土地或者实施城市规划进行旧城改造使用国有土地的补偿,无法涵盖面多量大的渔业生产用海,且公共利益的界定并无明确法律规定,极易产生规避该条规定适用的情形。《江苏省土地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虽然突破了《土地管理法》第五十八条公共利益需要和旧城改造的限制,但其以“不高于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同类土地的标准予以补偿的规定”,则易造成实践中大量占用国有渔业水域补偿标准严重偏低的情形出现。

3、虽然作为规范海域使用的《海域使用管理法》之第三十条,对提前收回海域使用权的(当然包括用于渔业生产的海域使用),规定应予相应的补偿,但其亦仅限于因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全需要,且仅为原则规定,缺乏实践操作性。

现有法律对国有渔业水域被占用后对渔民如何进行补偿的制度缺位,致使大量“失海失水”渔民得不到应有的补偿,严重地影响了渔区社会稳定,加快建立渔业水域占用补偿机制即成为现实需要。为此,我省在2002年制定《江苏省渔业管理条例》时对此作出了相应的制度安排,规定因规划调整和国家工程建设使用已确定给单位和个人用于养殖的国有水域和滩涂,应当对持有该水域、滩涂养殖证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补偿,同时授权省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具体的补偿办法并报省政府批准后施行,从而为建立我省国有渔业水域占用补偿机制留下了制度空间。

按照《江苏省渔业管理条例》的授权规定,我们于2005年5月启动了《办法》的起草工作,在充分收集各地开展国有渔业水域占用补偿工作成功做法和经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起草了《办法》草案,并报送省政府批准。但在省政府法制办协调过程中,由于相关部门对渔业生产者取得的使用国有渔业水域从事养殖的权利,是一种行政授权还是物权存在较大分歧,致使《办法》迟迟未能出台。2007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物权法》,首次明确了渔业养殖权和捕捞权的用益物权性质,消除了制定《办法》的法律障碍,最终促成了《江苏省国有渔业水域占用补偿暂行办法》的颁布实施。

二、《办法》的主要内容

《办法》共24条,主要对国有渔业水域占用补偿的主体、对象、具体标准、程序等问题,作出了较为明确的规定:

1、关于适用范围 《渔业法》和《江苏省渔业管理条例》对征收集体所有水域、滩涂的,均已明确按照《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办理,自不在《办法》的调整范围之内。《办法》规定的适用范围是因养殖规划、海洋功能区划调整,公益性建设、工程建设占用国有渔业水域,以及因流域治理需要开展的养殖业整治提前收回使用权的补偿,以及长江、湖泊、近海退出捕捞的渔业生产者的补偿。《办法》制定过程中的焦点问题之一是如何确定国有渔业水域的范围,有部门提出应列举出国有渔业水域的具体区域。事实上,国有渔业水域涉及面广,从立法技术角度考虑,在《办法》中一一列举不具可行性,适宜的办法是对国有渔业水域进行必要界定。从《水污染防治法》、《渔业法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对“渔业水体(域)”基本界定为的“三场一通道”加养殖水域,从法律适用的角度看确有不宜操作之处。按照《渔业法》、《海域使用管理法》的规定,核发国有水域养殖使用权权属证书的前提是在养殖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确定的养殖区域内,而捕捞区域的确定则是在捕捞许可证中予以明确。故此,《办法》将国有渔业水域界定为经依法批准的养殖规划确定用于养殖和依法核发捕捞许可证用于捕捞的国有渔业水域,以及海洋功能区划中确定的养殖区、捕捞区,从而将相关法律法规对渔业水体(域)的界定具体化。

2、关于补偿主体 根据占用的不同情况,《办法》确定了不同的补偿主体:养殖规划、海洋功能区划调整和公益性建设占用国有渔业水域以及因流域治理需要开展的养殖业整治提前收回使用权的补偿主体,是收回使用权的地方人民政府;因其他工程建设占用国有渔业水域的,其补偿主体是建设单位。

对于补偿主体的确定主要是基于如下考虑:

(1)关于政府作为补偿主体 按照《渔业法》和《海域使用管理法》的规定,养殖规划和海洋功能区划一经批准即具有法律效力,因公共利益需要,可以按照法定程序予以调整,公益性基础建设以及流域治理亦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所需要。根据权责统一的行政法基本原则,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维护者的各级人民政府,对基于公共利益需要调整养殖规划和海洋功能区划以及进行公益性基础建设占用国有渔业水域和流域治理提前收回国有渔业水域使用权的,即应当承担因此而给依法取得该水域使用权的行政相对人给予相应补偿的责任。

(2)关于建设单位作为补偿主体 将建设单位直接作为补偿主体是《办法》制定过程中争议较大的问题之一。有部门认为建设单位进行工程建设占用国有渔业水域,从法理上讲,亦须核发该水域使用权权属证书的人民政府先收回使用权,再由政府收取出让金后出让给建设单位,具体的补偿应当由收回使用权的人民政府承担,不应由建设单位直接承担,国有土地的出让即是此程序。经过反复论证,我们认为,虽然目前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补偿是采用此做法,但这种不区分公共利益需要和非公共利益需要的补偿机制已颇受诟病,有权机关已着手修改,不宜再套用国有土地使用权收回补偿的做法。再者,从具有性质相似性的林地补偿来看,现有制度亦是规定由占用人直接向林权人支付补偿费(国家物价局、财政部《关于发布中央管理的林业系统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及标准的通知》)。从国外立法例看,韩国、日本等过均规定因公益性行为限制、取消或者停止渔业权的补偿由政府承担,因限制、取消或者停止渔业权时而获取特别利益者,国家可以让其在所获利益限度内全部或者部分承担补偿费用。再从法律关系上看,非公益性工程的建设单位作为谋求经济利益的市场主体,其即将取得的使用权是一种私权,并无凌驾于国有水域使用权人权利之上的特权,作为公权力拥有者的政府无义务也不应当借助公权力,帮助非公益性工程的建设单位强势取得该水域的使用权。非公益性工程的建设单位要取得该水域的使用权,应当是与原权利人平等协商让渡而来,并直接向原权利人支付相应对价,在此过程中,政府所担当的职责是制定交易规则和具体标准以保证交易的安全,并履行收回使用权、核发权属证书的职责。鉴于上述认识,《办法》将因其他工程建设占用国有渔业水域的补偿主体确定为建设单位,这也符合谁受益谁补偿的基本法律原则。

3、关于补偿对象 根据法律规定,养殖证、海域使用权证书和捕捞许可证是渔业生产者使用国有渔业水域从事渔业生产的唯一合法凭证。无有效证件从事渔业生产的,其权益不仅得不到法律保护,还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暂行办法》将补偿对象确定为依法取得国有渔业水域使用权相关权属证书的使用权人和持有捕捞许可证的渔业生产者。考虑到诸如养殖规划尚未批准、海域勘界尚未完成等行政管理的原因导致部分一直从事渔业生产的生产者未取得相关权属证书,因此产生的不利法律后果不应由使用权人承担,本着尊重历史、以人为本的原则,《暂行办法》规定在《渔业法》、《海域使用管理法》施行之前至今一直使用国有渔业水域从事养殖生产,由于特殊原因导致无法取得使用权的不在不予补偿之列。

4、关于补偿项目 渔业养殖生产者基于行政许可取得特定水域的养殖使用权,对该水域的使用即产生相应的预期利益。同时,渔业养殖生产还需投入相应的种苗,并构筑一定的养殖设施。一旦该水域被占用,则其投入的种苗和养殖设施的价值即受到相应的损害,同时其预期利益亦不复存在。因此,《暂行办法》将收回使用权的补偿项目确定为占用补偿费、种苗和相关养殖设施补偿费。如此规定,亦与土地征收补偿的土地补偿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基本一致。在长江、湖泊或者近海从事渔业捕捞生产的,基本上是传统捕捞渔民,捕捞生产源是其主要生活来源,渔船是其主要的生产资料,因国有渔业水域被占用或者产业结构调整而退出捕捞的,应当补偿占用补偿费和渔具补偿费。

无论是专业渔业生产者,还是非专业渔业生产者,其通过行政许可方式取得特定水域使用权后,其权利性质均为用益物权,在使用权被收回时,其合法权益自应得到同样的保护,因此《办法》在规定补偿项目和具体的补偿标准时并未如有人所主张的应区别对待。但对于专业渔业生产者而言,一旦其完全丧失渔业水域使用权,则即如农民失地一样,此时政府即有义务妥善安置该部分专业渔业生产者,《办法》规定对国有渔业水域被占用后退出养殖和捕捞的专业渔业生产者,由其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按照土地征收的规定予以安置,避免出现退出生产的渔业生产者生活无着落而产生社会不稳定因素。

5、关于补偿标准 对于养殖生产的补偿标准,其占用补偿费采用占用补偿标准基数、等级系数和占用面积之积计算,设定等级系数的目的是解决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差异产生的补偿差异,与土地征收补偿的做法基本一致。占用补偿标准基数和等级系数,《办法》规定根据养殖类型、国有渔业水域使用价值、国有渔业水域需求情况、国民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社会承受能力等因素由省人民政府委托省海洋与渔业局适时确定并公布。考虑到渔业养殖生产的特殊性,其种苗补偿费确定为苗种成本和在养未成品的合理价值,其相关养殖设施的补偿按照重置价格结合成新予以补偿,具体数额的确定由双方协商确定或共同委托有资质的评估机构评估确定。鉴于专业渔业生产者在养殖水域被占用后,为解决其生产生活问题,一般都予以异地安置继续从事养殖生产,《办法》规定对置换养殖使用权、海域使用权涉及种苗和养殖设施补偿的,按照种苗补偿和养殖设施补偿的规定予以补偿。

捕捞生产的补偿包括渔具补偿费和占用补偿费,其中渔具补偿费包括渔船、网具等生产工具的补偿,按照重置价格结合成新予以确定,占用补偿费采用补偿标准基数与等级系数之积的方式确定。占用补偿标准基数和等级系数,《办法》亦规定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社会承受能力等因素由省人民政府委托省海洋与渔业局适时确定并公布。

6、关于收回与补偿的程序,通过对已发生的国有渔业水域占用补偿案例的调研与分析,结合实践操作的可行性,《办法》将收回与补偿的程序设定为公告、登记、评估、签订协议、支付补偿费用、拆除养殖设施、收回使用权并注销相关证书,并对公告和补偿协议的内容以及不予补偿的情形作出了明确规定,防止在收回与补偿中产生不必要的纠纷。

7、关于渔业生态环境赔偿,相关工程建设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渔业生态环境的损害,按照《渔业法》和《海洋环境保护法》的有关规定,造成损害的责任者需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由于损害程度难以进行具体量化导致渔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无法落到实处。为便于实践操作,考虑到工程环评报告中对生态补偿均有相应的章节予以分析、论证,所以,《办法》规定占用国有渔业水域对渔业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占用人应当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确定的金额进行赔偿,赔偿金上缴原发证人民政府。

8、关于补偿争议的协调与裁决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发展机遇期”与“矛盾凸显期”,各种矛盾和纠纷纷繁复杂,突出多变。尤其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渔业生产者对国有渔业水域占用补偿的日益关注,因国有渔业水域占用补偿引发的矛盾和纠纷日益突出,部分地方甚至发生了群体性事件,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已成为人民群众日益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设定相应的制度程序来解决矛盾,化解纠纷即尤显必要。从维护渔业生产者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稳定,有效化解矛盾、解决纠纷的角度出发,借鉴土地征收争议协调裁决制度,《办法》规定国有渔业水域占用人与使用权人或者捕捞权人不能达成占用补偿协议的,由原发证人民政府的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协调;协调不成的,由原发证人民政府裁决。这对于引导争议双方通过法定渠道化解矛盾,解决纠纷,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江苏省国有渔业水域占用补偿暂行办法》的颁布实施,是我省贯彻落实渔业权物权制度的一次有益尝试,对于规范全省渔业水域占用补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但限于某些制度约束和经验不足,《办法》的制度设计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有待将来总结实施经验加以改进。

下载广州市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管理办法(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广州市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管理办法(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占用林地管理办法

    太行山国有林管理局占用林地 审核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全面贯彻落实《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加强林地的保护管理,规范审核审批程序,明确审核审批......

    浙江省内河水域治安管理办法

    【发布单位】81102 【发布文号】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49号 【发布日期】1998-03-26 【生效日期】1998-03-2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浙......

    草原征占用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 第58号 《草原征占用审核审批管理办法》已经2006年1月16日农业部第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部长:杜青林 二○○六年一......

    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征求意见稿) 为进一步加强园区建设项目管理,规范各项工作程序,提高园区项目的质量和水平,加快园区建设步伐,依据国家、省、市有关规定,特制定本试行办法。......

    广州市测绘管理办法

    广州市测绘管理办法 广州市人民政府令 第24号 《广州市测绘管理办法》已经2009年12月15日市政府第13届101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以公布,自2010年5月1日起施行。 市长 张广宁......

    广州市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精选合集)

    广州市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广州市人民政府令 第32号 《广州市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已经2010年4月19日市政府第13届111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以公布,自2010年6月15日起施......

    青龙湾水域浮动设施管理办法

    青龙湾水域浮动设施管理办法(试行) (讨论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合理利用青龙湾水域资源,加强水上浮动设施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安全生产法》、《水污染防治......

    印发广州市本级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印发广州市本级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穗府办〔2011〕50号 印发广州市本级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