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

时间:2019-05-14 09:42: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河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河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

第一篇:《河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

河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

(2012年3月29日河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

目 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地质环境保护规划与监测 第三章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第四章地质灾害防治 第五章地质遗迹保护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护和改善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保障公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公共利益,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与监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恢复治理、生态修复,地质灾害防治,地质遗迹保护以及影响地质环境的开发建设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地质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岩体、土体、矿藏、地下水等地质要素和地质作用的总和。

本条例所称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本条例所称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

本条例所称地质环境化学污染,是指在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等活动中,所造成有毒有害物质释放扩散给地质环境造成的污染。

第三条 地质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防治结合、谁开发谁治理的原则。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地质环境保护的相关工作。

第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地质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破坏地质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本行政区地质环境保护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地质环境保护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地质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普及地质环境保护科学知识,并对在地质环境保护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地质环境保护规划与监测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的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工作,为编制地质环境保护规划提供依据。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发展改革、城乡规划、环境保护、水利、交通运输、旅游、农业、林业、文物等部门和气象主管机构,根据本地区地质环境现状和上一级地质环境保护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地质环境保护规划以及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地质遗迹保护、地质环境监测等专项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备案。

修改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及专项规划,应当报经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九条 地质环境保护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地质环境现状与发展趋势;

(二)地质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与规划目标;

(三)地质环境保护功能区划分;

(四)地质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

(五)地质环境的恢复治理,地质灾害的预防、控制和治理;

(六)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第十条 编制和实施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矿产资源、水利、交通、旅游、能源等规划,应当充分考虑地质环境保护要求,避免和减轻对地质环境的破坏。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根据地质环境实际情况,建立地质环境监测和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建设并完善地质环境监测设施,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环境状况实施动态监测。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损毁、非法移动地质环境监测和保护设施

及标志。

第十二条 地质环境监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地质灾害监测;

(二)矿山地质环境监测;

(三)地下水动态监测;

(四)其他地质环境监测和应急监测。

第十三条 采矿权人应当按照批准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动态监测,并将监测资料按规定报送矿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建设单位应当加强监测,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并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

第十四条 开采地下水、地热水、矿泉水资源的单位,应当依法经过批准,并按照有关技术规范开展水位、水质、水量、水温动态监测,避免过量开采,防止造成地面沉降和地下水污染。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监督检查,并负责本行政区域地质环境监测资料的保存和分析评价。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全省地质环境公报。

第三章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第十六条 勘查、开采矿产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保护矿山地质环境,避免和减轻矿山地质环境破坏,防止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化学污染。

第十七条 采矿权申请人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按照采矿权批准权限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

资源主管部门审查。不按要求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不得受理其采矿权申请。

在建和已投产的矿山企业,未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的,采矿权人应当在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规定的期限内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制。

扩大开采规模、变更矿区范围或者开采方式的,采矿权人应当重新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并报原采矿许可批准机关审查;矿区范围跨县级以上行政区域的,由所涉及行政区域的共同上一级采矿许可批准机关审查。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的主要内容和编制要求,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 采矿权人必须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义务,严格按照经批准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进行恢复治理,恢复治理费用列入生产成本。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应当与矿产资源开采活动同步进行。

第十九条 对本条例实施前废弃矿山的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能够确定责任人的,由矿山所在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督促其依法恢复治理;不能确定责任人的,由矿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组织恢复治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投资,对已关闭或者废弃矿山的地质环境进行恢复治理。

第二十条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实行保证金制度。采矿权人应当依照规定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遵循企业所有、政府监管、专户储存、专款专用的原则。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的缴存标准,按照开采矿种、开采方式、开采规模、开采年限以及对矿区环境的破坏程度等因素确定。保证金缴存标准、管理和使用的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二十一条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坚持边开采边治理的原则。采矿权人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恢复治理,经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验收达到规定标准的,应当按比例返还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及利息。

矿山关闭前,采矿权人应当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逾期不履行恢复治理义务或者恢复治理达不到要求的,保证金不予返还,由县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使用该保证金组织恢复治理,恢复治理费用超过保证金的部分由采矿权人承担。

第二十二条 探矿权人在矿产资源勘查活动结束后,应当对其遗留的钻孔、探井、探槽、巷道等进行回填、封闭,对形成的危岩、危坡等进行恢复治理,消除安全隐患,相关费用列入勘查成本。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对探矿权人、采矿权人履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义务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相关责任人应当予以配合,并提供必要的资料,如实反映情况。

第二十四条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中,对具有观赏价值、科学研究价值的矿业遗迹,可以开发为矿山公园,开发费用由矿山公园权益人承担。

矿山公园的申报、审批和建设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章 地质灾害防治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发展改革、建

设、城乡规划、水利、交通运输等部门和气象主管机构,依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拟订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包括下列内容:

(一)主要灾害点的分布;

(二)地质灾害的威胁对象、范围;

(三)重点防范期;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五)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责任人。

第二十六条 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中未包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内容的,项目建设主管部门不得进行项目审批、核准,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不得办理用地报批手续。

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时,应当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第二十七条 对经评估认为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当配套建设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应当与主体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同时进行。

配套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的,主体工程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第二十八条 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县、乡(镇)、村应当加强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工作。在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内,乡(镇)人民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应当加强地质灾害险情的巡回检查,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和报告。

鼓励单位和个人向当地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地质灾害前兆信息。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气象主管机构根据地质灾害监测和气象监测预报资料,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预报,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发布地质灾害预报。

第三十条 对出现地质灾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和地段,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划定为地质灾害危险区,予以公告,并在地质灾害危险区的边界设置明显警示标志。

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禁止从事爆破、削坡、工程建设以及其他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活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及时采取工程治理或者搬迁避让措施,保证地质灾害危险区内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分工,做好相应的应急工作。

发生地质灾害或者出现地质灾害险情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成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启动并组织实施相应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第三十二条 因自然因素形成的地质灾害,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领导下,由本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治理。

跨行政区域的地质灾害,由所跨行政区域的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共同组织治理。

第三十三条 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由责任单位承担治理责任,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责任不明确的,由地质灾害发生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组织专家对地质灾害的成因进行分析论证后认定。

对地质灾害的治理责任认定结果有异议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五章 地质遗迹保护

第三十四条 下列地质遗迹应当予以保护:

(一)对追溯地质历史具有重大科学研究价值的各类地质剖面和构造形迹;

(二)对地球演化或生物进化具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的化石及其产地;

(三)具有重大科学研究或观赏价值的岩溶、花岗岩奇峰、石英砂岩峰林等奇特地质景观;

(四)具有特殊学科研究和观赏价值的岩石、矿物、宝玉石及其典型产地;

(五)有独特医疗、保健作用或者科学研究价值的温泉、矿泉以及有特殊地质意义的瀑布、奇泉;

(六)具有科学研究意义的典型地裂缝、地面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遗迹;

(七)需要保护的其他地质遗迹。

第三十五条 具有典型意义的地质遗迹,可以建立地质遗迹保护区;具有观赏、科普价值的地质遗迹,可以建立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区和地质公园的设立、建设和管理,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六条 禁止在地质遗迹保护区、地质公园范围内建设可能对地质遗迹造成污染或者破坏的建(构)筑物。

第三十七条 因科学研究、教学、科学普及或者对古生物化石进行抢救性保护等需要,发掘古生物化石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报有批准权的国

土资源主管部门批准。

第三十八条 单位和个人在生产、建设等活动中发现古生物化石的,应当保护现场,并立即报告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第三十九条 在地质遗迹保护区、地质公园内开展旅游活动,应当遵守地质遗迹保护区、地质公园的管理规定。

第六章 法 律 责 任

第四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其他法律法规已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规定,侵占、损毁、非法移动地质环境监测和保护设施及标志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赔偿或者采取补救措施,可以处一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规定,采矿权人未按期如实报送矿山地质环境监测资料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规定,应当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而未编制的,或者扩大开采规模、变更矿区范围、开采方式,未重新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并经原审批机关批准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规定,未按照批准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治理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三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规定,未按期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限期缴存;逾期不缴存的,处三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第二、三款,第十八条,第二十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对其作出处罚后,仍拒不改正的,原发证机关可以吊销其采矿许可证。

第四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不符合规定的审批事项予以批准的;

(二)不履行地质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发现破坏地质环境的违法行为不予查处的;

(三)对已经发现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未及时报告的;

(四)对已经发现应当保护的地质遗迹没有采取必要保护措施的;

(五)侵占、挪用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的;

(六)有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行为的。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八条 本条例自2012年7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河南省地质博物馆范文

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布展面积4100平方米。内设有地球厅、恐龙厅、生物演化厅、古象厅、矿产资源厅、地质环境厅、矿物厅、4D动感影院(多功能厅)和地震海啸感受剧场等,馆外有矿石林、科普广场、恐龙雕塑等,是现代化的省级一流地质专业博物馆。

亚洲体腔最大的恐龙、世界上最小的窃蛋龙、中国唯一的结节龙、世界上最大的一窝恐龙蛋化石„„展馆还有世界上最早的银杏果化石、最早的被子植物中华古果等大批动植物化石标本,几乎展示了河南所有种类的矿石、岩石以及来自国内和部分国家精美绝伦的矿物晶体和观赏石标本,其中有多件国宝级和数百件珍稀实体精品标本。

博物馆每天将循环播放针对河南地域特色原创的《地质·河南》、《西峡恐龙蛋富集之谜》等16部三维动画影视;《大陆漂移》、《地球的生命进化》、《恐龙世界》等18部多媒体查询系统,内容丰富,引人入胜;《与恐龙赛跑》、《与恐龙比体重》等项目寓教于乐,大家可互动参与。此外,馆内还建有喀斯特地貌、冰川、碧水丹霞、溶洞、露天采矿等30余处仿真度很高的景观模型。

馆长张兴辽介绍说,作为河南省政府重点投资项目,省地质博物馆历时3年建成,共耗资4000万元。目前该馆展出的展品共计1000多件,另外库藏标本展品5万件。该馆属科普型自然类博物馆,以社会公众为主体,兼顾科学研究需要。wre

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坐落在郑州市郑东新区18号,建筑面积5800m2,布展面积4100 m2。建筑新颖别致,独具风格。馆内设有地球厅、恐龙厅、生物演化厅、古象厅、矿产资源厅、地质环境厅、矿物厅、4D动感影院(多功能厅)和地震海啸感受剧场;馆外有矿石林、科普广场,恐龙雕塑等。馆内收藏了省内外地质矿产、古生物、矿物标本5万多件。

展馆内展示有亚洲体腔最大最重的恐龙,世界上最小的窃蛋龙,中国唯一的结节龙,世界上最大的一窝恐龙蛋化石,数十件珍贵的早期哺乳动物和长羽毛恐龙,以及世界上最早的银杏果化石、世界上最早的被子植物—中华古果等大批动植物化石标本,典藏和展示了河南几乎所有种类的矿石、岩石标本,以及来自国内和部分国家精美绝伦的矿物晶体和观赏石标本。其中有多件国宝级和数百件珍稀实体精品标本。展厅内循环播放有针对河南地域特色原创的《地质河南》、《矿业河南》、《走进河南地质公园》、《西峡恐龙蛋富集之谜》、《太行山隆起》等16部三维动画影视、幻想;《大陆漂移》、《地质环境与人类居住》、《地球的生物进化》、《恐龙世界》等18部多媒体查询系统,科学内容通俗易懂、引人入胜。还设有《有奖知识问答》、《河南地质遗迹搜寻》、《寻找宝藏》、《与恐龙赛跑》、《与恐龙比体重》、《恐龙拼图》等寓教于乐、供大家参与的互动项目,以及喀斯特地貌、冰川、碧水丹霞、溶洞、露天采场、金矿采铜等30余处仿真度很高的景观模型。

新建的河南省地质博物馆是一座以社会公众为主体,青少年和资源环境相关业务人员为侧重点,兼顾科学研究人员需求的科普型自然类博物馆。她是一个具有现代化、高科技、独具河南特色的全国省级一流的地质专业博物馆;是河南省资源、环境、省情展示交流的“窗口”,珍稀地质矿产标本收藏、研究中心;国土资源知识普及与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大众游览胜地;是集科研、科普、休闲、娱乐、赏石于一体的理想去处。

地球厅

地球厅:地球厅向大家介绍奥妙无垠的宇宙和地球的有关知识。包括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地球的形成、演化和圈层结构;了解、认识地质作用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岩石;亲手操控古大陆的聚合、分裂与漂移;在地震剧场感受地震带来的震撼和灾境;了解风化、喀斯特地貌和冰川作用对人类的影响;体会黄河、黄土和黄河文化。恐龙厅

恐龙厅:恐龙厅又称中生代展厅。在此展厅大家可一睹中生代陆地霸主恐龙、海洋霸主鱼龙、空中霸主翼龙的风采。这里展示了出自河南的世界最大的一窝恐龙蛋化石,亚洲体腔最大、最重的恐龙,世界上最小的窃蛋龙,中国唯一的结节龙,十余件珍贵的长羽毛恐龙,恐龙足迹等珍贵标本。还设有《与恐龙赛跑》、《与恐龙比体重》、《恐龙拼图》、《恐龙下蛋》、《恐龙盖章留念》等寓教于乐、供大家参与的互动项目。

生命演化厅:地球上的生命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是在螺旋式发展进化之中,而生命胞核的DNA又呈现双螺旋结构。生命演化厅展示创意就依此而来。河南的简称“豫”

古象厅:象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动物,也是现代陆地上最大的脊椎动物。虽然现在大象不多见,但在遥远的古代,它们遍布于世界各地,黄河流域曾经是大象的王国。河南已发现古象化石产地100多处,有10多个种属,分布在14个地市。矿产资源厅:凡是能被人类利用的天然的岩石矿物,不管是固态、液态或者气态,都是矿产。矿产分为能源、金属、非金属和水气矿产四大类。该厅主要展示介绍河南的主要矿产资源和矿业经济概况。设有吸铁砂、找宝石、比体重、观看各种各样媒体等互动项目。

矿物厅:矿物是大自然恩赐给人类的瑰宝,经过亿万年的孕育、演变,形成了千姿百态、五光十色的靓丽群体,对人类的生活有着广泛的影响。人们的生活几乎每天都离不开矿物。该厅展示了数百种精美绝伦的矿物晶体、宝石标本。

地质环境厅:该厅展出面积虽然仅有350 m2,但游客仍能从这里领略到中原大地16.7 万km2 内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了解地质环境对人类生存与健康、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影响,认识进步的影响,认识地质灾害与群防群治,从而学会与大自然、地质环境的和谐共处。

9:30,地质博物馆正式开馆,我们在工作人员沙阿姨的陪伴下参观了博物馆七个宏伟壮观的展厅。

还没进门,我们就先被门前的一个巨型恐龙模型迷住了。这是一个汝阳黄河巨龙,属于大型蜥蜴脚类恐龙,食草类动物。它的头部高高昂起,看上去足有三四层楼那么高,同学们啧啧称奇。

进了博物馆,我们首先来到了宇宙厅。先进的电光设备、天蓝色的壁灯把这里装点得格外清幽,仿佛来到了神奇美妙的太空。火星、木星、金星和土星,还有陨石等的介绍一应俱全,令人目不暇接,同学们纷纷睁大了眼睛。“咦,这是什么?”管筒状的壁穴里,一团白雾冒出,随即呈螺旋状上升,彭丹昱同学好奇地问。“这是龙卷风演示器,大家可以把手伸过去感受一下。”讲解员阿姨热情地说。我连忙把手伸了过去,手先是凉凉的,接着随着风势不由自主开始摇摆上升,真有意思。

接着,我们来到了地球厅。这里主要介绍了岩石和一些自然灾害。岩石形态各异,名字也各具特色。其中以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最为著名。沉积岩是千百年来历经风雨积压而成,看上去像一本很厚的书。除了这些岩石以外,我们还认识了一些十分有特色的岩石——荷叶岩、三江岩、千层岩、木棉岩等。

来到第三个展厅,绚丽多彩、光怪陆离的灯光立即把我们带入了距今两亿多年的侏罗纪时代。同学们兴致盎然地观赏着大小不

一、姿态各异的恐龙化石。最长的合川马门溪龙体长22米,颈长9米,肩高3.5米,真不愧是“龙中之王”,最小的恐龙——窃蛋龙仅有半尺来长,活像一只小鸡,看到这里,同学们不由得笑了。

随后,我们参观了生物演化厅,了解到了许多动物的历史根源。如生活在距今1160万年至530万年的剑齿虎;生活在距今1.7亿年的狼鳍鱼;生活在距今241万年至227万年的完美中国颌兽;生活在距今530万至360万年的剑齿象等,真是大开眼界。

最后,我们来到了矿产资源厅。这里集中展示了我们河南省的矿产资源,各类矿产琳琅满目,特别是汉代“河一”冶铁遗址模型,吸引了众多同学的眼球。炼铁高炉两座,炉壁、炉基均用黑褐色耐火土夯筑而成,成品大多有“河一”铭文,是汉代所有郡所辖的第一号制铁作坊,这里最早使用煤做燃料,并运用了预热鼓风技术,代表了两千年前先进的制冶技术水平。听了讲解员阿姨的介绍,我内心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没想到我们的祖先这么了不起!

参观结束了,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展厅。听刘馆长说,地质博物馆总面积有5800㎡,布展面积4100㎡,是国家一流的博物馆,这里将成为我们青少年的又一个科技教育基地,我们特别振奋。今后我们又有了学习科学知识、开阔视野的好去处,怎能不高兴呢?

第三篇: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参观记

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参观记

2008年11月9日下午,参加聚会的同学们一起参观了河南地质博物馆。

博物馆的广场有两尊巨大的恐龙雕塑,据说是刚刚发掘的一对母子,一开始就把我们带进了远古。

走进博物馆大门,一副河南浮雕展现在眼前。在展览馆里我们看到了琳琅满目的实物标本,大型恐龙骨化石,世界上最大的一窝恐龙蛋化石,更令人惊奇的是夭折在恐龙蛋中的胚胎化石,形象逼真的恐龙世界,好像一座迷宫,到处充满了神奇。

河南简称为“豫”,即是大象的故乡,这里有14处大象化石遗址,十多个大象种属,充分证明了河南的历史。

地球厅向人们展示了地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大陆漂移,地球的生命进化等栩栩如生,令人难忘。矿石厅里五彩水晶晶莹剔透,宝光闪闪。各种矿产标本陈列有序,表明了河南丰富的矿产资源。地质环境厅阐明了地质环境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4D动感厅播放的科教片,把人们带进了神奇的地球46亿年的演化进程。

河南省地质博物馆是一所现代化、高科技、科普自然博物馆,是科研、科普、观赏、休闲、娱乐、赏石于一体的理想去处,我还打算抽出时间再次参观,补充自己的知识,弥补自己知识的缺失。

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布展面积4100平方米。内设有地球厅、恐龙厅、生物演化厅、古象厅、矿产资源厅、地质环境厅、矿物厅、4D动感影院(多功能厅)和地震海啸感受剧场等,馆外有矿石林、科普广场、恐龙雕塑等,是现代化的省级一流地质专业博物馆。

亚洲体腔最大的恐龙、世界上最小的窃蛋龙、中国唯一的结节龙、世界上最大的一窝恐龙蛋化石„„展馆还有世界上最早的银杏果化石、最早的被子植物中华古果等大批动植物化石标本,几乎展示了河南所有种类的矿石、岩石以及来自国内和部分国家精美绝伦的矿物晶体和观赏石标本,其中有多件国宝级和数百件珍稀实体精品标本。

博物馆每天将循环播放针对河南地域特色原创的《地质·河南》、《西峡恐龙蛋富集之谜》等16部三维动画影视;《大陆漂移》、《地球的生命进化》、《恐龙世界》等18部多媒体查询系统,内容丰富,引人入胜;《与恐龙赛跑》、《与恐龙比体重》等项目寓教于乐,大家可互动参与。此外,馆内还建有喀斯特地貌、冰川、碧水丹霞、溶洞、露天采矿等30余处仿真度很高的景观模型。

地球厅向我们介绍了地球的形成及其他天体的相关知识;恐龙厅向我们展示了长达几亿年的恐龙化石,介绍了曾主宰地球1.5亿年的动物——恐龙;生物演化厅向我们介绍了生物的起源、进化;古象厅有象的化石,也有河南简称“豫”的由来;矿产资源厅介绍了河南乃至整个中国的矿产资源,石油、煤炭、各种金属矿石等的开采;地质环境厅介绍了中国,特别是河南的地质地貌。我还进入了地震、海啸感受剧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它既造福了人类,也给人类带来了灾害和危机。

通过参观地质博物馆,我感到世界是多么的广大,我们又是多么的渺小,大自然所创造的奇迹是我们不可抹灭的,请大家尊重自然,爱护环境,让我们的地球更和谐美丽。新建的河南省地质博物馆是一座以社会公众为主体,青少年和资源环境相关业务人员为侧重点,兼顾科学研究人员需求的科普型自然类博物馆。她是一个具有现代化、高科技、独具河南特色的全国省级一流的地质专业博物馆;是河南省资源、环境、省情展示交流的“窗口”,珍稀地质矿产标本收藏、研究中心;国土资源知识普及与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大众游览胜地;是集科研、科普、休闲、娱乐、赏石于一体的理想去处。

第四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环境保护条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环境保护条例

(2002年1月10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 2004年11月26日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关于修改〈自治区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的决定》修正)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护和改善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保障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地质环境是指人类活动所涉及的各种岩体、土体、地下水、矿藏以及地质遗迹等地质要素的总和。

第三条 在自治区行政区域内从事石油、天然气、煤炭、黄金等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工程建设、地质灾害防治、地质遗迹保护以及地质环境监测活动的,必须遵守本条例。

地震灾害的防御管理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并接受同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督与指导。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协同同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对地质环境保护进行监督管理。

第五条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自治区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依照国家地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本条例,负责兵团的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其地质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在业务上接受自治区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领导。兵团各师的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应当服从当地人民政府地质环境保护的统一规划,并接受当地人民政府的监督管理。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地质环境保护规划,作为环境保护规划的组成部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权对破坏地质环境及其监测设施、保护设施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在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地质环境评价与监测

第九条 制定城市总体规划和区域国土综合开发规划,应当进行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第十条 按照国家规定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报告表的建设项目,该报告书或者报告表中应当有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审核后的地质环境影响评价专项内容。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建立地质环境监测网,组织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环境进行监测。

自治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地质环境监测资料编制地质环境状况报告,纳入自治区环境状况公报内,定期发布。

第十二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侵占、损毁地质环境监测设施和标志。

第三章 矿产勘查开采地质环境保护

第十三条 探矿权人对勘查矿产资源遗留的钻孔、探井、探槽、巷道应当进行回填或封闭,对形成的危岩、危坡,必须采取措施消除危险,使其达到安全状态。

第十四条 申请来矿权,申请人必须提交地质环境保护方案。

采矿权人采矿时,应当按照批准的地质环境保护方案建设必要的地质环境保护设施,对因采矿活动破坏的地质环境及时进行治理恢复,终止采矿活动时必须完成地质环境的治理恢复。

地质环境的治理恢复实行保证金制度,具体办法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十五条 采矿权人应当对地质环境进行动态监测,并定期将监测资料和地质环境现状及保护情况报采矿活动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开采矿产资源造成地质环境破坏或者诱发地质灾害的,应当及时向采矿活动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并采取必要的治理措施。

第十六条 采矿权人必须对存放有毒、有害物质的场地采取永久性的防护措施,完成地质环境的治理恢复。

第四章 地质灾害预报与防治

第十七条 本条例所称地质灾害是特指由于自然作用和人为活动造成地质环境恶化诱发的对人身、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

第十八条 地质灾害防治实行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对地质灾害现状进行调查,编制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二十一条 地质灾害的长期预报和重要灾点的中期预报由自治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出,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后发布。

地质灾害的短期预报和一般灾点的中期预报由州(地)、市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出,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发布。

地质灾害的临灾预报由县(市)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出,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发布。

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发布地质灾害预报。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对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状况进行调查评价,根据调查评价结果划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并予以公告。在地质灾害危险区边界应当设立明显标志。

禁止在地质灾害危险区进行采矿、爆破、砍伐、垦荒以及不合理削坡、挖坑、堆放土石、引排水等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活动。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安排与地质灾害防治任务相适应的防治经费,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

第二十四条 地质灾害发生后,灾害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地质灾害治理方案,组织有关部门进行治理,受灾害威胁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参与治理。

第二十五条 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按照职责权限组织有关部门认定。

第二十六条 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工程建设和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的工程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在申请建设用地前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的评估机构出具。否则,不予受理建设用地申请。

第二十七条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勘查,并编制治理工程设计方案。

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活动的单位,应当具有相应资质,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进行,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组织政府投资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竣工验收。其他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竣工验收,应当有国土资源部门参加。

第五章 地质遗迹保护

第二十八条 地质遗迹是指在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各种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

第二十九条 地质遗迹保护,以保护为主,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第三十条 下列地质遗迹应当予以保护:

(一)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地质构造、地质剖面、人类史前古生物化石分布区;

(二)具有科学研究和观赏价值的奇特地质地貌景观;

(三)具有特殊科学研究和观赏价值的岩石、矿物、宝玉石的典型产地;

(四)具有独特医疗、保健作用或者科学研究价值的温泉、矿泉、泥泉;

(五)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典型地质灾害遗迹;

(六)需要保护的其他地质遗迹。

地质遗迹由自治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认定。

需要建立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的,依照国家、自治区有关自然保护区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一条 国家级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除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管理的以外,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管理。

自治区级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管理。

州(地)、市、县(市)级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由建立该保护区的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或者县(市)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管理。

对其他尚未建立保护区的地质遗迹,由地质遗迹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管理。

第三十二条 对分布在已建立的其他类型自然保护区内的地质遗迹,由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构按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要求管理,接受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监督指导。

第三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破坏地质遗迹的活动。

在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内从事参观、旅游、教学、科研等活动的,应当遵守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自然保护区的规定和本条例。

第三十四条 未经有管辖权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批准,不得对国家和自治区重点保护的地质遗迹进行挖掘、采集、运输。

自治区级的重点保护的地质遗迹,由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和公布。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造成损失的,赔偿损失,可并处以1千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一)侵占、损毁地质环境监测、保护设施的;

(二)拒报或者谎报监测资料的;

(三)不按地质环境保护方案进行保护的;

(四)擅自发布地质灾害预报的。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治理恢复;逾期不治理恢复的,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治理恢复,治理费用由责任者承担,并可视情节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从事采矿活动的,可依法吊销采矿许可证:

(一)对矿产资源勘查遗留的钻孔、探井、探槽、巷道不进行回填或封闭,或者对形成的危岩、危坡不采取措施恢复到安全状态的;

(二)对开采矿产资源破坏的地质环境,不按地质环境保护方案进行治理恢复的;

(三)对存放有毒、有害物质的场地不采取永久性防护措施的;

(四)其他人为活动造成地质环境破坏的。

非法勘查、开采矿产资源的,除依法予以处罚外,对破坏的地质环境必须按照本条例的规定进行治理恢复或者承担相应的治理费用。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在地质灾害危险区进行采矿、爆破、砍伐、垦荒以及不合理削坡、挖坑、堆放土石、引排水等活动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采取补救措施,可视情节处以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诱发地质灾害的,处以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在其地区域从事上述活动诱发地质灾害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理。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没收违法所得,并可视情节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一)对地质遗迹造成破坏的;

(二)未经批准挖掘、采集、运输国家和自治区重点保护的地质遗迹的。

第三十九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行政处分;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本条例规定的违法行为不依法予以制止、对检举揭发的违法行为应当查处而不予查处的;

(二)擅自批准或者超越管理权限批准挖掘、采集、运输国家和自治区重点保护地质遗迹的;

(三)不及时提出地质灾害预报的;

(四)不按规定编报地质环境状况报告而影响自治区环境状况公报发布的;

(五)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其他行为。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条 本条例自2002年5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黑龙江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

黑龙江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保护地质环境,合理利用地质环境资源,防治地质灾害,保障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矿产资源开发、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以及其他对地质环境产生影响的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地质环境,是指人类活动所涉及的地表至地下的空间环境以及地质遗迹、地质灾害等。

本条例所称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地表生态改变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危害。

第三条地质环境保护应当坚持预防为主,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第四条县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组织和督促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治理和改善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多发区的县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地质灾害防治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县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地质环境治理活动,并对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五条县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并组织实施本条例。

县以上人民政府发展与改革、财政、环境保护、水行政、农业、林业、气象、建设、交通、旅游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有关的地质环境保护工作。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地质环境的义务,对破坏地质环境、造成或者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行为有权进行举报。

第二章 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和项目管理

第七条县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上一级人民政府的地质环境保护规划,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并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跨行政区域的地质环境保护规划,由其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第八条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应当包括地质环境现状及问题、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开采矿泉水和地热水的地质环境保护、地质遗迹保护、地质环境监测、地质灾害防治等内容。

第九条县以上人民政府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以及水利、铁路、交通、旅游、能源等建设规划,应当符合地质环境保护的要求,同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对上述规划的编制提供相关地质环境及保护的论证意见。

第十条县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对由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投入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地质遗迹保护、地质灾害治理等项目(以下简称项目)的立项、设计和投资预算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后审批,并按照职责做好项目监管。

项目设计、投资预算确定后,如遇特殊情况确需调整的,应当按照相关程序审核,并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十一条由社会资金投入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可以根据治理的难易程度和投入产出比率给予投资人一定年限的治理成果使用权。县以上国土资源等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监督和指导。

第十二条项目管理实行项目法人制、资质准入制、招标投标制、合同制、工程监理制和工程效果责任追究制。

项目主管部门应当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组织实施。

项目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单独核算。

第十三条项目应当在规定的实施期限内完成,由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组织验收。

第三章 地质环境保护措施

第一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

第十四条依法取得矿产资源开采权的单位和个人(以下简称采矿权人),应当承担保护矿山地质环境、防治矿山地质灾害的义务,依法做好水土保持、植被恢复和土地复垦工作,避免或者防止发生次生地质灾害。

开采矿产资源应当遵守有关环境保护和矿山安全的法律、法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置废水、废气、废渣、废石和尾矿等废弃物。

第十五条采矿权申请人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矿山地质环境勘查评价并编写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方案,经专家评审确认后,报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批准。

已投入生产的矿山企业应当按照前款规定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方案,报经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审批后实施。

采矿权人扩大开采规模、变更矿区范围或者开采方式的,应当重新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并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方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矿山基本情况及地质环境现状;

(二)矿山地质环境勘查评价对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分析、预测、评估的结论性意见;

(三)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措施及其资金保障;

(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分析;

(五)国家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十六条经过恢复治理的矿山地质环境应当达到下列标准:

(一)破坏或者废弃的土地达到可供利用的状态;

(二)对采矿活动遗留的矿坑、废石、尾矿等进行防护处理,达到安全状态;

(三)地质灾害隐患得到有效排除;

(四)各类废弃物处置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五)采场和矿山固体废弃物堆放场的植被得到恢复;

(六)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方案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书(以下简称保证书)中承诺的义务全面履行。

对具有观赏、科研价值的矿山遗迹,鼓励开发为地质地貌景观保护区、旅游区或者矿山公园。

第十七条采矿权人应当根据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方案中确定的各项责任和其他法定义务,与县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签订保证书。

第十八条保护和恢复矿山地质环境实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以下简称保证金)制度。

保证金是采矿权人预交的用于依法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义务的预备金。保证金数额由县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按照不得低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所需费用核定,由采矿权人一次性预提或者分预提,按规定存入财政部门指定银行开设的保证金账户,并列入采矿成本,实行采矿权人所有,政府监管,专款专用。

保证金缴存标准和管理的具体办法,由省财政部门会同国土资源、环境保护部门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十九条采矿权人应当在领取采矿许可证或者进行许可证年检时,向所在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交保证书和缴存保证金的凭据。

未按本条例规定进行矿山地质环境勘查评价并编制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方案、未签订保证书或者未缴存保证金的,县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不予办理采矿权审批、年检、扩储等相关手续。

第二十条采矿权人应当根据已经确认的矿山地质环境勘查评价、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方案和保证书的要求,对因采矿活动破坏的矿山地质环境实行分阶段治理或者集中治理。

县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等部门,对管辖范围内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状况进行监督检查。

无责任人的灭失矿山的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由县以上人民政府组织本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及有关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区分轻重缓急,分期实施。

第二十一条采矿权人完成阶段性或者全部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的,均可申请检查验收。经省国土资源、环境保护、财政等部门现场验收合格的,退回已经缴存的保证金本息;经验收不合格的,由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治理达标。未按要求治理或者逾期仍未治理达标的,由县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治理,所需费用从保证金中支付,超出部分由采矿权人承担。

第二十二条采矿权人对因采矿而挖损、塌陷、压占的土地进行治理后可用于耕种的,经验收可以依法折抵建设占用耕地的补偿指标;从废石、尾矿中回收矿产品的,可以依法减免矿产资源补偿费。

第二十三条采矿权人开采矿产资源过程中造成严重地质环境破坏或者诱发地质灾害的,应当立即停止采矿活动,采取必要的恢复治理措施,并及时向所在地县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

采剥、削坡和堆放尾矿、废渣,应当按照开采方案和治理方案执行。

采矿、选(洗)矿形成的废液和污水,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达标排放。

第二十四条采矿权人向所在地县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送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报告,应当包括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内容。

第二节开采矿泉水、地热水的地质环境保护

第二十五条开采矿泉水、地热水的,应当在取得取水许可证后,到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办理矿泉水、地热水水源注册登记和采矿登记,并按规定进行年检。

第二十六条开采矿泉水、地热水应当进行地质环境勘查评价。采矿权人应当按照水源地保护规划,做好水源保护和卫生防护工作,并接受有关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地热水资源利用后应当进行达标排放或者采取达标回灌。

第二十七条采矿权人开采矿泉水、地热水,应当按照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批准的开采方案进行,适时对水位、水量、水温、水质等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并接受发证机关的监督管理。

第三节地质遗迹保护

第二十八条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

下列地质遗迹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设立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或者地质公园予以保护和利用:

(一)具有重大科学研究价值的地质构造、地质剖面、重要的古生物化石分布区;

(二)具有重大科学研究和观赏价值的火山、瀑布、岩洞、石林、岩体等奇特地质景观和岩石、矿物的典型产地;

(三)具有科学研究意义的典型地质灾害遗迹;

(四)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应当建立保护区的其他地质遗迹。

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和地质公园(以下统称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

第二十九条对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和分布在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或者其他类型自然保护区内的地质遗迹,以及独立存在、具有保护价值的地质遗迹,所在地县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主管部门或者机构应当配备专业人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所需经费由所在地人民政府承担。

第三十条禁止在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保护范围内,从事开矿、采石、取土、放牧、垦荒、伐木以及其他对地质遗迹有损坏的活动。

禁止在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和其他地质遗迹保护范围内建设对地质遗迹有影响的建筑设施。经批准已建成并对地质遗迹造成污染或者破坏的建筑设施,由所在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治理或者采取补救措施;确需拆迁的,由所在地人民政府依法予以安置或者补偿。

第三十一条单位或者个人在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实习以及标本采集活动,应当向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提交申请和活动计划,并依法报批。

从事前款活动形成的总结或者活动成果的副本应当提交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存档。

第三十二条在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内组织旅游活动,应当按照依法批准的方案进行。进入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旅游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规定。

严禁开设与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保护方向不一致的旅游项目。

第四章 地质环境监测

第三十三条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全省地质环境监测网络,设置相应的监测设施,对地下水、矿泉水和地热资源、地质遗迹以及城镇、村庄、矿山等重点地区的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进行监测。

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编制全省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发展规划,统一协调区域性和专门性地质环境监测网络的部署,统一制定技术要求,组织开展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和成果资料汇总,并定期发布全省地质环境状况公报。

第三十四条县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并接受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

单位和个人应当对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给予支持和配合,不得拒绝和阻挠。

第三十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损毁或者擅自移动地质环境监测设施和标志。

第三十六条县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依法监测地下水水位、水量、水质和水温动态,防止地下水过量开采和污染,并组织编制通报和报告。

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划定地下水超采区和禁采区,应当征求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五章 地质灾害防治

第三十七条县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地质灾害现状,按照国家规定,编制地质灾害防灾预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三十八条除地震灾害预报外,地质灾害长期预报和重要灾害点的中期预报由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出,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和易发区;短期预报和一般灾害点的中期预报由市(行署)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出;临时灾害预报由所在地县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气象部门提出。

各类地质灾害预报均应报经同级人民政府同意后发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发布。

第三十九条县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在地质灾害危险区边界设置警示标志。

禁止侵占、移动、损毁地质灾害危险区标志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施标志;确需变动或者拆除标志的,应当征得设立部门或者防治工程验收部门的同意。

第四十条新建、改建、扩建铁路、公路、港口、机场、水库、地下工程、大型厂矿以及城镇、村庄迁建选址等影响地质环境或者地质环境可能对其产生影响的建设项目,应当进行地质环境勘查评价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履行规定的审批程序。

建设项目开工后,项目所在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建设项目对地质环境影响的监督和检查。

第四十一条禁止在易发生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险区内从事采矿、爆破、伐木、垦荒以及不合理削坡、引排水、堆放渣石、弃土等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活动。

第四十二条县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地质灾害诱发或者形成原因的认定。有关单位因地质灾害治理责任认定发生争议的,由争议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报请争议各方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裁决。

人为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由诱发者承担治理责任。自然因素形成的地质灾害,由所在地县以上人民政府组织治理。

第四十三条依法取得相应资质从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的单位(以下简称资质单位),在承担相关业务前,应当携带资质证书(副本)及工程情况说明,到县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备案。

第四十四条资质单位应当建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或者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业务手册,如实记载工作业绩和存在的问题,作为资质延续、升级的必备材料。

资质单位应当遵守相关行业自律公约,接受工程所在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四十五条从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的人员,应当定期参加相应的业务培训和考试。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六条破坏地质环境或者违反本条例规定,有关法律、法规已经规定给予行政处罚或者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从其规定。

本条例规定的行政处罚,由县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实施。

第四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第一款,第二十三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采取补救措施,并处以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可暂扣其采矿许可证。

第四十八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一款、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二十七条、第三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并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或者拒绝、阻挠主管部门依法实施监督检查的,处以3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九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五条、第三十九条第二款规定的,责令限期恢复原状或者赔偿损失,并处以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条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三条、第四十四条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并给予通报;逾期不改的,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一条违反本条例受到行政处罚或者被责令限期改正的单位及其法定代表人,愈期未改正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县以上人民政府或者有关主管部门可以给予通报批评,并取消其当年评优资格或者其他荣誉称号。

第五十二条县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依法履行对地质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职责,或者对破坏地质环境的行为不依法制止和查处的;

(二)将项目资金挪作他用的;

(三)对依法应当退回的保证金本息未予退回,或者将保证金挪作他用的;

(四)隐瞒、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谎报地质灾害灾情,或者擅自发布灾害预报的;

(五)其他玩忽职守、失职渎职、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七章 附则

第五十三条本条例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下载《河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河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湖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

    湖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了保护和改善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行......

    甘肃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范文合集

    甘肃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 2016年7月29日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修订通过 第一条为了保护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公共利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

    河南省2015年管理与基础: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试题

    河南省2015年管理与基础: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城市规划是指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

    2016年河南省管理与基础: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考试试题

    2016年河南省管理与基础: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时,股票投资的账面价......

    河南省地质职业教育集团简介

    附件5: 河南省地质职业教育集团简介 组建河南省地质职业教育集团,是实现我省地质职业教育资源共享,进一步树立地质院校服务于地质事业、地勘单位、矿山企业的思想,促进学校和地......

    参观河南省地质博物馆有感

    参观河南省地质博物馆有感 2013年11月3日,我们一行人辗转来到郑东新区,来到盼望已久的河南省地质博物馆进行参观。馆内设有地球厅、恐龙厅、生物演化厅、古象厅等多个展厅。我......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写写帮整理)

    保护与恢复治理矿山地质环境[第五章] 日期:2011-10-25 15:53:57 浏览次数:2466次 查清矿山地质环境状况,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加快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积极推进矿山土地复垦,大......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精选5篇)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减少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活动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破坏,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经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