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取消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评价报告评审备案的

时间:2019-05-14 09:18: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取消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评价报告评审备案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取消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评价报告评审备案的》。

第一篇: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取消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评价报告评审备案的

【发布单位】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发布文号】煤安监监察〔2009〕13号 【发布日期】2009-04-29 【生效日期】2009-04-2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取消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评价报告评审备案的通知

(煤安监监察〔2009〕13号)

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各有关煤矿安全评价机构,有关中央企业:

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安全评价通则》(AQ8001-2007)、《安全预评价导则》(AQ8002-2007)和《安全验收评价导则》(AQ8003-2007)有关规定,为进一步规范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监察工作,简化相关行政许可程序,强化煤矿安全评价机构责任,经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2009年第六次局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评价报告不再评审和备案。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在煤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煤矿安全评价机构应按规定编制安全预评价报告,并及时送交项目设计单位,供其编制初步设计安全专篇时参考;在煤矿建设项目试生产运行正常后、竣工验收前,煤矿安全评价机构应按规定编制安全验收评价报告。

二、建设单位申请安全专篇审查时,申报资料应包括安全预评价报告;申请安全设施竣工验收时,申报资料应包括安全验收评价报告。

三、煤矿安全评价机构应科学、公正、合法、自主地开展安全评价工作,并对所作出的评价结果负责。

请各省级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将本通知转发到辖区内各煤矿企业;请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将本通知转发到辖区内具有乙级资质的煤矿安全评价机构。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二○○九年四月二十九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20090429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取消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评价报告评审备案的通知 煤安监监察[2009]13号

【法规标题】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取消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评价报告评审备案的通知 【颁布单位】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发文字号】煤安监监察[2009]13号 【颁布时间】2009.04.29

【失效时间】0:00:00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正文】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取消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评价报告评审备案的通知

煤安监监察[2009]13号

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各有关煤矿安全评价机构,有关中央企业:

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安全评价通则》(AQ8001-2007)、《安全预评价导则》(AQ8002-2007)和《安全验收评价导则》(AQ8003-2007)有关规定,为进一步规范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监察工作,简化相关行政许可程序,强化煤矿安全评价机构责任,经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2009年第六次局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评价报告不再评审和备案。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在煤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煤矿安全评价机构应按规定编制安全预评价报告,并及时送交项目设计单位,供其编制初步设计安全专篇时参考;在煤矿建设项目试生产运行正常后、竣工验收前,煤矿安全评价机构应按规定编制安全验收评价报告。

二、建设单位申请安全专篇审查时,申报资料应包括安全预评价报告;申请安全设施竣工验收时,申报资料应包括安全验收评价报告。

三、煤矿安全评价机构应科学、公正、合法、自主地开展安全评价工作,并对所作出的评价结果负责。

请各省级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将本通知转发到辖区内各煤矿企业;请各省级煤矿安全监

/ 2

察机构将本通知转发到辖区内具有乙级资质的煤矿安全评价机构。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二〇〇九年四月二十九日

/ 2

第三篇: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印发-山东煤矿安全监察局

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印发

《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的通知

煤安监技装﹝2018﹞8号

各产煤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煤矿安全监管部门、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局,司法部直属煤矿管理局,有关中央企业:

《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已经2018年4月16日国家煤矿安监局第14次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自2018年8月1日起施行,请认真贯彻落实。

原煤炭工业部发布的《冲击地压煤层安全开采暂行规定》((87)煤生字第337号)和《冲击地压预测和防治试行规范》(1987)同时废止。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2018年5月2日

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煤矿冲击地压防治工作,有效预防冲击地压事故,保障煤矿职工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煤矿安全规程》等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制定《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第二条

煤矿企业(煤矿)和相关单位的冲击地压防治工作,适用本细则。

第三条

煤矿企业(煤矿)的主要负责人(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是冲击地压防治的第一责任人,对防治工作全面负责;其他负责人对分管范围内冲击地压防治工作负责;煤矿企业(煤矿)总工程师是冲击地压防治的技术负责人,对防治技术工作负责。

第四条

冲击地压防治费用必须列入煤矿企业(煤矿)安全费用计划,满足冲击地压防治工作需要。

第五条

冲击地压矿井必须编制冲击地压事故应急预案,且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应急预案演练。

第六条

冲击地压矿井必须建立冲击地压防治安全技术管理制度、防治岗位安全责任制度、防治培训制度、事故报告制度等工作规范。

第七条

鼓励煤矿企业(煤矿)和科研单位开展冲击地压防治研究与科技攻关,研发、推广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提高冲击地压防治水平。

第二章

一般规定 第八条

冲击地压是指煤矿井巷或工作面周围煤(岩)体由于弹性变形能的瞬时释放而产生的突然、剧烈破坏的动力现象,常伴有煤(岩)体瞬间位移、抛出、巨响及气浪等。

冲击地压可按照煤(岩)体弹性能释放的主体、载荷类型等进行分类,对不同的冲击地压类型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实现分类防治。

第九条

在矿井井田范围内发生过冲击地压现象的煤层,或者经鉴定煤层(或者其顶底板岩层)具有冲击倾向性且评价具有冲击危险性的煤层为冲击地压煤层。有冲击地压煤层的矿井为冲击地压矿井。

第十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进行煤层(岩层)冲击倾向性鉴定:

(一)有强烈震动、瞬间底(帮)鼓、煤岩弹射等动力现象的。

(二)埋深超过400米的煤层,且煤层上方100米范围内存在单层厚度超过10米、单轴抗压强度大于60MPa的坚硬岩层。

(三)相邻矿井开采的同一煤层发生过冲击地压或经鉴定为冲击地压煤层的。

(四)冲击地压矿井开采新水平、新煤层。第十一条

煤层冲击倾向性鉴定按照《冲击地压测定、监测与防治方法 第2部分:煤的冲击倾向性分类及指数的测定方法》(GB/T 25217.2)进行。

第十二条

顶板、底板岩层冲击倾向性鉴定按照《冲击地压测定、监测与防治方法 第1部分:顶板岩层冲击倾向性分类及指数的测定方法》(GB/T 25217.1)进行。

第十三条

煤矿企业(煤矿)应当委托能够执行国家标准(GB/T 25217.1、GB/T 25217.2)的机构开展煤层(岩层)冲击倾向性的鉴定工作。鉴定单位应当在接受委托之日起90天内提交鉴定报告,并对鉴定结果负责。煤矿企业应当将鉴定结果报省级煤炭行业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

第十四条

开采具有冲击倾向性的煤层,必须进行冲击危险性评价。煤矿企业应当将评价结果报省级煤炭行业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

开采冲击地压煤层必须进行采区、采掘工作面冲击危险性评价。

第十五条

冲击危险性评价可采用综合指数法或其他经实践证实有效的方法。评价结果分为四级:无冲击地压危险、弱冲击地压危险、中等冲击地压危险、强冲击地压危险。煤层(或者其顶底板岩层)具有强冲击倾向性且评价具有强冲击地压危险的,为严重冲击地压煤层。开采严重冲击地压煤层的矿井为严重冲击地压矿井。

经冲击危险性评价后划分出冲击地压危险区域,不同的冲击地压危险区域可按冲击危险等级采取一种或多种的综合防治措施,实现分区管理。

第十六条

新建矿井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应当根据地质条件、开采方式和周边矿井等情况,参照冲击倾向性鉴定规定对可采煤层及其顶底板岩层冲击倾向性进行评估,当评估有冲击倾向性时,应当进行冲击危险性评价,评价结果作为矿井立项、初步设计和指导建井施工的依据,并在建井期间完成煤层(岩层)冲击倾向性鉴定。

第十七条

煤层(矿井)、采区冲击危险性评价及冲击地压危险区划分可委托具有冲击地压研究基础与评价能力的机构或由具有5年以上冲击地压防治经验的煤矿企业开展,编制评价报告,并对评价结果负责。

采掘工作面冲击危险性评价可由煤矿组织开展,评价报告报煤矿企业技术负责人审批。

第十八条

有冲击地压矿井的煤矿企业必须明确分管冲击地压防治工作的负责人及业务主管部门,配备相关的业务管理人员。冲击地压矿井必须明确分管冲击地压防治工作的负责人,设立专门的防冲机构,并配备专业防冲技术人员与施工队伍,防冲队伍人数必须满足矿井防冲工作的需要,建立防冲监测系统,配备防冲装备,完善安全设施和管理制度,加强现场管理。

第十九条

冲击地压防治应当坚持“区域先行、局部跟进、分区管理、分类防治”的原则。

第二十条

冲击地压矿井必须编制中长期防冲规划和防冲计划。中长期防冲规划每3至5年编制一次,执行期内有较大变化时,应当在计划中补充说明。中长期防冲规划与防冲计划由煤矿组织编制,经煤矿企业审批后实施。

中长期防冲规划主要包括防冲管理机构及队伍组成、规划期内的采掘接续、冲击地压危险区域划分、冲击地压监测与治理措施的指导性方案、冲击地压防治科研重点、安全费用、防冲原则及实施保障措施等。

防冲计划主要包括上冲击地压防治总结及本采掘工作面接续、冲击地压危险区域排查、冲击地压监测与治理措施的实施方案、科研项目、安全费用、防冲安全技术措施、培训计划等。

第二十一条

有冲击地压危险的采掘工作面作业规程中必须包括防冲专项措施,防冲专项措施应当依据防冲设计编制,应当包括采掘作业区域冲击危险性评价结论、冲击地压监测方法、防治方法、效果检验方法、安全防护方法以及避灾路线等主要内容。

第二十二条

开采冲击地压煤层时,必须采取冲击地压危险性预测、监测预警、防范治理、效果检验、安全防护等综合性防治措施。

第二十三条

冲击地压矿井必须依据冲击地压防治培训制度,定期对井下相关的作业人员、班组长、技术员、区队长、防冲专业人员与管理人员进行冲击地压防治的教育和培训,保证防冲相关人员具备必要的岗位防冲知识和技能。

第二十四条

新建矿井和冲击地压矿井的新水平、新采区、新煤层有冲击地压危险的,必须编制防冲设计。防冲设计应当包括开拓方式、保护层的选择、巷道布置、工作面开采顺序、采煤方法、生产能力、支护形式、冲击危险性预测方法、冲击地压监测预警方法、防冲措施及效果检验方法、安全防护措施等内容。

新建矿井防冲设计还应当包括:防冲必须具备的装备、防冲机构和管理制度、冲击地压防治培训制度和应急预案等。

新水平防冲设计还应当包括:多水平之间相互影响、多水平开采顺序、水平内煤层群的开采顺序、保护层设计等。新采区防冲设计还应当包括:采区内工作面采掘顺序设计、冲击地压危险区域与等级划分、基于防冲的回采巷道布置、上下山巷道位置、停采线位置等。

第二十五条

冲击地压矿井应当按照采掘工作面的防冲要求进行矿井生产能力核定,在冲击地压危险区域采掘作业时,应当按冲击地压危险性评价结果明确采掘工作面安全推进速度,确定采掘工作面的生产能力。提高矿井生产能力和新水平延深时,必须组织专家进行论证。

第二十六条

矿井具有冲击地压危险的区域,采取综合防冲措施仍不能消除冲击地压危险的,不得进行采掘作业。

第二十七条

开采冲击地压煤层时,在应力集中区内不得布置2个工作面同时进行采掘作业。2个掘进工作面之间的距离小于150米时,采煤工作面与掘进工作面之间的距离小于350米时,2个采煤工作面之间的距离小于500米时,必须停止其中一个工作面,确保两个回采工作面之间、回采工作面与掘进工作面之间、两个掘进工作面之间留有足够的间距,以避免应力叠加导致冲击地压的发生。相邻矿井、相邻采区之间应当避免开采相互影响。

第二十八条

开拓巷道不得布置在严重冲击地压煤层中,永久硐室不得布置在冲击地压煤层中。开拓巷道、永久硐室布置达不到以上要求且不具备重新布置条件时,需进行安全性论证。在采取加强防冲综合措施,确认冲击危险监测指标小于临界值后方可继续使用,且必须加强监测。

第二十九条

冲击地压煤层巷道与硐室布置不应留底煤,如果留有底煤必须采取底板预卸压等专项治理措施。

第三十条

严重冲击地压厚煤层中的巷道应当布置在应力集中区外。冲击地压煤层双巷掘进时,2条平行巷道在时间、空间上应当避免相互影响。

第三十一条

冲击地压煤层应当严格按顺序开采,不得留孤岛煤柱。采空区内不得留有煤柱,如果特殊情况必须在采空区留有煤柱时,应当进行安全性论证,报企业技术负责人审批,并将煤柱的位置、尺寸以及影响范围标在采掘工程平面图上。煤层群下行开采时,应当分析上一煤层煤柱的影响。

第三十二条

冲击地压煤层开采孤岛煤柱前,煤矿企业应当组织专家进行防冲安全开采论证,论证结果为不能保障安全开采的,不得进行采掘作业。

严重冲击地压矿井不得开采孤岛煤柱。

第三十三条

对冲击地压煤层,应当根据顶底板岩性适当加大掘进巷道宽度。应当优先选择无煤柱护巷工艺,采用大煤柱护巷时应当避开应力集中区,严禁留大煤柱影响邻近层开采。第三十四条

采用垮落法管理顶板时,支架(柱)应当具有足够的支护强度,采空区中所有支柱必须回净。

第三十五条

冲击地压煤层采掘工作面临近大型地质构造(幅度在30米以上、长度在1千米以上的褶曲,落差大于20米的断层)、采空区、煤柱及其它应力集中区附近时,必须制定防冲专项措施。

第三十六条

编制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时,应当确定回采工作面初次来压、周期来压、采空区“见方”等可能的影响范围,并制定防冲专项措施。

第三十七条

在无冲击地压煤层中的三面或者四面被采空区所包围的区域开采或回收煤柱时,必须进行冲击危险性评价、制定防冲专项措施,并组织专家论证通过后方可开采。

有冲击地压潜在风险的无冲击地压煤层的矿井,在煤层、工作面采掘顺序,巷道布置、支护和煤柱留设,采煤工作面布置、支护、推进速度和停采线位置等设计时,应当避免应力集中,防止不合理开采导致冲击地压发生。

第三十八条

冲击地压煤层内掘进巷道贯通或错层交叉时,应当在距离贯通或交叉点50米之前开始采取防冲专项措施。第三十九条

具有冲击地压危险的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应当根据本矿井条件,综合考虑制定防治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瓦斯异常涌出等复合灾害的综合技术措施,强化瓦斯抽采和卸压措施。

具有冲击地压危险的高瓦斯矿井,采煤工作面进风巷(距工作面不大于10米处)应当设置甲烷传感器,其报警、断电、复电浓度和断电范围同突出矿井采煤工作面进风巷甲烷传感器。

第四十条

具有冲击地压危险的复杂水文地质、容易自燃煤层的矿井,应当根据本矿井条件,在防治水、煤层自然发火时综合考虑防治冲击地压。

第四十一条

冲击地压矿井必须制定避免因冲击地压产生火花造成煤尘、瓦斯燃烧或爆炸等事故的专项措施。

第四十二条

开采具有冲击地压危险的急倾斜煤层、特厚煤层时,在确定合理采煤方法和工作面参数的基础上,应当制定防冲专项措施,并由企业技术负责人审批。

第四十三条

具有冲击地压危险的急倾斜煤层,顶板具有难垮落特征时,应当对顶板活动进行监测预警,制定强制放顶或顶板预裂等措施,实施措施后必须进行顶板处理效果检验。

第三章

冲击危险性预测、监测、效果检验 第四十四条

冲击地压矿井必须进行区域危险性预测(以下简称区域预测)和局部危险性预测(以下简称局部预测)。区域预测即对矿井、水平、煤层、采(盘)区进行冲击危险性评价,划分冲击地压危险区域和确定危险等级;局部预测即对采掘工作面和巷道、硐室进行冲击危险性评价,划分冲击地压危险区域和确定危险等级。

第四十五条

区域预测与局部预测可根据地质与开采技术条件等,优先采用综合指数法确定冲击危险性,还可采用其他经实践证明有效的方法。预测结果分为四类:无冲击地压危险区、弱冲击地压危险区、中等冲击地压危险区、强冲击地压危险区。根据不同的预测结果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第四十六条

冲击地压矿井必须建立区域与局部相结合的冲击危险性监测制度,区域监测应当覆盖矿井采掘区域,局部监测应当覆盖冲击地压危险区,区域监测可采用微震监测法等,局部监测可采用钻屑法、应力监测法、电磁辐射法等。

第四十七条

采用微震监测法进行区域监测时,微震监测系统的监测与布置应当覆盖矿井采掘区域,对微震信号进行远距离、实时、动态监测,并确定微震发生的时间、能量(震级)及三维空间坐标等参数。第四十八条

采用钻屑法进行局部监测时,钻孔参数应当根据实际条件确定。记录每米钻进时的煤粉量,达到或超过临界指标时,判定为有冲击地压危险;记录钻进时的动力效应,如声响、卡钻、吸钻、钻孔冲击等现象,作为判断冲击地压危险的参考指标。

第四十九条

采用应力监测法进行局部监测时,应当根据冲击危险性评价结果,确定应力传感器埋设深度、测点间距、埋设时间、监测范围、冲击地压危险判别指标等参数,实现远距离、实时、动态监测。

可采用矿压监测法进行局部补充性监测,掘进工作面每掘进一定距离设置顶底板动态仪和顶板离层仪,对顶底板移近量和顶板离层情况进行定期观测;回采工作面通过对液压支架工作阻力进行监测,分析采场来压程度、来压步距、来压征兆等,对采场大面积来压进行预测预报。

第五十条

冲击地压矿井应当根据矿井的实际情况和冲击地压发生类型,选择区域和局部监测方法。可以用实验室试验或类比法先设定预警临界指标初值,再根据现场实际考察资料和积累的数据进一步修订初值,确定冲击危险性预警临界指标。

第五十一条

冲击地压矿井必须有技术人员专门负责监测与预警工作;必须建立实时预警、处置调度和处理结果反馈制度。第五十二条

冲击地压危险区域必须进行日常监测,防冲专业人员每天对冲击地压危险区域的监测数据、生产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判定冲击地压危险程度,并编制监测日报,报经矿防冲负责人、总工程师签字,及时告知相关单位和人员。

第五十三条

当监测区域或作业地点监测数据超过冲击地压危险预警临界指标,或采掘作业地点出现强烈震动、巨响、瞬间底(帮)鼓、煤岩弹射等动力现象,判定具有冲击地压危险时,必须立即停止作业,按照冲击地压避灾路线迅速撤出人员,切断电源,并报告矿调度室。

第五十四条

冲击地压危险区域实施解危措施时,必须撤出冲击地压危险区域所有与防冲施工无关的人员,停止运转一切与防冲施工无关的设备。实施解危措施后,必须对解危效果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小于临界值,确认危险解除后方可恢复正常作业。

第五十五条

停采3天及以上的冲击地压危险采掘工作面恢复生产前,防冲专业人员应当根据钻屑法、应力监测法或微震监测法等检测监测情况对工作面冲击地压危险程度进行评价,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第四章

区域与局部防冲措施

第五十六条

冲击地压矿井必须采取区域和局部相结合的防冲措施。在矿井设计、采(盘)区设计阶段应当先行采取区域防冲措施;对已形成的采掘工作面应当在实施区域防冲措施的基础上及时跟进局部防冲措施。

第五十七条

冲击地压矿井应当选择合理的开拓方式、采掘部署、开采顺序、煤柱留设、采煤方法、采煤工艺及开采保护层等区域防冲措施。

第五十八条

冲击地压矿井进行开拓方式选择时,应当参考地应力等因素合理确定开拓巷道层位与间距,尽可能地避免局部应力集中。

第五十九条

冲击地压矿井进行采掘部署时,应当将巷道布置在低应力区,优先选择无煤柱护巷或小煤柱护巷,降低巷道的冲击危险性。

第六十条

冲击地压矿井同一煤层开采,应当优化确定采区间和采区内的开采顺序,避免出现孤岛工作面等高应力集中区域。

第六十一条

冲击地压矿井进行采区设计时,应当避免开切眼和停采线外错布置形成应力集中,否则应当制定防冲专项措施。

第六十二条

应当根据煤层层间距、煤层厚度、煤层及顶底板的冲击倾向性等情况综合考虑保护层开采的可行性,具备条件的,必须开采保护层。优先开采无冲击地压危险或弱冲击地压危险的煤层,有效减弱被保护煤层的冲击危险性。

第六十三条

保护层的有效保护范围应当根据保护层和被保护层的煤层赋存情况、保护层采煤方法和回采工艺等矿井实际条件确定;保护层回采超前被保护层采掘工作面的距离应当符合本细则第二十七条的规定;保护层的卸压滞后时间和对被保护层卸压的有效时间应当根据理论分析、现场观测或工程类比综合确定。

第六十四条

开采保护层后,仍存在冲击地压危险的区域,必须采取防冲措施。

第六十五条

冲击地压煤层应当采用长壁综合机械化采煤方法。

第六十六条

缓倾斜、倾斜厚及特厚煤层采用综采放顶煤工艺开采时,直接顶不能随采随冒的,应当预先对顶板进行弱化处理。

第六十七条

冲击地压矿井应当在采取区域措施基础上,选择煤层钻孔卸压、煤层爆破卸压、煤层注水、顶板爆破预裂、顶板水力致裂、底板钻孔或爆破卸压等至少一种有针对性、有效的局部防冲措施。采用爆破卸压时,必须编制专项安全措施,起爆点及警戒点到爆破地点的直线距离不得小于300米,躲炮时间不得小于30分钟。

第六十八条

采用煤层钻孔卸压防治冲击地压时,应当依据冲击危险性评价结果、煤岩物理力学性质、开采布置等具体条件综合确定钻孔参数。必须制定防止打钻诱发冲击伤人的安全防护措施。

第六十九条

采用煤层爆破卸压防治冲击地压时,应当依据冲击危险性评价结果、煤岩物理力学性质、开采布置等具体条件确定合理的爆破参数,包括孔深、孔径、孔距、装药量、封孔长度、起爆间隔时间、起爆方法、一次爆破的孔数。

第七十条

采用煤层注水防治冲击地压时,应当根据煤层条件及煤的浸水试验结果等综合考虑确定注水孔布置、注水压力、注水量、注水时间等参数,并检验注水效果。

第七十一条

采用顶板爆破预裂防治冲击地压时,应当根据邻近钻孔顶板岩层柱状图、顶板岩层物理力学性质和工作面来压情况等,确定岩层爆破层位,依据爆破岩层层位确定爆破钻孔方位、倾角、长度、装药量、封孔长度等爆破参数。

第七十二条

采用顶板水力致裂防治冲击地压时,应当根据邻近钻孔顶板岩层柱状图、顶板岩层物理力学性质和工作面来压情况等,确定压裂孔布置(孔深、孔径、孔距)、高压泵压力、致裂时间等参数。

第七十三条

采用底板爆破卸压防治冲击地压时,应当根据邻近钻孔柱状图和煤层及底板岩层物理力学性质等煤岩层条件等,确定煤岩层爆破深度、钻孔倾角与方位角、装药量、封孔长度等参数。

第七十四条

采用底板钻孔卸压防治冲击地压时,应当依据冲击危险性评价结果、底板煤岩层物理力学性质、开采布置等实际具体条件综合确定卸压钻孔参数。

第七十五条

冲击地压危险工作面实施解危措施后,必须进行效果检验,确认检验结果小于临界值后,方可进行采掘作业。

防冲效果检验可采用钻屑法、应力监测法或微震监测法等,防冲效果检验的指标参考监测预警的指标执行。

第五章

冲击地压安全防护措施

第七十六条

人员进入冲击地压危险区域时必须严格执行“人员准入制度”。准入制度必须明确规定人员进入的时间、区域和人数,井下现场设立管理站。

第七十七条

进入严重(强)冲击地压危险区域的人员必须采取穿戴防冲服等特殊的个体防护措施,对人体胸部、腹部、头部等主要部位加强保护。第七十八条

有冲击地压危险的采掘工作面,供电、供液等设备应当放置在采动应力集中影响区外,且距离工作面不小于200米;不能满足上述条件时,应当放置在无冲击地压危险区域。

第七十九条

评价为强冲击地压危险的区域不得存放备用材料和设备;巷道内杂物应当清理干净,保持行走路线畅通;对冲击地压危险区域内的在用设备、管线、物品等应当采取固定措施,管路应当吊挂在巷道腰线以下,高于1.2米的必须采取固定措施。

第八十条

冲击地压危险区域的巷道必须采取加强支护措施,采煤工作面必须加大上下出口和巷道的超前支护范围与强度,并在作业规程或专项措施中规定。加强支护可采用单体液压支柱、门式支架、垛式支架、自移式支架等。采用单体液压支柱加强支护时,必须采取防倒措施。

第八十一条

严重(强)冲击地压危险区域,必须采取防底鼓措施。防底鼓措施应当定期清理底鼓,并可根据巷道底板岩性采取底板卸压、底板加固等措施。底板卸压可采取底板爆破、底板钻孔卸压等;底板加固可采用U型钢底板封闭支架、带有底梁的液压支架、打设锚杆(锚索)、底板注浆等。第八十二条

冲击地压危险区域巷道扩修时,必须制定专门的防冲措施,严禁多点作业,采动影响区域内严禁巷道扩修与回采平行作业。

第八十三条

冲击地压巷道严禁采用刚性支护,要根据冲击地压危险性进行支护设计,可采用抗冲击的锚杆(锚索)、可缩支架及高强度、抗冲击巷道液压支架等,提高巷道抗冲击能力。

第八十四条

有冲击地压危险的采掘工作面必须设置压风自救系统。应当在距采掘工作面25至40米的巷道内、爆破地点、撤离人员与警戒人员所在位置、回风巷有人作业处等地点,至少设置1组压风自救装置。压风自救系统管路可以采用耐压胶管,每10至15米预留0.5至1.0米的延展长度。

第八十五条

冲击地压矿井必须制定采掘工作面冲击地压避灾路线,绘制井下避灾线路图。冲击地压危险区域的作业人员必须掌握作业地点发生冲击地压灾害的避灾路线以及被困时的自救常识。井下有危险情况时,班组长、调度员和防冲专业人员有权责令现场作业人员停止作业,停电撤人。

第八十六条

发生冲击地压后,必须迅速启动应急救援预案,防止发生次生灾害。恢复生产前,必须查清事故原因,制定恢复生产方案,通过专家论证,落实综合防冲措施,消除冲击地压危险后,方可恢复生产。

第六章

附 则

第八十七条

本细则自2018年8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关于加强轻工行业企业安全生产-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关于加强轻工行业企业安全生产

基础管理的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以下简称《安全生产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号,以下简称《决定》)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为进一步加强轻工行业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管理工作,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范企业安全生产行为,建立自我约束、持续发展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有效遏制生产安全事故,实现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促进轻工行业企业健康发展,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加强轻工行业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管理的必要性 轻工行业范围广,企业数量多,安全生产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小企业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落后,生产条件简陋,安全投入不足,安全责任不落实,规章制度不健全,安全管理不规范,安全培训不到位,造纸、制革、塑料加工等企业职业危害比较严重,安全基础管理薄弱,违法、非法生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必须把加强轻工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管理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抓住关键和薄弱环节,采取有力措施,改变上述不良状况,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二、指导思想、工作目标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落实《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政府监管,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实现轻工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长治久安。

工作目标: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全面落实,安全生产条件明显改善,从业人员安全技术素质显著提高,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持续下降,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

三、主要工作内容及要求

(一)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建设,完善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

1、合理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从业人员超过300人以上的企业,应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独立行使安全生产管理职能。应按企业从业人员数量的2‰以上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但不得少于2人。从业人员不足300人的企业,可不设置机构,但必须配备专(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兼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以安全生产工作为主。从业人员超过300人的分厂(车间),应设专职安全员;从业人员不足300人的分厂(车间),可设兼职安全员,并应以安全生产工作为主。企业应为分厂(车间)安全员定岗。班组或作业单元应设不脱产的安全员。从业人员超过300人以上的企业,应建立安全生产委员会,下属分厂(车间)应建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统一协调解决企业安全生产问题。企业应该支持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依法参加安全培训,取得相应证书,保证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待遇不低于同级别、同职务管理人员。

2、建立和完善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企业应按照安全生产 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等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建立健全以下主要安全管理制度:(1)安全生产责任制;(2)安全生产检查制度;(3)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4)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管理制度;(5)生产安全事故管理制度;(6)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管理制度;(7)特种设备及特种作业人员安全管理制度;(8)防火安全管理制度;(9)危险作业审批制度;(10)电气临时线审批制度;(11)危险源安全管理制度;(12)危险化学品管理制度;(13)易燃易爆场所管理制度;(14)厂内交通安全管理制度;(15)职业病预防管理制度;(16)安全防护设备设施管理制度;(17)职业危害防护设备设施管理制度;(18)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制度;(19)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劳动保护制度;(20)安全生产“五同时”管理制度;(21)相关方安全管理制度;(22)劳动合同安全监督制度;(23)安全奖惩制度等。

3、健全和完善岗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企业应依据本单位生产工艺、设备、设施、工具、工装的性能、操作方法及工作环境,以作业工序、作业岗位为基本单元,编制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应符合相关的安全管理规定和技术标准。具体包括:岗位危险源、控制程序、操作中的安全方法和注意事项,凡有重大危险源岗位,应有应急救援预案或应急措施。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在投入使用前,应先制定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应随工艺或设备以及作业环境的变化情况,及时进行修订并发布。

4、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档案。企业应建立健全以下主要安全生产档案:(1)生产安全事故档案;(2)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档案;(3)违章记录及安全奖惩档案;(4)安全检查及隐患整改档案;(5)安全技 术措施管理档案;(6)特种设备及危险设备档案;(7)特种作业及危险作业人员健康档案;(8)职业危害防护设备设施档案;(9)职业病档案;(10)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和技术评价档案;(11)有害作业人员健康档案;(12)职业危害动态观察及职业健康统计报表档案。

(二)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安全生产责任

5、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企业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类人员及各部门、各基层单位的安全生产职责,并保证其有效施行。企业应将上级有关部门每年下达的安全生产控制指标逐级进行分解,采取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等方式,落实到各部门、各岗位,确保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全员、全过程实施。建立考核制度,定期检查责任制的执行情况。不断总结经验,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修改和补充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内容,使其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6、企业主要负责人职责。企业主要负责人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者,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负全责,其职责如下:(1)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2)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3)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4)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5)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6)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7、企业其他负责人职责。企业其他负责人对其分管的安全生产工作负直接和具体领导责任,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协助企业主要负责人抓好安全生产工作。

8、各部门、各基层单位负责人及其工作人员职责。各部门、各基层单位负责人按照本机构的职责,组织有关工作人员做好安 全生产工作,对本机构职责范围的安全生产工作负责。各部门、各基层单位工作人员在本职责范围内做好有关安全生产工作。

9、班组长或作业单元负责人职责。班组长或作业单元负责人除自身履行好岗位工人的安全职责外,还要督促本班组或作业单元的工人遵守有关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不违章指挥,不违章作业,自觉遵守劳动纪律,对本班组或作业单元的安全生产负责。

10、岗位工人职责。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遵守有关安全生产规章和安全操作规程,不违章作业,遵守劳动纪律,对本岗位的安全生产负责。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接受专门的安全培训,经考试合格取得操作资格证书,方可持证上岗作业。

(三)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和技能

11、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企业要加强对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组织管理工作,按照《安全生产法》、《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企业实际,认真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安全理念、遵章守法的管理理念、安全操作的工作理念,把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纳入企业职工教育总体计划,保证培训经费和时间。有条件的企业,要保证职工培训教育的设备、设施和场所;不具备条件的企业,应委托其他有资质的培训机构开展培训教育工作。企业应当依照有关规定,组织从业人员进行以下教育:(1)新职工进厂三级安全教育;(2)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复训教育;(3)中层及中层以上干部教育;(4)班组长或作业单元负责人教育;(5)变换工种和“四新”教育;(6)职业健康教育;(7)全员教育;(8)复工教育;(9)安全管理人员教育;(10)安全技能培训教育。

企业要借鉴、吸收国内外先进安全管理经验,开展企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学习交流,增强职工的安全意识,提高职工的文化素质,积极开展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四)加强班组或作业单元的安全建设

12、加强班组或作业单元安全组织建设。企业要强化班组或作业单元安全管理,落实班组或作业单元安全责任。明确班组长或作业单元负责人是班组或作业单元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班组或作业单元的安全生产负全面责任。

13、加强班组或作业单元安全制度建设。班组或作业单元必须具有并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检查制度》、《安全学习教育制度》、《事故登记制度》、《交接班制度》、《岗位安全操作规程》等规定。完善相关资料的管理,包括安全检查与隐患整改记录、安全活动记录、安全教育记录等。

14、加强班组或作业单元安全知识学习和岗位技能训练。班组或作业单元要经常组织有关人员学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本岗位的生产工艺技术、安全生产技术知识。要使班组或作业单元的全体人员都能熟练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操作技能,作业中自觉遵守各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要经常组织开展岗位安全操作技能训练,使每个人都能掌握排查隐患及各种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置的技能。

(五)加强设备、设施和现场安全管理,实现安全文明生产

15、加强设备、设施安全管理。定期对在用设备、设施进行检修、维护、保养和检测,确保安全有效。对于剪、冲、压设备,高低温、高腐蚀的设备设施,储存和使用有毒有害物质的设备设施必须设置有效的报警装置,应制定专项管理制度和标准,实施专人管理检查。禁止使用国家明令淘汰、危及生产安全的落后技术、工艺和设备。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必须同时引进或者制造配套的安全装置和安全防护设施,新增设备设施必须符合国家安全技术标准要求,达到本质安全程度。为设备配套的安全设施要符合国家或行业安全标准要求。要加强对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建立健全特种设备管理档案和使用管理制度。

16、加强安全警示标志管理。对存在危险、有害因素的场所和设备、设施,应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规定设置安全标志或涂刷安全色,以指示和提醒从业人员注意危险。

17、加强危险源管理。企业要认真组织开展危险源辨识,按照国家和行业规定、标准确定危险源,建立危险源清单,绘制危险源分布图,制定有效的安全组织措施、安全技术措施、应急处理措施和预案,并使相关人员了解和掌握,对危险源做到有效管理和控制。同时,企业应将本单位重大危险源的档案、安全评估结果和应急救援预案报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

18、加强危险物品安全管理。针对轻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储存危险化学品的特点,要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应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4号)的规定,建立健全安全使用危险化学品的规章制度,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让从业人员了解、掌握本岗位操作技能、危险化学品事故状态下防护自救措施。使用危险化学品作业场所的防火、防爆、防泄漏、防腐蚀、防毒措施、设施应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储 存危险化学品的仓库、设施要达到国家安全技术标准规定的要求,确保危险化学品使用、储存过程中的安全。

企业使用属于《危险化学品名录》以外的其他危险物品也应根据其特性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和规定,严格管理。

19、加强易燃易爆危险场所安全管理。企业易燃易爆危险场所的厂房安全距离、防爆、隔爆、泄爆措施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技术标准、规范要求,电气设备、设施要按场所的危险等级设防。易产生静电的设备、设施要设置消除静电装置;有易燃易爆气体产生的场所,要设报警装置和应急通风系统,使易燃易爆危险场所达到安全要求。要建立健全易燃易爆危险场所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对作业人员认真做好专业培训工作,提高安全操作技能、自我防护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保障易燃易爆危险场所安全。

20、加强作业环境安全管理。企业生产区、辅助区、办公区的划分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技术标准、规范要求。要逐步通过技术改造和引进先进工艺设备,同步改造落后的生产工艺、设备和作业条件、生产作业场所的安全设施符合国家有关技术标准、行业规定的要求,防止多人中毒事故的发生。加强对厂区道路、生产车间安全通道的监督检查,定期检查,及时消除隐患,保障畅通。认真做好生产车间安全出入口的监督检查,保证安全出入口的畅通,安全标志、事故照明可靠有效。定期对安全防护栏杆、生产作业平台等防坠落安全设施的检修、维护、保养工作,确保安全有效。

21、加强劳动用工管理。企业招聘员工要按国家法律、法规要求,与员工签订劳动用工合同,为员工办理劳动用工合法手续。切实做好女职工、未成年工的保护工作,严禁招聘童工,严禁从 事国家规定的劳动禁忌工作,保障女职工、未成年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要做好劳动用工的组织管理,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减轻员工的劳动强度,工作加班、加时要按国家有关工时规定要求,征得员工同意后,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办理相关审批手续,防止工作过劳死、猝死危险的发生。

22、加强相关方安全管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有多个承 包单位、承租单位的,企业应当与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签订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协议。在同一区域内有两个以上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可能危及对方安全的,应当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约定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企业对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统一协调、管理。安全管理协议书包括以下内容:各方安全生产职责,各自管理的区域范围;作业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内容;在安全生产方面各自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对安全生产管理奖惩、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与事故善后处理、生产安全事故风险金等安全生产事项涉及的有关资金安排的约定;对生产事故的报告、配合调查处理等规定;其他应该规定的内容。明确各自的安全职责和应采取的安全措施,并指定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安全检查与协调。

23、落实职业危害防治措施。企业应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识别、确定本单位的职业病危害种类,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在职业危害作业场所的醒目位置,设置职业病危害告知警示标志。对生产噪声、毒物、粉尘、振动、高温、低温、辐射等职业危害的作业场所应进行定期检测、评价,建立档案。发现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时,用人单位应当立即采取相应治理措施,仍然达不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 生要求的,必须停止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经治理后,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方可重新作业。

24、加强劳动防护用品的管理。企业必须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为有毒、有害作业岗位的从业人员提供特种劳动防护用品,不得以货币形式发放或以其他物品替代,并监督、教育从业人员按照使用规则佩戴、使用。企业应加强劳动防护用品的采购、验收、保管、发放、使用、更新、报废等管理。

25、加强现场安全检查。负有现场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的部门和人员应制定安全检查工作计划,其他相关部门和人员根据各自工作职能和职责开展检查。重点是:(1)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标准以及上级布置的工作要求执行情况;(2)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执行情况;(3)设备、设施、工具、工装和作业条件的安全状态;(4)防尘、防毒设施的安全检查。要明确安全检查标准、内容和安全检查周期,按计划组织检查,并根据上级的要求和企业安全生产形势变化的需要组织专项检查,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对检查中发现的隐患和问题,应采取措施立即处理;对暂时不能解决的,要制定整改计划,落实整改项目、措施、时间和负责人。现场安全检查情况要认真做好记录。

26、加强事故隐患排查与整改。企业要重视事故隐患整改工作,定期组织隐患排查,对排查出的隐患要进行分类。属于重大隐患的,要组织专家进行评估,掌握事故隐患的现状,建立隐患档案,并上报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于一般事故隐患,要制定整改方案和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措施,落实责任,限期整改,防止事故发生。事故隐患要标本兼治,注重治本措施,通过采用先进技术或技术改造,使生产设备、设施、作业环境等达到本质安全,从源头上根治事故隐患。企业要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特点,每年制定安全措施计划,有计划、分期安排治理隐患资金,确保事故隐患及时治理。

(六)加大安全生产投入,保证安全生产条件

27、保证企业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企业应根据安全生产状况,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计划和长远规划。要设立专门的账户或者科目,专款专用。要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安全生产投入资金的使用情况。安全技措项目完成后,要组织验收,检查安全生产投入资金的使用情况,保证安全生产投入资金的有效使用。

28、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工程)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企业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工程),从可行性研究至竣工验收、投入生产和使用,必须严格按照建设项目(工程)安全生产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要求进行建设与管理。安全设施投资应当纳入建设项目(工程)概算。企业或设计单位在编制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应同时编制《安全专篇》。有较大安全风险的建设项目(工程),在初步设计前,企业应委托有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进行安全预评价。初步设计完成后,企业应将安全设施设计文件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查。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前,企业应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出安全设施专项验收申请,经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建设项目竣工的总体验收。

(七)结合行业和企业特点,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活动

29、逐步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活动。企业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决定》和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的指导意见》(安监管政法字〔2004〕62号),结合行业和企业特点,逐步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活动。安全生产标准化活动的标准应参照机械行业、化工行业及其他行业中与本行业相关工艺、设备、设施、环境、现场、规章制度和管理等方面的标准要求,制定并完善、提高企业内部单项安全标准要求,推行标准化管理和作业,作为企业科学管理的方法和生产经营、安全发展的目标实施。同类企业之间要加强交流和沟通,逐步形成适合并满足行业整体安全要求和发展需求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标准和方法。企业要以生产工序、作业单元为基本单位,推行作业程序标准化、设备设施本质安全化、人员作业行为规范化、作业环境文明清洁化、个体安全健康防护效能化、制度管理科学化,通过此项工作的开展形成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基础。在短期内形成一批具有行业特点的安全标准化企业。

(八)加强应急管理,严肃事故查处

30、制定和完善事故应急预案。企业应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建立预警预防机制和应急救援体系。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综合应急救援预案、专项应急救援预案、现场应急救援预案。预案的编制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要认真对应急救援体系进行评估、检查;重点做好预案的培训和演练工作,使作业人员能够掌握事故状态下的应急救援知识和技能,避免因救援不当而引发二次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报当地安全监管部门备案。

31、严格落实生产安全事故管理制度。企业发生生产安全事 故后,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应按《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的规定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并积极组织抢险,保护现场,及时启动应急救援预案,控制事故扩大蔓延,支持和配合有关部门做好事故调查工作。不得迟报、漏报、谎报和瞒报;不得提供伪证和虚假情况;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认真吸取事故教训,开展警示教育,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和防范措施,认真组织落实,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九)加强领导,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合力

33、发挥党组织的作用,切实保障党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在企业得到贯彻落实。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中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要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形成“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良好氛围。

34、发挥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安全文化活动。积极组织开展“安康杯”竞赛,广泛开展亲情安全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对安全生产的监督作用,特别是发挥群众安全监督员的作用。工会要设有劳动保护监督员,35、发挥职工代表大会作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要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搞好安全生产工作,实行安全生产政务公开,定期组织开展职工代表安全巡视、安全督查等活动。要督促企业依法为职工办理工伤保险,积极参加意外伤害保险。认真核查处理群众安全举报,接受职工提出的安全建议。要教育职工遵章守纪,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切实保障职工合法权益,促进安全生产。

(十)安全监管部门要依法履行监管职责

36、加强对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管理工作的指导、监督、检查。安全监管部门应根据轻工行业企业规模小、企业数量多,缺乏统一的行业安全管理标准和规范的特点,加强对轻工行业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管理工作的指导,督促企业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及法律法规,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完善安全生产技术规范和标准,落实企业各项安全防范和隐患治理措施,执行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工程)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搞好重大危险源的普查和监控。依法对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促进企业不断提高安全生产基础管理工作水平。

第五篇: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做好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管理工作的通

【发布单位】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发布文号】煤安监监察〔2007〕47号 【发布日期】2007-11-08 【生效日期】2007-11-0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做好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管理工作的通知

(煤安监监察〔2007〕47号)

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

《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原国家局令第8号,以下简称《实施办法》)颁布实施3年来,对规范煤矿安全生产条件,提高煤矿抗灾能力,遏制煤矿重特大事故,保障煤矿安全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条例》、《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以下简称《特别规定》)和《实施办法》等煤矿安全生产方面的法规和规定,贯彻国务院安委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有关煤矿证照管理“既要严格许可,又要方便企业”的要求,切实管理好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现就有关工作要求通知如下。

一、关于安全生产许可证延期工作的要求

(一)直接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延期的条件和程序

1.直接延期条件。根据《实施办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安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届满,符合下列条件的煤矿,经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同意,不再审查,直接办理延期手续。其具体要求是:

(1)严格遵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实施办法》:采矿许可证在有效期内;在申请安全生产许可证直接延期时,未发现存在违反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实施办法》的行为;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煤矿安全生产的产业政策。

(2)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后,加强日常安全生产管理,未降低安全生产条件:在申请安全生产许可证直接延期时,未发现《特别规定》规定的十五种重大安全生产隐患和行为,矿井按规定装备瓦斯抽放系统和安全监控系统,未因降低安全生产条件而被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暂扣安全生产许可证。

(3)接受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及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监督检查:积极配合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工作;严格执行,并未违反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安全监察指令;接受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依法做出的行政处罚。

(4)未发生死亡事故:在安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内未发生死亡事故。

2.直接延期程序

符合以上条件的煤矿企业,可不进行安全评价,并按下列程序直接办理延期手续:

(1)在安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届满前3个月,煤矿企业应依照《实施办法》第五条至第十三条和本通知规定,按照《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直接延期自查报告书》(以下简称《直接延期自查报告书》,由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自行制定)逐项进行自查。

(2)煤矿企业按规定格式填写《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直接延期申请书》(以下简称《直接延期申请书》,由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制定,见附件1),连同《直接延期自查报告书》报煤矿(井)所在地煤矿安全监察分局。

(3)煤矿(井)所在地煤矿安全监察分局负责对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直接延期申请进行复核,并在20个工作日内在《直接延期申请书》上签署复核意见。

(4)经煤矿安全监察分局复核并同意延期的,在10个工作日内,由煤矿企业或煤矿安全监察分局向原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提交《直接延期自查报告书》、《直接延期申请书》和《安全生产许可证副本》原件。

(5)原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同意直接延期的,自受理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办结直接延期手续;对不同意直接延期的,应在10个工作日内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二)不能直接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延期的有关要求

投资经营煤矿的企业,煤矿企业(集团公司、总公司、上市公司),及不符合上述条件要求的煤矿(井),不能直接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延期。

不能直接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延期的煤矿企业在申请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延期时,应重新向原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提出颁证申请,由原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按照《条例》、《实施办法》、国家及地方有关煤矿安全生产的产业政策和本通知的有关规定审理。

二、关于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和延期有关问题的处理要求

(一)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和延期应与国家及相关部门新颁布的法规和要求衔接

在《条例》和《实施办法》颁布实施后,国家出台的《特别规定》等有关法规,相关部门和地方依法作出的对于涉及煤矿安全许可的相关规定,由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结合辖区的实际情况一并予以考虑。

申请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应按照《实施办法》第十五条的规定,提供相关文件、资料。其中采矿许可证应提供复制件,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应查验原件。

(二)规范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有效期

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有效期按《实施办法》法定的3年有效期办理。在安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内,发现采矿许可证有效期届满且未办理延期手续的,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应暂扣其安全生产许可证。待煤矿(井)依法办理采矿许可证延期后,发还其暂扣的安全生产许可证。

(三)煤矿企业必须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

按照《实施办法》第十四条的规定,煤矿企业及其所属煤矿都必须申请领取安全生产许可证。凡投资经营煤矿的企业,都必须依法向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申请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

中央企业申请领取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向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提出;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的煤矿企业(集团公司、总公司、上市公司)和投资经营煤矿的其他企业,以及跨省区投资开办煤矿的企业,应向企业所在地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依法申请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

与煤共(伴)生的矿山企业申办安全生产许可证,应严格执行《关于与煤共(伴)生的矿山企业申办安全生产许可证有关问题的复函》(安监总厅管一函〔2006〕287号)的规定,与煤共(伴)生的矿山,若以煤炭为主采矿种,应当向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依法申请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不再另行申请非煤矿矿山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

(四)明确安全生产许可证变更的相关登记内容

煤矿企业需要变更安全生产许可证登记的主要负责人时,可持煤矿主要负责人安全资格证书和主要负责人任命文件(或聘书),向原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提出变更申请。

煤矿(井)企业性质发生变化需要变更安全生产许可证登记内容时,应持变更过登记内容的工商营业执照向原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提出变更申请。

(五)严格矿井生产能力(规模)的认定

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在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延期时,其矿井生产能力(规模)应以省级及以上煤炭行业管理部门核定的生产能力(规模)为准。

(六)严格执行劳动定员标准

严格执行《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规范企业劳动定员管理的若干指导意见》(安监总煤矿〔2006〕216号)的要求,将煤矿企业劳动定员管理作为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和延期的条件。煤矿企业必须制定并严格落实劳动定员标准,健全完善有关劳动定员工作制度,严格控制入井人数。国有重点煤矿原则上每个采区同时作业的采、掘人员每小班不得超过100人,特殊情况确需增加采区作业人数的,煤矿企业应制定专门的安全措施报省级煤炭行业管理部门批准,报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备案。国有地方煤矿和乡镇煤矿应严格执行省(区、市)人民政府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制定的劳动定员标准。

(七)新修订部分安全生产许可证颁证文书

在原9种颁证文书的基础上,新增加《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直接延期申请书》;对《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申请材料补正告知书》、《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申请不予受理通知书》、《不予颁发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通知书》3种文书进行了适当修改,增加了国家有关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详见附件1)。其余6种颁证文书仍继续使用。

三、关于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管理工作的要求

(一)建立健全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统计报告制度

省级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每年7月15日、1月15日将前半年、上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和管理情况、安全生产许可证统计管理报表向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报告。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和管理情况内容包括:颁证情况;监管、监察情况;存在问题和建议意见等。安全生产许可证统计管理报表包括: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颁证情况汇总表和明细表。

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和管理情况、安全生产许可证统计管理报表采用电子文档上报(具体格式及说明见附件2)。

(二)加强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管理信息通报

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和沟通,建立定期通报、例会等制度。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到期或因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本部门规定或受到行政处罚,被吊销、注销安全生产许可证的,颁发管理机关应在15个工作日内书面通知其他证照颁发管理机关。同时将有关情况通报煤矿企业所在地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煤矿安全监管部门。

(三)定期公告安全生产许可证颁证情况

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要按照《实施办法》第三十四条的规定,每6个月向社会公布一次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煤矿企业情况,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附件:1.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新增加及修订的颁证文书(式样)

2.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颁证情况统计表(表

一、表二)

二○○七年十一月八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取消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评价报告评审备案的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取消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评价报告评审备案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