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
《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这节内容位于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由多种自然要素组成的,这些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一个自然因素——水。不断进行的水循环运动将自然界的四大圈层紧密相连,并深入而广泛地影响着全球的地理环境。水循环是自然界中一种重要的物质和能量循环。这节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让学生在头脑中对我们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教材处理
(1)开放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图3.2既可以直观的说明各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可作为水循环内容的一个情景引入。本节的核心内容是“水循环”,依其发生的领域不同可将水循环分为三种类型,其中最重要的是海陆间循环。在该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图和文字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水循环的过程和地理意义,能正确理解和表达水循环的过程,并掌握简单的绘图技能。
(2)精心设计活动
本节活动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在教学时可让学生分小组收集有关黄河断流和济南泉水断流的相关资料,增强感性认识,增强危机意识,教师也可另行选择活动内容,注重指导学生研究和关注自己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人类活动会对水循环过程中产生影响。
(3)充分利用图像
课文图3.2既可以直观的说明各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可作为水循环内容的一个情景引入。“水循环的意义”这部分内容学生很难通过自身的体验来得到感性的认识,教师可在课前收集一些直观性较强的图片、视频材料以及文字、数字资料,使学生能更具体、直观地认识和理解水循环的意义。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水圈的构成和特点
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能力目标
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
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帮助学生确立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4、教学重点
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5、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说教法
1、探究式学习
探究自己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人类活动会对水循环过程产生影响,这些影响是有利还是有弊,水循环到底有哪些意义?
2、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让学生分小组收集有关黄河断流和济南泉水断流的相关资料,讨论出现的原因去归纳总结。
3、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师可以把一些直观的图片和数字资料,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帮助他们理解课本内容。
三、说学法
1、学会用图
让学生仔细观察图3.2和图3.3理解水循环的相关性
2、学会探究
学生思考分析总结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及黄河与济南泉水断流的原因。
3、学会合作
学生讨论合作收集相关的资料,完成活动。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流程 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图片:冰川、湖泊、河流等
播放音乐《高山流水》 让学生了解地球上水存在的形式,对水有个大体的了解
教学新课 看课本图3.2和3.3分析总结水循环的类型,发生的领域,联系了几个圈层?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让学生自己思考总结水循环的相关内容,学会分析学会总结
课堂总结 从总体上回顾一下本节课,指出重点解决学生们可能在学习中遇到的难点
课外探究 寻找关注自己周围生活中人类活动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五、课后练习
让学生做《成才之路》关于本节课的知识内容习题,以巩固今天我们所学的内容。
《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本次说课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这一节包含两部分内容,即“相互联系的水体”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相互联系的水体”对水圈的构成、自然界中的各种水体之间的关系做了简要介绍,为后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教材中首先给出水循环的概念,然后围绕水循环示意图,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具体介绍了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学习后面的水的运动做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说学情
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情况,才能更好地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思维上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抽象性,能够借助概念进行合乎逻辑的判断和推理。在知识的掌握上,学生对相互联系的水体这部分内容已具备一定的常识,不能从相互转化的角度去理解,且这部分内容属于全球尺度和大尺度的地理现象,学生难以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确定方向、创设情境引导他们更加全面和深刻地认识。
三、说教学目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效果,我设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水圈内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
2.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绘、说、析等形式,掌握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的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树立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教学重点是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其中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因此,我采用的教法有:地图法、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结合新课标的理念,我设立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
诗歌名言导入。通过让学生复习和地理相关的古诗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等,然后补充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引导学生思考“黄河的水真的回不来了么?”制造学生思维的困顿状态,从而进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诗歌名言,一方面跟其他学科联系起来,满足了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另一方面,诗歌名言导入,形式新颖,起到凝神启兴点题的作用。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水圈
1.定义
【问题】
(1)水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
(2)地球上的水都存在哪里呢?
(3)在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中,主要包括哪些类型?其中最主要是哪种类型?占总水量的多少?
【学生回答】
(1)固液气三态变化、比热、胀缩、溶剂等
(2)海洋、河流、湖泊、地下、冰川、沼泽、大气、生物体等
(3)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
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问题】
(1)河流补给是指河流的来源,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
(2)河流与湖泊的关系十分密切,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请分析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
【学生回答】
(1)图中河流的补给涉及大气降水、冰川融水、地下水及湖泊水
(2)枯水期:湖泊水补给河流水;丰水期:河流水补给湖泊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和问题设置,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提取关键信息,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的概念、类型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到水循环的概念和类型。
【问题】
(1)什么是水循环?
(2)水循环发生的领域都有哪些?水循环类型可以总结为哪些?
【学生回答】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有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相对简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既节约了课堂时间,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2.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
(1)教师播放水循环动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海陆间水循环的具体过程?思考海陆间水循环包括哪些主要环节?与海陆间的循环相比,海上循环和陆地内循环有哪些主要环节呢?
【学生回答】水循环的过程:海洋表面的水被蒸发上升到空中,水汽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一部分下渗到地下,汇成地下径流,另一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二者最后汇集到海洋,形成海陆大循环。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海上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和降水;陆地内循环的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植物蒸腾)、降水。
【教师总结】水循环最基本的环节是蒸发和降水,其中海陆间循环是参与环节最多的,海上内循环是参与水量最多的。
【设计意图】通过先播放视频的方式,能够给学生创设生动、逼真的案例情境,大大的改善课堂效果。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地球表层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使学生形成深刻的地理思维。
(2)关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我会结合教材P55-56活动,利用多媒体呈现资料和地图,以黄河断流为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水循环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都会影响到水循环的一些环节。
3.水循环的意义
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文字资料:一是云南石林地区,地下水溶蚀石灰岩,形成岩溶地貌;二是河水、冰川和地下水的更新周期;三是长江入海口堆积的泥沙形成宽广的三角洲平原;并出示相应的图片,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请代表展示学习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完善
【设计意图】这样,通过合作探究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从而掌握这一重难点知识。
环节三:课堂小结
课程的最后,我将提问学生本节课都学习了哪些内容,然后出示本节课知识体系。这样设计有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环节四:作业布置
寻找关注自己周围生活中人类活动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将课堂教学向课外引申,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七、说板书设计
为体现教学意图、突出重难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3
开场白:
大家好,我们今天要说的《自然界的水循环》这节内容位于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地理必修Ⅰ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我们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第一个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并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能绘制简单的水循环示意图,并举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相互关系;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难点: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学情分析
学生对自然界的水循环已经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和只是基础。主要问题是还未上升到理性层面上进行分析,而且自然界的水循环属于全球尺度的大尺度地理现象。学生难以理解,需要教师适当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新知识的构建。
二、说教法
1.创设情景
教学实践证明,合理有趣的情境创设,可以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角色,提高课堂效率
2.讨论法
通过组织学生讨论,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机会。
3.多媒体演示法
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直观的图片、动画和数字资料,把学生轻松得引入本课,通过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相关地理事物和现象,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兴奋点,帮助他们理解课本内容。
4.案例分析法(黄河断流问题)
三、说学法
1、学会用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3.2和图3.3理解水循环的相关性
2、学会探究:学生思考分析总结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及黄河断流的原因。
3、学会合作:学生讨论合作收集相关的资料,完成活动。
四、说教学程序
情境导入:首先给学生展示有关水资源的一些图片,激发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求知欲望,紧接着引出本节课所要讨论的问题。
讲授新课:首先结合表格,让学生自主学习P54内容找出自然界水的三种存在状态和空间分布规律并完成表格。
1.三种水的状态和空间分布
2.对学生进行提问:“结合生活实例来说说自然界中有哪些水体”,有老师进行总结,之后展示书中P54的图3.1进行讲解,使学生准确的认识地球上的海水和淡水资源所占比重以及主要的水体类型,为下面学习水循环做铺垫。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结合生活实例来说说自然界中有哪些水体”,由老师进行总结,之后展示书中P54的图3.1进行讲解,使学生准确的认识地球上的海水和淡水资源所占比重以及主要的水体类型,为下面学习水循环做铺垫。
3.通过展示湖泊与河流水的补给关系图得出,河流与湖泊的补给关系特点。引出本部分的第二个问题。枯水期,湖泊补给给河流、丰水期,河流补给给湖泊
4.通过P54图3.2,教师解释分析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
大气降水、湖泊水、地下水、高山冰雪融水、生物水等
5.开始本节重点内容讲授: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过渡:李白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吟诵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之水奔流到海后真的就不复回了吗?我们先来看下面的动画。
(动画演示:水循环)从动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的水在不断地进行着连续的循环运动,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水循环。下面请同学们结合屏幕上的问题,阅读教材第59页“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注意图文结合,观察图中每一个箭头的含义。
首先使学生了解什么叫水循环,接着展示水循环示意图。要求学生结合图示说出水循环包含的环节。老师总结后叫三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简单的海陆间,海上、陆上水循环示意图,由老师进行总结。 6.重点内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老师举例子学生通过例子总结意义
1.举出生活中最简单的例子水滴石穿,引出广西贺州玉石林的形成(附图片)。说明水循环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2.河水的运动更新快,循环周期短。说明水循环是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3.河水流速减慢其所携带的泥沙会怎样?这说明水循环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过程之一。
4.为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念。培养学生热爱人类生存环境,前面学生已经了解了淡水资源在整个水体中所占的比重,现在播放一段关于水资源的公益广告,使学生真正的体会到水对人类重要性,教育学生节约水资源。
8巩固练习:
为使学生充分掌握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课堂回答,本节课所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体类型
2.陆地上的水体及相互关系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类型:海陆间大循环、陆陆小循环、海上小循环
2、水循环的意义: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塑造地表形态;通过陆地径流不断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
《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4
一.背景分析
(一)说教材分析
《自然界的水循环》作为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3章《地球上的水》的开篇内容,涉及内容既是水资源基础知识,激发学生求知欲,又为后面章节的学习作铺垫。
本节课由“相互联系的水体”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部分内容组成。“相互联系的水体”部分内容主要是对水圈的构成、自然界的各种水体之间的关系作了简要的介绍,为学习水循环的学习作基础知识方面的铺垫。“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紧紧围绕“水循环示意图”以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为主介绍了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分析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说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具备由盲目阶段向自觉阶段发展过渡的心理特点;他们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将接近于成熟,能运用抽象的适用形式、逻辑的推理方式去思考解决问题,可进行独立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
高一学生对一些地理表面现象的认知较多,对原理性认知较少。学生已有知识是知道自然界水体存在形态、能够概括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各圈层的特点;已有的技能是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基本掌握了物质三态变化,对物态变化中吸、放热也有一定的了解;学生要掌握的是水循环过程及其意义、河流的补给等内容。
(三)说教师自身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教师只有清晰地认识自己,意识到自身的优缺点,才能更好的扮演好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
根据MBTI心理类型理论,在四个指标,八个偏爱所组成的16种类型中,我是ENFP型,所以我的教学风格是情感型。在解决探究性问题时,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成绩、性别等组成异质小组,采用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交流,营造一种自由、活跃、和谐的环境,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
二.教学目标
(一)说课标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其中“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为“了解”的水平;“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为“理解”的水平,为本节课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课标的分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确定本节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的三态变化,说出水圈的构成。
2)绘制水循环示意图,结合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
3)举例说明水循环在塑造地表形态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学会绘制简单地理示意图的方法。
2)通过结合“水循环示意图”、分析其过程,学会分析相关地理事物的方法。
3)通过小组讨论黄河断流问题,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水体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2)通过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主动探究生活中的地理知识的兴趣。
3)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体会到物质的运动有自身的运动规律,人类活动应遵循自然规律。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说教学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教学重点的确定,能使学生树立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从而对我国的“黄河小浪底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
(二)说教学难点:不同水体相互补给的关系
目前学生对各区域的特征了解不多,同时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比较缺乏,对各种水体之间的补给关系不易理解。
四.教学策略
(一)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的能力,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地图法:学会观察图3.2和图3.3运用示意图,提取地理信息基础上,师生共同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利用水循环示意图来说出水循环的过程与主要环节。
2、案例分析法:(黄河断流问题)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可以对水循环的环节产
生影响,不断完善知识体系,真正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
3、探究教学法:概括出水循环意义是通过收集来的一些直观性较强的图片、视频材料以及文字、
数字资料,用扑捉到的生活中的地理事例,共同分析探讨,培养分析、探究的能力。
(二)说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会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学会析图、绘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3.2和图3.3,运用示意图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并学会绘制水循环示意图;
2、学会分析:在分析黄河断流案例过程中,学生收集相关资料、通过讨论、共同分析出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3、学会探究:通过资料的展示与小组讨论,运用具体的实例探究出水循环的意义,学会扑捉生
活中的地理事例,共同分析探讨,进而进行提炼、概括。
五.教学程序设计
情境导入——展示小天池图片:“久雨不溢,久旱不涸”,学生获得小天池现象的感性认识,进而提出现象产生的原由?激发学生获取答案的欲望,引出课题。课课题。
教学推进——【读图、绘图】
1、结合书中的图3.1引导学生总结出自然界中的水体类型及其比例;
2、运用多媒体展示图3.2学生理解补给类型,利用讨论的形式,总结出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3、展示flash动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河水与湖泊水、地下水之间的补给关系;
4、教师运用地理板画帮助学生理解方法,学生跟随老师共同绘制海陆间循环图,学生学会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学生能结合绘制的示意图来解释水循环的过程及说出主要的环节。
【合作探究】
5、人类的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在分析黄河断流案例过程中,学生收集相关资料、通过合作、讨论出人类的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学会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6、水循环的意义:通过资料的展示与小组讨论,结合资料中的具体的实例概括出水循环的意义,学会扑捉生活中的地理事例,共同分析探讨,进而进行提炼、概括。
巩固延伸——【总结与巩固】
1、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2、学生结合水循环的过程说明小天池现象的成因;
3、依据教学目标设计习题,学生共同完成。
【课外延伸】在课后设置“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作为本节课内容的延伸,激发学生探索欲望,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念。
六.板书设计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水圈的特点:连续但不规则
相互联系水圈的组成:
的水体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
自然界的
水循环概念
水循环的过主要类型、环节
程和意义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地理意义
《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5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自然界的水循环》。为了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突出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教材是进行教学的评判凭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定的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这一节包含两部分内容,第一是“相互联系的水体”,第二是“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相互联系的水体”这部分内容对水圈的构成、自然界中的各种水体之间的关系做了简要介绍,为后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首先给出了水循环的概念,然后围绕水循环示意图,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具体介绍了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说学情
高中生思维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抽象性,能够逐步摆脱直观形象和直观经验的限制,借助概念进行合乎逻辑的判断和推理,想象更加丰富、合乎理性。在知识的掌握上,学生对相互联系的水体这部分内容已具备一定的常识,但认识不够全面,不能从相互转化的角度去理解,需要教师确定方向引导他们更加全面和深刻地认识。对于水循环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基础,只是还未上升到理性层面,且这部分内容属于全球尺度和大尺度的地理现象,学生难以理解,需要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新知的构建。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教材和学情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水圈内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
2.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绘、说、析等形式,掌握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的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树立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教学重点是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其中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教学难点。
五、说教学方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因此,我采用的教法有:地图法、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
结合新课标的理念,我准备分以下几个层次进行教学:
环节一:导入新课
我将采用诗歌名言导入,通过让学生复习和地理相关的古诗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等,然后补充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引导学生思考“黄河的水真的回不来了么?”制造学生思维的困顿状态,带着疑问进入新课教学。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诗歌名言,一方面跟其他学科联系起来,满足了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另一方面,诗歌名言导入,形式新颖,起到凝神、启兴、点题的作用。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思维永远由问题开始”,在地理教学中,提问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对这部分内容,我会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在阅读教材过程中,我会提出相应问题,以便学生获得知识。
首先,我会请学生阅读教材P54第一段话,并思考:“什么是水圈?水的存在形态有哪些?水的存在空间有哪些?”学生通过阅读会找到水圈的定义、形态及存在空间。
其次,探讨陆地水。我会让学生阅读教材P54第二段和图3.1回答:“陆地水有哪些水组成?淡水的主体是什么?”结合问题学生能够较快找到陆地水的组成和主体。
最后,小组讨论。我会让学生阅读教材P54图3.2,小组讨论并回答“读图思考”中的问题;学生讨论后个别回答,最后教师引导总结: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河流补给来自大气降水、冰雪融水、湖泊水、地下水等水体;丰水期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时,河水补给湖泊水;枯水期,河水水位低于湖泊水位,湖泊水补给河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和问题设置,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提取关键信息,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的概念、类型
水循环的概念和类型,是学习水循环过程的基础。因此对于这部分,我会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来完成。
我会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55的第一段,找到水循环的.概念和类型。学生通过阅读能够较快找到水循环的概念,知道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有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相对简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既节约了课堂时间,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2.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
水循环的过程跨越了不同的圈层,涉及到的和环节众多,内容抽象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未更好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对于这部分内容,我会采取动画结合教师讲解来完成。
我将播放水循环动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海陆间水循环的具体过程;思考海陆间水循环包括哪些主要环节;与海陆间的循环相比,海上循环和陆地内循环有哪些主要环节?”,学生通过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让学生对水循环的过程及主要环节有直观的认识和理解,但对于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还没有更清晰的掌握,对此,我会结合水循环示意图,向学生讲解这部分的内容:
水循环的过程——海洋表面的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水汽上升到空中随着气流运行,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其中一部分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一部分下渗到地下,汇成地下径流,另一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二者最后汇集到海洋,形成海陆大循环。其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海上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和降水;陆地内循环的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植物蒸腾)、降水。水循环最基本的环节是蒸发和降水,其中海陆间循环是参与环节最多的,海上内循环是参与水量最多的。
最后我将引导学生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以更好地掌握和巩固水循环的过程。
【设计意图】水循环的过程是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的,因此通过先播放视频的方式,能够给学生创设生动、逼真的案例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直接唤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大大的改善课堂效果。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地球表层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使学生形成深刻的地理思维。
既然水循环涉及到地球表层的各个圈层,所以自然原因和人类活动都会影响到水循环的过程。对此结合教材P55-56活动,利用多媒体呈现资料和地图,以黄河断流为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水循环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如修建水库、过度引用黄河水,以及人类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路面硬化等,都会影响到水循环的一些环节。其中,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主要表现是南水北调、修建水库等。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呈现,能够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够加深对地理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3.水循环的意义
是本课的难点知识,本知识点理论性较强,又是考试考查重点,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取材料分析与小组探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我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文字资料:
一是云南石林地区,地下水溶蚀石灰岩,形成岩溶地貌;
二是河水、冰川和地下水的更新周期;
三是长江入海口堆积的泥沙形成宽广的三角洲平原;
并出示相应的图片,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请代表展示学习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完善,最后我会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情况作适当的总结点拨。
让学生明白水循环的意义:
①维持水量平衡;
②更新陆地淡水;
③塑造地表形态;
④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⑤影响气候和生态。
【设计意图】这样,通过合作探究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从而掌握这一重难点知识。
环节三:小结作业
课程的最后,我将提问学生本节课都学习了哪些内容,然后出示本节课知识体系。这样设计有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七、板书设计
为体现教学意图、突出重难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
《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本次说课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这一节包含两部分内容,即“相互联系的水体”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相互联系的水体”对水圈的构成、自然界中的各种水体之间的关系做了简要介绍,为后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教材中首先给出水循环的概念,然后围绕水循环示意图,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具体介绍了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学习后面的水的运动做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说学情
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情况,才能更好地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思维上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抽象性,能够借助概念进行合乎逻辑的判断和推理。在知识的掌握上,学生对相互联系的水体这部分内容已具备一定的常识,不能从相互转化的角度去理解,且这部分内容属于全球尺度和大尺度的地理现象,学生难以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确定方向、创设情境引导他们更加全面和深刻地认识。
三、说教学目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效果,我设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水圈内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
2.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绘、说、析等形式,掌握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的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树立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教学重点是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其中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因此,我采用的教法有:地图法、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结合新课标的理念,我设立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
诗歌名言导入。通过让学生复习和地理相关的古诗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等,然后补充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引导学生思考“黄河的水真的回不来了么?”制造学生思维的困顿状态,从而进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诗歌名言,一方面跟其他学科联系起来,满足了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另一方面,诗歌名言导入,形式新颖,起到凝神启兴点题的作用。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水圈
1.定义
【问题】
(1)水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
(2)地球上的水都存在哪里呢?
(3)在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中,主要包括哪些类型?其中最主要是哪种类型?占总水量的多少?
【学生回答】
(1)固液气三态变化、比热、胀缩、溶剂等
(2)海洋、河流、湖泊、地下、冰川、沼泽、大气、生物体等
(3)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
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问题】
(1)河流补给是指河流的来源,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
(2)河流与湖泊的关系十分密切,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请分析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
【学生回答】
(1)图中河流的补给涉及大气降水、冰川融水、地下水及湖泊水
(2)枯水期:湖泊水补给河流水;丰水期:河流水补给湖泊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和问题设置,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提取关键信息,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的概念、类型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到水循环的概念和类型。
【问题】
(1)什么是水循环?
(2)水循环发生的领域都有哪些?水循环类型可以总结为哪些?
【学生回答】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有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相对简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既节约了课堂时间,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2.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
(1)教师播放水循环动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海陆间水循环的具体过程?思考海陆间水循环包括哪些主要环节?与海陆间的循环相比,海上循环和陆地内循环有哪些主要环节呢?
【学生回答】水循环的过程:海洋表面的水被蒸发上升到空中,水汽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一部分下渗到地下,汇成地下径流,另一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二者最后汇集到海洋,形成海陆大循环。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海上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和降水;陆地内循环的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植物蒸腾)、降水。
【教师总结】水循环最基本的环节是蒸发和降水,其中海陆间循环是参与环节最多的,海上内循环是参与水量最多的。
【设计意图】通过先播放视频的方式,能够给学生创设生动、逼真的案例情境,大大的改善课堂效果。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地球表层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使学生形成深刻的地理思维。
(2)关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我会结合教材P55-56活动,利用多媒体呈现资料和地图,以黄河断流为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水循环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都会影响到水循环的一些环节。
3.水循环的意义
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文字资料:一是云南石林地区,地下水溶蚀石灰岩,形成岩溶地貌;二是河水、冰川和地下水的更新周期;三是长江入海口堆积的泥沙形成宽广的三角洲平原;并出示相应的图片,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请代表展示学习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完善
【设计意图】这样,通过合作探究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从而掌握这一重难点知识。
环节三:课堂小结
课程的最后,我将提问学生本节课都学习了哪些内容,然后出示本节课知识体系。这样设计有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环节四:作业布置
寻找关注自己周围生活中人类活动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将课堂教学向课外引申,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七、说板书设计
为体现教学意图、突出重难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xx
《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2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自然界的水循环》。为了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突出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教材是进行教学的评判凭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定的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这一节包含两部分内容,第一是“相互联系的水体”,第二是“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相互联系的水体”这部分内容对水圈的构成、自然界中的各种水体之间的关系做了简要介绍,为后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首先给出了水循环的概念,然后围绕水循环示意图,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具体介绍了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说学情
高中生思维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抽象性,能够逐步摆脱直观形象和直观经验的限制,借助概念进行合乎逻辑的判断和推理,想象更加丰富、合乎理性。在知识的掌握上,学生对相互联系的水体这部分内容已具备一定的常识,但认识不够全面,不能从相互转化的角度去理解,需要教师确定方向引导他们更加全面和深刻地认识。对于水循环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基础,只是还未上升到理性层面,且这部分内容属于全球尺度和大尺度的地理现象,学生难以理解,需要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新知的构建。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教材和学情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水圈内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
2.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绘、说、析等形式,掌握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的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树立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教学重点是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其中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教学难点。
五、说教学方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因此,我采用的教法有:地图法、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
结合新课标的理念,我准备分以下几个层次进行教学:
环节一:导入新课
我将采用诗歌名言导入,通过让学生复习和地理相关的古诗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等,然后补充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引导学生思考“黄河的水真的回不来了么?”制造学生思维的困顿状态,带着疑问进入新课教学。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诗歌名言,一方面跟其他学科联系起来,满足了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另一方面,诗歌名言导入,形式新颖,起到凝神、启兴、点题的作用。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思维永远由问题开始”,在地理教学中,提问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对这部分内容,我会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在阅读教材过程中,我会提出相应问题,以便学生获得知识。
首先,我会请学生阅读教材P54第一段话,并思考:“什么是水圈?水的存在形态有哪些?水的存在空间有哪些?”学生通过阅读会找到水圈的定义、形态及存在空间。
其次,探讨陆地水。我会让学生阅读教材P54第二段和图3.1回答:“陆地水有哪些水组成?淡水的主体是什么?”结合问题学生能够较快找到陆地水的组成和主体。
最后,小组讨论。我会让学生阅读教材P54图3.2,小组讨论并回答“读图思考”中的问题;学生讨论后个别回答,最后教师引导总结: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河流补给来自大气降水、冰雪融水、湖泊水、地下水等水体;丰水期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时,河水补给湖泊水;枯水期,河水水位低于湖泊水位,湖泊水补给河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和问题设置,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提取关键信息,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的概念、类型
水循环的概念和类型,是学习水循环过程的基础。因此对于这部分,我会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来完成。
我会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55的第一段,找到水循环的概念和类型。学生通过阅读能够较快找到水循环的概念,知道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有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相对简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既节约了课堂时间,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2.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
水循环的过程跨越了不同的圈层,涉及到的和环节众多,内容抽象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未更好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对于这部分内容,我会采取动画结合教师讲解来完成。
我将播放水循环动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海陆间水循环的具体过程;思考海陆间水循环包括哪些主要环节;与海陆间的循环相比,海上循环和陆地内循环有哪些主要环节?”,学生通过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让学生对水循环的过程及主要环节有直观的认识和理解,但对于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还没有更清晰的掌握,对此,我会结合水循环示意图,向学生讲解这部分的内容:
水循环的过程——海洋表面的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水汽上升到空中随着气流运行,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其中一部分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一部分下渗到地下,汇成地下径流,另一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二者最后汇集到海洋,形成海陆大循环。其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海上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和降水;陆地内循环的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植物蒸腾)、降水。水循环最基本的环节是蒸发和降水,其中海陆间循环是参与环节最多的,海上内循环是参与水量最多的。
最后我将引导学生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以更好地掌握和巩固水循环的过程。
【设计意图】水循环的过程是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的,因此通过先播放视频的方式,能够给学生创设生动、逼真的案例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直接唤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大大的改善课堂效果。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地球表层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使学生形成深刻的地理思维。
既然水循环涉及到地球表层的各个圈层,所以自然原因和人类活动都会影响到水循环的过程。对此结合教材P55-56活动,利用多媒体呈现资料和地图,以黄河断流为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水循环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如修建水库、过度引用黄河水,以及人类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路面硬化等,都会影响到水循环的一些环节。其中,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主要表现是南水北调、修建水库等。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呈现,能够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够加深对地理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3.水循环的意义
是本课的难点知识,本知识点理论性较强,又是考试考查重点,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取材料分析与小组探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我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文字资料:
一是云南石林地区,地下水溶蚀石灰岩,形成岩溶地貌;
二是河水、冰川和地下水的更新周期;
三是长江入海口堆积的泥沙形成宽广的'三角洲平原;
并出示相应的图片,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请代表展示学习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完善,最后我会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情况作适当的总结点拨。
让学生明白水循环的意义:
①维持水量平衡;
②更新陆地淡水;
③塑造地表形态;
④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⑤影响气候和生态。
【设计意图】这样,通过合作探究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从而掌握这一重难点知识。
环节三:小结作业
课程的最后,我将提问学生本节课都学习了哪些内容,然后出示本节课知识体系。这样设计有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七、板书设计
为体现教学意图、突出重难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这节内容位于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由多种自然要素组成的,这些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一个自然因素——水。不断进行的水循环运动将自然界的四大圈层紧密相连,并深入而广泛地影响着全球的地理环境。水循环是自然界中一种重要的物质和能量循环。这节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让学生在头脑中对我们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教材处理
(1)开放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图3.2既可以直观的说明各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可作为水循环内容的一个情景引入。本节的核心内容是“水循环”,依其发生的领域不同可将水循环分为三种类型,其中最重要的是海陆间循环。在该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图和文字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水循环的过程和地理意义,能正确理解和表达水循环的过程,并掌握简单的绘图技能。
(2)精心设计活动
本节活动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在教学时可让学生分小组收集有关黄河断流和济南泉水断流的相关资料,增强感性认识,增强危机意识,教师也可另行选择活动内容,注重指导学生研究和关注自己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人类活动会对水循环过程中产生影响。
(3)充分利用图像
课文图3.2既可以直观的说明各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可作为水循环内容的一个情景引入。“水循环的意义”这部分内容学生很难通过自身的体验来得到感性的认识,教师可在课前收集一些直观性较强的图片、视频材料以及文字、数字资料,使学生能更具体、直观地认识和理解水循环的意义。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水圈的构成和特点
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能力目标
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
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帮助学生确立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4、教学重点
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5、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说教法
1、探究式学习
探究自己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人类活动会对水循环过程产生影响,这些影响是有利还是有弊,水循环到底有哪些意义?
2、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让学生分小组收集有关黄河断流和济南泉水断流的相关资料,讨论出现的原因去归纳总结。
3、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师可以把一些直观的图片和数字资料,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帮助他们理解课本内容。
三、说学法
1、学会用图
让学生仔细观察图3.2和图3.3理解水循环的相关性
2、学会探究
学生思考分析总结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及黄河与济南泉水断流的原因。
3、学会合作
学生讨论合作收集相关的资料,完成活动。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流程 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图片:冰川、湖泊、河流等
播放音乐《高山流水》 让学生了解地球上水存在的形式,对水有个大体的了解
教学新课 看课本图3.2和3.3分析总结水循环的类型,发生的领域,联系了几个圈层?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让学生自己思考总结水循环的相关内容,学会分析学会总结
课堂总结 从总体上回顾一下本节课,指出重点解决学生们可能在学习中遇到的难点
课外探究 寻找关注自己周围生活中人类活动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五、课后练习
让学生做《成才之路》关于本节课的知识内容习题,以巩固今天我们所学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