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老人与海》主题的多重解读
读写计划 | 《老人与海》——极富争议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品
关于《老人与海》主题的多重解读
推荐理由
《老人与海》这部小说表现了一种奋斗的人生观,即使面对的是不可征服的大自然,但人仍然可以得到精神上的胜利。也许结果是失败的,但在奋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如何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让我们一起走进——《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被认为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对欧美的文学界有深远的影响。但自这篇小说发表之日起,人们对它就有很多争议,有人认为它是现实主义力作,也有人认为它是浪漫主义的典范。有人认为它纯粹写实,也有人认为它蕴含丰富的意象。《老人与海》于1954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瑞典科学院评委评价说:“勇气是海明威作品的中心主题”。当众多读者和评论家认为此小说充满象征意味时,海明威却执意认为自己的作品“没有什么象征主义。海就是海,老人就是老人,孩子就是孩子,鱼就是鱼,鲨鱼就是鲨鱼,不好也不坏。人家说的象征主义全是胡扯。”但他也有所保留,“我试图描写一个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孩子,真正的大海,一条真正的鱼和许多真正的鲨鱼。然而,如果我能写得足够逼真的话,他们也能代表许多其他的事物。”那么《老人与海》的主题是什么呢?不会简简单单地写捕鱼吧?这个问题到了学者和批评家手里就有了各种各样的解释。有人说,这是写基督的受难,老人像基督一样,历尽苦难,以殉难精神教育世人,小说文体简洁、朴质,像《圣经》一样;也有人说,作者是用西方古典悲剧中的命运观来说明现代人的生活,老人犯了出海太远的错误,而这个错误并不是他有意要犯的,这是悲剧性的命运;还有人说,小说象征作家的处境:老人是作家,大鱼是他的作品,而鲨鱼是批评家,任何作品让批评家一批就完蛋,作这样解释的人根据的是海明威一向讨厌批评家。
这部小说艺术抽象的程度很高,读者完全可以作种种不同的解释,体味其中的“象征和寓言的意味”。对一般读者来说,他们并不是海明威专家,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阅读经验去理解这部作品,正如海明威在谈到象征主义时所说:“读我写的书是为了读时的愉快,至于你从中发现了什么,那是你读的时候的理解。”
下面选用几篇从不同角度解读作品的文章,供大家选读并思考。
01.海明威和他的《老人与海》的圣经解读
一、海明威的宗教信仰
《老人与海》是一部为曾是美国文坛上“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人物海明威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篇小说。在这篇小说中,海明威塑造了人类文学史上的又一平民英雄形象——老人桑地亚哥。对这个人物的塑造,无时不让读者感到其深厚的宗教情结。海明威(1899-1961)作为美国现代著名作家,曾经经历了上世纪初的两次世界大战。这最混乱最恐怖的时代,给海明威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使得战争成为他的小说中最重要的一个主题。除了士兵,海明威小说主人公还有斗牛士、拳击家、猎人、渔夫等小人物,他们在面对各自残酷的现实时,都无一例外的显示出其刚毅、坚强、勇敢、正直的“硬汉子”的品格,面对痛苦和死亡,表现出重压下的坚强品格。就海明威自己的经历和个性看来,无疑他就是他书中的一个硬汉子。出生于一个笃信宗教的公理会教友家庭,海明威长大以后却不是个坚定的信徒,后来由于要和第二任妻子结婚而改信了天主教。关于海明威一生宗教情感的矛盾性,海明威传记作家库尔特·辛格作过这样的总结:“他咒骂过所有的宗教,但他到天主教堂望过弥撒。其实他并不是一个履行义务的天主教徒,而是一个泛神论者和折衷主义者。”但海明威自己却说过:“我是靠阅读圣经学习写作的,主要是旧约全书”,在他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其深受基督教影响的宗教情结。圣经的痕迹可谓是处处可见,且不仅表现在表层的形式上,而是表现在深层的主题和精神上。20 世纪 80 年代在海明威的影响研究中,谈得最多的就是圣经对海明威的影响。
二、《老人与海》的圣经解读 1.与圣经一致的主旨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老人与海》,首先,从其所反映的精神看是完全符合圣经精神的。《圣经旧约》中记述道:上帝创造了人类,但人类不听上帝的劝告,犯下原罪,受到上帝的惩罚,后经由上帝之子耶稣的救赎而得救。所以基督教认为,凡是现世的人必定会承受苦难,深受苦难是必要的考验和锻炼,因此在圣经中描写的诸多使徒,如摩西、约伯、耶稣都历经磨难,然后才得以救赎,这构成了圣经中的一种叙事方式。《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桑地亚哥,实际上可以说是个失败者,经历 84 天没有捕到一条鱼,被人们认为是受到诅咒后,老人毅然再出海。捕到一条重达 1500 磅比自己小船还要长的鱼后,孤独的老人又经历了左手抽筋,眼睛下被划破,右手被绳索勒淌血,三天三夜无法好好进食睡觉等一系列的痛苦的折磨;带鱼返还时又为了保卫自己的马林鱼兄弟,在同鲨鱼的搏斗中鱼叉,刀,桨,舵把,短棍都成了他的武器,可回归港口时,他还是只带回了一具骇人的大鱼骨架;好不容易爬上岸,老人拖着极度疲惫的身躯回到岸上,几次跌到几乎站不起来,勉强回到家里,爬到床上后用毯子裹上腿又拉到上身,面向下趴着,双臂张开,手心朝上。这几乎完全就是十字架上受刑的耶稣的姿态。这一系列的描述就是一个完整的耶稣受难的过程。海明威在老人身上注入了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的伟大人格——具有不可战胜的精神力量。从对老人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经历的寓言式的描述中,海明威也表达出自己对失败或胜利的看法,那就是失败或者胜利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体现出自己的人格。这一点是极具宗教意义的,似乎就是《旧约:传道书》所说“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的一个实例诠释。
《圣经:创世纪》中记载,世间万物皆是上帝的造物,上帝按神的形象塑造了人类,所以人是有一定的神性,是应得到尊敬的,哪怕他只是如桑地亚哥这样的凡夫俗子。同样,从这一点上看来无论是人、鱼、还是鸟,大家都是平等的。在《老人与海》中老人在捕鱼时,不断地称呼马林鱼是他的兄弟,说他们谁最终杀死谁都不重要,而且书中还有老人生吃鱼的描写。《旧约·利未记》11:9-12 就记叙了水中有可食之鱼与不可食之鱼,可食的是海中河里一切无翅无鳞的活物。从宗教的角度来看,老人与鱼的关系是极富宗教意味的。
2.与圣经一致的人物描写......3.门徒马洛林......4.其他细节......02.《老人与海》的悲剧性蕴涵
一、引言
1952年海明威发表了小说《老人与海》。没有其它小说比这一部给海明威带来如此一致的称赞和好评,这些称赞和好评不仅来自读者,而且来自文艺批评家。这部小说最终获得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
《老人与海》这篇小说揭示的是人类的生存、命运与环境的冲突的主题。在“老汉闯海斗鱼”的寓言式故事外壳下,潜藏着海明威对自然、人类、社会诸种关系的深沉忧患和哲学思考。桑地亚哥的“硬汉”行为,只体现海明威的人生态度,并不能涵盖《老人与海》思想内容的全部。
海明威对人类生存、命运与环境的冲突,更多的是从悲剧性视角去审视和表现的,因而他在桑地亚哥身上赋予诸多象征性的悲剧特征,我们就顺着这些悲剧性特征,去把握《老人与海》的悲剧性蕴涵。
二、桑地亚哥形象的悲剧性特性 1.形貌——苍老、憔悴
谈到“硬汉”形象,人们自然会联想起强健有力、老而不弱、气血矍铄的风貌。然而,桑地亚哥却是那样的苍老、憔悴:“老头儿后颈上凝聚了深刻的皱纹,显得又瘦又憔悴。两边脸上长得褐色的疙瘩,那是太阳在热带海面上的反光晒成的肉瘤。疙瘩顺着脸的两边蔓延下去。因为老在用绳拉大鱼的缘故,两只手上都留下了皱纹很深的伤疤,但是没有一块疤是新的。那些疤痕年深日久,变得像没有鱼的沙漠里腐蚀的地方一样„„老头儿的头也同样苍老了,眼睛一闭,脸就像死人一样。”
从桑地亚哥的形象外貌上我们自然而然地对他产生了一种“怜悯和恐惧”的情感。这尊海明威精心雕凿的石像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油然产生对具有“原始老人”特征形象的命运的关注。他已走过漫长的岁月,才显得这样“老迈”;他的生命历程是如此艰难,才这样干瘦憔悴;他必然经受了年深月久的风霜剥蚀,才这样“变得像没有鱼的沙漠”;他还将在广阔苍穹笼罩下的茫茫大海上搏浪前行,生存和命运将是如何?我们透过海明威一开始就着力营造的悲剧氛围,终于窥见了本文主旨的端倪——人类生存的沉重感。
2.处境——孤独、背运......3.心理——负罪意识......4.人格上的缺点——走得太远......5.最后的结局——失败......三、结语
马林鱼最终被摧毁,但任何东西也摧毁不了他战胜大鱼,忍受这么多苦难的英雄行为。这种胜利的伟大之处通过小男孩的观点得到了加强。身体上的极度疲惫和行动上的不可被打败的精神上的胜利也在他最后一次扛着桅杆和帆,爬上小山时已明白表现出来,他跌倒了七次。他从小山上回头望了一望,借着水面映出的街灯的反光,看见那条死鱼的大尾巴挺立在船梢后面。他看见鱼脊骨的赤条条的白线,黑压压一团的头,伸得很长的吻和身上一切光溜溜的部分。尽管物质上的东西被摧毁,但他在精神上赢得了胜利。他和小男孩计划用报废的旧机器上的东西做工具再次出海,那种精神上不可战胜得到加强和更清楚地得到印证。他已超越了物质上的被摧毁:我们知道只要他身体状况允许他还是要再次出海的,他在他的话中揭示了悲剧主题,表达了他的心声“人可以被毁灭,但绝不能够被打败”——那也是海明威最著名的“硬汉”宣言。桑地亚哥达到悲剧主角的最后的完美成果:对自我的重新认识。
03.浪漫主义的作品
——重读《老人与海》有感 叶茂根
上海译文出版社自1999年10月出版由吴劳先生翻译的海明威《老人与海》以来,虽未曾有过媒体的宣传炒作,但至今年3月已出版发行了四十四万余册。
吴劳先生在《〈老人与海〉的多层次涵义》一文中评论说它是“一曲英雄主义的赞歌”、“一部希腊古典悲剧类型的作品”。最近,我又重读了一遍《老人与海》。觉得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可如译者所说的那样,富有“多层次的涵义”,作品的主人公有人物原型,创作的素材来源于现实生活,作品是现实主义的。同时,我还认为《老人与海》是一部浪漫主义的小说。
在《老人与海》这部作品中,首先要指出的是主人公圣地亚哥,虽然我们并不知道他究竟有多大年纪,这作家没有告诉我们,我们也无须知道。但他是一位“消瘦憔悴,脖颈上有些很深的皱纹,腮帮子上有些褐斑„„双手常用绳索拉大鱼,留下了刻得很深的伤疤”的久经风霜的老人是可以肯定的,同时,人们对这位捕鱼老人应具有丰富的捕鱼经验也是毋庸置疑的。可就是这样一位老人,接连出海捕鱼八十四天,竟然连一条鱼也没有逮住,如果是三五天没钓着鱼,这倒还可以说得过去,可这八十四天是个什么概念?就是说约有近三个月的时间,圣地亚哥一直没有钓着鱼。人们不禁要怀疑海明威是不是在戏弄圣地亚哥和广大的读者呢?既然无鱼可钓,圣地亚哥干吗还要出海捕鱼?如果说圣地亚哥是以捕鱼为生,他却在近三个月的时间里连一条鱼都没有逮住,那他不是要被活活饿死?作家进行创作是可以采用夸张的手法的,但这样写是否有点过分、不合情理?其实,海明威这样写是有他的道理的。正是这种在平常人看来是“夸张”、“过分”与“不合情理”的写作,使《老人与海》表现出了它所具有的浪漫主义特色。
《老人与海》的浪漫主义还表现在主人公圣地亚哥将大海当作女性来看待。在西班牙语中,“海洋”这个词是属于双性名词,既可作阳性名词,也可作阴性名词,这要以用阳性冠词还是阴性冠词来加以区别。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正是因为圣地亚哥爱大海,他才会把大海当作女性看待。即使海洋有时变脸,会起大风大浪,造成人类生命危险和财产损失,但圣地亚哥老人还是为“海洋”开脱罪责,认为这是月亮的缘故。圣地亚哥像对待一个女性那样爱上大海,正是由于圣地亚哥有这种对海洋的浪漫之爱,他才会天天坚持出海捕鱼,即使有八十四天接连没有捕到鱼,他也要出海去,这就是他爱大海的结果,向大海追求的必然。所以我以为,一个人有所爱,他才会有所求,而有所爱又不断去追求,那他就有了无穷的精神和力量。圣地亚哥就是这样一个对大海有着不断的爱,又有对大海不断追求的老人。
在这部小说中,圣地亚哥梦见狮子的场景有六次之多,作品通过主人公在小时候去非洲时见到的狮子那深深印入他记忆的象征英雄的形象不断地在梦中出现,给读者对圣地亚哥不惧生活艰险和不服老的浪漫心态留下想象的空间。
重读《老人与海》中译本之后,我想这部小说能畅销、并长销不衰,重要的原因是作品的成功创作。小说通过描写圣地亚哥在海上的捕鱼经历,宣扬了一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一种浪漫、现实主义的心态;作品没有低级趣味的言辞和污染人们心灵的内容,而海明威的故事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受欢迎。因此说,《老人与海》是男女老少都适宜、都爱看的一部浪漫主义的作品。
思考
思考1.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关于《老人与海》的主题,你更赞同哪一种解读?为什么?
思考2.有人说,《老人与海》是写基督的受难,老人像基督一样,历尽苦难,以殉难精神教育世人,请根据《海明威和他的<老人与海>的圣经解读》这篇文章,简要概括这样说的理由。
第二篇:多重比较解读文艺性说明文
多重比较,解读文艺性说明文
——《蝉》课内自读教学设计
重庆外国语学校
李凝昕
教材定位:
《蝉》是部编语文新教材八年级上册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法布尔《昆虫记》,原文一共四个部分,分别是《蝉和蚁》《蝉的地穴》《蝉的歌唱》《蝉的卵》,本文将第二部分《蝉的地穴》和第四部分《蝉的卵》选编在一起,完整的讲述了蝉从卵到幼虫再到成虫的生命历程。
从分册编排和单元来看,部编八上新教材第五单元是说明文单元,单元阅读方法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本单元共四篇课文,其中教读篇目《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自读课文是《蝉》和《梦回繁华》。五单元写作训练是“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后附名著导读“《昆虫记》:科普作品的阅读”。
教学目标:
通过比较阅读,学习提取文艺性说明文的知识信息,把握说明对象特征,品味文艺性笔法。教学重点:
通过比较阅读,学习提取文艺性说明文的知识信息,品味文艺性笔法。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阅读,品味文艺性笔法。
教学流程:
一、对比小思《蝉》与本文,明确文体说明文及阅读重点——文章的知识性。
二、速读提取课文的知识信息,与《中国大百科全书》相关定义印证,明确课文介绍了蝉的生长历程。
三、对比阅读《中国大百科全书》“蝉”与课文,归纳出文中主要用到的文艺性笔法。
四、总结并引出“文艺性说明文”的类别概念和阅读方法。
具体步骤:
一、课前导入:
学生吟诵与蝉有关的古诗。
教师:在古代诗歌中有不少描写歌咏蝉的佳作,其实,写蝉的文章也不少。这节课,我们要翻开有“昆虫的史诗”之称的科普巨著《昆虫记》,进一步来认识了解蝉。请
学生勾画注释一的作家作品。
二、对比浏览明确文体:
《蝉》位于部编新教材八年级上册五单元,是一篇自读课文。旧版的七年级人教版教材也有一篇《蝉》。我们首先来对比一下,新旧两篇《蝉》,有什么不同呢? 投影:
蝉
小思
今年,蝉鸣得早。杜鹃花还没有零落,就听见断断续续的蝉声了。近月来窗外的蝉更知知不休的,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
一天,在树下拾得一病蝉,透明的翅收敛了,身躯微微颤抖,没有声响。它就是在树上知知不休过日子的小东西。那么小,声音却那么的响,竟响彻一个夏天!
曾这样问:何必聒聒?那只不过是一个夏天罢了!
朋友说:知道吗?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里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17年埋在泥土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为什么呢?
朋友说: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的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都要好好的活过。
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学生浏览对比。
明确:法布尔的《蝉》是介绍由观察研究得来的蝉的知识,小思《蝉》是由一只病蝉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一篇是说明文,一篇是哲理小品文。
投影: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读者以知识的文章体裁。
教师:说明文以把事物和事理说明白为主要追求,读说明文,首先要读懂其中的知识。
三、速读提取知识信息。
教师:法布尔在文中为你介绍了哪些蝉的知识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把知识要点勾画出来。
投影:速读《蝉的地穴》和《蝉的卵》其中一篇,提取知识信息。教师:这篇文章近三千字,我们来分一下工,一部分同学解读《蝉的地穴》,另一部分同学读《蝉的卵》。
投影: 主要知识点:
每年夏至,蝉的幼虫从地面的小圆孔爬出。蝉的幼虫有极黏的液体可以做灰泥。
幼虫做成涂墁很坚固的墙壁。
幼虫考察天气。
幼虫击碎顶盖爬到地面。
幼虫寻求地点脱皮。
幼虫变成平常的的蝉飞去。蝉在干树枝上产卵。
蝉卵约三四百个。
蚋毁掉了大部分蝉卵。
蝉卵孵化变成幼虫。
鱼形幼虫到孔外脱皮。幼虫落到地面寻找隐蔽。
幼虫扒掘地面钻入不再出现。
幼虫在地下生活四年。
教师:围绕蝉主要的生长变化过程,找出最主要的几个句子。明确投影:
每年夏至,蝉的幼虫从地面的小圆孔爬出。幼虫寻求地点脱皮。
幼虫变成平常的的蝉飞去。蝉在干树枝上产卵。
蝉卵孵化变成幼虫。
幼虫扒掘地面钻入不再出现。
教师:请一位同学把上面的话连起来,为大家介绍蝉。
学生连句成段。投影:
每年夏至,蝉的幼虫爬出变成完全的蝉。幼虫寻求适当的地点脱皮,然后变成平常的蝉飞去。蝉在干树枝上产卵,蝉卵孵化变成幼虫,幼虫挖土钻入不再出现。
教师:如果为这段话加一个结尾,你会说?(这就是蝉的一生。)
总结:原来,从《蝉的地穴》,到《蝉的卵》,作者为我们介绍了蝉的一生。通过提取关键性的知识信息,我们了解了蝉的生命历程,把握了蝉的主要特征。
四、对比品析文艺性笔法
教师: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卷也有对蝉的介绍。投影:
蝉科:同翅目的一种,雄虫发音响亮的类群。本科昆虫通称蝉,俗名“知了”,全世界已知约3000种。
不完全变态;一生经过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卵产在植物组织内;孵化后幼虫钻入土中生活;幼虫蜕皮后称“蝉蜕”;成虫生活在植物上。教师:同学们提炼出来的句子和大百科全书的介绍非常接近。其实,要介绍蝉的一生,100来字就可以了,但是法布尔却写了近三千字。我们再来对比一下,他们的写作手法、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这次,同学们在两个小标题《蝉的地穴》或者《蝉的卵》自由选读一篇,重点对比两个文本对同一个知识点的解说。把你的发现批注出来。
学生对比自读。引导梳理:
中国大百科全书:客观准确的陈述蝉的知识; 法布尔的《蝉》采用多种写作手法: 多种表达方式——说明中的叙述、描写;
多种表现手法——拟人的修辞;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多种特色句式——排比句;反复句;
有特色的用词——精准连贯的动词;流露作者情感的词语; 语言风格:生动形象的表达;充满情感的表达。
投影:
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昆虫类科学家。被誉为“科学界诗人”。因为著作《昆虫记》享誉世界。1910年,法国学术界和文学界曾以“昆虫界的维吉尔”为称号推荐法布尔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五、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比较阅读,提取了关于蝉的知识,又赏析了作者精妙的笔法。
像《蝉》这样,既为我们介绍了科学知识,又表达得非常生动有趣,用了种种表现手法写出来的说明文,如果要给它一个称呼,称为“文艺性说明文”或“科学小品”。投影:
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是说明文的一种。常在说明中运用文学的笔法,对要说明的事物进行具体的描绘,写得生动活泼,兼具有知识性和文艺性。总结:
我们在阅读文艺性说明文时,要按照提取知识信息和赏析文艺笔法的阅读策略来读书。可以找到同题文或同体文进行比较阅读,就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与特色风格。总结全课明确文体: 课后建议同学们继续阅读《昆虫记》的相关篇目——《蝉和蚁》、《蝉的歌唱》等。
第三篇:文本解读 老人与海鸥
老人与海鸥
人的情感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有人说人是世上最可怕的动物,残忍冷血,当然,这只是一部分人的看法,或者说是人们在某些时候的看法,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吧。
情感的微妙我还没有参透,或者说离参透的距离还很远。但我觉得不论是动物还是植物,甚至是水。记得以前在杂志上看到过一个实验,有一个科学家,他对着一罐水每天说脏话并且咒骂它,而对另一罐水却很温和,好言对之。结果不久,第一罐水便发臭了,而第二罐水却越发清澈。当然,这个实验的真实性我不可考证,也许它会有一个科学的解释我不得而知,但是我相信水也是有情感的,不仅仅是因为这个原因。
人们常说的流水尚且如此,更何况是能呼吸的生命,又更甚是那些能动能飞,重情义知恩图报的海鸥。文中的海鸥与老人的感情深厚,老人对海鸥的照顾,海鸥对老人的不舍,本就是感情的一种表现呀!
在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最令我感动的便是这一段话“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我们非常惊异,急忙从老人的照片旁退开,为海鸥们让出了一片空地。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照片上的老人默默地注视着周围盘旋翻飞的海鸥们,注视着与他相伴了多少个冬天的“儿女”们……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
这是他们的一种仪式吧,他们不能再与老人相伴,不能再带给他快乐安慰,只是这样表达他们最真诚的感谢。很多人都是没有办法做到的,事实上有一件事我觉得很不能理解,就比如说我要参加一个节目,问人家借衣服,事后,洗一下是必然的,我想无论如何请杯奶茶该是要的,但是很多人觉得我这么做有点没必要,觉得这是小事,但是我认为,人家没有应该借给你的道理,那是人家好心借给你的,让你能很好地完成某项任务,我的感谢自然也是真挚的。
“我知道,别人对我好,帮助我,是我上辈子积下的福分,有人对我好,我会很感激,我会用我的心去好好对他们。”这就是我的感恩的心,别人的帮助也许我会在很久以后忘记,所以我要在记得的时候报答他们,至少这时,我很真心。
感恩,真的是应该做的事。
文中还有一处让我很有感触,那就是给海鸥们取名字,这让我想到了我看过的电影《流浪狗之家》,这是讲两个孤儿(姐弟)收养流浪狗的事,他们将狗都放在废弃的旅馆中,还用自己尾数不多钱给狗狗们买粮食,他们收养了很多狗,几乎是一个城市中的流浪狗吧!每一只都取了名字,像一家人。我觉得这很像,其实动物们都能理解我们的意思,我们能很好地生活在一起。
我喜欢地球村这个名字,不仅仅是因为信息化时代,更是一个让大家都在一个大家庭的美好感觉。
第四篇:解读《老人与海》
解读《老人与海》
——探索“成功与失败”的未知 山西省吕梁分校汾阳师范分校
吴彩琴
内容提要:《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有力的代表作。其中的桑提亚哥,向来被认为是所有海明威式的英雄中最完美的一个硬汉精神的典型。由此,人们展开了对其精神上的成功与现实中的失败的探讨。这一争议,使得现代社会中的人们陷于沉思状态,本文则撇开追求定论的误区,“从成功与失败的未知”这一全文学视角探讨老人桑提亚哥的精神魅力。
关键词:《老人与海》桑提亚哥
未知
海明威(1899年~1961年),这位享有世界声誉的文学大师,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被介绍给了我国读者。70多年来,国内有关他的生平、传记、作品的翻译介绍始终方兴未艾,有关他的研究文章数不胜数。其中,运用各种新观点、新方法进行研究的成果层出不穷,尤其是对于《老人与海》。但综而观之,人们有的是从精神不败的角度解读桑提亚哥,赋予老人理想的圣光;有的又从现实利害分析桑提亚哥的失落与失败,疏远了文学色彩。孰不知,一部好的作品是没有定论的,甚至有许多“空白”。余秋雨先生则用“两难”与“未知”概述了大家大作的魅力之处。本文借助考察老人成功与失败的“两难”境地,试对桑提亚哥的精神光环做出纯文学的全新诠释。
一、精神上不垮的“硬汉”
善写“硬汉”是海明威创作的一大特色。从他第一个获得稿酬的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中的尼克,到《太阳照常升起》中的杰克·巴恩斯,《永别了,武器》中的亨利,再到《丧钟为谁而鸣》中的罗伯特·乔丹,《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这些男主人公,都具有一种20世纪初英国哲学家贝特兰·罗素所说的“绝望中的勇气”,能在失败中保持尊严,在压力下不失风度。这种“压力下的风度”几乎在海明威所有的作品中都能找到,且很大程度上印着作家自己的鲜明个性。作者本人就是一条硬汉,他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和西班战争,酷爱斗牛、钓鱼、滑雪、打猎以及种种冒险活动,九死一生。于是,他笔下的一系列硬汉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一)现代渔业对传统渔业的蚕食。小说中介绍,桑提亚哥和马诺林一起坐在饭店露台上,就会闻到海湾对面鲨鱼加工厂迎风吹来的阵阵腥味,还会看到那些较年轻的渔夫卖了鲨鱼肝,置备了汽艇后,在大海上飞窜,把大海当作一个竞争者或赚钱的好去处,甚至当作一个必须要征服的敌人。由这些现代机械文明的典型特征,就可以推断老人所住的渔村当时已被现代风气所侵蚀,传统渔业和生活方式已产生分化。大部分人开始追求技术上的进步,把捕鱼视为征服自然,生活成功的标志。而少部分固守传统、运用落后的渔具,将捕鱼视为个人价值和技能的体现,是人和自然的交流。后者自然被看作不聪明的,如桑提亚哥;面对强大的竞争,他怎能不走“背运”呢?
(二)对话权利的被剥夺。海明威笔下的硬汉们,往往喜欢沉醉于山林、大海,喜欢钓鱼、打猎、斗牛和饮酒等。这些重要的个人爱好使主人公惯于从自然中吸取力量并以此来排谴、转移人生的烦恼和苦痛。这时内心世界是封闭的,其真实情绪不能坦率表达。否则就会违背硬汉精神。而老人桑提亚哥自始至终都表达了与人对话的渴望和诚意。不幸的是,他的伙伴马诺林迫于父母之命被夺走,可怜的老人只能违背海上捕鱼勿言语的习俗,而养成大声地自言自语的习惯。小说中重复九次出现这样一句话:“但愿那孩子在这儿就好了„„”这是他的心语,说给大鱼听,说给自己听。于是对一只偶尔停歇在船上的小鸟也满怀深情。这就使得老人在生活困顿,年老体衰时,还不得不忍受孤独和被人疏离的苦痛。
(三)兄弟相残的困惑。老人一直视大马林鱼为兄弟。他称赞它,怜悯他。不止一次地说:鱼啊,我的兄弟,我爱你,非常尊重你。不过今天无论如何要把你杀死。显然,老人对待鱼的心态是矛盾的,对现代社会中的竞争方式是怀疑的,最终他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运用竞争准则杀死了大鱼,自己也心碎而死!兄弟相残向来被认为是竞争最惨烈的形式。从西方的《圣经》故事,到中国古诗《七步诗》(曹植)及历代帝王争夺天下的血的事实,都在启示着一个教训:兄弟相残,罪莫大焉。于是在老人桑提亚哥的理想中,自然界应该是人类的朋友、兄弟、母亲。在他的梦中,老人脱离了各种社会角色而返归自然,成了大自然中一个无忧无虑的宠儿。与狮子和谐相处,兄弟般嬉戏。但这只能是理想,只能是梦。
现实是生存,生存就得按社会准则去竞争、去证实。在强大的社会准则面前,桑提亚哥是个失败者,他“英雄”的光环早已成为过去。在这个现代人的神话中,解读《老人与海》
——探索“成功与失败”的未知
山西省吕梁分院 汾阳师范分校
中文系
吴彩琴 二OO五年四月
第五篇:老人与海悲剧意识解读
从桑提亚哥的形象刻画看《老人与海》的悲剧意识
摘要:《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的命运实质上是海明威人生经历的艺术表现,老人的悲剧特质带有作者深层心理体验的影子。“迷惘”是海明威一以贯之的创作个性,《老人与海》不仅把痛苦迷惘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把它升华为英雄精神背后的落寞与软弱。老人出海捕鱼的曲折历程本身就是一个失败的过程,而老人的外貌、语言、行动也披上了一层悲剧色彩。着笔较少的曼诺林是老人最亲的人,老人出海前后他陪伴在身边,但在老人最困难的时候却由于现实的阻力而离开了老人,曼诺林的离开给《老人与海》蒙上了人情悲剧的灰尘。因此,《老人与海》显现出强烈的悲剧观念和悲剧意识。
关键词:桑提亚哥 形象刻画 老人与海 悲剧意识
一、引言
《老人与海》无疑是海明威最杰出的作品,也是美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1954年,凭借《老人与海》独特的艺术魅力,海明威一举夺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老人与海》虽然只有几万字,但其中丰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技法让它的研究变得厚重。老人桑提亚哥的形象与曲折命运昭示的那种悲剧意识处处显现人的生存及精神状态,而“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能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子精神背后的落寞、孤独则把对老人的敬佩、同情上升到哲学层面。从这个角度看,《老人与海》的英雄主义赞颂是次要的,老人与大自然的拼搏只是他走上悲剧命运的一块跳板。下面从海明威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迷惘”文学主题总特征的体现、老人形象的悲剧暗示、老人曲折的斗争历程、曼诺林的世俗人情、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精神特质等六个方面来阐述《老人与海》的悲剧意识。
二、《老人与海》的悲剧意识
1.海明威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以及个人生命体验复活了桑提亚哥形象。海明威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他的迷惘个性的产生与他的人生经历有莫大的关系。捕鱼是海明威的爱好之一,老人的海上航行及捕鱼的经验源自海明威的实践。他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他是以见习记者的身份参加的,一开始他踊跃报名参加时因为眼疾未能如愿。到意大利参战时他又被炮击全身共取出277块弹片,在涉猎、飞机失事中也多次身负重伤。感情生活也并不顺利,他共结过四次婚。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创伤,给他带来巨大的折磨和痛苦,所以造成他多次自杀以及最后走向毁灭。海明威一生波澜起伏,苦难、战争、爱情失败的压力接踵而来,他一直在压力面前昂首挺胸勇敢拼搏,但是最后他仍然未摆脱身体和精神疾病的困扰。选择用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和精神追求,就是向命运屈服的表现,顽强地拼搏却无可奈何,更显失败悲剧的必然。老人桑提亚哥是海明威一生坎坷的经历和自身桀骜不驯的性格在艺术上的折射反映。[1]老人把海明威的生命历程生动地演绎出来。桑提亚哥一出场便是灰色的,“他是个独自在湾流中的一条小船上钓鱼的老人,至今已去了八十四天,一条鱼也没有逮住”,人们认为他倒了血霉。和他最亲的小孩曼诺林由于他的倒霉被父母叫上了另一条船,而立马“捕到了三条好鱼”,比较之下老人的出现起点就低人一等。远航出海只好去比别人远的地方,这时终于有大马林鱼吃鱼饵,但老人却等待了两天两夜,“钓索勒在背上疼得几乎超出了能忍痛的极限,进入了一种让他不放心的麻木状态”,背痛、身体麻木、抽筋、手割破了皮,直到筋疲力尽他才战胜马林鱼。可是当老人还没喘过气来,成群的鲨鱼已经迫不及待地赶上来了,老人还没有体验到胜利的快乐就又面临更大的挑战,甚至是生命危险。老人还未从与马林鱼搏斗的疲劳中恢复过来,就不得不投身与另一场更艰苦而又遥遥无期的争斗。先是鱼叉、刀子等工具在搏斗时被鲨鱼身体带走,接下来连棍子、舵把也派上了用场,最后所有能用的工具都用光了,靠殊死搏斗的力量终于把凶恶的鲨鱼赶走。这里似乎胜利了,可是留给老人的并不是大的马林鱼,只剩马林鱼的骨架。老人带回住所的只有一身的疲惫和奋斗过后精神的憔悴、困惑、孤独。老人面临的挑战正是海明威生命的多难,海明威可谓是借桑提亚哥来重新游历自己的生命体验。他生命最后身体与精神的折磨,也与老人搏斗后的疲惫与孤独相映衬。海明威是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他认为人生就是一场悲剧,而死亡是人的唯一结局。[2]所以海明威用自身的生命验证了人生悲剧论,老人桑提亚哥作为他在作品中的形象代言人,必然会染上他的人生观,所以《老人与海》本身就是一部人生的悲剧史。
2.海明威的“迷惘”文学主题贯穿着《老人与海》的始末,《老人与海》是其迷惘文学观念影响下的作品。“迷惘”是海明威创作个性的显著特征,是笼罩他全部作品的统一风格。[3](67)《在我们的时代里》表现尼克对充满暴力的世界的恐惧与困惑,《太阳照样升起》描写了杰克·巴恩斯在战争中丧失性爱能力后感情中的苦闷与迷惘,《永别了,武器》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毁亨利与凯瑟琳的爱情与幸福表达对人类文明的失望情绪,《丧钟为谁而鸣》中乔丹炸毁桥梁的难以完成、和玛丽亚的纯洁爱情阻挡不了他身负重伤,虽然最终完成了任务但也流露出迷惘的情绪。《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后的作品,它仍然有迷惘观念的影响,作品中经常表现出老人桑提亚哥的苦闷。“不过一个人在黑夜中,没有武器,如何能对付它们呢?”在与鲨鱼的搏斗中老人失去了可用的刀、棍子,面对有可能发生的成群鲨鱼的攻击,他开始了对明天的担忧与无奈,有时也发出“我希望不用再斗了”的感叹。“你的选择是呆在远离陷阱和套索的深海,我的选择是孤身一人来这儿抓住你。自中午起我们俩就绑在了一起,没人来救你我。”“真希望那孩子在这里”,“但愿那孩子在这里,而且现在有点儿盐就好了”,“什么也没有,只怨我出海太远了”[4]老人在与马林鱼、鲨鱼的搏斗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心理斗争,老人的精神状态一直在变化。一个人漂泊在黑夜中,老人只有与敌人鲨鱼为伴,向它诉说自己内心的孤独和心理的怯弱。对孩子曼诺林的想念,或是争斗中对他的念叨,都表现出老人的无助和苦闷。这是海明威“迷惘”理论在《老人与海》中的体现,老人的迷惘在于他一直处在无尽头的挫折中、远离人群的孤独寂寞、不断抗争后的无所得,老人处在迷惘中得不到释放也是一种悲剧。3.老人形象的悲剧暗示。《老人与海》中老人的外貌、语言、行动蒙上了悲剧色彩,在人物描写间可以明显看出。老人的船帆用面粉袋打了补丁,在作者眼里是“永远失败的旗子”。“老人憔悴而消瘦”,“腮帮子上有些褐斑”,双手有“刻得很深的伤疤”,老人被岁月毫不留情地布上了阴影,他虽然不肯“认输”,但他还是显现出衰老的迹象。“但愿孩子在这里就好了”,“真希望那孩子在这里”,“但愿那孩子在这里,而且现在有点儿盐就好了”,在老人捕鱼过程中他感到力不从心的时候就会想到小孩,希望得到帮助。但是这恰恰是一种奢望,需要帮忙时孩子不在身边,他只有靠自己,这表现他的无助和无可奈何。于是他又转向寻找精神支柱,“可是我愿意念诵十遍《天主经 》和十遍《圣母经》,让我能逮住这条鱼,我还许下愿望,如果逮住了它,一定去朝拜科布莱的圣母”,“万福童贞圣母,请您祈祷叫这条鱼死去”,“假如有鲨鱼来,愿天主同情他和我吧”,坚强的老人不服输,但是他也会对自己的信心产生动摇,在与马林鱼争锋相对谁也奈何不了谁时,他把希望寄托在运气上,对上帝的保佑满怀希望。这是老人对现实困境的认识,这种对自我的否定实际反映出作者认为人类无法控制命运主宰的悲观态度。[5]“老人感到头晕恶心,看不太清楚东西”,马林鱼给了老人巨大的压力,老人不堪承受,他只好“放松鱼叉上的绳子”。拼尽力气老人终于赶走了最后一条鲨鱼,但是他也“喘不过气来,感到嘴里有一股怪味儿”,老人在动作上的变化以及日渐无力的行动,也显示了他的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