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巴比伦之囚与犹太人民族精神的形成
“巴比伦之囚”与犹太人民族性格的形成
人类已有五千多年历史,这五千多年中产生了众多的优秀民族。许多民族创造了人类的伟大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然而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又有许许多多的民族成为了历史的匆匆过客。
在世界民族史中,犹太民族史特别曲折、多变又神奇。犹太人在流散于世界各地近两千年后,竟然又奇迹般地回到祖先的故地——巴勒斯坦,建立起现代化的犹太国家——以色列,并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宰着中东地区的国际事务。
犹太民族是在离散与动荡中经风历雨一步一步走到现在的,但也正是这些难以想象的苦难,锻铸了他们卓越的品性。尽管历史上从来不乏中伤犹太人的各种流言蜚语,犹太民族依然是世界上公认的人类历史上最为优秀的民族之一。
此篇文章将着重论述一下犹太民族的民族特质,而这些民族性格的形成与犹太民族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灾难——“巴比伦之囚”是分不开的。公元前586年,来自两河流域的新巴比伦王国的统治者尼布甲尼撒二世征服了巴勒斯坦地区,洗劫了犹太王国的首都耶路撒冷,摧毁了犹太人的圣殿,消灭了犹太国,并将犹太国王及大部分居民掳往耶路撒冷,制造了古代历史上著名的“巴比伦之囚”。这是犹太民族经历的第一次大劫难,也是犹太人流亡生涯的开端。
现将犹太民族的民族性格总结如下:
1、自强不息
“巴比伦之囚”无疑是犹太民族历史上最黑暗、最惨烈的一页,犹太人民失去了国土, 客居他乡, 在逃避迫害中不断漂泊, 在从一国到另一国的迁移中经受着被驱逐被迫害的命运;而20 世纪三四十年代, 纳粹主义带来了犹太民族历史上又一悲惨的时期,在德国, 一股以种族主义为理论基础, 以彻底消灭犹太人为最终目标的空前规模的反犹屠犹浪潮铺天盖地袭向犹太人, 犹太人蒙受了灭顶之灾。我们不难看出, 从“巴比伦之囚”到纳粹集中营, 一部犹太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血泪史, 就是一部犹太人不断遭到奴役和蹂躏的在生存和灭亡中挣扎的历史。然而无数次的浩劫与屠杀并没有使犹太人消失, 在经历了一场场浩劫之后, 这一民族不仅奇迹般地生存下来, 而且在新世纪很快找到自己的立足点, 显示出了顽强的生命力。犹太民族创下的一个个奇迹不得不归因于犹太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
犹太民族的自强不息的性格主要体现在犹太人民顽强的生命力上。无论经历怎样的苦难和窘境,他们抗争、奋斗,他们从未颓废。面对流散他乡的惨境,犹太人从未向现实低头,不断寻求生存发展,寻求复国的机会,这是所有流落在外的犹太人民共同的最大的愿望,而这个目标的产生和“巴比伦之囚”事件是紧密相连的。
远赴巴比伦,给犹太人民在心灵上留下的最大的影响就是对家乡故土的无比思念之情,远在他乡的犹太人从未忘记自己的家园,随着时间的增长,这种想法深深扎根于内心,形成了全民族的共同愿望,这给了犹太人民无限的力量,即使现实多么挣扎,犹太民族始终怀揣着这一信念,自强不息,顽强奋斗,朝着这一目标坚持不懈的努力。
“巴比伦之囚”事件中开始形成的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性使得犹太民族能够在历史上无数的劫难中顽强地生存下来,是犹太民族不至于在历史的长河中湮灭,始终保持着顽强地生命力。
2、共存共荣
共存共荣在这里指的是犹太民族一种无比强大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而这种高度统一的共同意识是以犹太教为纽带串联起来的。
犹太人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宗教——犹太教,宗教文化使他们无比的团结。“巴比伦之囚”事件对于犹太教发展的主要影响大致体现在对于先知态度的改变、犹太教会堂的出现以及经籍的编修整理三个方面。
在犹太教的历史上,先知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而民众对先知的态度则直接影响到犹太教的发展。在“巴比伦之囚”事件之前,犹太人对先知并不是十分的重视,在经历了被俘到巴比伦之后,他们对先知的教诲和预言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和领悟。犹太人因犹太教中存在的“应许”、“契约”、“救世主”等信仰观念,使犹太人认为圣殿耶路撒冷被毁绝不是偶然的事件,而是由于自己的同胞没有遵守与上帝的契约,导致犹太人遭受国亡家毁、流散为奴等灾难。犹太人乐观地相信:只有犹太人经过彻底地反省过错,虔诚地相信上帝后,才能够得到上帝的拯救,回到上帝的“应许之地”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国家。在被俘到巴比伦的这一段时间,先知在犹太人民心目中的权威地位大大提高了,并在半个世纪的“巴比伦之囚”事件之后犹太教正式形成。
犹太教在“巴比伦之囚”期间的又一大发展为犹太会堂的产生。当时犹太人圣殿被毁,又囚居巴比伦,犹太教失去了传统的实体性的表现方式,这一问题即将直接影响到犹太教能否在苦难中顺利保存下来,而会堂的出现恰恰完美解决了这一问题。先知耶利米根据犹太人面对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犹太会堂”的概念。犹太会堂由教徒自行组成,没有地点限制,没有固定的建筑和神职人员,强调的是教徒的参与。以会堂代替圣殿,以会堂的聚会代替去圣殿的礼拜,使得犹太教发展成为一个非常灵活的宗教,这也是犹太教的创举。会堂的出现对被俘巴比伦的犹太人保持自己的宗教信仰以及增加犹太民族的凝聚力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犹太教在巴比伦囚掳期间的发展还突出表现为一些经籍的编纂整理。在“巴比伦之囚”事件期间,犹太人民完成了《摩西五经》的编纂,犹太教成为了有经典、有组织的宗教。而《摩西五经》则是《圣经》的正典部分,可见举世无双的经典之作——《圣经》与“巴比伦之囚”事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巴比伦之囚”事件之后,犹太人的各种宗教典籍也被整理出来,犹太教的宗教观念最终形成。
犹太人对于犹太教的虔诚信仰和对教规的严格遵守,体现了犹太人的民族特性,这也成为了犹太人的精神纽带和标志。可以这样说:在某种意义上,犹太教就是犹太民族的象征。而犹太民族也在犹太教的串联之下,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以高度的共存共荣为共同精神的民族特性。
3、聪颖精细
据统计,诺贝尔科学奖中有23%的科学家是犹太人,诺贝尔经济学奖有20%的获奖者为犹太人,美国的百万富翁中有20%是犹太人,而弗洛伊德、马克思、爱因斯坦„„这些名字更是使犹太人在思想领域群星闪耀。犹太民族是世界上公认的既聪明又富有,在各个方面都颇有建树的优秀民族,而这无疑就是犹太民族聪颖精细的民族性格造成的,而这种特性又是与“巴比伦之囚”的苦难是分不开的。
公元前6世纪,犹太人被掳到的巴比伦城是当时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最为繁华的城市,也是当时西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巴比伦城对于当时的犹太人来说就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在这里,犹太人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开始了国际贸易,从事了最初的商业活动。下面我将分析一下“巴比伦之囚”事件是怎样住久了犹太民族聪颖精细的民族性格,从而使犹太人民在商业方面完成了一个个飞跃的。
犹太民族之所以以善于经商闻名天下,是与犹太商人善于把握机会、敢于冒险的特点是分不开的,更是与犹太民族的历史际遇是分不开的。长期的漂泊与流散,铸就了犹太民族极其强大的适应能力,他们就是在巴比伦城这个在陌生的环境中依靠聪明才智非常敏锐地寻找到了发展契机,才开始了他们的富裕之路。犹太人在长期的苦难当中磨练出了在陌生环境中的高度警觉性和领整个世界艳羡的商业才能。
犹太民族是世界上最富有的民族,在遭受其他民族迫害时,并未被异族同化,并最终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商人”,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钱”。犹太民族对金钱的重视远远在其他民族之上,包括“巴比伦之囚”的流散在外的经历使犹太人民“金钱是保险”的生存观念,这种经历使他们不知不觉形成了比较精细的民族特性。
“巴比伦之囚”事件作为犹太民族性格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事件,铸就了犹太民族自强不息、共存共荣、聪颖精细等特质,构成了犹太民族强大的精神属性。这种精神和力量使得犹太民族在过去创造了生存的奇迹,在现如今又创造了以色列发展的奇迹。而这种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精神力量也将推动者犹太民族创造接下来的一个又一个辉煌。
第二篇:思想汇报之民族精神
思想汇报:感悟民族精神
敬爱的党组织:
今天是5·12汶川特大地震两周年的日子,回想2008年那场灾难,心中的激荡还是久久不能平静。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涌现出许多感人的事迹,中华民族体现了空前的凝聚力。灾难发生后,国务院设立了新中国的首个“国家哀悼日”,第一次为自然灾害中遇难民众降半旗。汶川抗震救灾之所以能够众志成城,与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分不开的。中华民族到底有怎样的民族精神,这些精神又是如何指导我们发展,怀着这样的问题,我翻阅了一些资料,下面就我的一些感悟做如下汇报。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四个词是对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所形成的长征精神等革命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非典精神以及抗震救灾精神的深刻概括。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继承这些珍贵的民族精神,无论到什么时候,这些精神都将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大学生是促进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生力军。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应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和平发展”将成为未来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和中共对台政策的一面旗帜。在面对台湾问题时,我们应该牢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决不”和“三个凡是”,积极拥护祖国统一。
现在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目前我们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目标的实现与我们每个人的奋斗都是息息相关的。在平时生活的各方面,我们都应该努力践行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拿我做勤工助学的一个感受来说,通过将近一个学期的检查宿舍卫生工作经验,我发现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那就是公共区域的卫生总是缺少关注。我觉得所谓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并不仅仅是指我们个人要肯吃苦,知自强,图向上;在面对集体问题时,我们更应该积极地参与,把民族精神应用到集体问题上,使之成为全面的精神,而不是片面的指导个人行为的行动指南。也只有把民族精神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放在一起学习体会,我们才能真正的理解其真谛,我想这也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真正意义。
中华民族是一个“患难兴邦”的民族。民族精神也是在曲折中发展的,正如人的骨头一样,每次折断后,折断处就会长的更加粗壮结实。每一次自然危机、社会危机、经济危机,都是民族精神凝聚的时候,也是民族精神发展和升华的契机。因此,我们更该珍视这些来之不易的民族精神,用它来指导我们的生产实践,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健康、蓬勃的发展。
以上就是我对民族精神的一些理解,其中难免有一些片面的想法,希望党组织给予批评和帮助。
汇报人: ×××
20××年×月×日
第三篇:犹太人与读书
犹太人与读书
犹太学校历史上有一传统,刚入学的小学新生头一次听课,须穿上新衣服,由教士或有学问的人领到教室。在那里放着一块干净的石板,石板上有几行用蜂蜜写下的希伯来字母和简单的《圣经》文句。然后让孩子们一边诵读字母,一边舔掉石板上的蜂蜜,接着,还有蜜糕、苹果和核桃可吃———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使他们在学习发蒙伊始就尝到香甜的滋味。这种习俗如今虽已不再时兴,但该仪式背后无疑暗含了犹太人的一种观念,即知识是甜蜜的,孩子们应抱着欣喜和愉悦的心情来开始学习。犹太文化传统历来重视教育,爱护书籍,看重学识,推崇智慧。在《犹太教法典》的时代,学问被视为非常重要的东西。学者们纷纷出人头地,成为犹太社会的精英。在社会组织系统和公共活动中,学者和教师往往比王子和武士更有权威。上层家庭的年轻女子,大多愿意嫁给学者,而不是商人或金融家。假若父亲和教师双双入狱,孩子就会决定首先救出教师。因为在犹太社会中,传播知识的学士或教师地位非常之高。
犹太人从不焚书,哪怕是攻击犹太人的书亦不例外。按照犹太教规,在每周的“安息日”(从周五日落到周六日落)里,都得停止工作和活动,但各种书店却可继续营业,且不管是在“安息日”的白天还是夜晚,这一天,书店里时常挤满了人。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犹太人平均每人的读书量高居世界各国之首。以色列各村镇大多建有环境高雅、布置到位、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或阅览室。在这个仅有五百多万人口的国家,有各类杂志九百多种。热爱学习、崇尚读书的气氛,在犹太民族中蔚然成风。在重视学习知识的同时,犹太人也十分注重实际才能的培养。他们把仅有知识而缺乏才干的人比喻为“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在他们看来,一般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要创新就必须以思考为基础,而创新则由提出怀疑和寻求答案来完成。犹太家庭的孩子几乎都被问过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家里着火了,你将带什么东西逃跑呢?”要是孩子回答不出来,家长就会告诉他:“你要带走的不是金钱,也不是财物,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也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而智慧的培养又岂能离开教育和读书?
由于犹太人有一以贯之的重视教育之传统,使该民族在长期的颠沛流离中能够不断涌现出优秀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和一流的经营者。马克思、爱因斯坦、门德尔松等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诺贝尔奖得主中的犹太人,历年来比例惊人。
在世界历史上犹太人有着太多前所未有之处,也创造着太多前所未有的奇迹,曾经既没有祖国,也没有资源,经历了那样多的战乱和沦陷在彼此离散几千年后再次复国(曾经被希特勒杀了六百多万人),在全球只有1500万的犹太人,在世界总人口中只占0.3%,全美100多名诺贝尔奖得主,犹太人占一半;全美名牌大学教授,犹太人占三分之一;美国的百万富翁中,犹太人占三分之一;《富布斯》美国富豪榜前40名中,犹太人占18名;可以说他们支撑了美国的财富和科学等。
看看下列名人,比如,犹太三伟人(伟大的社会学家马克思、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伟大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达尔文、卓别林; “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艺术方面 如大音乐家贝多芬、门德尔松; 大画家毕加索(其中一幅画一亿多美元); 大诗人海涅; 世界语创造者柴门霍夫;现经济界的巴菲特、索罗斯、格林斯潘(美联储主席,美国五届总统的全国管钱人)等; 政治方面除基辛格外还有国务卿奥尔布莱特、国防部长科
恩、财政部长鲁宾------
了解这些的时候,正好阅读关于犹太人教育孩子读书的故事,虽然犹太人成功的因素很多,但是与他们自小培养读书学习的习惯一定密不可分。
我们鼓励孩子好好学习的功利性很强,读书是为了出人头地,为了升官发财,为了将来有份好工作。正因为把读书学习当作手段当作敲门砖来使用,一旦达不到目的,孩子就会走向反面,变成读书无用论。把读书学习当作工具和手段来使用的另一个坏处是,难以培养孩子从学习中得到快乐和兴趣。而犹太人的孩子出生后,刚会走路,就把蜜涂在犹太法典或者圣经上,让孩子去舔,让小孩从小把甜蜜和书本联系在一起。犹太人的教育理念认为学习不但是有用的,而且是给人生带来甜蜜和快乐的。他们把学习当作目的,而不只是手段。因此,拿犹太人与华人相比,犹太人有为学习而学习,为知识而知识的精神。这种教育理念培养了犹太人普遍并保持终身的爱读书习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结果,每年阅读书籍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一年平均是64本,上海在中国排名第一,也只有8本。而中国13亿人口,扣除教科书,课外阅读平均每人一年读书一本都不到。
看
2007-07-15 13:12:32 来自: 花团锦簇
中国人是喜欢读书的民族,但是读书比较功利,读四书五经时是为了考科举,读3+x是为了考大学考研究生,一切都是为了考试。
中国家长为了孩子读书不可谓不殚精竭虑,中国的老师为了学生读书不可谓不用尽心力,结果中国13亿人口大国塄是出不了一个诺贝尔奖的得主!中国人读书分课内书和课外书,一般把课外书称为闲书,意指闲的没事干时才读的书,笔者在某书店里经常见到有位读初中的学生到书店里看《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他的家长看见后总是会说:“读这些书干什么,还不去把你的英语读一读”。他的家庭来自农村,到本地经商,交了上万元借读费给孩子上中学,就是不喜欢孩子读课外书,认为读这些书没用。毛泽东读了《水浒传》上了井冈山,王明们熟读了马列精典却只会死搬硬套。读的方法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文化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
一个民族的文化如果只是开花,而不结果,多少是有点问题的!笔者曾研究过犹太民族读书的特点,发现与我们不同。我们大家都知道犹太民族是独具创造力的民族,产生过许多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玻尔,西拉德,奥本海默,特勒等等,举不胜举。除了科学家,犹太民族在各个领域都产生过不同凡响的人物,更是举不胜举。犹太人之所以有各种有创造力的人物产生,是和他们读书的方式方法分不开的。犹太人鼓励人们独力思考,学生在犹太经学院中即使把犹太经典《塔木德》背的滚瓜烂熟,也不能算是好学生,因为《塔木德》中都是别人的意见,你并没有发表自己的意见,自己学习并逐渐领捂,才是真正的学习。《塔木德》绝不是犹太人行动的指南,研读时都可以同意或不同意各位学者的意见。在教育孩子时,犹太人认为,如果老师教的课学生不理解,老师也不能对学生们发火,而应该反复重复课程,直到教会为止。......。
以上是笔者在《犹太家教圣经》(中国妇女版)这本书里摘引的部分内容。对照我们的读书和教育,我们不难发现我们还欠缺什么。
犹太民族与读书【读书趣闻】
书甜如蜜———在每一个犹太人的家庭里,孩子出生后不久,母亲就会读《圣经》给他听。而每读一段后,就让孩子去舔一下蜂蜜。当小孩稍微大一点时,母亲就会取出《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去舔《圣经》上的蜂蜜,这些举动用意是不言而喻的:书甜如蜜。
死人也读书———古时候,犹太人的墓园里常常放有书本。因为在夜深人静时,死者会出来读书,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但它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即生命有结束的时候,求知却永无止境。
书橱放在床上首———犹太人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传统,那就是书橱一定要放在床的上首。要是把书橱放在了床的下首,就会被认为是对书的不敬。
精通犹太法典者不缴税———在古代的犹太社会里,凡是被称为“他尔米特·赫里姆”,即精通犹太法典者,都不必缴税。因为大家认为这些人对整个社会有着莫大的贡献,所以不让他们缴税。
世界之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8年的一次调查表明,在以犹太人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以色列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全国的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1000多所,平均每4500人就有一所图书馆,人均拥有图书量、获诺贝尔奖的人口比例,超过了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为世界之最。
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犹太人不仅重视读书本上的知识,而且更加重视在实践中运用书本上的知识,让知识变为财富。犹太人把仅有一肚子书本知识,而不能将知识用于实践的人称为“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
多民族都认为自个儿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这似乎是个相当普遍的现象。犹太人、日耳曼人何尝不是自视甚高?犹太教认为上帝只降恩于犹太人,据说只有犹太人才是上帝的选民。这么一个优秀到“上帝唯一的选民”的地步的民族,当初肯定没想到若干个世纪之后竟然北希特勒那帮种族主义者鄙夷到判为应从肉体上消灭的劣等民族吧?在希特勒们的词典里,犹太人已经被上帝一脚踢开了,他们所属的所谓纯种的“雅利安人”——
日耳曼民族才是不折不扣百分之二百五的上帝的选民呢。所以,种都是别人的坏,瓜都是自己的甜,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事实证明,犹太人虽不是上帝唯一的选民,但也绝不是上帝的弃儿。犹太民族不仅涌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多,而且拥有亿万家产的富贾巨商的数量也居于世界各民族之前。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等一大批犹太人都是令世人瞩目的天才。在美国屈指可数的亿万富翁种,犹太人就占到了一半以上。犹太人能为这个世界贡献出这么多的巨子,酷爱读书就是其中的缘由之一。
犹太民族的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在《圣经》上滴一点蜂蜜,让孩子去吻,使其从小就知道书本时甜蜜的。据统计,以色列人均拥有图书馆和出版社的数量居全球之冠。这个竟有五百多万人口的国家,持有借书证的就有一百多万人。以色列的书刊价格非常昂贵,每份报纸售价6美元,订一份报纸每月需要一百多美元,而普通以色列人对订阅报刊十分慷慨大方,每家每年都要订阅几份报刊。这么一个崇尚读书坚持不懈学习的民族,得不到丰厚的回报那是不可能的。
一、读书可以让我们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看问题,从而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牛顿说过他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科学巨人的虚怀若谷自然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还可以从中学到更有价值的东西。书籍对于整个人类的关系,好比记忆对于个人的关系。书籍记录了人类的历史,记录了所有的新发现,记载了古今历代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只有认真的学习前人的经验和理论,才能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上来看问题,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并有一个较高的起点。书本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的体现,通过对他们的学习,发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来不断的完善自己,大大的促进了个人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这样说,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也是这样来实现的。试想,如果每个人都是从头开始,那么,无论多么伟大的人,做出多么大的贡献,人类社会最终还是在原地踏步。由此更可见读书的重要性了。
二、读书开阔人的视野
书本中的知识可谓是包罗万象,他能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的知识更全面。从而能够更深刻的思考问题,事物都是广泛联系的,现代的许多实践都证明了各种信息的相关性,如果只知道一个领域的信息,必然会有碍于自身的发展,掌握更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使未来的不确定风险降至最低。就像做股票的人都应了解当今的政治经济形势,以便能更好的分析股票走势一样。研究物理学的学者们都要有一定的化学和其他基础,才能有所成就。记得一位诺贝尔获奖者在复旦做讲演时就曾说过,现代科学已没有明显的界限,你必须对相关的科学都有所了解才行。
在这方面,伟大的导师恩格斯就是一位广泛学习的典范,他虽然只上过中学,但由于他发奋读书,十九岁时就能用十二种语言说话和写文章,在参加工作实践后,他也没有间断过学习和研究,从而被马克斯称为一部真正的百科全书。广博渊深的知识,对恩格斯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准确的传播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有很大的帮助。
从它的经历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知识的力量,更能体会到书本做为人类掌握知识力量的有力武器的巨大作用。
三、读书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来无善亦无恶,关键是正确的引导。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位良师益友就能起到很积极的作用,书本就是这样的一位。一本好书就如一个好的导师,它能教你如何做人,做一个于己于社会都有用的人。书籍能安慰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摆脱悲哀和痛苦的羁绊;书籍可以使枯燥乏味的岁月化为令人愉快的时光。书必将各种信念注入我们的脑海,使我们充满崇高的欢乐和思想,从而使我们入神忘情,灵魂升华。
所以我们要倡导并支持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一个称职的教师,以带动教育事业的蓬勃健康的发展!
读书与教师成长很多年前,我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曾看到这样一段话,至今仍刻骨铭心:“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
许多年过去了,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与日俱增。是的,如果说人类的物质文明可以通过建筑、工具等物化的形态保存和延续,那么人类的精神文明如何保存和延续呢?一个刚刚诞生的新生儿,他的精神世界充其量只相当于人类的童年,他的成长过程中,精神世界又如何与身体的发育、成熟一道与时俱进?我认为读书是实现以上目的的必由之路。书籍是传承文明的桥梁,是延续文化的中介。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应该伴随着读书而发展。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说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书就意味着教育,甚至意味着学校,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首先就意味着书籍。“学校里可能什么都足够多,但如果没有为人的全面发展及其丰富的精神生活需要的书,或如果不热爱书和冷淡地对待书,这还不算是学校;想反,学校里面可能是不足的、简陋的,但如果有永远为我们打开世界之窗的书,这就是学校了”。早学校中,我最看重的就是提供了一个读书的空间,一个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读书的空间。而后学生的读书的兴趣与水平,又直接受到老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因此,教师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教师读书当然不仅仅是为了学生。有人说,教师是一个辛勤的园丁,培育美丽的花朵;也有人说,教师是春蚕,劳作到死丝方尽;还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学生的精神世界;更有人说,教师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这些曾写在我们教育学教科书上的东西,现在看来,还有不少问题。
我认为,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美丽的花。花是无法去影响园丁的,它只能给园丁带来感官的愉悦,带来工作的成就感。而现实生活实际中,学生对教师的影响是巨大的,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相作用的过程。同时,园丁自己是如何发展的呢?我们过去的教育理论强调教师的价值必须通过学生的价值体现出来,忽视了教师自身价值的直接呈现方式。
“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读读读,书中自有美女颜如玉。”这些古话说明了读书的好处。在生活中,仍然有不少人认识不到读书对于人学习、成长、工作等方面都会带来好处,他们有时还会问,我们读书到底有什么作用?
其实,读书作用很多,概括起来有六大作用:
一、感受:从读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忧国忧民的情怀、爱国爱民的情操;可以感受到天地之浩渺、人生之多艰;可以感受到祖国文化之博大精深,人类历史的久远悠长等。
二、印证:在生活里、学习上、工作中、游玩时,我们会有不同的感受不断的袭来。我们可以拿这些感受去书中印证,它们有错的、有对的、可以增强我们辨别是非的能力。有的前人已经总结,有的前人未发现,又可增强创新能力。
三、积累:读书可以积累语言,更好的表达自己;积累知识,更好的丰富自己;积累文化,更好的浸润自己;积累思想,更好的深刻自己。
四、消遣:闲来无事,读书能打发时间,驱散寂寞;娱乐
人生。
五、励志:一本好书,可以影响我们终生;一篇好文章,可以使我们热血沸腾;一首好诗,可以让我们激动不已。读书可以让我们不断接受熏陶,积累知识,回报社会。
六、修养:书中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读书可以让
我们接受洗礼,不断修身。
第四篇:爱国主义教育之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教案
爱国主义教育之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教案
海南州第一高级中学 何玉瓶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能力目标:使学生懂得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应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表达交流能力。
3.知识目标: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的作用及表现,并掌握其基本内涵。
二.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民族精神,生生不息
三.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民族精神我传承
四.教学方法:教法:讲授法、例证法、情境教学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1、民族精神生生不息
活动一:【用人物或事例说明对“中国的脊梁”的理解】
设计问题:你认为“中国的脊梁”是什么? 列举对中华民族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物及其伟大的民族精神。(交学生讨论)
请用具体的人物或事例加以说明。
当中华民族遭受侵略和欺凌的时候,那些不甘屈服、奋起反抗的人们,是民族的脊梁(学生举例)
为保卫祖国的安全,无数远离自己的父母而守卫在祖国边陲的解放军战士,是民族的脊梁(学生举例)
为了振兴祖国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是民族的脊梁(学生举例)
坚守自己的岗位,奋力拼搏的千百万工人,是民族的脊梁;
千千万万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父老乡亲们,是民族的脊梁„„ 教师:不要以为只有英雄人物才是民族的脊梁,千千万万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中华儿女,都是民族的脊梁。
(1)知道: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原因。
(2)掌握: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活动二:填表感受中华民族精神(见课件)
(3)了解:民族精神的作用。
活动三:通过百姓话题,说说长征精神是什么?
长征精神,可以说是不畏艰险、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也可以说是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等。
(4)知道:民族精神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表现。
古代时期:尧舜禹、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精神等。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
新时期: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奥运会精神、志愿者精神等。
教师小结: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当代的继承与发展。
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渊源。
2、民族精神我传承
活动四:设问体验:当雄壮的国歌奏响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说一说自己的感受。(略)
(1)如何传承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富有生命力的内容。我们要不断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求知精神、服务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等,使民族精神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同时更具有现代气息和时代风貌。
在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一点上,有共性的东西,也有个性的东西。从一般性的意义上讲:
第一,要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只有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才能明确传统文化中哪些是应该抛弃的,哪些是应该继承的,应该从哪些方面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目的也在于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第二,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经过五千多年的历史积淀,中华民族创造了令人惊叹的灿烂文明,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宝库,孕育了极富生命力的优良传统。只有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优良传统中吸取营养,才能陶冶情操、塑造民族性格,使民族精神得以代代相传。
第三,要正确面对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之所以五千多年绵延不绝,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中华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我们既不能因为它带来机遇而丧失警惕,更不能因为它带来挑战而畏缩不前。任何强大的民族精神都不是从温室里培养出来的,而是在风雨中经受磨炼而不断发展的。只有大胆地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吸取其他民族的长处,中华民族精神才能不断发扬光大。
教师还应启发学生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思考,引导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加以分析。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发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心骨”作用,要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等。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加以发散、扩展,如培养自身的刚健有为精神、正义自省精神、勤俭务实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
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青少年应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A.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为民族精神不断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B.要了解和领悟民族精神的内涵,感悟民族精神的伟大。
C.我们要从具体事情做起,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六.课堂小结
一、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二、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三、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是什么?什么是时代精神?
七.【延伸拓展】
1.中小学生可以通过哪些形式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
升国旗仪式、组织主题班会、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瞻仰革命圣地和遗址、祭扫烈士墓、评选道德楷模、听先进事迹报告会、举行征文和演讲比赛等。
2.请你为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继承先烈遗志,发扬革命精神;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精神家园;传承中华文明,培育民族精神;树立远大理想,争当时代
第五篇:弘扬民族精神讲座稿之
今天,当《国歌》响起时……
——弘扬民族精神讲座稿
李云华
同学们!你还记得那首震撼人心的《国歌》吗?“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当这雄壮的歌声响起时,我每每被震撼。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已形容不了我的心情。我怀疑这不是歌声,对!这不是歌声,不是歌声!这是咆哮,是黄河在咆哮: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是呐喊,是四万万生命在呐喊:我们不愿做奴隶!这是爆炸,是团结的力量在爆炸: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有多少人在这咆哮声中赴汤蹈火,有多少人在这呐喊声中冲锋陷阵,又有多少人在这爆炸声中贡献了一切。赵一曼、杨靖宇就是其中的卓越代表。
我们是“不愿做奴隶”的民族,我们是“万众一心”的民族,我们是敢干“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民族,我们是能够“用自己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的民族。正因为是这样的民族,即使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也没有屈服,而且毅然接受了强敌的挑战。《国歌》就是中华民族发出的吼声、前进的号角。
在硝烟弥漫的时候,《国歌》曾是我们迎接挑战的回答。而今,国泰民安,春光明媚,你也许会说,何必再唱《国歌》,迎接什么挑战呢?何必造成一种危机感呢?是的!现在你也许看不到刀光火影,又哪来生死存亡?但是,不知你是否看到无声的战场,无形的战线?中华民族仍处于最危险的时候!苏美的强大、英法的先进、德意的发达、日本的崛起,已经向我们提出了挑战。我们要奋起应战!我们不能忘记用鲜血换来的教训:我们的先辈在最危险的时候,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而今,我们在危险的时候,就要向先辈那样,毅然接受挑战,毅然担负起“振兴中华”的大业,不自叹、不自哀,发愤图强,贡献一切。
中华民族能否强大?中华能否崛起?最终将取决于我们能否继承并光大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冒着炮火前进”的团结精神、进取精神和牺牲精神。只有如此,我们的中国才能以强大的姿态迈入世界先进之列。拥有世界上最有才干的人民和丰富天然资源的中国,才会成为世界上最文明、最发达的国家!我们需要这样的国家!
前进,不甘落后的人们!
前进,迎接挑战的人们!
前进,为了中华的强大!
承 继 传 统 美 德
——弘扬民族精神讲座稿 谢东梅
同学们:
大家好。我们的祖国在漫长的岁月里,孕育了长青的山川,长碧的江水,也培育出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作为一个中国人,可堪自豪的事实在是太多了。让我们倍感自豪和骄傲的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所以我今天演讲的题目就是《承继传统美德 弘扬民族精神》。一.爱国、气节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说是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气节。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为维护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在爱国和气节方面为后人作出了榜样。诸如卓有见识的林则徐,血染吴淞口的陈化成,维新被杀的谭嗣同,推翻帝制的孙中山,横眉冷对的鲁迅,抗日献身的张自忠,以及无数为国捐躯的共产党人都体现了这一民族爱国精神,他们是中华民族之魂。
浩然正气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久不衰执着追求的完美精神气质。南宋文天祥的述志诗《正气歌》以其浩然正气与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邪气”斗,与元统治者的威胁利诱“邪气”斗,留取丹心照汗青。共产主义者李大钊“要为人间留 正气”,大义凛然牺牲在张作霖的屠刀下。著名诗人朱自清临终前虽贫病交加,也以其浩然正气饿死不领美国粮„„ “祖国再穷,我也要为她奋斗,为她服务。”这是一切爱国科学家的心声。国外科学家纷纷回归祖国,要为新中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钱学森面对美国方面的关押、软禁、监视,毫不动摇;华罗庚放弃在美国被重金聘用的工作;李四光谢绝英国老师让他攻下博士学位再回国的劝告„„
以上种种爱国、气节的实例,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然而在中华历史上面对物质世界的诱惑及权势的威迫,小则卖友求荣,大则卖国求贵也大有人在。这就要求我们时时刻刻都要以祖国和民族利益为重。二.奋发、立志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奋发向上的精神,而立志又决定了一个人,一个 民族,一个国家在前进道路上的努力方向。
“斫梓染丝,功在初化”说明一个人的成长与其少年时代有密切联系,历史上少年大志者不乏其人。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前去广州革命根据地,途经长沙写下的《沁园春.长沙》,其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表现出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并为之奋斗终身。十九岁的周恩来所作“大江歌罢掉头东”也体现了他改造旧中国的远大志向。可谓少年壮志凌云。
当个人、民族、国家处于逆境时更应奋发立志。司马迁曾总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 《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违迁蜀,世传 《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这些是发愤立志的最好例 子。“卧薪尝胆”的故事更显现了从逆境中走出来的可贵精神。迭经优患的中华民族始终坚强地屹立于世界之 林,“卧薪尝胆”的志向,多难兴邦的信念,坚韧不拔的精神起了多大的激励作用啊!
有志者事竟成。但这志唯有以天下百姓,以国家民族为出发点、为归属,才符合传统的民族精神,才能宏大高尚。奋发立志既要从大处着眼,更要从小处着手,从自我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在人生途中不断地砥砺操行,完成大志。这就要求我们胸怀鸿鹄之志,奋发图强。三.改革、创新
中华民族虽遭受过外族的入侵和列强的蹂躏,但她却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能保持自己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伟大民族。原因很多,其中与中华民族跟随时代潮流、勇于改革创新的传统美德是分不开的。
被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的王安石,面对北宋中期以来积贫积弱的现状,大胆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与中国封建社会儒家正统思想是何等的针锋相对。王安石这种反对守旧,勇于进取的思想及大胆变法、勇往直前的精神,使他大大领先于时代,为后人推崇和尊敬。
中华民族同时又是一个善于不断吸取其他民族、国家先进文化,勇于创新的一个民族。近代的林则徐从中国反侵略战争和国际交往的需要出发,组织翻译整理成《四洲志》,成为我国近代第一部比较系统的世界地理书籍。策划海防时也先着手调查西方情况,这对打破长期以来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封闭愚昧状态,为中国人认识世界和学习西方长技,迈出了坚实一步。直至陈独秀开创的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民主”和“科学”;李大钊宣传介绍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之路,都体现了中华民族改革、创新的优良传统。
历史告诉我们,要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既离不开生养、哺育我们的这块黄土地,也离不开及时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这就要求我们锐意进取,敢于和善于改革创新。
四.勤学、好问
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极为丰富,这与古人的勤学是分不开的。锥刺股是先秦纵横家苏秦好学的故事。苏秦为吸取广博知识,夜以继日发愤苦读,当困乏时,以锥子刺腿,用来振奋精神,坚持学习。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的“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都说明勤学的道理。
读书光好学还不够,还需善疑好问。孔子从小入太庙“每事问”。他主张“疑思问”,“不耻下问”。荀子把“不知则问”和“不能则学”相提并论。王充更是“智能之上,不学不行,不问不知”。他们都把学和问联在一起。不学不问怎能成为学问家,学贵在问,这样才能有所提高,有所超越。
由此看来,勤学好问对我们中学生来说是尤为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中多思考,大胆质疑,逐步形成勤学好问的良好品德。
五.勤俭、廉正 勤俭、廉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汉唐时期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勤政、勤俭带来了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与前朝秦隋的穷奢极欲导致覆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古人云:“节俭朴素,人之美德;奢侈华丽,人之大恶”,表明中华民族对勤俭与奢侈鲜明的善恶态度。
不为金钱或物质所惑,不为权势所动,终身保持廉洁、清正的节操,这就是廉正。明北京保卫战中的于谦,“要留清白在人间”。他为人间留下了两种清白,其一是为民族为国家不计个人安危的“清白”之心;其二是平时严于操守,廉正不苟的“清白”之风。由于北京保卫战有功,他受到赏赐还加官进爵,但都被他坚决推辞,后遭谗陷抄家时却是家徒四壁。于谦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不仅赢得世人崇敬,于今天也深有启迪。从他身上可以看到中华民族传统的勤俭、廉正美德得到升华。
作为优良的道德传统,勤俭和廉正在今天更要发扬光大。这就要求我们从一点一滴中学会勤俭,培养廉正的美德。
六.敬长、知礼
敬长即尊敬长辈。敬长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李大钊曾说过:“„„我不主张儿子对自己行孝,可是我疼爱自己的老人,因为他抚养了我,教育了我,为我付出过很大的心血,疼爱自己的老人这是人之常情 ”。而今天敬长传统美德更应提倡和发扬,这是现代社会公民应有的风 范。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又是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人民从来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虚席以待”“ 倒履相迫”“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和典故,在历史上广为传诵,深刻反映了这一点。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们正常关系的准则。知礼讲礼的人大多以他人为重,以社会为重。能真诚待人也正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表现。试问那些对长辈出言不逊,对朋友态度粗暴,公共场所横冲直撞的人,能体现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养,懂礼貌,讲文明的人吗?当今社会,文明礼貌、文化素养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却衰退,与一个有“礼仪之邦”之称的民族,与一个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民族相容吗?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是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的关键所在。
一个国家必须要有自己的国魂,一个民族必须要有自己的精神,才能把全民族的智慧集中起来,形成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质财富。中华民族几千年延续下来的爱国、气节,奋发、立志,改革、创新,勤学、好问,勤俭、廉正,敬长、知礼等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国魂和精神。当然,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远不是以上六个方面可以概括的。
不是吗?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铸造了我们的灵魂,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精神源泉。它积淀了悠久的道德文化遗产,它蕴涵着丰富的人类道德精华,它体现了人类对理想人格和真善美的追求,它昭示着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同学们,当你向老师、长辈和客人彬彬有礼地问好的时候;当你向有困难的同学伸出援助之手的时候;当你学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一份孝心的时候;当你学会珍惜每一粒粮食的时候;当你学会“宽于待人,严于律己”的时候;当你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的时候;当你志存高远而又脚踏实地的时候„„你所做的一切,不都是在承继和弘扬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吗!
让我们为拥有这样一座美丽的精神家园而自豪,让我们的心灵永远在这里栖息、成长,让我们的生命焕发美德和精神的光彩,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文明、高雅、有气度、有风范!
时代呼唤雷锋精神
——弘扬民族精神演讲稿
牛爱学
当春风吹绿万树柳枝,当小燕呢喃重返旧巢时,我们总会想起这样一个人——他没有身居高位,也没有轰轰烈烈的业绩,而只是用自己极为平凡的言行做好本职工作,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国家、集体的安危荣辱,关爱着他人的幸福和健康,这个人就是雷锋!每当提起他的名字,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就会荡起绿色的波澜。是什么让“雷锋”两个字如不朽的丰碑人人敬仰?是什么让雷锋的故事记入课本,代代传颂?这就是无私奉献、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雷锋精神——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
几经沧桑,我们的国家日益繁荣富强,我们的人民也摆脱了短缺与贫困,走上了小康之路。古人云:“衣食足,知荣辱;仓廪实,知礼节”富足的物质生活是否意味着我们的时代不再需要雷锋精神?我们也不再需要向雷锋同志学习了呢?我们不难看到,当今的社会风气隐含着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由于金钱影响、利益关系,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淡化,缺乏爱心、自私自利也不再是个别现象,但我要说,雷锋精神永不可或缺,不论是什么时代,雷锋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时代也永远呼唤着雷锋精神!
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是讲文明、讲正气、讲道德、讲纪律的生动体现。学习雷锋重要的不是效仿雷锋当年如何节衣缩食,舍己为人,而是要学习他“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学习他“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般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般冷酷”。雷锋精神是当今青年做“四有”新人的具体体现。凡是立志于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都应该向雷锋学习。在共和国的历史上,雷锋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我们的生活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向乔安山那样的学习雷锋标兵。牛玉儒、任长霞等等都是新时期雷锋式的优秀共产党员。随着共和国改革开放的步伐,雷锋精神已漂洋过海,倍受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人士熟知和敬仰,成为不少国家年轻人学习的榜样,成为理想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事实告诉我们,雷锋精神没有国界的局限,更没有时代的局限,雷锋精神永放光芒!
时代呼唤雷锋精神,向雷锋同志学习,这是需要我们用一生去实践的诺言,正因为如此,雷锋精神才显得那么可贵,那么令人敬仰。我们可喜地看到一代又一代人自觉地以雷锋为榜样,在平凡的岗位上、生活中实践着雷锋精神,从而使它在新的时代散发出更加迷人的风采。作为新时代的开拓者,新文化的缔造者,我们不但要继承雷锋精神,更重要的是与时俱进地创新、发扬雷锋精神。古人云:“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雷锋精神就是照鉴自我的一面镜子,是为人处事的一面旗帜。对照这面镜子,我看到了无数个奋战在铁路运输生产一线上的“雷锋”的身影,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演绎着雷锋的故事。春运、暑运、“黄金周”他们舍小家团圆换大家团聚,困难自己承担,方便留给他人;列车上,他们热情工作忘我付出,为汗流浃背的旅客端上一杯温热的香茗,为孤身乘车的老人加上一床御寒的小被,为呱呱待哺的婴孩送上一瓶香甜的牛奶。所谓“心底无私田地宽”,这就是我们新时代的昆客人,就是我们身边的活雷锋!就让我们 以雷锋精神来净化我们的心灵,那样我们的生活就会永远春光无限,我们的社会就会其乐融融。
关于开展“弘扬民族精神”讲座的通知
本学期语文教研组配合政教处的工作,开展以“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的讲座活动,旨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讲座将于9月16日在阶梯教室进行,届时请班主任组织好本班学生及时入场听取讲座。
初头朗中学政教处
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