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种子历险记
种子历险记
一小四(2)班 刘宇航
从前,一粒种子落到了地上。
这时刮起了大风,把他吹到松鼠家,落到了松鼠的正在吃的果子上。松鼠把他吃了,几天后他被拉了出来。他以为事情到此完了,但是又有蚂蚁把他搬回家里喂幼虫。蚂蚁窝里的食物太多了,一时吃不过来。而且这里阴暗潮湿,这粒种子像浸了水。于是他在那里生根发芽,最后冲破了蚂蚁窝,又见到了太阳。
(心语文学社学生习作)
心语文学社老师评语:多动笔多动脑,不要怕辛苦,辛苦就是在进步!
第二篇:种子 教案
《种子》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优美的童话,文字优美,语言活泼,在教学中教师可营造出春天快乐、清新的氛围,引导学生在读中悟、读中学。同时采用朗读、表演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让学生在快乐中学、轻松中学。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自主认识本课的生字,正确、工整地书写要求会写的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种子旺盛的生命力。背诵课文。
3.初步了解种子发芽出土与适当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阳光有着密切的关系的科学知识。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在朗读与表演的过程中感受种子破土发芽的情景。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小苗图形的头饰。
学生:了解种子发芽的知识。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寒冷的冬天过去了,温暖的春天来到了。几阵春风,几场春雨,唤醒了沉睡的种子。瞧,他们吮吸着甘露,伸着懒腰,破土发芽了。(播放春回大地、种子破土的画面,突出种子发芽的画面。)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揭示课题: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睡了一冬的种子也该发芽了。让我们走进春天,一起去观察种子破土发芽的景象吧。(板书:种子)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勾画出生字新词。
2、课件出示词语,开火车认读生字,师生正音。
3、做猜字游戏。
4、小组讨论:
A、把自己认识的生字读给伙伴听。B、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C、给生字组词。
5、抽小组进行汇报。
6、你们组在学习的时候觉得哪些字写起来有困难?(没、孩)
我们重点说说这两个字在写的时候注意点什么(课件出示:没、孩)。师边讲两字的间架结构边示范,并教儿歌:子字是偏旁,一点一横长,撇折撇在后,人字在下方。
7、作业展示,请学生评价,教师指导。
三、朗读感悟,理解课文
1、课件出示“冰雪早化成水珠,交给土地妈妈收藏去了。”聪明的..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雪水到哪儿去了?
2、种子在土地妈妈的怀抱里喝饱了水,却在呼噜呼噜地睡大觉。土地妈妈也不高兴了,她是怎么做的?出示句子:她拧着一个个小鼻子„„体会妈妈的爱,生齐读。
3、顽皮的种子终于醒来了。边读课文边用笔勾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4、抽生说动词,师板书。
5、课件出示:顽皮的种子()了个懒腰,()了个哈欠,()出嫩绿的手掌,()眼睛,懒懒地()身子,向天空()。
A、练读。B、抽生表演,大家齐读。C、学生边看板书卡片边表演。
6、种子钻出了地面,它看到了什么,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呢?
7、生:它看到了万里蓝天和一片阳光。生:它说“真糟糕,又起迟了。”
师:这时候它会想些什么?它又是怎么做的?
生:在湿润的空气里,种子一个劲儿地往上长,往上长。师:种子用行动改正了自己的过错,真是个知错能改的好孩子。
四、拓展练习
1、学生交流自己带来了什么种子?通过学习课文,说说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
师总结:种子发芽需要适当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阳光。(师边说边贴水和太阳卡片)
2、你想不想让自己的种子发芽呢?你应该怎么做?
五、布置作业
用花盆种几粒种子,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
板书设计:
伸
打
5、种子
伸
揉
探
瞧
九年义务教育西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五课
《种子》教学设计
郭
慧
珍
汝州市塔寺小学
第三篇:种子管理
广义种子的概念:即农业生产上的种子,凡是农业生产上可直接被利用作为播种材料的植物器官都称为种子。包括真种子。
人工种子:指就是把组织培养育出来的或直接从植物本身分离出来的芽、体细胞胚等,可以发育成完整个体的体细胞,用特殊物质进行包埋,制成类似种子,代替植物种子进行繁殖的材料。
四化一供:就是指种子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品种布局区域化和以县为单位组织统一供种。
种子产业化:指技术创新和商业化过程,包括产品质量、市场需求、商业化程度等。(种子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围绕区域性主导作物的种子生产,优化各种生产要素,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生产化,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管理通过企业带基地等各个环节有机联系的而形成的体系,即以种子市场为基础、品种为龙头、一体化为载体的产业体系,是种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有机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
种子商品:指通过育种并获得推广许可,由企业生产经营的达标种子。
种子经营:是指生产出来的种子通过各种渠道到达使用者手中的全过程。
种子管理:是指由证照管理、市场管理、品种管理、生产管理、项目管理、贮备种管理等构成的。
品牌营销的内涵:品牌营销的本质是以打造品牌为第一目的,通过品牌的价值提升来推动产品的营销和产品线的拓展,进而确立企业品牌及产品在客户-用户心理货架上的至高位置,减少客户-用户在选择产品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长期满足客户-用户的心理需求和购买欲望。
品牌不是产品,但品牌包含了产品,品牌在产品之上增加了附加价值即精神体验和享受价值。
种子质量纠纷:种子质量纠纷是指农作物种子在使用过程中因种子质量、栽培管理或气候原因,导致生长发育异常(种子不出苗或出苗率低;植株、果实生长或发育不正常;产量、品质下降等),种子使用者和种子经营双方对造成异常事件的原因及损失程度存在分歧、引起争执。解决种子质量纠纷的途径:
1、协商解决
2、民事调节
3、合同仲裁
4、民事诉讼。
良种:包括品种优良和品质优良两个特点。品种优良指要有优良的种性,其遗传特性符合当地农业生产的要求,如早熟性、丰产性、抗逆性、品质、风味、耐贮运性等;品质优良指优良的播种品质(充实饱满,均匀整齐,活力强等)和品种品质(真实可靠,纯度高等),符合国际或国家规定的种子质量标准
品种审定:品种审定是法律规定的、新品种育成或新品种引进在推广之前政府主管部门对作物品种管理的一项规范措施,以审查其能否推广及其推广范围。它是良种繁育和推广的前提,只有品种审定合格的品种,经农业行政部门公告后,才可正式开始进行繁殖推广。
原种:是指用原原种繁殖的1~3代或按原种生产技术规程生产的达到原种质量标准的种子,其纯度在99.9%以上。
种子营销:就是种子企业研发出能满足广大农民需求的优良品种,通过一系列市场经营销售活动,实现企业种子转到用户手中并获取利润的整个营销全过程。
2、简述我国种子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种子法》的实施和农业良种工程启动,种子管理体制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种子品种选育成效显著、种子生产加工能力不断提高,种子经营初具规模等特征已显示出来,我国种子产业的较快发展为我国农业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一)种子管理以市场调节为基础
(二)种子品种选育成效显著
(三)种子生产加工能力不断提高
(四)种子经营初具规模
国内种子经营集中度也在不断提升。
3国内种子经营集中度也在不断提升。
4、简述国际种业市场变化状况、标杆企业的关键成功因素
5、简述种子商品的特殊性一基础性
二、有生命性
三、质量指标的动态性
四、对自然条件的选择性
五、经营的服务性
6、简述种子商品经营的完整环节
加强计划管理、质量管理、经营管理和人员管理四个方面
7、科学技术对种子市场推动的主要表现
8、简述种子用户的购种特点
(1)鸭子过河随大流。
(2)、赊欠现象严重,让种子经销商资金周转困难。
(3)要面子,追求物质和精神奖励。
(4)过分看重种子价格,认为好种高价,孬种低价。
(5)购多样种,多家种。
(6)熟人效应严重。
9、简述种子市场需求的影响因素
10、简述种子市场供给主渠道
11、简述种子市场的特点
12、简述种子市场调查的主要内容
13、简述经营预测的步骤
14、中国企业如何展开品牌营销
(1)做好品牌战略规划,品牌定位,品牌核心价值提炼,品牌个性塑造,建立品牌联想,品牌价值提升等。
15、简述种子营销的战略制定
16、简述种子促销的方式及优缺点
17、简述种子的价格体系
18、种业为什么要推行品牌营销
依前言所述,种业市场悄然发生如下变化:一是种业市场正在发生整合与裂变;二是种业公司纷纷在进行战略转型;三是市场产品的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实际上,整个种业市场正处于产品力、营销力和品牌力“三合一”的营销交织状态。出现这种市场状态的原因:一是因为资本力量和知识产权保护力量未有效发挥作用,导致中国种业寡头迟迟未能出现;二是农作物品种资源有限、科研育种方式单一以及品种审定制度缺陷等,导致产品同质化越来越高。种业市场经常出现“换汤不换药”、“新瓶装老酒”、“旧瓶装新酒”等现象。
面对这样的市场,中国有志长大的种业公司该怎么办?如何开展着眼于长期效益和效率的营销战略管理工作?
笔者认为:种业公司的市场整合是必然的,产品同质化也是必然的。这两个必然决定种业公司唯有走品牌营销之路,才能生存并长大。任何忽视品牌营销,过于炒作的商业行为注定是短命的。当然品牌营销不是忽略产品力和营销力,而恰恰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一种营销理念
和市场运作方法。产品是基础,营销传播是手段,品牌打造才是目的和根本。
19、种业公司如何推行品牌营销
就目前业市场状态来说,绝大多数种业公司尚未认识到品牌营销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开展品牌营销工作,想当然地认为品牌营销就是做些广告,开展一些促销活动。而忽视品牌营销的精神内涵(如品牌规划、品牌定位、品牌核心价值提炼、品牌个性塑造等)、整合营销传播和品牌拓展工作三个环节。
鉴此,种业公司的品牌营销应从以下三方面开展工作:
1、注重品牌营销的精神内涵:
商标标识设计及全套VI导入;做好品牌战略规划;做好品牌定位;提炼品牌核心价值;关注品牌个性塑造;逐渐建立品牌联想。
2、推行整合营销传播IMC:
整合企业目标、理念、行为和资源;积累广泛的客记资料库;进行企业内部组织和流程的变革,以利实现双向沟通;实施品牌整合战略;完善渠道统一建设;确定和利益相关者间良好的传播接触点;制定有效的传播策略如广告、事件、销售促进、包装等;„
3、适时把握品牌拓展
单一品牌;单一家族化品牌战略;多品牌战略。
这里只是为种业公司推行品牌营销提供一种思路,具体品牌营销方案将视各个种业公司的具体情况来定。
20、简述种子市场营销的特点
(1)种子市场的技术性;
(2)种子市场营销的季节性;
(3)种子市场具有区域性;
(4)种子市场营销具有风险性;
(5)种子市场营销的不稳定性。
21、登记品种的水平是否要低于审定品种
品种登记需向种子管理机构提出申请,填报品种来源,育成或引入年月、地点,主要性状,与其他品种的明显区别点(避免同种异名),适宜种植地区,以及有关数据、实物、图片等。经审查认可,依据其适宜种植地区,在指定的场所进行种植试验,以考察其遗传稳定性和群体一致性。如表现优良的,可予登记,发放证书,井定期发布登记品种名录,供种植者选择。与审定品种相比
22、简述申请品种审定的条件
(1)人工选育或发现并经过改良;
(2)与现有品种(本级品审会已受理或审定通过的品种)有明显区别;
(3)遗传性状相对稳定;
(4)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一致;
(5)具有适当的名称。
23、简述品种审定的一般程序
(1)申请品种审定:申请品种审定的单位和个人,可以直接向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或省级品种审定委员会提出申请。转基因品种还应当提供在试验区域内的安全性评价批准书及安全评估报告。申请者可以申请国家审定或省级审定,也可以同时申请国家审定和省级审定,也可以同时向几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申请审定。
(2)品种试验(包括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区域试验在同一生态类型区不少于5个试验点,3~5次重复,时间不少于两个生产周期。区域试验应当对品种丰产性、适应性、抗逆
性和品质等农艺性状进行鉴定。生产试验在同一生态类型区不少于5个试验点,一个试验点的种植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试验时间为一个生产周期。生产试验是在接近大田生产的条件下,对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等进一步验证,同时总结配套栽培技术。
(3)审定与公告:审定通过的品种,由品种审定委员会编号、颁发证书,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公告。审定未通过的品种,由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通知申请者。申请者对审定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向原品种审定委员会或者上一级品种审定委员会提出复审。审定通过的品种,在使用过程中如发现有不可克服的缺点,由原专业委员会或者审定小组提出停止推广建议。
24、简述授予品种权的条件
列入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的,符合《条例》规定的新颖性、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及命名要求的,农业部可以授予品种权。
新颖性:品种在申请日前该品种繁殖材料未被销售;或者经育种者许可,在中国境内销售该品种繁殖材料未超过1年;在中国境外销售藤本植物、林木、果树和观赏树木繁殖材料未超过6年,销售其他植物品种繁殖材料未超过4年。
(1)特异性: 指申请品种权的植物新品种应当明显区别于在递交申请以前已知的植物品种。
(2)一致性:申请品种权的植物新品种经过繁殖,除可以预见的变异外,其相关的特征或者特性一致。
(3)稳定性:指申请品种权的植物新品种经过反复繁殖后或者在特定繁殖周期结束时,其相关的特征或者特性保持不变。
(4)具备适当的名称:授予品种权的植物新品种应当具备适当的名称,符合《条例规定》,并与相同或者相近的植物属或者种子中已知品种的名称相区别。该名称经注册登记后即为该植物新品种的通用名称。
25、简述提高种子质量的途径
1.要抓好种子质量管理的基础建设;
2.要坚持两个“全部检验”的制度,大力推行联合检验;
3.严格执行种子质量标准化的各项内容;
4.要尽快地建立健全具有独立权威的种子质量监督系统、机构,方能确保实现上述途径。
26、简述我国种子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立完善的种子市场的主要对策
种子市场存在的问题:一是经营主体复杂,市场监管难度大。二是经营者法律意识淡薄,经营活动不规范。三是种子保存不规范,种子质量难以保证。有些陈种在第2年甚至第3年仍在进行销售,由于个体户仓储条件有限,种子保存不规范,很难保证种子的发芽率达到国家标准,对农户造成过多成本投入或直接经济损失。四是农户缺少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少农户在购种时,为图方便和省钱,或盲目求新,不到正规的种子经营场所购种,不索要销售凭证,甚至很多农户为贪图小便宜购买无证个体的散装种子而上当受骗。
对策建议:一是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完善检验、行业管理、品种管理、综合管理等制度建设,使之相互协调。规范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体系,完善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加大试验示范力度,提高种子试验、示范、推广的水平,为新品种审定工作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同时也为种子的市场准入提供依据。二是相关部门要加强合作。工商管理、农业综合执法大队等部门要加强合作,在种子销售的旺季,大力开展种子市场清查工作,严厉打击制假贩假、以次充好的行为。特别要加强对在乡村市场摆摊设点及走村串巷的游商小贩的清查力度,对证照不全、种子经营档案不全的经营户和无证在家里卖散装种子的农户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惩处。
第四篇:种子生产学
一、绪论
种子生产学:研究种子生产原理以及生产过程中种子质量控制的应用学科。种子生产学的任务:阐明种子生产原理,针对常规品种种子、杂交种子、无性繁殖材料种子生产,提高种子的质量产量,保持原原种的特性。种子生产:按照种子的生产原理以及它的技术操作规程生产常规品种、杂交品种的过程。种子生产的意义: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良品种的种子,满足市场需求通过对新品种的加速繁殖以代替生产上所用的老品种,从而加速品种的更换。种子生产的任务:A.加速生产新选育或新引进的优良品种种子,以替换原有的老品种,实行品种互换;B.对已经在生产中大量使用的品种,有计划的制定以及种子的收获、清选、包衣、包装、贮藏、检验和销售等环节入种子贮藏加工学、种子检验学和种子经营管理学的范畴。种子生产研究内容:A.新品种审定、保护与合理利用;B.种子生产原理:品种概念、类型与防杂保纯,作物的繁殖方式与种子生产特点等;C.自花授粉作物种子生产技术(小麦水稻豆类作物常规品种与杂交种子生产);D.异花授粉作物种子生产技术(玉米油菜向日葵的自交系种子与各类杂交种种子生产);E.常异花授粉作物种子生产技术(棉花高粱原种与杂种种子生产);F.无性繁殖作物马铃薯甘薯及甘薯的种苗生产;G.蔬菜种子生产、牧草、草坪草种子生产以及其他植物种子或种苗生产;H.目前国际流行的种子生产质量管理体系。种子:能够生长出下一代个体的生物组织器官。(植物学上的种子:有性繁殖的植物经授粉受精,有胚珠发育而成的繁殖器官,主要由种皮胚胚乳3个部分组成;农业生产上的种子:凡可用作播种材料的任何植物组织器官或其营养体的一部分能作为繁殖后代用的都称之为种子,一般分为真种子、植物学中的果实、营养器官)。品种:人类长期以来根据特定的经济需要,将野生植物驯化成栽培植物,并经长期的培育和不断的选择而形成的或利用现代育种技术所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作物群体。良种:优良品种的优质种子。品种与良种的区别:A.品种:品种具有地区适应性;品种的利用有时间性;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料,能在一定的自然、栽培条件下获得高而稳定的产量和品质优良的产品,满足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的需要。B.两种:是优良品种的繁殖材料----种子应符合纯、净、壮、健、干的要求。种子生产体系发展阶段:(1)根据种子生产发展的组织形式变化:A.阶段一:存在一些育种单位与组织,这些组织繁殖少量的种子并散发给较少数的农户种植;B.阶段二:种子仍由育种单位组织繁殖,但种子的散发则由经过挑选的承担种子繁殖任务的农民承担,在市场上有少量的种子销售;C.阶段三:国家制定一系列有关种子工业发展、种子生产、销售、质量控制、签证和控制等政策并被有效实行;阶段四:国家的种子政策经常被修订,其注意力放在发展和强化商品种子的生产与销售上,有关种子的法律已被确立,各种培训活动经常进行,并建立与其他许多有关组织和单位的关系。(2)根据技术发展、经济学、组织理论与行为科学:前工业化阶段、产生阶段、快速发展阶段、成熟阶段。《《中国种子生产体系发展:a、家家种田户户留种时期,b、四自一辅时期,c、四化一供时期,d、实施种子工程加速建设现代化种子生产时期》》
三、种子生产基本原理(1)
栽培品种的类型:A.纯系品种:生产上利用的遗传基础相同,基因型纯和的植物群体,由杂交组合及突变中经系谱法选育而成;B.杂交种品种(杂交组合):在严格筛选强优势组合和控制授粉条件下生产的各类杂交组合的F1植株群体;C.群体品种:遗传基础比较复杂,群内的植株基因型是不一致的;D.无性系品种:由一个无性系经过营养器官的繁殖而成。品种DUS三性的概念:即一致性、特异性、稳定性。特异性:指本品种具有一个或多个不同于其他品种的形态、生理等特征;一致性:指同品种内个体间植株性状和产品主要经济性状的整齐一致程度;稳定性:繁殖或再组成本品种时,品种的特异性或一致性。种子生产的生态条件:主要指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土壤、生物群落等。纯系学说的内容:在自花授粉植物的天然混杂群体中,可分离出许多基因型纯合的纯系,因而在一混合群体中选择是有效的;但在纯系内再继续选择是无效的,因为纯系内个体所表现的差异,只是环境影响不能遗传的。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A.机械混杂;B.生物学混杂;C.遗传变化和自然突变;D.栽培技术不良或选择不当。品种防杂保纯的措施:A.严格种子繁育规则,防止机械混杂;B.严格隔离,防止生物学混杂;C.去杂去劣,正确选择;D.选用或创造合种性的生育条件;E.用优质种苗定期更新生产用种。纯系学说与种子生产的关系:A.纯系学说对育种和种子生产的最大影响,是从理论和时间上提出自花授粉植物单株选择的重要性。在自交作物原种生产的系中,按原品种的典型特性,进行单株选择,单株脱粒,进行株系比较,一步一步进行提纯复壮,即三年三圃制;B.纯系学说对种子生产的另一个知道意义是防杂保纯。在种子生产中保证所生产品种的高纯度,是生产技术中的关键措施;C.事实上,绝对的纯系是没有的,因为大多数植物的经济性状都是受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杂种优势:指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1代F1,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力、适应性以及产量、品质等方面比其双亲优越的现象。杂种优势的遗传理论:a、显性假说:杂种优势是由双亲的显性基因全部狙击在杂种中所起的互补作用;b、超显性假说:杂种优势来源于双亲的异质纯合所引起的基因间的互作,也称等位基因异质结合假说。杂交种子生产的特点:A.自交系间杂种优势强于自由授粉品种;B.表现为较强的杂种优势在某些单一性状上有时并无优势;C.杂种优势的强弱还与亲本间的亲缘关系、生态类型、地理距离及性状有关;D.差异大且性状具有互补性时,其F1优势较强;E.双亲的亲缘关系和性状有一定差异前提下,基因型纯度愈高,杂种优势愈强。
二、新品种审定、登记、保护与利用
新品种审定:对育成或引进的,经国农作物品种趋于试验和生产试验鉴定,表现优良的品种,由国家或地区品种审定委员会评定其利用价值,适应范围和相应的栽培技术的工作。新品种审定的意义:A.应当审定的农作物品种未经审定通过的不得发布广告、不得经营推广;B.加强主要农作物的品种管理,有计划、因地制宜地推广优良品种;C.加强育种成果的转化利用,避免盲目引种和不良播种材料的扩散;D.防止一个地区品种过多,良莠不齐,种子混杂等多、乱、杂现象。新品种保护与品种鉴定的区别:A.品种审定的新品种可以是新育成的品种,也可以是新引进的品种,具品种权的新品种即可以是新育成的品种,也可以是对发现的野生植物加以开发形成的品种;B.品种审定的品种是对比对照品种有优良的经济性状的新培育的品种和引进品种;C.要求品种权保护的新品种除了具备品种审定要求的相对稳定遗传特性、生物学、形态学性状具有相对一致性,并与其他植物品种在特征特性上有所区别的特异性外,还须具有新颖性和适当的名称;D.品种保护的受理、审查和授权几种在国家一级进行,由植物新品种保护审批机构负责;E.新品种保护证书是授予育种家一种财产独占权,品种审定证书是该品种进入市场的推广许可证。新品种保护:是新品种保护审批机构对经国人工培育的或者对发现并加以开发的野生植物新品种,依授权条件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审查,决定该品种能否被授予品种权。植物新品种:是指经国人工培育地或发现的野生植物加以开发,具备新颖性、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并有适当名称的植物品种。新品种保护的意义:A.因培育植物新品种需大量投资,花费很长时间;B.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育成一个品种所需要的技术越来越复杂,相应地投资也越来越大;C.可控性差,易在试验、示范或者生产过程中被他人通过各种手段获取;D.植物新品种保护是国际间公认的对植物品种进行管理的重要措施。品种审定的程序:A.品种参试申请;B.审定的基本条件;C.品种审定申报;D.审定品种公告区域试验:新品种选育与两种繁殖推广的承前启后的中间环节为品种审定和品种布局区域化提供主要依据,受农业管理部门、作物育种工作者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高度重视。区域试验的组织体系:区域试验分为全国和省两级。全国区域试验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跨省进行,各省的区域试验由各省的种子管理部门与同级农业科学院负责组织。市、县一般不单独组织区域试验。区域试验的任务:A.进一步、客观地鉴定参试品种的主要特征特性,主要是新品种的丰产性、稳定性、适应性和品质等性状鉴定,并分析其增产效果和增产效益,以确定其利用价值;B.确定各地区最适宜推广的主要优良当家品种和搭配品种;C.为优良品种划分最适宜的推广区域,做到因地制宜种植两种,给当地和最大限度地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和栽培条件,发挥优良品种的增产潜力;D.生产试验是在接近大田生产的条件下,对品种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等进行进一步试验,同时总结配套栽培技术;E.每一个生产周期结束后,3个月内向品种审定委员会推荐符合审定条件的新品种。生产试验:A.参加生产试验的品种,应是参试第一、二年在大部分区域试验点上表现性状差异增产效果10%以上;B.除对照品种外可不设重复;C.种子有选育单位无偿提供;D.原则上在区域试验点附近进行,与区域试验可交叉进行。
三、种子生产基本原理(2)植物繁殖方式及遗传特点:(1)有性繁殖方式及遗传特性:A.自花授粉植物及其遗传特点:a、自花授粉植物是指同一朵花的花粉传授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进行授粉、受精而繁殖后代的植物(小麦水稻大麦豆类花生大麻烟草亚麻茄子番茄辣椒等);雌雄同花,花器具严密保护,外来花粉不易侵入,花冠多无鲜艳颜色,也少有香味,且多在早上和夜间开放,不利于昆虫传粉;花粉较少,不利于风传;雌雄蕊同熟,长度相仿;花药开裂部位靠近柱头,有利自花授粉;天然异交率小于1%,不超过4%。b、遗传特点:基因型和表现型是一致的;遗传行为的相对稳定性;自交不退化或退化缓慢。B.异花授粉植物及其遗传特点:a、异花授粉植物是通过不同植株花朵的花粉进行传粉而繁殖后代的植物,又称异交植物。可为雌雄异株、雌雄同株,雌雄同花三类。b、遗传特点:个体内的杂合性和个体间基因型与表现型的不一致性;植株个体后代性状的多样性;异花授粉植物易近交退化。C.常异花授粉植物及其遗传特点:a、常异花授粉作物是同时依靠自花和异花两种方式授粉繁衍后代的植物。b、遗传特性:主要性状多处于同质纯和状态;近交后代退化现象不显著。(2)无性繁殖方式及遗传特性:A.营养体繁殖及其遗传特点:a、营养体繁殖是利用植物营养器官如根、茎、叶等的再生能力,通过分根、扦插、压条、嫁接等方式产生新的植物体。b、遗传特点:后代的遗传型和表型与母体完全相似;无性繁殖植物的种性可以通过营养体繁殖得以保持,可以进行选择育种;杂种一代也会表现杂种优势,但同时会有较大分离;可将其优良性状和优势固定下来。B.无融合生殖及其遗传特点:a、无融合生殖是配子体不经胚子的融合而产生孢子体的过程。b、遗传特点:只表现母本或父本一方的性状;自然产生比率低,种子生产中较难利用,主要用于人工控制下的良种选育。
四、自花授粉农作物种子生产技术
(1)小麦常规种子生产技术:1.小麦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A.机械混杂;B.生物学混杂;C.品种群体内残存异质基因型的分离;D.基因突变和选择不当。品种防杂保纯的措施:A.严格种子繁育规则,防止机械混杂;B.严格隔离,防止生物学混杂;C.去杂去劣,正确选择;D.选用或创造合种性的生育条件;E.用优质种苗定期更新生产用种。2.小麦种子质量标准:《《级别:原种-良种;纯度(不低于/%):99.9-99.0;净度(不低于/%):98.0-98.0,发芽率(不低于/%):85-85,水分(不高于/%):13.0-13.0》》3.小麦原种生产技术:(1)三年三圃制(株行圃,株系圃,原种圃):A.单株选择:材料来源:原种圃、种子田、大田,一般以原种圃为主;选择方法:典型形状表现最明显的时期(300株以上或1000个单穗);B.株行鉴定:a、田间种植法:上一年选择单株或株穗编号,人工开沟或点播;b、田间观察记载;c、收获和室内决选。C.分系比较;D.混系繁殖----原种繁殖----生产引用。(2)二年二圃制(株行圃,原种圃):A.单株选择:从原种圃、种子田、生产田选;B.株行圃进行株系比较;C.混系繁殖----原种圃;D.原种繁殖----种子田;E.生产引用----生产田。(2)小麦杂交种种子生产技术:1.生产途径:A.三系法(利用核不育或核质互作不育);B.化杀法(利用化学杀雄法);C.两系法(利用光温敏不育)。2.两系法杂交种子生产技术(是目前进展最快,最有发展前途的小麦杂种优势利用途径之一,与三系法相比,恢复源广泛育种效率更高):A.不育系的繁殖:选择适宜的制种基地-----确定适宜播种期-----严格去杂防杂。B.制杂交种:选择适宜的制种基地----父母本花期相遇技术-----父母本行比(1:3-5)-----安全隔离----去杂----人工辅助授粉----田间管理。3.化学杀雄法制种技术:用化学药剂喷洒木本穗部,造成杀雄而不伤害雌蕊的功能性雄性不育。优点:亲本选配自由,出强优组合快,可确保稳产高产,种子生产程序简单。4.CHA是一种理想化学杂交剂,其特点是:能够诱导全部或近于完全的雄性不育而不影响其雌蕊的发育;具有较灵活的用药剂量和时期;不同环境条件对不同品种都有很好的诱导雄性不育的作用;基因型和环境的互作效应小;无药害无残毒使用安全价格低廉。
(3)水稻杂交种子生产技术:1.目前生产上使用的杂交水稻有三系杂交稻和两系杂交稻。
2.杂交稻三系及其相互关系:A.杂交水稻的三系:三系是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的总称。B.杂交水稻三系的相互关系:不育系与保持系杂交获得不育系种子,保持系自交仍是保持系;不育系和恢复系杂交获得杂交种种子,恢复系自交仍是恢复系;利用水稻杂种优势每年需要繁殖不育系;利用不育系和恢复系配置杂交种才能应用与生产。C.三系亲本、F1混杂退化的原因:机械混杂、生物学混杂、性状变异。3.两系杂交稻亲本及其关系:两系指光温敏核不育系(S),祈祷一系两用的作用,即在高温长日条件下不育,可制种,在适当的低温短日条件下可育,可实现自身繁殖。4.杂交制种技术三系隔离区:A.父本隔离:制种田周围种植该种的父本;B.空间隔离:隔离距离为山区50m以上,平原100m以上;C.时间隔离:制种田水稻的花期与周围水稻花期错开18d以上;D.屏障隔离。
七、无性繁殖作物种子生产技术(马铃薯种薯生产)无性繁殖作物群体遗传特点:A.群体后代表现型与母本相似,没有发生分离;B.通过有性杂交,杂交一代有很大的分离,为育种提供了丰富的育种材料;C.通过对芽变选择并利用无性繁殖方式可稳定繁殖后代。无性繁殖作物的繁殖方式:A.无性繁殖;B.有性繁殖。马铃薯病毒:病毒、类病毒及植原体。病毒有卷叶病毒(PLRV)、A病毒(PVA)、Y病毒(PVY)、M病毒(PVM)、X病毒(PVX)、S病毒(PVS)、苜蓿花叶病毒(AMV)七种,类病毒有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PSTVd)等。品种退化的原因:主要由感染病毒病引起的,病毒可通过接触、昆虫传染,也可通过种子传染。马铃薯脱毒原理与方法(措施):茎尖分生组织培养脱毒原理:A.病原菌在植株体内的分布不均匀;B.分生组织缺乏维管束系统;C.植株的分生组织代谢活力最强;D.生长素的作用;E.培养基及培养过程的影响。提高脱毒率的措施:A.茎尖分生组织结合热处理;B.茎尖分生组织结合化学处理;C.茎尖分生组织结合低温处理。茎尖分生组织培养的基本过程:A.接种材料的选择与鉴定;B.茎尖剥离与培养;C.脱毒试管菌或试管薯快繁;D.脱毒微型薯快繁;E.马铃薯病毒检测技术。脱毒微型薯快繁:A.有基质栽培法:有土壤扦插繁殖和无土栽培繁殖两种。前者以土壤作为扦插基质,施以底肥扦插试管菌繁殖系数低,大小不均匀,效率低;后者用砂、珍珠岩、蛭石为基质,高密度扦插、人工控制营养成分、短期内结薯,成本低,可实现微型薯的工厂化生产特点。B.无基质栽培法(气雾法):将脱毒菌直接固定在空气中,定时定量向根部喷雾供养分,人工调节控制马铃薯生长发育,达到结薯目的。脱毒检测技术: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B.免疫吸附电镜(ISEM);C.指示植物;D.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基础种薯:A.育种家种薯:使用脱毒苗在容器内生产的微型薯和在防虫网室、温室条件下生产的符合质量标准的种薯和小薯;B.一级原种:使用原原种做种薯,在良好隔离条件下生产出的符合质量标准的种薯;C.二级原种:是用一级原种做种薯,在良好的隔离条件下生产出的符合质量标准的种薯。合格种薯:A.一级种薯:用二级原种做种薯,在隔离条件下生产出的符合质量标准的种薯;B.二级种薯:用一级种薯做种薯,在隔离条件下生产出符合质量标准的种薯。
八、蔬菜种子生产技术
(1)大白菜:1.生物学特性:A.对温度和光照的要求;喜低温长日照作物,两年生蔬菜作物,10度以下10-30天通过春化作用,低温时间太短或完成春化后在短光下生长----田高形或花而不实、“半营养”状态;B.开花结实习性:a、种株的分枝习性:复总状花序,主茎顶端生长花蕾1-3分枝,开花顺序为主茎掀开,侧枝后开,每支由下向上,单株花期20-40天,单株种子产量主要取决于一级侧枝发育状况;b、授粉受精习性:虫媒花授粉受精具自交结实率或自交不亲和、自交生活力衰退现象,雌蕊开花前3-4天可完成授粉,开花当天授粉能力最强。2.大白菜采种方式:A.成株采种法:第一年秋季栽培使之长成一个球通过采收叶球进行贮藏,第二年将叶球种植、鉴定、筛选;B.小株采种法:大白菜种子可在低温下通过春化作用的特性在当前春季种植,7.8月份收获,生长周期短,种子产量高,但对于种子选择较困难,纯度不高。3.杂交种的生产:A.自交系和自交系杂交;B.自交不亲和系和自交不亲和系杂交;C.雄性不育系和自交系杂交。4.自交不亲和系和自交系的杂交:A.杂交亲本:小株采种法;B.自交不亲和的繁殖:成株采种法进行原种生产,蕾期人工剥蕾授粉,花期盐水喷雾法;C.双亲行比和播种量的确定:若都是自交不亲和系为1:1,分别收获脱粒,若都不是自交不亲和系则父母本行比1:2-4,正反交相差大,只收获母本种子;D.双亲花期调节:调节播期,调节花期,改变花器措施。(2)茄科-----番茄:1.茄科蔬菜的生物学特性:A.喜温,怕冷,怕霜;B.辣椒为异花授粉,番茄茄子为自花授粉;C.花器构造:同株同花,两性花,萼片数与花萼数相等,5-6枚雄蕊联会在一起开成筒状,将雌蕊包裹在里面;D.开花结果:总状或复总状花序,不规则,每一花序有5-10朵花,沿基部陆续向上开花。2.番茄杂种一代种子生产(人工去雄杂交制种技术):A.亲本的种植:a、调节父母本花期相遇,父本早播6-7天,若父本晚于木本花期则父本早播10-20天;b、适时定植,当地地温稳定在10度以上,父母比例1:4-6(据父本花粉量确定);c、父母本植株调整。B.杂交制种中应注意问题:a、杂交制种田严禁使用2-4D或其他防落素、生长调节剂;b、番茄虽为自花授粉作物,但天然异交率2-4%,制种田隔离100-300米;c、取雄授粉前必须摘尽未人工去雄的花朵或已经长出的果实;d、加强制种田的栽培管理为果实和种子的发育提供良好条件。
十、种子生产的认证体系
种子认证:指一种控制种子质量的制度,是由第三方认证机构依据种子认证方案通过对品种、亲本种子来源、种子田以及种子生产、加工、标识、封线、扦样和检验等过程的质量监控,确认并通过颁发认证证书和认证表示来证明某一种子批符合相应的规定要求的活动,是保证生产高质量,遗传稳定的作物品种种子和繁殖材料的一种方案。种子认证的作用:可以防止质量未达到要求的种子出售,对种子质量的控制,种子生产和贸易起着保证和监督作用。种子认证的一些特殊认证项目:A.机构间认证;B.品种纯度单项认证;C.混合品种的认证;D.草皮认证;E.树种认证;F.健康检验。国际种子认证组织:主要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北美官方种子认证机构协会(AOSCA)。种子认证的四世代系统与种子类别:A.育种家种子:在育种家直接监控下生产的,代表本品种的真是性状,以白色标签表示;B.基础种子:育种家种子的下一代,由生产基础种子的组织进行生产,以白色标签表示;C.签证种子:由基础种子生产,担负着在生产认证种子前扩大群体的任务,以紫色标签表示;D.认证种子:由基础或登记种子生产,代表认证程序的中介,是认证程序的终产物,以蓝色标签表示。
六、常异花授粉作物种子生产技术(棉花:锦葵科,棉属)
1.棉花原种种子生产技术(三年三圃制原种生产技术。是以单株选择,多系比较,混系繁殖为基本内容。):A.程序:单株选择----株行圃----株系圃----原种圃----栽培管理----收获加工贮藏;B.室内考种项目:绒长,异籽差,衣分,籽指,异色异型籽;C.品质标准:a、异籽差:一个棉铃不同棉籽里棉纤维长度的差异;b、异铃差:不同棉铃里棉籽上棉纤维差异;c、衣分(%):一定重量籽棉中皮棉所占比例;d、籽指:100粒棉籽的重量;e、衣指:100粒籽棉的皮棉的绝对重量;f、同籽差:同一粒棉籽近尖端珠孔部分的纤维比基部合点的常常要短些两者间的差异称为同籽差;D.单株选择的时间:第一次在结铃盛期,着重观察叶型,株型、铃型,其次是茎色、绒毛等形态特征;第二次在吐絮收花前,着重观察结铃性和三桃分布是否均匀,其次是早熟性和吐絮是否舒畅。单株选择的要求和方法:a、典型性:从品种典型性入手,选择株型、叶型等主要特征符合原品种的单株;b、丰产性和品质:在典型的基础上考察丰产性;c、病虫害:有枯萎病和黄萎病植株不得当选。2.混杂退化的原因:A.机械混杂;B.生物学混杂;C.剩余变异;D.不正确的人工选择;E.自然选择和自然突变。退化防止措施:A.制定得力的除杂保纯制度和措施;B.品种布局合理化;C.建立健全种子生产体系。
五、异花授粉农作物种子生产技术 1.玉米杂交种子生产技术:(1)杂株:自交系的杂株是指当代田间已散粉的杂株、散粉前已拔除的不计算在内。杂穗率:自交系杂穗率是指剔除杂穗前的砸碎占总穗数的百分比。杂交种的杂穗率是指剔除杂穗后的杂穗占总穗数的百分比。散粉株:支柱上的花药外露的小花在10个以上时即为散粉株。(2)提高玉米杂交种产量和质量的措施:A.安全隔离;B.规格播种;C.去杂去劣;D.花期调控;E.母本去雄;F.重视父本作用;G.人工授粉。
2.油菜杂交种子生产技术:A.杂交油菜的三系:油菜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雄性不育恢复系;B.杂交油菜三系的关系:三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不育系是“三系”的基础,没有雄性不育系,就没有培育保持系和恢复系必要。没有保持系不育系就难以传种接代。同样,没有恢复系,也达不到杂种优势利用的目的。
第五篇:种子论文
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
姓名 班级: 学号
摘要: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技术从最开始的三系配套技术,到两系配套技术,再到如今的超级杂交稻技术。本文主要分析了各阶段技术思路的确实,路线,以及各技术的优缺点,阐述了当前杂交水稻种子面临的问题,以及杂交水稻种业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三系配套技术,两系配套技术,超级稻,发展趋势 引言:水稻与其它粮食作物相比较,稻米粗纤维含量少,粉质最细,淀粉粒特小,适口性好,其含人体必需氨基酸比大多数谷类食物的含量都要高,且包含丰富的B族维生素,虽然稻米的蛋白质含量不如高蛋白粮食作物那么高,但其蛋白质可消化与吸收比率可与高蛋白食物大豆相娘美,因此稻米一直是深受人们喜爱的细粮。“民以食为天”,粮食生产不仅是中国政府一直关注的大问题,而且是世界各个政府,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政府关注的首要问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也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占据世界总人口的21%还多,而可用耕地仅占世界的10%还少。自1964年以来,杂交水稻研究在以袁隆平为代表的杂交水稻科研队伍的共同努力下,经历了一个“从三系、二系到超级稻”的发展历程[1],将水稻平均产量提高20%以上,解决了中国长期以来粮食短缺问题,有效的缓和了人地矛盾,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中国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进程 1.1水稻杂种优势与雄性不育
1.1..1利用杂种优势大幅度提高农作物产量,是现代农业技术突出贡献之一。所谓杂种优势就是指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一代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率、抗逆性、适应性、产量和品质诸方面均比双亲优越的现象。将杂种第一代这种超亲现象应用于农业生产,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称为杂种优势利用。
1.1.2所谓雄性不育性,是指雄性器官退化,不能形成花粉或形成无生活力的败育花粉,因而不能自交结实,但雌性器官正常,一旦授以正常可育花粉则又可受精结实,具有这种特性的品系称为雄性不育系[2]。水稻雄性不育有遗传型不育和非遗传型不育两种。非遗传型不育不能应用于遗传育种,所以水稻的雄性不育性研究重点是遗传型不育。1.2三系配套技术
1.2.1三系配套技术思路的确立
“三系”是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基础。所谓“三系”是指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简称不育系(A)、保持系(B)、和恢复系(R)[3-6]。要实现“三系”配套,首先利用少量的水稻“雄性不育植株”培育出一个雄性不育系,这个雄性不育系可以无限扩展到任意大;然后选配出保持系,保持系是一种常规水稻,它能使雄性不育系水稻的雄性不育特性世世代代百分之百的保持下去;最后还必须找到另外一种被命名为恢复系的常规水稻,这种常规稻与不育系杂交之后,其杂交后代全:面恢复其雄性可育性而自交结实,从而由此获得F1代种子而用于大田生产。这样,每年用一部分不育系和保持系杂交,其杂交后代保持了雄性不育的特性,就可以延续不育系后代;用另一部分不育系与恢复系杂交,其后代恢复了雄性可育的活力,因而可以自交结实,以制备大田生产所需的F1代种子。农民就能应用这些具有较大增产优势的杂交种子进行大田生产,而不必采取任何其他复杂的技术措施。用一个简图就可以把这三系育种的技术思路清楚地表达出来。1.2.2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性的选育
1.2.2.1不育系的选育,是三系配套技术能否实现的关键。从水稻杂交育种历史来看,“人工去雄”无法实现水稻大面积杂交,也就无法完成大规模制种。不育系的选育,一是运用远缘杂交(包括种间杂交和籼粳亚种间杂交)、地理远距离及不同生态类型品种间杂交、自然突变和人工引变获取不育株,然后运用核置换的原理,多代回交育成不育系。二是对己育成的不育系进行多代测交、择优回交或同步稳定转育的方法,选育适合栽培目的的新不育系。
1.2.2.2保持系是水稻雄性不育性得以传承延续下去的桥梁,是三系配套的中心环节。保持系在保持系亲本选配上除了要注意与恢复系亲缘关系远、配合力好、抗性强、米质优良外,还要注意异交习性好,亲本之一必须保持性能强。保持系的选育方法之一,是通过回交转育,即用一个具有某一优良特性的非轮回亲本与需要改良特性的优良保持系(轮回亲本)杂交并回交,以改良轮回亲本的某一形状的选育方法。
1.2.2.3恢复系是实现杂交水稻技术终结目标的执行者,其杂种优势表现包含了科研工作的全部希望。选育途径主要有测交蹄选、杂交选育和福射诱变等,前两者是最常采用的方法。1.3两系配套技术
三系法杂交水稻的研究、开发成功后,二系法杂交育种技术成为水稻杂交育种的重要手段与技术内容。然而,三系育种方法也存在自身的局限,主要问题在于制种程序较为复杂,费时费工太多,在欧美円本等发达国家都难以推广。因此,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创新,尤其是改进制种技术,降低制种成本,是当时杂交水稻科研团队亟待解决的问题。最早提出杂交水稻“两系法”概念的是安徽省宪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的科技人员,他们利用的是隐性雄性核不育材料,不育材料有5%—10%的自交结实。用带有显性遗传标志的恢复系与之进行杂交制种,通过遗传标志来辨别杂交种和自交种子。播种后待秧苗长到三叶期,紫叶秧苗即为杂种,用于大田生产,绿叶秧苗即为自交种子,用作母本繁殖。然而真正揭开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序幕的是“湖北光感雄性核不育水稻”的发现,不同质源温光敏核不育系的选育导致两系配套技术的 实现[7-8]。
1.3.1两系法的制种程序
所谓两系法,与过去一贯利用的核质互作不育系的三系法比较,不需要使用保持系,就是利用光温敏核不育系繁制杂种,光温敏核不育系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可以有不育转化为可育,即省去了保持系与不育系杂交繁制不育系后代的这个环节。
1.3.2两系法配套技术的优越性
首先,两系法杂交育种与三系法比较,其制种程序较为简便,省时省工高效,制种成本相对较低。新成果的加速利用在亲本选配方面,两系法不受恢保关系制约,配组自由度大,提高了选配强优组合的机率,有利于利用亚种间的强大杂种优势。第三,两系法育种可以充分反复利用杂种优势。第四,两系法育种中,其杂交父本的选择比较广泛。
1.4超级杂交稻研究进展
超级杂交稻研究是近年来国内外水稻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日本于1981年启动了超高产水稻育种计划,要在15年之内把水稻单产提高50%。1989年国际水稻研究所也开展了旨在提高单产20%以上的新株型育种计划,被外界称之为超级稻育种计划。1997年中国启动了 “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项目,制定了连续两年两个百亩片一季稻的平均单产“2000年达到每公顷10.5吨(第一期),2005年达到12.0吨(第二期),2015年达到13.5吨(第三期)的研究目标”,①确立了常规稻和杂交稻并举、三系法和两系法并重、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在着力提高产量潜力的同时,注重改善稻米品质、增强病虫抗性和生态适应性。2005年农业部发出通知,要求大力发展超级稻,实施“6236工程”;即经过6年的努力,培育并形成20个超级稻主导品种,使超级稻播种面积占水稻总面积的30%,每667m2增产60kg,带动全国水稻单产水平明显提高,这是解决未來中国粮食问题的有效途径。
1.4.1超级稻育种技术路线
首先是国际水稻所的水稻专家参照其他禾谷类作物的株型特点,经过比较研究之后,提出了新株型超级稻育种理论(new plant type, NPT)[9-10]。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沈阳农业大学的杨守仁、陈温福等率先提出了选育超级高产水稻新品种的构想:“增加生物产量,优化产量结构,使理想株型与优势利用相结合是获得超高产的必由之路”。四川农业大学的周开达院士等专家1995年提出了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选育超级稻的另一条途径:“亚种间重穗型三系杂交稻超高产育种”袁隆平于2000年就提出[11-15],光温敏核不育和广亲和基因的发现,通过两系法为直接利用秈粳稻亚种间杂交而获得强优势组合的设想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进而预计可以育成比当时三系杂交稻的产量高出20%以上的超高产新组合。而陈温福院士等后來设计的株型是直立穗型,同样强调株高要适当增加,并改善根系形态与功能,并认为可以通过增加单基干重以提高其生物产量[16-20]。
虽然具体的技术设计不尽相同,但他们的技术思想与目标还是共同反应了如下几点:⑴普遍强调理想株型设计的重要性;⑵普遍认为利用籼梗亚种间杂交育种方法是选配强优势杂交组合的重要途径;(3)都试图将优势利用与理想株型的培育结合起來,即通过株型的培育来支持水稻髙产、优质、多抗机能的获得。1.5绿色超级稻
“绿色超级稻”,选育的超级稻品种基本具有不打农药、少施化肥、节水抗旱的生理品质。张院士的技术思路是将品种资源研究、分子技术育种及水稻基因组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发掘和利用水稻重要性状基因并应用于对水稻品种改良,从而培育出大批具有产量高、品质好、营养高效、抗病虫害能力强等优良生物性状的新品种[21-24]。在现有超级稻育种成果的基础上,张院士及其科研团队明确了 “绿色超级稻”研究需要解决的三个主要问题:①针对超级稻普遍存在的抗性问题,培育出来的“绿色超级稻”首要的问题是必须增加品种的抗病虫性,从而减少农药的施用量。在近年超级稻的高产栽培中,由于病虫对水稻的危害逐年加重,传统解决方式就是通过喷施大量农药来得到控制,然而这样既加重农民的经济和劳工负担,又因农药在食物中的残留给人类健康留下了严重的隐患,长此下去更会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②与常规稻相比,杂交水稻种植的施肥量一直要高出不少,我国很多地区稻田的施肥量已经超过了土地的承受能力。同时,大量施肥除加重农民负担,使农民种稻增产不增收,更是成为农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导致土壤退化及江河湖海的富营养化。因此,在保持高产、稳产的同时必须尽量降低施肥量,培育出肥力高效利用的品种。③中国的水资源比较缺乏,因为缺水导致很多地区无法推广杂交水稻技术。我国农业耗水约占全国总耗水量的70%,而农业耗水的70%都用在了稻作上。我国华北地区旱灾频繁,西北地区更是长期缺水。由于长江流域和华南稻区的雨量分布在季节上越来越失衡,导致该地区旱灾频发。因此,培育耐旱品种是水稻种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目标。2中国杂交水稻种子生产面临的问题
2.1生产组织模式与基地劳动力紧缺的问题
小户生产模式,因规模小而分散,机械化程度低,用工多,劳动强度大,安全隔离区难划分,制种成本高“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大多数基地已没有足够的劳动力满足制种用工的需求,导致田间管理粗放,技术措施落实不到位,造成制种产量低,种子质量不稳定,种农制种效益和积极性降低[25-27],基地的稳定与发展日益艰难”生产商”和大户规模化生产模式,劳力紧缺问题日益突出,常因不能按时移栽或移栽质量差,导致苗穗不足、花期不遇和不能在安全期抽穗开花而造成减产和增大质量风险,同时种子受烘干机械很少的限制,不能及时收割干燥,种子质量难有保障。
2.2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育性风险问题
两系法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应用已有20多年,因不受育性恢保关系制约,选育优良组合的几率比三系法大大提高,应用前景广阔。目前中国应用的不育系以温敏型为主,雄性不育性主要受温度控制,高温条件下不育进行制种、低温条件下转向可育自交繁殖。然而自然气温在不同年份变化较大且难以预测,因而两系制种母本存在育性风险。两系制种曾多次发生因母本育性敏感期遇异常低温引起育性波动而导致较大面积制种失败的事例。2.3杂交水稻制种异交结实不良特性问题
杂交水稻制种是利用水稻雄性不育系(母本)与恢复系(父本)通过异花授粉生产杂交种子“水稻雄性不育系存在不少不利于异交结实的特性,主要表现在抽穗卡颈,有些不育系喷施赤霉素后植株伸高易倒伏、开花分散不集中。张颖历期长,有的内外颖不闭合或闭合不严导致种子裂颖,有的种子成熟后易穗上萌动发芽,易感稻粒黑粉病,杂交种子生活力脆弱,耐贮性较差等。这些不良特性是导致制种减产、质量降低的主要内因。多年来又一直未能高度重视地深入地开展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和探索其根本解决办法,以致成为阻碍杂交水稻种业发展。3杂交水稻种业发展趋势
3.1综观世界种业的发展现状,当今世界种业发展呈现出三大趋势[28-33]:一是行业高度集中,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二是高新生物技术和人才成为未来种业竞争的焦点;三是兼并重组成为企业发展方向,种子公司向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发展。种子产业规模发展迅速,产业集中度越来越高,向垄断发展趋势明显。3.2全球的几大种子公司也开始瞄准了中国水稻种子市场,但由于水稻的特殊性,产业目前较为分散,达到高度集中还需要时间中国从事杂交水稻行业的企业必须看清国际种业发展趋势,不断增强自我核心竞争力,扩大规模,争取在杂交水稻领域做好民族产业。3.3相对国际种业,中国的种业集中程度很低!随着中国种业市场化总体进程的加快,市场重组和整合开始逐步涉入落后的种业行业,这也是市场化发展的必然结果!通过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种业竞争形式正从垄断竞争向寡头竞争过渡,中国种业对所有外来资本的是否全面开放决定着这种过渡期长短!随着未来中国种业市场的发展演变,会逐步出现三类公司:一是拥有多条产品线,且每条产品线都具有竞争实力强的大型企业寡头;二是只经营一条种业产品线如杂交稻个别品种”玉米"棉花或瓜菜,其实力位居行业第一的中型种业公司;三是给大企业代销的众多中小分销商中国种业的市场化重组整合之路行的通的必以是玉米和棉花两大作物为开端!因为杂交玉米和棉花的种子生产流程易控,种子质量能得到保证 3.4杂交水稻的种子生产流程较难控制,种子质量受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再加上水稻地理适应性小局限大!而只有产品质量得以有效控制,规模效益才能发挥,整合重组才容易实现!因此,杂交水稻种业整合速度将较为漫长,但也可能因为科技和管理创新,杂交水稻种业整合加快。参考文献:
[1]中国农科院.中国杂交水稻的发展[M].北京:中国农业山版社,1991.[2]袁隆平.水稻的雄性不育性[J]几科学通报,1966(4).[3]游修龄.中国稻作史[M].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4]梁家勉.中国农业科乎技术史稿[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9.[5]庄志霞.隆平传[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6]祁淑英.袁隆平传[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6.[7]姚昆企.走近哀隆平[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8]装冷,庄志霞.绿色王国的亿万富翁——染交水稻之父哀隆评传[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0.[9]谢长江.染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传[M].桂林:广两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0]袁隆平.超级染交稻研究[M].上海:上海科予技术出版社,2006.[11]袁隆平,马国辉.超级染交稻强化栽培理论与实践[M].长沙:湖南科技术出版社,2005.[12]哀隆平.染交水稻简明教程(中英对照)[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3]哀隆平.染交水稻育种栽培学[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4]胡伟.染交水稻种子程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5]陶诗顺,马均.杂交水稻稀植优化栽培的理论与技术[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16]孙宗修,程式华.染交水稻育种:从二系、两系到一系[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4.[17]万崇翠.染交水稻制种和栽培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9.[18]刘文柄.染交水稻制种技术[M].北京:科普出版社1987.[19]李绳坤.杂交水稻二系和两系制种技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20]部江石.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M].北京:科技出版社.1979.[21]李泽柄.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2]杨国兴.杂交水稻育种理论与技术[M].北京:科技出版社.1982.[23]莫家让.杂交水稻生理基础[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2.[24]陶炳炎.杂交水稻与气象[M].北京:科技出版社.1983.[25]莫定森.对水稻杂交育种中几个问题的商榷[M].东北农学院学报,1962(4).[26]浙江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种子研究室.关于水稻染交育种的儿个问题[J],浙江农业科学.1960(4).[27]袁隆平.水稻的雄性不育性几科学通报,1966(4).[28]袁隆平.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J].染交水稻,1987(1).[29]袁隆平.选育水稻亚种间杂交组合的策略[J].栽交水稻,1996(2).[30]袁隆平.染交稻超高产育种[J].染交水稻,1997(6).[31]刘则渊,郑刚.从哀隆平的來交水稻技术看中国知识农业的发展[J].沈阳农业人宇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9).[32]尹华奇.隆平思路与交水稻的产生和发展交水稻,19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