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文:新课标下小学素质教育之探究
新课标下小学素质教育之探究
目 录
摘要................................................................................................................................1 关键词............................................................................................................................1 引言................................................................................................................................1
一、“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1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2
1、在校园内构筑与时俱进的“宏观教育观”.....................................................3
2、在家庭构建新型的“宏观素质观”...............................................................3
3、帮助社会形成具有时代性的“宏观人才观”...............................................3
三、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4
1、从思想角度开展教育.......................................................................................4
2、构筑学校的品牌效应.......................................................................................4
3、注重家校联系...................................................................................................5 结语................................................................................................................................6
摘要:本文根据新课改理念,结合小学教育的具体情况阐述了“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并分析了实施素质教育的三个终极目标:在校园内构筑与时俱进的“宏观教育观”;在家庭构建新型的“宏观素质观”;帮助社会形成具有时代性的“宏观人才观”。基于此,本文又进一步提出小学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策略:从思想角度开展教育;构筑学校的品牌效应;注重家校联系。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素质教育;内涵;目标;策略
引言
从客观角度而言,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素质教育往往牵涉到思想素质、文化知识、心理素质、身心健康、劳动技巧等诸多方面,然而每一方面又因为时代的因素而侧重点不同。素质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教育,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在当今这个与时俱进的时代推崇“卓越教育观”。这种教育观念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与效率性,因此当前小学教育的重点应从小部分的“重点名校”转向大量的“普通学校”,尽心尽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力争培养好每一个学生,这是实现我国小学教育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完美途径。从本质上而言,应试教育是所谓的“精英教育”,而这种精英教育的实质就是注重优等生的发展,而放弃中等生以及后进生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是极不公平的,效率也是十分低下的。而素质教育则是促进全部学生整体发展的策略,因此素质教育正是当前小学教育期待的。因为少数优秀人才可以通过引进的方式实现,但是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无法通过引进实现。要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必须从小学阶段开始实施素质教育,长此以往方能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现笔者将结合新课改时代特征对小学素质教育展开相关探究。
一、“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
目前教育界对于素质教育的定义大概有十几种说法,相比之下在一九九九年我国政府发布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的文件中对“素质教育”的内涵阐 1 述得最为清晰,最为合理。即“素质教育是全方位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以提升中华民族整体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构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动手为核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认为“素质教育”的内涵就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简而言之素质教育就是让学生的学习成绩与综合素质同时发展的教育模式。
根据上述理解,我们可以将素质教育看成是学习成绩与综合素质的融合体。实质上,注重成绩的传统教育模式并非与素质教育水火不相容,即使有矛盾也是内部可缓和的小矛盾。虽然传统的应试教育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可是其存在合理性已经历过时间与实践的检验。衡量学习成绩的分数,它在教育中的重要价值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被否定。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应试教育中也的确给学生带来不少压力。可是适度的压力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其认真学习,按理来说应该是一种促进学生学习的良好手段。我们可以客观地说,如果一个人连基础科目的考试都难以通过,能称得上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吗?
因此,现在我们只能说应试教育具有一定的缺陷,但是并不能取消,而我们现在所倡导的素质教育也是以应试教育为基础的,换言之应试教育应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当然,我坚决反对在教学中一味地追求分数,一味地排名,这种模式绝对不是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分数应是全方位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基础性的指标。因此我们可以如下断言:应试教育是以考试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是通过考试这一手段更好地为教育服务。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
我一直认为素质教育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项浩大的工程由学校、家庭、社会三部分组成,任何一项都不能缺。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融为一体是全方位实现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当前我国素质教育正朝着纵深方向发展,唯有让家庭、社会、学校树立与时俱进的目标,才能贯彻落实素质教育。
1、在校园内构筑与时俱进的“宏观教育观”
从客观角度而言,学校是全方位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承担着无法替代的责任。因此学校为了顺利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构筑与时俱进的“宏观教育观”,不断加强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将学校视为一所宏观的学校: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传道授业解惑,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师在为人师表的同时也是学校里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思想境界,争取成为一名与时俱进的新型教师,进而采取创新式的教学法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学校可开办“家长培训班”,指导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效果。学校通过构筑“宏观教育观”能有效提升家长的学识水平,教师的教学水平,孩子的综合素质。
2、在家庭构建新型的“宏观素质观”
家庭教育也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因为,家庭教育对孩子而言是启蒙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表现出持续性,长期性的特点。因此为了有效实施素质教育,家长们必须形成新型的“宏观素质观”,全方位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习惯、性格特点,从而针对性地采取相关策略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众所周知,学校都是通过班级授课的集体形式教学生学知识,可是如果让学校对每个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教育是行不通的。那么,对于性格迥异的孩子们又应该怎样彻底落实素质教育呢?这就要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让家长树立宏观的素质教育观念,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实施个性化的家庭教育,以此补充学校教育。对此家长们一定要引起重视,根据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挖掘其特长。
3、帮助社会形成具有时代性的“宏观人才观”
其实从客观角度而言,人唯有适应社会才能有所发展,不能一味希望改变社会。可是在素质教育这一问题上非常希望整个社会能形成具有时代性的“宏观人才观”,即认为每一个人对社会的发展都会发挥必要的作用,都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人才。学者、专家、影视明星等是社会的人才,普通农民、工人、商贩等也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人才。人才并非是专指进入象牙塔的高材生,从广义角度而 3 言,每个在社会上生存的人都是人才,正如神奇的大自然中,既有参天古树,又有娇嫩的小草。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能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就是社会的有用之才。我相信随着国家教育的发展,社会环境的融洽,整个社会将会形成具有时代性的“宏观人才观”,而这一理念将能推动素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1、从思想角度开展教育
温家宝总理曾多次强调:“要全方位落实国家的教育政策,坚持人本主义的教育原则,在基础教育阶段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不断优化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办好令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小学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促进孩子们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具体而言就是促进孩子们德、智、体、美、劳的全方位发展。而这五点中,德育是素质教育中最为关键的。洛克曾说过:“对心地良好的人说来,学问对于德行与智慧都有帮助;同时我们也得承认,对心地不是这么良好的人说来,学问就徒然可以使得他们更加愚蠢,变成更坏的人。古往今来德育都是选拔人才的基本标准。素质教育首先就要注重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让他们学会为人处世,在这一基础上再教授学生知识。可见,思想品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时强调德育优先的策略是尤为正确的。在当前形式下,我强烈建议各小学在实施素质教育时一定要坚持德育优先的原则,不断优化思想品德课程,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并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融为一体,进一步优化德育环境,以此提高德育的效果,将孩子们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2、构筑学校的品牌效应
在小学实施素质教育还必须构筑学校的品牌效应。具体可从如下三方面入手:第一、不断优化硬件条件。一支教学水平高超的教师团队,是学校硬件建设的重要环节。实质上,推行素质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唯有教师具有高超的教学水 4平,令人折服的职业修养,才能带出德才兼备的学生。从客观角度而言,一个学校的声誉与教师团队的素质是一脉相承的。在策略上,应采取有步骤、有程序、有目标、有体系、有强制性的教师培训活动,通过培训活动的开展,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与职业道德,从而培养德才兼备的名师。如此一来就能让学校形成优质的品牌效应,从而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第二、不断优化软件条件。可从校风、教风、学风三个角度进行优化,从校风角度而言,学校必须根据本校学生存在的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校风建设方案,并要求各班主任在自己的班级大力推行,用量化考核的手段对各班的推行效果进行量化,从而推进本校的校风建设。从教风角度而言,学校可每期举行教学比武大赛,说课比赛,通过比赛活动促进学校的校风建设。此外还可采取随堂听课的形式,促进校风建设。从学风角度而言,学校可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学风建设方案,并将这一方案的推行纳入班主任绩效考评体系,以此推动本校的学风建设。第三、对学校的各项工作进行必要的包装与宣传。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实干,同时还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对学校的各项工作进行宣传,才能让学校推动的素质教育形成品牌效应。譬如加强本校网站建设,通过媒体对本校进行适度宣传,这样不但能让社会、家长深入了解学校,更能凝聚社会力量,推动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
3、注重家校联系
家庭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有助于素质教育在学校的大力推行。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必须加强家校联系,而家校联系的强化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每期定期召开家长会,建立教师博客,家长教师交流群。通过上述方式能有效促进家长与学校的联系。第二、可开办家长学校,并在成立家长常务委员会。通过举办家长学校,不但能让家长充分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更能优化其教育孩子的方法。在学校成立家长常务委员会能让广大家长对学校素质教育的推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第三、定期召开教师家长交流会。可选取优秀的教师,或教学有方的家长在交流会上谈家庭教育的体会、经验。此外还可邀请著名的学者、专家在交流会上针对家庭教育进行讲座。
结语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实施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就目前的形式而言,素质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实施还很不到位,还存在不少问题,如能从思想角度、品牌角度、家校联系角度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定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篇:浅谈新课标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探究
本文作者:万源市罗文小学 吴强 好范文原创投稿
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纯应试教育已转到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上来,旧的科学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逐渐被现代科学教学观念所取代。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
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创新的能力。
一、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实验是小学科学学科的基础,是科学教学的基础,是不可替代的学习方法,是创新的基础。因此,作为新世纪的科学教师应该克服一切困难,做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做好学生实验,鼓励并指导学生做一些课外小实验,合理布置研究性课题。作为一名教师还要勇于创新,根据教学需要和学校具体情况,大胆尝试科学实验改革,为在科学教学中实现课程标准的学生培养目标服务。
学生在实验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很多教师担心学生会出问题啦,结果可能与答案不符而急忙去帮助、指导。我们在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自己去试试看”,给他们时间和空间,放手让他们去“七搞八搞”,“真刀实枪地搞科学”。当然,也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我们之所以让学生这样“放羊式”的探究活动,并不是因为这样就能把学生培养成科学家,而主要是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A:自主探究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他们在自己有“创意”的实验中能获得无穷的乐趣。B: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受到最好的锻炼,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且是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重要途径。C:自主探究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合作、交流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这些合作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儿童学会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的艺术,学会正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长期以来,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验往往是理论知识的“副产品”,基本上处于“照方抓药”、“验证前人已经得到的结果”的状况,操作也基本停留在“不敢越雷池半步”的规范上。这样的实验仅仅为了达到学科教学目标而进行实验,教师心中没有课程意识,没有把实验教学与学生的发展需要联系起来。这样的实验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发现和解决科学中的问题,更不利于创新思维方式的形成,不利于学生智力发展,因而改革实验势在必行。
教育、创造教育、个性教育。其目标都包含一个共同点:培养创新人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依照新课标理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纠正一些学生不爱动手、喜欢背实验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实验教学成为他们质疑、信息收集和处理、探究的实践活动。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科学探究。
二、改进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1.转变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
《新课标》明确指出了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传统的实验教学强调讲清原理,演示好实验,尽管也注意学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但训练的重点也是放在学生能否看清实验现象,能否明白实验原理,实验的难点在何处等等。站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高度看,科学实验教学的重点不应只是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训练和培养,既要强调实验在训练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更要强调实验在培养学生动脑、启迪思维、开发潜能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这也是科学实验教学所要达到的更高目标。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标》指出,自主性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教师要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可以让学生独立地进行实验准备,自拟实验步骤,搞清实验原理;独立操作实验仪器,完成实验观察任务;独立处理实验数据;独立分析推证实验结果;独立想办法解决实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这一过程,就是要让学生不停地动手、动脑,以此激活他们的思维,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和创造性,全面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改演示实验为协同实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师的演示实验往往因为可见度不够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使看不清楚的学生失去了兴趣和热情。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增强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意识,适应《新课标》实施合作学习,注重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应最大限度地将教师单独操作的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共同参与操作的协同实验,或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合作共同完成,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亲自参加观察、实验活动,直接感知各种自然事物。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参与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验能力。
4、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学中必须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创造性的潜在能力。每个问题的提出及整个教学过程,都必须是再现式思维和创造思维有机结合,尽可能的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模式,着力营造“情感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流畅,创造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
传统学生实验多半是验证性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是被动地参与,我们的实验改革应充分利用一切手段,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假设,然后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行实验。学生对实验过程的敏锐观察,丰富想象,有效类比的周密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而形成的,既达到了开拓思维,交流合作的目的,又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实验中得到加强、训练,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了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5、开展课外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标》要求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及科学精神的培养,这一点应反映在科学教学的全部过程之中。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不仅仅是停留在课堂上。科学课外活动是科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超越的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多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发动和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课外和家庭小实验,让学生自己发现和寻找身边的科学,使其成为自己实验的研究内容,动手、动脑,长知识、长能力。学校可以创造条件全面开放实验室,使学生随时随地能进行各种实验。特别是对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要鼓励他们敢于提出新的问题,并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进行一些小实验,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解决这些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在学习中的一些疑问,以此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个性特长,使他们养成用实验来探究未知,大胆质疑,勇于超越的创新精神。因此,我们还必须注意创设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使之与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同时教师要注意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使学生有时间和条件去接触自然、参加社会实践,在实验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选择进行发明创造的课题,并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工作,以自己的创新行动,关心和满足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种需要。学校还要采取措施构建创新教育的环境。如为学生提供自主性、首创性和个性化表现的机会;合理安排课程,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开展小发明、小创造等活动,为学生创新才能的发挥留有余地;对学生的创新成就进行奖励等;要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气氛,使学生能够处处感受到创新的气息,以创新的心态去学习和生活。
第三篇: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探讨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与特点,其次针对这些特点提出了教师面对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情况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提出采取
新课标倡导的是学生在开放、自主的环境下进行探究式的学习等富有时代特征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改变之前“授之与鱼”的教学观念,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把之前单一的、主观的教学模式变为较为灵活的、客观的模式,并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策略,灵活的使用教材,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力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师是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改革的实施者,作为改革中最主要的领军者,语文教师应采取何种措施面对此种改革呢。
一、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要求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以来,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方式虽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合作、探究性学习等教学方式也逐渐应用到课堂中,但认真观察可知,某些课堂为了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大多带着表演的形式在教学,其本质还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课堂的有效性得不到显著的提高。以下通过介绍新课标下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建活跃的教学气氛等教学要求,让我们教师把握好其要求,对自己提出一套具有特色的有效的教学对策有很大的意义。
1.创设教学情景
小学生因为其年龄等特点,认识理解事物的能力较差,但好奇心、求知欲比较强,教师应抓住这些特点,尽量创设教学情景,让小学生在情景教学中掌握知识,以提高学习效率。在创设教学情景中可以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来教学,多媒体能再现生活中真实的情景,让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就会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达到增强小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2.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就说明教师在课堂中,应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发掘学生学习的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自觉有意识的进行学习。要想达到此目标,教师应依据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合理安排适合小学生学习的内容,并寻找小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渐渐的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意识,真正的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3.创建活跃的课堂气氛
活跃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放松自己,善于思考,多提问,多与其他学生及教师交流,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经研究表明,课堂的有效性越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维习惯,良好的思维习惯更能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二、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特点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了语文是一门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小学语文课程的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学好语文,为其它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扎实的基础。深入分析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特点,有利于提出新课程下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水平应采取的措施。以下简要的介绍的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内涵的突出、语文教育的实践性突出、教育唯独扩展的突出三个特点。
1.人文内涵的突出
将新课标下的语文与其它自然科学类得课程进行比较不难看出,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更加突出的是人文内涵,强调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努力吸收我国民族文化的智慧。语文课中有大量带有个人情感色彩的和比较主观的色彩的内容,因此语文课中提倡的是师生平等,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情感与创新的理解。
2.语文教育的实践性突出
小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已经具备了较为基础的语言心理机制,这有利于小学生熟悉我国民族文化背景,在此有利的条件下,教师也相应的为小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的机会,如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并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教育的实践性的突出,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
3.教育唯独扩展的突出
新课程下要求的语文能力是在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高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出发的。课程目标较之前更具备包容性、可操作性、前瞻性,这些目标相应的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同时它的纵向与横向结构体现在知识、过程与阅读、综合性学习等。
三、新课标下语文教学采取的措施
小学语文是小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个独立的整体,且语文是更好的掌握母语有关知识的基础,所以为提高教学质量与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抓好小学语文教学。以下粗略的论述了为提升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水平应采取的提供丰富的教学形式、营造开放、探究教学氛围等几项措施。
1.提供丰富的教学形式
丰富的教学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表演中获得乐趣。如教师在讲解《小蝌蚪找妈妈》时,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看图,观看相关视屏,并结合生活实际,通过组织小学生分角色表演等,调动小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
2.营造开放、探究教学氛围
开放教学气氛能让学生主动探究,从而发现自己的潜能,展示自己的才华。如在讲解《雨点》一课时,可以先设问学生,天上飘下的雨点起初都一样,但掉在池塘为何会睡觉,在小溪里就在散步呢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究问题。
3.相信学生的能力
每个学生的经历不同,情感也会不同,学生在描述各自的感受时,教师应给予鼓励。如讲解《春天来啦》时,先通过播放音乐,让学生聆听山鸟清脆的鸣叫声等后,让学生描述他们的感受。
总而言之,按照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标准来实施教学,通过采用各种对策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只要我们对解决语文教学问题充满希望,困难终会被克服的。
参考文献
【1】许建中,赵晓龙.语文新课程实施策略简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4期
【2】周崇启.对中学语文课程结构改革的认识和思考[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3】赵乔翔.论中学语文教育改革必须突破的难点[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第四篇:新课标下的音乐课型探究论文 音乐新课标解读论文
新课标下的音乐课型探究论文 音乐新课标解读论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新课标下的音乐课型探究论文 音乐新课标解读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们不难发现现行音乐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问题:如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综合性和选择性;内容的繁多与书本知识的过于偏重,使教学脱离了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甚至注重选拔和淘汰的武断教学评价方式对教学本身都成了一种伤害。因此,如何创新新课标下的音乐课堂设计,完善音乐课程体系,推进美育的发展,已成为摆在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在这里我就自己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与探索谈一谈“新课标下的音乐课型探究”。
一、转换教学模式,树立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标首要强调的是教学应“以人为本”,“教育应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从中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要树立的学生主体地位,首先要转换教学角色,把原来课堂上以教师教为主,一言堂的模式,转换成以学生学为主,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才能激活他们的内在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创新思维的潜能发挥出来。
以前上歌曲课时常规都是让学生先识谱再演唱。教师没有考虑学生小学阶段的音乐基础如何,是否会识谱,是否愿识谱,就按老模式来进行教学。而我在常规教学中却发现大部分学生不愿识谱,毕竟他们将来不是要学音乐专业的,只有少部分学生能跟着识谱,因此整堂课中学生们表现得兴趣不足。音乐课要达到的提高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鉴赏音乐、创造音乐的能力根本无从说起。偶然,有一次上歌曲课,我弹伴奏让学生跟唱旋律,有个男生用口哨跟着吹出了整首歌曲的旋律。我马上反应到不是只有识谱才能演唱歌曲的,因此我让他带头再吹一遍。起先他以为我会批评他,他不敢出来表演,后来我告诉他,我很佩服他能用口哨吹出如此准确的旋律。这让我非常高兴,并鼓励其他的男同学一起吹,大部分男生都会吹口哨,慢慢地都跟着他吹起来。然后我安排女生唱歌词男生吹旋律,好像合唱那样,听起来效果很好。课堂的气氛迅速活跃起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浓厚起来了,注意力也被吸引到课堂中了。课后我反思到音乐是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表现其魅力的,传统音乐课堂设计以传授音乐理论知识为主,而现在音乐课应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鉴赏、创造能力和健康的审美能力为主。事后我再上课就告诉学生可以用他们熟悉的各种方式把歌曲表现出来,学生都积极的动脑筋,想出各种方法来表现歌曲,有的唱、有的吹口哨、还有的能用纸吹出音乐,这都是我事前没有想到的。
于是,在以后的音乐教学中,比较简单熟悉的歌曲我就没有进行识谱教学,而较难或生疏的歌曲我主要要求学生以整体感知为主,识谱为辅。最终达到让学生在愉悦地心理接受中学会歌唱。
二、强调创造探索精神
新教标还有一个特点是“创造性”,给教师和学生很大的创造空间。在呈现方式上,教科书只提供了适合学生兴趣爱好的内容和活动设计,附以启发性、提示性文字及插图,给学生和教师留出足够的自由表达和灵活发挥的空间,教师可以很好地把握,力求在创设新的教学环境和思维空间上有所突破。除了教材,教师还可以因时、因地制宜,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的特点挖掘教材,以充实教学容量,扩大学生视野。
音乐课不仅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更是一门创造性很强的课程。在学生有限的认知条件下,制作简易的乐器能使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体验乐音三要素,把所学器乐知识与应用实际相结合,挖掘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所以我别开生面的设计了乐器制作课。
例如我曾要求学生制作沙锤,课前我让学生收集废旧饮料瓶,然后在饮料瓶中装入适量沙粒,这样一个沙锤就制作成功了。上课时学生用自制的乐器进行表演配合,比如听《瑶族舞曲》时,我让学生给乐曲加入沙锤伴奏,开始伴奏声稀稀落落、节奏不一,随着音乐的逐渐熟悉,学生从慢慢地能跟上节奏,到能改变简单的伴奏形式,并逐渐融入到乐曲的节奏、旋律、力度和速度中去。课堂气氛顿时变得热闹而有条不紊。
我还让学生收集较大的金属瓶盖,将瓶盖边沿打孔,再用橡皮筋固定成对称状,套在手指上就可以把它当做快板进行敲击了。我让学生用自制的快板练习说快板书,我上网查找了有关中学生的.快板词,上课时先示范给学生听,然后由学生模仿表演,课后我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创作几组简短的快板词,在第二个课时组织一次说唱汇演。通过这样别开生面的音乐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领悟力和表现力,更重要的是使音乐课更丰富多彩,更贴近当代中学生的学习心理。
三、体现音乐教育的人文内涵
新教材的另一个特点是,注意了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联系,力求做到歌、舞、乐、戏、画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多种艺术进行综合挖掘。
音乐欣赏课是一种广泛使用的传统课型。以往多数教师就是放放音乐、听听磁带、介绍曲名、作者、表现内容等。学生往往在课堂上注意力难以集中,无法真正理解音乐的内涵。仅仅是听听而已,很快就一无所得了。于是我尝试着将音乐与各种文化形式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探究音乐中的人文内涵。
初中第一册有一首歌曲叫《雪绒花》,以前上课时,我总是先放磁带,再让学生跟唱,待学生唱熟之后,我让学生讨论对这首歌曲的理解和感受,但学生的回答只能触及皮毛,很少有学生能够探究歌曲的内涵。实际上《雪绒花》是一首著名的电影插曲,出自于经典百老汇音乐剧《音乐之声》,是一首饱含着亲情与爱国之情的优秀歌曲。为了让学生能深刻地体会歌曲所表现的情感,我安排学生完整的看了一遍《音乐之声》的电影。《雪绒花》在《音乐之声》中出现了两次,一次是男主人和自己的儿女们在家中演唱的,气氛温馨而和谐,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另一次是在男主人举家逃亡前在德国 举办的合唱比赛中全家一起演唱的,气氛严肃而庄重,饱含着坚定的爱国之情。看了影片后,学生充分体会到音乐在不同的场景中还有不同的情感表现。之后在《雪绒花》的演唱教学中,学生不仅能熟练地唱完歌曲,而且能绘声绘色地在台上进行表演唱。这之后,大凡是音乐欣赏课,我力争给学生提供多样、形式各异的教学辅助材料,让学生了解音乐背后的故事,明白音乐的创作过程,体会音乐创作的艰辛。在音乐演唱中,渗入个人的情感体验。这样,音乐欣赏课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还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绪,正确的引导了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
创新教育是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最具生命力的教育。作为音乐教师,应是创新型的教师,只有充分挖掘音乐教育中的创新因素,让音乐教学活动充满生命活力,使每堂音乐课都充满创新灵气,才是从根本上实施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切实行为。
音乐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它要求音乐教师在传统的基础上力求创新,以音乐为本,不断推陈出新,克服过去音乐教育千篇一律、一成不变、徘徊不前的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将音乐课变成真正能够陶冶情操、提高素养、感悟人文、愉悦身心的受欢迎的艺术课。
第五篇:新课标下高中数学“问题教学”模式的探究论文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问题教学”模式的探究
磐安中学 卢章洪
【内容摘要】高中数学新课标中指出:提高学生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 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的是“数学地提出”,可见新课程标准对“问题”的要求更高了。本文试图从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教学的基本内涵,为什么要实施问题教学,实施问题教学的 主要策略等几方面进行阐述。【关键词】新课标 问题教学 探究
高中数学新课标中指出:提高学生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的是“数学地提出”,可见新课程标准对“问题”的要求更高了,问题教学法是指以问题为中心来展开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是利用系统的步骤,指导学生解决问题,以增进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本文试图从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教学的基本内涵,为什么要实施问题教学,实施问题教学的主要策略等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基本内涵
我国古代就有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提法,它深刻地揭示了疑、思、学三者的关系;被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的第斯多惠有一句至理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近代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从而把问题教学程序化、模式化。当代有的外国学者提出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提出问题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是促进思考和学习的有效手段之一。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多教少问,学生多“接受”少思考,表现为“满堂灌”和“注入式”的教学形式。即使有少部分问题,也仅仅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回答问题,而不是启发式地给学生提供产生问题的情境;或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问题,而不给学生提供自行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机会。因此就有了杨振宁博士的评价“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中国学生不善提问题、不愿提问题”。试想,如果中国的教育培养的学生是一批批只知忙于不加思索地接受知识的“书呆子”,那将会是多么可怕的前景。这就产生了当今教育界所强调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而问题教学又是实现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主要手段之一。
所谓问题教学,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
2习题教学是中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习题教学中,学生往往容易成为解题的机器,教师出示一题,学生思考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一题,我们在习题课教学中,改变模式,教师出示的是一原型题,要求学生通过变化产生尽可能多的新问题。
x2y2例如:新教材高二(上)中有这样一题:在椭圆1上求一点,使它
459与两个焦点的连线互相垂直。
x2y2引申1: 椭圆1的焦点为Fl、F2,点P为其上动点,当F1PF2为钝459角时,点P横坐标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
x2y2引申2:若在椭圆221(a>b>0)上存在一点P,使得F1PF290,则
abb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ax2y2引申3:已知椭圆221(a>b>0),F1、F2是两个焦点,对于给定的角
ab0,探求在椭圆上存在点P,使得F1PF2的条件。
上面由原型题引申出来的3道题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探究性,完全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分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共同探讨,让教学过程真正达到有效性。
(二)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在问题教学中,学生感到最困难的是不知道从哪里着手来提问题,因此问题的数量和质量均不高。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让学生逐渐掌握提问的技巧是问题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我在教学实践中用以下的方法来提高学生提问能力。
(1)引导学生对数学基本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的提问,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围绕数学基本知识,引导学生提出下列一些问题:定义,概念是怎样引入(产生)的?它的关键是什么?定理的逆命题、否命题是否成立?公式、法则能否反用、变用?定义、概念、定理、公式在解题中的作用是什么?围绕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归纳这一节、这一章有哪些主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定理证明中用到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的解决问题时是如何应用的?
(2)习题教学通过问题变式来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根据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提问:已知
A B
L
l
略解:(1)B作BC⊥a,且使BC = m;
(2)连接AC交b于P;
(3)过点P作PQ⊥a,垂足为点Q,那么PQ就是桥所在的位置。其实还可以启发学生去总结:若求直线上一动点到直线外两定点的距离之和的最小值,要把这两个定点转化到直线的异侧;若求直线上一动点到直线外两定点的距离之差(绝对值)的最大值,要把这两个定点转化到直线的同侧。
(三)师生共同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教学的阶段性目的是学生能自主地解决各种数学问题,那么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是如何展开的? 怎样才能培养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能力?笔者下面以《等比数列》的教学为例来说明,数学问题解决过程分为几个阶段:
(1)感觉到问题的存在,即让学生感到有某种解决的需要 师:(1)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2)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你如果能将一张报纸对折50次,我就能顺着它在今天晚上爬上月球。
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两个实例所包涵的数学问题。
1111生:(1)由尺的长度得到数列:,, „n„
2482(2)由报纸的层数得到数列:2,4,8,„,2,„ 问:以上数列是等差数列吗?它们有何特点?
(2)明确问题的各个方面
学生受到困难或令人困惑的问题环境后,需要探寻其他信息,以明确问题之所在。例如在上面得到的两个新数列后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发现数列的本质,明确此新数列的研究与等差数列的研究存在着相似性。引导学生回忆前面学习的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前n项和的公式及其重要性质。问:那么,你认为从哪几个方面研究这个新的数列?
(3)探求问题解决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