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第7课 土地的誓言累计课时56课时
授课班级 7.1-7.4 课时 2 授课教师 程丹丹徐晨曦 审核人
【学习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1、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2、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 1.给加粗字注音。
炽痛()嗥叫()斑斓()亘古()
默契()田垄()污秽()镐头()
2.文学常识填空。《土地的誓言》选自《________》卷一,作者 ________,________ 作家。
3.学一学,用一用。请你以“家乡”为写作内容,写一组排比句,赞美吟诵家乡的美丽富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1、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2、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合作探究
/①作者运用哪些手段把自己对国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试举例说明。
②课文分为两段,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异同?
(3)所选景物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的景物?
2、品读赏析: 文中那些句子和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理解和
体会。(可从思想内容、修辞表达以及词语内涵等多角度去发现、品味)
A、明确该词的本意;B、联系上下文,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的心里怀着①________的热爱。……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②________着一种热情。③________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原野上④________的狂风……
1.按原文在横线上填词: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2.语段第一句话在全文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试从结构、内容上分析。
3.“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文中还有多处类似的句子,如何理解“她呼唤”“她召唤”?“无时无刻”说明了什么?
4.这段话中作者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其用意是什么?
5.课文不仅满怀深情地描摹了故乡的美丽景色,还回忆了“我”在故乡成长的足迹。试摘出课文中回忆“我”在故乡成长足迹的句子。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拓展延伸:“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以此为题写一篇小作文。课后反思:
第二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范文模版]
《土地的誓言》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朗读领会文意。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力目标: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难点:品味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厚情感。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的历史。
二、初读课文
[要求]:
1、注意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2、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3、面对土地,作者发出了哪些誓言?(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作者誓言的句
子)
三、再读课文:与学生一起探讨,归纳第一段中出现的东北特产以及词语的运用。
四、思考
除了这些语句描写家乡的景物外,文中还有别的地方描写家乡的景物吗?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二自然段。
用“的一片土地”来概括一下,并说出理由。
五、讨论
(1)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大声朗读课文,文中哪些词语或句子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找一找进一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这些丰富的、炽热的情感,作者是通过何种艺术方法表现出来的?读一读,找一找。
六、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从欣赏景物、体会感情入手,了解作者通过描写东北大地丰富的物产,美丽的景色,回忆自己在那土地上发生的美好往事,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怀念、眷恋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在我们这片洒满热血的土地上,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将来建设最美好的家园。
七、延伸拓展
八、布置作业
你的家乡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写一篇短文,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它的情感。字数不限。
第三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 (13)
土地的誓言教案
唐山市第四十五中学
刘瑞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继续注重朗读训练,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通过朗读领会文意。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家乡,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教学难点:品味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厚情感。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3’)
引导学生翻看《中国历史填充图册》,分析通辽市在一九三一年的归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拉近与作者的距离)
师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我们通辽市归吉林省管辖,一九三一年日本关东军攻炸沈阳,不到半年侵占东北三省,我们通辽市也包括在内。当我们的先辈们背井离乡,离开故土家园十年的时候。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离开自己的故土的?又是如何强烈的渴望回到家园?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我们的先辈当时的心境,随作家端木蕻良一起面对家园,抒发对《土地的誓言》(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检查预习(3’)
三、整体感知(10’)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按要求听读课文。(出示投影片)[要求]:
1、感受文中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2、注意教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3、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4、学生交流各自的听读感受,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
5、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的情感。(要求: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刚才自己所体悟的情感)
四、自主研读、合作探究(18’)
1、四人一小组,结合课文内容及所了解的东北信息,交流东北印象(包括历史与物产)
2、教师抛出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与热情:(出示投影片)
[问题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的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问题二]:作者是运用了那些手段(技巧),把自己对故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3.生精读课文,进行语言品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师生共同解决自学疑问,明确: [问题一]: 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他召唤我回去。
……
(小组四个人讨论汇报,轮流有感情的朗读句子,类似句子用换字比较法进行赏析理解,体会词语的表现作用)
小结讨论内容:理解散文首先掌握作者融入的思想感情,更换词语就不能准确表达情感 [问题二]:(1)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2)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
(3)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小结讨论内容:理解散文还要明确作者表达感情的技巧,了解他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写作水平。
五、反思 总结(3’)
1、反思学习本课过程中自己的情感体验。
2、总结自己写作体会。
六、课堂小结(2’)本课我们从欣赏景物、体会感情入手,了解作者通过描写东北大地丰富的物产,美丽的景色,回忆自己在那土地上发生的美好往事,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怀念、眷恋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在我们这片洒满热血的土地上,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更应该好好学习,将来建设最美好的家园。
七、布置作业(任选一题)(1’)
1、写一首同名诗歌 ——《土地的誓言》,抒发自己对土地的感情
2、写一篇短文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他的情感。字数不限。(写过的可进行修改)
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回忆东北大地:
对故乡的热爱、怀念、眷恋之情
丰富的物产 优美的景色 倾诉
回到母亲(故乡)的身边,为她而战斗而牺牲
第四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 教案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琼中思源实验学校 黄浩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情感。
2、了解作者选择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特有的丰饶、美丽的景象。
3、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等表现手法。学习重点:目标1、2 学习难点:目标3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播放《松花江上》的音乐,同时介绍背景,幻灯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努力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
师:同学们,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践踏了东北这片美丽的土地,许多东北人民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1941年的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十周年,正是日寇全面侵华最疯狂的时候,也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刻。就在这个时候,著名的进步作家端木蕻良为了纪念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也为了激发全国人民奋起抗日,保卫家乡的热情,写下了散文《土地的誓言》。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篇散文。
二、目标导学(明确学习目标及学习重难点)
三、自读预习(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完成预习检测题)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的生词注音。怪诞(dàn)亘古(gèn)默契(qì)污秽(huì)....炽痛(chì)嗥鸣(háo)谰语(lán)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生词。
炽痛:热烈而深切。炽,热烈旺盛。痛,深切地。
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怪诞:荒诞离奇,古怪。
亘古:远古。亘,(空间上或时间上)延续不断。
污秽:肮脏的东西。
3、了解作者
端木蕻良(1912.9.25-1996.10.5),原名曹汉文,又名曹京平,曾用笔名黄叶﹑罗旋﹑叶之端木蕻良林﹑曹坪等。现代著名作家、小说家。20世纪30年代“东北作家群”中的代表作家。辽宁昌图满族人。
四、展示交流(预习检测)
五、初读课文,合作探究
(一)读课文
1、教师范读(听课文录音)
2、学生读(自由读/分组读/举手读)
(二)探究学习
1、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自然段的内容)
第一自然段: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第二自然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2、本文表达了哪些情感?
答:本文还表达了对故土的强烈思念、热爱故乡、疼恨敌人,失去家园的悲伤和痛苦等情感。
3、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答:作者面对土地发出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誓言”。
4、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用原文回答)
答: 我必须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六、再读课文(要求做到有感情)
七、学习小结
八、自测演练
1、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炽痛(chǐ)嗥鸣(háo)斑斓(lán)谰语(lán)
亘古(gèn)镐头(gǎo)怪诞(dàn)辘辘(lù)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字:
泛làn(滥)田lǎng(垄)yōu远(幽)污huì(秽)
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空白处。
⑴ 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____C____(A、奔涌 B、喷射 C、喷涌)着血液一样。
⑵ 这时我听到故乡在______A ___(A、召唤 B、呼唤 C、呼喊)着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_______A_____(A、召唤 B、呼唤 C、呼喊)着我。她低低地______ B_____(A、召唤 B、呼唤C、呼喊)着我的名字,声音那样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⑶ 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____A_____(A、平静 B、宁静 C、安静)。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二、细读研讨
1、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称呼,而后来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呢?
答: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激动,就不满足于使用“她”,而改用“你”直接与土地对话交流,这在修辞上称作“呼告”/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中有类似用法。
2、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泛滥”这个词的确切含义?
讨论并归纳:“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这里表现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滥奔流,一发不可收拾。它比用“澎湃…‘涌动’”等词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表达作者极其强烈的思乡之情。
3、怎样理解第一自然段中“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讨论并归纳:从表层看,这是写实。在任何一块大地的深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是“红熟的浆液”“燃烧的洪流”。从深层看。这是虚写。在作者的心中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
4、怎样理解第二段自然段中“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埋葬”这个词的确切含义?
讨论并归纳:“埋葬”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那么,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吗?是的,昔日飘荡、回响在田垄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出迷人的光泽。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这里用“埋葬”比“飘荡”、“回响”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
三、精彩点拨,精读体味
(一)完成课后练习题一。(答案写在课本上)
参考答案:
1、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白桦林、马群、蒙古狗、红高粱、豆粒、黑土地、山雕、鹿群、煤块、足金……
2、示例:“红玉、黑玉、斑斓、奔驰、幽远”等词语用得好,能够引发我丰富的联想。
3、不能删。因为“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很容易引发人们想像到东北的父老乡亲像红玉一样的脸庞,像黑玉一样的眼睛,使人想到仍在日寇铁蹄下呻吟的故乡亲人。“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两句虽是不好的事物,但确是东北地区“特产”很容易激发人们思乡之情。
(二)文中多次出现“当我……当我……当我”“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我想起……我想起……”这是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造成连贯、逐渐增强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
四、拓展延伸
(一)完成课后练习题二。(答案写在课本上)示例: 1.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不管我走到哪里,即使我睡得很沉,或者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都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
3.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
(二)质疑问难
请把你学习本课所遇到的难题告诉我们,大家共同探究解决。
五、学习小结
六、自测演练
1、第一段写了三方面的内容,第二段写了两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2、本文结尾句“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为什么用泪水洗去耻辱而不是行动?
参考答案:
1、第一段:我时常听见故乡的召唤;我常想起关东原野的一切;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魂牵梦绕;我发誓为故乡母亲战斗乃至牺牲。
2、这是一种写意的手法,表达了对家园未来的美好祝愿,用“泪水”更能表现实现这一愿望的悲壮感。【知识链接】
关于作者的名字
端木蕻良这个名字到底是怎么来的呢?中国的30年代,是动荡不安的年代,国民党的白色恐怖,日本侵华战争的蹂躏,把中国折腾得千疮百孔。曹汉文(曹京平)为了掩人耳目,避免国民党迫害,在写完小说之后,突发奇想,决定给自己起个既不被人猜疑,又让人难以模仿的名字。于是,用了“端木”这个复姓,又把他印象很深的东北红高粱中的“红粱”移作名字。这样他的名字就成了“端木红粱”。可是,他当时身处白色恐怖之中,公开使用“红”字,很容易招来嫌疑。所以,他灵机一动,就将“端木红粱”中的“红”字改为“蕻”了。但是“端木蕻粱”又不像人名,就又把“粱”改作了“良”。这样“端木蕻良”就成了曹汉文(曹京平)的笔名。
第五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咏雪导学案[模版]
《咏雪》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座号:
【学习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独立翻译课文。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学习重点】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学习古人的智慧。【学习难点】独立翻译课文。
一、自主学习。
(一)了解作品。《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南朝时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
(二)读准字音。雪骤()差()可拟()无奕()女 谢道韫()
(三)用/划分节奏。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四)解释字词。
1、寒雪:
2、内集:
3、儿女:
4、俄而:
5、欣然:
6、何所似:
7、差可拟:
8、未若:
(五)疏通文意,逐句翻译。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二、精讲点拨。
(一)文章开头一句话,短短十五字,交代了哪些内容?
(二)谢太傅一家的家庭氛围如何?从文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三)对于谢太傅出的题目,兄子和兄女给出了什么答案?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四)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五)谢太傅更满意谁的答案?为什么?
三、拓展延伸。
你积累了古诗词中哪些咏雪的佳句?请写出一两句来。
四、巩固练习。
(一)解释古今异义词。
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 今义:
2、撒盐空中差可拟。.古义: 今义:
(二)一词多义。日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日:
(2)日中不至。日:
(三)文言句式: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3、白雪纷纷何所似?
(四)理解性默写。
1、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
2、咏雪的直接原因:。
3、两个比喻句:“ ”;“ “。
4、谢道韫对雪的描述是:。
5、补充点明谢道韫身份的句子(暗示谢太傅对谢道韫才气的赞赏): ,。
五、课后作业。
(一)背诵并默写全文。
(二)在南方,初春常常可以看到羊蹄甲花纷飞的场面,秋天可以看到树叶纷飞的情景,请你仿照《咏雪》中的两个比喻句描写羊蹄甲花或树叶纷飞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