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讲 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理论(范文)

时间:2019-05-13 21:21: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十三讲 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理论(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十三讲 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理论(范文)》。

第一篇:第十三讲 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理论(范文)

第十三讲 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理论

一、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的重大意义

1、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需要

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政党。1939年,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把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称之为“伟大的工程”。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提出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深刻分析了进城后党面临的形势和考验,明确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告诫全党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强调要反对党内的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明确提出党的建设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全党的马列主义水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原则,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密切结合,反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党的八大以后到“文化大革命”前的十年,党的建设各方面工作是扎实有效的,党经历了在曲折中发展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我们党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邓小平提出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问题,强调既要坚持党的领导,又必须改善党的领导、改进党的作风。江泽民提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强调党要领导和推进改革开放这场伟大革命,自身必须坚强有力。胡锦涛强调,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总之,这些说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需要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

2、应对“四种考验”的需要

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执政

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

一是执政考验。事实证明,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为不易。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重大课题:面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如何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创新执政理念、转变执政方式,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面对人们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面对我国社会空前变革中社会阶层分化、价值观念多样、利益诉求多元、社会矛盾凸显的情况,如何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把各方面力量凝聚起来,有效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所有这些,都对中国共产党执政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是改革开放考验。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肩负着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任务。这是一场新的革命,党要领导和推进这场革命,自身必须坚强有力。面对改革开放日益呈现出的新旧矛盾、长期性矛盾和阶段性矛盾、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矛盾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排除来自“左”和右的各种干扰,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党执政面临的重大课题和根本任务。

三是市场经济考验。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新型市场经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也必然会遇到各种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仍然是中国共产党需要不断探索和回答的重大课题。此外,在发挥好市场的长处的同时,经济领域中的交换原则也会不同程度地反映到政治生活领域乃至党内生活中来,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侵蚀党的肌体。如何既能领导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也是摆在党面前的一个重大考验。

四是外部环境考验。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党要领导好国内建设,一刻也不能忽视外部环境的影响,一刻也离不开对世界形势发展变化的准确判断。当前,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总体上是有利的,但也要看到,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综合

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也给我国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以敏锐的眼光洞悉发展先机,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牢牢掌握发展的战略主动权;如何既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又有效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维护国家安全,为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是党面临的重大考验。

3、破解“四个危险”的需要

当前,党的建设状况、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同时,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

一是精神懈怠的危险。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从成立时的几十个人发展成为拥有8000多万名党员的大党,之所以能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伟大胜利和巨大成就,团结带领13亿多人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进,靠的就是革命理想和信念的支撑。在长期执政和取得改革发展巨大成就取得和长期执政的情况下,如何避免精神懈怠、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是一个躲不开、绕不过重大而紧迫的问题。要坚决克服一些党员干部安于现状、贪图享受、不思进取、不爱学习、理想信念动摇、缺乏忧患意识的思想,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为人民不懈奋斗。

二是能力不足的危险。在国际国内复杂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呈现出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趋势新特点,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好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挑战性更加突出,对领导者素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克服一些党员干部能力素质不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不强,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够等问题,不断提高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和本领,更加突出地摆在全党的面前。

三是脱离群众的危险。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薄、官本位思想严重,有些党员干部还存在脱离

群众、脱离实际,不讲原则、不负责任,言行不

一、弄虚作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等问题。如果对这些危险问题重视不够、整治不力,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

四是消极腐败的危险。消极腐败是危害党的肌体健康的毒瘤。坚决反对腐败,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要清醒地看到,目前一些党员干部法治意识、纪律观念淡薄,铺张浪费、奢靡享乐,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问题屡禁不止,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中发生的腐败案件影响恶劣,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等等。这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必须引起警醒,抓紧加以解决。

二、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的主线和内容

1、主线

(1)执政能力建设

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

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抓住重点、整体推进,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建新机制、增长新本领,使党的执政方略更加完善、执政体制更加健全、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执政基础更加巩固。

(2)先进性建设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通过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

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合乎时代发展的潮流、顺应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党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善执政使命。

要把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在善于治国理政上,体现在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民主政治、发展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必须以党的先进性建设推动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使党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3)纯洁性建设

党的纯洁性具有丰富的内涵,是整体和个体的统一。纯洁性首先是指党的肌体的整体纯洁,主要体现在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廉洁自律等方面崇高坚定、纯正完美。其中,思想纯洁是根本,我们党是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为思想武装的党,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格格不入;政治纯洁是前提,就是全党立场坚定,步调一致,坚决执行党的纲领、章程和路线方针政策;组织纯洁是基础,就是全党要坚决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和遵守党的组织纪律的要求;作风纯洁是关键,是保持党的纯洁性的直接体现,我们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廉洁自律是保证,就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保持党员队伍整体的清正廉洁。同时,党整体的纯洁是靠每位党员个体的纯洁构成和体现的,每一名党员都是党的一份子,只有保持每一名党员的纯洁才能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才能保证党的纯洁性。

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强化思想理论武装和严格队伍管理相结合、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和加强党性修养与党性锻炼相结合、坚决惩治腐败和有效预防腐败相结合、发挥监督作用和严肃党的纪律相结合,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在思想上,要加强思想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认真学习和实践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不懈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在组织上,要把好党员入口关,加强思想上入党教育,选好干部配好班子,加强日常教育管理,建立健全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制度。在作风上,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持群众路线,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检验纯洁性的试金石,坚持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弘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作风。在廉洁上,要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坚决查办腐败案件,加大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力度,加强警示教育。要大力加强监督和严明纪律,加强党内民主监督,推进党务公开,发挥舆论监督积极作用,严格执行党的纪律。

2、内容(1)思想建设

党的思想建设指指党为保持自己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而在思想理论方面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党的思想建设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任务,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改造和克服党内一切非无产阶级思想;对党员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教育,保证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党的思想建设的实质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领导,保持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一致和党的先进性。

从思想上建设党,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条重要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革命理论的指导作用,强调党员要接受无产阶级世界观,其他阶级成员加入共产党,要放弃原来的非无产阶级世界观。列宁在创建俄国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过程中,强调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工人阶级的重要性,指出马克思主义不能在工人中自发产生,必须自觉向工人灌输。列宁强调,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建党学说同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实践相结合,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成功地解决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下建设一个具有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党的思想建设,不仅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而且坚持用这一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就要注意在指导思想上要坚持思想建设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教育全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在内容上要把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作为根本任务;在方法上要克服形式主义,坚持疏导的方针;在教育对象上要注意层次性和内容的针对性,讲求实效。

(2)组织建设

党的组织建设是党的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包括民主集中制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等内容。

第一,民主集中制建设。它是党的组织建设的重要任务,主要内容包括: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等。

第二,基层组织建设。它是党的组织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主要内容包括: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使基层组织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紧紧围绕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把加强企业党组织建设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统一起来抓;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增强党在农民群众中的凝聚力。要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工作,凡是已具备条件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都应建立党组织,都要在企业职工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高度重视社区党的建设,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构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加大在社会团体和社会中介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力度。全面做好机关党建工作和学校、科研院所、文化团体等事业单位的党建工作。

第三,干部队伍建设。它在党的组织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主要内容包括: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注重在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考察和识别干部,把那些德才兼备、实绩突出和群众公认的人及时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加强对年轻干部的培养。

第四,党员队伍建设。它是党的组织建设的又一重要内容,主要内容包括: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坚持党员标准,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员党性,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充分发挥每个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严格党员管理教育,坚持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及时地清除腐败分子,妥善处理不合格党员。同时要重视培养、吸收生产第一线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的优秀分子入党。

(3)作风建设

党的作风建设,是指端正党组织和党员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树立与党的性质和宗旨相适应的良好风尚的工作。党的作风关系到党的性质,关系到人心的向背,影响着社会风气,决定着党的命运,党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党风建设,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一整套优良传统和作风。这些作风鲜明地体现和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无产阶级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党风不仅关系着党的生死存亡,也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党风成为党的建设更加重要的问题。早在建国前夕,毛泽东就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由于经济利益、就业形式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特别是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和各种剥削阶级腐朽思想的影响,党风问题成为更加突出的问题,正如陈云指出的那样:“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因此,党风问题必须抓紧搞,永远搞。”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报告都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要“切实改进党的作风”,“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党风建设,应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原则;二要坚持领导带头原则;三要坚持标本兼治原则。加强党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发生。加强党风建设,纠正不正之风,反对腐败,要贯穿在改革开放的整个过程之中,必须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

(4)反腐倡廉建设

党的反腐倡廉建设是十七大首次提出的重要概念。主要指的是执政党以预防和惩治权力滥用为中心内容、以防止和反对腐败,保持执政党的各级组织廉洁为主要目标的党的建设实践活动。党的反腐倡廉建设关系着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工作,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时期,都自觉地把反腐倡廉工作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变革的过程中,腐败现象在一些部门和领域易发多发,危害着党和人民政权,阻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直接给国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针对这些情况,党在惩治和预防腐败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腐败现象的存在有着深刻、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特点,在短期内根除腐败是不客观的。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把反对腐败、搞好廉政建设作为大事来抓。抓好反腐倡廉工作对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健康发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保持党的先进性具有重大的意义。

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工作原则和主要任务。其主要内容如下:一是反腐倡廉建设的总思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强化权力制约和监督,深化改革和创新体制,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努力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切实提高反腐倡廉建设成效,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政治保证。这就是当前我们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要牢牢把握的总体思路。二是反腐倡廉工作的四个基本要求:在反腐倡廉建设实践中,要注意把握和体现改革创新、惩防并举、统筹推进、重在建设的基本要求。三是反腐倡廉建设的主要任务:加强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科学谋划、系统安排、整体推进、综合治理、统筹协调;创新工作思路,完善

工作机制,破解工作难题,使反腐倡廉建设更加适应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更加富有实际成效。四是反腐倡廉工作的根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根本政治保证。

(5)制度建设

党的制度建设就是把长期以来党的领导工作中和党内生活中的经验教训加以总结和概括,形成党的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党内法规、条例、规则等党的制度,并狠抓贯彻落实。其作用在于调节党内关系,指导党内生活,规范领导行为,保证党的事业顺利发展。

党的制度以党章为根本依据;内容相当广泛。从大的方面来说,主要有党的领导制度和党内生活制度,具体又可分为:党对国家政权机关和其它非党组织的领导制度;党的集体领导制度;党的组织制度;干部制度:党的民主集中制;党内监督制度;党的文体制度;党内统计制度等等。在党的领导工作中,要靠完善的制度来保证它的正确、稳定和有效。在党的思想建设中,要靠完善的制度来保证它的经常性和它的成果。在党的组织建设中,要靠完善的制度来保证党内民主生活的正常化;保证党员队伍的素质。在党的作风建设中,要靠完善的制度来扶持党内优良作风,防止和克服不良作风。

三、中国共产党的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

1、党员干部政治信仰问题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现实中有些党员干部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出现了动摇,不信马列信鬼神,不信组织信个人的现象时有发生。具体表现为:一是理想信念渐淡薄,不信苍生信鬼神;二是官迷心窍求升迁,看相算命供佛龛;三是做贼心虚保平安,烧香拜佛看风水。因此,党员干部坚定政治信仰必须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坚定政治立场,明辨大是大非。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模范践

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2、密切党群干群关系问题

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党群干群关系,从总体上看,是和谐的。但是,不排除在局部地方、特殊时期、特定环境和具体工作中,这方面的关系出现疏远、紧张甚至矛盾尖锐化的状态。造成党群干群关系不和谐的当前原因主要有社会心理浮躁、体制机制缺陷、腐败蔓延、少数干部作风飘浮。基于此,密切党群干部关系必须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持实干富民、实干兴邦,敢于开拓,勇于担当,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下决心改进文风会风,着力整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更好反映群众呼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3、大力发展党内民主问题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改革开放以来,党内民主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表现为:一是党员主体权利处于弱势地位,呈现虚化状态;二是民主决策机制不健全,盲目拍板现象屡见不鲜;三是民主选举制度设计不严密,选人用人公信力不足;四是民主监督低效化,腐败问题较为严重;五是党内民主基层试点存在局限性,“孤岛”现象突出。为此,发展党内民主必须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营造党内民主平等的同志关系、民主讨论的政治氛围、民主监督的制度环境,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完善党内选举制度,规范差额提名、差额选举,形成充分体现选举人意志的程序和环境。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完善

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完善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完善党员定期评议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等制度,推行党员旁听基层党委会议、党代会代表列席同级党委有关会议等做法,增强党内生活原则性和透明度。

4、克服干部权力腐败问题

腐败作为一个影响和制约社会发展的国际性问题,成为全世界都在破解的一个难题。国际和国内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如果不下决心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不下大力气坚决遏止权力腐败,不下工夫铲除滋生各种消极腐败现象的土壤,而是任凭腐败的权力膨胀,任凭腐败现象蔓延,将导致我国改革开放的失败,发展的夭折。

权力腐败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其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相当复杂的。一是权力本身具有腐败的诱因。权力的两重性决定权力不但受掌握权力的人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学识、才能的影响,而且权力的自然属性本身所决定的支配力、强制力、影响力、扩张性,对掌握权力的人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权力可以使人变得伟大、崇高、众人景仰,也可以使人变得贪腐、堕落、众人藐视。二是个人主观方面的原因。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封建社会崇拜权力、信奉权力至上的社会制度环境的影响至今根深蒂固。改革开放30多年,市场经济思想的影响,外来腐朽思想的影响,市场经济中的负效应;个人主义思想对权力的追逐;丰富的物质生活,对人精神与肉体的刺激;各种价值观念对人的诱惑,无不干扰人们以往信奉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理念的树立与落实。三是体制制度上的疏漏。制度性缺陷是社会转型阶段权力腐败现象增多的深层次原因。社会转型或制度更替时期,往往正是制度漏洞最多、最不健全,管理最不协调、最不完善的时期,因此政策制度设计制定的不完善、不严密,为权力腐败的滋生蔓延留下空间,使其有空子可钻。四是权力监控的缺失。过去我们遏制权力腐败,强调思想教育,靠人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对党、对人民的忠诚,以此软约束来保证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但这远没有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廉政文化,我们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氛围与反腐倡廉的内在要求相差甚远。而硬约束的建立又不协调、不完善,造成了权力乱用的空间,使监控缺失。清正廉洁,权为民所用,还没有真正成为各级干部的座右铭。

基于此,加大力度预防与制约权力腐败应做好以下工作:其一,不断加大反腐倡廉建设,形成良好社会风气。抓好权力腐败的预防,首要是在思想上遏止贪腐的动机,使之明辨是非。要坚持从小学抓起,在全社会系统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坚持把各级领导干部作为教育的重点,教育各级干部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使之形成一种社会文化。其二,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权力运作的制约和监督。要对权力进行分解,使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对独立,做到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要发展民主,保障人民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以权利制约权力。要实行阳光工程,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广泛实行政务公开、厂务公开和公共事业公开制度。其三,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从源头上防止权力腐败。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扩大民主,加快形成广纳人才、能上能下、公平公正,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参与监督作用,使选任的干部能体现党和人民群众的意志意愿,将真正的人民公仆选拔到重要岗位上来,保证人民的权力掌握在忠于党、忠于人民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手里,真心实意地为人民服务。其四,解决好一把手权力过大问题。要在领导层中科学配置和细化各个成员的权力,在一个班子中要做到集体决策,系统负责,做到决策、执行、监督三个环节互相制约。要按层级划分。什么层级掌握什么权力,既不能谁大谁说了算,也不能谁大谁就上下一把抓,人财物听命于一个人,各级副职主管成为俯首听命的随从;而应该是大权管决策、管制度,中权管落实,小权管具体,上、下级层级分明,领域清楚。要按程序,实行公开公平,接受党内外、群众和舆论监督。

第二篇:第十三讲物证和鉴定结论

第十三讲

物证和鉴定结论

Ⅰ、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物证的基本证据法知识(2)掌握有关鉴定结论的知识

(3)了解外国关于物证和鉴定结论的理论和立法

Ⅱ、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物证

第二部分、鉴定结论

Ⅲ、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物证?它有什么证明作用?

2、鉴定结论的合法性要件有哪些?

3、简述物证的分类和表现形式?

Ⅳ、课外阅读资料

1、卞建林主编:《证据法学》第五、十一章,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修订版。

2、毕玉谦主编:《证据法要义》第六、十一章,法律出版社,2003年8月版。

172 第十三讲

物证和鉴定结论

第一部分:物证

一、物证的概念和特点

(一)物证的概念

凡是以自己存在的外形、重量、规格等标志证明待证事实的物品或者痕迹的,都是物证。例如,请求侵权赔偿的诉讼,被侵权行为造成损害的财物和侵权人所用的侵权工具等就是物证;建筑工程质量的诉讼,已经完工的建筑物就是物证;伪造文书的诉讼,签名的笔迹、墨水等就是物证。物证的特点是,以自己的客观存在和特征证明待证事实,所以西方国家曾把物证称为“哑巴证人”,并将它作为最有证明力的证据来使用。

民事诉讼中,有些物证的原物由于各种原因无法长期保存,如易腐烂的物品、倒塌的建筑物等,需要用照相、复制模型等方法来固定和保存。物证的摄影照片或各种方法复制的物证模型,也属于物证。

(二)物证的特征

同其他证据相比,物证有如下特征:

1.稳定性。物证是客观存在的物品或痕迹,所以只要及时收集,用科学的方法提取和固定,就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2.可靠性。物证是以其自身的客观存在的形状、规格、痕迹等证明案件事实,不受人们主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只要判明物证是真实的,就具有很大的可靠性和较强的证明力。

(三)物证与书证的区别 物证与书证的主要区别在于:

1.书证是以其表达的思想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而物证(包括作为物证的书面文件)则以它的存在、外形和特性等去证明案件事实。

2.法律对书证的规定,有的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的形式才能够产生某种法律后果;对物证,一般没有这种要求。

3.书证一般是行为人的意思表示的书面形式,而物证一般是有形的物体,不包含人的意思的内容。

4.审查物证时,应当对物证进行鉴定或勘验,而书证一般是进行鉴定确定其真伪。

尽管物证和书证有显著的区别,但它们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某些情况下,根据与案件的联系和所证明的案件事实,同一物品可以同时具备书

173 证与物证的特征,既可以作为书证,又可以作为物证。

二、常见物证

(一)物证的种类划分

1、从探讨其形成的条件及运用的特点的角度考虑,可以分为:物品、痕迹和微量物质。

2、从与案件关系的角度看,有刑事案件中的物证,如犯罪工具;民事案件中的物证,如合同标的物;行政案件中的物证,如查处的违法物品。

3、按照由谁占有,可以分为:当事人持有的物证和非当事人持有的物证。

4、按物证能否当庭出示或存入案卷,可以分为:能当庭出示或存卷的物证与不能当庭出示或存卷的物证。

(二)常见物证的含义

1、手印。人的手指掌表面与物体接触留下的痕迹,比较多的是无色的汗液手印。

2、足迹。人在行走站立的过程中,在地面或其他与足底接触的物体表面遗留的痕迹。有赤脚印、鞋印和袜印。

3、工具痕迹。在使用工具实施破坏障碍物或目的物时留下的、能清晰地反映工具表面形态结构特征的痕迹。

4、枪弹痕迹。指枪弹在制作和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痕迹。

5、整体分离痕迹。指当一个物体被分离成两个以上的部分时,被分开的位置形成的痕迹。

6、车辆痕迹。包括车轮在行使和停留时形成的痕迹和车体碰撞时形成的痕迹。

7、笔迹。人由于长期书写形成的动力定型,可以反映书写的习惯。

8、文书制作过程中形成的痕迹。如压痕、印刷痕迹、用章痕迹等。

9、人体与来自人体的物质。人的躯体、体液、毛发、分泌物、排泄物以及剧烈作用下的脱落物等。

10、文书物质材料。如纸张、墨水、印油等。

11、气态和液态物质。如房屋中的一氧化碳含量、血液中的酒精含量。

12、禁止或限制生产、使用的物品、物质。如化学品、毒物、易燃易爆品、放射性物质等。

174

三、物证的意义

物证是司法实践中经常使用的证据种类之一,在大多数案件中都可以收集到一定数量的物证。物证在各种诉讼证明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1、物证是查明案件事实的有效手段。

如根据现场遗物、痕迹以及尸体的有关情况常常可以确定案件的性质、犯罪者的身份和特点,为查获犯罪分子提供线索。

2、物证是检验、鉴别其他证据真实性、可靠性的客观依据。在司法实践中,物证往往是检验言词证据的一把尺子,如根据犯罪现场遗留的足迹和财物的损害程度,可以查证核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是否真实。

3、物证是促使犯罪分子认罪服法和民事、行政诉讼当事人如实陈述案情的有力武器。

4、物证是进行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要工具。

四、外国关于物证的立法和理论

(一)英美法系国家关于物证的立法与理论

1、关于物证立法的一般理论。

英美法系国家十分强调证据的关联性和可采性,认为证据必须同时具备这两个基本特征。所谓关联性,是指证据必须与案件的待证事实有关,能够证明案件的待证事实。美国模范证据法典认为,“关联之证据,指证据之具有任何趋势,足以证明任何重要之事项者。”所谓可采性,即证据必须为法律所容许,可用以证明案件的待证事实,也就是指证据的合法性。具体就物证而言,英美法证据理论认为,物证必须同案件具有关联性,但是有关联性的物证并不一定在诉讼中被采纳,因为物证是否具有关联性是一个逻辑问题,而某一物证是否在诉讼中被采纳,则是一个法律问题。如《美国联邦证据规则》在第四章“关联性及其限制”中规定,“证据虽然具有关联性,但可能导致不公正的偏见、混淆争议或误导陪审团的危险大于该证据可能具有的价值时,或者考虑过分拖延、浪费时间或无需出示重复证据时,也可以不采纳。”基于此,英美法系国家就证据的采纳问题规定了及其烦琐的证据规则,对于采纳物证的规定更是如此。如违法搜查、扣押所获取的物证材料一律不得作为证据采用。

175

2、物证在立法中的地位及其采证原则。就对物证的理解而言,英美法系国家的证据理论通常将证据称为证明方法,将各种证据称为不同的证据来源,物证一般被看做是区别于人证以及书证的证明方法和证据来源。美国的诉讼立法和证据立法中没有明文规定证据的种类,理论上的证据分类不尽相同。许多学者根据证据的形式将证据分为物证、书证和证言三种。所谓物证,从广义上讲,是“为自身说话”的证据,物证包括用品、物体和其他有形物。通常认为物证是最可靠、最可信的证据,所以在使用物证直接证明争议事实时,只需出示相关的物证并在正确识别后即可采用,不必进行论证或者科学实验。

在英国,依据证据的形式的不同也将证据分为三类:口头证据、文书证据和实物证据。实物证据就是指具有实物形式的物证,主要包括以下四类物品:[1]送检物品,如武器、衣服、被盗物品等。[2]当事人的身体外形,如身体伤害的部位等。[3]现场勘验。[4]文件的外形特点。

就具体操作而言,物证是否可采,由法官和陪审员本着“优势证明”的准则决定,只有同法律规定的证据规则不矛盾的物证才可以在诉讼中被采纳。物证一旦在诉讼中被采纳之后,对于其证明力的大小,则由法官自由判断,法律不再有限制性规定。

就物证与其他相近证据的关系而言,英美法系的规定也有其独特之处:一是关于物证运用的规则不一定与运用书证的规则相对应,如最佳证据规则只适用于书证而不适用于物证。二是认定物证的证明力需要有佐证,即物证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有提供该物证的证言来确定其真实性,否则就不能接受为合法的证据。

(二)大陆法系国家关于物证的立法与理论

1、物证在理论上的界定。在大陆法国家,各国对于物证在理论上的界定是不尽相同的。在法国,没有物证这种证据种类,法律上规定的证据形式除了书证以外,其他证据都与人的行为有关,如当事人的陈述、证言或证人询问、专家确认、专家鉴定、专家诊断、第三人陈述、法官检证、陈述书等。可见,法律规定与学者分类没有把物证概括为一种类型证据,而是把物证这一类证据分化在其他证据类型之中,也就是说,将其作为一种证据方法或证据资料。

德国的证据理论将物证和书证称为实物证据,物证其德文原意为“感知证据”,指因其存在、位置、状态或性质而能对法庭判断案情产生影响的一切物体。物证还包括一定的无形的客观存在,如路口的交通和噪音情况等。对于录音资料,根据联邦法院的判例和大部分学者的意见,认为应

176 属于物证,而非书证。

在日本,对于证据,一般理解为认定事实所根据的资料。作为认定事实的素材的人和物,为“证据方法”,依据证据方法进行调查所取得的内容,为“证据资料”。对刑事诉讼而言,立法没有单独规定物证这一证据种类,理论上认为证据主要分为物证和陈述证据。日本所言物证包括了物品和文书,近似于我国学理上所说的实物证据。

2、物证运用的一般要求。

与英美法系国家关于物证的立法与理论相比,在物证的运用与采纳问题上,大陆法系国家并没有规定过多的采纳规则。对于物证,大陆法系只强调物证同案件事实的关联性,而不过多地注重证据的法律性或可采性,对于某一物品或物质痕迹能否被采纳为诉讼证据以及该物证证明力的大小,完全由法官自由判断。如在大陆法系国家,非法获得物证材料的排除规则并没有引起立法与理论的重视。像在日本,法律也规定了违法证据排除规则,但这种排除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官员违法。如果官员的违法行为同证据之间的因果关系不密切,可以承认该证据资料的证据能力。

在大陆法系国家,物证若为原始资料,可供直接证明案件主要事实所用,为直接证据。如果仅仅为提供推理资料所用,则是间接证据。法官在运用物证、分析物证时,要对物证进行检证,包括对人身的检证、对尸体的检证,以及对文书的存在以其物理特性为证明作用物的检证。如在法国,法官或陪审员得亲自检查标的物。证人也可以作为实物证据而受到检查,在婚生子女诉讼中为核对血型对证人作科学检验是常见的。

177 第二部分:鉴定结论

一、鉴定制度概说

1、鉴定和鉴定结论的概念和特点。

鉴定,即鉴定人运用自己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以及必要的技术手段,对案件中有争议的专门性问题进行检测、分析、鉴别的活动。运用专门知识对涉及案件事实的技术问题进行鉴定活动的人,称为鉴定人。诉讼中,当某一案件需要以专业知识、技能或者手段进行分析研究后才能鉴别或判明的专门性问题,是鉴定的对象或者鉴定客体。经过鉴定活动,对鉴定对象所形成的判断性意见结论,称为鉴定结论。

鉴定结论的特点是:一方面,它是鉴定人按照案件的事实材料,按科学技术要求,以自己的专门知识,进行鉴定后提出的结论性意见;另一方面,它是鉴定人对案件中应予查明的案件事实中的一些专门性问题所作结论,而不是就法律问题提供意见。

2、鉴定结论同证人证言的区别

鉴定结论和证人证言同属于言词证据。在我国,鉴定结论和证人证言属于各自不同的证据种类,界限分明,其主要区别是:(1)鉴定结论是一种运用专门知识和技能进行的判断,属于意见性证据;证人证言是证人就其所知道的案件事实情况所作的陈述,属于对事实的描述,而不是根据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而进行的专门判断。(2)鉴定人是具有一定专门知识或者技能,由公安司法机关或者当事人指派或聘请产生,指派或者聘请何人进行鉴定具有可选择性,既鉴定人员具有人身的可代替性;尽管在对同一事实存在大量知情人的情况下,公安司法机关或者当事人也可以选择提出谁作为证人,但选择的范围只能是证人则是在案件感知了有关案件事实而不是进行专门判断的人,有人从这个意义上认为证人具有人身不可替代性。(3)鉴定结论是在案件发生后形成的;证人则通常是证人在犯罪事实发生过程中或者发生前后了解有关事实情况的,对于某些程序事实则是在诉讼过程中了解的,因此证言内容的获得大多在案件进入诉讼程序之前。

3、鉴定结论的种类 在刑事诉讼中,需要鉴定的问题很多,根据鉴定对象的不同可以罗列为以下几种:

(1).法医鉴定。(2).司法精神病鉴定。(3).物证技术鉴定。

178(4).司法化学鉴定。(5).司法会计鉴定。(6).笔迹鉴定。(7).测谎鉴定。(8).其他鉴定。2005年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第二条、第十七条,划分为:法医类鉴定;物证类鉴定;声像资料鉴定;其他类鉴定。

4、申请鉴定和重新鉴定。申请鉴定是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也是当事人的举证义务。申请鉴定是鉴定程序的一般启动方式。最高法院《民诉证据若干规定》第25条规定:“当事人申请鉴定,应当在举证期限内提出。符合本规定第27条规定的情形,当事人申请重新鉴定的除外。对需要鉴定的事项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内无正当理由不提出鉴定申请或者不预交鉴定费用或者拒不提供相关材料,致使对案件争议的事实无法通过鉴定结论予以认定的,应当对该事实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

当事人对人民法院委托的鉴定结论有提出异议权。对于确有理由的异议,人民法院应当准许重新鉴定。重新鉴定,是在人民法院对鉴定结论进行审查后,对其可采信度存有疑虑,另行委托新的鉴定人进行的鉴定。重新鉴定应当附送历次鉴定所需的鉴定资料,新鉴定人应独立进行鉴定,不受以前鉴定的影响。最高法院《民诉证据若干规定》第27条规定:“当事人对人民法院委托的鉴定机构作出的鉴定结论有异议申请重新鉴定,提出证据证明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予准许:第一,鉴定机构或者鉴定人员不具备相关的鉴定资格的;第二,鉴定程序严重违法的;第三,鉴定结论明显依据不足的;第四,经过质证认定不能作为证据使用的其他情形。对有缺陷的鉴定结论,可以通过补充鉴定、重新质证或者补充质证等方法解决的,不予重新鉴定。”

补充鉴定是在原鉴定的基础上,针对原鉴定中的个别问题,由原鉴定人进行再次修正和补充,以完善原鉴定结论的鉴定。它只是对通常鉴定的补救手段。需补充鉴定的,有以下几种情形:第一,原鉴定结论措辞有错误,或者表述不确切;第二,原鉴定书对鉴定要求的答复不完备;第三,原鉴定结论作出后,委托机关又获得了新的可能影响原鉴定结论的鉴定资料;第四,初次鉴定时提出的鉴定要求有疏漏。

179

5、鉴定书的内容。

鉴定结论应当采书面形式,鉴定人应当在鉴定书上签名,同时也应加盖鉴定人所在单位的公章。鉴定书的内容包括绪论、鉴定过程、结论等几部分。绪论写明委托或者聘请鉴定的单位、鉴定资料的情况、鉴定的目的和要求等。检验部分写明鉴定采用的方法和步骤、对观察所见现象和特征的分析判断。结论是针对鉴定要求所作出的结论性意见。必要时,鉴定书还可以附上说明有关情况的照片、图表等。最后是签名盖章。

最高法院《民诉证据若干规定》第29条规定:“审判人员对鉴定人出具的鉴定书,应当审查是否具有下列内容:委托人姓名或者名称、委托鉴定的内容;委托鉴定的材料;鉴定的依据及使用的科学技术手段;对鉴定过程的说明;明确的鉴定结论;对鉴定人鉴定资格的说明;鉴定人员及鉴定机构签名盖章。”

二、鉴定人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

1、鉴定人的法律地位。

我国学者一般也把鉴定人与证人、鉴定结论与证言严格区分开,认为二者的区别是:第一,鉴定人应当中立,对国家法律负责而不是对当事人负责;第二,证人是由案件本身决定的,不能选择和更换。鉴定人则是在案件发生后,根据需要指派或聘请的,可以选择,也可以替代、更换;第三,鉴定人是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要对事实材料进行分析评价,而证人一般并不需要专门知识,只要对案件事实进行陈述即可,不必评价所感知的事实;第四,只要了解案件情况的人,都可作为证人,不论他是否与案件有利害关系,而鉴定人如果与本案有利害关系,则应当回避;第五,鉴定人一般在诉讼中担任鉴定工作才对案件情况有所了解,而证人则在诉讼之前案件事实发生时就知道案件的事实。

2、鉴定人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鉴定人的主要诉讼权利是:有权了解进行鉴定所必须的案件材料;有权询问当事人或者证人;有权要求参加现场勘验;同时有几个鉴定人的,对如何鉴定可以互相讨论;意见一致的可以共同写出鉴定结论,不一致的,有权写出自己的鉴定结论;有权拒绝鉴定;对因鉴定受到侮辱、诽谤、诬陷、殴打或者其他方法打击报复时,有权请求法律保护;有权用本民族语言文字作鉴定结论;有权要求给付相应的报酬。

鉴定人的主要诉讼义务有:按时作出鉴定结论并保证鉴定结论的科学

180 性;应当出庭接受当事人质询,确因特殊原因无法出庭的,经人民法院准许,可以书面答复当事人的质询;妥善保管提交鉴定的物品、材料;不徇私受贿或弄虚作假;对有意陷害他人,故意作虚假鉴定的应承担刑事责任。

三、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的确定

我国的鉴定人以前是以单位的名义进行的。各级公安机关、法院和行政部门单位内部往往都设立司法鉴定部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社会团体、其他组织或机构也设立了鉴定机构。《民事诉讼法》第72条规定,人民法院对专门性问题认为需要鉴定的,应当交由法定鉴定部门鉴定;没有法定鉴定部门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的鉴定部门鉴定。这一规定就是与“部门鉴定”相适应的。

近年来,最高法院《民诉证据若干规定》、《人民法院对外委托司法鉴定管理规定》(法释[2002]8号)、《医疗事故处理办法》(2002年国务院)、《司法鉴定人管理办法》(2005年9月29日司法部)和《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2005年9月29日司法部)、2005年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等规定在不断探索完善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的途径,并对单位鉴定制度进行了改革。

2000年司法部颁布《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对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社会团体、其他组织或机构申请设立司法鉴定机构的资格、条件作了规定。具备该《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规定的条件的,经司法行政机关核准登记,取得《司法鉴定许可证》,有关单位方可以在核准的鉴定业务范围进行司法鉴定活动。关于鉴定人的资格、条件,《司法鉴定人管理办法》规定,司法鉴定人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施司法鉴定人职业资格制度的领域,由司法部视实际需要确定。在已实施司法鉴定人职业资格制度的领域内,未取得执业证书的人员不得从事相应的司法鉴定活动。

根据新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现在关于医疗事故的鉴定由各级医学会组织鉴定;具体是由设区的市级地方医学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直接管辖的县(市)地方医学会负责组织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医学会负责组织再次鉴定工作。

关于鉴定的方式,最高法院《民诉证据若干规定》第26条和第28条规定了三种:其一,当事人合意确定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其二,法院指定鉴定机构和鉴定人,这一方式在双方协商不成的情况下使用;其三,当

181 事人单方自行委托鉴定。当事人可以自行委托鉴定的结论,允许对方反驳,若反驳证据充分则可以申请重新鉴定。

无论是当事人合意确定还是法院指定鉴定机构和鉴定人,根据《人民法院对外委托司法鉴定管理规定》,都由人民法院从社会鉴定机构和鉴定人(以下简称鉴定人)名册中确定。

此外,我国司法解释还确立了专家辅助人制度。所谓专家辅助人,是指接受当事人的聘请就案件中专门性问题进行说明,并接受询问或者对质的人。最高法院《民诉证据若干规定》第61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由一至二名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出庭就案件的专门性问题进行说明。人民法院准许其申请的,有关费用由提出申请的当事人负担。审判人员和当事人可以对出庭的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进行询问。经人民法院准许,可以由当事人各自申请的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就有案件中的问题进行对质。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可以对鉴定人进行询问。” 专家辅助人可帮助当事人和法庭理解专门性问题、澄清不当的认识,帮助当事人对鉴定人进行询问。所以,专家辅助人制度与大陆法系的鉴定证人制度相类似,属于事实证人;不过我国专家辅助人是当事人向法院申请而引入诉讼的。专家辅助人不是就专门性问题作出结论性意见,而是阐释和说明专门性问题。

四、外国关于鉴定结论的立法和理论

(一)英美法系关于鉴定结论的立法和理论

1、英美法系对鉴定人职能属性的界定。在英美法系,鉴定人或鉴定专家,被作为广义上的证人或充当一般证人来看待,例如,根据《美国联邦证据规则》第702条规定:“如果科学、技术或其他专业知识有助于事实审判者理解证据或者确定系争事实,凭其知识、技能、经验、训练或教育够格为专家的证人可以用意见或其他方式作证。”

在英美法国家,虽然鉴定人被作为一种证人看待,但是,这种专家证人与一般证人的主要相同之处在于,对鉴定人的口头询问在程序上除了少数例外情形,基本上与询问一般证人的规则相同。二者的重大差别在于,专家证人在其提供证言的范围内,必须具有某一特殊专业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在一般情形下,专家证人不能直接证明有关的事实,而只是从有关事实材料基础上作出推论。

182

2、英美法系鉴定人制度的特点。

(1)鉴定结论不作为独立的证据方式。

(2)专家鉴定人一般由当事人选择传唤,由法院选定鉴定人并不作为常规。

(3)对鉴定人的询问适用一般证人规则。

3、英美法系关于鉴定结论的质疑程序。

英美法国家对鉴定人的询问明显划分为主询问与反询问两种方式,实际上是为双方当事人就鉴定事项确立的一种对抗性机制。

4、英美法系对鉴定结论的审查与采信。在英美法国家,对普通证人和专家证人采用不同的规则,即普通证人只能提出以印象、直接感知为基础的陈述;而专家证人的意见既可以以印象也可以以推理为基础,并且允许专家证人从某些基础事实上进行推理和发表有关意见。

根据美国的立法,对专家证人的资格审查主要由当事人或其律师来进行。专家证人所作的鉴定结论对法官或陪审团并不能产生当然的约束力,也就是说,法官或陪审团在认定案件事实时可以酌情自由决定是否采信专家证人的意见或推论。

(二)大陆法系关于鉴定结论的立法和理论

1、大陆法系对鉴定人职能属性的界定。在大陆法系国家(或地区),专家鉴定人往往被作为狭义上的专业人员来看待。大陆法系所谓的专家,常常是指建筑师、会计师、律师、工程师、土地房屋调查师等获得资格认证或具有较高学历的人士。

在法国,专家被视为法院的组成人员;在意大利、西班牙,专家是法官的助手,而非证人。在我国台湾地区,鉴定人是作为法院的辅助机关的,其作出的结论并无约束法院的力量。

2、大陆法系关于鉴定结论的质疑程序。

尽管两大法系各国对鉴定人制度在理论认知上存在较大差异。但是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允许当事人及律师提出质疑的机会。这是构成鉴定结论作为事实认定基础的必要正当程序。

按照大陆法系国家的做法,鉴定人的意见一般以书面方式提出。大陆法国家一般允许当事人及其律师要求鉴定人出庭作证,以便让鉴定人就其鉴定结论进行辩解,并对鉴定结论得出的过程和采用的方式予以说明。

关于质疑的程序和方式,各大陆法系国家一般在立法上规定准用于对证人的询问。除日本外,对鉴定人的询问不明确划分主询问与反询问。对

183 鉴定结论的质疑主要从鉴定人的资格、经验、送检材料、鉴定程序、鉴定方式等诸多方面进行,也包括有关外界因素对鉴定人的某些不良影响。

3、大陆法系对鉴定结论的审查和采信。在大陆法系,虽然鉴定人通常由法院来选任,并往往被视为法官的助手,但是,法官作出裁判时并不受鉴定人的鉴定结论或意见的限制。法官对鉴定结论或意见的审查判断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其一是法官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结合与案件有关的其他证据对鉴定结论或意见进行自由裁量,以便获得心证,从而确定鉴定结论或意见的证据分量;其二是借助双方当事人对鉴定结论的评价、质疑或辩论,对有关的疑难之处让鉴定人当场加以进一步阐释和说明,有助于法官发现真实。

184

第三篇:中级班第十三讲教案

经典诵读中级班第十三讲教案

一、总结复习课效果

关于离别诗的复习

唐诗:《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诗:《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诗:《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诗:《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二、学习新课

1、唐诗:《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原文: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注释:白帝:白帝城,在今四川奉节县。

江陵:今湖北江陵县。诗意精讲:

《早发白帝城》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李白因永王李璘案流放夜郎,途径白帝城,忽然接到赦书,一时悲喜交加,立即从白帝城乘船东下江陵。此时如笼中之鸟冲向蓝天,诗中表达了诗人重获自由后畅快喜悦的心情。

首句“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写船顺水而下、飞速前行埋下伏笔。不写出白帝城地势的高,就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高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行舟之快、行期之短、耳(猿声)目(万重山)之应接不暇,才一一有着落。“彩云间也是写早晨的景色,诗人在这曙光初上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告别白帝城。

第二句“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其妙处却在“还”字上。“还”归来也。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透露处遇赦的喜悦。江陵并非是李白的故乡,“还”字却亲切得犹如回乡一样,暗处传神,值得玩味。

第三句的境界更为神妙。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然而又何以“啼不住”了呢?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之下的船上,高猿的长啸之声不断在耳边回荡。诗人畅快兴奋的心情跃然纸上。瞬息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直接说船快,未免显得笨拙;这个“轻”字,别有一番韵味。三峡水急滩险,诗人因流放夜郎逆流而上时,不仅船重,心情更为沉重;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而“危呼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重回康庄的快感不言而喻。最后两句,即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精妙无伦。

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在雄峻迅疾中又豪情欢悦。快船快意,使人神远。后人杨慎赞为“惊风雨而泣鬼神矣”,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视若珍品。诗人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运用了平删韵的间、还、山作韵脚,读起来是那样悠扬、轻快,令人百诵不厌。

2、《弟子规》第四篇

(四)原文: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注释:

年:年纪、年龄。

少:小,年轻。丑:难看,这里指酒后失态的样子。

步:脚步,走路。

从容:不慌不忙。

立:站立。

揖:作揖,古时见面打招呼的礼仪。

拜:跪拜。译文:

年纪还小的时候,不能喝酒。即使是大人,如果饮酒过量导致醉酒,不但有害健康,而且还会丑态百出。做出失礼的事情。

走路的时候要不慌不忙;站立的时候姿势要端正;作揖行礼的时候身体要深深地弯下去,跪拜的时候都要很恭敬。

成年人的身体已经发育成熟了,偶尔少喝点酒有好处,没什么害处;但是过量饮酒不仅会伤害身体,还能麻醉人的神经,容易误事,甚至做错事。小朋友、青少年的身体还没发育成熟,这时更不能饮酒,只有这样才能健康成长。

过量饮酒能乱性,令人失去理智,自古以来,因为饮酒而误事,失败的事件不计其数。如商纣王把酒倒在池子里,不分昼夜地长期饮酒,以致经常失去理智,乱杀大臣,最后导致国破家亡。诗仙李白的死因也是与经常过度饮酒有关。他的死因有三种。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种死法见诸《旧唐书》,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应该比较可信。第二种病死。第三种死法则多见诸民间传说,极富浪漫色彩,与诗人性格非常吻合。可信可不信。说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下面再讲一个关于饮酒闯祸的故事。

附:故事《张飞遇害》 三国时,张飞、关羽都是刘备手下的大将。三个人还结拜为异性兄弟,发誓要同生死,共患难。

关羽因为轻敌,导致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被敌人杀害。张飞听说后悲伤得正日饮酒痛哭,喝醉酒后还经常鞭打军中犯错误的士兵。很多人都被他给打死了。他急于为关羽报仇,命令部下限期赶制孝衣,准备全军戴孝,发兵去攻打东屋。部下因为完不成任务,被张飞痛打了一顿,张飞还说再完不成任务就统统杀了他们。

部下怀恨在心,夜里趁张飞喝醉了的时候,溜进大帐,将张飞杀死,然后投奔了东吴。

附:故事《张九龄的风度》

张九龄是唐朝著名的诗人,又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他容貌清秀,衣帽整洁。不管是走路还是说话都显得与众不同。所以,在朝廷的大小会议上,他总是很显眼,连皇帝对他的举止都赞赏不已。皇帝说:“同一位衣帽整洁、举止文雅的人在一起,我们就会觉得愉快,感到精神焕发。”

可见,一个人有良好的修养风度,是非常重要的啊!

三、布置下次课内容

(一)、复习本次课内容

1、唐诗《早发白帝城》(20讲)

2、《弟子规》第四篇

(四)原文: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二)、学习新课

1、论语 八佾篇(共二十六章)第三

3.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千字文》肆筵设席,鼓瑟吹笙。升阶纳陛,弁转疑星。

第四篇:C语言讲稿第十三讲

第十三讲

一、内容概要及重点

1.教学内容:指针(共4学时,本讲2学时)

(1)地址和指针的概念

(2)变量的指针和指向变量的指针变量(3)数组的指针何指向数组的指针变量

2.教学目的及要求:

1)掌握指针变量的定义与引用 2)掌握指针与变量,指针与数组 3.教学重点:

1)指针的定义、引用 2)指针与变量 3)指针与数组 4.教学难点:

1)指针的定义、引用 2)指针与数组

5.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

结合习题、上机、幻灯课件演示掌握指针的定义和用法

二、教学内容

一、地址和指针概念

1.内存地址──内存中存储单元的编号

(1)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内存储器中,拥有大量的存储单元(容量为1字节)。

为了方便管理,必须为每一个存储单元编号,这个编号就是存储单元的“地址”。每个存储单元都有一个惟一的地址。

(2)在地址所标识的存储单元中存放数据。

注意:内存单元的地址与内存单元中的数据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2.变量地址──系统分配给变量的内存单元的起始地址

3.变量值的存取──通过变量在内存中的地址进行

系统执行“scanf(”%d“,&num);”和“printf(”num=%dn“, num);”时,存取变量num值的方式可以有两种:

(1)直接访问──直接利用变量的地址进行存取

1)上例中scanf(“%d”,&num)的执行过程是这样的:

用变量名num作为索引值,检索符号表,找到变量num的起始地址3000;然后将键盘输入的值(假设为3)送到内存单元3000和3001中。此时,变量num在内存中的地址和值。

2)printf(“num=%dn”,num)的执行过程,与scanf()很相似:

首先找到变量num的起始地址3000,然后从3000和3001中取出其值,最后将它输出。(2)间接访问──通过另一变量访问该变量的值

C语言规定:在程序中可以定义一种特殊的变量(称为指针变量),用来存放其它变量的地址。

例如,假设定义了这样一个指针变量num_pointer,它被分配到4000、4001单元,其值可通过赋值语句“num_pointer=#”得到。此时,指针变量num_pointer的值就是变量num在内存中的起始地址3000,如图9-1所示。

通过指针变量num_pointer存取变量num值的过程如下: 首先找到指针变量num_pointer的地址(4000),取出其值3000(正好是变量num 的起始地址); 然后从3000、3001中取出变量num的值(3)。

(3)两种访问方式的比较

两种访问方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某人甲(系统)要找某人乙(变量)来类比。一种情况是,甲知道乙在何处,直接去找就是(即直接访问)。

另一种情况是,甲不知道乙在哪,但丙(指针变量)知道,此时甲可以这么做:先找丙,从丙处获得乙的去向,然后再找乙(即间接访问)。

4.指针与指针变量

(1)指针──即地址

一个变量的地址称为该变量的指针。通过变量的指针能够找到该变量。(2)指针变量──专门用于存储其它变量地址的变量

指针变量num_pointer的值就是变量num的地址。指针与指针变量的区别,就是变量值与变量的区别。

(3)为表示指针变量和它指向的变量之间的关系,用指针运算符“*”表示。例如,指针变量num_pointer与它所指向的变量num的关系,表示为: *num_pointer,即*num_pointer等价于变量num。因此,下面两个语句的作用相同:

num=3;/*将3直接赋给变量num*/ num_pointer=#/*使num_pointer指向num */ *num_pointer=3;/*将3赋给指针变量num_pointer所指向的变量*/

二、变量的指针和指向变量的指针变量

1.指针变量的定义

(1)指针变量的定义

与一般变量的定义相比,除变量名前多了一个星号“*”(指针变量的定义标识符)外,其余一样:

数据类型 *指针变量[, *指针变量2„„];

注意:此时的指针变量p_int、p_f、p_ch,并未指向某个具体的变量(称指针是悬空的)。使用悬空指针很容易破坏系统,导致系统瘫痪。

(2)中间三行的赋值语句──取地址运算(&)取地址运算的格式: &变量

例如,&num_int、&num_f、&num_ch的结果,分别为变量num_int、num_f、num_ch的地址。

注意:指针变量只能存放指针(地址),且只能是相同类型变量的地址。

例如,指针变量p_int、p_f、p_ch,只能分别接收int型、float型、char型变量的地址,否则出错。

(3)后三行的输出语句──指针运算(*)

使用直接访问和间接访问两种方式,分别输出变量num_int、num_f、num_ch的值。注意:这三行出现在指针变量前的星号“*”是指针运算符,访问指针变量所指向的变量的值,而非指针运算符。

例:使用指针变量求解:输入2个整数,按升序(从小到大排序)输出。/*程序功能:使用指针变量求解2个整数的升序输出*/

main(){ int num1,num2;int *num1_p=&num1, *num2_p=&num2, *pointer;printf(“Input the first number: ”);scanf(“%d”,num1_p);

printf(“Input the second number: ”);scanf(“%d”,num2_p);

printf(“num1=%d, num2=%dn”, num1, num2);

if(*num1_p > *num2_p)/*如果num1>num2,则交换指针*/ pointer= num1_p, num1_p= num2_p, num2_p=pointer;printf(“min=%d, max=%dn”, *num1_p, *num2_p);}

程序运行情况:

Input the first number:9←┘ Input the second number:6←┘ num1=9, num2=6 min=6, max=9

程序说明:

(1)第5行的if语句

如果*num1_p>*num2_p(即num1>num2),则交换指针,使num1_p指向变量num2(较小值),num2_p指向变量num1(较大值)。

(2)printf(“min=%d, max=%dn”, *num1_p, *num2_p);语句:通过指针变量,间接访问变量的值。

本案例的处理思路是:交换指针变量num1_p 和num2_p的值,而不是变量num1和num2的值(变量num1和num2并未交换,仍保持原值),最后通过指针变量输出处理结果。

2、指针变量作函数参数

(1)指针变量,既可以作为函数的形参,也可以作函数的实参。

(2)指针变量作实参时,与普通变量一样,也是“值传递”,即将指针变量的值(一个地址)传递给被调用函数的形参(必须是一个指针变量)。

注意:被调用函数不能改变实参指针变量的值,但可以改变实参指针变量所指向的变量的值。

例:使用函数调用方式改写例9.1,要求实参为指针变量。

void exchange(int *pointer1, int *pointer2){ int temp;temp=*pointer1, *pointer1=*pointer2, *pointer2=temp;}

/*主函数main()*/ main(){ int num1,num2;/*定义并初始化指针变量num1_p和 num2_p */ int *num1_p=&num1, *num2_p=&num2;printf(“Input the first number: ”);scanf(“%d”, num1_p);

printf(“Input the second number: ”);

scanf(“%d”, num2_p);

printf(“num1=%d, num2=%dn”, num1, num2);if(*num1_p > *num2_p)/* 即num1>num2)*/ exchange(num1_p, num2_p);/*指针变量作实参*/ /*输出排序后的num1和num2的值*/ printf(“min=%d, max=%dn”, num1, num2);}

程序运行情况:

Input the first number:9←┘ Input the second number:6←┘ num1=9, num2=6 min=6, max=9 调用函数exchange()之前、之时、结束时和结束后的情况。

形参指针变量pointer1(指向变量num1)和pointer2(指向变量num2),在函数调用开始时才分配存储空间,函数调用结束后立即被释放。

虽然被调用函数不能改变实参指针变量的值,但可以改变它们所指向的变量的值。总结:为了利用被调用函数改变的变量值,应该使用指针(或指针变量)作函数实参。其机制为:在执行被调用函数时,使形参指针变量所指向的变量的值发生变化;函数调用结束后,通过不变的实参指针(或实参指针变量)将变化的值保留下来。

三、数组与指针 1.概念

数组的指针──数组在内存中的起始地址,数组元素的指针──数组元素在内存中的起始地址。

2.指向数组的指针变量的定义

指向数组的指针变量的定义,与指向普通变量的指针变量的定义方法一样。例如,int array[10], *pointer=array(或&array[0]);或者:

int array[10], *pointer;pointer=array;注意:数组名代表数组在内存中的起始地址(与第1个元素的地址相同),所以可以用数组名给指针变量赋值。

3.数组元素的引用

数组元素的引用,既可用下标法,也可用指针法。使用下标法,直观;而使用指针法,能使目标程序占用内存少、运行速度快。

4.通过指针引用数组元素

如果有“int array[10],*pointer=array;”,则:

(1)pointer+i和array+i都是数组元素array[i]的地址,如图9-6所示。(2)*(pointer+i)和*(array+i)就是数组元素array[i]。

(3)指向数组的指针变量,也可将其看作是数组名,因而可按下标法来使用。例如,pointer[i]等价于*(pointer+i)。

注意:pointer+1指向数组的下一个元素,而不是简单地使指针变量pointer的值+1。其实际变化为pointer+1*size(size为一个元素占用的字节数)。

例如,假设指针变量pointer的当前值为3000,则pointer+1为3000+1*2=3002,而不是3001。

说明:

(1)指针变量的值是可以改变的,所以必须注意其当前值,否则容易出错。

(2)指向数组的指针变量,可以指向数组以后的内存单元,虽然没有实际意义。

(3)对指向数组的指针变量(px和py)进行算术运算和关系运算的含义 1)可以进行的算术运算,只有以下几种: px±n, px++/++px, px--/--px, px-py px±n:将指针从当前位置向前(+n)或回退(-n)n个数据单位,而不是n个字节。显然,px++/++px和px--/--px是px±n的特例(n=1)。

px-py:两指针之间的数据个数,而不是指针的地址之差。

2)关系运算

表示两个指针所指地址之间、位置的前后关系:前者为小,后者为大。例如,如果指针px所指地址在指针py所指地址之前,则px〈py的值为1。5.数组作函数参数

数组名作形参时,接收实参数组的起始地址;作实参时,将数组的起始地址传递给形参数组。

引入指向数组的指针变量后,数组及指向数组的指针变量作函数参数时,可有4种等价形式(本质上是一种,即指针数据作函数参数):

(1)形参、实参都用数组名(2)形参、实参都用指针变量

(3)形参用指针变量、实参用数组名(4)形参用数组名、实参用指针变量

三、习题

综合作业

第五篇:第十三讲 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第十三讲 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第1题】1997年中国共产党()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到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目标。(1.0分)

答:A:十五大B:十六大C:十五届三中全会D:十八大

标准答案A

【第2题】目前,我国已经制定法律()余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1.0分)答:A:100B:200C:300D:400

标准答案B

【第3题】法制宣传主要面向(),目的是让民众知法、懂法,进而守法。(1.0分)

答:A:社会团体B:机关工作人员C:在校学生D:社会公众

标准答案D

【第4题】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已经建立了多元化的()。(1.0分)

答:A:纠纷化解制度B:和谐社会C:法治社会D:法律制度

标准答案A

【第5题】目前,由我国()化解行政纠纷与民事纠纷。(1.0分)

答:A:行政机关B:社会团体C:民间组织D:社区委员会

标准答案A

【第6题】当前,我国的社会纠纷主要呈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1.0分)

答:A:纠纷发生率高B:综合性纠纷多C:纠纷发生后难解决D:群体性纠纷多

标准答案ABD

【第7题】行政机关化解纠纷的制度主要有:()。(1.0分)

答:A:行政复议B:行政调解C:行政仲裁D:行政裁决和信访

标准答案ABCD

【第8题】在当下中国,主要有以下几种纠纷辅助化解制度:()。(1.0分)

答:A:公证制度B:律师制度C:司法鉴定制度D:基层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制度

标准答案ABCD

【第9题】为了确保纠纷化解制度能够有效地化解各种社会纠纷,所有的纠纷化解制度都必须满足哪几项基本要求?()(1.0分)

答:A:公正性B:普遍性C:法律性D:司法最终性

标准答案ABCD

【第10题】与法院相比,行政机关在化解纠纷方面至少具有以下优势:()。(1.0分)

答: A:专业性B:高效性C:灵活性D:低成本

标准答案ABCD

【第11题】和谐社会应当致力于在从源头上减少纠纷产生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完善的纠纷解决制度来公正、及时、妥善地解决所有纠纷。(1.0分)

标准答案对

【第12题】我国当前的纠纷预防和化解制度大致包括纠纷预防制度、纠纷化解制度和纠纷辅助化解制度三个组成部分。(1.0分)

标准答案对

【第13题】行政复议是经行政相对人申请,由复议机关对原行政行为进行重新审查并作出复议决定的一项制度。(1.0分)

标准答案对

【第14题】行政调解既是一项独立的纠纷化解制度,可以单独化解民事纠纷和行政纠纷,又是一项附随的纠纷解决制度,可以在行政复议、行政裁决、行政仲裁、行政诉讼等程序中先使用调解,如果调解不成功,再作出复议决定或裁决。(3.0分)

标准答案错

【第15题】行政仲裁,是行政机关或行政机关下设的专门机构以中立者身份,依法裁断与合同有关的民事纠纷的制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行政机关逐步减少了对市场活动的宏观干预。(2.0分)

标准答案错

【第16题】行政裁决是指行政机关作为中立的第三方化解行政纠纷或者与合同无关的民事纠纷的一项制度。由行政机关裁决民事纠纷在我国比较常见,诸如专利强制许可使用费裁决、土地草原等自然资源所有权和使用权纠纷裁决、城市房屋拆迁裁决和国有资产产权裁决等。由行政机关裁决行政纠纷在我国主要是指征地补偿安置争议裁决。(1.0分)

标准答案对

【第17题】信访是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向信访工作机构提出投诉请求,依法由有关行政机关处理的一项纠纷化解制度。(1.0分)

标准答案错

【第18题】我国于1994年开始将仲裁委员会定性为社会组织,确立了仲裁委员会的中立地位,并且充分保障仲裁程序中当事人的自主性。(1.0分)

标准答案对

练习题有

【第一题】下列关于最终化解纠纷的主体的说法错误的是()

A法院是最终化解纠纷的主体

B要让法院成为最终化解纠纷的主体,必须排除一切外来干涉,使法院能够独豆地受理案件、亩理案件和作出判决

C去院一直都是化解法律纠纷的不可昔代的场所,而且法治国家都尽可能地将社会纠纷通过豆法机关豆法或法院的判例转化为法律纠纷,纳入到法院的管辖范围D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权否定、撤销或改变法院的判决,包括法院自身 答案:D

【第二题】仲裁委员会在化解纠纷方面不具有的优势是()。

A仲裁委员会聘请的仲裁员都是资深的专家和学者,完全可以凭借其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赢得当事人的尊重和信任

B在仲裁中,当事人的白主性强,有权选择化解纠纷的仲裁委员会和仲裁员,甚至还可以选择化解纠纷的具体程序

C仲裁实行一裁终局,能够确保纠纷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

D仲裁裁定可以不用经程序即可撤消

答案:D

【第三题】下列关于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公共组织等社会组织就是在基层化解社会纠纷的地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公共组织等社会组织是司法前置程序

B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公共组织等社会组织就是在基层化解社会纠纷的重要力量C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公共组织其实就是人民群众身边的组织,当发生纠纷后,人民群众能够很方便地找到这些社会组织来化解纠纷

D:当纠纷发生后,首先让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公共组织出面化解纠纷,能够让双方当事人迅速冷静下来尽可能心平气和地面对问题,避免纠纷进一步升

答案:A

【第四题】下列哪项不属于化解纠纷的社会组织?()

A人民调解委员会

B仲裁委员会

C行业协会

D:政府组织

答案:D

【第11题】我国法制宣传主要面向公务员,目的是让公务员学法用法、依法行政。答:。错

[第12题】行政机关化解纠纷的制度主要有行政复议、行政调解、行政仲裁、行政裁决和信访等。

答:。对

下载第十三讲 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理论(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十三讲 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理论(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十三讲 审判监督程序1[推荐]

    第十三讲审判监督程序一、审判监督程序的含义 所谓审判监督程序是指人民法院依据当事人的申请或者人民检察院的抗诉,或者人民法院依职权,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而确有错误的判决......

    第十三讲 李清照婉约词★

    第十三讲 李清照婉约词欣赏 [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学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理解李清照“别是一家”的词论,掌握李清照词的创作,体味其中的感情内涵。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能结合......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建设的理论创新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建设的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建设的理论创新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在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着眼于新的实践,积极推进党......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范文大全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我们党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于进一步推进中国特......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82年9月1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1600人,候补代表149人,代表中国3900多万名党员。大会是......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全景图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1989人,特邀......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一、 十八大的基本情况 (一)参会代表情况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2年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会期共六天半。有38个代表团参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