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创新社会管理,进一步加强农村党小组建设的实施意见
关于创新社会管理
进一步加强农村党小组“五个三”建设的
实施意见
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务。做好这项工作,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基层党小组建设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所依靠的最基本、最直接、最关键的力量,是夯实农村社会管理的基础性工程。党小组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基本细胞,加强党小组建设,有利于把分散的党员组织起来,进一步教育管理,使之形成一个有统一意见,统一行动的坚强的战斗集体,这对于扩大党的工作的影响力、渗透力,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为认真贯彻省、市、区委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有关工作要求,整合社会资源,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农村党小组在推进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改革发展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根据《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以《2010—2012年湖北省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规划》(鄂办发„2010‟27号)为指导,按照“五个基本”、“七个体系”的工作要求,结合我镇工作实际,特制定进一步加强党小组建设的安排意如下见:
一、紧抓基层、打牢基础,夯实农村党小组的组织基础。
1、科学设置党小组。农村党小组的设置和调整要按照有利于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有利于在村党支部领导下开展党内各项活动,有利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原则进行,应根据党员数量,居住情况、行业分布和工作需要划分。
2、合理发挥党小组功能。农村党小组的主要工作职责和任务是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做好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发展党员工作,落实党组织的建设和各项工作任务,同时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做好群众工作。各村党支部要把党小组建设列入支部重要工作日程,明确党小组的职责和任务,注重发挥党小组的各项作用。
3、重视并突出党员中心户建设。每个党小组要选择一户条件较好的党员家庭建立党员中心户,作为党小组活动场所,联系周边党员。
二、建强班子、带好队伍,强化农村社会管理的力量保证。
1、配强党小组长。党小组长是完成和落实党支部各项工作的得力助手和骨干,也是加强党小组建设的关键环节。选配农村党小组长在坚持党性修养、组织能力、事业心、责任心等政治条件的基础上,同时考虑知识、年龄等方面的因素,要逐步扩大35岁以下、高中学历以上的党小组长比例。党小组长原则由所在党小组党员民主推选,不能由支部或支部成员随意安排指定,党小组长的任期同村党支部委员会相同,在村党支部换届改选的同时,要改选党小组长,结合党支部村委会换届,通过民主选举程序,积极推进党小组长与村民小组长“一身兼”。各村党支部要把党小组长岗位做为培养选拔村级后备干部的重要渠道,把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党小组长纳入到村级后备干部队伍,进行重点培养。在日常工作中,赋予党小组长一定的权力。征求、听取他们对搞好支部建设的意见。
2、重视党小组队伍建设。结合设岗定责,根据实际确定政策法规宣传、实用技术推广、农村社会稳定、公共设施养护、文明新风倡导、脱贫致富帮带、计划生育工作等多个岗位,按照党小组的特点和优势,分别编入相应的岗位,明确职责,由党小组组织党员在实践活动中落实帮带职责。
3、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各党小组要充分利用扎根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做好组织纳新的工作。
三、倾心为民、改善民生,找准村党小组活动的着力点。
1、落实活动阵地。村党小组要结合党员中心户的设置,落实并充分利用活动场所开展组织活动。
2、丰富活动方式。村党小组要充分利用组级阵地,坚持把党员活动与工作有机结合,创新活动方式,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组织活动,积极为党员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3、确保活动正常。村干部要加强督促和指导,了解和掌握党小组建设和作用发挥情况,及时反馈信息,确保党小组活动正常开展。
四、建章立制、强化监督,提升村党小组管理科学化水平。
1、建立健全党小组学习活动制度。建立党小组学习制度、小组会制度、培养教育考察入党积极分子制度、党员联系群众制度等,确定党小组活动日,坚持集中规范与分散灵活相结合,充分利用农闲、雨天及夜晚等时间开展集中学习、谈心交流等活动,依托党员中心户每季度开展一次党小组活动。
2、建立健全党小组目标管理制度。落实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中,完善党员服务队,党员承诺制,争创五好,一个党员一件事,履职评议等制度。
3、建立健全党小组激励监督制度。各村党组织要加强对党小组长的日常管理,建立党小组长花名册,健全党小组工作台账,对成绩突出、群众拥护、考核优秀的党小组长要加强宣传,树立典型。
五、改善待遇、落实保障,确保村党小组正常运转。
1、保障村党小组组织活动经费。各村党支部要采取党员集资、支部补贴、组织资助等多渠道手段,筹集资金,对各村党小组的组织活动经费给予一定程度的保障。
2、落实村党小组长工作报酬。结合党小组长工作职责和各自实际,按照考核标准,给予村党小组长适当的工作报酬。对表现优秀的党小组长要进行额外的奖励。
3、改善党小组软硬件建设。各村支部要千方百计,加强组级阵地建设,整治软、涣、懒、散,确保党小组软硬件标准上新的台阶。
第二篇:加强农村党小组建设的实施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党小组建设的实 施 意 见
为认真贯彻省、市、区委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有关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农村党小组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根据《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以《2010—2012年湖北省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规划》(鄂办发„2010‟27号)为指导,按照“五个基本”、“七个体系”的工作要求,结合我镇工作实际,特制定进一步加强党小组建设的安排意如下见:
一、进一步提高加强农村党小组建设的重要意义的认识 党小组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基本细胞,加强党小组建设,有利于把分散的党员组织起来,进一步教育管理,使之形成一个有统一意见,统一行动的坚强的战斗集体,这对于扩大党的工作的影响力、渗透力,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党小组直接植根于广大农民群众之中,同广大的农民群众有着最广泛、最直接、最密切的联系,是沟通党支部与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党小组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化解矛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
二、进一步明确党小组的主要职责和任务
农村党小组的主要工作职责和任务是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做好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发展党员工作,落实党组织的建设和各项工作任务,同时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做好群众工作。各村党支部要把党小组建设列入支部重要工作日程,明确党小组的职责和任务,注重发挥党小组的各项作用。
三、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村党小组设置
农村党小组的设置和调整要按照有利于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有利于在村党支部领导下开展党内各项活动,有利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原则进行。一般应根据党员数量,居住情况、行业分布和工作需要划分。根据我镇实际,要在以居住地村民小组划分党小组的基础上,逐步向按行业划分发展,各村党支部在党小组划分上,要结合经济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需要,积极探索创新设置形式,党支部成员应分别同普通党员编在一个党小组,党支部书记一般不要兼任党小组长,以便接受党员、群众的监督,密切同党员、群众的联系。
四、进一步选好配强农村党小组长
选配农村党小组长在坚持党性修养、组织能力、事业心、责任心等政治条件的基础上,同时考虑知识、年龄等方面的因素,要逐步扩大35岁以下、高中学历以上的党小组长比例。党小组长原则由所在党小组党员民主推选,不能由支部或支部成员随意安排指定,党小组长的任期同村党支部委员会相同,在村党支部换届改选的同时,要改选党小组长,结
合党支部村委会换届,通过民主选举程序,积极推进党小组长与村民小组长“一身兼”。各村党支部要把党小组长岗位做为培养选拔村级后备干部的重要渠道,把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党小组长纳入到村级后备干部队伍,进行重点培养。在日常工作中,赋予党小组长一定的权力。征求、听取他们对搞好支部建设的意见。
五、加强领导,进一步加强农村党小组的自身建设 各村党支部要不断加强党小组的制度建设,帮助和指导党小组建立和健全各方面的的规章制度,定期听取党小组工作汇报,尤其在落实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中,完善党员服务队,党员承诺制,争创五好,一个党员一件事,履职评议等制度。教育、组织党员更好的树立以“八荣八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中更好的发挥党小组作用。
各村党支部要加强党小组工作的总结,注重培养、宣传典型。镇党委也将利用各种形式,加大对优秀党小组长的培训、宣传、表彰力度,在全镇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使全镇党小组工作生动、活泼的开展起来。
第三篇:街道办事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实施意见
街道办事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实施意见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林业局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各项决策部署,构建和谐柴河、幸福柴河、平安柴河,为我局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现结合林业局社会管理的现状和实际,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社会和谐为目标,以探索创新为动力,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形成与科学发展、富民强区要求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科学谋划,协调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林业局实际,正确把握形势任务,认真谋划社会管理创新,使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及生态建设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相得益彰。
(二)坚持服务全局,统筹兼顾。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坚持把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全局的重要内容,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三)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优先。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转变管理理念,改进管理方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实现依法管理、科学管理、人性 1
化管理,努力实现由“治理型”、“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四)坚持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充分发挥林业局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自治、自律、互律作用,使各种社会力量形成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的合力。
(五)坚持立足实际、改革创新。从林业局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街道改革以来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先发优势,积极挖掘和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同时,积极借鉴各地先进经验和做法,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改革创新贯穿在整个社会管理过程之中,为推进“平安区”、“和谐区”建设提供不竭动力。
(六)坚持求真务实,注重实效。坚持深入调查研究,科学把握规律,大胆探索实践,总结实践经验,健全长效机制,真正做到思路务实、措施切实、工作扎实、绩效落实,使社会管理创新取得实实在在效果。
三、总体目标
坚持以建立与开放、动态、信息化的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为目标,以完善社会管理组织体系为重点,以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为保障,以有效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为关键,建立健全柴河林业局社会管理的新格局,实现社会管理型小区化、信息化、常态化、科学化、制度化转变,进一步夯实社会和谐稳定的思想基础、基层基础、法治基础,全面提升社会管理与服务的整体效能和水平,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和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并根据工作实际,及时做好总结、提炼
工作,形成较为完善配套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当今时代发展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期望相适应的新型社会管理体系。
四、工作任务
(一)完善社会管理组织体系。
为了进一步理顺街道、社区的管理体系,强化社区在居民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治功能,一是建立小区管理模式,实现基层管理服务全覆盖,依据社区所辖范围、居住人口、治安状况、工作难易、任务轻重、基础好坏等情况,将社区划分为若干个小区单元,形成小区责任区、楼栋责任区、单元责任区三级管理网络,确保把社会管理服务职能覆盖到社区、延伸至千家万户。二是建立和逐步完善一分钟便民服务圈,成立社区便民服务站,集法律咨询、卫生服务、社会保障、居家养老、社会性交费、爱心超市、医疗保健、体育健身、文化活动、信访代理、职业介绍等为一体的服务平台。三是有效整合资源,形成基层管理服务新体系,建立健全街道、社区等各级综治工作机构,充分发挥其在维护基层和谐稳定中的基础平台作用。完善治保、调解、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社区矫正等力量的协作制度,落实相应工作人员,积极探索综治工作力量向末端延伸。完善“小区化管理”载体,健全综治协管员、安全管理员、楼道长等队伍,选齐配强居民小组长、楼栋长,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组织体系新格局,达到全员和无缝隙的管理和服务,对居民小组长、楼栋长视财力情况给予一定的通讯补助,调动其参与基层社会管理的积极性,真正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网络。四是健全社区志愿者队伍,在社区推行志愿者注册制度,建全志愿者服务机制,鼓励党员、团员、技术人员以及身体健康的退休人员等加入志愿者队
伍,志愿服务活动每月不少于1次,将参与自愿者队伍和自愿服务活动作为党员、团员评先创优给予奖励。五是在社区建立起社区监督委员会,形成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代表会议决策权、居委会执行权、监委会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
(二)落实工作职责,推进基层管理服务精细化。
一、充分发挥社区民警、综治协管员、楼道长等的作用,进一步明确其联系群众、掌握民情、改善民生、解决矛盾、维护稳定等方面的职责。建立健全信息平台,全面了解、动态掌握辖区居民家庭、出租房屋、流动人口、重点人群等的基本情况。建立健全走访交流、信息采集、协调处理、便捷服务等工作运行机制,为群众提供更加直接、更加高效的服务,推进社会管理服务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
二、以社区便民服务工作站为基础,广泛延伸服务,按照“一岗多责、一员多能”的原则,将社区干部、社区综合协管员落实到每一个小区,落实责任区,形成三级立体式服务体系,并公布社区工作制度、服务项目、服务时间以及社区干部联系方式。
三、全面摸清家底。建立居住人口、辖区单位和特殊群体台帐,在登记中做到清查不漏幢、摸底不漏户、造册不漏人,并建立好人户一致居民户台帐、人户分离居民户台帐和租房户台帐;摸清辖区每一个企事业单位、个体经营户、社团组织的基本情况,包括名称、规模、地址、党组织设置情况、党员数、经营类别;建立特殊群体台帐,把社区党员、低保户、困难户、育龄妇女、残疾人、优抚对象、退休人员、空巢老人、留守儿童、高龄老人、精神病人、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对象等群体按片设立台帐。
四、规范完善党务、区务公开内容、公开形式、公开时限、充分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街道、社区都要设立公开栏。
五、加强内部管理考核,提升社区的战斗力和全员的整体素质。制定出台街道机关、各社区、各岗位管理制度、考核方案和实施细则,考核实行百分制和“双考核”制度,即街道成立考核组,对各社区进行考核,社区对工作人员进行考核。两级书记、主任任考核组组长,主管副主任负责具体考核,各部门人员为成员。考核分数与绩效工资对接。考核实行“两结合”,即:月份考核和平时抽查相结合,街道考核和社区内考相结合,每月核算得分情况通报公示。经考核,第一次末位诫勉谈话、第二次末位黄牌警告、第三次末位调离工作岗位。每一个街道社区人员人手一份职工手册,时时刻刻对照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严守工作纪律。
(三)创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
一、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要进一步畅通和拓宽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夯实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突出矛盾解决的工作基础,形成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的强大合力。加强信访工作,实行信访代理制度。通过完善居民自治章程、居务公开、分片包户等居民自治制度,使社区成为加强政治文明建设、推动群众参与社会管理、培育人文精神、提升社区自治能力的重要阵地。深入开展“法制进社区”等活动,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增强广大群众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引导公民依法维护权益,依法表达诉求,不断提高社区法治化管理水平。
二、构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络。健全定期排查、归口调处等制
度,实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深入开展社会矛盾排查化解工作,做到“有领导负责、有专人处理、有调处方案、有解决时限”。
三、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物业管理纠纷调委会等群众组织,第一时间发现并化解民间矛盾的作用,推广建立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探索整合力量资源、吸收第三方参与调处、依靠行业自律等形式和方法,有效解决劳资纠纷、物业纠纷、民意纠纷等突出矛盾和纠纷。
第四篇:社会管理创新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提升社会服务管理水平,根据(竹委政法【28】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办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时间步骤
1、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总要求,紧紧围绕区委“高点定位再提升”的总基调,以实施社会建设“五项工程”为载体,不断探索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理念、机制和方法、手段,全面提升社会管理服务水平,为街道经济文化建设实现新提升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工作目标。社会管理控制能力明显增强;社会管理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社会治安稳定形势明显好转;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明显优化;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率明显上升。
二、目标要求
1、创建学习型机关。以提高机关干部综合素质和执行能力为目标,针对目前存在的思想境界不高,疏于学习,知识储备不足,对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够,对新事物接受慢、习惯用惯性思维考虑问题,推进科学发展的能力不强等问题,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由机关党支部牵头,结合老龄工作本职业务特点,制订具体的学习计划。以“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以学以致用的良好机制和氛围,以创新的学习形式和方法,使学习成为机关干部的一种工作和生活方式。
2、创建创新型机关。以增强机关干部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为目标,针对部分干部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小成即满,缺乏争创一流的内在动力和求稳怕乱、不敢大胆创新等问题,开展创建创新型机关活动。要以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创新工作思路、工作方法、体制机制和管理服务方式,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推动各项工作争先进位、争创一流。结合创新工作,目前将围绕着全市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通过调研,摸清底子,理清思路,提出建议,为市委、市政府解决老龄化问题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创建效能型机关。以提高机关工作效能为目标,针对部分干部工作标准不高、责任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低下等问题,开展创建效能型机关活动。要牢固树立效率第一、发展第一和责任重于泰山的理念,强化观念、合作意识,在高效落实办党组的决策部署上下功夫,在想干事、会干事、快干事、干成事上作文章,形成工作协调、运转高效、执行有力的工作局面。继续抓好老龄工作百分制考核工作,加强基层建设。
4、创建服务型机关。以增强机关干部公仆意识为目标,针对部分干部宗旨观念、群众意识、发展意识、服务意识不强等问题,开展创建服务型机关活动。紧紧围绕“一切为了老年人”的老龄工作宗旨,为方便老年人办证,在政务中心窗口和市老龄办办公室都可以随到随办,方便老年人办证。
5、创建廉洁型机关。以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为目标,针对少数干部党性不强、觉悟不高、纪律不严等问题,开展创建廉洁型机关活动。切实加强机关党的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引导机关干部筑牢反腐倡廉的思想防线,提倡廉政勤政的工作态度,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保持积极高尚的精神追求,讲正气、讲奉献,真抓实干,奋发有为,以良好的修养、清廉的政风和务实的作风,树立机关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三、活动范围和方法步骤
参加活动的范围:老龄办机关全体人员。
按照总体部署,整个活动坚持把学习提高贯彻始终,把边查边改贯彻始终,把改革创新贯彻始终,把争先创优贯彻始终,分四个步骤组织实施。
(一)健全组织,动员发动
1、成立组织。成立办“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在行动”活动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
2、召开动员大会。召开动员大会,进行部署安排,确保机关党员干部迅速把思想统一到市委和办党组的要求上来,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3、加强宣传。办活动领导小组要充分利用宣传栏、老龄网站等进行不间断地宣传,营造浓厚氛围。整个活动期间,要向市各类媒体积极报送典型事例和新闻稿件,真正形成转变作风,争先进位的氛围,使活动成为大家关心、关注的亮点。
(二)对照标准,学习整改。
1、组织学习。认真组织机关党员干部,重点学习党中央关于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转变作风的重要论述,市委领导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央和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外地在解放思想、转变作风、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
2、对照标准,查找问题。根据市直机关具体标准和考评细则,在联系实际,深入学习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认真查摆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地抓好整改落实。重点在以下方面查找问题:①思想境界方面。查找有无思想境界不高,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小成即满、甘居中游;对上级的文件精神学习不够、理解不深;求真务实的思想树的不牢,说的多做的少、工作部署多、抓落实少;工作标准不高,得过且过,争先进位意识不够强;公仆意识不强,忘记了自己是一名机关党员干部,思想落后于群众,落后于形势等方面问题。②改革创新方面。查找有无思想保守、墨守陈规、改革创新意识不强、畏难发愁、怨天尤人,办事凭经验、决策拍脑袋、习惯于用惯性思维思考问题;工作无创新、无思路,找不到办法,创不出经验,抓不出典型,平推平拥;怕字当头,瞻前顾后,怕得罪人,明知是错误的东西,不敢批评,好人主义,无原则的一团和气;工作办法少,路子不宽,抓不住关键,工作无生气、无特色等方面的问题。③工作效能方面。查找有无办事效率低、落实力度不够、抓而不实,有任务无措施、有布置无检查;工作讨价还价,用客观条件掩饰自己的主观不努力;习惯于当裁判员评头论足,不愿当运动员真抓实干;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议而不决,决而不行,严重的影响了党委、政府和工作部门的形象等方面的问题。④服务意识方面。查找有无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打官腔、摆官架;办事拖拉、推诿扯皮,不是积极地想群众所想、办群众所需、解群众所困,本来应按政策立即办、马上办的事,找种种借口拖着不办,造成工作被动;公仆意识不强,无大局意识,热衷于利益个人化、权力部门化等方面的问题。⑤廉洁自律方面。查找有无执行纪律不严,上班晚来早走,上班时间上网聊天;言行不规、举止不端、着装不整;自身要求不严,对明令禁止的问题搞变通,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等方面的问题。查找问题的形式,一是征求意见。发放《征求意见表》,广泛征求上下级机关的意见,广泛征求服务对象的意见。二是按专题、分层次召开各种形式座谈会、研讨会,查找问题,剖析根源。三是以 “老龄办机关与基层(村、社区)结对服务”活动为载体,结合本职工作,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找准问题症结。四是每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认真查摆问题和不足,深入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3、认真整改,公开承诺。要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写出查找的问题、整改的措施、努力的目标,并组织人人发言交流。在此基础上,完善工作目标,制定工作措施。要将职责、承诺、工作目标在办机关显要位置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三)加强督导,推树典型,健全完善长效机制
1、注重督导。办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对活动过程进行调度,及时掌握活动开展情况,提出加强和改进的意见,确保务求实效。
2、明察暗访。重点对以下情况进行明察暗访:①工作纪律情况;②中午戒酒情况;③服务情况;④工作作风、工作效率等方面的情况。
3、建章立制。根据市直机关工委制定机关标准细则,进一步完善制度,建立长效机制,使各项活动转为正常工作。
(四)检查考核,总结经验
每个干部职工都要对查找问题、提升思想境界、提高工作标准、转变工作作风等方面取得的成效,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明确努力方向,形成书面材料,召开总结大会。集中活动结束后,将此项工作作为机关建设的一项常规性工作,持续不断地开展下去,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完善创建内容,使办机关建设不断实现新跨越。
四、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办机关“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在行动”活动的顺利进行,成立办机关“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在行动”活动领导小组。
2、强化督导,严格检查。办领导要按照分工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指导。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搞好整个活动的组织、调度和指导,强化督促检查,抓好典型宣传,及时掌握各阶段活动的进展情况,提出加强和改进的意见,认真抓好活动成果的验收,确保质量,务求实效。
3、注重结合,统筹兼顾。要注重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在行动”活动与强市名城工作结合起来,与巩固扩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结合起来,与争做“泰山先锋”、创建文明机关结合起来。要按照市委要求,集中时间和精力,扎实搞好活动开展。要处理好开展活动和做好各项工作的关系,切实做到两不误、两促进。要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在行动”活动焕发出来的热情,推动当前各项老龄工作的开展,使整个活动真正成为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加快发展的过程。
第五篇:关于推进全县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建设的实施意见
昔发[2011]23号
中共昔阳县委 昔阳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关于推进全县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建设的实施意见》的
通 知
各乡(镇)党委和人民政府,县委和政府各部委、办、局,各人民团体:
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现将《关于推进全县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建设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昔阳县委 昔阳县人民政府
二O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主题词:社会管理创新 项目建设 实施意见 抄 报:中共晋中市委 晋中市人民政府
中共昔阳县委办公室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印发
共印160份 关于推进全县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建设的实施意见 根据中央、省、市关于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总体部署,按照社会管理创新系统设计、总体把握、项目化管理的要求,就我县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建设,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条块结合、整体推进的原则,以实施项目化管理为基本模式,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科学化、系统化、整体化和规模化,确保全县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推进有序、责任明确、保障到位、服务基层、惠及群众,为建设民富县强、人和政通、山川秀美、人民幸福自豪新昔阳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工作目标 开展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建设,要以解决当前社会服务管理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为突破口,通过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建设措施,全面加强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管理方式创新和保障体系创新,实现“四个明显提高”,即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明显提高;基层社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明显提高。
三、推进措施
(一)组织领导 全县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建设推进工作,由县综治委统一组织领导和督促指导。各乡(镇)、县直相关单位要主动承担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成立专门的项目建设领导组织机构,定人、定岗、定责,采取有力措施,统筹规划部署,集中组织落实,全面推进项目建设。
(二)职责任务 根据中央《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建设指南》的具体要求和省委、市委的安排部署,全县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共确定为43项,分为维稳类、民生类、重点人群管理类、基础建设类和组织行业管理类5大类,具体项目和任务见《昔阳县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建设任务》(附件1)。全县按照总体设计、条块结合、整体推进的原则,5大类43项项目分别由县直部门和各乡(镇),以系统组织和属地推进的方式予以全面落实。其中,每一项项目都分别确定了县直牵头单位和协作单位,具体任务分解见《昔阳县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建设县直部门任务分解表》(附件2)
(三)推进步骤 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综合性的工作,需要积极稳妥、扎实有序地组织推进。根据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实际情况,全县项目建设一年初见成效的要求,实施分步推进,共分为四个阶段。
1、动员部署。时间为2011年10月20日—2011年11月底。县委、县政府召开专门会议,进行集中安排部署。县直各牵头部门和各乡(镇)成立项目建设领导机构,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进行组织协调和动员部署。
2、重点推进。时间为2011年12月初—2012年2月底。各级各部门分别根据项目建设的具体要求,结合乡镇和部门实际,实施试点带动、重点推进。县直部门要确定一定范围的试点乡(镇)、村,各乡(镇)要从化解社会矛盾、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两新”组织服务管理、互联网安全监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基层基础建设8个方 面确定不少于20项的项目进行集中推进落实,尽快抓出典型,形成示范效应。
3、全面实施。时间为2012年3月初—2012年11月底。进一步推进各试点单位和试点项目的开展落实,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整改问题,全面推开43项项目在各级各部门的建设任务。期间,县、乡两级召开专题现场会进行集中推进。
4、阶段验收。时间为2012年12月初—2013年1月底。全县将对项目建设工作进行阶段考核验收,总结经验、不足、组织评比、表彰,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建设长效机制。以后按,半年进行督查,年终进行考核。
(四)工作考核 全县将统一制定具体的项目建设考核办法,主要从组织推进、项目落实和群众评议三个方面,对项目建设整体工作按进行百分制考核,并纳入对各乡(镇)、各部门单位总体工作的考评范畴。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统筹推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是全县转型跨越发展的一项硬任务,涉及行业广,参与部门多,必须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全力以赴,扎实推进。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建设的重要性,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分工负责、直接抓,把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建设摆到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全县“三网一教育”推进体系,深入调查研究,加强督促指导,及时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根据任务分解的具体职责要求,明确工作重点和工作方向,迅速组织动员,积极部署落实,确保全县形成齐抓共管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合力。
(二)结合实际,扎实推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服务的是基层,惠及的是群众。因此,各级各部门必须结合基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宜可行的项目建设实施方案,切实解决好广大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切实解决好当前社会服务管理薄弱环节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对各项建设任务,属于新建的,要制定规划抓落实;属于完善续建的,要注重规范抓提高;属于县级专项建设的,县直牵头部门和协作部门要集中组织推进;属于多级建设的,县直部门要和各乡(镇)积极沟通,相互配合,避免出现步调不一致、要求不统一的现象。各级各部门尤其要针对本乡镇本部门单位社会管理工作上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针对性地细化和分解建设项目,将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责任人。县直各牵头部门、各乡(镇)于11月底前,将具体实施方案报县综治办,并及时向县委、县政府进行工作汇报。
(三)条块结合,有序推进。各乡(镇)全面落实与县直部门牵头推进要实施有效对接和配套,形成齐头并进、相互配合的工作格局。县直牵头部门要认真负责,做到统筹协调;协作部门要积极配合,主动落实。各部门不仅要严格落实任务分解的具体要求,还要针对性地对基层开展项目建设进行行业指导、规范管理和绩效考核;确保整体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有序推进。各乡(镇)要结合本乡镇实际,对社会影响大、惠及群众广、解决问题准的项目予以优先推进,实施重点突破;要分类别、分阶段、分批次、分重点,逐步推进各项项目建设,及时总结经验,推广试点,带动全局;要在现有项目建设的基础上,敢于创新、敢于突破,抓出成效、抓出特色,形成具有区域特点的社会管理体系。
(四)强化保障,全面推进。各级各部门要始终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保障力度。要加大对 项目建设的财政投入保障,县里和乡镇都要列出财政专项预算并逐年增加,特别是对涉及民生的项目要重点予以保障推进,并不断完善财政投入主导与社会配套相结合的投入保障机制。要严格工作责任,加强督导检查,对组织到位、推进有力、成效明显的乡镇、部门,县委、县政府将予以大力表彰奖励;对因领导不重视、落实不到位、责任不明确,而造成项目建设滞后、影响社会管理创新整体工作,或者发生重大事故、案件和群体性事件的,将严格实施一票否决,并对主要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要强化宣传保障,通过各种媒体和手段,宣传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意义、目标和社会效果,进一步激发基层参与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建设的积极性,把全县的决策变为各级、各部门和广大群众的自觉行为,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提供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附件:
1、昔阳县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建设任务
2、昔阳县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建设县直部门任务分解表 附件1: 昔阳县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建设任务 按照中央《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建设指南》和市委《关于推进全市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建设的实施意见》的总体部署和具体要求,我县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共划分为5大类43项,具体项目和任务如下:
一、维稳类项目(9项)
1、“大调解”体系建设项目。(1)全面推进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三位一体”大调解体系建设,不断健全完善大调解工作部门联动机制、基础保障机制和组织运行机制;(2)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调解组织,建立健全医患纠纷、征地拆迁纠纷、土地纠纷、劳资纠纷和交通事故、消费权益、涉农利益等领域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3)组建相应的专(兼)职调解队伍,建立调解组织、调解人员信息库和基础工作台帐,投入必要的办公设施、交通通讯工具和调解工作经费;(4)设立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专项资金。
2、社会矛盾排查调处中心建设项目。(1)建立县、乡社会矛盾调处中心,强化纠纷排查、重大纠纷调处、组织听证对话、社会舆情研判、稳定风险评估、检查考核、专业调处指导、队伍教育培训等综合功能;(2)依托乡镇(城区社区管委会)综治工作中心建立矛盾纠纷调解平台,完善联动机制,实现“一条龙”受理、“一站式”服务、“一揽子”解决矛盾纠纷;(3)建立社区(农村)社会矛盾调处工作站,收信社情民意,排查化解纠纷;(4)进一步推进县、乡两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中心建设,建立信息资料库。
3、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建设项目。(1)在县、乡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重大决策、项目、事项出台实施的前置程序和必备条件;(2)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纳入党委政府决策程序,纳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履行综治维稳工作实绩档案;(3)完善评估程序,建立健全听证、专家论证和社会公示等公众参与制度;(4)建立专业评估队伍、专家信息库,加强教育培训,提高评估能力和水平,有效预防群体性事件。
4、应急处置管理机制建设项目。(1)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应急管理机构,依托反恐部门,整合应急、维稳、处突部门力量,成立反恐应急组织,推动应急中心与公安指挥中心有机结合,建立统一领导的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努力形成应急指挥中心、实战调度中心、情报信息中心和治安防控中心的“四位一体”;(2)加强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建设,构建应急物资储备供应体系,健全应急预案,重点加强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环境污染事故、安全生产事故、自然灾害事故、暴力恐怖袭击案件等的应急处置演练;(3)健全完善群体性事件苗头隐患排查、研判、报送、预警、处置制度,健全完善公共突发事件监测预警、信息共享、风险评估、应急救援、社会动员、舆论引导和善后工作机制,加强应急知识和相关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
5、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建设项目。(1)健全工作网络,整合协调各类反映社情民意的部门,确定专人负责收集社情民意;(2)选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基层干部、党员群众担任民情信息员,负责将群众反映迫切、比较集中的意见及时梳理上报;(3)建立社情民意网站,畅道社情民意反映渠道;(4)制定相关制度措施,定期召开民意状况分析会,采取定专题研究、定人收集、定渠道反馈等办法,通过专刊,向党政部门反馈热点、难点问题,反映 群众呼声;(5)对社情民意进行汇总分类,综合分析,及时将落实情况予以公示,实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交待。
6、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终结制度建设项目。(1)县政法机关建立涉法涉诉信访接待中心,整合资源,实现“一站式”接访、“一条龙”办理、“一揽子”解决的工作格局,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方便上访群众;(2)建立充实涉法涉诉专项救助资金,完善救助制度,促进息诉罢访;(3)建立涉法涉诉信访终结机制,落实案件终结后的救助、教育稳控责任,明确新的责任主体;(4)建立完善涉法涉诉信访信息系统,实现信访事项网上办理。
7、基层平安建设项目。(1)组织开展平安乡镇、平安村、平安社区、平安家庭、平安医院、平安校园、平安公路、平安铁路、平安市场、平安文化市场、平安景区、平安企业、平安单位、平安边界等各种形式的基层平安创建活动;(2)推动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深化行业、系统平安建设标准;(3)建立健全平安乡(镇)测评体系。
8、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项目。(1)按照“政府组织、公安牵头、统一规划、市场运作”的原则,以社会化、网络化、信息化为重点,构建县、乡、村三级联网的视频监控系统,重点加强以社区、单位和家庭为主体的区域报警联网系统建设;(2)加强乡镇(城区社区管委会)专职巡防队伍建设,建立村(社区)治安巡防队伍,设立巡防室,配备必要的巡防设备,实现治安防控“公共场所全覆盖、监控范围无死角、电子防控联成网、防控打击有实效”的目标。
9、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整治改造建设项目。(1)加强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学校和幼儿园等重点地区及突出治安问题的排查整治;(2)深入推进社会治安重点整治工作的规范化建设;(3)加强“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整治改造建设,解决困难群体的 居住、就业、就医、子女就学和环境脏乱差等问题,建立集整治、管理、建设、服务于一体的长效工作机制。
二、民生类项目(7项)
10、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项目。(1)建立健全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社会保险体系,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城乡各项社会保险转移接续政策;(2)以农民工、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困难企业为重点,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3)健全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大病医疗救助、教育助学、公共租赁住房等社会救助制度;(4)完善优抚、扶老、助残、救孤、济困、司法援助、就业援助、公用事业救助等社会救助配套制度;(5)加强低保与扶贫、最低工资、失业保险和新农保政策的衔接平衡,建立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和物价联动机制;(6)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孤寡老人等困难群体救助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7)逐步提高城乡居民社会保险的待遇水平,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监督管理,确保基金安全。
11、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1)建立健全以经济适用住房、城区居民棚户区改造为主体,以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为辅助的保障性住房供给体系;(2)积极推进城中村和旧住宅区综合整治,加强农村安居工程建设;(3)进一步改善居民住房条件,着力解决城区新就业大学生、企业职工和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12、推进食品药品安全建设项目。(1)建立责任明确、制度健全、运转高效、风险可控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2)全面解决食品药品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消除食品安全隐患;(3)加强检验检测、认证检查和不良反应监测等食品药品安全技术支撑能力建设,有效预防区域性、群体性、灾难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发生。
13、城市道路交通疏堵保畅工程建设项目。(1)大力推进城市道路交通疏堵保畅工程建设,完善综合交通规划,提高交通系统的总体效率;(2)解决占道停车问题,着力抓好停车站场建设、停车现场管理和停车市场培育,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政策法规、服务条例和收费标准;(3)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和鼓励居民小区、单位大院停车有偿开放,逐步形成配建停车为主、路外停车为辅的城市停车格局;(4)坚持公交优先发展,引导市民乘坐公交出行;(5)积极优化交通组织,加快交通事故处理速度,提升道路排障救援水平,实现交通组织科学、管理精细、行为规范;(6)加大路网建设力度,构建立体型、网络型、枢纽型的交通格局。
14、社区管理社会化建设项目。(1)推行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中心“三位一体”的社区管理模式,形成“一站式”、“一条龙”的服务机制;(2)推进社区平台规范化建设,大力发展社区活动类、公益类、管理类等社会组织;(3)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建立覆盖全体社区居民的社会服务网络,设立社区社会工作站,培育社工服务机构,通过提升转换、招聘引进和政府购买等途径,在社区设置社会工作岗位,提供各类社会服务;(4)建立社工队伍激励机制,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志愿者有序参与社区管理服务;(5)突出整合社区群防群治力量,规范管理平安志愿者队伍,开展多种模式的平安社区建设活动。
15、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建设项目。(1)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划分若干基础网格,将社区、农村内的市场、学校、医院等驻区单位以及楼栋、院落等归入基础网格,建立以“人、地、物、情、事、组织”为核心的基础信息数据库,将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和社区自治纳入网格;(2)依托城区社区管委会(乡镇)和基层社区、农村,全面整合原有劳动保障、计划生育、流动人 口、治安巡防、城管等工作力量,组成综合服务管理队伍,与党建、卫生、治安、城管、信访、流动人口及出租屋管理、重点人群管理等基层工作一并纳入服务平台,明确网格责任人,全面承担各项工作任务,实现网格社会服务管理力量配置的优化整合;(3)对管理网格实行定人、定岗、定责、定奖惩,严格落实网格责任,网格管理主体与单位签订责任书,将网格责任具体化;(4)建立健全科学的网格化管理考评体系,促进网格化管理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
16、村庄社区化服务管理体系建设项目。(1)按照社会管理网格化建设的要求,推进村庄社区建设管理,整合村级公共服务设施,全面开展网格化建设;(2)加强村庄社区基层党政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建设,组建农村平安志愿者、综治员、信息员、调解员、治安巡防队等群防群治队伍,加大经费投入,给予必要的工作补贴;(3)规范和增加村庄的社区管理功能,加强物业管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治安管理、环境卫生等服务管理工作;(4)创新村庄社区警务模式,配齐配强警务力量,提高防范控制能力。
三、重点人群管理类项目(10项)
17、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体系建设项目。(1)完善县、乡、村(社区)三级服务管理网络,加强协管员队伍建设,将流动人口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2)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流动人口流入地与流出地双向服务管理协作机制和“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服务管理新模式;(3)在工业产业园区、大型企业等流动人口积聚地实行集中居住、集中管理、集中服务模式。
18、流动人口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建设项目。(1)有效整合信息平台和数据资源,开发流动人口及出租房屋服务管理软件系统,建立集流动人口治安、消防、计生、食品安全、劳动就业、房屋 租赁备案、居住证办理、税收征管、人员分类管理等功能为一体的人口信息综合管理平台;(2)强化信息采集措施,建立和完善信息收集、资料整理、分类录入、信息反馈、跟踪管理、服务到位的运行机制,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辖区内的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情况;(3)逐步实行信访、工商、电信、银行等统一联网,共享信息、有效对比,以实现“人证对应、人房对应、人岗对应”。
19、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建设项目。(1)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流动人口居住证管理办法,实行“一证通”制度,落实配套政策措施,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就业培训、医疗卫生、住房、社会保障等实际问题;(2)建立完善流动人口公共服务网络体系,实现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同服务、同管理;(3)鼓励流动人口参与公益服务,维护社会稳定,积极稳妥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0、刑释解教人员过渡性安置基地建设项目。(1)建立刑释解教人员信息库,实现刑释解教人员出监所评估、衔接管理、安置帮教等工作“无缝对接”;(2)推进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一体化,建立监管所与家庭、单位、社区帮教管理的衔接机制;(3)在县级建设集食宿、教育培训、救助、组织公益劳动等功能为一体的过渡性安置基地,解决“无家可归、无业可就、无亲可投人员”过渡性生活安置问题;(4)制定政府补助过渡安置人员办法,对刑释解教人员在出监所后,符合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由财政安排资金发放最低生活保障补助费;(5)对有效安置刑释解教人员就业满一年的企业,在税收上给予一定比例的减免,财政予以相应的工作经费。
21、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帮教管理机制建设项目。(1)开展重点青少年群体帮教服务和违法犯罪预防试点,对社会闲散青少年、流浪乞讨未成年人、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农村留守儿 童、有严重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青少年,采取每一类重点青少年群体确定一个部门牵头和一个相应行政区重点承办服务管理;(2)通过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失学或流失,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职业介绍、信息咨询等服务,拓展业务渠道;(3)依托有关专业力量,强化对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帮助;(4)完善重点青少年群体分类动态管理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杜绝辍学生、流失生;(5)实行未成年人轻罪记录封存消灭制度、开展结对帮教等措施,探索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新途径。
22、社区矫正建设项目。(1)在县里建立社区服刑人员“管理教育服务中心”,组建司法所人员、社区民警、专(兼)职检察联络员、社区矫正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共同组成的社区矫正队伍,配备社区矫正工作专职人员;(2)加强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和帮贫扶困工作,对有需求的社区服刑人员提供技能培训、过渡性安置;(3)将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经费、行政运行费、办案业务经费、业务装备费等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县财政配套拔付保障机制;(4)根据监狱提供的社区服刑人员的风险等级和矫正意见,实施分级管控措施;(5)建立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使社区服刑人员从判决生效就进入监控视野;(6)逐步运用指纹识别、语音识别、手机GPS定位等技术加强对各个管理级别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有效杜绝脱管漏管现象。
23、孤残流浪乞讨少年儿童保护中心建设项目。(1)依托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或社会福利院,建立流浪乞讨少年儿童保护中心;(2)建立完善流浪乞讨少年儿童保护的相关办法;(3)加强对流浪乞讨少年儿童等生活无着落未成年人的救助;(4)加强对孤儿、弃婴的收留抚养、教育管理。
24、违法犯罪艾滋病人收治关押中心建设项目。(1)建立违 法犯罪艾滋病人员收治中心,对被决定强制隔离戒毒、劳动教养、刑事拘留、逮捕以及被判处有期徒刑的艾滋病毒感染者进行集中收治关押;(2)制定相关管理办法,明确收治对象、收治程序、管理模式等,推进违法犯罪艾滋病人收治关押规范化。
25、专门(工读)学校建设项目。(1)新建或改建一所满足社会需要的专门(工读)学校,完善办学设施,提升办学质量,使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专门学校得到教育和矫治,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2)完善专门(工读)学校管理办法,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加强监管、服务和指导。
26、对具有肇事肇祸倾向精神病人救治管控机制建设项目。(1)建立定期排查机制,以基层公安派出所为主,村(居)委会和社区干部密切配合,对管辖区有现实危害性和暴力恐怖倾向的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开展全面排查摸底,统一建立《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病情档案》,做到底数清、情况明;(2)建立分类处理机制,对排查出的精神病人进行鉴定和风险评估,根据其现实危害性实行分类管理控制;(3)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加大经费投入,安排精神病人鉴定和评估专项经费,对困难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提供药物治疗,对需要收治的应及时予以收治;(4)依托精神病院,建立相应规模的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收治中心、安康医院或改、扩建独立专门病区,对狂燥性及无监护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查清原籍的肇事肇祸精神病人集中治疗,做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5)建立重性精神病人管理治疗信息库,将重性精神病管理治疗项目列入重大公共卫生专项,增加资金投入;(6)建设慢性精神疾病医疗机构和康复机构,加强社区精神病人的康复和管理。
四、基础建设类项目(9项)
27、基层综治组织建设项目。(1)加强对基层综治组织建设 的保障力度,进一步推进县级综治办、乡镇(城区社区管委会)综治工作中心、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法庭和农村(社区)综治办、警务室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规范化、信息化建设;(2)深入推进乡镇(城区社区管委会)综治工作中心建设,配备相应的办公用房、办公设备、交通工具及必要的办公经费,实现一个体系领导、一个平台统揽、一个机制运行、一个窗口服务,通过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重点工作联动、突出问题联治、平安建设联创、服务管理联抓,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3)严格落实县、乡两级综治经费财政保障机制和农村(社区)综治员补助经费县级财政保障机制。
28、虚拟社会动态防控网络建设项目。(1)构建虚拟社会防控网络,建立专兼职网评队伍和虚拟人口、虚拟社区、网上重点人员信息库;(2)建立完善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和舆论引导应急响应机制、网上舆情监测研判机制、重大案(事)件快速反应机制;(3)以建网安警务室为载体,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实行网上动态管理,实现对网上有害信息的快速封堵或删除,最大限度减少负面报道和恶意炒作;(4)提高网上发现、侦查、控制、处置能力,有效打压网络犯罪,统筹管好网上网下,维护现实社会大局稳定。
29、互联网安全综合管理平台建设项目。(1)整合网安管理、网上舆情、网络侦查等各类信息资源与技术系统,建设全网覆盖、功能完备、安全可靠的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对网上治安秩序的有效管控,网上社情民意的实时掌握,网上重要案事件的及时预警,网上重点目标活动的动态设防和涉网违法犯罪线索的快速查证与有效处置;(2)积极推进被动、粗放、防御型网安警务模式向主动、集约、打防控一体化警务模式转变,全面提高网上防范控制、发现处置和侦查打击能力。30、兼职网宣网评队伍建设项目。(1)加强县、乡兼职网络宣传、评论员队伍建设,不断强化正面主导力量,进一步加强互联网管理,努力实现虚拟社会现实化管理;(2)明确兼职人员津补贴、队员职责任务、日常管理考核办法等,做到兼职网宣、网评队伍上规模、广覆盖;(3)通过网上互动和网下走访,充分发挥兼职网宣、网评队伍的作用,主动加强与网络管理员、论坛版主、博主群主等网络管理带头人的联系,掌握网上舆论主动权。
31、司法信访救助基金建设项目。(1)以涉法涉诉救助资金、执行救助资金和刑事被害人救助资金等为基础,发展壮大司法信访救助基金,最大限度地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提供司法救助;(2)规范管理,明确基金使用范围、司法救助主体和司法救助对象,按基金模式运行,做到专款专用、管用分离、适时救助;(3)有效运作,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广泛发动社会各界捐赠与赞助,进一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4)进一步完善司法信访救助制度,建立健全基金申报、审批、核拨、发放及监管等各项制度。
32、政法综治信息平台建设项目。(1)加快执法信息化建设,实现各级政法机关执法办案的全程化、实时化、动态化管理监督,严肃查处徇私枉法、失职渎职等违法违纪行为,增强执法透明度和公信力;(2)建立流动人口、境外来华人员、社会闲散青少年、重性精神病患人员、吸毒人员、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对象等重点人口信息库;(3)有效整合各级、各部门的政法综治信息,实现互联、互通、共享;(4)推行网上政法综治服务与管理,建立覆盖全面、管理科学、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
33、政法综治教育培训基地建设项目。(1)建立政法干警教育培训基地,整合办学力量,加大政法干部的培训力度,每年组织开展政法干部、综治办主任、综治专干的集中培训;(2)加强 对政法系统领导干部和后备干部、新闻媒体、律师行业的领导以及业务骨干的政治培训和专题培训,强化政法系统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建设。
34、法制宣传教育建设项目。(1)开展“六五”法治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围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在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开办专栏、专题节目,组织大型宣传活动,向贫困地区赠送报纸、期刊等宣传品,拍摄宣传教育专题片,制作公益广告,举办主题展览,提升政法宣传影响力;(2)重点引导流动人口、社会闲散青少年、特殊群体和广大网民等各类主体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培养法律意识,养成守法习惯,依法表达合理诉求,防范极端事件的发生;(3)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及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诚信和法制培训,建立健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考试考核制度;(4)组织开展送法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进机关、进工地等活动,提高法制宣传教育覆盖面和群众知晓率。
35、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建设项目。(1)结合实际,县里设立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2)针对全县社会服务管理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理顺体制、健全机制,建立完善相关政策制度体系;(3)加强人、财、物保障,率先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符合昔阳发展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
五、组织行业管理类项目(8项)
36、“两新”组织管理服务体系建设项目。(1)完善境内“两新”组织(新社会组织和新经济组织)登记注册、分类管理制度,实施登记和备案双轨制,加强对“两新”组织的监督管理;(2)建立健全综合性社会组织工作机制、公共财政对社会组织的资助和奖励机制,扶持社会组织有序发展;(3)推动社会组织在机构、人事、资产、财务等方面与政府部门脱钩,完善政府向社会组织 购买服务机制;(4)严格执行社会组织负责人任职制度;(5)开展社会组织的等级评估工作,建立社会组织的激励机制和退出机制;(6)建立由民政、业务主管单位和公安、国家安全等部门对敏感类社会组织管理的内部会商机制;(7)严格境外组织准入制度,健全监管机制,做到依法、有序、有效管理;(8)在新经济组织中建立党团组织和综治组织机构。
37、专业社工和志愿者队伍建设项目。(1)推进青少年事务、禁毒、安置帮教等专业社工队伍建设,发展壮大城市管理、平安建设、治安防范、应急服务等专业志愿者服务队伍;(2)制定完善志愿者服务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人员选管、教育培训、信息研判、保障救助、考核奖励等工作机制,成立志愿者联合会,推进志愿服务长效机制;(3)规范见义勇为基金会运作,建立健全表彰奖励、医疗救助、抚恤安置等工作机制,加大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力度,有效激发和调动广大群众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积极性。
38、加强小旅馆管理建设项目。(1)依法加强对小规模旅馆的管理,特别是对无办证条件的小旅馆要强化规范;(2)按照“同等对待、同等要求、同等责任”的原则,安装旅馆业信息系统和二代身份证读卡器,提升信息登记、上传的数量和质量,及时、准确掌握流动人口实际情况。
39、重点特种行业监督管理建设项目。(1)推进重点行业管理信息化建设,逐步将信息管理系统和监控系统延伸到废旧物品收购(站)点、旧货市场、典当拍卖、机动车修理、房屋中介、物流、汽车租赁等重点特种行业(场所);(2)将二代身体证读卡器和人证自动比对系统安装到旅馆业、网吧、留宿性休闲场所等特种行业,做到“实名、实情、实数、实时”登记上传;(3)完善危爆物品管理办法,逐步在危爆物品储存仓库安装远程监控报 警系统,专用运输车辆安装卫星定位监控设备,实现购买、储存、运输、爆破、清退“一条龙”监督管理;(4)积极创新特种行业监督管理模式。40、监管场所改造建设项目。(1)加强看守所、拘留所、戒毒场所监管和安全防范,维护监管改造秩序,保护在押人员的合法权益;(2)开展文化、法制教育,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心理矫治,提高教育改造质量;(3)加强戒毒场所改造建设和看守所安全管理,看守所民警与在押人员的比例达到1:5;(4)加强看守所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系统、应急警报系统、讯问指挥系统等业务装备建设;(5)加强看守所安全管理部门联动机制建设。
41、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建设项目。(1)深入推进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建设,建立分片包干、专岗专警、联勤联动“全警消防”工作机制,健全部门定期通报、告知制度和重大火灾隐患督办整改机制,构建联合监管、巡防一体、安全评价“三大体系”;(2)实施社会单位“动态化”管理,实现119指挥中心与社区、单位监控系统互联互通;(3)大力开展“红、橙、黄、绿”四色等级评价,逐步推行重点单位消防控制室、消防保安员派驻制度和公安派出所消防协管员派驻制度,全面落实消防安全责任。
42、“绿色网吧”建设项目。(1)加强青少年上网阵地建设,建设能够满足青少年上网的“绿色网吧”,净化青少年上网环境;(2)按照属地原则,加大投入,在每个社区(村)建设1所以上的“绿色网吧”,免费供辖区内青少年上网;(3)推广“网吧”视频监控系统和二代身份证刷卡系统安装;(4)严格上网人员实名登记制度;(5)提高网络监督管理能力和水平,组织并壮大专业网管队伍,加大打击非法网站力度,完善网络屏蔽系统,及时有效的拦截有不良信息的网站和有害信息。
43、心理干预机制建设项目。(1)由政府主导建立心理咨询机构或采用政府购买的方式,规范、发展专业心理服务机构;(2)建立调查摸底、动态监控、心理检测机制,加强心理危机的提前干预;(3)对心理偏执者、吸毒者、残障人士、家庭破裂者、艾滋病患者等心理、精神上有隐患的异常人群进行排查,开展心理风险因素评估,实行分级分类管理,进行个性心理干预,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置潜在危险;(4)对失业下岗职工、失地农民、部分离退休干部、复员转业军人等群体及时进行社会心理调适;(5)政府、社会、学校、家庭联动配合,对重点群体实施心灵综合治理,帮助建立健康市民心态。附件2: 昔阳县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建设县直部门任务分解表 类 序 别 号 1 项 目 牵头部门 协 作 部 门 县人民法院、县综治办、县人社局、县公安局、县卫生局、县住建局、县财政局、县国土局、县农业委员会等部门 县司法局、信访局、县国安办等部门 大调解体系建设项目 县司法局 2 社会矛盾排查调处中心建设项目 县综治办 3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建设项目 县维稳办 县综治办、县委组织部、县信访局等部门 县委宣传部、县公安局、县卫生局、县环保局、县安监局、县民政局、县水利局、县林业局、县国土局等部门 县政府办公室、县人大办公室、县政协办公室、县纪检委、县委宣传部、县委政法委、县信访局等部门 县财政局、县信访局、县人民法院、县检察院、县公安局等部门 县公安局、县卫生局、县工商局、县文广新局、县教育局、县民政局、县妇联等部门 县综治办、县财政局、县编办等部门 县公安局、县教育局、县住建局、县环卫所、县卫生局、县人社局等部门 县民政局、县司法局等部门
(一)4 应急处置管理机制建设项目 县政府办公室 维 稳 类 项 目 5 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建设项目 县委办公室 6 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终结制度建设项目 县委政法委 7 基层平安建设项目 8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项目 县综治办 县公安局 9 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整治改造建设项目
(二)县综治办 10 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项目 民 生 类 项 县人社局 11 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 县住建局 县卫生局、县药监局 县财政局等部门 县质监局、县工商局、县农业委员会、县畜牧中心、县 经贸局等部门 目 12 推进食品药品安全建设项目 22 类 序 别 号 项 目 工程建设项目 牵头部门 县规划办 协 作 部 门 县住建局、县公安局、县交通运输局等部门 县委组织部、县综治办、县人社局等部门 13 城市道路交通疏堵保畅
(二)民 生 类 项 目 14 社区管理社会化建设项目 县民政局 15 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建设项目 县委组织部、县综治办、县公安局、县民县政府办公室 政局、县住建局、县卫生局、县信访局、县计生局、县人社局等部门 县综治办、县委组织部、县公安局、县财县政府办公室 政局、县民政局、县住建局、县环卫所等部门 县公安局 县综治办、县财政局等部门 县财政局、县计生局、县住建局、县人社局、县信访局、县工商局、县国税局、县地税局等部门 县财政局、县教育局、县卫生局、县计生局、县住建局、县人社局等部门 县财政局、县人社局、县国税局、县地税局等部门 县公安局、县民政局、县人民法院、县教育局、县人社局等部门 县财政局、县人民法院、县检察院、县公安局等部门 县财政局、县公安局等部门 16 村庄社区化服务管理体系建设项目 17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体系建设项目 18 流动人口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建设项目 县公安局 19 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建设项目
(三)县公安局 重点人群管理类项 目 20 刑释解教人员过渡性安置基地建设项目 县司法局 21 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帮教管理机制建设项目 团县委 22 社区矫正建设项目 23 孤残流浪乞讨少年儿童保护中心建设项目 县司法局 县民政局 24 违法犯罪艾滋病人收治关押中心建设项目 县公安局 县卫生局、县财政局、县民政局等部门 县人民法院、县公安局、团县委、县财政局等部门 25 专门(工读)学校建设项目 县教育局 26 对具有肇事肇祸倾向精神病人救治管控机制建设项目 县公安局 县民政局、县卫生局、县财政局等部门 23 类 别 序 号 项 目 项目 牵头部门 县综治办 协 作 部 门 县财政局、县编办、县公安局、县司法局、县检察院、县人民法院等部门 县委宣传部、县国安办等部门 27 基层综治组织建设28 虚拟社会动态防控网络建设项目 县公安局 29 互联网安全综合管理平台建设项目
(四)基 础 建 设 类 项 目 县公安局 县委宣传部、县国安办等部门 30 兼职网宣网评队伍建设项目 县委宣传部 县公安局、县财政局等部门 31 司法信访救助基金建设项目 县委政法委 县财政局、县人民法院、县信访局等部门 县人民法院、县检察院、县公安局、县司法局、县国安办、县财政局等部门 县人民法院、县检察院、县公安局、县司法局、县国安办等部门 县委政法委、县委宣传部、县人民法院、县检察院、县公安局、县国安办、县文广新局等部门 县政府办、县委政法委、县委组织部、县编办、县财政局等部门 县民政局、县工商局、县委统战部、县公安局、县国安办、县财政局、县委组织部、团县委等部门 县综治办、团县委、县公安局、县司法局、县住建局等部门 县工商局、县住建局等部门 32 政法综治信息平台建设项目 县委政法委 33 政法综治教育培训基地建设项目 县委政法委 34 法制宣传教育建设项目 县司法局 35 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建设项目 组织管理服36 “两新”务体系建设项目
(五)组 织 行 业 管 理 类 项 目 县委办公室 县综治办 37 专业社工和志愿者队伍建设项目 县民政局 38 加强小旅馆管理建设项目 县公安局 39 重点特种行业监督管理建设项目 县公安局 县工商局、县文广新局、县安监局等部门 县人民法院、县检察院、县司法局、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住建局、县卫生局、县安监局、县武警中队等部门 40 监管场所改造建设项目 县公安局 类 别
(五)组 织 行 业 管 理 类 项 目 序 号 41 项 目 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建设项目 “绿色网吧”建设项目 心理干预机制建设项目 牵头部门 县消防队 协 作 部 门 县财政局等部门 42 县文广新局 县公安局、县工商局、县财政局等部门 43 县卫生局 县公安局、县民政局、县教育局、县人社局、县老干局、县残联等部门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