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数学新课程改革反思

时间:2019-05-13 21:17: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的数学新课程改革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的数学新课程改革反思》。

第一篇:我国的数学新课程改革反思

我国的数学新课程改革历经十年,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出现了一些理论困惑和实践问题。对出现的困惑和问题的思考与探索,预示和决定了我国未来数学课程改革发展的方向:

(一)、数学课程标准。由于我国真正编制数学课程标准尚属首次,研究基础比较薄弱,研制力量比较单薄,编制时间比较仓促,相关利益关系人之间缺乏充分对话,因而我国现有的数学课程标准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素质教育理念下的数学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要不断地吸收实践中的经验,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二)、数学教材发展展望。数学教材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在数学课程改革实施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数学教材的发展对数学课程改革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新课程数学教材在时代性、典型性、多样性、可接受性方面较以往的教材均有显著改进,更关注数学的思想性和人文精神。但数学新课程的实践表明,人们对新课程数学教材的满意度还比较低,新课程数学教材还存在一些问题或缺陷,有待研究改进。

(三)、数学课程实施发展展望。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中,教师必须清楚地意识到课程标准所期望的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而学习结果的质量对所有学生都是一样的,尽管达成这一结果的方式千差万别。教师应以所期望的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为指导,引导学生去实现这些进步,教学应与学生已知的、能做的以及所期望的学习质量紧密联系,设计多种教学策略满足学生多样的学习需要,并规划适当的学习机会,允许学生以自己的节奏实现进步。

(四)、数学课程评价发展展望。数学课程评价在数学新课程改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课程评价是否科学、有效、可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数学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数学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数学课程评价理念与方法,并在数学新课程中进行了尝试探索。

(五)、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展望。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是数学教师认知结构变化的结果,在新课程背景下加强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为了优化数学教师理解数学课程与实施数学课程的认知结构。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是数学教育的一个永恒的、不能回避的重要主题,它随着数学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数学课程改革与推广的过程,也是数学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过程,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必然会不断对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数学新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我们既应该肯定成绩,在总结成绩的过程中增强课程改革信心和课程发展动力;也应该正视问题,在揭示问题的过程中树立危机意识和保持清醒头脑;更应该追寻答案,在探索答案的过程中找准眼前位置和辨明前进方向。我们既应该回望过去,在对以往数学新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的反思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也应当审视现在,在对当下数学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中寻求突破;更应当展望未来,在对未来数学新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的预见中实现创新。

篇二:国培计划初中数学研修日志(1138字)

月8日星期一晴

从数学视角认识初中数学新课程早几天就闻听王尚志老师其名,可究竟是什么传奇性的人物,今天才得以见识。已经六十五岁高龄的他精神矍铄,整整一天的讲座没有坐一下,不停地在黑板上板书,足以可见,他对数学追求的热情。王教授从认识数学课程内容的三个基点出发,告诉我们认识数学新课程变化的三个基本视角即数学视角、教育视角、学生视角,重点谈了初中新课程目标中的结构中的数与代数。

他主要从两方面谈起:

一、数、字母与运算——运算对象认识——运算背景认识——运算法则——运算应用在教学中出现的我们所疑惑的问题,王教授亲自在黑板上板演,一一证明,我们心中的疑惑终于解开。从运算的规则上提醒我们要注意运算法则、顺序、等式、不等式运算的基本性质,同时将为什么要运用这些运算律这个问题抛给我们,接着在用字母表示数上,引入了二次方程中的配方法。我们在授课中间第一次遇到配方法时,重点讲了一下,以后遇到此类问题,我们只是以一句简单的:“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了,大家下去自己体会吧!”也许就是这样一句普通的一句话,让我们的学生在配方法前面望而却步,一错再错,而此时,我们作为老师总是说:“这么简单的问题你怎么还错啊!”王教授告诉我们配方法要不断重复地讲,每用到时就要从头再来,要容忍学生犯错!

二、符号、字母、模型王教授在算术到代数中向我们提出了几个需要我们关注的问题①什么叫算术代数?②各种方法的价值③算术与代数的相同点、不同点④不要认为算术方法就可以抛弃⑤要关注学生从算术到代数的过渡过程?不是单纯的理论讲述,他以一个具体的情景问题出发,从问题的答案中启示我们无论是算术还是方程,不要一味地去强求学生,每一种方法的背后都隐藏着数学思想的渗透,如穷举法联想到分类讨论思想等。在模型的认识与确定中对我们提出了几点要求:①“学习方程”不等于“求解方程”。②通性解法③不要过分求“快”④教书不是显示自己,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在函数中他向我们提出了几个问题:①分析方程和函数的最主要的差别在哪?②每一个具体的函数让学生记住五个“背景故事”。③直角坐标系的作用④函数和其它数学知识的联系。

听完王教授的报告,一个感觉,不向以往那样一味地追求教育理论,而是从数学的各个角度向我们展示了中学数学中所存在和关注的问题。他从具体的实例出发,一步步演算,直到达到问题的答案:不停地抛出问题和我们互动,启发我们去思考;一个个建议,让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无后顾之忧;一个个为完成的疑问,让我们不断发挥团队的力量去解决,真正地体现数学研究对我们的帮助。总的来说,他今天讲的可以这样概括:

1、要站在高角度、多角度的视角认识数学

2、国家对教育很重视,要关注学生的主动、创新意识

3、我们对数学、数学教育的认识

4、数学里那些东西重要。

篇三:初中数学研修日志(1207字)

紧密接触的通道。通过聆听专家的讲座,领略专家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学方法,从根本上转变了教育观念。同时,远程研修为学员搭建了广阔的交流平台。学员与专家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通过网上研修平台,进行了充分的学习、交流,自己从各方面有了新的提高。在研修期间,我坚持观看视屏讲座、学习案例、积极参与在线研讨、相互交流评论、撰写研修感言、认真完成作业,忙得不亦乐乎。在这次网络研修中,我观看了全部的在线视频,完成了作业。在进行学习的同时,我还结合自己学习的实际,将所学与班级情况进行对比,积极进行反思,查找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同时和其他学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交流,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虽然我经常参加区、市教研活动,但继续教育研修对我来说有很大的帮助。无论从教学的理念还是教学方法上都有很大的触动,无论是一线的优秀教师对案例的生动解析,还是专家导师对理论的生动讲解,都深深的触动了我的内心,产生了情感的共鸣。这次培训让我对数学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数学它并不枯燥无味的数字算式教学,它是一门集生活、方法、情感在一起的一门很有趣的实用学科。老师作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着和引领者,只有与学生心灵沟通,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才能使数学教学走进学生的心理,使数学教学日趋生活化。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非常关注专家们的先进教学理念,听了一遍又一遍,每次听完,总会有收获。通过研修,促进了我对教学的重新认识和理解。下面谈几点自己的研修体会:

1、进一步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通过研修学习,我认为要想驾驭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师不仅要具备高尚的师德,还要有渊博的学识,同时也要有一套行之药效的方法。这是我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我要以这次远程研修培训为契机,利用各种形式广泛收集课程资源信息,认真向课程专家团队和同行学习,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理论水平。

2、进一步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应在充分了解学生,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出发,关注每一位学生,给每位学生充实提高发展的机会。教师的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教师教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真正的主角,一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是通过学生体现出来的。

3、进一步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通过这次的研修我深感合作的重要性,尤其在当今社会更需要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同事之间通过交流,讨论与学习,在同一个问题上折射出不同的智慧,把知识、经验与问题有效地联系起来,解决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难题,从而促进教师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继续教育远程研修平台,让我听到了那么多默默无闻的教育工作者实践探索的脚步声,看到了那么多的同行为了梦想在孜孜不倦的追寻着,读到了一篇篇精彩的评论和一份份饱含学员心血的很有见解的文章,我将不断地进行远程研修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篇四:国培计划初中数学研修日志(809字)

进去地去对新课程新教材做更深入的研究、探索、思考、挖掘似乎却不多,而这样的学习似乎正好为我们去挖掘去思考新课程新教材中更深入的内容提供了机会。这次国培让我深深的感觉到:教师不仅要具备高尚的师德,还要有渊博的学识,这是我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通过这次培训,收获的确不小,同时也给自己的教学带来很多新思考。

一、通过国培学习,我认为要想驾驭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师不仅要具备高尚的师德,还要有渊博的学识,这是我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要以这次远程研修培训为契机,继续加强自身的学习和提高,利用各种形式广泛收集课程资源信息,认真向课程专家团队和同行学习,不断充实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业务素质,以胜任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通过这次国培,在我的头脑中进一步确立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教育教学理念的重要性,使自己坚信只要坚持搞好素质教育,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支撑,进一步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可以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三、通过学习,解决了我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很多疑难问题,如:解决问题教学如何创设切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合作学习如何做到恰当的时间利用等。使自己在师德修养、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各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驾驭课堂、把握教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的技能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更新了教育理论,丰富了教学经验,为今后从事数学教学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开阔了视野,充实了自己。

四、进一步加强对教学工作的反思。加强教学反思,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听课教师的评课建议,及时修改、补充、调整、完善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能力提高是非常必要的。一个教师如果坚持写教学反思,几年以后很可能成为名师。我们要坚持写课后反思、阶段性反思、学期后反思和学年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进步

第二篇:浅谈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浅谈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我国实行教育改革已经很多年了,我们是在教育改革中完成我们的中学生活的。可以说我们是幸运的一代,因为我们赶上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浪潮。

学校开始给我们减负,我们的作业量少了,特别是家庭作业少了很多。我们不再像以前那样放学回到家后晚上还要在台灯散发出的昏暗的弱光下苦思冥想辛苦奋斗到半夜;我们不必要再因为没有完成作业而惴惴不安,难以入眠;我们不必再因为担心第二天的作业检查而不敢走进校园半步。这似乎就是基础教育改革给我们带来的切身利益!

学校实行素质教育,增加了体育、音乐、美术等艺术课。一周不再是简单的语数英理化生六科在那里单调的重复了。课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我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做我们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了,更加自由了,课外活动的内容也更加丰富了。

上课也发生变化了,不再是老师简单的一堂灌输。本来的课堂是老师讲学生听的,现在变成老师引导启发,学生去思考、去讨论、甚至去讲解的模式。这样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更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更好地去学会如何思考问题,如何讨论问题,如何讲解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所以更应该以自己为主体,更应该自主学习、自发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勤思考、好讨论、敢于发表不同观点、敢于挑战书本、敢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精神与能力。同时,也能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让他们学会如何处理人际交往关系。国家实行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费,让好多贫困地区的孩子有学上了,这是值得褒扬的。这是国家政府为贫困儿童做的一件好事,为贫困的家庭送去了福音。使他们的父母不必再为那“高额”的学费发愁了,也使他们不必再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回家了。这也是教育改革的一个亮点。

但是我们国家提出的基础教育改革在农村中学时否得到了好的实施呢?是否取得了一定的良好效果了呢?学生是不是真的减负了?学习生活是不是真的变得非常美好,非常自由了呢?学生的学习压力真的变小了吗?所有学龄儿童真的都接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义务教育的权利了吗?

所谓的减负,在农村中学只是家庭作业确实少了,但是在学校的作业就多了,在学校呆的时间变长,要上交的作业就多了。书面作业确实少了,但是口头作业多了!考试的次数多了!难道这就是减负?我初中时就是这样,而且初三时还得在学校上晚自习。学校还发了好多资料,虽然没强制我们必须完成,但是多年来形成的习惯,看到那么多题,不可能不去做啊!所以每天都会在教室做题做到很晚。

因为中考还在所以初三的学生的生活是不会美好的,但绝对是难忘的。中考是决定你高中在一个什么样的学校读的关键点。迈进好的高中就是离好大学进一步!只要中考还存在,初中的学生就不可能真正的减负,就不可能真正的自由。他们的学习生活就不可能非常的丰富多彩!他们就不可能有时间做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所谓的增加艺术课的课程,那似乎只是在课程表上罢了!我记得我们的课程表上每周的两节体育课总是只上一节课,另外的那节其实是数学课。贴在教室墙上的课程表是给来检查的教育局领导看的,我们学生用的课程表在我们老师的心中!难道这样也能提高我们的素养修养?难道这样的改革也能达到目标和要求,也能取得效果?

什么素质教育?在还得用高考选拔人才的今天,对农村中学是行不通的。因为农村的师资力量和学校的软件硬件设施是没法和城市的比的。农村的孩子都是输在起跑线上的,他们中学再不天天辛苦努力学习,那他们在高考中终会败得很惨。要想实施素质教育就应该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吸引更多的优秀的教师到农村任教。同时应该废除中考!

其实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确实取得了不少成效。但是还有好多地方仍然需要改进!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作为未来的教师,我们倍感责任重大。基础教育改革的重任就将会落到我们这些未来的准教师身上,我们要认清教育发展的方向,掌握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和核心,多结合实际去为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贡献出我们的微薄之力!我们作为免费师范生,国家为我们付出很多了,我们应该报答国家的培育之恩。所以我们毕业后应该尽我们最大的可能去完成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的大任。我们应该按照教育大纲要求,用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育方法去教育我们的学生,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等。

我们相信,虽然现阶段的基础教育还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但是在不久的将来,经过一代一代教育工作者的辛苦努力,经过一次次的新课程教育改革,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会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将走在世界前列!

第三篇:我国新课程改革要求

我国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正是顺应时代的要求,被广大教师乐于采用的一种全新而有效的学习方式。自从去山东学习后,我校也开始实行这种教学模式,至今已有三年多了。在尝试中,发现合作教学这种模式尤其适用于语文自读课及文言文的教学。

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合作学习时机,提高参与的欲望。当思考出现困难,需要群策群力时可进行合作学习。当学生“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 时,教师宜采用“抛锚式”教学策略,把问题放到小组内,让学生合作交流、相互启发;当提供的材料有限,需要资源共享时或学生意见不统一时可进行合作学习。出现意见不统一时,学生总认为自己的思考是正确的,别人的意见往往不会去仔细分析,这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组内冷静的思考,理智地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下面是我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案例。

刚上课我用小故事导入新课:“一位动物学家对生活在非洲大草原奥兰治河的羚羊群进行研究。他发现,东岸羚羊群繁殖能力要比西岸的羚羊群强,而且奔跑速度也不一样,每一分钟要快13米,为什么会存在这些差别呢?原来,东岸羚羊群之所以强健,是因为在他们附近生活着一个狼群,西岸羚羊群之所以弱小,是因为在他们缺少了一群天敌。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问题提出后,学生经短暂讨论得出:过于安逸的环境不利于成长,有时候恶劣的环境反而对生长有利。由此,我很自然地导入了课题。随即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包括:对题目的理解,作者简介和生字注音。齐读课文后进入小组合作学习,以两人组为形式,结合书下注释解释重点词,并练习翻译,看谁做得好。学生合作期间,教师可巡视,注意学生合作情况及进度。五至六分钟后,可让学生先解释重点词,然后以师徒组为单位,一人读原句,一人翻译,通常是师父读,徒弟译,这样最能看出合作的效果。平常可经常向学生灌输徒弟的答题情况最能体现师父的水平的思想,以调动合作学习中师父的积极性。遇到答题时合作得好的师徒组,教师一定要及时表扬,以树立榜样。翻译完课文后,进入对课文内容的合作探讨。我设计了三组问题,一个大组一题,大约给了三到四分钟的讨论时间。设计问题时,主要围绕本文的论点及论证的方法等。经过讨论,学生很轻松地解决了以上问题。之后,进入引申探讨阶段,我向学生抛出问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请再举一些例子,说说你的看法。”学生讨论积极,答题踊跃,有的答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有的答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还有的答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等等。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艰苦的环境,坎坷的道路,确实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人的上进心,从而得到教益,增强了忧患意识。

通过合作学习,本节课的重点翻译课文和难点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增强忧患意识”轻轻松松得到了解决。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让我再次看到了小组合作性学习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优势。

第四篇: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摘要: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本质上就是一种价值变革。从课程典范的重构、课程理念的创新、课程体制的发展、课程文化的再生等几个方面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进行回顾,并从合理基础、教师教育、教学评价、新课程自身等方面进行反思,提出其发展的走向,以图能更好地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关键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回顾;反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至今已有三年多,即将进入一个全面推广的阶段。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一阶段的工作进行一个全面的回顾与反思。本文从课程典范的重构、课程理念的创新、课程体制的发展、课程文化的再生等几个方面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进行了回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践面临的问题与走向,以图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所启示。

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价值变革

美国课程专家麦克尼尔(j.d.mcneil)指出,如果从课程变革的复杂性来看,课程改革通常有五种类型。一是“替代”,即一种要素可能被另一种现成的要素所替代。比如,用新的教科书代替旧的教科书。二是“交替”,即当变革被引进到现行的材料中,并有希望成为选修科目而容易被采纳时,交替就产生了。这种方式常常表现为在现行课程内容和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些新的内容,对其进行充实、改进等。三是“紊乱”,这种变革是破坏性的,对课程改革往往起反作用。四是“重建性变革”,这种变革导致对体系本身的修改,即课程改革不仅仅是课程内容、结构的改造,而是要更新课程体系,形成新的教学观,因为课程与教学的改革是分不开的。五是“价值观变革”,它强调课程改革归根到底是一种价值变革,是与课程有关的人的价值思想观念的变革。[1] 笔者认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本质上就是一种价值变革。我们不仅对课程在结构、内容等方方面面进行了改革,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课程内容的整合(如艺术、科学课的设置)等等,而且最为关键的是对人们所持有的一些价值观念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如对学校,不再认为学校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是把学校视为是课程改革的中心、科学探究的中心、课程发展的中心;对课程,认为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是超文本的课程形式;对教材,认为教材是范例,是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范例,是不断获取知识、提升精神、完善自我的范例等等。因此,我们说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价值变革。也正是这场变革,促进了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创新与发展。

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创新与发展

在价值变革的引领下,我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课程典范、课程理念、课程体制、课程文化等方面都有所创新与发展。

(一)课程典范的重构

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一个高节奏、高科技、高竞争的社会,教育只有着眼未来,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适应这一新形势。对此,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就特别强调,课程既要实现儿童的“认知”与“情意”的整合,还要实现儿童的认知发展和情意发展与文化发展的整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必须超越现行的“学科”课程典范,实现课程典范的重构。1.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一场全面的改革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评价体系的改革等等,是一场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它不只是课程内容的调整,而是一场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具体说来,有这样几点:一是新课程规定了未来国民素质的目标要求,体现了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新世纪的发展积极准备的素质教育观念。二是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体现了育人为本,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念。三是突破学科中心,基于“四基”选择课程知识,体现了面向全体,切实关心每一个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素质教育理念。四是建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这改变了传统学校只重视“学业智力”,而对其他诸如“社会智力”、“实际生活智力”、“自我认识智力”等“生存智力”均有所忽视的现象,强调对学生进行多元智力教育的素质教育观念。五是推崇“档案袋评价”“真实评价”等质性评价手段,体现了多方面评价学生的素质教育观念。六是调整现行课程政策,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合理设置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课程结构从整齐划一走向多样化,从分科走向综合,体现了给基础教育注入生命活力需要提供良好政策空间的素质教育观念。[2] 2.寻找课程改革的平衡器:以学生发展为本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果坚持“学科本位”,忽视儿童身心特点和社会需求、以及各个学科相互配合的整体效应,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就深刻分析了以往存在的弊端和问题,鲜明地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开发作为核心。这一重要的转变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是课程目标对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强调,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二)课程理念的创新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离不开课程理念的创新。如果没有课程理念的创新,课程改革就只能局限于技术层面而缺乏文化创新的动力。正是这些理念的创新,推动了课程研究,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唤起了课程改革的生机和活力。

1.创新的学校观。学校是学习型组织,是培养人的机构,而不是官僚机构,不是公司,不是监狱,不是附属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展开,过去的官僚本位、国家本位等僵化的管理体制正在被打破,学校正在成为教育改革的中心。这意味着教育改革将走向每一个教师自己的生活舞台,走向学生的学习空间,强调所有成员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和规范,以便使学校更具活力,更有效率。学校应该成为联系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前沿阵地,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加强与社区、科研机构等的联系,通过合作交流、反思和探索,形成合作团队,拓展对学校教育与学校课程的认知,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实现学校的特色化发展之路。2.创新的课程观。传统教育中,课程知识多是文本的,这种文本的课程知识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组织上的线性和顺序性;单向性,课程知识早已安排好,教师只是按部就班地按照统一进程进行讲授;课程知识是围绕一个主题或侧面来进行论述和描写的。而新的课程观则强调课程知识要尽量体现超文本的特点。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个教师、学生在对课程文本的理解和解释中,总要融入个人独特的生活经验,形成不同的意义生长域,从而对课程作出某些生产性或创造性的改变。课程成为一种动态的、生成的“生态系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教师、课程之间是互动的、交流对话的,他们通过反思人类的生存状态、个体生活方式来理解课程、创造课程。

3.创新的教材观。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坚持“教材是范例”的观点,认为教材要由控制和规范逐步转向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成为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范例,成为不断获取知识、提升精神、完善自我的范例。教材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文化,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是案例或范例,强调教材是学生发展的“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是进行交往的桥梁。另外,我们认为,教师其实就是一种最好的教材,他的学识、人品深深地影响着学生,教育着学生。4.创新的教学观。传统的教学观把教学视为是知识传递的过程,教学被窄化为知识积累和技能训练。新的教学观则认为课堂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相互交流,在对话中不断建构知识。同时,学生也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他们必须具备批判意识,敢于直面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设法加以解决,形成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教学不再重教知识,而是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它是师生富有个性化的生命活动。

5.创新的教师观。新的教师观认为,教师应由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向批判者、反思者、建构者等转变。首先,教师要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课程知识的建构者(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其次,教师要由学生的“控制者”变为学生的“促进者”“合作者”“引导者”。此外,教师还应是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批判者”和“反思者”。教师应利用个人的课程意识和教育理性为依据对其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批判和反思。

6.创新的学生观。新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有着完整生命表现形态的发展中的人,具有生命的整体性和发展的能动性。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学生,树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意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思考,尊重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第五篇: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摘要: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本质上就是一种价值变革。从课程典范的重构、课程理念的创新、课程体制的发展、课程文化的再生等几个方面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进行回顾,并从合理基础、教师教育、教学评价、新课程自身等方面进行反思,提出其发展的走向,以图能更好地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关键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回顾;反思

Abstract: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of basic education in China is essentially a kind of reform of the values.The writer reviews the reform from the re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examples, the innovation of curriculum idea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system, the regeneration of curriculum culture ,and also reflects the reform from rational bases, teacher education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the new curriculum itself.This will be beneficial for better development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Key words:basic education;new curriculum reform;review;reflect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至今已有三年多,即将进入一个全面推广的阶段。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一阶段的工作进行一个全面的回顾与反思。本文从课程典范的重构、课程理念的创新、课程体制的发展、课程文化的再生等几个方面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进行了回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践面临的问题与走向,以图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所启示。

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价值变革

美国课程专家麦克尼尔(J.D.McNeil)指出,如果从课程变革的复杂性来看,课程改革通常有五种类型。一是“替代”,即一种要素可能被另一种现成的要素所替代。比如,用新的教科书代替旧的教科书。二是“交替”,即当变革被引进到现行的材料中,并有希望成为选修科目而容易被采纳时,交替就产生了。这种方式常常表现为在现行课程内容和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些新的内容,对其进行充实、改进等。三是“紊乱”,这种变革是破坏性的,对课程改革往往起反作用。四是“重建性变革”,这种变革导致对体系本身的修改,即课程改革不仅仅是课程内容、结构的改造,而是要更新课程体系,形成新的教学观,因为课程与教学的改革是分不开的。五是“价值观变革”,它强调课程改革归根到底是一种价值变革,是与课程有关的人的价值思想观念的变革。[1]

笔者认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本质上就是一种价值变革。我们不仅对课程在结构、内容等方方面面进行了改革,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课程内容的整合(如艺术、科学课的设置)等等,而且最为关键的是对人们所持有的一些价值观念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如对学校,不再认为学校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是把学校视为是课程改革的中心、科学探究的中心、课程发展的中心;对课程,认为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是超文本的课程形式;对教材,认为教材是范例,是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范例,是不断获取知识、提升精神、完善自我的范例等等。因此,我们说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价值变革。也正是这场变革,促进了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创新与发展。

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创新与发展

在价值变革的引领下,我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课程典范、课程理念、课程体制、课程文化等方面都有所创新与发展。

(一)课程典范的重构

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一个高节奏、高科技、高竞争的社会,教育只有着眼未来,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适应这一新形势。对此,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就特别强调,课程既要实现儿童的“认知”与“情意”的整合,还要实现儿童的认知发展和情意发展与文化发展的整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必须超越现行的“学科”课程典范,实现课程典范的重构。

1.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一场全面的改革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评价体系的改革等等,是一场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它不只是课程内容的调整,而是一场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具体说来,有这样几点:一是新课程规定了未来国民素质的目标要求,体现了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新世纪的发展积极准备的素质教育观念。二是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体现了育人为本,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念。三是突破学科中心,基于“四基”选择课程知识,体现了面向全体,切实关心每一个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素质教育理念。四是建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这改变了传统学校只重视“学业智力”,而对其他诸如“社会智力”、“实际生活智力”、“自我认识智力”等“生存智力”均有所忽视的现象,强调对学生进行多元智力教育的素质教育观念。五是推崇“档案袋评价”“真实评价”等质性评价手段,体现了多方面评价学生的素质教育观念。六是调整现行课程政策,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合理设置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课程结构从整齐划一走向多样化,从分科走向综合,体现了给基础教育注入生命活力需要提供良好政策空间的素质教育观念。[2]

2.寻找课程改革的平衡器:以学生发展为本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果坚持“学科本位”,忽视儿童身心特点和社会需求、以及各个学科相互配合的整体效应,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就深刻分析了以往存在的弊端和问题,鲜明地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开发作为核心。这一重要的转变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是课程目标对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强调,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二)课程理念的创新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离不开课程理念的创新。如果没有课程理念的创新,课程改革就只能局限于技术层面而缺乏文化创新的动力。正是这些理念的创新,推动了课程研究,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唤起了课程改革的生机和活力。

1.创新的学校观。学校是学习型组织,是培养人的机构,而不是官僚机构,不是公司,不是监狱,不是附属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展开,过去的官僚本位、国家本位等僵化的管理体制正在被打破,学校正在成为教育改革的中心。这意味着教育改革将走向每一个教师自己的生活舞台,走向学生的学习空间,强调所有成员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和规范,以便使学校更具活力,更有效率。学校应该成为联系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前沿阵地,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加强与社区、科研机构等的联系,通过合作交流、反思和探索,形成合作团队,拓展对学校教育与学校课程的认知,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实现学校的特色化发展之路。

2.创新的课程观。传统教育中,课程知识多是文本的,这种文本的课程知识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组织上的线性和顺序性;单向性,课程知识早已安排好,教师只是按部就班地按照统一进程进行讲授;课程知识是围绕一个主题或侧面来进行论述和描写的。而新的课程观则强调课程知识要尽量体现超文本的特点。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个教师、学生在对课程文本的理解和解释中,总要融入个人独特的生活经验,形成不同的意义生长域,从而对课程作出某些生产性或创造性的改变。课程成为一种动态的、生成的“生态系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教师、课程之间是互动的、交流对话的,他们通过反思人类的生存状态、个体生活方式来理解课程、创造课程。

3.创新的教材观。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坚持“教材是范例”的观点,认为教材要由控制和规范逐步转向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成为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范例,成为不断获取知识、提升精神、完善自我的范例。教材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文化,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是案例或范例,强调教材是学生发展的“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是进行交往的桥梁。另外,我们认为,教师其实就是一种最好的教材,他的学识、人品深深地影响着学生,教育着学生。

4.创新的教学观。传统的教学观把教学视为是知识传递的过程,教学被窄化为知识积累和技能训练。新的教学观则认为课堂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相互交流,在对话中不断建构知识。同时,学生也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他们必须具备批判意识,敢于直面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设法加以解决,形成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教学不再重教知识,而是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它是师生富有个性化的生命活动。

5.创新的教师观。新的教师观认为,教师应由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向批判者、反思者、建构者等转变。首先,教师要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课程知识的建构者(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其次,教师要由学生的“控制者”变为学生的“促进者”“合作者”“引导者”。此外,教师还应是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批判者”和“反思者”。教师应利用个人的课程意识和教育理性为依据对其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批判和反思。

6.创新的学生观。新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有着完整生命表现形态的发展中的人,具有生命的整体性和发展的能动性。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学生,树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意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思考,尊重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课程体制的发展

与上述理念层面的创新相伴随的往往是体制层面的发展,因为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必然是二者的同步变革。

在课程管理方面,需要继续研究课程体制的统一性、灵活性以及有效性等问题,科学地落实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模式,以有效提高课程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适应性。

在课程开发方面,新课程改革明确了课程开发的三个层次:国家、地方和学校。国家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制订国家课程标准,为教科书的“一纲多本”建立前所未有的课程开发平台,让教科书走向市场,鼓励社会各界学有专长的人士参加到教科书建设中来。地方则依据国家课程政策和本地实际情况,规划地方课程。此外,在学校课程的开发中,学校要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和资源条件,调动校长、教师、学生、家长、课程专家和社区人员共同参与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工作。

在课程体系方面,新课程改革的课程体系表现为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通过设置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在对当代社会科学高速发展及对自然、人类产生的认识飞跃的基础上,对教育内容进行更新,减少课程门类,强调学科综合,构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等综合课程,如在普通高中阶段设置的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

在教材发展机制方面,新课程教材改革,必须坚持实行“一纲多本”,坚持中小学教材多样化,必须以国家统一的基本要求为前提。实行国家统一的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是教科书的“一纲多本”的制度保障。然而,教材的多样化决不是排斥由国家规划、国家组织力量编写的示范教材。需要强调的是,多样化并不等于地方化。提倡多样化,不应导致以省编教材来取代部编教材和其他省编教材,排斥部编教材、示范性教材、省外优秀教材进入本地市场;不应导致本地教材独占一方的局面。中小学教材的发展趋势,不能从“大一统”走向“小一统”。另外,教材多样化不能搞成了商品化。

在评价制度方面,新课程改革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配合课程范式的转变,在课程评价观念上发生了很多根本性的变化。评价功能从过分注重甄别、选拔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评价内容从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多方面发展的潜力;评价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评价角度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发展性,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评价方式更多地采取诸如观察、面谈、调查、作品展示、项目活动报告等开放的、多样化的方式等等。这些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的人文精神。

(四)课程文化的再生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一项持续不断的系统工程,注重时间上的全程性与空间上的无限性,营建了一种生活、对话、探究与合作的课程文化模式,实现了课程文化的再生。

所谓生活文化,就是强调课程的现实性。新课程就体现了向生活世界回归,加强了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之间的联系,使它们更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把实践和生活当成学生认知发展的活水,为课程增添了时代的源泉和生活的活力。所谓对话文化,就是强调课程的民主性。新课程十分强调对话与协商,尽可能创造各种机会,让课程专家与学科专家、专家与教师、社会人士代表分别参与对话,或让他们共同参与对话,对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等革新因素的确立进行交流和协商。专家、教师、学生、家长等相关人士通过对课程标准的解读,知道为什么学,为什么教,充分体现课程的民主性,激发参与课程改革的内在动力。所谓探究文化,就是强调课程的科学性。由于教学的对象是一个个独特的、发展中的鲜活个体,什么课程适合儿童的个性发展,怎样教学才有利于每个儿童的发展等问题就使得学校的教育情景中充满着太多的不确定性,这就给教师、学生创造了一定的探究空间,形成了学校良好的探究氛围。所谓合作文化,就是强调课程的开发性。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健全的发展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实现。同时,每位儿童都有差异,他们的发展取决于有差异的课程,没有合作就不能提供有差异的课程。为此,新课程就强调一种共生共建的课程文化,试图建立一种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人士之间共同合作的机制,有效集结各方力量,从而更好实现一个完整的人的教育。

三、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与走向

(一)迫切需要寻找课程改革的合理基础

几年来,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动下,我们对新课程改革的许多现象和问题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为课程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并积累了不少经验,但远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和全面完整的改革蓝图,无论是研究成果的数量、质量,还是研究人员的结构和素质等,还只是课程论的初创阶段。为此,我们迫切需要寻找课程改革的合理基础。

(二)课程改革与教师教育问题

教师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然而,继新课程改革进行以来,我们的教师在观念和实际操作方面都还是远远不够的。这主要表现三方面。(1)一些教师的观念难以转变,尤其是一些老教师,他们早已习惯于其熟悉的课程理念、目标、内容及方式方法等,老一套的东西早已在他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面对新课程改革,他们深感“太突然”、“不知所措”,难以适应。(2)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虽经过培训,但他们在教学方法上仍尤为欠缺,不懂得如何将理论转变为可操作的方法,要么“穿新鞋走老路”,要么就是“弄巧成拙”。比如说,新课程改革在转变教学方式方面特别将“自主、合作、探究”作为重点进行倡导。但是,“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究竟是怎样的课堂呢?这就需要每位教师进行长期的实践。然而在很多“新课改公开课”、“研讨课”上,一讲“合作”就是“小组”,什么课都是小组讨论,什么内容都要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而很少考虑这样的话题是否有讨论的价值。从组织形式上来说,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先进的学习范式,这是一个小型的学习型组织,但我们在课堂上常常看到小组学习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没有游戏规划,乱成一团,很少有实质性的讨论。结果,“小组讨论”成了课堂上的“放羊”。[3](3)在教师培养方面,目前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不能马上上岗,需培训一到两年,并且他们能否承担起实施新课程的任务,这还是一大考验。在此需要强调的是,面对教师在观念和实际操作方面存在的问题,课程理论工作者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切实走近教学第一线,帮助教师解决认识上和行动上的问题,不提倡“坐而论道”。

(三)教学评价难以开展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学校的评价仍以升入重点学校的学生人数为主。(2)新课程提出学生的发展除了“知识与技能”,还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除了学科学习目标,还有一般性发展目标;除了学业成绩,还有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的精神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等等。其中很多方面都是无法通过考试的方式加以考查,更难以用量化的方式进行准确、客观的描述。这就给教师的具体操作带来了一定难度,并且效果也不太理想。(3)高考制度与新课程同步进行,学校开设的各种课程就不可避免地要在某种程度上受考试目标的影响。例如,新课程改革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而高考在内容和方式上都仍然偏向学生的知识方面,这就使得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得不到很好的体现。

(四)新课程自身的问题

具体表现为:(1)新课程体系显得有些复杂,教师难以把握重点;(2)由于综合课程的出现,教师素质跟不上,出现备课难、工作量大增的情况;(3)有些学校感到综合实践活动课无法上,特别是信息技术课,很多农村学校至今都无一台电脑;(4)有农村学校反映,新教材过于城市化,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等的有些内容太深,不够贴近农村生活实际。这对农村学生的学习来说有一定困难。

从以上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看出,课程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继承和革新并存的过程,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也还有待于在继承与创新中进一步完善。在此,我们试图从四个方面来把握其走向。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对中外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事实及材料,进行认真的梳理和系统的研究,并结合建构主义、多元智力、后现代主义等理论,从课程改革的动因、条件、范围、过程、模式、策略、方法等方面进行综合与整合,构建符合我国实际的课程改革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式。

2.以教师专业发展作为课程改革的一大突破点。回顾当前世界教育学术界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论述,似可把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归结为三类取向:理智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反思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和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其中每种取向都在一定方面促进了教师的发展。因此,我们也应该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和教育特点的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从而使教师能更好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更加关注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强调教育要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解放学生的内部力量,发掘学生的生命潜能,提升学生的生命意义与价值,从而使教育关注生命本身,关注生命的鲜活性、体验性、主体性、独立性和完整性,为学生生命的充分发展提供一个广阔、自由的空间。

4.校本课程开发将深入发展。受城乡差别的影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将更加强调校本课程的开发。各个学校可以在国家、地方的课程框架之下,依据本地特色、学校文化传统、本校的办学理念,创造一种积极、和谐、进取的学校文化,构建出有特色的校本课程。这生动体现了课程的个性化、多样化、生活化和社会化,满足了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

参考文献:

[1]〔美〕约翰·D·麦克尼尔.课程导论[M].施良方,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145—146.[2]阚兆成.新课程:素质教育观念的重要实践[J].当代教育科学,2003,(2).[3]张菊荣.“新课改”三思[J].教育参考,2004,(3).

下载我国的数学新课程改革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的数学新课程改革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 (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 吴比 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自己内在的思维发现规律,并能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收获与反思(5篇)

    新课程改革实践与心得 野芦沟完小靳红梅 一、 教学理念得到提升 通过对《课标》的学习,教师普遍对课改理念有了全新的认识。明确了数学不是简单、机械的模仿、重复、练习,而是......

    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收获与反思[最终版]

    乐都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收获与反思新一轮课改在我校实施三年来,我镇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改的全新理念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的可喜的变化。现就我......

    数学新课程改革论文新课程数学论文

    数学新课程改革论文新课程数学论文 新课程改革与数学实验教学 摘 要: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知识与技能、过......

    数学新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调研目标:基本状态,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促进××县高中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调研时间:××××年××月××日至××××年××月××日。调研对象:××市××中学。调研方式:抽样调......

    数学新课程改革实践心得

    数学新课程改革实践心得 作为河北省新课程改革的首批践行者,通过认真学习新课标的理念,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随着改革的大潮逐渐成长、成熟起来。然......

    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之我见

    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之我见任大红(武威市马行河小学甘肃 武威733000)摘要: 当前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基础教育乃至整个民族素质即将产生深刻影响。这次课程......

    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之我见

    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之我见 . 新课标的提出更加说明推进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是数学教学的发展趋势。以教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变学会为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