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促进小班幼儿自我意识萌发的探索实践
内容摘要:自我意识是人类独有的高级心理活动情势,是特殊的熟悉进程,是主体对自己和四周事物的关系的熟悉,它指导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并对四周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小班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构成早期,他们主要通过亲身经历、重要他人、环境等取得自我意识。帮助小班幼儿构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对其自我人格的建构、社会性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试图通过笔者的实践,介绍一些增进幼儿萌生良好自我意识的途径。
一、萌生小班幼儿自我意识的必要性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情势,是指主体意想到自己的外部行为和内心活动,并且能够恰当地评价和支配自己的熟悉活动,情感态度和动作行为,由此逐步构成独立性、主动性、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与支持性等性情特点。研究表明,自我意识的出现是在婴儿24个月以后。我国研究者对学前儿童的自我发展进行了协作研究后提出:34岁幼儿是自我意识构成阶段,即小班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构成早期,他们主要通过亲身经历、重要他人、环境等取得自我意识。因此,帮助小班幼儿构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对其自我人格的建构,社会性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帮助幼儿萌生积极自我意识的几种策略与方法
1、在教学和生活活动中,帮助幼儿取得积极的自我意识。①建构有效的主题活动,了解个体自我与客体小班进园阶段是幼儿从家庭环境过渡到幼儿园环境的关键期。幼儿进园前在家中倍受庇护和关爱,多数家长对孩子的行为表现比较模糊。在幼儿园新生进园时我们经常发现一些不适现象:哭闹不止、神情紧张、坐立不安,有的乃至自由涣散、不受束缚。对小班特殊期的孩子,教师可以创设行之有效的主题活动,让幼儿对个体自我和客体有所了解。
如,《我》:介绍我和我的家庭;熟悉自己的身体;《我的物品》:熟悉自己在幼儿园使用的物品;《我的朋友》:熟悉同伴及一起玩游戏;《我的幼儿园》:熟悉幼儿园、老师、医生、食堂的叔叔阿姨等。通过这些主题活动使他们熟悉自己,对自己与幼儿园的人、事物的关系建立初步的概念。与此同时,教师请幼儿将自己最爱好的照片和玩具带到幼儿园来,使他的自我情感得到满足,从而进一步悦纳四周的环境。②捉住平常生活契机建立幼儿自信心
由于家长过分溺爱,生活小事也一味包办代替,这一定程度上造成孩子自理能力差,依靠性强。幼儿园的平常生活非常琐碎,却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占相当多的时间,捉住平常生活中的每个契机,对小班孩子建立自信尤其重要。
如,在进餐中,教师可以先给幼儿少盛一些饭,鼓励幼儿很快吃完,教师及时给予表扬:你真能干,真棒!有了一次成功的体验后,幼儿马上会添第二碗饭。又如:为鼓励幼儿积极参与生活能力锻炼,可以在班级中展开能干宝宝评比活动:自己吃饭嘉奖红五角星、自己穿***服嘉奖绿五角星、自己整理玩具嘉奖黄五角星。通过适当的鼓励让每一个孩子得到不同的五角星,长此以往,自信心也随之建立,自我意识会逐步强化。
[!--empirenews.page--]
2、在游戏交往中,帮助幼儿取得积极的自我意识。让幼儿从自我中心中摆脱出来,使其正确熟悉自己,并能正确熟悉他人。
小班幼儿对角色扮演有着浓厚的爱好,但他们只关心自己扮演甚么角色,而不能与他人调和角色分配,他们所处的是自我中心状态(让·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那末,如何想法改变这类自我中心状态,帮助幼儿公道分配角色,使自我主体与集体相互调和?
开始游戏时,教师可以先帮助幼儿相互调和分配角色,启发幼儿制定轮番交换角色的规则,让每一个幼儿都能机会均等地担负自己喜欢的角色。对有忍让行为的幼儿以五角星、小红花等给予强化表扬,而对特别自我中心,不能调和的幼儿则采取一些必要的惩罚,如取消他想得到的嘉奖(五角星、小红花),同时告知他为何得不到嘉奖,在下一次游戏角色分配前再提示他争获得到想要的嘉奖。通过这样正反两方面的强化,有助于帮助幼儿逐渐学会协商、合作,学会克制自己,是非分明。
在交往中,我还发现小班幼儿常常会以自我为中心,以为甚么都是我的,因此在同伴相处中经常出现一些纠纷。全托小班的阿伟正想拿玩具柜上的毛绒小熊玩,豆豆走到他跟前,一把夺太小熊,阿伟绝不示弱想夺回来,两人开始争抢玩具,边抢还边说:我的,我要玩的。这样的事情在小班幼儿中屡见不鲜。在他们的意识中以为我喜欢的东西就是我的。
对此类题目,教师可以应用移情教育法让幼儿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情绪,如:让幼儿体验玩具被抢走时的难过心情,碰到困难时焦虑心情,分享同伴的快乐时的愉悦心情,从而,体验他人的感受,让幼儿从自我中心中摆脱出来,正确熟悉自己和他人。
3、在良好的环境中,帮助幼儿取得积极的自我意识。刚进进小班的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发生时期,他们通过镜映(lookingglass process)构成镜像自我(looking-glass self)的进程,即把他人当作一面镜子,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表情、评价和态度来了解和界定自己,构成相应的自我概念,因而可知,教师的评价对孩子自我概念的构成非常重要。
我发现,教师在表扬某个幼儿时,没得到表扬的幼儿则会以为自己不乖,很懊丧;教师在对一个幼儿做出亲热拥抱时,在边上的其他幼儿也会要请教师抱抱,没有被抱的幼儿还会回家告知父母说:老师不抱我,不喜欢我。因此,教师要在面向全体幼儿的同时尽量关爱每一个幼儿,用亲切的微笑、和蔼的语言让他们感遭到教师对他们的爱:老师最喜欢我。
小六班的毛毛年龄偏小,开始来园时情绪不稳定、自理能力差,总是和集体格格不进。对这些个别幼儿我进行了个案追踪。一开始,我总是找机会和他聊聊,摸摸他的小脸蛋儿。起初毛毛总是以审阅的眼光注视我,一段时间后,我和毛毛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他一看见我便会主动向我问好,我便适时地表扬他,如:毛毛真是有礼貌的好宝宝、毛毛吃饭真干净,使他渐渐融进班集体中。耐人寻味的是,有时在毛毛眼前一句赞美的话会引发其他孩子的极大反应。有的孩子乃至跑到我的跟前对我说:我也是有礼貌的好宝宝、我也是,一些孩子还亲热地抱住了我。
[!--empirenews.page--]孩子的行为表现说明他们非常需要借助成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取得自我满足。反之,假如教师忽视给进步的幼儿予以表扬,那幼儿从中取得的便可能是较低的自我评价我不聪明、我不行、我不是好孩子。因此,教师的正面评价对幼儿取得积极的自我意识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帮助小班幼儿萌生积极自我意识的几点建议
笔者以为,帮助小班幼儿取得积极的自我意识的途径应来自家庭、幼儿园、社会各方面。
1、幼儿园
①教师应尊重幼儿、相信幼儿,让他们每时每刻感遭到他人对自己的尊重,从而构成积极健康的自我熟悉。观察他们的行为表现,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及发展状态,进步自己的评价水平。在平常生活中,要多鼓励,少批评,让幼儿在鼓励中健康成长。同时我以为,对发展状态不同的幼儿应给予不同的关注。帮助个别胆小幼儿克服胆小、自卑心理尤其重要,帮助其找朋友,使他们建立良好的个体与群体关系,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②用多元智能的理论来建立多重评价标准。了解和发现每一个幼儿都有不同于他人的优点和特点,使评价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如:有的幼儿在绘画方面有天赋但语言发展却不好,有的幼儿音乐天赋好而数学逻辑智能却不行,因此给予每一个幼儿积极的鼓励和肯定有助于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
③展开区域活动有助于幼儿自我意识的进步。在区域活动中,分层次制定目标,教师可和时关注到幼儿目标完成的情况,给予鼓励、肯定,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对没有完成目标的幼儿则鼓励他们在下一次活动中继续努力。由于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水平不同,接受事物的能力不同,所以,在教师眼里应当没有完成不了目标的幼儿,这些幼儿通过第二次、第三次的活动一定会完成目标。
④建立幼儿成长记录袋。记录袋中是我的作品、我的活动记录,教师、家长、自我的评价。通过记录袋让幼儿体验自我的成功,构成初步的自我成绩感。记录袋还能让教师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检查对每一个幼儿的关注程度,及时纠正自己的教育行为。
用自画像或照片创设心情墙、心情角,让幼儿我不开心、我生气了我很兴奋的种种心情在那里流露、表现,教师亦可以借此了解幼儿心理,便于疏导。
2、家庭
①家长要建立正确的观念,熟悉帮助幼儿构成积极自我意识的重要性。
②教师常常和家上进行交换,帮助家长全面了解自己的孩子。孩子在家和在幼儿园表现不一定完全一致,因此通过交换、家园联系、家长观摩、家访等情势使家长了解孩子在园表现,教师了解孩子在家表现,家园可以共同配合进行教育。
③正确评价孩子的行为。幼儿经常会以成人的评价往评价自我和他人,有些孩子说不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即便说出也是平时成人在表扬或批评他的。因此,家长要纵向地评价孩子,留意发现孩子的优点,多给予支持与鼓励,帮助孩子正确地熟悉和评价自己。
[!--empirenews.page--]
3、社会交往
幼儿是一个独立个体,同时又是一个社会人。固然小班幼儿的自我意识尚处于发生发展阶段,影响他们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他人多为家长、教师或同伴,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愈来愈多参与社会交往。社会交往不但会通太重要他人影响幼儿自我概念的发展,而且对幼儿自我整合进程也有重要的作用,带幼儿(特别是中大班)走进社会中,参与社会、社区活动,使之从自然(科学)人走向社会人。如:到社区进行环保宣传,展开我为社区服务、到超市购物,和福利院儿童联欢等活动都能让他们取得来自社会的信息,从而潜移默化地使幼儿构成调和的自我意识。附:
一、幼儿个案: 这是机关幼儿园小班的新生,在进园第一个月中,通过教师的帮助,渐渐摆脱自我中心的案例,在这里,只截取了一部份幼儿行为表现及教师的指导策略。情况分析:嘟嘟在班里年龄偏小,进园前曾上过4天托儿所,由于分歧群,家人怕孩子吃亏而未坚持下往。进园以来,嘟嘟对幼儿园的抵牾情绪很强,宁愿一个人缩在墙角。也不愿意与老师小朋友在一起,谢绝参加一切游戏活动,总以审阅的眼光来关注四周的人和事,有时还采取抵牾情绪,不愿从自我中心中走出来;动手能力弱,且不愿意学。
行为观察及措施:片断一:第一周事件:嘟嘟情绪相当低落,固然没有象其他孩子那样嚎啕大哭,但却不声不响地缩在墙角,一动也不动,听凭大小便解在裤子上,既不吃饭也不睡觉。
分析:嘟嘟的个性既内向又倔强,教师几次让他回坐位,但都遭失败。以后,教师采取软攻,先带他到图书角,任由他看书(发现他很喜欢);中午不肯睡,也没有委曲他,而是坐在他的边上给他讲书上好听的故事,渐渐消除他对教师的戒备心理,终究肯回坐位坐下。
片断二:第二周事件:通过前一周的接触,嘟嘟与老师之间已建立一点信任感。对集体生活有了一些适应,愿意坐在自己的坐位上,往厕所解小便,吃饭时还会说:嘟嘟要吃这个,不要喝汤了。固然始终不愿意自己动手,但还会喃喃自语嘟是黄星宝宝。
分析:天天都是老师喂嘟吃饭,评吃饭能干的黄星宝宝总也轮不上,妈妈来接时会问:嘟今天是黄星宝宝吗?嘟有些羡慕他人,所以才会喃喃自语说自己是黄星宝宝。老师针对嘟的这类心理状态对他说:今天嘟要当黄星宝宝了,一半自己吃,一半老师喂。嘟开始自己吃了,吃得满天满地都是饭粒,终究当上了黄星宝宝,老师大大表扬了嘟,嘟自己吃饭的积极性也大了很多。
片断三:第三周事件:已玩过好几次滑梯了,可嘟都不愿意玩。又玩滑梯了,老师对嘟说:滑梯多好玩呀,你往试试。嘟摇摇头不肯往。第二天又玩滑梯,嘟看见小朋友玩得很开心,也在一边载歌载舞,却不敢上往。
分析:由于家庭中过份的保护和他内向、胆小的个性,造成了自我保护意识过强,不愿参加自以为畏惧的活动。实在,从他的行为外显看,心里还是很想玩的,应当让他尝试一次。老师捉住他的心理特点对他说:上往试试,真的很好玩。顺势把嘟抱上滑梯,嘟快要哭了,但还是滑下来了。还好,感觉其实不是那末可怕。在老师的鼓励下,他又试了一次,又成功了,嘟尝到了奇妙的滋味。
[!--empirenews.page--]片断四:第四周事件:这些天,嘟终究克服了心理障碍,克服了自己,敢玩滑梯了,和同伴玩得可起劲了,终究融进了集体当中。昼寝了,老师到处找嘟,原来嘟在教室帮老师放凳子,老师表扬嘟,他越干越有劲,喜欢听老师的表扬,说明他有上进心和自信心了。
评析:曾让老师担心不已的嘟变化很大,已能开始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首先,老师采取尊重他的意愿的方式,答应他不入坐、不昼寝,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活动。这些方法排除嘟对上幼儿园的抵牾情绪,给予他安全感。其次,教师利用各种机会顺手推舟,采取鼓励、表扬的方法帮助嘟克服了胆怯心理,建立我不怕,我能行、我喜欢的想法,大胆参与集体活动,一步一步摆脱自我中心,建立了自信心。
二、活动案例:增进小班幼儿萌生自我意识的系列活动
小班幼儿开始经历从家庭到幼儿园的环境变迁,他们从家庭有限的人际交往活动转向更广泛更有爱好地与同伴之间的交往活动,以下系列活动的设计引导幼儿喜欢和同伴游戏,学习一些简单的交往技能,晓得一些集体规则,使之逐渐从自我中心摆脱出来。
活动一:好听的名字
目标:通过活动,使幼儿喜欢自己的名字,并愿意在集体眼前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名字。
预备:布袋木偶小狗一只。
进程:
1、幼儿围坐在教师身旁,教师手持布袋木偶小狗向小朋友问好,介绍自己的名字叫小花狗。
2、教师以小花狗的口气告知幼儿,它的鼻子特别灵,只要闻一闻,就可以猜出小朋友叫甚么名字。小花狗闻闻幼儿,猜出三个幼儿的名字,并请这三个幼儿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名字,大家为小花狗猜对了拍拍手。小花狗闻闻幼儿,故意说错两个幼儿的名字,请两个幼儿响亮地说出自己的名字,小花狗请全体幼儿教它。
3、小花狗夸小朋友真能干,都知道自己好听的名字,小花狗就和谁亲亲。
活动二:我带小动物往玩
目的:愿意与同伴友好玩,不争先,一个挨着一个轮番玩。玩时能照顾好自己的小动物,不碰坏同伴的小动物。
预备:每一个幼儿一只哥哥姐姐送的自制小动物。
进程:
1、教师告知幼儿:小动物想到操场上往玩,这么多小朋友和小动物一起玩,怎样玩才能玩得兴奋。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
2、请每一个幼儿牵抱好自己的小动物,一个挨着一个走到操场上往玩。幼儿可以抱着自己的小动物滑滑梯,可以和同伴一起牵着小动物漫步等,教师留意提示幼儿遵守必要的规则。
3、教师以小动物的口气表扬不争先、一个挨着一个轮番玩的幼儿,表扬照顾好自己的小动物、不碰坏同伴小动物的小朋友。
活动三:小小手印叠一起
[!--empirenews.page--]目标:让幼儿通过手印画,初步感受与好朋友合作画画的愉快。
预备:装有浸各种颜料小毛巾的盆子若干只。
进程:
1、教师以小小手印握握手来引发幼儿与好朋友一起印手印的爱好。
2、两位教师当场示范印画,教师请一名幼儿做好朋友,教幼儿印画的步骤:伸出一只小手按在浸有颜料的小毛巾上,使手掌心和手指都沾有颜料,用力按在白纸上,不移动,放开小手,手印便印画好了。两个好朋友一个印好后另外一个再印,两只小手印叠在一起,就像两个好朋友握握手。提示幼儿保持衣服桌面干净,印画后即往洗手。
3、幼儿先找好朋友,然后选自己喜欢的颜料印画。画好洗干净小手后,请小朋友说说哪只小手印是自己的,哪只小手印是好朋友的。
延伸活动:请幼儿与好朋友一起说说两只小手印叠在一起像甚么,教师根据幼儿说的添画几笔就成了一幅画。例:两只手印叠在一起可以像胡蝶,交叉叠可以像小狗等,并可以剪下来布置教室。
活动四:表达愿看
目标:会使用人称代词:我,你,能用完全短句表达自己的愿看。
预备:设置五个娃娃家,预备玩具、食品等给娃娃的礼物;幼儿常见的玩具、物品图片及玩具食品。
进程:
(一)游戏给娃娃过生日
1、放录音:祝你生日快乐,告知幼儿娃娃要过生日。
2、逐一出现教师预备的礼物,请幼儿说是甚么,留意纠正幼儿不正确的发音。
3、教师问:你想送娃娃甚么生日礼物?
4、送礼物。幼儿每人拿一件礼物到娃娃家送礼,送时要说:我要把XX送给你,我送你XX。要求幼儿用完全句子表达愿看。
(二)游戏买东西
1、教师扮演售货员,请幼儿来买食品、图片或玩具,买时讲清楚,我要买图片XXX或我要买XX。要求幼儿用完全句表达愿看。
2、幼儿表达愿看完全清楚,发音正确,就能够卖给他。
3、教师可以发问题如:你要买几张图片?你买这个想干甚么要求幼儿回答。
(三)平常对话
1、在活动区游戏中,教师可以启发幼儿表达自己的愿看。
2、在平常生活中,教师要为幼儿创造条件启发幼儿交谈。教师保证天天跟几个幼儿谈话。
3、天天留几分钟时间让幼儿自己说话,如:早餐前说说自己在家里的事;昨晚看甚么电视了;午餐前说自己喜欢甚么事,想干甚么等。教师启发幼儿谈话内容,留意指导幼儿要语意清楚的交谈。
第二篇:操作材料有效促进小班幼儿科学探索
操作材料有效促进小班幼儿科学探索
摘要:科学活动中材料指的是由教师设计和提供给儿童,或儿童自发使用的操作材料和制作材料,它也是儿童学科学的重要要素之一。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需要通过物质材料的辅助,在操作中发展。适宜的操作材料安排能更有效的促进小班幼儿科学探索。
关键词:选材与数量的适宜性、呈现时机的适宜性、投放位置的适宜性、安全卫生的适宜性
陶行知在上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玩科学把戏”的口号,他还亲自去学校中和孩子一起玩科学把戏,以引起幼儿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他希望中国的儿童从“做”中学到科学知识,变成科学的孩子。而“做”的主要对象就是材料,科学活动中材料指的是由教师设计和提供,或儿童自发使用的操作材料和制作材料,它也是儿童学科学的重要要素之一。在科学活动中,科学知识抽象性较强,尤其是对小班幼儿易造成学习上的困难,观察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并结合科学知识的特点发现,如果只是单纯地听教师的讲解或演示,小班幼儿不可能获取有效的科学经验,仅会在头脑中留下一些模糊的记忆,他们是通过物质材料的辅助,在操作中进行知识建构的。材料的使用得当能转化为幼儿学科学的兴趣以及动力,可是如果方法不当,更会使幼儿对科学感到枯燥和乏味。如何才能让操作材料有效地促进小班幼儿的科学探索呢?
一、选材与数量的适宜性
材料蕴涵着丰富的可探索性和可利用性,在材料被使用时能揭示自然现象间的某种关系以及不同材料之间的联系。材料的投入是否恰当,还关系到能否调动幼儿参加科学活动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教师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蕴含多种教育价值的材料,能够引起幼儿的注意,吸引他们去探索。在科学探索材料的选材上要注意:
1、拓宽科学操作材料的选择渠道,越贴近幼儿生活的材料越能激发起幼儿的探究欲望,如小班幼儿“会滚的果娃娃”活动中,各种各样的水果让幼儿感到亲切,并非常乐意去与材料互动。
2、材料要直观形象并具有可欣赏性,小班幼儿由于心理发展的特点,他们的思维方式是直观形象的,他们对美丽、生动的事物会产生极大的兴趣,依据这一特点,因此我们投放的操作材料也与别的年龄层次不同,要以直观形象且美观的操作材料为主。如小班数学活动“鱼宝宝舞会”中,幼儿作为鱼宝宝直接参与到数学活动中,鲜艳生动的鱼宝宝极大地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而小舞台、鱼泡泡等非常直观的材料让幼儿体验了颜色的分类,还掌握了5以内的计数。
但材料也并不是越多就越好,材料过多,容易分散幼儿注意,干扰操作,应根据活动主题及幼儿的实际情况提供适量的材料,以满足操作需要。如小班探索活动“蛋宝宝立起来”中,教师给每桌幼儿拿出了十多种需要探索的材料,如此多的材料呈现在幼儿面前,使小班幼儿无法在一次活动中一一尝试,既拖拉了时间又造成了幼儿兴趣的丧失,最后幼儿肯定不能完成探索任务,从而忽略了需要探索的主题。小班幼儿因年龄较小,其合作性还不强,操作材料也不宜过少,根据其年龄特点,一人一至两份比较适宜。
二、材料呈现时机的适宜性
(一)就幼儿而言:幼儿是发展中的个体,他们的发展水平起点是不一样的,要根据每一个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适时的提供材料,促进其发展,如小班活动“水不见了”中,幼儿在探索到海绵、棉花等物品吸水后,个别幼儿又发现水被吸进棉花和海绵里后再撒些水进瓶子,水还是会流进来,这时教师给幼儿又提供了两个瓶子,一个瓶子里装少一些棉花,另一个瓶子里装多一些棉花,让个别幼儿去探索,最后幼儿发现,棉花多的瓶子吸水也多,从而又发现了吸水饱和度的问题。
(二)就材料而言:操作材料作为探索目标的载体,同一教学内容不同阶段的所需操作材料往往是不一样的。如在“送图形宝宝回家”时,第一批投放的材料以单一特征为主,有利于幼儿感受特征;第二批材料则加以形状、颜色、大小的干扰,逐步递加了难度。也正是由于材料的阶段性特征,为幼儿在最近发展区之间搭设了一个“梯子”,对于幼儿的探索性、自信心都有很大的正面影响。如此分层次投放的意义在于根据幼儿探索问题的进展情况分批分层地及时投放材料,能使材料真正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
三、材料投放位置的适宜性、材料摆放要方便幼儿操作,并能支持幼儿通过操作获得相应经验。在小班活动“会飞的塑料袋”中,教师将塑料袋放在自己的身后,幼儿的注意力直接转移到五颜六色的袋子上,而对老师视而不见了,这样的摆放就干扰了教师的组织效果。在活动开始后,幼儿与塑料袋互动一次结束,教师要总结经验,老师没有让幼儿将材料放在固定的位置,而是让幼儿拿在手上,这样就分散了幼儿的注意力,使总结效果没有达成。第二次操作时,老师提供了胶带、剪刀以及各种各样的辅助工具,可是这位老师将剪刀摆放在一张桌子上,胶带摆放在一张桌子上,造成了幼儿的哄抢。由此可见:材料的摆放位置,会直接影响幼儿的操作及活动效果的达成。活动中开始不操作的材料,最好放在幼儿身后;在一次操作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讨论时要离开材料,让幼儿专注于讨论,免于被材料打扰;给幼儿提供材料较多时,要注意分层次,分若干组场地,避免造成混乱。
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机会有集体的正规性科学活动中,还有儿童自由选择的非正规性科学活动,教室里可以设立数学角、探索区,为幼儿平时探索、发现科学现象、学习和巩固数学知识提供条件。其材料投放位置不宜过高,要方便幼儿取放;空间要适宜,不能太拥挤。
四、操作材料安全、卫生的适宜性
幼儿操作的材料应确保安全与卫生,教师要增加安全、卫生意识。当幼儿操作的材料有安全隐患时,教师必须在操作前进行讲解演示,示范正确的操作方法,强调注意事项,让幼儿掌握避免危险的方法,以确保安全。如小班活动“黑暗王国”中,幼儿蒙上眼睛在黑暗的世界中探索,教师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安全问题,为幼儿提供尽量软的环境,避免活动过程中出现危险,在活动前要给幼儿提示正确又安全的活动方法,比如一步接一步走或者手拉手一起走,以及做一些心理安慰,以防幼儿心理上出现极度恐慌。此活动中还有很多材料是需要幼儿利用触觉、听觉、味觉等来感知的,在给幼儿提供的材料中就要考虑幼儿的卫生问题,如巫婆的鞋子,杯子等生活用品需要幼儿用手摸,用鼻子闻等,就需要事先对这些物品进行消毒;又如在品尝黑暗王国的味道时,幼儿是看不见的,教师在送食物到幼儿嘴巴时,就需要带上一次性手套或用牙签等,避免交叉感染。教师在注重安全卫生的同时也给幼儿做了好的榜样,有助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并知道如何保护自己。有了良好的操作习惯,才会有更多的发现与探索。
正如陶行知所说,“师生共同在做上学,在做上教,在做上质疑问难”,进而“师生运用科学方法在做上追求做之所以然”。意思是幼儿和老师一起通过与环境中的人和事物相互作用获取知识和形成概念。而小班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特点,所以操作材料则成了幼儿思维的基石,脱离了操作材料的探索将是一纸空谈。以上几点材料投放的心得,希望能让大家牢固的树立起“让材料引领幼儿学习”的意识,有效促进小班幼儿科学探索。
第三篇:浅谈小班幼儿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
浅谈小班幼儿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
自我意识是人关于自我的认识,它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等,其中“我”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我的身体、我的东西、我的家、我的表现等等都属于自我意识。3-4岁年龄段的小班幼儿已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意识,他们已经开始以“自我”为中心来与成人、同伴交往,来认识周围的客观世界。但由于现代子女多是独生或独二代子女,很多家长对孩子过度溺爱,不加选择地满足幼儿的各种需要,导致很多幼儿自我意识的负向发展,形成了一些消极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行为,比如任性、不会与别人分享,把别人的东西视为己有,与同伴争抢玩具等。因此,采取必要的教育行为培养幼儿良好的自我意识,使之进行积极的社会化发展,在小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开展“认识自己”的主题活动,让幼儿初步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
刚入园的小班幼儿。第一次离开家庭,步入集体生活,其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常如此表现:自己的玩具不允许别人玩,自己的椅子不允许别人坐,幼儿园的玩具经常会带回家,喜欢和别人争抢玩具等。这些都说明他们对“你的”“我的”还分辨不清楚。
鉴于此,可以开展“认识自己”的主题活动。首先,引导幼儿认识我自己,让幼儿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与别人不同,让幼儿说说自己的性别、年龄等。
其次,引导幼儿认识“我的家”,让幼儿说说家里的人,家里的玩具,使幼儿懂得幼儿园的玩具与家里的玩具是不同的,幼儿园的玩具是大家的,小朋友应该一起玩等。
最后,引导幼儿相互交换“我的宝贝”,请幼儿把自己心爱的宝贝玩具带到幼儿园里来,并与同伴相互介绍自己的玩具,大家共同交换玩具玩,玩完后再将玩具送还同伴。结合“认识自己”这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可以在班内创设“玩具屋”和“图书角”两个主题区域,幼儿在认识、介绍、交换、分享自己与同伴的玩具、图书等诸多游戏活动中,也就分清了 “你的”“我的”,并分清了自己与集体的关系。这样,小班幼儿争抢玩具、拿别人东西等现象自然减少,其良好的自我意识也开始初步形成。
二、以幼儿日常生活活动为基础,让幼儿扩大自我意识体系
随着幼儿接触的人和物增多,他们的自我意识也随之扩大了,我们应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幼儿正确发展自我意识。班上某个幼儿未能正常入园,我们总要询问他是否生病了。如果生病了,我们表示关心,并引导幼儿制作一件小礼物赠送给生病的幼儿,以使幼儿潜移默化的懂得平时不但要关心自己,还要关心自己周围的人。
元旦联欢会,我园举行了幼儿体操比赛,我班幼儿表演的节目非常精彩。我们告诉小朋友这是大家的光荣,老师和小朋友都应该为之高兴,以使幼儿从我自己的意识扩大到我们的班级。
平时活动中我还经常带领幼儿参观本园的园设和活动场地,使小朋友感到幼儿园的美丽,教育幼儿要爱幼儿园,爱护幼儿园里的花草树木、玩具图书,尊重幼儿园里的所有老师和工作人员。
结合家长工作,让家长在平时有意识地引导小朋友观看宽敞的街道,来来往往的车辆行人,看高大的建筑物,引导幼儿认识到这是我们的家乡,教育小朋友爱自己的家乡,培养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通过一系列有目的的活动,幼儿的自我意识有了正确的发展。
三、适时利用评价鼓励机制,让幼儿学习应用自我意识
对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还应注意让幼儿逐步学会通过自我意识较清晰地评价自己和别人。为此,我们在班上创设了“我最棒”专栏,根据小班幼儿的生活卫生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养成教育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幼儿进行评价奖励。
比如贴一个小红花、一个笑脸或一个小红旗等。每次贴小奖品,我们总忘不了应用自我意识,让幼儿说说为什么得了小奖品,没得小奖品的小朋友也讲讲为什么没得到小奖品。有的小朋友说:“我也想得到小奖品,但我平时喜欢乱扔玩具,等我改正了,我也能得到小奖品了。”幼儿的这些话,充分表明,经过教育,幼儿已经能较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别人。
幼儿的自我意识已在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了明显发展,而这也成为了孩子良好品德行为发展使之进行良好社会化发展的动力。
第四篇:关于小班幼儿陶艺活动的探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艺术领域提出了“感受与创造并重”的教育观,强调让幼儿的视觉和情感获得满足、愉悦的同时,培养其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由此想到在幼儿园开展陶艺活动中,体验与创造就好比根和苗的关系,厚积而薄发,苗的茁壮成长来源于根的粗壮结实。所以,有陶艺教育家说:体验让孩子发挥个性、发挥创造力、想像力,使他的生活经验能够透过陶泥达到情感的宣泄,在创造过程中,体验生活、体验成功的喜悦。通过开展小班陶艺活动,我认为获得体验与感知是至关重要的。通过体验、感知,幼儿获得有关表现对象丰富、复杂、多元的特征。如泥塑“蘑菇”,需要幼儿在大脑中建构有关蘑菇的表象;泥塑“小鸡”,必须在仔细观察小鸡的基本特征、动态变化后,幼儿才能够捏塑出栩栩如生的小鸡来。因此,在陶艺活动里,教师应积极利用可视、可听、可感的教学媒体为幼儿做好陶艺活动的准备工作,既让幼儿产生玩陶的渴望,又为他们的创造活动提供“可能性”。
一、挖掘生活素材,确立陶艺内容。
幼儿园陶艺主题的开发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以科学的儿童发展理论为依据,了解幼儿的活动兴趣和现有的生活经验、发展水平。如《生日蛋糕》、《快乐的毛毛虫》、《种花》、《我开心,我快乐》,这些内容都是和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熟悉而有一定经验基础的。三岁是孩子跨入幼儿发展期的第一阶段,这时的思维主要是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开始进入发展时期,主要表现在喜欢以形象来概括、类化理解事物、认识事物。从身体发展看,他们的手眼协调性还未发展到随心所欲的阶段。因此,每次陶艺活动我都从最贴近孩子生活实践和游戏体验的主题活动中取材,让幼儿直接感知和体验各种教育资源,引导他们运用陶泥再现生活中的经验,激发创造的欲望。如喜爱温顺可爱的小动物可以说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小兔的玩具、小兔的故事、小兔的歌曲更是伴随着每个孩子长大。每次经过幼儿园的“小动物家”时,我们班的孩子总是拔小草、捡树叶,争先恐后给小兔喂食,有的还竖起手指放在头顶,学着小兔样子跳来跳去。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我选择了《小兔乖乖》这一主题。从实物、图片、书籍、玩具等各种途径入手,在活泼有趣的游戏活动中及时抓住三岁幼儿的关注点,在给小兔喂食中产生《小兔采蘑菇》《青菜》的陶艺活动,在观察兔笼后产生了《送给小兔的小碗》等陶艺活动。孩子喜欢夏天,喜欢赤了脚在地上跑的感觉。看到他们乐呵呵光着脚丫在席子上、鹅卵石上、软垫上跑跳,我油然想到:何不让他们尝试一下印脚印、捏塑鞋的活动?于是,就有了《我给脚丫做双凉鞋》《我的拖鞋》等陶艺活动。
二、参与体验活动,激发玩陶欲望。
“活动是个人体验的源泉,是语言表征、情节表征、动作表征的源泉。”①所以对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发展的三岁幼儿而言,陶艺,绝不是由外而内的接受过程,而是建立在丰富多样的感知、体验活动上。
1.创设环境氛围,提供视觉体验。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怎样的环境就能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通过实践,我发现,无论以哪种方式组织陶艺活动,只有把幼儿置于与之相关的环境中,在主动建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才更有利于他们充分地表现与表达。活动环境的创设应符合幼儿的审美需要,能为幼儿陶艺活动的开展提供直观具体的表象。如在《小鸡和小鸭》的主题开展期间,教室墙上布置了大量的小鸡图片、图书柜里放满了小鸡的图书、玩具柜里摆放的是各类小鸡玩具。这些物体给幼儿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耳熏目染中逐渐在脑中形成有关小鸡的表象特征,为捏塑小鸡作了知识经验铺垫。
我班绝大部分幼儿长期生活在城市,野外活动少,接触的自然物少,缺乏对需要表现物的感知,经常受挫而不愿意玩,如毛毛虫、小船、小兔,是孩子平时接触不到或不多见的。这时,教师应热情支持、鼓励幼儿与环境互动,和父母一起查找有关图片,带孩子寻找毛毛虫、观察各种材料做的小船模型、提供真的小兔。又如“我的故事”主题是关于感知和认识“我”的独特性。主题活动开展前,我尝试着通过让幼儿参与墙面布置帮助他们获得一种积极的自我体验。孩子们七嘴八舌,有的说:可以把我小时侯的照片给小朋友看呀!有的说:我想贴我和爸爸妈妈的照片。还有的说:我想把自己高兴时的样子画出来„„最后,在我的组织下,孩子们和父母一起收集照片、绘画“怪脸”。随着主题进行,教室墙上除了有幼儿全家福照片,幼儿脸部表情的特写照、大班哥哥姐姐制作的陶艺挂饰“面具”,又逐步增添了孩子们的绘画作品“我的小脸”、想象拼贴作品“有趣的面具”、和父母一起绘画的“有趣的脸”„„。在幼儿和环境不断地互动中,不仅幼儿的认知水平提高、能力增强,而且通过这种主动参与体验,孩子主动性的潜能自然而然地被诱发出来,转化为活动动机。因此,在“有趣的脸”的陶艺活动中,幼儿都兴奋提出:“老师,我想做一张爸爸那样的脸。”“我要做有漂亮长头发的脸。”“老师,我要多一点泥,我要做一张那么大的脸!”„„
2.开展主题活动,积累感性经验。
在活动组织中我强烈的感到孩子生活经验的多少直接影响他们玩陶的情绪、态度,甚至个性的张扬。小班幼儿由于思维特点与动作密切相关,动作不存在,思维无法进行。因此主题活动中,丰富的动作参与的体验活动为幼儿玩陶提供了感性经验、创造的“可能性”。如在《小鸡和小鸭》的主题活动里,科学活动《我爱小鸡》主要引导幼儿通过对实物小鸡的观察,感知小鸡的主要外形特征和习性,学习运用对应的方法比较小鸡和小鸭的不同处。体育游戏《孵小鸡》让幼儿了解母鸡孵小鸡的过程,并能随着音乐模仿小鸡的各种动作。美术活动《好朋友》,则通过看看、拼贴、绘画让三岁幼儿对小鸡的一些动态变化有初步感知„„短短几天的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大脑中已储存了许多关于小鸡的信息,建立了一些初浅的表象特征。所以在“小鸡的一家”陶艺活动中,每一个孩子都很自信,以高昂的情绪,兴奋地创作出千姿百态的小鸡:趴着、坐着、抬头张望的、低头找食的、歪头沉思的,„„。周梦晗、吴恬恬、蒋晨等小朋友更是在很短的时间里一口气做了三只不同动态的鸡。又如毛毛虫是小班孩子喜欢的昆虫之一。掌握小班幼儿爱模仿的心理特点,在孩子了解了一些毛毛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后,我引导他们进行故事表演《快乐的毛毛虫》,学毛毛虫怎么大口吃东西,再现它蜕变成蝴蝶的过程。体育游戏《毛毛虫走来了》,更是让孩子百玩不厌。老师扮演头,孩子们扮演身体,你一群我一伙学着毛毛虫怎么爬,左右摇摆,晃晃悠悠从远至近。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幼儿知道了毛毛虫是大头小身体,身体有环节,长着无数脚„„于是,在随后的陶艺活动里,幼儿以他们独特的思维创作出了一条条憨态可掬的毛毛虫。你瞧,有的正昂首挺胸在观望四周,有的焉头耷脑无精打采,有的则歪着大脑袋在思考躲避敌人的办法„„我想,这些作品的成功,得益于主题活动的开展,教师对幼儿感知、体验活动的重视。
第五篇:家庭式区域促进小班幼儿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
家庭式区域促进小班幼儿主动学习的实践研究
摘要:
为幼儿活动创造宽松的家庭式区域环境,让每个幼儿都主动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支持和引发幼儿在平等、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参与活动,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发现主动建构有关的知识经验。这也体现了师幼互动、生生互动、生境互动的价值所在,因此幼儿区域环境创设需要切实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关键词:
区域环境
宽松
主动学习
一、问题的提出
(一)小班幼儿的情感需求
对4岁的小班幼儿来说,他们进入幼儿园,是离开父母、离开单纯、熟悉的家庭生活环境,进入了一个复杂、陌生的全新社会性集体环境,无论从心理还是生理,都是一个重大的环境转变,这种无形的环境压力对小班幼儿是十分巨大的。因此,环境应最大化地与家庭接轨,营造一种轻松、方便、安全、家庭式的环境,并帮助孩子尽快地喜欢、适应这个新“家”——幼儿园,因此“亲爱儿童,满足需求”,首先要重视幼儿的情感关怀,强调以亲为先,以情为主,关爱儿童,赋予亲情,满足幼儿成长的需求。
(二)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
1、创设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的环境促进幼儿身心和谐
儿童心理学家的研究告诉我们,4岁左右幼儿发展特点是生长发育快,直觉行动思维,但动作协调性差,有较深的依恋情结,以自我为中心,情绪不稳定。小班孩子的这一年龄特点,决定了小班幼儿的生活、游戏、运动、学习是融合在一起的,而良好的、适宜的环境是孩子喜欢的环境,也是激发孩子行为的主要动因。孩子在自己喜欢的环境中,才会有相应的行为跟进,而后在与环境的积极互动中,积累经验,快乐成长。因此创设家庭式的区域环境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是孩子喜欢的,能够更大程度上促进小班孩子身心和谐发展。
2、运用符合小班幼儿学习特点的教学手段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在我们用《纲要》的精神审视幼儿园教育现状后,发现了原来习以为常的一些做法的弊端。
(一)营造温馨、宽松的家庭式氛围
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他们最早接触、最熟悉的环境就是家庭。由于年龄小,对家人非常依赖,因而从家庭中走出,来到陌生的幼儿园,会有一个害怕——焦虑——稳定——适应的过程。因此要从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出发,营造安全、温馨、动态的家庭式环境。
1、创设温馨、安全、自由的家庭式区域环境(物质环境)
在班级环境创设上,我尝试营造一种家庭式的氛围,宽松、安全、和谐、温馨,让孩子能自由随意地活动,体验“家”的快乐,感受情感的温暖。像新进小班的孩子,初次与家人分离,从家庭到幼儿园,大多数要经历或长或短的分离焦虑过程,他们大多通过非语言的方式——哭闹,来宣泄。而小班的孩子刚从一个小家庭的环境转入陌生的大环境里,对于陌生的环境总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和不安全感,就容易“沉默寡言”,不愿意参加活动。
案例:张梓嫣刚入园时,情绪很不稳定,可是每次只要让她到区域里去玩,张梓嫣马上就不哭了,在娃娃家里坐坐、抱抱小靠垫、抱抱娃娃还对着娃娃安慰自己:“我不哭,外公会早点来接我的”慢慢地张梓嫣在区域里玩的时候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说说、玩玩了。因此,创设一个温馨的“家”的环境,对于小班的孩子尤为重要。
分析:班级里的区域设置是开放式的,像“家”一样有床,有靠枕,有餐厅,区域与区域之间相互打通,就像“家”一样的可以随意走动、玩耍,能让幼儿感到像家一样的熟悉,自然而然能让幼儿产生安全感。而且温馨、自由的区域也能帮助幼儿更好的适应幼儿园这个新环境,减少幼儿的分离焦虑。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也就乐意与同伴相互交流了。
2.营造亲近、温柔的交流方式。(心理环境)
小班孩子刚从妈妈的保护伞下出来,尤其显得稚嫩。这就需要教师充当妈妈的角色。
首先,注意要轻声地对孩子讲话,让孩子逐渐感到一种亲切感。与孩子交流时,可以蹲下来搂着孩子,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并且与孩子轻声细语地说话。
其次,注意说话要慢节奏。小班孩子注意力不易集中,理解能力差,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慢慢讲话,让孩子仔细听,让孩子听得清,听得懂。
面包袋包糖果
糖盒包装饼干
2、材料层次分明:材料投放层次分明能够满足不同能力幼儿的需求,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以及能力程度选择活动操作材料。
案例:快乐手工区里,小朋友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剪了很多的面条、薯条,在此基础上,老师把幼儿剪的薯条、面条投放到礼品包装店,让小朋友开始包转面条、薯条。在包装店里老师根据能力的不同,投放了两种不同的包装盒,一种是按颜色一个维度包装的;另一种是按照颜色和数量两个维度来包装。
按颜色一个维度
按颜色、数量两个维度
3、材料调整及时:区域材料的调整可以及时跟进幼儿能力的发展,促进幼儿能力的不断提高。同时也能够让幼儿对区域活动始终保持兴趣,乐意自己主动、积极的投入到区域活动中。在此过程中感受到自己在区域活动中的进步,体验其中的成就感,进一步刺激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意愿。
案例:学期初期根据幼儿的能力水平和发展要求,我们在快乐手工区投放剪薯条(剪长短直线)、剪面条(长短曲线)的区域活动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幼儿对于剪长短直线、曲线的能力已经明显提高,有的幼儿已经剪的很好,小朋友对活动的兴趣也慢慢减弱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及时调整区域内容,把剪薯条调整成剪饼干(各种不同的形状),幼儿的兴趣马上又被调动起来,大家都主动要求去快乐手工去做饼干师傅。
使幼儿更快适应幼儿园。
2、在家庭式区域活动中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幼儿的学习兴趣、尝试、探索的欲望得到充分激发。
3、同伴之间形成良好的交往氛围和交往方式,在此基础上幼儿的交往能力得到发展。
4、通过各种不同的角色体验,幼儿角色意识得到的发展。
二、教师层面:
1、探索了一种新型的小班区域活动创设的形式和方法,对小班家庭式区域的内涵和特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成为培养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一个有效途径。
2、积累了小班区域创设的实践经验,对于小班区域活动的创设、材料的投放有了更多的教学经验。参考文献:
1.《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性探索能力》焦婷.[J].学前教育研究.2006(03)2.《上海市0——3岁教养方案》
沪教委基〔2003〕66号文件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年第一版
4.《 学前教育学 》
阎水金
19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