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宣城诗人地

时间:2019-05-13 21:29: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自古宣城诗人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自古宣城诗人地》。

第一篇:自古宣城诗人地

凡文化名城,大都有名楼古塔,残碑断碣,也应该有荒寺古刹,斜阳一抹,衰草蔓烟。走近它,一股苍凉的意蕴扑面而来,使你顿然感到时光的幽邃,岁月的悠远。读读石碑上被风雨侵蚀而漫漶的字迹,再翻一翻纸页发黄的地方志,你眼前总会幻化出几个文化名人的身影来,飘然的衣衫,浪漫的诗情,使你感到小城文化底蕴的丰厚。

宣城是一座诗城,它浑身上下都挂满古代诗人的残句断章。

皖南是一朵花,宣城是花之蕊,妍丽,芳香,引得唐宋诗人纷至沓来。把满腔的诗情、哀怨、喜怒哀乐倾演给这片山环水复的土地,无意间还弄出许多千古绝唱,使这片山水扬名于世,人称之“自古宣城诗人地”。

从南齐至明清的文人雅士游历羁旅宣城者不下三百余人,或揽胜怀古,斗酒赋诗,或寄情山水,低吟浅唱;或相互酬答,挥毫泼墨;或寻访旧踪,发思古之幽情,留下诗篇数以百计。试问??富?夏,有几处山水能使这些风流人物如此心驰神往?有几处风光能使文人雅士如此缠绵迷恋?

终于来到宣城。

一走进这座皖南小城就隐隐听到苍老的吟哦之声:“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这是谢?i的声音,沙哑、低缓,透出一种淡淡的苍凉,是长期压抑后得到释放的舒畅啸然之气。

谢?i是宣城最老的诗魂,他在南齐明帝建武年间来宣城任太守,政绩卓著,为官清廉,世称“谢宣城”。谢?i留下的诗不多,薄薄的一本《谢宣城集》,其中四分之一的诗篇写于宣城。他的诗被认为有“继汉开唐”之风,他的同代人沈约赞扬道:“三百年来无此作也”;连诗仙李白也佩服得五体投地:“一生低首谢宣城。”宣城因谢?i而辉煌,历代名士贤达,慕名纷然而至,因此也诗化了宣城,宣城的山山水水也成了他们诗词歌赋的载体。

谢?i“高斋视事”成为宣城一带的佳话。谢?i在宣城任太守时期,在治所之北自建一室,取名“高斋”,为起居理事之用。后人将高斋改建,取名“谢?i楼”,成了流韵千古的一大景观。

谢?i公余闲暇就在高斋吟诗弄文。登楼远眺,临风抒怀。首先扑入眼帘的是敬亭山,“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在观山观水中,在与大自然对接中,他超越了时空,生命也超越了自我,因此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自谢?i以来,先后直接写宣城的诗歌有六百多篇。无论你的视线在何处停落,都有一页清纯的风景。脚下的宛溪水,吸收了多少幽谷兰露,接纳了多少桃花流水,山花落水时,鱼鹰惊梦;青鸟点足处,尺水兴波。紫燕掠过楼头,撒一天呢喃;柳絮飞落槛格,敷一方清雪。远眺山景白云悠悠,丘壑中雾岚袅袅。从深山峪谷的寺庙传来的晨钟暮鼓,穿过葱茏林木,一声一声,悠长而深远。

中国古代官场有个奇怪的现象,诗人都曾经雄心万丈,自诩有天经纬地之才,一旦仕途蹇涩,官场不得意,便寄怀山水,放浪江湖,而且似乎越不得意,诗越写得好。

而谢?i的老叔谢灵运正是这种山水诗的开山鼻祖。他不同于陶渊明吟咏在自己一亩三分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他的视野一直囿圄在自家的房前屋后,瓜田秧圃,栖身垄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是典型的耕读人家,是封建农业社会最完整的一个细胞。人生归道,以求自安,这是陶渊明隐居之后,能够抵御世俗的诱惑,安于贫困,与田园相伴终身的人格之源。“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充满这一画面的是宁静与自足,而这一切皆来自诗人超然的情怀。

谢灵运则不然,这与他是纨绔子弟、贵族出身有关。他生于东晋王、谢两大门阀世族的谢家,曾叔祖是东晋宰相谢安,祖父是名将、淝水之战的总指挥谢玄。十八岁的谢灵运就袭封康乐公,食邑三千户,从小就养成一种放浪、奢靡的生活习性。谢家的庄园也相当恢宏壮观,且不说丹阶玉墀,琼楼高阁,舞台水榭,一应俱全,而且风景极佳:“左湖右江,往渚还汀。面山背阜,东阻西倾。抱含汲吐,款跨纡萦。”“山纵横以布护,水回沉而萦邑”,这是一座极富匠心的园林。园内园外之景相连在一起,构成深远、苍茫、缥缈之境,他从小生活在这种诗天画地之中,能不与物俯仰,神思焕发,诗潮澎湃?可以说既有士族居住之地必有的园林,也有文人生存的人工之境,所以谢家旺族,不仅出宰相、将军,也必然出诗人作家。

王、谢两族是东晋王朝门阀世族的领袖,谢灵运处在门阀、军阀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官运时起时伏,再加上他本人的门第优越感和个性的特别强烈,一生仕途??,后来外放永嘉做了太守。

这位风流太守童仆成群,婢妾簇拥,常常不事政务,浪迹山水,染上一种狂热的山水癖。每次外出,“四人拖衣裙,三人提坐席”,恃才傲物,臧否人物,指点江山,狎山戏水,达到嚣张的地步。有一次,他为游玩竟然从上虞始宁的南山伐木开道,一直到达临海,所带奴仆达数百人之多。临海太守王绣起初以为是山贼抢劫,大为惊恐,后来知道是谢灵运,才放下心来。谢灵运一玩起来,往往几十天不归,既不报告,不请假,也不怕弹劾。他到处探奇访胜,排遣政治上的不满情绪。他还发明了一种“谢公履”,为防登山打滑,上山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

谢?i虽不及他叔叔放诞,但山水诗却继承了他叔叔的衣钵,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谢?i生活的时代是山水诗走向成熟的时代,也是最狂热的时代,玄学思潮弥漫士林,人们对世界乃至宇宙的思考出现了质的飞跃,诗歌作为“哲学的表象”自然承受了这种辉煌,也就是说进入了哲理的时代。谢?i的《始之宣城郡》《游山》《游敬亭山》等明显地带有这种痕迹。但是谢?i的诗又超脱了山水加情理的模式,把山水诗写得更加“流转圆美”,熔景情于一炉,开拓了山水诗雅致淡远、引人遐思的审美空间。所以李白对小谢极其崇拜,“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他常自比小谢,更流露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

我去谢?i楼正遇雨天。江南的春雨,霏霏、沥沥、淅淅,如烟似雾,扑朔迷离,如梦似幻,勾人魂魄。公园正在维修,因雨又停工,没有游人,也没施工的工人,一片静寂。谢?i楼不知何时修建,已破败不堪,油漆剥落,木质皲裂,瓦当也有破碎。冷落,萧条。一个谢宣城引来三百多位诗文大家前来吟山咏水,这是一种人格的魅力,还是一种艺术的魅力?李白是心绪烦苦、忧愤悒郁来到宣城,寻找前贤倾泻心中块垒,倘若谢?i地下有知,也该出来会见一下这位后世大名鼎鼎的诗仙,痛饮三百杯,一浇万古愁!

我穿行在宣城“九街十八巷”,小城四月,到处弥漫着青春的朝气,生命的元气。街道旁古樟新桐,青翠欲滴,家家庭院竹影斑斑,绿意惹人;水阳江犹如一匹绿绸束在宣城的腰部,又如一枚银簪插入小城的云鬓雾鬟。城郊是逶迤蜿蜒的山浪。山苍苍,水茫茫;树苍苍,云茫茫。莽莽苍苍茫茫,一种寥廓、旷达、深远、缈缥的意境。走在这大街小巷,在高楼大厦林立的罅隙里依然露出徽派建筑粉墙黛瓦马头墙的一角,显示出小城的古典与沧桑。我走遍大街小巷除了雷同化的店铺、酒肆、茶坊,还有歌舞厅、咖啡馆,但却不见大唐诗人们的踪影,连弱宋文人骚客的衣袂也难寻觅!我茫然四顾,恍恍惚惚,觉得李白就应该在前面的小酒馆狂饮浪醉,嘴里念念叨叨:“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还有那浪荡公子杜牧,像是刚从哪家秦楼楚馆走出来似的,衣衫不整,步子趔趄,一脸酒气,也是这烟雨四月,嘴里不经意地吟道:“千里莺啼绿映红,山水村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寥寥几句,把江南的风光写得如此淋漓,成了千古华章!

唐朝的诗人最先追寻谢?i足迹来宣城的当数孟浩然。孟浩然也是李白最尊崇的诗人,他曾称赞:“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孟浩然一生不仕。四十岁前,他隐逸故乡,吟山咏水,四十岁进京科考,结果名落孙山,铩羽而归,从此心境更加灰黯,仕途更加渺茫,这就注定了他只能放浪山水、浪迹江湖。孟浩然于开元年间有吴越之游,曾来宣城。那正是大唐盛世年华,诗化的大唐王朝,往往一首好诗能使大地抖颤,朝野震惊。他认识李白时已是名满天下的山水诗人,他长李白十二岁。李白赠诗孟浩然,最有名的是那首:“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太平盛世,又是物阜繁华的扬州,又是烟花三月,从黄鹤楼到扬州,必定一路繁花似锦。孟浩然沉浸在“烟花三月” 扬州的春色里,一时拔不出腿来去浪游宣城,他只到过宣城边界便匆匆而回。随后便是李白,接着大唐诸多大诗人纷沓而至,有爱写边塞诗的高适,以山水诗见长的“韦苏州”――韦应物,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以写竹枝词而闻名于世的刘禹锡,还有放浪不羁的杜牧。唐以后,历代诗人更是络绎不绝,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梅尧臣,还有李煜也驾临宣城,极言赞叹这里的乱山、烟江、浩浪、轻舸。光荣啊,宣城,华山夏水,有几处引得如此众多的文学大师们的青睐?

这是一片充满灵性的土地。

山是宣城的主体化。

水是宣城的液态化。

万物的排列,跌宕有致,一轴苏醒的大地和山水的感性画卷。

你走进宣城的山山水水、村村巷巷,处处都是一片令人动情的风景:远山雾岚,近水烟村,村野山径,断桥残垣,蛩鸣鸟语,落日夕照,风丝雨片,山泉的呜咽,溪流的歌吟,还有雨落草叶令人悸动的一阵阵战栗,风过林梢小鸟一声声让人心疼的叹息,一切都蒸腾出一缕诗意,令你沉思,令你想象,让你心驰;你若将耳朵贴近大地山野,你会感到温热的气息,听到大地血管热烈的脉跳,听到无穷无尽的诉说。

水阳江是长江的一条小小的支流,虽然平静、安详,当你俯耳静听,汩汩的涛韵依然传导着大江巨澜的轰鸣声,一种神秘性,一种私密性。这平静的土地依然蕴涵着灵性的骚动,丰沛的激情。

在这里,阳光晒干你心灵的霉斑,雨露会打湿你的梦呓,风会启开你的心扉,时间在这里已改弦更张,消失而又生长无限。

宣城,是诗人的伊甸园。李白写宣城诗七十余首,杜牧写宣城诗四十首,许浑二十二首„„一个个诗人把这么多的感情倾泄给了一个小城,可见这里的艺术魅力。这正中了王国维那句话:“因为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纯真来自天道自然。

宣城是视觉的抽象,是艺术和诗的具象。宣城,已经成为诗性的文本。

春雨洗过的树、草、竹格外鲜绿,像涂了油彩,使这个古老的文化名城格外年轻。我在一个古色古香的茶坊里品茗,碧翠翠的茶叶在杯子里缓缓舒展,悠然飘落,使人生出由躁到静、由俗到雅的感觉。这茶坊有一副很古怪的楹联:“南南北北,总须历此关头,且望断铁门限,备夏水冬汤,应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上天下地;东东西西,那许瞒了脚跟,试竖起金刚拳,击晨钟暮鼓,唤醒眼耳鼻舌身意六道众生吃饭穿衣。”不知是古人所撰,还是今人所题。这楹联反映的徽州人文关怀的暖暖温情,也说明徽州典型的儒家文化里渗透着佛道之气。茶坊门外麻石铺就的小街,镌刻着岁月的沧桑,浸润着历史的风雨,闪耀着大地的慧光,让生活和时光那么安详地走来走去„„

我脑海里随意翻阅着宣城这部线装的古书,许多人物从书页走出来,或唐或宋,或明或清,衣着异样,脸靥不同,但却有着文人落拓不羁的浪漫、潇洒。

李白年轻时期,裘马轻狂,纵酒狎妓,结交僧道,浪迹江湖。到了晚年定居皖南。他七次来宣城,七次登上谢公楼,临风长啸;他七次走进敬亭山,相看两不厌;他七次来到开元寺,聆听晨钟梵音;七次过五溪游历新安江,观赏江山美景,赋诗言情。皖南大地留下他重重叠叠的脚印,皖南的山山水水收藏了他多少散落的残页断章。

李白一生尊崇的是谢?i,向往的是魏晋风度建安风骨。魏晋风度中最富于美丽诗意的就是审美精神。魏晋时代是人性解放、个性张扬、文学走向自觉的时代。任性不羁,高扬自我人格,追求个性自由,正是那个时代文人高擎的旗帜。《世说新语》说嵇康“风度卓卓”“岩岩若孤松之独立”,随之而来的是山水诗的蓬勃兴起,纯粹老庄玄言逐渐转变为借助山水的得意忘形,哲思开始向审美感悟转化。

游山玩水已经积淀为诗人们获得永恒自由的愿望,消释对现实的不满情绪。

李白愤世嫉俗,恃才傲物,对现实生活中为常人所习惯、适应的一切,均投以不屑和迥然不同的眼光,决意追求一种与世态人情相悖的超越。他选择宣城,其重要原因是这里的清山秀水。这里山温水暖,这里竹风樵雨,这里佳木繁荫,这里泉声溪韵,很像他的故乡四川绵州昌隆县。“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第二篇:[转载]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

转载文章

(1)[转载]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

原文地址: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黄巢诗三首作者:alaleibaba

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下:“黄巢五岁侍翁父为菊花联句,翁思索未至,巢信口应曰:‘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巢之父怪欲击巢,乃翁曰:‘孙能诗,但未知轻重,可令再赋一篇。’巢应之曰:‘飒飒西风满院栽„„’”

才那么一点点大的年龄,就考虑到“他年我若为青帝”,应该怎样安排花开的问题了。难怪他后来登高一呼,应着云集,统帅几十万大军了,真是天生的领袖人物。

唐末诗人林宽有这样两句诗:“ 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

。”古往今来,确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自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俗套,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西风”点明节令,逗起下句

;“满院”极言其多。说“栽”而不说“开”,是避免与末句重韵,同时“栽”字本身也给人一种挺立刚健之感。写菊花迎风霜开放,以显示其劲节

转载文章,这在文人的咏菊诗中也不难见到

;但“满院栽”却显然不同于文人诗中菊花的形象。无论是表现“孤标傲世 ”之情,“孤高绝俗”之态或“孤孑无伴”之感,往往脱离不了一个“孤”字。黄巢的诗独说“满院栽”,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这菊花是劳苦大众的象征,与“孤”字无缘。

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它的劲节,但时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在飒飒秋风中,菊花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不象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浓香竞发,因此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集菊花的幽芳了。在旧文人的笔下,这个事实通常总是引起两种感情:孤芳自赏与孤孑高傲。作者的感情有别于此。在他看来,“蕊寒香冷”是因为菊花开放在寒冷的季节,他自不免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惋惜、而鸣不平。

三、四两句正是上述感情的自然发展,揭示环境的寒冷和菊花命运的不公平。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这一充满强烈浪漫主义激情的想象,集中地表现了作者的宏伟抱负。统观全诗,寓意是比较明显的。诗中的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叹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所谓 “为青帝”,不妨看作建立农民革命政权的形象化表述。作者想象,到了那一天,广大民众就都能生活在温暖的春天里。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还体现了农民朴素的平等观念。因为在作者看来,菊花和桃花同为百花之一,理应享受同样的待遇,菊花独处寒秋,蕊寒香冷,实在是天公极大的不公。因此他决心要让菊花同桃花一样享受春天的温暖

转载文章

。这里还有一个靠谁来改变命运的问题。是祈求天公的同情与怜悯,还是“我为青帝”,取而代之?其间存在着做命运的奴隶和做命运的主人的区别。诗的作者说:“我为青帝”,这豪迈的语言,正体现了农民阶级领袖人物推翻旧政权的决心和信心。这首诗所抒写的思想感情是非常豪迈的,它使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文人学士表达自己志愿抱负的各种豪言壮语都相形失色。但它并不流于粗豪,仍不失含蕴。这是因为诗中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而比兴本身又融汇着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理解的缘故。

◆不第后赋菊(咏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赏析:这首诗是黄巢一生最鼎盛时期的作品,也是他流行最广的一首诗。这不,张艺谋导演就借用了其中的一句作为影片名。其时,他正率领几十万农民起义军为困长安,诗兴大发,借咏叹菊花来形容势不可挡的义军力量,此诗妙就妙在,虽是咏菊,但全诗不见一个“菊”字,而且,透过那盛开的黄色菊花,仿佛让人看到那威武雄壮的黄金铁甲军,即将攻破长安的磅礴气势。

这首《菊花》诗的境界比上首更雄伟、豪迈,诗中,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农民起义军的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

首句“待到秋来九月八”,意思是重阳佳节未到

转载文章,而诗人即赋诗遥庆之

。“待到”二字迸发突兀,“骤响如爆竹

”,具有凌厉、激越的韵致和可望在即的肯定意味。“九月八”在重阳节的前一天,从诗情奔腾的湍流来考察,诗人不写“九月九”而写“九月八

”,并不仅仅是为了押韵,而且还透露出一种迫不及待,呼唤革命暴风雨早日来到的情绪。

次句“我花开后百花杀”,一方面向读者展示了一种不可抗御的自然规律,用金菊傲霜盛开与百花遇霜而凋所造成的强烈对比,显示出菊花生机盎然的顽强生命力,一方面暗示了农民革命风暴一旦来临,腐败的唐王朝立刻就会象“百花”遇霜一样,变成枯枝败叶。第三、四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则是对菊花胜利远景的预见和憧憬。第三句中的“冲天”二字,写出了菊花香气浓郁、直冲云天的非凡气势

;“香阵”二字说明金菊胜利时决非一枝独放,而是群体皆荣,包含了朴素而深刻的天下太平观念;一个“透”字,又显示了菊花香气沁人心脾、芳贯广宇、无所不至的进取精神。而第四句中的“满”、“尽”二字,则状摹出菊花夺魁天下时的奇观——重阳佳节,菊花盛开,整个长安成了菊花的世界,这就充分展示出农民革命风暴摧旧更新、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

菊花,历来被视为华夏的国花,咏菊花而写不出国魂者,皆下品。黄巢的这首诗托物言志,借咏菊以抒抱负,境界瑰丽,气魄恢宏,气格刚劲雄迈,不同凡响,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那身披甲胄,手擎长剑,气冲霄汉的千古英雄形象,诸如“我花开后百花杀”、“

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句,语调斩截,气势凌厉

转载文章,这些石破天惊、走雷挟电的诗句,象一簇簇闪动着反抗精神的火焰,闪烁在历代反抗权威者的民众心中。

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出自唐末黄巢诗作《不第后赋菊》,故事也设定在这个年代。

◆自题像

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

赏析:与前两首诗相比,这首诗的流传程度就没有那么广了。甚至有很多人怀疑,这首诗究竟是不是黄巢本人的作品?因为,据说黄巢本人后来战死疆场了,但从这首诗来看,他不仅没有战死,后来还削发为僧了。但我宁愿相信这首诗是黄巢本人写的,在我看来,黄巢也好、李自成也好,这些叱咤风云的农民领袖们还是不要简单地战死疆场为宜。他们若是遁入空门,其人生感触一定非我们寻常人所能及。比如像这首诗的头两句,“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着尽着僧衣”,既表明了黄巢曾经历过的那些不平凡的戎马倥偬岁月,又显示了他后来静如止水的僧侣生涯,其鲜明的对比,令人感慨!尤其是“天津桥上无人识”这一句,生动地描述了英雄迟暮那种无可奈何的苍凉和悲哀,令人叹息!但笔锋一转,“独倚栏干看落晖”一句,又悠然刻画了一种“人生韶华短,江河日月长”的意境,令人回味

转载文章

无穷。(转自:中华网 作者:无聊看着玩)

第三篇:人地挂钩汇报材料

人地挂钩汇报材料

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总结去年人地挂钩工作的经验,今年我镇积极开展聂寨、吴湾、西洋店、潘营四村委的土地综合整治及人地挂钩试点项目建设。截至目前,全镇通过土地综合整治,新增耕地393亩,拆除旧村庄房屋233座,砍伐树木24543棵。在具体工作中,我们镇坚持了一个核心、两个目标和三条主线的工作理念,认真地开展好拆旧建新工作。

一个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在开展人地挂钩工作之前我镇提前做好宣传工作引导群众走向城市、走向集镇、走向中心社区。把空宅和荒宅变良田,由于宣传工作做得到位,群众拍手拥护。并且开展人地挂钩工作时,不论是拆迁补偿,还是分配整治好的耕地问题上,我们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多次召开拆迁户会议,会议上我们将相关群众真诚的邀请过来,直接听取群众们的意见,再确定相关补偿方案,切实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让每一位群众都感到满意,在建新区内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增耕地内的路、井、桥、渠等这些焦点问题上,充分听取群众的呼声,将问题妥善解决不出纰漏,受到群众们广泛的支持。

两个目标就是:第一,改善群众人居环境。借助新申请下来的美丽乡村项目,有效完善中心社区建设,努力打造设备完善、功能齐全、生态宜居的豫南名镇,让群众享受到尽善尽美的生活。在镇区改造方案上面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真正让群众对镇区的改造感到满意。第二,节约建设用地和增加耕地是人地挂钩工作的最终目标。通过社区建设把农村闲置、超占和废弃的宅基地恢复为耕地,真正增加农民群众的收入。

我们在人地挂钩实践中所坚持的三条主线:第一条主线是让项目区的农民朋友得到最大的实惠和利益。一是拆旧建新有合理补偿;二是严格落实人地挂钩政策,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还利于民。

第二条主线是通过科学规划和设计,建设有特色,有产业支撑,功能齐全的中心城镇。首先镇政府投资近70万元邀请省级设计单位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西洋店镇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和详细性规划,保证我镇城镇化发展具有民主性、前瞻性和科学性。其次是投资1252万元在建新区内修建了5条主干道,总长度2.4公里,在完善人行道、下水道、路灯和绿化等配套设施的同时,对人行道怎么修,下水道怎么扩,绿化带怎么建等问题上,积极询问群众意见,真正建老百姓喜欢的城区。

第三条主线是让项目区群众有事干,有钱赚。镇党委、政府确定了建设好市场、吸引住商户、留得住居民、发展好社区的工作思路,通过培育百货、服装、粮油、建材等专业市场和打造人文旅游景点,使集中入住社区的农民,成为有店铺、有事业、有收入、有高品质生活的城镇居民。

第四篇:自古男儿当自强

自古男儿当自强

自强就是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努力向上,奋发图强。《周易》从效法自然的立场出发,提出“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诗经》上也说:“自求多福”。孔子赞赏“刚毅”的性格,他自己就是一个“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人。孟子则从反面强调“自弃者,不可有与为也。”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自强才能自立。唐人李咸用《送人》诗说的好:“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自强不息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深深熔凝在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文明得以千载延绵,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也是人生应有的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孟子·告子下》说的也很,十分,相当,特别,如此,及其非常,超,巨爆,棒,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个要担起时代付与的使命往往要经过一系列磨难,挫折才能拥有坚强的意志,增长才干成以大业。司马迁因为替小李辩护而遭受宫刑,被认为是奇耻大辱。他曾想过自杀,但凝熔在精神中的中华民族的自强自立的品质支撑着他,凭着这个信念他完成了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巨着记传体史书《史记》。从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及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子囚秦着《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成就概因发奋之缘。

古人根据对大自然的观察,发现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天体运行周而复始,永一为继无止息。因而以天道为榜样激励人们自强不息。正如出自《周易》的那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由来已久激励着中华民族的仁人君子,同心同德共御外辱为苍生百姓而抛头颅洒热血奋斗终生。做为民族的未来祖国的明天,如今的我们也该向前人一般自强不息为国为民作出一番努力,也不枉在这人世间走一遭。

李咸用《送人》说的好:“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欸!世间不如意事常八九,面对坎坷,挫折,失败只有遇强愈强才是真男儿当之无愧的炎黄子孙。

第五篇:3多情自古伤离别——中国古代的离别诗(简)

多情自古伤离别

——中国古代的离别诗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离别是古诗中常见而沉重的主题。举杯挥手之间,凝聚着对朝夕相处、悲欢与共的往昔的留恋,对别后天各一方、相见无期的恐惧,更引发人生短暂、世路茫茫的感慨。以离别为主题的诗歌,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等寥寥可数的几首诗能够唱出高昂的别调,大多数总以抒发缠绵悱恻、哀婉悲伤的感情为主。北宋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几乎涵盖古诗中用以表现离情别绪的所有常见要素,意境清丽凄美,堪称千古名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起首三句通过对三种典型景物的铺叙,不仅点明地点和节序,更以离情别意笼罩全篇:寒蝉为初秋特有之景,长亭为即将分手之地,一场骤雨,将离人的心绪浇刷得分外凄凉。在渐起的暮色中,在秋雨的凉意里,断续蝉声撕扯着、侵蚀着词人的心灵。这三个四字句式蝉联而下,形成二二、一二一、二二的节拍,急促斩捷,单调中包含变化的因素,似乎在以节奏强调着“离别”这一不可抗拒的事实。接下来三句则以写实笔法描写典型场景,突显留恋与分离的矛盾:别宴上的美酒佳肴引不起词人的丝毫兴致,他将目光移向江面,精美的兰舟已扬帆待发,催促他尽快结束眼前这份缠绵。词人以万般不舍之情观照“兰舟”这一寻常而典型的景物,使其成为离别之紧迫与残酷的象征,具有了惊心动魄的力量。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人世死前唯有别”,伤感、牵挂、叮咛、祈盼,执手相对之际,万千言语哽在喉头,唯有相对流泪而已。这一场景太直白,太逼真,又太典型,它不仅是此次离别之情的凝结,更是古往今来无数次离别的浓缩,因而能够超越个体感受,具有永恒的感染力。无语相对中,他们的目光投向江面,行人将从此地登舟启程;他们内心的视线穿透沉沉暮霭,浩瀚烟波,遥望寥阔南天,那是行人将去的地方。由“念”字引领的这三句,表面上是通过写景,将哽咽浓情宕开一笔,实则进一步形象表达了去路茫茫、相聚何期的慨叹,同时自然而然过渡到下片中对别后情景的悬想。

“多情自古伤离别”,将此次离别放入无数离别的背景之中,在“多情伤离,自古皆然”的慨叹中,似有将令人窒息的浓情冲淡之意;“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则极言此次以冷落清秋为背景的离别所引发的伤感更甚于寻常,方见舒缓的情绪复又扣紧。“今宵”描绘想象中的旅途况味,风景清丽如画,意境凄美寥落,为全篇警策之语:今宵醉中黯然登舟,酒醒

诗人极目远望,暮色苍苍,李曹即将乘船远去的海门遥远深邃,目不可接;唯有远处江树浸润在湿漉漉的雨雾中,苍茫寂寥,隔断诗人眺望的视线。诗人总是选取使自己有独特感受的景物入诗,冥冥暮色、霏霏烟雨笼罩着的重帆、迟鸟、海门、浦树,都染上浓重的离情,凝成阴沉压抑的意境。诗人情难自已,潸然滚落的泪珠,与飘散的雨丝浑融交织在一起。将泪珠比作雨丝,不仅使飘忽的情感得到具象化的展现,又赋予漫天飘洒的雨丝以缠绵忧伤的情感色彩,使眼前的自然之景又添一层令人回味的意蕴。

以上三首诗词都着眼于表现某次特定的离别,北宋词人晏殊的《浣溪沙》则将离别作为生命中的必然要素,上升到人生观的高度进行观照: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此词表达人生有限的慨叹,离情别绪的困扰,鼓励自己在及时行乐中解脱生命与情感的烦恼。片刻的光阴啊,有限的生命!时间催人老去,这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以“一向年光有限身”这样凝炼的对比语句劈空呼出,具有撼人心魄的效果。随随便便的一次离别,都占去宝贵年光的一部分,都让人伤感不已,词人唯有强自宽解,积极享受每一次宴会,聊慰有限之身。登山临水,徒然引发对远方之人的怀念,“满目山河空念远”,照应上片次句;风雨之中繁花飘零,更让人感慨春光的容易消逝,“落花风雨更伤春”,照应上片首句。这两句气象恢弘,意境莽苍,在山河风雨中寄寓人生哲理的思索。既然空间难以逾越,时间无法挽留,不如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这才是多情人对抗短暂生命、销魂离别的最可能的途径。

“离别”意境的阅读提示:

因:离情别意

留恋

关 键 词:寒蝉

长亭

骤雨

兰舟

泪眼

绮筵

别路

暮雨

来帆

去鸟

散丝

念远

伤春

离别

情感基调:悲凉

缠绵

伤感

表现手法:融情入景

情景交融

以景衬情

下载自古宣城诗人地word格式文档
下载自古宣城诗人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百个人地十年》读后感

    《一百个人地十年》读后感 孙媛2015222755 在延绵不绝的历史时间里,十年不过是眨眼的一瞬。但对于一代中国人有如熬度整整一个世纪。在这十年中,雄厚的古老文明奇迹般地消失,人......

    人地挂钩专题片--解说词

    加强土地综合整治力度 加快推进人地挂钩开展 促进平舆城乡统筹发展 ——平舆县土地综合整理 人地挂钩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平舆县是国家扶贫重点县,也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土地......

    宣城法治

    宣 城 法 治第六期(总第76期)宣城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二〇一一年九月六日市委书记高登榜强调把对农民的普法宣传教育纳入新农村建设内容 日前,宣城市召开全市新农村建设......

    据说李白在宣城一共做有42首诗

    李白在宣城一共做有42首诗,而且都很有名气,我先介绍几首给大家鉴赏! 第一首是千古名篇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作者: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

    自古读书皆吟诵

    自古读书皆吟诵 邀三五友人,且泛舟湖上,且邀月对饮,且流觞曲水,且登高释怀,且行且吟。吟诵在古代,是如同识字、写字一样,是文人的基本技能,只要上过几年私塾,就会吟诵。而对于古人来......

    自古功名属少年

    自古功名属少年、诗酒趁年华 ————武亦姝同学在开学典礼上的发言 掌小萌导读 在复旦附中上午举行的开学典礼上,刚刚获得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全国总冠军的文理学院学生武......

    人生自古有情痴

    欧阳修一句“人生自古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掷地有声。《诗经》有言,“女子耽兮,不可脱矣。”昔日载笑载言者,转辗反侧者,如黄鹤一去复返,空余鹤楼声萧萧,烟波江上水犹寒。 人......

    自古英雄多磨难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纵观一些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如居里夫人、丁肇中、巴甫洛夫等人的成长经历,又有哪一位不是在艰苦的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呢? 每个人都有命运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