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汉语概论

时间:2019-05-13 21:56: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近代汉语概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近代汉语概论》。

第一篇:近代汉语概论

近代汉语概论

一、绪论

近代汉语:晚唐古代到清朝前期这一段时间里的,以口语为基本的书面语,它是介于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的一门语言历史学科。

诸家对于近代汉语三点相同的认识:

1、大家都同意使用“近代汉语”这个称呼。

2、大家都同意近代汉语是汉语发展史上一个独立的阶段。

3、诸家对近代汉语上下限的划分有迟早不一的参差情形。

在认识近代汉语历史范围的问题上,可以确立下面两条原则:

1、认识主干部分的原则;

2、前后阶段可以部分重叠的原则。

主干部分是近代汉语诸方面的特点表现得较成熟、较典型、较充分的时期。非主干部分应该是前后两个阶段的共管地带。

主要抄写于晚唐五代的敦煌变文,有可能早于晚唐的王梵志文,五代时期成书的禅宗著作《祖堂集》,北宋的二程语录等。

近代汉语的下沿可以向后延伸一段时间,清代中叶的《红楼梦》,中叶以后的《儿女英雄传》、《龙图耳录》,清末的《官场现形记》等作品。

这并不意味着主干部分是主要的,而非主干部分是次要的。从汉语史研究的角度着眼,主干部分与非主干部分并无主次之分。在近代汉语研究工作中,非主干部分同样是不可忽视的。

近代汉语的主干部分即长达六个世纪左右,如果适当考虑它的上下沿,可能共有十个世纪左右。近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演变而来的。与古代汉语相比,近代汉语在词汇、语法、语音等方面都有自己明显的特点。

1、产生大量的新的词语;

2、古代汉语里的许多词语,在近代汉语里具有了新的意义;

3、双音词、多音词的数量大大增加;

4、涌现出一大批新的成语、谚俗语、歇后语、偏义语、隐语、行业语、术语以及外来语等。

近代汉语语法也很有特点,如前缀、后缀的使用比较频繁,常见的前缀有“阿”(阿谁、阿你),兀(兀谁、兀那),老(老哥、老弟),打(打睡、打探),所(所愿、所烦),有(有负、有失),等等。常见的词尾有“子”、“儿”、“头”、“地”、“当”、“自”、“来”、“生”、“家”、“行”等。在句法方面,近代汉语里出现了许多新的句型,“难道……不成?”“连……也…..”“……著”(表祈使)、“……则个”(表祈使)。

近代汉语语音也发生民显著的变化。声母方面,如从双唇音里分化出唇齿音,北方话里的全浊声母归并入清代声母,等等。韵母方面,如北方话里的韵尾-p、-t、-k消失了,闭口韵母-m并入-n,等等。声调方面,如北方话里的平声分为阴阳两类,原全浊声母的上声字转化为去声,入声字归并入平、上、去三声,等等。纯粹的复数标记“们”产生于近代汉语阶段(唐代写作“弭”、“伟”,宋代写作“们”),一直延用到现代。从汉语史的角度来看,这个时期的文言文是古代汉语在书面上的延续,并不是近代汉语。例如科举制度的发展使“状元”、“榜眼”、“探花”、“登科记”、“乡试”、“会试”、“殿试”、“八股文”等新名词成为妇孺皆知之语。“说话”、“诸宫调”、“杂剧”、“戏文”、“弹词”、“道情”、“宝卷”、“生”、“旦”、“净”、“末”、“题目正名”、“得胜头回”等词语是唐宋以来说书、戏曲、讲唱艺术的反映。刻版印刷技术推广以后,又产生出“坊刻”、“家刻”、“版口”、“边阑”、“鱼尾”、“象鼻”等术语名称。许多佛教词语进入近代汉语,反映了外国文化和宗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诸如“方便”、“因缘”、“投机”、“叫化”、“信心”、“火坑”、“一尘不染”、“五体投地”、“不可思议”、“借花献佛”等等。“把茅盖头”是一把茅草盖在头上,实际上是指禅僧主持寺院。这种词语意义的形成,与禅家传教方式有关。

第一人称复数,至迟从金元时代起,在《董西厢》等作品中,“俺”表排除式,“咱”表包括式。系词“是”置于句尾的特殊判断句。系词既出现在正常的位置上,又重复地出现在句尾,一个判断句竟然使用两个位置不同的系词。元明时代文学作品中的上述特殊判断句式,是受到佛经典籍、佛教文学作品语言的影响的。造成唐、元两朝官话音系的显著差别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从西安转移到东部大都。敦煌变文、禅宗语录、王梵志、寒山、拾得等僧人的通俗诗,是研究唐代口语的重要文献。宋儒语录是研究宋代口语的重要资料。

近代汉语主干时期最有价值的文献,话本、南戏北曲的剧本、明清小说等,《元代白话碑》、《老乞大》和《朴能事》等文献是民族交往和联系的产物。使用反切的《切韵》、《广韵》等韵书,分解和拼合声、韵、调的《韵镜》、《切韵指掌图》等韵图,这些语音著作的撰制,推其学术之源,可以上溯到佛经传入我国、汉人受到梵文等拼音文字的启发和影响。

二、文献

(标准)近代汉语文献按照反映口语的程度,分三种类型:

1、充分反映,如《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等小说,元代杂剧中的宾白部分,许多禅宗语录等。

2、有所反映,但多半是文白相间,如《三国演义》。

3、略有反映,如宋代孙光宪所作笔记《北梦琐言》。

文言著作中出现口语成分,大抵有两种原因。

1、作者受口语影响,有意无意地将口语词句杂进文言。

2、由于记事的需要,不能不使用口语。

近代汉语文献语言的一个特点:口语和文言相间杂。另一个特点是常常带有明显的方言色彩,反映了口语的地域性。如敦煌俗文学作品多反映西北地区口语,金代诸宫调反映燕京一带口语,元代杂剧多用北方口语写作,宋、元、明时代的南戏用的多是浙江等地的江南口语,《拍案惊奇》也大致反映浙江口语金瓶梅》和《醒世姻缘传》带有山东方言色彩,等等。

近代汉语的时间跨度约有十个世纪,在文献里的口语也随之发展演变,体现了语言的时间性。

使用近代汉语文献应注意的问题:

1、错字。错字原因:形成致讹,音近致讹。

2、夺文,衍文。夺文:漏脱了文字;衍文:误添了文字。

3、错简,字句的次序颠倒紊乱。

4、俗体字,通假字。

5、句读,标点。

三、研究方法

常用调查方式有穷尽调查和抽样调查。

穷尽调查常使用于专书语言研究和语言共时研究。评议学界流传一句很有道理的话:说有易,说无难。穷尽调查让我们全面地了解评议事实,为立论提供充分的依据,并且为深入探索打下扎实的基础。(“度”:递、交。)穷尽调查可以利用有关的文献索引、引得或通检,以减少逐例搜寻之劳。

在一种著作中选择部分篇幅作语言调查,称为抽样调查。使用抽样调查法进行研究,在立论时应该十分谨慎,防止以偏概全的毛病。一般地说,抽样调查可以证明有某种语言现象,而难以说明没有某种语言现象。关于“好不”进行穷尽调查,调查结果:

1、唐代以前的著作没有“好不”;

2、明代中叶以前“好不”只有否定式用法;

3、明代中叶到清代末期,“好不”的否定式和肯定式并存。近代汉语是以其与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的重要区别而建立起来的学科。

1、与古代汉语比较;

2、与现代汉语比较:汉语中,助词“看”放在动词或动词结构之后,有表示尝试的意思。如果拿唐宋时代的助词“看”的用例来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就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的明显区别。现代汉语里,表示尝试的“看”,它前面的动词须重叠或带动量、时量词,如“让我想想看”、“你给我量一下看”、“先做几天看”。然而,变文中的“看”,其前面的动词却不必重叠,也不必带动量、时量词。另一区别是,变文中的“看”可以重叠为“看看”,其表示尝试的作用与单音“看”相同。

3、近代汉语内部不同时间的比较;

4、近代汉语内部不同地域的比较。

敦煌变文中的“阿婆”一词是年老妇人的称呼。《丑女缘起》:夫主入来全不识,却觅前头丑阿婆。公主(即丑女)和王郎(即夫主)系少年夫妻,此例为年轻妻子亦称作“阿婆”的“确证”,这个“阿婆”相当于今天的“老婆”,无论年老、年轻都可以使用。“瞥地”是领悟的意思,“疾瞥地”与词中的“速觉悟”意思相同。作“领悟”解释“瞥地”,源出于禅宗著作。这个词义的产生与禅宗提倡的悟道方式有关。

《游仙窟》有“不忆”一词,是“未曾,没有”的意思。这是一种约定俗成性质的语言心理习惯。用“郑州梨”来比喻新婚夫妇,取其甜蜜之义。于此可见古今民俗之差异。

四、语音

汉语音韵学以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语音作为研究对象。传统的音韵学包括今音学、古音学和等韵学三个主要学科。其中古音学研究上古时期语音,属于古代汉语。今音学以隋唐、宋代成书的《切韵》、《广韵》等作为研究中心,这是近代汉语上沿或前期的语音系统。等韵学产生于唐宋时代,其研究对象是《切韵》、《广韵》音系和唐宋以来的近代汉语语音。

近代汉语音节里的声母,一般是用“字母”来表示。这三十六个字母代表唐宋时代语音里的三十六个声母。对于声母,古人或分类为唇、舌、齿、牙、喉“五音”。

汉语音韵学又把声母分为清声母和浊声母,清声母发音时声带不颤动(不带音),浊声母发音时声带颤动(带音)。许多音韵学文献又进一步把清声母分成全清和次清,把浊声母分成全浊和次浊,三十六字母分为四类。

全清:帮、非、端、知、精、照、见、影、心、审 次清:滂、敷、透、彻、清、穿、溪、晓

全浊:并、奉、定、澄、从、床、群、匣、邪、禅 次浊:明、微、泥、娘、疑、喻、来、且 现代汉语里有四呼的区别:

开口呼:没有韵头,主要元音不是「i」、「u」、「y」 齐口呼:韵头是「i」,或者主要元音是「i」; 合口呼:韵头是「u」,或者主要元音是「u」; 撮口呼:韵头是「y」,或者主要元音是「y」。

音节具有声调,这是汉语拼音的一个特点。齐梁时代沈约等人明确提出四声说,唐宋时代基本是按平、上、去、入四声分类。如:同,徒红切。“同”是被切字,“徒”是反切上字,“红”是反切下字。反切上字的声母,和反切下字的韵母与声调,拼合成一个音节。

浊音清化是造成《中原音韵》(元,周德清)音系中声母数目大大减少的主要原因。

《切韵》音系中入声字有三种塞音韵尾:-p,-t,-k。在入声消失的过程中,这三个塞音韵尾都消失了。鼻音韵味尾共有三个:-m,-n,-η。

隋唐时候的入声字,在《中原音韵》中被归入平声、上声和去声,叫做入派三声。《中原音韵》依据并提倡的是以大都一带的中原之音为准则,以国内各地区、各阶层通用为要求的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

五、词汇

近代汉语的词语呈现出不同于古代汉语的新貌。大量新的概念多半是用新产生的词语来表达的。如:状元、榜眼、探花、乡试、会试、殿试、平话、话本、戏文、书会、楔子、得胜头回、六阳魁首、渌老、躯老、爪老、白身人、着精彩,着精神、做大;许多词语虽在古汉语中已经出现,但在近代汉语文献里却有着新的意义,如:秀才、举人、进士、大夫、郎中、丈夫、头脑、惭愧。近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两类。

单纯词里只含一个构词单位(词素),多为以下几种情况:

1、叠音词。双音节叠音词是由两个相同的音节重叠而成,不能分解的词。如:兀兀、腾腾、刀刀;

2、联绵词:两个音节联缀成义、不能分解的词。若两个音节专线相同,称为双声联绵词。如:尴尬、踌躇、郎当;

3、象声词。双音节象声词常常是叠词形式(AA),如:呀呀、哇哇、哈哈。

4、译音词,如:阿者、大辣酥、木乃伊。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构词单位(词素)的词称为合成词。结构方式:

1、加缀式:含有词缀的词为加缀式合成词。如:兀谁、阿你、打换、猛可、老婆问当、坐地。

2、联合式:由两个意义相同、相近、相类、相对或相反的实词素以并列的方式构成的词称为联合式合成词。如:门户、嘴舌。

3、偏正式:第一类称为前偏后正式,即前面的实词素修饰后面的实词素,如:善为;第二类为前正后偏式,如:说开。

4、主谓式:前后实词素之间有主谓结构关系的词称为主谓式合成词。如:口滑、头高。

5、动宾式。前后实词素之间有动宾结构关系的词称为动宾式合成词,如:点胸、净手。词的本来意义称为本义。

引申义是在词的原有意义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意义。比喻常造成词的新义,称为比喻义。如:“将那大海船底下凿碗来大数十个窟笼”、“上面都是窟笼”;第一例“窟笼”指洞,是本义;第二例意为破绽,漏洞,是由比喻而造成的引申义。指代也常能引起词义的引申。如:“吃着下酒没滋味,似泥土”的“下酒”意指下酒的菜肴果品之类。反语也能造成引申义,如“可憎”这个词有时也会有可爱的意思。如:向前搂定可憎娘。

新生的意义不是从原有意义的基础上引申出来,而是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才产生的,此类新生义称为影响义。“良久”有沉默、默然有意思。“良久”本来是“很久、颇久”的意思。“缁素”有分辨的意思。“打”有“从”义,因为“打从”经常连用,“打”受“从”的影响,也具有了“从”义。“结裹”一词,有装殓、发送死者的意思,后来写作同音的“结果”。同音假借是书面语言有特有现象。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义(包括近义)词或反义(包括意义相对)词相互影响,在各自原有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类同方向的引申,产生出相同或相反的引申义,这种现象称为同步引申。“过”和“度”都有通过的意思,是一对同义词。“过”有“递、交”的引申义,“度”也有“递、交”的引申义。又如:“惭”和“愧”为同义词,两词皆有“感谢”的引申义。又如:“支持”和“支吾”是同义词,都有“对付”的意思和“胡说,搪塞”的意思。词语意义的演变:

1、词语意义有所变化,如“浑家”,唐五代时候是“全家”的意思,宋代以后则多指妻子;又如“容易”,唐宋时代多是“轻率,轻慢”的意思,“容易勿言兵”是勿轻率谈论兵事。“不得生容易”是不得生轻慢之心。“容易”作“不困难、不费力”解。又如“胡言乱语”最初指胡人言、汉人语,后有了胡言乱语的意思。

2、词语的意思没有改变,或基本没有改变,但词语的外形却有所改变。如“捞笼”、“罗笼”是“招致、控制”的意思,后扩展变化为“捞龙打凤”、“罗龙打凤”,宋代后写作“打凤捞龙”,又变化为“打凤凰”,也有招致控制某人的意思。“早晚”一词是“什么时候”的意思,元代以来,则多说作“多早(蚤)晚”,大概明代后,写作“多咎(咱)”。

3、相同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词语来表示。如唐五代时赏给歌妓艺人的钱财称为“缠头”,宋代以下则称为“利市”,“利市”一词有赏钱、赏物的意思。地域差异:

1、近代汉语文献里还有许多记载反映了词语的言色彩。如“蛮子”是北方人对南方人的鄙称,清代江汉一带方言中,“毛”、“冒”可作“没有”解。

2、对于同一个概念,不同方言或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如元、明以来,北方称医生为“大夫”,南方则称“郎中”。

模式词语:有些词语有一次的字数,其中有不变的字,有固定的组合模式,有固定的意义类型,这种类型还具有能产性,可以造出同样结构的词语。

1、好A:好去、好住、好在、好与、好看;

2、若A若B:若草若木、若高若低;

3、是A是B;不A不B;七A八B;三A六B;

同一种词语模式中可以有两种或多种结构类型,同一种词语模式中可以有不同的意义类型。倒序词语亦称倒辞,指字序可以颠倒但意义不变的词语。力气——气力;整齐——齐整。倒序词语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1、双音词的组合存在着一个逐渐凝固的过程。在此过程的前期,即词的内部组合还不很牢固的时候,便容易发生字序颠倒的现象。

2、由两个双音词语联合而成的四音词语,一般凝结得不很紧密,所以也可能发生倒序现象。

3、有时倒序词语的形成与方言习惯有关。

4、为了修辞的原因(调平仄、凑韵脚等),也有可能造成倒序词语。

说者口头的意思与心里的意思完全相反,名叫倒反辞。字面意义与实际意义相反的词语称为倒反词语。,不但有较为固定的、现其字面意义相反的意义,而且这一类词语还往往有一定的词语结构形式,如:不时常(意为时常、经常)、不甫能(意为甫能、刚刚能够)、不尴尬(意同尴尬)、不尴不尬(意同尴尬)、不端不正(意为很端正)、不零不落(意为零零落落)、没颠没倒(意为颠颠倒倒)、无颠无倒(同“没颠没倒”)、无颠倒(同“无颠无倒”)、没乱(同“没撩没乱”)。“不”、“没”、“无”实际上是表示肯定的语气,并且都带有强调的意味。

可耐:意为不可耐,含有可恼、可恨的意思;可憎:意为可爱。这种倒反词语多带或嫌恶、或者亲昵的感***彩。

近代汉语偏义词语包括偏义复词和偏义词组两类,其中一个成分表义,另一个成分不表义,只起辅助作用的词语。有些偏义复词的偏义具有摆动性,即有时偏义于前字,有时偏义于后字。如“这早晚”。偏义词语里的所谓无义词素或语素,虽无实在的词汇意义,可是具有结构和修辞上的作用,如使单音词变成双音合成词,或使双音词语变成四音固定词组。有时可以使文句的节奏更加和谐。有些偏义词语还有强调语气或表达某种感***彩的意味。词语训释法:

1、排列归纳法:把某词语的若干用例排列出来,从中归纳出该词语的意义,这种方法叫排列归纳法。如“扑”:“千回扑镜”、“扑碎骊龙明月珠”、“师曰:‘扑杀’”、“今日却被驴扑”;第一例“扑镜”意为砸镜、摔镜;第二例“扑碎”意为摔碎、砸碎;第三例“扑杀”意为摔杀;第四例“被驴扑”意为被驴摔。把这几例意思归纳起来,便可得出“扑”的意思是“摔、砸”。

2、比较法;

3、因声求义法。

六、语法

动词后缀“地”只跟在“坐”、“立”、“卧”、“住”等几个表示人的活动的不及物动词之后,副词后缀“生”只跟在“好”、“偏”、“甚”几个副词之后,使用范围很窄,但“坐地”、“立地”、“好生”、“偏生”等带缀词却是经常使用的。

大概从宋代起,它们逐渐经常地带上后缀“们”(或写作“门”、“每”、“懑”、“瞒”等);接着又产生了“我们”的合音词“俺”和“你们”的合音词“您”。

同步发展造成了许多整齐的语法现象,例如动词“将”、“把”、“捉”、“拿”都有“握、持”的意思,又都虚化为表示处置意义的介词。又如“休”、“罢”都有“停歇、结束”的意思,又都虚化为句尾助词,表示祈使和酌定的语气。“被”和“吃”是常见的表示被动的介词,又都可以表示原因。

“我们”合音为“俺”,“你们”合音为“您”,这在金元时代已经出现,但同时并没有“他们”的合音形式。古代汉语中较少使用第三人称代词“他”在唐五代时期才有所使用,但使用频率仍明显地低于“我”和“你”,因而“他们”在金元时代难以演化出合音形式。

《水浒传》中的双音介词“自从”和“打从”的使用分工是很明显的。“自从”表示时间(起点),“打从”表示处所(经由)。有时候,使用范围不同甚至对立的语法形式却可以混用。混用的现象大致有三种情况。第一种双向代词,如介词“从”和“向”,前者一般表示起点,后者一般表示趋向,但是“从”有时也可表示趋向,“向”有时也可表示起点。划分词缀和助词,大抵依据下列原则:

1、词缀是词素,是比词小的单位;助词是词。

2、词缀的使用属于词法范围,一般与整个句子没有直接关系;助词的使用则常常会对句子的结构、时态或语气产生影响。近代汉语常见的词缀有“阿”、“兀”、“老”、“打”、“所”、“有”等。

“老”字可作名词前缀,如“老鸦”、“老鼠”、“老婆”、“老师”;“老”字还可以放在数字之前,表示排行,如“老二”。

“打”可作动词前缀,比较常见的格式是“打+单音动词”,如“打睡”、“打看”、“打换”、“打折”意思是睡、看、换、折,作为前缀的“打”字并无实在意义。“打+(单音、双音)动词”简记作“打+V”,近代汉语文献常见“打一V”格式,即在“打”与V之间插入“一”字;如“打一动”、“打一丢”、“打一觉悟”、“打一观看”。“一V”的格式多表示一次性的、突发的或比较短暂的行为动作,“打一V”格式也有这样的表义特点。“打一V”可看作是“一V”加上前缀“打”,或者说,“打V”之间可以插入“一”字。

“所”可作动词前缀。“所卖当身”意为出卖本人。“所发善愿”即发善愿,意谓董永表示了卖身殡葬爷娘的愿望。“所问病者”意即问病者。上述“所卖”“所发”“所问”的“所”具有动词前缀的性质。古代汉语的“所”字经常置于动词之前,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的,其中“所”字有指代作用。但上引“所卖”“所发”和“所问”既不是名词性的,其中“所”字也没有指代作用,因此不能视作所字结构。加上前缀的“所算”是暗算、谋害的意思,前缀“所”字的作用是附在单音动词之前,构成双音动词;这个双音动词的意义与单音动词相同。

常见的后缀有:子、头、儿、家、行、老、们、地、其、于、取、当、生、自。

们、门、每、瞒、懑,这几个字都是表示同一个后缀,由于时代不同,书写习惯不同或方言不同而被记成不同的字。

名词前单独使用量词,而省去数词“一”,这种“量词+名词”结构说法简练,有表少的意味。如:“你他时异日,有把茅盖头,人或问你,作么生祗对?”“把茅”意即“一把茅”。代词大致可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三大类。

人称代词:我、吾、儿、侬、奴、咱、洒家、俺、某、你、他、伊。

第一人称代词:我、吾;儿(女性,北方方言);侬、奴(唐、五代时,男女尊卑都可使用;宋代后作妇女谦称。)咱、洒家(“咱”的前身是“自家”,“自家”合音写作“咱”)(“咱家”也作“洒家”,北方方言。)俺(“我们”的合音字);某(也有近似第一人称的用法),“某甲”、“某乙”有近似单数第一人称的用法,“某等”表示复数。

第二人称代词:你、您、恁,金、元、明时代的“您”并没有尊称对方的意味。“您”和“恁”既可作单数,也可作复数。用作复数,有时带后缀“每”。

第三人称代词:他、它;南北朝时期的“他”有“别人,他人”的意思,元明时代有些作品里有“他人”一词不是指“其它人,别人”,而就是“他(它)”。这种“他人”出现在不多的作品里,可能带有某种方言色彩。“伊”在唐宋时代常见使用。先秦文献里,“伊”曾经用作指示作用,宋元以后的一般作品里“伊”较少使用,现代吴方言里第三人称代词还有用“伊”的。唐代文献里常见“渠”,由指示代词“其”演变而来,唐宋以后较少使用,现代南方某些地区,如广州称“他”为“佢”等,和“渠”有历史渊源关系。

现代北方话第一俗称复数有排除式和包括式的区别,用“我们”或“俺”表示排除式(不包括谈话的对方),用“咱们”或“咱”表示包括式(包括谈话的对方)。这种区别在此金、元时代的北方汉语中即已出现。大概是北方汉语接受了阿尔泰语系的多种语言都有上述区别。

指示代词大致可分为近指和远指两类。近指:这、者、遮、只,唐宋文献里又有“只么”一词,是“这么、如此”的意思。恁、任、偌、惹、若、日、如,这七个字声调相同(日母),都有“这样、如此”的意思,可归为一类。

疑问代词:谁、什么(甚么)、争、作么(怎)、若、那;唐宋时代的作品,“什么”和“甚么”有时写作“会摩”“甚摩”“甚没”等。“做甚么”经常置于句末表示询问原因,由于读音的简省或差异,也写成“则甚”、“作么”、“子末”等。“啥”大概是“什(甚)么”的合音字,在明清时代写作“蛇”“煞”等。“争”的意思相当于“怎”,宋元时代,文献里“怎”字大量出现,逐渐排挤、替代了“争”字。禅宗作品里常见疑问代词“作摩(么)”,意思大抵同后代的“怎么”。“作摩(么)”可能是由“作什摩”紧缩、演变而成,有些“作摩”可以理解为“作什摩”。

常见介词:从、自、打、向、问、去、在、连、和;另外,表被动的“被”、“吃”,表处置的“将”、“把”。

从:表示起点,较早的用例在汉代文献里即可见到,在近代汉语里表示处所、时间起点,也表示其它起点,还表示经过的地点,还可以表示行为动作的方向,相当于“向”、“往”。自、自从:“自”表起点,多表示时间起点,或作处所起点,“自从”表时间起点。

打、打从:“打”表处所起点(清代),表经过地点(元明);“打从”表示经过地点,多表经过的处所。向:表行为动作的对象和方向,近代汉语里还表起点和由来,相当于“从”;还可以表行为动作发生的处所,相当于“在”。

问:相当于“向”,多表示行为动作的对象,表方向较少,并无询问之意。

去:可以表示行为动作的方向或对象,也可以表示起点或由来,相当于“从”;还可以表示时间和地点,相当于“在”。

在:多数表示臭氧还可以表示方向或到达的处所。

介词多数有通用或混用的现象,如表时间的“从”与表方向的“向”可以通用,表处所的“在”可以兼表方向,而表方向的“向”和“去”亦可兼表处所。

连:常和“也”“都”等副词前后呼应,形成“连……也……”、“连……都……”等格式,表示强调语气。有时不和“也”“都”等副词搭配,这种例句多见于明代。

和:强调语气的用法在唐宋时代即查见到,相当于后世的“连”,到明代下半叶后渐趋稀少。另一种用法是表示行为动作对象。“和”字的连词用法是在近代汉语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连词“和”由动词“和”虚化而成,动词“和”有“搅拌、混和”的意思。连词“和”除了主要连接名词和代词外,有时也能连接形容词和动词。

助词大抵可分为结构助词、时态助词和证据助词三类。结构助词:底、地、的、里、得、将、教。

底:多用来连接定语和中心语,有时中心语不出现,这种“底”字结构有指代意义。多见于唐宋时代文献,来源于古代汉语的“之”和“者”,元代以后一般写作“的”。也能连接状语和中心语。有时“底”字附在某些形容词之后,并没有连接作用。这两种通常写作“地”。

地:主要用来连接状语和中心语;有时也可以置于谓语或补语之后,前面往往是叠字(气愤愤地、略略地),指示代词(恁么地)或疑问代词(怎地)。的:联系定语和中心语。有时“的”字后面不出现中心语,这种“的”字结构具有指代作用。和用法相同的“底”都来自古代汉语的“之”“者”。在元、明、清时代,联系状语和中心语。“的”字和“地”字基本上是混用的。“的”还能联系中心语和补语,相当于“得”。

里:连接状语和谓语。用“里”来连接的状语一般都是双音节的,有AB(如“匹头”、“一心”)和AA(如“白白”、“粗粗”)两种形式。

得:置地动词之后,多表示行为动作的可能性。联系谓语和补语,也能联系谓语和宾语。“得”字联系谓补或谓宾,多表示可能、程度或结果。有时联系谓宾的“得”字表示行为动作的实现。

将:联系动词谓语和趋向补语,也可联系谓语和宾语,这种宾语后面常有趋向补语。动词和“将”之间可以插入否定词“不”,但少见。“将”可以跟在形容词后面,不多见;“将”后不跟其他成分的例子多见于唐、五代时期的作品。

教:联系谓语和补语,有时写作“交”。“教(交)”字后的补语大多表示施行动作者的主观意向或某种目的,少数重在表示程度,在近代汉语里经常作“使”义。时态助词:了、着、过、却。“了”有两种用法,第一种表示行为、动作的完成,称为时态助词;第二种表示语气,称为语气助词。时态助词“了”由动词“了”(终了、了结)虚化而成。语气助词“了”大抵表示含有肯定意味的叙说语气,可能由时态助词“了”演化而来。

着:原写作“著”。助词“着”跟在动词之后,表示行为、动作的持续或进行,助词“着”由动词“着”(附着)虚化而来。

过:跟在动词之后,表示行为动作完毕(包括实际完毕和可能完毕),它由动作词“过”(经过、通过)虚化而来。有时出现在动宾结构之后。

却:跟在动词之后,有时相当于“了”或“掉”,有时相当于“着”,有时则须联系上下文理解。大抵表示行为动作的完成、实现或持续、进行。有时“不及物动词+却”也可带宾语,有时“却”可以置于动宾结构之后。

语气助词:但、念、那、波、罢、休、看、煞、杀、死。

但:置于句首,并无实在意义。这种“但”字句一般是第一人称口吻。“但”字后面一般紧跟自称词语(如“弟子”、“贫道”、“贱奴”等)。“但”字句多表示自我说明、自我介绍的意思。从使用特点看,宋元戏文里的“但”和敦煌文献里的“但”完全相同,是一脉相承的历史语言现象。只是敦煌俗文学作品多使用西北方言,而宋元戏文用的是浙江方言。

念:元代口语作品里,有个句首助词“念”,与“但”有相似之处,使用“念”字的句子一般表示自我介绍、自我说明的意思,“念”字后多跟自称词语。助词“念”由动词“念”虚化而成,动词“念”有顾念、怜惜的意思,经常用于句首。

罢:末尾带“罢”的句子,一般表示说话人的愿望,若施加于别人,则多含有祈使语气,若对于自己,则含有酌定语气。句末助词“波”也具有“罢”的用法。“波”与“罢”可能是同一个句尾助词,因为方言读音或作家用字习惯的不同而写成两个字。

休:与“波”、“罢”相似,表示说话人的愿望,对别人是祈使语气,对自己是酌定语气。句尾助词“休”多见于元明时代的作品。按动词“休”和“罢”都有“停止”的意思,它们几乎同时虚化为作用相近的句尾助词,这是一种语言演变的同步现象。

煞(杀、死、晒):助词“煞”有时写成“杀”或“死”,少数作品也写作“晒”,附在动词、形容词之后,表示程度至极。助词“煞”还有以下两点语法作用:

1、形容词加上“煞”后也能带宾语;

2、动词、形容词加上“煞”后,与宾语之间常常是使动关系。也有非使动关系的情况,这种情况“杀”字后面一般是及物动词。置于形容词、动词之后的“杀”有时配合句中其他词语,表示一种推纵的语气。

判断句多用名词性谓语(也称表语)来说明主语是什么(肯定判断)或不是什么(否定判断)。常见的判断句形式:

1、主语+是+表语;

2、主语+是+表语+也;

3、主语+乃+表语;

4、主语+乃+表语+也;

5、主语+乃是+表语;

6、主语+表语+是(是也、便是)。这种句式是值得注意的,它的特点是“是”字不在主语和表语之间,而置于表语之后。这类句子的意思仍是表示判断。“是”字虽置于句末,但它仍然起着系词的作用。近代汉语的“主语+表语+是”的判断句式正是来源于汉译佛经。大概是魏晋中市以来的汉译佛经里常用这种句式,逐渐影响到其他佛教文献和佛教文艺作品,如禅宗著作、敦煌变文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影响到一般文艺作品,如金、元戏曲剧本等。

7、主语+是+表语+便是;

8、主语+乃+表语+是也。

7、8两种句式是相接近的,这两种名式可以看作是1、3句式和6句式的混合句式。6式“主语+表语+是(是也、便是)”产生于唐代以前的汉译佛经文献,影响及于唐、宋、元时代的佛教文艺作品和一般文艺作品;随着时间的推进,元代以后,这种系词“是”置于表语之后的判断句式便逐渐消失;在第6句式使用的晚期,即元、明时代,可能有部分人已经感觉到,使用这种句式应在表语之前加上系词“是”或具有系词作用的“乃”,方可使判断语气表达得更加明确,如此便产生了混合句式。也就是说,混合句式是为了改善第6句式而出现的,实际上表明第6句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表达的需要,它的使用已接近尾声。而混合句式既然在表语之前加上“是(乃)”,那么表语后面的“是”就是不必要的、多余的了。可见,混合句式并不是很合理的句式,因此它使用了不长的时间(元明时代)之后,便和第6句式相继消失了。强调式判断句的句型是:只(则、即)+主语+系词+表语。其中表语可承上文而省略。这种判断句系词“是”前常用副词“便”与句首的“只(则、即)”相呼应,共同表达强调语气。

“还”字有表达疑问语气的作用,可以构成反复问句,也可用在特指问句中,是近代汉语中比较活跃的疑问副词。“远公还在何处”“还听得此法”这类问句除了疑问副词“还”外,还有表特指问的疑问代词“何”“多少”等。“还”字用在特指问句中,加重疑问语气,有时含有进一步追究的意味。上引第一例“还在何处?”可以理解为“究竟在何处?”第二例“还听得何法?”可以理解为“究竟听得此法?”不可理解作:除《涅槃经》外,另还听得何法?这样与上下文义不谐。

单音节反义词连用,可以表示疑问。反义词连用具有明显的疑问语气,因而此类句子里可以不使用其他疑问词。连用的反义词一般置于句末,这是此类疑问句在词序上的一个特点。

“难道……不成?”是表示反诘语气的句式。“难道……不成?”有时说成“莫不……不成?”“没地(的)……不成?”“终不然……不成?”单用“难道”、单用“不成”、单用“莫不”、单用“没地(的)”、或“终不成”表示反诘的问句也常见。

祈使句含有请求、使令、劝诫或禁止等语气。祈使句的语法标志多半位于句尾,也有在句首或句中。

1、……者,着(著),咱,则,着者,则个。

有时“着”和“者”连用,置于句尾,表示较强烈的使令语气。

2、……好。A、……好。B、须……好。C、不如……好。D、不妨……好。E、莫……好。

3、……是,是的,不是。

1、可……(相当于“请”)

2、句末助词“罢”“波”“休”等也可表示祈使语气。

近代汉语被动句里的被动介词多数是“被”。

(什么是“被动句”?)

一般被动句的受动者在“被”字之前充当句子的主语。即使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个主语被省略了,但在意念上它仍然存在,如有必要,可以补出主语来。然而,在金元时代却出现了一种没有上述主语的特殊被字句。如:被一人抱住刘知远。这类被动句的受支者已经出现在宾语或状语的位置上,主语是无法补出来的,若硬要补出,就会出现如下的奇怪的句子:刘知远被一人抱住刘知远。这样的句子无论在书面上还是在口语上都是不可能出现的。我们想象不出什么适当的词语可以在上举特殊被字句的“被”字之前充当主语。也许可以说,这类被字句并没有主语。通常的被字句,其被动语法意义,一般是由“被”字和词序共同表达的。要将主动句转换为被动句,除了使用“被”字外,还须改变词序。可是上举特殊被动句,和主动句的差异,只在于有无一个“被”字,词序却毫无变化:“被一人抱住刘知远”——“一人抱住刘知远”可见,这是一类异乎寻常的被动句。这类被字句具有金元时代燕京(大都)一带口语色彩,同时的南方口语里是没有的。

近代汉语被动句里除了“被”以外,还有其他一些表示被动的介词,其中数“吃”字较为常见。有时写成“乞”。

除了被字句、吃字句外,近代汉语里还有如下几种型式的被动句:

1、用“着”、“做”表示被动;

2、用“把”、“拨”表示被动;

3、用“教”、“叫”表示被动;

4、用“得”表示被动。这是一类应该引起重视的被动句。汉语被动句在二十世纪之前,一般表示不幸遭遇,但此类得字句恰好相反,多表示合人心意的行为。在近代汉语被动句中,这类得字句的使用频率不算高,但是它突破了传统被动句的意义类型,与其他被动句在表意上具有互补的作用,是被动句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

用“把”、“将”等介词把为主动词的宾语提前,主要表示处置意义的句子,称为处置句。处置句中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承上省略,如此介词就与谓语动词连在一起了。如:“年年把当常事”,此例“把”字后省去了“粮仓弊情”之类的宾语。

第二篇:近代汉语概论

近代汉语:晚唐古代到清朝前期这一段时间里的,以口语为基本的书面语,它是介于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的一门语言历史学科。

诸家对于近代汉语三点相同的认识:

1、大大量的新的词语;

2、古代汉语里的许多词语,在近代汉语里具有了新的意义;

3、双音词、多音词的数量大大增加;

4、涌现出

一大批新的成语、谚俗语、歇后语、偏义语、隐语、行业语、术语以及外来语等。家都同意使用“近代汉语”这个称呼。

2、大家都同意近代汉语是汉语发展史上一个独立的阶段。

3、诸家对近代汉语上下限的划分有迟早不一的参差情形。

两条原则:

1、认识主干部分的原则;

2、前后阶段可以部分重叠的原则。

早期著作晚唐五代的敦煌变文,有可能早于晚唐的王梵志文,五代时期成书的禅宗著作《祖堂集》,北宋的二程语录等。晚期著作,清代中叶的《红楼梦》,中叶以后的《儿女英雄传》、《龙图耳录》,清末的《官场现形记》等作品。

近代汉语的主干部分即长达六个世纪左右,如果适当考虑它的上下沿,可能共有十个世纪左右。

与古代汉语相比,近代汉语在词汇、语法、语音等方面都有自己明显的特点。

1、产生

近代汉语语法也很有特点,如前缀、后缀的使用比较频繁,常见的前缀有“阿”(阿谁、阿你),兀(兀谁、兀那),老(老哥、老

弟),打(打睡、打探),所(所愿、所烦),有(有负、有失),等等。常见的词尾有子,头,地,当,自,来,生,家,行等。在句

法方面,近代汉语里出现了许多新的句型,“难道„„不成?”“连„„也„..”“„„著”(表祈使)、“„„则个”近代汉语语音也发生民显著的变化。声母方面,如从双唇音里分化出唇齿音,北方话里的全浊声母归并入清代声母,等等。韵母方面,如北方话里的韵尾-p、-t、-k消失了,闭口韵母-m并入-n,等等。声调方面,如北方话里的平声分为阴阳两类,原全浊声母的上声字转

化为去声,入声字归并入平、上、去三声,等等。科举制度状元、榜眼、探花、登科记、乡试、不同的系词。元明时代文学作品中的上述特会试、殿试、唐宋以来说书、戏曲、讲唱

殊判断句式,是受到佛经典籍、佛教文学作艺术的反映。说话”、“诸宫调”、“杂剧”、品语言的影响的。造成唐、元两朝官话音系“戏文”、“弹词”、“道情”、“宝卷”、的显著差别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全国政治文“生”、“旦”、“净”、“末”、“题目化中心从西安转移到东部大都。

正名”、“得胜头回”等词语是唐宋以来说书、戏曲、讲唱艺术的反映。刻版印刷技术推广以后,又产生出“坊刻”、“家刻”、“版口”、“边阑”、“鱼尾”、“象鼻”等术语名称。许多佛教词语进入近代汉语,反映了外国文化和宗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诸如“方便”、“因缘”、“投机”、“叫化”、“信心”、“火坑”、“一尘不染”、“五体投地”、“不可思议”、“借花献佛”等等。“把茅盖头”是一把茅草盖在头上,实际上是指禅僧主持寺院。这种词语意义的形成,与禅家传教方式有关。

第一人称复数,至迟从金元时代起,在《董西厢》等作品中,“俺”表排除式,“咱”表包括式。系词“是”置于句尾的特殊判断句。系词既出现在正常的位置上,又重复地出现在句尾,一个判断句竟然使用两个位置

敦煌变文、禅宗语录、王梵志、寒山、拾得等僧人的通俗诗,是研究唐代口语的重要文

献。宋儒语录是研究宋代口语的重要资料。近代汉语主干时期最有价值的文献,话本、南戏北曲的剧本、明清小说等,《元代白话碑》、《老乞大》和《朴能事》等文献是民

族交往和联系的产物。使用反切的《切韵》、《广韵》等韵书,分解和拼合声、韵、调的《韵镜》、《切韵指掌图》等韵图,这些语音著作的撰制,推其学术之源,可以上溯到佛经传入我国、汉人受到梵文等拼音文字的启发和影响。

二、文献

(标准)近代汉语文献按照反映口语的程度,分三种类型:

1、充分反映,如《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等小说,元

代杂剧中的宾白部分,许多禅宗语录等。

2、有所反映,但多半是文白相间,如《三国演义》。

3、略有反映,如宋代孙光宪所作笔记《北梦琐言》。

文言著作中出现口语成分,大抵有两种原因。

1、作者受口语影响,有意无意地将口字。

3、错简,字句的次序颠倒紊乱。

4、俗体字,通假字。

5、句读,标点。

三、研究方法

常用调查方式有穷尽调查和抽样调查。穷尽调查常使用于专书语言研究和语言共语词句杂进文言。

2、由于记事的需要,不能不使用口语。

近代汉语文献语言的一个特点:口语和文言相间杂。另一个特点是常常带有明显的方言色彩,反映了口语的地域性。如敦煌俗文学作品多反映西北地区口语,金代诸宫调反映燕京一带口语,元代杂剧多用北方口语写作,宋、元、明时代的南戏用的多是浙江等地的江南口语,《拍案惊奇》也大致反映浙江口语金瓶梅》和《醒世姻缘传》带有山东方言色彩,等等。

近代汉语的时间跨度约有十个世纪,在文献里的口语也随之发展演变,体现了语言的时间性。

使用近代汉语文献应注意的问题:

1、错字。错字原因:形成致讹,音近致讹。

2、夺文,衍文。夺文:漏脱了文字;衍文:误添了文

时研究。评议学界流传一句很有道理的话:说有易,说无难。穷尽调查让我们全面地了解评议事实,为立论提供充分的依据,并且

为深入探索打下扎实的基础。(“度”:递、交。)穷尽调查可以利用有关的文献索引、引得或通检,以减少逐例搜寻之劳。在一种著作中选择部分篇幅作语言调查,称为抽样调查。使用抽样调查法进行研究,在立论时应该十分谨慎,防止以偏概全的毛病。一般地说,抽样调查可以证明有某种语言现象,而难以说明没有某种语言现象。

关于“好不”进行穷尽调查,调查结果:

1、唐代以前的著作没有“好不”;

2、明代中叶以前“好不”只有否定式用法;

3、明代

中叶到清代末期,“好不”的否定式和肯定式并存。近代汉语是以其与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的重要区别而建立起来的学科。

1、与古代汉语比较;

2、与现代汉语比较:汉语中,助词“看”放在动词或动词结构之后,有表示尝试的婆”的“确证”,这个“阿婆”相当于今天的“老婆”,无论年老、年轻都可以使用。“瞥地”是领悟的意思,“疾瞥地”与词中的“速觉悟”意思相同。作“领悟”解释“瞥地”,源出于禅宗著作。这个词义的产生与意思。如果拿唐宋时代的助词“看”的用例来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就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的明显区别。现代汉语里,表示尝试的“看”,它前面的动词须重叠或带动量、时量词,如“让我想想看”、“你给我量一下看”、“先做几天看”。然而,变文中的“看”,其前面的动词却不必重叠,也不必带动量、时量词。另一区别是,变文中的“看”可以重叠为“看看”,其表示尝试的作用与单音“看”相同。

3、近代汉语内部不同时间的比较;

4、近代汉语内部不同地域的比较。敦煌变文中的“阿婆”一词是年老妇人的称呼。《丑女缘起》:夫主入来全不识,却觅前头丑阿婆。公主(即丑女)和王郎(即夫主)系少年夫妻,此例为年轻妻子亦称作“阿

禅宗提倡的悟道方式有关。

《游仙窟》有“不忆”一词,是“未曾,没有”的意思。这是一种约定俗成性质的语言心理习惯。

用“郑州梨”来比喻新婚夫妇,取其甜蜜之义。于此可见古今民俗之差异。

四、语音

汉语音韵学以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语音作为研究对象。传统的音韵学包括今音学、古音学和等韵学三个主要学科。其中古音学研究上古时期语音,属于古代汉语。今音学以隋唐、宋代成书的《切韵》、《广韵》等作为研究中心,这是近代汉语上沿或前期的语音系统。等韵学产生于唐宋时代,其研究对象是《切韵》、《广韵》音系和唐宋以来的近代汉语语音。近代汉语音节里的声母,一般是用“字母”来表示。这三十六个字母代表唐宋时代语音里的三十六个声母。对于声母,古人或分类为唇、舌、齿、牙、喉“五音”。汉语音韵学又把声母分为清声母和浊声母,音节具有声调,这是汉语拼音的一个特点。齐梁时代沈约等人明确提出四声说,唐宋时

代基本是按平、上、去、入四声分类。如:同,徒红切。“同”是被切字,“徒”是反切上字,“红”是反切下字。反切上字的声清声母发音时声带不颤动(不带音),浊声母发音时声带颤动(带音)。许多音韵学文献又进一步把清声母分成全清和次清,把浊声母分成全浊和次浊,三十六字母分为四类。全清:帮、非、端、知、精、照、见、影、心、审

次清:滂、敷、透、彻、清、穿、溪、晓 全浊:并、奉、定、澄、从、床、群、匣、邪、禅

次浊:明、微、泥、娘、疑、喻、来、且 现代汉语里有四呼的区别:

开口呼:没有韵头,主要元音不是「i」、「u」、「y」

齐口呼:韵头是「i」,或者主要元音是「i」; 合口呼:韵头是「u」,或者主要元音是「u」; 撮口呼:韵头是「y」,或者主要元音是「y」。母,和反切下字的韵母与声调,拼合成一个音节。

浊音清化是造成《中原音韵》(元,周德清)

音系中声母数目大大减少的主要原因。《切韵》音系中入声字有三种塞音韵尾:-p,-t,-k。在入声消失的过程中,这三个塞音

韵尾都消失了。鼻音韵味尾共有三个:-m,-n,-η。

隋唐时候的入声字,在《中原音韵》中被归入平声、上声和去声,叫做入派三声。《中原音韵》依据并提倡的是以大都一带的中原之音为准则,以国内各地区、各阶层通用为要求的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

五、词汇

近代汉语的词语呈现出不同于古代汉语的新貌。大量新的概念多半是用新产生的词语

来表达的。如:状元、榜眼、探花、乡试、会试、殿试、平话、话本、戏文、书会、楔子、得胜头回、六阳魁首、渌老、躯老、爪老、白身人、着精彩,着精神、做大;许多词语虽在古汉语中已经出现,但在近代汉语文献里却有着新的意义,如:秀才、举人、由两个意义相同、相近、相类、相对或相反的实词素以并列的方式构成的词称为联合式合成词。如:门户、嘴舌。

3、偏正式:第一类称为前偏后正式,即前面的实词素修饰后面的实词素,如:善为;第二类为前正进士、大夫、郎中、丈夫、头脑、惭愧。近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两类。

单纯词里只含一个构词单位(词素),多为以下几种情况:

1、叠音词。双音节叠音词是由两个相同的音节重叠而成,不能分解的词。如:兀兀、腾腾、刀刀;

2、联绵词:两个音节联缀成义、不能分解的词。若两个音节专线相同,称为双声联绵词。如:尴尬、踌躇、郎当;

3、象声词。双音节象声词常常是叠词形式(AA),如:呀呀、哇哇、哈哈。

4、译音词,如:阿者、大辣酥、木乃伊。

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构词单位(词素)的词称为合成词。结构方式:

1、加缀式:含有词缀的词为加缀式合成词。如:兀谁、阿你、打换、猛可、老婆问当、坐地。

2、联合式:

后偏式,如:说开。

4、主谓式:前后实词素之间有主谓结构关系的词称为主谓式合成词。如:口滑、头高。

5、动宾式。前后实词素之间有动宾结构关系的词称为动宾式合成词,如:点胸、净手。词的本来意义称为本义。

引申义是在词的原有意义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意义。比喻常造成词的新义,称为比喻

义。如:“将那大海船底下凿碗来大数十个窟笼”、“上面都是窟笼”;第一例“窟笼”指洞,是本义;第二例意为破绽,漏洞,是由比喻而造成的引申义。指代也常能引起词

义的引申。如:“吃着下酒没滋味,似泥土”的“下酒”意指下酒的菜肴果品之类。反语也能造成引申义,如“可憎”这个词有时也

会有可爱的意思。如:向前搂定可憎娘。新生的意义不是从原有意义的基础上引申出来,而是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才产生的,此类新生义称为影响义。“良久”有沉默、默然有意思。“良久”本来是“很久、颇久”的意思。“缁素”有分辨的意思。

1、词语意义有所变化,如“浑家”,唐五代时候是“全家”的意思,宋代以后则多指妻子;又如“容易”,唐宋时代多是“轻率,轻慢”的意思,“容易勿言兵”是勿轻率谈论兵事。“不得生容易”是不得生“打”有“从”义,因为“打从”经常连用,“打”受“从”的影响,也具有了“从”义。“结裹”一词,有装殓、发送死者的意思,后来写作同音的“结果”。同音假借是书面语言有特有现象。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义(包括近义)词或反义(包括意义相对)词相互影响,在各自原有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类同方向的引申,产生出相同或相反的引申义,这种现象称为同步引申。“过”和“度”都有通过的意思,是一对同义词。“过”有“递、交”的引申义,“度”也有“递、交”的引申义。又如:“惭”和“愧”为同义词,两词皆有“感谢”的引申义。又如:“支持”和“支吾”是同义词,都有“对付”的意思和“胡说,搪塞”的意思。

词语意义的演变:

轻慢之心。“容易”作“不困难、不费力”解。又如“胡言乱语”最初指胡人言、汉人语,后有了胡言乱语的意思。

2、词语的意思没有改变,或基本没有改变,但词语的外形却有所改变。如“捞笼”、“罗笼”是“招致、控制”的意思,后扩

展变化为“捞龙打凤”、“罗龙打凤”,宋代后写作“打凤捞龙”,又变化为“打凤凰”,也有招致控制某人的意思。“早晚”一词是“什么时候”的意思,元代以来,则多说作“多早(蚤)晚”,大概明代后,写作“多咎(咱)”。

3、相同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词语来表示。如唐五代时赏给歌妓艺人的钱财

称为“缠头”,宋代以下则称为“利市”,“利市”一词有赏钱、赏物的意思。地域差异:

1、近代汉语文献里还有许多记载反映了词语的言色彩。如“蛮子”是北方人对南方的前期,即词的内部组合还不很牢固的时候,便容易发生字序颠倒的现象。

2、由两人的鄙称,清代江汉一带方言中,“毛”、个双音词语联合而成的四音词语,一般凝结“冒”可作“没有”解。

2、对于同一个概念,不同方言或用不同的得不很紧密,所以也可能发生倒序现象。

3、有时倒序词语的形成与方言习惯有关。

4、词语来表达,如元、明以来,北方称医生为“大夫”,南方则称“郎中”。模式词语:有些词语有一次的字数,其中有不变的字,有固定的组合模式,有固定的意义类型,这种类型还具有能产性,可以造出同样结构的词语。

1、好A:好去、好住、好在、好与、好看;

2、若A若B:若草若木、若高若低;

3、是A是B;不A不B;七A八B;三A六B;

同一种词语模式中可以有两种或多种结构类型,同一种词语模式中可以有不同的意义类型。

倒序词语亦称倒辞,指字序可以颠倒但意义不变的词语。力气——气力;整齐——齐整。倒序词语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1、双音词的组合存在着一个逐渐凝固的过程。在此过程

为了修辞的原因(调平仄、凑韵脚等),也有可能造成倒序词语。

说者口头的意思与心里的意思完全相反,名叫倒反辞。字面意义与实际意义相反的词语称为倒反词语。,不但有较为固定的、现其字面意义相反的意义,而且这一类词语还往

往有一定的词语结构形式,如:不时常(意为时常、经常)、不甫能(意为甫能、刚刚能够)、不尴尬(意同尴尬)、不尴不尬(意同尴尬)、不端不正(意为很端正)、不零不落(意为零零落落)、没颠没倒(意为颠

颠倒倒)、无颠无倒(同“没颠没倒”)、无颠倒(同“无颠无倒”)、没乱(同“没撩没乱”)。“不”、“没”、“无”实际

上是表示肯定的语气,并且都带有强调的意味。可耐:意为不可耐,含有可恼、可恨的意思;可憎:意为可爱。这种倒反词语多带或嫌恶、或者亲昵的感***彩。

近代汉语偏义词语包括偏义复词和偏义词组两类,其中一个成分表义,另一个成分不“被驴扑”意为被驴摔。把这几例意思归

纳起来,便可得出“扑”的意思是“摔、砸”。

2、比较法;

3、因声求义法。表义,只起辅助作用的词语。有些偏义复词的偏义具有摆动性,即有时偏义于前字,有时偏义于后字。如“这早晚”。偏义词语里的所谓无义词素或语素,虽无实在的词汇意义,可是具有结构和修辞上的作用,如使单音词变成双音合成词,或使双音词语变成四音固定词组。有时可以使文句的节奏更加和谐。有些偏义词语还有强调语气或表达某种感***彩的意味。词语训释法:

1、排列归纳法:把某词语的若干用例排列出来,从中归纳出该词语的意义,这种方法叫排列归纳法。如“扑”:“千回扑镜”、“扑碎骊龙明月珠”、“师曰:‘扑杀’”、“今日却被驴扑”;第一例“扑镜”意为砸镜、摔镜;第二例“扑碎”意为摔碎、砸碎;第三例“扑杀”意为摔杀;第四例

第三篇:近代物理概论

1、什么是量子物理学?

量子物理学包含两个层次:一个是原子层次的物质理论:量子力学,正是它我们才能理解和操纵物质世界;另一个是量子场论,它在科学中起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作用。

2、什么是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Quantum Mechanics)是研究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的物理学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原子、分子、凝聚态物质,以及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结构、性质的基础理论,它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

3、经典物理在原子光谱面前是怎样失效的?

为了解释氢原子的线光谱,必须研究氢原子的结构,如果从卢瑟福的原子核式模型出发,那么根据经典电动力学,电子的旋转将引起电磁辐射。因此,电子的轨道半径会越来越小,最后掉入核里,正负电荷中和,原子发生坍缩,可以证明在这一过程中,电子的旋转频率不断增加,辐射的波长也相应地连续改变,那么原子光谱应是连续谱。可是实验现象却不是这样,经典物理在原子光谱面前失效了。

4、为了解释氢原子光谱的实验事实,玻尔提出了哪三条基本假设?

1).定态假设:电子绕核作圆周运动时,只在某些特定的轨道上运动,在这些轨道上运动时,虽然有加速度,但不向外辐射能量,每一个轨道对应一个定态,而每一个定态都与一定的能量相对应;

2).频率条件:电子并不永远处于一个轨道上,当它吸收或放出能量时,会在不同轨道间发生跃迁,跃迁前后的能量差满足频率法则;

3).角动量量子化假设:电子处于上述定态时,角动量L=mvr是量子化的.什么是光电效应?

光照射到金属上,引起物质的电性质发生变化。这类光变致电的现象被人们统称为光电效应。

5、光电效应具有哪些实验规律?

1). 每一种金属在产生光电效应时都存在一极限频率(或称截止频率),即照射光的频率不能低于某一临界值。相应的波长被称做极限波长(或称红限波长)。当入射光的频率低于极限频率时,无论多强的光都无法使电子逸出。

2). 光电效应中产生的光电子的速度与光的频率有关,而与光强无关。

3).光电效应的瞬时性。实验发现,即几乎在照到金属时立即产生光电流。响应时间不超过十的负九次方秒(1ns)。

4).入射光的强度只影响光电流的强弱,即只影响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逸出的光电子数目。在光颜色不变的情况下,入射光越强,饱和电流越大,即一定颜色的光,入射光越强,一定时间内发射的电子数目越多。

6、什么是波函数的统计解释?

波函数模的平方代表某时刻t在空间某点(x,y,z)附近单位体积内发现粒子的概率,即|Ø| 2 代表概率密度。

7、什么是德布罗意波统计解释?

1.从粒子的观点看,衍射图样的出现,是由于电子不均匀地射向照相底片各处形成的,有些地方电子密集,有些地方电子稀疏,表示电子射到各处的概率是不同的,电子密集的地方概率大,电子稀疏的地方概率小。

2.从波动的观点来看,电子密集的地方表示波的强度大,电子稀疏的地方表示波的强度小,所以,某处附近电子出现的概率就反映了在该处德布罗意波的强

度。对电子是如此,对其它粒子也是如此。

3.普遍地说,在某处德布罗意波的振幅平方是与粒子在该处出现的概率成正比的。

8、什么是经典波?什么是德布罗意波?二者有何不同?

经典波包括机械波和电磁波,是宏观上主要显示波性的波。

机械波——机械振动在空间的传播

电磁波——由同相振荡且互相垂直的电场与磁场在空间中以波的形式移动,其传播方向垂直于电场与磁场构成的平面,有效的传递能量和动量。

德布罗意波——是对微观粒子运动的统计描述,它的振幅的平方表示粒子出现的概率,是概率波,这种微观粒子的运动主要显示粒性。

9、什么是自由粒子?

自由粒子是一种特殊的力学体系,它的动量、能量不随时间和空间位置改变。

10、什么是主量子数?

主量子数n是和能量有关的量子数。原子具有分立能级,能量只能取一系列值,每一个波函数都对应相应的能量。氢原子以及类氢原子的分立值为:En=-1/n*2×2.18×10*(-18)J,n 越大能量越高电子层离核越远。主量子数决定了电子出现的最大几率的区域离核远近,决定了电子的能量。N=1,2,3,……;常用K、L、M、N……表示。

11、什么是角量子数?

角量子数l是和能量有关的量子数。电子在原子中具有确定的角动量L,它的取值不是任意的,只能取一系列分立值,称为角动量量子化。L=√l(l+1)·(h/2π),l=0,1,2,……(n-1)。l 越大,角动量越大,能量越高,电子云的形状也不同。l=0,1,2,……常用s,p,d,f,g 表示,简单的说就是前面说的电子亚层。角量子数决定了轨道形状,所以也称未轨道形状量子数。s 为球型,p 为哑铃型,d 为花瓣,f 轨道更为复杂。

12、什么是磁量子数?

磁量子数m是和电子能量无关的量子数。原子中电子绕核运动的轨道角动量,在外磁场方向上的分量是量子化的,并由量子数m 决定,m 称为磁量子数。对于任意选定的外磁场方向Z,角动量L 在此方向上的分量LZ 只能取一系列分立值,这种现象称为空间量子化。LZ=m·h/2π,m=0,±1,±2……±l。磁量子数决定了原子轨道空间伸展方向,即原子轨道在空间的取向,s 轨道只有一个方向(球),p 轨道有3 个方向,d 轨道5 个,f 轨道7 个……。l 相同,m 不同即形状相同空间取向不同的原子轨道能量是相同的。不同原子轨道具有相同能量的现象称为能量简并。

13、什么是自旋磁量子数?

粒子的自旋也产生角动量,其大小取决于自旋磁量子数(ms)。电子自旋角动量是量子化的其值为Ls=√s(s+1)·(h/2π),s= 1/2,s 为自旋量子数,自旋角动量的一个分量Lsz 应取下列分立值:Lsz= ms(h/2π), ms=±1/2。

14、什么是玻恩对波函数的统计诠释?

波恩于1926年提出:波函数模的平方代表某时刻t在空间某点(x,y,z)附近单位体积内发现粒子的概率,即|Ø| 2 代表概率密度。如果|Ø| 2大,则电子出现几率大,因而电子出现的目也多,此处为衍射极大值处;反之,如果|Ø| 2小,则电子出现几率小,电子出现的数目也少,此处为衍射极小值处。

15、什么是拉莫尔进动?

磁矩在外磁场B中将受到力矩的作用,力矩将使磁矩u绕外磁场B的方向旋进,这种旋进成为拉莫尔进动。指电子、原子的磁矩、原子核在外部磁场作用下的进动。

16、为什么氦原子的能级和光谱分为两套?

因为氦有两个电子,其总自旋角动量S可以取0或1,其多重态的重数2S+1=1或3,因此其光谱就有单重态和三重态,能级和光谱分成了两套。

17、对于多电子原子,什么是L-S耦合?什么是J-J耦合?

根据原子的矢量模型,S1,S2合成 S,L1,L2合成L;最后L与S合成J,所以称其为L-S耦合。根据原子的矢量模型,S1,L1合成J1;S2,L2合成J2;最后J1与J2合成J,所以称其为J-J耦合。

18、为什么He原子的(1s1s)3S1态是不存在的?

因为He原子的(1s1s)3S1态的四个量子数n1=n2=1;l1=l2=0;ml1=ml2=0;ms1=ms2=±1/2,即S1 和S2 是同向的,否则不能得到S=1,可是它已经违反了Pauli不相容原理。所以这个状态是不存在的。

19、各壳层和各支壳层中所能容纳的最大电子数是多少?

壳层:Nmax=2n*n支壳层:(Nl)max=2(2l+1)

20、简述史特恩—盖拉赫实验,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简述:装置中的基态原子被加热成蒸汽,以水平速度v通过狭缝S1S2.然后通过一个不均匀的磁场,磁场方向沿着Z轴变化。到达P点处。

说明:史特恩-盖拉赫实验中出现偶数分裂的事实启示人们,电子的轨道运动似乎不是全部的运动。换句话说,轨道磁矩应该只是原子总磁矩的一部分。

21、什么是正常塞曼效应?什么是反常塞曼效应?

把原子放入磁场中,其光谱线发生分裂,原来的一条谱线分裂成几条的现象,被称为塞曼效应。一般情况下,谱线分裂成很多成分,称为反常塞曼效应。特殊情况下,谱线分裂成三种成分,称为正常塞曼效应。

22、什么是能级的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分裂?

由于附加能量以及L和S相互作用导致能级的第一次分裂;自旋磁矩u在原子内磁场中的附加能量引起能级第二次分裂;原子放入外磁场时,B与u的作用使原子又获得附加能量,从而导致能级的第三次分裂

23、什么是拉波特定则?

将核外所有电子的角量子数相加,偶数对应偶性态,奇数对应奇性态,因此,Laporte定则表述为:电子的跃迁只能发生在不同宇称的状态间,即电子的跃迁只能是偶性到奇性或奇性到偶性。

24、什么是洪特定则?

1)由同一电子组态得到的各种能级中,多重数大的,亦即S值最大的,能级位置低; 2)由同一组态形成的同一S内,具有不同L值的能级中,L大的能级位置低;

3)同一组态得到的同L不同J的能级中,J小的能级低称正常次序; J大的能级低 ,称为倒转次序;通常情况下,支壳层电子数少于半满时取正常次序,等于或 大于半满时取倒转次序。

25、求26号元素Fe(铁)的基态电子组态和基态原子谱项。

26、什么是X射线?X射线的性质有哪些?

X射线:是非常短的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电磁波的能量以光子的形式传递。

X射线的性质 :1)X射线能使照相底片感光;2)X射线有很大的贯穿本领;3)X射线能使某些物质的原子、分子电离;4)X射线是不可见光,它能使某些物质发出可见光的荧光;5)X射线本质上是一种电磁波,同此它具有反射、折射、衍射、偏振等性质。

27、X射线标识谱线状谱的特征有哪些?

1.激发管电压特征:每一条谱线对应一定的激发电压,只有当管电压超过激发电压时才能产生相应的特征谱线,且靶材原子序数越大其激发电压就越高;

2.强度特征:每个特征射线都对应一个特定的波长。管电流和管电压的增加只能增强特征X射线的强度,不能改变波长。

28、X射线连续谱的特征有哪些?

连续谱在短波方向上有一个波长极限,称为短波限。它只与管电压有关。X射线的强度是由光子能量和数目决定的。强度与管电流、管电压、阳极靶的原子序数相关。

29、简述连续X射线谱产生的微观机制

能量为ev的电子与阳极靶的原子碰撞时。电子失去自己的能量,其中部分以光子的形式辐射,碰撞一次产生一个能量为hv的光子,这样的光子即X射线。单位时间内到达阳极靶面的电子数目是很多的,绝大多数电子要经历多次碰撞,逐渐失去自身的能力,即产生多次碰撞。由于多次辐射中光子的能量不同,因此出现连续X射线谱。

30、什么是康普顿效应?

在X射线与物质散射的实验中,被散射的X射线中,除了与入射X射线具有相同波长成分外,还有波长增加的部分出现,且这部分X射线的波长因散射角的不同而异。这被称为康普顿效应。

31、康普顿散射与光电效应有何不同?

光电效应中光子本身消失,能量完全转移给电子;康普顿散射中光子只是损失掉一部分能量。光电效应发生在束缚得最紧的内层电子上;康普顿散射则总是发生在束缚得最松的外层电子上。

32、原子核的结合能包括哪些?

体积能Bv:描述核力对结合能的贡献;表面能Bs:对表面核子的体积能给出修正;库仑能;质子间库仑斥力使结合能减小;非对称能:Z≠N时,使得结合能减小;奇偶能:Z,N取奇、偶数进行不同搭配时,结合能各不相同。

33、核力的基本性质有哪些?

1.短程性的强相互作用;2.饱和性的交换力;3.电荷无关性;4.斥力心(排斥心)的存在;5.自旋相关性

34、什么衰变常数?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衰变常数:衰变统计规律式中引入的常数称为衰变常数。

衰变的物理意义:单位时间内的原子核的衰变几率,它标志着衰变的快慢。

35、什么是原子核的质量亏损?什么是原子核的结合能?

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组成,但实验表明,核的质量并不等于相应的质子+中子+电子质量之和,核子结合构成原子后总质量减少了,通常我们称之为质量亏损。

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E=mc*2,原子核形成过程中,质量减少了,减少的质量必然以能量的形式放了出来,这种能量称为结合能。

36、什么是介子?什么是中微子?

π介子:是原子核或者强子物质的基本组元,在各种介子中,π介子最轻且最重要。

中微子:是轻子的一种,是组成自然界最基本的粒子之一,不带电,自旋为1/2,质量非常轻,速度接近光速。

37、什么是放射性活度?

为了表示某放射源的放射性强弱,人们引入放射性活度A,定义为:放射物在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目。放射物的放射性活度也是按指数规律衰减的。

38、什么是核反应的阈能?

能够引起核反应时,入射粒子所必须具有的最低能量,称为核反应的阈能。

39、什么是原子核的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

α衰变是原子核自发放射α粒子的核衰变过程。原子核自发地放射出β粒子或俘获一个轨道电子而发生的转变。放出电子的衰变过程称为β-衰变。在 β衰变中,原子核的质量数不变,只是电荷数改变了一个单位。原子核从不稳定的高能状态跃迁到稳定或较稳定的低能状态,并且不改变其组成成分的过程称为γ衰变。

第四篇:近代汉语研究复习资料

“三言”“二拍”反映(C.吴方言)口语色彩

“殿直把那简帖儿和两件物事度与浑家看。”句中“度”的意思是(B.递交)“但自家不务农桑,不忻砍伐”,其中的“但”字属于(C.句首语气词 多谢伊来问当俺,纵来后何济!”句中所含有的词缀是C.当 第二人称代词“你”是由古汉语中的(C.尔)演化来的

《金瓶梅》“没甚肴馔,亵渎大人,且吃个头脑儿罢。”其中的头脑是指D.山西传统补品 说书人在开讲正书前先说一段小故事作引子,这个引子叫做(D.得胜头回

唐宋时代声调有平、上、去、入四声,当时的学人把这四声分成平、仄两类。其中“仄”是指(D.上声、去声和入声

近代汉语文献语言的一个特点是常常带有明显的方言色彩,反映了口语的地域性。如《醒世姻缘传》反映的是(D.山东方言色彩

音韵学中所说的“五音”是指的(D.按发音部位将声母分为五类

小可许州人氏,姓李,排行第四,人口顺唤做银匠李四。”句中“口顺”这个词的构成方式是(B.主谓式 下列著作中不属于近代汉语研究对象的是(B.后汉书 下列作品中,文白夹杂半文半白的著作是(D.三国演义

唐宋时代声调有平、上、去、入四声,当时的学人把这四声分成舒声、促声两类。其中“促声”是指(C.入声

以下句子中属于祈使句的是(C.五娘,救小人则个 “若更有疑,任相公所问”,其中的“所”字属于(C.词头 “我是高太尉心腹人陆虞侯便是”这个句子属于(B.判断句 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他”在(C.唐代)时期才有所使用。

人称代词复数的后缀“们”最早写成“弭”和“伟”,这个时间大致是(A.唐朝 明代出现的《金瓶梅》属于(D.长篇小说

“七手八脚”“七嘴八舌”“七颠八倒”这种词语现象叫做(A.模式词语 “宋太公卧病在床,不能动止”。其中含有(A.偏义词语近代汉语历史范围的主干部分是(A.南宋至清代前半期

下列作品中,基本上是用文言写作,仅偶尔使用口语词或口语句子的著作是(B.北梦琐言 下列各句中属于祈使句的是(C.左右,与我唤将周德威来者。“知彻澄娘”属于(B.舌音

下列词语中与刻板印刷术有关的是(C.边栏 以下助词中属于时态助词的是(D.了

“向前”和“向后”本来是两个相反的空间概念,引申表时间后也是相反的:“向前”表“从前”,“向后”表“以后”。这属于词语的(C.同步引申)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他”在(C.唐代)时期才有所使用。

按照反映口语的程度可将近代汉语语料分为(B.偶尔反映C.有所反映D.充分反映)几种。传统的汉语言文字学的分支有(A.训诂学B.音韵学C.文字学 “汉语语音三要素”是指(A.声母C.韵母D.声调

下列哪些词语反映了文化娱乐活动在民间的发展对近代汉语词语的影响(B.勾栏C.说话D.话本近代汉语晚期的语料主要有(A.长篇小说 B.笔记小说C.讲唱文学

下列(A.五体投地B.投机C.方便)词语反映了宗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近代汉语音节的韵尾有四种。其中一种是鼻音韵尾,它包括(C.-mD.-nE.-ng.伴随新的典章制度而出现的新词语有(A.和买C.劄子E.警迹人近代汉语早期的语言材料主要有(A.汉译佛经B.魏晋六朝志怪小说C.唐人传奇小说和唐代诗E.敦煌变文F.王梵志、寒山、拾得等白话诗僧的通俗诗

下列哪些词语是古汉语已有但在近代汉语时期产生了新的含义(A.秀才 B.举人C.大夫 科学研究中最鼓励出现三新,所谓“三新”是指(B.新方法C.新材料D.新观点 下列哪些词语反映了戏曲的发展对近代汉语词语的影响(A.书会B.杂剧C.楔子 下列哪些是古汉语中已有的词语但在近代汉语词语时期产生了新的义项(A.博士B.采 科研结果的三个层次包括(A.创新C.刊谬D.补缺

近代汉语主干时期的表现主要是诸方面的特点已经表现得较为(A.成熟B.典型C.充分近代汉语单纯词又可细分为(A.叠音词B.连绵词 C.象声词D.译音词 下列词语中属于合成词的有(A.秀才B.举人D.净手

近代汉语文献语言有三个显著特征,即(B.口语性C.时代性D.地域性 唐宋韵书里对于现在的声母有不同的称谓,当时叫做(B.声纽C.纽 D.字母 下列词语中属于合成词的有(A.阿郎C.辛苦

近代汉语音节的韵尾有四种。其中一种是塞音韵尾,它包括(A.-p B.-t E.-k

“浑家”在唐以前指全家,宋以后指“妻子”

介词“被”和“吃”都可以表示被动又都可以表示 原因,这体现了汉语词汇中的同步引申 现象 说书人在开讲正书前先说一段小故事作引子,这个引子叫做得胜头回

汉语的第一人称复数原本没有排除式和包括式的区分,产生这种区分的原因是由于 汉语受北方阿尔泰语系的契丹语或女真语影响的结果

中国有两次大规模的外来文化传入,一是清朝及民国初期西学东渐 一是自汉代开始的长达近千年的古印度的佛教文化的传入

近代汉语文献中常见错字,产生错字的原因主要有形近而讹和音近而讹 从词的结构角度着眼,“老婆”属于加缀式式,“头高”属主谓式

“出场”在清末指艺人上场演出,而在宋代指 结束、结局、结尾,这是因为出场最初与 科举制度有关 “语言三要素”是指 语音、词汇、语法

第一人称代词“奴”体现时代性较明显,它在唐五代时期的用法很有特色,那就是男女尊卑都可使用的第一人称代词

《襄阳守城录》:“虏守元帅会诸都统登樊城,指襄阳城曰:‘赵(指当时襄阳守将赵淳)大娄罗,摆布得好!’”此句“喽啰”有个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意思,当释为聪明能干

开口呼四呼的一种,没有韵头,主要元音不是[i][u][y]的韵,称为开口呼。

倒序词语组成双音词的两个词素(或组成四音固定词组的两个双音词)的次序可以前后颠倒,颠倒后整个结构的意义并不改变的一组词语,就叫倒序词语

音韵学中的“五音”是指按照发音部位把36个声母分为“唇舌齿牙喉”五类。

同步引申一对(一组)同义词的引申义也是同义的;或者一对反义词的引申用法也是相反的,这种现象称为同步引申

模式词语有些词语有一定的字数,其中有不变的字,有固定的组合模式,有固定的意义类型,这种类型还具有能产性,可以造出同样结构的词语。如不前不后,不歪不斜。

倒反词语是指那些不但有较为固定的与其字面意义相反的意义的词语,而且这类词语还往往具有一定的结构形式(即含有“不”“没”“无”等否定词却又不表否定)。这样的词语叫做倒反词语。

在一种著作中任意选取部分篇幅作语言调查,称为抽样调查

连绵词是汉语中固有的双音词。它的特点就是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因此两个音节不能分开,一定要连在一起才能表达一个概念。连绵词的两个音节之间往往具有语音上的联系,如声母相同(叫双声连绵词)或者韵相同(叫叠韵连绵词),当然也有少数既不双声也不叠韵的连绵词。

唐代高适的诗“杀气三时作阵云”,其中“三时”是指春夏秋三个季节。(答案:×。是“一整天”的意思 “在城有个蔡婆婆,我问他借了十两银子”中“问”的意思是“询问”。答案: 不是“询问”,而是“向” 《水浒传 》中有“林冲合当有事,猛可地道:‘将来看!’”其中的“可”是“可以”的意思。(答案: ד可”为后缀

俗语一般是由前后两个部分构成的,前一部分用来对某一事物、或某一行为动作、或某一情况状态加以比喻、形容或描绘,后一部分用来对前一部分所说的意思加以解说和点明。答案: × 歇后语 助词大抵分为三类:结构助词、时态助词和语气助词。“着、过”是结构助词。答案: × 时态助词 “省的他在这里跑兔子一般”其中的“跑兔子”的意思是说“如同兔子那样不安静”。(答案: × 发情 “阎婆只怕宋江走去,便帮在身边坐了”,这里的“帮”是“帮助”的意思。答案: ×。是“紧靠着”或者是“用手紧紧抓住”的意思。

俺、咱、洒家、侬这些人称代词都是南北通用的词语。答:× 俺、咱、洒家是北方方言词,侬是吴方言词 《醒世恒言》“焦氏待婢仆们也十分宽恕,不常赏赐小东西。”中“不常”的意思是“不经常”答案: ×

是“经常”的意思。

近代汉语的主干部分是最重要的,非主干部分是次要的。答案: ×一样重要 发声时声带颤动的声母叫清声母。答案: × 浊声母

近代汉语“热闹”、“闹热”是一对偏义词语。答案: ×。是一对倒序词语。近代汉语中“老”字只能做前缀 × 还可作后缀。

助词大抵分为三类:结构助词、时态助词和语气助词。“着、过”是结构助词。× 时态助词

“同州缓急,看兄弟的面皮相救援则个”。其中的“缓急”是个倒反词语。×偏义复词 《中原音韵》的作者是隋代的陆德明。×元代周德

“鱼尾”“象鼻”属于与科举制度有关的词语。(× 与印刷术有关)

去枣槊巷口一个小小底茶坊,开茶坊人唤做王二”中“去”的意思是“到”。错。“去”的意思是“在”。《二刻拍案惊奇》“小姬叫声:‘惭愧!也有这一掷该我赢的。’”中“惭愧”意思是“因有缺点、错误而感到不安或羞耻。(ד侥幸”、“运气好”之义

《儒林外史》第二回“荀老爹向申祥甫道:‘你亲家自当了门户,时运也算走顺风。’”其中的“门户”为“当家人”的意思。× 是指在衙门当差。

蒋绍愚先生指出:广州话里的“哋”字就相当于普通话里的“家”。(×。相当于普通话里的“们”。

第五篇: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难点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难点

11外汉1 汪甜甜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毋庸置疑,任何语言作为第一语言或母语进行学习都不会存在太大的困难,然而作为第二语言,尤其是汉语这一普遍被认为较为难学的语言作为第二语言,总会存在许多的问题。因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也就存在着许多难点。

当然,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老师们可能经常会告诉那些学习汉语的学生:不要认为汉语很难。任何事情一旦你觉得它很难,那么即使它很容易你也会存在心理障碍。当然,我承认从某些方面来讲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你可以告诉学生汉语没有法语中那么多的动词变位需要记,也没有德语那么多的阴、阳、中性单词需要区分,但是对于大部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来说,他们在听过无数人陈述汉语是最难学的语言以后,已经形成了这一条件反射,这时候再让他们相信汉语不难学几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当他们已经开始了一段时间的汉语学习以后。

所以我们不能单单依靠学生自身的心里调节来解决问题,更要通过对于难点的梳理和讲解使学生彻底了解和掌握这些难点。接下来,我将就语音、字词和语法三个方面来分析其中的教学难点并就其中的部分难点简单讲一下个人解决方案。

一.语音方面的教学难点主要包括声调、拼音和音变三个方面。声调方面的第一个问题是难以发出四声。汉语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而许多其他的语言,如英语、法语等语言来说,只有整个句子的句调,例如问句尾音上扬等,而不存在单个字词的声调。这就给许多母语没有声调的学习者带来巨大的困难,他们很难准确地发出四声调值。对于初学者的这种情况,可以用四声手势在上课进行声调练习的时候多加提醒。然而第二个问题就随之而来了,许多学习者在学习了一段时间以后仍然会发不出调,当然,通常来说一、三、四声没有太大的问题,问题最明显的是二声声调找不准基调,因为二声要求上扬,许多学习者容易感到困惑的是从哪里开始上扬。我对于这些学者采取的一个方法是用一声做比较,比如你想说“十”,你现在心里念一个一声的字,如“一”,然后再接上自己想说的,让他们连城“一十”,有了“一”做基调,就容易发出二声了。

拼音方面的第一个问题是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的区别。汉语里面的p、t、k、c、ch、q都是送气的,b、d、g、j、z、zh是不送气的。但是许多语言的送气与不送气规则存在略微差异,如果仅是这样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例如对于母语是英语的学习者讲到送气,可以用英语中的字母s举例。但是对于许多语言,就单个字母来说,根本就不存在送气这一说,例如法语中,p、t、k、c、q都是不送气的,所以对于法语为母语的学者,单讲一个字母送气就会比较困难,这也是许多法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经常把te发成de的原因。但是法语中一些字母组合是有送气音的,例如ch就与汉语拼音中的sh相当接近,可以通过举一些字母组合的送气音来引入到汉语单个字母的送气音。对于其他的语言,也可以通过这个方法进行尝试。第二个问题是前鼻

音和后鼻音问题。当然,这个问题即使对于许多汉语为母语和第一语言的学者来说也是很大的难题,突出表现在-en和-eng上。值得庆幸的是这个问题不会对平常的生活和学习产生太大的影响,因为即使你说的时候分得不是很清楚,听者也能分辨出意思,因此这个问题可以在长期的操练中慢慢改善,只要学习者能够记住并区分出带这两个音的字,就可以解决该问题。

关于音变可以说是学习者最头疼的问题。轻声和儿化相对来说不是太困难,但是变调就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了,因为规则太多了,记到最后一团乱还是不会用。因此个人编了一个小口诀用于简单记忆:三三相连变二三(你好),三个三是二二三(演讲稿)。“一”“不”遇四变二四(一共、不是),“一”没遇四全变四(一生)。口诀主要讲的是比较明显的变调,但是对于“上声+非上声→半上+非上声”等变调较为不明显的,个人认为不适合初期阶段的学习者。对于中高级阶段的学习者也不必过于苛求,因为要从人耳上分辨出24与34间的细微区别还是过于困难,相信通过长期的汉语会话,中高级学者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也能自己进行变调。

二.字词方面的教学难点主要包括汉字的认读与书写、同义词与近义词、带有历史文化特色的词语、成语与熟语等四个方面。留学生经常说汉语难,因为“如果是英语,只要你说出来,我就能写出来,即使是一个我没见过的生词。但是汉字不可以。”汉字作为表意文字,与英语等表音文字最大的区别就在这里,这也给汉语学习者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个人建议可以把一些学生认为比较难的字编成故事的形式

讲给学生,故事最好既能表达该汉字的意思,又能体现该汉字的写法,让学生在一种相对较为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习得汉字。

第二,汉语中还有许多的同义词和近义词,学习者通常会不知道如何选择。现在的许多教材都采用中英文互译的方法来解释词语,这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学习者在同义词和近义词的使用上带来困扰。例如刘珣在《新使用汉语课本2》中写道:得——to need, must, to have to,一定——must, surely,学习者就会在must的层面上感到迷惘,这两个词是一样的意思吗?再比如有一天一个留学生问我:“想是think,感觉是think,它们一样?”,这就是课本的简单注释造成的误解,所以需要教师给出具体的语境来进行区分。当然,这是很考验教师教学能力和知识掌握水平的,一些我们平时不注意的问题对于学习者来说可能会是难点。比如六六就在《蜗居》中借海萍的口写出:“戴”与“穿”的区别在于“穿”是每个人都必须的,比如衣服、裤子,而“戴”并不是必须的或者每个人都有的,比如帽子,男子成年以后才有的。而袜子在古代是必须的,所以用的是穿。所以对于同义词和近义词的分析需要我们平时多加关注和积累,给学习者具体的语境进行区分。

第三,现代汉语中保留了许多带有鲜明汉文化色彩的词语,如贵姓、令尊、家母、有喜等,其教学的难点在于词义的模糊难以把握和运用方面。个人建议可以简单讲解以后让学生利用这些词语进行分角色扮演一段小剧,让学生在娱乐的氛围中自己慢慢去体会和掌握。

第四,汉语中有丰富的成语和熟语,例如:缘木求鱼、刻舟求剑、竹篮打水一场空、说曹操曹操就到等,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述与

成语有关的故事的方式来解释成语,然后在造一些句子让学生进行辨析和理解,最后通过练习让学生加以掌握。

三.相信语法无论对于哪一种语言来说都是最复杂、最难掌握的部分。汉语语法的教学难点主要包括虚词、大量的量词、离合词、兼类词、语序和句式辨析等五个方面。第一,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可以说这是汉语相对于其他语言比较容易的地方,但是同时用以表达语法意义的虚词也成为了汉语教学的一大的难点。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虚词中相对而言连词和语气词比较容易掌握,而介词和助词就成为了学习者巨大的障碍。比如的、地、得的使用应该如何区分,什么时候用哪个,甚至什么时候可用、什么时候可不用、什么时候可用可不用,相信连很多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也感到头疼。

第二,大量的量词是汉语的独特现象,例如:张、片、双、只、碗、件、条等。其教学的难点在于量词过多导致教师无法系统地将所有的量词归纳和梳理起来,学习者在使用过程中总会不知所措。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进行归纳。但是主要还是要依靠大量的操练,让学习者更多地接触和使用这些量词。

第三,离合词这个问题可以说许多汉语为母语的人都不会去注意,但它却成为了汉语为第二语言学习者遇到的一大难题。比如:唱歌、见面等,学习者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说“我们有一次见面”而不是“我们见过一次面”。而离合词也是教学中一大难点,由于离合词实在过多并且无法系统地进行归纳或者总结,给我们在教学上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第四,兼类词是汉语学习者异常头疼的话题。由于一个词常常具有多种词性,因此这个词往往具有多种功能。例如“方便”,即可以做谓语,又可以做定语和主语,作谓语既可以带宾语,又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具有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多种此类的语法特点,让外国学生难以准确地把握词性和用法。关于这一点,我的建议是在这个词的每一种词性和用法下给出一个例句,让学生记住例句,那么举一反三也不会太难,当然,有些兼类词的词性和用法实在太多,用例句似乎也就不可行了。

第五,汉语中表达同一含义的句式可以有多种,不同句式间的差异和使用成为汉语教学的难点。例如“把”字句,学生即便已经理解和掌握了把字句,但在日常生活中也不会去使用。当我们说“我把课件发给你”,他们会选择使用“我发给你课件”而不是把字句。再比如他挥手、他挥了挥手、他的手挥了挥手、他把手挥了挥这几个句式,学生就无法理解其中的细微差异,也就不会进行适当的选择和使用。这时候教师可以给出具体的语境,比如赵薇在《离别的车站》一曲中唱道:我早已把手儿挥断挥断。让学生体会用“把”与其他句式的区别。

参考文献:

刘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简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3 刘珣《新汉语使用课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 陈昌来《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推荐文献:(逸夫图书馆可查阅)刘颂浩《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盛炎《语言教学原理》,重庆出版社,1990 章兼中《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陈枫《对外汉语教学法》,中华书局,2008 周小兵、李海鸥《对外汉语教学入门》,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下载近代汉语概论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近代汉语概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近代历史书籍推荐

    推荐之一:历史入门 1. 斯塔夫理阿诺斯【美】:《全球通史》(上、下两册,1492年分界,历史对今天的意义) 2. 罗素:《西方的智慧》 3.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4. 李厚泽:《中国古代......

    近代诗歌朗诵大全

    诗歌类 1、余光中的《乡愁》;2、席慕蓉的《乡愁》;3、敖红亮的《乡愁》;4、北石的《乡愁》;5、冯至的《南方的夜》;6、刘半农教的《我如何不想她》;7、何其芳的《预言》 ;8、林徽......

    近代人物评析

    浅析中国近代人物——林则徐 1043091117李娟轻纺与食品学院2010级“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不管自己处于什么样的境地,着眼于心的始终是国家和人民,他的一生都在致力......

    近代音乐史

    沈心工:P404(1870—1947)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之一。原名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共创作了《黄河》、《采莲曲》、《体操—兵操》(《男儿第一志气高》)、《竹马》、《铁匠》、《小小船》......

    汉语

    2014年秋季学期《职业汉语》大作业 《职业汉语》大作业 注意事项: 1、登录个人工作室,网上提交大作业; 2、抄袭、雷同作业一律按零分处理。 一、短文缩写(30分) 要求:仔细阅读下......

    汉语

    美丽而奇妙的语言——认识汉语 教案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014 更新时间:2009-3-23 美丽而奇妙的语言——认识汉语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汉语语音上的两个特点:声......

    汉语

    汉语,你在哪里 ——在中国教育培训联盟(四川绵阳)秋季大会开幕式上的演讲稿 ◆小荷作文/河马校长引子 主持人: 接下来演讲的一位,是来自江苏的,苏州的小荷作文创始人冯斌先生——......

    近代史料读后感

    侯先成 地理科学(1)班 1409080540010 查到的书籍《辛亥,摇晃的中国》张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辛亥:摇晃的中国》晚清民国大变局;从这里,读懂百年中国! 1、一盘很大的棋!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