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论文:浅谈小班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

时间:2019-05-13 21:40: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研论文:浅谈小班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研论文:浅谈小班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

第一篇:科研论文:浅谈小班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

科研论文:浅谈小班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

科研论文:浅谈小班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

摘要

新《纲要》中指出:“幼儿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为此,应从小培养幼儿的分享观念和分享行为,帮助孩子们学会分享,可以健全幼儿人格,促进幼儿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 幼儿 分享意识 分享行为

小班幼儿正处在自我意识最强烈的时候,强调以自我为中心,具有非常强烈的独占意识,他们涉世不深,想法单纯、美好。此时,对他们进行分享意识和行为的教育,可以健全他们的人格,促进幼儿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激励幼儿对分享行为的学习。

1、帮助幼儿树立分享意识

要让幼儿学会分享,首先要克服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而要克服这种不良的心理倾向,并非教师言语说教就可以做到的。社会领域的教育本身就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比如:玩滚动游戏中,多名幼儿可以共同使用一个皮球,只有轮流推动皮球,游戏才能得以继续;在画画时,一组幼儿使用同一盒中的一种油画棒;餐前,还可以让几名幼儿合作分发小勺子;午睡前后,让小朋友之间互相帮助穿脱衣服、鞋子等。同时,还可以组织幼儿开展“认识我们的物品、玩具”活动,让孩子了解班上的各种物品、玩具,要让幼儿知道这些物品、玩具是大家共同拥有的,每个成员都有使用的权利。通过这些方式,幼儿会意识到这些东西我可以玩,大家都可以玩。学会怎样与他人分享,懂得只有和大家一起游戏、共同分享快乐,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2、教师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正面的榜样。

优秀的榜样会在孩子心目中产生很高的威信。老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其一言一行都会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我们平时要善于抓住一切机会和细节为幼儿做好行为、语言示范。如在教学活动前分发图书时,我有意识地将图书以分享的形式来进行发放;当幼儿在进行游戏活动时,我会对幼儿说:“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或者说:“你可不可以把玩具分给我一些?”待幼儿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后,他便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模仿老师做出类似的行为。同伴也可以成为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老师要在班级中发现有分享行为的好典型让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或者是老师对有分享行为的幼儿的积极评价和鼓励,也会激发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的动机。陈鹤琴先生说:“儿童教儿童,比成人教儿童效果更大,更能教学相长,为儿童获得发展才能的机会。”在游戏中,幼儿会不自觉地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其他幼儿的分享行为,当我们引导那些分享意识能力强的幼儿与能力弱的幼儿一起游戏时,也是一种树立榜样的好方法。

二、创造机会,鼓励幼儿进行分享

1、在日常活动中,多给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引导他们与同伴分享

《纲要》中明确提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在开展主题活动“我是好宝宝”中,孩子们在家长的协助下,从家里带来了小时候的衣物和相片等。活动中,我们鼓励孩子在交往中学会分享,孩子们互相介绍小时候的衣物,让同伴试穿、互相讲着小时候的故事、互相体验,高兴之情洋溢脸上,这时,没有“你的、我的”,没有争抢,处处洋溢着互帮互助的欢声笑语,充分体验到了分享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平时,我们还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境,让幼儿去面对矛盾,解决问题。如:有一次,我新添了一个“小猫钓鱼”的玩具,班上很多同学都想玩,但鱼杆只有四个,所以小朋友们都围住玩具,都争着要先玩。这时,我就请小朋友县起来,大家一起想办法,最后大家决定把小朋友分成四组,按组来玩,而且各组比赛,看谁先把鱼钓完。通过引导幼儿让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矛盾,不但使孩子们在活动中享受到乐趣,而且也提高了幼儿的分享技能。

2、抓住时机,移情推动分享

区域活动开始了,孩子们都进入了自己喜欢的区角。很多孩子在科学区玩,刘千瑜小朋友带来了一件非常好玩的玩具——电动轨道火车,小朋友见了十分羡慕,都想玩玩,而刘千瑜却害怕被别的小朋友弄坏,不愿借给他们,孩子们都挺失望,我一看,见正是对孩子们进行分享教育的有利时机。于是,我当着孩子们的面迎上前去,对他说:“这个火车真神奇呀,可以接老师玩一下吗?”他点了点头。我拿过电动火车,对刘千瑜说:“如果这个电动火车是我的,那你想玩,该怎么办?”“问你借呗!”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可是,我不借给你玩,你现在心里怎么想啊?”我摆出一副趾高气扬的样子,他想了想说:“好像有点难过。”“那你们大家呢?”“我也有点难过!”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刘千瑜,你看,小朋友现在心里都和你一样难过,你知道为什么吗?”刘千瑜不说话了,他拿过电动火车塞到小朋友手中,示意大家一起来拼出轨道,大伙儿高兴地和他一起玩了起来。孩子们在短时间内接触到了两种角色,体验到了羡慕时的迫不及待、被人拒绝时的失望、与人分享时的满足感等多种内在的情感,从而拜摆脱了自我中心,提高了自我意识地水平。正如霍夫曼所指出的那样,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推动力。因此,我们应善于抓住幼儿情感状态,以此培养分享等亲社会行为。

三、正面强化,稳定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

在日常游戏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班上一位幼儿带来一个新型玩具,当别的幼儿想与他玩却遭到一次次拒绝时,别的幼儿就会说:“以后不跟你好了。”这时,带玩具者马上感到如果不与别人分享玩具,他就可能失去小伙伴,于是就同意将玩具给小伙伴玩。这时,我就抓住这一教育时机进行强化:“有好东西应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才对,你看因为你把玩具分给小伙伴玩,所以你们在一起才玩得那么高兴,你真了不起!”类似的情景出现后,如果我们老师都能注意及时强化,幼儿在今后就会逐渐产生分享的动机和行为。孩子总喜欢老师的表扬。因此,当他们一旦有了分享行为时,我们就应该及时鼓励、赞许、奖励,不管是物质还是情感,都可以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使他们愉快和满足。

四、家园共育,共同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种及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的。”新《纲要》中也明确提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耳朵合作伙伴。”为此,我们为每个幼儿准备了一本“家中的好宝宝”记事本,请家长们将孩子在家的表现记录下来,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教育。老师有意在班中表扬在家表现出色的幼儿,树立榜样作用。同时,还要求家长也要做好榜样,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幼儿,让幼儿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都能感受到分享所带来的快乐。当买了好吃的东西,家中老、少一起品尝,感受一家人在一起分享其乐融融的感觉。当家中来了客人,家长主动把好吃的拿出来给客人吃,把好玩的玩具给小客人玩等。如此,家园配合,共同促进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的培养。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分享意识和行为也不例外,需要经过长期引导和教育。所以,我们还将继续探索和尝试,不断增强幼儿的分享意识,从而使幼儿的分享行为逐步由被动分享、诱发分享上升到自发分享、自觉分享,最终形成稳定的分享品质,为其一生良好社会性的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

第二篇:科研论文:浅谈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科研论文:浅谈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科研论文:浅谈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摘要:现在的独生子女的优越性使他们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好东西一个人吃,玩具一个人玩。他们缺少与兄弟姐妹及其他小朋友一起生活的经验,很少体验到合作行为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家长容易忽视孩子合作能力的培养。有些教师虽然意识到幼儿合作的重要性,但对合作的含义了解不够,对幼儿的指导也明显欠缺。幼儿既缺乏合作的意识。当游戏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幼儿常以告状或攻击性行为来解决;遇到困难时,往往只会求助老师而不知从同伴那里寻求帮助;同伴遇到困难时也没有意识去帮助解决。如果在可塑性很强的幼儿期不注意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培养他们初步的合作能力,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幼儿 合作意识 培养

合作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而实现共同目标,最终其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未来社会中,只有能与人合作的人,才能获得生存空间;只有善于合作的人,才能赢得发展。一个懂得合作的孩子成人后会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集体操作并发挥积极作用,而不懂合作的孩子在生活中会遇到许多麻烦,产生更多困难并且无所适从。幼儿期正是人各种合作素质形成的关键期。也是对幼儿进行合作训练的最佳时期。但是目前,在孩子们中间却存在着许多问题:“唯我独尊”,家中的小皇帝、小太阳,不能分享等等作为老师应如何帮助改善这种现象呢?首先分析一下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合作意识现状分析

现在的家长普遍存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心理,他们愿意为孩子的成长付出必要的时间、精力和投资,孩子的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他们的合作交往发展状况却另人忧虑:幼儿既缺乏合作的意识,又缺乏合作的能力。当游戏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幼儿常以告状或攻击性行为来解决;遇到困难时,往往求助于老师而不知从同伴那里寻求帮助;同伴遇到困难时也没有意识去协助解决„„ 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家人对孩子关爱有加溺爱过渡但缺少行为要求。

他们只一味地给孩子爱,却很少教孩子与同伴合作、很少去主动的爱人、关心人,事无巨细为孩子包办代替生怕孩子累着,不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担心孩子与别人合作交往时会受欺负或学坏,不让孩子与同伴交往等等,多种因素使得孩子在家中“唯我独尊”,他们不需与他人合作玩玩具,分享食物,更缺少与兄弟姐妹及其他小朋友一起生活的经验,很少体验到合作行为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因此在幼儿园孩子们常会因为争抢玩具而打人、哭闹等等。

(二)不同的家庭教育导致幼儿的个体差异。

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和受家庭教育的程度是有很大区别的,有些家长会教育孩子,碰到问题的时候,用商量的口吻请求别人,教育孩子尊重他人的观点,而有些家长却会告诉自己的孩子别人打你一下,你也打他一下,甚至会对孩子说:不要和×××一块玩等等,这样势必导致孩子不能学会与他人友好合作。

(三)教师对幼儿的合作技能的培养不够。

有些教师虽然意识到幼儿合作的重要性,但对合作的含义了解不够,对幼儿的指导也显欠缺。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一个教育的契机,利用日常生活中各个环节的点点滴滴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合作意识的培养。那做为一名幼儿教师,到底该如何来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来提高合作能力呢?

二、如何培养幼儿合作意识

(一)发挥各种榜样的作用

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所以教师的言传身教尤为重要,其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因此,教师之间、教师与保育员之间是否能分工合作、互相配合,会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工作中两位教师要很好地做到保教配合,充分地让幼儿感受到一个良好的合作氛围。如在布置活动室时,两位教师共同贴花等,在合作过程中用语言提示幼儿以引起他们的注意,让幼儿感受合作的氛围,加深他们的印象。又如,主班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操作活动时,副班教师主动帮着摆放、分发材料;保育员搞卫生时,教师帮着擦玻璃、抬桌子,这在无形中都为幼儿提供了积极的行为榜样。相反,教师间的某些不合作行为也会对幼儿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教师要注意自身行为,为幼儿树立正面的榜样。如我班晨间劳动时,我用抹布擦柜子、桌子,而张老师就整理活动区的物品的摆放,这在无形中为幼儿提供了积极行为,因此教师在这里成为幼儿榜样的重要角色。另外,同伴也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教师对有合作行为的幼儿的积极评价和鼓励,会激发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的动机;同时,在合作游戏时,幼儿经常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其他幼儿的合作行为。因此,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强的幼儿与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弱的幼儿一起游戏,也不失为一种树立榜样的好方法。

(二)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

幼儿可能不会在需要合作的情景中自发地表现出合作行为,也可能不知如何去合作。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指导幼儿怎样进行合作。比如,在玩开锁的科学游戏中,可以让幼儿在开锁前观察锁的特征,找一找大、中、小号锁各有几把,再把大、中、小号钥匙分开,可以根据幼儿的人数进行合理分工,安排大、中、小号锁由不同的幼儿负责开,也可以告诉幼儿试过的钥匙要单独放置等,当孩子掌握了这些合作的方法后,他们会感到合作的愉快。

我还教给幼儿一些十分必要的交往技巧,如教幼儿如何倾听别人的说话,如何向别人展示自己的观点,如何向别人道谢和道歉,如何向别人提出请求,如何统一当前的意见等。教会幼儿解决好合作中遇到的小纠纷,只要没有危险,就应大胆放手让幼儿自己去处理矛盾与冲突,适当的争吵可以帮助幼儿学会如何坚持自己的意见和接纳别人的意见,并最终达到协调的目的。

教师应多使用鼓励性语言,减少限制性的要求,要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促进幼儿与同伴友好相处,分享玩具、图书,使大家玩得更愉快。通过这些具体的合作情景,帮助幼儿逐渐懂得合作的方法,在合作中学会合作。

(三)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

1.利用游戏活动,增加幼儿之间的合作交往意识。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形式,幼儿只有在游戏中身心才能得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发展。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也说过:“儿童对于游戏活动的需要几乎比食物的需要更强烈。”游戏能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幼儿内在需要,无疑,游戏活动是发展幼儿合作交往的最重要途径。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游戏的群体性愈加明显。因此,我们在保证孩子们有足够的游戏时间外,还为幼儿提供了合作的机会,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合作性游戏,培养幼儿的合作技能,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发展。

2.通过教学活动,有目的地培养幼儿的合作交往技能。

为了进一步激发起幼儿学习合作的兴趣,我们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地开展了各类主题活动,让幼儿直接感受到合作带来的愉悦感。如开展“小手拉小手”的系列活动,要幼儿“发现一件同伴互相合作的好人好事”,“做一次与同伴互相合作的事情”,“做一次与同伴互相合作的游戏活动”等。在美术活动“动物世界”中,幼儿的兴趣爱好不同,绘画水平不一,有喜爱折纸、剪纸的,有擅长捏橡皮泥的,有的喜画人物,有的好画动物、植物,让孩子合作组画,就能取长补短,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我让幼儿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剪、贴、折、画、商量分工,共同创设一幅美丽的“动物世界”,幼儿不仅学会了美术活动中所要求的基本技能,而且在活动中学会了合作,分享到了合作成功的快乐;又如:角色表演“猫医生过河”,我请幼儿自由商量组合,选择角色进行表演,即发展了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教育幼儿与同伴之间互相帮助,体验合作成功带来的快乐;特别是在体育游戏“摘运秋天的水果”活动中,我班幼儿互相穿围裙,戴套袖,商量着推小车过树林,当取得了胜利后拥抱在一起欢庆的情景深深地留在我的印象里。更重要的是我还设立了“合作区”,为幼儿提高丰富多彩的材料,创造多种合作机会,引导幼儿与同伴两人合作走大鞋,拼图板,做数字接龙,他们一起说、一起想、一起学,学习合作,分享合作的成果。

3.在日常生活中自由选择合作伙伴,体验合作分享的快乐。幼儿之间的个别差异是非常明显的,每个人的身心发展都不一样,他们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心别人,与人合作、与人分享,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让幼儿模仿合作行为,而且让他们在合作活动中体验分享的快乐。我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合作学习和游戏的机会,引发合作行为的产生。如在幼儿户外活动中,碰到幼儿换衣服脱不下来只会找老师或者干脆大哭时,我让能力强的幼儿去“帮忙”;经常让幼儿共搬玩具筐、共抬桌子、互系扣子、互叠被子,还有大带小等交往活动,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学习与实践合作的机会,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去尝试合作;而在玩沙活动中,幼儿能正确、熟练地使用礼貌用语,当要用别人的铲子时说“请”,而不是去抢,别人借了工具时要说“谢谢”,从而逐渐养成了一种习惯;让每个孩子从自己家里带一个动物玩具来,孩子们自由结伴,说说自己玩具的名称、动物的特征、生活习性等,并互换玩具玩,体验分享玩具的快乐;在自由活动中,二人结伴玩“翻绳”“划龙舟”,三人玩“套圈”的游戏等,这种幼儿自由结合的“合作组”活动比教师安排的“合作组”玩的时间更长,效果更好,幼儿自由选择合作伙伴在很大程度上会提高合作质量,活动过程中幼儿也能充分体验合作的快乐,共享合作的成果。

4.尝试扩大幼儿的交往范围,提高合作能力

为了扩大幼儿的合作交往范围,教师要创造条件,开辟空间,充分开发和利用父母和社区里的人才资源和物质资源,使幼儿能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中与父母、教师、同伴以外的人交往,把在幼儿园所学的交往知识和方法,到社区活动中加以运用和强化,如:请父母来园参加我们的区角活动、亲子活动,请爷爷奶奶来园和幼儿一起合作制作环保布袋子,带幼儿到邻近的菜场、公园、工厂参观,去社区与爷爷奶奶一起表演文艺节目,去超市购物等,每次外出都能学到许多在幼儿园里无法学到的东西。其次在家长的支持下,幼儿园要鼓励幼儿间适当地互相交往、适当串门、共同游戏,努力促使幼儿在不断的交往中产生合作行为,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合作精神。这样他们的社会合作交往能力无形中得到了提高。

5.家园共育,培养幼儿的合作行为。

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教师必须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通过“家园联系手册”,家长会、亲子活动、博客、电话、面谈等方式,向家长介绍培养幼儿合作交往能力的重要性,请家长们与幼儿园密切配合,为家长们提供家教经验交流平台。如在家长会上,让家长们互相交流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交流借鉴成功的经验,在“家园联系栏”中粘贴家长们所写的“家教经验”等,家长们互相学习,相互分享孩子们进步的喜悦。请家长多让孩子与周围的人进行交往,学会一些交往语言,懂得与别人合作。如:教会孩子使用一些简单的礼貌用语“请”、“谢谢”、“你好”、“请帮我”等等,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合作交往习惯。家长还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和睦、宽松的精神环境。家长买来孩子喜欢的东西时,不能让孩子独享,要和大家一起分享,买来新玩具,可带到幼儿园与伙伴分享,孩子们之间有了矛盾冲突时,家长之间不应该发生冲突,更不能去教训别的孩子,家长应本着协调、商量的原则进行劝诫,在不会发生危险的情况下,最好让孩子们学会自己来解决矛盾,不能因害怕自己的孩子吃亏就不准他和别的孩子交往等。

另外,教师还要掌握幼儿思维方式的特点,注重个别差异性,观察在先,因人施教,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并达成教师、家园间的一致性。我班的王准小朋友,平时在家长期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任性,自私,在幼儿园常常为一点小事就哭,在班上没有好朋友,在这种情况下,我便先从家庭教育入手,与他爷爷奶奶联系,介绍他的不良个性行为,与他们一起商量,解决的方法,他爷爷也表示赞同愿意配合幼儿园做好他的教育工作。一方面我鼓励他带好玩的玩具来和大家一起玩;一方面表扬他的分享行为,让小朋友看到王准的进步,改变了小朋友对他的不良印象,接着我进一步鼓励王准与小朋友一起搭积木,玩活动区游戏,并耐心地鼓励他主动交往,然后尝试让他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商量、讨论学习合作的方法来解决困难,在这样循序渐进的培养下,王准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四)让幼儿体会合作的快乐

如果幼儿在与小伙伴的交往中逐渐学会合作,他就会感受到合作的快乐,就会产生继续合作的需要,从而持有积极与人合作的态度。教师在看到幼儿与同伴一起友好的玩耍和协调时要充分肯定孩子们的每一次合作,哪怕是一点点成果,也要展示给孩子们,让他们体验合作的快乐和成功,激发孩子们还想合作的愿望,在老师的积极引导和充分肯定中,幼儿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但幼儿自己常常不能明显感觉到,因此,教师看到幼儿能与同伴一同友好配合地玩耍,或协商,或询问,或建议,或共享,或给以帮助,或求助时,应注意引导幼儿感受合作的成果,体验合作的愉快,激发幼儿进一步合作的内在动机,使合作行为更加稳定、自觉化。尤其是比较这次合作的成功与上次不合作或不能很好合作的不成功,更能使幼儿体会到合作的快乐与必要。

另外,当幼儿做出合作行为,能较好地与同伴一同合作学习或游戏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如,“你能商量着、合作着搭,真好!”“你们俩配合得真好!”教师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微笑的面容,以及轻抚孩子的肩膀、对孩子亲切地点头、翘起大拇指等,能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励,因而进一步强化合作的动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合作行为。而对不太会合作或缺乏合作意识的幼儿,教师要给予适时的引导与指导,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建议,如:“你要跟他商量着玩呢。”“你们都想当船长,没人当水手,玩不成了,怎么办?”“一本书,如果是三个人一起看,会怎么样?”“你跟他说,咱俩一起搭,试试。”“你可以去帮他一起搭。”在教师积极的鼓励和适宜的引导下,幼儿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会逐步而有效地得到培养。如有一次,两个小朋友为争夺一盒拼图而争吵起来,结果拼图撒了一地,看到这一情景,我马上上前去捡,在我的带动下他俩也捡了起来,这时我就跟他们说:“两人都想玩同一盒玩具,可以想个什么办法来解决呢?”其中一个孩子说:“我们一块儿拼吧!”我马上表示赞同,对孩子亲切地点点头,向他们翘起了大拇指,同时对他们说:“你们一起合作,一会比一个人拼得更好!”在老师积极的鼓励和引导下,他们合作得很愉快。学期结束时我开展了学习叠被子的活动,当有的小朋友不会叠时,有幼儿主动找小朋友协助,当我问那位帮助别人的小朋友,“教XX小朋友叠被子,心里感到怎么样?”“我很高兴!”“为什么?”“因为我帮助了别人。”“因为我和好朋友一起学会了叠被子!”通过这些措施强化合作性行为,使幼儿产生了强烈愉快体验。

三、结语

合作是幼儿未来发展、适时和立足社会补课或缺的重要素质。因此做为老师,在各种活动中都应该注重幼儿合作精神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邓乙凤。对“蚂蚁王国”的教学反思和认识[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5(。04)

[2]杨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魅力中国。2010(。09)。

[3]沈佳萍。应注重幼儿合作精神的培养[J]。给幼儿教师的建议。2010(。03)。

[4]赵传玲。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03)。

[5]田连娟。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3)。

第三篇:科研论文:小班幼儿的“撒谎”现象

科研论文:小班幼儿的“撒谎”现象

科研论文:小班幼儿的“撒谎”现象

【摘要】儿童说谎的行为是近些年儿童心理学研究的焦点,说谎行为在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并且伴随着他们的成长,因此说谎行为对于儿童心理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包括说谎的概念的界定,说谎的分类及其动机因素和原因,说谎行为的发展,说谎发展的理论假设,还有应对说谎行为的方法及对策。

【关键字】儿童 说谎行为 心理研究说谎理论

对策

《心理学》中将“撒谎行为”视为心理障碍,是指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故意编造出某些情节或理由,即以欺骗的方式歪曲事实真相以达到某种目的的一种不良行为。[1]幼儿的撒谎问题已引起众多幼教工作者的关注,有些家长甚至产生恐惧心理,担心孩子品质变坏。其实幼儿的撒谎行为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我们不能一概而论,都认为是幼儿品行不良。由于幼儿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幼儿的撒谎行为是性质各异的,幼儿的撒谎行为可分为无意撒谎和有意撒谎。[2]无意撒谎指的是撒谎者并没有什么自觉的撒谎目的,或者并没有意识到这种目的,甚至完全意识不到自己在撒谎,无意撒谎是由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决定的,无须用道德标准来衡量。有意撒谎指的是撒谎者意识到自己在撒谎,并且有明确的目的,就是掩盖错误,欺骗别人,不利于幼儿良好品质的形成,不利于幼儿行为的健康发展。

一、现象分析

在诸多品格特质中,父母通常最在意“诚实、不说谎”,甚至认为这是一切善良人格的基本要件,一个人若没有诚信,一切表现便难以为人所信赖。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大人都无法忍受孩子说谎、不诚实,甚至认为说谎为“万恶之源”,孩子容易一错再错,说一个谎话,事后必须说一连串谎言来掩饰。有时家长会正面教育,有时也会出现错误举措,如诓孩子“说谎鼻子会变长”、说谎就打等。

二、幼儿“撒谎”的原因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对幼儿撒谎行为形成的影响

1.幼儿把现实的与想象的混淆,从而撒谎。

孩子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有时孩子把他所想象的事物当成了现实,因为他还分不清想象的情景和现实之间的界限。比如王一说骑在老虎背上,可能就是他的想象,而成人往往把孩子的各种想象和说谎混为一谈,这样责怪孩子是很不公平的。幼儿的这种无意识地和不自觉地撒谎,这与品德行为无关。

2.幼儿自身能力限制,各方面能力发展欠缺,理解力差,情绪容易波动,从而撒谎

比如在手工课上,有小朋友错误地理解为是剪刀剪坏了自己的灯笼,而不是自己的操作失误,从而大骂剪刀,殊不知责任是人,而不是物,这是其自身能力限制,出现这种现象成人看似可笑,其实应该多一份理解。

3.幼儿年幼无知,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从而撒谎。

小朋友的种种吹牛类、攀比类的撒谎均是由于自己的虚荣心在作怪,为了引起同伴的羡慕,虚构很多本来没有的东西。

以上撒谎是因为幼儿时期,心理发育尚未健全,感知事物的能力和成人还有一定的差别。有时,幼儿常会把希望得到的东西当成已经得到的。这是由于孩子的心理活动和思维发展尚不完善,因而产生了“幻想”,并非真在撒谎。做父母、教师的不能加以责怪,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4.出于自我保护,逃避责任,害怕被惩罚,从而撒谎

有些父母在孩子做错事情时,会以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为了避免挨打,孩子会用说谎来掩饰自己的过错。幼儿为了避免受谴责或为了推卸责任或逃避任务而撒谎。幼儿的这类撒谎,往往是恐惧心理所致。幼儿对情感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对爱的需求上,特别是对父母爱的需求。[4]那些没有充分得到父母爱的幼儿,较之充分得到父母爱的幼儿其撒谎行为明显。有的小朋友的父亲脾气比较暴躁,经常生气,并且对于孩子不信任,很多事情都会调查到水落石出为止。由此可见,他们的回家自夸撒谎及在幼儿园里推卸责任类的撒谎就可以理解了。

(二)成人的教育方式对幼儿撒谎行为形成的影响

1.父母的不良行为而导致幼儿撒谎。

其实,孩子的说谎可以从大人身上找到原因,这也许是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的。譬如,经访谈,笔者了解到班级有的小朋友的亲子作业没做,分明是家长忘记了,家长却说落在家里了明天带过来;有的小朋友上幼儿园迟到,分明是父母起床晚了,却说路上堵车。慢慢地,孩子就潜移默化地学会了撒谎,孩子的许多言行都模仿自己的父母,无疑父母这种“身教”撒谎给幼儿起了榜样作用。所以,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做诚实的人,不要在孩子面前说谎。

2.父母要求过高导致幼儿撒谎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即使孩子付出努力也很难达到父母的要求,孩子就易用撒谎来暂时解决问题。有的家长把老师奖励给孩子五角星看得非常重要,因此出现了孩子会把地上捡到的五角星说成老师奖励的。

3.父母的不信任导致幼儿撒谎

由于父母对于孩子的不信任,有的小朋友经过老师说过一次之后幼儿的爱撒谎行为已经在父母心中定型了,孩子的每一句话都会遭到父母、老师、同伴的质疑,这无疑对孩子的发展是不利的,也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4.教师有时不能履行自己的承诺也会导致幼儿撒谎

教师有时候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会在孩子的心目中留下很深的烙印,他们会牢牢地记在心中,幼儿园老师由于工作比较繁忙,可能会忘记自己许下的承诺,作为幼儿心中的权威人物都说话不算数,幼儿自然可以撒谎。

三、矫正幼儿的撒谎行为的策略

幼儿撒谎行为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性质各不相同,在矫正幼儿的撒谎行为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优雅地欣赏幼儿的无意撒谎同时,适时告诉幼儿的真相

认真分析孩子的撒谎行为,如果属于无疑撒谎,没有对任何人造成损害,而只是他的大胆想象,家长应该静下心来优雅地欣赏孩子的表现,选择合适的机会告诉孩子的真相,但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研究表明,这种情况是2—4岁的幼儿自我中心化的外在表现,属于幼儿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一般来说,这类撒谎随着年龄的增加和认知的发展会逐步减少,大约5岁以后就消失了。[5]

(二)尊重幼儿的个性,准确地引导幼儿的有意撒谎

有意撒谎与幼儿的品行有关,应引起家长、教师的重视。在矫正幼儿的有意撒谎上,笔者建议采取以下策略:

1.及时表扬孩子的诚实行为

当孩子真实地表达一件事情时,无论他扮演的那个角色在事件是对是错,成人都应该予以肯定,幼儿是在讲述一件真实的事情,正面引导鼓励幼儿讲真话,不撒谎。

2.相互交流,互相尊重,搭起互吐心声的桥梁

著名作家周国平曾说:“被自己的孩子视为朋友,这是为人父母者所获得的最大的成功。”所以家长在对幼儿的撒谎行为进行矫正时,应注意倾听幼儿的想法,走进幼儿的心理世界,和幼儿讲道理,耐心的和幼儿一起努力。家长应做到:

(1)给予孩子充分的关注

多抱一抱、亲一亲孩子,听听孩子的想法,让幼儿感受到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地位,父母亲并没有因为工作繁忙而忽视他们。得到了父母的关注和爱抚,幼儿就不会为了引起家长的注意而去说些小谎话。

(2)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孩子说了谎是要惩罚的,但惩罚只有通情达理,既使孩子明白咎由自取,亦使孩子明白父母虽为他的撒谎而烦恼,但仍喜欢他,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须知,过严的惩罚,只会使孩子感到不公,为了反抗这种不公正,更学会了撒谎。

(3)以故事的方式,复述幼儿的“谎言”

家长选择合适的情况下,将幼儿的撒谎内容编成小故事,讲述给幼儿听,让他找出其中哪些内容是真实的,哪些内容是虚构的,这有利于幼儿掌握正确地区分现实与想象、真实与谎言,但是家长应注意尺度,点到为止,不宜伤害到幼儿的自尊心。

3.防微杜渐

孩子的撒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被孩子的谎言所骗,让谎言屡屡得逞,终成习惯。谎言露馅时,孩子窘迫难受。这时,孩子只要直言不讳地承认,父母就应伸出手来从人格上加以赞许。这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鼓励,孩子会终身难忘,并将成为未来的做人信条。

4.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楷模

幼儿周边的成人都应该加强自身修养,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撒谎,以身示范,做孩子的楷模。在如何矫正幼儿撒谎行为的问题上,家长、教师的态度应当是一致的。有研究结果表明:如果父母、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经常意见不一致,那么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问题就会得到强化,等长大后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只有父母、家长在对幼儿行为矫正的过程中有共同的原则和方向,即使采取的具体方法不同,也会产生相同的效果,使幼儿的撒谎行为尽快得到矫正。

参考文献

[1]申宜真.如何看待幼儿的撒谎现象.2003

[2]商继宗.中外中小学教师的待遇.教育研究,1985,9.21

[3]李松.谈谈幼儿双语情境的作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2 [4]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6页

第四篇:科研论文:浅谈幼儿素质教育[范文模版]

科研论文:浅谈幼儿素质教育

科研论文:浅谈幼儿素质教育

【摘要】幼儿素质教育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奠基阶段。我在工作中对幼儿的教育进行了探讨:

一、在真实情景中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对幼儿进行独立生活的培养;

二、组织集体教育活动,进行课堂教学;

三、注意观察幼儿的情绪与幼儿进行情感沟通;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转变观念,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幼儿期所获得的最基本的素质培养,对于人的一生的发展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素质教育 教学实践 集体教育活动与情感沟通

幼儿教育时期必须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为其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吃透了素质教育精神以后,我们制定了三年发展目标,在工作方法上,采取幼儿乐于接受的分区活动教学方法,使幼儿在各自基础上,有各自不同程度的提高,作为以幼儿为主要教育对象的幼儿教师怎样对幼儿是实施素质教育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面向全体幼儿发展的观点素质教育不止对幼儿园来说是一场教育思想的革命,注重素质教育的家庭,就应该注重幼儿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行为和认识水平的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态度,生活的自理能力和对自然的应变能力的增长。

二:潜移默化的培养幼儿素质,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循循善诱的培养,对幼儿品德的教育,要贯穿在教师的言行中,无论大事小事,教师都身体力行做出表率,为了使孩子养成有礼貌的好习惯,我坚持和孩子说普通话,我们班的每个孩子入园时都向我“问好”离园时说“再见”这是最基本的日常用语和礼貌表达的一种方式,在一日常规活动中,不放过每一个可以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的机会。比如:在教室里我搬放桌椅轻拿轻放,在地上看见有碎纸片时就会把它捡起放进垃圾箱,被幼儿毁坏的书本我会一本一本把它订好,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像流水一样,不断的流进了幼儿的心田,使他们学会了讲文明,懂礼貌,尊重别人,乐于助人,不打人骂人,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

三:把幼儿素质教育贯穿在教学当中,在教学中可多采用游戏的方法,使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并自主发展。利用节日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也是必要的教育手段之一。结合我们这学期的《中国娃,民族梦》培养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幼儿园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升和跨越,需要在研究实践中不断反思调整,下面我主要以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是如何对幼儿进行培养的。

一:在真实情景中观察、发现问题对幼儿进行独立生活的培养

目前对于大多数幼儿来说,由于他们从小就受到父母比较多的宠爱,生活技能基础较差。在课堂上,我邀请了大班的小朋友为小班的孩子做穿衣服表演,表演同时配以儿歌讲解,小朋友听了儿歌非常感兴趣,亲子跟着老师的指点和图解的提示学习穿衣服,这样就轻松解决了这个难题,从此幼儿每次穿衣服都会边背儿歌边穿衣服,神情就像在玩游戏一样,再也不会皱着眉头说:我不会穿了。

教师如何找出适宜他们接受的学习方法如果能将这些方法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体现在随机教育上,投入到活动区活动里,幼儿园生活也一定要有纪律,无纪律的集体生活是不可能存在的,但在纪律约束的同时,给孩子创造一种轻松地生活和学习的氛围。给他们一个自由的天地,不仅可以使孩子形成自主。阅读学习是个体进行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阅读能力是对一个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素,是未来社会一个必须具备的能力。近年来早期阅读已是我国幼教界逐步受到重视的一个新课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地把幼儿的早期阅读方面的要求纳入语言教育的目标体系,如果在幼儿园不培养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幼儿入学后就可能出现学习适应困难,因此在学前期为幼儿创设适宜的早期阅读环境,为他们进入学校后的书面语言学习及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组织幼儿集体教育活动

同中小学一样,幼儿教育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集体教学,但我们的教育特点强调的是让幼儿在游戏中,自愿主动地学,要顺应他们的认真规律,试想让幼儿规规矩矩地做好听老师讲课,或让幼儿一味的按照老师自己的想法来做,这样既束缚了他们好动的天性,与不会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以这种方式不可取,幼儿的学习特点与青少年相比有显著区别,可概括为:“好奇、好想、好动、好问”,者分别来自他们的四中心里潜能:“观察力、想象力、求知欲和创造力,只有达到这些心理需求,才能让幼儿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在实践工作中,我发现幼儿对音乐课的接受相对困难,一般的授课程序是:学会歌词、教师范唱、幼儿学唱、熟悉后独立演唱,这样整个过程显得有些呆板,这样幼儿没有自主性,孩子在演唱时显得无精打采,拖着长音毫无美感可言,于是我做了如下尝试:,首先对幼儿记忆歌词速度慢,时间长上作出改进,针对幼儿先天具备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我们应当加以有效的指导和利用,授课前我为幼儿设定歌曲的主人公,请幼儿围绕设定的主人公编歌词,对幼儿的思路做简单引导,让他们抓住重点区描述,要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幼儿就不需要教师范唱就能跟上乐曲自由的演唱,这样一项平时不易被幼儿接受的学习内容,在短时间内达到了教学效果,孩子们再也不会觉得上音乐课枯燥乏味了。

将这种教学方法推广到其他类型的课程中,同样会取到预想不到的效果,而这一方法本身也为今后的幼教课程改革任务中怎样激发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注意观察幼儿的情绪与幼儿进行情感沟通 幼儿比较特殊的一面也体现在教师与幼儿类似于母子一样的情感交流上,孩子入园后与教师交往的时间比父母的时间还要长,这样就造成了幼儿对教师的情感依赖,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表扬的话都使孩子的心灵受到极大的感触,所以我们对待幼儿也应该像妈妈一样,有爱心、关心、耐心,关怀备至,通过教师的亲生实践感受,体会互动的发展与生长的过程,在不断的观察、反思、分析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所扮演的角色既是孩子的老师妈妈,又是与他们平等交流的伙伴,只有认真的去扮演好这些角色,孩子们才会从心底喜欢你,信任你、尊敬你,才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幼儿老师!

目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收获了许多,也发现了许多,下边将就幼儿教育方法和教学经验方面进行思考和总结。这次的课程改革对我国现行教育制度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动,思路新颖,有助于改善我国日前应试教育下课程内容枯燥单

一、脱离实际,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情况,更重视学生自身素质的发展。这为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我国人才素质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不可否认,这次课程改革中也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同时也向我们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结幼儿园课程改革和实践,笔者有以下看法。

一、注重课程形式,忽视课程精神。

2001年9月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出台后,全国各地掀起了建设园本课程的热潮,纷纷根据本园实际和地方特点开展园本课程建设研究。但现在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建设往往做为一个课题来做,它会预先设定理论依据和课程实施框架,让一线教师根据目标来选择相关的教育教学内容并不断地充实。为了在几年内能达成课题成果,幼儿课程评价往往会忽视过程评价而注重结果,为自己课程目标的达成而自圆其说。结果造成了标鉴式的课程满天飞,却失落了课程精神的状况。

二、课程推行统一,忽视农村实际

上级行政部门在新课程教材的推行和使用中,往往一刀切,标准统一,忽视农村实际。现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使用的新教材是由上级部门组织编审的,专家教师多来自于城市高等院校或有着优良资质的幼儿园,组织的一些教育内容或使用的方法手段具有许多明显的城市化特征。比如要求学生家长和孩子一块收集有关世界知识的图片等活动在农村根本没有实施的可能性。因此,新课程的预设和生成可能会给农村幼教工作者带来一些理念上的收获,但对实际工作帮助不是很大,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农村幼儿教育由于其历史局限性,尤其希望得到有效的引导,但这种引导应首先考虑农村实际。

三、注重课程实施,忽视教师素质

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基本导向已由强调教师教授学业知识和技能逐步转化为强调儿童的发展和一般能力的获得,从注重课程的标准化和统一化逐步转化为注重幼儿园课程发展和实施的多元化和自主性。这种转化的实现,根本上有赖于教师素质和水平的提高。幼儿教师除了要具有较全面的文化素养外,还必须具备乐于助人、乐观进取、善于交际、与人合作、责任心强、自制力强等品质。而现在的幼师生由于准入门槛低,本身在学习、行为习惯上就存在不少的问题,加上多是由初中直接升入,基础知识差,综合素质不高,即便通过五年的专业训练也难以保证能提高到怎样的程度。很难想象,本身素质不高,行为习惯不好的幼儿教师会给天真无邪的孩子起到什么样的熏陶影响?带来什么样的教育质量?这是一种令人忧虑的现象。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也提出了更多和更高的要求。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要多了解有关自我的知识,即教育者的知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H。G。Lindgren)曾指出,一个教师“所要了解的第一件事就是他自己和他周围环境的心理因素和力量”,“教师需要了解他们自己的行为正如像他们需要了解他们所教的学生那么多。” 幼儿教师首先必须对自身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客观的评价,包括对自身的文化素养、兴趣爱好、态度能力、经验积累等方方面面有明确的认识。这种了解会有利于教师在接受新事物新理念时,正确作出判断,有针对性地补充自身的不足;有利于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教学行为,有利于教师不用自身的喜好去影响孩子的学习。

二、要加强对幼儿的了解和认知。要不断从自己的工作实际中发现问题,吸取经验,考虑幼儿的个性特点和他们真正的需求,掌握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特征及认知特点,从有利孩子终身发展、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组织教学。幼儿教育在使用教材上相对来说较为自由,选择的范围也较为宽泛,这就需要幼儿教师能熟知各类教材,并能根据自身的教学所需作出合理的取舍。总之,推进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领导组织和一线工作者都要少些急功近利,多些心平气和,不断积累经验,求实创新,以此来共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主编:《学会生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孙培青:《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第五篇:科研论文:初探中班幼儿问题意识的培养

科研论文:初探中班幼儿问题意识的培养

科研论文:初探中班幼儿问题意识的培养

【摘 要】中班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觉行动和具体形象等特点,他们用各种感官的参与来认识和感知周围世界,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期和敏感期,因此在这阶段来培养中班幼儿的问题意识对他们是终身受益的。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经常发现中班幼儿都不会主动积极的回答问题,也不会主动提出问题,现在多数孩子缺乏问题意识,不会提问,不敢提问。如何使中班幼儿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会对观察的对象敏于生疑,产生较强的兴趣去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由此源生出新异、多彩、多元的具有发展性、创造性的新构思、新思想、新思维显得尤为重要,将问题贯穿教育过程,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培养中班幼儿的问题意识,应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理想。

【关键词】培养 问题 创新

【正 文】有研究表明,从幼儿心理发展角度看,幼儿时期一般要经历两个好问期。第一个好问期从一岁半开始,三岁前后达到高峰,这个时期大多喜欢问“这是什么”之类的问题。第二个好问期从三岁之后开始,4—5岁达到高峰,这一时期以探求有关条件、动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即以提“为什么”的问题为特征。传统教育一直忽视对孩子问题意识的培养,也阻碍了其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因为,有了问题才会去思考,有了思考才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会有创造。

一、创设适宜的心理环境,保护中班幼儿的问题意识

1.平等对待幼儿的每个提问 对于幼儿的提问,每个教师都应该平等对待,尤其是那些被认为是所谓不读书、不听话、调皮捣蛋的孩子,这类孩子经常因为调皮被老师忽视或者冷漠。同样,调皮的孩子身上也会有许多的亮点,如好奇、好问、兴趣广泛等。他们也渴望引起老师的注意、尊重和保护,作为教育者应该抓住任何的机会平等地面对所有孩子,给他们提供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和空间,让每个幼儿都有提问的机会,都能充满自信、获得富有个性的成长和发展。

2.鼓励中班幼儿自由发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在具体的活动中要多鼓励、多肯定、多赞扬孩子的异想天开,引导他们敢于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这样孩子的问题意识就会被肯定与激发,并会努力寻找答案。如:教师亲切的微笑、信任肯定的目光、鼓励的语言都能让孩子感到安全、愉快和乐于表达;活动内容形式的生动有趣、角色的精心设计,都能让孩子放松地与大家交流。爱问问题是中班幼儿的天性,也是中班幼儿智慧增长的动力所在。中班幼儿的问题有时问起来没完,有时又问得让你无法回答。对中班幼儿的提问如果教师表现出不耐烦或过多地加以限制,往往会在不经意中扼杀了中班幼儿的这种天性。例如:在一次午睡前,教师让每个幼儿都去解小便准备睡觉,有一个女孩子对“为什么男孩子站着解小便,女孩子要蹲着解小便”产生疑问,就去寻求教师的解答。教师听到这个问题感到很难看不仅没有回答女孩的问题反而训斥了她,让女孩在幼儿面前难看,再也不敢去幼儿园,家长最后不得不将女孩送到别的幼儿园去,在女孩的心理造成不可磨灭的伤害。教师如果积极的回应、并表现出肯定和鼓励态度,就会促进中班幼儿积极思考,从而产生更多的问题。对于中班幼儿的提问视为“闪光点”,教师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及时给与肯定和赞许。

二、创设宽松的气氛,激发中班幼儿问题意识

(一)让中班幼儿在做做玩玩中学习和发现问题 兴趣是中班幼儿最好的老师。事实上,枯燥的课题讲授最不能引起中班幼儿的学习兴趣,很多情况下,中班幼儿乐于从事动手操作之类的活动,他们不仅对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感兴趣,而且能在活动中发现许多新问题,教师应该加强实践性教学,寓教于乐,给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其在做做玩玩中学习和发现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对中班幼儿无意间所犯的过错,要给予理解和关爱。例如:春天来了,教师养要了几条蚕宝宝,放在自然角内让幼儿照顾并观察蚕宝宝变蝴蝶的过程。在一次区域活动中盼盼跑过来说:“吕老师,子恒将水倒在养蚕宝宝的箩筐里了。”教师赶紧跑过去,发现蚕宝宝都在水里泡着,教师连忙抢救蚕宝宝然后整理了一下情绪,心平气和的问:“子恒你为什么把水倒到箩筐里?”子恒说“刚才我给植物浇水,看到蚕宝宝,我想蚕宝宝应该也要喝水,就给它也到点水喝。”,面对幼稚的孩子,教师说: “孩子们,子恒是怕蚕宝宝渴才给它倒水喝,说明子恒很有爱心,但是蚕宝宝只会吃桑叶,桑叶里面也有水分,如果蚕宝宝喝了水或者吃了带水的桑叶就会死,所以蚕宝宝不用喝水,懂了吗?”教师对这件事处理得很好,既没有伤害幼儿,有呵护了他小小的好奇心和爱心,也让所有的幼儿都懂得了如何照顾蚕宝宝的一些常识。

三、创设适宜的物质环境,激发中班幼儿的问题意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把环境冠于“不说话的老师”这一美名。其意是指: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育目标与要求蕴含在环境之中,蕴含在材料之中。《纲要》指出:“中班幼儿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成并开展活动”,肯定了环境对孩子生成问题的重要作用。

1.主题活动环境的布置 要提高孩子的问题意识,首先要给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于是,我们每周都根据主题活动内容更换或丰富活动室的墙面,这些内容有亲子间的对话记录、有丰富多彩的照片和图片、有中班幼儿的作品展示,以及老师、孩子、家长共同收集的资料。目前,改变幼儿的学习方式,主题探究活动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一个主要活动形式,主题的展开就是中班幼儿对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问题,进而在老师的支持下,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经验的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们的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和已有的经验,积极、主动、自主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自然角的创设 我们的自然角,也就是大自然的“缩影”,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不断更新,活动室及过道里经常更换各种花卉、植物,饲养小动物等,如春天里的迎春花、冬天的梅花、饲养小兔子等,孩子们在观察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萌发了好奇,随之问题也产生,如“小兔子的眼睛为什么是红的?”“冬天里的雪花都是白颜色的吗?”等等问题,在提高孩子观察力的同时,也养成了孩子敢于提问,激发了孩子的探索欲望。

3.问题角的创设 为了鼓励孩子对各类问题产生兴趣,让孩子逐步养成提问的习惯,我们开辟了“小问号专栏”,把孩子不经意中提出的问题布置在里面,又以推出“本周问题明星”的形式,激发中班幼儿提问的积极性,使孩子们的问题层出不穷,内容大多包括中班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提出的千奇百怪的问题,以及孩子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寻找的答案,不仅丰富了中班幼儿的科学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索精神,从而也习得了获取信息的多种方法。

4.在区域活动中投放适宜的材料 区域活动是中班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有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具有实用性和开放性的游戏材料,能满足中班幼儿发展的需要,引发中班幼儿产生问题。例如:在“沉与浮”的活动中,孩子们猜想轻的物体会浮,重的物体会沉。于是,老师提供了硬币、回形针、花菜、萝卜、大木块等材料,最后的实验结果与他们的设想大相径庭。又重又大的木头、花菜浮在水面上,而又小又轻的回形针、硬币却沉在了水里。于是孩子的问题便油然而生“为什么回形针会沉下去呢?”“又大又重的木块是怎么浮起来的呢?”老师巧妙地将问题设计融合在材料之中,让孩子通过材料的摆弄与操作,寻求问题的答案,获得新经验的提升。

5.让幼儿走出教室,以大自然为师 陶行知早年倡导的“生活教育”主张让学生走吃课堂,向大自然学习。大自然是神秘的、变化无穷的,有许多不解之谜等待人们去探索。让幼儿置身大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又能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欲望和挑战,幼儿会带着美好的遐想,尝试着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及设想,这是培养中班幼儿问题意识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开放性的,我们教育的目的是造就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幼儿教育应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自然,尽可能采取拔草、戏水、踏青、采集、散步、捉迷藏等形式,让中班幼儿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在身心得到陶冶的同时,发展中班幼儿的问题意识。

四、创新教学,培养中班幼儿的问题意识 根据幼儿好奇、好问及其求知欲望的特点,教师应该探索一种问题化教育。就是说将幼儿各种问题连接起来,一个一个的排除,在排除就问题的同时,还要激发新的问题,不断的问题产生促进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让幼儿产生为什么,也要让幼儿明白为什么,通过给事物的讲解、观看视屏、参观方式等让幼儿了解某种物品,如造纸、饲养动物,在我们农村可以让幼儿动手去种菜、收麦、种田等生产的过程,体会辛勤劳动创造幸福,从而激发其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欲望。陶行知先生曾在一首诗中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如今,我班中班幼儿已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他们会对观察的对象敏于生疑,产生较强的内驱力去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由此源生出新异、多彩、多元的具有发展性、创造性的新构思、新思想、新思维。问题意识是智慧的窗,同时也是创造的本,让我们共同来激活孩子的心田,让它遍长好奇的树,盛开“问号”的花,满结智慧的果,享受创造的乐!

下载科研论文:浅谈小班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研论文:浅谈小班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班幼儿论文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 摘要 小班幼儿是一个人开始集体生活的起点,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能够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对其以后的人生之路起到一定的基础作用。小......

    中班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的研究(★)

    中班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的研究 内容摘要:幼儿在中班时期,已经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学习不同的交往方式,已适应在集体当中的生活和交往需要。但如今的社会,特别是城市的孩子,大......

    关于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调查报告

    关于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调查报告 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专业:07学前教育 姓名:农丽颖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调查报告 【摘要】 分享----指幼儿将自己所有物质或所支配的物质或者事件......

    小班幼儿谦让行为之我见

    小班幼儿谦让行为之我见 中国从古至今就享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谦让”乃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幼我们就听着像《孔融让梨》、《负荆请罪》的故事长大,“谦让”已深深植入我......

    关于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

    关于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 摘要: 分享是人们在积极的社会交往中经常采用的行为,又是与他人在情感上和物质上的分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幼儿园是幼儿接触到得最初社会集体形态......

    科研论文:利用情境创设发展小班幼儿体育活动

    科研论文:利用情境创设发展小班幼儿体育活动 科研论文:利用情境创设发展小班幼儿体育活动[摘要]: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学艺术就是在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肯全......

    班主任工作论文:浅谈班主任的科研意识

    班主任工作论文:浅谈班主任的科研意识我曾经有幸参加过上海方略集团举办的“全国中小学骨干班主任提高培训”,在上海短暂而又紧张的培训,对我个人来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几所学......

    幼儿行为问题课堂论文

    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及思考 摘要:我国的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向前发展必然会考虑后续的人才接济,富足过后把目光投射到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开始阶段,父母都希望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