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职教师科研意识现状及对策论文
【摘要】对于高等职业院校而言,其教师队伍是否有着足够强烈的科研意识,直接决定了高职学校的科研工作是否能够顺利进行。本文对高职学校教师的科研意识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高职学校教师科研意识的可行思路。
【关键词】科研意识;高职;提高科研意识
在高等职业学校中展开教学科研,有利于帮助学校发展和建设各学科、各专业,帮助教师和学生接触更新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工作中使用更适合的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育人的成果。作为高等职业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主体,教师队伍的建设就显得特别重要。我们需要强化教师本身的科研意识,这样才能保证教师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提升办学水平。
1教师科研意识的重要性
高等职业学校教师的科研意识,指的就是教师对教学工作进行钻研、创新、攻关的意识。要进行细分,其中又包含了超前意识、写作意识等等。任何意识,都是客观规律和主观意愿的体现,不仅能够反映出事物的本质,更能促进教学工作的发展。因此,坚实可靠的科研意识能够有效帮助和推动教师队伍提升科研能力,强化教学水平,引导学校的发展。高等职业学校所培养的,是一批具有高水平实践能力的技术人才。这种特点是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的,高等职业学校的老师们对此应当有充分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正确的科研攻关方向。只有这样,教师的教学研究才能更好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实现办学目标。此外,要保证高等职业院校平稳顺利发展,保证高等职业学校的老师与学校实现共同发展,也必须要保证学校教师有着充足的发展空间。在教育改革中,教师的发展是一项决定性的因素,因为教师是学校一切教学措施开展的基础,教师要保证自身对于知识的熟练掌握,保证能够将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传输给学生,就必须要深入教学研究,将自己的教学特征与学生的培养目标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向学生传授本学科的教学内容。最后,高等职业学校经常与校外的大型企业合作办学,实时沟通需求,做到订单式培养,定向人才输送。而要将教学工作与企业的人才需求灵活结合起来,也需要教师队伍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这样才能解决实际问题,产生实际效果。
2高等职业学校教师科研意识现状
当前,我国的高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在教学研究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2.1缺乏科研意识
由于科研意识的缺乏,高等职业学校普遍没有足够的科研氛围。目前,高等职业学校生源也较为匮乏,多个学校争夺生源的情况时有发生。学校疲于争抢生源,甚至为每个教师摊派招生任务,导致学校内部普遍缺乏研究的时间和心态。不仅如此,由于持续数年的扩招之后,教师队伍的数量并没有明显的变化,这导致每个教师都需要负责更多的学生,只是应付日常教学工作就已经捉襟见肘,更不要说空出精力来安排科研工作。这种情况也导致了很多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中,以教学作为硬性指标,而将科研能力作为软性指标。
2.2在概念上对高等职业学校教学科研认识不明确
大部分的高职教师对高等职业学校的科研目的、科研内涵都没有充分明确的认识,仅仅以论文是否得到发表为评判标准,而在科研内容上也往往是照搬或复述前人的经验,没有将科研作为改善教学工作的一种手段看待。事实上,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工艺分析、应用研究都属于教学科研的一部分,对于教学工作都有着正面的影响。而对这一点没有明确的认识,导致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的科研工作陷入了抄写、模仿、发文的怪圈,以自身并不擅长的理论研究作为科研重点,甚至于学术性的本科院校竞赛发表论文的数量。
2.3对教师的道德规范不够
由于许多高等职业院校都是从较低级别升上来的,因此上升之后首先就要面对人才培养水平的评估。而在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科研水平。很多高职院校为了应付评估,不得不以急功近利的“唯发表论文”这个指标对教师进行评估,导致教师只能被动应付,没有自己的成型观点,就只好剽窃他人观点;来不及调研取证,就只好编造数据。这些行为严重违背了诚信道德的原则,也带来了不少纠纷等问题。更多的教师是将自己原本的一篇论文注水成多篇,拆开来分别发表,这样才能达到要求的数量。这些行为的出现,本身就说明了高职学校教师队伍的科研意识出现了问题,这种行为如果泛滥,将会严重影响到所有高等职业学校的声望和办学水平。
3提升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科研意识的可行建议
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学生与学校本身是不可分割的,共同构成了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环境。而要提升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科研意识,不仅要从教师本身入手,也要强调学校的作用。
3.1学校的努力
在以往,高等职业学校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的,而如今,学校应当主动引导老师改变这种以课堂为主的办学模式,在课堂之外,也要充分重视科研工作,积极帮助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强化他们对科研的认识,纠正他们对自身的定位,要将他们从传统的授课教师,转变为教学与科研齐头并进。学校应当落实激励制度,激发教师投身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在教师的考评体系中,要将科研的权重加大,引导教师为了自身发展而投身到科研中来。此外,对于教师的科研成果,要予以肯定和激励。
3.2教师的努力
对于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而言,需要强化自己的基本功,不仅要树立起科研意识,还要对科研工作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科研从来不是轻易的事,而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工作,科研工作者要淡薄,不能急于求成。另外,也要有充分的发现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高职教师不仅要对自己的专业精通,能够发现突破口所在;还要有自己的想法,并能够通过研究实践这些想法。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在教学中更倾向于实用而非理论,同样,科研也更倾向于应用。这是高等职业院校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在选择科研方向的时候,不仅要从专业出发,还要结合高职的特点、自身的优势,选择合适的客体。
4结语
当前,高职教师的工作已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科研也成为了工作的一部分。这与以往有着很大的不同,学术不端、理念有偏差等,都是适应中出现的问题。要适应这种改变,高校和教师需要共同努力。而可以预见的是,高职的科研工作在长期中,必然会带来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杨华.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现状调查与提升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5.[2]徐瑾.高职教师科研素质现状与提高策略[J].江苏教育,2015.[3]黄璐.提升高职教师队伍科研能力的对策思考[J].科教导刊,2015.
第二篇: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探讨
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探讨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各行各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而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是我国高职院校发展和高职人才培养的根本保障,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所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及人才培养的水平,所以我们对当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并根据现状及问题提出了研讨了加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对策
高职院校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表现,高职院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这一目标的实现靠的是高职院校的优良的师资队伍,尤其是高水平的、专业性强的师资队伍。
一、我国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现状
1、缺乏长远的发展目标和科学的规划
师资队伍建设是一所学校整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科学的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有利于高职院校引进人才和教师的培养,但是目前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在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上都缺乏长远的目标和规划,因为现在大部分的学校处于开发阶段,对于学校的发展目标还在不断的探索中,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基本上都是以市场为导向来设置专业,还有就是国家设定的一些硬性指标不符合大大多数高职院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很多的高职院校为了达到国家的评级指标,在招聘教师的时候只能以老师的学历为主,所以大部分高职院校因为教师队伍建设的不合理影响了学校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
2、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偏低
今年来我国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不断的扩大,但是师资水平却依然有待提高,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综合素质较低的原因大多数是因为教师的学历水平整体偏低,在对我国江西、吉林、湖北、陕西和四川五个省份的60所高职院校的师资调查结果显示,五个省份的高职院校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平均比例为7%在这些高职院校的所有教师中具有正高级职务的教师还不足25%远不及国家规定的35%以上。还有就是我国的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都是师范类学校毕业的学生,教育教学背景相对比较简单,缺乏教育教学的实际技能和经验,这对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1]
3、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现在高等职业院校专任教师职务结构中,高级职称教师偏少、缺乏主要的学术带头人,而且专家团队的年龄都相对较高,很多学校都出现了两头重的现象,所谓两头重就是年轻教师比例过大,退休专家的聘请率较高。以山东省为例,具有正高职称的教师中90%以上的是科研院所和普通高校退休的专家教授,他们的年龄大都超过了65岁,有的年龄甚至更大,在所有的高职院校中高学历的教师不足5%这是阻碍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阻力。
4、不注重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所谓“双师型”教师首先就应该是个合格的教师,除此之外还应该具备相应的实践经验和应用技能,但是我国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远远低于实际需求,高职学校的发展除了要满足大众教育的文化需要之外还需要满足经济发展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但是现在大部分的高职院校严重缺乏培养高技术型教师的观念。例如对江西省的各大高职院校进行调查发现,江西省各大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不足20%,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60%,这种现状必然会影响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
二、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发展的目标和规划
现在我国教师的来源主要是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的师范类的本科生以及极少数的研究生,他们在理论知识上很丰富,但是缺乏相应的实践能力,所以高职院校要坚持统筹兼顾,从素质、学历、实践等各方面入手,制定高标准的师资队伍规划,还要对现有教师进行再培养,高职院校应该有目的的对教师进行在培养,根据每个教师的特点为他们制定短期和长远的规划,包括教师职业资格证的取得、科研课题的探讨、学术论文的撰写等,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综合水平。[2]
2、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高职院校可以有计划的吸引国外的优秀人才和海外留学生加入到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中来,新骨干的加入不仅可以提高师资队伍的力量,还可以还可以带动在职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高职院校要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在申报高级职称时要优先考虑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并且把教师的实际工作效果作为提薪和职务晋升的重要参考之一,尽量减少退休专家的返聘率,以保证教师结构的合理。
3、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
在培养“双师型”教师上不仅需要教师本人作出非常大的努力还需要高职院校领导的重视,学校可以利用各种机会进行宣传教育,让在职教师认识到成为“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性,同时学校要为他们提供培训机会,定期举行研讨会,交流自己的教学心得;学校还可以让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带新教师,在老教师的指导下认真加强教学实践,熟悉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实践中学习教学的经验。学校要加强与有关企业生产部门的联系,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的第一线工作,让老师了解更多的操作技能,学校还要定期对教师进行考核,开展教师资格与教师职称的认定,不断的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3]
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职教育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而且缓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的与时俱进,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是一项长期而且复杂的工程,所以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认真制定有利于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可行性方案,真正把工作落实到位,以保证高职院校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邓小燕.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11(04):09-11
[2]高耀明.高校师资队伍的问题与对策.教育发展研究,2010,10(09):23-25
[3] 陈洁瑾.加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01):11-13
第三篇:浅谈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现状及对策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学质量对策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努力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既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关键,也是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在介绍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概念的基础上,分析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对于高职教学质量的概念的界定,理论界一直存在不同看法。最新研究认为高职教育质量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层面:“一是满足学生个人需求的程度,即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设置、师资水平等要满足受教育者的求学和就业需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二是满足经济社会需求的程度,即高职高专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大纲、课程安排、教学过程等要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以及高职高专院校自身可持续发展”。从社会和个人两个维度考虑,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的影响下。高职人才培养满足个人与社会对教学活动的需要及其期望的程度。
一、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现状
1、高职院校师资现状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文件要求高职院校生师比介于16:1-l8:l之间,低于或等于16:1为优秀,大于18:l为不合格。目前高职院校教师数量基本能满足达到办学要求,但教师增长的速度跟不上学生增长速度,且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手段、自身修养等方面与新理念有一定的滞后。
师资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双师型”,所谓“双师型”教师应包括两个层次的涵义:一是从教师整体结构上看,既有来自学校本身的具有系统专业理论知识、丰富教学经验专职教师侧重基础理论的教学,又有来自实际工作岗位、职业技能熟练的技师、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侧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另外从教师个体上看,“双师型”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能在实训教学中进行指导,授课时能结合本专业相应的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工作能力和素质,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动手能力以适应就业的需要。
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结构还不够合理,专兼职结构、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结构、学历结构等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需要,需要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但却存在一个领导重视度不够的现实问题。由于部分对高职教学质量的偏见,认为规模就是质量,一味的地扩大招生规模,尽可能地减少投资,对于教师的发展也是随其自然。
2、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现状
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是高职高专院校实现教学计划、达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对提高教学质量、培育办学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高职课程体系从教育要求出发,以学科体系作为课程开发的逻辑点,偏重理论和基础内容,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有学者把其归纳为十重十不重,即重知识不重能力;重理论不重实践;重科技不重人文;重继承不重创新;重技术不重素质;重智商不重情商;重共性不重个性;重“教法”不重“学法”;重确定性内容不重不确定性内容;重记忆性内容不重分析性内容。目前各主要高职院校正在开展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努力尝试创建实践导向的课程体系、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体系等,但总的来讲改革力度还不够大。当前高职院校教学中,将必修课放到很重要的地位,并给其限制很多,而忽视选修课程,认为选修课可有可无,没有很好得处理好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仍然较多运用传统教材,尽管也提倡教材改革,尤其是实训教材改革。但事实上是将更多的教材改革流于口号,对于教材的改革不是简单套用一种新提法,就是换一种排版形式,更多的是编辑教材,没有很好地考虑学生的实用性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3、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现状
教学管理是高等教育管理的核心,其承担着保证教育教学任务高质量完成的使命。加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是稳定和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高职院校基本上质量方针明确,组织机构健全,但过程管理薄弱,以计划执行为主,欠缺随机处理教学中的问题和及时总结,管理职责不甚清晰,各部门协调衔接较差,但教学活动是诸多教学环节和要素构成的,需要各部门的密切协作。但同时,高职生对其学校教学管理程序、管理机构职责、校园文化的了解程度也很不高,这是学生缺乏主体性的一种表现。
4、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现状
实践教学可以初步建立学生直观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必要的理论教学,可以让学生将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搞好实践教学是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关键。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硬件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需要,实践教学基地缺乏生产性。高职实践教学设备成本较高,需要投入大量资本,而高职投资渠道不多且用途较广的现实,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实训基地硬件的设施水平。因此实践教学基地缺乏生产性,高职学生不能在真实的工作场景或模拟的工作场景工作,对于技能的掌握与提高是不利的。
实践教学的整合力度不够,缺乏实践教学实验、实训、实习的一体化。目前很多学校还存在教学内容因人而设(根据现有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条件而设(根据现有的实训设施设备条件)、因理论课程而设现象。实践教学内容不充实,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实训项目不多,存在为达到“实训教学时间与理论教学时间1:1”的要求而人为地拉长实训教学时间的现象,实训效率不高。
二、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对策
1、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把理论课教师有计划地派往高职师资培训基地进行以实践技能教学为主的“双师”能力培训。在教学中逐步把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工作合二为一,以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对同时承担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的“双师型”教师在职称聘任、课时津贴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把“双师型”教师变成高职院校所有教师认同和追求的目标。
各个高职院校根据自己的办学规模,办学的总体规划,在认真研究学校专业建设的基础上,精心编制师资队伍的建设规划,重点要计划好重点专业和国家试点专业、省试点专业的教师的引进,以及骨干教师和“双师型”素质教师的引进工作。在引进人才过程中,既解决数量问题,又要解决质量问题,要兼顾年龄、学历、职称和学科结构等方面的问题。积极引进相关企、事业单位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他们可以给学校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
2、加强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完善
课程的设置要体现出高职以技术能力形成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主线,以现场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和必要的相关技能为重点,因此课程设置要以能力为本位。“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设置,就是要结合社会企业、职业、学生等因素的动态变化构建课程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企(行)业对应用型高技能人才要求的取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企(行)业岗位(群)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和界定课程的依据,摆脱“学科本位”的课程思想,按岗位能力要求精简课程内容;二是课程设置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淡化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操作课的界限,重新整合课程;三是建立新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改革考试、考核办法;四是依据企(行)业生产的实际和特点,建立以基本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五是以职业岗位(群)能力为中心。建立专业课程能力培养体系;六是以专业技能培养为核心,建立实践课程能力培养体系。
高职教育课程设置要有所突破,就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实现课程教学与就业需求紧密结合。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课程目标设计,不仅要有普通教育共性目标要求,而且要有清晰的职业基本能力要求以及具体职业岗位的工作标准,要明确职业岗位人才规格、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目标定位。突出岗位培养目标并不否定一般人文素质和一般职业素质培养目标,而是把学生思想品德、文化知识以及审美、体质、心理等素质教育同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岗位技术训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贯穿其中。由于课程目标瞄准某种职业,这种一般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术“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模式要落实到具体岗位。就业方向需要直接在学校人才培养的课程方案中清晰体现,使课程目标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以大大缩短学校教育与就业需求之间的距离,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提供条件。
3、加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完善
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管理是对整个教学活动所进行的质量监督和控制。它具有全面性、全员性、全过程性等特点。既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又要从系统分析的观点,重视每一门课程、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实施,重视人才培养的全面教学质量。要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就是要调动每个干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提高教学质量而努力。教学质量管理贯穿整个教学工作的全过程,要对各个具体的教学环节和可能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教学信息、内外部因素进行有效的质量监控,以确保教学质量。
4、加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要完成从知识、技能到能力发挥的转变,适应社会要求和职业岗位群的多个角色必须加强实践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亲实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和消化所学知识,从而在实际工作中提高、发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快适应就业岗位的要求。
以现代技术为手段。开展实践教学应以现代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和现代教育技术为背景,努力将最新技术、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实践教学的过程之中。应用现代技术来进行系统设计,促进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优化,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实现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管理机制的有机统一。
以能力为本位。高职教育是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的技术型教育,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要以实践和创新能力为本位,确定核心实践教学环节及其技术点,在构建理论教学体系时,要以核心能力为本位确定核心课程及其知识点,使学生掌握生产现场正在使用和将要使用的技术。
第四篇: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及建议论文
内容摘要:在高职基础教育阶段,高职英语占重要地位,但就教学现状而言,却存在诸多不足。本文旨在以巴中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学为例,分析在高职英语教学实际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问题解决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基础教育;英语教学
一、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生生源情况。自大学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逐步向“大众教育”转变,而职业教育作为传统意义上高等教育中的“残次品”,通常报读的都是文化成绩偏低的学生。又因巴中职业技术学院建校历史短、地理位置偏远等诸多因素,所招收学生的文化成绩更是极低,且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生源占极大比重。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基础差的占极大比例。据对所教班学生高考英语成绩统计:一个100人左右的教学班,高考英语成绩超过90分的不超过4人;其中有30人左右的成绩均在30分以下。英语基础较差的这部分学生对英语普遍抱有一种厌倦甚至排斥的态度,缺乏英语学习的兴趣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师资力量。高职院校中的英语教师结构单一,大多数教师系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由于本身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对所授专业的专业知识掌握甚少,因此,距离“双师型”要求相去甚远,无法在课堂真正践行基础教育融于专业教学中;再则,高职英语老师课程压力大,就巴职院英语教师而言,人均周课时量都在20节以上,教师每天都疲于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了教学研究和个人业务水平的提升;英语教师中中高职称人数较少,就巴职院而言,中高职称英语教师更是凤毛麟角,英语教师缺乏经验丰富的前辈引路,又缺乏外出进修机会,因而业务水平提升缓慢,基于学院实际情况的教学研讨和创新更是进展得步履维艰。
(三)教材。受传统“重知识,轻技能”的观念影响,现有高职英语教材大都内容陈旧、重注语法知识的讲授而轻对学生技能的培养,缺乏与不同专业学生所学专业技能的衔接,更缺乏对学生今后所面临的职业场景的模拟。因此,目前所选教材并不适合高职学生的学情。
(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受传统应试教育为教学目的影响,高职教育也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泥潭:学校一味要求高职学生通过二、三级英语考试,课程制定与课程内容均以通过二、三级考试为主要目的,对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的唯一判定标准就是是否通过二、三级考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是讲授式教学方法,主要围绕二、三级考试所涉及内容做习题讲解,呆板的教学手段、空洞的教学内容让本来基础就差的同学更是缺乏了继续学习的兴趣,学习效果自然也不尽如人意。由于学生基础差、缺乏学习积极性,教师疲于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目的错位,教学方法呆板,教学内容空洞等原因,使得高职英语本应是在教学中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变得被动而沉郁。
二、提升高职英语教学效果的对策
基于对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分析,对英语教学改革策略提出了几点设想,旨在引起大家的共同探讨,从而进一步提高高职英语教学的教学水平,为以就业为指导的高职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针对学生不同基础情况实行分层教育。在大一学年伊始,组织学生进行英语摸底测试,根据学生考试成绩(或直接依据学生的高考成绩)对学生进行分班,一般分为A、B两种班,其中A班由英语基础较好同学组成,B班由基础较差的同学组成;并依据本学院的学生生源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适合A、B两班同学的教学目标、授课计划等。当然,无论是课堂的学习,以及期中、期末检测,A、B两班都要区别对待,建立适合不同层级学生基础的成绩达标标准。
(二)选择或编制适合学生的教材。鉴于现有教材的基本情况,应从学生基础情况的实际出发,为学生选用适合学生的教材。如现存教材中无法选择出适合本校学生基本情况或符合学生专业情况等要求的教材,学院可组织教师重新编写真正适合学生的内部教学资料,以供学生学习。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应至少满足以下几点要求:一是应以就业为导向,教材内容应包含对学生今后从事职业的情景模拟;二是应注重能力的培养,教材内容要尽量避免枯燥乏味的语法知识的灌输;三是应将学生作为教材受众的主体,学生在学习教材时能在教材内容的引领下自主学习;四是应注重知识传授的趣味性,学生在一种快乐的情绪中习得教材内容。
(三)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应从传统的重语法知识的讲授中走出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听力理解部分,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如英语歌曲、影视片段等更加感性有趣的听力材料;口语表达部分,学生可以通过读绕口令、情景演绎、扮演话剧、朗诵诗歌等途径来提高;阅读理解部分,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富有趣味性的阅读材料;写作训练方面,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模仿出发,先学会用已学句型记录生活琐事,循序渐进达到写作的目的;翻译方面,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学习影视字幕等方面达到提高的目的。
(四)以就业为指导提高学生的多方面的能力。在当今社会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就是要培养和造就适应第一线生产、管理、服务和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就业导向”是所有高职教育都必须遵循的目的,因而,在高职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必须加入对学生今后所面临的职场情景的模拟。例如:针对学生今后选择工作时的面试,教师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模拟英语面试场景,针对面试官可能问到的系列英语问题对学生进行指导回答,以及如何撰写英文简历等;教师应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为学生创设出今后的职业场景,并指导学生如何用英语应对;英语的应用文写作方面,教师也应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要求对学生有针对性训练。总之,就是要将学生今后职业中需要用到的英语作为课堂教学内容。
(五)采取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现阶段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评价体系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仍把通过英语等级考试作为学生英语水平达标的唯一标准。这样的评价体系是有悖于高职英语教育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出发点的。因而,在今后的教学实际中,应改善现状,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1.评价主体应由原本单一的等级考试变为企业、教师和社会。其中,针对企业选择员工的标准对学生进行英语水平的评价应作为评价体系中的重要部分。
2.评价的内容也应该更加丰富。传统的评价体系只能衡量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效果,无法满足对学生职业素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评价,而这些方面在今后的职业情境中也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理应列入评价体系当中。
3.传统的静态评价体系也应改变,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动态评价才是更加科学与合理的方式。具体的办法可以采用课堂问答、随堂测试等方式与等级考试相结合来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陈露晓,高魏然.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2]陈诚.高职英语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12,3[3]王巍.高职英语多元评价系统的构建研究[J].英语教师,2015,11
[4]马庆红.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7,1
[5]刘晓玲.高职英语教学作用、定位、现状与改革[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8
[6]雷兵,张江梅.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探究[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9,11
第五篇:试析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试析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邵红万
(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系 江苏 扬州 225127)
通讯地址:江苏省扬州市扬子江北路338号念四三村6幢301室 邮编 225002 电话 0514-87436788(O)*** E-mail: shaolisa@sina.com
摘要:我国外语教育教学既面临发展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方面英语教学改
*革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测试评估等方面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分析我国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困惑,对重新定位高职英语教学目标、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评价等问题进行尝试性探讨。关键词:高职教育 英语教学 教学改革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对外交流的加强,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在社会和经济生活中与外国人直接交往的机会日益增加,英语已成为必要的交流工具和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不仅在数量上扩大,而且在质量、层次和种类上均提出更高更多要求。因此我国外语教育教学既面临发展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方面英语教育教学改革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测试评估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不足。我国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需要的问题日益突出,深化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外语教育制度和外语教学方法必须改革早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究竟应该朝什么方向改革,哪些方面是改革的关键和重点,笔者试图围绕这几方面进行探讨。
二、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及困惑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现状(杨治中,2005):1)教学时数少,180-220学时;2)院校专业门类多,教学重点各不相同;3)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学习动力强弱不一;4)师资严重缺乏,教学任务繁重,鲜有进修和提高机会;5)授课班级人数多,不利于因材施教; *本文为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高职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 6)教学资源贫乏,教材品种稀少;7)对教材的开发和研究不够深入;8)院领导和社会对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笔者认为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困惑:1)高职英语教学目标是什么? 2)高职英语究竟应教会学生什么? 3)如何衡量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够用性?多少教学时数能确保高职英语实用和够用? 4)高职学生英语水平差异性越来越大,学习动力强弱不一,如何有效进行大班课堂教学?总而言之,如何界定高职英语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评价?如何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高职英语的需求?
三、如何改革高职英语教学 3.1、重新定位教学目标
2000年10月,教育部印发《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明确提出:“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教学目标。它规定 “高等专科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必需的、实用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具有阅读和翻译与本专业有关的英文资料的初步能力,并为进一步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在教学要求方面《基本要求》规定:“本课程必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实际应用,加强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
长期以来我们在观念上强调的是英语的工具性而忽视外语的人文性。这种教学目标或教学要求忽视了英语课程的人文主义教育价值观。人文主义教育价值观认为: 教育应把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核心和目的。英语学习的结果不但是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更应该是思维方式的拓展、价值观念的重组和人格结构的重塑(转引自张福勇2004:60)。而在市场经济运作模式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似乎夸大经济价值观而淡化人本主义教育价值观,把教育的主体---“人”放到了次要或被忽视的位置,把目光主要放在培养社会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上。也就是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仍徘徊在 “功利性实用教育”的阴影中,依然没走出现代中国文化中“把有限的价值当作人生的终极价值”的误区。华中师范大学王坤庆教授指出:“„„职业教育的目的不是‘制器’而是‘育人’。”因此,高职英语教学有必要再进一步从学生能力本位、人性提升、全面发展这三个层面探讨和思考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培养目标的内涵。
其次这种教学要求不符合学生实际情况。近几年随着高职教育规模不断扩张,生源质量日趋下降。在入学新生中随机抽样调查500名学生,对他们的英语进行了摸底测试。卷面满分为100分,测试的结果英语最高分为98分,英语最低分为14分,全距为74。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之大是显而易见的,通过高职阶段180-220课时的英语学习让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和翻译相关业务资料或在日常交际与业务活动中用英语进行简单的口头交际,可能只有少数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够达到此要求,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都难以达到《基本要求》。一方面高职英语教学如果要求过高容易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厌学情绪;另一方面高职学生(除英语专业)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借助工具书阅读和翻译相关业务资料或在日常交际与业务活动中用英语进行简单的口头交际毕竟是少数,因此不能把它作为全体高职学生英语课程的基本要求。因此高职英语课程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提出多元化和多层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
鉴于以上两方面原因,笔者认为高职英语教学目标应重新定位。中国职业教育一直未能得到国人的青睐,因此绝大多数高职学生都是别无选择,最后才选择了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综合素质较差,英语水平普遍差。笔者认为鉴于高职教育的定位、英语学科特点和学生英语水平,高职英语教学目标应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放在首位,把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能力放在第二位。面对全体高职学生,英语课程定位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能力只能是高职英语教育针对部分学生提出的较高要求。因此高职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只能定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如对英语语言了解、对英语国家文化了解,这既与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目标相一致,同时由于学生自身英语水平限制,通过高职阶段英语学习难以达到运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的水平;对于部分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在了解异域文化、理解异域思维、提高人文素质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运用英语进行口头或书面交流的能力。3.2、优化英语课程设置
3.2.1、基础英语(General English)与专业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相结合
改革开放以来,英语教育在我国国民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中学到大学,现已扩展到小学,英语都是一门必修课程,由此可见国家对英语教育的重视。然而“一上英语课,趴下一大片” 沉闷的高职英语课堂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一些学生怨声载道:英语基础太差,上英语课仿佛在听“天书”,英语学习成了一件“苦差使”。另一些学生质疑:“学好英语究竟有多大用处?”还有少数学生得出结论:“英语学习对他们将来发展根本毫无用处”。我们暂且对他们的结论不妄加评论,但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是否人人要学英语?”“高职英语课程究竟该教什么?”“高职英语教学如何才能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
21世纪是政治、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时代,社会将给高职毕业生提供更多的涉外活动的机会,特别是涉外就业机会。社会对英语培训需求的多元化也表明,越来越多的求职者认为英语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技能,以突出能力为本位和增强学生未来适应性为主要内容的英语教学理念已成为英语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由于高职教育兼顾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双重任务,所以高职英语教学不仅应注重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而且必须突出实际应用英语能力的培养。
笔者认为根据学生的需求改革英语课程设置是高职英语教学走出困境唯一出路。高职英语课程应是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的结合。基础英语设置不宜太长,一般为一年左右,主要以教师向学生讲授必需的、实用的英语语言知识及语言技能,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及习俗等为主要教学内容,其目的一方面培养学生国际交往意识,另一方面为学生专业英语学习奠定良好语言基础。早在90年代初原国家教委就明确提出我国专科层次的教育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方向。高职英语教学应充分体现职业特色,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服务。专业英语学习主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开设旅游英语、文秘英语、计算机英语、护理英语等,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口头或书面交际能力,如阅读和翻译与本专业有关的英文资料的初步能力,满足学生专业发展服务,也为学生终身学习英语、进一步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打下一定基础。为学生步入社会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专业英语教学对于学生掌握职业技能,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和创造能力,以及后续学习和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3.2.2加大选修课比重,培养多元化人才
我国目前处于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为适应市场变化和经济发展,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各大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用人首选。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应多培养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如何通过英语课程培养多元化人才?一方面结合不同专业开设专业英语选修课。学生学好基础英语后,可以根据各自专业需要选修专业英语,满足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满足就业的需要。另一方面,通过增设礼仪英语、英语应用文写作、英美文学、经贸阅读、第二外语等外语课程,加大选修课比重,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但由于他们专业不同、志向不同,对今后工作和生活方式的选择不同,对,当今日益多元化的社会需要具有不同专长的各色人才。3.3、改革教学模式
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存在种种弊端和局限性,已无法适应新的人才培养规格和模式的需要,严重制约我国英语教育的发展。一方面,传统的英语教学长期以来一直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未能得到调动,大大挫伤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传统英语教学模式更多培养学生应试能力。经过几年英语学习,学生只是掌握一些英语语言知识,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未能得到充分发展。因此改革英语教学模式势在必行。3.3.1、实施分层教学
近年随着高校不断扩招,高职生源的英语水平差异性越来越大。在入学新生中随机抽样调查500名学生,对他们的英语进行了摸底测试。卷面满分为100分,英语最高分为92分,最低分为14分,全距为78,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之大显而易见。如果我们再无视学生个体差异,进行整齐划一培养学生,让每位学生都成为英语学习的“高才生”----运用英语进行口头或书面交际,这既违背学生的个性差异也背离了科学的教育观。我们应结合学生的兴趣,依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实施分层教学,进行个性化教育。分层教学应着眼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的“尖子生”。在英语教学中应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通过不同信息输入渠道,培养全体学生成就感(feelings of accomplishment),使每位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发展。在实施英语分层教学时应设立双向流动,即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定期进行双向流动。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刻苦学习,也有利于将英语分层教学落到实处,最终促使每位学生获得充分发展。3.3.2、建立多媒体网络课堂
多年来,英语教学传承“千人一面”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块黑板+几支粉笔+ 一本教材)。教学中强调教师和书本的权威性,教师是整个课堂的控制者和操纵者,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对教师所讲知识进行记忆和消化的过程。到目前为止,大多数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模式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记。这种教学模式虽然有助于教师高效、清晰向学生讲解语言知识,但由于这种教学模式是教师向学生单向输入语言信息和知识,缺乏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多向交流,语言信息输入量很小。教师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扮演的角色仍然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不利于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缺乏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英语教学,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同时导致学生抱怨英语课枯燥乏味。
高职英语教学应变传统教学模式为一种基于多媒体网络课堂的全新教学模式。为学习者创造一个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为一体的外语学习环境。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此外利用多媒体网络可获得书本以外的信息,这种多渠道、多感官获得语言信息有利于学生英语成功习得。3.4、改革教学评价形式
3.4.1、充分发挥英语测试对教学的反拨作用
英语测试是教学评价的主要形式,是英语教学活动的四大环节之一。通过测试不仅可以评定学生英语学习成绩,而且可以了解学生掌握英语的实际水平。测试的内容、形式和结果是对教学效果反馈又是对教学的反拨。如果测试偏重语言知识,教学就会注重语言知识;如果测试偏重言语能力,教学就会注重发展言语能力。就测试的内容而言,通常将英语测试分为知识测试(Test of Knowledge)和能力测试(Test of Competence)。知识测试即对语言知识(语音、语法、词汇系统知识)的测试,能力测试是指对学习者言语技能(运用语言知识进行听、说、读、写交际活动的能力)的测试。我们必须坚持知识测试和能力测试有机结合,让英语测试既服务于教学又反过来作用于教学(backwash or impact),充分发挥测试的诊断、评价、反馈、预测及激励的功能。3.4.2、对不同类型的测试采取不同评价方式
就测试目的而言,英语测试通常分为成绩测试(Achievement Tests)、水平测试(Proficiency Tests)、资质测试(Aptitude Tests)和诊断测试(Diagnostic Tests)(胡春洞1990)。传统的英语测试方式多为以结果为主的评价,也称终结性评价,主要是检测学习者某一阶段学习结束时的语言水平和技能,这种评价是一次性、静态、横向比较的评价。其存在两大显著不足:一是掩盖了学习者学习的进程,不便于他们看到自己学习的进步,挫伤一部分学习者学习积极性;二是导致部分学习者不注重平时的学习,对不同类型的测试采取不同评价方式。对学生英语学习成绩的评价应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徐勇,龚孝华2001)。以过程为主的评价是连续的、动态的、纵向比较为主的发展性评价。它主要考察学习者在一定时期的学习过程中,在知识、技能、情感、策略等方面取得的进步。这种评价渗透到学习的每一个阶段和过程,实际上已经构成学习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英语教学中应将以过程为主的评价(process evaluation)和以结果为主的评价(product evaluation)有机结合。以过程为主的评价即形成性测试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全过程,以过程为主的评价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自信心和能力,不仅促进学习者的英语学习而且有利于激发他们的积极情感。学生学期、学年以及毕业的英语成绩应是形成性测试与终结性测试的综合。在英语教学中只有把以过程为主的评价和以结果为主的评价有机结合,才能对学生英语学习进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才能真正有利于促进学习者语言和身心的发展。学生的水平测试应采用信度较高的测试形式,如大学英语四、六级、专业四、八级测试,剑桥商务英语等级测试、全国英语一、二、三级测试等。这些水平测试的信度较高,认可度较高,有利于学生就业。这样就能积极为学生就业创造有利条件,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四、结论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已由过去外延扩展转入内涵提升,以教学改革为核心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提升的一个鲜明特点。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英语,教学质量高低事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高职教学改革是提升高职教育质量的根本出路。高职英语课程改革势在必行。高职英语教学将围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继续探索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1.Arnold J.(ed.).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 [C].Cambridge: CUP, 1999:279.2.高兰生,陈辉岳.英语测试论[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3.辜向东.怀疑与误解--评文汇报“要素质还是应试”[J].外语界, 2002,(6):66-70.4.胡春洞(ed.).英语教学法 [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5.李筱菊.语言测试科学与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6.6.徐勇,龚孝华.新课程的评价改革[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杨惠中.语言测试与语言教学[J].外语界,1999,(1):16-25.8.章兼中(ed.).外语教育学 [M].浙江: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 9.张福勇.浅谈21世纪我国高校外语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外语研究,2004,(6):60-63.10.邹申.简明英语测试教程[M].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2.11.周越美,张艳莉.透视大学英语教学考试质量---案例分析[J].外语界, 2002,(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