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批判写作
为了帮助大家迅速地了解应该如何进行论证有效性分析,我们现在来看这样一道样题。
下文摘录于某投资公司的一份商业计划:
“研究显示,一般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用于运动的时间将逐渐减少,而用于看电视的时间将逐渐增多。在今后20年,城市人口中老年人的比例将有明显增长。因此本公司应当及时售出‘达达运动鞋’公司的股份,并增加‘全球电视’公司中的投资。”
请对上述论证进行评述,分析上述论证的概念、论证方法、论据及结论等方面的有效性。
这道样题曾经进行过广泛的测试。下面是一些考生的“作文”。希望大家在仔细阅读完题干(样题)之后,再仔细地研读我们所列举出来的几篇“例文”以及我们所给出的相应的“点评”。
【例文二】
该公司通过两个论据——第一,人们随着年轻增长运动时间减少;第二,20年中城市老年人口的比例上升——由此得到两个结论:运动鞋将失去市场,没有发展投资前景。而电视将受到人们的喜爱,有投资的必要。初看此论证似乎很严密:城市人口比例增加,而老年人又都不喜欢运动,而只喜欢看电视,因此投资电视将比投资运动鞋更有价值。但是,经过一翻分析之后,其中的错误,逻辑的不够严密就暴露出来了。(编者按:首先简单复述并总结一下材料作者的逻辑思路,为下一步进行评论打下基础。这样的写法是可取的。特别是文中诸如“初看此论证似乎很严密”、“但是,经过一翻分析之后,其中的错误,逻辑的不够严密就暴露出来了”这样的话在考试的时候是完全照抄不误的。)
首先是第一条论据中存在问题。“一般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用于运动的时间将逐渐减少”,这只适用于“现在”的一般人,并不能反映以后20年人们的运动时间的客观状况(编者按:对别人的论证进行评价,要注意,应该尽量接受别人文本中的基本前提。文中的这句话似乎就是站在原材料的前提之外在说话。应该说这样的评论或反驳不是最有力,因为它不是非常内在)。而且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健康长寿方面的要求必将越来越高,完全有可能产生新的消费趋势,在运动器材,例如运动鞋上的消费量将大大增加。并且现在人们的生活更加休闲化,运动鞋并不只适合于运动时穿,在平时工作生活中作为休闲的装扮,更受消费者青睐(编者按:对别人的论证进行评价,要注意应该尽量避免自己的主观性,否则就很可能是以自己的“错”来反对别人的“错”了;即使是你认为的客观的信息,无庸置疑的结论,在引用时也要特别小心,因为它们也很可能只是你个人的主观偏见,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尽量避免在别人的文本之外再引入别的信息。如果要引入,我认为还是采用“可能”,“如果„„”这样比较软的语气。如果咬加强语气,那么可以用“很可能”来表达。比如如果上文改成“人们在健康长寿方面的要求很可能越来越高”,就更严谨些。)。因此,由这条论据得到的运动鞋将失去市场的结论是完全不成立的。
其次,第二条论据“城市老年人口的增长”中也存在明显的漏洞。“城市人口中老年人的比例将有明显增长”,并不意味着老年人口明显增长。老年人口的明显增长才有可能加大电视的销量。而现在仅仅在比例上的增长,有可能是整个城市人口中新人口的增长减缓或其他原因造成的。
第三,该公司忽略了运动鞋作为一种快速消耗品,在人们生活中淘汰率很高,而电视作为一件大商品,人们并不可能经常调换,买新的(编者按:正如我们上面已经指出的,这种表达方式太自信,太绝对。最好的表达方式是“可能”,否则别人就很容易对你的观点进行反驳,而全盘推翻你的结论。比如,现在有人,将来也很可能有许多人把购买新的电视机看作是一种时尚,这种人根本不必等到电视机的硬件用坏了再去买新的,而是市场上只要出现新的时尚的电视机,他们就有可能去购买。所以,我们应该在对别人的论证进行评论时时刻提醒自己,自己所引用的观点或材料,是不是只是自己的主观的偏见?这位考生在这里就没有对自己这一观点的“预设”进行过反思。其实,所有观点或判断都是有预设的,也即都是有前提的。意识到这一点并加以反思,这是批判性思维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思维严谨的人所必须要做到的。)。城市老年人口比例增长从而电视机好销,也不一定。如果一个普通家庭本来就有电视机,并且这台电视机还没有被淘汰的话,他们是不会去购置一台新的电视机的。所以,在20年内电视机的市场前景很好,完全是不可信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该公司作为投资者完全忽视了投资中最基本的一点,这就是向一个公司投资,而不是对一个公司的产品投资。一个公司就算有良好的市场前景,产品销量很好,但是如果该公司不懂得管理,它的生意也是做不长的。所以,这家投资公司仅凭对两家公司产品市场前景的评价就作出投资决定,是很不理智的,是失策的。
因此,这份商业计划漏洞百出,完全是一份无用的计划。(编者按:最后再次表明立场,这不是罗嗦,而是必要)
(编者按:分析有理有力,全面而不失深入。但是由于这位考生并没有完全掌握论证有效性分析这种文体的某些细节性要求,犯了几处主观性的错误。所以,这是一篇二类卷的作文。如果满分是30份,可以考虑给24分)
2003年全国MBA联考“综合能力考试”所考的两篇作文,一是文章摘要,一是评论型作文——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论证有效性分析”。这道题目的题干是这样一段材料:
把几只蜜蜂和苍蝇放进一只平放的玻璃瓶,使瓶底对着光亮处,瓶口对着暗处。结果,有目标地朝着光亮拼命扑腾的蜜蜂最终衰竭而死,而无目的地乱窜的苍蝇竟都溜出细口瓶颈逃生。是什么葬送了蜜蜂?是它对既定方向的执着,是它对趋光习性这一规则的遵循。
当今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经营环境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在高科技企业,哪怕只预测几个月后的技术趋势都是件浪费时间的徒劳之举。就像蜜蜂或苍蝇一样,企业经常面临一个像玻璃瓶那样的不可思议的环境。蜜蜂实验告诉我们,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经营环境中,企业需要的不是朝着既定方向的执着努力,而是在随机试错的过程中寻求生路,不是对规则的遵循而是对规则的突破。在一个经常变化的世界里,混乱的行动比有序的衰亡好得多。
对上述论证进行评论,分析上述论证在概念、论证方法、论据及结论等方面的有效性。600字左右。
(提示:评论型作文思考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该论证的论据是否支持结论,论据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作文要注意内容深度、逻辑结构和语言表达。)
下面我们同样选录几位同学的文章,并进行适当的分析和点拨。希望读者仔细研读,从中悟出论证有效性分析这类文章的写法——这其中主要包括应该怎样开头和结尾,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寻找原材料的逻辑漏洞,在对原材料的逻辑漏洞进行分析和批驳时,我们应该提醒自己不要犯哪些逻辑错误等等。
【例文一】
这个实验本身无可厚非,而作者由它引申和推出的结论却漏洞百出。具体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首先,文中说“当今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经营环境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显然这里特别强调的是企业的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在上面那个实验中,环境并不是不确定的,相反它是非常确定的,甚至可以说是机械死板的,一成不变的:瓶口永远对着暗处,而瓶底则是对着明处。在这样的确定性的环境下,苍蝇行为的不确定性使它得以逃生,蜜蜂行为的确定性令它最后衰亡。后面的文章多次提到“在不确定性的经营环境中”、“在一个经常变化的世界里”等等,而这些从逻辑上根本不能建立在那个实验的基础上,也就是说,两者前提不同,那个实验不可能作为后面推理的论据,两者无必然的逻辑联系。(编者按:这一段的分析贴切中肯,让阅卷人觉得该文作者具有某种令人信服的分析能力。这是评论性写作所要求的最主要的思维素养。)
其次,论据不充分。作者只举了一个实验的例子就得出“混乱的行动比有序的衰亡好得多”的结论,显然是难以令人信服的。要达到真正令人信服的效果,上文作者就至少必须再列举出更多有力的证据来。(编者按:这一段的分析比较平淡,甚至略显牵强,观点也缺乏新意。但不至于让阅卷人觉得该文作者完全是在胡搅蛮缠、胡说八道。所以,这也不妨作为凑字数的一招。)
再次,如果说这个实验启发我们有时不要过于墨守成规还是合适的(编者按:这是题干的论据作出新的解释,企图以新的更合适的结论来衔接题干原有的论据,这也是评价题干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就此得出“不应朝既定方向的努力,而应随机试错”的结论是荒谬的。实验中,苍蝇和蜜蜂的行为不过是两个极端,而生活中的人绝不是非“苍蝇”即“蜜蜂”,人应该既有确定的目标,又要善于试错,发现错了之后再修正自己的目标。所以,上文作者的结论是武断的。
最后,以偏概全。在实验中,所有条件都是确定的,唯有苍蝇和蜜蜂习性不同;而类比到企业经营以及世界上人的生活之中,决定因素便更多了,远远不止有无确定目标和是遵循规则还是突破规则这个方面。故把实验结果就这样简单地类推到社会,显然不合理。(编者按:这一段可以说是这分作文考卷最大的一出败笔,因为首先“以偏概全”这层意思在“论据不充分”那一节里已经阐述过了,在这里再次阐述,就会显得文章重复罗嗦,让阅卷人觉得你的思路有些混乱不清;其次,这一节本来是试图要论述上文作者的“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但是后来的论述根本和这个主题没有什么逻辑关系——这就严重暴露出了该文作者的思维不严谨、易文不对题的缺陷。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这一节读起来让人有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
综上所述,论据不恰当且不充分,犯了推不出的逻辑错误,使用类比不恰当。(编者按:最后做一个简短的总结,这是一种良好的写作习惯,可以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地知道你上面说过的东西。但是,很遗憾,不知是时间的缘故还是作者写作水平的缘故,最后这么关键的一段竟然只是有“意”而无“文”!)
(编者按:这是一篇文章结构完整,行文流畅,分析全面深刻的“论证有效性分析”的文章。但是由于文章有些内容重复,致使文章的条理性不是很强,所以它应该是介于一类卷和二类卷之间的文章。可以考虑给25分)
为了帮助大家迅速地了解应该如何进行论证有效性分析,我们现在来看这样一道样题。
下文摘录于某投资公司的一份商业计划:
“研究显示,一般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用于运动的时间将逐渐减少,而用于看电视的时间将逐渐增多。在今后20年,城市人口中老年人的比例将有明显增长。因此本公司应当及时售出‘达达运动鞋’公司的股份,并增加‘全球电视’公司中的投资。”
请对上述论证进行评述,分析上述论证的概念、论证方法、论据及结论等方面的有效性。
这道样题曾经进行过广泛的测试。下面是一些考生的“作文”。希望大家在仔细阅读完题干(样题)之后,再仔细地研读我们所列举出来的几篇“例文”以及我们所给出的相应的“点评”。
【例文二】
该公司通过两个论据——第一,人们随着年轻增长运动时间减少;第二,20年中城市老年人口的比例上升——由此得到两个结论:运动鞋将失去市场,没有发展投资前景。而电视将受到人们的喜爱,有投资的必要。初看此论证似乎很严密:城市人口比例增加,而老年人又都不喜欢运动,而只喜欢看电视,因此投资电视将比投资运动鞋更有价值。但是,经过一翻分析之后,其中的错误,逻辑的不够严密就暴露出来了。(编者按:首先简单复述并总结一下材料作者的逻辑思路,为下一步进行评论打下基础。这样的写法是可取的。特别是文中诸如“初看此论证似乎很严密”、“但是,经过一翻分析之后,其中的错误,逻辑的不够严密就暴露出来了”这样的话在考试的时候是完全照抄不误的。)
首先是第一条论据中存在问题。“一般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用于运动的时间将逐渐减少”,这只适用于“现在”的一般人,并不能反映以后20年人们的运动时间的客观状况(编者按:对别人的论证进行评价,要注意,应该尽量接受别人文本中的基本前提。文中的这句话似乎就是站在原材料的前提之外在说话。应该说这样的评论或反驳不是最有力,因为它不是非常内在)。而且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健康长寿方面的要求必将越来越高,完全有可能产生新的消费趋势,在运动器材,例如运动鞋上的消费量将大大增加。并且现在人们的生活更加休闲化,运动鞋并不只适合于运动时穿,在平时工作生活中作为休闲的装扮,更受消费者青睐(编者按:对别人的论证进行评价,要注意应该尽量避免自己的主观性,否则就很可能是以自己的“错”来反对别人的“错”了;即使是你认为的客观的信息,无庸置疑的结论,在引用时也要特别小心,因为它们也很可能只是你个人的主观偏见,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尽量避免在别人的文本之外再引入别的信息。如果要引入,我认为还是采用“可能”,“如果„„”这样比较软的语气。如果咬加强语气,那么可以用“很可能”来表达。比如如果上文改成“人们在健康长寿方面的要求很可能越来越高”,就更严谨些。)。因此,由这条论据得到的运动鞋将失去市场的结论是完全不成立的。
其次,第二条论据“城市老年人口的增长”中也存在明显的漏洞。“城市人口中老年人的比例将有明显增长”,并不意味着老年人口明显增长。老年人口的明显增长才有可能加大电视的销量。而现在仅仅在比例上的增长,有可能是整个城市人口中新人口的增长减缓或其他原因造成的。
第三,该公司忽略了运动鞋作为一种快速消耗品,在人们生活中淘汰率很高,而电视作为一件大商品,人们并不可能经常调换,买新的(编者按:正如我们上面已经指出的,这种表达方式太自信,太绝对。最好的表达方式是“可能”,否则别人就很容易对你的观点进行反驳,而全盘推翻你的结论。比如,现在有人,将来也很可能有许多人把购买新的电视机看作是一种时尚,这种人根本不必等到电视机的硬件用坏了再去买新的,而是市场上只要出现新的时尚的电视机,他们就有可能去购买。所以,我们应该在对别人的论证进行评论时时刻提醒自己,自己所引用的观点或材料,是不是只是自己的主观的偏见?这位考生在这里就没有对自己这一观点的“预设”进行过反思。其实,所有观点或判断都是有预设的,也即都是有前提的。意识到这一点并加以反思,这是批判性思维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思维严谨的人所必须要做到的。)。城市老年人口比例增长从而电视机好销,也不一定。如果一个普通家庭本来就有电视机,并且这台电视机还没有被淘汰的话,他们是不会去购置一台新的电视机的。所以,在20年内电视机的市场前景很好,完全是不可信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该公司作为投资者完全忽视了投资中最基本的一点,这就是向一个公司投资,而不是对一个公司的产品投资。一个公司就算有良好的市场前景,产品销量很好,但是如果该公司不懂得管理,它的生意也是做不长的。所以,这家投资公司仅凭对两家公司产品市场前景的评价就作出投资决定,是很不理智的,是失策的。
因此,这份商业计划漏洞百出,完全是一份无用的计划。(编者按:最后再次表明立场,这不是罗嗦,而是必要)
第二篇:非常态写作的摒弃与批判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非常态写作的摒弃与批判
作者:马恩来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1年第08期
“检讨书”作为一种非常态写作形式,盛行于校园。它的偶发性、随意性以及强迫性、恐惧性使写作者常常虚情假意,言不由衷,自欺欺人,鬼话连篇。检讨书俨然是假话、谎话、瞎话、大话、空话、套话的集散地。这种非常态写作所形成的恶劣文风,是对常态写作的反动。因此利用检讨书的个案进行诊断批判,对于严肃写作者的写作态度,矫正写作者的心理,规范写作者的语言,揭示滥用写检讨书处罚教育主体的危害,进而引起教育管理者的反思,定会产生诸多的正面效应。
一.诊断背景
常态的作文训练讲究目的性、计划性和序列性,常态的习作文体也基本固定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常见文体。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都是在课程标准引领下常态开展,并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以期达到预期目的。但还有一种非常态的写作活动(不包括创新写作或当今流行的网络写作),在我们校园或隐性或显性进行。比如情书,比如检讨书。泛滥的情书,一般是自发的隐蔽的,我们尊重隐私,故而无法了解其原生状态。而检讨书则是被迫的公开的,某个或几个学生,或某个班集体因违反校规校纪,被学校领导或班主任发现,责令其检讨,反思悔过,口头检讨是不够的,必须书面检讨。“写检讨书”已然是我们教育管理者惩罚错误的常见手段。对于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检讨书文化”,大家普遍漠然置之,尽管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解某些领导的怨气,平衡某些教育工作者失衡的心理,甚至可能是应试中出现的文体,比如世界著名(据说排名第20位)的北京大学,曾在2005年的单独招生考试中,就要求考生写一份“贪官的检讨”,但一般都视之为无聊应景之作。而笔者却觉得有必要对之引起适度的关注。
“检讨”本是“检查研讨”的简称,最早指做报告或者汇报的意思。后来“检讨”主要指“检查”,就事情找出缺点、错误,并追究原因,如检讨错误、检讨书等。检讨书应是一种日常应用文,检讨书的写作属于应用写作研究的范畴。而在校园里盛行的检讨书,它却是非常态下的写作形式;写检讨书,也是非常态下的写作活动。它的偶发性、随意性以及强迫性、恐惧性使写作者常常虚情假意,言不由衷,自欺欺人,鬼话连篇。检讨书俨然是假话、谎话、瞎话、大话、空话、套话的集散地。这种非常态的写作所形成的恶劣文风,是对常态写作的反动。因此利用检讨书的个案进行诊断批判,对于严肃写作者的写作态度,矫正写作者的心理,规范写作者的语言,揭示滥用写检讨书处罚教育主体的危害而引起教育管理者的反思,定会产生诸多的正面效应。
二.诊断实录
余同学因迟到10秒钟而被年级主任罚写1000字的检讨,因在语文课堂上誊写,被笔者发现。读后哂之,继而思之,感觉是一篇难得的写作教学研究素材。于是打开电脑,加以诊断(批注)。
检讨书
尊敬的老师:
今天,我怀着万分的愧疚以及万分的懊悔给您写下这份检讨书,以向您表示我对迟到这种恶劣行为的深恶痛绝及打死也不再迟到的决心。(这个句子冗长,且是病句,“怀着”后面缺少中心宾语,应在“懊悔”后面加上“心情”,但意思还是很明白,特别是在“愧疚”、“懊悔”两个形容词前面加上程度副词“万分”,表明你已触及灵魂深处;认识到迟到是一种“恶劣行为”,很深刻,表示“深恶痛绝”“打死也不再迟到”的决心也很坚定。)您刚踏进这个班级的时候,已经三令五申,一再强调,不得迟到。(“刚踏进”只可能第一次强调,怎么会“三令五申,一再强调”,可改为“您踏进这个班级以来”,或者“您代理班主任以来”。“已经”用此不当,删去;“三令五申”、“一再强调”语意重复,删去一个。)其实老师反复教导言犹在耳,严肃认真的表情犹在眼前,我深为震憾,也已经深刻认识到此事的重要性,于是我一再告诉自己要把此事当成头等大事来抓,不能辜负老师对我们的一份苦心。(句子要讲究对称美,“反复教导言犹在耳”应在“言”前加一个“之”字,在耳后加一个“际”字,这样与后句对称;“我深为震憾”句意不明,删去,且“震憾”生造,只有“震撼”。“告诉”宜改为“告诫”,“一份”改为“一番”。)正如高尔基说过的那样——当你把一件事看得十分重要的时候,磨难和失败就接踵而来了。(引言过渡,很好,也颇有文化含量,只是句首需加一个“然而”“但是”之类的转折词,我也没去考证不知高尔基是否说过这样的话。)
早上,我和同学三人一同迟到了大概十秒。虽然十秒钟不算很长的时间,但也是迟到了。(认识很到位。)俗话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旦夕。(应为“人有旦夕祸福”。)不想而知,(此句造成文脉不畅,删除。)今天乃为祸日。车开始御风疾驰,一路畅通无阻,(“御风疾驰”用得好,化用庄子《逍遥游》的句子,真所谓“学以致用”呀。)可好景不长。在香梅路口那个站,车停下后就不能启动了。“咔啦啦”“咔啦啦”车像淘气的小孩不再听司机的使唤,始终启动不了。(“咔啦啦”不知是什么声响。“像淘气的小孩不再听使唤”比喻生动。)无奈,只能下车等另一辆222的到来。(应为“222路车”)眼看着上课的时间慢慢接近。我心急如焚,几乎以10秒1次的频率看着手表。(虽有些夸张,却也生动形象地表明你当时焦急的心情。)我终于懂得了等待总是漫长的这句话。(上升到哲理,不错,只是句子有病,缺中心宾语,在后面加上“的含义”。)回忆当初,回顾现在,(“现在”是无需“回顾”的,只需“看看”。)只怪自己不愿早些起床,还有就是不舍得(语序不当,应为“舍不得”。)掏几十块钱和同学打的来学校,那样或许就不会迟到了。(肯定不会迟到了。)更落井下石(谁“落井下石”?用词不当,可改为“倒霉”或“背时”。)的是,换车后路上的交通灯都显示着红红的脸,(想象力还真不错。)真是造化弄人,天亡我也。(用词过重,却也表明你意识到迟到行为性质的严重性以及将会产生的不堪设想的后果。)但是,千错万错归根究底都是我的错。深刻检
讨,以为深藏本人思想中的致命错误,(此句文脉不畅,宜改为“通过老师的严肃地批评教育,本人认识到内心深处存在的致命错误”。)有以下几点:
1.思想觉悟不高,对重要事项重视不足。就算是有认识也没能在行动上真正实行起来。(确实应该落实在行动上,否则你的思想觉悟永远提不高。)
2.思想觉悟不高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本人对他人尊重不足。试想,如果我对老师有更深的尊重,就会提前半小时起床,不会因为车坏所耽误10秒钟而迟到。(挖掘的很深嘛,这种因果推论维护了“师道尊严”。“他人”改为“老师”,老师会更高兴。)
3.平时生活作风懒散,粗心大意等。(与“粗心大意”无关。)
我一定会痛改前非,在以后做得更好。(你以为已经做得好了?迟到10秒钟还不够,难道要迟到10分钟不成?)
1月11日
余某某
高一(4)
(格式错了,应先写班级,再写姓名,二者写在一行,最后写日期。记住啊,以后检讨书格式不对,会出我这个语文老师丑的。人家会问:你的语文老师怎么教的,连检讨书的格式都教错了?)
三.诊断效应
显而易见,这种非常态写作背景下的应景之作,纯粹是虚情假意、言不由衷、油腔滑调。我则以轻松幽默的调侃口吻,采用夹注评价方式加以诊断,并通过自己的教学博客,展示诊断全程,然后师生互动交流。由此,获得了意想不到的诊断效应。
首先是个性化点评,产生评价诊断的修正效应。
尽管是非常态的写作,但仍可视之为一篇原生态“作品”,对其内容及形式包括文字上的问题,进行个性化分析诊断,体现评价的修正功能。学生在爆笑之后,明白哪些地方用词不当,语句不通,更明白检讨书瞎编乱造,糊弄自己也糊弄他人,也明白老师的亦庄亦谐的点评之良苦用心。
其次是互动交流,产生评价诊断的认知效应。
对检讨书点评讨论后,我再衍生下面几个问题,通过博客与大家交流:
既然余同学迟到10秒钟,不该罚写1000字的检讨书,那么,对迟到行为该如何认识?你对学校的一些管理措施有何看法?
你有写过检讨书的经历吗?如果有,你当时是怎样的心态?这种心态对你平时的写作有何影响?
有同学认为,我们学校是一所走读学校,学校没有住宿条件,而生源来自全市几个区,远的距离学校十几二十里路程,每个早上坐公交车,少则三四十分钟,多则一个多小时,要保证每个早上不迟到,是很难做到的,更何况碰上刮风下雨、天气寒冷的日子,或者出现交通堵塞、汽车抛锚等意外情况,迟到更是不可避免的。大家对学校的人性化管理未能落到实处,颇有微词。有同学说,这也怪不了班主任们不高兴,因为迟到要扣分,扣分会影响文明班级评定,文明班级的评定,又影响学校对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评价。我们会尽量争取不迟到,但不能绝对保证不会迟到。
我在交流中表达自己的看法:这起迟到10秒钟,罚写1000字检讨书的个案,折射出现行教育存在的诸多普遍性问题。我们确实应该对学校教育管理作进一步的思考。比如,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的德育工作如何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我们许多教育工作者怎样摒弃旧有的思维和惯用的方式方法?人性化管理怎样不再是一句空洞的时髦口号?
马恩来,语文教师,现居广东深圳。本文编校:老 猛
第三篇:批判诗歌
我为什么要批判?我已经满头黑发
我为什么要向一片沙漠挺进?
在森林里吹箫,在西瓜旁散步
有一点白云,有一支炊烟
有两处爱情在山脚下弹琴
在一块白石上我放走候鸟
让它们带走我所有的黄金
我空空荡荡,我与最初的哭声一起
重新降临在每一首诗歌里
我为什么要歌唱蜻蜓的翅膀?
天空升起虚弱的太阳
我为什么把大海降落在低陷的睫毛里
我已经被大米淹没,限制
许多日子被青菜包围
不要雄心,不要飞翔
我靠着墙角为城市哭泣
多少人在抽烟,多少大街在红灯下拐弯
我放一点音乐
我抖动起膝盖
为这点思想
这首诗歌
我深深低下头为天空致哀
第四篇:北大批判读后感
《北大批判》读后感
经老师推荐,我读了《北大批判》这本书,起初不太想读,后来阅读越来劲了,这本书结合了作者的亲身体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观点,作者借质疑北大的制度,来批判中国的教育问题,无论是教育机构还是高等学府或是我们自己这些大学生,都有必要好好反思下我们求学的目的和要求。
现在留学之风盛行,无论是那个专业的学生都喜欢选择出国留学。大家有时候出国不是觉得那个地方的水平就比中国高,而是去感受那种不同文化背景下所造成的高强度的学习氛围,和高参与度的活跃的学习模式。相互借鉴一些东西,而且大家都觉得回国后可能待遇会提高,所以大家都争着要出国留学,当然不排除一部分学生是出于从重心理。这些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国内的教育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而且现在很多技术的发源地和盛行就是在国外,国内的学术水平还原煤达到学生们想要的水平。
刚进大学的时候,感觉太宽松了,做什么事儿都没人管,于是我去尝试许多我没有体验过的事,大学里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我大开眼界。现在到了大二,我开始认真地思考人生,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思考自己的定位,思考社会,思考未来......我要当一名优秀的医学生,我需要了解有关医学的一切,于是我尝试去看一些医学书,尝试去学习更高级的英语,尝试去学习计算机技术,开始去看一些计算机的书,我想一名优秀的医学生不仅应该知道医术,还要知道和医术有关的一切,比如计算机技术、英语、医德等等,所以我尝试去学习很多非医
学的知识,我想这也许就是作者所说的关于自己的思考和通才教育的必然性。
知道自己的定位后,常常会信心满满,干劲十足,但是当实行起来的时候,却会面对很多的矛盾和迷茫,大圩里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必修课程的学习外,学习氛围还是不够的,有的时候我们坐在自习室里会越来越疲劳,然后就告诉自己小睡一下,结果一睡就睡过头了,有的时候学业任务压的太重,难以坚持的去学习一门技能,当然,后来想想,其实上面这段话更多的是一种借口,是自己主观上不主动争取与坚持的结果。
作者还提到了“读和写是事业成功的关键”这一观点,读和写的能力是相互影响的。任何专业都需要这两项基本技巧。阅读可以增加一个人的知识面,足不出户就能够了解到世界各地所发生的事,体味不同地域的文化内涵。其次,阅读影响写作,而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不停地运用写作。读和写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作者在书中说道,“什么是精英?精英就是社会各个领域的领袖人物。怎样才能成为这种领袖人物?那就要看你能不能用自己的理念号召其他人跟随你。而怎样具有这种号召力?那就要看你能不能了解老百t姓的心声,能否打动人家的心弦,能否提出一套方案,付出独特的努力,解决他们生活中面临的问题。简单的说,精英必须有超强的能力和草根社会建立感情和思想的纽带,让大家觉得你是属于他们的一部分,你在为他们说话。” 这段论断,令我深思 :我们大学生真的就是精英么,我们曾经被称为是天之骄子,课是当我们走向社
会的时候,我们真的能完成精英该完成的任务么?不一定。
最后我想说,现在大学的学习氛围不够彻底,在路上、自习室里常常能看见一对对的情侣或者一群群抱头大睡,而学校又对学生寄予过高的期望,这形成了一个矛盾,我想薛涌在《北大批判》里提到的“学术界的现实” 应该就是指这个,难以改掉的现实,毕竟这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有。
对于我们医学生来说,既然现实难以改变,那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多涉猎一些领域,让自己的思维更加活跃。
第五篇:纯粹散文批判
纯粹散文批判
散文,最美的地方在于,通过语言的架构,一步一步渲染出极美极美的气质。通过阅读散文能让人感受到那股气质。那么,一篇散文便是同是同类中的精品乃至极品。
民国的散文锋芒毕露,意欲像暗夜闪电一般刺破由屈辱和愚昧构成的混沌。即使应该是凉意如水的秋夜,鲁迅亦写成了万鬼夜哭的森罗地狱,令人不寒而栗。
可是,窃以为,那些飘舞在空中的文字精灵,应该渐次铺陈成“白云回望合,青露入看无”的画卷,亦可以绘成浓墨重彩的西画,而不应该变成战场上的枪棘林立。尽管不喜欢枪棘林立,但是还是敬重那些战斗在至深黑夜中的英雄。
巧合的事,我最喜欢的散文和最讨厌的散文,都出自余氏人之手。
窃最喜余光中,最讨厌余秋雨。
因为热爱古典诗词和现代诗的缘故,我读有着诗人身份的余光中写的散文便有种莫名的亲近感。他笔下的一字一句都是他毕生积淀的散发,如同一缸酿了百年的佳酿。所以细读他的散文,总会慢慢感受到文章骨子里渐渐散发出来的气息。
至于讨厌余秋雨,倒不是因为其人品,而是因为初中时被老师逼迫阅读余秋雨先生的大作,还得写优美的美文赏析,心有不平,顺带痛恨起了余秋雨。后来再耐着性子就着昏黄的灯光把余秋雨先生的大作看完了,然后为自己当年为余秋雨大作的写的歌功颂德般的读后感恶心了很久,发觉余秋雨先生似乎很喜欢把一个时间拆解成无数碎片,然后再用一种似乎宏大的感叹语气描述、抒情,想为文章增添所谓的历史厚重感。但是历史感不是依靠似是而非的感叹就能塑造起来,如果《通史》的作者克里斯托尔•凯勒尔和《世界征服者史》的作者志费尼如此写作的话,不知道那两本书会变得怎么样。
《苏东坡突围》和《柳侯祠》其实写得还好,在引经据典和凭吊怀古这两方面的确印证了其散文集名《文化苦旅》,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填充。但是《夜雨诗意》和《听听那冷雨》一相比,不啻是云泥之别。
两文其实都是作者因雨而生的感慨。但是余光中是以一个探索者的身份出场,和读者一起穿过迷茫的冷雨,努力寻找自己温暖的归宿。而余秋雨却在文中成为一个无病呻吟的貌似旅人,絮絮叨叨地说了一大堆他的感受,令人头晕脑胀。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如此短而美的开场,似乎把我带入一个冷雨迷离的世界,之后便带我们走过海岸边城曲折的长街,那一瞬有种行走在小巷中的感觉。之后他在文中表达了自身对故土的思念以及迷茫。“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三首经典的写雨诗作,勾勒出一幅烟雨朦胧的图景。
而后余光中笔锋一转,写起了他在美国西部山地的所见所感,对于写景极尽写实之能事,从中我看到了约翰•缪尔和亨利•梭罗的影子,但又不失中国文人的雅韵。文中也并不是一味写古韵,现代的气息随着安东尼奥尼的镜头和黑白片子扑面而来,让我想起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那些大城市的浮华气息。
总的来说,本文古今交错,把无数诗句典故融入了文章的骨血,读则有逸气,还有一点悠悠的苍凉。
其实余秋雨先生还是适合写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散文,这样他可以围绕一个中心去进行他的抒情式剖析。但是《夜雨诗意》只是他漫无边际的感受,全文可以说是他对排比句的滥用,实在不想评论下去了。
匆匆收笔,不知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