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文 信息化背景下的班级管理[小编推荐]

时间:2019-05-13 21:48: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教学论文 信息化背景下的班级管理[小编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教学论文 信息化背景下的班级管理[小编推荐]》。

第一篇:教育教学论文 信息化背景下的班级管理[小编推荐]

信息化背景下的班级管理

四川省攀枝花市 邓忠斌 邓宇珂

摘要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加深,据统计,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网民规模突破6亿,网络已经成为我国国人学习知识,加强交流,休闲娱乐的主要平台。与此同时网络技术正在越来越深地冲击着我国教育教学模式的改变,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信息化背景下教育的新变革,迎接挑战,面对困难,利用网络的便捷进行更有效的班级管理。从而提升班级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同时加强家长与老师,学校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即师生之间,家校之间有效的交流互动平台。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化背景下的网络技术进行新的班级管理模式。

关键词:信息化 班级管理 网络技术 互联网在班级管理中的有效应用

现如今,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经对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我们没有预料到的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同时这也就意味着互联网对教师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互联网、移动网络、手机......这些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已经成为了学生学习和娱乐乃至生活的一部分。但是面对这一现状,存在一定数量学校和老师面对学生的这一现状持消极的观点,他们一味的否定了网络存在的意义,从而忽略了网络的教育“牵引”功能。面对信息时代的到来,作为一名合格的顺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不是一味地排斥,而是应该接受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学习并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管理理念,对新观念新理念积极认同,熟练运用现代化的信息处理工具对学生的信息资源进行更为有效地管理,做到高效收集、组织、管理、运用,实现工具利用的最大化,教育结果的最优化。另外,作为班级的首要管理责任人的班主任更应该在信息化背景的形势下,打开班级管理的认知面,不断开展头脑风暴,思考如何通过营造90后乃至00后新时代的个性学生喜闻乐见的现代化信息教学氛围,开展具有21世纪时代特色的信息化的班主任工作,以此改善班级管理的效果,最后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所谓互联网在班级管理中的有效应用就是在传统班级管理的模式下,借助网络的功能利用网络的特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趋利避害地不断深入研究信息化背景下的班级管理的新方法。具体地说,网络化的班级管理就是在传统的班级管理的模式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新兴的互联网技术开展一系列的跨越地区跨越时空的班级管理手段。然而,这种教育管理模式的新提法还是要以现代班级管理理

念为基础,然后将其理念的思想、目标和内容联系实际,这种提法不仅是传统班级管理理论的延伸和拓展,同时也是信息化背景下班级管理的发展趋势——班级管理信息化。

1.1 学校硬件条件的升级换代为班级的信息化管理提供了一定的客观条件

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加深,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同时也给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教育工作的工具和环境,从而促使我们改变了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化背景下的班级管理已经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情况,继而信息化的班级管理也必然会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教育行业发展的趋势。

现代化的信息基础设施的建立是中小学管理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在我国大力发展教育设施建设,科教兴国的指导方针下以及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全国各地的学校的信息化硬件条件建设和改善都已经初具规模。以四川攀枝花为例,截止2009年已经全面实现中小学生学籍的信息化管理,而且从2010年开始全市的示范性高中均已完成教育设施信息化的建设,这已经为开展信息化管理与教学提供了基础和前提。信息化背景下的的班级管理与现代化教育理念相结合

现代教育理念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目前,关于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论点,大致有三种:(1)以人本主义为导向、以艺术为手段的“民主的人际关系管理”理论;(2)以科学主义为导向、以效率为核心的“科学管理理论”,其视点在于组织结构方面,该变式关注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组织和管理班级更富有效率;(3)以伦理主义为导向,以秩序为准则的“人伦管理理论”它强调秩序和人伦管理的主要性;[1] 对于中国教育当前存在的许多现实的问题和多种教育管理理念的新提法,结合实习期间的班级管理感受,在此提出信息化背景下的班级管理。班级的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班级的管理效率,同时将传统的班级管理方式向信息化管理方式进行转变,用新兴的网络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信息化背景下的班级管理措施

经过大量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已经有很多人提出了建设信息化背景下的班级管理,其中涉及了较全面的要点。如邢台广播电视大学的王平安、路振芳所著的《关于班级的信息化建设的思考》。该文中不仅提及了有关班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同时也举例阐述了信息化班级建设的方法,即建立班级家长QQ群,完善班级管理系统,建立家校网络沟通平台等。经分析得出,以上提及的各种

方式途径均有其针对面和偏重点,虽然加强了家校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但是另一方面也给班级管理增加了技术层面的难度。基于这些不足点,我认为应该提出一种可实施性强并且教师易上手的班级信息化管理平台,同时该平台最好能够集多种功能为一体为教师的班级管理提供便利,而不是增加教师班级管理的操作难度。一个好的班级信息管理平台不仅仅是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要加强师生之间、家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同时最重要的是要为教师的班级管理减轻负担。好的信息化班级管理平台应该能让教师更为便捷地查找学生信息,更为及时了解学生最新动态。

众所周知,班级管理的日常工作非常细致琐碎,其中包括:学生信息管理、学生自我评价、学生老师沟通、家长学校沟通等等。建设的信息化管理平台首先需要满足教师日常管理的需求,其次要能增加一些辅助教师班级管理的功能,例如:家校信息互动、学习资料共享、学生动态及时反馈等等。关于建设信息化背景下的班级管理模式,我们的目的是能够提高教师的班级管理效率,让师生之间、家校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并且,在创建信息化的班级管理的同时还要与现代化的新的教育管理理念相结合,从各方面去完善班级管理的体制和信息化管理的平台,做到有的放矢,使得教师的班级管理工作能够进行的更加顺利,让学生在新的班级管理模式下更好地学习和生活。此外,网络化的班级管理模式不仅强调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家校之间的联系,而且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样的结果除了体现了班级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平等性,从而激发了学生作为班级的主体去关注并主动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以外,更加体现了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思想。

3.1 管理系统——班级管理的信息库

在校园网的普及和使用的过程中,作为软件建设的基础工程,一般来说,学校都会建设以数据库管理为基础的班级教学管理系统,这个系统中包括班级管理、学籍管理、教学资料共享和网络交流等基础功能。作为其中最最基础的班级信息管理系统,它不仅仅是教学管理系统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于此同时班级信息管理系统还与学校网站和班级QQ群保持连接。由此可以看出,班级信息管理系统在我们的日常教学管理系统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核心作用,对于信息化背景下的班级管理理念来说是无可取代也无法或缺的。

3.1.1 班级管理系统的特点

班级管理系统的特点主要呈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分类详尽、内容完善、方面检索。班级管理系统的这些特点使班级管理工作流程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和自动 化。完善的班级信息管理系统对于班级管理者--教师来说是一种极为便利的工

具。它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思想动态,而且它甚至还可以帮助教师分析学生最近学习情况,深入找出学生出现思想变化的原因,从而制定方案进而解决问题,这些都是班级信息管理系统为班级管理者提供的重要的一种功能,即信息咨询功能。

班级信息管理系统一般能为班级管理者提供以下信息和便利:学生学籍管理、成绩管理、教师评语考核、学生考勤记录,学生奖惩记录、学生个别教育记录,班主任工作日志、班会计划、班费收支情况登记、班级课程表、学生座位表、教师教学计划及实时跟踪,除以上的功能外还包括了假期开学通知书、学生通讯录、学生家长通讯录等等众多有利于家校之间联系和沟通的功能。班级管理系统的众多功能在全面完整地记录和更新班级的各种信息的同时,把有关班级教学、管理、学生的各种信息以全面而统一的形式,简洁明了地呈现在学生、家长、老师、学校面前,使教师对班级的各类情况一目了然,达到班级管理事半功倍的效果。

3.1.2 班级管理系统的应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中国式的教育已经在慢慢逐渐走出以分数来判定学生的单一标准的时代。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我国混合所有制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私有制经济的发展更加促进社会的激烈竞争,对于学生而言直接面临的问题就是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尤其是在遭遇了华尔街金融风暴之后,大学生的就业更加艰难,究其原因,为非就是社会和用人单位重新制定了一套新的人才标准。

马克思曾指出:未来社会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所谓“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素质得到充分的提高,所谓“自由发展”就是和谐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而我们教育工作者所培养的正是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

结合教育管理系统应用而言,新的管理方式的应用促进了教师改变对于学生传统的单一的评价模式,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外,还观察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表现,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改变以考试成绩为唯一依据的终结性评价方式,换之以学习过程为依据的形成性评价方式,以发展的眼光科学而全面地评价学生。这样就要求教师全面地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体现在教育管理系统上就是教师需要经常去更新完善学生的个性档案,尽可能详细的记录学生的相关信息,建立起“学习情况”、“个性和特长”、“行为表现”、“品德发展”等等的数字化信息系统,并长期对各项相关数据进行跟踪记录。这一点对于班级里的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将起到重要的信息支撑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认识,发现不足,扬长补短,不断地自我完善,达到以评促改的效果。有利于教师和学校能够更加

公正、准确地评价学生。有利于学校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提高学校规章制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有利于激励学校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有利于激励学校完善管理制度,促进学校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建设.[2] 总而言之,教师的班级管理和学生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处理的过程。运用信息化的方法建立信息化的管理系统,便可以为班级的管理者提供及时儿准确的情报,进而为班级管理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3.2 校讯通——家校之间的交流平台

现如今,随着手机在人们生活中地位的转变,它已经从一种普通的通讯工具演变成为了一种功能丰富的移动智能终端设备。与此同时,伴随着手机应用的开发与使用,校讯通这种辅助家校之间沟通的应用便自然而然应运而生。校讯通作为教育部十一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网络环境下家校互动的研究》成果,目前已经较为广泛投入了市场使用当中。现在,大部分学校都利用校讯通与家长进行信息交流,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加家长与学校和老师之间的信息交流,而且可以使老师更加高效地管理学生,这是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教育现代化的又一个重要表现。

校讯通主要表现为老师和家长的直接沟通,它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解决了老师和家长之间沟通困难的问题。学校和老师通过校讯通这个平台,可以进一步提高学校的的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升级学校的管理模式,这样也可以更好地针对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化的辅导方案,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与此同时,校讯通帮助家长和学校的去建立一种现代化的家校沟通方式,促进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沟通,使得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从静态的一维观念中转变为动态的三维观念。

3.2.1如何正确使用校讯通的意义

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希望和未来,每对父母从心底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此,孩子的教育问题成为了家家户户乃至全社会都极为关注的话题。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接受最良好的教育不仅仅是每个家长,同时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焦点。正所谓“工欲善其身必先利其器”,手机移动终端的应用“校讯通”便是在这种社会需求中应运而生的,它犹如一阵迎面而来的春风,安抚着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担忧,给现代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工具和感受,开辟了信息化管理的另一方新景象。

“校讯通”——即利用现代快捷的通讯信息技术来实现家庭和学校之间,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实时有效沟通的教育网络平台。然而,新生事物的产生,必然伴

随着各种各样的不适应的问题需要人们来一一应对。校讯通也一样。校讯通作为一个新的教育工具,它的存在和使用方面必然会不可避免地涌现出诸多的不适应和不足之处。校讯通的最早使用时间大约在2005年,在这将近十年的使用年限中,关于这个新兴的网络管理平台该如何使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关于这两个问题,不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家长,亦或是互联网专业人士都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学校的教育工作者们在日常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当中享受着这一网络平台所带来的便捷,但是同时这些受益者却很少会深入地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校讯通作为一个新的教育辅助工具究竟能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到底什么样的内容适合教育工作者通过校讯通这个平台来向家长传达,同时在使用校讯通的时候教育工作者又造成了哪些不好的影响,它的弊端在哪里......作为更多地偏向商业性质一个教育辅助工具,校讯通是否能够承载所有与教育与教学管理相关的信息?在校讯通投入市场使用了这么多年,更多地是无规则无序地使用之后,它的使用规则是否应该由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来探讨一下。

3.2.2如何有效利用校讯通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身子女,同时有大部分是双职工家庭,这样子的家庭现状造成了很多家长都缺少时间去关爱孩子。但是关爱孩子是每个家长的天性,他们想要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他们在学校的表现,在学习中的成长,因此通过校讯通平台发来的关于自己孩子的个性化短信将是每位家长都期盼的,短信内容可以是学习评价、德育评价、在校表现等等多方面的信息。

与此同时问题就此显现出来,个性化的短信给教师带来了除工作以外的额外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更加细心观察每个学生的在校表现,包括学习表现,心态变化等等。这对老师来说是一个难度很大的工作,尤其是对一些较为粗心的男老师来说,但是细想一下,其实每天班里都会有几个学生在学习状态、课堂表现、情绪变化、学习态度、考试分数等等方面产生一些变化。老师只需要每天选择几个变化较为突出的学生,将他们的个性信息发送给家长,这样子一个月平均班里每个孩子的家长大概都能收到几条这样的个性短信。这样选择性的短信,不仅减轻了老师的工作负担,而且个性化的短信会让家长感受到老师对学生的关心,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在成长中的变化,家长接收到这种短信内心一定是欣喜的,而且会对老师心存感激。这样一来,家长也会更加全力配合老师,协助老师的指导理念教育孩子,形成家校一体的教育合力。个性化的短信不应该只是在孩子在学校有不良表现或者是成绩不佳时才传达到父母手上。不仅仅是不好的表现而且个性短信还应该向家长传达孩子好的信息,关于孩子的个性化短信都能够促进家校之间的联系,加强老师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使得孩子的教育方针

在家长和老师之间能够达成一致性,促成孩子健康地成长快乐地学习。

3.2.3校讯通的作用意义与价值的发挥

校讯通,虽然它是一种新兴的为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的科学技术,但是不可否认它更多地是作为偏向商业性质一个教育辅助工具的存在,所以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就更有义务去发挥其利用价值。如果要让校讯通更多的投入使用,那么教师如何使其使用价值超过其本身的价值便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必要性问题。

以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的校讯通使用情况为例。

2011年中国移动攀枝花分公司正式就“校讯通”业务服务与市教育局达成了合作协议,双方致力于为学生和家长提供最贴心的服务,商讨了“校讯通”发展的新模式并且明确了“校讯通”的功能与资费问题。此次“校讯通”工作的出台背景,主要结合了“国纲”和“省纲”,同时指明了“校讯通”工作服务范围和内容、目的和意义。

此次达成的校讯通资费为每月十元。绑定家长手机号即可享受该项业务服务;寒、暑假免收功能费;接收校讯通短信免费,发送短信按正常收费;以上为攀枝花地区校讯通资费标准。

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平均每个班开通校讯通服务的家长高达90%以上,尤其是重点班,开通了该项服务的人数更是几乎达到了100%。如此高比例的人数,如此高的期待值,如果我们的教师不能够充分发挥校讯通的使用价值,那么浪费的不仅仅是家长的手机费用,更加是辜负了家长的期望,辜负了教师这一崇高的职业。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履行教师职责,合理高效地利用新的科技工具,从而更好地教书育人。

总而言之,“校讯通”这个平台虽然是新兴的教育平台,但是新生事物要真正为教师所用,使其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化普通为神奇,是离不开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教育工作者在使用校讯通的时候,一定要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为出发点,以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把师生之间,家校之间的沟通需要作为参考依据,校讯通仅仅只能作为现代教育的手段和媒介。教育工作者在使用校讯通的时候仅仅是把它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校讯通的使用原则应该是以内容为主导的在线交流的互动式教育平台。只有在教育工作者明确了校讯通的使用原则后,才能够在使用的过程让这种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更加具有人性化和科学

化,也更能够让其物尽其用地为教育工作服务!

3.3合理利用网络信息工具

现如今,网络聊天通讯工具在学生中已经非常普遍,针对这种情况的出现,教育工作者利用QQ、飞信等网络聊天通讯工具等信息发布平台来进行信息化管理的办法,势必将是强化信息化管理的有效途径。这样通过网络聊天、网络信息 电子信息等现代化技术手段传递信息,不仅仅能够克服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还能够为师生之间的沟通、家校之间的沟通提供方便有喜爱的工具。

根据2010年9月上海市教委的一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学生遇到挫折时,有60.47%的学生愿意向老师寻求帮助,39.53%学生则不愿意。在不愿意的学生当中,25%的学生认为老师无法很好地倾听学生的声音无法了解到学生心里真实的想法,相比之下这部分学生认为同学之间的交流更好;22%的学生担心被老师反问时,自己回答不上来;21%的学生担心问题太简单或者上课讲过,被老师责备;16.5%的学生因为周围的同学问问题挨批,认为有的老师很凶、不友好,心理上有无形的压力因而不喜欢问;15.5%的学生则认为有的老师没有足够的耐心面对学生的错误与问题,一方面老师讲得太快,而另一方面则是学生害怕听不懂。接近一半的学生喜欢以面对面的方式与老师交流,26.05%的学生则愿意以QQ、MSN、邮件等网络渠道的方式与老师交流,19.43%的学生更倾向于以打电话、发短信的方式和老师交流。

关于网络信息工具的应用,此处援引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高二三班的班主任老师的做法为例。

在寒暑假期间,由于学生放假在家,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的机会较上学期间就会大幅度缩水,此时电子邮件自然而然就变成了一个加强师生之间沟通的好帮手。因此,假期里,老师就利用电子邮件和班里的学生互相沟通。在往常的学习生活中,有的学生不愿意和老师当面交流,但是通过网络这个第三方平台,少了师生之间面对面的压力,学生有时候反而能够尽情倾诉自己的想法,反应学习中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对于老师来说无疑是方便了其能够更加准确收集学生信息,然后根据情况对症下药给予纠正和指导。

除了假期中和学生的电子邮件交流之外,现在很多学生都有自己的QQ空间、人人、微博等,他们借用这些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增加与同龄人的沟通。对于老师来说,学生在这些网络交友平台的的一些言语表现,文章抒发正好是老师了解学生的另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老师通过阅读学生发布在网络平台重点个人日志,就能够发现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还包括一些兴趣爱好之类的有效信息,对于不好的问题能够做到提早发现及时预防。这样一来,老师就能够做到将思想教育

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比传统教育手段更具有针对性和主动性。总结

学生在学校的归属感在于他所属的班级,因此班级就成为了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位,因此班级管理的优良也就直接影响了学校进行教育工作的优良,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对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谓教书育人,作为教育工作者肩上承担的责任已经不需要做过多的赘述。但是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明白只有我们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新时代赋予自身角色的新内涵,不断学习研究,以科学的方法应对随时出现的新问题,才能不负时代的使命。

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个,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环境下的家校联系为学校提供了一种更有效、更便利、更及时的沟通交流的途径,同时向老师和家长提供一种新型的对学生的教育平台,是老师和家长对学生的情况及时进行沟通的一个新渠道。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利用好现在信息化大时代背景下的各种网络信息化技术,更好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愧对那三尺讲台!

参考文献

[1] 孙俊三.教育原理[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1:324.[2] 杨军明.素质评价网络当家[M].吉林教育出版社, 2008:124.[3] 张伟, 刘宏山.梳理现代教育理念,创新教学管理[J].科教导刊, 2010, 1(15):24.[4] 马韦伟, 江玲.网络环境下的家校互动德育模式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07(17):12.[5] 杨伟.让网络与班级管理同行[J].吉林教育(现代校长)., 2007(22):18.[6] 王俊道, 郭文安.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36.[7] 孙伟彦.分流培养下的学生评价机制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3):12.[8] 尹建明.谈互联网环境中班主任工作的创新模式[J].学周刊:C, 2010(23):1.[9] 张巍.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

博硕论文, 2007.[10] 曾闹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中的素质教育[J].素质教育大参考, 2006(3):15.[11] 乔洪波.现代信息技术对提升班主任工作效能的综述[J].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1(35):12.[12] 王平安, 路振芳.关于班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23):12.作者联系方式:

邓忠斌

***

(工作单位: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

第二篇: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探讨论文(推荐)

摘要:自从20世纪中期计算机出现以来,随着其普及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得原本枯燥的信息,在处理能力、传播速度、应用等各方面取得了关键性的技术突破。信息时代的来临,无论是工作还是日常生活,信息已经和人们紧密融合、且居于重要位置。尤其是在科技发展迅猛的当下,固有的工作模式已经逐渐被网络化、智能化以及数字化的现代信息技术所替代,在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深刻体验的同时,也必将引领人们进入更具时代特色的信息革命潮流中。在信息化大背景下,其不但使社会进步程度迅速,同时更开创了高等职业教育行政管理新途径。

关键词:信息化;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新途径

随着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普及程度的不断提高,为高职院校在行政管理模式与手段方面提出了具体化要求。既要确保学院信息化建设符合社会的整体形势,又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综合性管理策略。

一、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状况

(一)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现状分析

20世纪末,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也相应的带动了高职院校在行政管理方面信息化的发展。不但能够对信息进行及时的处理,而且也提高了对复杂信息的应对及解决能力。然而,即使这样,也不能在短期内改变固有的行政管理形式和内容,信息流通仍然较差,对于资源的浪费现象也尤为严重,这就直接导致了办公效率停滞不前、并有持续下降趋势,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制约了信息时代高职院校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尤其是高职院校为了顺应时代发展,而对自身布局做出的一系列调整,多校区办学化的兴起与发展,更要求其在行政管理模式上的提高。显而易见的,传统模式已经无法符合管理信息化的需要。当下,只有建立行政管理与之相关的信息化体系,才可以使得大且杂的管理类信息得到有效的处理,才能真正的提高办公效率,优化布局结构,使信息化的行政管理在高职院校中真正的落到实处。

(二)高职院校加强行政管理的重要性

从目前来看,由于各高职院校在管理模式、规模程度、自身建设等存在诸多差异,致使其行政管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水平不一。鉴于传统管理模式的根深蒂固,致使诸多行政管理人员,缺乏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信息理念与方法。不能对信息在收集整理与传递应用等环节,加以整合和优化。由于其自身欠缺专业化的技能和素养,不能对自身加以完善和提高,只满足于简单的人工或者半人工化信息处理的工作模式,对于计算机的应用只停留在简单操作层面。从整体而言,行政管理的主体是人,任何高科技手段的实施,同样离不开管理人员素质与技能的提高。所以,除了引入专业性信息化人才,还要加大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培养力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推动高职院校在信息化背景下行政管理工作的进展程度和发展水平,加快信息化进程。

二、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新途径

(一)信息化条件下,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在方法上的创新

从目前来看,加快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层面的发展,主要在管理方法上进行创新和突破,主要做到如下几点:第一,建立与行政管理相配套的信息服务系统。增加社会认识与了解大学的途径,不但能够对大学热门学科以及校园建设进行关注,还能积极参与大学在教育以及文化等各方面的建设和发展。随着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即CERNET的创立,校园网络已经基本上覆盖了全国各大高职院校。但由于管理人员技能有限,导致其内容和形式过于贫乏;再加上更新速度较慢,给使用带来极大不便。因此,基于以上网络利用率较低的状况,应该加大对互联网和数据库技术的引入程度,网页由静态转为动态建设服务页,实时发布最新的教育类咨询,结合当下热点及时进行更新,并将相关技术引入到实际的行政管理工作中。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开设专门的建议板块,收集来自学生、社会人员等各行业的不同反馈意见,从而更加完善行政管理工作,也是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渠道。第二,在信息化条件下,重视对院校历史数据的分类整理,通过先进的联机分析和处理技术,建立强大且完善的数据库资源,从而更加便于对历史数据的充分利用和查询。尤其是对于院校领导层而言,通过历史数据可以清楚直观的看到教育、教学、文化建设以及科研成果等诸多方面存在的不足,从而对今后工作方向和策略有所调整。还能够对在行政管理岗位上,表现突出的相关管理人员予以表彰,激发其工作更高的热情和积极性。第三,在信息化条件下,为了更加方便信息的互通互联和行政工作的协同化管理,应该从院校行政管理工作整体出发,建立集成化的院校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对教育相关信息的采集和编码标准进行统一定义,利用互联网和数据库最新技术进行统一规划,最大化的提高工作效率。

(二)建立监督化行政管理效能评估体系

在信息化条件下,科学化的效能评估体系能够对相关人员的行政管理工作进行合理监督和控制。利用互联网先进技术,在其内网设置相关的监督板块,是考核其行政管理能力的有力方式。根据高职院校自身情况,建立一套适合其行政管理模式的效能评估体系,能够进一步提升行政管理水平。通过一系列奖罚措施,能够调动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工作的积极性,并不断完善其管理手段,丰富管理内容,促使管理更加高效。首先,建立一套科学化的行政管理效能评估体系,要定义科学的评估标准和判定原则。对于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而言,其行政管理效能的评估和判定,应该遵循为行政管理服务的原则,在实际工作中以方便院校开展具体工作为指导方向。也可以利用网络建议板块收集不同的建设意见,进而对体系加以很好的完善,不断深化效能评估体系的建设。其次,制定的判定标准要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兼具量和质的标准。量的标准体现在具体的行政管理活动中对于各种资源的损耗程度,例如,人、物、财力以及时间等因素的考察标准,则需要将行政管理效果放在院校的整体运行中去把握。以院校的整体利益和广大教职工要求为考核的具体点,也可以利用内网投票方式进行考核,例如细分的考核点,管理协调性、灵活度、有效性以及满意度等等,能够对管理效能进行综合评估和分析,更具有参考价值。再次,要采取具体有效的效能判定方法。主要包括:

1.费用判定法。准确核算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各项费用,例如人、财、物等相关资源,根据节约程度以及产出比来进行科学判定,分析管理效能高低程度。

2.时效判定法。根据完成某项具体工作实际所用的时间来进行评估,显然,在同等条件下,所用时间越长则表示效能越低下。

3.协调判定法。根据行政活动反应的灵敏度、矛盾和冲突状况以及人、财、物配置的合理性来对行政管理活动效能进行判定。

4.民意判定法。在信息化条件下,可以通过网上调查问卷的形式听取各人员意见,从而作为参考建议对管理活动效能进行判定。当然,对于高职院校在行政管理方面效能的评估,一定要结合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遵循服务原则,经过实践活动不断对体系加以完善,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策略和方法,有步骤的推动行政管理效能的提升。

(三)信息化背景下注重对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培养

1.增强行政管理人员信息化服务意识

在信息化条件下,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有力的带动了高职院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发展,并随着其在行政管理层面程度的提高,也为信息传播带来前所未有的便捷。在目前情况下,由于多校区办学化的兴起与规模化发展,导致信息处理量越来越大,直接增加了高职院校行政人员在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工作量。因此,相关行政人员必须注重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服务意识,即使工作量较大的情况下,也依然能够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和信息资源,为行政管理服务,主动搜集与工作及教育教学相关的信息资源,增强对传统媒体以外的相关网络媒体的关注程度,并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2.增强行政管理人员信息化方面的道德规范

信息化时代在进入上个世纪末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兴起与广泛应用,更要求人们在信息活动中增强自身的道德规范,并且此规范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变革,而具有丰富的时代性特征。在享受信息化便利的同时,也必然面临相应的挑战和考验。例如,信息的共享与独占之间的矛盾,社会化的监督和个人隐私自由之间的冲突等问题,这给传统道德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因此,基于当下网络的开放性,以及虚拟空间沟通的隐私性等特征,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必须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观念,自觉用道德规范为标尺对自身加以管理,坚决抵制垃圾信息并防止有害信息的干扰。用相关的信息法律武器武装自己的头脑,增强法律意识,自觉维护信息安全与保密制度。同时,也要加强抵御计算机病毒的水平,坚决打击网络犯罪,做一名合格的信息化行政管理人员。

3.增强行政管理人员信息处理方面的能力

在信息化条件下,信息的沟通与决策作用日益明显。面对量多且杂的信息,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必须提高自身对信息的把握与处理能力。第一,通过利用多渠道与综合性的信息采集机制,运用先进的网络媒体和技术工具。在保证信息准确性的同时,不断培养自身获取与工作相关信息源的能力。第二,通过对信息的科学分析,增强自身在信息整理与辨别及筛选等方面的能力,进一步强化信息对实际工作管理的价值与重要性。第三,也要具备相关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例如对OFFICE软件的熟练运用,提高工作效率。

三、结语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信息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当下高职院校开展行政管理工作时,必须首先强化作为主体的行政人员的能力及素质,除了遵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也要以信息规范做为道德准则。以行政服务为宗旨,结合院校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关工作,并不断对自身加以完善,为做一名合格的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区扬.探讨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的创新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2(8):229-230.

[2]吴琳.浅谈信息化条件下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素质培育[J].黑河学刊,2012(5):150-151.

[3]孙智,周科良.试论高职院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的途径[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8):208.

[4]闭青青.浅谈高职院校去行政化背景下绩效管理工作思路[J].商,2015(48):55.

第三篇:浅谈信息化教学背景下的音乐教育

浅谈信息化教学背景下的音乐教育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来的。1993年9月,美国政府正式提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俗称“信息高速公路”(National Super high way)的建设计划,其核心是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把IT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此后,教育界出现了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发展趋势,国内学者称之为教育信息化。

音乐教育属于艺术教育,与一般学科有着较大的差别。一般学科多采用班级式的集体教学,教学中学生主动性差,师生互动性小,通过信息技术的整合,改进了这些不足,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平台自主地学习,学习主动性提高了。音乐教育一般都是采取个别化教学模式,教师以学生个体的学习发展为研究方向,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个别化指导,学生原本就是学习的主体和主动行为者,教师起教学设计和学习辅导作用。以此,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人们往往着重在一般学科上,而音乐教育会受到忽略。很多音乐教师也认为信息化整合与自己关系不大,信息化教育无非就是教学时用一下录音及音响设备而已。

对音乐教育的信息化认识上的误区在于:一是思想认识上的狭窄,只看到自己所教的舞蹈、声乐等专项课程,没有看到学生发展的全面性;二是对现代信息化的认识不足,不清楚音乐教育的信息化有哪些内容,会对音乐教育今后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三是很多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步伐较慢,特别是音乐教育更为滞后,影响了部分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因此,音乐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必须从两个大的方面入手:一是音乐教育环境的信息化;二是音乐教师本身的信息化。

一、音乐教育环境的信息化

信息化教学环境的特点归纳起来有:

(一)教学过程的智能化。

(二)信息显示的多样化。

(三)信息处理的数字化。

(四)信息传输的网络化。

(五)信息存储的光盘化。

(六)交互界面图形化。

从宏观的角度看,音乐教育的信息化环境与一般学科基本是一样的,但具体的建设中又有其特殊性。

二、音乐教师本身的信息化

(一)信息化时代为教师教书育人赋予了新的含义

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完善,一方面为我们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学的改革带来了机遇;另一方面,也为教学的要求、教师自身的素质带来了挑战。信息社会将改变学生学习模式的性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信息技术为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渠道,一个人获取必要知识所花费的时间越来越短,教师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学生个性、品格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及时清除心理障碍,指导学生养成高尚的情操、健全的心理,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二)作为现代的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应包括三个层面:文化素养(知识层面)、信息意识(意识层面)以及信息技能(技术层面)。信息素养的教育注重知识的创新,而知识的更新是通过对信息的加工得以实现的。因此,把纷杂无序的信息转化成有序的知识,是教育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需求的当务之急,是培养信息素养首要解决的问题,即文化素养(知识层面)与信息意识(意识层面)的关系问题。

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是信息素养的重要构成,是现代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技能基础。尽管多数音乐教育的教师计算机能力基础较差,但信息化发展的趋势迫使每一位教师对此不得回避和退让。教师必要的信息能力包括:基本的信息能力有信息系统(计算机系统)的操作能力,简单的文字处理能力等;进一步的要求包括有信息采集的能力、信息通讯的能力、信息组织与表达的能力、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信息系统的分析与查错能力、对于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信息结果的分析与报告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音乐教育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就是充分地利用有限的设备和资源,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音乐学科中去,让信息技术从学生学习的对象转变为学习的工具,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努力创建网络环境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改变了学习的方式,使学生由一个被动的学习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参与者,体现了音乐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也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充分体验了蕴涵于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作用和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也有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构建丰富多彩的课堂,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音乐教育。由此可见,将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对于深化音乐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实施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采用如下基本方法策略:在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的大前提下,可以录音或视频播放等手段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二十一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符合音乐教育改革的发展。但把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切不可喧宾夺主,本末倒置,教师要时刻切记,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是为音乐教学服务的,而不能把学生的兴趣引导信息技术上来了,而离音乐越来越远了。

第四篇:如何做好信息化背景下的化学教育

如何做好信息化背景下的化学教育

【摘要】 化学教学中的演示实验,通过多媒体丰富的影像资料,反复细致的演示细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相关概念。课后通过网络资源来自行下载、学习,在节省课堂时间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采用信息技术对开展操作前的学习,可有效降低事故的发生率。

【关键词】 信息化 化学教育 化学实验

化学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密切相关,它具有有大量复杂的概念和实验,如果遵循以往的化学教育方式,已经很难取得理想效果。因此,化学教育不仅是培养人们必要化学素质的有效渠道,更可以帮助我们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在生活中。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目前我们已经全面步入到信息社会,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为化学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方法,可以说,如何做好信息化背景下的化学教育,成为人们比较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

一、利用信息化改革现有的化学教育方式

在信息化背景下,需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对现有的化学学习活动,将其与传统化学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无疑让化学学习得更加丰富、多彩,以往传统的学习模式转化为多元化的学习模式。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开展学习,利用这一技术来播放蕴含音乐、动画与图片的学习素材,在学习枯燥的化学理论知识时,利用多媒体获取相关的素材,能够帮助人们接受更多的化学信息。

此外,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也让我们可以获取了更多的资源,为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技术支持。目前,我们需要的教育已经不再是传统的照本宣科了,化学教育也不能简单的学习理论信息,需要利用合理的表达方式让化学学习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而互联网的普及就为我们的学习活动提供了便利。

比如,在向人们介绍关于惰性气体的相关知识时,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引擎来搜集相关资料,下载与之相关的动画和图片,将这些内容融入到学习资源之中,提前注明解释性语言,方便我们进行参考。此外,还可以学习资料下载下来,形成化学教育的学习资源库,方便人们随时查阅,此外,还可以借鉴其他与化学教育相关学科的学习资料,学习他人的学习方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这些先进的学习经验来顺利完成化学学习活动。

可以说,信息社会的发展对化学教育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使得化学教育突破了场地与时间的限制,让化学学习活动变得更加趣味、形象、生动,有效降低了人们的学习负担,让化学学习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日后的化学学习活动中,我们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对现有的化学教育与学习活动进行改革,实现化学知识的普及。

二、利用信息化改革来补充化学实验学习

化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产生的一门科学,要提升化学教育的效率,需要真正发挥出实验学习的作用,让化学实验为化学教育提供更多的证据。化学实验包括两种类型,即演示实验与操作实验。利用演示实验可以让我们对相关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在理论学习中,进行实验演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相关知识。就现阶段来看,关于实验演示的影像资料是非常丰富的,在开展相关的学习内容时,并不需利用实验器材进行演示,只要利用多媒体播放演示的过程即可,如果我们看不明白,还可以进行反复的演示,减缓播放速度,让自己可以充分的观察到演示细节,既避免了化学实验的毒性危害,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相关概念。

对于一些非重点实验,可以在课后通过网络资源来自行下载、学习,这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了解相关的内容,还可以提升自己的参与意识,从而对化学学习产生源源不断的兴趣。比如,关于氧化法降解污水属于延伸内容,并非化学教育的重点学习内容,如果在开展化学教育中进行实验,无疑会占用大量的时间,为此,可以通过网络来收集的方式,观看氧化法降解污水的视频资源,了解其中的实验方法、实验设备等,这样的模式既可以延伸现有的化学教育的内容,还可以锻炼人们应用信息资源的能力,促进自己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全面发展。

实验操作也是开展化学教育与学习中的重点内容,在开展化学教育的过程中,实验室操作往往需要精心设计,充分考虑到设施的安全性问题,如果可以采用信息技术对开展操作前的学习,即可有效降低事故的发生率,为此,我们需要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实验操作资源库,预先来观看操作视频,详细学习相关的演示原理,在了解了注意事项与实验原理后再操作,不仅能够对实验了如指掌,还可以降低化学实验发生事故的机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三、结语

现如今,为人们普及更多化学知识,是开展化学教育的目的之一,化学教育的优化与调整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这不仅是由化学教育的现状所决定,而且在于新旧教育理念、学习模式、学习思维的碰撞,所以,要做好化学教育活动的的优化与调整,还需要从抓好教育思维入手,积极利用信息化学习资源,丰富自己的学习模式,对于不懂之处,可以通过多样化的信息沟通方式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

参 考 文 献

[1]赵景凤.浅谈信息技术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5(01)

[2]陈珍,冯海,王卫东,侯建军,陈亮,张润峰,陈雄文.微课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1)

第五篇: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力学教学实践论文

一、合理选择、调整理论力学知识结构体系

目前理论力学教材关于静力学的内容有两种体系:第一种是先讲平面力系,再讲空间力系,符合由简到易的教学思想,这种教学顺序有利于学生产生亲切感,但在实践中却容易使学生因为觉得内容简单,且与大学物理内容重合而产生消极倦怠感;另一种是适当提高教学起点,采用从一般到特殊的内容体系:先将空间力系简化,由空间力系简化结果导出空间力系平衡方程;平面汇交力系、平面力偶系、平面一般力系作为空间力系的特例处理。这种安排,学生的难点其实就集中在数学中矢量代数工具的应用,比如点矩,其数学计算过程学生在高等数学里就会了,在理论力学课程里只是赋予不同矢量的物理含义而已,只要在讲新课之前,和同学们一起复习一下矢量运算,后面的讲解就变得容易得多了。这种体系,虽然提高了教学难点,但因为教学内容新颖紧凑,有利于保持同学们在学习初期的学习热情,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少课时的情况下。我校近几年对两种教材体系都作了尝试,老师们普遍反映,在少学时情况下,后一种教学体系能更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此外,在静力学部分,删掉平面简单桁架内力计算这一内容。桁架内力计算,于机械类学生而言,他们在今后学习中的主要结构不是桁架,而需要进行桁架分析的土木类学生后面会开设结构力学课程专门学习。因此,在学时精减的情况下,适当删掉,是合理的。在运动学部分,考虑到我校的理工科专业在后续的学习中很少用到科氏加速度,对理论力学后面几章的学习亦无影响,且学生学习难度较大,把牵连运动为定轴转动时的点的加速度合成定理内容删除。最近出版的教材如哈工大第七版理论力学和刘慧然主编的理论力学,都将加速度合成定理分为两个小节,一个是牵连运动为平动时点的加速度合成定理,一个是牵连运动为定轴转动时的点的加速度合成定理,这为教学上内容的取舍做了很好的准备。

二、教学过程中值得关注的细节问题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认识活动,使学生能循序渐进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教学过程尤其要关注教学中的一些细节问题。有些小细节,稍不注意,可能就会形成学生学习中大的困扰和迷惑,为此笔者小结了以下几点。

(一)处理好理论力学与大学物理中重合内容的关系

大学物理课程是理论力学学习的基础,理论力学任课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大学物理课程中与理论力学课程相同部分学习的深度,最好能翻翻学生当前物理课使用的教材,与学生充分交流,以便明确学生的基础特点,把握理论力学分析问题的侧重点,消除同学们对大学物理课上学过的知识的倦怠感,提高学时利用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理论力学学习新的里程。

(二)理顺好各章节内容体系,使知识点的串联多一些共性,少一些混乱,便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体系

如理论力学中无论是静力学、运动学还是动力学,归结到最后,都是一个矢量方程求解的问题,在把矢量方程化为代数方程的时候,都需要把矢量方程在某一坐标轴上投影,既然是投影,就有正负号规定的问题,应尽可能使规定前后一致,同时讲清不同点:静力学中,方程右边为零,不需关注其右边的正负号;而运动学和动力学中方程右边不为零,要同时关注左右两边各矢量投影情况。这样,把列方程的过程统一起来,强调它们的一致性,而不是强调静力学方程与后面方程的不同,便于学生知识的系统化。

(三)合理设置教学结构内容,使学生学习目标性更明确些

例如刚体平面运动这一章里,关于刚体平面运动随基点的平移运动与基点选择有关而绕基点的转动与基点的选择无关这一结论,学生在学习初期往往不能体会其使用价值,为此在后面应反复结合瞬心法求任一点的速度,来让学生体会这一结论的作用,减少学生对结论的迷惑。

(四)处理好理论力学中公式推导的问题

理工科学生必须有扎实的数学功底才能更好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有研究表明,高等数学成绩对力学成绩的影响是比较显著的,尤其是理论力学中的部分公式推导,很多都涉及高等数学变矢量微积分运算,需要学生有较好的数学素养和较高的数学思维。显然,要求学生都有这样扎实的数学功底是不现实的。对于理论力学中的复杂的推导,教师在课堂上统一讲授公式推导时,往往容易使学生卡在公式推导理解的过程上,而忽略了公式本身的在解决工程问题中的使用价值,学生对教学目的的不明确,正是学生丧失学习动力的主因。尝试直接给出结论,对结论中出现的新符号的物理概念、意义、使用场合详细讲解,最后介绍一下推导公式的原理和思路,以及参考资料,让有兴趣的同学课后仔细推演,这样能照顾到大多数学生,既克服了部分学生对纯理论学习的厌倦情绪,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又节约了教学时间,减轻了学生的听课负担,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五)理论力学教学多媒体制作的细节问题

多媒体课件教学的优越性毋庸置疑,但前提一定要制作精细。如点的合成运动里的速度分析矢量图的绘制,速度合成矢量图中绝对速度、相对速度和牵连速度这三个矢量的方向不是任意的,画的过程也不是没有先后的,课件里配合教师的讲解,一定要清晰演示出这三个矢量绘制的先后顺序。否则,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是很容易迷惑犯错的。又如理论力学学习中有很多公式和方程要求解,课件制作时,由于排版的需要,或是软件本身的局限性,往往只列出了求解公式和最后的解答,忽略了计算过程,由于同学们在学习理论力学时,很多高等数学的求法可能已经遗忘或是记忆模糊了,这一部分求解过程还是有必要在课件中给同学们详细演示一下的,尤其是对一些理论力学里面经典的问题的数学方程求解过程。当然很多教师的做法是课件里不出现,而仅在黑板上板书,但笔者认为课件应成为学生课后复习的最佳资料,里面的内容应尽可能完成些,自成一体。

三、学生作业的布置和批改

理论力学是工科院校培养教育中由偏重基础理论培养向偏重工程实际培养的重要转折点,因此,上课例题和课后作业的选择,应结合专业特色和后续课程对本课程的需要。题目的求解,应强调解题的通用程序式方法,而非像高中那样强调解题技巧。同时,做好学生课后作业的批改,集中点评,可将同学们作业中的典型错误拍成图片,放在多媒体中,作为改错题让同学们一起分析错误原因,使同学们不仅知道正确答案,对作业中常见的解题误区也有所防范。笔者在所授课班级作了以上尝试,深受学生好评。这样通过师生互相配合与努力,使同学们对本专业今后可能会接触的问题,会分析,有手段,为后续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当然,为适应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习题库中可适当增加一些具有思考性、启发性的题目,供学有余力的同学选做。通过完成这类题来开拓他们的学习视野,培养创新思维,深化理论知识的理解。总之,通过这样分层次的教学,使各层次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从而完成好理论力学课程各层次的教学目标。

四、考试改革

课程教学方向的改革还需科学合理的考试制度的配合。在当前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教师不能为了照顾整体的及格率,单纯地将考题越出越简单,这样势必对优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试制度,真实有效地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结构的高低水平,体现公平,同时发挥课程考核对教学过程的反拨作用,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我校理论力学少学时,短教学周期的情况下,结合往届学生毕业答辩中反映出来的理论力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对理论力学的考试改革作了以下探索。

1.安排一次期中考试,内容主要是静力学的知识,并将其以25%的比例纳入总评成绩。静力学知识既是理论力学的重要知识点,也是后面动量学的基础,更是很多后续课程如材料力学、机械原理、结构力学等的基础,作为理工科学生必须具备的核心素质能力,很有必要学习中期进行一次有关静力学的考试,通过考试,来引起同学们对静力学知识的足够重视,通过备考,强化静力学的基础知识,也为后面动力学授课的顺利完成做好基础准备。

2.将学生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和平时作业作为平时成绩,以25%的比例纳入总评成绩。

3.最后的期末考试以50%的比例纳入总评成绩,内容偏向运动学、动力学的内容,并向专业课需要基础知识倾斜。此外期末考试试题中增加15分(具体总分时,若总分超过100分,按100分计)的附加选做题。附加题是综合性比较强,有一定难度的题。目的是引导学有余力的同学对理论力学问题深入研究学习,拓宽这部分同学的专业知识面。总之,通过合理的考评机制的建立,改变以往学好学坏一个样,从注重最后考试结果向注重学习的全过程过渡,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充分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高速发展,如何适应社会对应用性、创新研究性等多元化人才的需求,在少学时,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理论力学教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体系等方面的改革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本文结合笔者在教学中的感悟,对理论力学的教学进行了一些新的实践性工作,提出了一些新想法,目的在于抛砖引玉,与各同行共同探讨,不妥之处,敬请指正,以期为新一轮理论力学教学全面改革积蓄更多新思想,取得更好的理论力学的教学实效。

下载教育教学论文 信息化背景下的班级管理[小编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教学论文 信息化背景下的班级管理[小编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文 信息化背景下的创新语文课堂(精选5篇)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试论信息化背景下的创新中职语文教学 南县职业中专涂静 涂国良 【摘要】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多媒体教学平台、微博、QQ聊天器、......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内涵论文(5篇材料)

    论文摘要: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正确理解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内涵,能确保《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试行)》的有效实施。文章从技术、教育技术的概念,对能力概念的理解,教育技术概......

    小班化背景下班级管理的思考大全

    小班化背景下班级管理思考 小班化在七年级已经实施了一年,七年级的课任老师都前所未有的面对着一个30人不到的课堂。而班主任们会发现他们的教室突然较之以前,宽敞了很多。但......

    浅析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浅析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摘要:20世纪中期以来,网络、计算机、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得到迅速地发展并深刻地影响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

    教育论文:浅谈素质教育下对班级管理研究

    精品学习文档 教育论文:浅谈素质教育下对班级管理研究 【摘要】班级是高校最基础的组成单位,因此班级管理将影响到高校的平稳、健康发展。素质教育背景下的班级管理在于弱化带......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论文 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入手,改革高中生物教学有很多学校都是从高二开始学习高中生物,学习内容包含三个必修模块和两个选修模块(人教版),一年的新课学......

    创新教育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创新论文

    摘要:走教育创新之路,实施创新教育工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提前准备、铺设轨道的战略举措,也是新世纪我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时代课题和任务。我......

    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心理学发展论文

    一、教育心理学的本质特征教育心理学是从人本主义出发的,通过对人的了解和分析,解读教学现象并进行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提高教学水平,以符合人对教学的需要,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侧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