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苏东巨变的思考
对苏东巨变的思考
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
姓名:温婷婷 学号:2008220028 【摘要】:苏联、东欧巨变是20世纪人类历史的一件大事,它不止意味着一个超级大国的崩溃,而且还意味着长达七十年之久的苏联社会主义和一批东欧社会主义试验的失败。这个历史事件要比一百多年前巴黎公社失败所包含的内容与提供的历史教训丰富的多和深刻的多。因此,苏联和东欧发展过程中来研究其兴亡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经验教训,无疑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关键词】:苏东剧变;社会主义;改革;教训
【正文】
一、苏东剧变的背景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首先是从东欧开始的。东欧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后,都套用了苏联模式,从而形成了一种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苏联模式本来是一种在非常状态下实行的特殊模式,但苏联领导人战后不加思索的“输入”到东欧,其弊端日益显露,因而也就陆续出现了改革苏联模式,走自己的路的改革现象,因此,包括苏联在内的苏东地区先后不同程度地卷入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浪潮之中,形成了不可逆转的态势。然而,苏联东欧的改革并没有达到完善社会主义的目的,相反,改革进了死胡同,各种矛盾的激化达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最终使社会主义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共产党政权丧失。
1988年夏,苏联的改革面临复杂形势。一方面经济改革陷入停滞状态。另一方面左翼激进有了较快的发展。到了1990召开的苏共28次代表大会后,苏联的形势发生剧烈变化,各种政治势力纷纷进行组合,基本形成了以叶利钦等为首的“激进派”,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中间派”和以利加乔夫为首的“传统派”三种势力。在此背景下,爆发了8.19事件,应当说,亚纳耶夫等发动的819事件诣在阻止苏联的演变。但是,819事件的迅速失败却加速了苏联演变的步伐。具有93年党史,执政74年的苏共顷刻土崩瓦解,曾在苏联各地飘扬的苏共党旗降落了,苏共的瓦解是苏联演变的“里程碑”。没有苏共的苏联,必将走上解体之路。
东欧剧变首先从波兰开始,其次是匈牙利,民主德国„„虽然各国演变的过程基本一致,但东欧国家政权转移方式却大不相同,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执政的共产党最高层内部发生了裂痕,自己搞垮了自己,最终丧失了国家政权,比如匈牙利;二是执政的共产党在国内外的综合作用冲击下曾试图加以抵抗甚至回击,但在“团结,和睦,合作,共事”的口号下一步步地妥协退让,从而被逼交出政权下台,如波兰,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三是通过袜子冲突的斗争形式实现政权的更替和突变,这是东欧剧变中最为激烈和尖锐的一种,如罗马里亚。
二、苏东剧变的原因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任何重大的社会变迁和历史事件,都是一种台力的结果。作为20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苏东剧变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既有内部原因,又有外部原因;既有直接原因,又有根本原因。因此我们应该进行客观的、历史的、全面的、辩证的分析。
1、西方敌对势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是苏东巨变的外部原因。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就采用各种手段,对速冻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他们利用人员往来,以接触促演变;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进行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以维护人权为名,干涉社会主义国家的内政;大力扶植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反对派组织,支持他们搞**,乱中夺权;利用经济贸易和援助,对社会主义国家施加压力,迫使其做出政治上的让步等等。在苏联,西方敌对势力也从未停止过支持政治反对派即所谓不同政见者的活动。特别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随着“民主化公开性”方针的推行,西方敌对势力支持苏联政治反对派向共产党夺权、颠覆社会主义的活动进一步加剧。这在1991年8.19事件中表现的最为露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明目张胆地从各方面施加压力,对8.19事件的迅速失败起了很大作用。所以说,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对苏东剧变起了催化作用。
2、历史问题的积淀所造成的潜伏危机是苏东巨变的历史原因。十月革命开辟了新时代,指出了新道路,但革命本身并没有、也不可能同时解决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问题。斯大林模式(野鸡“苏联模式”)是在列宁逝世后经过许多年的实践逐渐形成的。这一模式的形成有其历史合理性,并发挥过重要作用。但由于其存在的严重弊端在实践中长期得不到纠正,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原则不仅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被严重扭曲变形了,从而在整体上减缓了社会主义的发展。
3、经济长期没有搞好是苏东剧变的基础性原因。苏联改革了30余年,直到解体。旧体制的基本框架仍几乎原封不动,致使矛盾不断记叙和激化。这一时期,东欧国家除民主德国和捷克斯洛伐克外,普遍经济不发达,使人民生活长期处于低水平。到苏东剧变前夕,苏东各国经济形势严重恶化,有的国家社会生产已从原来的低速增长变为负增长。这不仅损害了社会主义的形象,而且导致了群众思想混乱及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信仰危机,为国内外、党内外社会主义敌对势力的进攻及“和平演变”图谋的手提供了条件,也为戈尔巴乔夫等人的反马克思主义路线提供了温床。这无疑是苏东剧变的基础原因。我们之所以说苏东经济长期没有搞好是其巨变的基础性原因,而不是根本原因,是因为经济没有搞好。如果党的领导人头脑清醒,路线对头,就可以进行深刻反思,探究症结所在,摸索出一条发展的新路子。换句话说,如果党的路线正确,即使经济没有搞好也不至于发展到丢掉政权的地步。甚至可以这样说,苏东的经济还没有恶化到非要更换政权不可的地步。所以说,如果过分强调经济原因,把苏东剧变主要归因于经济落后和经济建设没有搞好,就会在政治上得出有害的结论。
4、“改革”变成“改向”是苏东剧变的直接原因。苏东各国的改革困难虽多。阻力虽大,但如果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坚持正确的路线和方向,并不是找不到一条可行的改革途径,关键在于,戈尔巴乔夫等人的错误路线葬送了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入主克里姆林宫后就推行改革,但在他执政的6~7年中,在如何进行改革,改革的突破点选在何处,沿着什么方向进行改革等一系列问题上犯了重大错误,使改革的性质、方向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以致最后搞的苏联居民面临挨饿的地步,人民并没有从改革中得到实惠,反而怨声载道,对改革失去信心。经济体制改革受挫,戈尔巴乔夫继而转向搞政治体制改革。东欧国家的改革导致了社会主义制度彻底崩溃的悲剧,其直接原因就是苏东国家把“改革”变成了“改向”,不是“彻底改革旧体制”,而是彻底抛弃了社会主义制度。
5、执政党的理论和路线错误是苏东剧变的决定性原因。一个政党的理论、路线和纲领就是一面旗帜。苏联东欧之所以发展到今天这样,确有西方敌对势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因素,但是归根结底,是苏联东欧党的领导者推行了一条错误的路线,错误的方针和政策,严重脱离了群众所造成的。考察苏东演变的全过程,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决定性原因归根结底是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领导集团在错误理论指导下推行了一条错误路线——“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背弃了社会主义道路的结果。而东欧是戈尔巴乔夫推行“新思维”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的实验田,所以结果是一样的。
三、苏东剧变的教训
1、所有模式、制度、战略的制定都需要根据自身优势和发展需要而制定,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可因循守旧,更不可盲目抄袭和竞争。
各个国家的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历史条件、人文素质都不一样,各有其优势,在制定制度和战略之前一定要认真清楚这一点。苏联在经济上一味地偏重重工业,而忽略了自身资源的问题。就一个国家内部而言,各个地区也各有其特色,如果一味的在全国范围内倡导某一行业,这也违反了从实际出发的马列主义思想。上文中提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使用在当时确实对国家经济起到了一定的调节作用,但是进入国民经济恢复期和工业化时期后还是一味地采用过时的经济政策,必将大大地阻碍经济的发展。这些教训我们应该汲取。
2、生产关系的改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历史事实都告诉我们,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制度而进入社会主义,但是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生产力的充分发展过程是不可超越的。马克思所描述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两个社会主义的中药特征,是以发达的生产力为基础和依据的。“苏联模式”以事实告诉我们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尚未摆脱贫穷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搞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最后只能葬送社会主义,因而贫穷落后的国家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要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位置,以便尽快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把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3、注重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国家要充分培植各种要素市场,但市场的自然发育可能出现资源配置的盲目性,造成失误和浪费,这也需要国家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在自觉运用市场规定的前提下,通过改变产业间的资源分配、或对某些产业的组织形式进行干预、或对某些产业的技术水平提出要求,以引导、指导、鼓励实现各产业部门间的资源合理配置,减少资源和浪费和盲目的市场竞争所可能造成的对国家整体利益的损害。
4、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坚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反复证明: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发展经济作为中心任务,坚持改革开放,才能使社会主义充分发挥其巨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列宁在十月革命后就明确指出:“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这一指导思想对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都是适用的。分析苏联的解体历程,可以明显地看到,相爱人民生活没有保障的情况下,以重工业为主导和追求数量第一的经济战略,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另外,“苏联模式”的教训还警示我们要注意社会两极分化问题、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等等。
由此可见,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改革经济体制中不适应时代要求的弊端,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
【参考文献】
[1][俄]尼·雷日科夫著,王攀等译:《大动荡十年》,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 [3]童广运,刘国华;苏联解体原因国内10年研究述要[J];陕西教育学院院报;2002年02期
[4]张骥,齐长安;苏联解体的文化原因分析[J];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06期 [5]黄苇町,苏共亡党十年祭[N],南方日报,2001年08期。
第二篇:苏东剧变的原因及对我国的启示
苏东剧变的原因及对我国的启示
摘 要: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20世纪震惊国际社会的重大事件。这一连锁事件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巨大挫折,其结果直接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的崩塌,社会主义国家由原来的15国缩小为5国,使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苏东剧变的实质是苏东各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改变。这个事件像一把双刃剑,必然从正反两方面影响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因此,我们必须历史地评价苏东剧变。
关键字:苏东剧变
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
原因
启示
苏东剧变是指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苏联及东欧的南斯拉夫、罗马尼亚、波兰等国家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在这一事件中,苏东各国执政几十年的工人阶级政党丧失政权,推行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制度改变性质,被资本主义制度所代替,苏联、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三国四分五裂,土崩瓦解,作为独立主权的国家已经不复存在,民主德国也与联邦德国合二为一。这一事件发生得非常突然,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因此,人们一般把这一事件称为“苏东剧变”,也有一些人称其为“苏东巨变”。
二十年过去了,国内外的学者已有多种解说,许多学者试图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多方位的揭示。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引发这些国家社会剧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若只从单个因素和角度进行分析,或把这一重大历史性事件归结为某个人或某时的行为,则不足于揭示其爆发的经济和社会基础,也很难使我们对它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理解。为了深刻反思苏东剧变的沉痛教训,这里再对它进行分析,“以史为鉴”对我们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这一科学社会主义实践提供更多的启示和指导。下面分析一下苏东剧变的原因:
第一,经济和政治体制方面的原因。苏联经济的衰退,直接体现为生产力水平的下降,这是受生产关系的制约的,而生产关系又集中体现于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的核心这是政治制度(政党制度)。活力不足,技术匮乏、效率低下,无一不是僵化制度下的经济模式所导致;苏联工人阶级对于执政的“共产党人”的抛弃也是耐人寻味的,剧变前期,苏联的“执政者”已经成为自身的代表,人民生活水平受经济环境难以提高,社会民主得不到表达,社会运行更是缺少法治,利益无法表达,更没有被代表,这种“抛弃”也就理所当然,毕竟,人民已经先被抛弃了。而且,东欧大多数国家发展缓慢,改革成效不大,同西欧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经济困难导致经济危机,诱发政治危机和民族矛盾。在政治上,由于严重破坏了民主和法制,东欧各国的党和政府脱离了群众。所以,经济危机是社会政治全面危机的导火线,是各种社会矛盾积累和深化的结果。
第二,党的领导体制高度集权和党的先锋队作用日益下降。戈氏的改革方向上无可厚非,人类历史就是朝着民主、人道的方向前进的,他的过错更多的在于忽视了政治稳定的重要性而不是对于政治方向的把握。斯大林对于苏联的贡献无可置疑,战后经济超越资本主义国家的高速增长可以说明这一点,但是也正是他在任时形成的斯大林模式为苏联的衰败埋下种子,政治的僵化必然为历史所抛弃,一时的成功模式并非历史的永恒模式。正是在斯大林时期,苏联的政治体制开始质变,过度的集权导致经济、社会等诸多领域的僵化。原苏东国家政治体制的高度集权,主要是共产党领导体制和权力的高度集中。由于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广大党员对于共产党的前途漠不关心。在苏联,它的封建专制的历史传统诸如过度集权、个人独裁和个人崇拜、缺乏民主和搞特殊化等等也不断削弱共产党的先进性和它的政治威望从而使它在关键时刻失去了抵抗力。而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的改革又使共产党主动放弃权力,在当时反社会主义和反共思潮大肆泛滥的剧变时期,不击而溃。
第三,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作用。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帝国主义的利益形成了巨大障碍,因此颠覆社会主义国家制度、恢复资本主义统一天下,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积极追求的战略目标。在最初采用武力手段无法扑灭、扼制社会主义之后,西方国家便开始采取“和平演变”战略。80年代末,西方国家更是直接插手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内部事务,支持和援助这些国家的内部反动势力,最终实现了“和平演变”,达到了颠覆社会主义的目的。
苏东剧变,在没有硝烟的和平发展时期土崩瓦解,大大震惊了整个世界,它不仅仅使传统的社会主义成果丧失殆尽,也使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遭到前所未有的重大挫折。但是对于仍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国家而言,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对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健康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下面是总结的几点启示:
第一,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必须坚定地改善和加强共产党的领导。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由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的,是经过长期斗争考验形成的。以马克思主义原理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 是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捍卫社会主义方向,制定和执行一条正确的符合实际的和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才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推行全面改革,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
第二,必须用四项基本原则规范和指导改革开放。首先,改革的本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这样一种质的规定性,决定那种在经济上搞私有化,在政治上搞西方民主化,在指导思想上搞多元化的倾向,不是改革而是“改向”即改变社会主义方向,或者叫做自由化改革。其实质就是搞和平演变。其次,改革的目的,有三个层次:一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二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及推进其他事业,三是通过实现最终理想共产主义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再次,改革的动力,是人民群众。如果不把人民群众作为改革的真正动力即相信和依靠他们,使他们成为改革的主体和主人,而是真正相信和依靠“自由化精英”,那是必定会使改革开放逐渐滑向和平演变的。最后,改革的标准,既包括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也包括他强调的公有制为主体、不导致两极分化、不产生新的资产阶级等等。忽视用四项基本原则规范和指导改革,正是在改革问题上产生混乱的基本原因,应该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
第三,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胡总书记提出的树立科学发展观,重要性在于它正确回答了什么是发展、怎样抓好发展这样一个极其重大的问题。今后的实践,必将进一步证明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观念,自然决定我们必须更新以物为本的旧观念。以物为本,见物不见人,发展下去就会逐渐滑向以资为本,以资本的人格化资本家为本。在社会主义社会处理人与物的关系时坚持以人为本,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必然会以民为本。
第四,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说明,社会主义国家的问题关键在党。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必须从保持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的高度,围绕“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保证执政的共产党始终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人民和民族的先锋队,始终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巩固党的阶级基础与社会基础,从而获得人民群众支持。
由上面分析的原因不难看出,苏联东欧放下红旗,重新选择社会制度,并不是一开始的革命不应该爆发,而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内外因素合力所至。同样是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功,从另一方面证明:革命是正确的是不容怀疑的。因此,从总结苏联解体的教训出发,在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改革必须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对各种自由化思潮和民族分离主义活动,要批判和加以制止,特别是对少数从事反社会主义和分裂统一国家活动的人要坚决打击。同时,要认清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的实质,警惕国际敌对势力的渗透和破坏活动,对借口人权问题的挑衅活动要坚决回击。总之,反对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和分裂活动,维护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统一,坚持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政策,实施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建设科学社会主义的一项根本原则。
参考文献: [1] 蒋孝山.苏东剧变的教训及其对中国执政党建设的影响[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 付正芸.苏东剧变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启示[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3] 关小丽:东欧剧变的原因及反思.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2年10月)[4]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 [5] 张建华.论苏联联邦制变形的历史原因.东欧中亚研究, 1999,(04)
第三篇:苏东剧变观后感
对“苏东剧变”有感
我们都知道,上个世纪90年代发生的苏联解体与上世纪初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一样,都是震撼世界的重大事件。而后东欧便发生剧变,让世界的目光全部都集中于此。苏东剧变,是导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严重挫折,影响当今世界格局、人类未来走向的重大历史事件。这让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我,不得不产生深刻的感想。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发生的突然性和事态发展的快速性,都让世人感到震惊。为什么作为社会主义发源地的苏联,作为当时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会在顷刻间,轰然坍塌于世人面前呢?这确实发人深省啊!我们更应该从中获取教训。
首先,从当时的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情况就可以知道,这一系列轰动世界的事发生有它发生的必然性。当时,东欧各国共产党执政后,都照搬苏联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苏联,苏联强使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在经济上,大多数国家发展缓慢,改革成效不大,同西欧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经济困难导致经济危机,诱发政治危机和民族矛盾。在政治上,由于严重破坏了民主和法制,东欧各国的党和政府脱离了群众。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给东欧国家“松绑”,他的建设“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纲领和对外政策的“新思维”,推动了东欧各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西方国家以贷款、贸易、科技和意识形态渗透等各种手段诱压东欧国家,促使它们向西方靠拢,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
其次,我们要弄清楚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一、苏联剧变的主要原因在于苏共对马列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背叛;
二、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不能归结为苏联社会主义制度;
三、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不能归结为斯大林社会主义体制;
四、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认识苏联剧变的原因和教训。在苏联解体一个多月之后,1992年邓小平在中国南方视察的谈话中,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做出了如下的简明概括:“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苏联剧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可以说是两种不同的改革观导致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这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和教训之所在。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告诫我们:“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党的十七大报告特别强调:“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注意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作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部署,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第四篇:苏东+班主任工作总结
2013—2014学第一学期班主任工作总结
王四营中心小学官庄校区六(1)班苏东
一个繁忙的学期结束了,一段紧张的班主任德育工作又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回顾心路历程,有收获的欢乐,也有辛酸的泪水。我深知小学高年级段班主任是一个复合型的角色。既是慈母,也是严师。
那么德育工作是班主任的日常工作,学生在学校不仅学习知识,更重要是指导学生健康成长,不仅关心他们安全,还要关注他们的身体、纪律、卫生、以及心理健康。
为了使“六(1)班”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学生能够发展成为“全面合格”的新人,在本学期德育工作中,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纪律教育
一个班集体,能否正常发展,纪律的好坏起大作用。我结合《小学生守则》和校德育室制定的《德育工作计划》《少先队计划》为规范总则,制订了本班公约,使五(1)班学生有规可循。为班风的良性发展奠基。
二、做好思想工作。
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净化美好的心灵,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本学期主要从两方面工作入手:1】班会﹔2】思想交流。注重个体性格特点,因材施教,尽力为他们排忧,赢得他们的喜爱和信任。
三、加强班级管理,深入了解学生。
六年级是小学的高年段,是学生世界观发展变化重要时期,同时,由于学生成分的复杂性,来在祖国各地,父母多从事体力产业。文化素养极低,以致他们的学习目的不明确,较迷惘,无信心。
鉴于此,本学期主从三方面开展工作:
1.加大自理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加强良好的思想行为塑造;
2.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放手让他们自己设计、自己组织活动,以求达到在集体中锻炼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
3.注重培养自我服务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思想意识。
四、尊重“学困生”注重行为转化工作。
“学困生”是班级里的特殊群体,不光学习差,品行也多是差。常是上课不注意听讲,且不遵守纪律。与同学不合作,不听父母和亲友的话,最难教育,最易引起学校和家长的关注。
我多方了解,正对其弱点,采用相应的方法。
1.让全体同学帮;
2.多交流,多谈心,表扬优点,让他感到老师在关注他。
五.培养良好的习惯。
1.抓课前预备: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课前准备十分重要。多数学生,预备铃响后,像没听见一样,玩的还在玩;这时就得督促他做准备,在教室里巡视,久而久之,良好的习惯就养成了。
2.实事求是的对学生提出他们力所能及的要求,经过努力以求达到要求。
(1)讲究卫生、爱护公共财产、遵守纪律。
(2)上课听讲,按时完成作业。
(3)讲文明,守纪律。
总之,在一学期里,经过努力,班风有所好转,学习气氛有起色,渐浓。学生整体素质有了提高。但取得成绩的同时。仍有诸多不足,如:科任课上,出现张晓恩、张川微、牛小林随意说话,不认真听讲的违纪现象;王佳勇在校外结伙破坏公物的违德行为。但我相信,只要常抓不懈,及时总结教训,六(1)班的班主任德育工作将会迎来辉煌的一天。
第五篇:苏东+少先队工作总结
2013—2014学少先队工作计划
王四营中心小学官庄校区 苏东
我六(1)中队根据学校德育室制订的工作计划及少先队大队制定的工作计划,结合本中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班队少先队工作计划,采取了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的工作思路,努力实现积极、务实、高效的工作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教学效果。现就本学期我中队的队务工作总结如下:
本学期,我根据六(1)中队每一位队员的思想状况及学习情况;坚持常规教育,认真贯彻《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遵纪守法教育,做到无违法行为,无事故发生;建立班级学习、活动、生活正常秩序,形成大部分队员都积极上进班风;引领全中队队员参加了校大队部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推行素质教育;中队内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爱护公物,经常保持班级整洁、美观,卫生责任区无卫生死角;加强对队员的五爱教育等。加强中队集体建设,树立良好队风。强化日常行为规范训练。
一学期以来,主要采取的方法及措施:
1、对队员进行爱的教育,教育队员严以律已,对自己负责,做到自尊、自强、自律、自理、自护;反对自私、自利、自满、自馁、自弃。
2、充分利用晨检、班(队)会活动、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组织队员通过视频听安全知识讲座,观看安全知识图片,参加安全知识竞赛等多种渠道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3、发动学生要有为班集体服务的热情和责任,鼓励每位队员积极参与,在校体育组举行的“运动、健康、快乐”跳绳比赛中,队员们表现出的集体意识,充分说明了本学期少先队工作的成效。队员们在赛场上顽强拼搏的精神,让我深感欣慰,感受到了收获的喜悦。就连两个“淘气包”张小恩、牛小林都积极参加,并且取得了好成绩,获奖 后那天真的笑容使我心灵深深震动了,年少可塑造。
4、经常召开班队干部会议,鼓励他们放手工作,和他们一起探讨工作方法,倾听班队干部的意见和工作中的困难,帮助他们出主意、找方法、释难点,给班队干部创造工作锻炼的机会,让他们自主完成有些工作,如:板报、手抄报等,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又如十二月份学校卫生室开展的“艾滋病知识宣传手抄报”活动中,六(1)中队的六份被贴上展板,在校园展出,令人欣慰。同时,也独立开展课余活动,放手让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和方式去解决队务问题。
以上这些努力和结果,只是我工作的职责和应达到的目标,由于经验不足,才能所限,工作中也有失误和很多不足。
总之,经过一学期的努力,中队队员学习气氛较浓厚了,中队风气纯正了,整个中队正在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一个团结守纪、勤奋刻苦、朝气蓬勃的少先队集体已逐渐形成,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力争在新学期把工作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