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土作文放清香
乡土作文放清香 新课标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作文创新的今天,我们要求学生作文要努力做到求“真”,求“实”,求“活”,求“新”,求“异”。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学生作文出现的内容虚假化,感情病态化,意义拔高化的现象必须解决。其实,生活在农村小学的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接触的是一个广阔的天地,相对于生活在城镇的学生而言,或许接触的写作题材要窄一些,但是农村作文教学却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他们从小就生活在大自然里,对大自然有着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的感情,对大自然都有着独特的灵性亲近。其次,古朴的民风、纯真的乡情,勤俭的习惯,奠定了抒写真善美的坚实基础。所以,乡土作文就有其生机盎然的沃土,研究乡土作文可以实现农村作文生活化的,纠正农村小学生作文的种种弊端。
一、正确把握乡土作文实施的理论基础:
新课标提出了“课程资源”的概念,彻底否定了“教材就等于教育资源”的教学思想,要求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力求教学资源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地域性。我校的学生都来自于农村,他们对于农村中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新农村巨变都能亲身体验、亲眼所见,并能不自觉地将其选入自己的写作中。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了解农村的风土人情,去感爱农村的变化发展,去发掘农村的历史文化,那么这些风土人情,农村巨变就能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走进学生的作文之中,同时通过作文,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农村风土人情、家乡巨变、历史渊源,从而实现作文即生活的研究目的。新课标又对语文教材提出了一个“大语文”的教育思想:“联系生活进行基本训练,既‘导流’。又‘开源’,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习育人”——“生活即语文”。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生活化,社会生活语文化”是语文教学产必由之路。这不仅是“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问题,更是明确地告诉我们:生活实践是学好语文与写好作文的关键,只有活跃了学生的生活源头,学生的写作才有话可写,有事可叙,有情可抒。在作文教学中,对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风土人情,民间趣事要用好用活用透,体验生活,参与生活,发现生活,这些理所当然是学生写作的源头。我们库区的乡土作文,也是对小学生进行三峡移民精神教育的有效载体。在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今天的德育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脱节现象比较严重,德育目标定得过高,而且缺少有效的教育形式和适中载体;通过引导学生去认识家乡、了解家乡,发现家乡,在活动的过程中,使热爱家乡的教育整合在学生的作文之中。古人云“文道结合”,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过于强调作文的中心思想受到过度的批评,如果说单纯强调临驾于作文之上的中心思想是不可取的,但是作文有其学生的写作目的,为什么而写,这应该强调。但是从学生的写作目的性上来说,大部分学生无任何目的可言,单纯是为了作文而作文。通过乡土作文的尝试,使学生在了解家乡、认识家乡、建设家乡的过程中,使爱乡之情自然流露,最终走向能动作文:表达飞扬激情,感悟库区巨变,弘扬三峡移民精神。二.严格界定乡土作文的研究范围
乡土作文所研究的乡土资源包括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三个方面。乡土作文教学:以学生生活的环境中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作为写作的素材,通过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笔描写家乡的风土人情、自然风貌、历史掌故来赞美家乡,发现家乡的美,从而培养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三、体验农村活动化作文教学的策略 农村孩子他们从小频繁地接触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的感情。有自己亲身真切的体验,作文就会具有鲜活生命力,还会萌芽着真情的种子。(1)活动体验,获得真实感受
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走出家门,参与农村劳动,玩一玩大人们小时候玩过的游戏等,进行体验活动的过程中,要尝试改变活动的组织形式引导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并获得参与活动的真实感受。在开展体验农村生活活动化作文教学的研究与探索中,可以重点围绕以下内容进行教学实践与探索: ◆回忆以前参与的活动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参与过的活动,并进行课堂交流,针对学生中出现的典型活动进行重点指导;尝试通过一定的媒介物,引导学生回忆已参与过的活动,学生自由复述交流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引发类似的回忆一联想,扩大视野。◆指导参与序列化活动
在本探索的开展过程中,可以尝试通过主题化的活动,编订作文序列,围绕这作文序列进行写作实践活动。
亲近家乡历史:寻找家乡文明,探寻家乡风俗,走进传统节日等形式开展。走进自然世界:了解蚕蚕宝宝的生长历程,保护青蛙,我们在行动,家乡植物种类的调查等。了解家乡巨变:查查我们的家谱,家乡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我眼中的新农村建设等。感受成长快乐:我的成长足迹,我长大了,请你猜猜他是谁等。◆开展主题性实践活动,渗透作文教学内容
作文训练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综合实践活动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作前素材的搜集和占有,情感的体验和积蓄上,而且也为学生的写作训练创设了一个真实的情境,提供了一个训练的平台,写作贯穿了活动的始终。
系列主题实践活动选题
①.五彩斑斓的童年 ②.我最喜欢的游戏 ③.我的亲朋好友 ④.收获的季节采撷⑤.家乡风情连连看 ⑥三峡平湖四季的演变 ⑦.亲近历史文化,走进传统节日 ⑧.环保,我们在行动⑨.师恩难忘⑩.畅想三峡平湖未来。◆倡导个性表达,物化活动成果
每个学生的性格气质、生活阅历以及知识积累都是不相同的——就如“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样。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各人的体验以及兴趣的侧重点也是各不相同的。这必然导致其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因而,必须解放文体样式与主题表达的束缚,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自认为恰当的作文形式、作文素材及写作角度来表达自我理解的主题,突破传统作文的“三段论”和传统的主题表达方式。由于倡导了个性化地表达,使无论作文还是活动,都呈现出一派多姿多彩的面貌——以充分体现学生张扬的个性,昂扬的精神,焕发新时代库区学生的创造精神。
◆提供展示平台,体验成功快感
成果展示,不仅仅是对学生活动的总结、评价,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看到自己劳动的价值,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燃起继续探索的兴趣和信心的火花,高扬前进的风帆;成果展示也不仅仅是一个学生相互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扩大影响,带动、激发更多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综合实践活动需要成果展示,作文教学同样也需要成果展示。作文不仅是一种表达的需要,也具有交际的需要,推销的需要。当学生的作文被同学、家长、老师或者社会认可的时候,他们同样会感莫名就感,从而激发出他们梦幻般写作兴趣。(2)课堂交流,再现生活 根据自己、伙伴间开展的活动进行课堂交流,将自己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最受的细节描述下来,用灵动的细节传达出款款真情,在教师评价学生参与活动质量时,以学生的交流质量作为一个主要的方面,使学生不断完善语言组织,表达方式和结构技巧。(3)梳理材料,聚集焦点 对于学生所交流的活动,由于事先教师没有进行统一安排与组织,可能出现活动内容五花八门,学生的兴趣往往集中在自己没有参与过的活动中,这要在充分展示个性的基础上恰当把握。根据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对发言交流的材料,选取自己也感兴趣的活动,最后确定最喜欢(最想参与)的活动,并再请中选学生进行活动全过程的说明与交流,使整个活动更加完善,同时对于抽到交流的学生来说又一次获得语言训练的机会。教师针对学生所说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写作点指导,引导学生掌握落实怎样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怎样将自己的真情实感体现在作文中等写作技巧,让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实质性的飞跃。(4)当堂作文,再现活动
根据学生的活动复述以及教师有意识的、富有实效的指导,运用简快作文的方法,学生立即将自己参与的活动写具体,30分钟内完成活动的整个过程的写作。(5)展示交流,体验成功
学生完成活动经过的写作后,进行当堂作文交流,在交流的过程,师生共同评议,修改;同桌互改作文;完成全文的写作,评选出若干活动奖项,优秀的作品还可以发到网上和传到相关的报刊。
四、收集乡土性文学的教学策略(1)收集乡土语言。
生活在农村的人们,其日常口语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最鲜活最生动的作文语文,学生在交流、收集这些丰富的农村语言,并在作文中加于运用,农村学生在用具有乡土特色的语言来作文,不仅增强对自己的认同感还能激发作文的兴趣。(2)收集民间的故事、传说
民间故事作为乡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记录了古代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凝聚着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它又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不同时代农民群众的思想和情感,表达了他们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同时这些民间故事还能激励人们热爱生活、颂扬真善美、鞭策假恶丑。(3)收集农村中发生的新奇事。农村中每天都在发生着新奇的事,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自己身边新奇的事。教学实践中,尝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随笔撰写的形式,提高学生对新鲜事的敏锐的观察力,通过学习随笔的撰写,为写好作文提供相应的素材。
五、观察农村变化纪实性作文教学的策略 学会观察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本前提,而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观察能力偏弱一直以来是困扰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因素,影响最大的是学生的选材。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尝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给予观察方法的指导,从而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景、物等通过作文的形式展现出来。(1)观察农村自然风光
农村的风光其实是一片最好的观察实验田,引导学生进行自然风光的观察,将目光定格在农村积极向上的风景之中。(2)观察农村面貌变化
近一段时间来,新农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各种养殖大户、庄稼能手不断涌现,农村中每月都有一定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如果不引导学生进行有序观察,学生可能会对此熟视无睹。
(3)观察农村的经济变化
经济的发展,农村的面貌也在迅猛发展,如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的城镇化,文化活动的普及化,这些都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很大的写作空间。同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通过不同的层面全方位展示家乡,从中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写观察日记 学生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的一切耳闻目染,都十分地感兴趣,在和同学们的聊天中可以发现很多同学喜欢养花种树,喜欢养一些小动物,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指导学生写一些观察日记,把观察到的内容用自己手中的笔记录下来,就是乡情浓郁的感人乐章。◆撰写乡土变化消息、报道稿 在开展乡土性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农村生活,也可以通过采访身边的人或事,以“小记者观察”的形式加以表达,丰富了校园广播的内容,更是在为建设新农村鸣锣开道。
六、描绘未来农村想像性作文教学的策略
新课标中要求在小学高年级段学生就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像作文。怎样引导学生写想像性的作文,而非学生胡思乱想,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当地指导,引导学生以现实为基础,旧的事物之上发展新的事物,又可以大胆畅想。(1)想像未来农村 教学实践中,可以尝试引导学生观察农村美丽景色的同时,也让学生记下农村中不和谐的一面,以此为情景,引发学生议论抒情,提出改进的看法。再引导学生进行自由想像——《20年后的新农村》、《未来的母校》等想像性作文的写作,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在教学实践后,将明确创设情景是写好想像作文的基础,特别是提供现实的教学情景,有助于提高学生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表现欲望。(2)新编民间故事、传说
我们农村语文教师批改作文时常常感慨:学生的作文水平怎么这么低,写作思路狭窄,内容干燥单调,语句平淡乏味。究其原因是农村小学生与外界很少接触,较缺乏想象力。因此,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也是提高农村小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作家王蒙说:“没有精神上的自由驰骋就没有文学。”可见,离开了想象就写不出好的文章。编写、创作民间故事在一定程度上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3)乡土性儿歌与小诗歌创作 金波曾说:“儿童不应当远离诗”,对小学生来说“诗教”能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对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能起到推动作用,“诗言志”引导学生进行乡土性的儿童诗创作,能使学生从生活中的情感通过儿童诗加于表达,实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在五年级的学生中开展儿童诗歌的写作指导,使学生喜欢上这一作文形式,并有一定质量的儿童诗歌创作出现。另外结合学校的德育特色,利用乡土性的诗歌教学进行新编礼仪教育三字经的编写,通俗化已让教育效果立竿见影。
七、乡土作文开放作文评价策略
1、改单一师改为立体互动。
自评和互评的评价活动能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通过有计划的培训后,让每一位学生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如举行作文朗读比赛,可以自己打分或请同学打分,并谈谈为什么得分又为什么扣分;又如小组内交流评价;在班内举行作文展览,让学生阅读自己的,欣赏他人的作品等等。这样,学生通过自我诊断,自我评价,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通过对他人的评价,可以学到别人的长处,激励学生改进不足,赶超先进。改以往“学生写,老师评”的单向交流,而是通过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双向、多向的互动,让学生从中习得自改方法,真正使学生“明其理,会其文”。引导家长参与到期对学生作文的评价过程中,学生所写的材料都是发生在农村的事,让家长参与到乡土作文的评价过程中,家长可以肯定孩子作文的优点,指出存在的问题,可以提出修改的建议,还可以和老师一起探讨有关作文改革的问题等,这样做既促进了教师、学生与家长的沟通,又使校内的教育得到了拓展与延伸。
尝试开展几次让家长为自己的孩子作文打分的评价方法,效果会十分明显,家长对于自己孩子的作文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都为自己孩子的作文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另外还可以通过“学生在线”或教师的博客“学生作品”这类似的平台,将学生的习作发布在网上,通过点击率统计、网友回贴的形式进行评价。
2、以展示代替评改 建立 “学生习作园地”,只要是自己认为满意的作品都可以进行展示,并定期组织师生进行评议,每次评出最佳习作,再推荐到校园网上、校报、文学社作文集上发表,特别优秀的不妨向报刊杂志投递,为学生获得习作的成功提供机会。同时引导学生自己编写作文集,进行展示,并进行自编作文集的拍买与互换。新课标告诉我们乡村教师:乡土的才是世界的,地球村可能使我们三峡库区学生的“原生态”作文成为世界百花园中的奇葩。相信这不会是遥远的梦想,而是已经显露的曙光——“平湖山花香天涯,三峡风情动海角。”
昨天下午一点多钟,匆匆踏上了重游四十八槽之路。过河后直奔大水沟,绕过老煤厂向横大梁爬去,林荫道陡直而坎坷,行人减少,山洪冲刷,卵石错杂,脚落在哪里非常费劲,因此才过半山腰,人人汗流浃背,衣服不断地减,幺爸最后是脱完了上衣,但还直冒热气。我们人人奋力攀登,到横大梁时大家都抢了块石头颓然坐下,多数的直喘粗气。附近就是仙人寨,传说那里的水井直通东海。今天没有时间去游览。我稍事休息后,开始用手机录象,可惜天气昏暗,效果极差。下灰板槽时,沿途依然是古木参天,荫天蔽日;夕日险峻的沟槽,如今显得平缓温柔,齐腰身的杂草、柴禾,令我们这些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人羡慕不已——十岁左右的我们上山砍柴,只有在危险的悬崖峭壁上去冒险才能砍到的,我们有同年的伙伴差点因此丧生。这里的鸟儿的悠扬鸣叫,松涛的声声回荡,叫人亲切舒服。
第二篇:清香油纸伞读书笔记
《清香油纸伞》一文描写的是山城一家小小的家庭式的制伞工厂。在如画般的亲清悠环境中老师傅坚持着他唯一严守不变的铁则:一天只完成一把伞延续桌他对伞不渝的爱情。这篇文章营造出了一种惟美的感觉使人读了以后向往那如梦境般美好的 湖边向往那种简单质朴的生活。
例如在描写环境时注意了颜色的描写。垂杨“青碧”、湖水“翠琉璃似的”、“淡紫”的烟雾、山峦是“绿屏风 ”。都是一种淡淡的颜色有一种朦胧的美感。还特别注意了景物的动态描写如写垂杨:“总倾倒似地半覆在竹屋靠这边的灵性。”给人一种自然和谐的美又仿佛景物也有了灵性。又如在描写老师傅临窗做伞时写“潋滟的波光往往自盈盈水面反射上来汇成一小块游移不定的莹然促狭似地在他脸上忽忽摇漾。”又写出了一种动态的美而且描绘得十分细腻。与后文老师傅的“专注凝定”“一动也不动地全无旁骛”形成对比一动一静美感油然而生。又如在描写雨中撑伞慢步时写:“雨中乡野行走或碎步穿过古木拱桥轻轻撑起那灵秀清逸仿佛被赋予生命的山城之伞一种妩媚婉约的感觉便油然而生……”作者选择了“乡野”、“古木拱桥”这种很幽静的地方描写伞时用“灵秀清逸”“赋予生命”“妩媚婉约”这些词语使人有一种美的享受就会很想拥有这样一把伞。文章不但把景物描写得很美而且把心灵描写得也很美。如:“雪片一样自世界各地纷飞涌至的定单以及大量生产之后唾手可得的厚利便无论如何也不能使他安详笃定的眉目瞬动一下。”突然利益之大衬托老师傅丝毫不为之心动形成鲜明的对比。文章还含蓄地表达了老师傅与油伞的深厚感情。“在这样不起波纹的止水心境下细细经营琢磨才展现出那样扣人心弦的圆熟之美。”“一柄柄典雅细致的伞是一朵朵开阖自如、永不凋萎的花次第绽放在老师傅朴素单纯的生命世界里;一天只开一朵的慎重;一天只开一朵的严肃;一天只开一朵的浪漫啊!”从“细细”“扣人心弦”不难看出老师傅对伞用心之深。“生命世界”“慎重”“严肃”“浪漫”写出了伞在老师傅生命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老师傅对伞感情之深。文章只在最后点名了感情。“似乎总是多了一点技术以外的什么……——也许也许只有山城的质朴湖水的温柔清风的影子以及老师傅对伞不渝的爱情才能回答吧?”引发人们无限的思索与遐想。第三篇:清香情缘
清香情缘
云南省广南县篆角乡初级中学 陈福光
校园中间的岩石上挺拔着几棵高大参天的清香树,枝繁叶茂,遮天蔽日,四季常青且香气宜人。它们历尽沧桑却依旧生机盎然。宛若世纪老人,慈眉善目,眉宇间充满慈祥;又像热血男儿,铁骨铮铮,浑身满是力量;更像校园卫士,坚守岗位,呵护成长。
清香树,西南极其普通极其常见的一种树,但校园里的这几棵百年清香树却是不平常的。它们与篆角教育有缘,与我有缘,与我们一家四代有缘:六十年前,杨乡长组织建校时,当民工的爷爷曾在树下擦汗纳凉;特殊的年代里,当学生的父亲曾在树下背诵毛主席语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在树下编织梦想,点燃希望,最后成了这所学校的一名教师,每日与清香树为伴;教改的春风吹来,我的孩子在树下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带着清香树的庇护与剪不断的母校情缘顺水顺风考上了重点。
其实,忘不了这几株清香树的不只是我们一家人,还有许许多多的篆角人和为篆角教育做过贡献的他乡人。
六十年沧桑巨变。学校从无到有,规模由小而大,教学质量由低至高。这一切的一切,校史里记载着!清香树就是忠实的见证者!
自1952年建校以来,重视教育的承诺在历届乡党委政府领导的行动中兑现;无私奉献的精神在一批又一批教师的身上传承;发展教育的火炬在一任又一任(现已是第19任)校长的手中接力;立志成才的誓言在一届又一届学生的成长中谱写!篆角乡中心学校(1969年附设初中)几经风雨,几度易名。终于从风雨走向阳光;从‚低谷‛走向崛起;从泞泥走向坦途。从校舍简陋到高楼矗立,环境优美;从缺桌少凳到设施齐全,功能完备;从毫不起眼到扬名山外;从中考无人上线到考区第一。作为学校的主人——校长、老师和学生,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与时俱进的篆角教育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走出了十年浩劫的阴影,甩掉了‘中考滑头’的帽子,改写了‘冲天不出人才’的神话,树起了办好山区教育的一面旗帜…… 向勤劳朴实的篆角人民递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学校珍藏的31块集体荣誉奖牌充分表明省、州、县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我校工作的肯定和认可,也在向后人叙说它曾经的辉煌。
发展的脚步永不停歇,历史的记忆始终清晰。2011年8月,篆角乡中小学第二次分家,小学迁往新址。但我们相信:分开的只是建制和校产,分不开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共同目标以及那剪也剪不断的清香情缘!
第四篇:清香教学工作总结
2013年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紧张充实的一学期就这样走到了尽头,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七(2)班和八(1)班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深感责任重大,丝毫不敢放松自己。但是经过一个学期师生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可以说完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回顾一学期的工作,想说的真是太多太多,现总结如下:
一、我始终认为:如果教学不顾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替学生设想,只从主观设想出发,那么这样的教学肯定会失败。
备课时,我总要这样反复斟酌:这节课我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东西,哪些内容是必须讲的,哪些内容是不用讲的,哪些内容是学生可能感到很困难的,哪些内容可能是学生想不到的。必须讲的内容,可以按照怎样的步骤来讲,怎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感到困难的内容,用什么方法降低难度;怎样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阅读经验来理解文本。上课时,我努力调动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学思结合,教给学生阅读课文的方法,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记笔记的习惯。新课结束,我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或询问,或查看,以求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补缺补差。我极力避免满堂灌的情况出现,因而学生上我的课一般不会感到累。我很注意让课堂节奏适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变化:开始上课时,学生的心是不平静的,这时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我的做法是:①提前进班;②把任务写在黑板上;③对那些不能及时进入学习状态的学生进行说服教育,说明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性。上课十分钟左右,学生的心平静了下来,进入学习的黄金阶段,这时我便抓住教学重点进行讲解,以典型问题促进学生思考。这中间我注意不断变换教学方法,从不一讲到底,也不会总是让学生讨论。我以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管采用什么方法,一定不能让学生脱离文本,不能脱离对语言的感悟。临近下课时,学生有些疲惫了,这时,我会提醒学生整理好课堂笔记,总结一下本节课的收获。
二、努力方向:
1、加强每节课的计划性和目的性,积极创设和谐,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要求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大胆表达。
2、继续夯实基础知识,抓好基本技能的训练。抓住文本,吃透教材,扎实掌握文本的知识,多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要把知识点落到实处。将“字词关”、“课文关”、“背诵关”、“练习关”扎扎实实落实到位。作业设计要精,题型灵活,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3、以教材为基础,并加大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训练,提高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知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辨的习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严格要求学生认真书写,提高书写速度和质量。
4.加强写作训练。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写作。提高写作能力要从点点滴滴做起。课外积累是写作的基础,要让学生学会对文章的细读,精彩的篇章最好能背诵。如果腹内空
空,是写不出好文章的。除此之外,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坚持不懈的记日记,有感而发的写随笔,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要求学生写好作文要反复修改,也可以请教老师、同学的意见,做到精益求精。
5、加强对学生的书写要求、指导。
教学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走进21世纪,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占清香
2013-6-19
第五篇:清香玉米抒情散文
小时候,家里生活紧张,到了秋天玉米快成熟时,我们兄妹便迫不及待的要奶奶煮玉米。饱满的玉米如同晶莹剔透的珍珠镶嵌在棒子上,在沸腾的开水锅里自由翻滚。煮熟的玉米美味可口,清香四溢。
煮玉米吃多了,就有厌倦。看着奶奶又捞出一盆子煮好的玉米,我就嘟囔:“我要吃馍馍!”奶奶听了,笑着说:“小馋猫,那好办!”奶奶将掰回的玉米晒干,磨成粉,放上白糖,给我蒸馍。用玉米面做出的馍颜色黄黄的,酥香柔软,家乡人给它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黄儿”。奶奶做的黄儿香甜可口,可是,经常吃的话胃会泛酸,肚子也觉得鼓胀。奶奶为了调节我们的胃口,变换着用玉米面做“糊汤”、“搅团”等面食。总之,玉米面不及小麦面那么细腻,做出的面食茬粗,吃了也不耐实。上顿下顿吃,更是难耐。看到奶奶做玉米面食,我就使性子,哭喊着:“又是玉米面,不吃!”每次当全家人吃完了,奶奶就背着其他几个兄妹,给我做小麦面。
奶奶在铁勺里给我烙白面馍馍,下白面条。全家几个孩子中,数我身体棒,我想,这与奶奶给我吃“偏饭”是分不开的。后来我们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再也不用为吃饭而发愁了,大鱼大肉,雪白的小麦面,玉米面也渐渐消失在我们的饭桌上,成了一段封尘的回忆。
前几天,我们在饭店里给爷爷过九十大寿。全家人坐在饭桌旁,津津有味的品尝美味佳肴时,弟弟说要吃蒜泥搅团。看着服务员端上一盘飘香的搅团,盖着红艳艳的油泼辣子和几捏绿菜,像极了奶奶当年给我做的搅团。我不由夹起一块放到嘴里,可是,那种掺了麦面的搅团索然无味,更没有往昔的味道。弟弟也摇摇头:“不好吃,没奶奶做的好。”这时,坐在一旁的爷爷满含热泪,他说:“其实,你奶奶的病是长时间吃玉米面太多,伤了胃,留下了祸患!要是她能活到现在,该多好!”爷爷泪汪汪的眼里写满对奶奶的深情。
我的心瞬间被触动。那时,我才明白,奶奶为了我,她天天吃玉米面呀。玉米面里竟藏着奶奶无尽的爱。
漫步于小街,耳旁不时传来小贩们熟悉的声音:“水果玉米”,空气中飘散着阵阵清香。我情不自禁的想起奶奶给我们煮玉米,蒸黄儿,打搅团的情景,还有奶奶浓浓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