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案侯清香
《奇怪的大石头》教学设计与反思
侯清香
教学目标
1.认识“考、秦”等生字。会写“著、藏”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课前准备
1.发动学习收集李四光的生平资料、图片、童年故事。
2.预习课文,不理解的词语,知识查字典找资料。
教学重难点:学习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着求索的精神。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石头随处可见,没什么稀奇的。可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却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同学们读一读《奇怪的大石头》,就会明白的。(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分节指名读课文,检查巩固生字、新词。
著名
藏在后面
孤零零 悄悄
躲闪陨(yǔn)
石大坑(kēng)
卧进
突兀(wù)
旅行
考察
秦(qín)岭
流域(yù)
遗(yí)迹
研究
震(zhèn)惊
三、检查预习,质疑解难。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李四光。2.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1)能理解以下词语:
陨石
地质学家
第四纪冰川
秦岭(2)再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完成作业。
1.认读要写的字。
2.认真看一看,哪几个字容易写错,该怎么写,先想一想,然后提醒大家。
“藏”字17画,第六笔为“┖”。
“卧”字,左“臣”,右“卜”,注意“臣”的笔顺,第三笔为“┐”。
“旅”字,注意左下部分的笔顺。
3.认真练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新词
指名读生字、新词并听写,进一步加以巩固。
二、感知巨石形象 课文讲的是李四光小时候的事。小时候的他常常和小伙伴们围着一块巨石捉迷藏。让我们到现场去,去看看这是一块怎样的巨石,他们是怎样围着巨石捉迷藏的。
1.请大家各自轻声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实物投影仪显示课文插图,(或电脑多媒体课件显示巨石),讨论:
1)这是块怎样的石头?(注意文中的“巨石”、“孤零零”)
2)李四光和伙伴们是怎样围着石头捉迷藏的?
演示李四光围着大石头躲闪,大石头遮住了李四光,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找不到他的情形,引导学生根据内容描述。
3.小伙伴们转来转去找不到李四光,咦,这是为什么?(石头大,便于躲藏这也是原因之一)
三、感受好问精神
时间长了,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有了疑问。他首先想到的是问老师,李四光会怎么问?老师怎么答的?李四光又会怎么想?同学们读读课文,同桌间演一演。
同桌读、演后挑选学生上台表演。
表演结束后教师问李四光扮演者:“听了老师的回答,你的疑问解决了吗?为什么?”
解开巨石之谜
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他爸爸也说不清。后来这个疑团有没有解开,怎么解开的,请大家读最后两自然段。
读后讨论。
1.李四光怎么解开这块孤零零的巨石之来历这一谜团的?
引导学生认识以下要点:
1)李四光思考这个问题想了二十多年;
2)长大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3)李四光回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终于弄明白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2.对这块巨石的研究引导他发现了什么重大成果?
四、交流读后感想
1.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大家都会有一些感想,请你和大家交流一下。
3.小结鼓励:
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能蕴含着大价值。愿我们小朋友们也有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
五、布置作业
1、用“李四光爷爷我想对你说”这样的句式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2、搜集一些名人勤学好问、善于动脑的故事,跟大家交流一下。
教学反思
《奇怪的大石头》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一块大石头产生的疑问,问老师和爸爸没有得到答案,长大后靠自己出国解决疑惑的故事。
教学中我首先明确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们正确流利的朗读全文
2、了解童年李四光对石头产生的疑问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上课时先让学生们通读全文,搞清处“奇怪的大石头”到底奇怪在哪里?让他们去思考,去提问,积极发言,并针对提出的问题去展开教学,逐个分析问题,最后探讨李四光是怎么样解决内心疑惑的。
本堂课的不足点总结如下:
一.课堂语言平淡,我基本上用了提问的方法,没有让学生针对性的读一读,使得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不够深。
二.指导阅读的针对性不强。阅读形式多样.如解决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就行.有感情地读要在深入了解了课文后,以情景读来加深印象等方面做得不够好。
第二篇:清香油纸伞读书笔记
《清香油纸伞》一文描写的是山城一家小小的家庭式的制伞工厂。在如画般的亲清悠环境中老师傅坚持着他唯一严守不变的铁则:一天只完成一把伞延续桌他对伞不渝的爱情。这篇文章营造出了一种惟美的感觉使人读了以后向往那如梦境般美好的 湖边向往那种简单质朴的生活。
例如在描写环境时注意了颜色的描写。垂杨“青碧”、湖水“翠琉璃似的”、“淡紫”的烟雾、山峦是“绿屏风 ”。都是一种淡淡的颜色有一种朦胧的美感。还特别注意了景物的动态描写如写垂杨:“总倾倒似地半覆在竹屋靠这边的灵性。”给人一种自然和谐的美又仿佛景物也有了灵性。又如在描写老师傅临窗做伞时写“潋滟的波光往往自盈盈水面反射上来汇成一小块游移不定的莹然促狭似地在他脸上忽忽摇漾。”又写出了一种动态的美而且描绘得十分细腻。与后文老师傅的“专注凝定”“一动也不动地全无旁骛”形成对比一动一静美感油然而生。又如在描写雨中撑伞慢步时写:“雨中乡野行走或碎步穿过古木拱桥轻轻撑起那灵秀清逸仿佛被赋予生命的山城之伞一种妩媚婉约的感觉便油然而生……”作者选择了“乡野”、“古木拱桥”这种很幽静的地方描写伞时用“灵秀清逸”“赋予生命”“妩媚婉约”这些词语使人有一种美的享受就会很想拥有这样一把伞。文章不但把景物描写得很美而且把心灵描写得也很美。如:“雪片一样自世界各地纷飞涌至的定单以及大量生产之后唾手可得的厚利便无论如何也不能使他安详笃定的眉目瞬动一下。”突然利益之大衬托老师傅丝毫不为之心动形成鲜明的对比。文章还含蓄地表达了老师傅与油伞的深厚感情。“在这样不起波纹的止水心境下细细经营琢磨才展现出那样扣人心弦的圆熟之美。”“一柄柄典雅细致的伞是一朵朵开阖自如、永不凋萎的花次第绽放在老师傅朴素单纯的生命世界里;一天只开一朵的慎重;一天只开一朵的严肃;一天只开一朵的浪漫啊!”从“细细”“扣人心弦”不难看出老师傅对伞用心之深。“生命世界”“慎重”“严肃”“浪漫”写出了伞在老师傅生命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老师傅对伞感情之深。文章只在最后点名了感情。“似乎总是多了一点技术以外的什么……——也许也许只有山城的质朴湖水的温柔清风的影子以及老师傅对伞不渝的爱情才能回答吧?”引发人们无限的思索与遐想。第三篇:清香情缘
清香情缘
云南省广南县篆角乡初级中学 陈福光
校园中间的岩石上挺拔着几棵高大参天的清香树,枝繁叶茂,遮天蔽日,四季常青且香气宜人。它们历尽沧桑却依旧生机盎然。宛若世纪老人,慈眉善目,眉宇间充满慈祥;又像热血男儿,铁骨铮铮,浑身满是力量;更像校园卫士,坚守岗位,呵护成长。
清香树,西南极其普通极其常见的一种树,但校园里的这几棵百年清香树却是不平常的。它们与篆角教育有缘,与我有缘,与我们一家四代有缘:六十年前,杨乡长组织建校时,当民工的爷爷曾在树下擦汗纳凉;特殊的年代里,当学生的父亲曾在树下背诵毛主席语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在树下编织梦想,点燃希望,最后成了这所学校的一名教师,每日与清香树为伴;教改的春风吹来,我的孩子在树下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带着清香树的庇护与剪不断的母校情缘顺水顺风考上了重点。
其实,忘不了这几株清香树的不只是我们一家人,还有许许多多的篆角人和为篆角教育做过贡献的他乡人。
六十年沧桑巨变。学校从无到有,规模由小而大,教学质量由低至高。这一切的一切,校史里记载着!清香树就是忠实的见证者!
自1952年建校以来,重视教育的承诺在历届乡党委政府领导的行动中兑现;无私奉献的精神在一批又一批教师的身上传承;发展教育的火炬在一任又一任(现已是第19任)校长的手中接力;立志成才的誓言在一届又一届学生的成长中谱写!篆角乡中心学校(1969年附设初中)几经风雨,几度易名。终于从风雨走向阳光;从‚低谷‛走向崛起;从泞泥走向坦途。从校舍简陋到高楼矗立,环境优美;从缺桌少凳到设施齐全,功能完备;从毫不起眼到扬名山外;从中考无人上线到考区第一。作为学校的主人——校长、老师和学生,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与时俱进的篆角教育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走出了十年浩劫的阴影,甩掉了‘中考滑头’的帽子,改写了‘冲天不出人才’的神话,树起了办好山区教育的一面旗帜…… 向勤劳朴实的篆角人民递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学校珍藏的31块集体荣誉奖牌充分表明省、州、县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我校工作的肯定和认可,也在向后人叙说它曾经的辉煌。
发展的脚步永不停歇,历史的记忆始终清晰。2011年8月,篆角乡中小学第二次分家,小学迁往新址。但我们相信:分开的只是建制和校产,分不开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共同目标以及那剪也剪不断的清香情缘!
第四篇:清香教学工作总结
2013年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紧张充实的一学期就这样走到了尽头,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七(2)班和八(1)班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深感责任重大,丝毫不敢放松自己。但是经过一个学期师生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可以说完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回顾一学期的工作,想说的真是太多太多,现总结如下:
一、我始终认为:如果教学不顾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替学生设想,只从主观设想出发,那么这样的教学肯定会失败。
备课时,我总要这样反复斟酌:这节课我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东西,哪些内容是必须讲的,哪些内容是不用讲的,哪些内容是学生可能感到很困难的,哪些内容可能是学生想不到的。必须讲的内容,可以按照怎样的步骤来讲,怎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感到困难的内容,用什么方法降低难度;怎样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阅读经验来理解文本。上课时,我努力调动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学思结合,教给学生阅读课文的方法,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记笔记的习惯。新课结束,我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或询问,或查看,以求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补缺补差。我极力避免满堂灌的情况出现,因而学生上我的课一般不会感到累。我很注意让课堂节奏适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变化:开始上课时,学生的心是不平静的,这时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我的做法是:①提前进班;②把任务写在黑板上;③对那些不能及时进入学习状态的学生进行说服教育,说明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性。上课十分钟左右,学生的心平静了下来,进入学习的黄金阶段,这时我便抓住教学重点进行讲解,以典型问题促进学生思考。这中间我注意不断变换教学方法,从不一讲到底,也不会总是让学生讨论。我以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管采用什么方法,一定不能让学生脱离文本,不能脱离对语言的感悟。临近下课时,学生有些疲惫了,这时,我会提醒学生整理好课堂笔记,总结一下本节课的收获。
二、努力方向:
1、加强每节课的计划性和目的性,积极创设和谐,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要求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大胆表达。
2、继续夯实基础知识,抓好基本技能的训练。抓住文本,吃透教材,扎实掌握文本的知识,多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要把知识点落到实处。将“字词关”、“课文关”、“背诵关”、“练习关”扎扎实实落实到位。作业设计要精,题型灵活,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3、以教材为基础,并加大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训练,提高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知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辨的习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严格要求学生认真书写,提高书写速度和质量。
4.加强写作训练。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写作。提高写作能力要从点点滴滴做起。课外积累是写作的基础,要让学生学会对文章的细读,精彩的篇章最好能背诵。如果腹内空
空,是写不出好文章的。除此之外,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坚持不懈的记日记,有感而发的写随笔,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要求学生写好作文要反复修改,也可以请教老师、同学的意见,做到精益求精。
5、加强对学生的书写要求、指导。
教学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走进21世纪,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占清香
2013-6-19
第五篇:清香玉米抒情散文
小时候,家里生活紧张,到了秋天玉米快成熟时,我们兄妹便迫不及待的要奶奶煮玉米。饱满的玉米如同晶莹剔透的珍珠镶嵌在棒子上,在沸腾的开水锅里自由翻滚。煮熟的玉米美味可口,清香四溢。
煮玉米吃多了,就有厌倦。看着奶奶又捞出一盆子煮好的玉米,我就嘟囔:“我要吃馍馍!”奶奶听了,笑着说:“小馋猫,那好办!”奶奶将掰回的玉米晒干,磨成粉,放上白糖,给我蒸馍。用玉米面做出的馍颜色黄黄的,酥香柔软,家乡人给它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黄儿”。奶奶做的黄儿香甜可口,可是,经常吃的话胃会泛酸,肚子也觉得鼓胀。奶奶为了调节我们的胃口,变换着用玉米面做“糊汤”、“搅团”等面食。总之,玉米面不及小麦面那么细腻,做出的面食茬粗,吃了也不耐实。上顿下顿吃,更是难耐。看到奶奶做玉米面食,我就使性子,哭喊着:“又是玉米面,不吃!”每次当全家人吃完了,奶奶就背着其他几个兄妹,给我做小麦面。
奶奶在铁勺里给我烙白面馍馍,下白面条。全家几个孩子中,数我身体棒,我想,这与奶奶给我吃“偏饭”是分不开的。后来我们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再也不用为吃饭而发愁了,大鱼大肉,雪白的小麦面,玉米面也渐渐消失在我们的饭桌上,成了一段封尘的回忆。
前几天,我们在饭店里给爷爷过九十大寿。全家人坐在饭桌旁,津津有味的品尝美味佳肴时,弟弟说要吃蒜泥搅团。看着服务员端上一盘飘香的搅团,盖着红艳艳的油泼辣子和几捏绿菜,像极了奶奶当年给我做的搅团。我不由夹起一块放到嘴里,可是,那种掺了麦面的搅团索然无味,更没有往昔的味道。弟弟也摇摇头:“不好吃,没奶奶做的好。”这时,坐在一旁的爷爷满含热泪,他说:“其实,你奶奶的病是长时间吃玉米面太多,伤了胃,留下了祸患!要是她能活到现在,该多好!”爷爷泪汪汪的眼里写满对奶奶的深情。
我的心瞬间被触动。那时,我才明白,奶奶为了我,她天天吃玉米面呀。玉米面里竟藏着奶奶无尽的爱。
漫步于小街,耳旁不时传来小贩们熟悉的声音:“水果玉米”,空气中飘散着阵阵清香。我情不自禁的想起奶奶给我们煮玉米,蒸黄儿,打搅团的情景,还有奶奶浓浓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