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文——粘贴画对幼儿个性习惯的影响
粘贴画对幼儿个性习惯的影响
内容摘要:
粘贴画是幼儿园美术活动中一种常见的美术类型,尤其在低龄幼儿的绘画形式中非常常见。漂亮的粘贴画充满着变化性和趣味性,鼓励着幼儿的个性发挥,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想象力、活跃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粘贴画是平面制作的一个类型,通过组合、拼贴等方法,利用其质感、肌理、色彩上的美感,创作成平面制作作品。在我看来,粘贴画不仅锻炼了幼儿动手能力,对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幼儿个性习惯的培养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关键词:
想象力 动手能力 个性习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告诉了我们:“幼儿教育资源无处不在,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开发与利用丰富的资源,才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而粘贴画正是丰富幼儿审美体验,开发艺术潜质的一种美术活动。它通过选择生活中各种物质材料,通过一定的造型手段,赋予画面一种新的面貌。同时,粘贴画可以表现的内容和范围也很广泛,不论是具象形式还是抽象形式,只要认真观察和思考,去发现材料不同的形态和不同美感,通过各种制作方法和手段,使材料焕发出一种新的生命,去创作出新的画面,在提高幼儿造型能力的基础上,又深化了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
粘贴画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选材比较广泛,动手能力较强的一项做画技巧。它的特点是造型灵活,色彩鲜艳,表现力强,操作简单,材料容易获得,有一种独特的美感。因此,粘贴画深受小朋友们的喜爱。那么,在幼儿园中看似简单而又普通的粘贴画对幼儿的个性习惯又有怎样的影响呢?
首先,粘贴画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灵巧的手是幼儿大脑发育良好的标志之一,因此,大脑发育对手的灵巧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手动作的灵敏又会反过来促进大脑各个区域的发育。幼儿期是各种能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最为关键的时期,幼儿各种能力的培养在这一时期尤为重要。作为幼儿教师,必须抓紧这个时期努力发掘和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在这些素质能力培养中,幼儿的动手能力是重中之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而如何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呢?在日常的幼儿园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粘贴画的形式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很多刚上幼儿园的幼儿动手能力是比较欠缺的,他们很多是第一次离开爸爸妈妈的怀抱,来到了陌生的幼儿园。并且现在的幼儿,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在家里,不仅爸爸妈妈娇惯着,爷爷奶奶也更是宠溺着。因此在家里,所以事情都是父母家长帮助幼儿全部打理好,没有给幼儿充分锻炼的机会。因此很多刚上幼儿园的幼儿都出现了强烈的不适应的现象,很多事情对于幼儿来说都是第一次面对,第一次去做,他们并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因此,幼儿教师通过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不仅激发了幼儿潜在的动手创造能力,更是激发了幼儿的独立性。
在日常的创意美术中,我们设置了很多粘贴画的美术活动。比如托班幼儿第一次美术撕贴活动《可爱的大苹果》中,幼儿需要先将教师准备好的红色的细长条纸撕成一块一块贴在事先画好的大苹果内。在幼儿撕贴之前,老师指导幼儿如何撕纸,“左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纸条,右手一上一下地将纸撕开”。按照老师的口令,大部分的幼儿已经能将纸撕成一块一块,但我发现班上个别的幼儿依旧坐在那里没有动静,放在他面前的纸他也不愿意去撕。我走过问了下原因发现由于他之前从来没有撕过纸,即便是老师指导过后,他也依旧不愿意自己去动手尝试。于是我拉着他的手,陪着他一起撕纸,一边说着口令一边和他一起撕开了第一张纸,第二张纸„„在陪着他撕了一部分纸之后,我松开了手,告诉了他要自己动手尝试,“可以一边说着口令一边做着之前的动作尝试着自己去撕纸”。第一遍他没有将纸撕开,我告诉他按照口令再用力一点就撕开了,他的拇指和食指捏住了纸条,右手用劲地一上一下地终于将纸撕开了,我看到一个像房子形状的纸片落在了桌面上,他兴奋地与我分享,告诉我他成功了。慢慢地,他学会了将纸条撕成一块一块的,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而是靠自己,用自己的小手,将纸条撕成了一块一块的。由此可见,通过幼儿自己去撕纸,不仅锻炼了幼儿手部小肌肉的发展,而且也增加了幼儿个人的成就感。相反,如果不让幼儿自己试着去撕纸,那么他们将一直缺乏撕纸方面的经验。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他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质的不同阶段,他把儿童思维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0~3岁的幼儿正属于感知运动阶段以及前运算阶段前期,他们的认知活动是具体性的、不可逆的、具有刻版性的。0~3岁正是幼儿启蒙的黄金阶段,教师必须给幼儿一个正确的楷模来进行模仿和引导。而教师正确的引导,对于幼儿的学习以及动作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交给幼儿正确的撕纸方法,幼儿通过学习模仿掌握了一定的撕纸经验,从而锻炼了他们的动手技能。
同样,在《可爱的大苹果》这一美术活动中,幼儿不仅要具备撕纸的技能,还需要具备粘贴的技能。这些托班的幼儿,都是刚进入幼儿园不久的孩子,之前也基本上都没有用胶棒粘贴的技能。在活动中,我告诉幼儿“将胶棒转出来一点,然后把撕下来的纸片,放在胶棒上涂抹,抹上胶棒后,最后将纸片贴在了大苹果内。”之后我便让幼儿们自己动手操作了,过了一会儿,我观察孩子们粘贴纸片的情况,班上绝大部分的幼儿都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将纸片贴在了大苹果里,只有个别幼儿将纸片贴在了大苹果的线外了。等孩子们大部分都已经完成了大苹果粘贴,孩子们便把贴好的作品陆陆续续地交给了我,刚交给我我发现很多孩子们苹果上的纸片都已经掉下来了。“这样可不行的,贴在教室外,风一吹,孩子们贴好的纸片更是全部掉下来了。”于是我又把掉纸片的大苹果作品发了下去,要求孩子们重新加工一下,保证纸片不再会掉下来。于是我立刻告诉班上的孩子,“纸片上一定要多涂抹一些胶棒,再贴上去后再用手指按一按,确保它粘牢不会再掉下来了。”孩子们又重新多抹了些胶棒,过一会儿后,这次再交上来的大苹果作品基本上纸片都不会再掉下来了。由此可见,在粘贴画活动中,幼儿无拘无束地粘贴,激发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兴趣,容易取得成功的体验。从粘贴活动开始到粘贴活动结束,幼儿通过撕纸,涂抹胶棒,粘贴纸片,到最后形成作品,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了满足。由于粘贴画相对容易看到完整的画面,而且小朋友能够自己独立完成的画面,让他们很有成就感,增强了作画的自信心,提高了作画的兴趣,从而更好地发挥技能来创造美。粘贴画充分激发了幼儿的想像力与创造性,让幼儿懂得了只要肯动手动脑,创新就在身边。
其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粘贴画还能培养幼儿的耐心和专注力。比如在小班幼儿的美术团纸粘贴活动《大葡萄》中,幼儿需要将一张张的小的方形的皱纹纸团成一个个小球贴在事先准备好的葡萄画面上,因为提供的葡萄数量较多,所以幼儿必须将一张张的皱纹纸都团成小球后,然后再将整个葡萄图案贴满。在整个美术活动中,我告诉班上的幼儿一定要把葡萄图案贴满才好看,过一会儿,我观察了班上的孩子们都能自己认真地在团纸。虽然葡萄的数量众多,但是孩子们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厌倦情绪,大家都很认真专注地在团纸粘贴葡萄,想要制作出漂亮的葡萄图案呢!因为经历了一年托班的美术训练后,班上的孩子们已经全都掌握了团纸粘贴的技能,因此我们班的孩子做起来还是比较得心应手的。而大幅的葡萄并没有让孩子们觉得厌烦想要放弃,而是知道一定要完成漂亮的作品。团纸粘贴这是一种比较实用也是孩子们喜欢的作画方式,教师可以提供各种各样新颖的背景材料,从而激发幼儿们对团纸粘贴的兴趣。而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团纸、粘贴等活动方式,让幼儿在团色彩鲜艳的皱纹纸的过程中,来培养幼儿耐心做事的好习惯,增加幼儿的专注力。知道做事情一定要有始有终,一定要耐心认真地将作品完成。通过这个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锻炼了手部肌肉的灵活性,让孩子们体会到不同的作画方式可以带来不同的乐趣,也从中培养了幼儿的耐心和细心。
同时,粘贴画还能促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在我们班级的美工区域里,设置了一个“美丽的裙子”的区域游戏。教师在墙上提供了四条各种各样漂亮的裙子供幼儿进行装饰和粘贴,而在旁边的材料区里,我们同样提供了各种各样分层次的材料进行装饰:有大的花朵、小的花朵,小的亮片,彩色的小花以及小的方形的皱纹纸供幼儿们进行团纸粘贴。同时,幼儿可以在材料筐里选择任意的材料,将选择好的材料涂抹上胶棒,最后将它们粘贴在漂亮的裙子上。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班上的孩子们都很热衷于玩这个区域游戏,尤其是班上的女生,每天早上吃完点心后,那些很快吃完点心的女生都争相想要去玩这个贴“漂亮的裙子”的游戏,首先是她们对于装饰裙子这一游戏十分的感兴趣,其次由于各种各样的材料的提供,也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班上的孩子们会将各种各样的材料都贴在裙子上,用来装饰她们自己觉得很漂亮的裙子。
与此同时,等到每天收区域游戏玩具的时候,我又发现了一个问题。收区域游戏玩具的时候,如果墙上的裙子已经给孩子们全部贴满了,我便会叫玩这个贴“漂亮的裙子”游戏的幼儿将上面贴的所有装饰全部拆下来,以方便后面的幼儿可以再在漂亮的裙子上进行装饰。通过我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孩子们都会将从墙上拆下来的小花、亮片等一起放在同一个筐子里进行收拾。而我的材料都是分别装在每一个小的筐子里的,孩子们把所有拆下来的装饰全部装在同一个筐子里,这样很多的材料就全部打乱了,无法区分开来了。发现了这一问题后,我将孩子们打乱的材料重新整理好,同时告诉班上的幼儿在收区域游戏玩具的时候,要注意各种材料的分类摆放,告诉幼儿花朵应该放在花朵的筐子里,亮片应该放在亮片的筐子里,皱纹纸应该放在皱纹纸的筐子里。又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观察以及通过教师的指导,在之后收拾贴“漂亮的裙子”区域游戏玩具的时候,孩子们便注意了材料一定要分类摆放好,不再随便地放在一起了。这是班上孩子们生活自理能力的一个进步,之前没有任何的分类意识,只是将拆掉的玩具一起放在筐子里。而幼儿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培养,以及每天玩贴“漂亮的裙子”的游戏,不仅锻炼了幼儿动手能力的发展,也在每天收玩具的同时,锻炼了幼儿个人的生活自理能力,知道要把玩具放回原处,要归纳整齐,并且要分类摆放好,这也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
最后,粘贴画注重幼儿的自我表达和表现,培养幼儿勇于创造和表现美。艺术是幼儿的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反复指出:艺术是幼儿“表现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要使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并指出这种艺术表达是“自由表达”,是“创造性表达”等。在粘贴的过程中,老师就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对幼儿作画时没有太多的干涉,允许幼儿小点声地边贴边讲,自由表达。因为幼儿特别喜欢把自己的画讲给老师和同伴听,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在他们互相交流的活动中,幼儿的情绪高涨,表达积极。我发现他们的想象和创造性都很丰富,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断地描绘色彩。幼儿的技能水平会得到突飞猛进的提高:能够善于捕捉物体的特点,观察力强,想像力丰富,创造性强。
幼儿的学习能力跟接受能力是很强的,各项能力都需要家长跟老师去开发。未来是属于孩子的,孩子的未来要靠他们自己去走,他们未来的生活要用他们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在幼儿园,幼儿教师要积极、正确的引导,精心安排,潜心教学,用爱心、耐心、责任心,为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和动手能力发展奠定基础。想让孩子“心灵手巧”就应该让孩子认知和了解不断参与动手活动的步骤并且看到变化的结果,达到其心理的成就感,“手巧”使得“心灵”。当幼儿心理得到满足的时候,幼儿会更自信完成其他的动手活动,从而也保证了幼儿自主动手和合作动手能力的发展,所以有必要多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从而使他们拥有良好的性格,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粘贴画活动可以培养幼儿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在粘贴画的活动中,幼儿可以体会到艺术所带来的快乐和满足,获得身心的发展。所以多给孩子开展类似粘贴画的活动,让他们从小树立一些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自由地去研究和探索,在无限广阔的天地里尽情驰骋,绘出属于幼儿自己多姿多彩的世界!参考文献:
1.《幼儿园工作规程》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3.《学前教育概论》 4.《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二篇:浅析幼儿粘贴画教学策略
浅析幼儿粘贴画教学策略
[关键词]幼儿;粘贴画教学;策略幼儿粘贴画教学概述
粘贴画是幼儿美术教育的有机组成,属于手工制作的范畴,是一种可以开发幼儿艺术创作潜力的美术活动。粘贴画教学是教师组织幼儿利用生活中的各种素材,通过拼接、组合、粘贴的方式,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设计,最终制作出的手工美术作品。粘贴画不同于绘画,它可以充分利用不同材料的特征,如颜色、纹理、线条等,创造出不同于原料本身的新的艺术品,不仅是幼儿心理世界的呈现,而且千变万化的造型可以鼓励幼儿进行个性化创新,不仅能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还能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幼儿粘贴画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
当前幼儿美术教学大多更为重视幼儿绘画技能的培养,对于其他美术形式,包括剪纸、折纸、粘贴等,则没有占据很多的比重,因此,幼儿粘贴画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粘贴画教学材料单一
最早时候幼儿美术教师让幼儿进行粘贴画创作的材料更多的选用彩色的卡纸,后来出现了市售的彩布、彩钻等材料,利用起来更加方便,作品呈现效果也大大提高。但实际上,这些材料会局限幼儿的思维,它们习惯之后会很难想象出生活中的许多东西也可以拿来制作。所以,真正能够体现创意的教学材料并不应该局限于此,只要是能够粘贴在纸上的都可以拿来使用,比如生活中常见的树叶、花瓣、布条等,将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元素添加到作品中,可以为作品增色不少。
2.2 幼儿的想象力过于局限
进行粘贴画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幼儿的创造力,但当前幼儿粘贴画教学的作品中我们很少看到极具创意的作品,就好像是出自同一个孩子之手,体现不出幼儿应有的天马行空、无边无际。作品失去创意,就好像是没有灵魂,难以让欣赏者感同身受。长此以往,幼儿粘贴画成了简单的手工作业,丝毫谈不上美感和艺术感。
2.3 幼儿缺少团队合作
团队合作能力也是我们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在的孩子都是父母的宝贝,很容易被父母娇生惯养,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因此,教师应当有意识地让幼儿锻炼与其他小朋友合作的能力,有利于他们集体意识的培养和情感的沟通。当前的幼儿粘贴画教学更多的是幼儿独立创作,一个人的思维是有限的,如果能完美集合几个人的想象力,呈现的作品将会更为出色。幼儿粘贴画教学策略
幼儿粘贴画教学需要认真反思、分析总结、不断改革,争取总结出更有利于幼儿全面发展的教学策略。
3.1 选择各种各样的教学材料
粘贴画材料的选择是开展教学的第一步,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目标和活动主题提前选择并搜集粘贴材料,鼓励学生根据材料来自由地联想,用材料表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体现出自己的个性特点。然而,美术教师在进行幼儿粘贴画教学的时候,往往由于便利等原因,而常常选用可以买到的半成品,这些材料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孩子们的思想,影响到孩子们的创作灵感。基于此,教师只需要提供粘贴画所需的基础性工具,如见到、胶水等,其他材料应当给予幼儿最大地自由让他们自由选择。比如设定主题《秋天到了》,教师可以提供给大家一些毛线、彩纸,其他的素材可以带孩子们走进大自然中让他们自己寻找,可以是树枝、落叶、麦穗,也可以把家里废弃的东西拿过来,如彩色的布块、没用的纽扣、废弃的饰品等等,让他们尽情地按照自己的意愿粘贴出来,我们会发现很多作品你是我们根本想象不到的。这样的过程中,幼儿才有机会独立地思考,随心所欲地创作,创作出具有他们童真和个性的粘贴画作品,得到真正能力的提升。
3.2 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幼儿的思维方式通常取决于教师的教法。如果教师以示范的方式开展粘贴画教学,教师做一步让孩子们跟着他做一步,那么孩子们就得不到锻炼自己独立思考的机会。也有部分教师虽然表面上放手让幼儿自己去粘贴,但在幼儿粘贴的过程中,总是以自己的角度去评价幼儿的作品,哪里觉得不好就让孩子们按照自己认为好的方式去改变,幼儿的思维受到严重的影响。美术教师要想通过粘贴画教学培养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从幼儿的角度去欣赏他们的作品,尊重他们的表达方式,对任何细微独特的地方都给予鼓励和赞扬,给予他们更多的信心继续创作。另一方面,教师要给幼儿创作更多的机会让他们相互之间进行欣赏、评价,增加沟通、交流的机会,进一步启发他们的灵感。
3.3 增强幼儿的适应性
幼儿自行创作一个作品,他们的思想是开放的,思维是活跃的,创作过程也是无拘无束的。但在整个过程中,他们也会遇到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胶水太多了粘得哪里都是,有的小部件却粘不牢总是掉。教师需要密切关注他们的需求,对于外向的孩子来说,他们会主动与老师沟通交流,询问解决办法,对于内向的孩子,教师需要适时地询问他们是否需要自己的帮助,在得到回应之后给予必要的帮助。这样的互动?^程不仅有助于师生关系的形成,而且能够锻炼幼儿与人相处、与人交流的能力。如果自己的材料出现了不够用的情况,幼儿也会鼓起勇气向其他的小朋友借材料,提高了他们彼此间交往的能力。幼儿逐渐能够在出现任何问题的时候,想到必要的解决办法,很好的适应周围的环境和突发情况,是对他们能力的极大提升。
3.4 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
现在的小朋友都是父母的宝贝,大多数受到家中老一辈人的宠爱而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会在美术活动中表现出自私、虚荣、缺乏集体意识的问题。为了培养孩子们团队协作的能力,美术教师可以创造一些集体活动机会,让他们在一起共同完成一幅难度较高的粘贴画作品。即使在创作的过程中会出现争执、争抢的小问题,甚至作品根本达不成一致,但幼儿必然能够在其中学会磨合、学会退让、学会取舍。随着集体创作次数的增加,幼儿逐渐能够尊重他人的意见,通过沟通、相互采纳而完成共同的作品。这以过程中的收获远远比作品本身要有价值得多。
在开展幼儿粘贴化教学的时候,美术教师一定要从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做起,大胆地让幼儿自己去思考去创造,相信他们一定会在不断地磨练中得到进步。
参考文献:
[1] 王春勤.幼儿创意手工粘贴画的实践与思考[J].内蒙古教育,2014(07).[2] 丁丽.小手贴出大世界―大班粘贴画感悟[J].新课程,2016(11).作者单位:
南阳幼儿师范学校
第三篇:幼儿大班(皱纹纸粘贴画)策略
大班艺术领域
美术活动皱纹纸条粘贴画《漂亮的花儿》 教学策略
设计意图: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皱纹纸又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色彩丰富、易于造型的一种材料。因此我们根据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确立了皱纹纸“变变变”作为一个活动主题,引导幼儿创造、探索毛线的玩法。使每个幼儿都开动脑筋,勤于动手,把自己潜在的创造能力充分表现出来。
活动目标:
1、利用不同色彩的皱纹纸条绕圈的方法粘贴出漂亮的作品。
2、通过 “皱纹纸粘贴画”的制作,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制作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要求能用色彩不同的各种各样的皱纹纸,粘贴成具有浮雕效果的“皱纹纸粘贴画”。
教学难点:粘贴。
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不同色彩的皱纹纸条、画纸、剪刀、胶水、棉签等。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
1、空白花图片:师:这是一棵小花,可是这课小花没有漂亮的衣服,小伙伴们都不喜欢它,该怎么办呢?老师会变魔术,帮它变出了漂亮的衣服。(出示范画)
2、出示范画:提问:是用什么材料变出来的?怎么变的?(通过幼儿课前对准备材料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皱纹纸的特点,以及对制作皱纹纸粘贴画需要的材料加深印象。利用废旧材料进行再次利用,同时也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善于动手、动脑的能力。)
二、视频讲解方法
(通过观看制作步骤,明确制作过程,多媒体进一步演示制作过程,让学生加深制作步骤,能够照顾到每一位同学。教师强调顺着花边粘,粘一截就用手指轻轻按一按,边粘边按。这样让幼儿在制作的过程中避免盲目地制作,少走弯路。)
三、欣赏完整范画,引导幼儿学习颜色的搭配 重点向幼儿介绍花朵颜色的搭配:
1、一朵花一种颜色
2、一朵花两种颜色
3、一朵花多种颜色
(通过观察范例,激发幼儿积极参与的欲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动脑能力。)
四、提出制作要求:
1、涂抹胶水,不超出轮廓线外。
2、粘贴时要耐心细致。
3、注意皱纹纸条的颜色搭配。
4、要正确使用剪刀,注意安全。
5、注意将不用的废纸、线头收集起来,保护好环境。
6、整理画面,收拾桌面。
五、幼儿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六、交流阶段
完成的小朋友将自己的劳动成果展示在黑板上并介绍自己的作品。
(通过介绍自己的作品,锻炼了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勇于完成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第四篇: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论文
论文关键词:家庭教育心理健康
论文摘要:人的教育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部分构成。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亦是教育的基础,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家庭的结构、家庭的氛围三个方面来探讨了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影响。
教育不仅影响个人的发展,家庭的和谐,甚至关乎国家及民族的命运。在大力提倡优化国民教育体系的时候,我们应该关注家庭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性。因为长期以来,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更加强调了学校教育,而忽视了家庭教育。
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从这样简单的一句话中,也能窥见我国古代时很强调家庭教育。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也告之了我们家庭教育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同时,随着人们对家庭教育关注度的提高,我们发现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使孩子的身心得以更健康的发展,能够使孩子更好地接受学校教育。在我们生活中,一个人的成长,首先受到的影响就是来自家庭、来自父母,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而父母则扮演了孩子第一老师的角色。家庭对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性真是不言而喻了。下面就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家庭的结构、家庭的氛围三个方面来谈谈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影响。
一、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
20世纪初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在《儿童教育讲座》中曾说过:“您自己的行为,是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东西。不要认为,只有当您与孩子谈话,或教导他,或命令他的时候您才在教育孩子”,“在您生活中的每一时刻,即使您不在家的时候,您都在教育着孩子”,“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重,父母对自己的一举一动的检点——这就是首要的和最主要的教育方法!”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以身作则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尤为重要。父母应从细节处做到以身作则,如信守对孩子的承诺,过马路时遵守交通规则等等。如果是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一定要注意和睦相处,做到长幼有序,给孩子留下文明、礼貌的做人之道。因为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性格、品行以及待人处事的态度等都是有影响的。子曰:“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对自己严格要求,事事处处为孩子做出好的榜样,才能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才会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还要有效地抓住教育时机。在孩子随着年龄增长,慢慢接触家庭之外的人和事物时,自然会受到所接触人和事物的影响。这当中既有积极正面的,也存有消极负面的。比如,当他人或自己取得成绩、做了好事的时候;对某一事物产生浓厚兴趣时;孩子没有做错事而被人误解,或好心办了坏事而被人责怪时等。在他们遇有这些难题时,给予及时有效的帮助或教育,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家庭的结构
20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来,我国实行了严格的独生子女政策。现在我国家庭结构以独生子女家庭为主。据调查,与同龄人相比,城市居民中独生子女的比例已经达90%了。由于只有一个孩子,独生子女的父母都竭尽所能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无论是智力教育还是素质教育,都是大量投入,这样就使这些孩子智力成熟比较早,兴趣爱好也比较广泛,知识面也相应更宽。同时,独生子女也因为
“独”而得到了父母全部的关爱,甚至有时是过分的“溺爱”,在成长过程中的家庭教育里,父母既不敢打,也不舍得骂,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由于家庭没有灌输他们要懂得关心别人,没有教会他们独立生存的能力,以致造成大量的独生子女常常以自我为中心,高高在上,或者上学后不会穿衣等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爱子之心人皆有之,但关心爱护孩子要掌握好度的问题,不能关爱过度。所以独生子女父母不仅应该在注重对孩子智力的开发,更应利用有利的条件帮助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其独立生存的能力,使其能身心能得以健康发展。
三、家庭的氛围
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之一就是家庭的和谐美满。家庭的氛围在无形之中对人起着一种感染的作用。和谐的家庭氛围能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关爱,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也能让孩子体会到亲情的可贵,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拥有乐观的生活态度。亲密的亲戚关系,和睦的邻里关系,民主平等的父子、母子关系,在这样一种和睦融洽的家庭氛围中,父母懂得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又严格要求且积极鼓励孩子,能使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得以有效进行。在良好家庭氛围的熏陶与引导下,也有利于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得孩子在与人的接触过程中懂礼貌、讲文明、知书达礼。如果家庭关系不和谐,会给孩子造成极坏的影响,或使其心情压抑、或使其自我封闭、或使其性格扭曲、或使其生活态度悲观消极等,很多犯罪分子大都是生活在不和谐的家庭中的。由此可见,家庭氛围的好坏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及学业发展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一个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彼此关爱、地位平等、温馨和睦,无论孩子还是家长,都努力为和谐的家庭氛围添砖加瓦,这是我们最理想的家庭。我们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才能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和基础。家庭是社会存在的细胞,对社会稳定发展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随着经济的不断高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也在日益增加。我们应当认识清楚其中的利弊,做到趋利抑弊,以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得以保证。
参考文献:
[1]吴式颖.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下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2]鲁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第五篇:论家庭环境对幼儿性格的影响论文
毕 业 论 文
论家庭环境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姓名:刘雪婷 指导教师:罗晓红 所属系部:学前教育系 专业: 学前教育 年级: 2012级
班级、学号: 01011230853 完成日期: 2015年05月
论家庭环境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摘要】
家庭环境对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父母应赋予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这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不只是物质上的,更多的是让幼儿有一个健康成长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家庭是孩子生活和接受教育的第一个“课堂”,父母对孩子的身心健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庭环境的影响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作用特别是儿童阶段,孩子思想尚未定型,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兴趣,并善于模仿,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差,家庭教育环境的各种影响,他们往往都不加取舍地去接受。因而父母的言行,待人接物的态度以及对女子的教育方式等,都会在孩子身上留下深刻的印痕。【关键词】
幼儿性格
家庭环境
家庭氛围
目 录
摘 要...........................................................1 目 录...........................................................2 引 言...........................................................3
一、家庭氛围对幼儿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3
(一)宁静和谐的家庭氛围对幼儿性格的影响..........................3
(二)父母关系不和对幼儿性格形成的影响............................3
二、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的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3
(一)溺爱型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3
(二)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4
(三)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4
三、如何塑造幼儿的良好性格......................................4
(一)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理智的家庭氛围——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5
(二)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孩子终生受用的财富....................5
(三)鼓励幼儿多与同龄人交往......................................5
(四)培养广泛的兴趣..............................................5 结论.............................................................6 参考文献.........................................................6 致谢.............................................................6 2
引言
家庭是孩子心灵停靠的港湾,也是学习爱与被爱的地方,扬起人生的风帆,从家庭环境做起,从娃娃抓起。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血缘关系和浓厚的亲情决定孩子对其父母患有高度依恋,也是的父母成为子女教育最直接,最权威的人选。但是家庭教育不会像学校教育那样有计划性,有时是通过亲切的教诲和诱导,更加自发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的性格,一切都没有特定的场合和事情,所以要时时事事,方方面面都有重视。家长的个性品质,受教育程度,言谈举止,教养方式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都会影响并塑造孩子性格的形成。
好的家庭环境可以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良好的习惯。
一、家庭氛围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如果说幼儿是一粒种子,那么,家庭就是土壤,家庭氛围便是空气和水。家庭氛围的就是环境,它往往是无形的。看见,家庭氛围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一)宁静和谐的家庭氛围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宁静、和谐、团结、上进的家庭氛围会给幼儿一个温暖安全的生活港湾,孩子会拥有更多的无形的力量去拼搏进取,去健康生活,高效学习,信心十足,待人和善,能积极主动的完成学习或其他任务。生活在气氛紧张家庭中的幼儿,容易缺乏安全感,经常情绪稳定,容易紧张和害怕,长期忧心忡忡,患得患失。
(二)父母关系不和对幼儿性格形成的影响
父母关系不和,常常也会成为妨碍幼儿性格健康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挪威医生克林兰格通过长期的研究调查指出:“在夫妻关系长期存在紧张氛围的家庭里,幼儿最容易患精神疾病。”父母关系紧张还会造成幼儿情绪紧张,会使幼儿形成不良的性格,其性格大多具有暴躁,迟钝,胆怯,犹豫不决等特点。
二、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家庭不同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以后形成一个什么样的性格有着直接的关系。
(一)溺爱型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每个家庭都有孩子,天下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爱孩子没错,但不能错爱;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中独大,一家人都宠着,尤其是爷爷奶奶,万事都以小孩子为中心,因为家长过度的溺爱而有了今天的“小皇帝”,“小公主”,“小祖宗”。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即便是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也常常会无条件的满足。孩子要什么就买什么,许多无理的要求都会无条件满足,最严重的是,孩子犯了错误也不去惩罚,只是无关痛痒的说几句。这些家长们认为这就是他们对孩子的爱。
在幼儿园工作中,我就曾遇到这样的例子:班里每天都会安排值日生来充当老师的小助手,主要负责一些班级卫生和班级秩序,这天明明当值,他站在教室中间,没有一丝要动手帮忙打扫卫生的意思,我很纳闷他怎么了,知道他的爸爸妈妈来了,我才明白过来。明明他指挥着他的爸爸妈妈替他擦桌子、扫地,这样的父母用这样的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将来的发展会是怎么样的呢?他们只懂得获得爱,不懂得付出爱,更不知道爱的回报,不能明辨是非。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变得任性,冲动,自私,幼稚,做事没有恒心和耐心。
(二)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的家长通常会站在跟子女平等的地位上教育孩子,即“蹲下身子”与孩子交流,会充分尊重孩子。父母对孩子是民主的,亲切的,关心的。他们经常会鼓励孩子积极地去交往和探索。与此同时,他们会在生活细节中体现对孩子的爱,并认真听取孩子的想法。民主型家长完全认同孩子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与自己平等的“小大人”。他们对孩子爱而不娇,亲切和蔼,循循善诱,启发开导。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可以大胆的,毫无拘束的与家长交流想法,探讨问题,并在家长的指导下做出一些自己的决定。这样的孩子通常积极乐观,有主见,热爱生活,待人友善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对待学习有很强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三)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这种类型的父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一切听从家长的安排,这样往往忽略了孩子自己的感受,而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我遇见的情况是这样的:一个家长由于自己工作太忙造成对孩子的忽视,当孩子出现任何行为异常时,他就会苦恼不已,无奈时的举动通常只有一个字:“打!”这一错误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对孩子心灵上造成巨大的创伤;再从另一方面考虑,父母整天忙于工作,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时间少之又少,孩子通常会被扔来扔去,这样的孩子会极度缺乏安全感,患得患失,会出现一些不良后果。而家长由于想要控制局面,又缺乏时间,只能采取专制的态度和直接,强硬,快速的方式去暂时压制孩子的异常行为,提出一些不适宜的要求去束缚孩子。
我觉得,这时候的孩子就像被关进笼子里的小鸟,孤独而难过,没有人能够理解他们的内心,这往往会造成孩子内心压抑、自卑、拘谨、易激动、内心空虚,而这样的伤害是难以弥补,甚至影响今后人生的。
三、如何塑造幼儿良好的性格
学前教育时期是孩子个性初步形成期,在学前儿童个性形成中,幼儿的自我意识、特别是道德意识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给孩子今后性格的健康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应该给孩子足够的重视,而沟通尤为重要,不要对孩子持有完美主义的观点,鼓励孩子张扬个性,更多的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给孩子一个
温暖的家,一个快乐的童年!
那么,我们就具体来谈谈在塑造孩子性格的问题上都需要注意什么。
(一)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理智的家庭氛围——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例如:父母之间的关系和谐,言行一致,脾气温和,相互关爱,孩子也会对他人宽容大方并乐于帮助他人。所以,作为父母必须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做好孩子的启蒙老师。
我们都知道,学前龄儿童最擅长于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可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并且很自然的就学会并记在心里。因此,家长必须时时事事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孩子心中留下一个正直、有责任心、言行一致、勤劳勇敢的形象,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孩子,教育孩子。
(二)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孩子终身受用的财富
在一个家庭里,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兄弟姐妹个性等等这些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个家庭父母之间总是吵架,时常出现暴力,幼儿也会脾气暴躁,或者有暴力倾向:父母如何对待父母也是对幼儿也会产生强大的作用,一位幼儿看到自己的父母对亲人态度冷漠,他也会采取同样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亲人。因此,作为父母必须尊重长辈,孝敬老人,宽容和帮助兄弟姐妹,夫妻之间要理解和信任,从而形成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使孩子生活在幸福快乐的家庭里,感受着家庭的温暖,形成人情,开朗,乐于助人的性格,并从中学到关心与信任。
(三)鼓励幼儿多和同龄人交往
在培养幼儿快乐性格的过程中,友谊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父母要鼓励幼儿多与同龄人交往,建立愉快融洽的同伴关系,尤其是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孩子,家长更应该鼓励他们“走出去”,多到同龄人的小朋友家里去玩,让幼儿在玩耍的过程中形成大方处事、善于交往的好性格。在我遇到的事情中就有这样的体会,一名幼儿通常独自玩耍,不与他人交往,有些小朋友就会欺负他,久而久之,他变得不想上幼儿园,作为家长,应该鼓励他,帮助他,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给幼儿带来很多快乐。
(四)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最好驱动力,它在学习动机上表现的更为持久和专注,在幼儿心理上表现的更加积极主动和期待。兴趣是幼儿技能形成的重要心理活动,也是幼儿学习最好的老师。作为家长应善于独立思考,善于观察,勤奋好学的良好品格,从而达到去的只是、训练思维、发展智力、快乐成长的目的。幼儿的成长需要父母的呵护,家长的悉心教导。如果说孩子家庭教育环境不完善,对孩子来说是终身遗
憾。我觉得兴趣在我身上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我小时候,我对画画和语言方面很感兴趣,但是因为家庭条件的关系,没有参加过正式的培训,但在平时生活中,我没有放弃,一直坚持着这些兴趣爱好,所以获得了一些奖项,我想,就是我对画画和语言的兴趣,才让我走到现在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多些兴趣,早些培养,我们才能发展的更好。
结论
家庭教育需要坚持,而不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这就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多一些耐心和细心,及时的发现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随时修正自己的教育方式,通过学习以及和孩子的互动来寻找出合适自己孩子的教养方式。
孩子是不断发展的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就是继续完善自我的过程。希望每位父母都能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从而使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成为生活的强者。
参考文献
[1]邑中平.现代教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2]陈琦.学前教育发展心理学.现代教育出版社,1895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R],199 致谢
首先感谢的是罗晓红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其次感谢的是幼儿园的老师们,在幼儿园的实习中,我有不懂的或者需要老师帮助的时候她们都十分乐意帮助,并给予指导。
最后感谢的是那些可爱的孩子们,是他们让我在观察、了解中得到了启示,然后深思,最后写完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