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良好礼仪习惯对幼儿的影响与研究》大全
《教师良好礼仪习惯对幼儿的影响与研究》 实验中期总结
赤峰市直属机关幼儿园宋桂英
礼仪是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共同遵循的最起码、最简单的道德行为规范。良好的礼仪、品格是人一生的基础,是人之初的必修课。0-6岁是幼儿人生的第一阶段,是社会性发展的最佳时期,而2.5岁到6岁又是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养成时期,所以说从幼儿期対孩子施以礼仪品格教育,是我们每一个幼教工作者的使命,幼儿教师是幼教工作的主体,她们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幼儿道德品质的的教育者,礼仪、品格是真正影响孩子一生的教育。因此,我们先从教师做起,以自己的良好的礼仪习惯影响孩子,并以此来带动家长,全面提高幼儿园教师、幼儿、家长的整体素质。
一、课题的提出
(一)、传承礼仪是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需要。
我国自古就有“东方礼仪之邦”美誉,从周朝时期便制定有做人的规范,《尚书》中详细记载了许多人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孔子认为礼是治国安邦的基础,“不学礼,无以立”(《史记》),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由此可见,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也是文明礼貌发展史。直到今天,中国人民热情好客、尊老爱幼等优良传统仍为世界各国所称道。不少海外华人家庭恪守传统古训,将子女培养成遵守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家教规范的人,受到世人的交口称赞。以上这些都是值得每个中华儿女引以为自豪的,所以继承和发扬祖辈流传下来的优良传统,是我们的责任。
(二)、教师礼仪习惯是推进幼儿素质教育的需要。长期的实践是我们认识到,在幼儿期进行礼仪教育是切实是可行的,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幼儿素质的全面提高都有积极的意义。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期是属于好模仿的阶段,可塑性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差,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完全取决与周围成人的教育与影响。我国儿童教育家孙敬修说得好:“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是很好的影响,孩子的眼睛是‘录相机’,耳朵是‘录音机’,脑子是‘电子计算机’。录下来的信号装在电子计算机里储存起来,然后指导他的行动。”在教师的良好礼仪习惯和影响下,为幼儿提供各种实践的环境和机会,让礼仪与幼儿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及时抓住机会,适时地启发诱导,培养幼儿的礼仪行为,让幼儿获得情感的体验,促进价值内化,形成良好的利益习惯,提高幼儿的全面素质。
(三)、开展礼仪教育是整体提高我园教师、幼儿、家长素质的需要。
在我园对家长的“幼儿文明礼仪调查问卷”和“培养子女文明礼仪习惯调查问卷中”,反映出幼儿在尊师敬长、尊老爱幼、与人交往方面等文明礼仪行为非常欠缺,而家长的礼仪教育意识也普遍薄弱。作为自治区级示范性的幼儿园,我们深知,教师、幼儿、家长的整体素质直接影响到幼儿园的形象和声誉,所以在提高教师礼仪修养的同时,加强幼儿礼仪教育,同时以礼仪教育的氛围感染家长。教师、幼儿、家长共同成长,为打造幼儿园的知名品牌奠定坚实基础。
二、实验周期
准备阶段:2007年8月
第一阶段:2007年9月——2008年7月 第二阶段:2008年9月——2009年7月 第三阶段:2009年9月——2010年7月 结题阶段:2010年8月
三、实验目标
1.在《幼儿园教育纲要》、《幼儿园教育指南》的指导下,结合《幼儿礼仪》教材,从教师做起,用良好的礼仪形象去影响每一名幼儿,初步探索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礼仪教育内容与实施方法,丰富幼儿礼仪教育的实践经验。
2.通过礼仪教育实践活动,提升教师和家长的文明素质,从而促进幼儿礼仪行为的养成、推动幼儿园像更高一层发展。
四、实验对象:我园3—6岁全体幼儿。
五、实验方法:
课题采取对比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实验法和观察法,经验总结法。
六、实验实施过程
(一)、准备阶段
2007年8月开题,我园邀请中央教科所的教师为全园教师进行系统的礼仪培训,包括教师的站姿、仪表、服饰、行为举止以及社交礼仪、公共场所礼仪等,使每位教师对礼仪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充分认识个人礼仪意义和重要性,他代表一个人的整体综合素质,特别做我们幼儿教师,礼仪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孩子的一举一动是教师的影子,所以我们特别重视教师和幼儿的共同成长,在9月新学期我园为全园幼儿订了《幼儿礼仪》教材,把礼仪教育充实到教学中,每班每周两节礼仪课,并且贯穿在一日生活始终,礼仪教育成为了我园的特色教学。
(二)、实验的实施阶段
1、不断学习,提高教师的礼仪修养。在实验课题开题后,我们分别请外地专家及当地有经验的教师培训外,我们还利用业务教研时间,组织教师集中学习,经验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08年4月,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我园派保教主任和四名教师,到山西太原参加中央教科所组织的幼儿园长级骨干教师参加的礼仪研讨班进行学习,参观了太原市育蕾幼儿园,育蕾幼儿园是山西省礼仪教育示范园,也是全国礼仪教育很有成效的幼儿园,通过她们园长的经验介绍,及观看了他们的礼仪教育展示课,我园领导和教师受到了很大的启示,并对礼仪教育的更好开展信心十足。
2.创设良好的礼仪环境,促进孩子们礼仪意识的养成。
优化幼儿园的环境,创立一个整洁、优美、文明的氛围,运用良好的环境陶冶孩子们的道德情操。
首先,我们在幼儿园设置专门的礼仪专题版面。自我园的礼仪课题实施以来幼儿园就专门设置了“学礼仪——让孩子们优雅地度过一生”大型礼仪宣传版面。在每月布置的版面中涉及到了方方面面的礼仪知识,如:“节日礼仪知多少”、“宝宝学礼仪”儿歌系列、“日常礼仪知识”、“文明好宝宝”等等。我园大型礼仪环境创设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利用走廊环境营造走廊礼仪文化。比如:走廊墙上挂的礼貌用语标语(内容选自《幼儿礼仪》用书),时时提醒孩子们用文明礼貌的用语。同时也为家长们接送孩子时提供了丰富的礼仪教育的素材。使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次,各个教室中礼仪版面和礼仪区角的创设。比如:小班老师为孩子们张贴了很多可爱的“礼仪挂图儿歌”,让孩 子们在充满童趣的儿歌学习中学会礼貌待人;中班老师结合在各班的盥洗室、午睡室、图书阅览区等场合张贴了洗手、安静、排队等候等“文明记牌”;大班老师在各个区角张贴了“文明游戏的礼仪小儿歌”;同时各班还配合专门的礼仪教学活动在特设的礼仪版面上张贴相关的礼仪教学图片;在自选游戏过程中孩子们进入各个区角游戏时使用了区角活动标记牌,帮助孩子养成要有秩序地参加游戏的规则意识。3.以评比促进步。在实验过程中,为了不断提高教师的礼仪常识,不定期的对全体教师进行礼仪知识考试,不断加强教师的礼仪意识,以身作则,教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每一位孩子,同时对幼儿我们也进行礼仪小标兵的评选活动,深受家长的好评,另外,假期我们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教师及幼儿礼仪的综合素质情况,以便我们更好的把全园的礼仪实验做好,做出自己的园所品牌。
4.组织幼儿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感受“爱”的力量。
孩子们今天学习礼仪就是为了明天踏入社会能够成为一个有涵养的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对孩子们进行社交礼仪教育,能够让孩子们将学到的礼仪知识运用到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去幼儿园组织孩子们参与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爱心小标兵”活动、“拾落叶——让小树叶打扮我们的教室”环保活动、“礼貌用语宣传日”活动、大班“学做文明小学生”观摩活动等等,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受到礼仪的行为给我们的生活所带来的文明的变化。
三月八日我园组织“感恩”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谈话说妈妈,给妈妈亲手做一份小礼物,回家帮妈妈做一件好事等活动,让孩子懂得感恩,学习感恩。
在5.12汶川地震的消息传到我们身边的那一刻起,老师们积极组织孩子们和家长们积极投入到抗震救灾的捐款活动中。与此同时老师们也看到了这是一个礼仪教育的好课题,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在礼仪讨论活动中受到了震撼,孩子们在捐助活动中懂得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别人困难的时候要用自己的爱心给予帮助,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使他们度过难关,重建家园的道理。
秋天,我们组织孩子们到长青公园开展“争做一个文明小游客”的活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们在公园里一边领略别致、美丽的秋景,边查找陋习,并提醒同伴、游客改掉不文明行为。大班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了以“亲近自然,保护环境”为理念的环保活动;中班小朋友主动将吃完的食品袋、橘子皮等垃圾丢进自己制作的环保袋内,使得公园的草地依然整洁美丽。在活动后的集体交流讨论活动中孩子们深有体会地说:“公园环境这么美,不能随地丢垃圾”。通过这一次的礼仪实践活动,使孩子们明白改掉陋习,做文明游客应该从我做起,才能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加美丽。
5、有效融入汉字认知,提高幼儿识字量,扩大知识面,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课题开展的过程中,我园充分利用各年龄段的礼仪儿歌内容,挑选出了常见的、易于幼儿接受的汉字,运用科学的、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识字法对幼儿进行汉字的渗透和学习,并利用幼儿的一日生活各个环节、社会实践活动和环境创设来进一步加强复习和巩固。培养了幼儿对汉字的认知兴趣,积累了幼儿的识字量,调动了幼儿喜欢阅读的积极性,扩大了知识面,逐步养成会阅读的良好习惯。
一年半的实验课题研究,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礼仪无时不在,不处不在,所以我们把对幼儿的礼仪教育贯穿到幼儿一日生活之中,从点滴抓起,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文明习惯和行为习惯,同时我们调动家长的力量,让教师、家长和孩子一起共成长。
七、实验研究成果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活动场所把幼儿礼仪定位于幼儿园礼仪、家庭礼仪、公共场所礼仪三块内容。
3——6岁幼儿礼仪教育内容 内容
内容分解
细则
幼儿园 礼仪
生活礼仪
见了老师、保育员、同伴能主动微笑、问好。服装整洁、仪表干净。养成文明的生活行为习惯。和同伴友好相处和交往; 遵守各类生活活动的规则。
学习礼仪
养成良好的倾听与表达习惯。遵守各类学习活动的规则。
运动礼仪
1、爱护各类运动器械。
2、遵守各类运动活动的规则。
游戏礼仪
养成物归原处的习惯。遵守各类游戏活动的规则。
家庭礼仪
敬老礼仪
1、早上起床,愉快地向长辈问早,外出回家向长辈问好。
2、和父母一起做家务。
3、家人生病时,能主动询问或安慰。
4、记住长辈们的重要节日或生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祝贺和祝福。
待客、做客礼仪
1、做热情的小主人和做文明的小客人:用礼貌的话主动、热情地打招呼;不乱翻别人的东西。
进餐礼仪
就餐前,主动帮助成人摆放和收拾桌椅、碗筷、饭菜。待长辈坐下后,人到齐后再进餐。
就餐时不偏食,不乱翻菜碗,不随地乱吐饭菜乱丢残渣。
公共场所礼仪
交往礼仪
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
请教别人或请求别人时要主动说“请”、“谢谢”等礼貌词汇。
公共秩序 礼仪
了解并遵守各种基本的交通规则。购物时按秩序、不拥挤。
公共环境 礼仪
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攀摘花木,不损坏公共设施。
从实施试验效果来看:
(一)、孩子们懂礼、知礼、行礼,健康成长。礼仪启蒙教育在我园实施后,幼儿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能初步遵守幼儿园生活、游戏、运动、学习活动所必须的规则以及公共场所的基本规则;体验到了与周围的同伴、老师、长辈、特殊人群相互关爱的快乐和重要;初步形成了文明卫生行为习惯和文明礼仪行为;在礼仪启蒙教育的有效实施下幼儿更加自信、活泼、乐群和健康。
(二)、家长们了解礼仪、参与礼仪、感受礼仪、努力发挥自身的作用,融入幼儿园的礼仪启蒙教育。
家长走近幼儿园的礼仪启蒙教育,参与了我们快乐而有意义的各类礼仪活动,感受了孩子的发展和变化,逐渐意识到家庭礼仪教育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礼仪素质的必要性。他们热情地支持着幼儿园的礼仪启蒙教育,全力配合着老师们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充满希翼地观望着礼仪教育给自己的孩子带来的更好的发展。
(三)、幼儿园孕育良好的礼仪文化氛围,促进内涵提升。
教师们以礼育人、幼儿园以德治园,和谐的礼仪文化让教师们更加踏实工作、努力进取、团结融洽;良好的礼仪园风让了教师们逐渐形成积极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工作氛围。礼仪启蒙教育的良好实施,有效促进了幼儿园人际内涵、教育内涵、管理内涵的不断充实。经过一年半的实验与研究,我园教师有多篇论文投稿获奖,每学期教师都有教学心得进行交流会,一位教师获自治区级“园丁奖”、两名教师获市级德育教育先进教师,两个班获市级先进班集体,在2008年4月,我园大班小朋友表演的音乐剧《在公共汽车上》、相声《打电话》获全国幼儿园礼仪节目演出评选一等奖。我园家长深刻体会到礼仪教育的内涵,逐步形成了从小要培养幼儿成为社会人的教育观念,从点滴的生活入手,修身正己,积极配合幼儿园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并努力为幼儿营造学礼的环境,使文明的种子滋生于肥沃的土壤。思维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信息时代的二十一世纪,未来人才的标准是具有创造力、意志力、自制力、思维力、专注力、亲和力和优秀品格的复合型人才,我们深知,品格的塑造比知识和技能更重要,在礼仪素质教育的探讨中,我们将以无比的豪情、坚韧的毅力、大力开发礼仪教育园本课程,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公民做出不懈的努力。参考文献:
1.《礼仪教育》梁志燊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2.《学前心理学》陈帼眉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3.《儿童礼仪教养手册》周裕新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园所地址: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钢铁大街7号 园所名称:内蒙古赤峰市直属机关幼儿园
邮编:024000 联系人:宋桂英联系电话:0476——5881150
***
第二篇:培养幼儿良好学习习惯
培养幼儿良好学习习惯
一、什么是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逐渐形成的不需要一直努力和监督的中逐渐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如上课专心听讲,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完成作业,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等等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有好坏之分,如:课前预习,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等都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了他,学生可以轻松快捷的学好知识。反之,一个人如果养成书写潦草,做题马虎等不良的学习习惯,不仅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而且有损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幼儿今后入小学,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个条件。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个人成长的道路。习惯对人极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习惯是人生最大的指导”。人的各种习惯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学习、实践和环境中逐步形成的,一旦形成又是不容易改变得。幼儿刚刚开始参与生活、从事学习,因此幼儿时期是形成各种良好习惯地重要时期。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要有一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要求得由底到高,逐步积累,逐渐定型。家庭是幼儿生活学习的重要空间,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家长们必须了解一些有关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培养方面的知识,更好的开展家庭教育。
三、怎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但事实上要做到却很不容易,虽然给孩子们讲了许多道理,“磨破了嘴皮”,但孩子却往往是前听后忘记,收效甚微。
那么,在培养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上是否有一套方法呢?回答是肯定的。以下是一些有益的建议,供家长参考。
1、要使孩子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要尊重幼儿的学习特点。幼儿的学习受兴趣和需求的直接驱动。幼儿的认识活动会受到兴趣和需求的直接影响,他们会以极大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认识他们感兴趣、感到好奇和有需求的事物。要使幼儿成为主动的学习者,那就必须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求。要善于将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作为教育的生长点,支持和促进幼儿的学习活动。尽可能把期望幼儿学习的内容转化为幼儿的兴趣和需求,由此引起并引导幼儿的学习活动。幼儿对世界的认识还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常常需要用动作来帮助思维,这就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他们必须通过人于物的相互作用,构建起真正内化的新的知识经验,形成幼儿期所独有的知识经验。如:对幼儿讲摩擦生电是极其枯燥而乏味的,但通过让幼儿自己动手实验,幼儿不但能很快知道摩擦生电的原理,而且比一般的说教记得更牢。然儿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学习进程。幼儿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些阶段,但每个幼儿在发展的方向、起点、速度及最终达到的水平上都存在着差异。根据幼儿学习进程和学习方式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如:在欣赏散文“家是什么”中,要求能力强的幼儿不重复别人说过的词,对能力弱的幼儿要求能说说散文的大致内容。这样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感,从而对学习也会有兴趣。幼儿在认识事物、获取经验的过程中具有整体性,所以要将幼儿学习习惯的培养渗透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通过相互渗透来促进幼儿学习习惯的发展。
2、要培养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兴趣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内部驱动力。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但爱玩不一定是坏事,如果家长能够在孩子玩时,及时捕捉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不妨投其所好,加以培养和引导,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
进入学习状态.一是化平淡为神奇。适当给平淡的事情添上一些神秘的色彩,比如在和孩子一起看书时采用一些启发性的语句,像“这是怎么回事呀?”“让我们来猜猜看”,来引发幼儿对学习的好奇心。二是对浅显的现象给予深度的揭示。孩子对常见的事物往往容易失去兴趣,此时若把这些事物背后的奥秘告诉幼儿,就会重新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如:幼儿对太阳的落山,天变黑的现象司空见惯,不当回事,可以告诉幼儿并不是太阳在我们头顶上走,而是地球绕着太阳走,幼儿对太阳、地球再次产生了新的认识兴趣。任何事物都有无穷的奥秘,我们要善于把握幼儿的心理,引导幼儿保持认识事物的兴趣。三是鼓励幼儿动手操作。实践是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认识事物的最佳途径,而幼儿又大都喜欢动手操作,尽管尝试可能会失败,但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则会长盛不衰,对学习的知识也会掌握得更多。动手操作能使幼儿的认识由表面趋向实质,从而激发更大的求知兴趣,促使幼儿更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为养成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结实基础。
别忘了还要教给幼儿好的学习方法。教会幼儿学习提问,能培养幼儿乐于思索,敢于提出疑问的品质,还能让幼儿从中获取更多的知识经验。教幼儿提问,抓住契机,鼓励幼儿提问。如和幼儿一起看故事《金鸡冠的公鸡》,可启发幼儿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尤其是因果关系的问题“猫和喜鹊明明知道公鸡要上当,为什么每次都让公鸡看家”,“假如猫和喜鹊不来救公鸡,会怎么样”从而使幼儿进一步明白了提问的方法,提高了提问水平。有些幼儿难以提出问题,往往是由于生活范围比较狭窄,知识经验不够丰富,事实上幼儿只有在获得一些知识经验,初步形成某些概念之后,才能提出问题。要努力让幼儿成为主动的实验者,去动手、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家长只是适时地给予指导。如:“会变的颜色”,让幼儿先去观察颜色,然后让他们动手去尝试颜色是如何会变化的,并将自己的发现说出来,把自己存在的疑问提出来,再一起动手动脑去寻求答案。
3、实践训练
习惯、习惯,习了才会惯。同一个动作,同一件事情,只有反复做,才能养成习惯。法国作家大仲马说:“每一个重复的动作都有养成习惯的肯能;重复的次数越多,动作也就越成熟。”毫无疑问,行为习惯的形成也来于反复做,即反复的实践。如果家长在思想上重视了,而在行动上却没有耐心,那么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将成为一句空话人们知道:知识是基础,行为是关键,习惯是归宿。孩子由于年龄特点,往往会言行不一,许多孩子嘴上说得头头是道,行动上却难以做到,“知”、“行”严重脱节。为此,父母必须加强对孩子行为的训练,创设孩子反复实践的机会,使孩子在日常生活、交往、游乐、劳动等活动中,进行学习技能、习惯的训练,获得“为何做”的认识,形成一系列的行为方式,并在实践生活中不断练习,反复强化,直至最后形成自动化的行为,养成一种自然的习惯。
4、环境熏陶
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时时受到环境的熏陶和感染,幼儿的行为方式都带有所处环境的烙印。“润物细无声,”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有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样,父母努力创造和保持喜爱学习、乐于学习的家庭氛围,将会使孩子感到温暖愉快,情绪稳定,萌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孩子也一定会有较好的学习习惯。相反,如果家长自己整天打牌,你的孩子怎可能安心学习呢?
5、榜样作用
幼儿时期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他们最不喜欢说教。榜样是具体形象的,正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所以它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故事、儿歌、歌曲等等,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有着巨大的魅力,会深深打动孩子,这些艺术形象所塑造的榜样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孩子最爱模仿。他们会对孩子产生最直接、最具体的影响,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家长应该懂得孩子的心理特点,在家中应经常给孩子将一些具有传统美德的故事;念一些有助于陶冶孩子情操的诗歌、儿歌;唱一些有助于孩子良好性格形成的歌曲。
同样,幼儿又是好奇、好模仿的,模仿是他们学习的重要途径,而家长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他们学习的直接范例,为什么呢?家庭、教养机构和社会环境是影响幼儿成长的三大环境因素,但其中家庭又是对他们发展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首先,血缘关系、亲子之情对孩子发展提供了最强烈的感情氛围,因而父母的教育,影响最易感染幼儿。其次,父母与幼儿朝夕相处,关系密切,你们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行为习惯的形成。所以,幼儿时期,家长在孩子的心目中是最具权威的人,是孩子最爱模仿的对象,父母的良好行为习惯将有效地影响着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进入大班必须保证幼儿有半小时的学习时间,在这段时间内父母必须停止影响孩子学习的活动,如:孩子刚拿起书来,家长就打开电视或互相聊天,这样就会破坏孩子学习的气氛。孩子小,缺乏自制力,你如果干别的事,他也会不由自主的参与进来,时间长了,就会形成一心二用的坏习惯。
6、坚持不懈
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不能想起来要求一下,想不起来又听之任之,这需要家长有坚强的教育意志,立下规矩之后就应该要求孩子坚持这样做,经过日复一日的训练形成习惯。
孩子毕竟是孩子,自控能力不能像成人那样强,家长应该结合孩子的心理特点,严格要求,切忌在教育子女上情感失控,并找出一个循序渐进的方法,使孩子逐渐学会控制自己,做事有恒心,不半途而废,这也是意志的培养,有坚强意志力的孩子以后遇到任何困难就会勇敢,不畏缩,这将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奠定强有力的基石。“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必是一事无成。作为家长一定要充分认识,只有持之以恒的要求、训练,下决心,甚至要下狠心,才能培养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优秀孩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坚持不懈是取得成效的有利保证。
7、要求一致
习惯的“惯”字,有一以贯之的意思,就是说,要求和标准不能走样。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特别需要家长在教育上的配合一致。家长对孩子在教育上取得一致,意味着相同“信息”重复输入孩子的大脑,易于形成神经联系,促使习惯形成。如果要求不一致,孩子就会无所适从,逐渐养成钻空心子的心理。而且不同方向的教育信息互相干扰,容易形成孩子的两面性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当然,要实现要求一致,不是轻而易举的,家长应十分重视并努力去实现,可以订立一个约定,如果在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教育方式上发生分歧,决不要在孩子面前公开暴露矛盾,而要在事后交换意见,以求统一行动,这样的教育效果才会好。
8.管理好自己的物品
有些孩子做事马马虎虎,今天把书丢了,明天把笔丢了,作业本、书揉的皱皱巴巴,习惯比较差,经常丢三拉四。家长应在前一天睡觉前,让孩子检查一下,书包里的书本、用具都整理好了没有。书撕破了及时帮他们粘好。这样时间长了,她就会自觉的管理好自己的物品。
9.让孩子体验成功
由于孩子之间存在差异,当他看到自己的某一方面不如别的孩子,没有达到老师或家长的要求时,慢慢地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所以要恰当地为孩子确定学习目标,同时,家长也要适当地给予帮助和鼓励,通过努力让孩子实现目标,体验成功的快乐.10.多给孩子一些表扬和鼓励
当孩子按照要求实现目标时,家长应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让孩子感觉自己很棒,并不比别人差.得到大人的鼓励,孩子的自信心会加强,就会有积极向上的意识,以后什么事都会努力去做.但就目前而言,我发现“爸爸主外,妈妈主内”的现象很普遍,通常很多人都认为“妈妈才是孩子最主要和直接的教养者,而爸爸只是辅助的,不教育也无大碍的”。其实,这样的观点是不正确的。有很多专家和教授都有这样说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最亲密的教养者。爸爸和妈妈在情感、教育方式、个性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区别。虽然妈妈对孩子关爱有加,但缺乏爸爸的爱和教育是不行的。因为喜欢、善于和爸爸一起学习、游戏的孩子,通常个性都比较开朗,思维方式比较活跃,考虑问题的比较全面、思路比较开阔……有时爸爸的教育比妈妈更好!
因此,我建议各位爸爸,行动起来,不要让妈妈独自承担这份责任,有了你们的加入,孩子将会发展得更好!
第三篇:如何养成幼儿良好的习惯
如何养成幼儿良好的习惯
目前,不少的家长对知识信息的渴求和掌握,越发显得迫切与重要,一味地重视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知识积累,然而却忽略了品德行为及好习惯的培养,许多孩子卫生习惯差、自理能力差、待人接物不礼貌、以自我为中心,没有交往合作的能力,自己的生活都靠别人安排。因此,我们要努力通过各种渠道,循序渐进地对幼儿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
一、家园配合,共同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父母作为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对幼儿好习惯的养成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我利用家长会和家长接送幼儿的时候,向家长介绍良好习惯对幼儿的帮助、让家长知道习惯培养的重要性。使家长明白,良好习惯对幼儿今后的学习、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平时我会根据幼儿的个别情况和家长做交流,告诉家长们在家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家长了解家庭教育对人的习惯的影响最早、最持久。不要“5+2=0”,即幼儿在幼儿园有良好的习惯,回到家里似乎就“忘”了,完全形成了“两面派”。家长对子女溺爱、娇宠,使之规定往往难以执行,而某项规定一旦破例,便会前功尽弃,良好的习惯再也难以形成了。
另外,由于孩子的可塑性、模仿性强,父母的言行举止,对他们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家长要充分重视耳濡目染的作用,采用恰当的教育方法,忌一味地批评指责。在对幼儿提出要求时,要注意循序渐进。如孩子学穿衣服扣错了纽扣,学拿筷子吃饭把米粒掉到了地上,家长
不能因卫生脏了中止他们去干,而是要用赞赏的目光去肯定他们活动中的积极因素。慢慢地等孩子有一些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后,再对他们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如吃饭不要把饭粒撒一地等。可以对孩子说:“宝宝吃饭时如果不讲话,我会更喜欢你”、“你真能干”等来激励孩子,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不仅要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还必须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何才能做的更好。
二、教师积极的指导促进幼儿好习惯的养成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与一日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是息息相关的。幼儿在活动中,会常因排队发生推挤,出现不遵守纪律、打闹、告状或争抢玩具、独占玩具,或室内的小椅子倒了,小桌子歪了没人理睬。对此,教师采取的口头说教收效甚微,且幼儿易旧病重犯,教师可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引导幼儿养成良好习惯。如:幼儿喜爱的故事《我最爱的小朋友》、《孔融让梨》、《三只小鸡》、《小花狗真能干》等,让故事里爱护桌椅的小朋友,关心爱护别人的孔融,团结友爱的三只小鸡,活泼可爱的小花狗等鲜明的形象和生动的故事情景深深地刻在孩子们的心上,并在大脑中留下我也要象小朋友、小鸡、小花狗、孔融那样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友爱谦让的印记,从而使其在自觉不自觉中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从中受到教育。并知道在集体活动中养成讲文明、懂礼貌,与同伴友好相处的良好行为习惯。让幼儿在朗朗上口、易读易记的儿歌《漱口歌》中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熏陶,培养幼儿饭后漱口的良好习惯。以情境表演“娃娃家”,让幼儿感受玩具凌乱的场面,然后让幼儿将玩具收拾好,体验环境整洁的好
处,从而使幼儿懂得整理玩具的重要性。还可以用值日生的形式,指导幼儿每天坚持收拾整理玩具。
三、在环境教育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环境污染”“浪费资源”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可见。我园地处城区内,在我们的周围:马路边、农贸市场、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环境被污染的现象到处可见,人们在马路上乱扔果皮、乱吐口香糖、随地吐痰,居民随意往街道扔垃圾,电线杆、墙壁、路旁都有广告纸,街上餐饮店的垃圾筐丢满了一次性筷子,家长经常用长流水洗菜、洗衣服等等,幼儿可塑性模仿性强,大人的随意行为引发到了孩子的身上,意识与行为的不统一,孩子们一方面似乎很关注环保的问题,另一方面乱扔废纸、随地吐痰现象也较为严重,时常将餐巾纸、纸团、手工纸扔在地上,浪费水、大喊大叫的现象也经常发生。我们把这些“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现象拍成生活片段,让幼儿观看,老师也带领幼儿参观小区的垃圾场,同时,带领幼儿来到绿化小区周围参观、游戏、玩耍,享受绿树、青草带来的清新空气。让幼儿谈谈哪里的环境美,让孩子交流与讨论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会给我们人类带来那些危害?我们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呢?在环境教育中让孩子学习环境科学知识,参加环保实践,从而促使环境意识和良好习惯的形成。
四、同伴的相互交往中发展幼儿的良好行为
幼儿与同伴交往对幼儿心理发展起着成人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须充分利用幼儿园这个大集体,让孩子在老师的表扬声中知道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并激发他们乐意向同伴学习的愿望,让他们感受到“我行”、“我能做到”、“我是最棒的”,如“当当饭前小手洗得真干净,真讲卫生”、“小鹏主动为小妹妹让路,真会关心人”„„让幼儿模仿,从无意到有意,从自发到自觉地去学习典型的行为,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与典型一致的行为习惯。同时,为孩子们开展“找好朋友”等互帮互助的小组游戏活动,让他们能逐步地找朋友一起玩,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发展交往能力,共同提高。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 由此可见,具有良好的习惯对人的一生极为重要,幼儿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更是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在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熏陶,会对幼儿一生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所以,我们要让良好的习惯融化到幼儿生活的每个角落,深入每个幼儿的内心,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教师礼仪及其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礼仪及其对学生的影响
【摘 要】 现代礼仪以传统伦理道德为内核,以自尊和互相尊重为原则,以个体素质和修养的提升为出发点。教师礼仪包括微笑礼仪、语言礼仪、课堂礼仪、仪表礼仪等,对学生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及行为气质的培养和提高,具有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 教师礼仪;内涵;表现;学生素质;影响
我们都知道,中国是有五千年文化历史传统的泱泱大国,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中国人是非常重视礼仪的,国家有国家的礼仪,组织有组织的礼仪,公众有公众的礼仪,个体有个体的礼仪,教师应该有教师的礼仪,学生应该有学生的礼仪。礼仪是以尊重为前提的,不懂得尊重他人就不完全是一个懂礼仪的人,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不讲礼仪和没有礼仪的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重视金钱的目的性越来越明显,而重视人文道德修养在逐渐退化,公众的礼仪知识和礼仪实践技能越来越缺乏。在社会现实中,因尊重的缺失而导致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这种尊重的缺失既表现在情感上不懂得尊重别人,也表现在方式上不懂得尊重别人。尊重的缺失也可以说是礼仪的缺失,它不仅会造成人际冲突引发社会矛盾,而且还会造成主体公众形象及相关社会群体和组织形象的急剧下降。导致目前社会中礼仪和尊重缺失的原因是多样的,但礼仪教育的缺乏无疑是重要因素之一,人只有具备了尊重他人的意识,才可能有相应的尊重他人的言行。但无论是作为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行为的礼仪,社会成员都不会自发形成和具备,必须通过教育来促成,因此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加强礼仪教育来提高自身的魅力和增强学生的礼仪知识和礼仪行为。
一、礼仪的内涵及其价值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中国最早的礼仪是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指出:“礼之起,起于祀神,其后扩展而为对人,更其后扩展而为吉、凶、军、宾、嘉等各种仪制。”[1]这种礼仪由祭祖而敬老,由敬老而长幼尊卑,之后的多种礼仪因此而产生。“礼”在中国思想文化体系中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孔子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荀子主张“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古代礼仪所说的“礼”字指的是尊重,即在人际交往中既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别人。古人讲“礼仪者敬人也”,实际上是一种待人接物的基本要求。我们通常说“礼多人不怪”,如果你重视别人,别人也可能重视你。礼仪的“仪”字,顾名思义,仪者仪式也,即尊重自己、尊重别人的表现形式。中国古代的礼仪归结起来主要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阶级社会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典章制度和规范;二是社会生活中根据社会成员身份、地位、长幼尊卑的差异而规定的不同的行为方式和待人接物的程序和规范;三是社会成员自身道德文化修养的重要内容。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礼”的第二和第三层面的内容往往被异化扭曲,完全被统治者用来为自己服务,把礼作为维护、巩固统治和压迫、奴役被?y治者的工具,导致近代以来人们对“礼”产生本能的厌恶,并往往将其污名化,必先除而后快。事实上,随着中国社会结构发生巨变,礼仪的内涵已发生了质的变化,它不再是统治阶级维护、巩固统治的等级秩序和制度,而变成了现代文明调整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固有形式和规范要求。
现代礼仪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各种具体交往中,为了尊重和互相尊重,在仪表、仪容、仪态等方面约定俗成共同认可的准则和规范。现代礼仪以传统伦理道德为内核、以自尊和互相尊重为原则,以个体素质和修养的提升为出发点――因为个体是构成家庭、组织、社会的最重要因子,所以礼仪的价值是多元的,礼仪的立足点在个人,其价值体却体现在个体、组织和社会三个层面,概括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塑造形象,第二协调关系,第三优化社会环境。三者存在逐层递进又相互促进的关系:形象塑造首先是个体形象的塑造,现代礼仪强调个体在提升个人素质和形象的前提下能在各种社会交往中根据社会角色、场合的转变以恰当、得体的行为方式适应场景,并对各种关系对象表达尊重;而尊重他人的人势必也能获得他人的尊重,所以能得体地践行礼仪规范的主体在社会交往中往往都具备良好的形象,并能由此收获不错的公众评价;如果组织中的个体普遍具备礼仪形象意识并能以恰当方式展示,组织形象也会随之提升;伴随着个体形象和组织形象的提升,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会逐渐走向和谐,社会整体环境也将得到优化,从而有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教师的礼仪及其影响
1、微笑礼仪
微笑是教师礼仪最具魅力的武器,微笑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能显示出一个人的魅力和涵养,它不但让人感到亲切,能加深彼此间的感情,也能化解双方的矛盾。微笑还是世界上花费最少的投资,它不花一分钱,就可以给别人带来快乐,也能给自己带来成就,带来财富。微笑是“无本获利”,零投入,大收获。教师的微笑是一盏灯,它能照亮学生暗淡的心灵,驱散他们尚还羞怯的情绪,鼓励他们前进的步伐。教师的微笑是一座桥,它引导学生踏上天边的彩虹,一往无前、追求真理,它像一张醒目的名片,看到了它,就看到了老师那颗纯净慈祥的心。对学生来说,老师的微笑是鼓励,是赞许,是宽容,它能增加同学们的信心,获得同学们的信任,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微笑是活跃课堂的润滑剂,老师微笑着面向学生,学生才会亲近你,并在课堂上与你互动交流,这样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微笑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把微笑带进课堂,并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使它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从而使教育教学的活动得以顺利有效的进行。在课堂上,教师面带微笑并赋之于风趣、幽默、充满诱因或是悬念的语言,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一张笑脸、一声致谢、一声问候、一句道歉,努力为学生做表率,充分体现教师的示范性和率先性。微笑是一种振作、一种魅力、一种风度,在课堂上要微笑着善待身边的每一个学生。微笑不需要资本,却能收到很大的利益,施与者没有任何损失,接受者却有丰富的收获,惊鸿一瞥,却能永远留在记忆深处,纵然拥有万贯家财,没有它也将索然无味;纵然一贫如洗,却能因它而富有。[2]
2、语言礼仪
教师要讲普通话,普通话说得好的老师,让人感觉他(她)与素质同在,与形象同伴,与文明同行。声不在高,但清晰有穿透力;话不在多,但准确能够到位就行。批评不可避免,但要以尊重人格为前提,若被学生顶撞,以幽默化解尴尬,切忌语言粗暴粗俗。教师要记住学生的名字,而且很容易的叫出来,等于给别人一个巧妙而有效的赞美。教师能真诚响亮的叫出学生的名字,能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有利于课堂上和学生互动。教师在课堂上语速要适中,以学生能够听清楚,讲话者和听话者都有精气神为准。要抑扬?D挫,注意语调的高低起伏,教师在讲课时,要注意语速的变化,音调的高低,就像一首交响乐,搭配得当才能和谐动听。教学中要经常用礼貌用语――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等。教师的语言对学生的影响不仅贯穿于学生受教育过程的始终,而且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情境、不同的教育对象,用优美高雅、得体的语言去爱护学生、鼓励学生、启发学生、赞美学生、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教师批评学生要有教育性、艺术性,以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爱护学生、鼓励学生为主,因为教师的语言,对孩子自信心的形成十分重要,积极的语言不仅能使学生体验到快乐和满足,而且还会在此基础上产生自信的情感体验,激起拼搏上进的愿望,“驴脑袋、笨蛋、蠢猪、草包、一文不值”等,对学生是多么大的伤害和刺激,这些教师不符合教书育人的光辉形象,根本不配当老师。
3、课堂礼仪
教师走入课堂应当稳重、轻盈、目光亲切、和蔼,师生彼此行礼,在上课时与学生进行目光交流,掌握学生的思维动向,老师一个亲切的眼神、一个关怀的举止、一句温暖的话语,都会给学生留下难忘的记忆。课堂上要关闭手机等通讯工具,尽量避免外界的干扰,不发牢骚,不说负能量的话,教师要站在讲桌与黑板之间,即教室的中央最佳位置,这样的位置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感到舒适。教师在讲台上小范围走动,适当调整位置,可以打破单调的课堂氛围,减轻学生的视觉疲劳,让学生感到轻松,让学生听的轻松、愉悦、喜欢听课,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一个人的气质、自信、涵养往往能从他的姿态中就能表现出来,教师的目光要柔和、亲切、有神,给人以平和、易接近、有主见之感,配之以手势,手势要得体、自然、恰如其分。经常接受称赞的人,更愿意赞美别人,老师要通过捕捉同学们成长中的点滴,多多赞美表扬会更大程度地激发和树立同学们的自信,教会孩子礼貌且会赞美,对别人的赞美说声“谢谢”,是非常重要的。
4、仪表礼仪
一个人的穿着打扮是他修养、品味、地位的最真实写照,服饰不仅体现着装者个人的仪表,增加人际交往的魅力,体现着装者的文化素养与精神风貌。教师天天面对学生,切忌穿着脏、乱、破,过分暴露、过分透明、过分短小、过分紧身的服饰、过分随便,会给学生留下不好的印象。穿着得体、打扮适宜,能够正确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自身服饰的修养,成为讲究礼仪的典范。教师不但要授人以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人以德,教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他们服饰形象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一位衣着整洁、得体、庄重又富有时代感的教师往往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促使学生高效学习。一个人的仪态表情和风度全面反映了一个人的素质、受教育的程度及能够被人信任的程度。一个人举止端庄文雅、落落大方,就能给人以深刻良好的印象。优雅的仪表,能够帮助一个人得到良好的社会声誉,想要别人喜欢自己,自己要先喜欢自己。老师要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饱满的情绪、大方自然的精神,在课堂上,要神采奕奕、精力充沛,显得富有自信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氛围,一个精神饱满、大方自然的老师会给学生留下自信、乐观、进取的印象,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激情,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总之,礼仪是一个人的内在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及其行为气质的综合反映,它是一个人思想素养的外在表现形式,凡是把人内心待人接物的尊敬之言、以令人愉悦的方式,规范的言谈举止表达出来,就是礼仪。礼仪是社会人际关系中用以沟通思想、交流感情、表达心意、促进了解的一种方式,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润滑剂和联系纽带。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是提升自身的师德修养,因为教育者本身的德行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本身表现出来的师德修养,直接关系到教育实践的成败。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开展礼仪教育,一定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让学生能够自觉自愿地追求礼仪价值的本质。
【参考文献】
[1] 郭沫若.十批判书[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8.[2] 林春丽.学生期待微信的老师―教师礼仪漫谈[J].广西大学学报,1999(5)87-90.【作者简介】
汤红伟(1964-)男,云南陆良人,云南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高中政治教学研究.
第五篇:浅谈教师言行举止对幼儿的影响
浅谈幼儿教师言行举止对幼儿的影响
浅谈幼儿教师言行举止对幼儿的影响
【摘 要】在当前社会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人们更多关注孩子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幼儿园教师的自身素质和言行却往往不被人重视。孰不知,教师良好的语言态度和合格的行为规范对孩子身心健康和谐的发
展是有深远意义的。本论文以研究幼儿教师语言态度和自身的行为对幼儿的影响为方向,希望能以此找到改善幼儿教师不规范语言态度和自身行为的方法,以便更好的为幼儿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成长环境,进一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的成长。
【关键词】教师行为
自身素质
行为习惯
语言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在当前社会幼儿园老师虐待儿童事件频频被曝光,用针扎孩子,用书包砸孩子头。幼儿园虐待儿童的新闻接连发生,原因很多,最根本的,还是幼儿教师自身的素质问题。教师良好素质和言行对孩子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是有深远意义的。教师的良好行为习惯是幼儿学习的直接范例,因为老师的行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环境是影响幼儿成长的三大环境因素,但其中幼儿园又是对他们发展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幼儿园的教师与幼儿朝夕相处,关系密切,教师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行为习惯的形成。所以,幼儿时期,教师在孩子的心目中是最具权威的人,是孩子最爱模仿的对象,教师的良好行为习惯将有效地影响着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
语言在幼儿的认识和思维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幼儿阶段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错过这一阶段,或者在这一阶段给幼儿以不恰当的示范或指导,那么很可能使幼儿出现语言障碍,或者形成不良的语言交往习惯。相反,在正确教育方法影响下,幼儿语言和智力的发展是可以得到加速提高的。
二、从幼儿教师言行角度对幼儿的影响
(一)幼儿教师语言态度对幼儿的影响
“语言态度”是指人们对语言的看法和所采取的行动,这种看法和行动有可能是积极的也有可能是消极的;这里所说的“教师语言态度”是指包括教师对自身和对幼儿两个方面的语言态度。每位教师的语言态度都具有一定的倾向性──或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只是程度不一而已),而这种倾向性必然对幼儿的语言态度、语言能力和语言面貌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1.教师自身的语言态度对幼儿产生的影响。
语言态度本身可从不同的角度区分为情感和理智两方面,幼儿的语言态度是属于情感化的,因为幼儿的生活经验贫乏,语言水平低,不能对特定语言实用价值和社会地位进行理性的评价,因而幼儿的语言能力除外在教育外很大程度上依存于教师的语言态度。如幼儿在倾听教师讲述时在情绪、情感上常常有较明显的反应,我们常看到这样的镜头:教师有表情地讲述故事,幼儿伴随着老师的讲述不时表现出与故事意境相一致的或喜、或悲、或笑、或哭、或高兴、或生气的表情和动作,得意之处甚至会跳起来。
因此,教师自身的语言态度(声情并茂)在教育过程中对幼儿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教师对语言态度的认识如果是积极的,那么,他就会关注自身的语言面貌和语言行为。如坚持用普通话交谈,谈吐自然、亲切,恰当地使用词语,声音抑扬顿挫等,让幼儿感受到教师语言的亲切、幽默、动听等,从而对语言产生浓厚的兴趣,变得爱听、想说、乐讲。相反,如果教师本身对语言态度的认识是消极的,那么,教师常常不在意自己的语言行为,如说话时习惯用方言,或漫不经心或毫无表情、用词单调等,有的老师较内向,对幼儿或“沉默寡言”,或不苟言笑。试想,幼儿在教师这种消极的语言态度影响下,还会产生喜欢说、乐意说的愿望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此,教师只有保持积极的语言态度,才能
有效地激发起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从而发展语言能力。
2.教师对幼儿的语言态度产生的影响。
教师对幼儿的语言态度同样也包括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教师如果对幼儿的语言表达持关注、支持和认可,并给予积极的回应,就能激起幼儿更强的表达欲望,幼儿就会更想说、更爱说,当然也就更乐说、更能说;反之,如果教师对幼儿语言表达不闻不问、否认缄默,也会影响幼儿表达的积极性。如面对幼儿没完没了的发问告状,教师视而不见,无动于衷不以回应,即使回应态度也是冷漠的、语言也是消极的:“老师正忙着呢,别烦老师!”这样的现象也是有的。尤其是对语言能力较弱的幼儿,情急中的表达更是语无伦次,半天听不懂意思来,老师更是无从回应。久而久之,幼儿就会产生“我说了老师也不爱听,说了也没用。”等消极的自我意识,使幼小的心灵从此蒙上阴影,渐渐地对语言表达失去兴趣,变得不想说、不爱说,运用的频率也因此渐渐减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制约了语言能力的发展。
故而,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热爱幼儿,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幼儿,以自身积极的语言态度影响幼儿,并对幼儿的语言表达给予积极的肯定与支持,不断激发幼儿积极的语言情感,强化积极的语言行为从而加速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二)幼儿教师行为对幼儿的影响
英国资产阶级唯物主义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和教育家约翰•洛克说:“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不可违犯自己的教训,不能任情任性,随时、随地都要有适当的举止与礼貌。否则教师的教育将是白费力气。”
幼儿时期是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自身的意志较薄弱,但行为习惯有着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性。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带着一种社会责任,直接对幼儿起着影响和教育的作用。当教师们经常为了
设计教育活动而忙碌着,殊不知自身的言行便是一种极好的教育资源,这种言行每时每刻影响幼儿。如果教师不注意以身作则和为人师表,光凭集体教师中的“言传”而忽略生活中的“身教”就会错失很多教育良机,甚至产生负面影响。为此,教师注重自身的一言一行、榜样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自身行为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四、改善方法
(一)教师不规范语言态度的改善方法
提高语言素养是教师保持良好语言态度的基础。教师的语言在幼儿语言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影响幼儿语言的发展。幼儿的思维形象,直观,语汇贫乏。语言情境性成份多,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符合幼儿年龄、心理特征和接受水平的前提下,努力提高说话质量,为幼儿做出良好的语言示范。具体的说,教师的语言应做到以下点:
1.规范、准确
做到规范和准确,要求教师在日常的生活和教学中,坚持使用标准的普通话,在语言发音上,做到清晰到位;在词汇要素的搭配上做到准确无误;在语句的表达上做到通畅流利。给幼儿一个完整的、标准的语言示范,这也是幼儿教师在语言修养方面的最基本的要求。
2.浅显、直接
做到浅显和直接,要求教师在说话时,尽量不用或少用“成人的话”;多用实词少用虚词;直接地说,不拐弯抹角;多具体少抽象,让幼儿在听话时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感觉。只有让幼儿能听清、听懂老师在说些什么,语言教育才有可能顺利进行。
3.句式简短、明了
做到句式简短和明了,要求教师在说话时,尽量使用短句、单句,把附加成分多的长句、复句简单化,这样幼儿听起来不会感到吃力,更
便于他们理解和接受。
4.适当地运用体态语
在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的各种语言均对幼儿产生影响。体态语的恰当运用,会极大地丰富幼儿的语言经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当孩子做得对或者犯小过失时,教师冲他点点头,或者摆摆手,用体态语来表示你的赞许或批评,会更显亲切、自然,也会让孩子获得满足和得到应有的尊重。因此,教师在注意有声语言的作用的同时,应重视和充分利用体态语这种非言语的交流手段,来丰富幼儿的语言经验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师不规范行为的改善方法
教师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行为习惯的形成,幼儿时期,教师在孩子的心目中是最具权威的人,是孩子最爱模仿的对象,教师的良好行为习惯将有效地影响着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所以幼儿教师应该为幼儿做出良好的行为模范,具体的说应该做到以下这些:
1.教师应有良好的交谈习惯。自觉使用普通话。语言文明、说话轻声悦耳。
对幼儿使用正面语言,不当面批评幼儿,不训斥幼儿,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
2.教师应养成良好的举止行为习惯。照顾幼儿动作要轻柔、细心。
提问幼儿时,不用手指点幼儿,应用手心向上的“请”姿势。在教育场合,就坐时不翘二郎腿,手不叉腰,不环抱,不背手,不插兜。
与幼儿交谈时,视线、身体姿态与幼儿持平(弯下腰、蹲下身)。带班期间,不允许吃零食,不当幼儿面进餐,不干私活。上班时间不接打私人电话。
在工作时间不闲逛、不扎堆、不串班、不办私事等与工作无关的事情。
户外游戏时不聊天,老师之间保持2米以上距离照看幼儿,不脱离幼儿视线。
(三)政府加强力度提高幼儿教师素质 1.政府应充分认识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意义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对巩固义务教育的成果,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在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发展学前教育成为国家重视、社会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也是教育理论研究的热点。学前教育是奠基性事业,具有极高的个人和社会发展价值。学前教育是幼儿入小学前的准备,为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奠定基础。
2.政府应利用政策的导向,加大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
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制度,严把幼儿教师入口关。严格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实施教师资格注册制度,强化教师的知识更新和能力提高。贯彻执行国家颁布的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组织对未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进行相关业务培训,通过国家统一的教师资格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未取得相应教师资格的人员一律不得在幼儿园及农村学校附设学前班任教。完善幼儿园园长管理制度,加强幼儿园园长管理,建设高素质的幼儿园园长队伍。推进幼儿园保教改革,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
五、总结论
在日常生活及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都应当时时注意以积极的语言
态度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幼儿在环境中得到感染、熏陶,陶冶情操,诱发热爱语言的情感,感受语言交流的乐趣,大胆尝试运用语言和提高运用频率,发展语言能力,让语言更好地为生活服务,不断提升生活质量。教师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才能更好的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注意思想品德修养,树立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形成讲文明语言和规范语言的习惯和观念。、加强心理素质修养,培养积极进取的态度、健康的情绪和坚强的意志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全面发展思维品质,建立合理的思维能力结构,是自己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能力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努力学习专业只是,并不断提高教育理论素养,不断扩大知识领域。深入生活,注意积累丰富社会经验,并从实践中采集口语表达的正误案例,不断探索和掌握口语表达的特点和规律,不断锤炼语言,努力使自己的口语。养成良好的习惯,给幼儿做一个很好的模范,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汪缚天.教师的语言修养及训练.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年4月.[2]赵寄石.学前教育论稿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5月.[3]王晋.新《纲要》引领幼儿教师教学语言的变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
[4]陈红幼儿教师语言的心理卫生要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 [5]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5年 [6]申小龙语言与文化的现代思考新疆:教育出版社2006年9月
[7]周兢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江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10月 [8]赵寄石楼必生.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 [9] 教育部《关于幼儿园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2003 [10] 《学前教育》“亲子园:一种社区非正规学期教育模式”2007.02 [11]檀传室《论师表美》《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
[12]赵连山《学高为正,身正为范》 《现代中小学教育》1999年第10期 [13]刘云燕《幼儿园教学艺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 [14]王振宇《儿童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