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攀比行为对幼儿的影响

时间:2019-05-15 02:14: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攀比行为对幼儿的影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攀比行为对幼儿的影响》。

第一篇:浅谈攀比行为对幼儿的影响

浅谈攀比行为对幼儿的影响

摘要:幼儿攀比心理是幼儿成长阶段教常见的一种不健康心理。其产生主要是社会环境影响,如今社会家长的太过溺爱孩子加上家长之间的攀比无形中给幼儿造成了影响。幼儿攀比心理的行为表现包括对食物上、玩具上、衣服上、和汽车上等物质的追求。指导每个家长把握好对孩子的爱的程度,首先家长必须自己先要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并且通过教师公平关爱对待每一个幼儿,以及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是消除幼儿攀比心理的主要方法。与此同时,正确引导孩子看待竞争意识和不健康攀比心理的表现,合理引导孩子看待竞争意识,可以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关键词:幼儿 攀比行为 攀比心理

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幼儿发现别的小朋友有一个新买的玩具,他就也想要,吵着闹着要爸爸妈妈给他也买一个,然后有一部分幼儿如果家长不答应,便用不吃饭的招数来威胁父母“投降”。其实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幼儿的攀比心理”。在《浅谈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提出:影响幼儿心理健康主要是由社会、家庭、这两个方面,在家庭方面中,家庭结构简单,生活的空间狭窄、还有就是父母教师的方式不合理,就像过分保护溺爱孩子。

一、概念界定

攀比就是指不顾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条件,盲目与高标准相比。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不根据自身资源,盲目的跟风攀比,攀比一般通常产生在攀比心理的个体与被选作为参照的个体之间往往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导致自身被尊重的需要过分夸大,虚荣动机增强,甚至产生极端的心理障碍和行为。然而攀比心理则是在心理学上被界定为中性略偏阴性的心理特征,就是个体发现自身与参照个体发生偏差时所产生负面情绪的心理过程。根据产生的作用不同,攀比心理分为正性攀比和负性攀比。

正性攀比是表示证明的积极的比较,它可以在理性意识的驱动下的正当竞争,这常常可以激发每个人积极的竞争欲望,解决问题的动力,这往往可以促使人往正能量发展。而负性攀比就是指一些消极的,往往伴随情绪心理障碍的比较,会让每个人陷入沉思,并且对自己产生精神压力和极端的自我肯定或者否定,负性攀比会使人往不好的方向发展。

二、幼儿攀比心理的原因

如今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快,生活水平质量也不断提升,做家长的都十分会疼爱自己的孩子,想让自己的子女打扮得比别人更漂亮、时髦。并且,一些家长不愿落后于别人,只要想买什么,基本都会答应要求,这就为幼儿之间的攀比行为的提供了有利条件,往往家长听到孩子说别的小朋友也有那个玩具,一般都会也给自己孩子买一个相同的玩具,不干落后别人。幼儿产生攀比心理的原因不光光只有幼儿自身的原因,往往在家长和家长交流的过程中,有些家长会进行东西的对比,并进行攀比,虽然都说幼儿还小什么都不懂,但这攀比这个行为已经被幼儿所记住并加以利用。这个细节往往会被大家忽略,可这个细节是最重要的,幼儿最喜欢模仿大人,在倾听家长之间的谈话过程中,无形中已经模仿了大人之前攀比的行为,从而导致和别的小朋友进行攀比,在学校,有些教师会无意识的说“我们班谁衣服穿的最漂亮”、:“谁的玩具最好玩”之类的话语,这也会给幼儿造成影响。

三、幼儿攀比行为表现

在近几年的调查分析和在幼儿园的体验,发现现在社会在飞速的发展,幼儿的生活质量也越来越高,从以前简单的书包,到现在有图案有形状的书包,幼儿往往会因为别的小朋友背的书包很好看,而产生羡慕,并且想买一个比别人更漂亮的书包,在饮食方面,许多家长由于疼爱孩子,一般都给孩子买最贵的最好的食物,现在代购行业的不断兴荣,许多家长和家长在交流中会涉及到幼儿饮食方面的问题,有些幼儿便听到了自己吃的都是代购的名牌食物,从而导致在孩子和孩子之前的聊天中,经常很自豪的说我妈妈给我买的都是国外代购过来的,无形中就给幼儿造成了不良影响,在衣服方面,有些家长给幼儿买了许多好看的衣服,然后幼儿在平时和别的幼儿交流的过程中,会相互比较,这是我妈妈买的新衣服,你的衣服没有我的好看,然后没有别人好看的幼儿就要回家吵着闹着要爸爸妈妈买新衣服,在玩具和生活方面,孩子的年龄都比较小,他们的攀比很大部分逗来源于模仿。孩子最明显的攀比则是表现在物质上面。而玩具就是孩子在物质上攀比最多的东西,有的孩子会把新买的玩具带到幼儿园里想别的小朋友炫耀,然后一些小朋友则会回家要求也买一个新玩具带到学校,一般男孩子都喜欢带小汽车奥特曼类似的玩具,而女孩子喜欢带洋娃娃之类的玩具,在幼儿平时的交流中我发现,有些幼儿已经对汽车有一定的了解,会与别的幼儿交流爸爸妈妈开什么车子,从而会导致一部分幼儿产生悲观心理。

四、消除攀比行为的对策

现在幼儿攀比行为这个问题越来越严重,那如何正确的引导幼儿消除攀比行为呢?首先要从家庭做起,我们常说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幼儿在家庭的时间比较多,我们家长应该在物质方面对幼儿最真实的的需求来给予满足。有些家长喜欢用成绩来要求幼儿,我们应该不要把自己孩子和别的孩子进行比较,并且要摆正态度,改变自身的不足,并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作为老师我们更要注意幼儿攀比的心理,适当给予一些表扬,尽量引导幼儿向正面攀比发展,平时我在教学活动中可以说“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很乖”,“今天我们班小朋友衣服穿的都很好看,”在玩具方面,看到别人的玩具可以引导幼儿借同学的玩具玩一玩,在衣服方面也要穿的温暖,不能和别人进行对比,比谁的衣服更漂亮。

五、总结

通过以上的论述发现,负面攀比对幼儿造成了质的改变,影响到我幼儿健康茁壮的成长,给幼儿心理造成了负面作用,然而正性攀比则是可以引导幼儿向积极的方面进行发展,给幼儿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攀比对幼儿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正面影响促进幼儿的发展,负面影响则是影响幼儿的发展。

第二篇: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的影响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一个人如果在幼儿阶段养成良好的饮食、睡眠、学习、卫生等习惯将会终生受益;反之,如果养成一些坏习惯,以后要改正过来,就很困难。

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形成,究竟有什么影响,我在全园范围内作了一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并结合使用观察法和谈话法,结果显示:

1、在幼儿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方面

63%的幼儿能坚持做到饭前便后洗手,67%的幼儿能保证每天刷牙一次,26%的幼儿能做到早晚刷牙两次。结果显示:在幼儿卫生习惯较好的家庭中,家长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的占98.5%,只1.5%的家长表示会在幼儿不注意的情况下偶尔偷次“懒”;而卫生习惯较差的幼儿,其家长在生活卫生方面的表现成了幼儿养成不良习惯的活教材。另外,家长在医疗卫生部门工作的幼儿,都有很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以上结果充分说明了,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随心所欲的教育,结果只能使幼儿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2、在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方面。

统计分析显示: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与幼儿家庭结构有很大的关系。从本次调查结果看,需要家长帮助脱衣服的幼儿占被调查总数的16%;吃饭需要家长来喂的占被调查总数的15%;玩过的玩具需要家长来收拾的占被调查总数的23%。把这些“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幼儿与其家庭结构互相对照发现,他们当中有85%是生活在三代同堂的家庭里。

三代同堂家庭中,爷爷、奶奶等祖辈家长视幼儿为掌上明珠,事事不舍得放手让幼儿做,幼儿既得不到学习和锻炼,又养成了懒惰的坏习惯,所以生活自理能力极差。

3、在幼儿学习习惯的养成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幼儿学习习惯的好坏与家长的学历有很大的关系。家长的学历越高,知识就越丰富,越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对幼儿的教育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上得心应手。那些学历较低的家长,知识的贫乏,使他们认识不到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幼儿以后成长发展的重要性,更不能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来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4、在培养幼儿礼貌待人的良好习惯方面。

我重点调查了对待家中老人的态度。36%的家长能做到注意自己在家中尊敬老人,为孩子树立榜样,10%的家长虽不太注意自己的言行,但也注意教育幼儿要尊敬老人。这说明占被调查总数96%的幼儿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尊老教育,这些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尊敬老人方面的表现也是比较好的。另外4%的家长没有想过教育幼儿尊敬老人这个问题,自己在家中的表现也比较随便,结果发现这些家庭中的幼儿在尊老方面表现较差。

家长的职业差异、素质高低等因素,导致家庭教育的侧重点和力度有所不同,使得幼儿在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表现迥异。我们应重视家庭教育在幼儿行为习惯养成中的作用,使家庭教育成为帮助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力量,而不是成为幼儿不良习惯滋生的温床。来源: 东方之星

第三篇:幼儿攀比行为现状研究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一、研究意义

本课题的理论意义是将丰富幼儿攀比行为现状研究的研究,为幼儿攀比行为成因分析提供理论支撑。

本课题的实践意义是为幼儿、幼儿教师、幼儿园、家长提供矫治幼儿攀比行为的指导和帮助,希望帮助幼儿养成良好消费习惯以及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二、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攀比最初的基本解释为抓住某种东西往上爬,主动去接近另外的东西,后来的延伸意义是指不顾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条件,盲目与高标准相比,比如在消费等方面一味比高,不甘落于人后。

钱来娣(2012)在《浅谈幼儿的攀比心理》指出,从心理学角度讲,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自我意识逐渐加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逐步建立,开始有了争胜心,这也就是幼儿攀比行为的成因。但是对于幼儿的争胜之心,不能一味否定,因为这也是促使幼儿积极向上的一种动力,对幼儿未来的成长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只要不过分,他们的模仿行为和好胜之心都应当加以保护,而不是压制。

沈贵鹏(2005)在《学生攀比现象透视与引导》中详细论述了攀比行为的内涵,而且沈教授对于攀比内涵的认识非常深刻,他认为攀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一种心理、一种行为。随着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国内的很多地区先后富裕起来,经济不再像之前那样紧张,所以人们开始追求更多,攀比之风也由此而生。生活中人们对攀比的理解通常是广义上的,即不顾自身的具体情况与条件,盲目与高标准比较。我们所理解的攀比,一方面是指盲目与他人比较,不顾自身实际、不管后续影响、不符教育要求的现象;另一方面也包括那些积极进取的,在攀比的同时,看到自身不足,加以改进,取长补短的正面现象。我认为幼儿存在攀比心理的主要表现就是争强好胜,不肯接受落后于他人的情况,表现欲较强的幼儿甚至会因此而与其他同学发生争吵,更严重者还会发生行为上的纠纷。幼儿存在攀比行为不是个例,而是普遍存在于广大幼儿中。

(二)研究现状

攀比属于比较方法的一种,是正常的心理现象。这种心理的产生有其客观的必然性。因为人都有向上的心理,孩子也总想自己比别人好,希望得到比别人更多的夸奖,获得自己心理上的满足。国内的有关学者对于幼儿的攀比行为一直比较重视,发表了很多著作来阐述这一行为的涵义及成因。

(1)幼儿攀比行为的危害

经常攀比,对幼儿的身心健康都有不利的影响。在攀比中,视同伴为对手,视父母的拒绝或否定为不疼爱。长此以往,可能会扭曲儿童对人际关系的正确认知。消费攀比还容易使一些儿童形成崇尚物质、任性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性格。此外,攀比心会导致幼儿追求虚荣,追求同学的羡慕,增加精神负担,在攀比中孩子一旦处于下风,情绪容易低迷。

时间久了会导致幼儿滋生诸多不健康的心理,所以幼儿的攀比行为危害非常大。

(2)幼儿攀比行为的成因

①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为幼儿攀比的行为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家长的溺爱,让幼儿的攀比行为有了经济基础;

③幼儿判断是非能力较差性为他们的攀比行为提供心理基础;(3)改善幼儿攀比行为的措施

①家长、教师要把握幼儿攀比行为的程度,适时予以纠正。②父母不要溺爱幼儿,防止出现攀比惯性。

③从家长、教师自身做起,从小培养幼儿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研究课题的切入点

现代社会对幼儿攀比行为的探讨除了分析形成的原因及危害外,同时应该更多关注如何减少幼儿攀比行为,共同矫正这种不良行为的措施,对培养幼儿良好个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有的研究集中在幼儿攀比行为产生原因的分析,本文除了对幼儿攀比行为产生原因进行分析,还将对幼儿攀比的具体行为进行阐述和分析,本文的切入点就是幼儿攀比的具体行为分析。

(四)参考文献

[1]沈贵鹏.学生攀比现象透视与引导[J].思想·理论·教育,2005(22).[2]王雨晴,陈英和,肖兴荣.幼儿心理理论和元认知发展关系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3]武建芬.幼儿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4]田景荣.谈谈孩子的消费教育[J].父母必读,1994(8).[5]钱来娣.浅谈幼儿的攀比心理[J].教师,2012(1).[6]Matthias Kunze, Mathias Weske.Comparing Behaviour.Behavioural Models.2016.[7]Stephen J.Handel.Children’s competitive behavior: A challenging alternative.Current psychology,1989.三、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和预期目标

(一)研究内容

1.了解幼儿园中部分幼儿攀比的现状。2.分析幼儿攀比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本文通过在CNKI中国期刊网、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CNKI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及人大复印资料数据库中搜索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并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才提出自己的看法。2.访谈法

采用非结构式访谈,对5所幼儿园中抽样调查的30名幼儿教师进行访谈,以幼儿园中幼儿存在的具体攀比行为为主题进行访谈。3.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有关幼儿攀比行为的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家长跟幼儿老师,填写在家及幼儿园的攀比行为情况,其中家长和幼儿教师各30份,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第四篇:攀比行为分析

姓名:刘瑶学号:班级:经济与管理学院

宜宾学院

组 织 行 为 学 论 文

111401011

11级1班 基于归因理论分析大学生攀比行为

经济与管理学院2011级1班

刘瑶

学号:111401011

摘要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攀比作为一种古已有之的社会现象目前已经愈加突出。正确认识和对待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攀比现象,对于调动人们奋发向上,勇于进取,积极竞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当代大学生攀比现象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文献阅读法简单回顾了国内外攀比现象的研究现状;其次,在明确其研究意义的基础上,对“攀比”进行概念澄清,弄清楚本文的研究范围,并且在此基础上从家庭、大学生自身两个方面对大学生攀比现象中出现的问题做出归因分析和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关键词:原因

大学生

攀比

个人

家庭

一、引言

1、研究背景

面子文化在中国已经具有很悠久的历史,面子是中国文化传统文化、传统价值观、人格特征、社会文化的耻感取向共同作用的综合体。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我国留美人类学家胡先缙首先将面子研究带入社会科学探讨的领域。直到今日,中国的面子文化已经逐渐演变成今日的攀比文化。

因为现在我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因此,在校园里的攀比行为也越来越随处可见,甚至表现的越来越突出。这些现象也被教育部重视并提出解决方案,2004年9月1日北京市中小学生开始执行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并且首次将“生活不攀比”单独列出,这些足以证明攀比行为已经对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才会导致守则的更改。其实在国外很多地方都是禁止学生之间的攀比行为的产生,例如日本不准中学生烫染头发,新加坡不准中学生穿名牌服装。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国家发展的使命,掌握着国家将来的关键,尤其是在如今国际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保证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更加的重要,对大学生攀比行为进行合理的分析与引导对大学生的道德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研究意义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攀比是为了大学生能够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以后更快的融入到社会中去埋下伏笔;不良的攀比会导致消费观念的错乱,因此此项分析研究可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除此之外,攀比心理负担也是攀比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所以减轻心理负担,促进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建设也是重要意义之一。

二、“攀比”的概念

“攀比”这个词语在中国研究的比较晚,最早的也是近几十年里发生的,而美国对攀比的研究早在上世纪初就开始了。因此,我们现在对攀比的概念界定主

【1】要是依赖于美国的研究结果。首先,Leon Festinger于1954年提出了社会比较论,在向上的社会比较中,跟那些更社会化的人比较;在向下的社会比较中,作逆向比较。Festinger认为攀比就是“社会比较”,他认为人体内存在一种评价自己观点和能力的驱动,当缺乏用来评价的客观源的时候,个体就通过与其他人进行比较来评价自己,并且发现自己与其他人发生差距时就会向上攀登以来缩减差距。其次,James Stemble Duese nberry【2】认为攀比就是“示范效应”,他认为人们为了获取更高的社会地位,就必须满足高地位群体所“示范”的行为标准和消费标准。在中国对攀比的定义实在太少,但是也还是有几个比较正规的定义,任校凡【3】认为攀比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是人的需要、社会环境以及群体心理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中国的定义主要是根据各方面的影响综合而来的。这篇文章将主要根据任校凡的观点来对大学生攀比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与引导。

攀比并不是大家所认为的只有弊的一方面,其实还是有利的一方面。它主要是通过价值观的正确与否来确定攀比的性质,正确的价值观是属于正性攀比,它会人们产生正当竞争的行为和理性的思想;错误的价值观是属于负性攀比,它会让人们产生情绪不稳、心理障碍、注意力差和极端思想的现象。

三、攀比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攀比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个人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和社会原因,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属个人原因和家庭原因。所以,本篇文章将会针对个人和家庭这两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

1、个人原因

在影响攀比行为的产生上,个人原因是有很多种的,其中最主要的有个人心理、自我教育和价值观的取向。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因此,个人心理会影响到自我教育的水平和价值观的选择。

当学生的个人心理是属于积极向上的,就会从心理上产生一种激励的因素,促进人们的大脑选择正确的攀比方向。而当学生们的心理呈现出比较低落的情绪时,就会让大脑产生极端的思想,想要取得成功,不管是什么办法都要使用即使成功的手段是不正确的。

其实影响学生的个人心理也是有很多方面的,最主要是学生的素质、父母的素质和社会观念的影响。学生的素质是个人心理健康与否的关键因素,崇高的思想品德会让学生的心理积极健康,不会想到使用一些不正当的手段,会让他们的大脑对事情的对与错作出正确的选择。其次,父母的素质也会影响到孩子们的素质,因为这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层次,并且父母每天和孩子呆在一起,再加上学生天生的学习能力,会导致学生学习父母,这样父母的素质的高低就会有重大的区别。因为学生们除了在家里呆的时间长以外就属学校的时间长了,俗话说一个学校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因为学校里的每一位同学都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思想,也就是说学校里也会存在社会中的各种观念会对学生选择哪种观念作为自己的观念产生影响。

自我教育是以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主观世界和教育自己的全部过程﹐又称自我修养。即人们以自己已经形成的思想品德为基础﹐而提出一定的奋斗目标﹐监督自己去实现这些目标﹐并评价自己实践结果的过程。也就是人们说的自我批评。自我教育是德育的一种方法。在中国古代非常重视自我教育,孟轲曾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自我教育的能力决定着人们自我反省与自我批评的程度,这一点对于学生们攀比行为的产生有着很大的作用。李世民曾经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找一个比自己优秀的人为目标,每天反省自己与他人比较起来有什么不足并且为之努力。所以,攀比方面自我教育很好的同学应该是选择了一位懂得节约生活的目标作为自我反省的方向,强烈控制自己的不正当攀比行为的产生。

自我教育的程度决定着对自己错误的行为的认识程度与改正行为。只有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认识深刻的人们才会立刻更正自己的错误,而对自己的错误不能认识的人们会一直以错误的状态走下去,所以即使自己有了负性的攀比行为也不会认识到它的弊,会一直坚持下去这种错误的行为,并且愈演愈烈。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价值观的内容,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是光荣还是可耻的评价标准。思考价值问题并形成一定的价值观,是人们使自己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达到自觉的重要标志。而价值观取向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所以,价值观的取向正确与否关系着攀比行为的正负属性。

价值观的取向也是攀比行为的取向,只有选择正确的价值观,那么它的攀比行为才会走向正性攀比,通过正当的攀比行为来缩小自己与目标之间的差距。选择错误的价值观,就会导致极端思想的出现,这不利于大学生们的健康道德的建设。

其实影响个人原因的个人心理、自我教育和价值观取向也是相互影响着的。而且这三点是相互交织的,缺一不可。

2、家庭原因

孔子曾经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而家庭绝对是大家成长之路上必不可少的一位师父,而且家庭的影响是从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就有了,所以家庭对于大学生的攀比行为的产生有着密不可分的作用。在这里的家庭影响因素主要有两方面,家庭经济是基础,家人的思想灌输是支柱。这两方面相互交织的对我们的思想与行动产生影响。

自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呈现腾飞的景象,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我国的经济发展的更快,以致我国的人均家庭收入也翻倍的增加,这为攀比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经济支柱。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认为孩子不能够再受委屈,竭尽全力的满足孩子们的各种无礼的要求,越是独生子女的家庭父母给与的经济支持也就越充足。这就会让大学生们在消费上面无限的攀比,而并不考虑自己所消费的东西是否需要,而且这也会导致大学生们的思想更加的腐败。家人思想的灌输是家庭原因中最主要的因素。人类一切的恶缘都来自于思想的腐败,思想品行不端正,怎么也不会做成功一件事儿。所以家人思想的灌输显得尤其的重要,而家人思想的灌输主要是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家长的期望;②家长的表率;③家长的态度;④家长错误的价值观。

家长的期望。现在的家长的攀比心理常常通过自身的期望传递给孩子。如果家长持有一种积极地攀比心理,那么他们就会鼓励孩子们不要满足于现状,要与比自己优秀的同学比较,努力向优秀的学生靠拢。相反,如果家长持有消极的攀比心理去表达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就会让大学生们产生不正当的思想,让孩子们毕业以后必须做大官或者挣大钱,让大学生们之间的攀比开始变味。

家长的表率。我们每一个人都处于不同的社会群体,而每一个群体都会产生攀比,所以家长们在自己所属的群体里也会攀比。如果,家长们在这些群体里产生畸形的攀比,作出不好的表率,例如享乐攀比一样,这会成为孩子们的模仿对象,产生不好的攀比心理。

家长的态度。虽然有些家长为孩子们表现了积极地攀比行为,但是他们并不理会孩子们是怎样学习他们的行为和表现的。所以家长应该积极关心孩子们的思想与行为。除此之外,有的家长不愿意与通过诚实劳动取得成功的人相比,而热衷于与那些通过投机取巧取得成功的人相比较,这务必会给孩子们带来负面的影响。

家长错误的价值观。首先,溺爱心态使大学生缺乏劳动锻炼,衣食住行几乎都是没有付出任何代价的情况下得到的,也不懂得劳动的艰辛,没有形成独立价值观和责任意识,这就更加助长了大学生们的攀比行为。其次,家长们的补偿心态给本来就有负性攀比的大学生们提供了物质基础。最后,家长的自卑心理也是影响大学生攀比行为的原因之一。有些家庭经济并不宽裕,但是怕自己的孩子被别人瞧不起,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给与孩子富裕的物质基础,这对盲目攀比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4】。

可见,加强对大学生攀比的教育和引导并使之理性回归,家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四、大学生攀比现象的引导策略和建议

为了形成正性攀比行为,对于个人方面我的建议如下: ①进行价值观辨析,摆正心态。大学生想要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就必须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准则,也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准则才能够利于不爱慕虚荣、不贪图享受、不攀比消费。大学生要明确生活上和外在次于别人并不可耻,只有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提高自身的内涵才能保持长久不衰的魅力。

②树立良好的消费观,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科学的消费观是在正确的人生观的指导下,以实现消费者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一种消费态度和消费理念。要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就必须要做到一下两点:首先,树立良好的消费心理,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其次,养成独立的理财能力。在消费中,独立思考是指一切从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出发,兼顾长远计划,量力而行,使自己的消费合理适度,既满足现实需要又免去后顾之忧。独立思考有助于消费者克服消费中的盲目从众、虚荣心理。也只有坚持在消费者中的独立思考,才能有利于安排好个人生活,保证身心健康。

对于家庭,要做到家庭改变观念并树立正确子女观。要做到这些,我认为有以下三点需要做到:

①精神补偿要加以重视。首先,要向子女渗透物质追求要适可而止的主张,丰富子女的精神追求。其次,家长应尽可能丰富子女的精神生活,给与子女不同方面的鼓励使其找到精神支柱,注重在精神上的满足感,分散对物质追求的注意力。然后,家长在鼓励子女的时候要避免单纯从物质角度出发,让孩子现在好好学习以后享受,从而成为功利性的学习。除此之外,重视培养子女的自立意识、责任意识,从思想上培养子女的自理自立能力。

②物质供给要适当。首先,合理供给开销,积极帮助子女形成是非观念,并且根据自己实际家庭情况有计划的、有节制的供给子女各项费用。其次,家长应该关心和引导子女的消费,引导子女在消费上要保持量入为出的原则,并且引导子女理性消费,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可以适当提高消费质量。

③环境的熏陶。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消费方式极为的重要,因此,家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端正自己的行为,以身立教。家长的攀比心理和补偿心理等心态给子女的奢侈消费、攀比斗富产生直接的因素。所以,家长应本着对子女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树立正确的子女管理教育观念,言传身教。其次,让子女参与理财,引导子女学会量入为出,培养孩子节约的好习惯,在让孩子学会理财的过程中好的消费习惯,克服盲目的攀比。

参考文献

【1】L Festinger.A theory of 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es,Human relations,清华大学出版社,1954.【2】DUESENBERRY JS.Income,saving and the Theory of Consumer Behavior【M】:Cambridge Massad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9:22-32.【3】任校凡.正确认识和对待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攀比心理【J】.教育科学.1989(1):34-35.【4】郑霞.大学生攀比现象透视与引导策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

第五篇:浅谈故事对大班幼儿礼貌行为的影响

浅谈故事对大班幼儿礼貌行为的影响

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深圳市罗湖区春天幼儿园

佟立秋

礼貌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它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道德修养的外在体现,是一个文明人的标志。而在幼儿园学习礼貌行为是关键时期,礼貌教育通过让幼儿亲身感知、实践,培养幼儿良好道德素养,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平衡地发展。为了让幼儿更好的学习礼貌、懂礼貌、用礼貌的行为与人交往,我们尝试用故事为突破口,让孩子轻松学礼貌、懂礼貌。因为故事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文学形式,学前期儿童正处于发展成长时期,由于知识和经验有限,又好模仿,是非辨别能力差,所以,要形成良好的礼貌行为习惯只用口头说教是难以达到的。儿童故事能集中、典型地反映现实生活,以活生生的形象反映思想感情,是非鲜明,感染力大,所以通过故事来对幼儿进行礼貌教育,要比任何形式的干巴巴的说教力量大得多。课题“浅谈故事对大班幼儿礼貌行为的影响”是我们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实际情况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提出的。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实践一定能取得非常满意的实验效果,下面就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目标、意义及各项实施办法向各位领导汇报。

一、有关概念、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概念 礼貌:是指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意念和行为,是言谈举止对别人尊重与友好的体现。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规范,是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应当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它包含着对他人的尊重、宽容、谦让、与人为善等良好品质。对一个人来说,礼貌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就礼貌外在的表现来说,它是表示尊敬、友好的态度、语言和动作;就内在的蕴含来说,它是一种尊重人、与人友好相处的心态。

行为:又称举止行动。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表活动。

故事: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某些故事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人们通过多种故事形式。记忆和传播着一定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故事通过对过去的事的记忆和讲述,描述某个范围社会的文化形态,也有说法认为,故事并不是一种文体,它是通过叙述的方式讲一个带有寓意的事件。他对于研究历史上文化的传播与分布具有很大作用。

2、研究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意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中。而礼貌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道德修养的外在体现。故事是幼儿了解世界、认识事物以及表现和表达情绪、情感的一种重要媒介。为了探讨如何在幼儿园活动中通过让幼儿听故事、理解故事、欣赏故事,讲述故事、表演故事,来促进大班幼儿礼貌行为的学习和养成,我选择了“浅谈故事对大班幼儿礼貌行为的影响”作为研究的切入口,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研究。

3、研究意义

幼儿时期是人生成长过程中接受知识最快、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之一,同时也具有很大的潜能。作为教师,我们利用故事这一孩子们感兴趣的文学载体,将礼貌教育融入到故事中,提升孩子的学习兴趣。

二、关于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对于幼儿礼貌行为的研究,一方面源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教育过程中应依据幼儿的学习特点进行整合处理,以使幼儿通过真实而有意义的活动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获得完整的经验,促进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 “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 “ 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等指导内容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结合幼儿园的办园水平及教育发展状况,力图通过园内教师间、幼儿间及师幼间和谐关系,营造文明的教育环境,不断促进幼儿积极、主动地成长。使幼儿园步入“内含型成长、文化型建设”的高品质发展之路。

三、课题的界定和假设

礼貌就是待人接物的礼节及方式,是交往的规范,是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本课题重点以故事的形式研究幼儿文明礼貌用语、幼儿文明礼貌体态和幼儿文明礼貌事件。以幼儿园为研究基地,以解决幼儿的礼貌行为的养成、人际交往的实际问题为起点,选择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进行的科研实践活动。本课题研究的主体是大班的幼儿,主要针对我园的四个大班开展研究活动。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

1、研究目标

(1)通过适当的故事潜移默化地引导幼儿个性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2)通过适当的故事使幼儿受到良好的礼貌教育。(3)通过课题研究,促进大班幼儿良好礼貌行为的养成。(4)通过课题研究,提高课题组成员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

2、研究的内容

(1)利用故事激发幼儿的兴趣,促进幼儿良好礼貌行为的形成。

(2)利用故事吸引幼儿的注意力,锻炼幼儿注意力的持久性。

(3)让故事中形象的主人公成为幼儿的榜样,为幼儿的模仿提供直接的平台。

(4)利用故事教给幼儿一些做人的道理。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整理、领悟,明确指导思想,了解前人研究的结果,作为本课题的观点依托和借鉴内容。

2、观察法:

自然环境是幼儿主要的认识对象。观察是幼儿认识周围事物的最佳途径。我不仅组织幼儿到社区、公园等场所去观察人们的文明行为,还积极引导幼儿在观察中思考和学习。让孩子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对提升自己的文明行为产生浓厚的愿望。

3、教育调查法:

通过问卷、访谈,了解幼儿在家生活、学习情况,为课题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4、行动研究法:教师在研究过程中通过边研究边总结、边改进总结教育调查法出研究经验与不足,逐步调整和完善研究方案。

5、个案观察、案例研究法:

对不遵守规则的幼儿采用个案观察、案例研究能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幼儿的一日生活、学习活动得以正常开展。

6、经验总结法:

通过对教育实践过程的回顾、反思、总结,将教育措施、教育观察、教育效果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组织由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为主要成员的课题组,运用科学的方法,在我园四个大班展开了关于故事在礼貌教育中对幼儿影响的调查。在研究中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不断丰富、完善和改进教育方法和途径,以保证实验研究的效果,具体分三个阶段实施: 1、2015年12月---2016年1月

准备阶段:针对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收集各种类别的蕴含礼貌教育意义的故事。如:童话故事、战争故事、烈士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生活故事等。2、2016年3月——2016年12月

实施阶段:有计划地开展故事教育、教学活动,故事表演活动,及时观察幼儿的表现,收集资料,记录活动情况。3、2017年3月

总结阶段:整理调查报告、案例、影像资料、撰写论文。

七、课题研究成果

1、关于故事教学对大班幼儿礼仪教育的影响的调查与分析。

2、教师在课题中的观察指导个案及成长发展。

3、幼儿成果展示。

4、与课题有关的教养笔记和论文。

5、关于《浅谈故事对大班幼儿礼貌行为的影响》实验报告与工作报告。

6、关于课题研究的音像资料。

八、课题推广的可行性分析

1、用科学发展观的态度指导课题研究,必须实事求是、客观,科学地进行调查研究,重实证、重理性;合理运用行动研究法、观察法、比较法和经验总结法等进行研究。

2、课题研究人员必须加强教育理论学习,以新的教育观念指导自己的实践行动。

3、及时慎重地、细致地收集实验资料,注意收集点滴的实验成果和体会,以保证课题研究获得良好的成果。

4、课题研究中要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作用,鼓励广大教师积极投入到课题研究中来,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

2017年3月

下载浅谈攀比行为对幼儿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攀比行为对幼儿的影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家庭氛围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家庭氛围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摘要 本文通过在阐述家庭氛围和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说明了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下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和一种......

    浅谈幼儿攀比心理

    浅谈幼儿攀比心理 宁波中山艺术幼儿园 郑巧莲 一 、摘要:幼儿攀比心理是幼儿成长阶段教常见的一种不健康心理。其产生主要是社会环境影响,家长的过分溺爱以及家长之间的攀比,老......

    价值观对行为的影响

    在一般人看来,价值观问题和情感问题都是非常神秘而复杂的理论问题,涉及广泛而深入的精神领域,价值观的运行程序具有很多的变量因素,价值观的发生过程具有很强的主观随意性,价值观......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 转眼樊曦孺就要幼儿园毕业了,非常感谢老师让我们写这篇文章,让我们又一次重新审视了一下家庭教育这个对孩子一生非常重要的话题。从2008年第一次走进黄......

    初中生攀比心理对价值观形成的影响1

    浅谈初中生攀比心理对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初中生的生活、学习条件越来越好,但个别学生不顾家庭的实际情况盲目攀比。这种盲目攀比,异化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给......

    信用对借贷行为的影响

    众所周知,信用是奠定市场经济的基石,是维系社会经济生活正常秩序的道德准绳。随着信用经济的发展,我国也逐渐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由于尚处于起始阶......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论文

    论文关键词:家庭教育心理健康论文摘要:人的教育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部分构成。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亦是教育的基础,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从......

    大众传媒对幼儿成长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幼儿成长的影响 姓名:陆琴 班别:05-13 学号:82号 指导老师:唐翊宣 摘要: 社会环境中包含的种种因素都在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产生着飞速的变化,对幼儿教育领域的前进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