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评价行为对幼儿人格发展影响的研究(合集5篇)

时间:2019-05-12 17:53: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师评价行为对幼儿人格发展影响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师评价行为对幼儿人格发展影响的研究》。

第一篇:教师评价行为对幼儿人格发展影响的研究

教师评价行为对幼儿人格发展影响的研究

国信嘉园幼儿园 金灿丽、周晶晶

摘要:教师评价作为教师得天独厚的权利,它是幼儿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影响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本文在分析其现状的同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以提高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幼儿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教师评价行为;幼儿人格

前言

教育中的评价行为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是对教育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以期望达到教育价值增殖的过程。教师对幼儿的评价行为具有管理之意,但更重要的是一种教育活动,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基本环节,是教师实施教育活动的途径之一。

而幼儿是逐步依赖成人对自己的评价到学会自我评价的。他们从成人的评价中获得对自我的肯定或否定。这里的成人很大程度上指的是教师,而教师的评价行为对幼儿行为习惯和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换句话说,教师评价对幼儿的人格的形成产生影响。

一、当前幼儿园中教师评价行为的现状分析

(一)晕轮效应

教师在评价幼儿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一个态度误区——晕轮效应,教师的评价行为中的晕轮效应对幼儿人格发展的负面影响。晕轮效应也指成见效应,指在观察判断和评价某一行为主体的时候,由于该主体的某一方面特征或品质从观察者的角度来看非常突出,以次掩盖了出的这一方面则演绎、扩张开来形成晕轮的作用了教师评价中的这一效应会对幼儿人格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师往往根据自己对于幼儿的喜爱程度和智力测验的结果来区分“好孩子”、“聪明的孩子”、“笨孩子”,肯定性的评价较多地给予在语言和认知发展较好的孩子,而对于“爱捣蛋”、“老犯错误”的幼儿,教师的评价往往是否定性的,使幼儿体验不到教师表扬的自豪和成功的喜悦,而更多的是感到自己不如别人,没其他小朋友聪明,幼儿的挫败感极强,自尊心很容易受到伤害。而且幼儿常常会把教师的评价内化为自己的评价标准,从而容易导致幼儿在完成任务的时候缺乏坚持性和自信心,对自己的能力表示怀疑。正因为这样的晕轮效应,导致教师对幼儿作出不公正、不客观的评价,这样的评价会降低教师在幼儿心目中的权威感,使教师的评价不能发挥作用。

(二)评价标准成人化

教师在进行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中,往往会对幼儿的期望值过高。教师在对幼儿进行评价时会出现言语不当的情况,成年人在对自己同龄人讲话时,往往会考虑到对方的自尊心,而面对幼儿时却很少想到幼儿的感受,忽视了每个幼儿都需要鼓励,需要尊重。

附件一:组织幼儿利用废旧的纸盒进行小制作,在展示幼儿作品时,有一名

幼儿高兴地举起自己的作品让老师观赏,教师一看粘得歪歪扭扭的小飞机,冷漠地随口说道:“你没用心做吧,放那儿吧。”过后其他小朋友都兴奋地谈论今天的作品时,这位小朋友神情沮丧地坐在边上。因为刚才在做作品时,他是很用心做了,但是老师没有给他正确的评价。

附件二:在一次语言活动中.教师给小朋友们讲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以下是师幼对话的情景:

师:过了几天小蝌蚪的身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幼:长出了两条腿)

师:对,在大脑袋和长尾巴之间长出了两条会扑水的后腿,小蝌蚪能游得更快了。

师:小蝌蚪急于找到自己的妈妈,它游哇游,这时它看见了谁?

(幼:鲤鱼妈妈。)

师:小蝌蚪是怎么问的,鲤鱼妈妈是怎么说的?我请几对小朋友来表演一下。(表演完毕)

师:通过表演,大家知道青蛙的外形特点了吗?

(幼:四条腿,宽嘴巴。)

师:小朋友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幼:要是鲤鱼把小蝌蚪给吃了怎么办?

师:„„(愣了一下,然后假装没听见,孩子很失落,觉得自己的问题很愚蠢。)

幼儿一旦感受不被尊重,就会产生一种低落的自我感受,形成一种消极的心态。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蹲下身子与幼儿的视线平行,正确的认识幼儿的接受能力,不要因为一时的疏忽,或是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幼儿,从而对幼儿造成心理上的伤害。

(三)评价语言空泛、缺乏个性

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存在着比较空泛、缺乏个性和真诚等问题,在幼儿园,我们也会常常听到有的教师每天重复的几句话“你不错”、“你真棒”、“你能干”等,仿佛是口头禅似的。其实,这样一般化、笼统化的评价意义不大,开始还能起到一定的效果,后来就变成了空话和套话,并不能让幼儿明确地知道自己优缺点,有时还会产生混乱,不能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效能感,还使师幼关系变得肤浅而形式化。还有些教师喜欢对幼儿进行负面的评价,随意贴标签,如“害羞”、“动手能力差”、“能力一般”、“内向”、“不爱说话”等等,由于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较差,很容易认同教师的评价,结果就会固化他们较低的自我效能感。

附件三:美术活动中,教师对幼儿作品评价的语言往往不具体,缺少针对性。如“画得不错”“有进步”“真漂亮”等,这类语言幼儿听后并不知道自己好在哪里,有了哪些进步。对幼儿创作过程的评价语言也不够深入,缺少启发性。如“你画的是什么”“想想春游你看到了什么”“你是怎样照顾妈妈的”等,这类语言对幼儿来说过于抽象,不易操作,基本上是无效指导。有的教师指导语言虽很具体,但表现出明显的包办代替,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如在幼儿画完一只猫后,老师启发说:“猫饿了得吃饭,给它添上一个食盆吧”。还有的教师不顾幼儿的想法和体验,采用否定性的语言说:“你怎么画了个黑太阳?”“怎么画得乱七八糟的,重画!”以上这些语言与发展性评价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四)评价形式单一,忽视非言语评价

教育评价大方式多种多样,每种方式都有其独特的作用。教师在评价幼儿常常用到言语评价,却忽视了非言语评价及其独特功能。其实,在教育中非言语评价使用起来最简便、最频繁,也最有效,能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独特心理效应。如教师对幼儿某种良好行为的微笑、点头等,对乐于助人者的点头、鼓掌等。这些非言语评价具有其他评价行为所具有的激励功能和调控功能,并且具有其他评价行为所不具有的优势。

(五)评价情绪化

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不开心的事,如果把个人的的情绪带到工作中,大半会对幼儿的心理造成伤害。教师遇到不顺心的事的时候,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就会影响工作的质量。有一位教师因为受到了批评,情绪不好,当两位小朋友发生矛盾哭闹时,教师没有认真了解、安抚,而是大声的训斥两个孩子。于是两个孩子的心理必然受到伤害,其后果往往不可预计。幼儿的心理是稚嫩的,作为成年人理应去小心呵护,而不是去伤害。做教师的也许工作了一天累了,想休息一下,而这时的孩子由于某种原因想亲近你,缠着你做这做那,这时有的教师就会不耐烦地说“去去去,自己玩去。”这样的反应会导致幼儿极度的失望,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二、改进教师评价行为的策略

(一)正确使用表扬和批评

1.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幼儿

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幼儿,不能带着偏见运用表扬和批评。既要看到幼儿的优点、长处,又要看到幼儿的缺点,根据实际情况恰如其分地作出评价。表扬是为了肯定幼儿,促使他们取得更大的进步;而批评是为了避免孩子产生骄傲情绪,为了使幼儿发现自己的缺点、错误,便于及时改正。

2.先抑后扬地安抚脆弱的幼儿

批评对于那些胆小怕事、性格内向的幼儿时,应特别慎重,因为这部分幼儿往往因为老师的批评长时间放不下,表现为情绪紧张、抑郁,对学习活动、集体活动失去兴趣。教师在评价这些儿童时应主义方法的运用,如私下给他指出哪里做得不好,摆事实、讲道理,帮助幼儿真正认识自己的缺点、错误,从而能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批评,如果需要在集体面前批评时,可以采取先抑后扬的办法。这样一来,不但引起这位幼儿的注意,起到了应有的教育效果,而且保护了他的自尊心,避免了不良后果的产生。

3.鼓励表扬“被忽视幼儿”

教师应该重视这部分孩子,应关心他们的成长,应有意识地引导其主动地与其他幼儿交往、积极的参与集体活动、敢于在集体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当然更重要的是对此类型的幼儿应该经常给予肯定和鼓励,特别要经常当着全体幼儿的面表扬他的每一点进步,这样不但其他幼儿开始注意他,愿意与他交往,而且他自己也能逐渐走出自己的封闭的小天地,从而使自己的社会化进程能顺利实现。

(二)灵活把握言语和非言语评价的时机

幼儿有独立的人格,有很强的自尊心,渴望成功,渴望教师能够关注他、表扬他。因此,如果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总是受到教师的冷遇、指责或是被教师不闻不问都会使幼儿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容易形成较低的自我效能感。在对幼儿进行正面评价的时候,要善于捕捉和发现幼儿的优点或成功之处。当儿童有进步时,教师的一句“真棒”、“有进步”的称赞。特别是教师的身体语言动作的支持。即教师运用自己的眼神、表情、手势和其他关怀性的身体动作(如拍肩、抚摸头)等传递对儿童的关爱、肯定与心理支持,如与言语支持有机配合使用,则对儿童的作用更大。当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进步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使幼儿的成功变为可观的,成为推动他继续努力的动力;当然,教师也应该关注不爱说话、不善交际的、胆小、性格内向的幼儿。当他们在活动中表现出色或者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一个赞赏的、满意的眼神,一次肯定的点头示意,一次轻轻的抚摩,都是对幼儿最好的支持和肯定。非言语方式特别是亲密的身体接触在教师评价中尤为重要。教师的微笑、点头、注视、轻轻的抚头、拍肩、握手等都会使儿童感到极大的温暖、关爱和信任,自尊心和自信心都会随之增强。

(三)具体评价为主

教师有时会为了维持班级纪律、组织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等目的实施评价行为,或者表扬遵守纪、完成教学目标的幼儿,或者批评违反纪律、不能完成教学目标的幼儿。尽管教师评价蕴涵的目的不同,但是由于幼儿认知发展水平的局限,他们往往会把教师蕴涵其他意图的评价当作对某个人或某件事的单纯评价。因此,不论教师的评价行为是出于维持班级纪律,还是实现教学目标等目的,这些评价行为都会被幼儿简单理解为对某个人或某件事的评价,并会以此为标准评价周围事件。教师在日常评价中应该以具体评价为主,避免评价空洞和泛化。评价语言要具体,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评价方式具体评价幼儿。具体的评价可以为幼儿提供更多的信息支持,便于幼儿理解评价内容,也利于幼儿评价能力的提高。

如在上述美术活动的评价中,教师评价可采用开放式提问的方式:“你为什么要这样画?”“还可以怎样表现?”引导幼儿边画边思考,完善自己的构思;中大班幼儿能力较强,已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评价他人的能力,教师应更多采用协商和引导的语言,将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幼儿,让幼儿成为评价的主人。总而言之,教师应善于发现每个幼儿的闪光点与不同点,永远不要对孩子说“你错了”,因为艺术是无错的。

(四)在同伴面前慎重评价幼儿个体

教师对幼儿的评价,特别是当众评价行为,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的择伴行为。幼儿不大愿意和一个经常被教师批评的幼儿一同玩耍,相反,他们很愿意和一个经常受到教师表扬的幼儿作朋友。因此,教师在评价幼儿,特别是当众否定幼儿时要慎之由慎。当众的否定评价不仅会伤害受评价幼儿的自尊心,而且会影响其他幼儿的选择行为,容易孤立受批评幼儿,不利其积极自我概念的形成。

(五)从幼儿出发

教师应该客观全面地看待幼儿,在此基础上才能实施评价。教师一方面应该认识到幼儿作为尝试独立的社会个体,作为受家庭、社会文化共同建构影响的社会个体,其行为具有复杂性,出现消极行为在所难免;另一方面更要理解幼儿作为成长初期的个体,他们有着寻求真理、道德、美感的本能,但鉴于知识、表达能力有限,幼儿很多稚嫩的行为也许有着善良的本意,却带来了较为消极的后果。作为教育者,教师在实施评价前应该联系具体场景及幼儿的年龄特征,客观确认被评价幼儿的行为初衷。

客观的评价应该看到每个人的进步,对每个幼儿不同程度的进步都给予恰当而及时的评价。正确的评价应该将目光顾及到每一个幼儿的发展和进步。这种评价是针对幼儿个体的行为的,不能轻易把幼儿放入群体与他人作比较。如果我们总是把幼儿的进步与比他强的人相比,那么他永远看不到自己的进步。所以对幼儿的评价应着眼于与他自身相比,时时处处让他在教师的帮助下看到自己的进步。而且这样的评价是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的,每个幼儿在各种场合都可能得到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在这种情形下,幼儿往往会表现得劲头十足,他得到一次表扬,就期望第二次。这种积极的情绪就会一直支持他向成人所希望的方向努力。

(六)评价方式要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

幼儿的认知是很直观、具体的,如果仅仅依靠语言的力量,评价很难在幼儿身上收到满意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采用一些形象有效的手段配合语言来进行评价。同时要注意,采用了一种教为有效的评价手段以后,也不要一劳永逸,因为从小班到大班,幼儿的心理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不断走向成熟的,使用单一的评价方式势必会减弱对幼儿的吸引力,从而失去应有的作用。

一般来说,小班幼儿比较乐意接受小红花。小红花是一个实物,幼儿看得见、摸得着,在受到老师肯定的同时,他可以拥有它。这使得肯定的评价更为直接,更为有力,幼儿以后就乐意重复受到肯定的行为,从而使正确的行为得到强化。中班幼儿对小红花的态度就不那么热情了。中班阶段,改换一种评价方式,这本身就是对幼儿成长的一种肯定,他们是乐意接受这种改变的。到了大班,幼儿的眼界显然比小、中班幼儿宽多了,思维也更活跃,他们爱想问题,爱探求未知的世界。如果能利用他们感兴趣、向往的事物来作为评价方式,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教师的评价行为追根到底来源于对幼儿真诚的爱。评价就像一门艺术,其艺术力量在于达到对幼儿的激励作用。这就需要师幼之间真诚的交流,增强幼儿的荣誉感和自尊心。作为教师,无论何时何地,都应尊重儿童、信任儿童、理解儿

童,这样的评价行为才是科学的、有效的,才是有利于幼儿形成健康的人格。参考文献

[1] 张建华.试析教育评价对学生的心理影响[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4):105 ~108.[2] 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1~73.[3] 李润洲.教师非言语评价浅析[J].当代教育科学(教育管理与评价),2003(3):47~48.[4] 李淑贤.教师的非言语评价[J].宁夏教育,2003(3):58.[5] 徐伟.幼儿教师运用表扬和批评的艺术[J].幼儿教育,2002(6):52.[6] 季苹,于虎.儿童对教师评价的认识与自我认识[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0(4):222~225.[7] 赵丽敏.教师评价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7(1):60~66.[8] 任其平.教师非言语评价的心理效应[J].教育评论,2000(3):27~28.[9] 郭剑君.论谨防幼儿教育过程中的心理伤害[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6):110~111.[10] 叶平枝.师幼关系与幼儿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语艺术教育研究,2007(9):25~30.

第二篇:教师的素养人格行为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教师的素养人格行为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杨 青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说:“每项成绩的背后都有一种种推动力,它是成绩的基础;反过来这种推动力也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得到加强。”换言之,学生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老师言传身教的影响,那不仅仅是课本的影响,更多是老师个人行为素养人格对学生身心影响。难以想象一个只读课本的学生长大后了会怎样,至少他的心灵之河不会有充沛的水源,不确定有适应于群体生活的本领。

那么教师要具有怎样的素养人格行为才能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呢?

一、综合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知识素养

教师的素养旨在养成一种胜任教师职业所需的各种素质而进行的自觉持续的修习涵养及其综合的过程及其综合发展水平。因为这是个二十一世纪,科技的发达,信息网络高速发展,学生的视野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扩大化,对外部世界所传递的新思想新观念如数家珍如数接收。

那么教师在客观的物质潮流,崇尚品牌的二十一世纪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作为教师要成为一个新型教师才能与时代接轨,那么作为新型教师要具有的知识要与时俱进,时代对教师的素养要求也进入一个新层次。因为教师的举手投足将会追随学生成长每一步,对学生的身心产生极大的影响。尤其当代中学生是跨世纪一代,又大部分属于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以及由于社会、家庭、学校的种种原因,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中可能产生某些心理问题,从而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学生大部分时间就在学校度过,这样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举足轻重,所以教育的真正使命是让学生学会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来充实自己外,还要让学生过得有趣,使其获得精神的自由和生存的技能,而不是让学生产生一种“一入校门深似海”的恐惧感。

作为教师无疑就是一个不仅要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还要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使命。所以作为人民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再学习,使自身掌握其它学科知识,如语、数、外、计机等,传统工具性基础知识,掌握综合性系统知识也有助于适应教育工作的特殊要求,例如开展教育方案研究,如果协调课堂教育工作,以最科学的途径传递学生以知识,在学校教师是一个多角色的特殊体,他是知识的源泉,是辅导者,是学生优劣的观察者,是父母的替身,是朋友。就因为教师是如此多重角色,所以教师具备的素养对学后心理健康的影响很大。

有深厚的素养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知识集于一身的教师,他会让他的学生快乐地学习,快乐地成长,一般说来,可以让学生快乐地学习的教师是具有以下特点的:(1)教师讲课要有条理,能激发学生思考;(2)讲课有深度,既有哲理的启发,又有艺术的感染;(3)方法灵活多样,富于变化而节奏鲜明;(4)态度和蔼可亲,课堂气氛轻松愉快;(5)严格要求学生,评价客观,没有成见和偏见;(6)有风度有个性,语言幽默风趣;(7)多才多艺,有公开发表论文或著作。总的来说这样的教师就是

一、课上得好;

二、对学生的态度好。这也同时体现了爱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且这种爱不是私爱,不是溺爱,也区别于母爱;而是为祖国、为人民、为人类、为事业的爱。这种爱最主要体现的是把课上好,使学生受到启发和感染,给学生以切实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好意识和感觉到在这样的课堂上有深远智慧的启迪和崇高感情的体验时他们就认为这是愉快的享受,而不是痛苦的折磨了,在这样的心态下,学生认识情感必然会协调,意志健全,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

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特别是言传身教,在显性中包含着不少隐性的教育内容,因为教师的素养包含有知识能力和思想道德,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他的知识素养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智力发展,尤其在人文性学科例如语文,教师运用自己的丰富、幽默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包含质感、敏感、通感、幽默感、美感)、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教学中对学生右脑开发。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两个半球的功能明显分工。非智力活动和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都是需要左右脑的协调配合,配合的过程一般表现为以下四个环节:始于观察(右脑),继之于记忆(左脑),深化于思维(左脑),扩展于想象(右脑)即右—左—左—右。传统教育模式基本上是“左脑教育型,即强调的是记忆和思维这两个环节,右脑开发极少,即不注意观察和想象这两个环节,而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必须进行左右脑的教育,即“左右脑协调教育”。

因此可以说教师的素养无疑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产生影响的。

二、教师的行为人格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教师是具有多种角色的身份,所以决定了他的行为就有教学交往和课堂管理行为了。而教师的人格在这样的情况下会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教师的人格是道德、思想、行为举止、气质、风度、知识能力等众多因素的综合,而教师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能够起到培养、引导、感染和促进作用。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文明之树的栽培者,人类灵魂的设计者。”教师的自身的思想人格魅力将会为学生画出一片蓝天,但不合格的教师也会消极地给学生的心灵抹下灰暗的一笔。

为人师表,教师无时无刻不是学生的审美对象,因此教师要具有人格美,也就是包括道德美、学识美和仪表美的和谐统一。教师也要自觉地从这些方面来塑造自己。

道德美和学识美等内在美都可通过外在美—仪表美表现出来。教师仪表要整洁、端庄、大方、高雅而又有时代感,严谨而又和蔼可亲。教师在学生脑海中的形象是教师用自己全部的生活塑造的,但主要是由他的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活动塑造。学生在对教师形象美的感知过程,是由外在美到内在美。外在美以自然条件为基础以服饰加以装点,由仪表来体现,由教学活动来展现,学生在和老师接触下会情不自禁倍受感染,甚至教师的举止会成为学生的榜样。

一个学生在《难忘的毕业照》一文中描写他对于一位教师的印象,入学时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感受,后来这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展示的道德力量深深感染了他。在照毕业照时,大家把老师扶在正中座位上,忽然觉得他的形象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对每一个学生都是严如高山,爱如大海。这就是由内在美和外在美而构成的教师人格魅力,也就是教师的个性特征,它无时无刻不在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叩击着学生的心灵,影响着学生的情绪,感染着学生的精神面貌。

学生和教师交往中总是不知不觉地吸收了教师作为一个人的个性特征。作为一位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总是局部的,而他在学生面前所展示的个性却是完整的,或者说,教师给学生最深印象是他的个性,学生从教师那里学到的最本质的东西是他的风格。

例如有些教师在教学时会有失误,正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该怎样做呢?这里就有一位这样的老师教郑振铎的《海燕》时,板书中出现这样的句子:“海水是皎洁无比的蔚蓝„„“有学生指出,“皎洁”一词用得不当。教师一时也认识不清,但没有随便解释,也没有以师威压人。他说:“那好,咱们就研究一下吧。”就指导学生先查词典看“皎洁”一词的准确含义是什么。然后结合学生学过的语法知识,确定这个句子的毛病是定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最后教师坦率地承认,自己原来没有搞清楚,是在教学实践中经师生共同研究得到了提高,今后无论是教学还是研究都要认真些,不放过每一个细节。这件事不但没有降低教师的威信,而是给学生树立了从善如流的榜样,也密切了师生的关系。

所以一个教师的行为将是影响学生行为的,对学生人格的形成、个性的完整起到积极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点也不为过。一个教师要在心里充满火种,才可以点燃他学生心中的火苗;一个教师的心中要充满光明,才可以照亮他学生前行的步伐。以身作则,时刻为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充满自信地走向社会的广阔空间,这就离不开一个教师对自身的素养和行为人格的要求。

第三篇:浅议幼儿教师的人格素养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

浅议幼儿教师的人格素养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

阜阳电大2011届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朱洪静

不言而喻,幼儿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儿童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不当的动作轻则伤害到幼儿的身体,重则伤害到幼儿的身心。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你可以不“传道、授业、解惑”,但一定不能口无遮拦的指责谩骂;你可以做一名袖手旁观的看客,但决不能动粗打孩子,他的父母都无权利打骂孩子,何况作为教育者的我们?

综观国内外关于儿童身心发展的研究表明,幼儿教师的人格素养对儿童心理的发展,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是儿童是否接受教育的关键,他直接影响到儿童学习的兴趣,学习的外部动机,甚至影响到孩子一生的成长。因为儿童身心发展并不完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的内部动机不强,所以强化外界的刺激,对激起他的求知欲望尤为重要。而外界的强化刺激,一方面来自家庭和社区,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一方面来自于学校,来自与教师的影响。因为教师是维护儿童身体健康的保健师,是开启儿童智力之窗的建筑师,是塑造儿童美好心灵的工程师,是提高儿童审美能力的美容师,是儿童的第二位家长,是儿童的第二依靠人,保护者。所以幼儿教师一定的职业素养是担负起教育幼儿的神圣使命的前提,幼儿教师的健全人格是教育幼儿的关键。【3】 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四个方面来谈幼儿教师的人格素养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

(一)、幼儿教师的人格素养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

儿童有认知发展的需要,许多心理学的研究都表明,童年期是幼儿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教师是开启幼儿智力之窗的建筑师,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4-7岁儿童正处于前运算时期的直觉思维阶段,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直接受知觉到的食物的显著特征所左右,这就决定了他们学习的内部动机不强,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创造性、独立性不强,要满足和强化这种认知需要,必须通过各种活动方式和途径来完成、实现,幼儿教师必须给予帮助和指导,促使幼儿勤于思考,积极反应,主动学习。

而入园儿童都已经能感性或理性地分辨出哪个是“好”老师,哪个是“坏”老师。对其喜欢的教师,儿童愿意听从他的教导,能够以轻松的心情接受知识,进而无形中建构知识体系,对教师给予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反之,儿童很难集中心思,愉快接受,甚至害怕、讨厌去那个幼儿园上学。我的大学老师讲过这样一件事:她把她的聪明可爱的孩子送到一所私立幼儿园,可是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孩子无论如何都不愿去那所幼儿园,没办法只好把他转入另一所幼儿园,进入这所幼儿园,他每天都是高高兴兴地去上学。但是,每次经过那所私立幼儿园时,他总会愤愤地说:“坏学校,坏老师!坏学校,坏老师!”不要说童言无忌,孩子已能分辨出好与坏了!好的老师,他会“亲其师,信其道”不好的老师,他会尽力排斥,更别说要他“信其道”了!

夸美纽斯就非常重视教师的作用,他认为学校工作的成功有赖于教师,认为每个儿童都有学习的潜力,只要教师肯尽力,无论什么样的人都可以造就。“教育人类是艺术中的艺术”所以他要求教师掌握这种教育人类的艺术。

(二)、幼儿园教师的人格素养对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影响 情感教育已被提上议事日程,引起广大专家学者的重视。当代情感教育理论指出:“情感是个体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存的适应机制,认识发生的动力机制,行为选择的评价机制,生命的享用机制。”【4】可见情感是个体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标志,有着其他心理素质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幼儿期是情感教育的关键期。心理学研究证明:情绪、情感是早期儿童社会性行为反映的一种原始动机系统,具有一定的自然先天性,“它的先天预成的性质决定了它比语言出现的更早,并更早地起作用。”埃里克森认为,个体基本的信任感产生在乳儿期,自主感产生在婴儿期,自动感产生在学前期,如果失去在特定时期对某种情感的培养,孩子的情感就不易得到良好发展。另外,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对未来一代来讲,即将面临更为激烈,更需合作,更具挑战性的竞争社会,因而从早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就更显其重要。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提出要萌发幼儿健康情感,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目前众多幼儿园已把情感教育列入课程之中,落实于活动之中。但是情感是个体的内心体验,情感的形成和发展除了要发挥认知的作用外,更重要的是情绪体验的积累,尤其是幼小年龄的儿童,更应该重视情感的引发和体验的积累。这就需要教师适时的引导,潜移默化中促进幼儿健康情感的形成。

儿童的情绪世界丰富多彩,有着广泛的反应范围,从只会哭和笑到种种高级社会情感的产生经历了很长的发展历程,每一发展阶段都应该引起高度重视,长期情绪低落或者受到情绪障碍会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影响儿童适应社会环境。我们应培养儿童良好的情绪,使之健康成长,顺利适应社会的要求,因为良好的情绪还是“个体适应现代复杂的人际关系的社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5】优秀幼儿教师的形象和高尚的思想情操往往会激起儿童情感上强烈的共鸣,儿童会从自己的情绪低谷中走出来,观察模仿他们喜爱的教师的情绪情感。为了和榜样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儿童会主动培养自己较高级的社会情感如道德感、审美感等,会按照吸引他们的教师(榜样)身上的品质或行为来要求自己,激励自己。见到老师伤心,他们会很悲伤;见到老师微笑,他们会很开心;见到老师生气,他们会为自己做的错事感到愧疚;见到老师高兴,他们会为自己助人为乐的行为感到自豪。

优秀的教师会把儿童当成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来尊重。她会蹲下来与孩子交流!不要小看这个“蹲”的动作,它折射出一种平等的教育理念(这是教育的一大成功,良好的开端);反映了一个教师的素质;体现了一种丰富的情感世界;传递给幼儿一个积极的信息;老师是喜欢我的,是想知道我的想法的,从而愿意倾诉,渴望表达,这是一种良性暗示,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幼儿爱的情感的形成。

(三)、幼儿教师的人格素养对儿童意志品质培养的影响

幼儿可塑性很大,童年期是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的奠基时期,应从小培养儿童的意志品质,良好的意志品质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儿童成人后适应社会。由于遗传因素、所处环境各不相同,有的儿童胆怯懦弱,有的儿童胆大妄为。这就需要教师悉心引导,帮助儿童向好的方面发展。

具有良好人格素养的幼儿教师,容易在孩子心目中树立威信,“一般来说,教师的威信高,师幼关系融洽,幼儿就容易接受教师的期望的正面影响,教师对幼儿的期望一般容易取得预期的效果”【6】说服力较强,他(她)的言行举止、处事态度、意志品质会潜移默化影响儿童,容易塑造健全的人格。

儿童喜欢听他喜欢的教师的教导,为了让他喜欢的老师高兴,他会极力表现出坚强、勇敢的一面。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点头,都会让儿童高兴不已,甚至起到“无声胜有声”的作用,给儿童无穷的力量,坚定儿童的决心。

(四)、幼儿教师的人格素养对儿童行为举止的影响

根据皮亚杰思维发展阶段的理论,入园儿童正处于前运算时期的直觉思维阶段(4—7岁)这与时期思维有个特点是:自我中心。儿童“往往只注意主观的观点,不能向客观事物离中,只能考虑自己的观点,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协调。”【7】加之现代大部分儿童出生在独生子女家庭,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非社会行为,进入幼儿园,这些儿童往往会受到挫折,感到困惑,幼儿园不再是自己为所欲为的场所,不再是自己的天下了!

于是“幼儿把教师的态度、信仰、特征、价值观作为他们自己的参照系。”【8】模仿、辨认教师的行为,以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这样教师的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学生,成为他们模仿和学习的榜样。这种无声胜有声的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所起的作用非常大。儿童喜欢模仿他们喜爱的人物,倾向于模仿有能力的、热情的、亲切的教师!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这个实验里教师的热情与教养是受实验控制而变化的。在一个儿童游戏集团里,教师是会教育的,友好的;而在另一个游戏集团里,教师是沉默寡言、干巴巴的。两组教师都担任事前设计好的教育儿童同情和助人的课程。课程结束后,观察在自然情景下儿童的助人行为。那些由热情的教师教过的儿童,比那些由冷漠的教师教过的儿童更加乐于助人。教师的热情显然使教师成为更有效的教师,成为同情和助人的榜样。

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讯而在于实行,因而在儿童面前为他们提供一个永久的,优良的范例是极为必要的。

教师就像儿童的一面镜子,为儿童树立了榜样。

一方面,优秀的教师懂得如何为儿童提供大量交往的机会,使幼儿逐步学会认识自己和同伴,能正确处理自己和同伴之间的关系,使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得到提高,行为举止逐渐适应社会化的要求。

另一方面,儿童从教师身上学习怎样做人,怎样待人,怎样处事,“身教重于言教”,具有较高人格素养的教师,他的教育更容易达到目的,教育效果更明显。

第四篇:浅析教师对幼儿行为的正确评价

浅析教师对幼儿行为的正确评价

幼儿是逐步从依赖成人对自己的评价到学会自我评价的,他们从成人的评价中获得对自我的肯定或否定。因此,恰当评价对幼儿行为习惯和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主观笼统,有失公正的评价,常常会使幼儿丧失前进的勇气和向上的信心。那么,教师如何使自己的评价趋向正确,并使幼儿能从中不断地产生进取的欲望和向上的动力呢?首先,教师的评价要符合客观性的原则。

在幼儿园,我们不难看到这样评‚好孩子‛的情景:老师说:‚某某小朋友这星期吃饭很乖,上课会回答问题,和小朋友也很友好,应该给他评‘好孩子’。‛再‚民主‛一些的做法,便是让似懂非懂的小朋友表决一下。这种面面俱到的评价,看似公正,其实是最容易伤害幼儿的。因为教师费心挖掘那么几个‚好孩子‛,却忽略了大部分幼儿在同一时间里的努力。一个孩子也许在这一点上没有做好,可在另一个方面却进步了。而老师却在求全责备,对孩子的努力视而不见。孩子如果经常处在这样的评价之中,就会失去信心,甚至会不在乎地说:‚我反正评不上好孩子的。‛

客观的评价,应该看到每个人的进步,对每个小朋友不同程度的进步都能给与恰当而及时的评价。这倒不是说给每个人都评上‚好孩子‛,那样的话,又是另一种‚不公正‛的表现了。正确的做法应该将目光顾及到每个孩子的发展与进步。比如说在小班阶段评小红花,只要孩子在某一方面进步,就应给与鼓励。一位小朋友主动扶起摔了一跤的同伴,就可发给他小红花。一位小朋友尝试着自己扣好了扣子,也可发给小红花;一位小朋友上课发言很积极,同样可以发给他小红花。小红花不应成为十全十美的标志,而是教师对幼儿的行为表明的一种肯定态度,它能使幼儿不断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注。

这里要注意的是,这种评价是针对幼儿个体的行为的,不能轻易地把幼儿放入群体中与他人作比较。如果我们总是把幼儿的进步与比他强的人相比,那么他永远看不到自己的进步。所以对幼儿的评价应着眼于与他自身相比,时时处处让他在老师的帮助下看到自己的进步。而且这样的评价是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的,每个孩子在各种场合都有可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在这种情形下,幼儿往往会表现得劲头十足,他得到一次表扬,就期望得到第二次。这种积极的情绪就会一直支持他向成人所期望的方向努力。其次,评价的手段要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

幼儿的认识是很直观,具体的,如果仅仅依靠语言的力量,评价很难在幼儿身上收到满意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采用一些形象有效的手段配合语言来进行评价。同时要

注意,采用了一种较为有效的评价手段以后,也不是一劳永逸了,因为从小班到大班,幼儿的心理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不断走向成熟的,使用单一的评价手段势必会减弱对幼儿的吸引力,从而使评价失去应有的作用。

一般来说,小班幼儿比较乐意接受小红花。小红花是一个实物,幼儿看得见,摸得着,在受到老师肯定的同时,他可以拥有它。这使得肯定的评价更为直接,更为有力,幼儿以后就乐意重复受到肯定的评价行为,从而使正确的行为得到强化。中班幼儿对小红花的态度就不那么热情了。如果此时继续沿用小班的评价方式,幼儿就会逐渐失去兴趣,并在潜意识里产生一种抵触的情绪。因此,在中班阶段,改换一种评价方式,这本身就是对幼儿成长的一种肯定,他们是乐意接受这种改变的。到了大班,幼儿的眼界显然比小、中班幼儿宽多了,思维也更活跃,他们爱想问题,爱探求未知的世界。如果能利用他们感兴趣、向往的事物来作为评价的手段,就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比如在我们班,小朋友对地球仪特别感兴趣,热衷于认识全国各大城市,就采用‚小飞机飞向北京‛的形式,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飞‛过一座座城市,最后‚飞向北京‛。这种形式果然大受欢迎,‚小飞机‛像一块磁石,牢牢地吸引着幼儿。孩子们对飞行的过程充满了乐趣,而且这个过程本身也是他不断努力,受到教师肯定的过程。面对这样的过程,孩子们会做出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行为的努力。

再次,评价要注意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分解。

一直以来,很多老师习惯于对幼儿的行为进行整体的评价。这实在是‚高标准、严要求‛的评价方式。而我认为,对幼儿的行为要做分解,分解出哪些行为是不对的,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毛病是常犯的,哪些是偶犯的,甚至是无意中犯的;还有哪些行为看得出有孩子的主观努力,这样,教师就不会去肯定一切,否定一切。只有教师清楚明了了,才会使孩子知道哪些事情做错了,要改正;哪些事情做对了,要坚持;哪件事情是无意中发生的,下次要注意了。这样的评价即客观、公正,又使孩子容易接受,并从中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怀,从而获得继续努力的动力。对幼儿的表现作笼统的评价,很容易掐灭他们努力的火花。有时候,孩子一天的努力,会由于自己偶尔一次的淘气而告失败,本来期盼着表扬,会以受到老师的批评而告终。这样的评价就很容易挫伤孩子的积极性。综上所述,学会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技能,而且它具有相当的艺术性,对教育的效果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掌握这种技能。

第五篇:浅谈攀比行为对幼儿的影响

浅谈攀比行为对幼儿的影响

摘要:幼儿攀比心理是幼儿成长阶段教常见的一种不健康心理。其产生主要是社会环境影响,如今社会家长的太过溺爱孩子加上家长之间的攀比无形中给幼儿造成了影响。幼儿攀比心理的行为表现包括对食物上、玩具上、衣服上、和汽车上等物质的追求。指导每个家长把握好对孩子的爱的程度,首先家长必须自己先要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并且通过教师公平关爱对待每一个幼儿,以及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是消除幼儿攀比心理的主要方法。与此同时,正确引导孩子看待竞争意识和不健康攀比心理的表现,合理引导孩子看待竞争意识,可以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关键词:幼儿 攀比行为 攀比心理

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幼儿发现别的小朋友有一个新买的玩具,他就也想要,吵着闹着要爸爸妈妈给他也买一个,然后有一部分幼儿如果家长不答应,便用不吃饭的招数来威胁父母“投降”。其实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幼儿的攀比心理”。在《浅谈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提出:影响幼儿心理健康主要是由社会、家庭、这两个方面,在家庭方面中,家庭结构简单,生活的空间狭窄、还有就是父母教师的方式不合理,就像过分保护溺爱孩子。

一、概念界定

攀比就是指不顾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条件,盲目与高标准相比。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不根据自身资源,盲目的跟风攀比,攀比一般通常产生在攀比心理的个体与被选作为参照的个体之间往往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导致自身被尊重的需要过分夸大,虚荣动机增强,甚至产生极端的心理障碍和行为。然而攀比心理则是在心理学上被界定为中性略偏阴性的心理特征,就是个体发现自身与参照个体发生偏差时所产生负面情绪的心理过程。根据产生的作用不同,攀比心理分为正性攀比和负性攀比。

正性攀比是表示证明的积极的比较,它可以在理性意识的驱动下的正当竞争,这常常可以激发每个人积极的竞争欲望,解决问题的动力,这往往可以促使人往正能量发展。而负性攀比就是指一些消极的,往往伴随情绪心理障碍的比较,会让每个人陷入沉思,并且对自己产生精神压力和极端的自我肯定或者否定,负性攀比会使人往不好的方向发展。

二、幼儿攀比心理的原因

如今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快,生活水平质量也不断提升,做家长的都十分会疼爱自己的孩子,想让自己的子女打扮得比别人更漂亮、时髦。并且,一些家长不愿落后于别人,只要想买什么,基本都会答应要求,这就为幼儿之间的攀比行为的提供了有利条件,往往家长听到孩子说别的小朋友也有那个玩具,一般都会也给自己孩子买一个相同的玩具,不干落后别人。幼儿产生攀比心理的原因不光光只有幼儿自身的原因,往往在家长和家长交流的过程中,有些家长会进行东西的对比,并进行攀比,虽然都说幼儿还小什么都不懂,但这攀比这个行为已经被幼儿所记住并加以利用。这个细节往往会被大家忽略,可这个细节是最重要的,幼儿最喜欢模仿大人,在倾听家长之间的谈话过程中,无形中已经模仿了大人之前攀比的行为,从而导致和别的小朋友进行攀比,在学校,有些教师会无意识的说“我们班谁衣服穿的最漂亮”、:“谁的玩具最好玩”之类的话语,这也会给幼儿造成影响。

三、幼儿攀比行为表现

在近几年的调查分析和在幼儿园的体验,发现现在社会在飞速的发展,幼儿的生活质量也越来越高,从以前简单的书包,到现在有图案有形状的书包,幼儿往往会因为别的小朋友背的书包很好看,而产生羡慕,并且想买一个比别人更漂亮的书包,在饮食方面,许多家长由于疼爱孩子,一般都给孩子买最贵的最好的食物,现在代购行业的不断兴荣,许多家长和家长在交流中会涉及到幼儿饮食方面的问题,有些幼儿便听到了自己吃的都是代购的名牌食物,从而导致在孩子和孩子之前的聊天中,经常很自豪的说我妈妈给我买的都是国外代购过来的,无形中就给幼儿造成了不良影响,在衣服方面,有些家长给幼儿买了许多好看的衣服,然后幼儿在平时和别的幼儿交流的过程中,会相互比较,这是我妈妈买的新衣服,你的衣服没有我的好看,然后没有别人好看的幼儿就要回家吵着闹着要爸爸妈妈买新衣服,在玩具和生活方面,孩子的年龄都比较小,他们的攀比很大部分逗来源于模仿。孩子最明显的攀比则是表现在物质上面。而玩具就是孩子在物质上攀比最多的东西,有的孩子会把新买的玩具带到幼儿园里想别的小朋友炫耀,然后一些小朋友则会回家要求也买一个新玩具带到学校,一般男孩子都喜欢带小汽车奥特曼类似的玩具,而女孩子喜欢带洋娃娃之类的玩具,在幼儿平时的交流中我发现,有些幼儿已经对汽车有一定的了解,会与别的幼儿交流爸爸妈妈开什么车子,从而会导致一部分幼儿产生悲观心理。

四、消除攀比行为的对策

现在幼儿攀比行为这个问题越来越严重,那如何正确的引导幼儿消除攀比行为呢?首先要从家庭做起,我们常说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幼儿在家庭的时间比较多,我们家长应该在物质方面对幼儿最真实的的需求来给予满足。有些家长喜欢用成绩来要求幼儿,我们应该不要把自己孩子和别的孩子进行比较,并且要摆正态度,改变自身的不足,并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作为老师我们更要注意幼儿攀比的心理,适当给予一些表扬,尽量引导幼儿向正面攀比发展,平时我在教学活动中可以说“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很乖”,“今天我们班小朋友衣服穿的都很好看,”在玩具方面,看到别人的玩具可以引导幼儿借同学的玩具玩一玩,在衣服方面也要穿的温暖,不能和别人进行对比,比谁的衣服更漂亮。

五、总结

通过以上的论述发现,负面攀比对幼儿造成了质的改变,影响到我幼儿健康茁壮的成长,给幼儿心理造成了负面作用,然而正性攀比则是可以引导幼儿向积极的方面进行发展,给幼儿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攀比对幼儿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正面影响促进幼儿的发展,负面影响则是影响幼儿的发展。

下载教师评价行为对幼儿人格发展影响的研究(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师评价行为对幼儿人格发展影响的研究(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的影响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一个人如果在幼儿阶段养成良好的饮食、睡眠、学习、卫生等习惯将会终生受益;反之,如果养成......

    教师评价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教师评价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高中生物教师朱馥莉) 摘要: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我认为要学会适当地评价学生。对学生恰如其分的评价,不但可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提高成绩,还可以引导......

    论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影响

    论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影响 【摘要】:教师人格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教师人格的界定、对教师人格特征的进一步分析,再结合的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可以探究出教师的良好......

    关于户外游戏对幼儿人格发展的促进作用

    《纲要》健康领域指出,幼儿园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要“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坚强......

    企业家声誉对企业家行为的影响研究

    企业家声誉对企业家行为的影响研究 摘要:本文从社会交换理论出发,研究企业家声誉的回报机制――经济回报和社会回报,以及企业家声誉对企业家行为的影响路径。运用系统动力模型,......

    幼儿发展评价研究开题报告

    《幼儿发展评价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实验......

    幼儿园男教师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幼儿园男教师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姓名:蔡文婷学号:200841340102 [摘要]:幼儿园男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教师群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女 教师“一统天下”的幼儿园中,男教师......

    浅谈教师言行举止对幼儿的影响

    浅谈幼儿教师言行举止对幼儿的影响 浅谈幼儿教师言行举止对幼儿的影响 【摘 要】在当前社会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人们更多关注孩子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幼儿园教师的自身素质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