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教师言行举止对幼儿的影响
浅谈幼儿教师言行举止对幼儿的影响
浅谈幼儿教师言行举止对幼儿的影响
【摘 要】在当前社会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人们更多关注孩子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幼儿园教师的自身素质和言行却往往不被人重视。孰不知,教师良好的语言态度和合格的行为规范对孩子身心健康和谐的发
展是有深远意义的。本论文以研究幼儿教师语言态度和自身的行为对幼儿的影响为方向,希望能以此找到改善幼儿教师不规范语言态度和自身行为的方法,以便更好的为幼儿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成长环境,进一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的成长。
【关键词】教师行为
自身素质
行为习惯
语言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在当前社会幼儿园老师虐待儿童事件频频被曝光,用针扎孩子,用书包砸孩子头。幼儿园虐待儿童的新闻接连发生,原因很多,最根本的,还是幼儿教师自身的素质问题。教师良好素质和言行对孩子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是有深远意义的。教师的良好行为习惯是幼儿学习的直接范例,因为老师的行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环境是影响幼儿成长的三大环境因素,但其中幼儿园又是对他们发展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幼儿园的教师与幼儿朝夕相处,关系密切,教师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行为习惯的形成。所以,幼儿时期,教师在孩子的心目中是最具权威的人,是孩子最爱模仿的对象,教师的良好行为习惯将有效地影响着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
语言在幼儿的认识和思维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幼儿阶段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错过这一阶段,或者在这一阶段给幼儿以不恰当的示范或指导,那么很可能使幼儿出现语言障碍,或者形成不良的语言交往习惯。相反,在正确教育方法影响下,幼儿语言和智力的发展是可以得到加速提高的。
二、从幼儿教师言行角度对幼儿的影响
(一)幼儿教师语言态度对幼儿的影响
“语言态度”是指人们对语言的看法和所采取的行动,这种看法和行动有可能是积极的也有可能是消极的;这里所说的“教师语言态度”是指包括教师对自身和对幼儿两个方面的语言态度。每位教师的语言态度都具有一定的倾向性──或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只是程度不一而已),而这种倾向性必然对幼儿的语言态度、语言能力和语言面貌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1.教师自身的语言态度对幼儿产生的影响。
语言态度本身可从不同的角度区分为情感和理智两方面,幼儿的语言态度是属于情感化的,因为幼儿的生活经验贫乏,语言水平低,不能对特定语言实用价值和社会地位进行理性的评价,因而幼儿的语言能力除外在教育外很大程度上依存于教师的语言态度。如幼儿在倾听教师讲述时在情绪、情感上常常有较明显的反应,我们常看到这样的镜头:教师有表情地讲述故事,幼儿伴随着老师的讲述不时表现出与故事意境相一致的或喜、或悲、或笑、或哭、或高兴、或生气的表情和动作,得意之处甚至会跳起来。
因此,教师自身的语言态度(声情并茂)在教育过程中对幼儿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教师对语言态度的认识如果是积极的,那么,他就会关注自身的语言面貌和语言行为。如坚持用普通话交谈,谈吐自然、亲切,恰当地使用词语,声音抑扬顿挫等,让幼儿感受到教师语言的亲切、幽默、动听等,从而对语言产生浓厚的兴趣,变得爱听、想说、乐讲。相反,如果教师本身对语言态度的认识是消极的,那么,教师常常不在意自己的语言行为,如说话时习惯用方言,或漫不经心或毫无表情、用词单调等,有的老师较内向,对幼儿或“沉默寡言”,或不苟言笑。试想,幼儿在教师这种消极的语言态度影响下,还会产生喜欢说、乐意说的愿望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此,教师只有保持积极的语言态度,才能
有效地激发起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从而发展语言能力。
2.教师对幼儿的语言态度产生的影响。
教师对幼儿的语言态度同样也包括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教师如果对幼儿的语言表达持关注、支持和认可,并给予积极的回应,就能激起幼儿更强的表达欲望,幼儿就会更想说、更爱说,当然也就更乐说、更能说;反之,如果教师对幼儿语言表达不闻不问、否认缄默,也会影响幼儿表达的积极性。如面对幼儿没完没了的发问告状,教师视而不见,无动于衷不以回应,即使回应态度也是冷漠的、语言也是消极的:“老师正忙着呢,别烦老师!”这样的现象也是有的。尤其是对语言能力较弱的幼儿,情急中的表达更是语无伦次,半天听不懂意思来,老师更是无从回应。久而久之,幼儿就会产生“我说了老师也不爱听,说了也没用。”等消极的自我意识,使幼小的心灵从此蒙上阴影,渐渐地对语言表达失去兴趣,变得不想说、不爱说,运用的频率也因此渐渐减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制约了语言能力的发展。
故而,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热爱幼儿,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幼儿,以自身积极的语言态度影响幼儿,并对幼儿的语言表达给予积极的肯定与支持,不断激发幼儿积极的语言情感,强化积极的语言行为从而加速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二)幼儿教师行为对幼儿的影响
英国资产阶级唯物主义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和教育家约翰•洛克说:“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不可违犯自己的教训,不能任情任性,随时、随地都要有适当的举止与礼貌。否则教师的教育将是白费力气。”
幼儿时期是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自身的意志较薄弱,但行为习惯有着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性。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带着一种社会责任,直接对幼儿起着影响和教育的作用。当教师们经常为了
设计教育活动而忙碌着,殊不知自身的言行便是一种极好的教育资源,这种言行每时每刻影响幼儿。如果教师不注意以身作则和为人师表,光凭集体教师中的“言传”而忽略生活中的“身教”就会错失很多教育良机,甚至产生负面影响。为此,教师注重自身的一言一行、榜样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自身行为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四、改善方法
(一)教师不规范语言态度的改善方法
提高语言素养是教师保持良好语言态度的基础。教师的语言在幼儿语言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影响幼儿语言的发展。幼儿的思维形象,直观,语汇贫乏。语言情境性成份多,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符合幼儿年龄、心理特征和接受水平的前提下,努力提高说话质量,为幼儿做出良好的语言示范。具体的说,教师的语言应做到以下点:
1.规范、准确
做到规范和准确,要求教师在日常的生活和教学中,坚持使用标准的普通话,在语言发音上,做到清晰到位;在词汇要素的搭配上做到准确无误;在语句的表达上做到通畅流利。给幼儿一个完整的、标准的语言示范,这也是幼儿教师在语言修养方面的最基本的要求。
2.浅显、直接
做到浅显和直接,要求教师在说话时,尽量不用或少用“成人的话”;多用实词少用虚词;直接地说,不拐弯抹角;多具体少抽象,让幼儿在听话时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感觉。只有让幼儿能听清、听懂老师在说些什么,语言教育才有可能顺利进行。
3.句式简短、明了
做到句式简短和明了,要求教师在说话时,尽量使用短句、单句,把附加成分多的长句、复句简单化,这样幼儿听起来不会感到吃力,更
便于他们理解和接受。
4.适当地运用体态语
在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的各种语言均对幼儿产生影响。体态语的恰当运用,会极大地丰富幼儿的语言经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当孩子做得对或者犯小过失时,教师冲他点点头,或者摆摆手,用体态语来表示你的赞许或批评,会更显亲切、自然,也会让孩子获得满足和得到应有的尊重。因此,教师在注意有声语言的作用的同时,应重视和充分利用体态语这种非言语的交流手段,来丰富幼儿的语言经验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师不规范行为的改善方法
教师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行为习惯的形成,幼儿时期,教师在孩子的心目中是最具权威的人,是孩子最爱模仿的对象,教师的良好行为习惯将有效地影响着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所以幼儿教师应该为幼儿做出良好的行为模范,具体的说应该做到以下这些:
1.教师应有良好的交谈习惯。自觉使用普通话。语言文明、说话轻声悦耳。
对幼儿使用正面语言,不当面批评幼儿,不训斥幼儿,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
2.教师应养成良好的举止行为习惯。照顾幼儿动作要轻柔、细心。
提问幼儿时,不用手指点幼儿,应用手心向上的“请”姿势。在教育场合,就坐时不翘二郎腿,手不叉腰,不环抱,不背手,不插兜。
与幼儿交谈时,视线、身体姿态与幼儿持平(弯下腰、蹲下身)。带班期间,不允许吃零食,不当幼儿面进餐,不干私活。上班时间不接打私人电话。
在工作时间不闲逛、不扎堆、不串班、不办私事等与工作无关的事情。
户外游戏时不聊天,老师之间保持2米以上距离照看幼儿,不脱离幼儿视线。
(三)政府加强力度提高幼儿教师素质 1.政府应充分认识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意义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对巩固义务教育的成果,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在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发展学前教育成为国家重视、社会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也是教育理论研究的热点。学前教育是奠基性事业,具有极高的个人和社会发展价值。学前教育是幼儿入小学前的准备,为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奠定基础。
2.政府应利用政策的导向,加大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
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制度,严把幼儿教师入口关。严格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实施教师资格注册制度,强化教师的知识更新和能力提高。贯彻执行国家颁布的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组织对未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进行相关业务培训,通过国家统一的教师资格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未取得相应教师资格的人员一律不得在幼儿园及农村学校附设学前班任教。完善幼儿园园长管理制度,加强幼儿园园长管理,建设高素质的幼儿园园长队伍。推进幼儿园保教改革,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
五、总结论
在日常生活及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都应当时时注意以积极的语言
态度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幼儿在环境中得到感染、熏陶,陶冶情操,诱发热爱语言的情感,感受语言交流的乐趣,大胆尝试运用语言和提高运用频率,发展语言能力,让语言更好地为生活服务,不断提升生活质量。教师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才能更好的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注意思想品德修养,树立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形成讲文明语言和规范语言的习惯和观念。、加强心理素质修养,培养积极进取的态度、健康的情绪和坚强的意志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全面发展思维品质,建立合理的思维能力结构,是自己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能力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努力学习专业只是,并不断提高教育理论素养,不断扩大知识领域。深入生活,注意积累丰富社会经验,并从实践中采集口语表达的正误案例,不断探索和掌握口语表达的特点和规律,不断锤炼语言,努力使自己的口语。养成良好的习惯,给幼儿做一个很好的模范,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汪缚天.教师的语言修养及训练.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年4月.[2]赵寄石.学前教育论稿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5月.[3]王晋.新《纲要》引领幼儿教师教学语言的变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
[4]陈红幼儿教师语言的心理卫生要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 [5]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5年 [6]申小龙语言与文化的现代思考新疆:教育出版社2006年9月
[7]周兢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江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10月 [8]赵寄石楼必生.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 [9] 教育部《关于幼儿园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2003 [10] 《学前教育》“亲子园:一种社区非正规学期教育模式”2007.02 [11]檀传室《论师表美》《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
[12]赵连山《学高为正,身正为范》 《现代中小学教育》1999年第10期 [13]刘云燕《幼儿园教学艺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 [14]王振宇《儿童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4
第二篇: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
转眼樊曦孺就要幼儿园毕业了,非常感谢老师让我们写这篇文章,让我们又一次重新审视了一下家庭教育这个对孩子一生非常重要的话题。从2008年第一次走进黄河幼儿园到现在我们从对幼儿教育的一无所知,到开始在子女教育方面不断学习,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看着健康可爱的樊曦孺,想到她从不会吃饭到现在帮我们做饭;从不会穿衣到帮我们叠被子;从只知道数123到会计算进借位的加法;从只会说简单的普通话到能听说简单英语、认识汉字拼音;从走路老摔跤到能独立的骑车、游泳……孩子之所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取得这么大的进步,无疑和幼儿园老师的教育以及我们的家庭教育配合分不开的。
四年前,当我和爱人将老人看着的宝宝接回西安,正准备严加管教,纠正她的一堆“坏毛病”的时候,我有幸听了幼儿园的第三期家长培训课程,“爱和自由、美和理想”,蒙氏教育的理论让我们耳目一新,也让我们认识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几年来,每次当有人夸我们小孩性格开朗,或是看见其他小孩有性格问题时,我总是庆幸自己接触了蒙氏教育,上了黄河幼儿园的家长培训课程,如果可以我还希望我写的题目不是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我希望是蒙氏教育对家长的影响,让我把几年来我们和孩子一起的成长和进步全部写进去。
比起其他幼儿园黄河幼儿园的入托时间算最长的,从早上8点到下午6点,小孩除了睡觉以外的时间大概有3/4的时间是在幼儿园集体度过的,但是参加幼儿园班上的活动的时候我还是发现孩子中间有的性格差别挺大的,这无疑告诉我们家庭环境,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和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几年来我们觉得做的最基础的是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了解了孩子成长的规律,对于敏感期理论的学习让我们认识了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玩水、玩沙、上高、钻桌子等等这些用敏感期理论就能解释的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没有成为我们管教教育孩子的理由,反倒让我们看到了孩子的成长,比如有一段时间她很执拗,其他人都觉得我们小孩不好好管教就翻天了,我联想到这是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就没有太多的和她叫真,过不了多久,当她能接受我们的意见变得越来越“听话”时,我们开心地笑了。所以我觉得对家长来说,发现孩子的敏感期,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是家庭教育的基础。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孩子的成长也是一个不断加速和积累的过程,开始的时候我们看她这也不会那也不会,我们也就难免有些着急了,就拿她学旱冰来说吧,她开始不会穿鞋,整整一个下午感觉一点长进都没有,我们也不会,不知道怎么指导她,一个劲要人扶,把人扶的腰都痛了,正在我失去耐心把旱冰鞋放到角落里以后的某一天,她自己居然拉出来穿上在家里滑了,后来很快就滑的很溜了。所以做家长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只有耐心的等待孩子才能看见她取得进步,只有耐心的倾听孩子,才能避免粗暴的管教对敌孩子对孩子身心的伤害。
家庭的教育和学校的教育不同,学校是一个老师带多个孩子,孩子很少有机会和老师一对一的交流,然而孩子在学习和交往中往往有矛盾和不开心,这就需要家长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不开心会首先找你交流,孩子开心会首先和你分享。回想起来有好多次她回家来不开心,进了门鞋也不换水也不喝,谁和她说话她都烦。耐心和她交流了,或者等她告诉你今天幼儿园谁惹她了,今天谁在幼儿园最烦了,几分钟后她又会变成快乐了小天使了。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成长的烦恼会越来越多,亲密的亲子关系才能帮助她快乐成长。正如她们在幼儿园唱得歌里说的,爱我你就陪陪我,陪孩子,和她关系亲密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回想起来由于工作繁忙,陪孩子的时间真的是太少了,如果条件允许我们其实可以做的更多,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家庭教育也会有更新更多的问题,我相信我们只要坚持学习、坚持耐心、坚持沟通就能够让宝宝继续健康快乐的成长。最后我还想重温一下对我们教育影响最大的几个词“发现孩子的敏感期”、“倾听孩子”、“爱我你就陪陪我”。
第三篇:《论教师言行对幼儿的影响》毕业论文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与开放教育试点学前教育本科毕业论文
论教师言行举止对幼儿的影响(定稿)
专 业: 学前教育专业 姓 名: 赏林霞 学 号: ***43 指导教师: 王 云 所在学校: 新疆兵团电大第七师分校 论文提交时间: 2016年11月10日
目 录 【内容摘要】..........................................3 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3 3 幼儿教师言行对幼儿的影响..............................33.1 幼儿教师语言态度对幼儿的影响......................3 3.2 幼儿教师行为对幼儿的影响..........................5 4 改善幼儿教师言行举止的方法............................7
4.1 教师不规范语言态度的改善方法......................7 4.2 教师不规范行为的改善方法..........................8 4.3 政府加强力度提高幼儿教师素质.....................10 5 总结................................................10 参考文献...............................................11 提纲
一、幼儿教师言行对幼儿的影响
二、幼儿教师行为对幼儿的影响
三、改善幼儿教师言行举止的方法
教师言行举止对幼儿的影响 【内容摘要】
在当前社会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人们更多关注孩子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幼儿园教师的自身素质和言行却往往不被人重视。孰不知,教师良好的语言态度和合格的行为规范对孩子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是有深远意义的。本论文以研究幼儿教师语言态度和自身的行为对幼儿的影响为方向,希望能以此找到改善幼儿教师不规范语言态度和自身行为的方法,以便更好的为幼儿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成长环境,进一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的成长。【关键词】教师行为 自身素质 行为习惯 语言 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在当前社会幼儿园老师虐待儿童事件频频被曝光,用针扎孩子,用书包砸孩子头。幼儿园虐待儿童的新闻接连发生,原因很多,最根本的,还是幼儿教师自身的素质问题。教师良好素质和言行对孩子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是有深远意义的。教师的良好行为习惯是幼儿学习的直接范例,因为老师的行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环境是影响幼儿成长的三大环境因素,但其中幼儿园又是对他们发展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幼儿园的教师与幼儿朝夕相处,关系密切,教师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行为习惯的形成。所以,幼儿时期,教师在孩子的心目中是最具权威的人,是孩子最爱模仿的对象,教师的良好行为习惯将有效地影响着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
语言在幼儿的认识和思维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幼儿阶段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错过这一阶段,或者在这一阶段给幼儿以不恰当的示范或指导,那么很可能使幼儿出现语言障碍,或者形成不良的语言交往习惯。相反,在正确教育方法影响下,幼儿语言和智力的发展是可以得到加速提高的。3 幼儿教师言行对幼儿的影响 3.1 幼儿教师语言态度对幼儿的影响
“语言态度”是指人们对语言的看法和所采取的行动,这种看法和行动有可能是积极的也有可能是消极的;这里所说的“教师语言态度”是指包括教师对自身和对幼儿两个方面的语言态度。每位教师的
语言态度都具有一定的倾向性──或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只是程度不一而已),而这种倾向性必然对幼儿的语言态度、语言能力和语言面貌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1.1 教师自身的语言态度对幼儿产生的影响。
语言态度本身可从不同的角度区分为情感和理智两方面,幼儿的语言态度是属于情感化的,因为幼儿的生活经验贫乏,语言水平低,不能对特定语言实用价值和社会地位进行理性的评价,因而幼儿的语言能力除外在教育外很大程度上依存于教师的语言态度。如幼儿在倾听教师讲述时在情绪、情感上常常有较明显的反应,我们常看到这样的镜头:教师有表情地讲述故事,幼儿伴随着老师的讲述不时表现出与故事意境相一致的或喜、或悲、或笑、或哭、或高兴、或生气的表情和动作,得意之处甚至会跳起来。
因此,教师自身的语言态度(声情并茂)在教育过程中对幼儿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教师对语言态度的认识如果是积极的,那么,他就会关注自身的语言面貌和语言行为。如坚持用普通话交谈,谈吐自然、亲切,恰当地使用词语,声音抑扬顿挫等,让幼儿感受到教师语言的亲切、幽默、动听等,从而对语言产生浓厚的兴趣,变得爱听、想说、乐讲。相反,如果教师本身对语言态度的认识是消极的,那么,教师常常不在意自己的语言行为,如说话时习惯用方言,或漫不经心或毫无表情、用词单调等,有的老师较内向,对幼儿或“沉默寡言”,或不苟言笑。试想,幼儿在教师这种消极的语言态度影响下,还会产生喜欢说、乐意说的愿望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此,教师只有保持积极的语言态度,才能有效地激发起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从而发展语言能力。
新《纲要》明确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幼儿发展的需要,从而提供更加适宜的帮助和指导。而在平日教育过程中我们的许多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往往不能做到,反而常带有先入为主,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片面性的心理倾向。例如:面对一个平时表现特别不好的、调皮、捣蛋,经常会出现一些违规行为的幼儿。我们的许多教师便有着一些抹不去的阴影,假设今天他与别的小朋友吵架或发生矛盾了,那我们的许多教师在处理时就会带有偏见,潜意识里认为一定是他先错了,有的则不分清红皂白,马上在集体面前批语指责一番,如“小明,你怎么回事,什么坏事都轮到你,你倒不倒霉哦!小朋友,你们说该怎么处理?”此时,下面的孩子一定是积极的拥护老师。有的会说:“把
它送到小小班”有的会说:“我们不要和他一起玩。”有的会说:“他是个坏蛋,老是打人。”还有的会在此嗤笑。到最后,我们的有些老师还会来个总结:“你呀,看看谁,他多乖,你该怎样向他学习”。我们都知道,这位老师是想通过集体让他的行为有所改变,这样的教育有没有效果,在此我们暂且不淡,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教育肯定对那幼儿的心理造成了伤害,并且这样的教育对其他没有犯错误的孩子来说,也不是件好事,它会误导他们——当别人犯错误时,我们可以羞辱他。最后的肯定性指导更是违背我们新《纲要》所倡导的教师要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横向的比较。
3.1.2 教师对幼儿语言的态度产生的影响。
教师对幼儿语言的态度同样也包括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教师如果对幼儿的语言表达持关注、支持和认可,并给予积极的回应,就能激起幼儿更强的表达欲望,幼儿就会更想说、更爱说,当然也就更乐说、更能说;反之,如果教师对幼儿语言表达不闻不问、否认缄默,也会影响幼儿表达的积极性。如面对幼儿没完没了的发问告状,教师视而不见,无动于衷不以回应,即使回应态度也是冷漠的、语言也是消极的:“老师正忙着呢,别烦老师!”这样的现象也是有的。尤其是对语言能力较弱的幼儿,情急中的表达更是语无伦次,半天听不懂意思来,老师更是无从回应。久而久之,幼儿就会产生“我说了老师也不爱听,说了也没用。”等消极的自我意识,使幼小的心灵从此蒙上阴影,渐渐地对语言表达失去兴趣,变得不想说、不爱说,运用的频率也因此渐渐减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制约了语言能力的发展。
故而,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热爱幼儿,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幼儿,以自身积极的语言态度影响幼儿,并对幼儿的语言表达给予积极的肯定与支持,不断激发幼儿积极的语言情感,强化积极的语言行为从而加速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3.2 幼儿教师行为对幼儿的影响
一、由于教师的情绪导致幼儿的心理伤害
在幼儿园里,当孩子犯错误时,由于教师处理行为带有负面情感,而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例:由于幼儿平时洗手时不注意关水龙头,所以有一次幼儿从户外体育活动回来,进行洗手擦脸之前,老师一而再地大声强调:“大家洗完全手后,一定要记得关龙头。可是,所有的幼儿洗完手出来后,老师发现还有一个龙头
没有关,看到这一情形,那老师当然很生气,然后气呼呼地在班上对所有的幼儿说:“是谁刚刚没有关龙头的,请现在马上去把龙头关了!老师怒目不停地环视着所有的幼儿,个个幼儿被吓得头低低的,谁也不敢吭声,3分钟、4分钟、5分钟过去了,可是还没有一个幼儿主动站出来承担责任,这时老师更气了,最后,老师根据自己的判断(更准确地说应该是教师气炸时瞎猜)下达命令: “小明,你去把龙头关了!”小明申辩说:“不是我!我不去!”老师又不容争辩的口气说:“不去也得去!”最后,小明只好噙着眼泪去把水龙头关了。在往后的几天观察里,我们从没见过小明的脸上有过笑容。我想这件事对刑嘉旺的伤害绝不仅仅是表面的伤害,而是内心深处的伤害,正是这一伤害,使得本来很活泼的一个孩子变得内向沉默。如果那位教师能冷静一些,或许犯错误的孩子(可能用“敢”字更合适)主动出来承认错误;如果那位教师再冷静一些,就不会给孩子下死命令,而让孩子的心长久地痛。
二、由于教师的偏爱导致幼儿的心理伤害。
由于偏爱而导致我们教师的教育行为失当,进而影响了孩子们心理的健康发展的事件在幼儿园教育中十分普遍。例如:几位平日受到教师冷落的孩子围攻一位得到教师过分宠爱的孩子。我们问他们为什么要围攻人家。他们回答很干脆:“谁叫教师对他特别好的。”—— 这都是因为教师对幼儿的偏爱造成的心理伤害的恶果。在幼儿园里,我们也常可以发现受老师宠爱的孩子在班里表现得特别的傲气。教师的偏爱往往有着四个方面的倾向:幼儿(个体、长相、能力及社会背景)。在幼儿园里,最常见的几个现象有:我们的许多教师看见某个孩子长得漂亮、可爱或者有着良好的家庭背景,那就非得认自己的“干儿子”或“干女儿”。平时,时不时的与他逗乐,对他的错误从不紧视,在集体面前有意无意的加以维护。久而久之,这个孩子在班里就越来越霸气了。而对于那些被教师看中的孩子反之被冷落的孩子往往都会表现为两种极端,一种就是我们上面讲到的通过各种各样的破坏行为来引起老师对他的关注,另一种则变得自悲,不敢在集体面前表现,情绪变化不定。我们说,在幼儿园里由于教师的偏爱导致幼儿的心理伤害的例子举不胜举。然而我们的教师应说明白,偏爱对所有的孩子都是一种伤害为了所有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从小培养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我认为作为现今的幼儿教师,我们首先要真切的理解领会新《纲要》精神。始终如一的遵循新《纲要》所提出的——教师必
须关心、热爱、平等的对待与尊重儿童,对儿童的一生做准备。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每个孩子,应该创设一个公平的环境来公平的关爱每个孩子——不管他们的个性如何,长相如何,能力如何,社会背景如何,他们都是我们祖国的未来。
英国资产阶级唯物主义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和教育家约翰•洛克说:“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不可违犯自己的教训,不能任情任性,随时、随地都要有适当的举止与礼貌。否则教师的教育将是白费力气。”
幼儿时期是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自身的意志较薄弱,但行为习惯有着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性。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带着一种社会责任,直接对幼儿起着影响和教育的作用。当教师们经常为了设计教育活动而忙碌着,殊不知自身的言行便是一种极好的教育资源,这种言行每时每刻影响幼儿。如果教师不注意以身作则和为人师表,光凭集体教师中的“言传”而忽略生活中的“身教”就会错失很多教育良机,甚至产生负面影响。为此,教师注重自身的一言一行、榜样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自身行为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有着积极意义的。改善幼儿教师言行举止的方法 4.1 教师不规范语言态度的改善方法
提高语言素养是教师保持良好语言态度的基础。教师的语言在幼儿语言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影响幼儿语言的发展。幼儿的思维形象,直观,语汇贫乏。语言情境性成份多,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符合幼儿年龄、心理特征和接受水平的前提下,努力提高说话质量,为幼儿做出良好的语言示范。具体的说,教师的语言应做到以下点:
一、规范、准确
做到规范和准确,要求教师在日常的生活和教学中,坚持使用标准的普通话,在语言发音上,做到清晰到位;在词汇要素的搭配上做到准确无误;在语句的表达上做到通畅流利。给幼儿一个完整的、标准的语言示范,这也是幼儿教师在语言修养方面的最基本的要求。
二、浅显、直接
做到浅显和直接,要求教师在说话时,尽量不用或少用“成人的话”;多用实词少用虚词;直接地说,不拐弯抹角;多具体少抽象,让幼儿在听话时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感觉。只有让幼儿能听清、听懂
老师在说些什么,语言教育才有可能顺利进行。
三、句式简短、明了
做到句式简短和明了,要求教师在说话时,尽量使用短句、单句,把附加成分多的长句、复句简单化,这样幼儿听起来不会感到吃力,更便于他们理解和接受。
四、适当地运用体态语
在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的各种语言均对幼儿产生影响。体态语的恰当运用,会极大地丰富幼儿的语言经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当孩子做得对或者犯小过失时,教师冲他点点头,或者摆摆手,用体态语来表示你的赞许或批评,会更显亲切、自然,也会让孩子获得满足和得到应有的尊重。因此,教师在注意有声语言的作用的同时,应重视和充分利用体态语这种非言语的交流手段,来丰富幼儿的语言经验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4.2 教师不规范行为的改善方法
教师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行为习惯的形成,幼儿时期,教师在孩子的心目中是最具权威的人,是孩子最爱模仿的对象,教师的良好行为习惯将有效地影响着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所以幼儿教师应该为幼儿做出良好的行为模范,具体的说应该做到以下这些:
一、语气柔和,如春雨润物细无声
语气温和,语势柔和,语调平和,恰似如酥春雨,润物如无声。面对幼儿,一声温和的问候,俨然一股暖流沁人心脾;一句柔和的应答,顿使幼儿有了理解、关心、尊重自己的感觉;一句平和的问话,刹那间让幼儿体味到人际间的平等、温和与亲切。一位教师的语气取向往往由他的心理、个性、情绪、气质和修养等诸多因素决定。教师语言之柔刚、粗细,是其内在气质与涵养的信息窗口。如果教师语言柔和又悦耳,温和而恳切、平和而沉稳,幼儿则觉得温暖亲切、舒坦放心,并从中感到尊重和鼓励。教师对幼儿的语言应该三忌:生硬、粗暴加疏忽。
二、语气和蔼,如春风拂面般温暖
有句古语说的很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对幼儿一句亲切的问候,一声亲切的招呼,一句亲善的话语,可能化坚冰如春水,化乌云为晴空,辐射出良好的心里理安慰效应。反之,一句生硬、疏忽的话,也可能使幼儿酿成悲剧,遗憾终生。
因此,幼儿教师语言应当有“三亲”特色。(1)语调宜亲热。
先得有亲热的语言作为与幼儿谈话开场白的“见面礼”。人们常说: “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一个美好的开场白,往往能给幼儿带来一种亲切温暖、平易近人的感觉。亲切温暖、高低适中的语调,不但可以培养幼儿对教师的信任、尊重和亲近的情感,也给以后的沟通埋下伏笔。(2)语意当亲切。
教师对幼儿的语意亲切,当偏重关心、关切与真诚。言为心声来不得半点虚假。教师的微笑可以缩短与幼儿之间的距离,能使幼儿自然而然地形成一股内在的亲师感。教师的语言应该儿童化些,声调应该起伏变化,当甜时应甜。这样使幼儿觉得这位老师可亲近,有亲切感孩子就会喜欢你,由此一来,你的教育幼儿就乐于接受了。(3)语气要亲善。
人们常言:“一听他说话的口气,就知道他心里的主意。”诚信的亲切,诚恳的亲近,诚挚的亲情,一般表现为真的关心、善的用意、美的言行,教师整天与幼儿接触交往,更要注意平时的一言一语。在日常交往中,利用已有的客观事物去缩短教师与幼儿之间心与心的距离,是一种真实意义上的热爱幼儿的体现。人心都是肉长的,一旦心与心相通,话与语投机,步与步对路,往往使幼儿感受到师生间最亲密的情感,就会乐意参加各项活动,认真学习各种知识、技能。
三、沟通频率勤,如春燕衔泥班精心
心勤者、话自勤。一个是幼儿如子,把对祖国、对党、对社会主义的爱转化为对教学工作、对幼儿的高度责任感的教师,常常会想幼儿之所想,急幼儿之所急,答幼儿之所问,释幼儿之所疑。因此,勤问答、勤谈心为幼儿教师修养之要领。(1)勤问答。
学习,古人称之为“做学问”。“学问”,“学”的后面紧跟着“问”。激发幼儿对各种问题的“问”,这是思考的起点,教师要加倍珍惜,要有问答,问答相谐,教师既要勤答、又要勤问,勤问才能预知幼儿的兴趣,了解幼儿,及时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问是一种责任感,问是一片关切情,问是一份师德美。(2)勤谈心。
谈心是一种技巧,又是一种艺术,话是开心的钥匙。幼儿表现在行为方面的问题有:不遵守活动规则、活动时与同伴交头接耳、注意力容易涣散、经常与同伴打打闹闹„„这些行为问题,都需要勤谈心,想方设法,循循善诱,给幼儿说出他们想法的机会,从而进行开导。毋庸置疑,幼儿教师语言运用的好坏对于幼儿的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还是启发幼儿思考,师幼之间进行互动,都离不开教师恰当地运用各种教育教学语言。但愿同仁们都重视自己的言行举止,加强自身素养,让幼儿园充满爱,让幼儿乐意上幼儿园。
4.3 政府加强力度提高幼儿教师素质
4.3.1政府应充分认识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意义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对巩固义务教育的成果,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在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发展学前教育成为国家重视、社会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也是教育理论研究的热点。学前教育是奠基性事业,具有极高的个人和社会发展价值。学前教育是幼儿入小学前的准备,为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奠定基础。4.3.2政府应利用政策的导向,加大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
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制度,严把幼儿教师入口关。严格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实施教师资格注册制度,强化教师的知识更新和能力提高。贯彻执行国家颁布的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组织对未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进行相关业务培训,通过国家统一的教师资格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未取得相应教师资格的人员一律不得在幼儿园及农村学校附设学前班任教。完善幼儿园园长管理制度,加强幼儿园园长管理,建设高素质的幼儿园园长队伍。推进幼儿园保教改革,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5 总结
在日常生活及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都应当时时注意以积极的语言态度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幼儿在环境中得到感染、熏陶,陶冶情操,诱发热爱语言的情感,感受语言交流的乐趣,大胆尝试运用语言和提高运用频率,发展语言能力,让语言更好地为生活服务,不断提升生活质量。教师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才能更好的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注意思想品德修养,树立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形成讲文明语言和规范语言的习惯和观念。加强心理素质修
养,培养积极进取的态度、健康的情绪和坚强的意志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全面发展思维品质,建立合理的思维能力结构,是自己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能力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努力学习专业只是,并不断提高教育理论素养,不断扩大知识领域。深入生活,注意积累丰富社会经验,并从实践中采集口语表达的正误案例,不断探索和掌握口语表达的特点和规律,不断锤炼语言,努力使自己的口语。养成良好的习惯,给幼儿做一个很好的模范,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参考文献
[1]汪缚天.教师的语言修养及训练.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年4月.[2]赵寄石.学前教育论稿.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5月.[3]王晋.新《纲要》引领幼儿教师教学语言的变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年3月
[4]陈红幼儿教师语言的心理卫生要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
[5]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5年 [6]申小龙语言与文化的现代思考.新疆教育出版社2006年9月 [7]周兢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江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10月
[8]赵寄石楼必生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 [9] 教育部《关于幼儿园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2003 [10] 《学前教育》“亲子园:一种社区非正规学期教育模式”2007.02 [11]檀传室《论师表美》《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
[12]赵连山《学高为正,身正为范》 《现代中小学教育》1999年第10期
[13]刘云燕《幼儿园教学艺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 [14]王振宇《儿童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4
第四篇:幼儿园男教师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幼儿园男教师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姓名:蔡文婷学号:200841340102
[摘要]:幼儿园男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教师群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女
教师“一统天下”的幼儿园中,男教师对幼儿心理发展究竟有何影也越来越引起
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重视。探究幼儿园男教师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对我国幼
儿教育的发展和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幼儿园男教师,幼儿心理发展,影响
当今,在幼儿园的老师中,男幼师群体逐渐扩大。不断加深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及
男幼师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并不断鼓励促进男幼师发挥其职业幼师对我国幼儿阶段教育
工作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儿童在幼儿园阶段心理生理都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把握这
一阶段儿童心理发展对幼儿教育致关重要。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1、性别意识逐渐增强
心理学上讲性别意识是自我认识的重要内容之一。儿童性别意识在幼儿园阶段逐渐
形成。儿童的性别意识包括辨认、性别角色和性别概念三部分。儿童常常会先学会辨别
自己是男是女,别人是男是女,即意识到自己或别人属于何种性别。这种情况可导致儿
童按一定的性别角色做事、说话,能对自己或他人说明自己是男孩是女孩。性别概念则
是对具体行为方式的抽象认识,它的形成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这需要幼儿园教师不断
地指导和帮助。
一般而言,三周岁儿童性别意识模糊,三岁以上的孩子就已经知道了男女之差别。
幼儿时期是孩子个性、气质、性别意识养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不能对孩子进
行性别意识的培养,可能就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甚至个别孩子会出现性别行为和性
别角色异常的反应。
2、意志品质的发展
幼儿阶段儿童的意志品质开始发展。从心理学角度看,意志是人在有目的的行为中
自觉调节行为和情感,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它要求人控制情绪上的波动,克服体力上的障碍,坚持信念,排除干扰,做出不懈努力等等。孔子曾告诫人们:“少成若天性,习
惯成自然”。幼儿的心理如同是一张白纸,教育者在上面写下上面就会在上面留下什么,就会影响孩子品质的形成。
幼儿意志品质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儿童意志品质特征的形
成有着明显的被动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发挥自身优势有意识的培养儿
童意志品质的形成。
3、幼儿游戏心理的发展
幼儿园阶段的儿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活泼好动。这个时候的儿童不仅身体长得更结实 ,动作能力更强,而且对周围生活也熟悉了,积累了一定经验。因而主意也多起来,所以
更爱活动,活动起来很灵活,也能坚持较长时间。他们爱说、爱问、爱跑、爱动手、爱玩,对成人的要求往往不那么顺从听话。在这一时期幼儿有意行为逐渐代替无意行为,所以他们
在幼儿园阶段多表现出喜欢游戏的心理。幼儿的游戏心理主要包括:智力游戏、体育游戏和
创造游戏等。
幼儿游戏心理的发展对于儿童性格、个性品质及智力的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以,这一阶段的教师应该广泛的引导幼儿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周围的各种生活现象,通
过各种游戏最大限度地发展儿童的潜能,使他们个人兴趣、爱好等个性特点得到自由充分发展。
二、幼儿园男教师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1、男幼师性格特点对幼儿刚强性格的培养
众所周知,男性与生俱来的阳刚之气,其勇敢、刚强、坚毅、豁达、开朗是其自身最大的优点,大量的事实表明,幼儿所崇拜的是警察、解放军、交警,这些以男人为主的职业角色,无论是在学习或游戏中,幼儿都会争先恐后的模仿、学习力。由于男性的个性特点,所以决定了男幼儿教师在选择游戏时也有着独特之处,例如:接力跑、匍匐爬、攀岩以及模仿战争的游戏,而幼儿对这些游戏都特别喜爱。因此,跟男老师在一起不仅满足了身体锻炼的需要,而且也愉悦了心理,这种个性的形成对幼儿的心理发展至关重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健康的身体才能称之为健康,幼儿只有具备了勇敢、坚毅、刚强、豁达的性格,才不至于在今后的成长中惧怕挫折,失去信心和勇气,幼儿也只有具备了这些个性特点,今后才能更积极面对生活,才能逐步向一个全面发展的方向迈进。
毋庸置疑,男教师和女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差异性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男孩不小心摔跤了,女教师受天然母性使然,跑上前去扶起孩子掸掸土,关切地询问伤情;男教师对此会大吼:“勇敢点,爬起来“为什么不看路,下次注意!”孩子天长日久就会积累感受,便会在其性格中打下烙印。幼儿园的孩子一般都比较调皮,而女老师相对比较柔弱、娇气,态度不够“硬”,一些孩子就经常不服女老师的管理;而男老师则比较干脆、爽直,他们带队叫口令,没有一个孩子不听。尤其在上体育课的时候,女老师不太放得开,动作不够阳刚,缺乏力度,也不会随便在地上和孩子一起玩耍。男性教师则不同,他们不会娇惯孩子,也不会主观宠爱、偏爱某些孩子。这种平等、粗放的态度有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伙伴关系,有利于他们健康个性的形成。男教师的刚强与勇敢,更是当前独生子女们所缺少的。男教师的教育行为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使他们由脆弱变得坚强,由执拗变得宽容,由孤僻变得合群。
2、男幼师有助于提高儿童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
孩子一出生便依其性别差异而被寄予了不同的性别角色期望,其总体特征是要求男孩独立自主、刚毅勇猛、富有责任,女孩温柔贤良、端庄稳重等。男教师严重缺乏的幼儿园里,幼儿受到的基本上是“女性教育”,女教师言行的性别特点成为儿童模仿的单一对象,使儿童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女性化增强、男性化减弱,特别是男学生,长期缺乏成人男性的榜样,给他们角色认同带来困难,影响男孩人格的健全发展,导致一部分男孩阴柔有余、阳刚不足,若长期得不到有效的矫正,很可能会产生一些无法预料的结果。
男教师的缺失对于男孩的性别角色社会化、情感体验会产生不良后果。男性幼儿教师特有的“阳刚之气”和强壮的身体对幼儿来说是一种信任和依赖。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不少幼儿表现出信心不足、畏难、害怕挫折的情绪,高大的男教师能在心理上给他们安全感,使他们能放心大胆的做游戏。而女体育教师带领的孩子就没有这种心理满足,影响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另外,女性对学生在相应方面的要求更严格于男性教师,可能在儿童身心发展方面形成过早的阴影。一些好动、调皮的小孩子,难免在玩耍中忘了整洁和干净,如果遭到女教师冷漠的盯视、冷言的批评,甚至其他极端惩罚行为,儿童身心就会受到伤害,特别是男性儿童。男性教师在这些方面则相对要宽容、大度。女性教师的标准多数为听话、顺从的孩子就是好孩子,而爱动爱淘的孩子常受到老师的指责批评而成了边缘人物,而一成为边缘人物,孩子脆弱的心灵就可能产生自卑心理,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孩子学习及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更是影响到孩子耐挫能力的培养。
3、男教师心理特点及行为方式对幼儿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认为,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使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在发展的早期就会出现明显的分化。外部环境中不同性别成人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受长期以来男性统治地位的影响,男性在认知、情感、意志、言语及个性等方面都表现出了较明显的心理行为优势。如男性偏向于用抽象逻辑思维解决问题,更容易产生激情,自主性、独立性、坚持性和自制力都比较强,好动、幽默,不喜欢拘泥于细微末节和计较点滴得失等。如果能够发挥男教师的性别教育优势,将非常有利于孩子完整人格的培养。实践已经证明,男性特有的心理特点及行为方式对孩子有着独特的影响。男性幼儿教师的介入可以给幼儿园教育带来更多的乐趣与创新,特别是对目前幼儿园所提倡的创造性游戏来说,男性的性别特点决定了男幼儿教师在选择游戏时有着独到之处,如他们倾向于选择接力跑、匍匐爬、攀岩以及模仿战争等游戏。幼儿对这些游戏通常都特别喜爱。与男老师在一起,不仅满足了幼儿身体锻炼的需要,而且对幼儿形成勇敢、坚毅、刚强、豁达的性格有着积极作用。
三、有效性政策
1、提高教师职业声望,吸引更多的优秀男性从教
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的的专业性职业,参与其中的女性就越少。因此,男性当教师研究表明,当一种职业被越来越多的女性参与时,它的社会地位就逐步下降,而越是精英型的专业性职业,参与其中的女性就越少。因此,男性当教师往往被认为是没出息的,因从事“女性的工作”而被看不起当下,教师的待遇虽然不至于沦落于“末流”地位,但是与很。多职业相比,经济待遇存在较大差距。
有学者做过调查,在20种传统职业中,民众对教育工作者的评价是收入低(列在第18位)、最劳累(列在第19位)、最不自由(列在第10位)。还有学者对城乡居民的职业选择次第进行的调查显示:在总共被选的33种职业中,中小学教师被排在第29位,而人们选择职业时最先考虑的恰恰是经济待遇。尽管近年来教师工资有所提升,但相对于涨幅过快的物价和房价,以及其他行业的收入,对男性来说教师的经济待遇不足以实现“男人的理想”。此外,教师工作繁琐细致、社会期望值高、成就模糊且滞后性的特点,让男性很难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学校相对纯净、安宁的环境文化,与男性追求创新冒险的生活格格不入。由于在传统性别文化中男性被要求“主外”,他们往往被建构成为家庭的顶梁柱和社会的精英形象,因此必须承担起“养家”和成就“事业”的重任。当一位男性从事教师职业时,因性别是男性被赋予的“职责”与他从事教师职业的境况严重错位。他必须为此接受许多不公正的待遇,承担来自社会、家庭、自身心理的多重压力,导致中小学男教师的生存状况不如意。一个令人寻味的事实是,未婚男教师寻找配偶相当困难。有关调查显示,即使是朝夕相处的女同事,超过70%的人不愿意找男性教师作为终身伴侣。这种状况使男性很少对教师职业产生认同感和幸福感,从而严重削弱了从教的意愿。欲吸引优秀男性选择教职,当务之急是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
2、消除家长和社会对男教师的误解
社会,尤其是家长认为女教师比男教师更安全。传统上,社会和人们都持有“慈母严父”的思想。对于中小学校的男教师,人们普遍认为他们缺少育人经验,缺少耐性和细心,脾气粗暴,易于体罚学生。相反,女教师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更倾向于温柔、包容。由于中小学生尚未成年、好动贪玩、自制力不强、容易受到侵害,家长更希望自己子女的教师是一个“慈母”,而不是“严父”。这明显体现在师生的接触,尤其是师生身体接触方面。师生长期相处,难免身体接触,但是家长不愿意看到男教师与自己子女有身体的接触,男教师也因此陷入尴尬境地。例如,在体育课、各种活动中,校方对学生的衣着都有规定。若是女教师单独带领学生去上游泳课、健身课,家长们通常比较放心;若是男教师单独带队,情况就完全不同,需要女性家长陪同前往方可。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女教师对学生的身体接触,如爱抚脸蛋,常62被认为是对学生的亲昵和关心,而男教师如果有此行为就会被认为有违师德。男女生单独与女教师相处,不会带来戒备,而女生常被告诫避免与男教师单独相处。男教师也被学 校或教育行政部门禁止与女生单独相处。这说明,男教师和女教师在身体接触方面得到不同
程度的信任。更值得关注的是,由于确实存在个别男性教师对学生进行性侵犯的现象,通过媒体报道之后,社会和家长对男教师的信任度更加低,男教师往往被认为比女教师的安全感低。社会和家长的这种观念思维,同时也成为男性选择教师职业的障碍。因此,促进家长对男教师的理解和包容,对吸引男性进入教职,实现教师性别均衡很有必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媒体应该向社会和家长宣传解释男教师在学校教育中所起的独特作用,使家长对男教师形成正确认识。
3、强化男教师的榜样作用
对于职业的选择,个人成长中的“重要他人”,以及关键事件都可能产生重要影响。“重要他人”是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在米德的自我发展理论的基础上首先明确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与其建立相互作用关系、通过言语或行为给予其重要影响的人,甚至被当作角色模仿的人。中小学中教师女多男少的现象给学生造成这样一个错觉,教师是女性的天然职业。正如美国全国教育协会主席雷吉·威弗所说:“如果孩子们在教室里看不到男老师,他们会认为教师仅是女性的职业。”其结果是,在报考大学的时候女生大量涌向师范院校,而男生却对师范院校很少问津。这种状况又加剧了男教师一师难求的局面,恶性循环无休无止。早在1996年,全美教育协会曾经做过一个调查,让教师选出他们最初决定从教的主要原因。小学或初中教师的影响排在最主要原因中的第4位(31%)。更值得注意的是,选择此项原因的男教师比女教师多(38%和28%)。可见,男性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有一个很好的男教师作为榜样,对于其长大后入职选择教师并不是无足轻重的。因此,中小学男教师可以向他们的男学生谈谈做教师的好处,通过榜样的力量,促使更多的男生树立从教的职业理想和愿望。
4、在师范生招生和教师招聘上向男生倾斜,合理配置师资
我国实行教师资格证制度,只要取得资格,不管是师范院校毕业还是其他院校毕业的学生都有获得教职的可能。但总体来说,基本上还是以师范院校毕业学生为主。鉴于中小学男教师极度缺乏,而师范院校又以女生为主,师范院校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在招生中向男生倾斜。比如设定一定比例招男生;男女分别划线招生;对于就读师范院校的男生给予奖励或减免学费;对于毕业后从教的男生予以退还学费。更重要的是,师范院校要加强对男生的专业思想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克服各种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培养立志教育事业的信念和情操,确保他们能够把教书育人作为终身奋斗的事业。各级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招聘中小学教师时,也应采取相应政策和措施,保证男性教师在学校中占有合理比例。国外的一些先进做法值得借鉴。澳大利亚2004年开始进行立法,允许学校制定男性专有的教育教学岗位的《性别区别法》,以此保障学校中男孩教育的成功与未来男教师的逐渐增加。与之相配套的措施《教师性别平衡计划》,重在采取切实的措施鼓励男孩高中毕业后选择大学教师教育专业或相关课程,为将来从事教师职业作好必要准备。教育行政部门要拓宽男教师来源的渠道,积极吸收来自其他行业具有教师资格的男性进入教职。对本地区教师性别结构定期进行监测,合理配置师资,确保学校中教师性别均衡。
参考文献:
[1]王艳之,柴莉颖.男教师进入学前教育的现实行意义和可行性策略[J].2008,(2)
[2]张桂之,孙英莉.浅论男体育教师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凸显的特性.辽宁教育学行政院报
[J.]2009,(11)
[3]伏干,杨小晶.幼儿园男教师的胜任力对幼儿角色发展的影响力[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11)
[4]林南,田原.男幼儿教师的培养及其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J].辽宁商务职业学院报,2004,(3)
[5]刘建霞.浅析教师性别单一化的不良影响[J].洛阳师专学报.1999,(6)
[6]王芳.从体育教学看男教师的教育特色及其现实意义.研究探索[J].[7] 马群.浅论中班幼儿心理特点与教育对策.读写杂志,2006,(8)
[8]申向军.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锻炼相关作用的分析[J].[9]姚群英.体育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科学教育研究[J],2007,(10)
第五篇:教师的言行举止不可小视
教师的言行举止不可小视
我们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老师不仅要在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提高和维护自己的威信,以求把更多的健康暗示带给学生。老师与学生接触频繁,关系密切,所以,教师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是最伟大的,他们的仪表、他们的衣着打扮实际上是其心灵的展示,对学生的暗示也就特别明显。教师喜欢作什么、讨厌什么、爱什么、恨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常常通过仪表暗示给学生。学生接受这种暗示并不意味着简单的模仿,它必然会使潜意识受到内在强化,影响学生的发展。一般情况下,不修边幅的老师,带出的学生通常生活上不拘小节,不文明语言和不文明行为发生率较高,纪律性较差;衣着华丽,打扮入时的老师带出的学生,一般喜欢弄潮,以时尚为荣,但适应能力脆弱,克服困难能力较差;衣着整洁大方,仪表庄重,严肃且大众化的教师带出来的学生,注重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结合,对生活和学习充满信心,充满希望,且有坚强的心理承受力和耐挫力。不少学校对教师仪表要求很严,除了为避免分散学生精力外,最主要的则是怕给学生造成负面暗示。因此,为了向学生提供健康的暗示,老师的仪表必须有所讲究。
教师行为每天都要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行为举止得到巩固和强化。他们接受这种暗示,由于选择的余地很小,所以总是无条件的。也就是说,教师行为对学生时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为使学生获得真、善、美的影响,老师对自己的行为必须有所检点,有所选择,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以正面暗示。老师的严谨治学,努力工作,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爱护学生,遵纪守法,严于律己的师范行为,是学生效法的楷模。它的暗示作用,将使学生终生受益。而体罚、变相体罚、挖苦漫骂学生等自私、固执、蛮横的教师行为,往往是学生侵犯、攻击行为的温床。有吸烟、喝酒、赌博等不良习气和嗜好的老师,如果对自己的行为觉而不察,那么,他很可能充当的是小烟民、小酒鬼、小赌徒的塑造者,而与自己的高尚事业背道而驰。
前不久,有学生以匿名信的形式反映了一些对老师有意见的事:进出校门,学生要下车步行,校园内不准骑自行车、摩托车,教师无要求;学生上课不允许迟到早退,否则如何如何,老师上课迟到早退都没有什么说法;学生看到老师,主动问好,而老师对学生的问候置之不理或“晴蜓点水”……这些或许老师们找着理由为自己辩解。但仔细琢磨,颇使人深思。
教师是文明的使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授业解惑”之人,更应为人师表,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模范行为来感染、影响并规范学生。然而,那么“教书不育人”的教师因自身素质不完善,忽视了学生细小的举动。表面上看,这不过是“针头绕脑”的小事,一不留意就过去了。但如果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冷静地想一想,其实,这是一种“心罚”,它无意中伤害了学生的心灵。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曾这样断言:“教师也是教育过程中最直接的有象征意义的人物,是学生可以视为榜样并拿来同自己作比较的人物。”事实正是这样。学生对教师的说教进行认知时,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与教师自身的言行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和评价。如果二者一致,学生就会乐意接受,反之,就会抱鄙夷甚至抵制的态度。象上边的例子,学生以匿名信的形式的宣泄,还能解除一些抵触情绪,更多的学生则如何解除呢? 的确,教育工作者自己并不真正具有的东西,便无法真正给予学生,因为教育不是演戏,假象逃脱不过学生明亮的眼睛。教师只有以自己言行统一,表里一致的美好品德为载体,才能在学生身上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教育效果,使他们在对真理的信奉中也对教师产生敬仰之情。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教师个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人师的地步。”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只有完善自身素质,才能让学生从高尚的人格魅力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教育无小事”,已不正焉能正人。再说“小事”不小。“小事”做好了,就能拓展教育空间,缩短师生距离,赢得学生的信赖,对学生的知、情、意、行方面将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时代的变迁,学生的视野开阔了,思维活跃了,主体意识增强了。教育者要适应这种变化,不断加强师德修养,培养高尚人格,强化内在素养,使自身的“象征意义”更加丰富深厚,让真理更好地释放出“热能”,点燃青少年心中奋发向上的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