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是
1.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机组 成部分,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 在;指出社会历史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社 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 的最初源泉;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 力;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根本缺陷是:“第 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 动机,而没有考察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摸到社会关 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出物质生产发展程度 是这种关系的根源;第二,过去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 人民群众的活动。”
二.1.所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又斗争、又同一,由此推动了事物的发展或者说矛盾的相对的同一性和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发展的动力。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推动事物发展中各有作用
(1)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是: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已获得发展;矛盾双方相互包含,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矛盾双方彼此相通,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
(2)斗争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它们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只有在两者的结合中才能实现。
三、正确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首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为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探索历史发展根源的一把钥匙。其次,这个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
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基本适合我国生产力的状况的,因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还存在着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某些因素和环节。因此,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须对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特别是经济体制中不适合生产力的方面和环节进行深入的改革,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优越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的理论依据。从总体上看我国生产力水平和生产社会化程度仍然不高,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化程度参差不齐。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这种低水平、多层次和不平衡的特点将长期存在。这种多层次的生产力,不同的生产社会化程度就决定了我国的生产关系具有多种层次和多种形式。
四、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是指: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起决定作用;上层建筑依赖于经济基础,又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一定的经济基础必然会产生一定的上层建筑为它的巩固和发展服务。
其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或早或晚就会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再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上层建筑必然或迟或早也要发生改变;经济基础还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的方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当它沿着与经济基础发展的同一方向起作用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 当它沿着与经济基础发展相反的方向起作用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当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济基础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上层建筑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的或进步的力量;反之,就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阻碍社会前进的消极的或反动的力量。
当上层建筑严重地阻碍经济基础实现变革的时候,上层建筑的革新,对于经济基础的发展,就会成为决定性的环节和条件。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形态的矛盾运动。
同一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也存在着矛盾。新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总会有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而经济基础即使在相对稳定的阶段,也会发生量的变化和部分质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会立即反映到上层建筑中来,就会不断出现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某些不相适应的情况。必须对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的部分加以调整和改革,使之不断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才能充分发挥上层建筑的积极作用。
在某种社会经济形态走向腐朽,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发展根本不相适应,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形成尖锐对抗的时候,必须从根本上加以变革。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的矛盾运动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正确认识和掌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
1、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的意义
首先,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为我们进一步深入认识和研究社会历史的本质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这一规律对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具有指导意义。
2、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首先,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我们就要及时地自觉地调整和改革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某些方面和环节,使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协调地向前发展。其次,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规定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结构,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两对基本矛盾包含着3个要素,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它们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层层决定和层层反作用的关系,构成了以生产力发展为最终动因的整个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马克思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一般过程,作过经典式的表述。列宁继承和发挥了马克思的思想。毛泽东结合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原理,曾作过精辟的论述。
社会基本矛盾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新的重要范畴,它对人们从总体上考察社会历史,全面地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及其发展变化的基本线索,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不断增进、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相对过剩人口的不断增多,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一极的财富积累和无产阶级一极的贫困积累,形成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在这一般规律的作用下,无产阶级贫困化就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客观存在。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与资产阶级的财富积累同无产阶级的失业、贫困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资本积累的增长,必然造成劳动力对资本的供应不断增加,从而相对过剩人口与日剧增。
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出大量的社会财富,这些财富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
产业资本运动必须具备的条件:
1.产业资本必须保持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全部产业资本不能同时处在一种职能资本形式上,必须按一定的比例分割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个部分。只有并存才可能使三种资本形态依次更替。
2.产业资本必须保持每一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即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都必须依次转化,顺利地进行各自的循环,不断完成资本职能形式的转换。
1.商品价值包括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三部分.随着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转化为生产成本,生产商品的劳动耗费被资本耗费给掩盖了.剩余价值由可变资本的产物变成了生产成本的增加额,并进一步成为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此时剩余价值就有了利润的形式.剩余价值相对于可变资本而言,利润相对与全部预付资本而言.二、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要策源地的第三次技革命,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自然进程中的一次巨大的历史性飞跃。20世纪初到五六十年代,核能、半导体、合成化学等技术接踵诞生并得到初步发展;80年代后半期,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宇航技术、新材料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所有这一切,仿佛巨大的羽翼,把人类从机器大生产时代提升到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自动化生产时代。
2、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就业结构的调整。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第一、第二产业大大下降,第三产业迅速上升,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目前已达到2/3左右。
3、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企业组织形式发生变化。战后,银行信用体系膨胀,金融组织不再仅有商业银行,而且还有大量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金融资本与工商资本进一步融合,形成更为庞大的金融资本,扩大和加深了金融资本的统治。股份公司进一步发展,吸收的社会资本更多,企业组织管理更加严密,垄断资本可以用更少的股份控制整个公司,进而垄断市场,榨取更多的利润。
4、国家从市场经济的“守夜人”,转变为经济发展的干预者。国家或者利用各种财政和货币政策调节国民经济的运行;或者在资本主义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实行一定的发展计划,直接投资某些产业特别是公共设施,交替实行国有和私有,以提高国民经济的总体效益;或者实施一定的税收政策和社会再分配政策,限制过高收入和过度垄断,建立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所有这些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私人占有对生产力发展的制约。
5、加速推进经济全球化,为资本的扩张和增殖开辟了新的天地。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继续存在、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还没有建立的情况下,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经济、科技甚至军事优势,扩大资本输出,进行不等价交换,甚至操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和贸易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巩固它们在经济全球化以至整个世界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把广大第三世界变成它们的廉价资源供应地、获取高额利润的投资对象和推销剩余产品的市场,从而造成了西方财富的不断增加。无偿利用巨额世界资本,是国际资本主义继续发展的重要
第二篇:2012考研英语万能作文 两种对立事物
☆ 两种表面对立的事物或现象
谈到A和B, 没有人会感到陌生, 因为在电视、报纸、大学的讲堂和日常生活的很多角落,都有越来越多关于它们的议论。
给A和B精确而恒定的定义并非易事,因为它们的概念涉及了科学、人性、思想、经济、社会以及自然等广阔领域。
众所周知A和B是一对矛盾的事物,但对于AB之间的微妙联系以及A和B共同影响世界的原理,人们却知之甚少。
从表层和局部的视角来看,A和B是简单而纯粹的对立关系,(4选1)
(1)似乎A的存在就意味着B的消亡。
(2)似乎A的开始就意味着B的终止。
(3)似乎A的进步就意味着B的倒退。
(4)似乎A和B互为发展的障碍和制约的条件。
但通过深层和全面的分析,我们发现AB之间有着动态而复杂的联系。其一,A与B的矛盾格局并非恒定不变。虽然大部分时候,A与B间有着直接而尖锐的对 立,但所有对立总有归于缓和的一刻。其二,AB间隐含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在一般情况下,A与B总是相互抑制,但如果没有A的存在,那B也就失去了常规的意 义。其三,从本质层面,用哲学的眼光来看,A与B不过是同类社会运动的两个阶段。在足够的条件下,A与B可以相互转化。总之,我们应理性地认识A与B的关系,在充分掌握A与B对立统一规律的基础上,科学地引导和利用AB的矛盾运动,以便为社会的进步创造更优的模式、倾注更强的动力。
Two apparently opposite objects or phenomena.A and B are nothing strange for us, because increasingly more argumentations about them can be found in TV programs, newspapers, university classes and many aspects of our everyday life.Since their concepts cover vast fields, such as science, humanity, ideology, economy, society and nature, A and B are never easy to be defined precisely and fixedly.While A and B are widely known as contradictory to each other, we know little about the subtl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and B, as well as the principle that A and B influent the world jointly.From the superficial and partial point of view, A and B are simply and purely opposite.It seems that:
(1)the existence of A means the extinction of B;
(2)the beginning of A signifies the ending of B;
(3)the progress of A means the retrogression of B
(4)A and B are each other's barrier and restraint in their development.However, when analyzed more comprehensively, there is a dynamic but complicated relation between A and B.for one thing,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A and B is not constant.For another, there implies certain causality between A and B.Generally A and B restrict each other.But if without A, B also loses its regular significance.Still ye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 and their essence, A and B are merely two stages of the same social activities.When conditions favorable, A and B can mutually transform.In general, we should reasonably recognize the relation between A and B.On the basis of fully mastering the unity and utilize the contradictory movement of A and B, so that we can create a better mode and introduce striper impetus for social improvement /development.
第三篇:健康成长是根本
健康成长是根本
——年轻干部自律自立之我见
今年四月,省委本着对党的事业负责、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态度,立足于“打基础、官长远”,着眼于湖北各级领导班子长远建设的战略高度,启动实施“年轻干部成长工程”,这既是对我们年轻干部的一种鼓励,更是一种鞭策。作为省委党校2011年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中的一员,我倍感荣幸,也深感压力巨大,因为年轻干部既有优势,也有缺点。绝大部分年轻干部都能利用知识丰富、头脑灵活的优势很快进入角色,发挥作用,但也有少数人在心理上自我满足、自我陶醉、趾高气扬,即令群众不满,又让组织失望。
一、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
一是骄。即骄傲自大。年轻干部普遍学历高、起点高、期望高,自认为有学历资本、年龄资本、能力资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唯我独尊、目中无人。二是娇。即娇生惯养。经受不了挫折,应对不了困难,担当不了责任,承受不了艰苦。三是矫。即矫揉造作。弄虚作假,搞形式主义,主政一方后,图短期利益,报虚假政绩,搞形象工程,图轰动效应。四是焦。即焦躁不安,心浮气躁。古语云: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思想浮躁则会整天琢磨着“窃名”,急功近利,幻想一年打基础,二年跑关系,三年求升迁,四年图调动,五年跨大步。五是狡。即奸狡世故。为人势利,少年老成,融入世俗,圆滑世故,“长线投资、曲线牟利”。六是交。即交友不慎。不是和基层群众打成一片,不是和专家学者交朋友,不是和困难群众结对子,而是攀高枝、攀福贵、攀地痞,沉溺于灯红酒绿,热衷于声色犬马,流连于就死舞厅,迷恋于麻将扑克,歌唱得好、舞跳得好、酒喝得好、牌抹得好。奢侈浪费、纸醉金迷。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是青黄不接所致。目前年轻干部的进口较窄,每年招考公务员数量不到10人,于是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所以对年轻干部需求较强,对新进年轻干部关爱有加,助长了他们的骄傲心理。二是教育不力所致。年轻干部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接受的最初教育为常规教育,红色教育、警示教育不够,导致其思想上警觉不够。三是管理不严所致。平时主要是对领导干部从严管理、从严要求、从严监督,而对于年轻干部提醒的多,硬性要求的少。我区跨越发展、科学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这一神圣的历史使命责无旁贷地落在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身上,我们更应该正视问题,转变作风,牢固树立六种意识,促进健康安全成长。
三、需要努力的方向
1、树立良好的学习意识。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首先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尤其要注意学习领导和同志们的工作方式方法,学习他们在处理急、难、险、重和突发性事件时的决策能力和处理方法。其次是要注意弃糟取精。面对周围众多的学习机会,要注意甄别,批判地吸收。同时工作生活中,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再次是一定要“为我所用”,总结提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用实践
来检验学习的成果,用实践来提高学习的成果。
2、树立良好的扎根意识。首先要注意克服浮躁、急于求成的问题。要做到在学习上孜孜以求,在工作上埋头苦干,在作风上求真务实。其次要注意克服不能吃苦、韧劲不足的问题。不要只是坐而论道、评头品足,一定要到实际工作中去 “摔打”。只有亲自去做工作,亲自去处理问题,才能使我们对许多事情从不知到知,多许多道理从不明到明。再次要克服工作不实、作风漂浮的问题。要充分学习领导干部和同志们的优点,思想沉稳,实事求是,不夸夸其谈,不搞形式主义,讲求实效,真正沉下去做工作。
3、树立良好的包容意识。年轻干部工作中历练较少,要能够面对和善于把握大量的中间状态,过渡状态甚至是自相矛状态。落实在实际工作中,就是要承认有些工作、事情的复杂性,有些过渡的长期性和有些人层次、水平的差距性,从大事着眼,从小事着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做好打攻坚战的思想准备。要有勇气做到既不盲目冲动,又克服畏难情绪,脚踏实地的把工作做好。
4、树立良好的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意识更应该贯穿于年轻干部工作的始终。首先要解放思想。年轻干部要抛弃经验主义和惯性思维,敢走新路、敢解难题、敢谋大事,推动工作思路、工作理念、工作作风的改变。其次要立足实际。不仅要看创新思路和举措是不是新的,更要看其实际效果和社会影响,把实际成效作为检验创新的重要标准。再次要抓纲带目。在服务发展上,要进一
步转变发展方式;在转变作风上,要进步一步解决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在探索实践上,要善于发现经验,总结经验,推广经验。
5、树立良好的担当意识。“我有一个信念,就是处事不避难,勇于担当、奋勇向前”,这是温家宝总理先后两次在全国“两会”记者招待会上发出的心声。“为官避难耻”,勇于担当就是要面对困难勇于负责,面对机遇敢于开拓,面对挑战奋勇向前,要如李鸿忠书记所说:“要志存高远,勇于担当使命,立志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贡献力量,把执政为民、敢抓敢管、勇于担当作为职责所系、使命所在、从政之要、为官之德,勇挑重担、勇担重任,在完成党与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中体现价值,丰富人生”。
6、树立良好的律己意识。“廉外则可以大任,少欲则能临其众”。年轻干部尤其要管住自己。一要管住自己的脑,不该想的不要想;二是管住自己的眼,不该看的不要看;三要管住自己的嘴,不该吃的不要吃;撕咬管住自己的手,不该拿的不要拿;五要管住自己的脚,不该去的不要去。做到脑清、眼明、口洁、手净、脚稳,成为“五官”端正、形象端庄的好党员、好干部。
作为年轻干部,要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加强自身建设,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做一个政治上的“明白人”、经济上的“清白人”、作风上的“正派人”,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半色和高尚情操,干干净净做人,清清白白为官,做一名忠诚可靠的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
第四篇:产业扶贫是根本
地处湘西武陵山区的桑植县和龙山县,培育特色产业带动村民增收
产业扶贫是根本(走基层·贫困山区行)
本报记者 朱 隽 江 夏 王 珂
《 人民日报 》(2012年07月24日 08 版)
武陵山区,绵延渝、鄂、湘、黔四省市。日前,记者冒雨走进湘西武陵山区腹地的桑植县、龙山县,只觉得山连着山,山套着山,仿佛怎么走都很难走出这片山。
在这样的连片特困地区如何脱贫致富?说一千道一万,最终还是要靠强有力的产业带动。一路走来,记者看到了产业扶贫给贫困山村带来的变化,也了解到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
立足资源优势兴产业
桑植县芭茅溪镇正在发展一项新的产业——人工种植粽叶。“除了能包粽子,粽叶还能包装食品、制成食品添加剂,国内需求量在逐年增加。我们发展这个产业不仅是看准了市场,更因为我们有着独特的资源优势。”芭茅溪镇党委书记谭晓菊说。
芭茅溪镇境内有2万多亩野生粽叶。过去,农民种的粮食只能解决温饱,日常开销要么靠出去打工,要么上山采粽叶卖。但当地山高坡陡,采集危险很大。为降低村民劳动强度和危险系数,乡政府组织干部外出考察,学习人工栽培技术。在张家界康华实业有限公司的参与下,当地从去年开始人工粽叶种植。
在桑植坪村的人工粽叶示范基地,村支书向书尧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过去这里种苞谷和黄豆,一亩地顶多赚400多元。改种粽叶后,一亩地可以产1000到2000斤干粽叶。按市场最低价4元一斤算,这一亩地的收入就要多个零了!”据了解,人工种植的粽叶3年可以采摘,四五年后进入旺采期。在没有采摘之前,康华公司为村民提供每亩450到500元的补助,保证农民收益。
依靠能人带动强产业
“前面一条河,后山乱石窝,吃饭靠统销,住房蹲岩脚。”这是上世纪90年代初龙山县里耶镇比耳村的真实写照。当时村民们只会种苞谷和红薯。后来,村里请来专家帮助调整结构,锁定了柑桔产业。但群众很是想不通:“柑子能当饭吃?”
现在,村里的柑桔从几十亩示范基地发展到2800多亩,并注册了“里耶脐橙”商标。村民人均纯收入由几百元跃升到8500元。“那真是一段艰苦的岁月,连土都是背上山去的。”村里人说,是老支书米显烈、现任村支书龚家文,还有村里的党员带着大家走上这条致富路。
龙山县县委书记张才金认为,贫困地区在发展产业之初,群众往往有畏难情绪,发挥能人在产业发展中的辐射和示范作用,能够有效带动贫困乡村经济发展。的确,每一个成功的产业背后,都能看到带头人的身影。
石宗林现在管理着300亩脐橙园,他是脐橙专业合作社的领头人之一。合作社无偿向贫困户传授技术,低价向贫困户提供种苗,并为乡亲们开拓市场,把“里耶脐橙”远销到北京、深圳、沈阳等市场。
桑植县五道水镇的陈功明是养娃娃鱼的能人。陈功明有5个养殖基地,共3万多尾娃娃鱼。在陈功明等能人的带动下,全县养殖娃娃鱼的农户已经有200多户,其中不少是贫困户。如今,娃娃鱼养殖成了五道水镇的特色产业,每年都有全国各地的客商来看鱼。
缺资金、缺技术,仍是产业扶贫的短板
百合种植是龙山县的特色支柱产业,目前全县种植面积已经达到6.6万亩,占全国的1/3。这几年百合销路好,光去年就为农民人均增加收入835元。
但这样一个眼看着来钱的产业,却有很多贫困户“种不起”。茅坪乡竹柯村的彭友诚,今年60岁。儿女在外打工,老伴身体不好,他一个人种田养猪。给老伴看病吃药几乎花光了收入,迫切需要开拓新的收入来源。“想不想种百合?”记者问。“怎么不想,但没钱。种一亩百合,光种子就要5000元,我哪种得起噢。”
龙山县扶贫开发办副主任李志勇说,虽然当地在2009年投入1000万扶贫资金扶持百合产业,但因资金有限,覆盖不到所有贫困户。“而且,由于金融系统规定农村60岁以上不能贷款,加上贫困户信用等级低,根本无法贷到款。”李志勇说。
缺的还不仅是资金。龙山县洗洛乡联盟村村民刘生林家里种了不少百合。因为投入大、期望高,刘生林种起百合来特别仔细。一次百合感染了细菌,他立刻到乡农技站去请教。但按技术员告诉的方法喷药效果并不明显。“要是有专门的百合技术员经常来看看就好了。”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目前这些地方还存在缺乏必要的水利设施、路况不好影响产品运输等难题。这些问题如不抓紧解决,会影响产业扶贫的效果。
第五篇:立德树人是根本
立德树人是根本
2012年11月30日 09:22:32 来源: 人民日报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人们不会忘记那个寓言般的故事:“您在哪所学校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样回答:“在幼儿园,我学到了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做错事要道歉、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生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幼儿园?最重要的东西?看似矛盾的回答中,这位诺奖获得者道出了教育的根本——立德树人。
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首次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对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立德树人,即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
然而,透视目前教育中的一些现象,似乎与立德树人的目标南辕北辙。比如,门庭若市的“培优班”,挤破头的“小升初”,减不下来的大书包,追逐名利的办学机构„„种种现象似乎都指向一点,“育分”远比“育人”更具诱惑力。结果呢?孩子们的考试分数上去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上去了,但社会的道德水准却没有同步上去。否则,扶起摔倒的老人还需要大讨论?“小悦悦”事件还会发生?爱因斯坦的一句话令人难忘:“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要成才,先成人!十八大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和核心。立德树人,“德”字为先。立德即树立德业,《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学校把学生日常表现纳入考核目标,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开展德育教育。舍己救人的“最美中学生”龚钰犇,剐蹭宝马后留言赔偿的扬州小伙徐砺寒„„道德模范的力量远胜只知读书的考试状元。
立德树人,入心为要。多元的价值观,日新月异的社会,海量信息的包围,让德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照本宣科式的德育教育,或许能用分数“考出”高低,但无法将“德”字镌刻在孩子们心头。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是立德树人面临的重要课题。只有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感染力,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入脑入心。
立德树人,师德为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知识或可言传,德行需得身教。教师肩负着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重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是青少年一代成长的引路人。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培养和造就一支学高身正的教师队伍,是立德树人成败的关键。严格的考核管理,健全的制度规范,在教师队伍建设中不可或缺。
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关系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关系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和长远。正如十八大报告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
立德树人,教育任重道远!(张 烁)立德树人:追寻高职教育之魂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文化育人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2014.02.28 00:00 来源: 中国教育报
作者: 韩树林
深职院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在国内高职院校率先推动文化育人,倡导以文化引领技能型人才培养,更新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理念,提升了人才培养服务产业升级和社会转型的能力。
深职院系统设计、整体推进,着力探索解决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内涵、特点、方法、路径,强化政校行企联动、产教融合,构建了完整的富有高职特色的文化育人理论和实践操作体系。
深职院倡导发起全国职业院校文化育人高端论坛、成立全国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协作会、组建国内高校首个文化育人研究与发展中心、创办《文化育人》杂志,全力打造高职教育文化育人高地,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
深职院在“文化育人”理念指导下,紧扣产业和社会需求,努力推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训室建设、实训教学以及校企合作的整体升级。
近几年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党委书记、院长刘洪一教授的带领下,以解决“立德树人”根本问题为宗旨,以服务产业需求为要务,以培养复合式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充分依托广东省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推进计划项目,积极对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和文化育人进行全面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构建了极富高职特色的文化育人体系,有效地促进了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全面提升,在“追寻高职教育之魂”的崭新历程中迈出了坚实的步履。
教育责任的思索与担当
积极倡导并着力推行“文化育人”,并不仅仅是教育观念的梳理与创新,更重要的是教育责任的思索与担当。早在2008年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进入总结验收阶段时,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刘洪一就已清醒地认识到,国内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着重技能轻文化的偏颇,而产业转型升级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多新要求,社会转型期诚信缺失、道德滑坡也不可避免地给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带来了新挑战。要解决这些偏颇和问题,应对新要求和新挑战,就迫切需要站在文化的制高点,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统领高职院校内涵发展,使文化成为学生成长的“思想导航器”,使文化育人成为学校内涵质量“新的增长极”。
正是基于这种高度的文化自觉,深职院自觉担当起引领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重任:
2011年,深职院率先发起成立全国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协作会,并担任会长单位;
2011年,深职院创设并举办全国高职院校首届“文化育人”高端论坛,目前已成功举办3届,参与院校越来越多;
2012年,国家教育部门成立全国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刘洪一担任主任委员;
2012年,深职院与商务印书馆合作创办国内首本文化育人杂志——《文化育人》,现已出版2期,成为探讨文化育人的高端出版平台;
2013年,深职院参与国家教育部门“十二五”规划课题——《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研究,并承担重要研究内容;
2013年,深职院率先成立国内高职院校首个文化育人研究与发展中心暨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致力于打造中国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示范高地;
„„
不仅如此,深职院还自觉加强文化育人的理论研究。近年来共承担文化育人方面的课题研究20余项,发表理论研究论文100余篇,为学院文化育人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育人体系的谋划与实践
文化自觉为文化育人指明了前行方向,理论研究为文化育人奠定了坚实基础。2008年以来,深职院先后出台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方案》、《关于实施文化育人创新行动的决定》、《文化育人实施纲要》,这标志着学院文化育人改革向纵深化方向发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育人体系开始构建:
在建校20周年之际,深职院正式发布“德业并进,自强不息”这一具有深厚人文底蕴、体现时代特征和学院传统的校训,并通过在各校区树立校训石、将校训教育纳入新进教师培训内容、向毕业生赠送“德业半字衫”、校媒宣传、专题教育活动、杰出校友讲座等,加强校训精神的宣传教育,使其成为全校师生的文化自觉和价值追求;
深职院把制度建设作为文化育人的重要保障,通过制定《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章程》,修订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开展去行政化管理与教授治学改革项目,成立财务工作教授委员会、人事工作教授委员会等举措,形成了治校民主、决策科学、管理规范、人文精神彰显的制度文化。
深职院探索实施思想政治教育“1+1=1”模式,构建必修课和选修课并行的“6+2+1+4”文化育人课程体系,开设了“数学文化”、“物理文化”等32门文化素质选修课程,形成了职业化、立体化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模式,实现了文化育人的课堂教学全覆盖。
深职院把专业文化视作专业构成的核心要素和软能力,组织各专业提炼凝聚专业文化,并以此作为专业建设的灵魂。网络文化、IT文化、管理文化、金融文化、汽车文化等专业文化凝练了专业的历史演变、内涵精神、价值追求等核心要素,通过专业文化教育,实现了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机融通。
深职院在全国高校率先建设“志愿者之校”,健全“启明星”支教、支援西部、社会实践工作体系,形成实践育人工作机制。启动书院制试点工作,大力推动“社团之校”建设,开设丽湖文化大讲堂,打造以科技文化节等为代表的创新文化展示活动,以非遗文化进校园、西丽湖诗会等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传承活动,以外语文化节、外国文化展等为代表的世界先进文化交流活动等,营造了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深职院注重协同政府、行业、企业共同参与文化育人。与中华职业教育社、商务印书馆、华为等2000余家行业企业共建“中国职业教育运行机制协同创新中心”等文化育人平台,积极借鉴吸收优秀行业、企业文化,促进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形成了“政校行企联动、产教融合”的富有高职特色的文化育人新机制。
充分利用深圳毗邻港澳、高度国际化的独特优势,主动参与“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战略”系列活动,建设海外“汉语语言文化中心”,组织开展“国际文化月”、“外国文化 3 节”,完善教师境外学习交流汇报制度等,有效促进了中外优秀文化的融合与创新,夯实了学院大学文化建设的基础。
深职院统筹规划各大校区,建设生态化、园林化和人文化的校园,建设主题文化雕塑、书法艺术石刻、师生创意作品文化展示区、校友林等,加强图书馆、校史馆、学生活动中心、体育活动场所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启动深圳市工程技术文化博物馆建设筹备工作,积极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文化育人的成效与影响
深职院文化育人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已取得显著的成效,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广东省印刷复制业协会会长、深圳中华商务安全印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陈均的一席话,代表了用人单位对深职院毕业生的总体评价:“深职院的学生能上能下,既能从事研发和管理,又能充实到一线车间,这样的人才我们是非常欢迎的。”文化育人的全面实施,大大提高了深职院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职业素养,有力地推动了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近几年来,学院一次性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8%左右,他们以“动手操作能力强、能吃苦、敬业爱岗、职业素质高”等良好的综合素质,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近年来,深职院除培养出一大批以“互动哥”李栋、西部志愿者张建彬为代表的优秀学生,还荣获“全国文明单位”(2009)、第二届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院奖”和“杰出教师奖”(2010)、中国十大最具就业力高职院校之一(2010)、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1)、中国十大创新型高职院校(2011)、第三届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校长奖”和“杰出教师奖”(2012)、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2012)、全国职业院校就业竞争力示范校(2013)等重要奖项,文化育人为深职院的发展注入了永不衰竭的动力,大大提高了学院内涵建设的水平,在全国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不断扩大。
深职院倡导“以文化引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文化育人理念在全国职业院校引起了广泛的共鸣,近年来,先后有300多所国内职业院校前来学院考察、借鉴文化育人的经验和做法,有些院校还出台了文化育人的相关制度文件。“文化育人”已走出深职院,成为全国职业教育界的一大“热词”。“全国职业院校文化育人高端论坛”的参与院校和学者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文化育人》杂志受到杨叔子等国内著名专家学者的好评以及职业院校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欢迎,逐渐成为全国职业院校的一个文化品牌。
中央省市领导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高度肯定和评价深职院文化育人改革举措,各级各类媒体深度报道学院文化育人的成效与经验,深圳相关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学院文化育人的改革,全国书刊印刷技术委员会和包装印刷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等一批行业权威机构落户学院„„深职院的文化育人战略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一份责任,一份担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作为中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排头兵,深职院义无反顾地成为了“追寻高职教育之魂”的开拓者和领跑者。面对成绩,面向未来,党委书记、校长刘洪一表示,深职院将继续坚守文化育人理念,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精神,落实好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家关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决定、2月26日国家有关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部署,紧扣产业和社会需求,办好不愧于时代的高职教育,为实现中国梦做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应有的贡献!4 试论高职院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几点认识
作者:黄凤芝 陈永乐 来源:《现代企业教育》 日期:2015-1-7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引起了广大干部师生的强烈反响。2014年3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明确贯彻了党的十八大精神,对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进一步提升育人水平做了新的要求。笔者从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义、主要内容和组织保障等方面粗浅谈了几点看法。
一、充分认识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意义
(一)深刻理解立德树人的科学内涵。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立德树人”要以德为先。“德”既有个人的“德”,也有国家和社会的“德”,“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它们相互统一、协调发展。立德树人要求我们必须致力于“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的教育理想。我们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性格志向的学生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都获得教育的成功,人人都能成才。
(二)准确把握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立德树人”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明确为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我们党对教育本质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反复强调落实“立德树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其要求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充分认识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意义。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关系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关系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和长远。正如十八大报告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高职学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举措;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实现学生乐学的重要途径;是适应教育内涵发展、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于全面提高学院育人水平,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内容
立德树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高职院校,要善于抓住切入点,可从思政课程、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和基层党建工作等四个方面来构建德育格局。
(一)深化思政课程改革。一要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道路不动摇,理直气壮地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旗帜鲜明地批驳和抵制西方极力推崇的“普世价值”,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扎实推进党的思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二要全面深化思政课程内容和教学改革,对照教育规划纲“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因材施教”的要求,根据专业特性、学生群体特征整合思政课 程,强化集体备课制度,分专题、分学期地开设思政课,切实增强思政课的延续性和实效性。三要规范完善学术报告和讲座制度。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学习,鼓励院内教师开展相关学术讲座,积极邀请院外专家、学者进校开展专题辅导和学术报告,努力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二)强化社会实践活动。一要积极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行动,坚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积极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到企事业单位、社会和弱势群体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弘扬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志愿精神,增强青年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和公民意识。二要依托社区、各类教育基地,积极开展体验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的体验,并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养成热爱生活、热爱劳动、艰苦奋斗、诚实守信、互助互爱等优良品德,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三要重视实习、实训环节,加强实习、实训期间的跟踪教育与引导,注重学生在实习、实训期间的职业道德养成。
(三)完善校园文化建设。一要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加强专业楼、实训楼、教室、大学生活动中心等各类场所的文化建设,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充分发挥物质文化的教育作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品德和行为产生影响。二要加强制度文化建设。要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建立健全各类规章制度,强化制度的解读、宣讲工作,做到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三要加强行为文化建设。“正人先正己,树人先立德”,立德树人的立足点是立德。因此,要充分发挥好课堂在立德树人中的主渠道作用,教师要深刻领悟到自身既承载着教书的任务,也肩负着育人的使命,要以高尚的人格影响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以崇高的师德影响人。四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加强网络的监督管理,利用好微博、微信,二维码导航智能名片、微网站等新型媒介,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网、学工在线等网站的建设与管理,发挥好新闻舆论的正面引导作用和德育功能。
(四)创新基层党建工作。一要贯彻落实党建责任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强化党建工作考核,发挥好支部委员会和党员大会的作用。二要探索创新有效的学习制度,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时事政策教育和纪律作风教育等,积极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三要经常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好谈话谈心制度,不断把握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总结新经验,探索新途径。四要注重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五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不断加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
三、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在高职学院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实施,全体教职员工要加强对立德树人的认识,加强学习,统一思想,贯彻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加强条件保障。要加强对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一工作的条件保障,要把相关工作任务列入工作要点,根据职责任务,在经费、人员和信息技术手段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
(三)健全激励机制。要采取有力措施,充分激发全体教职员工投身于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提升“德”绩在干部考核和干部选拔中的分值比例,加大德育在师德标兵、优秀教师和优秀辅导员等各类评选中的分值比例,要注重发现典型、树立榜样,大力弘扬立德树人的先进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