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法治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时间:2019-05-13 21:46: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时代法治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时代法治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第一篇:新时代法治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新时代法治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等新部署新要求,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纲领和行动指南。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重要内容,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的内生动力。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发展阶段,广大干部群众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坚持问题导向,更新思维理念,创新方式方法,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大力推进海南法治文化建设,为建设美好新海南提供强有力的法治精神支撑。

构建法治文化工作新格局。我省应当把法治文化建设作为法治海南建设的长期性基础性工作来抓,将法治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全过程,纳入美好新海南建设的总体布局。强化省委全面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在法治文化建设领域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协调督促等职能,整合政法和宣传等部门力量,组建权威高效、权责统一的法治文化工作机构,加快制定省域法治文化建设总体规划、年度计划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法部门各尽其职、宣传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和公众协同参与的法治文化工作新格局。全面落实普法责任制,建立健全利用法律规范性文件起草制定过程普法、围绕热点难点问题普法、法律职业群体以案释法等机制,让立法、执法、司法实践过程成为全民法治公开课。以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为建设方向,着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德才兼备、专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特区法治文化工作队伍。推动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化、规范化,完善中心组学习、讲座、培训、研讨、重大决策先行学法、考试、述法等制度,将法治素养和法治能力作为考察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促使“关键少数”在厉行法治上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组建法治海南理论研究中心,组织多学科多领域专家打造智库团队,为我省法治建设提供高质量的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持。

建立法治文化服务新机制。实施法治文化惠民工程、精准普法工程和法治扶贫工程,准确把握各地区法治文化服务的特点,建立健全群众法治文化需求跟踪机制和法治文化产品服务订单式供给机制,探索建立驻村法治副主任、村法律顾问等制度,推进法治文艺下乡、乡村社区法治讲堂等活动,向基层群众宣扬综合治理、法律服务、土地承包、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法律知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治文化需求。统筹建设集法治宣传、法治教育、法律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基层法治文化综合服务中心,把法治元素融入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逐步建成覆盖城乡的法治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充分发挥企业、非营利组织、社会团体、民间志愿者等在法治文化服务中的作用,鼓励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法治文化领域,探索将财政投入以直接拨款为主转为购买服务、项目补贴、基金化等多种方式并举,创新“政府-市场-社会”共建共享的法治文化建设模式,实现由“政府一家管”向“全民参与”转变,提高法治文化服务社会化水平。

探索法治文化产品供给新路径。实施法治文化精品工程,推出一批群众喜闻乐见、具有海南特色、反映时代风貌的法治文化系列出版物、广播电视节目、专栏专刊、歌曲、琼剧、(微)电影、电视剧、动漫等作品,推动法治文化与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行业文化相融合。探索建设法治文化博物馆、展览馆、主题公园、文化长廊,推动法治乡村、法治乡镇、法治县、法治城市等创建评比活动,构建立体化法治文化传播网络,让人民群众走近法治、参与法治、拥护法治。组织开展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三十周年“十大法治事件”“十大法治人物”评选活动,制作“法治海南”专题纪录片,积极传播我省法治建设的历史成效和最新成果。创办常设性的“法治海南论坛”,围绕法治海南重大议题交流研讨,打造知名法治文化品牌论坛。以电视、网络等媒体为平台,开设“法治海南大讲堂”,让法学专家和法律工作者走进电视、走进网络,以多种形式推动法治思想入脑入心。

打造法治文化宣传教育新模式。探索机关、乡村、社区、学校、企业与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行政执法机关、律师事务所等机构协同共建法治文化实践基地,打造法治文化教育、宣传、观摩、互动协同平台。大力推进普惠型法治教育,在学前、小学、中学、大学教学课程体系中全面设置法治课程,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培养特点,适当引入体验式、参与式、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完善法治教育教材建设、师资配备、经费保障等体制机制,切实提升学生尊崇信仰法律、依法律己、依法维权等法治意识和素养。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法治文化领域的应用,构建全媒体互动云平台,开发“公民网上学法”系统和法治文化手机APP、微信公众号、微博、网站等平台,实现法治资讯与全省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移动互联设备之间的实时互通,打造便捷化、智能化、生动化的“互联网+法治文化传播教育”模式,提升法治文化传播教育的信息化、智能化和精细化水平。

第二篇:加强和促进女工文化建设对策建议探讨

加强和促进女工文化建设

对策建议探讨

现代社会很多岗位上都是巾帼不让须眉,女司机、女收费员、女交通稽查员??企业女工文化核心是企业精神,是女工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包括女工价值观念、女工企业精神、企业行为准则等。在这处处充满竞争的时代,各种不同岗位女工提升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越来越多,企业女工文化建设蔚然成风,重视和加强女工文化建设在当前企业文化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

女工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女工文化可以在更大的领域里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观念、价值、精神表现的形式与载体。女工文化建设通过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手段的综合运用,把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内容转化为女工的价值观,进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一、加强和促进女工文化建设

女工作为企业的半边天,对企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对女工文化建设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利用企业文化建设为抓手加强和改进女工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一)充分发挥女工在企业文化活动中的优势

在企业职工文化活动中,提高认识多吸收女工参加,组织并引导女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鼓励女职工的优势和特长和活跃了企业业余文化生活一举两得,积极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的良性发展。使女工认识到参加企业文化活动的意义感觉的自身的重要性,参加文化活动的目的是提高女工素质、增强企业整体素质。女工认识到个人与企业的关系以及各自的贡献与义务,注重引导女工积极安全生产建设,为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作贡献。引导女工有组织、有目标地参加企业文化活动,激发女工的岗位自豪感和企业归属感,满足女工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二)引导女工积极勇敢展现自我企业女工的文化活动可以促进了女工家庭安定和社会和谐,关系到企业的兴衰,积极影响女工的家庭和岗位工作热情。开展女工文化活动是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渗透到工会各项工作中的有效途径。女工委要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女工的文艺优势,鼓励引导女工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积极勇敢的展示现代企业女工风采,使企业女工文化积极健康向上、持续开展。

(三)创新文化活动形式,拓宽企业文化活动渠道

工会要加强对女工文化活动的鼓励和指导,不仅保证发展方向健康向上,还给予女工文化活动物质上、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为女工文化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工会注重培养女工中的文艺、体育骨干,组织女工走出去多学习,建设企业女工文化新格局。工会多组织与女工岗位密切联系的活动,如岗位专业知识竞赛、半边天主题演讲等各种活动,以此类活动为载体,形成女工竞争意识,培养女工立功意识、主人公意识。女工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岗位竞争感受企业发展,适应企业竞争,服务于企业贡献于企业。充满竞争的信息化时代,工会充分利用各种网络渠道,拓展和宣传女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广大女工享受到丰富健康的文化活动服务,同时吸收更多的女工和家属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健康、和谐发展。

二、加强女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措施

重视女工的文化建设,真正把女工文化活动变成了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女工文化建设的不断加强和改进,女工在企业职工文化活动中发挥有效的积极作用,不仅提升企业人性化管理水平,还强化了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一)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女工文化建设中先进的新型单位管理理念。人性化管理强调企业在女工管理和文化活动中,要以人为本,注重女工的精神需求,关注女工家庭情感,激励女工工作,让女工感受到单位的知心、暖心,引导女工与单位同舟共济。女工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尊重、理解、关心女工,以人为本的原则,调动女工积极性为企业发展服务。女工男工不同,除了工作岗位,大多数女工兼任家庭主妇,工作生活中相对于男职工多不少的实际困难。关心女工家庭生活,帮助女工平衡工作和家庭问题,是企业女工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工作生活上都对女工给予关心,针对女性特有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为女工办实事。女工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她们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尊重每个女工不同的个性,设身处地为女工考虑问题。在从事女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要以人为本,换位思考,尊重女性,不仅便于女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展开,还促进了与女工的交流沟通,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应有作用。

(二)单位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载体

女工文化建设可作为单位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载体。以文化建设为抓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激发女工工作积极性,开发她其工作潜力,创造机会让女工在工作岗位上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新的形势和任务,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女工文化建设增强女工岗位责任感和企业使命感,加强化其集体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坚定信念、振奋精神,以饱满的热情和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以主人公的精神投入到工作当中。女工文化建设形式多样,重在鼓励女工积极参与。通过组织女工开展各种文化活动,读书会、专家讲座、先进模范访谈、岗位知识竞赛等文体公益活动,进行女工精神方面的道德、纪律和共同价值观的培养。以女工文化为载体,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影响女工,思想政治工作在潜移默化中使女工爱岗敬业,女工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良性循环,创造出和谐团结的企业环境。

(三)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企业党组织要切实加强制度建设,为女工争取合法的权益。党组织关心女工职业诉求,积极促进优秀女工担当单位重要岗位。这不仅是对女工工作贡献的肯定,也带动一大批热爱单位、尽职尽责的女工。女工看到可以展望的职业前景和多种不同的激励方式,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增强工作能力和成就感。女工文化建设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管理和教育于一体,物质与精神鼓励相结合,可以把所有女工汇集在一起,团结一心为实现单位的目标共同努力。单位党组织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发动和团结女工力量,党组织政治核心的鼓动、调控和领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三、女工思想政治工作改进方向

(一)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互相推动,共同发展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灵魂。女工文化所倡导的企业精神,不仅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还给思想政治工作增加了新动力。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两者结合,同步发展,培养女工企业精神,提倡岗位职业道德,引导女工遵守企业行为规范。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女工文化活动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更广阔的活动舞台。

(二)提升女工素质,实现与时俱进

工会通过各种宣传渠道把女工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日常工作、生活中去。随着社会发展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女工对教育、文化、生活和娱乐活动也提出了新的兴趣爱好,加强女工思想政治工作广泛吸引和激励员工,提升女工自身素质。文化活动陶冶情操,拓宽女工眼界和知识面使广大女工提高竞争意识,自觉遵守企业核心价值观。提升女工文化素质,在女工技能培训方面大胆创新。面对当前社会激烈竞争形势,女工需要改变固有观念,有很多欠缺技能和需要追赶的知识。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女工必须不断地进行学习新知识,掌握先进的岗位技能。拥有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地提高的女工,不论企业改革变化多大,还是社会竞争多么激烈,都可以适应一切发展。工会是女工的娘家,针对单位的发展需求和有关部门相结合,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女工培训。工会帮助女工明白当前社会企业发展的竞争形势,充分认识到提高自身素质的必要性。提高女工科学文化素质,更重要的是培训女工的岗位技术创新能力。培养女工不怕困难,勇敢面对挑战的良好心理素质,把开展提高女工素质工作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工作长期坚持稳定地执行下去。针对女工岗位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基本素质差异较大的特点,因人而异尊重个性,开展不同层次的活动。女工适应企业发展趋势,面对岗位新考验,广大女工充分认识到提高自身素质的意义。女工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站稳脚跟,并最终通过在企业岗位上自己的不懈努力,为企业和社会做出应用的贡献,实现女工的社会价值。

(三)建立女工思想政治工作运行机制

要逐步建立完善的女工文化建设工作运行机制,重点是建立女工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女工委定期研究工作,部署安排女工思想政治工作任务,不断加强和改进女工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同时要建设一套完善的领导考核机制,把女工文化建设作为领导干部岗位责任制和任期考核的指标。女工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做到与单位行政工作统一规划部署、统一检查考核,统一教育辅导,从而把女工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劳动者,更好展现新时代女工的靓丽风采。

四、结语

不断加强和改进女工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企业女工文化建设水平,使广大女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加独立、自信、勇敢地投身于企业文化建设之中,从容应对社会挑战和工作岗位的需要。女工在文化活动中积极主动地改变观念、加强学习、提高自我、增强技能、勇于奉献,在充满挑战的竞争时代建功立业,对企业和社会做出有益贡献,得到社会家庭单位的認可,实现人生价值。

第三篇:加强全区法治宣传和强化法治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加强全区法治宣传和

强化法治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摘要:

加强我区法治宣传和强化法治文化建设是关系到我区平安建设法治化水平的重要保障,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总书记关于推进依法治国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必然要求。本文从我区“六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法制建设的现状出发,着力加强法治宣传和法治文化的队伍建设、制度建设、阵地建设,创新思路、积极探索我区法制建设新格局。关键词:法制建设

宣传

法治文化

对策

法治宣传是提高我区群众素质、推进依法治区基本方略、建设“法治长寿”的基础工程,法治文化是以文化建设为载体对法制教育的一种展现形式,如何加强我区法治宣传和强化法治文化建设是关系到我区平安建设法治化水平的重要保障,结合我区实际从法治宣传和法治文化建设的现状,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六五”普法以来我区法治宣传和法治文化建设情况

(一)法治宣传活动开展情况

1、重点对象法治宣传

一是建立了干部法治教育基地,将法治宣传计划纳入干部培训课堂,定期举办普法培训班。二是定期开展村居两委干部、协管人员、大学生村官等法制培训及法治宣传。三是

发挥各学校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保证计划、课时、教材、师资、经费“五落实”。目前全区每所学校都聘请了法制副校长和专业法制人员。四是定期到监狱、劳教场所和公安监管场所对在押人员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将“法律进监所”活动进一步向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延伸。五是对房产中介进行普法教育,加大对中介组织违规操作、违法行为的整治清理。六是全区各部门结合工作职能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法治宣传活动。

2、主题宣传活动开展情况

一是利用3月法治宣传月、“12·4”全国法治宣传日等固定法治宣传月、周、日开展宣传活动,采取普法宣传车宣传造势,现场开展法治文艺演出、发放普法资料和提供法律咨询。二是各街镇、村(社区)利用专栏、橱窗宣传了与群众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组建了法治宣传腰鼓队、军乐队,搭建了普法宣传新载体,丰富了宣传活动的形式,提升了宣传效果。三是机关部门利用学雷锋日、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禁毒宣传日等契机,充分发挥法治宣传职能,以法制咨询、便民服务为主要形式,以服务基层、司法为民为宗旨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宣传讲解。

(二)法治文化建设情况

1、以传统媒体为依托的法治文化建设

(1)我区从2012年10月起,创办了普法报刊《长寿法治报》和《与法同行》电视专栏。(2)采用“村村通”法治 2

广播的形式,在广大农村地区定期、循环播出,使法治宣传全覆盖、无盲区。(3)其他法治文化活动。一是在黄桷塆游园打造了法治主题公园。二是在凤城街道骑鞍社区、凤城街道梅村社区、长寿湖镇东海村、新市镇惠民村、石堰镇麒麟村等村(社区)打造了多处法治楼宇。三是组建了区级文艺宣传队,定期到街镇、村(社区)进行文艺表演。四是在示范点村(社区)制作了法制橱窗。五是按季度制作并发放法治宣传展板。六是建立了法治宣传进网格试点单位。七是开展普法依法治理项目化管理工程。

2、以新媒体为平台的法治文化建设

(1)我区于2012年10月创建了《长寿普法网》主题网站,并借助这个平台将法制理论知识考试搬上网络,提高了学习效果。(2)创办了《手机法治报》,从2013年9月3日开始,面向全区市民开展法治宣传,指导群众充分运用法律法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3)其他法治文化活动。一是依托移动飞信建立了法治短信平台,定期发送法建信息,传播普法动态。二是建立了法建QQ群,方便了对全区法建工作的指导和部署,加强了各单位之间的工作交流和沟通。

二、我区法治宣传和法治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我区法治宣传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

1、少数单位法治宣传流于形式,宣传实效差

我区法治宣传工作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采取了多种形式开展活动。但是少数单位在法治宣传过程中,未针对本单

位法治宣传重点进行认真分析,对于是否满足了群众需求、解决了实际问题停留在表面,缺少更深层次的研究,宣传效果较差。

2、法治宣传工作保障情况有待完善

在经费方面,按照市委法建办工作要求,法建经费应按1元/人的标准保障,但目前我区的经费仅为0.4元/人,不能满足正常的工作需求。区委法建办目前专职工作人员3名,指导全区的法制建设工作人手不够。在街镇、部门没有专职的法建工作人员这种情况较多,对于法建工作的推进显然是不利的。由于在经费上面没有得到充分的保障,很多单位硬件设施没有跟上,妨碍了民主法治示范单位的创建活动。在考核上,目前我区法制建设工作没有纳入全区综合目标考核,因此单位对法制建设工作重视不够,不配合不积极。

(二)我区法治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区法治文化建设过程中,更多的是一种灌输式的宣传模式,而是否满足了群众的要求,真正解决了群众的困难,并没有形成有效的反馈机制,没有建立良好的互动平台。另外,经费保障问题同样也是我区法治文化建设面临的难题之一。以我区新打造的宣传平台《与法同行》电视栏目和《长寿法治报》为例,由于受到经费制约,我们在栏目的筹划、制作、运行等方面都遇到了一定困难。

三、原因分析

(一)少数单位领导重视不够

一是思想上厌倦松懈。部分干部认为普法工作抓了多年,虽然干部群众的法制意识也有所提高,但以权谋私、滥用权力、执法不公甚至执法犯法的现象时有发生,觉得法治宣传并未起到真正的作用。二是工作上敷衍应付。认为普法工作是软指标,与经济社会发展没有直接因果关系,停留于转发上面的文件,偶尔抓一抓宣传咨询,发一发宣传资料,工作流于形式,针对性、适用性不强,敷衍应付现象比较突出。

(二)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能力有待提高

部分领导干部仍存在官本位的思想,要开展好法制建设、服务好依法治区离不开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培养。由于部分领导干部没有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忽视了法制建设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强大的保障作用,导致了在工作中只是单纯注重完成任务,领导干部的法治观念淡薄也降低了群众对法律的信任和敬畏,反过来由于群众对法律保障自己权益的不满也必然导致领导干部运用法律处理问题十分困难。

(三)制度化建设不够完备

按照法制建设工作要求,单位在上报的材料中均设置有工作机构、建立健全了制度保障等,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单位存在着制度不落实、人员不到位。更为重要的是,法建工作没有纳入全区综合目标考核,导致部分单位领导重视不

够,认为法制建设工作可有可无,只要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了就可以的想法普遍存在,忽视了法建工作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平安和谐的重要作用。

四、对策和建议

(一)建立全区法治宣传“1234”模式,切实提高法治宣传实效性。

1、树立“一个中心”。在新形势下,发挥法治宣传的作用更要以弘扬宪法精神为中心,围绕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形成科学化的宣传模式,根据我区普法依法治理的形势和任务,采取“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思路,促进法治宣传有效发展。

2、抓好“两个强化”。(1)强化职能定位。根据我区“六五”普法规划的要求,结合各部门、各单位工作职能的实际,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达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目的,形成大普法格局。(2)强化工作手段。形成科学管理机制、严格考核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一是严格考核。一把手负总责,由区委、区政府综合目标考评部门联合相关部门,采取平时抽查、半年督查、年终检查相结合方式进行严格考核。二是落实“一票否决”权。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纳入区委、区政府对各部门、各单位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大目标考核体系,对未达标的落实“一票否决”权机制,确保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顺利推进。三是强化各种监督手段。即人大的法制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人民团体的群众监督、新闻媒体 6 的舆论监督等手段,督促各级党委政府抓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四是强化激励手段。深入开展各项普法依法治理活动,组织好经验交流会、总结表彰会,大力宣传、树立、表彰和奖励先进典型,形成“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浓厚氛围。

3、突出“三个结合”。一是法治宣传与法律服务相结合。着力开展关系民生与发展、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人民内部矛盾调解、公民权益保障和弱势群体法律援助问题等法律服务工作,增强当事人及周围群众的法律意识。二是法治宣传与文化建设相结合。将文化阵地与普法阵地、文化图书与法制图书、文化学习与普法学习、文化活动与普法活动等有机结合、同步推进。三是法治宣传与依法治理相结合。结合依法治区、民主法治示范点创建活动,将法治宣传融入到依法治理建设中,以宣传促创建,以创建推动法治宣传出成效。

4、实现“四个突破”。一是在人才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建立普法讲师团、普法志愿者、普法网格员三支队伍,分期分批进行集中轮训,定期开展法律知识讲座。二是在设施资源上实现新突破。以人口密集地、休闲场所、公园、车站、商场和主要街道等制作固定永久性法治宣传设施,营造外部法治宣传氛围。同时加大内部设施建设力度,力争做到办公场所专室化、工作运行图示化、宣传设备现代化、普法档案规范化。三是在平台资源上实现新突破。以“8个1”宣传模式为载体,建立起具有长寿特色法治文化大平台,探索法治宣传新途径,如建设普法长廊、普法站台、普法公交车等形式,不断壮大和整合宣传平台资源。四是在经费资源上实现新突破。积极争取区财政拨付、实现法建经费按市1元/人标准落实兑现。

(二)全方位联动,将法治文化与群众生活有机融合,服务社会和谐发展。

1、从普法对象入手。(1)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方面。结合我区普法依法治理项目化管理和法治宣传进网格工程,各村(社区)建立法治宣传栏、法治楼宇、法制图书角。(2)企业法治文化建设方面。组织普法讲师团深入企业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企业职工的分级培训,编印各种针对企业的法治宣传资料,免费送发各企业和个体经营户。(3)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方面。设置校园普法宣传专栏;编印青少年普法读本,免费分发到全区各学校;开展法制主题宣讲活动,形成长效机制。(4)机关法治文化建设方面。设置法治文化宣传走廊,定期更新宣传内容;利用单位内部的便捷式通讯录、手机内网等载体定期发送普法作品,将法制与文化相结合,提高各级干部职工的法治素养。

2、从普法手段入手。

(1)拓宽宣传思路,丰富普法宣传新形式。一是加强楼道法治文化建设。目前我区的法治楼宇主要集中在各示范街镇、村(社区),覆盖面有限。为了满足新形势下广大群众对法治文化的需求,应在全区各个小区楼道、公众活动场所悬挂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的法治宣传牌。二是在现有的法 8

治栏目基础上丰富宣传形式,在“村村通”日常广播的基础上,利用固定宣传日到各学校、各企业或者各街镇采取实地访谈录制的形式,充分扩大群众的参与度。在《与法同行》电视栏目中增设“法制连线”栏目,邀请律师开展法律咨询与提供法律援助或者现场解答群众提问。三是拓宽宣传渠道,利用公交车站、汽车站、火车站等场所制作法治文化宣传专栏,定期更新内容;在公交车上利用车载移动电视进行滚动宣传;在各学校、各企业、各街镇、各部门、各村(社区)当中设置流动法治文化宣传队,采取文艺表演、知识竞赛、法治宣传、法律服务、法制座谈一体化的形式定期开展活动。

(2)建立普法学法互动平台,提升群众学法效果。一是建立法治宣传群众走访机制,在全区性的大型法治宣传活动中,如三月法治宣传月、12.4全国法治宣传日以及各个固定主题宣传日,在宣传活动开展之前,深入各行各业,面向机关、企业、农村、学校等重点区域,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座谈等实地走访的形式,收集各类普法对象对我区法治宣传工作的意见建议,按照群众所需有针对性的开展普法宣传。在活动结束后及时调查走访各界对活动开展情况的满意度,认真对照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二是与群众生活密切融合,提升法治文化建设的趣味性。解决法治文化概念抽象、难以理解的问题,贴近群众生活需要,制作挂图、折扇、扑克、书签、环保袋等各类载体,运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故事、春联、短信、书画、动漫等各类艺术形式,拉近与群众之间的距离,使法制教育更加日常化、精细化、实用化。三是落实开门评议制度,定期邀请各类普法重点对象代表进行座谈,集中反映各个行业各类群体对法治宣传的实际需求,为我区法治宣传和法治文化建设发展方向提供思路,探索出一条更加符合我区特色、更加能够反映群众所需所想的法治宣传之路。

3、从普法主体入手。由目前的各单位单打独斗变成由区委法建办统一指挥的法治文化建设体系和网络,发挥各单位宣传优势,形成法治文化资源整合。由区委法建办按照各单位的工作职能安排任务,各单位结合实际将每本单位计划进行的法治文化活动报送至区委法建办,由法建办统一部署,集合相关单位力量,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就各个项目分门别类进行安排,确保制度到位、人员到位、落实到位,形成全方位联动的大文化机制。

第四篇:法治文化建设

二)加强协调,把法治文化建设统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格局之中。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文化建设必须统一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大格局之中。把全面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作为更高的目标定位,在理念上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在内容上更加注重法治理念、法治精神的传播,在形式上更加注重不同群体的需求,不断增强针对性、提升有效性,真正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治思想深入人心,成为广大公民的自觉意识和主动追求。宣传部门要主动与司法、教育等部门加强联系与协调,定期检查有关法治文化建设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督促有关部门做到科学规划,整体推进,注重特色,开拓创新,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有措施地推进这项工作。

路径四:立足现实、继承传统、借鉴先进、革新自我、注重建设。这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法治文化的路径。所谓立足现实,我们法治文化建设,要从实情出发。离开现实,谈法治文化建设,显然是毫无益处的。继承传统,一个历史深厚的具有数千年文明的国家,如果否定自己的传统,我们很难想象,我们的民族的根在哪里,我们文化传承的血脉又从哪里流动到我们今天。从新文化运动以来,到现在一百多年来的中国转型社会中,我们一定要认识,我们的传统法律文化中,有精华,但是也有糟粕。所以要革新自我。注重建设,对于法治文化来说,破坏是次要的,建设是更重要的,我们不是为了破坏而破坏,所有对传统文化的批评,除了血脉的传承、文化的保存之外,我们还要

注意,这个民族将怎么走向未来,我们要建构什么样的法治文化,才能使我们这个民族充满生机与活力,而与世界的其他民族共存,一起为世界的发展作出这个伟大民族应有的贡献。此刻,中国社会的未来是不确定的,这是一个开放的未来,我们必须自己去创造它,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自己去确定现代中国的含义。这就是所谓的制度建构,这就是所谓的文化重建。在这一天到来之前,我们不能够确知最后的结果;不过有一点应当是确定的,那就是我们既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和守法的国家,也需要一个健康而有活力的社会,更需要无数享有自由与尊严的个人。为此,我们既需要法治,也需要民主。法治与民主的有效结合,是实现中国统一和稳定的制度保障,也是文化重建的制度基础;而通过推行法治、加强公民意识、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在新的政治与社会实践中积累新的生活经验、使理性的精神融入整个社会、逐步建立起一个现代的、多元的和理性的社会,应当是社会转型时期的重要目标。

第五篇:浅议法治文化建设

法治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实现法治已经成为共识。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说过:“在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背后,必然存在着一种精神的力量,尤为重要的是这种精神的力量一定与该事业的背景有密切的根源。”

法治文化是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主流意识形态、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制度安排、社会秩序构建等要素发展形成的社会文化现象。他法律制度、法制精神在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和社会对法律信仰的总和,是人们建立在法律信仰上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是全社会对法律的共识性法治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一、加强法治文化的重要性

法治文化既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要组成,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法治文化是一个内容博大,内涵丰富的大概念,是法制宣传教育深入发展你的必然产物,是诸多法制文明的综合体现表现在立法、司法、执法、法制宣传、法律服务、法律监督等方面。

(一)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是提高公民素质的必然要求。

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对内是促进和谐的一种保障,对外是可彰可显的法治国家的一种新形象。十七大报告要求,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从“一五”普法到“五五”普法,经历了从中重点宣讲法律文件、法律解释的具体规定到面向公民阐释法律精神,启发抽象化的法律权利意识,从宣扬“法律无情,疏而不漏”到宣传“法律是人民维权的利器”,从倡导公民作一个守法者到鼓励公民成为一个积极的护法者的不断完善、更富成效也更加人文化的过程。这种历程实际上就是从法律制度层面深入到法治精神内核,从法治体系构建深华到法治文化培育。

(二)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法制建设和法治工作才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健康发展。首先,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用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理念审视、反思立法、执法、司法,切实把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利、促进人的自由平等发展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的灵魂,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法治工作全部过程及其各个环节。其次,要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也必然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主题。我们应该认真研究法治发展的战略思想,把法治发展引入科学发展的轨道。第三,法制建设要做到全面协调和统筹兼顾。做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三)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法治文化建设本身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 一,因为法治文化与和谐社会的目标具有根本的一致性。和谐社会追求的就是化解矛盾、解决冲突,使社会归于和平与安宁。人类社会是由若干个不同方面,不同组织和个人结合而成的,他需要一系列的规则来维系。这些规则有道德、有纪律、有传统、有习惯,但其中最明确的无疑是法律。而法治文化正体现着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民主法治,必须以法治文化作为思想基础,而和谐社会追求的公平正义,也恰恰是法治谋求的最高理想。法治文化在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发展上,不仅能为和谐社会提供制定蓝图,而且能为人们提供重要的观念,为和谐消除矛盾,提供守法意识。

二、法治文化建设的目标。

法治文化建设是一个渐行渐远的实践过程,必须通过不断地培育、升华,逐步实现由偏重法律知识普及到注重法治精神倡导的转变,实现由偏重政府推进到注重政府推进与民间自觉相结合的转变,实现由偏重法制宣传教育到注重法治实践的转变。凸显公平正义、权利本位、崇高法治的文化取向,是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指标,把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作为“六五”普法依法治理的重要任务。

三、当前法治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法治文化建设缺乏基础

当前基层法治文化建设普遍缺乏一定的基础。虽然基层有着源远流长的法律文化,作为统治中国数千年的儒家礼法思想对大多数人仍有相当大的影响,封建“人治”、“德治”的观念在一部分人心中还根深蒂固。儒家的礼法思想蕴涵的是人治理念,无法为法治文化建设提供建设基础。用托马斯潘恩的一句名言改过就是“在人治的社会里,国王就是法律;而在法治的社会里,法律是国王”。同时中国古代法治注重“刑治”与现代的法治不能相混同。现代基层法治文化建设中存在着诸多与现代法治文化建设不相和谐的问题,但分析这些不和谐问题的深层因素,关键在于还未在基层形成于法治文化建设相适应的法治文化基础。

(二)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以和为贵”,重关系、讲人情的传统和习俗几乎渗透于现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人情和亲情是社会生活和交往不可缺少的润滑剂,缺少人情的社会也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就像任何事物都有两面一样,熟人社会过分发达的人情伦理也有其自身的弊端,特别对现代文明所认同的法治文化更是具有瓦解和剖坏作用。这就是为什么有时“以情压法”、“以情代法”、“以情乱法”等现象在当代中国行政执法和司法实践中层出不穷的深层原因。社会公众的普遍心理是,一旦面临讼争,首先想到的不是运用法律维护权利,而是能如何做到息事宁人,如何运用各种方式寻找关系和人情资源。在崇尚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的同时,人情与法治并非绝对向左,但情之于法需要一定的尺度和界限。所以基层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法治文化建设中必须要处理好这种重情轻法的文化传统,引导人们重新进行法律价值目标的选择,逐步培育人们的法治精神和对法治的信仰。

(三)经济因素的影响

法治文化的形成以发展受制于物质生活的条件和经济活动的发展程度。基层尤其是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相对滞后,造成乡镇文化的贫乏。在农村,大量的农民固守土地,沿袭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收入主要来自种植业,参与经济活动的单一性制约着人们观念的改变,使法制宣传效果不高。同时,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矛盾凸显的重要关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物质基础还比较薄弱。建设法治国家、培育法治文化既要增强紧迫感,又要具有长期努力的思想准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需要保持高度敏感与警觉。全面提高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法律素质,使法治成为全体公民的一种精神信仰和生活方式。

四、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建设

法治理念和其他文化种类相比,基层法治文化是一项崭新的建设领域,必须坚持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弘扬中华文化,提高全民文化素质。

首先要确立发展的理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必须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尤其是在建设法治型政府、公正司法执法、社会平安和谐、经济法治建设、社会管理创新等领域,进一步加大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力度,有力推动法治文化的协调发展。

其次,推进法治文化建设重在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建设的法治文化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其核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依法治国、人民当家作主与党的领导三者的有机统一,不可有所偏离。在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同时,还应认识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还出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在理论和实践的层面还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在理论和实践的层面都有很多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新的矛盾,需要认真去梳理、去探索、去研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框架下,不断地去丰富、去探索、去发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并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推进法治文化建设。

第三,要强化服务群众的理念“法治是以和平理性的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在利益表达方面,弱势群体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时,往往素手无策,少数激进的人可能会采取极端手段来寻求利益表达和利益诉求。目前,农民工、流动人口、城市拆迁户等社会问题还未到达到根本性的解决。因此,我们必须把服务基层、满足需求作为履职为民的宗旨,使工作着力点前移,深入实际生活,及时掌握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缺、所盼,努力做到以法治精神塑造人、以法治信仰引导人、以法治实践提高人、以法治文化熏陶人,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最终实现人的法治意识、法律素质的提升。

最后,推进法治文化建设,提高人民法律素质是基础。要在发挥好党委和政府在法治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的同时,更多地注意依靠社会力量来推进法治建设。因此,提高人民的法律素质,激发人民参与法治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我们推进法治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从实际情况来看,公民的法律素质现状与法治文化的目标差距还很大,必须继续在深入推进法制宣传教育方面下功夫,积极探讨如何在社会法治理念的指导下,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努力将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法治观念融入头脑,融入人们的日常行为当中,努力在全社会形成法治信仰,形成法治风尚。

(二)加强法治理论研究,创新形式,着力营造良好氛围

理论是实践的指导,要把握法治建设的新特点和新规律,加强法治文化理论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应用对策研究。注重在法治实践中丰富和发展法治文化理论,更好地指导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由于中国法治文化的缺乏,目前,对法治文化内涵的研究基本都是以西方的法治文化为坐标,所以,在法治文化的研究培育工程中,要注重继承吸收传统的法治元素,并大胆借鉴和移植外来的先进法治文化,同时使之民族化、本土化。

但加强法治文化培育和移植同时要梳理中国传统的法律思想观念,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法治文化。中国传统法律思想中尽管没有西方法治文化中的法治精神,但中国传统法律思想是经历了几千年发展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的,其内容博大精深,影响深远,体现着中国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民族性建设。现代法治所要求的民主、平等、自由、人权、私权神圣、权利制衡等观念,还要注重中国法治文化的现代性建设。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走上了一条以经济赶超西方发达国家为中心的国家现代化道路,与之相适应的法治现代化道路要求用全新的法律规则来保障和维系市场经济的发展,重塑一种法律主治的现代法治文化,法治文化应以市场经济为根据,进行理论创新和理论更新,以一种新的形式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我国的法治文化建设也要剔除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人治思想、特权思想等,形成普遍的自由、平等、公平、民主和权力至上的观念以及信仰法、崇尚法和尊重权利的法治精神和良法主治的现代法治文化。

加强法治文化建设,需要先进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思想理念作支撑,即要创新法治文化的表现形式。所以要借助各类传播载体,改进方式方法,使依法治理特别是法制宣传从过去的灌输式、被动式向感性共鸣、理性思考、自觉接受方向转化。同时,推进法治文化建设要采用接近大众、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化表现形式,依托各种媒介,如公益广告、手机短信、普法网站,运用图片、文艺节目、法制动漫等多种形式开展工作,增强法治文化的渗透力。

(三)推进公正司法、依法行政,着力构建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法治价值体系

真正实现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法治价值文化,从根本上讲要通过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提高司法公信度,而逐步培养形成。法律实施中满足了人们的安全、正义和秩序的需要,使损害得到救济,利益分配的扭曲得以矫正,其威信才能树立,其权威性、公正性和神圣性的价值才得以彰显。司法公正起到了公平正义法治价值体系形成的巨大潜在作用。法治文化的建立不但要以良法存在为前提,更要以良法的公正实施为目的、为保证、为重点。虽然说整个法律的实施,是包括着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执法司法和公民群众的普遍守法两个基本的方面,但前者即掌握并行使公共权力的执法和司法者却始终处在决定和影响法律实施的主导方面。因此,作为一个必须满足法治要求的和谐社会,就必须要实现执法和司法的公正。因为只有执法和司法公正,才能维护社会公正,而这显然是整个法治文明的基础。所以,培育法治文化的实践中,必须进一步强化法治政府建设和抓紧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促进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法治价值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总之,法治文化建设是个渐进的过程,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注重司法实践的重要作用,着眼于社会深层结构和秩序的调整和维护,将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良好愿望,逐步落实为制度化和程序化,即法治化的措施,健全法制并充分落实,在全社会形成真正依法办事的风气和习惯。

下载新时代法治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时代法治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时代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新时代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城市管理是城市建设的延伸,是巩固城市建设成果、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县乡以整治市容市貌、创造良好的城市环......

    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

    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说明党中央高度重视廉洁文化建设,强调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党自我革......

    新时代做好基层党支部书记工作对策建议思考

    新时代做好基层党支部书记工作对策建议思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必须从基层党组织抓起,必须加强党支部建设,必须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提高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完善、落实党支部的管......

    浅析大运河法治文化建设

    浅析大运河法治文化建设【摘要】近年来,大运河沿线城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批示精神,运河沿线城市积极探索建立法治文化阵地或通过立法保护运河......

    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工作总结

    乌鲁木齐市眼耳鼻喉专科医院 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工作总结 开展法治医院单位创建活动是医院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内在需要,也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促进医院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

    法治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法治文化建设实施方案三篇法治文化建设实施方案1一、指导思想严格贯彻落实《纲要》的指导精神,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发展为基础,以加......

    法治文化建设规划2013(范文大全)

    第二中学法治文化建设规划为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发挥法治文化的渗透力、引导力和感染力,提升师生法治意识。夯实法治校园建设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基础,深入推进依法治校,促进“法治校......

    佛山市法治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优秀范文五篇)

    佛山市法治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佛山市司法局副局长 杨欢贵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弘扬法治精神,重视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建设,树立依法办事、守法为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