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范文合集

时间:2019-05-13 21:18: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前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前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篇:当前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摘 要 对5 所高职院校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情况进行的调查表明,高职学生还存在理想信念趋于功利化,职业理想目标不明确,对社会问题的解决信心不够,对学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不太满意等问题。

关键词 高职 学生 理想信念 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4.002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deal and Faith Education

WU Yisheng

(Hu'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Commerce,Changsha,Hu'nan 410205)

Abstract The students of 5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ere investigated the education of ideals and beliefs,ideals and beliefs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has become utilitarianism,the ideal goal of social occupation is not clear,to solve the problem of insufficient confidence,content and way of the school for the education of ideal and belief are not quite satisfied and so on.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 ideal and faith; education

理想信念教育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高职学生是国家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摇篮,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直接关系着国家的未来走向,基于此,课题组在对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等省内5所高职学生进行了关于理想信念的抽样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582份,回收率97%,参与的学生大一学生占39.2%,大二占39.5%。大三占21.3%。男生占37%,女生占63%。调查结果如下: 高职学生理想信念的追求现状

问卷设计了20道题,涉及了社会理想,个人理想,政治理想,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学校理想信念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

首先,设计了一个问题“在下列选项中,您认为哪类理想最重要”其中,选社会理想的占34.5%,个人理想的占26.3%,职业理想的占12.2%,生活理想的占27%。可以看出,高职学生认为社会理想是高于其他三类理想的,其中职业理想最低。

(1)就社会理想,设计了一道题“您对‘中国梦’‘理想信念’的概念了解吗?其中回答“很了解”的占39.2%,“了解前者”占31%,“了解后者”的占20.2%,都不了解的占9.6%。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学生对“中国梦”和“理想信念”的概念还是比较了解的,都不了解的只是极少数。

(2)就政治理想,设计了下面几道题,第一道是“您是否想要加入中国共产党?”其中回答“是”的占91.9%,“否”的占1.4%,“无所谓”的占6.7%。

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高职学生对入党的积极性是非常高的,不想入党和持无所谓的态度的学生是很少的。接下来,对入党动机进行了调查,选择“追求理念信念”的占58.1%,“需求政治荣誉感”的占11.2%,“谋求仕途发展或增强就业竞争力”的占30.7%,“从众心理”的占0%。可以看出,高职学生入党的动机是多样化的,其中理想信念的动机还是占主要地位的。

第三题是“您是否认为在中国搞多党制,实行轮流执政?”选择“多党制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占51.4%,“可以试一试”的占39.2%,“完全行得通” 的占3%,“无所谓”的占6.4%。可以看出,高职学生认为多党制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占大多数,但也有其他的观点,占的比重也不低。

第四题是“中国共产党是否有能力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选择“完全有能力”的占51.4%,“有一定的能力”的占39.2%,“没有能力”的占5.4%,“不清楚”的占4%。可以看出,高职学生对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高度认可的,不认可的是极少数。

第五题“您认为党和政府能否根治腐败”,选择“一定能”的占27%,“不一定”的占37.8%,“不能”的占21.6%,“不清楚”的占14.4%,从以上调查来看,高职学生对政府根治腐败的信心不是很高,持怀疑态度的学生比较多。

(3)就个人理想进行了调查,其中设计了一题“您上大学的目的”,选择“为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占22.3%,“找个好工作”的占17.6%,“为光宗耀祖”的占1.4%,“为自我的发展”的占51.6%。可以看出,高职学生非常重视自我发展,多数学生把自我发展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4)就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设计了“您认为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如何?”选择“没有关系”的占12.1%,“个人理想要服从社会理想”的占64.9%,“个人理想不必服从社会理想”的占24%。

?囊陨系鞑榭梢钥闯觯?多数高职学生认为个人理想要服从社会理想,少数学生认为个从理想不必服从社会理想,还有极少数的认为两者没有关系。

(5)关于生活理的问题“您认为当前大学生的生活理想最重要的是什么?”选择“不断挑战自我”的占81%,“舒适安逸”的占2.7%,“为国家做贡献”的占13.5%,“得过且过”的占2.8%。可以看出,学生的生活理想主要的不是舒适安逸,而是追求“不断挑战自我”,也有少数学生是“为国家做贡献”。

(6)对于职业理想的追求,设计了一道题“您树立职业理想的依据是”,选择“兴趣爱好”的占51.4%,“社会需要”的占20.3%,“物质富足”的占28.3%。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对于职业理想的追求是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的,少数学生则认为是社会需要和物质富足。

(7)关于理想的动力问题,设计的题目是“您认为实现理想的最主要动力来自哪里?”选择“父母、师长及朋友的鞭策与鼓励”的占20.3%,“为了自己的美好将来”的占43.2%,“为了让别人看得起”的占16.2%,“实现人生价值”的占16.2%,“报效社会”的占4.3%。可以看出,高职学生实现理想的最大动力主工是“为了自己的美好将来”,而把“报效社会”当作理想动力的极少了。

(8)关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我们设计了三道题,第一道题“您认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哪些形式最有成效”,选择“课堂教育”的占14.9%,“社会实践教育”的占47.3%,“活动教育”的占32.4%,“参观革命纪念馆、博物馆”的占5.4%。可以看出,高职学生认为理念信念教育最有效的方式是社会实践教育,其次是活动教育,课堂教育和参观革命纪念馆、博物馆。

第二道题 “您认为你们学校的理想信念教育效果如何”,选择“总体呈现健康、积极、向上态势”的占33.8%,“道德选择功利化,价值取向过于现实”的占16.9%,“主体意识强烈,人生态度积极”的占26%,“价值取向多元化,尊重包容不同观念”的占20.6%,“对社会主义理念体系存在信仰危机”的占2.7%。

可以看出,高?学生对于学校理想信念教育效果还是比较认可的,大多数学生认为“总体呈现健康、积极,向上态势”“主体意识强烈,人生态度积极”,只有极少数同学认为“对社会主义理念体系存在信仰危机”。

第三道题是多选题“您认为现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选择“对理想信念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够”的占47.3%,“教学方式方法陈旧”的占29.7%,“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教学规律缺乏研究”的占29.7%,“脱离社会实际”的占16.2%,“理想信念课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的占20.3%,“大学生自身轻视理想信念教育”的占35.1%。可以看出,高职学生认为理想信念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很多,最主要的是“对理想信念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够”,其次是“大学生自身轻视理想信念教育”,“教学方式方法陈旧”和“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教学规律缺乏研究”,“脱离社会实际”也是一个因素。高职学生理想信念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从调查来看,高职学生大多数理想信念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但也有一些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不容忽视的问题,概括起来如下:

2.1 理想信念趋于功利化

高职学生有91.9%的学生想加入中国共产党,但其入党动机基于“理想信念的”只有58.1%,虽然占了大多数,但基于其他原因,甚至基于“谋求仕途发展或增强就业竞争力”的占到了30.7%,可见学生入党功利化因素还是很重的。当问到学生上大学的目的时,有高达51.6%是为自我的发展或是为了找个好工作,而“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只占22.3%.。可见学生理想信念越来越功利化、现实化。这是因为在现代社会,价值多元化思想的影响,还有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集体意识的淡化造成的。

2.2 职业理想目标不明确

高职学生应该有明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追求,但从调查来看,高职学生把“职业理想”作为最重要的追求的只占12.2%,而且“树立职业理想的依据”主要是“兴趣爱好”,可以看出,高职学生对职业的概念模糊,没有把自己的使命和职业理想联系起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大部分高职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差,所以学习缺乏自信心,又缺乏吃苦精神和自制力,学习效果不尽如意。还有部分学生是出于无奈,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影响了学业。学业上的失败影响着学生对自己能力方面的自信心,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许多学生对就业也失去信心,学习和就业成为部分高职学生的两块心病,使他们对发展前景有些迷茫,职业理想变得不确定。

2.3 对社会问题的解决信心不够

当问到“您认为党和政府能否根治腐败”,学生的回答很令人意外,只有27%回答“一定能”,回答“不能”和“不清楚”分别占21.6%和14.4%。问到“您是否认为在中国搞多党制,实行轮流执政?”虽然有超过半数的同学认为“多党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但也有高达39.2%的学生认为“可以试一试”,甚至有3%学生认为“完全行得通”。可见,学生对社会问题还不能正视,当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就会有悲观失望的心理,怀疑社会,不能坚守理想信念,迷失自我。

2.4 对学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不太满意

对学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只有33.8%的学生认为学校理想信念效果好,总体呈现健康、积极、向上态势。当问到“您认为现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高达47.3%的学生认为是“对理想信念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够”,29.7%的学生认为“教学方式方法陈旧”,16.2%的学生认为“脱离社会实际”,20.3%的学生认为是“思想信念课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由此可以看出,高职学生对学校现行的理想教育内容和方式感到不满意,正如学生说的,一是由于学校对学生的理想信念不够重视造成的,同时也有部分老师的教育教学方法陈旧,使理想信念课缺乏说服力和吸引力造成的。

基金项目:湖南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国梦”视野下的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编号XJK 014CDY007)

参考文献

[1] 李建华.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4).

第二篇:当前农村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村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某乡镇位于上高西部边陲,属于典型的农业之乡。乡农业以产粮、药材、种植和猪、鱼养殖业为主。乡镇企业以建筑、养殖、药材业为主.我们下乡调查,我们参观了他们的中学。一栋三层楼的教学楼和几间教师住房互相对峙,两座建筑之间便是简陋的黄泥操场??这也是孩子们唯一的活动场所。这就是芬水中学给我们此行留下的第一印象。据了解,在湘乡地区比这更破旧更贫困的学校还有很多,这所中学只是所有贫困学校的一个缩影。

在接下来的几天中,通过我们的走访调查以及在学校给当地小孩上课,我们看到的是:孩子们的眼睛里满怀着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未来的期盼。听到的是:“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孩子们是渴望知识的,村里也是需要人才和技术的。但一些客观现实又使我们的教育观念发生变化,造成了人才的流失。改革开放30年来,人们的思想有了极大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在跃南村采访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80%的家庭将孩子的教育费用作为自己未来几年内的最重要支出。在资金比过去有了保障之后,我们支持农村教育以不仅仅是财力上的帮助,还应是教育人才和教育观念上的帮助。孩子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同样需要做人的道理、适应时代发展的观念和大局观。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有责任有义务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支持农村的教育事业!

通过走访调查,我们发现当地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很多,这些问题存在的同时,也决定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结构失调,教学质量严重滑坡。

我所调查的中学,共有老师35个。其中20岁?25岁的老师占总比例的25%,28岁?45岁的已婚老师占总比例的55%,临进退休的老教师占总比例的20%。民办教师占总比例的80%,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的老师还不到总比例的20%。绝大部分教师不会英语,不懂微机操作,带来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手段等方面的老化,很多学校不能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全面开课,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我在给当地学生上课时发现,他们几乎是不说普通话的,就连上课回答问题都是用家乡话,我问他们老师上课时说的是什么时?他们告诉我,很少有老师说普通话。我们在进行培训时,他们学校正好有一名英语老师在给一些学生进行补课。那个老师在进行英语发音时竟然也是一口的乡音!

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老化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主要有教师队伍的进口、教育经费的投入、教师的待遇、现行教育用人机制、经济社会的发展等问题。

目前,城乡教育差距不断扩大。由于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比城市教师低,工作条件也比城市差,因此,有文凭、素质高的教师都奔向大城市,致使农村中青年优秀教师流失严重。中青年优秀教师的外流直接导致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失调,具体表现为民办教师、教师年龄偏大的比重较大,正规师范类院校毕业生不多。这种现象在当地学校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民办教师、老教师知识层次低,缺乏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应的教育理论知识,这使得他们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只能“照本宣科”,所传授的知识也明显跟不上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正因为如此,才会有50%的村民把本地农村教育问题归结于教师素质差。

(二)教育消费负担过重,儿童失学仍然存在通过走访调查我们得知,目前教育消费已成为一些农村家庭的最大负担。调查显示,除有极少数的家庭无人上学外,有40%的人表示占到了家庭纯收入的26%--50%,有50%的表示占到了家庭纯收入的51%以上。而在教育支出占到了家庭纯收入51%以上的家庭中,有10%的家庭超过了100%,也就是说,这种家庭为了支付孩子的教育费用必须靠亲戚朋友资助或借债。农村家庭教育消费负担过重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高,农村家庭实际可支配收入相当少。二是教育费用有明显增加趋势。我们在当地村民访谈时,一位退休的老教师告诉我们,不少孩子才初中毕业,因家庭负担不起学费,早早地出去赚钱谋生了。而且,这种现象在农村比较普遍。

(三)教学设施落后,办学条件较差。

从调查中我们得知至少有一半的村民认为农村教育问题主要在于学校教学条件差。的确,从整体上看,农村小学的硬件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不少农村中小学既没有电脑、语音教室等先进的教学设备,也没有图书馆和实验室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场所。虽然全国小学统一都要开设外语课和计算机课,但很多农村学校因为缺乏师资或者设备不齐全,这些课程基本都是形同虚设,即使开设了这些课程,也只是走走形式。在我们给孩子们上课时,孩子们既然告诉我们,他们从小到大从来就没有接触过音乐、美术、舞蹈、电脑这些课程。这些在我们看来非常普通的课程,却是农村孩子的心里唯一的向往。但即便如此,农民们告诉我们对下一代的智力投资是必不可少的。很明显,这投资也是有在读子女的农民的主要负担。从调查可以看出,粗略估

算一下,就可知道培养一个高中文凭的毕业生要3万多元,这对于当前这个村子的农民来说,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几年的汗水都不一定换得到。但他们并没有埋怨,他们表示:就算教育费用再高,他们也一定要让子女完成学业。因为他们深知没有知识(或者说没有文凭)在如今的社会是越来越行不通了。就像他们自己,大多是小学文化程度,外出打工好一点的工作都找不到,只能到工地、矿井当劳工,这些地方的劳动条件很差,生活很艰苦。虽然他们自己不说,可家人都知道,他们在那些地方干活是拼了命的。在这种环境下,他们的期望是什么?很简单,子女能好好学习,将来学有所成。虽然他们自己的生活并不容易,甚至可以说很艰难。但对于子女的要求,他们大多都给予满足。被问及为什么要这样做时,他们毫不犹豫地回答:现在的困难只是暂时的,等孩子们完成了学业后情况就会改观了。这短短数语听起得如此轻松,可知他们流了多少的汗水?而这一切,作为子女的又有几人能真正了解呢?

在和孩子们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他们都很想成为大学生成为科学家,对外面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憧憬。但当我问他们以后回不回来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沉默了。也许是还是学生的他们尚未明白我这个问题的含义,也许是一直以来伴随他们左右的“考大学,去大城市”的话影响着他们。没有一个孩子表示自己将回到自己的家乡。

孩子们的想法和做法并非出自自己思考,而大部分都来源于家长和老师的言传身教。在和一位老大爷的聊天当中,老人告诉我们他有两个儿子去了城市,小儿子和小儿媳妇在教书,在谈到孙子时,老人很自豪的告诉我们,他的大孙子刚在一所省重点高中考了前十名,以后考大学,考名牌大学,到大城市去!老人的笑容让我感受到了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我问老人想没想过让儿子、儿媳或者孙子回家乡支援家乡建设,老人说:村子里太苦,能到外面去,干嘛回来。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过点好日子!

听到这件事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沉重的。我国城乡的巨大差异造成了教育观念上一个极其偏激的错误。农村的孩子迫于自己农村户口及生活环境的压力,几乎用尽自己所有的精力去学习考大学,以此来摆脱落后的环境,实现自己美好生活的梦想。但当这些村里的骄傲考出去成为大学生以后呢?他们中有几个回到自己那还不富裕的家乡,投身其中的建设呢?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这本无可厚非,但村里留下的是什么?几个大学生的名字,一个虚幻的荣誉而已。人才依旧缺乏,生活依旧贫困。

这种人才流向并非只存在于农村和城市之间,也同样存在于小城市和大城市之间,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以至于我国的西部和东

部之间及国内和国外之间。

二、解决的途径

(一)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制,改善农村教学环境,提高农村整体素质.这对减轻农民负担,培养农村人才,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村小康具有长远意义。

(二)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推进农村网络化、信息化.城市拥有信息、科技、文化等无形资源的优势,而这些城市先进文明,目前没有充分辐射到广大的农村,造成了农村信息资源的匮乏,使农民难以增收,制约着农村的发展。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关键在于推进农村网络化、信息化,极力架设城乡信息“高速公路”,实现城乡信息资源共享,弘扬民族文化,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在城乡信息“高速公路”的带领下,繁荣农村文化,促进农村发展。

(三)从源头上拓宽教师入口渠道,逐步淘汰现有不称职教师,建立合理的教师交流、轮岗机制,真正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要始终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落实“科教兴区”战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工程来抓,积极培养高水平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建设一支符合新世纪发展的合格的教师队伍。从选拔、培养、保障、管理、激励等方面,建立一套确保师资队伍建设顺利推进的工作机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教育上去了,就大有希望。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农村教育影响广泛,关系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同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的发展密不可分。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解放了生产力。农业先进实用技术之所以能得到大面积推广,乡镇企业之所以能异军突起,农村富余劳动力之所以能大量向沿海地区和城镇转移,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有数以亿计受过义务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作为基础和支撑,农村普及义务教育有很大成绩,功不可没。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关键的发展阶段,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等,都迫切需要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世界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对广大农村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没有农村全面“普九”,没有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就很难实现全面小康。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在尽量地多点去做,多点去体会。的确,“实践才是最好的导师”,要获得人生的知识,就必须亲身去实践、去行动。我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也逐步了解社会,磨练自己,增长才

干,对社会实际工作也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此次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真正让我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增长了才干,提高了综合素质,她让我学会了如何与陌生人沟通、学会了怎样与队友协调合作、学会了吃苦耐劳,让我懂得了团结互助的伟大力量,让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永远无法学到的东西。总之,她让我成长了不少,这次难忘的经历不仅将成为我人生中一段美好的回忆,也将成为我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更时刻激励着我加倍努力,实实在在地把握住每一个今天,从眼前踏出远行的路,每一步都留下坚实的脚印中学只是所有贫困学校的一个缩影。

第三篇:当前农村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村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村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结构失调,教学质量严重滑坡。

我所调查的中学,共有老师35个。其中20岁?25岁的老师占总比例的25%,28岁?45岁的已婚老师占总比例的55%,临进退休的老教师占总比例的20%。民办教师占总比例的80%,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的老师还不到总比例的20%。绝大部分教师不会英语,不懂微机操作,带来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手段等方面的老化,很多学校不能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全面开课,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我在给当地学生上课时发现,他们几乎是不说普通话的,就连上课回答问题都是用家乡话,我问他们老师上课时说的是什么时?他们告诉我,很少有老师说普通话。我们在进行培训时,他们学校正好有一名英语老师在给一些学生进行补课。那个老师在进行英语发音时竟然也是一口的乡音!

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老化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主要有教师队伍的进口、教育经费的投入、教师的待遇、现行教育用人机制、经济社会的发展等问题。

目前,城乡教育差距不断扩大。由于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比城市教师低,工作条件也比城市差,因此,有文凭、素质高的教师都奔向大城市,致使农村中青年优秀教师流失严重。中青年优秀教师的外流直接导致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失调,具体表现为民办教师、教师年龄偏大的比重较大,正规师范类院校毕业生不多。这种现象在当地学校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民办教师、老教师知识层次低,缺乏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应的教育理论知识,这使得他们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只能“照本宣科”,所传授的知识也明显跟不上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正因为如此,才会有50%的村民把本地农村教育问题归结于教师素质差。

(二)教育消费负担过重,儿童失学仍然存在

通过走访调查我们得知,目前教育消费已成为一些农村家庭的最大负担。调查显示,除有极少数的家庭无人上学外,有40%的人表示占到了家庭纯收入的26%?50%,有50%的表示占到了家庭纯收入的51%以上。而在教育支出占到了家庭纯收入51%以上的家庭中,有10%的家庭超过了100%,也就是说,这种家庭为了支付孩子的教育费用必须靠亲戚朋友资助或借债。农村家庭教育消费负担过重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高,农村家庭实际可支配收入相当少。二是教育费用有明显增加趋势。我们在当地村民访谈时,一位退休的老教师告诉我们,不少孩子才初中毕业,因家庭负担不起学费,早早地出去赚钱谋生了。而且,这种现象在农村比较普遍。

(三)教学设施落后,办学条件较差。

从调查中我们得知至少有一半的村民认为农村教育问题主要在于学校教学条件差。的确,从整体上看,农村小学的硬件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不少农村中小学既没有电脑、语音教室等先进的教学设备,也没有图书馆和实验室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场所。虽然全国小学统一都要开设外语课和计算机课,但很多农村学校因为缺乏师资或者设备不齐全,这些课程基本都是形同虚设,即使开设了这些课程,也只是走走形式。在我们给孩子们上课时,孩子们既然告诉我们,他们从小到大从来就没有接触过音乐、美术、舞蹈、电脑这些课程。这些在我们看来非常普通的课程,却是农村孩子的心里唯一的向往。但即便如此,农民们告诉我们对下一代的智力投资是必不可少的。很明显,这投资也是有在读子女的农民的主要负担。从调查可以看出,粗略估算一下,就可知道培养一个高中文凭的毕业生要3万多元,这对于当前这个村子的农民来说,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几年的汗水都不一定换得到。但他们并没有埋怨,他们表示:就算教育费用再高,他们也一定要让子女完成学业。因为他们深知没有知识(或者说没有文凭)在如今的社会是越来越行不通了。就像他们自己,大多是小学文化程度,外出打工好一点的工作都找不到,只能到工地、矿井当劳工,这些地方的劳动条件很差,生活很艰苦。虽然他们自己不说,可家人都知道,他们在那些地方干活是拼了命的。在这种环境下,他们的期望是什么?很简单,子女能好好学习,将来学有所成。虽然他们自己的生活并不容易,甚至可以说很艰难。但对于子女的要求,他们大多都给予满足。被问及为什么要这样做时,他们毫不犹豫地回答:现在的困难只是暂时的,等孩子们完成了学业后情况就会改观了。这短短数语听起得如此轻松,可知他们流了多少的汗水?而这一切,作为子女的又有几人能真正了解呢?

在和孩子们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他们都很想成为大学生成为科学家,对外面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憧憬。但当我问他们以后回不回来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沉默了。也许是还是学生的他们尚未明白我这个问题的含义,也许是一直以来伴随他们左右的“考大学,去大城市”的话影响着他们。没有一个孩子表示自己将回到自己的家乡。

孩子们的想法和做法并非出自自己思考,而大部分都来源于家长和老师的言传身教。在和一位老大爷的聊天当中,老人告诉我们他有两个儿子去了城市,小儿子和小儿媳妇在教书,在谈到孙子时,老人很自豪的告诉我们,他的大孙子刚在一所省重点高中考了前十名,以后考大学,考名牌大学,到大城市去!老人的笑容让我感受到了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我问老人想没想过让儿子、儿媳或者孙子回家乡支援家乡建设,老人说:村子里太苦,能到外面去,干嘛回来。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过点好日子!

听到这件事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沉重的。我国城乡的巨大差异造成了教育观念上一个极其偏激的错误。农村的孩子迫于自己农村户口及生活环境的压力,几乎用尽自己所有的精力去学习考大学,以此来摆脱落后的环境,实现自己美好生活的梦想。但当这些村里的骄傲考出去成为大学生以后呢?他们中有几个回到自己那还不富裕的家乡,投身其中的建设呢?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这本无可厚非,但村里留下的是什么?几个大学生的名字,一个虚幻的荣誉而已。人才依旧缺乏,生活依旧贫困。

这种人才流向并非只存在于农村和城市之间,也同样存在于小城市和大城市之间,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以至于我国的西部和东部之间及国内和国外之间。

二、解决的途径

(一)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制,改善农村教学环境,提高农村整体素质.这对减轻农民负担,培养农村人才,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村小康具有长远意义。

(二)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推进农村网络化、信息化.城市拥有信息、科技、文化等无形资源的优势,而这些城市先进文明,目前没有充分辐射到广大的农村,造成了农村信息资源的匮乏,使农民难以增收,制约着农村的发展。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关键在于推进农村网络化、信息化,极力架设城乡信息“高速公路”,实现城乡信息资源共享,弘扬民族文化,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在城乡信息“高速公路”的带领下,繁荣农村文化,促进农村发展。

(三)从源头上拓宽教师入口渠道,逐步淘汰现有不称职教师,建立合理的教师交流、轮岗机制,真正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

要始终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落实“科教兴区”战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工程来抓,积极培养高水平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建设一支符合新世纪发展的合格的教师队伍。从选拔、培养、保障、管理、激励等方面,建立一套确保师资队伍建设顺利推进的工作机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教育上去了,就大有希望。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农村教育影响广泛,关系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同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的发展密不可分。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解放了生产力。农业先进实用技术之所以能得到大面积推广,乡镇企业之所以能异军突起,农村富余劳动力之所以能大量向沿海地区和城镇转移,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有数以亿计受过义务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作为基础和支撑,农村普及义务教育有很大成绩,功不可没。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关键的发展阶段,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等,都迫切需要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世界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对广大农村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没有农村全面“普九”,没有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就很难实现全面小康。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在尽量地多点去做,多点去体会。的确,“实践才是最好的导师”,要获得人生的知识,就必须亲身去实践、去行动。我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也逐步了解社会,磨练自己,增长才干,对社会实际工作也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此次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真正让我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增长了才干,提高了综合素质,她让我学会了如何与陌生人沟通、学会了怎样与队友协调合作、学会了吃苦耐劳,让我懂得了团结互助的伟大力量,让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永远无法学到的东西。总之,她让我成长了不少,这次难忘的经历不仅将成为我人生中一段美好的回忆,也将成为我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更时刻激励着我加倍努力,实实在在地把握住每一个今天,从眼前踏出远行的路,每一步都留下坚实的脚印中学只是所有贫困学校的一个缩影。

试析中国农村教育现状

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它既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也是农村发展状况的重要表征。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在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农村教育获得了长足的进展,而9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财政体制与农村经济状况的变化,农村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严重的困难,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面临经费短缺的困难,继续提高教育水准更是举步维艰,城乡教育与知识差距明显加大。这种状况如不及时改变,不仅影响教育的普及与提高,更将影响社会的公正与稳定乃至现代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把农村教育作为一个战略性问题进行全局性的思考与筹划,实在是当务之急。本文只是就农村普及教育角度展示当今现状、点明原因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引起重视与讨论。

一、农村教育的现状令人堪忧

农村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中国(内地)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5%,人口素质低,文盲和半文盲人口2.19亿,在农村就业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占35.9%,小学文化程度者占37.2%,每万人口大学生数为4名,平均文化程度为4年,这种状况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沉重包袱。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的优势,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影响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战略性任务。

农村普及教育正在全面展开,并且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自从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公布后,全国分三片地区推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2000年,全国有2410多个县通过了九年义务教育的验收,人口覆盖率达到85%,扣除城市人口,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地区的覆盖人口也达到54%左右。普及教育对农村社会起了动员作用,重教兴教蔚然成风,办学条件明显改善,许多地方农村学校的校舍确实是当地最好的建筑之一,为农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但是,农村已经实现的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还只是初步的,是低水平、不平衡、不巩固的,其中还存在一些“水分”,而城乡的差距扩大正在加剧,是一个严峻的现实。据90年代中期的统计,全国只有40%左右的小学和50%左右的初中达到了原国家教委规定的实验仪器和图书配备的标准,由此推断农村中小学绝大多数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在有些城市投入上亿、甚至数亿元建设所谓“标志性学校”或“示范性学校”的同时,乡村不少学校却在危房里上课;城市有的学校建设超标准的健身房、温水游泳池等高于当地居民生活水准的豪华设施,而不少乡村学校的学生买不起必需的书本,教师得不到必要的教学材料。当然,这些现实是现阶段城乡差距的反映,但是教育体制和政策在缓和还是加剧这种差距上是有重要作用的。

二、农村教育滞后不前的原因

(一)农村教育基础设施本身薄弱,未能建立有效的农村教育体系。目前,农村基础教育勉强成体系,但是这个体系的质量令人担忧;而农村职业教育只有一些零星教育,根本未能形成体系。农民受教育程度受制于这样的农村教育体系,不但传统意义上的文盲、半文盲率难以降低,而且现代意义上的文盲无法扫除,至今仍然在增加。其结果,贫困农村农民的素质低下就是铁定的事实。在这种现状下,构建农村终身教育体系就成为一种空想。

(二)农村财力不足是根本原因,也由于这一原因导致农村教育投入不足。以广西这一特殊地区为例。广西近年来每年在教育方面的支出占整个广西财政总支出的1/6,即每6元钱中就有1元办教育,如2000~2002年广西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分别是18.9、19.1、18.9。虽然表面上看广西教育支出在财政总支出比重上没有低于其他省区,但是广西年财政收入绝对数额低,财政支出的绝对数额也相应地较低,因此广西教育支出的绝对数额是远远低于经济发达省区的。由于广西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人均财政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根据《中国财政年鉴2003》公布的统计数据,2002年全国人均财政收入为665元,广西为387元,在全国31个省份中排第23名。虽然中央决定实行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但发达县份与欠发达县份仍相差很大,如凌云县2002年一般预算收入2 196万元,人口18.4万人,人均财政收入仅为119元,连基本的支出都无法保证,难以承载“九年义务教育”之重。从广西地区看来,也就可折射出其它贫困农村地区的相似处境。

财力不足,必然导致教育投入不足,进而使得农村教育的投资体系难以运转。按现行的教育经费负担体系来看,当地较为贫困的乡镇财政负担着农村绝大多数的教育经费。贫困的乡镇财政一般是“吃饭”财政,根本无力独自进行公共产品投入。国家近几年来,加大对城市教育的关注,将主要教育投资用于城市,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相对极少,而且附加条件多,加上程序复杂,层层盘剥,真正能投入到农村教育中,得到实际使用的资金不多,不能满足农村教育的最基本的需要。从教育经费和教育投资规模来看,农村教育的质量是难以有保障的。

(三)教育支出结构不合理也是重要原因。

教育经费拨款应当首先保证人员工资及基本的公用经费,而不是搞基本建设、设备采购及其他形象工程。现在有些地方热衷于赶时髦,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去搞信息化达标、远程教育、示范工程等等,耗资大、成效少。

(四)师资力量的大量流失也是农村教育滞后的又一重大原因。

城乡经济和收入水平的差距持续拉大,农村教师主要是骨干教师大量流失,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仍在扩大。大城市、中心城市、县城、乡镇之间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和工作、生活条件悬殊,一般县城的教师比乡镇教师的收入高出三分之一或一半,造成教师逐级向上流动,中西部城市的教师向东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流动,县城的向中心城市、乡镇的向县城流动,而流出的都是骨干教师,如四川省德阳市2001年已流出高中高级教师61人,有的国家级骨干教师在参加国家级培训时,就给沿海大城市挖走。与此相对应,农村又大量增加了代课教师,因为一名公办教师的工资相当于五六名代课教师的报酬,由于教育经费短缺,地方政府和农村中小学宁愿用代课教师,而不用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发展,农村教育仍将不断滑坡,将会失去持续发展的条件。

三、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几点对策

(一)建立优质的九年义务教育体系。

提高教育质量,建立优质九年义务教育体系是重中之重。这是基础教育在农村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所决定的。我们搞九年义务教育不要“挂羊头卖狗肉”,要脚踏实地,把九年义务教育真正送到农村,就应该把九年义务教育的费用减下来,不要让全体适龄农村孩子因各种原因而失学。

九年义务教育体系应该是优质的,与城市教育比较,农村基础教育的含金量极为逊色。配合农村人口的转移,城市化建设的加速,我们应该采取各种措施来确保这个体系的质量,其中包括大力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去。

(二)调整并逐步完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与投资体制。

农村义务教育应实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明确新体制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框架,对于改变基础教育管理权限和经费分担责任层层下放,农村学校经费难以保证的状况,提供制度的保障。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出发,形成体制实现的制度模式,从全国范围而言,最终应该制定包括农村基础教育在内的教育投资法规。作为过渡性措施,首先建立教师工资由中央、省、地、县几级政府分担的机制,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农村教师的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然后按照不同地区义务教育生均成本的额度,确定不同地区中央、省、地、县几级政府的分担比例,并以法律形式保证实施。为此,需要从现在就开始着手进行调查研究,确定不同地区义务教育的生均成本,并按不同地区财政收支状况,确定各级政府分担比例,作为制定投资法规的依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村教育经常性经费的按时足额拨付,农村教育才能持续健康地发展。

(三)明确规定每年增加的财政性教育经费的用途。每年增加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应主要用于解决乡村中小学教师工资问题、公用经费偏低问题、危房改造问题。县乡财政每年的超收部分主要用于教育,一是保证教学基本用房的建设,二是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缺口,三是增加必要的教学设备。

(四)加强示范教育,激发农民的求知欲望。

极为残酷的就业现实,已使农村农民从正面或反面,吸收打工生涯中的教训。我们应该加强示范教育,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农民内心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从心底有个学习的企求,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在全国加强职业教育的大环境转好的前提下,各贫困地区农村农民将有一个参与职业教育,掌握实用生产技能,提高自身素质,改变劳动者受教育水平低、职业技能低、个人文明程度低的要求和奋发学习的过程。

通过基础教育,他们将提高自身的核心素质;通过较为正规的职业教育,他们将掌握劳动力市场所必须的劳动力应具有的一些基本要素。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改变自己的弱质地位,他们就会以新的面孔出现在省内外的劳动力市场上,将站在较高的平台上,拓宽就业门路,受到雇主的欢迎、尊重和信任,享有较为平等的社会地位,提高收入。从而可提高下一代的受教育可能,提高下一代的受教育质量。

四、余论

重视农村教育不仅仅是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比重最大,农业发展事关国脉民生,更为关键的是目前农村教育和农村社会转型正处在一个“潜力大压力更大”的爬坡阶段。

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就业竞争力差是造成“就业低层次化,收入长期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彻底解决农民受教育的问题,农民的素质就永远不会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会继续受阻,而“三农”问题的解决也就会遥遥无期。要大面积地提高农民的素质,除了让他们受到足够的教育外,没有别的路可走。在我们的身边,有这么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存,外出打工,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努力改变自己和家里的命运。他们曾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稳定做出了贡献,然而他们却将自己的子女留在农村,而这些本应还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就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最近的几年一个较为突出和严峻的话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走出了农村,带着希望和梦想走进了城市,然而面对城市中高昂的生活费和学杂费,许多有子女的农民工出于无赖,只有将自己的孩子留在了农村,留在了自己的老家,这就有了我上述的群体--留守儿童。

儿童本应是天真无邪,无忧无虑,快快乐乐的。而这些看似简单容易得到的东西在我们的留守儿童中却很难看到,本应该还是在父母怀里撒娇,淘气的的年纪,却因为自己的父母不在身边,过早的的承受着生活的辛酸,本应该还是在父母的翅膀下受到保护的年龄,却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却要过早的一人去面对一切困难。本应该和父母一起玩耍嬉戏的年龄,却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过早的承受着那份孤独。有时候我就在想,父母既然生下了他们,却为何要将他们抛下,虽然我知道这是他们出于无赖的选择,虽然他们在外也很辛苦,但是你是否听到了孩子们的心声,每当他看到别的小朋友在父母的怀里撒娇受到父母的疼爱时,他就会想我的父母在哪里,你可知道他们内心的期盼,他们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够早早的赚够钱回家,早早的一家能够团圆。他们不需要父母给他们买多少好玩的玩具多少漂亮的衣服,但是他们盼望的是父母都能够一直陪伴在身边,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父母能够伸去援助之手,当他生病的时候父母能够一直陪在他身边。陪他度过那漫长的黑夜。

记得小时候经常唱过的一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投进了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可现如今,这些留守儿童要投入妈妈怀抱的时候,他们的妈妈却在哪里?其实孩子需求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孩子们更需要的是父母们的关爱,而这种爱是用其他亲情和物质都无法弥补的,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无时无刻都是需要父母的关心和爱护的,而这种看似非常简单而且普通的要求,却被这社会给剥夺了,使这些孩子过早的了解到了社会的酸甜苦辣。

记得去年一次短暂的回家去姐姐家走了趟,当看见侄女拿着一道幼儿园数学习题哭着喊着叫我帮忙解答,看着她那双渴望知识的眼神,我的心难受极了。姐姐和姐夫也像中国千千万万的农民工一样,选择离开农村,步入了城市,家里的两个孩子全都交给姐夫的妈妈代养,虽然两位老人非常疼爱自己的两个孙子,对孙子们的照料也非常的细心,可是在农村毕竟还是有很多农活要忙的,两位老人又能照顾到多少呢?他们只是能够照顾两个孩子不被饿着,不被冻着,其他的也照顾不了多少,毕竟他们也都没上过多少的学,孩子们在学习上中、成长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两位老人是解决不了的。两位老人也是极力想说服姐姐,叫姐姐回来带小孩的。随即我给姐姐打了电话,向她说了两个孩子的问题,说了孩子的教育问题,说完后姐姐也是欣然允诺,答应回来照顾孩子。其实我是极力反对夫妻双双都出来打工的,既然你们决定要了这个孩子,你就应该给他一个温暖的家,一个美好没有缺陷的童年。虽然这在现实中很难办到,但是我想有一个亲人在身边这应该不是很难的吧。父母出去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自己的孩子。

在此,我呼吁广大的朋友,请多关注关注我们的留守儿童吧,请多一点对他们的关心,少一点对他们的歧视。多一点对他们的帮助,少一点对他们的厌恶。创建和谐社会,共创美好未来,关注和关心我们的留守儿童有你有我共同的参与和努力。

“啃着冷馒头,喝着白开水,眼前是咸菜或是前一天的剩菜,这就是他们的午饭。他们,就是安丘市柘山的留守儿童,如果您也有孩子,看看自己孩子的生活,您忍心不帮帮他们,让他们也吃上一口热饭菜吗?”广播里传来播音员沉重的声音。是呀,看看他们的生活,再看看我们,就像掉进了福堆里一样,有着天壤之别。我似乎能想象出他们的形象:消瘦的身躯,深凹的脸颊,一双渴求的眼睛„„看着,就令人心酸、令人心痛啊!

现在,中国的农民工大军有2亿多,他们已是所在城市的顶梁柱,但是,由此产生的留守儿童却成了最无辜的受害者。曾经看过一个留守儿童写的文章:“一个人就是一个家,一个人想,一个人哭,一个人笑。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出去打工了,我不知道什么是父爱或是母爱,就连他们的模样也记不清了。我考试从来都不及格,自信心有多差就不用说了„„”为什么孩子的成绩总是不理想?还不是因为家长的教育没有跟上,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家长往上写什么就是什么,什么也没写,成绩不理想也是必然的。正在召开的人民代表大会,一位代表阿姨提出议案——《关注留守儿童》。她沉痛的讲述:“我曾经到过一个看守所,里面黑压压的全是人,其中80%是农二代„„”。在亲情长期缺失的情况下,部分留守儿童已经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道德、学习等方面的严重问题。

这些留守儿童,都是我的同龄人,当我们享受着现代化的教育,吃着美味的食品,跟家人坐在豪华旅游车里周游世界的时候,他们可能坐在危机四伏的教室里,凉水就馒头,两眼痴痴的望着那条通往外界的路,回忆父母留给自己那点可怜的记忆。想到这些,我的心好痛,渐渐的也有了一个清晰的中国梦——关注留守儿童,让我的留守儿童朋友跟我们一起过上幸福的生活。我希望,国家能制定出好的政策,多建设一些优质学校,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他们可以跟随父母到打工地上学,无忧无虑的跟父母朝夕相处,享受到应有的快乐,接收到最好的教育,他们也是未来社会最好的生力军,“少年强则国强”,中华的崛起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有人说:一个地方呆久了,异乡也成了故乡。我希望,我们这些城里人,都能热情的张开双臂,真诚的接纳这些异乡人,诚恳的跟他们做朋友,让他们像在家乡一样的踏实。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中国,我们都有一个美丽的中国梦就是过上幸福的生活

浅谈小组合作学习的好处

“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不仅充分发挥了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交流,协作功能;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促使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下面是我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几点收获:

一、小组合作学习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将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关系,还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为他们提供一个较为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而且还将学生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使他们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

二、小组合作学习更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参与的 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向组内成员阐述自己的看法,这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学以致用的机会,还可以增强他们对学习的爱好,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还可以使他们接受不同的观点,扩展他们的视野,促进思维的发展。

三、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强调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要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且每个成员都带有极大的热情,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集思广益,各抒己见,人人都尽其所能,这样问题就变得较容易解决了。它为每位学生参与学习提供良好的教学氛围,为发展学生的合作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帮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感情的过程。它使每一成员都溶入集体中,增强了集体意识。

四、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合作学习把学生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它要求那些已经掌握某种知识和技能的学生把知识和技能教给其它成员。作为讲授者的学生,为了能够教得更清楚、透彻,必须对所学的材料进行认真的阅读和分析。其它学生也希望在课堂上表现出色,因此他们就要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自学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总之,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形成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使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事情,从而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最终达到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的目标,进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让幸福之花绽放课堂

摘要:教育是为了实现学生健康幸福的人生,而课堂是教育的重要阵地。如果在素质教育课堂上将幸福理念贯穿其中,注重提高学生理解幸福、感受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那么将会促进其幸福感的生成,使课堂变成幸福的海洋,学生乐在其中,学在其中。关键词:素质教育课堂;理解幸福;感受幸福;创造幸福

教育的真谛和归宿是幸福,教育就是为了实现学生健康幸福的人生。俄国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讲到:“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并不幸福,幸福感的缺失使他们的心灵面临着真正的迷失。不是学生不懂幸福,而是很难在课堂上获得幸福。

课堂是教育的重要阵地,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这里度过的,教师能否创建愉快、生动、充满活力的课堂,直接影响到学生幸福感的生成。因此课堂不应该仅仅是学生接受训导和告诫的地方,应当成为学生个性和思维的花朵赖以扎根的土壤;课堂不是知识灌输的“车间”,应当成为学生主动探求、砥砺思想的智慧竞技场;课堂不是学生接受精神煎熬的地方,应当成为学生体验幸福和快乐的天堂……

素质教育课堂正是这样一个理想的平台,它不仅给教师提供广阔的空间,还给学生提供释放激情的场所。如何把幸福理念贯穿于素质教育课堂,将是一个亟待探索的课题。幸福是一种能力,是感谢生命、感受快乐、完善自我、调节身心平衡、调节人与社会平衡的能力。这种能力并非与生俱来,是需要长期的磨砺和培养才能形成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幸福感,就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理解、感受、创造幸福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理解幸福的能力

理解幸福的能力就是具备正确的幸福观。幸福观是人们在幸福的追求和享受中所持的观点和看法。由于人们生活经历、个性品质、文化背景等不同,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形成高尚或庸俗的幸福观。一些学生在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的熏染下,其思想和行为逐渐偏移,盲目去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如一学生曾经讲到:“幸福就是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将来嫁一有钱人,快乐的生活。”还有的学生说:“幸福就是吃好、喝好、玩好。”如果一味的把幸福寄托在外在的物体上,幸福也就成了没有根的浮萍。因此,我们要把学生对物质享受上的追求提升为精神美化上的追求,这样才能使其获得持久而深刻的幸福体验,进而形成高尚的幸福观。

所以在素质教育课堂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培养道德情操的机会,向学生传达正确的幸福观,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领会幸福,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例如,在忠孝篇中,有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母爱齐天》,讲述一位母亲要捐肾救子,可是查出有重度脂肪肝,于是她开始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减肥计划,奇迹般康复,最终救子成功。在组织学生讨论母爱伟大时,有一位学生就讲到:“这个儿子真幸福!”当捕捉到这一关键性的词语时,教师就可以做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们回忆生活中的感动,体会做儿女的幸福,懂得感谢父母。

培养学生理解幸福的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才会以积极乐观的精神和坚定不移的态度去迎接人生的挑战。所以在素质教育课堂上,要引导学生热爱人生,满怀信心对待生活。例如可以讲述一些名人的故事:小泽征尔是如何凭借自信摘取世界指挥家大赛桂冠的;患有严重口吃的乔吉拉德是如何被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让学生们从中领悟什么是人生的真正价值,进而能够勇于进取,不懈追求,创造幸福生活。

二、培养学生感受幸福的能力

许多人认为,幸福离自己很遥远,殊不知幸福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在我们举手投足中,甚至就在不经意中,稍纵即逝。正如艺术家罗丹曾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理,生活中也并不缺少幸福,而是缺少发现、感受幸福的能力。

当一个人对生活保持一种积极的态度,对身边的事物心存感激,那么其感受能力就强,就更容易体验到幸福;反之,现在一些学生虽然拥有优越的生活条件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但却对人生的方向和生活的意义一片模糊,以至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整天怨天尤人,从而产生了“身在福中不知福”的现象。

因此,培养学生感受幸福的能力,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要创造有利于学生幸福学习的外部条件

1.打破教室的传统格局,变革课桌椅的排列方式。学生可自主设计,任意组合,围坐在一起,增强互动的效果。当然,还可以带着学生沐浴在明媚的阳光下,和着青草的芳香,在户外促膝而谈,这时课堂上威严、拘谨的气氛早已烟消云散,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语言表达无拘无束,思考问题既深又广。

2.改变授课模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作用。教师作为引导者,只是提出问题,学生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找寻答案。当然师生之间的交流,并不全是生硬的语言,也可以通过各种生动的形式来完成,例如解手链的游戏,以无声的语言告诉学生团队中沟通与倾听的重要性;或者制作母亲节贺卡,通过一句句真诚的祝福,践行感恩的誓言。

(二)引导学生从身边发现感受幸福

1.在素质教育课堂上,开展感恩教育。大多数学生认为现在的幸福生活是理所当然的,缺乏感恩之心。由于没有感恩之心,就缺少了幸福感。所以,教师可创设情境勾起学生对往事的回忆,让大家讲述在成长过程中,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有两名2009 级幼教大专班的女生,在讲述的时候几度哽咽,或许是尘封多年的往事又触动了心弦,所以它打动了)在座的每一位学生。

2.在素质教育课堂上,开展“发现幸福”的讨论会。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谈谈“最近你觉得最幸福的事情是什么”,有的会说:“我刚刚完成了我的毕业论文,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好幸福呀!”有的会说:“我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就是幸福。”有的说:“我们每天都快快乐乐的生活着,就是幸福。”针对大家形形色色的回答,可以总结出:其实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幸福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

因此,只要我们关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汇聚人生中幸福的点点滴滴,为学生创造和谐温馨的“幸福氛围”,学生自然就能感受到幸福的源泉。

三、培养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

一个人的幸福不是靠他人给予的,而是靠自己创造的,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幸福的建筑师。

(一)要加强学生道德人格的塑造

亚里士多德说过“幸福即是某种德性”;德国著名哲学家包尔生也认为“对于意志完全由德性支配的人来说,有德性的行为始终是最大的幸福和喜悦。”可见,幸福和品德息息相关。所以在素质教育课堂上,要始终围绕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抓住课堂中的每一个契机,培养学生诚实、守信、乐于助人、尊重师长、团结互助的行为习惯。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让幸福的德育存活于学生快乐的生活中。

(二)要引导学生做善于交往的人

现在有些独生子女在家里娇惯坏了,来到集体不懂得团结、谦让,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久而久之孤独感就油然而生。素质教育课堂恰恰提供了一个大家共同参与的机会,例如在看动作猜成语的游戏中,锻炼同学间的默契;在猜猜他/她是谁的游戏中,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评价他人,并且听到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通过这些互动性的小游戏,增进学生间的了解,搭建起彼此沟通的桥梁。良好的交往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使人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平衡。如果在人际交往中,学生与教师及其他同学融洽相处,能经常得到他们的理解和肯定,能向他们倾诉衷肠,就会及时地得到理解和安慰,卸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幸福的甜水自然就在心头潺潺流淌。

(三)教给学生创造快乐的方法

例如号召学生组建志愿者服务队,利用周末到敬老院献爱心,通过帮助他人,获得快乐;或者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院的各项活动(包括学生会),不仅可以丰富经验,还能得到锻炼,充实生活,在成功中体味喜悦;或者培养兴趣爱好,减轻学习压力。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如果能够把幸福理念贯穿始终,那真是相得益彰。素质教育课堂应该成为学生幸福成长的“温馨港湾”,为学生一生的幸福画出浓墨重彩的一笔。

浅谈初中英语新课改新教法

一、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新课改”新在哪里?最大的特点就是课堂教学突出与学生学习为主体,即要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我们知道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它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而课程改革核心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就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必须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英语基础知识并能够进行交际的能力。而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是学生、教师和教材。“新课改”后初中英语教材图文并茂,为训练学生口语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它改变了传统的作法,从语言的实际意义出发来教学语言形式,以达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它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供真实的语言材料,以便在课堂上开展交际活动,教学内容的编排方式也尽量考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传授英语知识的同时,尤其注重启发思维,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真正初步掌握运用英语这个交际工具。总之,它一个新的特点就是文章内容以对话出现较多,说明新课改后,听说读写,强调听说领先,读写跟上。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这种变化使教师的教法也必须改革,我们应该用新的教法来教学生。

二、新教法以学生学习为主体,就必须重点放在培养学生主动开口讲英语,从羞于开口----敢于开口----我要开口,这一过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

1、坚持情景教学。在课文教学中创设一定的语言情景,使学生宛如置于一种真实的语言环境之中,就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用英语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就会无拘无束地使用语言,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就能逐步得到提高,在创设的语言情景中组织学生听说训练,学生会感到所学英语的真实性,对语言的感觉和理解会更加深刻。创设语言情景还能使课堂生动活泼,从而使课文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所谓“情景”是指具体场合的情形或景象。一般分视觉情景和听觉情景两类,我们可以采用投影、图片、实物,教师的表情手势、表演动作、课文教学中使用的录音,教师富有感情的声音,表演课文时人物不同的声音等手段来达到情景教学的目的。2、利用直观语言来教学。教师授课时所讲的英语,可以借助手势、表情、动作相配合,使语言形象化,易于理解、记忆。抽象语言也可以借助实物、图片、简笔画,让语言和实物之间建立直接的关系,达到语言直观,用教室里所有的人和物--教师、学生、(男孩、女孩、少先队员、共青团员)人的服装、鞋、帽、书、文具、桌子、椅子、黑板、门、窗、地板以及清洁具等,此外学生、教师的高矮、肥瘦、动作,各种实物的颜色形状性质,功用等等的一切的一切,都可以用来达到语言直观,例:教 tall、short 抽象意义单词时,在班上的学生中选两位学生,一个是班上最高的,一个是班上最矮的,可以介绍,LiMing is tall , WangHai is short。

“实物”使语言直观,学生学得轻松、容易,而且更加主动积极,兴趣盎然,最大的优点首先是使学生把词汇的音、形、义三者直接联系起来,减少了母语这一中介环节,不仅有利于记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用

英语思考英语。

3、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某种事物,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有调查表明,兴趣比智力对学生成功与失败的影响更大些。兴趣对成功的影响占 25% ,而智力只占 15%。固此在培养学生口语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兴趣的影响。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对正在进行的活动有推动作用,如同一个学生对于英语口语有浓厚的兴趣,就可以使他更加积极地主动开口讲英语,从练习中达到熟练流利自由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兴趣对智力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正因为兴趣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后天形成,所以我们可以培养。教师要尽量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促进英语教学,也引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讲句型、单词时,可以一边讲一边呈现实物、模型、图表、图解、图片、简笔画。

[1] 例: 用简笔画表示的各种形象给人一种简洁风趣之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或者应用电教化手段,巩固学生的兴趣。在现代教育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教师采用电教媒体,可使教学信息更加优化,使学生耳目一新,达到课时少、客量大、负担轻、效果好的目的,目前许多学生对电脑已十分熟悉,有的胜过老师。因此师生共同研究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也能促进学生参引活动,提高、巩固、激发学生的兴趣。

4、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2] 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因此在教学中尽量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例:每周进行一次口语英语竞赛,对于成绩前 10 名及进步的学生进行奖励。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对于那些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与鼓励,设置情境使其有成功的体验,以免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例:课堂提问时,难的问题提问优生简单,容易的问题提问落后生。这样因材施教,在学生回答正确的情况下,教师要讲,“ Very good ”、“ Not bad ”、“ clever ”、“ Great ”等赞语多给予鼓励,满足了学生的“成功欲”。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品尝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从而情趣大增。但如果回答出了差错,也不埋怨、训斥、责怪,而是及时帮助其认识和纠正过来,并尽量挖掘其正确可取之处,保护学生积极性不受挫伤,将这种良好的课堂气氛不断延续下去,每个学生也就更加胆大敢言了。

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是教师讲、学生听,整节课学生大多当录音机,而教师讲的内容多,都是语法,很少让学生自己动口(除了提问),恨不得一下子全倒给学生,这样学生一节课都在忙着记笔记,教师又讲得很累,课堂上学生收获就是一本本笔记,课内消化不了,课后怎能吸收?现以 Book I lesson74 为例讲

新课改前后教法。

A: What would you like for breakfast? B: I’d like a glass of milk and an egg.A: Would you like some bread? B: I don’t think so, What about you?

A: I’d like some cakes.以前教就按“我讲你听,我写你抄”的方法来教,先自己翻译一下课文,再解释 Would …… like 的句型和 some 的用法,举了许多例子,讲得口干舌燥,效果不佳,新课改后,我是这样教的: Step One :看课本听录音一遍,然后关上课本,再听录音两遍,训练听力。

Step Two :听完录音,叫学生自己译课文,并提出问题,这时可能出现“ Would …… like ”“ Do …… like ”混淆。可以帮学生区别,让学生自己以“ Would …… like ”造句,多让学生发言,这样全班印象较深。再启发学生找出一个特殊用法的地方,对找出来的学生加以表扬满足他们的成就感,再点一下 some 的用法, some 不一定只用于肯定句中,在表示委婉请求、征求意见提出建议的一般疑问句中,也可用 some ,让学生自己举例巩固,这样这段对话大家都理解透彻。

Step Three :教师让全班读对话,分组读对话,叫学生扮演 A、B 进行对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可调动课堂气氛。

Step Four :不看课文,就自己早上吃什么的实际自找搭档,两个人来对话,让听说读写全面得到训

练。

三、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新教法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就必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新教法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新课改前未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新课改后,学生养成自主学习,成为必然的趋势。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具有自觉能动性的人,在教育过程中,他们不仅接受教育,而且自觉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和发展。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学习中有自主作用和独立倾向,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立个性,充分估计学生的自主作用,我们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比上课多讲一个语法点更重要,有经验的教师都善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乐意学习,这样在“学海无涯苦作舟”中自寻乐趣,减少压力,轻松学习,才不会产生厌学心理,但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呢?教师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指

导:

1、培养学生自觉预习新课的习惯。教师可以对新课的主要内容拟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课文,边看边思考,不懂的作个记号,上课各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难点、疑点,这样久而久之学生自己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知识来学习新知识,就懂得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在教师来教新课之前,学生对教材就有了不同程度的理解

和掌握。

2、培养学生用自己语言复述课文,可以给学生 keywords 或自编与课文相关的对话,或是对于课文提出问题来讨论。例 Book I(下)Lesson90 Part One 给出 keywords 再请学生复述, hair、eyes、mouth、arms、legs tall …… wear;

又例: Lesson93 Part Two A: Hello!Where are you from? B: I’m from the USA.What about you?

A: Oh, I’m from Australia.让学生按自己实际情况自编与这段课文相关的对话。

例: A: Hello!Where are you from? B:(莆田人)I’m from Putian, China.A:(三明人)Oh, I’m from Sanming, China.Lesson94 Part Two 对课文提出问题如下: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name and American/English name? 3、鼓励学生独立学习时,试做还没教的例题练习,先做一遍,不怕错,让学生自己摸索和掌握解题方法和规律,也许不会做的,就是课文新的语法点,这样学习新语法点时,就更专心、认真,更得心应手。、鼓励学生多阅读英语报刊、英语课外书,扩大知识面,加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目的达到。“教是为了不教”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能做到这点教师自身必须有一定的素质水平,也就是下面第四点要谈到的。

四、为了适应新课改,突出课堂教学以学生学习为主体,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教师的指导要精要少。新的教材要求教师要由重知识传授变为重学生发展;由重教师“教”转变为重学生的“学”;由“教教科书”转变为“用教科书”《钢要》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拿到教材后,千万不要就教材“教教材”,而应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对教材进行调适和重组,再加以发展。课堂活动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而是“教”让位给“学”。在活动中学习。大力提倡学生在参与、探究、体验、主动、创新、合作中学到知识。新教材中有相当多的活动,如: Work alone , Listen and follow;Read and say;Listen , read and understand 等。还有 Group work , Pair work。教师应根据这些学习材料,组织丰富的活动和布置一定的任务,来帮助学生发展学习能力。而不是把书本知识原原本本地传授给学生。简而言之,很多时候,教师只是点到为止,让学生亲身活动中不知不觉学到知识。例: Book1 下 Topic1 How do you go to school ? Section 4b 教师可以点下 how 可以对交通方式提问。重点就放在组织活动

上。可以有以下一些活动。、学生两人一组表演对话: A : How do you usually go to school ? B : I usually go to school by bike。How about you ? A : I usually walk to school。

2、分组活动,谈论自己早晨以何种交通方式来上学。

3、双人活动。展示不同的交通工具图片进行问答: How do you usually , come to school ? 例如: on foot , by bike , by bus , by car , by train , by subway , by boat/ship , by

air/plane。

4、让学生做一个调查报告,调查全班同学:“ How do you usually go to school ?”按人数从多到少列成表格,向大学汇报。in our class , fifteen students go to school by bike ……

这样在活动中完成了 Activity 4b。

新课改下初中英语教学之我见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必然会对师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但要求教师积极转变角色、提高素质,而且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学生的学习行为都产生相应的变化,并根据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和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反思,以期达到“双赢”的教学目的。关键词:初中英语 新课程 教学

新课改理念的提出及实践,需要完成区别于旧课程理念的四大转变:第一,完成由单纯传授知识向信息化、社会化、现代化的英语教育观的转变;第二,完成由封闭式向开放式的思维模式的转变;第三,完成由研究英语教法为主向研究英语学法为主的转变;第四,完成以考查知识为主向以考查能力为主的评价系统的转变。在这四种转变的落实过程中,仍然存在这样或那样问题。为应对这样的挑战,英语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综合素质和协调能力?我发表以下几点看法。

首先,教师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师德,时刻以“教书育人”为己任。这是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里的信念不仅包含了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也包含了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把握。无论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怎样的困难,教师都应该始终坚信课改方向,并积极查找、分析问题的原因,克服困难,积极推动课改的进程。高尚的师德就是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能够做到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既要无微不至地关怀学生,真诚地爱护学生,与学生彼此信赖,培养深厚的情感,又要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对待他们的缺点和错误,因势利导,利用情感教育燃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教师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班的精神面貌和学习状态,深刻地影响着每个学生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的发展。因此,高素质的教师能协调好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与影响,能够有计划地组织好教学活动,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每个学生各方面素质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其次,教师应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英语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不仅仅是一种交流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它也在映射着世界的潮流、社会前进的节奏。因此英语教师不但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尽快领悟新课改的精神,还要时刻保持敏锐的洞察力,不断了解并吸收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做学科教学的带头人。

再次,教师的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尤其是在具备了先进的多媒体设施之后,英语教学更应该不失时机地与多媒体结合,体现英语学习灵活、形象、生动、有趣的特点。教师需要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教学方法。

在彻底掌握所要讲授的知识的基础上,还要设计怎样把知识教给学生,学生才会更容易、更主动地接受。比如我们经常引入课堂的情景设置、悬念设置,在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必须掌握的知识外,还可以用来引起学生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兴趣。教师创设相应的语言情境帮助学生感知,理解英语中抽象的概念,运用电教媒体,不失为一种极为有效的手段。

最后,教师要善于不断总结、反思,在经验教训中取得进步。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成果的客观评定,离不开教师的反思。所谓教学反思,其实就是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思考与总结。我们主张教师反思,不是空谈理论,空喊口号,更不是不切教学实际的盲目争辩,而是为了让反思的成果成为一种经验,一种智慧,以求更好地指导和改进今后的教学工作。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为我们教师队伍的反思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持。反思的角度很多,我认为不妨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从自己取得的教学效果着手,分析教学过程中的成败得失,在此基础上查找漏洞弥补缺口,这样得来的经验既真实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并且能够大幅度地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率。第二,可以通过虚心请教榜样教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积极促进自身的成熟。这种间接经验一经用于实践,也可以产生巨大的正面效应。第三,可以通过听取家长和学生的意见(比如召开家长会和班会)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教法,也会对自己今后的教学产生积极影响。

我们不能否认教师的重要作用,但学生的学习态度、状态以及努力程度也不容忽视。在很大程度上,教学效果的好坏依赖于学生的刻苦程度和重视程度。特别是在当前新课改的形势下,新的理念要求我们完成以教师为主向以学生为主的转变。从小学步入初中,这是一个转折点,也是一个新的起点。学生应尽快适应这种飞跃,以不同的方法、以更加认真的态度来学习。初中阶段的英语主要侧重点在英语知识和语法的学习上,英语知识似乎变幻莫测,但万变不离其宗。重点的知识是系统的,也是规整的。因此学生要活学活用,以不变应万变,加强对交际用语及语言使用的掌握和理解。

此外还要讲究学习策略,制定符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计划,从新学期伊始就培养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一种思辨的能力。英语学习是一种积累,结果或许见于一时,但工夫却是下在平时。良好的学习习惯其实也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一经掌握,便不会轻易失去,而且一定会受用终身。

最后,学生一定不要对教师产生依赖心理。教师教的初衷在于引导,或者说是指引,而不是替代。教师帮助学生寻找学习资源,设计学习方式,发掘学生的潜力,保证学生前进的方向,为学生创造积极向上的氛围,而学生是主人。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实践这种转变,学生也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推动改革的进程。

第四篇:当前农村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调查报告)(范文)

当前农村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有了极大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在对江夏区几个乡镇村采访调查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80%的家庭将孩子的教育费用作为自己未来几年内的最重要支出。在资金比过去有了保障之后,我们支持农村教育以不仅仅是财力上的帮助,还应是教育人才和教育观念上的帮助。孩子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同样需要做人的道理、适应时代发展的观念和大局观。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有责任有义务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支持农村的教育事业!通过走访调查,我们发现当地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很多,这些问题存在的同时,也决定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结构失调,教学质量严重滑坡。

我所调查的几个学校,20岁—25岁的老师占总比例的25%,28岁—45岁的已婚老师占总比例的55%,临进退休的老教师占总比例的20%。民办教师占总比例的80%,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的老师还不到总比例的20%。绝大部分教师不会英语,不懂微机操作,带来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手段等方面的老化,很多学校不能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全面开课,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

我还发现,他们几乎是不说普通话的,就连上课回答问题都是用家乡话,我问他们老师上课时说的是什么时?他们告诉我,很少有老师说普通话。我们在进行培训时,他们学校正好有一名英语老师在给一些学生进行补课。那个老师在进行英语发音时竟然也是一口的乡音!

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老化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主要有教师队伍的进口、教育经费的投入、教师的待遇、现行教育用人机制、经济社会的发展等问题。

目前,我国城乡教育差距不断扩大。由于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比城市教师低,工作条件也比城市差,因此,有文凭、素质高的教师都奔向大城市,致使农村中青年优秀教师流失严重。中青年优秀教师的外流直接导致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失调,具体表现为民办教师、教师年龄偏大的比重较大,正规师范类院校毕业生不多。这种现象在当地学校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民办教师、老教师知识层次低,缺乏一定 1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应的教育理论知识,这使得他们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只能“照本宣科”,所传授的知识也明显跟不上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正因为如此,才会有50%的村民把本地农村教育问题归结于教师素质差。

(二)教育消费负担过重,儿童失学仍然存在通过走访调查我们得知,当地村民的平均年收入在2000元左右,目前教育消费已成为一些农村家庭的最大负担。调查显示,除有极少数的家庭无人上学外,有40%的人表示占到了家庭纯收入的26%?50%,有50%的表示占到了家庭纯收入的51%以上。而在教育支出占到了家庭纯收入51%以上的家庭中,有10%的家庭超过了100%,也就是说,这种家庭为了支付孩子的教育费用必须靠亲戚朋友资助或借债。农村家庭教育消费负担过重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高,农村家庭实际可支配收入相当少。二是教育费用有明显增加趋势。我们在当地村民访谈时,一位退休的老教师告诉我们,不少孩子才初中毕业,因家庭负担不起学费,早早地出去赚钱谋生了。而且,这种现象在农村比较普遍。

(三)教学设施落后,办学条件较差。

从调查中我们得知至少有一半的村民认为农村教育问题主要在于学校教学条件差。的确,从整体上看,农村小学的硬件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不少农村中小学既没有电脑、语音教室等先进的教学设备,也没有图书馆和实验室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场所。虽然全国小学统一都要开设外语课和计算机课,但很多农村学校因为缺乏师资或者设备不齐全,这些课程基本都是形同虚设,即使开设了这些课程,也只是走走形式。在我们给孩子们上课时,孩子们既然告诉我们,他们从小到大从来就没有接触过音乐、美术、舞蹈、电脑这些课程。这些在我们看来非常普通的课程,却是农村孩子的心里唯一的向往。

但即便如此,农民们告诉我们对下一代的智力投资是必不可少的。很明显,这投资也是有在读子女的农民的主要负担。从调查可以看出,粗略估算一下,就可知道培养一个高中文凭的毕业生要3万多元,这对于当前这个村子的农民来说,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几年的汗水都不一定换得到。但他们并没有埋怨,他们表示:就算教育费用再高,他们也一定要让子女完成学业。因为他们深知没有知识(或者说没有文凭)在如今的社会是越来越行不通了。就像他们自己,大多是小学文化程度,外出打工好一点的工作都找不到,只能到工地、矿井当劳工,这些地方的劳动条件很差,生活很艰苦。虽然他们自己不说,可家人都知道,他们在那些地方干活是拼了命的。在这种环境下,他们的期望是什么?很简单,子女能好好学习,将来学有所成。虽然他们自己的生活并不容易,甚至可以说很艰难。但对于子女的要求,他们大多都给予满足。被问及为什么要这样做时,他们毫不犹豫地回答:现在的困难只是暂时的,等孩子们完成了学业后情况就会改观了。这短短数语听起得如此轻松,可知他们流了多少的汗水?而这一切,作为子女的又有几人能真正了解呢?

在和孩子们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他们都很想成为大学生成为科学家,对外面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憧憬。但当我问他们以后回不回来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沉默了。也许是还是学生的他们尚未明白我这个问题的含义,也许是一直以来伴随他们左右的“考大学,去大城市”的话影响着他们。没有一个孩子表示自己将回到自己的家乡。

孩子们的想法和做法并非出自自己思考,而大部分都来源于家长和老师的言传身教。在和一位老大爷的聊天当中,老人告诉我们他有两个儿子去了城市,小儿子和小儿媳妇在武汉教书,在谈到孙子时,老人很自豪的告诉我们,他的大孙子刚在一所省重点高中考了前十名,以后考大学,考名牌大学,到大城市去!老人的笑容让我感受到了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我问老人想没想过让儿子、儿媳或者孙子回家乡支援家乡建设,老人说:村子里太苦,能到外面去,干嘛回来。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过点好日子!

听到这件事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沉重的。我国城乡的巨大差异造成了教育观念上一个极其偏激的错误。农村的孩子迫于自己农村户口及生活环境的压力,几乎用尽自己所有的精力去学习考大学,以此来摆脱落后的环境,实现自己美好生活的梦想。但当这些村里的骄傲考出去成为大学生以后呢?他们中有几个回到自己那还不富裕的家乡,投身其中的建设呢?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这本无可厚非,但村里留下的是什么?几个大学生的名字,一个虚幻的荣誉而已。人才依旧缺乏,生活依旧贫困。这种人才流向并非只存在于农村和城市之间,也同样存在于小城市和大城市之间,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以至于我国的西部和东部之间及国内和国外之间。

二、解决的途径

(一)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制,改善农村教学环境,提高农村整体素质.这对减轻农

民负担,培养农村人才,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村小康具有长远意义。

(二)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推进农村网络化、信息化.城市拥有信息、科技、文化等无形资源的优势,而这些城市先进文明,目前没有充分辐射到广大的农村,造成了农村信息资源的匮乏,使农民难以增收,制约着农村的发展。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关键在于推进农村网络化、信息化,极力架设城乡信息“高速公路”,实现城乡信息资源共享,弘扬民族文化,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在城乡信息“高速公路”的带领下,繁荣农村文化,促进农村发展。

(三)从源头上拓宽教师入口渠道,逐步淘汰现有不称职教师,建立合理的教师交流、轮岗机制,真正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

要始终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落实“科教兴区”战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工程来抓,积极培养高水平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建设一支符合新世纪发展的合格的教师队伍。从选拔、培养、保障、管理、激励等方面,建立一套确保师资队伍建设顺利推进的工作机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教育上去了,就大有希望。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农村教育影响广泛,关系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同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的发展密不可分。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解放了生产力。农业先进实用技术之所以能得到大面积推广,乡镇企业之所以能异军突起,农村富余劳动力之所以能大量向沿海地区和城镇转移,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有数以亿计受过义务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作为基础和支撑,农村普及义务教育有很大成绩,功不可没。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关键的发展阶段,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等,都迫切需要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世界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对广大农村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没有农村全面“普九”,没有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就很难实现全面小康。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第五篇:浅谈高职学生就业定位问题现状及对策

浅谈高职学生就业定位问题现状及对策

吴 薇

(健雄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工程系,江苏 太仓215411)

摘 要:当前,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尽管主要存在着“人找岗位”的现象,但也存在“岗位找人”的现象,为此,高职学生准确的就业定位,直接关系并影响着其就业与今后的发展。本文旨在研究当前高职学生在顶岗实习、就业中出现的定位问题,并探索相应的对策,以期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就业水平。

关键词:高职;学生;就业定位;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上大学、成白领,依靠知识改变命运是家长和莘莘学子的心愿,也是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一种普遍价值认同。但是,近几年来,每年的大学生就业都成为“严峻”、“令人担忧”、“不容乐观”的大问题,“就业压力”让天之骄子们喘不过气来。当前,从我国的就业形势来看,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压力比较大,据统计,2008年高校毕业生总量继续攀升,仅江苏省就有42.7万学子要找工作。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近年来国家采取了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就业机会,扩大就业规模,并产生了实际效果。从目前实际情况看,我国的就业,既存在着“人找岗位”的现象,也存在着“岗位找人”的现象。

当前,在就业困难面前,令人惊讶的是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一边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一边是企业招不到人。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除了招生规模的扩大、就业机制的不够完善、专业设置的不合理等客观原因之外,大学生的就业定位出现问题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一、高职学生存在着就业定位不准确的问题

我们看到,许多高职学生都有一种“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的心理,因此对择业的期望相当高。学生大多希望到生活条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大城市、大公司工作,在择业时往往过分考虑择业的地域、职位的高低和单位的经济效益。高期望驱使我们的学生总是向往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渴求高收入、高物质回报率,将自己就业的目标定得很高,从而在择业过程中常常遇到困难。

当前,高职学生在顶岗实习与就业过程中,常常出现这样的问题:

(一)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

研究发现,一些高职学生在择业标准中过分注重工作条件、收入等眼前的实在利益,却对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因素不多作考虑,因而常常出现找不到工作或工作不合适的现象。这一问题在就业困难的高职学生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大。

在实际的高职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中,我们常常看到我们的学生出现这样的现象:如果另一家企业开出的工资比他当前的工资高一点(哪怕是高50元钱每个月),一部分学生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跳到这另一家企业中去。再如,在工资待遇差不多的情况下,如果这家企业的工作强度大于另一家企业,但它的发展前景要高于另一家企业,学生往往会选择工作强度比较小的那家企业,等等,这种只注重眼前利益或经济利益的现象,在当前高职学生就业中还是比较普遍的。

(二)职业标准过于功利化、等级化

一些毕业生过分强调职业的功利价值,甚至还将职业划分为不同等级,而不考虑国家与社会的需要,不愿意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或行业工作。

在实际的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中,我们发现,学生更倾向于去外企而不愿意去民企,更倾向于去城市里的企业而不愿意去村镇上的企业,更倾向于去经济发达的地方而不愿意去经济不发达的地方。而对于企业的岗位是否合适、个人发展的空间与前景是否广阔、专业是否对口等问题,往往可以忽略。

(三)求安稳,怕挑战

很多学生仍然喜欢稳定、清闲、福利保障好的单位,希望以此就能选定理想的职业,而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去自己创业。

在实际的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中,我们发现每年高职学生自主创业比例非常低,几乎不到1%,更多的高职学生都倾向于到稳定、清闲而且缺乏挑战性的岗位上,同时求安稳的心态与学生的高跳槽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许多学生往往因为工资福利待遇等原因而频繁地跳槽,从而错失了更好的发展机会。

二、高职学生就业定位准确的重要性

毫无疑问,高职学生就业定位准确,对其将来的就业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一)能够抵抗外界的干扰

就业定位准确,就会使学生能够抵抗外界的干扰而不会轻易地放弃。在选择工作中,用现时的报酬作为准则,哪里钱多去哪里,也许头几年可能在待遇上会有一些差距,但是后来钱的多少差距却会发生转变,在我们学生的顶岗实习中,出现过这样的情况:两个同班同学,在同一个企业实习,企业一开始不安排他们具体的工作,而且开出的工资极低,一位学生坚持不了了,很快辞去了工作,去了另外的一家工资高一点的企业,而另一位学生却坚持下来,他积极主动地向同事学习,甚至打扫过厕所,在困难与外界的诱惑面前不低头不气馁,很快他的吃苦耐劳与积极进取得到了上司的赏识,并在短短的两个月实习之后,担任了企业的人事主管,月收入也比当初翻了好几倍,而那个当时轻易跳槽的同学,至今依然拿着低工资,并对自己的岗位不满意。为此,我们认为,给自己准确定位,才会理性地面对外界的诱惑。

(二)能够得到单位的培养或帮助

就业定位准确,就会得到单位的正确培养,或者得到所有关系的帮助。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在职业定位上摇摆不定,就使得单位不敢委以重任;还有的学生经常更换工作,使得朋友们不敢积极相助。定位不准,就好像游移的目标,让人看不清真实的面目。

(三)能够避免结构性失业,增加就业机会

就业定位准确,就会避免结构性失业,增加就业机会。曾经,在我们校园的招聘会上出现这样的现象:一家工资适中、专业对口、岗位需求量大的民营企业摊位面前无人问津,而工资待遇差不多,岗位需求很小的外企摊位前却挤满了前来应聘的学生。这样的情况在招聘会上屡屡出现,究其原因还是学生的就业定位出了问题,假如学生定位准确,就不会出现类似企业无人问津的现象了,也不会出现学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

三、帮助高职学生准确进行就业定位的对策

显然,学校有责任与义务帮助学生就业准确定位,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着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

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很重要的工作。我们知道,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可以改变学生在顶岗实习、就业中因定位不准确而出现的找工作困难现象,可以避免学生在找工作过程中挑肥拣瘦,也可以使企业找到满意的员工。为此,我们认为,高职院校的所有教师都有义务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端正就业态度,培养他们“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思想教育工作者更是要通过多种渠道、形式多样地开展各项相关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就业思想与就业观念。如从大一开始就要对学生进行

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定期举办企业人士的就业讲座等等,逐步帮助学生培养起正确的就业观念。

(二)着力培养学生端正的就业心态

“你愿意在公司从最低的职位干起吗?”,“如果公司要求你经常加班,你愿意吗?”,“有一个职位,待遇比较高但是几年都难以调整,而另一个职位开始待遇比较低,不过比较有发展空间,你会选择那一个?”„„

这些是企业招工时常常遇到问题,企业的问题就反映出学生对工作的心态。而很多企业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眼高手低”。为此,学校要下功夫去培养学生端正的就业心态。

1.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价值

与本科以上的大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培养的首先是劳动者,是一线的工人,是“蓝领”而不是坐到空调房的“白领”,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我们首先必须要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将自己定位好,定位准确;其次要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他可以成为“灰领”甚至“白领”,成为企业不可缺少的人才,从而树立学生的信心,使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就业心态。

2.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摆正自己的位置

高职学生走进社会的优势是掌握一线工作技术,而不是高深的理论。高职学校学制通常都是三年制,而很多学校都采用“2+1”或“2.5+0.5”的模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有限也使得他们不可能一下子掌握很专业、很高深的理论,因此我们要通过教育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能力与水平,端正就业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避免期望值过高。

3.使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企业发展前景

一方面,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随着全国高校扩招,每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大大增加,这为大学生就业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根据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创纪录的559万人,比去年增加64万人,增幅接近13%,截至去年9月1日,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的应届毕业生有超过 140 万人未能如期就业,往年积压的未就业大学生将加入今年的就业大军,与 559 万新毕业生“抢饭碗”。有专家分析指出,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攀升,再加上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全球金融危机以及往年积压未就业毕业生的存在等因素,今年大学生找工作更难。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摆正自己的心态。另一方面,我们要让学生了解企业及其发展前景,使学生确立长远意识与发展意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企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职业生涯,避免目光短浅、眼高手低。

(三)着力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

国家教育部以教高[2006]16号文件的形式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由此可见,国家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十分重视的。而实践证明,拥有良好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的高职学生,往往就业定位准确,也往往比其他学生更容易成功。同时,我们发现,企业也更愿意招收那些职业道德素质高的高职学生,对其专业知识与技能掌握的要求却并不很高。为此,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并着力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使高职学生具备:诚实守信的做人原则,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更好地为企业与社会服务,也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综上所述,要使高职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与压力下顺利就业,当务之急就是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建立良好的就业心态,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从而使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准确的认识与定位,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使学生能够将自己的知识转化为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 中发[2004]16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3] 涂思义.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分析[M].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13-15.[4] 黄仕芳.大学生成功就业对策探析[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6(4):51-53.[5] 赵丽霞,单联娟.关于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与创业意识形成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5):2-3.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the Employment Orient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WU Wei

(Department of Computer Engineering, Chien-shiu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aicang 215411,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serious employment situation, the pressure is becoming greater.Although there is the phenomenon of finding posts, to be found by posts still exists.Therefore, the accurate employment orient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directly relates and affects their employment and future development.This article is aiming at researching the problems on the employment orient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in post practice and employment, and exploring the related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bility and level of employment.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students;employment orientation;current situation;countermeasures

作者简介:吴薇(1975-),女,江苏太仓人,健雄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工程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下载当前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范文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前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范文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分析[五篇模版]

    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分析 作者:苏琳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政府多年来一直关注的问题,但随着经济社会国际局势的不断发展变化,当前大学生的理想信......

    当前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

    当前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 研 报 告 随着乡镇企业的快速崛起和现代化农业的快速发展,居民在空间分布上迅速集中,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给农村环境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破......

    当前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精选5篇)

    当前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 一、审题不准 在平时的作文里,如果审题不准往往就会得很低的分。虽然我们老师总是强调要审题,但是在平时的学生作文中还是存在着大量的偏题、不扣题的......

    浅谈当前初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模版)

    浅谈当前初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发布者:许松 发布时间: 2012-10-28 13:55:23 初中阶段是学生生理、心理都发生急剧而复杂变化的时期,处在这个时期的中学生,多思多梦,对未来有......

    当前我国教育价值观存在的问题(最终定稿)

    当前我国教育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山东省昌乐二中 张东升 马庆强 李会会 【摘要】文章简要地说明了教育发展历史过程中存在的三种教育价值观,并针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的现状指出......

    当前反腐倡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反腐倡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防治腐败,施教于先。因此反腐倡廉教育的任务显得更为重要,尤为迫切。我们党长期以来一直高度重视反腐倡廉教育的问题。笔者通过深入实际的......

    在理想信念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理想信念方面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官员在公共场合发飙、出雷语、爆粗口等现象屡见不鲜,也无不刺痛公众神经,成为舆论焦点,进而引发网友热议围观。“因言获罪”的官员也不在少数,......

    理想信念存在问题的具体表现

    存在问题的具体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问题具体表现 (一)理想信念方面 1、部分同志理想信念缺失,对共产主义信仰发生动摇,对集聚区未来发展表示担忧,感到迷茫。 2、班子学习的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