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理想信念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理想信念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官员在公共场合发飙、出雷语、爆粗口等现象屡见不鲜,也无不刺痛公众神经,成为舆论焦点,进而引发网友热议围观。“因言获罪”的官员也不在少数,可令人遗憾的是,一些官员表现仍然让人大跌眼镜。
“国家规定是狗屁”、“我说他谁是腐败就谁是腐败”。任长春的这些讲话可谓是更加雷人,更加猖狂,比他的那些“爆粗口”的“前辈”们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开会这样正式场合,枉然不顾自己领导身份,至党纪国法于不顾,语出惊人,嫣然一副天下之大唯我独尊的感觉。
缘何他会说出这样惊人的话来,从他的语言中,我们已经能够窥探一二。“家长制、一言堂”等官僚主义作风在我们党员干部中间,尤其是在基层干部中还不同程度存在,说到底这类现象根本原因还是少数干部理想信念缺失造成的。理想信念缺失,导致特权思想作祟,滋生“官本位”心态,不讲政治、不守规矩、不守纪律,不顾自身形象,滥用手中的权力,摆资历、论官级,作威作福,使得他们目中无人,无睹媒体和公众的监督。
理想信念是践行三严三实的基础。一位领导干部,如果理想信念缺失,权力观念必然会质变,又如何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如何做到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并且,党员干部是治国理政的骨干力量,其理想信念坚定与否,道德操守和官德修养的好坏是社会风气的风向标,关乎社会公平正义,关乎国家的兴衰存亡。
因此,官员“爆粗口”只是问题表象,源于理想信念的缺失,其危害不可小觑,在严惩不贷的同时,还应该把准脉对症下药,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近期,中央公布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方案,就是着力解决理想信念动摇、信仰迷茫、精神迷失,宗旨意识淡薄、忽视群众利益等问题。作为国家干部,不论在什么地方、哪个工作岗位上工作,都要牢记与践行三严三实,坚定理想信念,严守政治纪律,当好人民的公仆。
针对“信仰、信念、信心”教育活动剖析检查阶段“六查六看”查摆情况要求,我对照党员标准和需要解决的突出共性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进行了深入整改。一、一查理想信念,看是否牢固树立了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深刻认识到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重要性。一个人的世界观是建立在理想的信念上,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政治信仰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具体体现。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需要从多方面努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存在的问题:思想理论学习不够深,有时只顾忙于一些具体的工作,自觉主动在挤时间学习不够,闲时学一阵子,忙时学的少,有时看报纸也是看看大标题,结果对理论上的一些问题,尤其是一些新问题理解还不深,使理论水平不能尽快得到提高。
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是思想上对理论重要性的认识,没有上升到应有的高度,二是时间观念不强,没有把点点滴滴的零星时间利用起来。
整改措施:
1、提高对政治理论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认识只有理论上的坚定与清醒,才能有政治上的坚定与清醒,作为党员干部必须有高的理论水平,必须进一步加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实践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的学习,并指导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
2、认真执行党员干部的学习制度,积极参加党员的学习,参加单位的集体学习。二、二查思想观念,看是否做到了高度的政治自觉,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及正确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令行禁止,抓落实行动有力。
存在的问题:谦虚谨慎的思想作风坚持的不够一贯。比如在廉洁自律方面,有自满情绪。认识不到位,总认为我们做的不错,而且多次受到上级领导及有关部门的表扬,什么超标准和违约的事我们从未敢,也没有条件去做,这样就不自觉地产生了自满情绪,以致在廉洁自律方面没有提出更高的要求。
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是对中纪委等有关廉洁自律规定学习不够,对《党章》、《准则》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学习不够,掌握不牢。二是求真务实的作风不够扎实,满足现状的思想不同程度的存在。
整改措施:
1、进一步加强《党章》、《准则》和廉洁自律有关规定的学习,提高对党风廉政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2、克服满足现状,不思更大进取的思想情绪,形成良好精神状态和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工作作风。三、三查精神状态,看是否做到了维护大局,团结奋进,昂扬向上,敢于担当,主动有为。
存在的问题:工作方法有时不够恰当,不够策略,特别是对领导班子成员和科室负责同志的批评,有时不够讲究方法,结果使同志们有时候出现比较勉强的现象,这样影响了同志们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同时也影响到个别同志工作方法的改进。
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是对领导方法,领导艺术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总认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是好的,方法问题欠缺一些,同志们都会相互谅解的。二是对领导科学知识学习不够。
第二篇:理想信念存在问题的具体表现
存在问题的具体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问题具体表现
(一)理想信念方面
1、部分同志理想信念缺失,对共产主义信仰发生动摇,对集聚区未来发展表示担忧,感到迷茫。
2、班子学习的整体意识还不够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缺乏深度。各层次干部学习时间、内容不均衡,特别是普通干部学习机会少。
3、群众意识淡薄,深入群众、深入基层不够。下基层走访调研蜻蜓点水,不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
4、组织纪律松弛,组织生活没有正常开展,对普通党员关心帮助不够,谈心谈话较少。
5、班子成员之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够,在一些场合相互表扬的多,相互指出问题的少。
6、一些重大事项未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有些议题班子会议未讨论充分即通过,开展民主集中制不够。
(二)敢于担当方面
1、担当和责任意识不够。市政府投资30亿建设国际生产资料市场,并列为市省重点工程和省领导联系工程,目前市场非常不景气,市场如何繁荣问题需要进一步承担。
2、克难攻坚勇气不够。虽然集聚区管委会在3年之后完成了生产资料市场建设,但和正处级机构和省级产业集聚区管委会的职责相比,完成的工作还太少。之前市政府授权集聚区12.8平方公里的开发范围,实际只完成了1平方公里,总体进度太慢。
3、创新意识、进取精神不够强。集聚区管委会贯彻执行义乌市、省集聚区办的工作部署。工作只会埋头苦干、主动配合,但有时在统筹全局、协调发展、整体提升方面还不够好。
4、没有形成人人都是招商主体的理念,未建立健全全员招商体制机制。
5、对项目拆迁担责太轻。土地是老百姓的命根,在园区开发中涉及农民的切身利益,目前存在将拆迁问题押给镇街,对老百姓的呼声听的不够,下镇街不够,对镇街征迁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不够。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剖析
(一)重实践轻理论,党性锻炼不够。心中想的是党的事业为先,人民利益至上,信奉的是马列主义,但落实在行动上却不自觉变成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理念和实践产生脱节,使理想信念出现抽象化现象。
(二)宗旨观念有所淡化。忘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过分注重发展的速度和效率,没有考虑群众在想什么,群众需要什么,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做得不够。
(三)担当意识不强,存在畏难情绪。集聚区要完成国际陆港物流园区、国际电子商务城、B型保税物流中心、跨境电子商务园等一批重大项目,迫切需要增强党员干部的担当精神。存在求稳心理,缺乏创新意识。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工作都能认真执行,但很少积极主动去谋划工作,习惯于按惯例办事,按经验办事。征地拆迁过程中没有啃硬骨头精神,过分依靠镇街工作,管委会介入不够。快递物流企业开工前期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总体进展缓慢,与企业的洽谈不够深入,督促力度需进一步加大。
第三篇:理想信念存在问题的具体表现
存在问题的具体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问题具体表现
(一)理想信念方面
1、部分同志理想信念缺失,对共产主义信仰发生动摇,对集聚区未来发展表示担忧,感到迷茫。
2、班子学习的整体意识还不够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缺乏深度。各层次干部学习时间、内容不均衡,特别是普通干部学习机会少。
3、群众意识淡薄,深入群众、深入基层不够。下基层走访调研蜻蜓点水,不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
4、组织纪律松弛,组织生活没有正常开展,对普通党员关心帮助不够,谈心谈话较少。
5、班子成员之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够,在一些场合相互表扬的多,相互指出问题的少。
6、一些重大事项未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有些议题班子会议未讨论充分即通过,开展民主集中制不够。
(二)敢于担当方面
1、担当和责任意识不够。市政府投资30亿建设国际生产资料市场,并列为市省重点工程和省领导联系工程,目前市场非常不景气,市场如何繁荣问题需要进一步承担。
2、克难攻坚勇气不够。虽然集聚区管委会在3年之后完成了生产资料市场建设,但和正处级机构和省级产业集聚区管委会的职责相比,完成的工作还太少。之前市政府授权集聚区12.8平方公里的开发范围,实际只完成了1平方公里,总体进度太慢。
3、创新意识、进取精神不够强。集聚区管委会贯彻执行义乌市、省集聚区办的工作部署。工作只会埋头苦干、主动配合,但有时在统筹全局、协调发展、整体提升方面还不够好。
4、没有形成人人都是招商主体的理念,未建立健全全员招商体制机制。
5、对项目拆迁担责太轻。土地是老百姓的命根,在园区开发中涉及农民的切身利益,目前存在将拆迁问题押给镇街,对老百姓的呼声听的不够,下镇街不够,对镇街征迁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不够。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剖析
(一)重实践轻理论,党性锻炼不够。心中想的是党的事业为先,人民利益至上,信奉的是马列主义,但落实在行动上却不自觉变成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理念和实践产生脱节,使理想信念出现抽象化现象。
(二)宗旨观念有所淡化。忘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过分注重发展的速度和效率,没有考虑群众在想什么,群众需要什么,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做得不够。
(三)担当意识不强,存在畏难情绪。集聚区要完成国际陆港物流园区、国际电子商务城、B型保税物流中心、跨境电子商务园等一批重大项目,迫切需要增强党员干部的担当精神。存在求稳心理,缺乏创新意识。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工作都能认真执行,但很少积极主动去谋划工作,习惯于按惯例办事,按经验办事。征地拆迁过程中没有啃硬骨头精神,过分依靠镇街工作,管委会介入不够。快递物流企业开工前期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总体进展缓慢,与企业的洽谈不够深入,督促力度需进一步加大。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一个人,没有规矩,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一个拥有8600多万党员的大党,没有纪律和规矩,就注定成为一盘散沙。
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需要保持执政党的团结统一。要达到这个目的,不仅需要一套严密的组织体系,需要全党成员的高度自觉,也需要制度约束——这就是纪律和规矩的作用。
革命战争时期,为了“上下同欲者胜”,需要规矩;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为了凝聚全党、团结一心啃下硬骨头,同样需要规矩。
那么,党的规矩到底包括哪些?
习近平对此有过总体论述。具体说来,党的规矩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党章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章程,也是总规矩;第二,党的纪律是刚性约束,政治纪律更是全党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动方面必须遵守的刚性约束;第三,国家法律是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规矩;第四,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
从宽泛的外延说,中国共产党党员也都是中国公民,因此必须遵循国家法律,这毫无疑问;从党员的身份来说,党章等党内规章制度作为硬性的约束,也需要每个党员遵守。而包括政治纪律、组织纪律、财经纪律、宣传纪律等在内的“党的纪律”,既然已经明确成文,自然也就成为约束和指南。那么,为什么说“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也是政治规矩?
这就需要理清“党的纪律”和“党的规矩”之间的关系。
习近平对此有详细的论述:“纪律是成文的规矩,一些未明文列入纪律的规矩是不成文的纪律;纪律是刚性的规矩,一些未明文列入纪律的规矩是自我约束的纪律。党内很多规矩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经过实践检验,约定俗成、行之有效,反映了我们党对一些问题的深刻思考和科学总结,需要全党长期坚持并自觉遵循。”
也就是说,从概念的层面,“党的规矩”的外延要比“党的纪律”更大。纪律是刚性的规矩,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是不成文的、相对柔性的规矩,同样需要遵守。
在党的纪律中,习近平尤其强调“政治纪律”,因为这事关全党的路线和立场。同样,在党的规矩中,习近平也尤其强调“政治规矩”,因为这也是事业兴衰的关键。习近平指出:“在所有党的纪律和规矩中,第一位的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2.政治规矩包括哪些
“政治规矩”确是一个新词,也是理解当下中国政治思路的一个关键词。
新概念的提出,通常有其问题背景。而作为总书记,习近平为什么要提出遵守政治规矩呢?无疑,是因为党内存在不遵守政治规矩的表现。
在近日出版的《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中,习近平对于“不守政治规矩”的现象有所总结。
比如,在原则立场上,不守规矩主要体现为不能自觉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包括“在原则问题和大是大非面前立场摇摆”,“对涉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等重大政治问题公开发表反对意见”,甚至是“对中央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阳奉阴违”,“口无遮拦,毫无顾忌”。
又比如,在党内团结方面,不守规矩的主要体现,是“团团伙伙”、小山头、小圈子、宗派主义。2013年和2014年,习近平两次在不同场合表示,党的干部来自五湖四海,不能借着老乡会、同学会、战友会等场合,搞小圈子、拉帮结派、称兄道弟,“宗派主义必须处理,山头主义必须铲除”。
为什么?因为这涉及到全党的“团结统一”。山头主义和宗派主义的出现,本质上就是“党内有党”,不仅可能在上情下达、方针执行上打折扣、搞对抗,甚至可能形成“门客、门宦、门附”的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在政治上形成一种抱团化、互相支持、互相提携的利益交换关系,使政治“潜规则”大行其道,破坏党的风气和统一。
习近平反复论及的另外一个规矩,就是“组织”的重要性。要有组织、体现组织,就要体现程序意识。
作为党员,组织性体现在哪里?下级服从上级、少数服从多数、遵循组织程序、听从组织安排、重大事项向组织请示报告。习近平批评道,现在许多干部没有程序意识,“迈过锅台上炕”,或者是做先斩后奏的“事后诸葛亮”。
这种情况,主要体现为“组织意识淡漠、不向组织请示报告”,比如子女在国外定居、个人有几本因私护照、随意外出不报告、个人家庭发生重大变故不报告等。而这些,往往也是干部出问题的苗头,在近年来落马的官员中屡见不鲜。
政治意识不强、组织意识不强,一个干部就不免目中无人、心中无畏,甚至可能衍生出管不好身边人、擅权干政、干预选人用人、打招呼说情等问题。这都是不守规矩的表现。
可以说,在今天重新提倡政治规矩,其本质就是为了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内团结统一、重塑党组织的纪律性和约束力,净化党的政治生态。3.强调规矩是传统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习近平首次讲“规矩”了。2012年11月16日,刚刚履新的习近平就强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并提出党章是“根本大法”和“总规矩”。此后,在多个场合,他都强调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次,是2013年在西柏坡。用他的话来说,“这里是立规矩的地方。”那里有中国共产党1949年就立下的“六条规矩”:“
一、不做寿;
二、不送礼;
三、少敬酒;
四、少拍掌;
五、不以人名作地名;
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
规矩简单,但透露出的是对自身、对形势、对未来事业的清醒认识。重规矩、明纪律,是中国共产党革命胜利、赢取民心的重要法宝。从成文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进入上海秩序井然地睡在街头的解放军战士、“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红军,每一个细节,都是政治规矩的体现,是政治理念在行为层面的实践。
但在当下,党的纪律、党的规矩都有不同程度地被忽视、被破坏的现象。
比如,在去年6月份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推出的一项调查中,面对“你身边的‘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现象,4万多名参与的网友,有74.1%的人把票投给了“程度严重”的选项。
网友的切身感受,真实反映着来自现实的问题。
比如,山西“塌方式腐败”,让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直言“令人触目惊心”;湖南衡阳的破坏选举案,409人被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广东茂名窝案,涉嫌行贿买官人员159人,相互牵连的官员之间“一损俱损”,“山头主义”“团团伙伙”的危害之大可见一斑。2014年12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强调:“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党内决不容忍搞团团伙伙、结党营私、拉帮结派。”
违纪,往往自破坏规矩始。讲规矩,是对党员、干部党性的重要考验,也是对党员、干部对党忠诚度的重要检验。
4.如何遵守政治规矩
有了规矩、懂了规矩,如何做到自觉遵守规矩?答案是,要做到“五个必须”。
一是必须维护党中央权威,决不允许背离党中央要求另搞一套,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听从党中央指挥,不得阳奉阴违、自行其是,不得对党中央的大政方针说三道四,不得公开发表同中央精神相违背的言论。
二是必须维护党的团结,决不允许在党内培植私人势力,要坚持五湖四海,团结一切忠实于党的同志,团结大多数,不得以人划线,不得搞任何形式的派别活动。
三是必须遵循组织程序,决不允许擅作主张、我行我素,重大问题该请示的请示,该汇报的汇报,不允许超越权限办事,不能先斩后奏。
四是必须服从组织决定,决不允许搞非组织活动,不得跟组织讨价还价,不得违背组织决定,遇到问题要找组织、依靠组织,不得欺骗组织、对抗组织。
五是必须管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决不允许他们擅权干政、谋取私利,不得纵容他们影响政策制定和人事安排、干预日常工作运行,不得默许他们利用特殊身份谋取非法利益。
要做到这些,就要树立政治意识、团结意识、程序意识、组织意识、原则意识。
“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其身正,不令而行。”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守纪律讲规矩的政党才能得民心。在“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重构政治生态的工作艰巨繁重”的今天,强调规矩,也是改善政治生态的必要之举。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依法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开局之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离不开“全面从严治党”,因为这是前三者的政治基础和根基。而守纪律、讲规矩,就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最重要抓手。
“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习近平说。本报记者 申孟哲 陈振凯 刘少华
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存在的问题分析1 加强党性修养,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党性是一个政党所固有的最本质的特性,是阶级性最高和最集中的体现。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党性是其灵魂和本质。能否坚持党性,关系到党的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上深刻阐述了新时期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良好作风的重要意义。认真检查机关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对于进一步加强机关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发扬优良作风,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对于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更好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机关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前机关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状况总体是好的,但在看到主流的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机关党员干部在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党的形象和党的事业,需要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这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理想信念不坚定,党性观念薄弱。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滑坡,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有的把理想信念视为过时的概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有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淡漠,缺乏使命感,贯彻执行上级部门决策时,常常以本单位利益甚至个人利益为本位,有利于自己的就执行,不利于自己的就敷衍了事;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存在偏差,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严重。
(二)宗旨意识淡化,工作热情不高。一些党员干部习惯于坐在办公室里动动电脑、打打电话,工作敷衍搪塞,把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抛到九霄云外,不能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能坚持以人为本,严重脱离群众;有的缺乏服务群众的意识,遇到群众办事和反映问题,表现出一种高高在上的架势,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态度“生、冷、硬”,官腔官气,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严重削弱党的执政基础,损害党的事业。
(三)进取之心缺失,工作作风不扎实。有的党员干部工作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责任心、事业心不强,缺乏责任意识。对领导的意图不能正确理解和贯彻,不能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对群众反映的情况不能及时答复和处理,碰到问题不会解决,遇到矛盾绕着走,损害了食品药品监管系统的形象。有的党员干部平时不注重理论学习,业务能力偏低,工作满足于过得去、不出事,标准不高,工作效率低下。
(四)勤俭观念扭曲,生活作风不良。个别党员干部背离我们党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生活贪图安逸、享受,办事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大手大脚,缺乏节俭意识。对公共财物不爱惜、不节约、不维护,浪费现象严重,忘记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有的党员干部不愿参加单位组织的专业技能比赛、业务学习、文体等活动,业余时间沉湎于吃吃喝喝,缺乏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和爱好,精神状态萎靡不振。
(五)求实精神欠缺,学习风气不正。一些党员干部在各种诱惑面前,心不沉、气不静,忽视党的理论和科学知识学习,疲于应付文山会海,热衷社会交往,理论素养和知识修养亟待提高。有的对学习采取实用主义态度,根据自己需要任意裁剪,断章取义,为我所用,误导干部群众;有的学习动机不纯,把学历当作晋升的敲门砖,满足于弄一张文凭作为要求组织提拔的资本,或者把学习当作摆设,当作装潢自己形象的工具,附庸风雅,哗众取宠;有的学习理论不扎实、不深入,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知半解,没有解决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问题;有的理论与实际相脱离,常常用理论装点门面,讲起来夸夸其谈,而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十分有限,遇事力不从心,无所适从,甚至束手无策,等等。
二、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党员干部在党性方面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既有干部自身的原因,也存在环境、教育、制度、管理以及体制机制等多方面的原因,分析起来,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价值观念异化,理想信念动摇。由于社会转型带来的多元冲击和影响,少数党员干部价值观念异化,宗旨意识淡薄,党性意识不强,没有树立严格自律的观念,不能把勤俭节约、勤政廉政作为一种自觉行为。
(二)学习意识不浓,观念更新较慢。没有将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和工作需要,用于应酬的时间多,用于学习的时间少,静不下来,钻不进去。不能及时更新文化知识储备,文化底蕴单薄;思想上不能与时俱进,思想观念陈旧落后。(三)教育手段不丰富,教育效果欠佳。目前对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教育、廉政勤政教育,虽然各级做出了一定努力,但是仍然存在教育形式缺少创意,枯燥无味,不能入脑入心,教育内容缺乏长远规则,科学安排。教育的重点不突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教育有待加强等问题。(四)制度和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制约不够有效。邓小平曾说,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现实需要相比,一些制度和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完善,如干部监督制度,干部问责制度,干部作风考评机制,领导班子重大问题决策机制,等等,尚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
三、解决党员干部党性修养上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党性修养的基础是自我修养,既要自律,也靠他律。要把个人修养与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结合起来,使党员干部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树立优良作风。
(一)抓教育,强化组织力度。组织领导是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保障。利用组织、集体的力量,在集体内部形成良好的党性修养的氛围,进一步培育党员干部牢固树立 “六种意识”:一是学习意识。党性修养的起点是改造思想,而思想改造的根本途径在于学习。党员干部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境界来认识和对待,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干劲来,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不断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理论素养和文化知识水平,努力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领导工作的本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二是宗旨意识。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和公仆意识,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多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及时了解群众诉求,妥善化解利益矛盾,认真纠正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依法维护群众正当权益,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真心实意为群众多做好事、多办实事。三是实干意识。牢固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认认真真学习、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坚持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坚持科学发展观,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不提哗众取宠的空洞口号,不搞虚报浮夸和报喜不报忧。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正确对待个人利益,自觉抵制各种利益诱惑,把个人追求与党的奋斗目标、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四是责任意识。责任感是工作态度,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追求。党员干部应该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用在抓工作上,牢记肩上的重任和使命,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克服浮躁情绪,抛弃私心杂念,兢兢业业完成上级交付的各项任务。在困难面前往前挺,荣誉面前往后退,不邀功、不诿过。党员干部只有加强党性修养,牢固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才能不为非分之想、非法之举所累,免受惊弓之苦,才能心无旁骛地执着于事业,才能得到更多施展抱负、发挥才能的机会,真正反映一个领导干部的思想品德和精神风貌。五是节俭意识。胡锦涛总书记要求全党同志要重温毛泽东同志“两个务必”的重要论述,把“两个务必”的要求内化成为自觉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贯彻到全部工作和活动中。党员干部应牢记我国基本国情,不断加强自身修养,磨练艰苦奋斗的意志,自觉抑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落后思想的侵蚀,大力弘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无论在成绩面前还是在困难面前,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六是纪律意识。自觉遵守党的各项纪律,切实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坚决维护党的章程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自觉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严格遵守党的组织纪律,坚持民主集中制;严格遵守党的经济工作纪律,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严格遵守党的群众工作纪律,决不允许侵犯群众权益,决不允许欺压群众。
(二)抓制度,规范干部行为。好的作风,既是“抓”出来的,更是靠严格的制度和科学的机制“管”出来的,必须始终坚持通过制度来管理人、规范人、约束人、激励人,使每一个党员干部把加强党性修养作为普遍自觉和主动追求。靠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从严规范从政行为,是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的关键。一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服务发展、以人为本、惩防并举、统筹兼顾的工作理念,以改革创新精神扎实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惩防体系在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作用。二是要坚持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龙头”,推进权力制约制度体系建设,加强对人、财、物权力集中部门的权力分解,用人事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制度规范领导干部的权力运行。三是要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形成有利于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的制度环境。四是要抓好制度的落实。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注重规章的落实、纪律的执行、行为的检查和责任的追究,提高制度的执行力,维护制度的严肃性。严肃查处违反制度的行为,对违反党性原则、作风问题严重的领导干部要严肃批评教育,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要按党纪国法予以追究。
(三)抓监督,强化制约机制。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既要靠个人的高度自觉,严于律己,自我约束,还要主动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实现自律与他律的有机结合。在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中随时校正人生坐标,使党性修养逐步得到洗练和升华。一是要充分发挥党内监督、专门机关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合力,把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述职述廉述效、民主评议、诫勉谈话、民主生活会、经济责任审计等措施切实落到实处,将领导干部的行为始终臵于党纪国法和社会道德的严格约束之下,不断加强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二是党员干部要有接受监督的意识、愿望、勇气和行动,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和心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主动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工作情况,坦诚地与其他党员谈心交流,自觉接受组织的教育和监督;坚持走群众路线,倾听群众呼声,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诚恳做群众的学生,虚心采纳合理化建议;面对其他党员干部或人民群众的批评指责,要抱着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态度,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三是要推进民主监督制度体系建设,健全民主管理的长效机制,完善政务、事务、厂务、村务公开制度,建立重大事项社会公示、重大决策社会讨论、群众论证、民主听证制度,完善民主决策、民主评议制度,充分保障群众的发言权、决策权和知情权,把扩大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真正落到实处。
(四)抓自律,注重自身修养。在所有的因素中,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主观因素,是内因。教育、管理、监督等只是辅助方式,党员干部要真正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必须从自身做起,提高自身素质,注重自身修养。一是党员干部要恪守“五慎”:一要慎始。凡事都有第一次,第一次其实是一道防线,有了第一次,防线被突破,就会全线崩溃。要戒慎于事故发生之初,一旦发现自己有不良行为苗头,就要坚决制止,只有把握好第一次,才能在各种诱惑面前立于不败之地。二要慎独。一般地来讲,众目睽睽之下,在有监督的情况下,或者说在有外部约束的情况下,绝大多数人能够管住自己。有的人一旦脱离组织监督,或独处一方时,便放松自我要求,最终导致犯错误。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始终是“独”的。因为对他们的监督经常是缺失的,或者至少是不到位的。而他们所面对的诱惑,比常人要多得多,大得多,越是在监督薄弱、无人注意,越是在“八小时”之外,越要做到自警、自省,越要有自制力。三要慎微。“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大恶往往引人注目,故人们避而远之,由于小恶显得微不足道,似乎无碍大节,故通常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有从小事开始修炼自己的德行,集腋成裘;从小事开始抵御住各种诱惑,防微杜渐,才能逐步树立并坚持正确的荣辱观,才能始终如一地作一个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人,一个高尚的人。四要慎终。很多时候,往往是“善始”容易“善终”难。要克服攀比心理、从众心理、补偿心理和“捞一把”心理,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做一个政治上的“明白人”、经济上的“清白人”、作风上的“正派人”。在保持廉洁上既要慎始,又要慎终。做到不改初衷,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五要慎友。党员领导干部应多与那些品行端正、志趣高雅、正直坦诚、爱憎分明、敢说真话的人交朋友,形成事业上相互支持、感情上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注意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切忌盲目效仿,沾染不良习气。面对各种不良诱惑应当一尘不染,洁身自好,慎交朋友,勿交劣友。二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坚持做到“四自”:一要自重。尊重自己的人格,注意自己的言行,珍惜自己的名誉,待人处事端正厚重,与自己的身份相吻合,不失之于轻浮、流俗。二要自省。“吾日三省吾身”,坚持自省,就可以少犯错误,使自己的道德品质日臻完善。应该养成冷静思考的习惯,坚持自省,严于解剖自己,防止小错不改而铸成大错。三要自警。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筑牢廉洁自律的防线,从那些违法犯罪、腐化堕落的案例中吸取教训,警醒自己,增强免疫力。警告自己不要违背政治原则和道德规范,以别人的教训来告诫自己,提醒自己不要重蹈其覆辙。四要自励。要用远大理想、宏伟事业等来激励自己,有为达目的而不畏艰难、锐意进取的意志状态和思想品格,以及坚韧不拔,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1.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树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群众观点,摆正心态,端正态度,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干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切实履行好权力赋予农业部门的职能,谋求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是要正确地看待和运用手中的权力,解决好为谁掌权、为谁服务的问题。树立正确的地位观,是要自觉摆正自己与党、与人民关系的位置,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服务;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是要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人民利益的关系,当好人民公仆。深刻认识到党的利益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一致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树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群众观点,摆正心态,端正态度,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干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切实履行好权力赋予食药监部门的职能,谋求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权力观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权力观是观察党员领导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直接、最具体的窗口。在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中,利益观是基础,是起决定作用的,有什么样的利益观,就有什么样的地位观、权力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三者辩证统一,密切联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就是要正确地看待和运用手中的权力,解决好为人民服务的问题。树立正确的地位观,就是要自觉摆正自己与党、与人民关系的位置,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服务。地位只代表为人民服务的职责,而不是抬高自己身份,为自己谋私利的资本;要认清职责就是责任,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生活关心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是要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人民利益的关系,当好人民公仆。
4.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首先就要正确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其次就是要正确处理好这几种关系;最后就是要摆在自己位置,从而实现的人生坐标。
5.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进一步突出作风建设与职能分工,进一步面向临床一线、联系两个群众(即患者群众和职工群众),思考医疗服务到位不到位,思考群众满意不满意,思考群众方便不方便,着力解决医院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
6.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是党员干部贯彻党的宗旨,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所必须解决的问题,重点是树立正确的“三观”。一是树立正确的权利观,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要认识到人民是权力的真正主人,领导干部不过是代表人民在行使公共权力,是在运用人民给予的权力。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是每名领导干部的基本职责,要坚决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切忌把权弄权,以权谋私。二是树立正确的地位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深刻领会毛泽东同志关于“党员干部都是人民的勤务兵”的论述精神,正确对待个人名利与地位,正确认识岗位与职责的关系。要毫不保留地根除“官本位”封建残余思想,全心全意当好人民的公仆,以民为本。三是树立正确利益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要认识到党的利益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内在统一的,党的最高价值标准和评价标准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员干部应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从全局的高度观察和思考问题,以发展的眼光,超前的思路,为人民群众谋求长远利益。
7.一、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我们的审判权是人民赋予的,要认识到人民才是权力的所有者,人民法官是人民的公仆,是代表人民行使审判权。只有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才能正确地看待和运用审判权,才能时刻牢记“公正司法,司法为民”的根本宗旨,才能让人民群众在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二、要树立正确的地位观。树立正确的地位观,就是要正确对待个人的名利地位,正确认识岗位和职责的关系。共产党员、人民法官的地位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地位,我们职务越高,为人民服务的责任也就越大,肩上的担子也就越重。【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专题讨论发言材料(文秘写作素材)】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专题讨论发言材料(文秘写作素材)。要牢固树立正确的地位观,正确行使审判权,使人民法官在人民群众的口中有高的地位,在人民群众的心中有高的地位。
三、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中国共产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共产党员、人民法官要看淡自己的利益,看重人民的利益,要把自身的利益融入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8.“为了谁”是群众路线的核心问题,就是一切为了群众,真心服务群众,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最高位置;“依靠谁”是本质问题,就是牢固确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把群众的伟大实践作为工作的动力源泉;“我是谁”是关键问题,就是找准“人民公仆”的定位,视群众为亲人,把群众当主人,自觉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依靠谁”就是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诚心诚意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群众的伟大实践作为工作的动力源泉,文化工作根基在群众、智慧在群众、力量在群众。“如何依靠”,就是要不断深化认识、深化实践,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文化工作的各个方面,主要从三个方面努力:一是要加强学习,以活动为契机,主动找时间学,学理论,学业务,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修身,学以为民,这样才能紧跟时代发展,推动工作,发展自我。二是要联系群众,主动问计于民、问政于民,做到谋划工作思路要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工作问题听取人民群众意见;改进工作措施要向人民群众请教;落实工作任务要靠人民群众力量;衡量工作成效要由人民群众评判。三是要做好服务,不断提升服务人民群众、服务文化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主动地解决问题。作为文化工作者,就是要致力于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村文化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抓好乡镇文体广新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文化惠民工程和文化生工程,满足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丰富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9.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关键是必须强化三种意识,正确处理三类问题。一是强化宗旨意识,正确处理 “为谁掌权、为谁服务”问题。我们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因此党员干部要增强宗旨意识,保持正确的权力观,处理好“为谁掌权、为谁服务”问题。二是强化政治意识,正确处理“做事和做官”关系问题。党员干部要注重政治理论学习,增强政治意识,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要为做事而做官,不要为做官而做事,无论担任何种职务、不管身居何处,都把为人民做事、做好事放在第一位,处理好“做事和做官”关系问题。三是强化党性意识,正确处理好“名节和名利”关系问题。党员干部要注重个人道德操守的修养,正确处理 “家庭圈”、“社交圈”、“工作圈”等问题,以淡泊之心对待名利,以警惕之心对待诱惑,加强自我约束和修养,保持正确的利益观,处理好“名节和名利”关系问题。10.在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中,权力观是基础,是起决定作用的。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就是要牢固树立权力就是服务、责任、奉献的意识,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和国家公务员,我们手中权利人民群众赋予的,我们是人民的公仆,要明确自己在权力关系中的正确地位,始终坚持执政为民、勤政为民、廉洁奉公,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服务。树立正确的地位观。就是要正确对待个人的名利、地位,正确认识岗位和职责的关系。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清醒地认识自己与党、与人民的权力授受关系,人民赋予以一定的权力,是用来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不是让你高高在上,四处显摆,不作为,乱作为。党员干部要给自己定好位,绝不能凌驾于人民群众之上,当官做老爷,把“干群关系”,变成了“官民关系”。领导就是服务,领导干部就要有甘做孺子牛、愿当勤务员,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心甘情愿为人民劳作的思想和品德。树立正确的利益观。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是共产党人利益观的集中体现。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攻坚克难的勇气,勤奋工作的干劲;凡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禁止别人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树立自重慎微的良好形象。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像焦裕禄这样依法行政、谨慎用权,按章办事、无私用权,不为蝇头小利所诱,不为人情世故所困,不做贪婪欲望的俘虏,才会像焦裕禄那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扑下身子干工作,甘愿为人民群众鞠躬尽瘁,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专题讨论发言材料(文秘写作素材)】文章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专题讨论发言材料(文秘写作素材)出自http://,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11.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树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群众观点,摆正心态,端正态度,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干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切实履行好权力,谋求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1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无论当初是因为什么原因而加入中国共产党,都是光荣而神圣的。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党的干部,要深刻认识到党的利益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一致的,要牢固树立一切权力是人民的观点,权力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心态要摆正、态度要端正,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干好城管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慎权、慎独、慎微、慎友,自重、自省、自警、自律,切实解决“四风”方面存在的问题。13.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三者是辩证统一的。权力观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观察党员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直接、最具体的窗口。在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中,利益观是基础,是起决定作用的,有什么样的利益观,就有什么样的地位观、权力观;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如果忘记了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就不能正确行使权力,甚至会导致滥用权力。因此,党员领导干部首先必须解决好利益观问题,才能解决好地位观、权力观的问题,真正为党和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14.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是摆在每个党员领导干部面前的严肃课题。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是要正确地看待和运用手中的权力,解决好为谁掌权、为谁服务的问题;树立正确的地位观,是要自觉摆正自己与党、与人民关系的位置,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服务;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是要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人民利益的关系,当好人民公仆。
15.马克思主义的权力观就是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无产阶级的地位观就是以集体主义为核心,将个人的地位同党和国家的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主张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员干部要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担负起时代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必须理性地面对各种利益关系,牢固树立利为民所谋的利益观。
16.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是摆在每个党员领导干部面前的严肃课题。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权力、地位和利益的关系,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17.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就要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让权力在监督下运行;树立正确的地位观,就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职位越高责任越大,要认真做好自身工作,为群众谋福祉;树立正确的利益观,要正确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局部与全局的关系,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在相互统筹中找到二者的平衡点。
18.一要树立秉公用权的权力观。权力观指人们对权力的基本看法或根本观点,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权力问题上的集中反映。马克思主义的权力观就是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强调领导干部手中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人民是权力的所有者。“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权力意味着责任和义务,权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因此,党员领导干部必须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以谨慎之心对待权力,以敬畏之心使用权力,接受人民的监督,决不能把权力当作以权谋私、巧取豪夺、中饱私囊的工具,否则终究会被党和人民所抛弃。二要树立无产阶级的地位观。地位观指人们对自己在社会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所处的位置的认识和看法。无产阶级的地位观就是以集体主义为核心,将个人的地位同党和国家的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主张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的名誉地位只是事业的副产品。无论是普通党员还是领导干部,只要对人民有贡献就有价值,无论价值大小。如果对人民没有贡献,即使官再大,地位再高,也没有价值。雷锋是个班长,焦裕禄官才“七品”,地位不高,人生价值高,流芳千古;***、刘志军、汤成奇地位不低,但价值为零,甚至为负,遗臭万年。三要树立大公无私的利益观。利益观就是每个人对好处的看法和态度。最常见的“好处”有两个:名和利。“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名来,皆为利往”。“好处”每个人都喜欢,每个人都想要。但作为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担负起时代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就必须理性地面对各种利益关系,牢固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即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以及安于清贫的无私奉献观念,严格自律的遵纪守法观念等等。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王瑛、沈浩、杨善洲、郭明义以及最近总书记号召全国广大党员干部向因公殉职的四川省北川县副县长兰辉同志学习等等都是大公无私利益观的具体体现。
19.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三者又是有区别的。三者的区别在于解决问题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是要正确地看待和运用手中的权力,解决好为谁掌权、为谁服务的问题。树立正确的地位观,是要自觉摆正自己与党、与人民关系的位置,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服务。各级党员干部的领导地位只代表为人民服务的职责,而不是抬高自己身份,为自己谋私利的资本;要认清职责就是责任,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生活关心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专题讨论发言材料(文秘写作素材)】群众路线http://。
20.通过前一阶段党的群众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对一名党员干部应该怎样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有了新的认识。作为环保人只有正确的认识把握权力、地位和利益的关系,才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解决群众关注的环境诉求和持续改善环境质量的工作中去。
21.一、正确的权力观就是必须正确认识我们手中权力的性质。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认识到“权力在本质上属于人民,人民是权力的所有者;而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他们是权力的行使者、是人民的公仆”,只有把这个问题真正搞明白了,我们才能正确地看待和运用手中的权力。
二、正确的地位观就是人们对职位的基本看法和基本态度。要正确对待个人的名利、地位,正确认识岗位和职责的关系,时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清楚认识到领导干部的地位与广大人民群众是一样的、平等的,职务越高,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就越大,肩上的担子也就越重。
三、正确的利益观就是对待和处理各种利益的基本观点和态度。我们的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是共产党人利益观的集中体现。
22.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关键是必须强化三种意识,正确处理三类问题。一是强化宗旨意识,正确处理 “为谁掌权、为谁服务”问题。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因此党员干部要增强宗旨意识,保持正确的权力观,处理好“为谁掌权、为谁服务”问题,自觉地为民尽责、为国尽责、为党分忧。二是强化政治意识,正确处理“做事和做官”关系问题。党员干部要注重政治理论学习,增强政治意识,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要为做事而做官,不要为做官而做事,无论担任何种职务、不管身居何处,都把为人民做事、做好事放在第一位。要在其位谋其政、负其责、惠其民,带头讲政治,带头讲团结,带头抓发展,带头保稳定,带头守纪律,保持正确的地位观,处理好“做事和做官”关系问题。三是强化党性意识,正确处理好“名节和名利”关系问题。党员干部要注重个人道德操守的修养,正确处理 “家庭圈”、“社交圈”、“工作圈”等问题,以淡泊之心对待名利,以警惕之心对待诱惑,加强自我约束和修养,看重名节,抑制邪欲,保持正确的利益观,处理好“名节和名利”关系问题。
23.作为一名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就要正确看待和运用手中的权力,解决好为谁掌权、为谁服务的问题,真正做到掌好权、用好权;树立正确的地位观,就要正确对待个人的名利地位,解决好做事与做官的问题,必须全心全意为青年群众服务,真正的为青年群体解难题,做实事;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就要以实现最广大青年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宗旨,以实际行动密切和青年群众的血肉联系,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人民公仆”。
24.要对照焦裕禄精神找差距、找不足、找原因,像焦裕禄那样对待群众、对待组织、对待事业、对待同志;要以更高的行为准则要求自己、约束自己、激励自己、鞭策自己,更自觉、更主动、更彻底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名教师,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都要像焦裕禄那样,把教育教学工作当作自己终生的任务和责任,时时刻刻把学生和家长的利益放在首位,带头贯彻党的宗旨,勇于创新、勇挑重担、求真务实、勤奋工作,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让焦裕禄精神在实验小学大地发扬光大。
第四篇:理想信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领导干部理想信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前进壮大的精神支柱。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针对当前领导干部理想信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简要分析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我们当前的领导干部队伍从总体上讲,能够高扬共产主义理想的风帆,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并能够努力为之不懈奋斗。但是由于党所处的社会环境、肩负的历史任务发生了改变,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导致某些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产生了变化,其中少数意志薄弱者在理想信念方面出现了问题,有的还十分严重。
(一)政治思想方面丧失理想信念
部分领导干部对共产主义信仰产生动摇,淡漠甚至丧失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党的忠诚意识逐渐弱化,丧失了理想信念,行为上不能严格按照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缺乏坚定的政治立场,导致部分领导干部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的严重后果。
(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淡化
某些领导干部把党的宗旨抛在脑后,群众意识淡薄,深入群众、深入基层不够,下基层走访调研蜻蜓点水,不注重解决 实际问题。甚至有的领导干部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追求效益最大化,不能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只追求个人利益而丢掉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完全丧失了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和宗旨观念。
(三)组织纪律涣散,党员意识薄弱
多数领导干部能够严格要求自己,遵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工作纪律,但是一部分领导干部组织纪律涣散,组织意识不强,长期不参加或极少参加组织生活,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严重,有的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的老百姓。
(四)部分领导干部道德缺失,缺乏模范作用和号召力 我们的领导干部队伍多数人都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能够以身作则,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但也有少部分人确实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道德滑坡、道德失范等现象。特别是在极少数党员干部身上暴露出来的人格扭曲、道德败坏、腐化堕落等问题,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不能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完全丧失了号召力。
二、解决对策
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始终不渝地坚守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需要从多方面努力,当前要着重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坚定理想信念必须坚持“三个学习”,把握工作主动权 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指出:“只有学懂了党的创新理论,才能始终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坚持科学指导思想和正确前进方向。”坚定理想信念,必须在坚持对党的创新理论 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基础上的同时,自觉运用新理论指导各项工作创新发展。一要遵循发展规律学。当前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希望与风险同在,机遇和压力并存,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环境,也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因此,我们要结合实际情况,把握经济发展客观规律,辨明前进方向,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地去学习。二要结合工作实践学。我们要紧密联系各自单位工作、岗位业务实际,将所学理论只是运用到服务部门、服务群众等工作实践中去,努力使科学理论真正成为推动转型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的强大动力。三要着眼解决问题学。学习党的理论,必须着眼于解决工作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中心工作建设和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等重大问题,运用理论分析和破解制约发展的矛盾问题,进一步凝魂聚气、强基固本。
二、坚定理想信念必须坚持“三个落实”,管控言行不失范习近平同志在新进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指出,远大理想不是虚无缥缈的空谈,它的实现离不开具体而实在的行动。这就要求坚定理想信念必须立足现实、脚踏实地,做到知行合一。一是落实在严守党的纪律上。党的纪律是党组织和党员的行为准则,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就必须要求领导干部严格遵守党的各项纪律,不断增强自律意识,做到知纪、懂纪、守纪。二是落实在踏实履行职责上。本职岗位是检验理想信念的基本平台,像焦裕禄、孔繁森、牛玉儒等一心一意带领群众艰苦创业、脱贫致富、锐意改革的人民公仆就是一根根标杆和一面面旗帜,我们广大领导干部要以他们为榜样,把献身共产主义事业作为自己的最大职责和最高使 命,用情用心用力干事,模范践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奉献精神。三是落实在廉洁自律上。清正廉洁是衡量党员领导干部是否合格的基本标准,我们一定要坚持防微杜渐,警钟长鸣,强化纪律和规矩意识,在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等方面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坚持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律,做到表里一致、始终如一,守住做人的底线,守住党员干部的底线,筑牢思想防线,方能永葆政治本色
第五篇:新形势下机关领导干部理想信念存在的问题
新形势下机关领导干部理想信念存在的问题
在理想信念问题上,我们的机关党员干部总体状况是好的,绝大多数领导干部对党的领导十分信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必胜的信心,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充分发挥了中流砥柱和核心力量的作用。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特别是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在一部分领导干部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信仰模糊、信念动摇、信心不足、信任下降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严重影响着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一)信仰模糊。改革开放的迅速发展,带给我们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时,一些西方社会的思潮也不断传入我国,各种思想鱼龙混杂,苏联解体以后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了严重挫折。而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对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在目前呈现出一定的活力和生机。一些领导干部由此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前途产生了疑虑和困惑,对“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并将战胜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落后于社会主义并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感到怀疑,渐渐迷失了政治方向,淡漠、动摇甚至丧失了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产生了马克思主义“无用论”和“过时论”,认为“共产主义是一种虚无飘渺的幻想,难以实现”“西方的月亮比中国的圆”。
(二)信念动摇、信心不足。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改革正处于关键阶段,转型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如官员腐败、职工下岗、上访增多等,部分领导干部对这些现象缺乏正确认识,产生悲观失望心理,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动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心不足”“失或去信心”,总认为这个社会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全是阴暗面,处在这个社会,没什么干头。没有为人民服务的信心和干劲,对未来缺乏目标和方向。
(三)理想信念偏差、缺失。少数领导干部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权利,没有服务人民的意识。从政为官不为人民谋福利,而是把权力看做是私人谋利的工具,把自己看作是高高在上的“官”,而不是服务人民的“仆”。不能把自己的心思投入到积极地工作当中去,而崇尚及时行乐的享乐主义,欣赏和追求低级趣味,寻求所谓“气派”、“潇洒”,挖空心思往低级龌龊的场所里钻,整日离宴口馋,远色心烦,丧失了共产党员应有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