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高晓松“醉驾门”看如何成功应
11月8日,立冬,期满,归。184天,最长的半年。大家都好吗?外面蹉跎吗?”11月8日凌晨零时,著名音乐人高晓松于北京东城区看守所获释,他获释14分钟后便迫不及待地通过微博发布一条“感言”,言语文艺,略显沧桑。
由于当日是立冬,高晓松发布的仅26个字的微博更是传达出冬日的暖暖温情。相对于之前在微博上毁誉参半的民众反应,此次高晓松迎来了罕见的全民热迎。学者何镇飚表示高晓松因为以一种敬畏的态度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半年前高晓松被捕,舆论几乎是一片指责,今天他获释,得到更多的是谅解和欢迎。这是高晓松危机应对的成功。”
11月8日,立冬,期满,归。184天,最长的半年。大家都好吗?外面蹉跎吗?
登机赴美,躲躲媒体和酒水。临行和大家分享一句这半年常拿来鼓励自己的洋话:Even a stopped clock gives the right time twice a day(即便一座停摆的钟,每天也有两次是准的)。与所有暂时停摆的钟共勉。
——被释放后,高晓松连发两微博
盘点近些年娱乐圈的诸多“门”,高晓松的“醉驾门”是最为特别的一个。
此前,陈冠希 与众多女星的“艳照门”,阿娇因为当年那句“很傻很天真”至今被斥,我们就知道,危机公关有多么重要;
周立波在微博上向网民挑衅,亲民形象一夜之间化为灰烬;姚晨与凌潇肃的“离婚门”,尽管双方都在第一时间做出声明,但凌潇肃在声明之后公关手段“滞后”,结果被定义为“负心汉”,趁势而红却为未来埋下了不少隐患。
当娱乐圈名人被大众常规理解为“生活混乱、不负责任、特殊于社会”之时,转回头再看高晓松此次“醉驾门”,所演绎出的“危机公关”,却是完全不同的一个戏码,为低谷期的高晓松提供了一个最佳的翻身机会。
抓住“第一时间”、“第一现场”
以正确的行为和言语去化解矛盾
醉驾撞车发生时,高晓松没有逃避、装蒜,而是立马下车查看、赔礼道歉、在询问室亲笔写下“对不起,永不酒驾”的忏悔,处理问题之冷静,态度之端正,实属罕见。他在事件的开端,就占据了舆论的“有利地形”,成功冲淡了人们对“酒驾”本身恶劣性的关注,转移了人们对于事故本身的关注,使他从一个“十恶不赦的酒驾者”摇身一变成为“态度胜于一切的初犯”。
策略解析:诚恳应对 第一时间采取正确措施
很多明星在遇到负面新闻时,有不少的反应都是逃避或干脆置之不理。高晓松的态度就是一个比较好的范例,在负面新闻出来后,对待各方都能够表现出“诚意”,在面对媒体时,也非常谦逊。
除了态度上要表现出诚恳,速度上也要及时,一旦错过了最佳处理时机,舆论压力随之而至,就会导致事件不断扩大与蔓延。将舆论第一时间引导至自己有利的位置,是危机公关的重要步骤。
在无可辩驳的既定事实面前
以出色的方式展现对于责任的承担
在庭审中,他堵住了辩护律师的嘴,发表了一番诗意盎然又爷们儿味儿十足的“自白”,表达了三层意思:1.我完全认罪;2.我相信法律公正;3.相信法律也会维护一个犯罪人的其他权利。
而核心的核心,则是他那句如今被奉为微博名言的“酒令智昏,以我为戒”。以前也许很多人不知道高晓松这么有才,因为他在庭审现场的“自白”宛如电影;也有很多人不知道高晓松这么“爷们儿”,错了就认,认了就改,丝毫不避讳自己的错误;但这次,所有人都知道了他的才华和爷们儿,他成功从一个娱乐名人升级为大众名人。
所有关于高晓松的信息都趋于正面的时候,他拒绝自己的辩护律师分析上诉可行性,再次将自己的形象拔高到一定高度,接受由此造成的所有经济损失,是“失一时”,但他终究会“成一世”,让整个事件获得了质的升华。
策略解析:给人“责任一肩挑”的“爷们”感觉
高晓松主动承担责任,将所有问题一肩挑起,给人一种豁达、敢作敢当的爷们形象,甚至有人说:“高晓松,大堂够绅士,江湖够袍哥。”在宣判结果出来后,他虽有上诉空间,但毅然放弃,更给人“责任一肩挑”的感觉。
当然,承认错误后负起相应的代价也是比较大的,被拘役后,很多原本参与的活动不得不暂停,经济损失之外,还有他个人的心理压力。
舆论热点渐渐趋于冷淡之时
以一个具有燃点的事件升华整个局势
最后,借助他人之嘴,抒发自我之言,在处于舆论漩涡之时借助外力,借力打力。除了事件发生初期的“正面言语”,高晓松在事件尾声基本没有发声,没有发声即意味着没有争论,没有争论即意味着不会因对抗而失势。而小柯、张亚东 等一众圈中好友则献身力挺,他们作为意见领袖,言论被广为转载,再次烘托出高晓松本身的“高大全”,此招绝对是上上之策。
策略解析:处于舆论漩涡时 让别人为自己说话是上策
发生危机时,若自身没问题,不少艺人通常都会急于跳出来反驳,与媒体、网友打口水仗,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即使弄清楚了事实的真相也失去了公众对其的好感,容易使事件扩大化,导致有理的事反倒没了理。去年,跟高晓松一样同为“达人秀”评委的周立波,与网友骂战就是一个反例。
如果自己确实有责任与过失,那就更不要自己出来说过多的话。高晓松在醉驾事件的处理上,除了一开始积极面对当事人、检方,后期基本上没有发声。不忘创作
谈感想:翻译小说,感动观众
高晓松被捕后做了不少事,不仅对《大武生》进行场外指导,为崔永元的纪录片《我的抗战2》制作主题歌。写诗、研读“百科全书”,还翻译了马尔克斯晚年小说《昔年种柳》的片段。服刑期间,高晓松享有和所有正常服刑犯人一样看电视、亲属定期探视和用书信及磁卡电话联络亲友的权利。除此之外,高晓松不时让助手在微博上更新自己的相关消息,并在没有琴、音响设备的情况下,创作了一首歌《如梦令》。好友老狼透露,高晓松在看守所里阅读了《大英百科全书》。健康的生活也吸引了人们大部分的注意力。
总结
满足两点关心 对待三类人群
高晓松醉驾案中,有两点最受大众关心。一是名人犯法究竟会不会依法判决,二是醉驾是否会被判刑。第一点是娱乐话题,第二点是社会话题。在这个事件中,三类人起着关键性作用,即受害人,司法机关和网友。只要让这三类人都满意,事情才能得到圆满解决。很多艺人公关处理不利的原因多是只看到了表面现象,哪儿出了问题就抓哪,而本质性的根源问题却没有解决,导致只治标不治本,无法快速彻底解决危机,甚至使事态不断扩大。
直击
醉驾肇事车来接晓松
凌晨零时整,北京东城区看守所的大门打开,两辆警车缓缓驶出。仅一秒时间,警车被闪光灯包围,守候在看守所外长达一天的记者,此刻忘记了立冬的严寒。
“那是他老婆的车。”随着一声大喊,一辆白色SUV迅速从看守所的偏门小巷里急速驶出。原来两辆警车是“烟幕弹”。记者飞奔上车,一路猛追白色SUV。
该白色越野车正是高晓松半年前醉驾肇事的英菲尼迪。半年后,这辆车又拉着获释的高晓松驶离看守所。
机场高速 追车大战
记者节问候记者
每小时180公里,在畅通无比的机场高速路上,记者和高晓松玩起了好莱坞大片里上演的公路惊魂。高晓松的妻子徐珊珊驾车,高晓松默默坐在驾驶后座上。徐珊珊的车技了得,在众多记者车辆的围追堵截下,依然很淡定。两人也不交流,只是一路飙车,多次企图甩开围追的记者。
上午约11时30分,高晓松独自现身首都机场准备登机赴美。与凌晨出看守所时的蓬头垢面、胡子拉碴相比,现身机场的高晓松头发、胡子都打理过,穿上夹克和短靴,精神状态好了很多。他不仅独自去换登机牌,还在记者跟拍下跟换票处工作人员商量位置。
一边办登机事务,高晓松一边主动对记者开口:“今天是记者节,大家辛苦了。”他透露昨晚短暂陪了家人,现在马上要赴美参加电影节,“虽然是需要养家糊口,但不会这么快开始。”《达人秀》等工作也还未确定,又表示需要好好想一些事情,想清楚再对大家开口。
朋友说法
宋柯:他会更完美
宋柯说,因为自己人不在北京所以没能去接高晓松出看守所,宋柯说自己拨打高晓松手机时对方已关机,所以他也一直没能联系上高晓松,但从高家人处得知他一切都好,心态平静。当记者问他等高晓松被释放出来时,一帮音乐圈内的好友是否会为高晓松举办欢迎仪式,宋柯说肯定不会,因为现在对于高晓松来说自由和平静最为重要。
宋柯还说,虽然大家不会为高晓松举办任何庆祝仪式,但他们都很期待跟高晓松的合作:“我是肯定要跟晓松合作的,也许不止是音乐方面的,我们可以合作的地方很多,以前我们就合作得非常愉快,现在也不会改变。除了我之外,圈内还有很多好友都有许多事等着他从美国回来后一起做。而且我们相信,在经历了这次的事情后,他会变得更成熟更完美。”
第二篇:形势与政策作业---高晓松醉驾
高晓松醉驾
音乐人高晓松不想突然撞到了5月1日起实施的“酒驾新政”的风口浪尖上。9日晚,高驾驶一辆英菲尼迪越野车在北京东直门十字坡附近连撞多辆车,致四人受伤。经交警检测,他每百毫升血液中酒精含量为243.04毫克,是醉酒驾车标准的三倍多。次日上午,他因涉嫌危险驾驶罪被刑事立案。
作为“醉驾被拘第一名人”,高晓松醉驾立即成为一个全景观的公共事件,并持续发酵、放大,其戏剧性和耐读性超出一般人的想象。这名曾在药家鑫一案中义愤填膺,发出“生命都漠视的人会爱音乐吗”的道德名言,并倡议音乐界封杀药家鑫校友的公众人物,如今却自掴耳光,为何会发生如此之大的角色反差?高醉驾后想“借此平静下内心”。但这一切真的能够平静下来吗? 对高晓松醉驾的几点疑问
是错误的夜晚还是习惯成自然?
名人酒驾其实不算新闻,因酒驾而导致交通事故也并非新闻,而高晓松此次醉驾之所以备受关注,在于他在错误的时间做了错误的事情。新的《刑法修正案》5月1日起施行,新增危险驾驶罪罪名,加大了对饮酒驾车和醉酒驾车的处罚力度。而“醉驾入刑”实施刚刚8天,高晓松就成为第一个撞上了枪口的名人。有人说,高太背运了,都怪那个错误的夜晚。其实,之前高在美国就有醉驾的案底。他曾在微博中透露自己在美国因有酒驾记录而被禁止买枪。既然酒驾给高晓松在美生活带来了不少的麻烦,他应该对酒驾的后果心知肚明,从而有所忌惮才对。但他这次醉驾,让人怀疑他是否有过足够的自省,至少存在一种习惯下的侥幸心理。
美国护照、国际驾照能成免罪的护身符吗?
事故发生后,警察检查高晓松的证件时,他出示的是美国护照,并持有国际驾照。吴祚来在其微博上说:高晓松提升了处理醉驾的高难度,一是国际驾照,二是外国护照。但有律师认为,外国护照确实稍有敏感,但只要在我国触犯了刑法,就受我国刑法约束。即便高晓松是外国人,《刑法》第六条有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外交豁免权的话,不管什么国籍都得接受中国法律的惩治。
事故真相细节到底是什么?
高晓松醉驾造成四车连撞,4人轻伤,情节比较严重。现在有两点需要给公众一个交代,一个是事故真相到底是什么?那些受伤者的情况如何?有关方面并未做出详细说明,在媒体报道中也少有提及,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是巧合还是预期的一种炒作?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一下,高晓松执导的《大武生》刚刚发布完预告片,高本人也对票房信心满满,而就在此时,他却出现醉驾连撞四人的恶性消息,到底是巧合还是预期的一种炒作?
对高晓松醉驾的几点担忧
“名人效应”下会否轻抓轻放
“醉驾入刑”到底能有多大震慑力,各方都在观望。从坊间议论中,可以看出不少人都有“只打苍蝇不打老虎”的担忧。这种担忧是基于许多的现实教训。名人超生、名人代言违法广告、名人偷税漏税,以往法律在处理时候总是心太软,甚至网开一面。虽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总有人觉得自己有权、有钱、有人脉,会认为自己可以“更平等”,这或许正是一些明星“胆子比较壮”的根源所在。与其说大家关注高晓松一人是否会“被执行”,不如说大家在关注司法公义和明星特权会否抵触。执法会否如深秋黄叶风吹叶落
各地在醉驾入刑生效时的态度是严厉的,相继展开了一系列的集中查处活动。但即使如此,人们还是有所担心,那就是执法是否会常态化、制度化——不能因为风头过去便检查松散,不能因为对象不同便区别对待。这种担心,让他们在名人违法时睁大了眼睛。明星式承诺如何不沦为作秀
我们听到和看到了太多名星的承诺和自责。事发后声泪俱下,泪花飞溅后,依然重蹈覆辙。事发后,高晓松拒绝受访,但很痛快地写了7个字对媒体作出回应:“对不起!永不酒驾!”既是回应,也是道歉,更是承诺。因为之前在美国就有醉驾的案底,此番关于“永不醉驾”的承诺就很难让人信服。人们有理由认为,问题明星一拍脑袋张嘴就来的“永不醉驾”、“永不涉毒”,那不是真正来自内心的忏悔,更多的只是急于摆脱困境的一种策略而已。对高晓松醉驾的几点思考
“生命都漠视的人会爱音乐吗”?
此前,高晓松说过一句名言“生命都漠视的人会爱音乐吗?”这句话是高晓松点评药家鑫案时说的。高晓松的矛刺破了自己的盾,并由此产生了张力十足的戏剧效果。如今看来,这话真是颇具讽刺意味,酒驾可谓不负责任,既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也是漠视他人的生命,现如今,身为音乐人的高晓松,是不是该扪心自问,“生命都漠视的人会爱音乐吗?”大言炎炎,理直气壮,自己如何?这就应了一句俗话,乌鸦站在猪身上,就看见别人黑了。西方的成功谁说不可复制
有人发现高晓松之前在美国有过酒驾记录,源自其本人的微博:“为保护俺家一窝美女,决定买枪自卫(米国几乎家家有枪)„„结果被告知因数年前一次DUI(酒驾记录)我被终身禁止买枪!”高晓松言无遮掩,似是爽快之人。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见识了美国法律的刚性无情与信用体系的完善。在美国,酗酒驾车被定性为犯罪行为。无论是否造成事故,均会被羁押后交刑事法庭处理。坏事也有积极的一面
高晓松醉驾肇事,受害的不只是4位受伤者,他本人也在劫难逃。不过,坏事也有积极的一面,那就是利用“名人效应”做了一回“广告”,或许会免了众多人的重蹈覆辙。高晓松在给友人的电话里说,觉得这是好事,可以借此沉淀一下,他说他需要平静一下内心。那么,你呢?
自负的道德围观改变不了什么
从占据道德高地、发出正义高调的围观者,一夜间变成了醉驾肇事的被围观者,高晓松的角色转变或许正是该起事件引起轰动的沸点所在。这名曾在药家鑫一案中义愤填膺,发出“生命都漠视的人会爱音乐吗”的道德名言,并倡议音乐界封杀药家鑫校友的公众人物,怎么会发生如此之大的角色反差?从这起事件中,我们应该反思某些神化道德与正义的行为,只有将道德的构建放到人的环境中,人们才能够真正正视自己的内心,而不会把社会道德的理想寄托在某些人、某些群体的身上。这也多少反映了国民的劣根性问题。抵制醉驾还须清剿利益集团
西方打击醉驾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相关利益集团与公众博弈的历史。利益集团主要是酒类饮品的生产商,也包括一些因酒驾而遭到刑罚的人士及其律师。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游说立法机关和行政部门,试图废除“醉驾入刑”,至少是提高醉驾的认定标准。于是反对醉驾的人士也组成社会团体,对抗这些利益集团,美国的“反对酒醉驾车母亲协会”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在我国,酒类饮品生产商一直是各地政府的宠儿。如果“醉驾入刑”长期实行下去,影响了他们的经济效益,进而影响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他们会如何动作?这值得每个公民保持警惕。
第三篇:从《孙子兵法》看成功
《孙子兵法》论文
题目:从《孙子兵法》看成功
系别工商管理系
专业工商管理
班级2011-3班
学生姓名程宇
目录
摘要
关键词
一、孙子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11、“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12、人生目标..........................1
二、成功方向.............................21、逆境中求生存............................22、认清自我..........................2
三、总结.................................3参考文献.................................3从《孙子兵法》看成功 摘 要: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产生最早而且影响最大的战略名著,闪烁着中华民族伦理智慧的光辉,对现代世界文明有其重要的价值,有待于我们开发利用。它博大精深的内容和精美的语言艺术,反映了中华先人卓越的智慧;它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精神,闪烁着东方哲学的思想光辉。《孙子兵法》所揭示的许多战争基本规律,蕴含着丰富哲学思想,其观点和方法与社会生活的哲理在许多方面是相通的。在竞争激烈的校园里,生存之道,成功之道,不得不察也,我们不得不郑重的思考,好好酝酿一下自己的人生之路。本文浅谈《孙子兵法》中的哲理对于成功的帮助。
关键词:
孙子兵法生活“知彼知己”人生目标“卑而骄之”“动而不迷,举而不穷” 成功
正文:
一、孙子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1、“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
孙子在讨论“知胜之道”时,认为贤能的将帅必须做到“知彼知己”,“知天知地”——不仅要了解敌人,还要了解自己;不仅要懂得天时,还要懂得地利。也就是说,必须把敌我双方的情况搞得非常清楚,才能下定战役决心,选择好战役的突击方向,这样的“知兵者”才能“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打起仗来绝不会感到迷惑,采取的作战措施一定会变化无穷而不困窘。借用孙子这一用兵思想,我们可以说,真正懂得人生的人,也绝不会在人生道路上迷失方向。在人生的旅途中,人们的各种实践活动总是有一定的目的性。而人生的目的是人生的根本问题,它决定着一个人的归宿和生命的价值,对人生的根本方向、根本态度起着决定的作用。在纷纭的大千世界里,丧失人生目的,就会迷失方向,就会徘徊彷徨,随波逐流,浑浑噩噩地虚度年华。一个人不管有多聪明能干,背景条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如何去做人、做事,那么他最终的结局肯定是失败。做人做事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很多人之所以一辈子都碌碌无为,那是因为他活了一辈子都没有弄明白该怎样去做人做事。可以这么说,做人做事是一门涉及现实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学问,要掌握这门学问,抓住其本质,就必须对现实生活加以提炼总结,得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来,人们才能有章可循。
2、人生目标
人们对每一个目标的追求都是人生目的的一个阶段,这种追求既是崇高的也是没有止境的。所以,应当把某种追求的实现看作是向更高一级追求或者另一种追求的开端。有一位年逾花甲的科学家,他掌握了六种外语,然而依然锲而不舍地学习第七种。有人问他究竟为什么,他笑笑回答:“为了不懈地追求,为了不断扩大生存空间,为了不断地开拓有助于发现新的追求目标的窗口。”这种人在人生的旅途中会始终不渝地沿着既定的方向前进,永远不会迷失目标,永远对自己的人生有新的安排,这种人实际上就是孙子所说的那种“动而不迷,举而不穷”、能打善战的“知兵者”。
柳青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人的一生。所以说,一个人最悲惨的莫过于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因为迷失方向而同时又不能迷途知返的人,一生的努力会付之东流。即便能够迷途知返,也往往是已经流逝了最宝贵的时光,再怎样拼命挽回,也是一段令人遗憾的损失。对于大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当代社会对大学生也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局限于上个世纪的专一型技能人才,而更加注重于“十字型”人才的培养与聘用。如何增强自
己的竞争能力,使自己的未来社会的竞争中有立足之地,这是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也必须懂得的知识或者经验。
许多人都熟悉南辕北辙的故事。战国时代,有一名叫季梁的人,对魏国的国王说:“我刚才在路上看见一个人坐着车子向北走,他对我说:‘我是到楚国去的。’我问他:‘楚国在南方,你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向北方走呢?这不是越走越远了吗?’他说:‘不要紧,我的马很能跑路。’我说:‘你的马虽然很能跑路,但这不是到楚国去的路呀!’他说:‘不要紧,我的旅费很多。’我说:‘你的旅费很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呀!’他又说:‘这不要紧,我的车夫驾车的本领很高。’大王,您看这个要到楚国去的人,尽管他有能跑的马,充足的旅费,本领高强的车夫,可是他把方向搞错了,永远也不能到达楚国。而且,在这种情况下,他的马越好,旅费越多,车夫驾车的本领越高,只能使他离楚国越远。”
二、成功方向
1、逆境中求生存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走路必须识别方向。世上许多事情都和走路一样,需要不断地识别方向。打仗需要“知己知彼”,才能“料敌制胜”,在人生的旅途中,一个人如果迷失了方向就会迷失自己,甚至会成为一个碌碌无为的人。所以,培根说:“跛足而不迷路者能赶过虽健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孙子曰:“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军争篇》)“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九地篇》)这两句话意思是说,军队争取先机之利最困难的地方,是要把迂回的弯路变为直路,要把不利变成有利。把士卒投入危地,才能转危为安;陷士卒于死地,才能转死为生。军队陷入危境,然后才能夺取胜利。历史上不少名君良将正是运用孙子这一用兵思想,才导演了一幕幕转败为胜,转死为生,转患为利的活剧。我国古代著名战将韩信井陉背水之战,就是“以患为利”的著名战例。人生竞争如同战场军争。在人生的旅途中,不但常有失意、挫折和失败,有时还会遇到突如其来的厄运。明智的人,正是在这一次次的挫败和一个个逆境中,逐渐变得坚强起来,成熟起来,从中获取了一次次胜利和成功。生活的辩证法告诉我们,逆境固然是人生道路上的不利条件,但当这种不利因素转化为催人发奋,战胜厄运的强大动力时,它又变成了好事。逆境可以激励弱者,造就强者;逆境可以磨炼意志,笑对人生。
2、认清自我荣誉面前最容易迷失自我。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自满、自大和轻信是人生的三大暗礁。”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也说:“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自己。”在《孙子兵法》中,孙子归纳了用兵制胜的十二种方法(即“诡道十二法”),其中一条就是“卑而骄之”,对那些卑怯谨慎的敌人,设法使之骄傲而轻率赴战。事实也是如此,古今中外因骄傲而打败仗的不计其数。号称常胜将军的蜀汉名将关羽,“侍恃英雄,自料无敌”,看不起老将黄忠,无视东吴大将陆逊,结果败走麦城,人头落地。熟读兵书的蜀将马谡,也因骄傲轻敌,固执己见,以致丢失街亭要地,落得身败名裂。还有李自成的教训和楚霸王别姬的 悲剧。正如格言所说:“流星一旦在灿烂的星空开始炫耀自己光亮的时候,也就结束了自己的一切。”所以,一个人在荣誉面前要谦虚谨慎,还需要一种“自省精神”,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内省,不断地完善自己。真正做到了“动而不迷,举而不穷”的人,就不但拥有了充实的人生,也拥有了独立的人格。孙子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势篇》)意思是说,一般作战都是用“正”兵当敌,用“奇”兵取胜。所以,善于出奇制胜的将帅,其战法变化就像天地那样不可穷尽,像江河那样不会枯竭。可见,“以正合,以奇胜”是兵家取胜的要诀。打仗没有奇兵便不可能取胜,我们在人生岁月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善出奇者,为什么能为众人之所不能,这与他具有独到的见解分不开,这种人不仅具有独立意识、独立人格,而且善于打破常规,充分展示个性魅力。人们往往把这种人称为与众不同的人或者有个性的人。他们的“以奇胜”,主要表现在对事物看法和认识上具有独到之处。世界上有几十亿人口,每一个人都有他人无以取代的天赋特质,都有他不同凡响的地方,都有他的独到之处。不必羡慕他人的荣耀,不必悲叹自己的平庸,我也有别人所没有的、独到的见解和可贵之处。塑造壮丽的人生,就要有突破常规的气魄和创新的意识。不论开创命运,拓展生活,还是张扬新思想,都必须勇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说人所不能说、不敢说和没有说过的话,做人所不能做、不敢做和没有做过的事。要善于从常规中解脱出来,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你的见解就会“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你的智慧就将“不可胜穷也”《孙子兵法》使我明白了许多,如果是一名成功者要做到“进不求名,退不避罪”还要“视卒如爱子”;如果我们遇到了一些事情使我们恼怒,我们应该做到“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致战”,因为怒而乱谋,会坏了事情,会是事情向坏的方面发展;我们应该了解战机把握别人,才能最好的取得成就。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认为应该学习孙子兵法,因为它讲述了许多的道理,无论是用到成功还是人生上都有许多的用处。我们应该树立自己的目标,要做到知彼知己,面对困难,我应该理智,我要做到分析问题,想到最好的解决办法。只有自己做到不慌忙才能做出最理智的决策。孙子兵法有博大精深的用兵思想,精湛的谋略艺术,生动精辟的绝句名言,把一个个人生的道理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三、总结
《孙子兵法》是兵家文化的代表,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其最有价值的文化遗产是其蕴涵的哲理智慧, 跨越时空影响着人们的观念行为。《孙子兵法》所蕴涵的伦理道德观,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人格、气质、修养、情感等基本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从而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孙子兵法》博大精深,只要我们精心研读并善于感悟生活,那么它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孙子兵法〉鉴赏》陈云金 陆保生著武汉大学出版社
《孙子兵法》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田惠莉
第四篇:酒驾、醉驾的定性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酒驾、醉驾的定性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1、什么是“酒驾”?
答:“酒驾”即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行为。根据国标GB19522—2010,车辆驾驶人员血液酒精含量经检验,大于等于20mg/100ml小于80mg/100ml即属于饮酒。
2、什么是“醉驾”?
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醉驾”指的是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根据国标GB19522—2010,车辆驾驶人员血液酒精含量经检验,大于80mg/100ml即属于醉酒。
3、对“酒驾”行为的处理?
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之规定:
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被处罚,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处十五日拘留,并处五千元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饮酒后驾驶机动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4、对“醉驾”行为的处理?
醉酒驾驶机动车构成危险驾驶罪的,处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拘役,并处罚金;醉酒驾驶机动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的,还可能构成以
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交通肇事等其他犯罪。
除追究刑事责任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之规定:
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醉酒驾驶营运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十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醉酒驾驶机动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1、电子违章短信通知;
2、交通信息卡的使用;
3、新版车管所系统说明;
4、交通违章罚没款代缴工作(含代缴银行、滞纳金问题);
5、外地驾驶证转入问题;
6、交通标志、设施的使用与维护。
第五篇:从李刚门看网络舆论监督
从“李刚门”看网络舆论监督
马昌群
信科082008711
2摘要:当今时代,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发挥了许多传统媒体无法发挥的舆论监督作用,在监督中解决了许多问题。但由于互联网在我国发展起步晚,普及率低,网络道德文化尚未成型,所以网络舆论监督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何正确引导,有效利用网络平台。本文以“河北大学校内车祸”暨“李刚门”为例,探讨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缺点及未来发展之道,以期实现网络舆论监督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使网络舆论监督能得到法律上的认同。
关键词:网络舆论监督梅特卡夫定律制度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三十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而十七大报告指出:“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利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另一方面,网络舆论监督作为一种新兴产物,人们对其了解得还不充分,监督机制还不完善,网络舆论监督机制的作用还不能充分发挥,所以对网络舆论监督的研究有利于制度的完善,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但网络舆论监督已成为人们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并在国家的发展机制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何谓“李刚门”
2010年10月16日晚,一辆黑色大众迈腾轿车在河北大学校区内撞倒两名女生,一死一伤,司机不但没有停车,反而继续去校内宿舍楼送女友。返回途中被学生和保安拦下,该肇事者不但没有关心伤者,甚至态度冷漠嚣张,高喊:“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 后经证实了解,该男子名为李启铭,父亲李刚是保定市某公安分局副局长。
此事一出迅速成为网友和媒体热议的焦点,“我爸是李刚”语句也迅速成为网络最火的流行语。2010年10月20日,天涯杂谈上,网友“河大义工”的一篇帖子引爆了网络,截至昨日傍晚,点击量已达47万。这篇帖子描述了一起校园车祸。2010年10月16日晚9:40,河北大学新区易百超市门口,两名正在玩轮滑的女生在学校宿舍区超市门口被一辆汽车撞到,被撞者均为河北工商学院大一新生。帖子称:“当时车速很快,大约80~100码。被撞女生腾空特别高,而且这辆车撞人后并没有减速,后轮从一名女生的身上碾过。” “在撞到人后,他竟然继续行进,想从大门口逃跑,后被学生及保安拦下。下车后,肇事者未表现出丝毫的歉意,他竟然说:‘看把我(的)车(给)刮的!你知道我爸是谁吗?我爸是李刚!有本事你们告去!’” 酒后肇事,还口出狂言“我爸是李刚”,这引起了网友的极大愤慨与关注。目前,网友们由愤怒变为冷嘲热讽。猫扑网最先发起了名为“‘我爸是李刚’造句大赛”的活动,参与者迅速过万。“葡萄美酒夜光杯,欲见女友把命催,醉驾撞人咱不怕,李刚就是我老爸。”一位网友这样写道。微博上也有网友发起此项活动,不少人借此改编名言名句,表达自己的愤怒与嘲讽。如普希金版“不要悲伤,我爸是李刚”;李白版“床前明月光,我爸是李刚”;凤凰传奇版“我在仰望,月亮之上,我的爸爸是李刚”以及特仑苏版“不是所有爸爸都叫李刚”等多个版本。
10月24日,犯罪嫌疑人李启铭因涉嫌交通肇事犯罪被望都县人民检察院依法批准逮捕。保定市公安局新闻发言人表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谁,只要触犯法律,将严格依法予以惩处。
11月18日,《国际先驱报》出版头版头条《中国隐晦笑话:我爸是李刚》。
纽约时报国际版《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头版标题《China's bitter joke: "My father is Li Gang”》。《金融时报》报道,李刚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在中国保定的这个地方,他似乎是一个万能的超人。于是,他的儿子李启铭在醉酒驾驶造成一死一伤的惨剧时,才能非常淡定的咆哮:“有本事你们就去告,我爸是李刚。”《纽约时报》网站发表评论说:“李刚事件在某种意义上说明了中国一些政府的强权意识,但另一方面媒体、网络舆论最终还是使得李启铭被审查,最终产生了相对公正的审判。”
至此,“我爸是李刚”事件告一段落,网友的努力,网络舆论的力量最终促使他走向了庄严的审判庭。
从“李刚门”看网络舆论监督的优势
“李刚门”事件确证了网络舆论监督的强大力量。在事件过程中,广大网友时刻跟进事件进展,最终网民的力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们以互联网为平台,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对事件得以进入法律程序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监督主体广泛的代表性与公共性
如果没有网民的质疑,如果没有网络媒体的积极参与,“李刚门”不会得到公众的持续关注。从“李刚门”我们可以看到网络舆论监督功能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互联网为所有人创造了一个言论自由的平台,话语权不再专属于政府,人人都可以独立思考,通过写作和探索,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根据梅特卡夫定律(Metcalfe's Law),网络的价值与网络的规模的平方成正比。即网络的价值V=K×N²;(K为价值系数,N为用户数量。)应用价值:有的博客的门户网站根据这条定律计算它的价值,并以此作为计算博客参与该门户网站获得股权的测算依据。网民数量的急速膨胀预示着社会各阶层、各行业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出发,通过发表多元化的意见和评论,撞击出智慧火花,在不断反馈和修正中形成不同的舆论中心,最终形成广泛的、代表主流民意的网络舆论。
2.网络舆论监督的时效性
网络舆论监督具有极强的时效性。网络传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一旦发生新的情况,不必等待印刷,也不必等待发行,立即就可在网上发布,世界每个角
落的人们可以立即获悉。受众只需打开页面,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网络上直接参与到“我爸是李刚”事件的讨论中,网友的发帖、看帖、转帖几乎可以同时进行,信息的反馈十分及时。网络舆论监督的“快’,所指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指网络传递速度快;第二层则指网络舆论监督的敏锐性。网络信息的传播无需像传统媒体那样进行严格的审核和把关,因此公众往往能在第一时间把握新闻触觉,在网上用更快的速度表达他们所想要表达的。
3.网络舆论监督的交互性
与传统媒体线性的单向传播、受众的被动选择相比,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网络传播的“平民化”,使传播者角色定位由“把关人”转为资讯提供者,受众享有前所未有的参与度,成为媒体的一部分。网络传播的最大特点是信息传播的双向互动性。这种双向的交互特征能够极大的保证舆论监督的民意特征。
受众不再仅仅是接受者,同时也是传播者, 网络交互性却决定了受众可以在第一时间对某一信息做出反应,甚至可以参与信息的传播。针对李刚事件的网络传播,不仅涵盖了各地的传统媒体进行的广泛深入的新闻报道与评论。
4.资源整合性强
网络信息资源丰富,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娱乐等等,并且更新速度快。传统媒体的信息量要受到版面空间、节目时间等方面限制,报纸要受到发行区域、版面空间的限制;广播电视要受到时间段及频道的限制。而网络在这方面的限制就大大减少了,通过超文本的链接,一个巨大的信息数据库呈现在网上。互联网具有的多媒体优势使它能够通过文字、声音和图像多种方式传播信息,极大地满足受众的需求。
例如在凤凰网上“河北大学车祸引发李刚门”的专题报道中,短短的几十天里,事件的最新进展、各方质疑、视频报道、博友关注、专题图集、网友评论、论坛关注等等,全方位地再现了整个事件进展的过程,网络的这种资源整合功能促进了整个监督过程的透明化,极大程度地实现了公众舆论监督的自由与平等。
5.网络舆论监督的彻底性。
网络舆论监督是自下而上的。网络舆论监督把监督权交还给人民,人民在监督权得到保障的同时,积极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利,在监督方式上实现由下而上,充分实现了人们参与管理国家、参与国家改革与发展的宏愿,媒体、民众与政府真正实现了平等对话,忽视了社会地位、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差异。
三、网络舆论监督的局限
“李刚门”事件是一次典型的公权力信任危机,包括司法公信力危机。广大网民和
社会公众对“李刚门”事件高度关注,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压力,对于推动调查“李刚门”事件的真相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由于网络监管难度大,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缺陷。
一是网络道德素质参差不齐,从众心理导致舆论监督一边倒。
在网络舆论监督中,情绪性的言论较为突出,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有的人见风就是雨,先入为主,容易被发帖者牵着走,甚至被个别人利用和操纵。一些耸人听闻的信息特别容易鼓动人们,嘈杂的网络信息环境中,虚假、片面的信息常常会形成错误的认知。稍微查看网络舆论监督案例就会发现,网络上一旦曝光某个腐败现象,网民们几乎都会异口同声地口诛笔伐,恨不得置之死地而后快。而所有跟帖者几乎都是不假思索地发出一片谩骂声,“贪官”、“烂官”、“拉出去毙了”、“处以凌迟”等谩骂之声常常是一个接着一个,整个网络几乎都被情绪化氖围所笼罩。假使这种情绪化行为和从众心理有益于问题的解决还情有可原,问题是这根本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只能是网民们的一种宣泄。
二是网络舆论监督在监管约束上存在不足。
网络虚拟世界具有匿名性、广泛性,网络信息过滤机制较少,信息庞杂而缺乏客观性。在网络舆论监督过程因缺乏有效地监管,容易导致“网络暴力”的发生,对公民的合法权利构成威胁。
网络舆论在当今缺乏明确的法律制约,常常导致网络暴力。“人肉搜索引擎”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的。许多人通过 “人肉搜索”,利用互联网广阔的网络群体覆盖优势,找出涉及该事件的相关人员,将其私人信息擅自公布在网络上,众人便开始一场道德的征讨。现实是,这种缺乏理性的肆意搜索攻击,能否代表正义。而它这种所谓的民主方式事实上却在挑战着法律的威严,对被搜索公民的隐私权造成侵犯。”
三是网络舆论监督存在法律瓶颈。
网络舆论监督是一种软监督,它与行政监督、法律监督等权力监督相比,它不具有迫使当事人作为或不作为的强制力,而是借助于网络舆论造成的精神压力或形成的社会氛围。舆论监督可以促进民主、法制建设,但网络舆论不能超越自己的工作范围:通过网络舆论对司法活动进行监督,可以遏制司法腐败,促进司法公正;而网络舆论的不当却极有可能干涉司法公正。因此如何把握好两者的平衡也是在对网络舆论监督进行法律规制时必须处理好的问题。正如这次“李刚门”中网民留言:“最后真正能揭露真相的,只可能是拥有法律资源的执法司法部门。”
如何推进网络舆论监督制度化建设
一提高网民的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
网民是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网民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在网络舆论监督中的主体地
位,在网络舆论监督中培养自己的主体意识,并增强自己的主体责任感,才能使舆论监督工作得到保障。因此,必须培养网民的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对网民进行法律法规教育,以切实提高广大网民的法律法规意识。同时还要加快网络道德建设的步伐,不能对他人肆意进行攻击和诽谤,尊重他人,做到文明上网、文明监督。
二加强网络引导机制建设,有效引导舆论
建设网络引导机制,积极疏导,使网络监督更加理性、规范。通过网络媒体的建设,建立网络舆论的理性引导机制,正确引导,而不宜采取“堵”的对策,通过“过滤”的方式人为地引导网络舆论。要建立网络舆论引导阵地,设立权威的官方网络渠道,引导当事人通过官方网络渠道反映问题。坚持以引导为主,一旦网络个案形成有影响的舆论,就应当通过官方网络渠道、主流媒体、网站,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的意见,引导网民理性地看待问题,从而引导网络舆论由“感性”向“理性”发展。
三完善网络舆论的监督机制。
要完善网络舆论的监督机制,因为网络舆论监督尽管克服了传统媒体的不足,但其缺乏系统性和规律性。因此,必须协调网络舆论监督与传统监督方式,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另外还要完备网络舆论监督的自身机制。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关键要健全自身机制,政府要培养理性的网络信息传播者和把关人,提高网络从业者的素质,加强网站及其从业人员的行业自律,在追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同时,在尊重网民自由权利的基础上净化网络环境,引导社会舆论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互联网法制建设在总体上还不适应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暴力”、网络人身攻击和谩骂等的存在,都说明加强网上舆论环境的法制治理刻不容缓。当务之急就是制定网络舆论监督权的法规,将网民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以及舆论监督的对象、基本原则等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确立客观的、真实的、全面的评价标准,使舆论监督有法可依。提高舆论评价力和发挥公共舆论的正向效应。同时,培养一批网络执法人员,通过技术手段与法律手段双管齐下,构建科学的网络法律防线,遏制虚假舆论的传播,建设法制化的网络环境。综上,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网络世界的规范化,网络舆论监督将为我国的舆论监督事业增添更为强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第四十一条
中共十七大政府工作报告
http://baike.baidu.com/view/4541476.htm
《透视网络舆论监督,以“躲猫猫”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