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领导干部要注重人品修养
江主席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要想清清白白做官,踏踏实实做事,必须“首先要堂堂正正做人”。人品修养是为官立业之本,尤其是在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下加强人品修养更有其特殊的意义。我认为领导干部在实践中加强人品修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正确处理做人与做官的关系,把“三个代表”作为人品修养方向。
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是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做人一世,做官一时。加强人品修养主要的一条是要淡化“做官”心理,强化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意识。一是不要为名利所累。一个人只要走到干部队伍中来,就要经常遇到职务问题。对待职位问题很能反映一个人的基本觉悟和思想水平。一个人不论职位高低,都不应把职务问题看得过重,更不能让其压得直不起腰来。个人的职务决不能靠跑、要,更不能买,要注重德才修养,多干实事,少空谈,要重公论。要明确:职务是为党工作的岗位,职务的变动是工作的需要,职务的提升是责任的加重,职务调整的合理性往往是相对的。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江主席所要求的那样:“坚持党的事业第一,坚持人民的利益第一,为国家为民族奋不顾身地工作”。二是不要为家庭所累。处理好事业与家庭的关系,从大的方面来说,两者之间是统一的,而在一些具体事上,却经常存在矛盾,有些矛盾还很难处理。尤其是领导担负着一定的领导责任,“忠孝不能两全”的矛盾就更为突出。所以,既然走上了领导岗位,就要有牺牲小家顾大家的思想品质。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围着老婆孩子转的多了,学习、工作上的投入必然减少。同时,夫妻生活在一起的,本身也有个工作、学习上互相支持,思想上互相帮助的问题。三是不要为安逸所累。在紧张工作之余,人们往往有求得安逸的需要。但是,作为领导干部应当有“国家忧患我为先,人间幸福我后事”的志向。近几年来,江主席反复告诫我们,“每一个领导干部要经常想一想,参加革命是为什么?现在当干部该做什么?将来身后应该留点什么?”实践证明,谁在这个问题上想得深、解决得好、思想根子扎得牢,谁就能在生与死、得与失、荣与辱的考验面前站稳脚根;谁对这个问题疏于思考、解决不好,就会淡忘党的宗旨,背离“三个代表”的要求,以致丧失党性和人格。
(二)正确处理德与才的关系,把道德高尚作为人品修养核心。
在群众中有一种很形象的说法:缺智的干部是“次品”,缺德的干部是“危险品”。领导干部必须是德才兼备,有德无才不行,有才无德更不行。值得深思的是,现实生活中重才轻德,以才代德的现象并不鲜见。其实,从广义上讲,德也是一种才。德好,形象好,能团结人,大家愿意在他的领导下工作,这就是一种本事,是领导干部最需要的本事。正如早期意大利诗人但丁说的:“道德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在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上,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第一、要忠诚坦白,积极正直。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对党忠诚,待人诚恳,要象邓小平同志所要求的那样:“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实践中,我们在评价一个人是否老实时,要注意划清两个界限,一是老实人与“老好人”的界限。“老好人”的最大特征是不坚持原则,听到、看到一些不正确的言行,不劝阻,不批评,随波逐流,遇到能讨好人的事争着上,碰到可能得罪人的事往后缩。这种人表面上好,实际上脑子里打的是个人算盘。而老实人对不良现实敢于批评,不怕得罪人,遇事敢抓敢管,表面上“凶”,其实他心地坦然,想的都是党的事业。二是划清无能与老实的界限。有的工作懒散,商量问题没有主见,人云亦云,得过且过,这种人有时被认为是好共事,其实是工作不负责任,或者是能力低发现不了问题,拿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的工作刻苦,调查研究深入,遇事能拿出办法,有不同意见时不闷在肚里,要拿出来讨论一番,这种人有时在一些人看来爱找麻烦,其实是责任心强,富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总之,领导干部要做到:想的与做的一致,对人与对己一致,人前与人后一致,对上与对下一致。第二,胸襟要开阔,能容人容事。这是领导干部人品修养的重要心理品质,是党性观念、觉悟程度和道德修养的综合反映。一个领导干部倘若为个人的恩怨所左右,妒贤嫉能婆婆妈妈,芝麻绿豆大的事都计较一番,就必然团结不了人,做不好工作。与同志相处时要有一种气度,即使遇到误会、矛盾,也要努力做到顾全大局,以德报怨。第三,要关心人爱护人。领导者是群众中的一员,不要把自己当成凌驾于群众之上的官老爷,对人对事要讲真情厚谊。领导者的高尚品行,不是脱离群众的清高,不是不关心群众疾苦的轻浮。孔繁森同志有句名言:“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对党来说是最大的政治,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讲是根本的“德”。一个领导干部只要心系群众,情注人民,始终与广大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做人为官就不会离“谱”出“格”。
(三)正确处理责任与权力的关系,把清正廉洁作为人品修养重点。
“公生明,廉生威”,领导干部廉政本身就是一种人格力量。实践证明,谁办事公道,谁廉政勤政,谁就有权威。清正廉明是领导干部人品修养的一个永恒主题。要做到这一点,最根本的是处理好权力与责任的关系。首先,要正确认识手中权力。马克思指出,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为人民所用。一分权力,十分责任,权力越大,责任越大。江主席经常用“权大不忘责任重,位尊不移公仆心”的话来勉励我们。领导干部手中握有一定的权力,如果思想上不警惕,行动上不检点,就可能把权力当作谋私的手段。现在社会上总有那么一些人,学得很市侩,很圆滑,整天琢磨领导心思,利用种种关系渠道接近领导,搞什么感情投资,以达到个人或小团体的目的。对这些人和这类现象要时刻保持警惕,千万不能为小恩小惠所引诱,不能为甜言蜜语所陶醉,不能为表面现象所迷惑。如果不注意,就会在用权上发生差错和失误,就会在重大问题上放弃辨别是非的标准,丧失惩恶扬善的勇气,甚至发生混淆是非,助长不良风气的问题。其次,要正确使用手中权力。不断加强世界观改造是领导干部正确使用手中权力的前提条件,也是人品修养的重中之重。当前要特别注意对那些“好事”、“好处”、“好人”保持警惕和距离。所谓“好事”,就是有名可扬,有利可图的事;所谓“好处”就是实惠,就是物质钱财;所谓“好人”,就是那些投你所好,顺你之心,瞌睡了给你一个枕头的人。观察一下这些年犯错误的领导干部,并非一开始就是很贪的,相当一些人就是被这些“好事”、“好处”、“好人”钓上胃口,一步一步拖入泥坑的,这方面的教训是很多、很深刻的。对这几个“好”,要时刻保持戒心,一是好事临头、好处近身,要认真想一想自己的地位和身份,想一想党的要求,至少要想一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句古训,千万不能头脑发热,利令智昏,情令智昏。领导干部有自己的职责、任务,有自己的生活待遇,应当而且必须集中精力做好工作,远离财色,防止发生问题,防止瓜田李下之嫌,始终给人一个很清白、很正直的形象。再次,要严格管好手中权力。对于权力不但要用好,而且要管好。管不好权力,也就不能用好权力。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必须接受党和群众的监督,要有一套严格的监督制约机制。领导干部不仅要带头按照党纪国法和各项规章制度办事,还要管好本单位本部门权力的正确使用。当前尤其是警惕和防止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己的亲属或部属打着自己的旗号借用自己的权力去搞违法违纪的事情;另一种是自己怀有侥幸心理,让个别人间接地搞违反规定的事情。同时,要强化“廉家意识”,家事家管,严订“家规”,严守“家纪”,净化家风,做到既要守住办公室这块廉政阵地,又要建设好家庭这个廉政后方。古人说:“能捧我者必能害我”。领导干部对个别喜欢围着身边转、投其所好的人,要保持着清醒和警惕,在自己身边营造健康向上的人际关系氛围。
(四)正确处理自律与监督的关系,把慎独其身作为人品修养境界。
加强人品修养固然离不开党组织的教育、培养和方方面面的监督,但最关键的还要靠自觉,这就需要倡导“慎独”的精神。慎独既是道德修养的一种重要方法;又是一种很高的道德境界。它要求人们不仅在众目睽睽之下,能注意自身的言行,遵守道德规范,而且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也能严格自律,表里如一。江主席反复告诫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我理解,这个“四自”归结到一点就是要有“慎独”精神,在借助组织培养教育的同时,通过自身的政治修养和党性锻炼,形成一种良好的政治品质和道德境界。中国古代把“日省其身”,“克己、责己、律己、正己”作为修身的要义,是很有道理的。真正做到“慎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是一个逐步积累,长期实践的过程。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干部受酒绿灯红影响的渠道增多,给加强自身修养和自我约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做到“慎独”,必须打牢思想防线,把好人生道路上的一些重要关口。比如,要抗得住诱惑,对送上门的钱财和物质享受,要理直气壮地拒绝,防止“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要耐得住寂寞,当职务发展不顺或将要退出领导岗位时,保得住晚节,防止心理失衡、行为失范;要经得住清贫,当受到小利小惠的侵扰时,要做到防微杜渐,止祸拦萌,不以恶小而为之;要洁身自好,当单独活动或无人监督时,不欺暗室,做到人前人后一个样。清朝有个清官叫张伯行,他在《禁止馈送檄》一文中写道:“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脂民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一个封建官吏尚能如此,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就更应该珍惜、爱护自己的名节。总之,每个肩负领导责任的同志,都应该注重自身品行的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任何环境下,都要保持共产党人的美德,做到德高不自矜,功高不自傲,位高不自显。
第二篇:领导干部修养“八要”
领导干部“官德”修养“八要”
“官德”是政治素养、道德品行、思想作风、工作态度、廉洁理念等方面的综合反映。为官之道,德在其首。“官德”不仅是检验领导干部素质高低的“试金石”,更是党风政风的“风向标”,是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导向仪”。“官德”不是小节问题,而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大是大非问题。领导干部必须自觉加强“官德”修养,时时刻刻以德修身、以德立信、以德立威、以德服众。
一、信念要“坚”
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是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也是“官德”修养的基石。值得始终坚守的,才是信念;令人永远铭记的,才是誓言。崇高的理想信念,永远是激励党员干部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理论素养是领导干部素养的核心,理论上的成熟是党员干部政治上成熟的重要标志。领导干部一定要加强学习,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始终挺立于时代的风口浪尖,做到“不管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
二、用权要“慎”
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是领导干部“官德”修养的核心内容。“官”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权”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权力用在为民服务上是天职,用在立党为公上是 1
尽职,用在碌碌无为上是失职,用在谋取私利上是渎职。以权谋私与共产党人的道德本质是格格不入的。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蜕化为腐败分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树立起正确的权力观,没有解决好“谁让掌权、为谁掌权、怎样掌权”这个根本问题。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有权看似“风光”,但用权则有“风险”。权力的“风光”与“风险”并存。领导干部必须敬畏权力,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之感谨慎用权,端正权力观念,自觉接受监督,做到为民用权,真心实意为人民谋利益;秉公用权,为官不移公仆之志,用权不谋一己之私;依法用权,经得起政策和法规、制度的检验。
三、干事要“真”
“真”是一种态度、一种作风,更是一种价值观。对党员干部来讲,“真”同样是修德之基、执政之本。“官从何来,因事才设官;官何以显,因做事才可以见。无事设官,则是混官;有官不做事,则形同虚设。”领导干部必须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真才实学出真知灼见,以真心真意促真抓实干,做到用心谋事、潜心干事、恒心成事,不当太平官,不做糊涂官,不做平庸官,把心思和精力用在造福一方百姓上,踏踏实实办实事、兢兢业业办好事、尽心竭力办大事。权似一条河,清浊看官德;绩是一杆秤,民心量轻重。领导干部一定要时刻绷紧“为政以德”这根弦,以加快发展为己任,责无旁贷,无私奉献,用智慧、心血和汗水把
政绩写在老百姓的心坎上,做一个有德有才,敢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组织放心、群众满意的好领导。
四、作风要“实”
能否做到实事求是,既是思想路线问题,也是道德品质
问题。领导干部的威信在于实干,政绩源于实干。一个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思想作风实,精神境界高;工作作风实,发展有依靠。只有把嘴上说的、纸上写的、会上定的,都变为具体的行动、实际的效果、人民的利益,我们的工作才算做到了位、做到了家。文过饰非、阳奉阴违、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是人格低下的表现。领导干部一定要切实转变作风,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决不能说口是心非之话、干贪功求荣之事、做投机钻营之官。要敢于直面现实,坚持真理,善于察实情、勤于干实事、敢于出实招、勇于创实绩,扎扎实实、兢兢业业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得民心、顺民意的事。
五、胸怀要“宽”
讲大局、讲团结,既是一条重要的党性原则,也是“官
德”修养的基本要求。团结体现的是一种宽大的雅量、一种宽广的气度、一种宽阔的胸怀、一种宽厚的境界;团结出生产力、出凝聚力、出战斗力。领导干部必须始终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善于充分发挥班子的集体智慧;能容言、容事、容人,树立起互相信任、互相谅解、互相帮助、互相支
持的风气,以亲和的人格魅力产生整体效能,使广大干部心往一处想,想党和人民的事业;劲往一处使,使在维护改革发展稳定上;力往一处用,用在干事创业上。每个领导干部都应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不争权力大小,不计个人得失,不拉帮结派,不偏听偏信,不搞个人小圈子,以纯洁的党性、宽广的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求得思想上的团结统一,以恪守党的规章、严守党的纪律求得组织上的团结统一,从而形成向心力,增强凝聚力,发挥战斗力。
六、生活要“俭”
领导干部的腐化堕落大都是从贪图享乐、挥霍无度开始的。一个时期以来,极少数党员干部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滋长了一种贪图享乐的奢靡颓废之风,甚至产生了“羡腐心态”,热衷于和别人比职位、比待遇、比房子、比阔气、比排场、比享受,缺乏艰苦创业的精神。这是一种必须警惕和遏制的歪风。实践证明,艰苦创业是防治腐败的一剂良药。党员领导干部应始终牢记“两个务
必”,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做艰苦创业的典范。
七、律己要“严”
廉洁自律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也是执政能力赖
以存在的基础。领导干部要把人格看得高于一切,把清白看得重于一切,做到清正廉洁,克己奉公。有人认为吃一点、拿一点、捞一点、玩一点,是人之常情,不足挂齿。其实这
是大恶的开始。小节不管,慢慢的嘴更馋了、手更长了、心更贪了、胆更大了,就容易酿成大错。党员干部要多一些踏踏实实的工作,少一些斤斤计较的苛求;多一些敬业有为的奉献,少一些蝇头小利的索取。要把权势、金钱、名位看得轻一些、淡一些,不能为一事一利断送前程、断送幸福。守住了党纪法规的准绳,就守住了做事的快乐,守住了做人的幸福。为政者必须身正行直,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以公生明,以廉生威,自觉养成“奉公为德,谋私为耻;清廉为荣,利己为羞”的人格风范。
八、责任要“担”
“官位”就是“岗位”,“权力”就是“责任”。“责任”是肩上的千钧重担,是一种责无旁贷的义务,更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良知。现实生活中,有的领导干部瞻前顾后,患得患失,不愿担当;有的怕事躲事,畏首畏尾,不敢担当;有的安于现状,不肯担当;有的争功诿过、文过饰非,拒绝担当。为官避事平生耻,大事难事看担当。担当就是义务,担当展现能力;担当就是责任,担当体现素质。不仅要担负起抓好业务工作的责任,也要自觉履行“一岗双责”,担负起党风廉政建设的政治责任,管好班子,带好队伍,确保干部健康成长、事业持续发展。
(公司纪委办公室辑)2012-8-29
第三篇:领导干部要注重家庭建设
领导干部要注重家庭建设
领导干部要注重家庭建设
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指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这是总书记对全体中华民族的新年寄语,同时也昭示了新形势下领导干部更应注重家庭建设。
领导干部要重视家庭。领导干部首先是平常人,然后才是带头人,需要家庭的温暖和支持。一个家庭的幸福美满,会给一个人带来对社会的饱满热情和正确处理问题的思维。一个领导干部家庭的幸福美满,会给社会带来创新的激情和发展。在家庭生活中,领导干部要注重自身的家庭美德修养,正确处理夫妻、子女、兄弟和妯娌等关系,在家庭中树立一个有责任心、注重亲情、懂得感恩的良好形象,成为整个社会的家庭典范。
领导干部要注重家教。家教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来说,既是启蒙教育,也是终身教育。人们常说: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长是孩子的镜子,就是这个道理。领导干部要注重言传身教,树立良好形象,做好示范表率,严格对家人的管理和教育,不能放任不管,更不能灌输不健康的钱权思想,在家庭中扮演好长辈角色、维护好家长形象、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领导干部的家教既是对子女的教育,也体现了领导干部自身的素质和执政为民的公心,同时也彰显着党的形象。
领导干部要注重家风。家风的建设、传承,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一个家庭的现状和未来、一个民族的传统与创新。家风纯,则社会正。领导干部要树好标杆,自觉遵循积德行善、勤俭有为、积极向上等家规家训,带头践行廉洁从政各项要求,不断增强生活作风建设的自觉性。要注重纯洁社交圈、净化生活圈、规范工作圈、管住活动圈,不断强化自我约束意识,确保自己在生活作风、个人操守等方面时时处处符合党纪国法和家庭建设规范的要求。领导干部的良好家风,既能保证自己不走歪路邪路,也能促进阶层的分化、社会的和谐。
第四篇:领导干部修养,要学会讲话
笔者曾有幸聆听过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讲话。他们不念稿子,面对几千人,开门见山,言简意赅,风趣幽默。虽然已过多年,我对他们讲话的内容和音容笑貌,仍记忆犹新。老一辈革命家大都是演说家,他们通过讲话,宣传、动员、鼓舞、组织群众,投身于革命和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之一。
惜乎这一优良传统我们发扬得不够。曾有领导同志指出:有的领导干部“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体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造成此类“失语”状态的原因,在于未能与群众心心相印,自然话就说不拢;或平时不读书学习,好讲大话、空话、套话。这种现象不利于党的工作,也不利于提高自身素质。
现在,人们思想观念多元,文化素质高,对领导干部讲话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同时,信息来源渠道多,有些信息你还不知道,人家早已知道。因此,领导干部要把话讲好,就要格外下工夫。
讲话、作报告是领导干部品德、素质、学识、水平、作风的综合体现,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智力、魅力、魄力和竞争力,是应该具备的基本功。所谓“口才成就人才、人才应有口才”,领导干部应当重视讲话。我曾长期从事部队政治思想工作,退休后到多省(市)对不同群体作过数百场报告,对人们喜欢听什么样的讲话,能够入耳、入脑、入心,有点粗浅体会。
要掌握一个原则,对什么对象讲什么话。常言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上什么山唱什么歌”。倘不分对象、场合、内容、时间,总是千篇一律,照本宣科,是讲话之大忌。要区别两种讲话,一种讲话是人们听了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没留下什么印象。这种讲话等于白讲。另一种是人家听你讲话后,能记在脑子里,体现在行动上,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我与于丹老师交流过,她说,从传媒的观点看,前一种讲话等于传播“无效信息”,后一种讲话才是传播“有效信息”。人们听你讲话,都希望你能更多地传播“有效信息”,能让人们记住你讲的东西。
上台要敢讲“三句话”,即“可交头接耳说悄悄话,可闭目养神打瞌睡,可随时退场开小差”。敢讲这“三句话”,能拉近与听众的距离,与听众产生共鸣,使讲话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为此,平时要勤于读书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长于积累,善于总结。杜甫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换言之,“读书破万卷,开口如悬河”;“才如湖海文始壮,腹有诗书气自华”。敢讲这“三句话”,是讲话者有力量、有信心的表现,就不会出现听众交头接耳、闭目养神和随时退场的情况。
讲话要做到“四有”。“有听头”,信息量大,内容充实,有新鲜东西和新语言。“有笑头”,轻松愉快,风趣幽默;若气氛始终沉闷,会场不活跃,效果肯定不会好。“有说头”,听你讲话之后,不用组织和布置,大家会自发地讨论和评论。“有想头”,听你讲话后,过了若干年,还会记得你讲话时的情景,并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如果一场报告能做到“四有”,就可能起到“五种作用”,即“使人知,使人信,使人乐,使人激,使人动”。相反,倘你“话说三遍淡如水”,不管在哪里、对何人讲话,总是大话、空话、套话,难免令人生厌。
讲话还要区分三种情况。尽量不用稿子,无稿讲话,力求出口成章、娓娓道来,深入浅
出、通俗易懂。必须用稿子时,要抑扬顿挫、锦上添花;遇有不认识的字,事先要查字典,别在大庭广众念错别字。在某些场合即席讲话,要力求与众不同、语惊四座,既简明扼要,又风趣幽默。
讲话要追求“五性”,即针对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哲理性。要有针对性,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不能无的放矢。要有思想性,思想的力量无穷,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要有知识性,若知识贫乏,讲话势必干瘪无味。要有趣味性,幽默属于智者,幽默能使讲话锦上添花,使听众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受到感染和教育。要有哲理性,讲话能让听众笑,容易做到,但笑过之后,发人深省,受到启迪,则不易;有哲理性是讲话内容的画龙点睛之处,能让人们听得进、记得住、用得上。
学会讲话,是个掌握语言技巧的问题,也是培养思想作风的问题。领导干部做群众工作,既靠说,又靠做。说,要给人以启迪;做,要给人以榜样。群众对领导干部讲话,总是听其言、观其行。如果你言行一致,说到做到,群众就会信任和拥护你。假若你言行不
一、口是心非,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甚至台上反腐败,台下搞腐败,你讲的话不仅没人听、没人信,你的言行还会败坏党的形象,损害党的威望。(田永清)您此刻正在无忧演讲稿阅读文章《领导干部修养,要学会讲话》
更多相关文章
第五篇:领导干部要注重并善于反思
领导干部要注重并善于反思
陶建平
【摘要】强调要注重反思,是因为时常内省自反,自身才德必然增长;养成反思的良好习惯,毫无疑问有助于自身发展的平顺和心气的平顺。善于反思,就是要注意反思的方法、途径:挫败之余,认真反思;得意之际,加意反思;由他人毛病反求诸己;面临非议,先行自反;与人相处,不妨示弱;善用日记为反思助力。
【关键词】 领导干部反思重要性方法
对于反思,人们往往是听得多、想得少,知道得多、做到的少。所以,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推动的课题。本文从以下三方面对此问题略作阐述。
1.时常内省自反,才德必然增长
人们都希望自己能够更好更快地成长、发展,这就离不开时常内省自反。明朝著名学者、官员吕坤指出:“人不可我意,自是我无量;我不可人意,自是我无能。时时自反,才德无不进之理”1。他主张在工作、生活中不管是遇上“人不可我意”,还是“我不可人意”的情况,都应该多从自身去找原因:有时你觉得别人让你不高兴、不满意,也许原因并不在于别人而在于你自己,因为你器量不够大,如果器量大一些的话,就能够包容别人的某些不足、缺陷或过失,不会斤斤计较、耿耿于怀,甚至为此发脾气、不满意;相反,你不能让别人满意,很可能是因为你能力不够强,没能把事情做到位,不要动辄归因于外,而要时常反思自己,一次次反思经历下来,自身的才德必然会获得长进,从而变得更加优秀。“所谓优秀,就是男人或女人愈来愈反求诸己而不苛求他人”2。在这里,作者实际上是把反思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一个注重反思并善于反思的人,势必会是一个优秀的人!这是值得我们认真琢磨的。反思是我们从以往的经历中吸取经验教训、增长能力的主要方式。任何东西,没有
1.[明]吕坤《呻吟语》卷二.岳麓书社1991版第103-104页。
2.吴瑾、李澄怡《有效管理座右铭――管理大师谈管理》,南海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89页。
经过理解就永远不可能为你所拥有,而真正的理解来自对自己经历的反思。“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我们都能从中吸取点经验教训„„一个人如果不对自己的经历加以思考、分析、审视、质疑、反思,并最后理解,那么这些就并不真正是他自己的经历”1。不要让以往无痕消逝,要从经历中寻求有益启示!
2.涵养反思良习,有助平顺无疑
俄罗斯教育家康斯坦丁•德米特里耶维奇•乌申斯基曾经比喻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增殖,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他强调的是,良好的习惯会让人终生受益。而领导者最应当养成的良好习惯之一就是反思。因为涵养反思良习,能够有助于领导干部实现平顺。平顺有两层意思,一是路途平顺。正如明人吕柟所言:“人能反己,则四通八达皆坦途也。若常以责人为心,则举足皆荆棘也”2。在工作、生活中遇到问题,总有责怪别人之心,动不动就怪这怨那,所有被责怪、被埋怨的人都有可能对你有负面的看法,甚至导致你障碍重重、寸步难行。有人主张,要判断一个人的前途,不必给他看相、算命,就观察他在工作、生活中是习惯于反思自己还是归咎于人。动辄归咎于人,他必然树敌很多,必然障碍重重,因而就必然谈不上有多好的前途。二是心气平顺。许多人都会有过这样的体验,当自己与他人发生冲突、闹不愉快,往往双方都会愤愤不平、气鼓鼓的。但是,一旦开始反思自己,想到自己在此问题上的过错、责任,往往就变得相对地心平气顺。正如清朝名臣陈宏谋所说:“仕途顺逆,百凡皆有定数,只能尽其在我,自求无愧,不必尤人,亦不可尤人也。平心而论,虽或事出意外,亦必所处不善,有以招之。返观内照,其理自见,其气自平”3。而能够做到“见理平气”,就能够更清醒地认识自己、正确地看待别人,就有助于自己的发展进步和人际协调、合作。美国学者梅尔•吉尔在《非常识》中说:“怨恨是一只危险的气球。如果你一直向他吹气,那么怨恨就会像所有气球一样不停地膨胀、膨胀,最终‘嘭’的一声爆开。怨恨的起因是我们对身边的人和我们所关切的事不切实际的期望。多数时候,我们认为其他人才是问题的原因,所以当问题发生时,我们便会十分愤 1.[美]华伦•本尼斯《怎样成为领导》。九洲图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94页。
2.【明】吕柟《泾野先生文集·语录》。
3.[清]徐栋《牧令书》卷1.恨„„我们往往把95%的注意力放在我们之外,放在别人身上,而只有5%放在自己身上。所以实际上,我们把最终发生的恶果归咎于别人,让自己跟它毫不相干。„„如果我们能把这一比例对调,把95%的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只把5%放在别人身上或者别的东西上,那么‘怨恨’这个危险膨胀的气球、这个将近要爆炸的定时炸弹就会自动放气、自动拆除”1。要让怨恨这一“危险膨胀的气球”自动放气,就得多些自责自怪,少些归因于外。惯于归因于外,会让我们持续受害、悄然受害,让我们最终变成水煮的青蛙。因为惯于归因于外,实际上就是习惯于向外找借口,而“找借口的最大问题在于,一旦你习惯了找借口,你就不愿意去努力改变自己的处境,你变成了一个受害者”2。这番话尽管是一个美国人说的,但对于中国的领导干部来说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说到我们存在的问题,有些人往往习惯于归结到体制、客观条件等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固然是起作用的,但不可否定的事实是,在同样的体制下,在同样的客观条件当中,不同的干部的表现、作为往往有很大的差异:有些人干得有声有色、卓有有效,而有些人则长年累月没有什么作为,没有什么出息。这种差异恐怕在任何一个地方、单位都存在。这种现象提示我们,真的不能什么都归因于外,因为那说不过去。
3.把握反思要妙,求得利好实效
第一,挫败之余,认真反思。如果说失败是成功之母,那么反思就是成功之父。仅有“失败”这个母亲,不可能自然而然地生下“成功”这个人见人爱的“后代”。只有父母亲结合起来,失败-反思,失败-反思,才能生个一个个“成功”,因为成功的种子来自于反思。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一个善于反思的人才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一个肯于反思的组织才是值得合作的组织。在一个组织里,不怕出现问题,就怕不能正确对待问题。学习型组织一定是这样的组织:出了问题,这个部门首先要反思自己,我哪里没有做好,以后要如何改进;那个部门要反思,我们支持不够,今后怎么避免;其他部门也反思自己,我们配合不力,以后怎么调整?经过不断的反思,修正不妥之处。在此过程中,组织和个人的能力都得到提高。从这
1[美]梅尔•吉尔在《非常识》, 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年版,第170页.2[美]杰拉尔德•W•福斯特《责任制造结果》,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第6-7页。
个意义上说,“事后诸葛亮”也不妨当一当:未卜先知固然妙,事后诸葛也必要!悟出成败关键时,亡羊补牢不算迟!
第二,得意之际,加意反思。美国领导学大师华伦•本尼斯指出,“经常是失败促使人们去反思。而当人们一帆风顺、春风得意时,很少坐下来反思。而越是得意的时候,越应该坐下来进行反思。要是总等到犯了重大的错误之后才反思,那往往会流于两种结果:其一,因为你正是灰心丧气的时候,很难达到最好的效果;其二,你容易只见错误,不见成绩”1。完全否定过错、失败之后的反思未必可取,主张得意之时更加注重反思则不无道理。唐人杜荀鹤《泾溪》所谓“泾溪石险入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表达的正是此意。小心谨慎,多加防范,过激流、闯险滩也能一路平安;疏忽大意,思想麻痹,在平流无石之地也可能身陷悲剧。这是沉思历史和大自然所得出的真知灼见。这对于一些正处在上升时期的中青年干部尤其具有警醒意味:有些人就是在一帆风顺的时候,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时候,不注意反思,产生膨胀的心理,似乎荣誉、地位、职称、职务、金钱、美色都该自己得到,似乎全世界都欠自己的,最终把前途断送在自己手上,导致“坦途沉沦”的可悲下场!
第三,由他人毛病反求诸己。如果你与别人相处,觉得别人身上的某些东西让你难以忍受甚至极度愤慨、不安,那么,你“用笔记下别人身上那些使你感到被严重冒犯了的特点,那些你不能容忍的东西,那些你感觉极度愤慨、极度不安的东西。在这些人格特点上多花一些时间,并且诚实地在自己的人格中认真地审视和寻找它们的踪迹。几乎毫无疑问,这些特征往往就深藏在自己身上,藏在你的人格阴影里。如果那些自大的人让你感到非常恼怒的话,就要在自己的人格阴影里好好找一找自大的影子”2。也就是说,如果别人身上表现出来的自大,让自己难以忍受甚至非常恼怒的话,就得好好反思,很可能自己也是一个自大的人,甚至正因为自己自大,才会觉得别人自大。由别人的自大,反求诸己,进而发现自己身上潜藏的自大,这对于自己的进一步发展、提高是有好处的。
第四,面临非议,先行自反。面对别人的批评、异议,要“回应”而不是“反
1.[美]华伦•本尼斯《怎样成为领导》,九洲图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8-109页。
2.[美]大卫.M.特拉弗斯《领导力的源泉》,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104页。
应”。反应就是本能的、下意识的反应,就像是一只狗只要听到另外一只狗在叫,它就会叫„„当你被情绪控制时,别人怎么对你,你也怎么对别人――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如果你觉得别人冒犯了你,你也会还击对方:别人批评你,你就批评别人,别人讽刺、责骂你,你就讽刺、责骂别人。而回应是指你会后退一步,仔细思量别人言语背后的含义,然后就此采取相应的行动。例如,当你感觉受到冒犯时,你可能会问:“我能听出来你情绪不好,你怎么了?”或者,“我能理解你的感受,能帮你做点儿什么吗?”当你站在别人的位置,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的时候,你就能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对别人的话仅有下意识的反应只会进一步激化矛盾;通过运用换位思考的技巧对别人的行为做出恰当回应,则能够使矛盾在更短的时间内得到妥善解决1,这对于自己的成长、进步和人际关系的协调都是有益处的。
第五,与人相处,不妨示弱。毫无疑问,作为领导干部应当有不示弱的一面。不示弱应体现在自身层面上,即强烈的进取心、高标准的自我要求、战胜困难的勇气,等等。这种“不示弱”是每个干部都必须有的,面对困难、挫折、阻力,我们甚至要有一种不被一切所压倒的气概,不能轻易地低头、认输、示弱。但另一方面,领导干部又应有示弱的一面。示弱主要体现在关系层面上,即待人谦逊、低调,听取别人意见,坦承自身不足,为失误道歉、承担责任。要做好这种意义上的示弱,必然需要认真的反思。比如,当我们写年终工作总结的时候,绝对不应当通篇都写自己的优点、成绩与贡献,还应当认真想想工作当中存在的缺陷或薄弱环节,找到进一步改进的方向和水平提升的空间。
第六,善用日记为反思助力。美国领导学大师华伦·本尼斯指出:“在日记中记下你对人生经历的反思。你会发现,在你追寻智慧的探索过程中,这个简单的习惯是无价的”2。彼得•凯斯特鲍姆也说:“看看你是怎么工作的,你的工作内容是什么,把它们写下来。要意识到,书写作为一种自我表达、思考、内省、探询新的生活方式以及做出回应的方法,有着不朽的价值。日记仍是一种最有效的自我解救的途径”3。可见,他们是把日记看得很重的。在时下中国官场,提倡写日记似乎已经成为一 1[美]托马斯•D•兹韦费尔《管理就是沟通》,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第页。
2[美]本尼斯《领导的轨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2页。
3[美]彼得•凯斯特鲍姆《领导者的内心修炼》,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
种笑话。广西来宾市烟草局原局长韩峰陷入“日记门”之后,人们往往片面吸取其中教训,对日记不屑一顾、畏而远之。某著名教授在一次讲座中也告诫领导干部们:“你们现在连日记都不能写,你们回去赶紧把日记全部删掉,要写(就)写假的,我告诉你,你一定要听我这句话”。我的主张恰恰相反:领导干部都应该写日记,不要让韩峰把全中国的日记都毁了!广西的韩峰因日记而出丑入狱(根源其实不是日记),全中国的领导干部从此不再写日记,这会对我国领导干部队伍能力建设带来巨大的损失。在我看来,写日记其实是留些时间“自言自语”,让自己在沉静中沉淀、成长。我们经常抱怨这个时代很浮躁,抱怨现在的人很浮躁,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人们很少抽出些时间让自己慢下来、静下来,去思考、总结,而是一直忙忙碌碌、忙个不停。一味忙碌,势必盲目!“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这句话值得领导干部三思。“没有停顿就没有沉思,没有沉思就没有远见,没有远见就没有领导。停顿与沉思是通往更加广阔的眼界与更加高效的领导的必经之路”1。不静下来就无法看得长远、走得久远,而写日记正是让人静下来的一种重要方式。而且,写日记还是一个梳理心绪、滋养内心的过程,是一个帮助自己清醒头脑、明确走向的过程,这对于自己的成长、发展也是有益的。
作者陶建平,系广西区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国家行政学院领导科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广西领导科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1[美]凯文•卡什曼 杰克•福雷姆:《元神是领导的灵魂》,上海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现代领导》(月刊)2004年第4期第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