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实录与反思

时间:2019-05-13 22:46: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心理健康实录与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心理健康实录与反思》。

第一篇:心理健康实录与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 课堂实录与反思

洪河中学 孙跃威

【教学实录】

一、创境导入

请两位同学按照老师手中卡片上的词做出动作,让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高兴”“悲伤”“久别重逢”。

生高兴的表现:第一位同学微笑,第二位同学大笑。

生悲伤的表现:第一位眉头紧锁,闷闷地不说话,第二位同学哇哇地大哭,不停地说,我该怎么办?

生久别重逢的表现:第一位微笑着握手,第二位夸张的表情,嘴里直喊:“是你!”

师:为什么这两位同学会有不同的表现?

生1:他们是不一样的人。

生2:我觉得陈晨和于洋是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人,于洋是内向性格的人,而陈晨则是外向性格的人。

教师总结:非常准确。因为是性格不同的两个人,所以在对待相同的事物会做出不同的举动。作家莱辛曾说过:“主要的东西是让人动起来,通过人物的行动来显示。”在文学作品中,抓住人物的行动,有利于分析其思想性格,把握文章的中心。

二、片段欣赏

师问:下面大家认真地想一想,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哪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动作描写,体现人物性格?

生答:《走一步,再走一步》。

师:看一下黑板的这个描写片段,注意我加点的动词,你喜欢哪个词语?说说理由。

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石架边缘移动,吓得几乎晕倒。

生3:我喜欢“靠”这个词,这个词表现了当时我的那种胆战心惊的心理,体现了我那种胆小的性格。

生4:我喜欢“移动”这个词,我觉得这个词用得非常准确,因为害怕,所以才不敢大胆地往前走,用这个词同样表现了我的胆小的性格特征。

生5:我喜欢“心惊肉跳”这个词,用这个词形象地表现了“我”紧张、害怕的心理。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那么除此之外,课文中还有哪些动作描写片段?找出动词,分析用得好在哪里?

生 6: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动词有“伸”“探”“踩”,我喜欢动词“探”,这个词能表现出我当时那种小心的心理,准确地表现了我当时害怕的心理,体现了我胆小的性格。

生7: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动词有“颤抖“冒”“爬”“跳”我喜欢“颤抖”这个动词,因为害怕才心里颤抖,用了这个词表现了我当时那种怯懦性格。

生8: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这里的动词有“移动”“爬”“踩”“投入”,我喜欢的动词是“移动”“投入”。从这两个动词中,可以看出我从害怕、胆小,已经慢慢地向信心大增转变。

师总结:莫顿亨特通过他的动作描写,把一个从“胆小”的“我”,慢慢转变成“信心大增”的“我”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不仅在课本之中,在平时的名著阅读当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通过动作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理的描写,下面就把你所收集到的材料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生9:我收集的是《水浒传》中,鲁达的动作描写:

鲁达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着醋钵儿大小的拳头,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通过一系列的动词“入一步”“踏住”“打”“扑”,叙述了鲁达拳打镇关西的动作,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具有正义感、爱打抱不平、嫉恶如仇的性格特征。

生10:我收集的是《老人与海》中,对老人的动作描写:

老人拽掉舵把,用它去打、去砍、去劈,双手攥住,一次一次地抡起劈下。这时它们已经窜到船头那里去咬那条死鱼,一条接一条地窜来。这里的动词有“拽”“打”“砍”“劈”“攥”,通过这些动词表现出了老人勇敢、顽强的性格特点。

生11:我收集的是《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动作描写:

在那山坡前,战经八九个回合,八戒渐渐不济起来,钉耙难举,气力不如。──那呆子道:“沙僧,你且上前来与他斗着,让老猪出恭来。”他就顾不得沙僧,一溜那蒿草荜萝荆棘葛藤里,不分好歹,一顿钻进:哪管刮破头皮,挫伤嘴脸,一骨碌睡倒,再也不敢出来。但留半边耳朵,听着梆声。这里的动词有“一溜”“一顿钻进”“一骨碌睡倒”,它们生动形象地把猪八戒那自私可笑的性格表现得惟妙惟肖。

师:通过以上精彩的片段欣赏,嫉恶如仇的鲁达、自私的猪八戒、机智勇敢的老人──-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个性鲜明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通过什么传达?

生12:人物的动作。

师:当代心理学家们认为,人的内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动作才是真实可靠的。传神的动作描写,往往能凸现人物的个性,揭示人物复杂而深邃的内心世界。

三、写作训练

师:通过精彩的片段欣赏以及我的讲述,我想大家已经有了跃跃欲试的心理,那么还等什么呢?拿起你的笔和纸开始写一写吧。字数一百字左右。

生开始了写作。

通过刚才的欣赏和品读,学生们似乎已找到了写作的灵感,迫不及待地开始了习作。看着他们静静地写着,听着纸上传来“沙沙”的声响,想象着笔尖流淌着欢快的文字,我的心感到了一丝欣慰,我感到这节课已达到了一些效果。

师:下面把你写的片段在四人小组内展示,然后全班交流。

生13:我所写的是一位学生初见老师,表现他紧张的心理和怯懦的性格:

初见老师,他显得局促不安,一只手把衣角折来折去,另一只手使劲儿擦着裤边,眼睛一直往地下瞅,不敢抬头看着老师。

我在这里运用得动词有“折来折去”“使劲擦”“瞅”表现了他紧张的心理和怯懦的性格。

师:在听完这位同学的动作描写,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生14:我觉得马俊的动词运用得非常准确,“折来折去”“使劲擦”“瞅”这些动词可以准确地表现他此时那种紧张不安的心理和胆小的性格。

生15:我写的是交警叔叔勇救小孩的动作,表现他对小朋友的关心。

走在区政府的大道上,能看见一个个挺立在马路中央警牌下指挥的交通警察,他们用自己的手势在指挥交通,为这个社会做奉献。不一会儿一个幼儿园的老师带领着一群调皮的小朋友过马路,交警叔叔立马跑上前去,拉着小朋友的手过了马路。

这里用得动词有“跑”“拉”“指挥”表现了交警叔叔对小朋友的关心。

生16:我认为周瑶所用的这三个动词并不能很准确地表现对小朋友的关心。

师总结:通过刚才的读评,说明了同学们在写动作片段时,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下面再以小组为单位,把刚才的作文再做修改。

生15:我把刚才的动作描写,做了修改:

看到马路中央的小朋友,交警叔叔一个箭步冲上去,抱起男孩,身体向后一挪,倒在地上。用“箭步冲上去”“抱”“挪”“倒”这几个动作充分表现了交警叔叔行动敏捷,见义勇为的性格特点。

生17:我写的是一个学生不会做题的着急心理。

我回头看看同学,他们都在眼睁睁地盯着我,我急得心急如焚,一不小心,粉笔有折断了。这里我以前是“我急得抓耳挠腮”改为“心急如焚”,这一段动作描写表现了我不会做题的那种着急心理。

生18:我觉得于文欣同学改正之后的动作描写更能体现我着急的性格。

师:同学们,这里需要大家注意一个问题:动作描写有时也和心理活动结合在一起,这样更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于文欣同学的描写片段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四、学习收获我来谈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学习心得呢?

生19:我重温了很多精彩的动作描写片段。例如:写猪八戒的,写鲁达的,写老人的。

生20:我学到了借助动作描写可以表现人物性格。

生21:我还学到了在文学作品中,抓住了人物的行动,有利于分析其思想性格,把握文章的中心。

生22:我学会了文章写作抓住了关键词语,会使其增色不少。

生23:我还学到了在描写人物的动作时,可以和人物的心理活动结合在一起,这样更有利与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动作描写能表现人物性格已经有了深刻地了解,希望大家在以后的作文当中,能运用这一写法。

【教学反思】

1、在本节课中,注重将教材、名著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学有范例。萨特说:“阅读是一种引导的创造。”在阅读中可以感受语言、领悟内容、体验情感、积累素材。我们的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学生联系课文进行写作,就在应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应用把课文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做到了读者和作者间的“心灵对话”。通过反复品读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动作描写片段,使学生领悟“爬”、“蹲”、“移动”、“探”等动词,准确地表现了“我”紧张的心理和胆小的性格,并且让学生走出课堂,扩大视野,通过对名著的精彩动作片段的欣赏,更好地感悟:准确地运用动作描写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例如:鲁达的爱打抱不平、嫉恶如仇的性格特征,就是通过他“踏”、“扑”的典型动作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2、修改是作文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是提高作文质量的有效措施。文章一般来说是越改越好,贾岛的“推敲”、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就是有口皆碑的例子。本节课注重将修改与写作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分组交流、讨论,边读边改,通过语言的交锋,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让学生在反复地修改中,领悟:准确地运用动作描写能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周瑶和于文欣同学经过修改后的动作描写,更好地揭示了人物的心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引导学生学会修改作文,可以提高语感水平,增强写作的自控意识,巩固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为学生搭建起一个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敞开心扉,写出心声。

3、当然,这节课也还是存在不足的。例如,在欣赏完人物动作描写之后,应该引导学生去反思、探索动作描写所需要注意的问题,教师也应该做好适当地点拨和指导。

洪 河 学 校 孙 跃 威 2011年 3月

走一步,再走一步 课堂实录与反思

富 区 洪 河 学 孙跃威

第二篇:电磁铁教学实录与反思

教学设计:竹山县深河乡中心学校校本部 程时书执教年级:六年级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电磁铁是有磁性的,会判断电磁铁的南北极及影响电磁铁南北极的因素,电磁铁教学实录与反思。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法获得真知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电磁铁通电后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电磁电是有南北极的。

三、教学难点:电流方向、线圈方向影响电磁电的南北极

四、教学方法:实验法(假想——推测——实验——归纳总结)自主合作探究

五、教学准备:电池 指南针 线圈 铁钉 大头针 磁铁 实验说明书(每组一份)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同学们,(教师拿着课本指着“科学”两字)这是什么字?事实胜于雄辨,科学家们通过无数的事实证明了许多科学道理,你们也很想通过自己的动手实验来获得真知真学吧!

2.回顾第一节课学习的内容《磁铁》,请个别学生总结上节课的知识点,老师再给予肯定和强调后,作如下板书:反思:帮助学生树立楷模,楷模的力量是无限的,科学家就是学生们学习的楷模。以这样的导语开篇,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导语中也指明学生探求真知的科学方法。通过回顾,了解学生掌握《磁铁》这节课的知识点情况,为本节课的教学埋下伏笔,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新授过程

1、教师举起手中的铁钉,再拿起线圈,围着铁钉作绕环,然后将它与电池连接,直接告诉学生这就是电磁铁,并板书课题。

2.提问:同学们,你想知道电磁铁的哪些知识?

生1答:电磁铁也有磁性

生2答:电磁铁的磁性也有大小

生3答:电磁铁的磁性也有南北极

……

老师听完了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板书如下几个词组:磁性及大小 电磁铁的南北极,并说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搞清楚的问题。

老师:电磁铁是否也具有上面的性质,我们目前看不清,摸不着,我们如何来判断电磁铁的磁性及大小,电磁铁的南北极呢?你有哪些猜想?如果要证明猜想,你需要哪些器材?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填写实验说明书。(8分钟左右时间,教师在此间,可以分发实验说明书,去学生中间了解讨论情况并适时参与讨论)

附实验说明书:

我是这样想的:,教学反思《电磁铁教学实录与反思》。

我需要的器材。

我打算怎样做:。

我们是这样做的。

教师:你们想了解电磁铁的哪一个问题?你们是怎么想的?我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通过实验来完成,并填写实验说明书。呆会儿请小组代表上来做科研报告,将你们的伟大发现公之于众!

反思:传统教育只鼓励学生听话、服从,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头脑,学生们缺乏想象力、缺乏独立思考、不敢越雷池一步,没有探究的欲望与科学实践的精神。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未知问题的探索提前进行推测与规划。教学中,大胆猜想其实就是一个应用已知解决未知的过程,就是一个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的过程。这种设计激发学生的探索求知的欲望,也把本课的教学推向高潮。

3.分组实验,登台报告:

学生开始根据自己的要求,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在学生中间进行了解与指导,特别要求学生把实验过程记录详细了)

学生代表上台作“科研”报告。(教师要对学生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并对学生实验的结论作以归纳总结、板书)

板书:电磁铁通电后有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电磁铁有南北极。

教师:通过听汇报,我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吗?

生1答:为什么电磁铁的南北极不是固定的?

……

教师:这个问题问得好,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还得去实验中去寻找答案。我想请探究电磁铁南北极的小组汇报一些实验过程。

生1答:我们按顺时针绕线圈的,我们结论是……

生2答:我们是逆时针绕线圈的,我们的结论是……

生3答:我们把是这样将电磁铁与线圈相连的……

……

教师:同学们,从他们的回答中,你们又有哪些发现?

生1答: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电流的方向,与线圈的绕法有关系。

……

教师:你们真聪明!然后将结论板书在黑板上。

反思:自主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实验是进行自主探究的主要方式,所有的概念、理论、规律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归纳、概括、总结得出的。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生活、社会中的资源,精心设计合适的探究性实验,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科学实验教学中,使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不再仅仅停留在获取知识上,而更注重让学生进行实际的科学探究活动,亲历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技能、创新意识。不仅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

4、总结延伸,结束新课。

教师: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想了解哪些内容?

反思: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回顾的同时,梳理本课知识。

第三篇:《穷人》教学实录与反思

收获在“生成”中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课改也进行得轰轰烈烈,我们在教研教改中不断地学习、探索。我一直担任高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对《穷人》这篇课文已熟练成诵,执教也不少于十次了。直至最近的一次执教使我意识到:只有教师的观念彻底改变了,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学生才能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回想以前《穷人》这一课的教学,我从教学要求出发,紧扣教学目标,把教学的重点定位在分析桑娜、西蒙两家的贫穷,以及品析桑娜抱回西蒙两个孩子后的内心活动,由此赞美渔夫、桑娜善良的品质。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引导学生一段一段地分析,虽然也有分角色朗读,也只不过蜻蜓点水,图个形式罢了。结果因课文篇幅长,不但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学得很累,整个课堂索然无味。随着新课程改革,最近我又执教这一课,这次我另辟蹊径,调整教学策略。我把教学重点定位在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感悟人物性格品质。在学习8-27自然段,我先让学生画出最能体现桑娜矛盾心理的句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交流,要求他们思考桑娜当时是怎样的心理感受。学生在合作中读读、说说、议议,体会到桑娜当时担忧、害怕、坚定的心理。而后,我又抓住句中的省略号,引发学生联系当时情景进行想像,让学生设想自己如果是桑娜,当时会担忧什么?害怕什么?后来为什么那么坚定?结果沉寂的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请看实录

(一):

生1:假如我是桑娜,我会担心丈夫负担太重,把身体累垮,以 1

后的日子会更加贫困。

生2:我会担心丈夫不理解,不同意我这样做。

生3:我害怕自己未曾得到他的同意,把孩子抱过来,会揍我一顿的。

生4:只要能帮助西蒙,就算挨一顿打也值得!

生5:既然孩子已抱过来了,他们那么小,真可怜,做人要有良心,挨打也要这样做!

„„

在分析人物品质时,学生非常踊跃,争论不休,请看实录

(二): 生1:桑娜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宁可挨打,也要把邻居西蒙的孩子抱过来抚养。

生2:桑娜非常勤劳,把地扫得干干净净,把食具洗得闪闪发亮,把屋子收拾得温暖而舒适。

生3:我觉得桑娜很知足,她说没什么可抱怨的。

生4:我觉得桑娜胆小怕事,把孩子抱回来后里总是忐忑不安,怕丈夫打她。

生5:我不同意桑娜胆小的说法,反而觉得她很勇敢,明知道丈夫会揍她,她也坚持这么做,多勇敢呀!

师:同学们读书非常认真,感悟很深,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桑娜和渔夫有什么共同之处?

生齐答:乐于助人

师:我们的同学也是乐于助人,如以前的捐款活动就让老师深刻

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可桑娜和渔夫的乐于助人和我们有什么不同?

生:我们是拿零用钱捐款,不影响自己的生活,而桑娜和渔夫收养西蒙的孩子,就要受一辈子的苦。

生:他们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师:对这一点你们的看法呢?

生:同意。

在这节课里,整个课堂活跃、生动、有趣,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老师教得神采飞扬。

这次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这不得不引起我的思考:为什么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教师,会产生如此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呢?经过分析,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首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而前几次的教学,教师仍没有摆正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关系。教师是主宰,主宰着学生和文本。师生之间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的不平等的关系。没有平等、真正的对话。因此教师教得非常辛苦,收效却不大。但最近的一次教学,教师的角色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课堂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天地。教师能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教师还能鼓励学生超越教师,敢于向老师挑战,向教材挑战,实现创造性阅读。

二、学习方式从“他主”向“自主”转变。

在最近一次的教学中,教师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允许学生随时站起来回答或向老师、同学质疑、评价,所以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但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体现更多的是“多余的情节分析,繁琐的问题设计,细化的章法讲解。”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这种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从而导致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消蚀。《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者。教师则“顺乎其天性”,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进行教学。让学生耳听、眼看、口诵、手写、脑想„„“全频道”地参与,“立体式”地感悟。只有敢于放手、善于放手,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自己的人,最终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三、师生对话的平等。

现代心理学认为:儿童在无拘无束的时候,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记忆力增强;反之则思路阻塞、反应迟缓、心灵封闭,毫无创造性言。因此,在课堂上,改变教师的“话语霸权”,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平等的教育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如在以上品析桑娜、渔夫人物的品质时,师生的对话不是教师问,学生答的问答式,而是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观点与理念。在平等的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之中,在这里,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通过老师的点拨,让学生触发情感,既促进了学

生对文本思想内容的体会,又促使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协调发展。

在不断的教学尝试中,我再一次深刻体会到尊重个性就是尊重生命。在阅读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情感性朗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构建富有个性化的阅读教学,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飞扬。

第四篇:《祝福》教学实录与反思

《祝福》教学实录与反思

内容摘要:本次示范课《祝福》的教学实录,在内容上,把故事情节当成命案,紧紧围绕小说的三要素进行;在形式上,运用了侦察汇报、律师辩护等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在理念上,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次教学,不论课上还是课下,学生都积极参与,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推行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P键词:创意 轻松 祝福》 教学实录与反思

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十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满自信地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那么,怎样落实这些教学理念呢?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多一点创意,就会让语文教学更有活力,就会让师生两方在课堂上都能轻松。这里,笔者想以自己的示范课《祝福》的教学实录为例加以介绍。

上次课,师生完成了基础内容的理解。本次课前,教师把学生分为四个侦查分队和四个律师团,要求四个侦查分队针对祥林嫂的死分别完成一项侦查任务:

一、陈述案情经过,二、汇报死者特征,三、推测死者年龄,四、分析死者性格。之后,每个侦查分队从四组主要人物中推断一个或一组凶手嫌疑人。接着,四个律师团要分别为四组凶手嫌疑人进行辩护,证明他们无罪。

一.陈述案情经过

师:上次课,我们读了鲁迅的《祝福》,得知在鲁镇发生了一起命案。这次课,我们将对命案进行调查、分析与研讨。

有同学说,这个案子与我们何干?请看来自XX电视台的报道。

(放剪辑视频)祥林嫂:“XX班同学,你们一定要找到真凶;XX班同学,一定要为我报仇啊!”(学生笑)的确,本来这个案子跟我们无关,但是因为祥林嫂临死前立下遗嘱,请我们班的同学查出真凶。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下面我们就来断一断这个案子。

首先请第一侦察分队汇报一下案情的经过。

侦察一队(生1):报告队长,(学生笑)据我们调查,祥林嫂本来是祥林的童养媳,因为祥林死了,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打工。但后来被婆婆派人抢回去,卖给贺老六为妻,过了一段安定幸福的生活。后来丈夫病死,儿子被狼吃掉,房子被大伯收走,被迫再到鲁四老爷家做工。因为祥林嫂改嫁,被认为有罪,因此祝福的时候不能碰任何东西。为了洗刷自己的罪恶,在柳妈的劝说下,祥林嫂积攒了一年的工钱,去庙里捐了门槛赎罪,不想之后的祝福,鲁四老爷夫妇仍然不让她参与祝福,祥林嫂深受打击,逐渐迟钝木讷,被鲁四夫妇赶出家门,沦为乞丐。五年后,在别人的祝福声中,祥林嫂悲惨地死去。

二.汇报死者特征

师:任务完成地很好!下面请侦察二队汇报一下死者的特征。

侦察二队(生2):报告队长,我们队赶到现场,发现死者的衣服十分破旧,满头白发,脸上消瘦不堪,黄中带黑,脸上许多皱纹,很是僵硬,像是木刻一般。死者的旁边倒着一根下端开裂的竹竿,还有一个破旧的竹篮,竹篮里有一个破碗,空空如也。

三.推测死者年龄

师:很好!你们真实地再现了死者的现场情况。那么,这个白发苍苍的祥林嫂有多大年纪呢?有请侦察三队。

侦察三队(生3):报告队长,就我们了解,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打工是初冬季节,26~27岁。过了新年,27~28岁,被婆婆抢回去,嫁给贺老六,年底生了一个男孩。下一年新年,消息传到鲁镇。又过了两个新年的秋季,30~31岁,再次回到鲁四老爷家做工。因为年底的不让她参与祝福,于是攒了一年的工钱捐了门槛,31~32岁的祝福还是不让她参与。又过了半年,已经是32~33岁,被鲁四老爷家赶出家门。又过了5年,祥林嫂在祝福声中死去,37~38岁。所以,我们的结论是37~38岁。

师:哎!没想到一个白发苍苍的人,其实只有三十七八岁,大家看一看现在三十七八岁的人还相当年轻啊!

四.分析死者性格

师:那么,这个人的性格怎么样?值不值得我们同情呢?有请侦察四队。

侦察四队(生4):报告队长,从祥林嫂的经历来看,她做事很勤劳,“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挣下的工钱几乎没有花过,很节俭,吃苦耐劳。但是,她也深受封建贞节、迷信思想毒害,愚昧无知。因此,她自己也认为自己嫁了两个丈夫是有罪的。总的来看,祥林嫂勤劳节俭、吃苦耐劳,但又封建迷信、愚昧无知。我们认为,她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

师:分析地很透彻!看来她的命运还是很值得我们同情的。

五.讨论谁是凶手

师:四个侦查队出色地完成了侦查任务。那么,你们推断是谁害死了祥林嫂?

侦察一队(生5):我们认为,她的婆婆随意卖她,她的大伯收走房子导致了她的无家可归,婆婆和大伯是害死她的凶手。

师:是这样吗?哪个律师团为婆婆和大伯辩护?现在我的身份是法官了。

律师二团(生6):法官大人,(学生笑)她是婆家的人,在当时的社会,婆婆是可以把她卖掉的,并没有违反律条,甚至别人还夸她精明,这就证明了婆婆的合理性。贺老六和儿子都死了,从当时的眼光看,她是外人,大伯收走房子理所当然,更何况还欠了外债。所以,婆婆和大伯,从现在看有罪,但在当时是合情合理合法的,无罪。

(双方辩论)

师:辩论暂停,我们看看侦察二队又认为谁是凶手。

侦察二队(生7):我们认为,是鲁四老爷夫妇,剥夺了她打工的权力,使她沦为乞丐,最终导致了她的死。

律师一团(生8):法官大人,鲁家可以雇她做工,当然也可以辞退她,这有什么罪呢?

(双方辩论)

师:两方的理由也基本上列举出来了。看看侦察三队又有怎样的推断。

侦察三队(生9):我们认为,柳妈和其他鲁镇的众人害死了祥林嫂。柳妈给祥林嫂讲阴间的故事,说是到了阴间两个男人争她,阎王爷会把她锯成两半分给两个男人,并让她去捐门槛。满怀希望的祥林嫂攒了一年的工钱捐了门槛,但她发现这是没有用的,这让让祥林嫂很是绝望。同时,对祥林嫂的遭遇,鲁镇上的众人开始好奇,后来厌倦了,便开始鄙视嘲笑,态度厌烦,让祥林嫂感受不到一点温情,他们一起把祥林嫂逼上了绝路。

律师三团(生10):法官大人,柳妈给祥林嫂讲阴间的故事本来也出自好心啊。再者,让她去捐门槛,也是为了帮助祥林嫂,解救祥林嫂啊!至于众人,本来就是看热闹的居多,也没有害她呀。怎么能?f是凶手呢?

(双方辩论)

师:好的,请侦察四队再来做个推断。

侦察四队(生11):报告队长,我们侦查队认为“我”是凶手。

师:我们查了半天了,原来你是凶手。(学生笑)怎么不早说?(学生笑)

侦察四队(生11):是小说中的“我”,对祥林嫂的是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作为知识分子,文化青年,祥林嫂是相当信任的。假如“我”告诉祥林嫂,没必要相信那些迷信思想,自己坚强起来完全可以渡过难关,祥林嫂不至于失去最后对生的希望。但他偏偏说有灵魂,让祥林嫂最后选择灵魂与亲人团聚。

律师四团(生12):法官大人,“我”的确有点软弱,有点圆滑世故,那是为了明哲保身。祥林嫂这时候已经谈不上什么生活质量,是自己生无可恋,怎么能怪到“我”的头上呢?再说了,就算“我”告诉她科学道理,一个从小就接受封建迷信思想的祥林嫂就能接受么?所以,“我”自然没有责任。

(双方辩论)

师:四个侦察队不但完成了侦察任务,还对凶手有了自己的推断。而四个律师团也分别为四组嫌疑人进行了辩护,有理有据。双方还进行了辩论,可谓精彩纷呈。让我们为自己的表现而鼓掌!

(学生兴高采烈地鼓掌)

师:通过大家的辩论我们看到,作为封建家长代表的婆婆、大伯,作为封建礼教代言人的鲁四夫妇,作为社会缩影的柳妈众人,作为知识分子的“我”,用现在的眼光看,对祥林嫂的死都负有责任,但在当时的社会里,他们又都合情合理合法。那么,什么才是祥林嫂的死因呢?

生:社会环境、社会制度、封建礼教。

师:说得好!由此可见,小说反映的是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这样小说的主题思想也就出来了。通过比较,我们切实感受到生活在新社会的幸福,愿大家珍惜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六.上课过程反思

这次上课效果很好,学生在体验中巩固了知识,在活动中分析了课文,并有一定的人文体验和感情交流。

笔者认为,成功之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内容上,本次课紧紧围绕小说的三要素进行。陈述案情经过,很自然地概括了故事情节;汇报死者特征、推测死者年龄、分析死者性格,都是在分析人物;讨论谁是凶手,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总结了当时冷漠压抑的社会环境。

其次,在形式上,运用了侦察汇报、律师辩护的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很具有创新性。

第三,在理念上,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由此可见,教学创新不见得是创造出一种大的教学理念或者教学手段,在每一课的教学中有一点创意,教学双方都会很轻松,而效果却更加令人满意。

(作者介绍:王瑞达,南京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副教授,语文教研室主任,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高职语文教育研究,发表论文20余篇,著有《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导读》《超越中考》)

第五篇:将心比心教学实录与反思

将心比心 教学实录

常常听到这样的对话:“这篇(略读)课文我用了两个课时才上完。你呢?”“一个课时。略读课文嘛,学生读读说说就行了。”我想,前者是将略读课文的教学等同于精讲课,后者则是将略读课文忽略了。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略读指导却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关于略读课文的教学,《教师教学用书》有明确要求:

一是内容上,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课文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要求。

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阅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我想,编者安排略读课文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要我们训练学生略读的能力,不要求咬文嚼字,只要求“粗知课文大意”;目的之二是让我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因此,我这样设计了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课文《将心比心》的教学: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与理解。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重点语句。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懂得在生活中与人相处应将心比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年轻的妈妈因生活所迫,负担起了照顾婆婆和孩子的重任。她每天都起早贪黑地做事,打理家里的一切,虽然艰辛,但她无怨。她每天晚上回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的婆婆端洗脚水,帮婆婆洗脚,这俨然已成为一道温馨而又特殊的风景。

有一天,这位母亲为婆婆洗完脚回房间时看到自己的儿子晃晃悠悠地端来一盆水,她感到很非常惊讶。这时,她的孩子用稚嫩的声音认真地说:“妈妈,洗脚。”看着如此贴心、懂事的孩子,母亲的心里暖烘烘的,感动地泪流满面。多懂事的孩子呀,原来她为婆婆洗脚的这一幕,已深烙孩子心中。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些什么?(这真是个感人的故事——是呀,你懂得用心去聆听故事。这位妈妈真孝顺——你打心眼儿里钦佩她。妈妈和孩子都很孝顺——妈妈为婆婆洗脚的行为潜移默化地感染了孩子。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A、孩子受妈妈的感染,将心比心,学会了孝顺自己的妈妈。今天的课文,也讲述了两个感人的故事,请看我写课题——(板书:将心比心)然后请生读课题。

B、你们手中拿的就是这篇文章。课堂中最美的是朗朗的读书声。(出示:现在请自由读课文三分钟,在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完后告诉老师和同学你知道了什么?)

C、把你认为最难的地方找出来读一读?(指名读句并正音。)

D、读的不错了,现在老师想听你们说说,读完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1、例如:我知道了一位阿姨帮助“我”的奶奶推门的事。(对,这是你说的这件事是不是这个意思?)(板书:帮助推门。)

2、例如:母亲打针,护士扎了好几针才扎准,母亲没有责备护士。(你是要告诉大家这位母亲能——板书:理解过失。)

3、经历了这两件事的“我”,心里有什么感受?(文中有个词你能说出来吗?)

三、感悟课文,品味语言

(温暖)你说的正是我想的。如果你亲身经历着这两件事,你的心里也会感到暖暖的对吗?事情的哪些地方温暖了你的心?(边默读边在这些地方做上记号。)

(一)让我们先来交流第一件事:哪些地方让你有了温暖的感觉?

1、句子:“有一次她去商店„„松手”。

(1)说说为什么温暖了你的心?(例生说:这位阿姨很善良,温暖了我的心。)(师:哪些字词能让你感到阿姨的善良?)

推着沉重的大门:为什么?

一直:如果不一直拉着会有什么后果?

(2)她帮助的是她的亲人和朋友吗?如果你是老奶奶,你心里会怎么想?(学生畅谈到的“真诚帮助,善良”等等中,教师有意提升一下“陌生人”。(面对这样的一位素不相识的陌生人,阿姨也能耐心与真诚地帮助。)

(3)朗读:读出暖暖的感觉。(有一次她去商店走在她前面的一位阿姨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她跟上来才松开手。)

2、句子:“阿姨对老奶奶的话。”

学生自由谈体会。

(是呀,阿姨的心中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自己的老母亲,这种纯洁的爱,令你沉浸在温暖之中是吗?)

第二件事:哪些地方让你有了温暖的感觉?

1“一天„„涌到嘴边的话”

(1)说说为什么让你感到温暖?

(2)如果你遇到了这样被扎了两针的情况,你会怎么样?

(3)因疼痛而痛哭,埋怨或是责备,但母亲为什么还那么“平静”,难道不疼,你猜猜他当时怎么想?(顺学生的话随机:从哪里看出母亲的敏感、关爱理解别人的心?)

2、“只见„„果然成功了”(出示:不要紧,再来一次。)

(1)“不要紧,再来一次”这简短的一句话,是简简单单就能说的出口的吗?为什么让你感到不简单?(已经打了两针了,而且还起了青包,当已经察觉到年轻护士是个新手。)

(2)引读:当年轻护士为母亲扎了两针却没扎进血管时,母亲鼓励她——当母亲的手被扎的鼓起青包时,母亲仍然鼓励她——

当注视着护士额头上密密的汗珠,母亲分明已经察觉到年轻护士是个新手,有可能面临第三次的失败,她同样鼓励着——

如果我就是母亲,我会这么说——“不要紧,再来一次。”如果你是母亲,你会怎么说——(引言:啊,这是宽慰的说,鼓励的,耐心的„„)

(3)你认识到了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3、“母亲拉着„„这段最后”

(1)为什么你的心感到暖暖的?(文章已经是第二次出现”平静”这个词了,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平静这个词,你体会到母亲对一个孩子的什么感情?)(爱孩子,想着自己的孩子,心里装的都是孩子、关心、无私。)

(2)现在我的心情是温暖的是幸福的,一开始我的心情就这样吗?(不是。原来是抱怨的。)练笔:原来想责怪护士的我,因为母亲的话语,而感到温暖和幸福。将心比心,激动地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母亲的角度:母亲太爱我了,真是我的好母亲;我自省的角度:我为什么就不能像母亲一样体谅别人呢?我太小气了。道理的角度:人与人之间一定要宽容对待,学会理解。只要我们将心比心,才会获得快乐与幸福。)

四、拓展空间,升华情感

过渡:同学们,这一撇一捺的“人”字本就相互支撑。生活中,我们用理解、宽容与关爱对待一个个陌生人的事例比比皆是。一段默默地祝福,一句轻轻的问候,一次紧紧地依偎,一声深深的安慰。都是“将心比心”的表现,所以文中的阿姨和母亲这样想:

1、阿姨对奶奶的话。(“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2、妈妈对护士的话。(“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

3、我们如果理解了阿姨和母亲的话,肯定也会这样想着:是啊,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男孩子把这句话发自肺腑地对女孩子说——

女孩子请把这句话献给男孩子——

让我们真心实意地告诉所有人——

五、回归文本,自然拓展

1、(板画出心,三十秒钟沉浸)课文学完了,我们的心中一定不会是空荡荡的。这就是我们每位同学的一颗滚烫的心,为了勉励自己,应该在自己心中装入一个份量最重的词,你会装入什么词?

2,学生回答,逐一板书。(帮助、关心、宽容、理解、信任、鼓励、支持、尊重„„)

3、结课:孩子们,让我们彼此接纳、将心比心,享受爱与被爱的快乐与幸福吧。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做到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兴趣,最擅长的方法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来取长补短,达到整体的完整。

其次,重视朗读和读后感受,强化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过程。

第三,作为排在本单元最后的略读课文,我注重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开

课时自然地把学生带到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中;结束时,又引导学生对整组课文进行简单回顾,并安排课后练笔,使整 个单元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当然不同体裁的略读课文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就是同一体裁的略读课文教学方法也有差异,但最主要的是要以学生自己读懂,自己体会,真正增加语文知识的含量为目标来教学,这样才能教学得法,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下载心理健康实录与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心理健康实录与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九寨沟教学实录与反思

    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音 ——《九寨沟》教学实录与反思 一、训练:概括主要内容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课文《九寨沟》,齐读课题。 生:(齐读。)九寨沟。 师:课前,同学们认真预习了......

    《雨巷》教学实录与反思

    就这样让学生爱上诵读 ——关于《雨巷》教学的几点反思 自己也讲过了《雨巷》的公开课,学习目标为“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体味诗歌的意境美”。由于对诵读的引导不到......

    荷叶圆圆教学实录与反思(精选合集)

    【教学实录】今天学习第14课《荷叶圆圆》。昨天下午我已布置学生回家读熟课文,自学生字了,故我对今天的教学有一定的信心。开始上课了,我引导学生观察文中插图(投影出示)后,让学生在......

    天气与气候教学实录与反思[模版]

    天气与气候教学实录与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能区分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并能在生产、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词语;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3、养成收听、收看天......

    英语实录及反思

    《Where are you going?》教学实录与反思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听、说、认、读、写:Where are you going? Go straight on . Turn left .Turn right. 2)能力目标......

    教学实录及反思

    教学实录及反思 1、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了课文《惊弓之鸟》,谁能简要说说它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课文讲述了古时候射箭能手更羸,在观察了天上飞的一只大雁后,不用箭,只拉了一下弓,......

    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1 《小木偶的故事》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一、模拟表演,导入新课1、请同学们读读这两个词,看看谁能用表情表演出这些词语:垂头丧气、火冒三......

    永远歌声实录及反思

    《永远的歌声》课堂实录 松林小学 魏媛媛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感受“我们”对老师诚挚的爱,树立尊敬、热爱老师的优秀品德。 2、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件,抓住语言、动作和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