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关于进一步规范村庄规划管理的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
关于进一步规范村庄规划管理的实施办法
(征求意见稿)
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引导农村村民有序建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保障村民合法权益,着力解决村庄规划布局不合理、违规占用土地、农房私搭乱建、“千村一面”等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的指导意见》(豫政[2015]51号)要求,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重要意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而村庄规划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立足于现实条件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村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必由之路,是做好农村地区各项建设工作的基础,是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基本依据,对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加强农村地区生产设施、生活服务设施、社会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等各项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各县(区)要从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满足村庄合理建设需求出发,切实加强村庄规划管理工作,引导村庄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目标,以建设安全、经济、实用和美观的村民住宅为导向,通过规划引导,强化服务指导,加强监督管理,保障农民合 法权益,确保村庄建设规范、有序,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三、基本原则
1、规划引领、村民主体
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科学编制完善村庄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意愿,引导村民住宅有序建设,避免政府大包大揽;加强村容整治,逐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2、因地制宜、切实可行
坚持因地制宜、一切从农村实际出发,以规划为先导,充分体现农民意愿,根据当地客观条件,科学编制规划;在村庄建设模式上,力求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要尊重客观规律,因势利导,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科学制定村庄整治的计划,确定分批分期建设方案,扎实推进,务求实效。
3、强化服务、便民利民
强化服务群众、便民利民理念,改进工作作风,加强服务指导,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办事效率,避免推诿扯皮现象。
4、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坚持依法办事,着眼长远发展,注重制度建设,推动服务管理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加强日常监管,及时纠正违规违法行为,防微杜渐,避免增加农民负担。
5、规划先行、稳步推进
按照“规划先行、分步实施、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的思路,坚持因地制宜、试点引路、量力而行、稳步推进的基本原则,突出重点,整体推进。抓好典型引路和示范带动,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积极探索、总结经验,然后逐步推开,防止不顾当地财力,违背群众意愿大拆大建、盲目铺开。
四、重点工作内容
(一)加快村庄规划编制落实
各县(区)要对村庄规划工作进行整体安排落实,认真审查核实规划编制单位资质,做好技术审查和指导,有效保障规划成果“好编、好懂、好用”。
1、村庄规划的基本要求
一是坚持标准,分类编制。按照发展中心村、保护特色村、治理空心村的要求,分类编制村庄规划,保证成果高质量、易实施,科学引导村庄建设。优先编制完善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传统民居资源丰富、以及建设活动频繁、需要加强保护的村庄规划。对自然条件恶劣、不具备发展条件的村庄,与产业扶贫相结合,编制搬迁规划。对平原地区的村庄,根据特色农业布局,选择条件成熟、积极性高的地方,编制完善新农村建设规划,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对缺乏产业基础的地方,根据实际编制完善村庄整治规划,重点推进人居环境改善,保障农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对城中村、城郊村和产业集聚区内的村庄,要有序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建设和管理。
二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要立足实际,以人为本,正确处理村庄现状、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的关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尊重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编制自然和谐、各具特色的村庄规划。对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资 源丰富的村庄,要充分依托历史文化要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编制完善保护性发展规划。
三是相对集中,节约资源。结合村庄搬迁合并,统筹安排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民向小城镇、中心村聚集。对缺乏产业支撑、以传统农业为主的一般村庄,按照“好编、好懂、好用”的基本要求,以保障基本生活条件和开展村庄环境治理为主要任务,积极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和实施,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村镇发展新格局,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是严格规划,依法管理。村庄规划编制,既要严格标准、积极实施,又要结合实际,因势利导,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实现村庄规划、建设、管理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
2、村庄规划的主要任务
村庄建设规划的基本任务是在乡(镇)总体规划(含乡镇域规划)所确定的村庄规划建设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行政村域内村庄建设的规模、范围和界限,对村庄建设进行综合布局和规划协调,统筹安排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为村庄居民提供切合当地特点、与规划期内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居环境。加快村庄规划编制步伐,重点是完成经济条件好、产业特点突出、地方特色明显,以及铁路、国道、高速、省道、县乡公路、景区道路两侧和中心城区、各县(区)周边乡镇的村庄规划,力争到2018年,基本实现农村规划全覆盖。
3、村庄规划的主要内容 按照《村镇规划编制办法》、《村庄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和《河南省村庄规划建设导则》,依据乡镇域村镇体系规划,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模适度、注重实效,调整优化村庄居民点和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引导企业合理聚集,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合理确定村庄人口和用地规模;科学安排交通、环保、环卫、供水、排水、供电、通讯、防洪、防灾等重要基础设施和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体育、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明确村庄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和发展重点,统筹协调各类建设时序。
(二)依法履行村庄建设审批程序
依据《城乡规划法》的规定,规范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审批程序。
1、村民住宅建设规划许可审批程序。进行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的,村民应向乡、镇人民政府提出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的书面申请,申请材料应包括:国土部门书面意见、房屋用地四至图及房屋设计方案或简要设计说明、经村民会议讨论同意后由村委会签署的意见等,以及法律法规要求的其他应当提供的材料。村民住宅建设必须经过村民委员会同意,并
2、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许可审批程序。进行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的,个人或建设单位应向乡、镇人民政府提出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的书面申请,申请材料应包括:国土部门书面意见、经村民会议讨论同意后由村委会签署的意见、建设项目用地范围地形图(1:500或1:1000)、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等,以及法律法规要求的其他应当提供的材料。乡、镇人民政府应自申请材料齐全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将申请材料报送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
3、乡村住宅建设规划许可公示。根据“一户一宅”政策要求,坚持“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对已经取得乡村住宅建设规划许可和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许可的用地情况进行公示。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自受理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申请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查并作出决定。对符合法定条件、标准的,应依法作出准与许可的书面决定,并向申请人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对不符合法定条件、标准的,应依法作出不予许可的书面决定,并说明理由。
(三)强化基层服务指导和监督
1、强化基层管理,配备村庄规划管理专干。每村配备1-2名规划专管员,并解决好报酬,负责日常村庄规划落实,指导村民依规建房,做好基层规划管理和服务,维持村庄建设秩序。
2、强化培训,做好技术指导。要分期、分批培训村镇领导干部,加强基本规划知识的培训;加强对乡镇级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和村庄规划员的教育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总结交流各地的经验,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3、加强宣传,提高群众参与度。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平台,切实做好《城乡规划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宣传工作,教育引导村民增强法律观念和质量安全意识;利用乡镇规划展示厅、村庄规划展示室(展 示板)的宣传普及作用,引导村民参与规划、了解规划、遵守规划、自觉知法守法、依法按照规划有序进行建设活动。
4、强化督导,保障规划落实到位。乡镇政府要切实履行村庄建设管理和服务职责,发挥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和村庄规划员的监督作用,加强对村庄建设特别是村民住宅建设的管理和日常检查、巡查,对违法建设行为及时制止、报告和查处。各县(区)要加强对乡镇规划工作的指导,建立巡回检查督导制度,会同乡镇政府联合执法,及时纠正制止和依法查处农村违法违规建设行为。
(四)全面加强村庄规划实施管理
一是按照《村庄和集镇建设规划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严格按规划组织农房建设,切实加强农村建设用地审批,坚决杜绝未批先建等违章建设。二是要坚持政府管理与引导相结合,通过村庄整治,引导农民逐步集中建房,实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三是村庄建设要遵循先规划、后建设的时序,依法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并严格按照批准的许可要求建设。按照《河南省农村宅基地用地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136号)要求,执行“一户一宅”政策和宅基地用地标准,充分利用原有宅基地、村内空闲地进行建设,严格控制占用耕地和生态公益林地,严禁占用基本农田,严禁“小产权房”开发。对将原有住宅出卖、出租、赠与他人和已参加过集体建房的,不准再申请建设住宅。农村村民在原有宅基地之外申请新建住宅的,其原有宅基地由村民委员会收回。
城市、县(区)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村民住宅建设的规划工作,依权限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 可证;乡镇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村民住宅规划管理,依权限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履行对村民住宅建设违法行为的监管职责;村民委员会负责对村民住宅建设申请进行审查,组织验线,排查村民住宅建设安全隐患等工作。
五、规划管理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将村庄规划管理工作列入年度考评的重要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村庄规划管理机制,明确职责和组织领导方式,落实责任。
(二)加强宣传教育。各县(区)要加大对乡村规划建设管理人员的业务指导和培训力度,推进乡村建设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村庄规划专管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要通过各种形式宣传普及村庄规划,发挥村庄规划展示室(展示板)的作用,积极鼓励村民参与规划,引导他们了解规划,提高遵守规划的意识。
(三)加强监督检查。各县(区)要加强监督检查,依法行政,对未依法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或未按照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拆除。不符合城乡规划要求、未依法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不得办理房屋产权证。
(四)建立完善规划管理机制。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确立长期行动计划,明确建设的重点、时序。加大对村庄规划的投入,抓紧组织编制科学合理、操作性较强的村庄规划,有效指导村庄建设。对新型农村社区,已经建成的,要创造条 件引导居住,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已开工建设的,要针对不同情况进行规范,合理加以利用,防止出现半拉子工程、造成浪费;未开工建设的,要重新进行论证,仍有必要建设的,按集体建房有关规定执行。
各县(区)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加强村庄规划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
第二篇:村庄与集镇环境保护规划规范(征求意见稿)
村庄与集镇环境保护规划规范(征求意见稿)
GB╳╳- 200
2006 北京
目
次 总则..............................................................................................................1 2 术语符号.....................................................................................................3 3 一般规定.....................................................................................................5 4 水污染防治规划.......................................................................................9 4.1 污水排放管理...............................................................................................9 4.2 辖区水体污染防治...................................................................................10 4.3 流经水体污染防治...................................................................................14 5 大气污染防治规划.................................................................................18 5.1 企业废气污染防治.....................................................................................18 5.2 生活废气污染防治.....................................................................................22 6 噪声污染防治规划.................................................................................25 6.1 企业噪声污染防治...................................................................................25 6.2 生活噪声污染防治...................................................................................26 7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29 7.1 企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29 7.2 生活垃圾污染防治...................................................................................32 8 危险废物污染防治规划........................................................................34 8.1 医疗废物污染防治...................................................................................34 8.2 重金属污染防治........................................................................................36 8.3 放射性污染防治........................................................................................36 8.4 化学性污染防治........................................................................................39 8.5 其他有害废物污染防治........................................................................39 9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41 9.1 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和优先事项...................................................41 9.2 开发区(建设项目)的植被保护...................................................45 9.3 滑坡及泥石流灾害的防治...................................................................47 10 环境卫生设施设置规划...................................................................50 10.1 厕所(居家厕所及公厕)................................................................50 10.2 生活垃圾收集点.....................................................................................51 10.3 垃圾转运设施/设备..............................................................................53 10.4 垃圾、粪便处理设施...........................................................................54 11(小区)容貌管理规划........................................................................57 11.1 广场、街面清扫管理...........................................................................57 11.2 公共场所广告、灯饰等标示物管理...........................................58 11.3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58 1 总则
1.0.1 为在村庄与集镇环境保护规划中贯彻执行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指导和规范村庄与集镇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改善村庄与集镇环境质量,强化环境管理,促进村庄与集镇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制定本规范。
1.0.1 本条说明了本规范的编制目的和意义。村庄与集镇作为社会组织机体的细胞和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复合系统中的基础单元,其生存形式与发展态势至关重要。目前,伴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由于缺乏合理地规划,村庄与集镇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际,保持小城镇尤其是村庄与集镇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协调,是当前我国各级政府的重要战略决策。因此,开展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研究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规范确定了编制村庄与集镇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基本要求与控制性指标,为村庄与集镇环境保护规划的实施和管理,以及指导村庄与集镇生态环境建设、创造优美居住环境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1.0.2 本规范适用于村庄和集镇,城市(区)郊区和建制镇编制环境保护规划可参照执行。
1.0.2 本条规定了本规范的适用范围。为了适应城乡一体化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展,各类村庄、集镇都应逐步制定规范的环境保护规划规范,使环境保护工作在村庄与集镇发展的过程中得以延续和衔接。
本条中涉及的村庄与集镇是指农村行政村域内不同规模的村民聚居点和乡政府所在地及经县级人民政府确认由集市发展而成的作为农村一定区域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的非建制镇。
1.0.3 村庄与集镇环境保护规划的期限和范围应与村庄与集镇总体规划相一致,与村庄与集镇体系规划相协调。
1.0.3 村庄与集镇环境保护规划属于总体规划下的专项规划。村庄与集镇环境保护规划应与对应的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与规划范围应一致。此外,村庄与集镇环境保护规划应与上一层次环境保护规划相协调。
1.0.4 本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村庄与集镇内的大气、水体等环境要素的保护及对各类污染的治理,并以规划指标的形式对村庄与集镇生态环境保护、公共场所的容貌管理和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提出技术要求。
1.0.4 本条明确了村庄与集镇环境保护规划规范的基本内容。长期以来,由于村庄与集镇建设空间结构和布局的无序和非理性以及发展进程中无组织、无约束行为,导致经济上的高投入、高能耗、低产出、低效益和自然资源的迅速衰竭以及生态环境质量的急剧恶化。尤其伴随着大量(乡镇)工业企业的发展,其产生的废物成为当地污染物的主要成分。其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烟尘、噪声等污染物更已成为村庄与集镇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此外,由于规划不完善、资金缺乏、基础设施薄弱等原因,村庄与集镇范围内的生活垃圾往往没有进行无害化处理,而是直接填埋或堆放,对水体、土壤和地下水产生了严重污染。因此,改善和解决上述问题必然成为本规范指导下的村庄与集镇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
2 术语符号 2.0.1环境容量
某一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由于环境容纳污染物质的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度,在这一限度内,环境质量不致降低到有害于人类生活、生产和生存的水平。2.0.2环境承载力
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2.0.3污染物总量控制
把污染物总量控制在环境容量允许的范围之内即为污染物总量控制。
2.0.4生态适宜度
生态环境状况对人类在生活条件和对优美、舒适、方便等不断增长的需求方面的适应程度。2.0.5环境卫生设施
具有从整体上改善环境卫生、限制或消除生活废弃物危害功能的设备、容器、构筑物、建筑物及场地等的统称。2.0.6公共场所
人群经常聚集、供公众使用或服务于人民大众的活动场所。2.0.7中心区
中心区指由居住区、商业区等组成及市政公用设施、文化娱乐设施服务范围内的区域(类似城市的建成区)。
2 术语
本规范条文中所涉及的基本技术用语大部分已在《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一98)、《市容环境卫生术语标准》(CJJ65一2004)、《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50337-2003)等标准中给出。基于使用方便和不能重复引用的原则,对本规范条文中涉及到的部分关键术语,当其在相关专业术语标准中己有的,则不在本章中出现,而是放在其他章节的有关条文说明中做出解释;对于其他标准规范中尚未明确定义的专用术语,但在我国城市规划和城市环境领域中已成熟的惯用技术用语,加以肯定、纳入,以利于对规范的正确理解和使用。
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承受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其大小可以以人类活动的作用的方向、强度和规模来加以反映。亦是指生态系统所提供的资源和环境对人类社会系统良性发展的一种支持能力。
环境承载力与环境容量有所不同。环境承载力强调的是环境系统资源对其中生物和人文系统活动的支撑能力,突出的是其量化测度;而环境容量则强调的是环境系统要素对其中生物和人文系统排污的容纳能力,突出的是其质地衡量。环境容量侧重体现和反映环境系统的纯自然属性;而环境承载力则突出显示和说明环境系统的综合功能(生物、人文与环境的复合)。
3 一般规定 3.0.1编制依据
在本规范的总体框架上,村庄与集镇环境保护规划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小城镇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导则(试行)》和《村庄与集镇规划标准》及相关规范、标准为指南和依据。在大气、水体、生态环境保护,噪声、固体废弃物、有害废弃物的污染防治和村庄与集镇公共场所的容貌管理及环境卫生设施设置规划等专项内容上应与有关的国家现行标准一致。
3.0.1本条说明了村庄与集镇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依据,以及与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相关标准的关系。本规范是一项专项技术规范。编制村庄与集镇环境保护规划,除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还要遵守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标准的规定。
本规范涉及的主要现行标准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小城镇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简本)》 《突发环境事件工作指南》
《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试行)》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关于加强乡镇、街道企业环境管理的规定》 《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试行)》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废弃家用电器与电子产品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湖库富营养化防治技术政策》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394号令)《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98)《市容环境卫生术语标准》(CJJ65-2004)《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50337-2003)《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93)《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4285-89)
《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GWPB 5-2000)《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 12348-90)《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 12348-90)《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6)《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5085-1996)
《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的贮存、处臵场所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GB7959-87)《城市粪便处理厂(场)设计规范》(CJJ64-95)《城镇垃圾农用控制标准》(GB8172-87)《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处理厂技术评价指标》(CJ/T3059-1996)《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处理厂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CJJ86-2000)《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标准》(CJJ17-2004)
《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运行维护技术规程》(CJJ93-2003)《医疗废物集中处臵技术规范》(试行)(环发[2003]206号)《医疗废物转运车技术要求(试行)》(GB19217—2003)《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8-2001)《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GB4284-84)《辐射防护规定》(GB8703-88)《放射性废物分类标准》(GB9133-1995)《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GB14500-93)《放射性物质安全运输规定》(GB11806-1989)《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GB14500-93)《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臵标准》(CJJ27-2005)《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CJJ47-2006)《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KB3-2000)
《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2001]101号)《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2001]213号)《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2001]213号)
3.0.2资料档案
村庄与集镇组织应在上级建设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委托机构)的指导下,对其掌握的有关建设与环境保护方面的资料(文件、图纸、基础数据)档案进行整理、归档。
3.0.2基础资料的搜集是规划的一项重要的前期工作,规划单位应在村庄与集镇基层组织的配合下,收集、汇总编制环境保护规划所必需的当地生态环境、社会、经济背景或现状资料,包括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村庄与集镇建设总体规划,以及农、林、水等行业发展规划等有关资料。在收集过程中,需规定搜集资料的内容和深度,统一各种数据和指标的口径,并提出资料整理的方法和要求的有关规定。在编制规划的过程中,各项资料档案和相关信息应由规划设计单位组织汇总,统一管理。3.0.3日常事务
村庄与集镇管理机构负责人同时是其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人,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应贯穿于村庄与集镇的日常事务管理。
3.0.3只有领导重视才能将环保工作落到实处,而且环境保护的专责管理与日常管理是分不开的,因此,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应贯穿于村庄与集镇的日常事务管理。
环境保护事务涉及文件起草、会议组织、文档处理、信息交流、法规宣传及资产管理等工作。
3.0.4环境功能区污染防治
村庄与集镇生活区域应按划定的环境功能区域执行相关的环境污染防治标准。
3.0.4水、气、声等各环境要素均应按照已划定的环境功能区,严格执行相关的国家现行法规、标准的规定,做好污染防治工作。
3.0.5排污管理
产生废物的各类企业都应健全污染环境防治责任制度,采取防治企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措施,严格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
3.0.5各类企业产生的废物排放必须符合国家现行法规、标准的有关规定;必须严格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企业的领导应成为污染防治的责任人;应将企业污染防治工作纳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之中;应把污染防止的各项任务分解到生产的各个环节、各个岗位。
3.0.6环保配套设施
可能产生环境污染的企业建设项目,其选址、建设、投产使用,必须报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其配套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启用。
3.0.6对环境污染的进行管理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环保设施没有建成或者虽已建成但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的,该建设项目不得投产或者使用。3.0.7突发事件
村庄与集镇应建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并制定相应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应对相应的责任人、机构、物资供应,以及工作程序等作出安排。3.0.7村庄与集镇环境保护规划应遵循《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简本)》、《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使用手册》、《突发环境事件工作指南》、《环境应急工作程序》和《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试行)》等相关国家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村庄与集镇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上报乡镇政府及主管部门,并在群众中进行相应的宣传和技能培训。水污染防治规划 4.1 污水排放管理
4.1.1进行污染源调查,具体类别主要包括工业废水、村庄与集镇生活污水、农田径流、畜禽养殖等。调查内容应包括:各类污染源的分布、污染物种类、数量、排放去向、排放方式、排放强度等。
应做好水污染基础资料的归档工作。
4.1.1
污染源调查应按照污染源分类编制调查表。污染源调查表应由相关部门填报后统一得到污染源调查的排放清单。
当发现辖区出现新的水污染源或原有出现异常时,村庄与集镇应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要求进行污染源调查或核查。
4.1.2 分析当地的水环境承载能力,针对不同类别的污水排放源提出相应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控制目标。
4.1.2 水环境承载能力是指村庄与集镇的水环境在一定时间内对经济发展和生活需求的支持能力,包括水环境的纳污能力和水生生态系统调节能力两个方面。对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分析,能够帮助确定污水排放管理的约束条件。
4.1.3 严格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及相应的污水排放标准,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加强各个污染源的污水排放监督管理。
4.1.3
各类污水排放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地表 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 /T1484)、《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及相关行业水污染物排放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
具体在实施村庄与集镇污水排放管理时,首先是要对辖区企业污染源排放加强监督和管理,要求排污企业严格执行排放标准,实现稳定达标排放。不同行业的企业污水排放应满足相关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其次,加强湖泊、水库和饮用水源地的水资源保护,在农田与水体之间设立湿地、植物等生态防护隔离带,科学使用农药和化肥,大力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对于村庄与集镇生活污水的排放管理,有条件的地区应建设生活污水收集和集中处理设施,其污水排放应符合《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的规定。其他地区的生活污水排放应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的规定。
对于畜禽养殖污水排放管理,应按照种养平衡的原则,合理确定畜禽养殖的规模,加强畜禽养殖粪便资源化综合利用,建设必要的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设施,污水排放应满足《畜禽养殖业污水排放标准》(GB18596)的规定。
地处沿海地区的村庄与集镇,应同时制定保护海洋环境污染治理的措施。
4.1.4 对符合地方环境保护部门排污许可证规定但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污水,应实施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制度,并对有排污量削减任务的企业实施该污染物排放量的核定制度。4.1.4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确定,一方面要服从并执行国家实施环境管理的总量控制方案,体现宏观的区域性污染物排放量控制要求;另一方面服从于满足本地环境质量的要求,把污染量分解到各个污染源,便于村庄与集镇污水排放管理。
4.2 辖区水体污染防治
4.2.1 辖区内的水体涵盖以下对象:水域范围全部位于村庄与集镇辖区内的河流、湖泊、池塘、渠道、水库等完整的地表水体和地下水体。对于境内完整水体,村庄与集镇应制定系统的污染治理专项规划。
4.2.1 水体污染防治最大的困难就在于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导致水体中的各类污染物不能像固体废弃物一样比较方便地进行稳定的定点监测和统一管理。但是如果将水域范围和行政范围相结合,把规划水体划分为辖区水体和流经水体,可以将污染防治管理目标尽量细化。在规划中针对不同性 质的水体明确相应侧重点有利于环境管理的有效展开。辖区内的完整水体(湖泊、水库等),从规划布局、排放现状、目标预测、污染监测、控制与治理等水体污染防治的整个流程都可以集中到当地的环境保护规划中实现。因此,辖区内的水体污染防治必须涵盖以上各项内容。
4.2.2 辖区内水体的污染防治主要针对以下类别的污染源:工业废水、村庄与集镇生活污水、农田径流、畜禽养殖废水
4.2.2 近年来,乡镇工业污染源排放量迅速增长,主要污染物占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量的比重快速上升,已经成为全社会污染物增加量的主要来源之一。乡镇工业在农村造成的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制约村庄与集镇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了乡镇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因此,控制工业企业的工业废水,是解决村庄与集镇水环境问题的关键。
同时,村庄与集镇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辖区内人口数量迅速增加,居住越来越集中,供水、排水系统正在逐步完善,集中排放的生活污水量越来越大,逐步成为恶化村庄与集镇水域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农业污染是影响村庄与集镇水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传统农业的施肥方式、灌溉方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我国大多数村庄与集镇农业仍然采用大量施用化肥、土地漫灌等经营方式,造成农田退水中营养物质浓度非常高。而且,农业污染不仅仅对于村庄与集镇水域,甚至对于各大江河湖泊的水质已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农业灌溉所带来的面源污染,目前已经成为村庄与集镇污染防治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
同时,伴随着我国畜禽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很大一部分的畜禽养殖企业逐步集中布局到乡村。一方面,的确推动了村庄与集镇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比较集中的畜禽养殖业污染。
4.2.3 辖区内水体环境保护规划的基本流程必须符合《小城镇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导则(试行)》,水环境保护的基本目标应满足国家相关环境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标准的要求,具体可参照《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试行)》的要求。
4.2.3 做好村庄与集镇水环境保护规划是进行其辖区水环境污染防治的前提。水环境保护规划主要是通过对村庄与集镇所处流域的水环境问题现状分析和环境质量预测,根据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保证水资源的永续利用,确定一定时期内的水环境保护目标,对环境保护工程和环境管理措施进行统筹设计与安排。规划的技术流程包括分析水环境现状、预测水环境质量、确定规划目标、制定规划方案和提出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等五个 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 /T1484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及相关行业水污染物排放国家现行标准是村庄与集镇环境保护规划的基本依据。根据科学性、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有条件的村庄与集镇,其水环境保护规划可以参照《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试行)》的要求。
4.2.4 污染治理现状分析应包括:工业企业废水排放与处理现状、生活污水排放与处理现状、排水设施建设状况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情况等。
4.2.4 对于有条件的地区,污染治理现状分析还应包括村庄与集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调查,主要包括污水管网普及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情况、居住区污水处理方式等。
4.2.5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田径流、畜禽养殖等各类污染源调查后应确定以下内容:排污量较大的重点污染源、各类废水占村庄与集镇总体废水排放量的比重、各类污染占村庄与集镇污染负荷的比重、各类污水的入河规律及其环境影响特征等。
4.2.5通过对工业污染源排放、管理以及治理现状的调查分析,最终要确定重点工业污染源、主要污染行业和重点控制区,并预测其发展趋势。
生活污水的排放量调查一般采用系数估算法,即通过人口乘以人均排污系数进行估算。对于其污水处理设施调查应包括:化粪池分布、居民区污水处理设施、村庄与集镇集中污水处理设施等。
农业面源污染调查要确定:农业种植业化肥施用量、化肥流失量、农业退水特点、退水中污染物特性等。
畜禽养殖业的调查应选取城镇最具有典型意义的畜禽养殖企业进行调查。
4.2.6辖区内的污水监测点布局应包括:各个水环境功能区交界处设置监测断面,监测各个功能区的水质情况;村庄与集镇集中饮用水源地的湖泊水库设置监测断面,监测饮用水源水质情况;乡镇企业和生活地下水取水点采取水样,监测村庄与集镇地下水水质情况。其中,湖泊、水库的监测取样点布设密度在1km2布设1个到6-7 km2 布设1个的范围内 变化。
4.2.6本条说明了村庄与集镇水环境质量调查过程中取样监测点布设应该考虑的几个基本原则。由于辖区水体具有流动性不大、自净能力较弱等特点,各监测取样点的选取必须能够全面及时的反映该类水域的排污现状和污染状况,以便及时的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4.2.7合理规划村庄与集镇的工业、农田种植业、畜禽养殖业的产业布局,推行清洁生产工艺,节约用水,积极推行废水资源化。
4.2.7 从村庄与集镇当前的水污染状况来看,工业污染源仍是主要的。预防为主的源头控制应该是村庄与集镇污水防治的主体。在工业企业的规划布局中,应充分考虑工业结构的合理设臵,不能片面追求高产值而以环境的破坏为代价。应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当地的实际发展前景,合理发展适宜的工业、畜禽业,逐步淘汰或者限制发展耗水量大、水污染物排放量大的行业;积极发展对水环境危害小、耗水量小的高新技术产业;不使用有毒原料,以无毒无害原料代替有毒有害原料。
改革生产工艺,推行清洁生产。合理利用资源、改善生产工艺和设备、组织厂内物料循环利用、产品体系改革和末端治理均是清洁生产的重要环节。企业清洁生产,减少污染负担,体现了污染预防的思想,是工业企业的正确发展方向。
4.2.8 优化工业排污口分布,合理调整水域的纳污负荷,将污染负荷引入环境容量较大的水体。
4.2.8 排污口的布局应该结合环境容量的要求设臵,鼓励分散的、科学的排放,限制密集式排放,做到排放科学、合理。
4.2.9 采用农田改造、合理施用化肥农药、提倡施用有机农肥、加强节水农业灌溉工程建设、控制农田排水以减少面源污染。
4.2.9 农田排水等面源污染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来源。控制了农田排水面源污染可以有效地缓解村庄与集镇水体污染现状。使用农药时,应当符合《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4285)。当地农业管理部门应指导农业生产者科学、合理地施用化肥和农药,控制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运输、存贮农药和处臵过期失效农药,必须加强管理,防止造成水污染。
向农田灌溉渠道排放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应当保证其下游最近的灌溉取水点的水质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防止污染土壤、地下水和农产品。4.2.10村庄与集镇中心区应建设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系统,但其末端处理设施不宜设在中心区。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选择合适的处理工艺,有条件的地区应逐步建立并完善污水处理收费制度。
4.2.10 建设村庄与集镇污水处理设施是解决村庄与集镇水环境污染的最终出路。一般污水处理程度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处理,目前污水处理的工艺和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考虑建设成本和运行费用,村庄与集镇可以选择合适的处理工艺,并逐步建立配套的污水处理收费机制,保证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
4.2.11畜禽养殖企业要规范污水排放去向,采取必要的防渗措施并对排放污水进行适当处理。
4.2.11畜禽养殖企业要尽可能减少污水量并规范污水排放去向,有条件时就地进行处理,条件不具备或污水量很少时可集中处理,以避免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
4.2.12实施了围网养殖的河流、湖泊和池塘要适时采取清淤和人工复氧措施,减少水体的内部污染。
4.1.12 围网养殖会使河流、湖泊和池塘中的营养物质大幅度增加。由于大量的污染物沉积在水体内,长期以往,即使入水的污染物负荷得到有效控制,底泥释放的污染物仍会大大降低水体的环境容量。人工清淤和复氧措施有助于加强水环境自净能力,提高环境容量。
4.3 流经水体污染防治
4.3.1 流经水体涵盖以下对象:水域范围跨域一个以上村庄与集镇行政区划的河流、湖泊、池塘、渠道、水库等地表水体和地下水体。
4.3.1 流经水体和辖区内水体存在很大的区别。由于水体流经多个行政区域,其源头排放和污染治理往往不能统一到单一的管理机构。流经水体污染防治必须在上级政府及主管部门的协调下进行区域综合整治。村庄与集镇环境保护规划应明确进行协同、配合的范围与职责。
4.3.2 上下游跨行政区域管理水域应坚持统筹规划的原则,在上级主管部门协调下制定全局性、协调性的产业布局和水污染防治规划方案。4.3.2 合理的产业布局是有效预防跨区域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前提。大型的重污染型乡镇企业应尽量避免设臵在上游水域。各类行业的格局设臵在以当地的城市发展规划和经济发展目标为基础的原则上,必须遵循全流域环境协调保护发展的原则。禁止以破坏邻域水体为代价,发展本地经济的情况发生。
防治水污染应当按流域或者按区域进行统一规划。跨区域水体所在的村庄与集镇的水环境污染防治规划必须服从区域环境保护规划,应充分考虑区域环境的整体协调性,在上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协调下会同其上下游邻近区域统一制定。
4.3.3 村庄与集镇应按已划定的水环境功能区域执行相关的水环境保护标准。
4.3.3 水环境功能区划分及其环境质量保护应坚持与工业布局、执行排放标准、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紧密结合的原则。水环境功能区划分应与陆上工业布局、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相结合,将区域污染源达标排放方案、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实施方案与地表水保护区水质目标的实现相结合.使保护区的划分与区域总体规划相协调。
国家现行的水环境保护标准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
4.3.4 水环境功能区的划定要求是:保证排放的水污染物在水环境功能区边界处已经达到足够的稀释倍数(一般10倍以上),在功能区边界处能够达到相应的功能标准。若上游为低功能区,下游为高功能区,期间应留有足够的过渡带,过渡带长度应保证水质恢复到高功能区标准。4.3.4 本条说明了水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在辖区内,以饮用水源保护区为重点保护目标,判断混合区范围是否侵占其他功能区,高、低功能区之间是否留有足够的过渡区衔接,具体应参照相关的国家现行标准。
4.3.5 村庄与集镇各类水域环境功能区的水质应满足以下标准: 1 自然保护区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Ⅰ类标准。
2在饮水源地取水口附近划定的水域和陆域为一级保护区,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在一级保护区以外划定的水域和陆域为二级保护区,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3珍贵鱼类保护区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一般鱼类用水区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
4工业用水区的水质以满足地表水的生态保护要求、下游水环境功能区高功能用水的水质要求为依据,一般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Ⅳ类标准。5农业用水区的水质以满足地表水的生态保护要求、下游水环境功能区高功能用水的水质要求为依据,严于农业灌溉用水区的标准,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Ⅴ类标准。
6景观娱乐用水区水质最低要求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Ⅴ类标准。
4.3.5 为了保护自然资源,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区域,由县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划出一定面积的陆地和水体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称为自然保护区。
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划定的城镇饮用水集中式取水构筑物所在地表水域及其地下水补给水域、地下含水层的某一范围称为饮用水源区。
珍贵鱼类保护区主要包括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一般鱼类用水区包括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
各工矿企业生产用水的集中取水点所在水域的指定范围称为工业用水区。
灌溉农田、森林、草地的农用集中供水站所在水域的指定范围称为农业用水区。
具有保护水生生态的基本条件,供人们观赏娱乐、人体非直接接触的水域称为景观娱乐用水区。
4.3.6 上下游跨行政管理水域应规定跨界控制断面的水质要求和允许排污总量指标。在流经水体的进出段面设置检测点,监测过境河流水环境状况。对具有生物富集、环境累积效应的有毒有害物质,应在上游严加控制。
4.3.6此条说明了跨行政区域水体的管理在水质要求和排污管理上必须遵循区域水体统筹考虑的原则。对于进入水体的质量要求,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 /T1484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及相关行业水污染物排放国家标准威依据,严格把关。
4.3.7 合理利用环境自净能力,将各种污染防治方式有机组合:利用荒 滩地、草地等处理废水,合理分配污染负荷。
4.3.7 在加强污染控制的同时,要采取各种可能的措施,提高并合理利用水环境容量,提高水环境自净能力,为区域发展提供更多的环境资源。
4.3.8 对于具有围网养殖的河流水域,应进行阶段性的人工清淤;对于具有航运功能的河流,应严格控制船舶污染。
4.3.8 条说明了流经水体可能出现的特殊污染问题及其缓解措施。除了人工清淤,人工复氧和污水调节也是提高流经水体水环境容量的有效措施。人工复氧是借助安装一定的增加河流溶解氧浓度的装臵或修建一定的水利设施来提高河水中溶解氧的浓度,达到改善水生态、为鱼虾和水生植物生长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加强水环境自净能力,实现提高水环境容量的目的。在河流环境容量低的时期(枯水期),用污水池或污水坝把污水暂时拦蓄起来,待河流的纳污能力较高时释放,利用污水入河的丰枯调节,达到改善河流枯水期水质的目的。污水池要采取—定的措施,避免产生恶臭,避免污染地下水。
大气污染防治规划 5.1 企业废气污染防治
5.1.1 村庄与集镇应按划定的大气环境功能区域执行相关的环境大气污染防治标准。
5.1.1 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和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污染物进入大气后,大气能够通过各种方式摆脱混入的混合物而恢复其自然组成,这个过程即为大气的自净过程。村庄与集镇规划区内的自然环境特征如地形、地貌、气候、气象条件和土地利用状况对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及净化作用产生影响。
正确划分大气环境功能区是研究和编制大气污染防治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也是实施大气环境总量控制的基础前提。大气环境功能区是因其社会功能不同而对环境保护提出不同要求的地区。
根据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的规定要分别为一、二、三类功能区。各功能区分别采取不同的大气环境标准,来保证这些区域社会功能的发挥,同时有利于实行新的环境管理机智。具体的划分方法和原则应参照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的规定执行。
5.1.2 按照企业大气污染源的分类进行污染源调查,明确规划区内现有的主要的污染源和污染物。
5.1.2 污染源是指排放大气污染物的设施或指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建筑构造(如车间等)。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种类、数量以及排放方式、污染源位臵,直接关系到其影响对象、范围和影响程度。企业污染源的调查要按照国家的统一要求进行。
5.1.3 以村庄与集镇大气环境特征调查和大气环境功能区划为基础,根据规划期内所要解决的主要大气环境问题和村庄与集镇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需要制定村庄与集镇大气污染防治规划的目标。
5.1.3 制定大气污染环境保护规划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定的环境目标。所 以,制定科学、合理的大气污染防治规划目标是编制大气污染防治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大气污染防治规划的目标应包括大气环境质量目标和大气环境污染总量控制目标。
5.1.4 实行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严格按照排污许可证规定的范围、数量及有关要求排污。
5.1.4 由于村庄与集镇规划区域内允许的排放总量有限,所各乡镇企业单位必然有自己的排污份额,排污许可证能够建立起一个环境容量有偿使用机制,使区域经济效益最好,污染削减费用最小,但在规划、分配排污份额的时候要兼顾公平合理的原则。
5.1.5 必须重视并合理安排工业企业和禽畜养殖企业等的行业布局和空间分布。凡向大气排放污染物质的企业,应设在当地夏季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和河流的下游,并应符合村庄与集镇规划卫生标准的相关规定,与建筑住宅用地保持相应的卫生防护距离。
5.1.5 编制村庄与集镇大气污染防治规划时必须严格遵守国务院《关于加强乡镇、街道企业环境管理的规定》,合理安排乡镇企业的布局。
工业布局是村庄与集镇大气污染防治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必须综合考虑当地的产业结构现状,自然地理状况,环境承载力,文化传统,生活习俗以及发展趋势,制定出最佳方案。
根据国家村庄与集镇规划卫生标准中的相关规定,严格在产生有害大气污染物质的乡镇工业企业和畜禽养殖业等单位与住宅用地之间设臵卫生防护距离。畜禽养殖业还应符合《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HJ/T81)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标准的相关规定对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大气物质和恶臭气体进行防治。
5.1.6 应完善村庄与集镇区域内(重点是中心区内)的绿化系统,发展植物净化。
5.1.6 植物具有美化环境、调节气候、截留粉尘、吸收大气中有害气体等功 能,可以在大面积范围内,长时间地、连续地净化大气,尤其是在大气中污染物影响范围广、浓度比较低的情况下,植物净化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在大气污染防治规划中应考虑的植物净化作用,完善绿化系统。
5.1.7 在编制大气污染物质防治规划时应考虑调整乡镇企业的发展方向,严格控制新的污染源。
5.1.7 应严格遵守国家关于“不准从事污染严重的生产项目,如土法炼焦、有色金属冶炼、土法炼硫等项目“的规定,应改变工业企业发展方向,逐步或立即关停对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重点发展和支持带动农业生产的项目。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关于“所有新建、改建、扩建或转产的乡镇、街道企业,都必须填写《环境影响报告表》”的规定,严格控制新的污染源。
5.1.8 企业应对现有的生产设备和工艺进行改造和升级,推行能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清洁生产工艺,坚持从源头减少大气污染物的产生,促进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
5.1.8 清洁生产是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便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由于清洁生产倡导在污染物产生之前予以削减,不仅可减轻末端处理的负担,同时污染物在其成为污染物之前就是有用的原材料,减少了产生就相当于增加了产品的产量和资源利用率。为实现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目标,必须加强对企业的技术和生产工艺的改造和升级换代,推行清洁生产。
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水污染有很大的不同,污染物一经产生排放到大气环境中,就很难或不可能再收集、处理和处臵。因此,对于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污染大气的物质,要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对于工艺设施落后,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应在上级环境保护部门监督管理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的有关规定限期推行清洁生产。
5.1.9 企业应改变能源结构,加强燃煤管制。不得将硫份高于0.8%、灰份高于25%的原煤作为燃料直接燃烧。
5.1.9 能耗大、污染高的燃料在农村地区的广泛使用,往往是造成环境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在燃料使用方面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改变现有燃料结构,鼓励使用新能源,改变煤燃烧方式,加强燃煤管制。任何单位和个人 不得将硫份高于0.8%、灰份高于25%的原煤作为燃料直接燃烧,由于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过去和现在仍以燃煤为主,而含硫超标的煤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硫化物污染大气、产生酸雨。因此,必须加强燃煤管制,防止烟气中硫含量超标。
5.1.10 企业在人口集中地区存放煤炭、煤矸石、煤渣、煤灰、石灰、必须采取防燃、防尘措施,防止污染大气。
5.1.10 工业企业的土法炼硫、炼焦、窑业、小化肥、水泥厂、玻璃厂、陶瓷厂等行业,在施工生产中往往需要堆积大量的生产原料和产品废料,如煤炭、煤矸石、煤渣、煤灰、石灰等,这些物质不仅易燃而且遇到气候变化,易产生大量的灰尘,污染空气环境质量。必须对其管理作出相应的防护措施。
5.1.11 向大气排放污染物质的单位,必须采取防治大气污染的措施,严格限制向大气排放含有毒物质的废气和粉尘;确需排放的,应当经过净化处理。建设项目在投入或者使用之前,其大气污染防治设施必须经过环境保护部门检验,达不到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规定的要求的建设项目,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5.1.11 本条采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关于大气污染防治的设施管理的相关规定对村庄与集镇企业对其产生的大气污染物质进行防治措施做了要求。
5.1.12 企业排放的污染物的排放浓度应符合相关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的规定。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的,应按国家规定交纳超标准排污费,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事业单位要限期整改。
5.1.12 村庄与集镇的大部分面积为农作物种植区,而农作物对二氧化硫、氟化物等大气污染物质比较敏感,有最高允许浓度值,超过此浓度限值就会对农作物产生伤害。为维护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保护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农畜产品优质高产,因此企业排放的污染物不仅应符合《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等国家防治大气污染相关标准的规定,而且其污染物的排放浓度还要同时符合《保护农作物最高允许浓度》(GB9137)关于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的规定。5.2 生活废气污染防治
5.2.1 生活废气污染源的调查应涵盖生活废气和交通废气。5.2.1 生活污染源SO2和烟尘年排放量主要内容包括:①调查近五年的生活能耗及人均生活能耗②估算SO2及烟尘的年排放量等。一般不调查生活污染源的排污分担率;交通污染源调查主要内容包括:道路扬尘、氮氧化合物、铅、CO等农用车和摩托车等汽车交通污染源带来的污染物。
5.2.2 调整村庄与集镇生活能源消费结构,不宜使用含硫超标的煤炭等能源。
5.2.2 由于我国煤炭资源丰富,我国能源结构一直以煤炭为主,并且由于燃烧设备落后,能源利用效率低,而以上两点正是造成我国严重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可以说燃煤是造成我国大气污染的根本原因,而含硫超标的煤燃烧产生的硫化物等污染物对大气的污染更严重。
5.2.3 指导农村居民对土灶进行改造,提高其燃烧作物秸秆时的利用率。5.2.3 大部分土灶由于结构不合理,作物秸秆燃烧时大部分的热量随着烟气而散失。因此,改变土灶结构,对于村庄与集镇大气污染防治具有重要的作用。
不应在农田中对作物秸秆进行燃烧,严禁在飞机场附近和高速公路沿线焚烧作物秸秆。有条件、机械化程度高的地区宜让作物秸秆粉碎还田,提高土壤肥力。因为农作物秸秆在农田燃烧不但会对大气造成污染,而且会造成农田土壤板结,不利于作物的生长繁殖和农村生态环境,在飞机场附近和高速公路沿线燃烧秸秆还会引发重大的交通事故。
5.2.4 制定规划应从充分利用当地环境资源条件出发,鼓励和帮助规划区内居民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使用清洁能源如:沼气、风能、太阳能等。5.2.4 目前,广大农村地区主要采用的清洁能源以沼气和太阳能为主。由于清洁能源在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或很少产生大量污染大气和环境的物质,而且使用成本低,经济负担小,使用方便,所以应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适当鼓励和发展清洁能源。
5.2.5 按照“拆小并大、拆炉并网、集中供热”的原则,在北方村庄与集镇积极推行集中供热。
5.2.5 集中供热能够提高燃料的利用率,节约能源,减少锅炉废气排放对大 气的污染。锅炉废气的排放应符合《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W 13271)的相关规定。
5.2.6 在中心区范围内,对汽车、农用车、摩托车、小型机动船舶等交通工具上路、运行应依据相关标准,加强对其尾气排放的达标管制。5.2.6 村庄与集镇交通废气主要来自于小型机动车、摩托车和拖拉机农用车等,而这些车辆的尾气排放往往是污染物浓度较大,严重影响周围的空气环境质量,必须加强对此类移动污染源的排放管制工作。具体应参照《车用汽油机排放标准》(GB14761.2)、《摩托车排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621)和《农用运输车自由加速烟度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GB 18322)等国家现行标准的相关规定。
5.2.7 车辆运输、装卸、贮存散发有毒有害气体或者粉尘的物质时,必须采取密闭措施或者其他防护措施。
5.2.7 车辆在运输粉尘性物质如水泥和散发有毒有害气体的物质时,若不采取密闭措施,在其运输、装卸、贮存活动过程中这些物质就会泄露而污染大气环境,并且对行人和周围居民的健康产生危害。
5.2.8 村庄与集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和设备在运行中应防止产生恶臭物质而污染大气。
5.2.8 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粉尘、臭气的污染防止应参照《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等国家现行技术标准及《全国优美乡镇考核标准》的有关规定。
5.2.9 禁止在焚烧处理设施以外的地方焚烧生活垃圾,禁止在室外焚烧沥青、油毡、橡胶、塑料、皮革以及其他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特殊情况下确需焚烧的,须报当地环境保护部门批准。
5.2.9 生活垃圾成分复杂,焚烧生活垃圾、沥青、油毡、橡胶等物质不仅灰产生有毒有害的烟尘,而且会产生含二恶英等致癌物质的恶臭气体,严重污染大气环境和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其污染防止应参照《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等国家现行技术标准及《全国优美乡镇考核标准》的有关规定。
5.2.10 村庄与集镇医院废弃物的焚烧必须与生活垃圾的焚烧分开,确保 消毒灭菌,不造成空气环境卫生的污染。
5.2.10 医院的医疗废弃物含有大量的病原菌、病毒和有毒有害物质,若和生活垃圾一起混合处理时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必须单独焚烧处理,并符合《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4),医疗废物转运车要符合《医疗废物转运车技术要求(试行)》(GB19217);医疗废物焚烧设备要符合《医疗废物焚烧炉技术要求》等国家现行标准的的规定。
5.2.11 对于从事饮食业的个体工商户,其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必须达到相关油烟排放标准。
5.2.11 本条对于村庄与集镇从事饮食业的个体户的经营活动进行了规范,其排放的最高油烟浓度和油烟净化设施的最低去除率等指标的要求可参照《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GWPB 5)的规定。
6 噪声污染防治规划 6.1 企业噪声污染防治
6.1.1 村庄与集镇应按已划定的声环境功能区域执行相关的环境噪声标准。对于未划分声环境功能区的乡村生活区域,其环境噪声最高限值参照执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中的I类标准值;在该类区域的工业噪声污染源的噪声排放限值执行《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 12348)的I类标准。
6.1.1 企业噪声是指企业和其他单位在生产及科研活动中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一切产生企业噪声的单位,都必须采取有效的噪声控制措施,使其周围地区生活环境符合相应的国家或地方环境噪声标准。企业噪声污染防治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 12348)及相关国家和地方的噪声排放标准。
6.1.2 一切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企业单位及个体工商户,不应引进新的噪声超标设备,对原有设备应进行合理布局,采用有效的噪声控制和治理措施,减轻环境噪声污染,达到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排放标准,并使其周围地区生活环境符合相应的区域或地方环境噪声标准。
6.1.2产生噪声污染的企业单位都有责任制定并实施噪声污染控制方案,可从声源上降低噪声和从噪声传播途径上降低噪声,坚持针对性、经济合理性和技术合理性原则,如采用低噪声设备,改进工艺,并采取吸声、消声、隔声、隔振和阻尼减振等治理措施减轻其对周围环境的噪声污染。
6.1.3 工业区与居民区之间应有一定间隔并设置绿化隔离带。6.1.3 隔离带间距与噪声源强成正比例关系,可参考附录A。
6.1.4 可能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企业建设项目,其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启用。6.1.4 对环境噪声污染的进行管理过程中,也必须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防治设施没有建成或者虽已建成但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的,该建设项目不宜投产或者使用。6.1.5 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企业单位,必须依法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办理排污申报登记,如实提供所需资料,并接受环境保护部门的现场检查。6.1.5 对企业单位噪声调查的重点是位于居民住宅区内或其附近的工厂、车间及其从事经济活动所在地。对有噪声扰民事件发生的工厂,必要时应进行实地测量,了解其污染程度、已采取或计划采取的噪声污染治理措施及其效果。
6.1.6 环境噪声的排放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要求。超过标准的,按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并由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直接对其做出限期治理决定。
6.1.6 对环境噪声污染的进行管理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排污收费制度、限期治理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申报登记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等环境管理制度。
6.2 生活噪声污染防治
6.2.1 生活噪声是指人为活动产生的除工业噪声、交通噪声、施工噪声之外的影响四邻生活环境的噪声。主要包括街道、广场和建筑物内部各种生活设施、娱乐设施、社会活动等产生的干扰居民生活和日常工作的声音。6.2.1 本条对本章所涉及的生活噪声的定义给予了解释说明。
6.2.2 村庄与集镇的道路布置应该符合当地的环境保护规划要求,汽车专用公路及一般公路中的二、三级公路,应避免穿越村庄与集镇中心区,机动车道应避免穿越住宅区,原有的不合理道路应进行改造整修,村庄与集镇规划区范围内的重要道路应设置林木隔声带或设置隔声屏障。
村庄与集镇道路可分为四级,其规划的技术指标参考附录B。
6.2.2 村庄与集镇的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应该满足立足现在,兼顾长远的要求,从规划做起,做好村庄与集镇的道路规划工作,并对原有的道路进行合理的整修,融近期和远期计划于一体,以保证居民的正常作息时间不受干扰。村庄与集镇道路规划的技术指标及其道路系统组成的规定参照《村庄与集镇规划标准》(GB50188)。
6.2.3 不宜在村庄与集镇中心区使用高音广播喇叭和广播宣传车;禁止一切单位在居住区使用高音喇叭。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的集会、游行和宣传以及为抢险救灾等紧急情况除外。6.2.3 村庄与集镇中心区不宜(居住区严禁)在室外使用广播喇叭等各种高音器材,商业服务单位和个体商贩不得在城区内用广播的方式招徕顾客。但属于下列情况者,允许在一定时间内使用: 各级人民政府批准的集会、游行和其他庆祝活动;课、工间操; 火车站、飞机场、体育场以及道路交通的疏导; 抢险救灾等紧急情况。
6.2.4 在村庄与集镇中心区建设有可能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饮食服务业、文化娱乐业和修配加工业,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环境噪声污染的措施,使其边界噪声达到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严格控制夜间经营时间。以上行业均不得在可能干扰学校、医院、机关正常学习、工作秩序的地点设立。
6.2.4 在对村庄与集镇中心区环境噪声进行控制的同时,应强化在居民区、学校、医院附周遍的管理:不得新设歌厅、舞厅等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对于上述地区已建成的营业性饮食、服务单位和娱乐场所,其边界噪声必须符合国家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居民区内有噪声排放的单位,必须采取相应的隔声措施,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噪声排放标准,并严格限制夜间工作时间;在经营活动中使用空调器、冷却塔等可能产生环境噪声的设备、设施的单位应采取措施,使其场所边界噪声不超过国家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对违反上述规定造成严重环境噪声污染的单位,当地环保部门应依法责令其限期治理;对经限期治理逾期仍未达到环保要求的单位,除按国家规定收取超标准排污费和处以罚款外,当地环保部门应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报告,按照规定的权限,责令其停业、搬迁或关闭。同时,由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其依法办理变更登记或注销登记。
6.2.5 禁止午间和夜间在住宅区内进行噪声扰民活动或作业等。在其他时段内作业的,应当采取噪声控制措施,减轻、避免对周围居民造成环境噪声污染。任何家庭和个人应该控制使用的发声设备的音量,保证不干扰周围居民正常生活。
6.2.5 在已竣工交付使用的住宅楼宇内,十二时至十四时、二十二时至次日七时,禁止使用电钻、电锯、电刨、冲击钻等工具从事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室内装修、家具加工等活动。生活区内禁止任何居民家庭和个人在午间和夜间使用音响设施、振动发声设备等进行噪声扰民的家庭室内娱乐活动;其余时间内使用时,应当控制音量或采取其它有效措施,使其声响不得妨扰四邻。
6.2.6 从事汽车、摩托车修理和其他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作业,噪声排放必须符合国家标准。
6.2.6 严格控制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从事汽车、摩托车修理作业。经核准设立的,不得在十二时至十四时、二十二时至次日七时进行调试发动机等造成噪声污染的作业。
7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 7.1 企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7.1.1 村庄与集镇企业固体废弃物包括在企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和畜禽业的废渣。
7.1.1 本条对本章所涉及的企业固体废物的定义给予了解释说明。一般工业废弃物是指未被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5085-1996)、《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GB 5086)、《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测定方法》(GB/T 15555)来判定不具有危险特性的工业固体废物。在村庄与集镇范围内,作为固体废弃物污染源的乡镇企业类型主要是采矿业、冶炼业和轻工业产品制造加工业。畜禽业废渣的具体成分主要包括:养殖场外排的畜禽粪便、畜禽舍垫料、废饲料、及散落的毛羽等固体废物。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我国畜牧业得到迅猛发展,大大改善了市民的“菜篮子”,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伴随“菜篮子”工程建设与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在大、中城市周边城郊地区和乡村地区建设了一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以及畜禽专业养殖区、专业村和专业户,产生的废渣、臭气和污水随意排放,对农村生态环境成了巨大的压力。尤其是畜禽养殖业的废渣污染已经成为影响其持续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因此,加强畜禽养殖业的污染防治与环境管理已成为现阶段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之一。
7.1.2 企业布局规划应纳入村庄与集镇建设发展规划之中。企业选点应尽量集中到环境容量相对较大的区域,远离居民区以及学校、商铺等地。7.1.2 布局是否合理,是影响企业污染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乡镇工业企业的布局应与村庄与集镇建设发展规划结合进行、把乡镇工业企业的建设规划纳入村庄与集镇建设规划中。乡镇工业企业的布局首先应符合上一层次环境功能区规划,其次应注意使潜在污染影响较大的企业应尽量远离村庄与集镇居民以及学校、商铺等地。
7.1.3 合理调整企业的发展方向和产业结构。立足于农业,服务于农业,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的储藏、包装、运输、供销等无污染或少污染的服务业。
7.1.3 当企业技术工艺落后、设备简陋、资金紧缺时,其防治污染的能力也 差。因此,应大力发展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行业、项目及产品,严禁致癌、致畸、致突变及剧毒等严重污染危害的项目和产品;严控有较重污染的项目、产品和原料。总之,工业企业的发展要重视环境保护的要求,优先发展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行业,严格限制有污染或严重污染行业。
7.1.4 产生固体废物的工业企业和畜禽业应当建立、健全污染环境防治责任制度,采取防治企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措施。7.1.4 各类企业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排放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相关行业的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企业的领导应成为污染防治的责任人;应将企业污染防治工作纳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之中;应把污染防止的各项任务分解到生产的各个环节、各个岗位。
7.1.5 禁止无排污许可证或不按经营许可证规定从事排放大量企业固体废物的经营活动。
7.1.5 产生企业固体废物的各企事业单位必须按照相关规定,向所在地环境主管部门提供企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流向、贮存、处臵等到有关资料,进行申报、登记。固体废物外排处臵时,必须委托具有专业资质并获环保部门特许经营的单位处臵。
7.1.6企业应当合理选取择和利用原材料、能源和其他资源,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减少企业固体废物产生量。
7.1.6制定企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规划时大力推广能够减少固体废物产生量的先进生产工艺和设备,公布限期淘汰产生严重污染环境企业固体废物的落后生产工艺、落后设备的名录,以推动企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
7.1.7 企业固体废物必须有固定的排放、处置场所。如有特殊原因,则应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设置临时性的排放场所。
应当提倡并鼓励建设跨(村、镇)行政区划的区域性固体废物排放、处置场所。
7.1.7 企业固体废物的固定排放处理场地要纳入村庄与集镇总体规划,经相关主管部门批准后,有计划地征用,并由环境部门负责管理。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准占用场地和损坏场地设施。对临时性排放场地,当地环卫部门应当建立排放档案,登记排放单位、排放种类、排放量、排放时间。临时性排放场地使用完毕后,所在地区环卫部门应向本区域环保部门备案。
为了提高设施的使用率与规模效益,应当提倡并鼓励建设跨(村、镇)行政区划的区域性固体废物排放、处臵场所。
7.1.8 露天贮存冶炼渣、化工渣、燃煤灰渣、废矿石、尾矿和其他工业固体废物的,应当设置专用的贮存设施、场所。
畜禽养殖业废物的储存、处理场所应专门设置。
7.1.8 建设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臵的设施、场所,必须符合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相关行业的环境保护标准。畜禽养殖业废物的储存、处理、排放应符合《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HJ/T81)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7.1.9 固体废物排放、贮存场所的废弃物应及时清运,避免积存。运输车辆要做到运载适量,封闭运输,避免运输过程尘屑撒落、污水滴漏,严禁乱排乱卸。
7.1.9 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臵固体废物的单位于和个人必须采取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或者其他防止污染环境的措施。不得在运输中沿途丢弃、遗撒固体废物。
7.1.10 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的贮存、处置场所不得混入生活垃圾和危险废弃物。
7.1.10 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危险废物等具有不同组分及理化特性,其运输、贮存、处理、处臵也有相应的规定或要求。因此,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贮存、处臵场所不得混入生活垃圾和危险废弃物。
7.1.11 畜禽养殖场应远离村庄与集镇的中心区,其场区边界与居民区、学校、商铺等禁建区域边界的最小距离不得小于300米。7.1.11 参照《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HJ/T81)的要求,村庄与集镇的畜禽养殖场应远离居民区、学校、商铺等地,畜禽养殖场边界与其边界的最小距离不得小于300米。
7.1.12 新建、改建、扩建的畜禽养殖场应采取干法清粪工艺。
7.1.12 畜禽养殖场采取干法清粪工艺和有效的措施将粪便及时清出,不可与尿、污水混和排出。产生的粪渣应及时贮存、处臵场所,实现日产日清。采用水冲粪、水泡粪湿法清粪工艺的养殖场,要逐步改为干法清粪工艺。
7.1.13 禁止未经处理的畜禽粪便直接进入农田或转为它用。
7.1.13 畜禽粪便必须经过无害化处理,达到《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GB7959)的要求才能进行土地利用。经过处理的粪肥作为土地的肥料或者土壤调节剂来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其用量不能超过作物当年生长所需养分的需求量。
7.2 生活垃圾污染防治
7.2.1 生活垃圾的排放应指定固定的垃圾容器或者生活垃圾排放点,严禁乱丢乱倒垃圾。7.2.1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在生活垃圾的污染防治管理上存在的严重的隐患,缺乏固定的垃圾收集点、收运设施欠缺、设施的密闭化和机械化程度低、设施不配套而且缺乏专人管理。由于许多村庄与集镇缺乏垃圾收集桶、果皮箱等必要设施,居民习惯于生活垃圾任意倾倒在街头巷尾、房前屋后,甚至到入河涌等水体。不仅给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而且还严重影响的当地的环境质量,造成了水、大气和土壤等多种环境污染问题。
设定固定的垃圾收集点,有助于村庄与集镇居民集中排放生活垃圾,避免过于分散的点源污染,而且有助于后续的垃圾集中清理、运输和处理。
7.2.2.垃圾收集点应规范卫生保护措施,防止二次污染。蝇、蚊孳生季节,垃圾收集点应定时喷洒消毒、灭蚊蝇药物。
7.2.2 由于村庄与集镇垃圾收集点一般采用垃圾桶或敞开式垃圾坑代替,其容积有限,往往缺乏专人管理,容易又成为新的污染源,带来二次污染。因此,垃圾收集点必须做好相应的卫生管理保障措施,做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避免垃圾堆积;确保存放生活垃圾的设施、容器必须完好,外观和周围环境应当整洁;避免垃圾散落和污水积留,无恶臭,基本无蝇;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任意搬动、拆除、封闭和损坏垃圾收集设施。
7.2.3 生活垃圾排放点严禁工业垃圾、医疗垃圾和危险废弃物的混入。7.2.3 受消费水平、饮食结构等因素的影响,村庄与集镇生活垃圾组分相对城市较为简单,往往采用简易堆肥或简易等方式进行处理、处臵。因此,应严禁工业垃圾、医疗垃圾等危险废物的混入,以免增加其后续处理环节的难度。
7.2.4 人畜粪便等生活垃圾宜采用制沼或堆肥的方式进行处理和利用,不
宜直接用做农肥,不得随意堆埋,严禁直接排入水体。
7.2.4 在人口集中、经济发达、排污量大、污染比较严重的农村地区,人畜粪便及污水应逐步实施集中处理;城市污水处理厂合理范围内的村庄与集镇的粪便污水应纳入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在人口密度较低、环境容量相对较高的农村区域,可采取三格化粪池、净化沼气池加氧化塘或人工湿地处理等工艺,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就地处理;有条件的可将农村净化沼气池建设与改厕、改厨、改圈结合,逐步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
7.2.5 有条件的地方,村庄与集镇生活垃圾最终处理应优先考虑堆肥,应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组织下,规划、建设跨(村、镇)行政区划的区域性垃圾卫生填埋场。
7.2.5 村庄与集镇生活垃圾要结合当地的实际状况和环境条件选择适当的垃圾处理方式,不论是采用何种方式,都要符合相应的环境卫生质量标准。
有堆肥产品应用市场时,村庄与集镇应优先采用堆肥技术处理生活垃圾。堆肥过程及产品质量应符合《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GB7959)、《城镇垃圾农用控制标准》(GB8172)等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应加强堆肥产品中重金属的检测和控制;垃圾堆肥过程中产生的渗沥水可用于堆肥物料水分调节,向外排放的,经处理应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和《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处理厂技术评价指标》(CJ/T3059)的要求;堆肥过程中产生的臭气排放应达到《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要求。堆肥过程中产生的残余物可进行焚烧处理或卫生填埋处理。
如采用填埋方式,则填埋场建设与运行应符合《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标准》(CJJ17)的相关规定。填埋作业时,应及时压实、覆盖垃圾,场区应避免恶臭。
7.2.6 推广可降解农用膜,加强农用残膜回收、利用。7.2.6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薄膜在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给农民带来了增产增收。但是随着用量的不断增大,农民的认识不够,导致农用残膜清理回收不利,土壤残留量不断增加,给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对于农用残膜,应坚持“谁污染、谁负责、谁使用、谁清除”的原则,加强残膜污染防治管理。同时,加强新型农膜的科研开发,利用天然产物和农副产品的秸秆类纤维生产农用薄膜,部分取代农用塑料;推广残膜回收机械化生产技术,自制和引进搂膜机械;搞好农膜的再生利用,防止污染转移;根据当地使用农膜的状况和用量大小建立废膜加工企业,将废物加工变成工业原料,搞再利用。
8 危险废物污染防治规划 8.1 医疗废物污染防治
8.1.1 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产生的医疗废物都必须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国家现行法规、标准的规定进行严格管理。外运处置的医疗废物必须由具有专业资质并经上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特许运营的单位统一收集、运输,集中焚烧处理。
8.1.1 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具体包括:医疗院所诊查、化验、处臵、手术和病理解剖的含毒含菌的废组织和被血或分泌物污染的污物、护理用具以及传染病区产生的污染物等,以及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医学科研、教学、尸体检查和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废物。
医疗废物污染防治必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废物集中处臵技术规范》(试行)(环发[2003]206号)、《医疗废物集中焚烧处臵工程技术规范》(HJ/T 177)等相关国家法规、环境标准为依据。
医疗废物应施行专用容器收集储存、密闭运输、集中焚烧处臵。在尚未建成医疗废物集中处臵设施期间,应按地方人民政府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过渡性处臵方案,确定医疗废物收集、运输、处臵方式和处臵单位。
8.1.2 医疗废物处理设施的选址应符合当地城镇总体规划和区域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远离居(村)民区、交通干道,其厂界与上述区域和类似区域边界的距离应大于800m;应严格遵守国家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应尽可能位于城市常年主导风向或最大风频的下风向;距离工厂、企业等工作场所直线距离应大于300m,地表水域应大于150m,并符合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不允许将医疗废物处理设施建设在地表水Ⅰ类、Ⅱ类功能区和环境空气质量Ⅰ类功能区。
8.1.2 医疗废物处理设施在消除医疗废物危险和污染的同时,也不可避免要产生次生污染,尤其是焚烧和填埋的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等污染物和次生污染物对村庄与集镇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因此,选址时要充分考虑这种污染对当地环境的影响,并应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对此种影响作出预测,为选址提供决策依据。
8.1.3 不具备集中处置医疗废物条件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自行就地处置其产生的医疗废物。自行处置医疗废物的,应当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1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具和容易致人损伤的医疗废物,应当消毒并作毁形处理;
能够焚烧的,应当及时焚烧;
不能焚烧的,消毒后集中填埋。8.1.3 一次性医疗器具如果管理不严、处理不当往往会成为传染病传播的重要途径,因此,所有一次性医疗器具用过后,必须就地消毒并销毁,严禁重复使用,不得任意外流,更不准自行出售。
依据国家相关规定,现阶段医疗废物集中处臵应采用高温热处臵技术,该技术适用于除化学性废物以外的所有医疗废物。医疗废物焚烧处理必须符合《医疗废物集中焚烧处臵工程技术规范》(HJ/T 177)、《医疗废物焚烧炉技术要求(试行)》(GB 19218)、《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W 18484)。
对于不能焚烧的医疗废物,必须消毒后集中填埋处理。固化填埋必须符合《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8)等相关标准。
8.1.4 医疗废物在贮存、交接和转运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相关国家规定,保障无流失、泄漏、扩散。
8.1.4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医疗废物的暂时贮存设施、设备,不得露天存放医疗废物;医疗废物暂时贮存的时间不得超过2天;医疗废物的暂时贮存设施、设备,应当远离医疗区、食品加工区和人员活动区以及生活垃圾存放场所,并设臵明显的警示标识和防渗漏、防鼠、防蚊蝇、防蟑螂、防盗以及预防儿童接触等安全措施;医疗废物的暂时贮存设施、设备应当定期消毒和清洁。
医疗卫生机构交予处臵的废物采用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制度,每车每次运送的医疗废物采用《医疗废物运送登记卡》管理;医疗废物运送人员在接收医疗废物时,应外观检查医疗卫生机构是否按规定进行包装、标识,并盛装于周转箱内,不得打开包装袋取出医疗废物;对于有住院病床的医疗卫生机构,处臵单位必须每天派车上门收集,做到日产日清;对于无住院病床的医疗卫生机构,如门诊部、诊所,医疗废物处臵单位至少2天收集一次医疗废物。
医疗废物运送应当使用专用车辆,运送车辆应符合《医疗废物转运车技术要求》(GB19217);运送路线尽量避开人口密集区域和交通拥堵道路;医疗废物运送车辆不得搭乘其他无关人员,不得装载或混装其他货物和动植物;车辆行驶时应锁闭车厢门,确保安全,不得丢失、遗撒和打开包装取出医疗废物;运送医疗废物的专用车辆使用后,应当在医疗废物集中处臵场所内及时进行消毒和清洁。
8.2 重金属污染防治
8.2.1 用于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林地等地的堆肥制品中的重金属含量必须严格监控。
8.2.1 堆肥处理应符合现行国家《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GB7959)中的高温堆肥卫生要求;堆肥制品应符合现行国家《城镇垃圾农用控制标准》(GB8172)的有关规定,加强堆肥产品中重金属的检测和控制。
8.2.2 严格控制城市污泥的农用,污泥农用前必须经过无害化处理。
8.2.2 本条例中所指的农用污泥包括:农田中施用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城市下水沉淀池的污泥,某些有机物生产的下水污泥以及江、河、湖、库、塘、沟、渠的沉淀底泥中污染物。污泥的无害化处理必须满足:《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GB4284),严格防治农用污泥中所含的各种重金属如镉、汞、铝、铬、砷、硼、铜、锌、镍、矿物油、苯并(a)芘对土壤、农作物、地面水、地下水的污染。
8.2.3 重金属污染严重的环境应采取改变土壤氧化还原条件、施加抑制剂等措施缓解污染。
8.2.3 大多数重金属形态受Eh(氧化还原电位)影响,改变土壤氧化还原条件可减轻金属危害。
对于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施用石灰、磷酸盐、硅酸盐等,它们与重金属污染物生成难溶化合物,降低重金属在土壤及植物体内的迁移,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8.3 放射性污染防治
8.3.1 一切伴有辐射照射的实践和设施,都应当符合实践的正当性和辐射防护最优化的原则,并确定个人所受的照射低于相应的剂量限值。
8.3.1 乡镇环境中的放射性污染的一大来源是含有辐射照射实践和设施的
乡镇企业。主要包括:生产医用产品、化妆品、家用产品和玩具的加工生产业,这些行业往往需要在生产过程中向产品中添加放射性物质,此外,有些食品加工业会销售经辐射保鲜或保存的食品。因此,凡以上伴有辐射照射的一切实践和设施的选址、设计、运行和退役,都必须遵守《辐射防护规定》(GB8703-88),严格保证操作人员和周边环境的放射性污染安全标准,同时也要严格限制加工产品中所含的放射性物质的浓度。
8.3.2 放射性废物的产生、收集、处理、运输、贮存及处置等各个环节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国家法规和标准。
8.3.2 放射性废物是指含有放射性核素或被放射性核素污染的,其放射性核素浓度或放射性活度水平大于国家规定的豁免值,且不进一步利用的任何物质。
放射性废物管理必须保证所进行的活动对居民、环境的影响及其排出的放射性和非放射性物质对环境的影响都符合国家相关法规、标准,包括《放射性废物分类标准》(GB 9133)、《辐射防护规定》(GB8703)、《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GB 14500)、《放射性物质安全运输规定》(GB 11806)等。
8.3.3 必须采取相关措施,防止废石和尾矿中的放射性有害物质对周边土壤、水源和农田造成环境污染。8.3.3 对于乡镇工业企业而言,矿产开发、冶炼中带来的各种污染尤其是放射性尾矿的危害十分普遍。一般来说,各种矿产资源开采、选矿、冶炼过程中都会产生一些无法利用的“尾矿”,对大气和水等自然环境构成污染。如比较常见的铜矿、铝矿、锌矿等,都会产生含有重金属的“尾矿”,进入人体后难以排除,导致脑血管和肝、肾疾病。目前的尾矿管理尤其是含放射性废物的污染防治亟待加强,各地矿山多数废渣多数属于顺水随意漂走,严重地污染着河流水质,威胁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生产中产生的含有放射性的有害物质必须进入尾矿设施,严禁随意排放并且要严格遵守以下相关国家法律规定:《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GB 14500)、《防止尾矿污染环境管理规定》以及不同类别矿业的放射性矿业废物安全管理技术规定。
8.3.4 高压电力线路附近应避免构建居民住宅及一切公共设施。如必需构建,则相应建筑应与高压线路应保持一定的电磁辐射防护安全距离。8.3.4 对于村庄、集镇等环境而言,高压电力线路所带来的电磁辐射是产生
放射性污染的重要来源,直接关系到村镇居民的身体健康。因此,居民住宅和相应的公共设施,规划设计时应尽量远离高压电力线路,避免建筑在其附近。具体设臵应以《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GB 9175)、《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 8702)、《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实施细则》为依据。详细设臵见附录D。
8.3.5 村庄、集镇基层组织应依照国家相关法规、标准,加强对高频电磁辐射的宣传教育,减少广播、电视、通讯设备、微波产品等电子设备在日常使用的过程中所带来的电磁辐射危害。
8.3.5 电磁辐射是指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通过空间传播的现象。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子、电气设备的投入使用使得各种频率的不同能量的电磁波充斥着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对于人体这一良导体,电磁波不可避免地会构成一定程度的危害。电磁辐射能带来一系列威胁人体健康的隐患,如破坏人体的生殖功能、诱发儿童患白血病和癌症、破坏人体的视觉系统、导致儿童智力残缺、影响人体心血管系统问题。环境电磁辐射的能量与日俱增,导致人类正生活在“电磁烟雾”中。目前,电磁污染问题已成为人们关切的环境污染问题之一。
本条中所指电磁波,主要包括长波、中波、短波、超短波和微波。其中,频率大于3-30MHz 的电磁波成为高频电磁波。
目前,以电磁波辐射强度及其频段特性对人体可能引起潜在性不良影响的阈下值为界,将环境电磁波容许辐射强度标准分为二级。一级标准为安全区,指在该环境电磁波强度下长期居住、工作、生活的一切人群(包括婴儿、孕妇和老弱病残者),均不会受到任何有害影响的区域;新建、改建或扩建电台、电视台和雷达站等发射天线,在其居民覆盖区内,必须符合“一级标准”的要求。
二级标准为中间区,指在该环境电磁波强度下长期居住、工作和生活的一切人群(包括婴儿、孕妇和老弱病残者)可能引起潜在性不良反应的区域;在此区内可建造工厂和机关,但不许建造居民住宅、学校、医院和疗养院等,已建造的必须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超过二级标准地区,对人体可带来有害影响;在此区内可作绿化或种植农作物,但禁止建造居民住宅及人群经常活动的一切公共设施,如机关、工厂、商店和影剧院等;如在此区内已有这些建筑,则应采取措施,或限制辐射时间。
环境电磁波容许辐射强度分级标准详见附录E。
8.4 化学性污染防治
8.4.1 进行农田灌溉的污水中所含的化学物质含量必须符合灌溉水质标准,严禁使用污水浇灌生食的蔬菜和瓜果。
8.4.1 由于土壤本身具有很强的自净能力,加上目前我国水资源严重缺乏,采用处理后的城市污水及与城市污水水质相近的工业废水作水源进行农田灌溉加以利用,可以达到低费用、低能耗的污水处理费用,同时改善土壤生态和水污染的多重生态经济效益。城市污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和营养物质,利用污水灌溉可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和营养物质。但必须指出,实践证明,直接利用污水进行灌溉,由于其中含有大量成分复杂的化学物质,会污染土壤、环境、地下水、作物的果实和叶茎。甚至有些地方的农民明知存在污染,还利用污染严重的工业污水灌溉,对农作物产生及其恶劣的后果。为此,任何种类的污水都必须进行处理,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所规定的水质及农作物灌溉定额后,再进一步研究如何利用。
8.4.2 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应安全合理,防止和控制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对农产品和环境产生污染。8.4.2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排名世界第一,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大量使用,严重地污染了河流、湖泊和土壤,使土地受到侵蚀而严重衰竭,加重了水土流失,加速了土壤的熵过程。而且,目前我国使用的化肥,多数属于速效分解方式,分解速度快,使农作物不能充分吸收,70%都排入周围环境中,尤其对水体造成了严重污染。水污染不仅加剧了灌溉可用水资源的短缺,成为粮食生产用水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而且直接影响到饮水安全、粮食生产和农作物安全,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因此,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应当以《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4285)和相应的土壤、水体环境质量标准为依据,合理施用,有效防治其带来的化学性污染。
8.5 其他有害废物污染防治
8.5.1 村庄、集镇基层组织,应积极配合上级主管部门(或委托机构)进行废弃家用电器与电子产品回收与再利用过程的环境行为的管理,严格控制废弃家用电器与电子产品在再利用和处理处置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对于非法进行废弃家用电器与电子产品回收利用、处理处置,并带来严重环境污染的行为,必须阻止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8.5.1近些年,我国家用电器与电子产品淘汰量的逐年快速增长,发达国家“洋电子垃圾”在我国沿海一些省份的非法进口,以及集中在村镇环境中的
以家庭作坊为单元的分散、落后的电子废物处理方式,给我国脆弱的农村生态环境和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必须从源头减少和控制电子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建立相对完善的废弃家用电器与电子产品回收体系,采用有利于回收和再利用的方案,提高电子产品的回收率和资源化利用率;在加工过程中,规范废弃家用电器与电子产品再利用的环境行为,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严格执法,确保再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废物纳入到危险废物处臵体系,基本得到安全无害处臵。凡是获许在村庄和集镇范围内进行生产的电子废物及相关工业废料的回收处理机构,必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废弃家用电器与电子产品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和有关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为依据,规范各类废物在处理及资源化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防治。
8.5.2 病死畜禽尸体应焚烧处理,严禁随意丢弃,严禁出售或作为饲料再利用。
8.5.2 村庄与集镇畜禽养殖业中往往会产生一些病死畜禽,尤其是出现重大的畜禽传染病或者疫情时,这些废物对于环境和周围居民健康的危害十分的严峻,甚至会导致流行性疾病的爆发,因此,对于此类危险性废弃物,必须严格依据《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HJ/T81)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对病、死畜禽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因发生一类动物疫病、重大动物疫病死亡或者扑杀的染疫畜禽,应当送交上级指定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站处理。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9.1 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和优先事项
9.1.1 生态环境保护,是指从事村庄与集镇基本建设、森林采伐、造林整地、采矿、取土、挖沙、筑路和其他与村庄与集镇生态环境有关的工程建设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采取措施,保护植被,防止水系破坏、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
9.1.1 本条对本章所涉及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定义给予了解释说明。
村庄与集镇环境和城市环境相比,具有更为丰富自然资源,而这些资源也正是城市化进程中被大肆利用和开采的对象。因此,村庄与集镇自然环境较之城市环境具有更大的开发潜质和破坏的可能性。在村庄与集镇经济建设开发的过程中,合理的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确保城市化进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在村庄与集镇各项建设过程中,严禁非法占用耕地或将耕地挪为它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严禁在森林内滥砍滥伐、毁林开垦以及毁林采石、采砂、采土等毁林的行为,切实保护森林动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禁止开垦草原,在严重退化、沙化的草原上采挖植物和从事破坏草原植被的其他活动。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禁止非法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9.1.2 村庄与集镇生态环境保护应当坚持统一规划、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管理监督与保护并举的原则。
9.1.2 根据《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在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的同时,必须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彻底扭转一些地区边建设边破坏的被动局面。
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应充分考虑区域和流域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规划,同步实施,把城乡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
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决策,合理开发。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经济发展必须遵循自然规律,41近期与长远统一、局部与全局兼顾。进行资源开发活动必须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绝不允许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的和局部的经济利益。
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付费制度。要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权、责、利,充分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手段保护生态环境。
9.1.3 村庄与集镇生态环境保护应满足村庄与集镇长期稳定发展的需求,应重点关注可再生资源的持续利用和整个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同时应满足村庄与集镇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环境质量的需求。
9.1.3 全面贯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切实做好重要生态功能区、重点资源开发区、生态良好区的生态保护,力争在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资源开发的生态保护监管、生物安全管理、农村环境保护上取得新的进展。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针对不同区域典型生态破坏的原因和特点,提出了“三区”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
一是对重点功能区实施抢救性保护。在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和水土保持的重点预防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要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加大保护管理力度,防止其生态功能继续退化。已经退化的要实施严格保护下的适度利用和科学恢复,防止生态环境的继续破坏和生态功能的退化;
二是对重点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要实施强制性保护。通过加大立法执法力度,强化监督管理,切实加强对水、土地、森林、草原、海洋和矿产等重要自然资源开发的环境管理,严格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防止重要资源开发时造成新的环境生态破坏,把资源开发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限度;
三是对生态良好地区生态环境实施积极保护。生态良好地区特别是物种丰富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区域,要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保证这些区域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不被破坏。通过批建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示范区、生态农业县的建设和农村生态保护,努力实现生态环境良好地区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9.1.4 村庄与集镇生态环境保护所需经费应被列入财政预算,并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村庄与集镇生态环境资源状况,逐步增加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
9.1.4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生态保护投入机制。要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把生态功能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农村污染控制示范工程、生态保护监管能力、以及生态监测站网的建设与运行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建立固定的生态保护资金渠道;按照事权划分的原则,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集保护资金。对资源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必须坚持由开发单位或个人投资重建和恢复。
9.1.5 村庄与集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应由乡镇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统一组织协调,各村庄与集镇基层组织应通力配合,做好实施工作。上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加强对辖区内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管理。9.1.5 加强村庄与集镇生态环境的监督管理,应建立村庄与集镇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建立村庄与集镇生态环境监测网,负责村庄与集镇生态环境的监测和评价,并定期将村庄与集镇生态环境状况和发展趋势报告上级人民政府,同时向社会公布。
从事村庄与集镇生态环境监测的机构应当依法经计量认证,取得资质证书,并纳入环境监测网络。其所提供的监测数据,可以作为处理村庄与集镇生态环境污染事故的依据。
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对其所提供的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村庄与集镇地方人民政府的农业、林业和渔业等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并依法实施监督管理,共同做好村庄与集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9.1.6 应鼓励和支持境内外企业、其他组织和个人投资村庄与集镇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进行村庄与集镇生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9.1.6 对村庄与集镇生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应当进行鼓励,同时应该普及和推广村庄与集镇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知识和先进技术,提高村庄与集镇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技术水平。
重视生态保护的科研,加大投入。要把生态保护科学研究纳入各级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给予重点扶持。鼓励科技创新,积极培养生态保护科研人才,不断提高生态保护的科技支持能力。
研究和开发重要生态保护理论与技术。尽快建立区域和流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生态系统方式、以及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影响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恢复和水土保持等重点生态保护领域的技术开发和推广工作,组织示范工程。
9.1.7 合理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组织生态环境治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逐步改善村庄与集镇的生态环境质量。
9.1.7 为保护和改善村庄与集镇生态环境,防治其生态环境污染,综合开发与合理利用村庄与集镇各种资源,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当根据当地资源和村庄与集镇生态环境状况,合理制定村庄与集镇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负责,将其生态环境保护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作为村庄与集镇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采取有利于村庄与集镇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措施,使其生态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9.1.8 村庄与集镇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应将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有机结合,使其衔接紧凑自然,对实施的重点地区和重点工程优先进行。9.1.8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把持久的奋斗和阶段性攻坚结合起来,把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结合起来。继续抓好目前正在实施的“三北”防护林体系等各类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广泛发动群众持久地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设生态农业。今后一段时间内,国家把目前生态环境最为脆弱,对改善全国生态环境最具影响,对实现近期奋斗目标最为重要的黄河长江上中游地区、风沙区和草原区作为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地区,集中力量予以支持,力争在短时期内有所突破。
通过重点工程的建设,把这些关系全局发展的重点地区的基本农田、优质草地、水源涵养林和防风固沙林建设起来,形成带网片结合、纵横交错、相互联结、结构合理的林草植被体系和水土流失防治体系,使这些区域的生态环境有较大改观,为全国生态环境的改善奠定基础。
此外,国家还要按照区域布局,有计划、有步骤地选建一批生态环境建设综合示范区,建立和完善预防监测保护体系。
9.1.9 在有条件的村庄与集镇可建设生态示范区,并努力创建环境优美村庄与集镇。
9.1.9 以环境优美城镇建设为阶段目标,以村庄与集镇环境保护规划为切入点,建设村镇级或区域性生态示范区,从根本上解决生产、生活污染问题,实现乡镇环境建设健康发展。
9.1.10 应强化、细化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的力度。建立跨部门、跨行业、跨村镇的生态环境保护联合执法机制,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
进行生态破坏的活动,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权威。
9.1.10 加强立法和执法,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法治轨道。严格执行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犯罪行为。抓紧有关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改工作,制定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健全、完善地方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和监管制度。
加强生态保护标准建设。抓紧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标准的制定;完善制定各种自然资源开发的生态影响评价指标和标准、生态破坏控制标准和恢复治理标准、以及生态保护技术规范和技术政策;制定统一的省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标准、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标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环境保护考核标准;制定农药、化肥环境安全控制标准。
9.1.11 村庄与集镇基层组织应当采取措施,宣传、普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引导公众参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全民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对在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9.1.11 坚持不懈地开展生态保护宣传,进一步增强全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和公德。深入开展环境国情、国策教育,分级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培训,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决策能力。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积极搞好社会公众教育。
在各公共场所要增加宣传设施,组织特色宣传教育活动,向公众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
要根据全国生态环境形势的变化和国家生态保护战略发展的需要,利用科学、艺术和新闻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开展生态环境警示教育;组织开展草原保护、森林保护、沙尘暴防治、水土保持和矿山环境保护、旅游环境保护等专题、专项宣传报道,不断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和搞好生态保护的责任感、使命感。
9.1.12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履行保护村庄与集镇生态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村庄与集镇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控告,因村庄与集镇生态环境污染损害其合法权益的,有权要求赔偿。
9.1.12 进一步加强新闻舆论监督,表扬先进典型,揭露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完善信访、举报、听证和公示制度,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民间团体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9.2 开发区(建设项目)的植被保护
9.2.1 开发区是指按规定批准设立的,有明确的地域界限,具备相应的基
础设施,实行国家和省赋予的优惠政策,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域。9.2.1本条对本章所涉及的开发区的定义给予了解释说明。
开发区分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9.2.2 开发区内的建设项目工程,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的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启用。
9.2.2 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应体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总量控制、集中治理、统一监管”的方针,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
开发区内的工程建设,应遵守国家和本省有关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的规定。规划范围内的村庄与集镇开发区,如在总体规划区内兴建项目和房屋,必须符合开发区规划要求。
9.2.3 开发区应节约用地和合理使用土地,应保证不对开发区的植被造成不可恢复的破坏。
9.2.3 禁止在开发区内兴办下列建设项目:
(一)有污染环境或者严重危害人身健康而无切实治理措施的;
(二)产品属于国家禁止、限制生产的。
按照“谁使用谁付费”的原则,开展试点工作,探索建立以资源开发补偿、流域补偿、遗传资源惠益共享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9.2.4 村庄与集镇范围内的开发区应当在统一规划、分期实施、滚动发展的原则指导下,及时、有序开展植被保护。9.2.4 开发区建设具有速度快、强度大的特点。由此也带来了对生态环境(特别是对植被)大范围、高强度的破坏。因此,必须结合开发区产业结构布局及分期实施计划,及时、有序开展植被保护等一系列工作。
9.2.5 开发区建设过程中,应结合所在村庄与集镇的区域功能和环境质量要求,根据地形地貌和开发流失地危害特点进行水土保持和植被保护,对大面积裸露地,应开发平台全面植树种草。9.2.5 村庄与集镇开发区应对原已存在的植被,按照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原则,制定保护规划,建设项目的开发应符合该规划的要求,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
9.2.6 工业开发区内道路绿化要规划好车行道,人行道,绿化带和分车带的布局,注重多树种的采用及绿化的整体景观层次。结合本地域的自然土
壤特征以及本土文化,不同的道路规划种植特色树种。
9.2.6 开发区绿化规划的意义:净化空气,削弱噪声,减少灰尘,调节小气候是绿化在开发区保护环境、改善环境中的基本作用。开发区绿化规划就是充分使当地自然资源通过规划设计建设转化成除了提供居民生活、景观等功能外,还承担环保的绿化作用,提高和改善开发区投资环境。开发区绿化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的。
9.2.7 配合上级主管部门及专业机构进行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国家划定的特殊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9.2.7 对于村庄与集镇区域内由国际组织、国家和省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国家划定的特殊区域等应禁止设臵为开发区,要依法实行强制性保护,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
9.2.8 禁止任何个人和单位做出影响植被质量、美观效果的行为。9.2.8 村庄与集镇相关部门应采取各种措施做好保护植被的宣传工作,提高公民素质和社会公德意识,每个人都应该履行此项义务,为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9.2.9 应加强对植被及其内部生物物种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依照相关规定对植被灌溉水和施肥用料进行安全检测,注意病虫害防治。9.2.9 用作植被的肥料或者植被土壤改良剂的污泥、城镇垃圾,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控制标准。
用作植被灌溉水体,其水质必须符合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水质标准。应全面开展对植被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加强对植被害虫、害兽的天敌的保护。对植被引入外来物种时,应当经过专家试验认可,以防造成后患。
9.3 滑坡及泥石流灾害的防治
9.3.1 滑坡是指山坡在河流冲刷、降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下,土层或岩层整体或分散地顺斜坡向下滑动的现象。
泥石流是指在降水、溃坝或冰雪融化形成的地面流水作用下,在沟谷或山坡上产生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9.3.1本条对本章所涉及的滑坡和泥石流的定义给予了解释说明。
滑坡、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两种自然地质现象。滑坡也叫地滑,群众中还
有“走山”、“垮山”或“山剥皮”等俗称。泥石流的俗称有“走蛟”、“出龙”、“蛟龙”等。
滑坡的特点是顺坡“滑动”,泥石流的特点是沿沟“流动”。不论是“滑动”还是“流动”,都是在重力作用下,物质由高处向低处的一种运动形式。
当滑坡、泥石流运动速较快,并且当滑坡上,或者滑坡、泥石流运移路径上有城镇、村庄分布时,常常由于人们猝不及防而造成巨大生命、财产损失。所以,人们又常把滑坡、泥石流称为突发性地质灾害。
在山地环境下,滑坡、泥石流现象虽然不可避免;但通过采取积极防御措施,滑坡、泥石流危害则是可以减轻的。
9.3.2 滑坡和泥石流多发区域,村庄与集镇基层组织应在上级政府及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和协调组织下,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采取有力措施,最大限度的减少灾害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9.3.2 处于滑坡和泥石流多发区域的村庄与集镇,应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认真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险情巡查、应急调查、灾情速报制度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地质灾害汛前和汛期的险情巡查、应急调查和灾情速报等制度。
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的村庄与集镇基层组织,要在上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加强“群测群防”体系的建设力度,将上级部门和专业机构的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信息及时传达给人民群众,同时将地质灾害的始发信息及时上报。
9.3.3 根据村庄与集镇所在不同山区地段的特点,应划分不同的防治区域,结合具体情况编制和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方案。9.3.3 在山区地质条件下,滑坡、泥石流的灾害威胁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各级人民政府要认真学习、全面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394号令),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制度,特别要重视和切实做好灾害高发期期间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国土资源、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及时制定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并认真贯彻执行。各地、州、市、县(市)级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应该在规定的时期内完成。
9.3.4 重点防治区的预防灾种及防范期,应明确制定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
第三篇:山西省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办法
山西省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办法(修正)1994-11-8
(1994年11月8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布1997年10月25日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山西省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办法>的决定》修正发布)
第一条 为实施国务院发布的《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城市规划区外的村庄、集镇进行规划建设,除国家征用集体土地建设的项目外,均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村庄、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
乡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村庄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实施村庄集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法查处违法行为。
(二)指导和监督检查村庄、集镇规划的编制、调整、实施。
(三)组织编制和审定村庄和集镇住宅及乡(镇)村的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筑工程的标准设计和通用设计。
(四)对村庄、集镇的住宅、企业、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项目进行审查及选址、定点。
(五)对村庄、集镇房屋的产权、产籍进行管理。
(六)对村庄、集镇规划区内从事建筑工程设计、施工活动的单位和个体工匠的资质进行审查管理。
第五条 乡级人民政府的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编制、调整、变更村庄和集镇规划,并监督村庄和集镇规划的实施。
(二)审批农村居民住宅建设的开工申请,并负责现场放样、验线。
(三)对村庄、集镇的房屋、公共设施、村容镇貌和环境卫生进行管理。
第六条 村庄、集镇的建设必须编制规划。村庄、集镇规划包括村庄、集镇总体规划和村庄、集镇建设规划。
第七条 村庄、集镇规划的编制,应当以县城规划、农业区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并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等专业规划相协调。
第八条 地处洪涝、地震、滑坡以及地质构造断裂带等自然灾害易发区的村庄、集镇,应在村庄、集镇总体规划中编制防灾专业规划。
第九条 编制村庄和集镇的建设规划,应以村庄、集镇总体规划为依据。
村庄、集镇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住宅、企业、公共设施、公益事业等各项建设的用地布局、规模和发展方向;道路、防洪、供热、供排水、消防、供电、通信、绿化、环境卫生等安排;有关技术经济指标的确定;近期建设工程、重点地段建设的具体安排。村庄、集镇规划说明书中,应包括近期建设项目投资概算和实施步骤等内容。
第十条 村庄、集镇规划应报县级人民政府审批。乡级人民政府在报送村庄、集镇总体规划和集镇建设规划时,须附送审报告、规划说明书、现状图、规划图。
县级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后,须以公开形式批复乡级人民政府,由乡级人民政府予以公布。
第十一条 经批准公布的村庄、集镇规划,任何单位和个人均须遵守。各项建设须符合规划,确需变更的,经乡级人民代表大会或村民会议同意,乡级人民政府可以对村庄、集镇规划进行局部调整,并报县级人民政府备案。
第十二条 村庄、集镇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为15年,村庄和集镇建设规划的远期规划期限为19年,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为5年。规划期限自批准之日起计算。
第十三条 因实施村庄、集镇建设规划,需要拆除村庄、集镇规划区内已有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的,建设单位或个人应当办理审批手续,对被拆除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的所有者给予适当补偿。
第十四条 在村庄、集镇规划区域内设立企业,按下列规定审批:
(一)投资在50万元以下或建筑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下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并出具选址意见书。
(二)投资在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建筑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2000平方米以下的,由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并出具选址意见书。
(三)投资在100万元以上、建筑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上的,由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审查意见报省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发选址意见书。
个体工商户经营场所占用村庄、集镇规划区内土地的,须经所在地的乡级人民政府审核,报县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划定规划占地红线,并出具规划选址意见书。
第十五条 村庄、集镇建设项目中,建筑跨度、跨径在6米以上,高度在6米以上或建筑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上的建筑物,生产和公用设施中的水塔、水池、料仓和高度10米以上的烟囱、独立构筑物、供排水防洪工程及二层以上住宅,必须由取得等级设计资质证书的建筑设计单位或持有村镇规划设计专项证书的单位进行设计;也可选用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推荐的通用建筑设计图或标准设计图。
第十六条 村庄、集镇规划设计专项证书和村镇施工资质审查证书及村庄、集镇个体建筑工匠的施工资质审批办法,按省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 村庄、集镇内的各项建设,须按照下列规定办理开工建设手续:
(一)生产经营、公共设施、公益事业等建设,持规划选址意见书、用地批准文件和设计图纸到县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理许可证后,由乡级人民政府主管建设的人员到现场放样、验线,方可开工建设。
(二)住宅建设,由建房单位和个人提出开工申请,经乡级人民政府核查规划选址意见书、用地批准文件和设计图纸,发给建设许可证,派管理建设的人员到现场放样、验线后,方可开工建设。
第十八条 建设单位或个人必须在取得建设许可证之日起一年内开工建设。逾期未开工建设的,建设许可证自行失效。
第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贫困地区的村庄、集镇公共设施建设给予支持。
村庄的公共设施、公益事业的建设和维护资金,由村民委员会根据本村的经济状况予以安排。
集镇的公共设施、公益事业的建设和维护资金,由乡人民政府根据当地财政状况予以安排。
鼓励一切单位和个人,在村庄、集镇投资建设道路、桥梁、防洪、供排水、供电、供热、邮电、通信、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并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有偿使用。
第二十条 对乡(镇)未组织编制村庄、集镇规划而随意建设或擅自变更已经批准的村庄、集镇规划进行建设,由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建议人民政府或有关机关追究其负责人的行政责任。
第二十一条 未按规划审批程序批准或者违反规划的规定,在村庄、集镇进行生产建设和公用设施建设,严重影响村庄、集镇规划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拆除或者没收违法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影响村庄、集镇规划尚可采取改正措施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以10000元以下罚款。
农村居民未经批准或违反规划的规定建住宅的,由乡级人民政府依照前款规定处罚。
第二十二条 个体工商户未按规划审批程序批准而占用经营场所的,乡级人民政府应责令其补办手续,并处以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三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设计或施工,限期改正,并按下列规定进行处罚:
(一)未取得设计资质证书或村镇规划设计专项证书而承担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工程范围设计的,处以30000元以下罚款。
(二)未取得施工资质证书或资质审查证书承担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工程范围施工的,处以5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
(三)未按有关规定进行施工的(包括使用不符合不程质量要求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构件)处以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承担赔偿责任。
(四)未按设计图纸进行施工或者擅自修改设计图纸的,处以5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并追究单位负责人的责任。
第二十四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乡级人民政府责令停止侵害,并按下列规定处罚:
(一)损坏村庄、集镇房屋和公共设施的,责令负责修复,并处以3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二)乱堆粪便、垃圾、柴草,破坏村容镇貌环境卫生的,处以30元以上50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五条 擅自在村庄、集镇规划区内修建临时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的,由乡级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拆除,并对公民处以500元以下罚款,对法人和其他组织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六条 违反《条例》和本办法的有关规定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下达责令停止建设或拆除建筑物、构筑物的处罚决定后,违法单位和个人继续施工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成有关部门强行拆除。
第二十七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处罚决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仍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复议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拆讼。当事人也可以自接到处罚决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提起拆讼,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山西省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1997年10月25日山西省人民政府令第97号发布
第四篇:山西省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办法
山西省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办法(省政府令第97号)(1994年11月8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布 1997年10月25日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山西省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办法〉的决定》修正发布。)
第一条
为实施国务院发布的《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在城市规划区外的村庄、集镇进行规划建设,除国家征用集体土地建设的项目外,均适用本办法。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村庄、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
乡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村庄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村庄和集镇的村民委员会在乡级人民政府委托范围内负责本村庄或本集镇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实施村庄集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法查处违法行为。
(二)指导和监督检查村庄、集镇规划的编制、调整、实施。
(三)组织编制和审定村庄和集镇住宅及乡(镇)村的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筑工程的标准设计和通用设计。
(四)对村庄、集镇的住宅、企业、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项目进行审查及选址、定点。
(五)对村庄、集镇房屋的产权、产籍进行管理。
(六)对村庄、集镇规划区内从事建筑工程设计、施工活动的单位和个体工匠的资质进行审查管理。第五条 乡级人民政府的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编制、调整、变更村庄和集镇规划,并监督村庄和集镇规划的实施。
(二)审批农村居民住宅建设的开工申请,并负责现场放样、验线。
(三)对村庄、集镇的房屋、公共设施、村容镇貌和环境卫生进行管理。第六条
村庄、集镇的建设必须编制规划。村庄、集镇规划包括村庄、集镇总体规划和村庄、集镇建设规划。第七条
村庄、集镇规划的编制,应当以县城规划、农业区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并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等专业规划相协调。第八条
地处洪涝、地震、滑坡以及地质构造断裂带等自然灾害易发区的村庄、集镇,应在村庄、集镇总体规划中编制防灾专业规划。第九条
编制村庄和集镇的建设规划,应以村庄、集镇总体规划为依据。
村庄、集镇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住宅、企业、公共设施、公益事业等各项建设的用地布局、规模和发展方向;道路、防洪、供热、供排水、消防、供电、通信、绿化、环境卫生等安排;有关技术经济指标的确定;近期建设工程、重点地段建设的具体安排。村庄、集镇规划说明书
中,应包括近期建设项目投资概算和实施步骤等内容。第十条
村庄、集镇规划应报县级人民政府审批。乡级人民政府在报送村庄、集镇总体规划和集镇建设规划时,须附送审报告、规划说明书、现状图、规划图。
县级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后,须以公文形式批复乡级人民政府,由乡级人民政府予以公布。第十一条
经批准公布的村庄、集镇规划,任何单位和个人均须遵守。各项建设须符合规划,确需变更的,经乡级人民代表大会或村民会议同意,乡级人民政府可以对村庄、集镇规划进行局部调整,并报县级人民政府备案。
第十二条 村庄、集镇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为15年,村庄和集镇建设规划的远期规划期限为10年,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为5年。规划期限自批准之日起计算。第十三条
因实施村庄、集镇建设规划,需要拆除村庄、集镇规划区内已有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的,建设单位或个人应当办理审批手续,对被拆除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的所有者给予适当补偿。第十四条
在村庄、集镇规划区域内设立企业,按下列规定审批:
(一)投资在50万元以下或建筑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下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并出具选址意见书。
(二)投资在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建筑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2000平方米以下的,由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并出具选址意见书。
(三)投资在100万元以上、建筑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上的,由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审查意见报省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发选址意见书。
个体工商户经营场所占用村庄、集镇规划区内土地的,须经所在地的乡级人民政府审核,报县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划定规划占地红线,并出具规划选址意见书。第十五条
村庄、集镇建设项目中,建筑跨度、跨径在6米以上,高度在6米以上或建筑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上的建筑物,生产和公用设施中的水塔、水池、料仓和高度10米以上的烟囱、独立构筑物、供排水防洪工程及二层以上住宅,必须由取得等级设计资质证书的建筑设计单
位或持有村镇规划设计专项证书的单位进行设计;也可选用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推荐的通用建筑设计图或标准设计图。第十六条
村庄、集镇规划设计专项证书和村镇施工资质审查证书及村庄、集镇个体建筑工匠的施工资质审批办法,按省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执行。第十七条
村庄、集镇内的各项建设,须按照下列规定办理开工建设手续:
(一)生产经营、公共设施、公益事业等建设,持规划选址意见书、用地批准文件和设计图纸到县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建设许可证后,由乡级人民政府主管建设的人员到现场放样、验线,方可开工建设。
(二)住宅建设,由建房单位和个人提出开工申请,经乡级人民政府核查规划选址意见书、用地批准文件和设计图纸,发给建设许可证,派管理建设的人员到现场放样、验线后,方可开工建设。第十八条
建设单位或个人必须在取得建设许可证之日起一年内开工建设。逾期未开工建设的,建设许可证自行失效。第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贫困地区的村庄、集镇公共设施建设给予支持。
村庄的公共设施、公益事业的建设和维护资金,由村民委员会根据本村的经济状况予以安排。
集镇的公共设施、公益事业的建设和维护资金,由乡人民政府根据当地财政状况予以安排。
鼓励一切单位和个人,在村庄、集镇投资建设道路、桥梁、防洪、供排水、供电、供热、邮电、通信、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并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有偿使用。第二十条 对乡(镇)未组织编制村庄、集镇规划而随意建设或擅自变更已经批准的村庄、集镇规划进行建设,由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建议同级人民政府或有关机关追究其负责人的行政责任。第二十一条
未按规划审批程序批准或者违反规划的规定,在村庄、集镇进行生产建设和公用设施建设,严重影响村庄、集镇规划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拆除或者没收违法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影响村庄、集镇规划尚可采取改正措施的,由县
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以10000元以下罚款。
农村居民未经批准或违反规划的规定建住宅的,由乡级人民政府依照前款规定处罚。第二十二条
个体工商户未按规划审批程序批准而占用经营场所的,乡级人民政府应责令其补办手续,并处以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第二十三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设计或施工,限期改正,并按下列规定进行处罚:
(一)未取得设计资质证书或村镇规划设计专项证书而承担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工程范围设计的,处以30000元以下罚款。
(二)未取得施工资质证书或资质审查证书承担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工程范围施工的,处以5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
(三)未按有关规定进行施工的(包括使用不符合工程质量要求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构件)处以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承担赔偿责任。
(四)未按设计图纸进行施工或者擅自修改设计图纸的,处以5000元以上 30000元以下罚款,并追究单位负责人的责任。第二十四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乡级人民政府责令停止侵害,并按下列规定处罚:
(一)损坏村庄、集镇房屋和公共设施的,责令负责修复,并处以3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二)乱堆粪便、垃圾、柴草,破坏村容镇貌环境卫生的,处以30元以上50元以下的罚款。第二十五条
擅自在村庄、集镇规划区内修建临时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的,由乡级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拆除,并对公民处以500元以下罚款,对法人和其他组织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第二十六条
违反《条例》和本办法的有关规定,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下达责令停止建设或拆除建筑物、构筑物的处罚决定后,违法单位和个人继续施工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成有关部门强行拆除。第二十七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处罚决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仍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复议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当事人也可以自接到处罚决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山西省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宁夏回族自治区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办法
宁夏回族自治区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办法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规定,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在自治区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村庄、集镇(以下简称村镇)规划,在村镇规划区内进行居民住宅、乡(镇)村企业、乡(镇)村公共设饱和公益事业建设,以及国家机关、事业、企业单位在村镇规划区内进行的各项建设。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征用集体所有的土地
进行的建设除外。
城市规划区内的村镇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实施〈城市规划法〉办法》的规定进行。
第三条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区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行署和市、县(区)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乡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并应当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暂不能建立管理机构的,应当配备专职管理人员。
第四条乡级人民政府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或者专职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
(一)宣传、贯彻有关村镇建设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
(二)组织本行政区域内村镇规划的编制、报批及实施;
(三)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私人建房和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的申请及开工申请审核和定点放线工作;
(四)依法对村镇建设工作和房屋、公共设施及其环境卫生进行监督管理;
(五)调解村镇建设管理纠纷,配合有关部门查处违法行为;
(六)管理村镇建设档案;
(七)办理上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乡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二章村镇规划的制定
第五条村镇建设必须编制规划。村镇规划由乡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并监督实施。
第六条村镇规划的编制,应当以县域规划、农业区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并同交通、邮电、供电、水利、环保等专业规划相协调。
第七条村镇规划分为村镇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应当在村镇总体规划指导下,具体安排村庄和集镇的各项建设。
第八条村镇总体规划和集镇建设规划,必须经乡级人民政府代表大会审查同意,由乡级人民政府持下列文件到县级人民政府审批:
(一)送审报告;
(二)规划图,现状分析图;
(三)说明书。
第九条村庄建设规划,必须经村民会议讨论同意,由乡级人民政府持下列文件到县级人民政府审批:
(一)送审报告;
(二)规划图,现状分析图;
(三)说明书。
第十条村镇规划的期限一般为十年至二十年,近期村镇建设规划的期限一般为三年至五年。
第十一条村镇规划经批准后,由乡级人民政府公布。
村镇规划一经批准,具有法律效力,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进行调整或者变更。确需调整、变更的,必须依照《条例》和本办法规定的程序办理。
第三章村镇规划的实施
第十二条在村镇规划区内进行建设,必须依照《条例》第十八条、第十九条和第二十条规定的审批程序,报经有关部门批准。
第十三条在村镇规划区进行各项建设,实行选址意见书制度。
农村村民使用原有宅基地、村内空闲地和其他土地建住宅的,由乡级人民政府根据村镇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批准后出具选址意见书。
第十四条选址意见书不得伪造、骗取、涂改、租借、买卖和转让。选址意见书的内容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须经核发单位同意,并按照本办法第十二条的规定办理变更手续。
第四章村镇建设的设计、施工管理
第十五条在村镇规划区内,建设二层(含二层)以上楼房和跨度、跨径超过六米(含六米)或者高度超过4.5米(含4.5米)的各项建设工程,必须由取得相应设计资质证书的单位设计,或者选用标准设计、通用设计。
第十六条承担村镇规划区内建筑工程施工的单位,必须具有相应的施工资质等级证书或者资质审查证书,并经工程所在村镇的乡人民政府审查登记,方可按照规定的经营范围承担施工任务。
施工单位不得将工程发包或者分包给不具备前款规定条件的施工单位。
在村镇规划区从事建筑施工的个体工匠,必须持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培训并颁发的上岗证书,方可承担高度4.5米以下(不含4.5米)和跨度、跨径6米以下(不含6米)的建设工程。
第十七条施工单位应当按照设计图纸施工。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修改设计图纸;确需修改的,须经原设计单位出具变更设计通知单或者图纸。
第十八条施工单位应当按照有关技术规范施工,确保工程质量。不得使用不符合工程质量要求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构件。
第十九条村镇规划区内的建设实行开工审批制度。未经审批的,一律不得开工。第二十条乡(镇)村企业、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在开工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并由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向县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开工申请:
(一)具有选址意见书和建设用地批准文件;
(二)具有符合有关技术要求、标准和村镇规划的建筑设计图纸;
(三)确定了持有相应资质证书的施工单位;
(四)具有建设资金。
对于具备前款规定条件的建设单位和个人提出的开工申请,县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予以批准并发给开工许可证,同时会同同级土地管理部门实地定点放线,界定用地范围。
农村居民经批准,新建、改建、翻建住宅,开工前必须向乡级人民政府提出开工申请。乡级人民政府对其建房批准文件以及设计图纸、施工条件等进行审查。审查合格的,发给开
工许可证,并由乡人民政府村镇建设管理员、土地管理员会同村委会实地定点放线,界定用地范围。
第二十一条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在取得开工许可证一年内未开工,又未办理延期手续的,开工许可证自行失效。
第二十二条建筑工程竣工后,施工单位和个体工匠应当及时拆除临时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施工设施,并清理平整施工现场。
第五章房屋、公共设施村容镇貌和环境卫生管理
第二十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守国家和本自治区有关村镇的房屋、公共设施的管理规定,确保房屋的使用安全和公共设施的正常使用。不得破坏村镇的道路、桥梁、供水、排水、供电、邮电、绿化等设施。
第二十四条临时建设不得占用耕地。禁止随意占用村镇规划区内公共场所的行为。因特殊需要在公共场所建设临时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的,必须经乡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在批准使用期限内拆除。
临时建筑的使用期限最长为一年。
第二十五条乡级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应当加强村容镇貌、环境卫生的宣传、管理工作,组织制定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的环境卫生治理措施,井定期检查落实情况。
第二十六条禁止在村镇规划区内的公共场所堆放垃圾、粪便、柴草和建筑材料。
第六章罚则
第二十七条在村镇规划区内,未按规划审批程序批准,或者违反规划规定和开工审批制度进行乡(镇)村企业、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严重影响村镇规划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拆除或者没收违法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影响村镇规划,尚
可采取改正措施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工程造价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二十的罚款。
农村居民未经批准或者违反规划规定和开工审批制度建住宅的,由乡级人民政府依照前款规定处罚。
第二十八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贵令停止设计或者施工,限期改正,并可处以工程造价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二十的罚款:
(一)未取得设计资质证书,承担二层以上住宅以及建筑跨度、跨径、高度超出规定范围工程的设计任务,或者未按设计资质证书规定的经营范围承担设计任务的;
(二)未取得施工资质等级证书或者资质审查证书,或者未按规定的经营范围承担施工任务的;
(三)不按有关技术规定施工,或者使用不符合工程质量要求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构件的;
(四)未按设计图纸施工或者擅自修改设计图纸的。
第二十九条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乡级人民政府没收选址意见书以及非法所得,并可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条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依照《宁夏回族自治区施工企业资质管理规定》第三十一条第(一)项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一条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第三款规定的,由乡级人民政府予以辞退,没收非法所得,并处以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乡级人民政府责令停止侵害,并可处以1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应当予以足额赔偿:
(一)损坏村镇房屋、公共设施的;
(二)工程竣工后,逾期不清理施工现场的;
(三)乱堆粪土、垃圾、柴草、侵占道路、破坏村容镇貌和环境卫生的。
第三十三条擅自在村镇规划区的公共场所或者占用耕地修建临时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的,由乡级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拆除,并可处以1000元以上4000元以下的罚款。经批准修建的临时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使用期满不拆除的,由乡级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拆除,并处以5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的罚款。限期拆除期满仍不拆除的,由乡级人民政府强行拆除。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四条选址意见书和开工许可证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印制。县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乡级人民政府在核发选址意见书和开工许可证时,可以收取工本费。具体收费标准,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意见,报自治区人民政府物价和财政
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三十五条本办法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三十六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1994年1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