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比喻和比拟的区别
比喻和比拟的区别
比拟
比拟就是通过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比拟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即拟人和拟物。
一、拟人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或者用表现人的特性的词语描述物,或者直接把物变成人。例如:
(1)湖水愈发温柔,愈发安详了--它静静地平躺着,安然地享受着晨雾徐徐的、轻柔的爱抚,那神态,真好像母亲怀中含乳憨睡的婴儿呢。(斯妤<<北海的早晨>>)(2)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老舍《济南的冬天》)(3)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二、拟物
拟物就是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或者翅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表达某种强烈的爱憎感情。例如:
(4)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鲁迅《故乡》)
(5)坦克后面,“老虎团”的士兵嗷叫着冲了过来。(谢雪畴《“老虎团”的结局》)(6)还有一问,是:“公理”几块钱一斤?(鲁迅《“公理”之所在》)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为了使事物或道理说得形象或具体而采取的修辞手法。一般是把不常见的事物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表达出来,或者把抽象的道理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道理表达出来。被比喻的事物或道理叫做本体,用来比喻的事物或道理叫做喻体,连接本体和喻体的叫做比喻词,常见的有“如”、“像”、“好像”、“仿佛”“成”“变成”等。例如:(1)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宗璞<<紫藤萝瀑布>>)
其中本体是“每一朵盛开的花”,喻体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比喻词是“像”。比喻一般有三种格式:
一、明喻
指的是本体和喻体都说出来,用“像”“好像”“如”“如同”“似”“仿佛”“好比”“一般”“像--一 样”“像--似的”“如同--一般”等比喻词连接的的比喻。如:
(2)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宗璞《紫藤萝瀑布》)(3)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宗璞《紫藤萝瀑布》)
注意:含有以上比喻词的句子不一定是打比方,所以不一定是比喻句。如:(4)他好像刚刚还在这里。(表示猜测)(5)小赵长得就像高仓健。(表示比较)
二、暗喻
指的是本体和喻体都说出来,用“成”“变成”“是”“就是”“成为”“等于”等比喻词连接的比喻。如:
(6)她们是替带工赚钱的机器。(夏衍《包身工》)
(7)尾巴是道地的舵;脚就是宽阔的浆;它的一对大翅膀在风前半张着,微微地鼓起来,这就是帆(布封《天鹅》)(8)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鲁迅《藤野先生》)注意:含有以上比喻词的句子不一定是打比方,所以不一定是比喻句。如:(9)无数照明弹升上天空,黑夜变成了白天。(“黑夜”和“白天”是同类事物,不能构成比喻)
三、借喻
指的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由喻体直接代替本体出现的比喻。如:
(10)教师不光要把“一桶水”指给学生看,更要把学生引到长流不尽的泉边和浩渺无际的海边去。
(11)难道我们能容忍任何政治的灰尘、政治的微生物来玷污我们清洁的面貌和侵蚀我们的健全的肌体吗?
(12)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
比喻一般有以上三种格式,几个比喻连用称为博喻。如:
(13)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14)(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郁达夫《故都的秋》)比喻和比拟的区别?
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初中教材中说:“比喻重在„喻‟、即以甲事物晚乙事物,甲乙两物有主有从;比拟重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浑然一体.“这仅是一种概括性的区别原则,如果教师照本宣科,不仅初中学生不易理解,就是高中学生也怕难于接受.我以为必须作进—步的全体阐释。
(一)比喻与比拟的性质不同、作用不同.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惑知事物。比拟即模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渭、动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物。乙事物—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动,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实在了,当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由此可见,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而比拟却是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请看如下例句:
(1)故人已经成为瓮中之鳖,不好玫暂且围着算了。(徐海东《奠基礼》)
(2)他确乎有点像一橡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老舍《骆驼祥子》)(3)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杨朔《金字塔夜月》)
(4)真理它却不会弯腰。(臧克家《胜利的狂飚》)
例(1)取瓮中之鳖待擒这一点说明敌人当时的处境,二者有相似点,能给人具体形象的感受,这是比喻。例(2)从树的外形特点联想到样子的外貌、气质特征,两者有相似点,也属比喻。例(3)“月亮”、“星星”本是无生物,并无“露面”、“惊散”这样的特征,现以生物的特征描写它们.只是为了让其情态逼真,跃然纸上,这是比拟。例(4)将无形的抽象物“真理”人格化、形象化,也属比拟。
(二)比喻与比拟的句式结构不同。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借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例如“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诲”(袁鹰《十月长安街》)。这是暗喻、由本体(长安街)、喻体(大海)、喻词(成)构成,又如“我们之闻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这是借蝓,借“厚障壁”比喻“我”与闰土之间形成的隔阂。它把本体和喻词都隐去了,只用喻体代替本体。另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这却是拟人句,将“波浪”当作人描写,赋予它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比喻和比拟虽然是两种党见而又容易混淆的修辞格,但只要我们把握了区分两者的要领,就会一目了然。什么叫借喻,暗喻? “借喻”即指直接用乙(比喻的事物)代替甲(被比的事物),不用比喻词。如:我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堵厚障壁。(厚障壁比喻心理、地位、社会的隔阂等)
“暗喻”即指说甲(被比的事物)是乙(比喻的事物),用“是”“变成”“等于”“成为”等做比喻词。如那美景简直是一幅山水画。
借喻是一种省略了本体和比喻词的比喻,完全可以根据具体语境把本体找出来,再加一个“像”字将借喻还原成明喻的形式。
暗喻,是本体和喻体都出现,常用的比喻词有“是”、“变成”、“成了”、“变为”等。
借喻和暗喻,都是比喻的修辞方式。不同在于:
借喻本体和比喻词不出现。
如:大火球渐渐的从东方升起。(太阳——〉大火球)
暗喻的比喻词通常为:……成了……,……变成了……,……简直是……等。
如:雨太大了,我们都成了落汤鸡了!(我们——〉落汤鸡)
比喻中还有明喻,它和暗喻的最大区别在于比喻词。它的比喻词通常是:……好象……,…… 象……等。
如:小弟弟的脸象大苹果一样!(小弟弟的脸——〉大苹果)
借喻:
解释1:就是直接借助喻体以说明事理,没有本体,也没有判断词和比喻词,只有喻体单独出现。
也就是~``是一种省略了本体和比喻词的比喻。
完全可以根据具体语境把本体找出来。
再加一个“像”字将借喻还原成明喻的形式。
比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和“鸿鹄”都是借喻,我们把它们还原成明喻形式:那些目光短浅的人好象渺小的燕雀;自己好象翱翔万里的鸿鹄。
暗喻:
判断明喻与暗喻的区别主要看判断词,一般有为、即、是、作、成等,省略判断词的情况也较常见。如: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是常规的暗喻。“翻手为云覆手雨”即为省略了判断词的暗喻。
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用比喻词“是”、“就是”“成为”、“变成”、“等于”等连接。也叫“隐喻”。
借喻:本体、比喻词都不出现,而由喻体直接代替本体出现。
一.什么是借喻?
答:只出现喻体,不出现本体,用喻体替换本体,即说的是喻体,指的是本体,这就是借喻。借喻是一种在形式上本体和喻体溶为一体的比喻。例如:
1.(一切腐朽的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其它不适用的部分,一天天的土塴瓦解了。)彻底掃除这些垃圾,仍然需要时间;这些东西崩溃之势已成,则是确定无疑的了。
2、敌人在大筑乌龟壳。
例1用“垃圾”比喻“一切腐朽的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其它不适用的部分”。
例 2用“乌龟壳”比喻“碉堡”。
由于有特定的上下文,或由于比喻关系为大家所熟知,都只出现喻体,隐去了本体。这样的用法就是借喻。
二、什么 叫暗喻?
答:暗喻也叫隐喻,是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二者之间往往用“是”类于词连系的比喻。这是一种不露比喻形迹、语意比明喻要坚决肯定的比喻。
典型的暗喻是用“是”类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是”类喻词包括'是、变成、成为、等于'等。如:“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山头的砲台成了旷野里有一座孤坟”这两个都是暗喻。主体在前,喻体在后,中间用喻词。又如:“灿烂的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你的笑容”这也暗喻。
有的暗喻不用“是”类喻词。这有两种情况:一是本体和喻体复指成句。如:“喜马拉亚山——中国手上的一枝笔,亚鲁藏布江——中国吹的一支笛”这里有两个暗喻。
二是本体和喻体分别成为定语和中心语。如“带着花冈岩脑袋去见上帝吧!”这里有一个暗喻,喻体“花冈岩”充当本体“脑袋”的定语。又如: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这里也有一个暗喻,本体“我的思想感情 ”充当喻体“潮水”的定语。比拟与比喻,借代与借喻的区别 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
1、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摸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借代与借喻的区别 1,借代的本体和借体之间有固定的关系,借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只具有相似点。
2,借代是指一件事物换个说法,借喻则是指比方和被比方两件事物。
比拟与拟人,比喻的区别:
比拟:把物比作人来描写或把人人当作物来写,包括: 拟人,把事物当作人,把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动作,有语言。如:枝条无精打采地低垂着。拟物,把人当作事物或把甲事物当做乙事物来描写。如:风在厚,马在啸。
比喻:也就是打比方,用某一事物或情节来比另一事物或情境。
我补充总结一下,比拟(包括了拟人)从意义上看比喻重在喻,比拟重在拟,比拟干脆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对于事物的相似点已不着重突出;从形式上看,比喻的喻体多是名词性词语,比拟中的比拟成分多是动词性词语。
借代与借喻区别
1.构成基础不同借代是相关性;借喻是相似性;
2.作用不同借代重代,借体代本体;借喻重喻,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
最常用的方法是还原法。借喻是一种省略了本体和比喻词的比喻,完全可以根据具体语境把本体找出来,再加一个“像”字将借喻还原成明喻的形式。比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和“鸿鹄”都是借喻,我们把它们还原成明喻形式:那些目光短浅的人好象渺小的燕雀;自己好象翱翔万里的鸿鹄。
借代是用甲事物来代替乙事物,甲乙两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某些相关之处。比如:那边来了个红领巾。“红领巾”是借代,是用少先队员的标志来代替少先队员。不能说少年队员象红领巾。再比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枪杆子”是借代,用“枪杆子”来代替“武装斗争”。因为“武装斗争”必须得用枪杆子,二者之间有联系。不能说武装斗争像枪杆子。借喻(甲不出现,直接把甲说成乙,也不用喻词)如: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借代(不直接说出要描述的人或事物,而借用与人或事物有关的东西来代替。)如:每天天不亮,黄马甲们就来到大街上,挥动扫把,在太阳升起的同时,将一个整洁清新的城市献给大家。借喻与明喻还有借代的区别
怦然心动:你好。你问:借喻与明喻还有借代的区别
比喻:所想的对象和另外一个事物有某种相似点,就用那个有相似点的事物比拟所想的对象;也就是用一个事物(情景)来比另一个事物(情景)。这就是打比方的修辞方法,叫做比喻,也叫譬喻。比喻一般包含三个部分,被比的也就是所想的事物(情景)叫本体;作比的也就是那个有相似点的事物(情景)叫喻体;表明比喻关系的词叫喻词。
明喻:比喻的三个部分 也就是本体、喻体、喻词同时出现。格式是:甲(本体)像(喻词)乙(喻体)。常见的喻词有:像、如、似、若、好像、比如、好比、仿佛、比方说、宛如、像……一样、如……一般、仿佛……似的、……一样、……似的等。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格式是:乙(代喻甲)。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事物(情景)也就是本体,而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情景)来代替(这叫做借体),这种修辞方法叫借代。
现在看它们的区别:
明喻和借喻。比喻的三个部分都出现的(喻词是“像”这一类的)是明喻(喻词是“是”这一类的是暗喻);只出现喻体,不出现本体和喻词的是借喻。如:
江南的夏夜,蛙声如潮,月色似银。(明喻)
于是夜晚的松花江,像一条嵌花的闪光的银练……(明喻)
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借喻,借毒蛇猛兽比喻毒辣凶猛的敌人)
借代与借喻的区别是:借代的本体和借体之间有实在的关系,这种关系往往还是非常密切的,也就是说借体和本体之间的关系是“相关”;借喻的本体和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只不过是它们之间有相似点,通过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也就是说喻体和本体的关系是“相似”,本体和喻体没有实质的关系。“相关”和“相似”是区别的关键。
花白胡子一面说,一边走到康大叔面前……(借代——特征代本体)
读点鲁迅。(借代——作者代本体“鲁迅的著作”)
节省笔墨,少费唇舌。(借代——工具、材料、器官代本体)比喻有三种关系,借喻,明喻,暗喻
喻,就有本体,喻体,比喻词
借喻,就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只有喻体
明喻,就是本体,喻体都出现,比喻词主要是:像
暗喻,就是本体,喻体都出现,比喻词主要是:是
借代,借一种事物外代写另一种事物~
明喻、暗喻、借喻的区别:明喻是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者都在句中出现;暗喻是本体、喻体都出现,比喻词却是“是”“成了”“变成”“成为”等;借喻是不出现本体,直接把喻体说成本体,中间不用比喻词。
比喻的基本类型有明喻、暗喻和借喻,此外还有很多变化形式。
明喻的格式为“本体 + “像”类喻词+ 喻体”。“像”类喻词包括“像、如、仿佛、好比”等等。例如:
①凌宇说,我妈不断地给我找对象,她说她要找一个和我匹配的人,就好像电脑要配一个好猫一样。(丁伯慧《先锋时代》)
暗喻的格式为“本体 +“是”类喻词+ 喻体”。“是”类喻词包括“是、变成、成为、等于”等等。例如:
②历史是一条长长的河,不断又有细流的渗去和汇入。(韩少功《传统文化的危机》)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如下例中“红宝石”是喻体,本体“红菱”和比喻词“像”都未出现:
③都唱。歌撵人。人撵手。手如飞。歌声里,桶梢里堆满了红宝石。(王明义《采菱女》)
比喻的变化形式主要有引喻、博喻、较喻、反喻等。引喻不用比喻词,本体和喻体多为平行句式,喻体在前在后都可以;博喻是运用多个喻体对一个本体进行描写;较喻是在比喻的基础上将本体和喻体进行比较,说明本体超过或不及喻体;反喻则是以与本体没有相似之处的事物作喻体,否定本体像某种事物,从反面衬托说明本体。例如:
④漫长的旅途检验好马,艰苦的历程考验英雄。(谚语)
⑤交人要交心,浇树要浇根。(谚语)
⑥这歌声太美了,像小提琴的华彩,像钢琴的变奏,像溪水在山涧流淌,像夜莺在山间鸣唱。(董恒波《魔音》)
⑦在这样的气候中,艰苦劳动不要说,最困难的是水,比金子还要宝贵的水一点一滴都得从海南岛上运来。(秦牧《在仙人掌丛生的地方》)
⑧我们四川还有人用牛粪作燃料,至于那些又臭又长的文章,恐怕连牛粪都不如。(郭沫若《关于文风问题》)
⑨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郁达夫《故都的秋》)
例④例⑤是引喻,例⑥是博喻,例⑦例⑧是较喻,例⑨是反喻。
运用比喻能使话语在写人状物时化平淡为生动,绘声绘色;说理叙事时变抽象为具体,通俗易懂。
暗喻
暗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暗喻又叫隐喻。例如:
①何等动人的一页又一页篇章!这是人类思维的花朵。(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②她是夜明珠,暗夜里,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死,消灭不了她,她是太阳,离开了地平线,却闪耀在天上!
(雷抒雁《小草在歌唱》)
③十个被鲜血浸泡的手指头肿得变成了大熊掌。(杨沫《青春之歌》)
④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袁鹰《十月长安街》)
借喻
借喻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
例如:
①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高尔基《海燕》)
②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再也说不出话。
(鲁迅《故乡》)
③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欧仁·鲍狄埃《国际歌》)比喻和比拟的区别有哪些?
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初中教材中说:“比喻重在„喻‟、即以甲事物晚乙事物,甲乙两物有主有从;比拟重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浑然一体.”这仅是一种概括性的区别原则,如果教师照本宣科,不仅初中学生不易理解,就是高中学生也怕难于接受.我以为必须作进—步的全体阐释。
(一)比喻与比拟的性质不同、作用不同.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惑知事物。比拟即模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渭、动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物。乙事物—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动,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实在了,当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由此可见,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而比拟却是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请看如下例句:
(1)故人已经成为瓮中之鳖,不好玫暂且围着算了。(徐海东《奠基礼》)
(2)他确乎有点像一橡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老舍《骆驼祥子》)(3)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杨朔《金字塔夜月》)
(4)真理它却不会弯腰。(臧克家《胜利的狂飚》)
例(1)取瓮中之鳖待擒这一点说明敌人当时的处境,二者有相似点,能给人具体形象的感受,这是比喻。例(2)从树的外形特点联想到样子的外貌、气质特征,两者有相似点,也属比喻。例(3)“月亮”、“星星”本是无生物,并无“露面”、“惊散”这样的特征,现以生物的特征描写它们.只是为了让其情态逼真,跃然纸上,这是比拟。例(4)将无形的抽象物“真理”人格化、形象化,也属比拟。
(二)比喻与比拟的句式结构不同。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借喻虽然不出现 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例如“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诲”(袁鹰《十月长安街》)。这是暗喻、由本体(长安街)、喻体(大海)、喻词(成)构成,又如“我们之闻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这是借蝓,借“厚障壁”比喻“我”与闰土之间形成的隔阂。它把本体和喻词都隐去了,只用喻体代替本体。另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这却是拟人句,将“波浪”当作人描写,赋予它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比喻和比拟虽然是两种党见而又容易混淆的修辞格,但只要我们把握了区分两者的要领,就会一目了然。
比喻是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此类似的地方,借一事物来说明另一事物。比拟是把物当做人或把人当做物,或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描写。比喻是打比方,凭借本事物和喻事物的相似点联系起来。比拟是描写,是凭人的联想和想象联系起来。一个完整的比喻包括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部分。如:“共产党像太阳。”“共产党”是本体,“太阳”是喻体,“像”是比喻词。本体和喻体之间靠的是二者都能给人以光明和温暖这一相似点联系在一起的。而比拟是按着人的想象和联想直接把本事物当拟事物来写。比如:鸟儿歌唱,花儿欢笑。“鸟”和“花”本来不会象人那样“歌唱”和“欢笑”,但是人可以想象它们会歌唱、会欢笑。比拟没有联系词,就直接来描写。
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
拟人:这只麻雀蹦蹦跳跳的,像一个机灵活泼的小姑娘。(把物体人格化)
拟物:她想像小鸟一样在天空中自由自在的飞翔。(把人物体化)
比喻:她的脸红得像一个大苹果。(用一个物体来形容另一个物体,有本体和喻体之分)
[提问] 比喻、拟人、比拟的区别 老师:
比喻、拟人、比拟这三种修辞手法怎样区分?我查过资料,得出的结论是 拟人是比喻的一种,比拟和比喻的不同又在于比拟找不到本体与喻体,而比喻有。但下面几句句子又搞不清了
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杨朔《金字塔夜月》)
真理它却不会弯腰。(臧克家《胜利的狂飚》)这两句给的答案是比拟,但是下面两句的答案是拟人
秋天迈着沉稳的脚步缓缓地向我们走来,又悄无声息地走开。
秋便以翩跹之姿踏碎了夏天的流言.在我看来,好像都是比拟嘛,都找不到本体和喻体啊~ 比喻与比拟
比喻与比拟是两种常用的修辞方式,在文章中适当用一些比喻和比拟,会使你描写的人物或事物更加具体、形象、生动,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比喻和比拟有共同之处,它们都是打比方,把甲事物(或人)当成乙事物(或人)来描写,但它们也是有区别的。不过有些同学没有熟练掌握区分方法,常把比喻和比拟混淆,正像分不清孪生兄弟和姐妹一样。
怎样区分比喻和比拟呢?首先要弄清它们各自的特征。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我们把比喻句中的主语称作“本体” 或“甲事物”,把比喻成的事物(或人)称作“喻体” 或“乙事物”。在明喻句中,甲事物(或人)和乙事物(或人)都出现,并用比喻词“像”、“好像”、“似的”等连接;暗喻直接把甲事物(或人)当成乙事物(或人)来描写;借喻只出现乙事物(或人),且不用比喻词;博喻则是连用几个 比喻,共同描写一个本体。如
1、小兴安岭像绿色的海洋。(明喻)
2、小姑娘的脸笑成了一朵花。(暗喻)
3、祖国的花朵在党的阳光雨露哺育下茁壮成长。(借喻)
4、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博喻)
比拟分拟物和拟人两种形式。与比喻不同的是,比拟只出现甲事物(或人)的名称,而不出现乙事物(或人)的名称,但出现乙事物的特征。如
1、春天到了,园里的小草探出头来,嫩绿嫩绿的。(拟人)
2、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拟物)
3、黄山的迎客松伸出热情的手,迎送中外游客。(拟人)
4、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拟物)
拟人是较精确的回答,而比拟则是较大范围的回答 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杨朔《金字塔夜月》)——拟人(比拟)
真理它却不会弯腰。(臧克家《胜利的狂飚》)——拟人(比拟)
秋天迈着沉稳的脚步缓缓地向我们走来,又悄无声息地走开。——拟人(比拟)
秋便以翩跹之姿踏碎了夏天的流言.——拟人(比拟)
第二篇:·比喻和比拟的区别
·比喻和比拟的区别
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初中教材中说:“比喻重在‘喻’、即以甲事物晚乙事物,甲乙两物有主有从;比拟重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浑然一体."这仅是一种概括性的区别原则,如果教师照本宣科,不仅初中学生不易理解,就是高中学生也怕难于接受.我以为必须作进—步的全体阐释。
(一)比喻与比拟的性质不同、作用不同.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惑知事物。比拟即模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渭、动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物。乙事物—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动,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实在了,当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由此可见,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而比拟却是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请看如下例句:
(1)故人已经成为瓮中之鳖,不好玫暂且围着算了。(徐海东《奠基礼》)
(2)他确乎有点像一橡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老舍《骆驼祥子》)
(3)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杨朔《金字塔夜月》)
(4)真理它却不会弯腰。(臧克家《胜利的狂飚》)
例(1)取瓮中之鳖待擒这一点说明敌人当时的处境,二者有相似点,能给人具体形象的感受,这是比喻。例(2)从树的外形特点联想到样子的外貌、气质特征,两者有相似点,也属比喻。例(3)“月亮”、“星星”本是无生物,并无“露面”、“惊散”这样的特征,现以生物的特征描写它们.只是为了让其情态逼真,跃然纸上,这是比拟。例(4)将无形的抽象物“真理”人格化、形象化,也属比拟。
(二)比喻与比拟的句式结构不同。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借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例如“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诲”(袁鹰《十月长安街》)。这是暗喻、由本体(长安街)、喻体(大海)、喻词(成)构成,又如“我们之闻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这是借蝓,借“厚障壁”比喻“我”与闰土之间形成的隔阂。它把本体和喻词都隐去了,只用喻体代替本体。另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这却是拟人句,将“波浪”当作人描写,赋予它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比喻和比拟虽然是两种党见而又容易混淆的修辞格,但只要我们把握了区分两者的要领,就会一目了然。
第三篇:比喻与比拟的区别
比喻与比拟的区别
比拟
比拟就是通过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比拟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即拟人和拟物。
一、拟人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或者用表现人的特性的词语描述物,或者直接把物变成人。例如:
(1)湖水愈发温柔,愈发安详了--它静静地平躺着,安然地享受着晨雾徐徐的、轻柔的爱抚,那神态,真好像母亲怀中含乳憨睡的婴儿呢。(斯妤<<北海的早晨>>)
(2)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老舍《济南的冬天》)(3)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二、拟物
拟物就是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或者翅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表达某种强烈的爱憎感情。例如:
(4)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鲁迅《故乡》)
(5)坦克后面,“老虎团”的士兵嗷叫着冲了过来。(谢雪畴《“老虎团”的结局》)
(6)还有一问,是:“公理”几块钱一斤?(鲁迅《“公理”之所在》)
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为了使事物或道理说得形象或具体而采取的修辞手法。一般是把不常见的事物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表达出来,或者把抽象的道理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道理表达出来。被比喻的事物或道理叫做本体,用来比喻的事物或道理叫做喻体,连接本体和喻体的叫做比喻词,常见的有“如”、“像”、“好像”、“仿佛”“成”“变成”等。例如:
(1)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宗璞<<紫藤萝瀑布>>)
其中本体是“每一朵盛开的花”,喻体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比喻词是“像”。比喻一般有三种格式:
一、明喻
指的是本体和喻体都说出来,用“像”“好像”“如”“如同”“似”“仿佛”“好比”“一般”“像--一样”“像--似的”“如同--一般”等比喻词连接的的比喻。如:(2)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宗璞《紫藤萝瀑布》)
(3)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宗璞《紫藤萝瀑布》)
注意:含有以上比喻词的句子不一定是打比方,所以不一定是比喻句。如:
(4)他好像刚刚还在这里。(表示猜测)
(5)小赵长得就像高仓健。(表示比较)
二、暗喻
指的是本体和喻体都说出来,用“成”“变成”“是”“就是”“成为”“等于”等比喻词连接的比喻。如:
(6)她们是替带工赚钱的机器。(夏衍《包身工》)
(7)尾巴是道地的舵;脚就是宽阔的浆;它的一对大翅膀在风前半张着,微微地鼓起来,这就是帆(布封《天鹅》)
(8)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鲁迅《藤野先生》)
注意:含有以上比喻词的句子不一定是打比方,所以不一定是比喻句。如:(9)无数照明弹升上天空,黑夜变成了白天。(“黑夜”和“白天”是同类事物,不能构成比喻)
三、借喻
指的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由喻体直接代替本体出现的比喻。如:
(10)教师不光要把“一桶水”指给学生看,更要把学生引到长流不尽的泉边和浩渺无际的海边去。
(11)难道我们能容忍任何政治的灰尘、政治的微生物来玷污我们清洁的面貌和侵蚀我们的健全的肌体吗?
(12)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
比喻一般有以上三种格式,几个比喻连用称为博喻。如:
(13)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14)(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郁达夫《故都的秋》)
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初中教材中说:“比喻重在‘喻’、即以甲事物晚乙事物,甲乙两物有主有从;比拟重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浑然一体."这仅是一种概括性的区别原则。
(一)比喻与比拟的性质不同、作用不同。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惑知事物。比拟即模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谓、动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物。乙事物—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动,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实在了,当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由此可见,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而比拟却是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请看如下例句:
(1)敌人已经成为瓮中之鳖,不好攻暂且围着算了。(徐海东《奠基礼》)
(2)他确乎有点像一橡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老舍《骆驼祥子》)
(3)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杨朔《金字塔夜月》)
(4)真理它却不会弯腰。(臧克家《胜利的狂飚》)
例(1)取瓮中之鳖待擒这一点说明敌人当时的处境,二者有相似点,能给人具体形象的感受,这是比喻。例(2)从树的外形特点联想到样子的外貌、气质特征,两者有相似点,也属比喻。例(3)“月亮”、“星星”本是无生物,并无“露面”、“惊散”这样的特征,现以生物的特征描写它们.只是为了让其情态逼真,跃然纸上,这是比拟。例(4)将无形的抽象物“真理”人格化、形象化,也属比拟。
(二)比喻与比拟的句式结构不同。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借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例如“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诲”(袁鹰《十月长安街》)。这是暗喻、由本体(长安街)、喻体(大海)、喻词(成)构成,又如“我们之闻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这是借喻,借“厚障壁”比喻“我”与闰土之间形成的隔阂。它把本体和喻词都隐去了,只用喻体代替本体。另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这却是拟人句,将“波浪”当作人描写,赋予它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比喻和比拟虽然是两种党见而又容易混淆的修辞格,但只要我们把握了区分两者的要领,就会一目了然。
借代和借喻的区别
借代和借喻是两种修辞手法,二者有相似点,都是本体不出现,所以极易混淆。要准确区分,必须从二者的本质入手。借代是借用一事物的名称代替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的名称的修辞手法。被代替的人或事物叫本体,在句中不出现;出现在句子中取代本体的人或事物,叫借体。借代有几种类型:特征代本体,部分代整体,工具代本体,具体代抽象等。最常见的是特征代本体。
特征代本体指用人或事物的某些特征代替它本来的名称。如:鲁迅在《药》中的几处借代:“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三个句子中分别用“花白胡子”代替胡子已花白的人;用“红眼睛”代替牢头阿义,因为他的眼睛布满血丝;用“驼背”代替来华老栓家喝茶的茶客——背有点驼的五少爷。这里的“花白胡子”“红眼睛”“驼背”抓住了三个人某些部位的特征,用某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特征代替本人,非常形象,属于特征代本体。还有:用“旧毡帽”代替头戴旧毡帽的人,用“三角眼”代替眼睛是三角形的人,用“大金牙”代替镶着金牙的人,也是特征代本体。
工具代本体指用某人常使用的工具代替他本人的方法。如:“眼镜”代替常戴眼镜的人。部分代整体指用一类事物的一部分代替这类事物的方法,如:用“雷锋”代替所有做好事的人。
不管哪种形式的借代,本体和借体之间都必须有密切的关系,两种事物没有关系,不能构成借代。
借喻是借用与之有相似点的人或事物代替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被代替的事物叫本体,不出现;出现在句中代替本体的事物叫喻体。它是比喻的一种形式,必须建立在明喻的基础上,即首先能构成一个比喻,只是比喻的本体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所以,都能还原成明喻“甲像乙”的形式。如:
鲁迅在《故乡》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住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这个女人就是杨二嫂。在后面鲁迅直接用“圆规”代替杨二嫂,如:①“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②“圆规一面愤愤地回转身,一面絮絮地说”等。那么①和②中的“圆规”就是借喻的修辞方法。借喻的特征是喻体和本体有相似点。
因为借代和借喻的本体都不出现,很容易把二者混淆。如:有人认为借“圆规”代替杨二嫂,把“圆规”看作借代,实际是忽略了本体和借体、喻体的关系。
首先,“圆规”不是特征代本体。杨二嫂手里没有拿着圆规,她的身上也没长着圆规,她不卖圆规,她不经常使用圆规,甚至不知圆规为何物,总之,杨二嫂和画图仪器里的圆规不沾边,毫无关系,不能说她某个部位的特征是圆规,所以不是特征代本体。同时“圆规”也不是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整体等,因为任何借代中借体和本体必须是相关的,而杨二嫂和圆规毫不相干,所以,“圆规”不是借代。
二、在《故乡》中,鲁迅说杨二嫂“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句中有一个“像”,甲像乙是比喻的常见形式,所以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的本体是五十岁上下的女人即杨二嫂,喻体是圆规,喻词是“像”。由此可以看出“圆规”第一次出现是作为喻体出现的,后面“圆规”代“杨二嫂”,是只出现喻体不出现本体,这种修辞方法是借喻。
三、独立看①“然而圆规很不平”,②“圆规一面愤愤地回转身”二句,也可得出借喻的结论。“圆规”代替的是“杨二嫂”,即杨二嫂是圆规的本体,“圆规”和“杨二嫂”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很显然,杨二嫂张着两脚、双手叉腰的姿势和圆规的形状极为相似,鲁迅在《故乡》中有这样的话:“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面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而且终日坐着,我也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由此看来,杨二嫂坐着,一点不像圆规,只有“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时才像圆规。鲁迅是用“圆规”形容杨二嫂双脚分开站立的姿势,抓住了事物间的相似点,十分形象。而且,①②句中的“圆规”可以还原为“杨二嫂像圆规一样”。“圆规”既然和它的本体有相似处,又可以还原为明喻的形式,所以,“圆规”应是借喻。
四、把“圆规”和其他的借喻对照一下,看是否相符。如:“几年不见,他已经满头银丝了。”句中的银丝显然指白发。这里本应说白发,为什么说成银丝呢?因为银丝和白发有相似之处:都是白的。用与之有相似点的事物的名称代替本来要说的事物的名称,这是借喻的修辞手法。“银丝”是喻体,“白发”是本体。借喻都可以还原为明喻,上例可还原为“她满头的白发像银丝一样。”再看“圆规”和“杨二嫂”之间的关系:圆规有两只细长的脚,画图时圆规两脚分开;杨二嫂有两条细长的腿,站立时双腿叉开。二者多么相似!既然有相似点,就能构成明喻:杨二嫂像圆规一样。可见,“圆规和杨二嫂”与“银丝和白发”的用法完全相同,都是借喻。
总之,辨别借喻和借代,首先应该弄清出现的事物的名称和被代替的事物间的关系:二者相关的是借代,相似的是借喻;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其次,看二者能不能构成比喻:借代不能还原为明喻,借喻可以还原为明喻。用这两种方法可以将借喻和借代区分得一清二楚。
第四篇:比喻和比拟
比喻和比拟
教学目标:
1、了解比喻,比拟的特点。学会辨析比喻,比拟句。
2、学习运用比喻构造句子。
3、能辨析拟人句;感受把物比作人的比喻句与拟人句的不同。
教学重点:感受拟人句的特点;感受把物比作人的比喻句与拟人句的区别。教学难点:感受把物比作人的比喻句与拟人句的区别。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着白胖子”(花生)。
麻屋子、红帐子、白胖子分别是什么呢?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2、有一条狗叫小白,它很乖,深得小义爷爷奶奶的宠爱。奶奶夸奖它:“小白呀,像我的一件小棉袄一样贴心!“爷爷附和道:“小白这小子还真粘人!”同学们,仔细读一下这两句话,同样是夸奖小狗,但所用的修辞手法相同吗?(比喻,拟人)
3、初中阶段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八种?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顶真等。
4、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
二、新课 比喻
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是为了使事物或道理说得形象或具体而采取的修辞手法。一般是把不常见的事物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表达出来,或者把抽象的道理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道理表达出来。被比喻的事物或道理叫做本体,用来比喻的事物或道理叫做喻体,连接本体和喻体的叫做比喻词,常见的有“如”、“像”、“好像”、“仿佛”“成”“变成”等。
(一)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例如:
1、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2、例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3、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儿。
4、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二)比喻的种类
1、明喻
例: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朱自清《春》)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朱自清《春》)概念:有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和喻体(用来做比喻的事物)之间;用“像”“好像”“仿佛步”“如同”似的”等比喻词连接,是明喻。
特点:有本体,由喻体,有比喻词(“像”“好像”“仿佛步”“如同”似的”)。典型形式:甲像乙。2.暗喻
例:(1)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流沙河《理想》)(2)在此刻,长街静穆,万民伫立/一颗心—一一片翻腾的大海/一双眼道冲决的大堤。(李瑛《一月的哀思》)概念:本体和喻体之间用“是”“就是”“变成”“成为”“等于”等词语,或者用破折号来连接。
特点:有本体有喻体,中间用“是”“就是”“变成”“成为”“等于”或破折号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
典型形式:甲是(是、成了、变成……)乙。
3.借喻 例:秋风阵阵地吹,折扇形的黄叶落得满地都是。风把地上的黄叶吹起来我们拍手叫道:“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叶圣陶《三棵银杏树》)概念: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是借喻。特点:没有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例:他摇曳着一头的蓬草,冲出门外去上学去了。
注意:运用比喻,不管是明喻、暗喻还是借喻,喻体必须出现,不能省略。本体不一定出现,如借喻。
(三)作用
1、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2、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四)小练习
辨别下列比喻句的类型
1、小兴安岭像绿色的海洋。(明喻)
2、小姑娘的脸笑成了一朵花。(暗喻)
3、祖国的花朵在党的阳光雨露哺育下茁壮成长。(借喻)
4、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5、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比拟
(一)概念
比拟就是通过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比拟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即拟人和拟物。
(二)种类 1.拟人
在一些作品中,小鸟会说话,鱼儿会跳舞,小溪也能唱起欢乐的歌„„,这种把物当作人来写,赋孔物以人的动作行边思想感情的修辞手法,称之为拟人。
例:(1)湖水愈发温柔,愈发安详了--它静静地平躺着,安然地享受着晨雾徐徐的、轻柔的爱抚,那神态,真好像母亲怀中含乳憨睡的婴儿呢。(斯妤<<北海的早晨>>)
(2)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老舍《济南的冬天》)
2、拟物
概念:拟物就是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或者翅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表达某种强烈的爱憎感情。
例:
(1)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鲁迅《故乡》)
(2)还有一问,是:“公理”几块钱一斤?(鲁迅《“公理”之所在》)
(三)作用:
运用比拟,不仅能让读者对所描绘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能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四)小练习
辨别下列拟人句的类型
1、春天到了,园里的小草探出头来,嫩绿嫩绿的。(拟人)
2、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拟物)
3、黄山的迎客松伸出热情的手,迎送中外游客。(拟人)
4、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拟物)
三、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
1、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摸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四、实战:
辨别一下下列句子使用了比喻还是比拟,并分别选择一句运用这种修辞的作用。
1、晕月爬过墙来。
2、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3、真理它却不会弯腰。
4、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5、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海燕》高尔基)
6、惊涛拍浪,卷起千堆雪。
7、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静。
8、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
9、舞幽壑之潜蛟。
10、渺沧海之一粟。
11、我隐隐约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细如蚊蝇,却依稀可辨,它在控诉无端被人杀害。
12、我的思想感情潮水,在放纵地奔流着。
13、我的思想感情,在放纵奔流着。
第五篇:比喻和比拟
语言的十八般武艺
—比喻和比拟修辞手法
户县六中 路艳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了解比喻和比拟的特点及分类。
2、能力目标:学会区别比喻和比拟。
3、情感目标:能够准确、灵活的运用比喻和比拟两种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
1、了解比喻和比拟的特点并会区别两种修辞手法。(重点)
2、会灵活运用两种修辞手法。(难点)【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驾轻就熟,导入新课:
1、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比喻)
2、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比喻)
3、头发约 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还有:顶针、互文、双关、通感、反复 二.例句判断,有的放矢:
1、猫在稿纸上踩了几朵小梅花。
2、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3、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4、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5、我们这时代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像丛飞、白芳礼等。三.分析讲解,应用规范:
板块一:比喻
(一)什么叫比喻?
——就是打比方。
即用具体的事物比抽象的事物,用大家熟知的事物比大家陌生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比深奥的道理。(修辞效果:或通俗易懂或生动形象。)
(二)比喻的四个构成要素: A、本体:表达对象 B、喻体:用来作比的事物 C、喻词:表示“相似”的词语 D、喻解:即“相似点”
(三)根据构成方式,比喻分为三类:
1、明喻 : “甲像乙” 本体(甲)、喻体(乙)、喻词都出现。▲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如、如同、仿佛、宛然、宛如、……似的、…… 一样、…… 一般 ①叶子(荷叶)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②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③那声音(指浪涛声)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
2、暗喻 :“甲是乙” 喻词用“是、成为、成了、变成”等。①草原的天气是孩子的脸,说变就变。②慢慢地,月亮成了小船一般。
③那排冬青越长越高,变成一堵绿色的墙。▲暗喻的其它形式:(1)否定的比喻:
④ 但素园却并非天才,也非豪杰,当然更不是高楼的尖顶,或名园的美花,然而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鲁迅《忆韦素园》)(2)程度不等的比喻——差喻:
⑤ 可是在中国,那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鲁迅《为了忘 却的记念》)
▲差喻往往带有夸张的色彩,在修辞上常认为是比喻与夸张兼用。(3)不出现比喻词:
⑥弯弯的月儿 小小的船。(AB同位式)
⑦我们这一代人一定要用自己的双手搬掉落后和贫穷这两座大山。(AB同位式)
⑧希望的肥皂泡已经破灭。(本体和喻体演化成 定中关系)
⑨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 延安就在这里。(本体和喻体倒置—倒喻)
3、借喻 :“乙代甲”(不出现本体和喻词)
①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明喻:我们之间的隔阂 像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②小猫跳上桌来,在稿子上踩出了几朵小梅花。(明喻:小猫踩在稿纸上的脚印像小梅花一样。)
▲三类比喻中,本体、喻体之间的关系:
明喻 暗喻 借喻 ↓ ↓ ↓
相似 → 相等 → 替代
(本体、喻体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四)运用比喻应注意三个问题:
其一,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但又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其二,比喻要合乎 事理。如“广场上人山人海,人们像蚂蚁一样挤在一起” 从情感上看感觉别扭。
其三,不是所有的“像”字句都是比喻句。如“街上仿佛没了人,道路好像忽然加宽了许多。”只是说 明情况,并非比喻。
(五)品味比喻的妙处
“那一年的春风呵,由少女变成了泼妇。” “人民英雄纪念碑,大地母亲伸出的大拇指!”
“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一方纸以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
■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沙砾或者去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孙太太眼睛红肿,眼眶似乎饱和着眼泪,像夏天早晨花瓣的露水,手指那么轻一碰就会掉下来。
(六)小试身手:阳光下,小孩灿烂的笑脸会像什么呢?(附学生课堂学习成果)
板块二:比拟
1、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再别康桥)徐志摩)
2、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 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故乡》鲁迅)
(一)什么叫比拟?
——就是运用联想,故意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修辞效果:赋予感情。)
(二)比拟的三个构成要素: A、本体:表达对象
B、拟体:拟想的其他事物(通常总是隐去)C、拟语:述说其他事物的词语
(三)1、拟人:把物当人写。
①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②这时,春风送来沁鼻的花香,满天的星星都在眨眼欢笑,仿佛对张老师那美好的想法给予肯定与鼓励。
2、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①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祥林嫂)是一个活物。②我们每到一人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
(四)品味拟人的妙处
1、在野草和蜂蝶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它那灵性的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
这时候,野草与蜂蝶再也不敢嘲笑它了。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心田上的百合花》林清玄
2、袁枚
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孕:包含、发育、酝酿 梅花:含苞待放(外形)冬天:刚刚来到(神韵)
3、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
4、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五)小试身手:
请以黑板或粉笔为中心写一句带有拟人手法的句子。(附 学生课堂学习成果)
(六)区别:比喻与比拟
1、比喻的重点在“喻”,突出的是两事物的相似点;比拟的重点则在“拟”,它直接把甲当作乙来描述。
2、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可以不出现但喻体必须出现;比拟的本体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
四、你来辨别一下
1、晕月爬过墙来。
2、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3、真理它却不会弯腰。
4、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5、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海燕》高尔基)
五、请你续写:
露珠(散文诗)
孩子:妈妈,小草哭了。妈妈:孩子,那不是眼泪。
那是()那是()
那是()
那是仙女遗落的夜明珠 ;
那是晨雾馈赠的头饰;
那是太阳撒下的七彩球。
六、布置作业:
请以“青春”为中心写一个片段。要求:①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
②力求生动形象。
③字数100字左右
附:
学生课堂成果展示
一、阳光下,孩子灿烂的笑脸像什么?(训练学生运用比喻修辞手法)
学生成果展示:
1、阳光下,孩子灿烂的笑脸像夏日里清醇的小风,清爽自然。
2、阳光下,孩子灿烂的笑脸像春天的花朵,富有朝气,富有生命力。
3、阳光下,孩子灿烂的笑脸像寒冬里的火炉,温暖人心。
4、阳光下,孩子灿烂的笑脸像一首优美的歌曲,让人陶醉。
5、阳光下,孩子灿烂的笑脸像一杯热茶,为人驱除寒意。
6、阳光下,孩子灿烂的笑脸像春风拂在脸上,给人亲切感。
7、阳光下,孩子灿烂的笑脸像东方升起的太阳,给人以希望。
8、阳光下,孩子灿烂的笑脸像春天里初绽的花朵。
9、阳光下,孩子灿烂的笑脸像一支棉花糖,绵绵的、软软的、甜甜的。
10、阳光下,孩子灿烂的笑脸像初春时盛开的桃花,美丽迷人。
11、阳光下,孩子灿烂的笑脸像一朵花,因为她绽放;像一道彩虹,因为她美丽;像一轮太阳,因为她初升。
二、请以“粉笔”或“黑板”为中心词写一拟人句。(训练学生运用拟人修辞手法)
学生成果展示:
(一)以“粉笔”为中心词的拟人句:
1、你一生只为别人着想,用自己的身体为祖国的花朵们谱出未来的梦。
2、即使粉身碎骨,也要树起人生的丰碑。
3、你的容颜布满皱纹时,正是你人生最美的时刻。
4、你和黑板相亲相爱,彼此谁都离不开谁,一旦离开,你们的生命会变得毫无意义。
5、她与黑板亲密接触,向人们撒下了智慧的种子,让人们收获到了理性的光辉。
6、挥洒你如雪的汗水,不辞辛劳地哺育着祖国未来的花朵;看着你渐渐地香消玉殒,心中不忍,可你却倔强地谱写着一篇篇绚丽的章幅。
7、你在一天之内把黑板亲吻了成千上百次,但是你却没有一点害羞的意思。
(二)以“黑板”为中心的拟人句:
1、你时而与粉笔亲吻,时而又与板擦拥抱,为人们留下无限美好的回忆。
2、你板着一张黝黑黝黑的脸,表面看起来冷漠无情,但每当淘气的粉笔到来时,你总是热情招待,不惜在自己的脸上留下一道道的划痕。
3、无论粉笔怎样在我面前炫耀,无论板擦怎样在我头上“动土”,我也从不感到自卑,因为我坚信自己存在的价值。
4、你忍着别人的笑骂,硬是往自己脸上涂上与肤色相反的颜色,为的是让人们感受到文字的魅力。
5、她有着黝黑的皮肤,她和粉笔之间有着浓浓的爱意,经常和粉笔相吻在一起,却又常被板刷无情地抹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