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特点
试论国家权力机关的特点和规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这一制度的核心是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这一形式参与国家事务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人民行使国家事务管理的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它的工作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工作相比,有其显著的特点和规律。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些特点和规律,对于我们更好地维护国家权力机关的地位,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落实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至关重要的。
(一)国家权力机关的本质和核心是代表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在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特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之所以被称之为国家权力机关,是因为我国实行的是“主权在民”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而人民通常并不直接行使国家权力,而是由选民或选举单位选出的人大代表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来代表人民间接地行使国家权力。人大代表的作用就是把深入群众、听取和收集到的民情民意反映到权力机关,并通过权力机关的工作和活动上升为国家意志,最终形成决议、决定,有的要形成法律、法规,以此来代表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二)国家权力机关行使职权的基本形式是开会议事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一个集体行使职权,集体决定问题的权力集体。权力集体的工作和活动只有通过会议的形式才能依法行使职权,因而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普遍的约束力。如人民代表大会研究、讨论国家大事,制定法律、法规,审议各项报告和议案,表决通过各项决议、决定,都必须通过会议的形式来实现。因此,开会议事是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基本途径,人大代表的发言、表决则是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基本形式。
(三)国家权力机关的工作和活动程序是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是我国宪法确定的一项根本组织原则,各级国家机关都必须按照这种原则开展工作。权力机关的民主集中制与其他机关的民主集中制不同之处在于其内容不同。主要表现在:第一,行政、审判、检察机关都是国家机关,都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产生的;第二,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的立法以及对重大事项的决定都是按照民主集中制这一组织原则来决定的;第三,这种体制是民主的,又是集中的,是在宪法和法律指导下的民主,是在广泛民主基础上的集中。人民代表大会权力集体中的人大代表个人的意志只有通过集体程序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时才能产生法律效力,任何代表个人都没有人大这个权力集体决定问题的权力。
(四)国家权力机关的使命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民主与法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密不可分。民主是法治原则确定的前提,法治是民主的保障,是民主政治的法律化和制度化。人大的重要职权之一就是立法。随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到2010年底,中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并全面完成对现行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集中清理工作。目前,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部门已经齐全,各法律部门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经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比较完备,法律体系内部总体做到科学和谐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本色的法制根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的法制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旺发达的法制保障。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五)国家权力机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利益的代表机关,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和执行者,因此,人大的所有工作和活动都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为核心内容和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即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地方人大要履行好职责,更确切地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经常深入基层,深入实际,与各方面的人民群众保持经常的密切联系,把人民群众所急、所需、所盼的问题,提练成具有决策价值的参考意见,反映到决策机关,才能使党和国家的决策行为更好地体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使党和政府的工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切实把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六)国家权力机关的绝对优势是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在党的领导下建立、健全和发展起来的,坚持党的领导这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绝对优势,也是做好人大工作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并被全国人民所公认,我们党除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之外,没有自己任何特殊的利益。我们党的这种历史地位和品格决定了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影响是最大的,能够动员起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以,人大在行使职权时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卓有成效地进行工作,也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确保人民当家作主权力的真正实现。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是通过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来进行的,其权力的行使是通过人大的法定程序把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来实现的。这就要求人大在履职过程中要善于学习、领会和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及时地把党的主张带到人民群众中去,动员人民群众把党的号召通过人大权力机关的工作和活动上升为国家意志进而变成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坚持党的领导和人大依法行使职权是根本一致的,这是国家权力机关行使职权的一大优势,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优势。当前,发挥党对人大工作的绝对优势,就是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权力的实现。
第二篇:人民代表大会 国家权力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 国家权力机关》
张掖中学石银桂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识记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权;了解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力和义务。
2.能力目标:培养自主学习和收集信息的能力,能够运用事例说明关于人民代表大会行使职权的具体表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的学习,认同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培养合作学习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人民代表大会
依据教材内容和新课标的要求,确定人民代表大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政权体系。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其他国家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因此,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键是明确人名代表大会的性质、地位及职权。
【教学难点】肩负人民的重托
之所以确定“人大代表”的内容为难点是因为学生进行的政治参与比较有限,以学生现有的社会实践,了解人大代表,需要应用相应的教学手段,使之贴近现实生活。既要达到知识的理解,还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认同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实践参与法等。
【教学工具】:传统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布置生活化的作业:)
1、对当地人大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人大的职权。(1、2、3、4组完成)2、2011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京召开。请通过网络或报纸了人大会召开的情况及审议和批准的一些议案。(5、6、7、8组完成)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调查及时事搜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搜集信息的能力。并在这过程中了解本框的中心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显示:)2011年3月5日至13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召开的入会情景。
教师引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党和国家领导人,近2987名人大代表,齐聚人民大会堂,共商国事。这次会议通过了哪些老百姓关心的重大决议?这节课我们通过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了解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到课堂知识贴近他们的生活,调动了学生关注现实生
活的热情。并为后面的问题设置创设情境,作好铺垫。)
(二)新课推进
【教学互动,合作探究】:
情景一:2011年3月14日9时,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闭幕会,2979 名人大代表表决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表决关于201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的决议草案;表决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表决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决议案;表决关于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表决关于确认全国人大常委会接受倪岳峰辞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职务的请求的决定草案。
分组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1、关系13亿人利益的大事,为什么仅有2979名代表就能表决?
2、从材料看,为什么很多重大问题都由全国人大决定,3、材料体现了全国人大行使了哪些职权?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培养学生的信息
提取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哪个小组先来发言?(任意一组学生代表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他组可
进行补充。教师进行点拨。)
教师进行归纳(屏幕显示):
(1)我国有十三亿人口,只能选举代表到北京集中开会。
(2)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最高权力
(3)表决2011年政府、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的工作报告体现了最高决定
权。表决2010年的政府、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的工作报告体现了最高监督权。
表决全国人大常委会接受倪岳峰辞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职务的请求的决定草案体现任免权。
教师:今年201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还通过了哪些法案,大家知道吗?这是
全国人大行使什么权力?
教师:请第5至8组,根据课前所搜集到的资料,选小组代表回答。
学生:结合问题,做课前调查汇报。(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对完成作业
情况较好的小组进行表扬。)
教师点拨: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体现了立法权
(屏幕显示)温馨提示:我国只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是我国的立法机关,其他拥有立法权的机关包括地方各级人大属于授权立法,不是立法机关。
教师:请第1至4组,根据课前对本市人大调查的情况,请小组选派代表谈
谈本地人大的地位,职权。
学生:结合问题,做课前调查汇报。(回答完毕后,教师对完成作业情况较
好的小组进行表扬。)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内容展示自主学习结果,让学生体验到生活实践的成就。)
屏幕显示:全国人大及各地人大的性质、职权、地位。
教师:通过以上探讨,我请同学说说,为什么称人大为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
(学生相互讨论)
学生回答:(略)教师适时点拨
教师归纳(屏幕显示):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广大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选出人大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并由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具体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
教师:我们来继续关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
情景二:(视频显示:)2011年3月14日9时,全国人民代表表决《第十一
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等各项议案的节选情景。
完成以下问题:
1、为什么人大代表有此权利?
2、这次会议上人大代表行使了哪些权利?
(设计意图:紧密结合刚召开的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设置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学生讨论回答:(略)教师适时点拨。
教师进行归纳(屏幕显示):
(1)人民选举人民代表,人民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法行使国家权利。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
(2)这次人大会议上人大代表行使了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
教师:人民代表还行使哪些权利?
学生回答:质询权
教师提示:质询权可以被称为人大代表的“标志性权力”但其也具有有限性,只能在人大会期间由一定代表附议的前提下提出质询案。
教师:让我们走近人大代表。
情景三:2011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北京团的全国人大代表张庆伟,领衔提出20件议案,议案内容涉及住房保障、司法行政等多个方面,是今年北京团提出议案最多的代表。当代表这几年,张庆伟提出了很多质量颇高的议案、建议。当记者采访时,张庆伟说:“作为一名人大代表,不是说只要按键、举手就可以了,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为国家、为人民努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量。有机会成为一名人大代表,我感到很荣幸,我希望通过不断努力,做得更好。”
讨论:
1、你认为什么样的人能够当大代表?
2、你认为人大代表是一种荣誉,还是一种职责?
(设计意图:通过真实的事例,让学生真正了解人大代表的职责。)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点拨:(1)作为人大代表,要想更好的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必须加
强自身的能力:如政治素质,实事求是的品质,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阅读、表达和分析判断能力,社会活动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等。具体而言就是要能洞察人民利益,要能将诉求转换成立法草案,要能通过社会活动使草案成为政策。(2)引导学生理解人大代表权利的背后存在相应的义务。
屏幕显示:人大代表的产生、职权、义务。
情景四:“假如我是人大代表”
1、你以什么方式了解民情?
2、你最想反映的问题。
3、你将写什么议案?
4、你将督促哪些部门来解决。
教师:请各小组讨论,甲乙两大组各派两小组选出代表发言(注:1、2、3、4小组是甲组,5、6、7、8小组是乙组。这样安排,考虑到课堂时间的有限性,有利于组与组成员之间的交流。)
(设计意图:问题具有开放性,通过学生转换角色,“成为”人大代表,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他们可以提出许多现实生活值得关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讨论:(教师要走下讲台听听学生的讨论,与学生进行适当的亲切交流。)教师归纳:无论反映什么问题,人民代表要始终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要通过各种途径关注民意,了解民情,反映民生。要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教师升华情感:同学们现在还是未成年人,但我们总要参与,总会参与,总能参与。将来大家不管是否能当选为人大代表,都应关注国家的命运,关注人民的根本利益。今天同学们在这里所思所说所做,可能不会改变什么,但是我相信,明天你们的所思所说所做,将能够改变世界。
小结:
师生共同完成人民、人民代表、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连线图。(略)
(设计意图:总结归纳,落实本课知识点。)
课后训练:(布置生活化的作业:)
请同学们观察你的生活周围,作为一个老百姓,你有没有要向当地的人大代表反映的问题。如果有,请联系当地人大代表,反映你的问题。
(设计意图:延续课堂,回归生活,关注生活。)
这是笔者依据该策略,实施的一堂生活化教学课。考虑到实施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结合教材内容,以刚召开过的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为生活主线。设计一连串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
第三篇: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应对突发事件的作用
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应对突发事件的作用(上)
陈寿宇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可以说灾难是无时不在的。从远古到现时,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遭受灾难冲击而又不断战胜灾难、走向成熟完善的发展史。饱经沧桑的中华文明也是遵循着如此的轨迹一路走来,正向世人展示着辉煌的现在。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几千年来,我们国家都是灾难和文明进步伴随在一起的。”在突发事件发生的种类、规模、频率和影响持续增强,无论政府还是民众的危机认识都在不断提高的时代背景下,只有遵循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导,不断研究、总结和把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一般规律,积极应对和有效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才能保证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与协调发展,加快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
一、贵阳市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应对突发事件的现状
(一)参与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
我市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较为频繁,总量较大,每年都在数百起以上。2008年1月中旬至2月初的发生的、与我国南方地区共同遭受的特大凝冻灾害,其影响与应对处置最为典型。面对持续时间之长、凝冻范围之广、受灾面积之大的特大凝冻灾害。如果对此认识不足、应对失策、处置不当,必将造成不良影响、严重后果及损失。随着国家对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逐步重视和加强,贵阳市的突发事件管理工作也不断得到强化和改进,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信息公开和处置透明度不断增强。
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贵阳市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面对突发事件没有冷眼旁观,尤其对于影响较大、涉及范围广、损失严重的突发事件,都把它作为当时本行政区域的大事和人大工作的重点来对待和处理,按照中央、省的要求以及市委统一部署,积极参与和应对,做好相关的工作。在日常工作中,注意在立法权、监督权的行使以及信访工作等方面关注和解决涉及突发事件应对的问题。1998年,市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的决定》,将“重大突发事件的处理情况”列为应当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的事项加以规范;2005年又制定地方性法规《贵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规定》,把“重大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的处理情况”规定为应当向市人大常委会备案的重大事项,由此为重大突发事件处理情况的规范定性与纳入人大工作职责范畴提供了具有法律效力的依据。所制定的消防、城市供水、大气污染防治、防雷减灾、家畜家禽防疫检疫管理、公共餐饮具卫生管理、中小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等地方性法规,涉及了突发事件预防、处置等相关内容,为各类相关突发事件的应对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和保障。2004年“非典”疫情发生后,市人大常委会成立检查组深入开展了为期半个多月的执法检查,听取审议了市政府关于依法开展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情况的报告和执法检查组的报告。2008年凝冻灾害发生后,市人大常委会根据市委部署要求,坚持“把争取时间放在首位”,迅速成立应急指挥组织,常委会领导率先垂范,带领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工作机构,按照市委及人大党组分工深入区县、乡镇、机关、企业、居民、农户,了解受灾情况和救灾工作,了解水、电、煤、气、路、通讯保障情况,农贸市场、医疗卫生、食品安全情况,以及安全燃放烟花爆竹等情况,督促检查,调研指导,慰问安抚,广泛动员市人大代表积极参与救灾抢险、捐赠助困,积极承担起“抗凝冻、保民生”任务,并以“人大代表关注灾后重建”为题推出首期“人大网议日”活动,邀请市长与市人大代表、网民共话灾后重建,取得良好效果。各区、县(市)人大常委会立足本地实际,根据党委分工,积极参与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在突发事件预防、处置、恢复等各个环节,从检查督促到指挥救援,分片负责到慰问指导,现场视察到救灾捐赠,动员代表到发动群众,政策法律宣传到稳定群众化解矛盾等各个方面和不同角度,发挥了作为国家机关尤其是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为其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应对做了大量的监督、支持和服务工作。在抗击雪凝灾害工作中,我市各级人大涌现出一大批工作突出、作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人大代表、人大工作者。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突发事件应对后,市、区(县、市)人大常委会的依法突发事件应对意识正在不断增强。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1、受社会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工作滞后的影响,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虽有较强的突发事件预防、处置意识和较高的参与积极性,但对突发事件的依法应对缺乏应有的重视、研究和思考,缺乏相应的教育和培训,对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相关规定尤其是人大常委会的职责权限不甚了解,专业化、规范化、制度化的人大应对突发事件的机制与目标尚未确立,群体的力量整合、智慧凝聚和积极性调动不够,整体上对突发事件反应的及时性、主动性较差,所蕴藏的“能量”未能很好释放,所具有的作用没有得到较好发挥。具体的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分工不规范,且规范化水平从上到下呈现层层递减趋势,存在国家权力机关与行政机关领导人员同样“受命”接受分配突发事件应对任务,代行行政机关突发事件应对职权,直接指挥处置突发事件等现象。
2、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常态化程度低,未纳入常规性工作来安排和实施。由于群体危机意识的参差不齐,加之重大突发事件发生较少,反映出人大及其常委会对突发事件应对的预防工作关注不够,在年复一年的监督、重大事项决定以及代表视察活动等工作中,未在系统思考基础上把突发事件应对执法检查、专项报告等作为常规性工作列入计划安排实施,无专门的突发事件应对立法活动,现有法规的相关条款内容零散,对突发事件应对的规范化推动工作也做得不够,贯彻预防为主的突发事件应对原则和增强同级政府的依法应急管理能力的工作尚有差距。
3、获取信息的渠道不畅、及时性差,内容不全面。除了原有信息公开的规范化和透明度的历史原因,以及体制上的缘由外,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也未对政府的突发事件应对信息报送作出规定、明确要求,政府在此方面的自觉性约束也较薄弱,致使人大及其常委会获得突发事件应对信息的渠道、效率、质量等都受到影响,也制约了人大及其常委会对突发事件全貌的把握、应对的判断和工作的效果。
4、按照法律规定听取审议同级人民政府专项报告情况差,地方性法规有待修改完善,法律规定本身也存在一定不可操作性。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政府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作出专
项工作报告,但对于诸如2008年初凝冻灾害的应对处置,只有少数区、县政府依法作了报告,未作报告的人大常委会也未责成政府作出报告,部分县级人大常委会认为其已经参与其中而觉得无需报告。而且,《贵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规定》第六条第四项将重大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的处理情况作为应当备案的重大事项,虽然提升了规范的层次与效力,但由“报告”事项变为了“备案”事项,降低了讨论决定的“规格”,并与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不一致,亟待研究修改,以维护法制统一。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十六条规定的专项工作报告未作区分限定,有待细化,否则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将据此陷于大量的具体审议事务当中,既不利于法律的有效实施,也不利于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有序开展工作。
二、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应对突发事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基于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管理者和公共秩序维护者的地位,对各类突发事件实施应急管理,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尽可能地减轻和避免突发事件可能形成的危害与损失,即当然成为现代社会各国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和责任。全国人大常委会2007年制定的《突发事件应对法》,在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又考虑了权力集中行使可能存在的滥用权力问题,在第十条第一款、第十二条对政府行使处置权利作出了必要的限制和规范,并对行政机关如何对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受到国家权力机关监督制约的问题作出了具体规定,为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应对突发事件的行为提供了直接的法律依据。
提高依法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及时有效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不仅是新时期我党面临新情况、新任务、新挑战所应当担负的执政使命,而且是各级政府的一项战略任务和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刻检验着政府的组织管理能力、依法行政水平和公共治理效率,也是对包括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内的国家机关施政水平的全面考察和综合衡量。而且,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推进及社会法治观念的增强,势必涉及检讨地方立法和问责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监督权、立法权、任免权等具体问题。因此,地方国家权力机关适应突发事件应对客观形势的变化与发展,根据自身地位、作用与职责,重视和研究突发事件对经济
社会发展的影响,依法、有效地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中发挥好作用,不断推进应急管理工作的改进、完善和加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应对突发事件,是依法履行职责、担负历史使命的当然之举
《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十六条的规定,使具体的突发事件出现后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内容变得明确实在;监督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更是法律赋予人大常委会的日常工作职责。因此,依法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不仅是各级政府的工作责任,同样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应尽职责。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通过行使立法权、监督权、重大事项决定权和选举任免权等,无论是常规状态下按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财政预算推进工作,还是非常规状态下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及管理,都可能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由人大及常委会接受备案、听取审议或者讨论决定,都应当成为国家权力机关及其每一个人大代表关心、注意的事情。强化人大职能作用,推进人大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从源头上降低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促进政府构建开放规范、有机合理、协同运作的应急管理系统,提高应急管理能力,把非常规状态的突发事件预防、控制、处置好,把事后恢复重建抓紧抓落实,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依法履行职责的一个方面。
(二)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应对突发事件,是保证法律实施、推进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
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切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的活动,都必须依法进行,即使是非常规状态的突发事件的应对行为也不例外。突发事件应对过程,既是对负责应对工作的相关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对行为合法性的具体检验和衡量,也是对行政机关常规状态下依法行政能力与水平的全面考察和综合鉴定,因为较强的依法行政自觉性和较高的依法行政水平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突发事件发生的根本保障。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的遵守和执行,是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首要职责。从确保法律的全面贯彻执行和依法行政全面实施的角度审视,突发事件的特殊性不能成为其应对工作
随意性的任何借口,合法性恰恰是其基本的要求,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获得社会各方面的鼎力支持,也才能使处置结果更加有效。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积极重视和依法应对突发事件,可以有效地推进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不断促进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防止执法“死角”的出现。
(三)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应对突发事件,是促进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具体行动
在各类突发事件中,无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都与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义、核心、任务要求、方法原则等涉及的内容密切相关。有效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正是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衡量发展是否科学、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因素。地方国家权力机关重视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使突发事件得到及时有效的预防、处置,实现良好的恢复重建,是坚持和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投身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事业的具体体现。
(四)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应对突发事件,是创新人大工作、树立自身形象的实际表现
创新永无止境,人大工作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和工作模式,不僵化、不停滞,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就可以拓宽人大工作的思路和人大事业发展的道路,树立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良好形象,提升人大机关的应有地位,更好地肩负起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使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应对突发事件的内容、原则、重点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于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而言是一项新课题、新任务,如何认识与把握,如何介入与应对,都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创新,也可以借此加强和改进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和领导作风,强化素质,提升水平,树立为民负责、积极有为、务实创新、恪尽职守的形象。
第四篇:论辛词特点
论辛词特点
第一次听到辛弃疾的名字时,你可能觉得霍去病的名字有点相似。确实有关辛弃疾的名字的说法是他的爷爷辛赞希望他像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所以起名弃疾。在现实中,辛弃疾一生人一直都想建功立业的,可是天不从人愿。
在辛弃疾南归之后,不但没有受到朝廷应有的重用,反而屡遭猜忌和打击,一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的辛弃疾也曾多次奔走呼号于统治者之间,以恢复中原、拯救中原父老为己任,一上孝宗《美芹十论》,再上丞相《九议》陈清利弊,分析形势,力主恢复。然而他所得到的,是南宋统治者和权臣们的白眼,甚至是陷害和打击。或许正因如此,主战派的辛弃疾的绝大部分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并且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借助于各类典故,曲折隐晦地表现在词作之中,或托古讽今,或借古喻今,或痛斥权臣奸佞,或用以自况,全部都蕴含着诗人的爱与憎,好与恶。
以下选取辛弃疾的两篇经典作品来进行辛词赏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上阕一开始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如此肃杀的、辽阔的情景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澎拜战场,意境宏大,气势雄壮,风格慷慨豪放。把坚定的抗战决心,炽热的爱国热情,顽强的斗争精神,豪迈的英雄气概,熔铸在宏大的意境中,构成了他爱国词最突出的基调境界阔大,这两首词都体现出辛弃疾的豪放情怀,在手法上取景辽阔壮大。
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下阕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人连用数典,表达了他的理想、抱负。
先谈谈辛词大量用典的原因,辛词的大量用典绝非偶然,词的形式精悍而篇幅有限,作者痛斥权臣误国、统治阶级懦弱无能,寄壮志、舒愤懑而有时又有所顾忌,这样的矛盾,通过用典均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再加上辛弃疾本人文学修养丰厚,能“驱使庄骚经史,无一点斧凿痕”,这样大量的用典,作为辛词的一大特色,也成为辛词的必然。
特点之一:连用数典,曲折深刻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下阕中“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用晋人张翰典:虽说壮志未酬,怎么能像张翰那样,一心只想着故乡的羹鲈鱼脍呢?“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再用三国许氾典:胸无大志,只想求田问舍的人,又有什么出息呢?继而用东晋桓温典: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光阴虚度,壮志难酬的痛苦又怎么能忍受呢?这三个典故,孤立地看来,可说是风马牛不相及,但辛弃疾巧妙地将其连为一体,不仅深刻真挚地表达了自己欲图抱负而不能的痛苦心情,而且三个典故含意逐步加深,产生了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使典故有了新的生命力。
特点之二:灵活运用反典
运用张翰因挂恋故乡的羹鲈鱼脍而弃官还乡的典故,这个典故一直是过去文人歌颂的典型,可是辛弃疾却把这个典故反过来讲。用此表达诗人自身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自身负国家使命,却是难回北方的游子。
特点之三:委婉曲折地表情达意
辛弃疾南归后不仅不得重用,反而无端地遭受挫折,猜忌和打击,这样他就不能过于真露地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而常常借用曲笔,主要的就是用典“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用南朝宋刘裕典警示南宋统治者韩侂胄,草率用兵的恶果……如此种种,任意驱遣古典,典尽其意而又委婉深沉,却又无不使人觉得恰到好处。
最后我对辛词的看法:诗人辛弃疾是一名将领人才可是朝廷没用重用他去抗击北金,且屡次无端被贬。前因决定他是一个豪放派诗人,诗词多以战争为题材,抒发抗击北金的心愿。后因决定他诗词中运用大量典故,委婉曲折地他内心的愤懑。两者结合形成的辛词的一大特点。
第五篇: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说课稿
《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说课稿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框题是《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这四大块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本框题的地位和作用
本框是人教版高一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三单元课第一框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公民的政治生活和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两个单元,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本框题在政治常识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的地位。学好这个框题为学好以后的政治常识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框题包含的一些政治理论,是以后政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必考的内容。
2、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了解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权;了解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归纳与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初步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收集材料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确认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优越性;培养合作学习的团队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及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教学难点:人大代表的职责,全国人大与地方人大在立法权的区别
二、教学方法
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击破难点,宜将采用学生自己查找资料、提问、讨论、举例的方法为主,教师点拨点拨为辅的方法进行教学。对难点的处理则可利用课件辅助进行。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学法指导
学生的学是在教师的教的基础上得到提升的,所以我在教学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利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学习该框题:
1、案例分析法
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知识迁移法
前后知识联系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
通过教材、教法、学法的说明我们对本框教学有一个整体认识,如果以上内容是高屋建瓴的话,接下来我们应该是抽丝剥茧。请大家跟随我的讲述进入教学过程。
四、教学程序
这节课我是按照“导入新课——传授新知与学生展示——反馈练习——归纳总结”这四步来进行教学的。
1、导入新课(3分钟):课件展示一组反映人民代表大会的照片及材料的说明,包括人大代表的产生、人民大会的活动等,让学生仔细看照片和材料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在材料的编写中,我在每个知识点之间设计了一些过渡词,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上下文之间的联系,便于形成整体观念:我国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其中,公民可上网旁听人大常委会会议反映了人大与人民之间的亲密关系。那么如何对这些内容进行详细探讨呢,于是教师对以下内容进行了阐述:
2、传授新知与学生展示(35分钟)先由老师点出本课的知识点,它包括:
(1)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详):它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首先讲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和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的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长设机关)以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第二,阐述书本P56的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示意图(略):(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2)肩负着人民的重托: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产生及她们的任务(作为后一单元学习的重点)
讲完了知识点,接着 回归图片和材料,给学生留下三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A我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怎样产生的? B我国人民如何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 C人民代表大会具有哪些职权?
先完成讨论的小组可举手示意老师给予检查,老师根据需要抽查同学到讲台进行展示讨论的结果,并对表现突出的小组进行当堂奖励。
3、反馈练习。这一阶段与小组讨论是穿插进行的,时间可以灵活分配。
4、归纳总结。(7分钟)与学生一起互动完成板书设计,通过板书让学生更加明确该课的知识体系,从而更好把握学习的重难点。
最后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改进才可以探讨出更完美的教学方法。在本节课中,我比较注重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使枯燥的政治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这正是新课改的要求所在。
我国伟大的诗人屈原说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想我今天说课的内容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我会虚心地接受各位领导、老师批评与建议,并在洒满阳光的教育道路上不断前进。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