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 2-2项脊轩志活页规范训练 苏教版必修5
第8课 项脊轩志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基础巩固(20分,每小题4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尘泥渗漉(shèn)
呱呱而泣(gū)..B.余稍为修葺(qì)以手阖门(hé)..C.偃仰啸歌(yǎn)垣墙周庭(yuán)..D.旧时栏楯(dùn)扃牖而居(jiōng yǒu)...解析 D项,“楯”应读“shǔn”。答案 D 2.选出对下
面
加
点的字
词
解
释
有
误的一
项
是
()A.往往而是(到处)
亦遂增胜(美)...B.而母立于兹(你的)顷之(音节助词)..C.大类女郎也(像)乳二世(用乳汁喂养)..D.大母过余(过问)逾庖而宴(厨房)..解析 D项,“过”:看望,拜访。答案 D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疱而宴,鸡栖于厅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解析 A、C、D三项中加点的词语都是名词作状语,B项中加点的词语是名词用作动词。答案 B 4.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是①往往而.母立于兹②而.
修葺③余稍为. 此志④余既为.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解析 ①“而”表修饰,②“而”是“你”。③“为”是介词,给;④“为”是动词,写。
答案 C 5.下面一组句子顺序已打乱,请按正确的语序进行排列。(只填序号)①而在传递这种感情时,往往又不是直截了当,总是极尽委婉曲折之能事; ②归有光可谓深谙此道,③刘勰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④或哀婉凄切或闲适欢愉。
⑤或托物以言志,或借景以遣怀,或即事以抒情,⑥他在《项脊轩志》中正是将那种“可喜”“可悲”之情不留痕迹地融入了写景叙事当中。
⑦所以古人在吟诗作文时总是想方设法营造出一种浓烈的情感氛围,⑧使人如品佳茗,久久难忘。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排序应当抓住中心句,明确话题,注意关键词。如本题中③为首句引起中心话题“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然后根据因果关系判断其后为⑦,③⑦为总领,然后④①⑤⑧分述论证,最后②⑥举例论证。当然①中的“而”“这种感情”,②中“此道”,⑥中“他”“那种”等明显的标志性词语也暗含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答案 ③⑦④①⑤⑧②⑥
二、阅读精练(40分(一)课内精读(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迨诸父异爨
迨:等到。.B.凡再变矣 再:两次。.C.大类女郎也 类:好像。.D.客逾庖而宴 宴:宴请。.
:
解析 D项“客逾庖而宴”是客人要越过原来的厨房,后面没有宾语,因此“宴”不能作“宴请”讲,而只能是“赴宴”或“吃饭”。答案 D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4分)庭中通南北为一.A.至先妣尝一.
厅鸡栖于.
B.
兹而母立于.
顷之,持一象笏至.C.,能以足音辨人久之.
而母立于兹.
D.
影久不见若.
解析 A项,整体/一次。B项,在。C项,补足音节的助词。D项,你的。答案 A 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4分)A.娘以指叩门扉曰 B.往往而是 ...C.室仅方丈 D.先妣抚之甚厚 ...解析 A项,敲。B项,古义为“到处”,今为时间副词。C项,古义是“一丈见方”,今义是:寺院的住持”。D项,古义为“对待”,今义为“安慰,保护”。答案 A 9.下列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这段文字借项脊轩来写事,这些琐事、琐谈,虽是一鳞半爪,但它们是从生活之树上采撷的最有光彩的枝叶,是生命长河中最动人的浪花,因此使人在情感上易于产生共鸣。
B.这段文字主要写了三件事:一是大家庭的分离和破落,二是母亲对子女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三是写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
C.这段文字,将大家庭分离、破落之感慨,对祖母、母亲的深深怀念与眷恋,及怀才不遇、功名未成之喟叹与对亡妻的真挚感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动人的魅力。D.和《五人墓碑记》选择重大题材、阐明生死重大意义不同,这段文字写的都是极其平常的生活细节,题材尽管小,却很能打动人心。“事细而情深”构成了这段文字的一大特色。
解析 C项,“怀才不遇、功名未成”没有表现。答案 C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考查对文言文的实词与虚词的识记和理解,在具体语境中翻译实词与虚词要联系语境,大胆猜测,科学做答。
答案(1)庭中开始用篱笆隔开,后来又用墙隔离,总共变动了两次。(2)我家的人读书,长期没得到功名,这孩子取得功名,恐怕是可以期待的吧!(二)课外拓展(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
欧阳修
庆历四年秋,予友宛陵梅圣俞来自吴兴,出其哭内之诗而悲曰:“吾妻谢氏亡矣。”丐我以铭而葬焉。予未暇作。
居一岁中,书七八至,未尝不以谢氏铭为言,且曰:“吾妻故太子宾客谢涛之女、希深之妹也。希深父子为时闻人,而世显荣。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然谢氏怡然处之,治其家,有常法。其饮食器皿,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所至官舍虽庳陋,而庭宇洒扫必肃以严;其平居语言容止,必怡以和。吾穷于世久矣,其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吾尝与士大夫语,谢氏多从户屏窃听之,间则尽能商榷其人才能贤否,及时事之得失,皆有条理。吾官吴兴,或自外醉而归,必问曰:‘今日孰与饮而乐乎?’闻其贤者也则悦;否,则叹曰:‘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邪?’是岁南方旱,仰见飞蝗而叹曰:‘今西兵未解,天下重困,盗贼暴起于江淮,而天旱且蝗如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其所以能安居贫而不困者,其性识明而知道理多类此。呜呼!其生也迫吾之贫,而殁也又无以厚焉,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殁而得此,庶几以慰其魂,且塞予悲。此吾...所以请铭于子之勤也。”若此,予忍不铭?
(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节)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年二十以归吾
归:出嫁。.B.其平居语言容止 容止:形貌。..C.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 著:彰显。.D.庶几以慰其魂 庶几:大概。..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容止”应为“形貌举止”。答案 B 1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梅圣俞夫妇情深的一组是()(3分)①出其哭内之诗而悲 ②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 ③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 ④闻其贤者也则悦 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 ⑥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做这类试题最好用排除法,分析提供的信息,排除不合题干要求的,即可选出答案。本题难度不大。②是说其妻治家有方;④是说其妻对他交友所持的态度;⑥是说其妻平生看重文章。答案 B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梅圣俞在妻子去世后,请求好友欧阳修为她写墓志铭,后来在给欧阳修的多封信中,又一再提及此事。
B.谢氏出身于名门望族,但安贫乐道,治家有方,并且十分关心丈夫与士大夫的交往,是名副其实的贤内助。
C.西兵进攻江淮地区,随后又相继发生旱灾、蝗灾,谢氏仰天长叹,忧心忡忡,可见她关注百姓疾苦。
D.谢氏秉性明慧,懂得事理,时不时和梅圣俞探讨来访者才能高下,以及世事得失,都能讲得头头是道。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整体的把握能力,能力层级为C。解题思路是找准各项内容在文中的对应点,比较分析其异同,选出正确答案。C项,“关注百姓疾苦”,于文无据。答案 C 1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邪?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注意特殊句式的翻译,如(1)句的介词结构后置及主谓倒装。②注意虚词“以”“抑”的翻译。③注意译文的语气,如第(3)句的反问语气要译出来。答案(1)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从这点)就可以知道了。
(2)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这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
(3)您所交往的都是当今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现在竟与这种人喝酒能感到快乐吗? 【参考译文】
庆历四年秋天,我的朋友宛陵人梅圣俞从吴兴来到京城,拿出他悼念亡妻的诗作,悲痛地对我说:“妻子谢氏死了!”要我写墓志铭来安葬她。我没有空暇写。
在一年之中,他来了七八封信,没有哪一封不提到谢氏墓志铭的事,并且说:“我妻子是已故太子宾客谢涛的女儿,是谢希深的妹妹。谢希深父子是当时知名人士,而且世代显贵荣耀。谢氏生长在兴旺的家族中,二十岁时嫁给我,过了十七年便去世了。她去世的那晚,只是用出嫁时的衣裳装殓,我穷到什么程度,也就由此可知了。但是,谢氏平时总是愉快地对待这种处境。她治家有一定的方法:饮食虽不丰盛,但一定做得精细而有味;衣服不管新旧,一定洗涤缝补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我所住的官舍,虽然简陋狭小,她总是认真地洒扫庭院。她平日说话、表情和举动都温和从容。我在世上穷困得久了,外出时有幸与贤明的士大夫一起交游而感到快乐,回家来又见到我妻子和颜悦色而使我忘掉了忧愁。我能够不被贫富、贵贱搞得忧心忡忡,也靠我妻子的协助。我跟一些士大夫谈话,谢氏常常从屏风后面暗暗听着;见有空闲时,她对某人的才能、品德好坏,以及时事的得失都能同我讨论,且说得有条有理。我在吴兴做官,有时从外面喝醉了酒回家,她一定问我:‘今天跟谁饮酒这么快乐啊?’当听说是和贤能的人饮酒,便高兴;听说是跟不贤的人饮酒,便叹息地说:‘您所结交的人都是当世的杰出贤才,你现在跟这种人喝酒,能够感到快乐吗?’这一年南方大旱,我妻抬头看见飞蝗便叹息说:‘现在西方的战事未息,天下非常困苦,江淮一带盗贼蜂起,加上天旱蝗灾又如此严重!我是一个妇女,死了能得到你来埋葬,便很有幸了。’她之所以能安于贫困而不苦闷,是因为她见识高明而且懂得道理,大多如上面讲的情况。唉!她在世时因我的贫穷而受窘迫,死了我又无能力厚葬她,我觉得只有文章可以显出她的不朽。而且,她平生特别懂得文章可贵,死了能得到纪念她的文章,大概可以安慰她的灵魂,而且也可减轻我的悲痛吧。这便是我屡次向您请求写墓志铭的原因。”既然如此,我能忍心不写墓志铭吗?
第二篇:高中语文 《项脊轩志》教案3 语文版必修1
《项脊轩志》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谁也不会想到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杜甫写过一首诗: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在诗人眼里看来,燕子,鸥鸟都有一种忘机不疑、乐群适性的意趣,物情如此幽静,人事的幽趣尤其使诗人惬心快意: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觉可爱。真是村居乐事。(离乱之后,重新获得家事6儿女之乐,怎不感到欣喜和满足呢)但从结句来看,表面上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看来,古人抒怀,“善假于物”也,借托于景、事、物、人等。
今天要学的课文很有生活气息,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作。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板书:《项脊轩志》)二.介绍作者:
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在文学上,因作者仕途多舛,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归有光与王填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项脊轩》《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本单元的《登泰山记》(姚鼐)与本文有很多相似之处。(有一个谜面:衣锦还乡)
三.解题: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归有光从小就有远大志向,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从项脊两字字面理解,归有光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
四.正音正句读:
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渗漉(shenlu)栏楯(shun)兀(wu)坐修葺(qi)B斑驳(bo)异爨(cuan)老妪(yu)汝姊(zi)C阖(he)门长号(hao)偃(yan)仰婢(bi)女 D扃牖(jiongyou)呱呱(gu)门扉(fei)象笏(hu)•.断句练习:
1.日过午/已昏3.鸡/栖于厅
5.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7.然/自后/余多在外
五、诵读品味
1、教师范读1、2段
用心
爱心
专心
五:作者回忆母亲、祖母、妻子,同样也是选取日常生活中一些平淡的事,通过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他深挚的感情。1:自由朗读“家有老妪”,┉“令人长号不自禁” 2:这些细节描写,你最欣赏哪一处? 母亲 a.“某所,而母立于兹。”首先造成一种触景伤情的气氛。
b.借老妪之口说出“儿寒乎?欲食乎?”的关切话语,把母亲在世时对孩子关心爱护、问寒问饥的神情形神毕肖地表现出来。c.娘以指扣门扉曰
这一动作更使人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之感。
d.娘不仅对子女关心备至,对老妪也是友善对待,所以老妪在谈及母亲时也是伤心不已。有这样慈爱、善良的母亲是一种福份,而如今她已早早离开人世了,作者八岁丧母,这些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可对于一个年幼丧母的人来说,多么亲切温暖、值得眷念。
投影:林纾先生“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幼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提示:请学生联系自身体会,也联系归有光的身世:八岁丧母,十年世态炎凉该有谁知,“有妈的孩子象块宝,没妈的孩子象根草,”)祖母:
对这位自幼丧母的孙子,祖母自然是格外关切 a:“大类女郎也”----嗔怪,喜悦 b:大母过余曰----无限关切 c:以手阖门----不打扰 d:“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他日,汝当用之”----寄以无限期望,希望他能重振门楣,光宗耀祖。分析:古人云:“学而优则仕。”归有光八岁能文,可说是天资聪颖,他自己当然也希望早露头角,而今18岁,却依然功名未成,有负祖母殷切期望。这里,作者用平平常常的几句话,平平常常的几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的无限疼爱关心殷切期望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
投影一一朗读3个句子,体会 六:1:(对照投影)作者在追忆母亲时,“余泣,妪亦泣”。想起有负祖母厚望,“令人长号不自禁”,悲伤之情如汹涌潮水直泻而出。作者在回忆亡妻时,有没有直接表露自己的悲痛呢? 一一没有
2:朗读余“既为此志”这节, 3:提问:
请你们设想一下“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是一幅怎样的场景?如果拍电视,请你设想一个最佳镜头2 手把手学写字
4:提问:诸小妹为何提阁子之事?
自然是妻子经常提起的缘故,她经常提起阁子中的人。所谓“爱屋及乌”,她是爱人及阁了 5:这样一位好妻子,好伴侣,现在离我而去了,作者的心情自然是无限悲凉,你们能否从这两节中找出这样的细节呢? 配乐朗读
a:室坏不修一一吾妻死了,再无心情去修缮小轩,含蓄地写出了内心的忧伤
b:亭有枇杷树一一作者没有写如何怀念她,只说妻子手植之树已亭亭如盖矣,不说人在思念,只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三篇:高三语文《项脊轩志》教案 苏教版必修5
项脊轩志·教案
【教学目的】 学习常用实词和虚词“顾”“稍”“置”“去”“归”等的用法。2 学习文言文中词类现象(名词作状语)的一般规律。理解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4 分析归有光散文的一般特点。【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归有光散文的特点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目标:解题,介绍作者,读课文,讲解第一段。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本课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作。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
二.介绍作者:
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在文学上,因作者仕途多舛,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归有光与王填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本单元的《登泰山记》(姚鼐)与本文有很多相似之处。
三.解题:
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四.听录音,正音正句读: ㈠下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渗漉(shânlù)栏楯(shǔn)兀(wù)坐 修葺(qì)B 斑驳(bó)异爨(cuàn)老妪(yù)汝姊(zǐ)C 阖(hâ)门 长号(háo)偃(yǎn)仰 婢(bì)女 D 扃牖(jiōngyǒu)呱呱(gū)门扉(fēi)象笏(hù)㈡•.断句练习:判断下列各句断句是否准确。1.日过午/已昏 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3.鸡/栖于厅 4.吾家/读书久不效 5.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6.述诸/小妹语 7.然/自后/余多在外 正确的是:1.3.5.7 五.讲解第一段
用心
爱心
专心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一句是什么句式?
答:判断句,用来判断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是什么,具有什么属性或属于什么范围的句子。译文中,能翻译出“是”,相关内容一定做谓语。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表判断的词有:①也,用“„„,„„也”的句式,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②用“者”“也”表示,其句式为“„„者,„„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③用“者”表示,句式为“„„者,„„”,如“陈轸者,游说之士”;④用“是、乃、为、即、则、非、亦、必、诚、皆、本”等词语表示,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⑤不用标志,直接用主语和宾语组合,如“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2.“室仅方丈”中“方丈”一词是何意思?
答:“方丈”是一丈见方的意思,也就是平方丈。这个词也另外用来指佛寺或道观中主持住的房间,并借以指寺院的住持。
3.“使不上漏”、“雨泽下注”和“以当南日”中“上”“下”“南”几个方位词的用法是否相同? 答:“上”“下”是名词做状语,意思是“从上面”“向下”;而“南”还是名词,做定语。4.指出下列词语在各句中的用法。①以
A 以当南日 B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 臣是以无请也 D 以啮人,无御之者 ②胜
A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B 予观乎巴陵胜状 C 何可胜道也哉 D 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E 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③时
A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B 小鸟时来啄食 C 秦时与臣游 D 谨食之,时而献焉
5.“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答:“三五”表示“十五”。古人记时,往往以两个数字的乘积表示应有的数量。再如“年方二八”,表示为十六岁。“桂影”指月影,神话传说,月中有桂花树,所以用桂代月。
六.朗读本段,边读边翻译。七.分析与板书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第二、三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第二段:
1.“然余居于此”中“然”和“居”应怎样理解?
答:然,但是,表转折;居的用法是居住,作动词,它的其它用法还有: ①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③居官守法 ④二者必居其一
⑤昂其值,居为奇货 ⑥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意思:①经过 ②处于 ③当,任 ④占据 ⑤存储 ⑥坐 2.本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答:起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多可喜”转景入画,“多可悲”点人事兴衰。二.分析第三段
(一)分析第一层 1.释义:
用心
爱心
专心①先是:即“先于是”,在此以前。
②„„为一:成为整体,“一”是数词作名词。③“而”的用法:
A 墙往往而是 B 客逾庖而宴 C 呱呱而泣 D 而庭阶寂寂 E 某所,而母立于兹 F 余扃牖而居
释义:A修饰连词,“地” B顺接连词 C修饰连词 D转折连词 E“尔”,你 F修饰连词 ④东犬西吠:西,名词作状语,向西。2.“鸡栖于庭”是什么句式?
状语后置句式。栖,读音同“期”,居住,停留。3.本层写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答:写与诸父饮,后庭院一再变迁,家境没落,表现一个“悲”字。
(二)分析第二层 1.妪:老妇人。
2.乳二世:乳,名词做动词,喂乳。3.“厚”的用法:
①先妣抚之甚厚 ②水之积不厚
③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④遂厚葬之 意思:①好 ②深 ③忠厚 ④优厚 4.“先”的用法:
①争先恐后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 ④先妣尝一至 ⑤先达德隆望重
意思:①前面 ②率先 ③在„„之前 ④逝世的 ⑤前辈 5.“所”的用法;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 ②鱼我所欲也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所以动心忍性
意思:①地方 ②„„的东西 ③被 ④用来„„的方法 6.分析:试概括本层的主要内容。
答:本层简间接追述往事,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三)分析第三层
1.束发:古人男子十五岁要把头发束起来,表示成丁。2.“过”的用法:
①大母过余 ②非寡人之过也 ③过故人庄 ④有过之,无不及 ⑤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⑥从轩前过
意思:①看望 ②过失 ③拜访 ④超过 ⑤犯错误 ⑥经过 3.“若”的用法
①久不见若影 ②仿佛若有光 ③噤若寒蝉 ④若夫乘天地之正 ⑤不思而言,童子不若
意思:①你 ②像 ③像„„一样 ④至于 ⑤比得上 4.“效”的用法
①吾家读书久不效 ②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用心
爱心
专心③斯用兵之效也 ④东施效颦 意思:①成功 ②任务 ③效果 ④效仿 5.“当”的用法:
①他日汝当用之 ②以当南日 ③木兰当户织 ④今当远离 ⑤旗鼓相当 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⑦安步当车 ⑧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意思:①一定②“挡”,遮挡③对着④将要⑤对等⑥把守⑦当作⑧如果 6.分析:本层写什么内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写自己怀才不遇,表现了愧对亲人的思想感情。四.读本段文句,指译难句,板书总结。(略)
第三教时
教学目标:分析最后三个自然段,并总结。教学过程: 一.分析第四段: 1.“故”的用法:
①轩东故尝为厨 ②公问其故 ③温故而知新 ④西出阳关无故人
⑤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⑥此物故非西产 ⑦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意思:①从前②缘故③旧的④老交情⑤所以⑥本来⑦仍然,还 2.“殆”的用法
①殆有神护者 ②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③思而不学则殆 ④丧失殆尽
意思:①大概②危险③“怠”,懒惰④几乎,差不多 3.分析:试概括本段内容。
答:本段叙写自己闭门苦读和项脊轩四遭火灾未焚毁的往事。二.分析最后两段。1.“为”的用法:
①余既为此志 ②庭中始为篱 ③吾从板外相为答应 ④轩东故尝为厨 ⑤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⑥窃为大王不取也 ⑦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⑧唯弈秋之为听 ⑨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⑩为富不仁
①写②做③作④作为⑤被⑥认为⑦替⑧宾语前置的标志⑨是;呢⑩为了 2.“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答:归宁,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3.“书”的用法:
①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②书非借不能读也 ③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④得鱼腹中书 ⑤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⑥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⑦或凭几学书 ⑧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意思:①信件②书籍③文书④字条⑤写⑥奏章⑦书法⑧《尚书》
用心
爱心
专心4.“余久卧病无聊”中“无聊”与现代汉语用法是否相同?
答:相同。这里指没有精神寄托。现代汉语也是指因精神不好而烦闷。5.“制”的用法:
①增其旧制 ②其制稍异于前 ③其牙机巧制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 ⑤因地制宜
意思:①规模②式样③构造④控制⑤制定 6.正文与附记写作时间大约隔多久?
答:大约十六七年。35岁中举后即离开项脊轩定居嘉定;29岁时魏氏卒,故为文当在18岁,35-18=17。7.最后一句在文中有何表现作用?
答:作者回忆妻子手栽的枇杷,睹物思人,表现自己内心无限惆怅的心情。三.齐读附文,分析板书:
四.中心:作者以项脊轩为线索,追忆了许多可喜可悲之事,写出了对这座百年老屋的亲切感受,也写出了对亲人的深挚怀念,同时也寄寓了自己功业未就的忧愤心情。
五.写作特色:文风朴实,感情真挚,叙事曲折,自然动人。1.景物描写富有诗意(第一段)
2.细节描写真实感人(老妪与我的交谈)
3.骈散结合的语言,收到了很好的抒情效果(如描写景物的句子)六.作业 1.读文。
2.归纳词性活用的词、特殊句式、通假字。
3.完成一词多义的练习作业。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四篇:广西省平南县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广西省平南县高二语文《项脊轩志》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归纳几种常见句式。
2、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3、感悟作者真实的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归有光散文的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读写结合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落实字词句)
一、课前预习
1、读准字音
渗漉(shânlù)栏楯(shǔn)兀(wù)坐修葺(qì)
斑驳(bó)异爨(cuàn)老妪(yù)汝姊(zǐ)
阖(hã)门长号(háo)偃(yǎn)仰婢(bì)女
扃牖(jiōngyǒu)呱呱(gū)门扉(fēi)象笏(hù)
2、十个需要同学们注意的句子。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顾:环视)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再:第二次)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每:常常)
一日,大母过余曰(过:看望引导 孟浩然:《过故人庄》访问、探望)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比去,以手阖(hé)门(等到)
后五年,吾妻来归。(归:女嫁也)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书:写字 本义——引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书籍/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
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制:形式、规制)
增其旧制:(规模)
情感基调:记琐事言悲情。
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1-6,名作状,7-10,名作动)
雨泽下注(往下)
前辟四窗(在前面)
小鸟时来啄食(时常)
内外多置小门(在里外)
东犬西吠(对着西面)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亲手)
垣墙周庭(砌上围墙)
乳二世(用乳汁喂养)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上朝)
余扃牖而居(关闭门窗)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谜面:归有光打一成语,谜底是:衣锦还乡。
陶渊明“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狭窄的房屋关不住自由的精神,刘禹锡处“陋室”也自得其乐。因此,孔子曰:“君子所居,何陋之有?”我们今天也走进这样的一件精神的居所。
二、作家作品
归有光(1506——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
在文学上,因作者仕途多舛,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归有光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项脊轩》《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桐城派的姚鼐评价他:“是架设在唐宋八大家与同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近代林纾赞“五百年来归震川一人而已”。
三、解题
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也有这样的解释,归有光从小就有远大志向,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从项脊两字字面理解,归有光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四、诵读品味
(一)听朗读
(二)集体读
五、难句点拨(课前预习2、3题)
六、学生翻译,教师辅导
七、完成课后《练习》二
八、课后作业
1、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把它们译成现代汉语。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妪,先大母婢也。(判断句)
又北向,不能得日。(宾语前置句)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鸡栖于厅;室连于中闺;其制稍异于前。(介词结构后置句)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被动句)
2、课后思考练习第一题。(编写课文的提纲)
第二课时(分析写法与情感)
一、结合全文具体分析课文
1、归有光23岁结婚,请由此推算本文正文与附记写作时间大约相隔多久?
[分析]:23—5=18岁23+6+2=31——35(35岁考取举人)
即18————352、归有光出身于一个怎样的家庭中?这能否从文中找出?
[分析]:官宦家庭,书香门第。吾家读书久不效、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3、这样一个大家庭,后来发生了怎样的变故?文中哪些语句最能渲染这种变故?
[分析]:分崩离析(“诸父异爨”),连小轩也凡四遭火。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里,作者抓住了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就将大家庭颓败破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
4、面对这样的变故,作者满含怎样的感情?能否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
[明确]:悲
5、他的悲哀仅仅是由于家道中落吗?
[分析]:否,他还追忆起了逝去的亲人――母亲、祖母、妻子。
6、作者回忆母亲、祖母时选取了日常生活中一些平淡的事,通过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他深挚的感情。这些细节描写,你最欣赏哪一处?
(自由朗读“家有老妪”,┉“令人长号不自禁”)
[分析提示]:
(1)母亲——
A、“某所,而母立于兹。”首先造成一种触景伤情的气氛。
B、借老妪之口说出“儿寒乎?欲食乎?”的关切话语,把母亲在世时对孩子关心爱护、问寒问饥的神情形神毕肖地表现出来。
C、“娘以指扣门扉曰”这一动作更使人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之感。
D、娘不仅对子女关心备至,对老妪也是友善对待,所以老妪在谈及母亲时也是伤心不已。作者在追忆母亲时,“余泣,妪亦泣”。有这样慈爱、善良的母亲是一种福份,而如今她已早早离开人世了,作者八岁丧母,这些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可对于一个年幼丧母的人来说,多么亲切温暖、值得眷念。林纾先生“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幼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八岁丧母,十年世态炎凉该有谁知,“有妈的孩子象块宝,没妈的孩子象根草”。
(2)祖母——
对这位自幼丧母的孙子,祖母自然是格外关切
A、“大类女郎也”——嗔怪,喜悦
B、“大母过余曰”——无限关切
C、“以手阖门”——不打扰
D、“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他日,汝当用之”——寄以无限期望,希望他能重振门楣,光宗耀祖。
这里,作者用平平常常的几句话,平平常常的几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的无限疼爱关心殷切期望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
[分析]:古人云:“学而优则仕。”归有光八岁能文,可说是天资聪颖,他自己当然也希望早露头角,而今18岁,却依然功名未成,有负祖母殷切期望。想起有负祖母厚望,“令人长号不自禁”,悲伤之情如汹涌潮水直泻而出。
7、作者在回忆亡妻时,有没有直接表露自己的悲痛呢?
[分析]:一一没有
(朗读第四节)
8、诸小妹为何提阁子之事?
[分析]:自然是妻子经常提起的缘故,她经常提起阁子中的人。所谓“爱屋及乌”,她是爱人及阁了。
9、这样一位好妻子、好伴侣,现在离我而去了,作者的心情自然是无限悲凉。你们能否从这两节中找出这样的细节证明作者的心情呢?
[分析]:
A、“室坏不修”一一吾妻死了,再无心情去修缮小轩,含蓄地写出了内心的忧伤。
B、“亭有枇杷树”一一作者没有写如何怀念她,只说妻子手植之树已亭亭如盖矣,不说人在思念,只说树在生长,树长!人亡!物是!人非!睹物伤情,这里没有一个字言及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得极为真挚动人,正如明代王锡爵所说:“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怛(“惨怛”,忧伤,痛苦。“怛”读dá)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好端端一个大家庭,最终分崩离析,这是一悲。人们常说,人生有三大不幸:少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归有光就占了两大不幸;再加上功名未遂,辜负了祖母的殷切期望;接二连三的悲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只能借《项脊轩志》这一篇散文来寄托对大家庭破落的感慨和对亲人的怀念。
10、课文后几节,作者极力渲染这种悲情,可是文中第一段却极力描写项脊轩生活的怡然自乐,这是否会冲淡悲情?
[分析]:否,起到了反衬作用。
11、这篇课文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分析]:文章结尾,贵有余味。这篇课文的结尾,可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庭有批把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听到妻子的欢声笑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何况这一番是永别呢!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占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这一句话,托物寓情;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言简意丰情深,耐人寻味。
二、课文的提纲
三、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这篇文章对我们写作有何启示?
总结:归有光用细节来表现自己的内心悲喜,人生的悲凉是需要阅历才能尽然体会的,归有光早年丧母、壮年丧妻、家道衰落,志向成空,每次读来,都不禁悲从衷来。
不必写惊天动地的大事,曰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只要你用心感受,抓住富有特征的细节,定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四、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作者以项脊轩为线索,追忆了许多可喜可悲之事,写出了对这座百年老屋的亲切感受,也写
出了对亲人的深挚怀念,同时也寄寓了自己功业未就的忧愤心情。
五、写作特色
文风朴实,感情真挚,叙事曲折,自然动人。
1、景物描写富有诗意(第一段)
2、细节描写真实感人(老妪与我的交谈)
3、骈散结合的语言,收到了很好的抒情效果(如描写景物的句子)
六、拓展与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沧浪亭记》
归有光
浮图文瑛居大云淹,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园于其偏。迨淮南纳土(投降),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僧人)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镠因乱攘窃(窃取帝位),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超越本分),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澌然(尽)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浮图文居大云庵,环水环:环绕
B.治园于子城之西南治:修建
C.国富兵强,垂及四世垂:留传
D.极一时之盛极:完全
2.下面句子,不相同的一项是()
A.即苏子美沧浪之地也
B.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
C.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
D.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垂如此
3.翻译下列句子。
① 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园于其偏
② 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4.沧浪亭是谁建的?又是谁重建的,重建时曾改名为什么?
5.能表明文章主旨的是哪句话?
(二)根据《项脊轩志》内容仿写,句式尽量整齐。
假醉翁之亭欧阳绘山水相映表纵情林木之乐意,托鄙陋之室禹锡寄仙龙之说议淡泊修业之洁志,七、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八、教学反思
第五篇:2012高二语文教案:2.1.2 项脊轩志(苏教版必修5)
项脊轩志 【教学目的】 学习常用实词和虚词“顾”“稍”“置”“去”“归”等的用法。2 学习文言文中词类现象(名词作状语)的一般规律。理解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4 分析归有光散文的一般特点。【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归有光散文的特点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目标:解题,介绍作者,读课文,讲解第一段。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本课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作。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
二.介绍作者:
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在文学上,因作者仕途多舛,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归有光与王填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本单 元的《登泰山记》(姚鼐)与本文有很多相似之处。
三.解题:
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四.听录音,正音正句读: ㈠下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渗漉(shènlù)栏楯(shǔn)兀(wù)坐 修葺(qì)B 斑驳(bó)异爨(cuàn)老妪(yù)汝姊(zǐ)C 阖(hè)门 长号(háo)偃(yǎn)仰 婢(bì)女 D 扃牖(jiōngyǒu)呱呱(gū)门扉(fēi)象笏(hù)㈡•.断句练习:判断下列各句断句是否准确。1.日过午/已昏 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3.鸡/栖于厅 4.吾家/读书久不效 5.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6.述诸/小妹语 7.然/自后/余多在外 正确的是:1.3.5.7 五.讲解第一段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一句是什么句式?
答:判断句,用来判断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是什么,具有什么属性或属于什么范围的句子。译文中,能翻译出“是”,相关内容一定做谓语。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表判断的词有:①也,用“……,……也”的句式,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②用“者”“也”表示,其句式为“……者,……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③用“者”表示,句式为“……者,……”,如“陈轸者,游说之士”;④用“是、乃、为、即、则、非、亦、必、诚、皆、本”等词语表示,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⑤不用标志,直接用主语和宾语组合,如“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2.“室仅方丈”中“方丈”一词是何意思?
答:“方丈”是一丈见方的意思,也就是平方丈。这个词也另外用来指佛寺或道观中主持住的房间,并借以指寺院的住持。
3.“使不上漏”、“雨泽下注”和“以当南日”中“上”“下”“南”几个方位词的用法是否相同? 答:“上”“下”是名词做状语,意思是“从上面”“向下”;而“南”还是名词,做定语。4.指出下列词语在各句中的用法。①以
A 以当南日 B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 臣是以无请也 D 以啮人,无御之者 ②胜
A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B 予观乎巴陵胜状 C 何可胜道也哉 D 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E 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③时
A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B 小鸟时来啄食 C 秦时与臣游 D 谨食之,时而献焉
5.“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答:“三五”表示“十五”。古人记时,往往以两个数字的乘积表示应有的数量。再如“年方二八”,表示为十六岁。“桂影”指月影,神话传说,月中有桂花树,所以用桂代月。
六.朗读本段,边读边翻译。七.分析与板书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第二、三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第二段:
1.“然余居于此”中“然”和“居”应怎样理解?
答:然,但是,表转折;居的用法是居住,作动词,它的其它用法还有: ①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③居官守法 ④二者必居其一
⑤昂其值,居为奇货 ⑥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意思:①经过 ②处于 ③当,任 ④占据 ⑤存储 ⑥坐 2.本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答:起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多可喜”转景入画,“多可悲”点人事兴衰。二.分析第三段:
(一)分析第一层 1.释义:
①先是:即“先于是”,在此以前。
②……为一:成为整体,“一”是数词作名词。③“而”的用法:
A 墙往往而是 B 客逾庖而宴 C 呱呱而泣 D 而庭阶寂寂 E 某所,而母立于兹 F 余扃牖而居
释义:A修饰连词,“地” B顺接连词 C修饰连词 D转折连词 E“尔”,你 F修饰连词 ④东犬西吠:西,名词作状语,向西。2.“鸡栖于庭”是什么句式?
状语后置句式。栖,读音同“期”,居住,停留。3.本层写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答:写与诸父饮,后庭院一再变迁,家境没落,表现一个“悲”字。
(二)分析第二层 1.妪:老妇人。
2.乳二世:乳,名词做动词,喂乳。3.“厚”的用法:
①先妣抚之甚厚 ②水之积不厚
③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④遂厚葬之 意思:①好 ②深 ③忠厚 ④优厚 4.“先”的用法:
①争先恐后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 ④先妣尝一至 ⑤先达德隆望重
意思:①前面 ②率先 ③在……之前 ④逝世的 ⑤前辈 5.“所”的用法: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 ②鱼我所欲也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所以动心忍性
意思:①地方 ②……的东西 ③被 ④用来……的方法 6.分析:试概括本层的主要内容。答:本层简间接追述往事,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三)分析第三层
1.束发:古人男子十五岁要把头发束起来,表示成丁。2.“过”的用法:
①大母过余 ②非寡人之过也 ③过故人庄 ④有过之,无不及 ⑤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⑥从轩前过
意思:①看望 ②过失 ③拜访 ④超过 ⑤犯错误 ⑥经过 3.“若”的用法
①久不见若影 ②仿佛若有光 ③噤若寒蝉 ④若夫乘天地之正 ⑤不思而言,童子不若
意思:①你 ②像 ③像……一样 ④至于 ⑤比得上 4.“效”的用法
①吾家读书久不效 ②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③斯用兵之效也 ④东施效颦 意思:①成功 ②任务 ③效果 ④效仿 5.“当”的用法:
①他日汝当用之 ②以当南日 ③木兰当户织 ④今当远离 ⑤旗鼓相当 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⑦安步当车 ⑧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意思:①一定②“挡”,遮挡③对着④将要⑤对等⑥把守⑦当作⑧如果6.分析:本层写什么内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写自己怀才不遇,表现了愧对亲人的思想感情。四.读本段文句,指译难句,板书总结。(略)第三教时 教学目标:
分析最后三个自然段,并总结。教学过程:
一.分析第四段: 1.“故”的用法:
①轩东故尝为厨 ②公问其故 ③温故而知新 ④西出阳关无故人
⑤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⑥此物故非西产 ⑦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意思:①从前②缘故③旧的④老交情⑤所以⑥本来⑦仍然,还 2.“殆”的用法
①殆有神护者 ②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③思而不学则殆 ④丧失殆尽
意思:①大概②危险③“怠”,懒惰④几乎,差不多 3.分析:试概括本段内容。
答:本段叙写自己闭门苦读和项脊轩四遭火灾未焚毁的往事。二.分析最后两段。1.“为”的用法:
①余既为此志 ②庭中始为篱 ③吾从板外相为答应 ④轩东故尝为厨 ⑤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⑥窃为大王不取也 ⑦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⑧唯弈秋之为听 ⑨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⑩为富不仁
①写②做③作④作为⑤被⑥认为⑦替⑧宾语前置的标志⑨是;呢⑩为了2.“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答:归宁,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3.“书”的用法:
①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②书非借不能读也 ③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④得鱼腹中书 ⑤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⑥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⑦或凭几学书 ⑧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意思:①信件②书籍③文书④字条⑤写⑥奏章⑦书法⑧《尚书》 4.“余久卧病无聊”中“无聊”与现代汉语用法是否相同?
答:相同。这里指没有精神寄托。现代汉语也是指因精神不好而烦闷。5.“制”的用法:
①增其旧制 ②其制稍异于前 ③其牙机巧制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 ⑤因地制宜
意思:①规模②式样③构造④控制⑤制定 6.正文与附记写作时间大约隔多久?
答:大约十六七年。35岁中举后即离开项脊轩定居嘉定;29岁时魏氏卒,故为文当在18岁,35-18=17。
7.最后一句在文中有何表现作用?
答:作者回忆妻子手栽的枇杷,睹物思人,表现自己内心无限惆怅的心情。三.齐读附文,分析板书:
四.中心:作者以项脊轩为线索,追忆了许多可喜可悲之事,写出了对这座百年老屋的亲切感受,也写出了对亲人的深挚怀念,同时也寄寓了自己功业未就的忧愤心情。
五.写作特色:文风朴实,感情真挚,叙事曲折,自然动人。1.景物描写富有诗意(第一段)2.细节描写真实感人(老妪与我的交谈)
3.骈散结合的语言,收到了很好的抒情效果(如描写景物的句子)六.作业 1.读文。
2.归纳词性活用的词、特殊句式、通假字。3.完成一词多义的练习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