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公主岭市第一中学2015届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专题六 如日中天的大唐帝国教案

时间:2019-05-13 22:20: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吉林省公主岭市第一中学2015届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专题六 如日中天的大唐帝国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吉林省公主岭市第一中学2015届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专题六 如日中天的大唐帝国教案》。

第一篇:吉林省公主岭市第一中学2015届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专题六 如日中天的大唐帝国教案

专题六 如日中天的大唐帝国

本章的主要内容:

经长期分裂后,公元581年到906年,隋朝和唐朝重新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王朝政权。短暂的隋朝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而唐朝则标志着中国帝制时代历经前期的曲折与磨难,渐趋辉煌。隋唐时期,统治阶层的构成出现了重要变化,庶族地主的地位逐渐上升,而门阀势力终于在中唐以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两晋以来的民族融合之潮,至隋唐形成了一次总结,从而为丰富多彩的大唐文化提供了腴土沃壤。在北方经济得以恢复,重振雄风的同时,长江中下游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明显加快,渐呈后来居上之势。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与文化都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并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与活跃也说明,此时的中华民族对外部世界,保持着相当开放的心态。

本章的重点与难点:

隋唐时期的制度创设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中国传统社会在隋唐时期出现的深刻变化;民族融合与中外交流对唐朝文化的重大影响;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转移的趋向及其对经济格局的影响。

本章教学的技术手段:

以揭示大势结合深入分析的讲授方式,使学生掌握重点和难点,并根据需要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使学生的认识得以深化。尽可能多采用多媒体的图像和视频材料,让学生对丰富多彩的大唐文化有直观而形像的感受,从而加强理性认识。

第一节 隋唐开国,重建统一

一.国祚短促的隋王朝 1.北周末年的局势

北周武帝宇文邕死后,继位的宣帝荒淫而短命,未能巩固武帝的基业。其后年仅8岁的静帝即位,大权落入外戚杨坚之手。2.杨坚建隋,统一全国

杨坚(541-604)之父杨忠为北周六大柱国之一,爵封隋国公,父死,杨坚袭爵,其女为宣帝皇后。

静帝继位后,杨坚以外戚身份总知天下兵马事,任大丞相,进爵为王。公元581年二月,杨坚以“逼禅”手段,废周建隋,是为隋文帝。

即位后,任用高颖、苏威、李德林、贺若弼、韩擒虎等谋臣武将,于587年灭后梁,589年灭陈,重建统一局面。

3.隋文帝的立国举措

政治上:废北周官制,创置三省六部制;并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二级,废地方长官自辟僚佐的制度,任免权归中央吏部,并实行回避制和三年任期制,加强了君主中央集权。

经济上:继续推行均田制,开创50岁以上可以纳绢代役的“输庸”制度,并实行严格的“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法,故仅20余年,国库号称“富庶”。

军事上:改革府兵制,罢坊府,军人户籍隶归州县管辖,“垦田藉帐,一与民同”。隋文帝以勤政、躬俭著称,然晚年多刻薄、猜疑,且为政精于搜刮,以此增加国家财赋收入,故隋朝短期而亡的根子实自文帝时已种下。

4.隋炀帝杨广的统治

炀帝杨广(569~618)在位时继续推行文帝的立国政策,且有多项大规模的举动: 四出巡游,足迹遍及榆林、五原、河右、太原、涿郡及辽东,前后三次下江都; 征发大量民夫,开通山阳渎、通济渠、永济渠与江南运河,完成了南北大运河的连接; 命宇文恺营筑东都洛阳。从长安到江都,筑离宫40余所,穷极奢丽; 自大业七年(611)起,三征高丽,致使天下骚动,爆发农民起义。

隋炀帝虽有文武之才,但负其富强之资,恃才傲物,奢侈靡丽,最终促使隋短暂而亡。5.隋朝在历史上的承前启后作用 二.大唐王朝开创新局面 1.李渊起兵,建立唐朝

李渊为隋文帝姻亲,袭爵为唐国公。

公元617年五月,李渊在山西太原起兵,十一月攻入长安。618年五月,李渊得知炀帝被杀,遂正式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2.唐朝初期的统一战争

李渊即位后,即派兵平定因隋末战乱而形成的各地武装割据势力,624年,长江中下游及岭南已尽归唐所有。

至唐太宗在位的628年,朔方的梁师都被灭,全国再次实现统一。3.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李世民于公元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后,成为太子,掌握了朝廷实权。当年八月,唐高祖禅位于李世民,次年改元“贞观”,是为唐太宗。高祖在位时已颁定三省六部制,修订均田制、租庸调法,唐太宗继续推行。

唐太宗位20余年,君臣以隋亡为鉴,励精图治,居安思危,终于成就了政治清明,社会相对安定的“贞观之治”。

先后击退吐蕃、契丹等族的边防侵扰,重振唐朝国威。

开元年间,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把唐朝推进到极盛的顶峰。

但开元后期也埋下政治隐患,其后终于导致“天宝之乱”。唐代从此由盛而转衰。

第二节 盛唐的政治、经济、文化

一.“胡汉融合”的历史底蕴 1.民族文化融合的历史作用

人类学研究已经昭示,凡流动极强的区域最能产生多种文化交杂共生的变迁,混和化生出充满活力的新文化。大唐文化即是受此恩泽方显出雄浑壮丽的风范。

2.隋唐制度的渊源

隋唐制度渊源于魏晋南北朝,其间变迁化合过程十分复杂。按照陈寅恪的研究,其渊源统而言之,有三支:

一源于北魏、北齐,江南承袭汉魏、西晋礼乐政刑典章文物,因王肃北奔而为魏孝文帝及其子孙所摹仿采纳,其中也包括东晋至南齐间发展变迁的成份。这一制度文物到北齐成一大结集。旧史都称之为“汉魏制度”,若以社会势力而分,都称之为“山东集团”。

一源于南朝后期即王肃之后,所谓梁陈文物制度变迁部分,旧史一般称之“梁制”。另有一源,即河西文化,自西晋永嘉之乱后,中原魏晋以降的文化转移保存于凉州一隅。北魏取凉州,河西文化输入于魏,因此北魏、北齐一支中亦有河西文化的加入。至宇文泰入西魏,西魏、北周在河西文化基础上产生关陇文化,内里包含魏晋以来的文物制度,更由胡汉融合而成一系统。此为隋唐皇室所自出的直接文化因缘。

二.三足鼎立的政治制度框架 1.三省六部制

隋唐政治制度总结汉魏以来君权与相权争夺、内朝与外朝制约的成果,在中央正式形成三省六部制。

其基本精神是提高皇权,裁抑与分割相权,以加强君主帝制的中央集权。此外,还对地方政制进行改革。

隋文帝开国后即简省三级为二级,罢郡而存州县,焬帝改郡县二级,其义相同。唐沿袭隋制而不改,将地方用人之权收归中央。后因兵制改革,乃有节度使之设。2.科举制

科举制为帝制中国选举制前后之分水岭,由隋代开创,经唐代完善,自此官员录用主要

日本欲借大唐文化以发展,遣唐使不断来华,对唐文化予以大量吸收,从而形成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第三节 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变迁

一.由“开元”转至“天宝” 1.“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玄宗后期的“天宝”年间,皇帝日趋昏庸,权奸相继执政,政治逐渐败坏。

军事态势渐变唐朝前期的“内重外轻”为“外重内轻”,驻守边地的节度使握有重兵,遂成尾大不掉之势。

狡黠的安禄山深受玄宗宠信,一身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于是扩充军队,密谋叛乱。

2.“安史之乱”的经过

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于范阳起兵叛乱,挺进中原。次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燕”。天宝十五载(756),潼关失守,玄宗仓皇出逃奔蜀。

肃宗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宁夏灵武南),并任儿子广平王李俶(后为太子,改名李豫)为天下兵马元帅,指挥平叛。

其时,唐朝以李泌为侍谋军国、元帅府长史,召郭子仪、李光弼会讨叛军。757年,安庆绪杀安禄山自立。759年,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立。761年,史朝义杀史思明自立。经多次内讧,叛军日益分裂。

762年,肃宗死,太子李豫即位,是为代宗。

其间,唐军与叛军反复交战争夺,并曾向回纥借兵攻打叛军。763年正月,史朝义自杀。

历经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至此结束。经此**,唐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毁于战火,国力大损,藩镇将领又乘机崛起,唐王朝由盛迅速转衰。

二.**前后的社会变迁 1.均田制和府兵制的崩坏

唐朝立国百年后,人丁增长至速,地少人多的社会生态危机日益逼近。

此时,中央政权已日益丧失了统治的能力,处于瘫软无力的状态。三.唐末农民起义 1.王仙芝和黄巢相继而起

僖宗乾符元年(874),濮州(今山东甄城北旧城)人王仙芝、尚让率众数千起义。次年正月,王仙芝在濮阳发布讨唐檄文,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僖宗乾符二年(875)夏,冤句(今山东曹县西北)人黄巢聚众响应。义军攻克曹州、濮阳,后转向河南,连破阳翟、郏州,在汝州(今河南临汝)大败唐军,使东都大震。

876年十月,黄巢为摆脱官军合剿,经汉水南下湖北,年底,攻蕲州(今湖北蕲春北)。877年起,黄巢率军转战于山东、河南。

878年,王仙芝战败被杀,余部尽归黄巢。黄巢统帅全军,号冲天大将军,建元王霸。率军攻入河南,威胁东都洛阳。

黄巢为避开唐朝重兵,挥师南下,攻取广州后,军队已发展到50多万。2.黄巢的成败

879年九、十月间,黄巢率军北伐。

次年,由湖北进入江西,至十一月,已进至洛阳。

880年十二月,黄巢攻克潼关,唐僖宗与田令孜等奔蜀,义军迅速进入长安。当年十二月十三日(881年1月16日),黄巢在长安称帝,国号大齐,年号金统。唐政权重新结集军队,卷土重来后,双方进行了两年多的激战。

884年四月,黄巢被打败,退入山东,六月,于狼虎谷(今山东泰山东南莱芜界)自杀身亡。

唐末农民起义延续7年之久,至此失败。四.唐朝灭亡

黄巢部将朱温降唐后,被任命为宣武节度使、东北面都招讨使,委以重兵,与沙陀族李克用等合力镇压黄巢起义军。

黄巢死后,朱温作为新兴割据势力,在众多割据武装力量的争逐角斗中崭露锋芒,挟持昭宗,尽情诛杀朝臣、宦官。

公元906年,朱温诛杀昭宗,旋废宣宗,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梁”,定都大梁(亦称汴京)。

唐朝灭亡,自此,历史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

第二篇:吉林省公主岭市第一中学2015届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专题十 夕阳西下:清帝国(-1840年)教案

专题十 夕阳西下:清帝国(-1840年)清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帝制王朝,其大一统帝国体制基本承袭明朝,但不同的是,除以满族官员为主导外,则力革明末弊政,明末以来恶浊混乱的政局为之洗涤刷新。而正当中国处于阶级斗争、民族斗争交织的内乱之时,西欧资本主义的社会变革揭开帷幕冉冉上升,东西方社会发展的差距第一次被明显的拉开。清中期后的一系列屈辱,其根源却深植于国初的政治经济体制。但是,清前期在巩固和发展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方面所作的贡献是突出的。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努力,清中央政府对蒙、疆、藏等地区管理的加强,以及对该地区少数族贵族叛乱的平定,都是维护国家统一的必要行动。中国边疆地区社会经济的开发和发展,在清代取得了前朝所不能比拟的成就。

本章在教学上引导学生对元、清两个同是外族入主中原的帝国在经济、文化与社会诸方面异同的关注,讨论中华帝国晚期强大的疆域控制与不同的社会特质,说明清代前期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所具的重要历史地位。

第一节 治道的回光返照

一、顺康奠定国基

明开国后,女真族始终以一种传统的羁縻关系臣属于大明。及至皇太极继汗位,效法汉制,进行君主中央集权体制改革,于明崇祯九年(1636年)改国号为“清”。清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病死,世祖爱新觉罗·福临袭父位登基,时年仅六岁,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从叔父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明年改年号为顺治。

整个局势的重大转折发生在自成占领北京之后。摄政王多尔衮利用吴三桂的降清,入关击败自成东征,于顺治元年(1644)五月兵不血刃地占取北京。京城官民初以为明太子来归,后始知京都已为清人所有。顺治帝于九月至北京,十月正式即皇帝位,尊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在进兵江南后,实行了严格的剃发令和“圈地法”,曾激起江南士民足以“惊天地、泣鬼神”的反抗。

顺治一朝政绩实与顺治帝无与。相反,清开国诸亲王中明智者颇能承继太宗遗志,信用汉族官僚,“以汉制汉”,说明清之有天下,亦非偶然。

康熙亲政后,很快就有“平定三藩”之举。他重视从中国历代治乱兴亡史实中汲取治政经验,勤于政事,六下江南,四巡边外,四幸五台山。

第三节 西风进逼下的帝国

从世界大背景来看,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横跨了17至18两个世纪,历时134年,加上嘉庆朝正好满一个半世纪。康、雍、乾史称“盛世”,到乾隆年代达至极盛。统治高层全完全沉浸于花团锦簇、脂浓粉香之中,自足则陶醉,自大则目中无人。不知日中则昝、盛极易衰的“天理”,更不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方别有一种风景。西风越逼越近,飓风将至。大厦哗啦啦倒塌为时已不远。

乾隆、嘉庆父子两代,命运迥异。乾隆承祖、父两代艰辛创业的成果,尽情享受“太平”之乐,而嘉庆则必须承受三代“盛世”下贫富分化、贪污腐败结下的恶果。内乱接踵而至。内乱平定之后,外患随之而来。内乱外患将永久困扰他们的子孙。“盛世”犹落日前的余晖,迅即一抹而过。

一、乾嘉两朝的日中则昝

二、中西冲突的前哨战

第三篇:吉林省公主岭市第一中学2015届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专题四 大一统帝国的创制:秦汉帝国

专题四 大一统帝国的创制:秦汉帝国

本章主要内容

从传统的教学内容布置来看,秦汉帝国当包括秦朝、西汉、新朝和东汉四个朝代,但本课程将新朝和东汉移到下一章。因此本章述是秦朝和西汉的历史,从前221年到公元8年二百来年的历史。

秦朝享国十五年,历史虽短,地位却重要,秦始皇建立的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成为后世王朝的基本体制。文字的统一,对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焚书坑儒的文化政策,也为历朝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开了先河。秦始皇一系列拓边政策取得巨大效果之后所确立的王朝版图,奠定了历代王朝的疆域基础。秦末所发生的陈胜、吴广起义,也开辟了民众反抗暴政的武装斗争形式。

西汉延续着秦朝的诸多规制,而皇权专制继续加强,具体表现在:武帝时期的内外朝之分立、尚书机构的扩大、察举征辟制度的确立和监察制度的完善,主导意识上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观念的形成等等。

西汉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民族政策和社会关系的表现形式等等,都是本章极为重要的内容。本章重点与难点

对秦朝所创立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理解,楚汉战争以及汉初分封的政治意义和历史内涵、西汉政治从无为到有为的转变、社会主导意识的嬗变、中央与关系的关系、中朝制以及外戚专权的形成等等,皆为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本章教学拟采用的技术手段

一以文献说明制度的演变;二以考古发现证明秦汉某些措施的施行情况;以视频方式大信息地介绍相关的历史。

第一节 “大一统” 帝制的确立

六国统一固然成于嬴政之手,决非一人之功。秦国民杂西戎,民风强悍。各国民间经济状况而言,愈东愈富庶,愈西愈贫穷。制度变革更给秦国士卒带来由物质刺激引发的活力。

各种综合的努力结出硕果。

统一交通。“令黔首自实田”。

继续推行军功爵。

统一思想,确立意识形态的权威。

加强军事扩展和防御。灵渠。

后世史家多指斥秦的横暴无道,不能公正评价秦统一的历史功绩。太史公在《六国年表》:“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帝在位日浅,不察其始终,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

第二节 秦的暴政与第一次农民起义

一、秦何以短促而亡?

秦始皇自称帝第二年起,几乎年年在外巡游。

秦之速亡,并非仅“残暴”二字所能概括。大抵行事太急,超越社会所能负荷的程度,是一个更为深刻的原因。

十余年间大兴土木,修筑宫殿、陵墓规模之大,常为后世史家所诟病。咸阳宫。阿房宫、骊山陵。

秦统一后防匈奴、戌长城30万人、戌守五岭50万人,修骊山墓70万人,修馳道、军事运输估计也近50万。以上数项合计动用壮丁200万人。是时秦全国人口估计为2000余万。征发劳动力竟达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占全国男子(未成丁者亦计在内)总数的五分之一。如此不惜民力的频繁征发,时间高度集中,超出社会负荷程度之高是显而易见的。

六国势力与统一的反复。

以法家为主流意识为秦国历史种下统治素质低劣的恶果,在秦灭亡过程中暴露得淋漓尽致。赵高、胡亥乃至李斯在始皇帝死后发动政变,以及尔后一系列的应对中,都表现出私心至上,不惜为一己之私利,闹出杀亲内斗的丑剧,自坏长城,自掘坟墓。

二、秦末农民战争

秦朝统一六国后,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为所欲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迅速激化。

亲信以侍中、尚书、中书等名义参与决策,不受丞相节制。天下奏章改由尚书直达皇帝,皇帝旨意亦由尚书下达丞相,开始形成以“内朝”牵制外朝的格局。君权与相权的消长变革,由此而渐成趋势,直至隋唐又成一中央政府新格局。

二、重农抑商,确立帝国经济格局

重农抑商政策也是由“封建”转为帝制的一大历史曲折。

三、武帝“有为”,西汉由盛转衰

西汉国力最强盛的时期,不在高祖,也不在文、景,而要到武帝执政,是时已距开国七十余年。

不论在西汉,还是整个两汉,武帝都是生命力最强的皇帝精力旺盛,富野心。在位长达54年,占西汉二百年的1/4,有足够的时间施展他的雄心。武帝所起的作用对西汉帝国非同小可。他既创造出了帝国极盛的辉煌,也把王朝几乎推向灭亡的边缘。集权帝制使帝王个人的作用往往可以发挥到历史所能达到的极致。

70余年休养生息造成了经济的富庶,也产生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秦亡汉兴,意识形态随历史转折必发生变化。大有为的武帝。

政治上,裁抑相权,加强皇权,其亲近侍从逐渐形成“中朝”,成为实际上决策机关。

行推恩令,析分侯国,削弱诸王势力;颁布“左官律”和“附益阿党之法”,限制诸侯王结党营私。

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把京畿七郡之外的郡国为十三州(部),派刺史考察吏治,检举不法官吏和强宗豪右。

任用酷吏,锄诛奸人。

军事上,为平衡南北两军力量,先后设置期门和羽林军,加强中央常备力量,开后代“内重外轻”兵制之始。

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在产盐铁之地设盐官30多处,铁官40余处;实行均输平准法,运输和贸易实行官营,调剂有无,平抑物价。推行算缗与告缗,向商人和商利贷者征收财产税,告发隐瞒不报或呈报不实者有奖。改革币制,废半两钱,更铸三铢。后又更铸五铢钱,前113年(元鼎四年),统一币权于中央,禁止郡国铸钱。

当由“封建”转变为帝制,由秦转而为汉,各种学术就有一个不断被重新选择、重新解释的意识形态改造。西汉的经学就是这一过程中被选定,并开后世经学源流的先河。西汉经学正因为关系帝国意识形态重建的方向,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

西汉还有一个亮点,便是史学。史学的辉煌当然要归功于司马迁私人修史所创造的《史记》。在帝制时代,史学也避免不了像诸子之学为官方牢笼的命运,但毕竟因为有《史记》的影响,终得在中国文化长河中留下秉笔直书的传统。以史学作为西汉文化的一大成就,一个代表,于理于事都可以成立。

一、经学与今古文经学的分途

后世之人都把儒家的成立归于得秦亡教训之助,又把儒学的独尊看作是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的结果。其实自战国至秦汉学术思想的发展并没有如此简单。

诸子之学分裂对峙,各派主张都有得有失,既不排斥相互间有渗透,更会有人试走另一条路,取长补短搞综汇合流。

湖北荆门郭店竹简。吕不韦集之《吕氏春秋》。淮南王刘安之《淮南子》。

学术思想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异同互包。出土的秦简揭出了一个过去不知道的事实,就是在秦始皇时代,法家之外兼采阴阳家是很明显的,儒家思想也并非完全被排斥。

秦亡汉兴,百废而待兴,最紧要的是与民休息,所以道家之学兴盛一时。帝王表饰经术,以利禄为诱饵,儒生便把经学看作进身之阶,两汉经学的发达,这方面的因素无法否认。

董仲舒的儒学不纯,突出表现在援用阴阳五行说。

汉代到武帝时,政治稳定、经济富足,使得董仲舒这一班儒生很容易把稳定现有社会秩序看作为经世致用的前提,内里不能不包含有“进身之阶”的私利意图。所以他就提出要以思想上的“大一统”来辉映政治“大一统”:“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后来儒学的发展不期然地朝着这一方向走去,原因也在于儒者日益官方化,

第四篇: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范文)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

件www.xiexiebang.com 写在复习前面的话

一、历史高考的备考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历史高考主要考什么?简单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即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情感。

.基础知识

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2.基本能力

目标要求

获取和

解读信息

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

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

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调动和

运用知识

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

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相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

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分析问题。

描述和

阐释事物

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

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

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意义完整。

论证和

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

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

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创新性思维。

3.基本情感

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其次,储备好知识(记忆知识)才是备考的基本方法。历史高考像建房,知识记忆是准备沙、石、砖和钢材。历史高考像煮饭,知识是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全面掌握

教材=主干知识+隐性知识

教材=目录+正文+黑体字+小字+图表+注释+习题+大事年表

2、重点掌握

主干知识=历史事实+历史结论+历史线索+阶段特征

重点知识=考纲要求+时事热点

重点知识=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现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3、多层次掌握

历史事实=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

历史结论=背景、目的、原因、特点、性质、实质、影响、意义

只有主动读教材,喜欢读教材,善于读教材,能自主整理教材,练习后回归教材,才能全面掌握教材。

理清章节的知识结构,构建立体的知识体系;透彻理解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归纳历史线索;进行纵横比较。

理解基础上强化记忆,务求过关;按史实、结论的要素进行索引式记忆、尝试记忆;简化记忆,牢记关键词;自主整理知识,按自己的方法牢记;切忌从头看至尾,什么也没记。

第三,历史高考以能力为主导。历史选择题的解题还是:熟记课本主干知识,运用相应历史学科能力正确选择。历史非选择题的解题还是:以课本历史知识为资源,独立运用阅读和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去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评价历史事实。

.学会主动学习、积极学习历史;

2.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3.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4.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5.学会认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第四,历史高考复习不可能一撮而就,成功在平时,所以每天进行适量的、规范的训练,这才是成功之道。

.以练习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主体;2.依据高考模式进行三限:限时、限量、限分值;3.严格要求按规范答题,主观题进行上本训练;4.强调更正,每人必须准备错题本和草稿本;5.练习更正后必须回归训练目标,务求举一反二。

结论:无论是XX年,还是XX年的高考,在高考题型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最佳的应考方法仍然是“以不变应万变”。

第一单元先秦

(教案部分)

※导入新课

奴隶社会的兴衰过程

夏朝——奴隶社会形成————————————————前2070年—前1600年

商朝——奴隶社会发展————————————————前1600年—前1046年

西周——奴隶社会强盛————————————————前1046年—前771年

春秋——奴隶社会瓦解————————————————前770年—前476年

东周

春秋(前770—前476)——奴隶社会瓦解

(前770—前256)

战国(前475—前256)——封建制度确立

大变革时期

一、古代史整体知识结构

(1)政治:中央统治、地方制度、民族关系、对外关系;

(2)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货币、城市;

(3)文化:文学、艺术(音乐、绘画、书法、雕刻等)、哲学、科学。

二、本单元在教材、高考中的地位

本单元共有7小节,约占中国古代史课程的6.1%。其中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时空跨度大,内容较简单。原始社会是通过对典型的古人类遗址和家喻户晓的传说的介绍来描述人类早期劳动生活、社会演进历程的,纵观近几年高考考纲,原始社会这一部分一直没有列入其中。奴隶社会的夏、商、西周三代主要介绍了王朝更替、重要制度以及经济文化成就。作为社会转型期的春秋战国历史则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诸方面作了全面介绍,应当被视为本单元学习的重中之重。

本单元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年年有题,分值不高,以选择题形式为主,且与课本依托关系较密切。主要考查了封建城市的位置和作用问题。春秋战国时期的儒法思想及其实践效果问题。今后高考中很有可能考查:①是最新考古成就对已有成果、结论的补充和修正;②是突出的经济成就;③是以新情景、新材料来考查对春秋战国思想的认识;④是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内容。

三、备考指南

考纲展示

复习向导、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1)夏朝的建立;(2)商朝的兴衰;(3)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强盛;(4)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5)井田制和分封制。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了解其重要制度。

2、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①农业和畜牧业;②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③商业交通和城市。

了解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救济发展状况,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原理,分析井田制和分封制的关系

3、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①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②民族融合

分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战争的原因、性质和作用;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及影响,认识中华民族历史的源远流长。

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①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②土地所有制的变迁③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及原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运动,理解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的原因

5、先秦时期的文化

①老子和孔子②百家争鸣③文学和艺术④天文和物理⑤扁鹊

掌握春秋战国时期文学、艺术及科技成就;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诸子百家的思想。

四、知识归纳

考点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导读】此考点近年命题不多,大多知识点略作了解即可,建议重点掌握夏朝建立的意义、盘庚迁都的影响、武王伐纣的性质以及分封制。

知识点

1、夏朝的建立(重点)

(1)建立:①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②建立者:禹。

(2)性质: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表现:①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②国家机构初具规模

(3)统治中心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建都阳城。

(4)灭亡:①原因:实施暴政,激化矛盾。②方式:商汤讨桀,夏朝灭亡。

知识点

2、商朝的兴衰(重点)

(1)建立:商汤灭夏,以亳为都城建立商朝

(2)稳定:盘庚在商朝中期迁都到殷,商朝又名殷朝;商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阶段。

(3)衰落:商朝晚期,商王纣实行暴政,生活腐朽,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知识点

3、武王伐纣和周朝的强盛(重点)

(1)武王伐纣:①背景:一是商纣实施暴政,激化社会矛盾。二是周的强盛。周文王任用姜尚,周公旦等改革政治和军事,发展经济,到武王时成为西部强国。②过程:公元前1046年,双方激战于商都郊外牧野。纣王军队阵前倒戈,引导周军攻进商都,纣王自焚而死,商朝灭亡,西周建立。③性质:奴隶主贵族反抗暴君的正义战争。

(2)周朝的强盛:①地域空前广袤。②民族关系:国内各民族的联系和交往加强。③世界地位:在世界的东方具有重要地位。

知识点

4、西周的井田制和分封制(重难点)

(1)实行的目的:为了巩固奴隶制统治。

(2)井田制:①含义: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A.是田地的形式,因田地阡陌纵横,如同井字,称为井田;B.是经营方式,也就是剥削方式。它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

②内容:周王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臣下,诸侯臣下向国王交纳一定的贡赋。③瓦解: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3)分封制:①含义: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②内容: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服从作战。(其中的义务有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③作用:分封制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五、近三年高考真题展示

.(XX上海历史)学者考证,历史上的商族屡屡迁徙,最后一次迁徙后,定都二百多年,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这次迁徙的组织者是

A.商汤

B.武丁

c.盘庚

D.商纣

2.(XX上海历史)28.随着历史的变迁,许多概念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例如“革命”,最早界定为改朝换代,近代以来则多指政治体制变革。下列选项对应上述概念内涵的是

A.汤武革命/“光荣革命”

B.“光荣革命”/工业革命

c.汤武革命/“文化大革命”

D.工业革命/“文化大革命”

3.(XX北京)12.下列对夏、商、周三朝都城位置的表述,正确的是

A.都在今天陕西省的境内

B.都在关中地区

c.都在今天河南省的境内

D.都在今天的黄河流域 4、1.右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5、(XX全国文综一)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盂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

A.官名

B.爵位

c.溢号

D.行业

6、(XX全国文综二)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乙匠陶。”由此类推,王、侯、公孙等姓氏应源自

A.族名

B.邑名

c.爵号

D.官名

7、(XX北京文综高考)右图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柱。《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井田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8、(XX高考广东单科)“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

右图所示柳宗元的的主题可能是

A.分封制度

B.王位继承制度

c.郡县制度

D.三公九卿制度

9、“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

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0、(XX高考山东文综)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这反映出贾母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1、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A嫡长子继承制

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

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D.传统的宗族观念

2、(XX高考天津文综)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3、(08年上海历史卷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

A、分封制

B、井田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教后记】

件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云南省保山市云县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复习检测 历史

云南省保山市云县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复习检测

高三历史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0分,共48分)

1.以下是四个国家的历史教科书对朝鲜战争的表述,对此的认识正确的是①中国: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悍然派兵侵略朝鲜 ②韩国:1950年6月25日凌晨,朝鲜越过三八线,开始南侵③俄罗斯:1950年6月,北朝鲜军队侵入南方,并正式宣布他们是为了反击李承晚军队的攻击④朝鲜:1950年6月25日凌晨,美帝和其傀儡们对朝鲜悍然发动袭击。这表明()A. 相关历史史实需要进一步澄清 B. 不同立场观点导致不同史实表述 C. 事件第三方的表述往往较客观 D. 各方对相关史料的解读出现差异

2.《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使用“自由世界”和“西方”两个词汇的情况统计如下。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两家报纸不再受“冷战”影响 B. 西方国家数量增加

C. 冷战结束、两极对峙格局瓦解 D. 资本主义阵营瓦解 3.以“人”“言”构形“信”字

在商周时期并未出现,到春秋才产生。于此相应,对于“信”这个概念也是从记载春秋历史的《左传》一书开始,该书共有24处记载了诸侯、卿大夫等遵守承诺、盟誓的事例。人言为信在稳定秩序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上述史实的背景是()A. 注重道德规范的儒家思想被统治者广泛接受

B. 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C. 成熟的文字在春秋时期出现

D. 《左传》作者发明了“信”字

4.有学者指出,罗斯福新政“造成了资本主义的一次深刻变革或者是一种再生。”这里的“变革”和“再生”主要是指()

①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节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②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③“新经济”的出现

④推行社会福利政策,逐步建立起“福利国家”制度 A. ①②④ B. ①④ C. ②③ D. ①②③④

5.长征期间,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民族矛盾加剧,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这一调整是指()

A. 召开八七会议,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B. 召开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路线 C. 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 召开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6.1906年9月1日,清政府颁发《宣示预备立宪谕》。1911年5月,清政府裁撤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十多省响应。11月20日,天津市《大公报》举行“君主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征文活动,在16篇获奖文章中,主张君主立宪的有11篇,主张民主立宪的有2篇,未表明态度的有3篇。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这些现象表明()A. 当时拥护君主立宪者占绝大多数 B. 辛亥革命没有获得民众与立宪党人的支持 C. 清政府的立宪活动已无法改变其覆灭的命运

D.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7.某一个主题展览中出现了下列关于我国某民主革命势力发展态势三幅图片,下列有关的解说正确的是()

A. 图一到图二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共的态势 B. “左”倾错误的发展是导致图一到二的根本原因 C. 图二到图三的发展是中共反击国民党的结果 D.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导致图二到三的原因

8.黄宗羲在《原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下列制度中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有()

①中外朝制度 ②文臣任知州,并设通判 ③二府三司制 ④元朝的一省制 A. ①②④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

9.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受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A. 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 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 C. 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 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10.项图是2012年3月在全国上映的电影《钱学森》的海报。影片再现了钱学森冲破重重困难最终回国报效祖国,成为“两弹一星”之父的传奇经历。下列有关钱学森曾做出过重大贡献的科技成就表述正确的是()

A.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仿制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B. 1964年我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C. “文革”时期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 新时期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1.“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一观点()A. 批判了古代中国皇权独断性、随意性的弊端 B. 反映了军机处建立和密折制推行后的政治现实 C. 是对当时西方要求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的呼应 D. 跳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思维

12.彼特拉克认为做学问应当以研究人本身为主,他反对把飞禽走兽当作研究的主要对象。据此可知()

A. 希腊先哲强调人的价值 B. 智者学派反对探索自然的奥秘 C. 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 D. 启蒙思想歌颂理性和科学精神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2分)

13(18分).中产阶级是一个处于社会中间的阶层,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含义,中产阶级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和社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中世纪城镇出现以来,middle class(中产阶级)主要指财富占有和政治地位不成比例的工商业阶级;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之后,middle class 变成一个职业概念,同特定职业的收入和生活方式相连,具体包括企业管理人员(白领)、政府官员以及知识分子等。——肖瑛《不断演变的“中产阶级”概念》

材料二 在(近)现代世界经济史上,搞工业化、现代化真能搞到“起飞”程度的,只有一个事例——他们都是由一个城市中产阶级领头搞起来的。西欧、北美带动于先,日本踵随于后。所以在一个中产阶级主政的国家,与生产发展并驾的则是衣食足(经济)、礼仪兴(教育文化),接着才有法治和民主。——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材料三 中国以前效法苏联搞了三十多年,也觉今是而昨非,回头搞起了“个体户”来。什么是个体户呢?个体户就是“城市中产阶级”的细胞。——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1)分析材料一中西欧中产阶级在14世纪以后越来越富有的原因。列举他们为改变“财富占有和政治地位不成比例”现状而进行斗争的历史事件。

(2)日本开始迈向现代化的标志事件是什么?根据材料二概述中产阶级的历史作用(不得摘抄原文)。

(3)中国“效法苏联搞了三十多年“的经济模式是什么?1978年后,促使中国中产阶级开始发展壮大的原因有哪些?

14.(1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文明史》中写道:大约在1660~1789年,西欧专制主义盛行,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也经历了中世纪以来最重大的变化。——《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17世纪整个欧洲大陆处于宗教迫害之中,新思想被当作“异端”、“邪说”而受压制,科技人才被处罚。与此同时,战争也连绵不断,法国处于内战和向外扩展的连年战争中,意大利四分五裂……这样,就使科学人才纷纷流向地处欧洲边缘而较稳定的英伦三岛。1740年经英国政府批准的实用专利只有4件,1750年为7件,1760年又增加了4件。——《英国经济史编》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推动这一时期“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发生重大变化的科技、思想因素是什么?并分析这种变化对欧洲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2)根据材料二归纳第一次科技革命发生的条件有哪些?

(3)依据材料三指出从图一到图二交通工具在动力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与这一变化密切相关的新能源是什么?指出当时这种新能源的应用对世界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5.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对未来社会提出构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则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只有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协调地配置自己的生产力的社会,才能使工业在全国分布得最适合于它自身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经济发展是当时的时代要求。没有人会说当时的毛泽东是一个乌托邦的幻想主义者。因为当时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根本前提的这一基本观点。

——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

材料三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分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离开了国际的合作是不可能的。……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构建的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付诸实践?

(3)依据材料三,概括邓小平是如何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道路的?(4)综合上述材料,请就经典理论与科学实践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解析

1.B 2.C 3.B 4.B 5.C 6.C 7.B 8.C 9.D 10.B 11.A 12.C

13.【答案】(1)原因:开辟新航路;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事件: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2)事件:明治维新。作用:中产阶级推动西欧、北美、日本等地区和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起飞;中产阶级推动思想文化教育的繁荣;中产阶级推动西方国家民主政治的完善。

(3)模式: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原因:改革开放;农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允许个体户的发展;国有企业改革;各种形式的外资企业的引入;乡镇企业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形成;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科教兴国战略实施。

【解析】(1)第一小问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使得西欧中产阶级在14世纪以后越来越富有。第二小问西欧中产阶级为了提高政治地位,在政治上领导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自身的统治;在思想上掀起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突破教会和封建制度的束缚。(2)第一小问明治维新期间各方面的改革推动了日本的现代化;第二小问材料二中工业化、现代化都是“城市中产阶级领头搞起来的”,可见中产阶级推动这些地区和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起飞;衣食足、礼仪兴与法治和民主并驾齐驱,反映出中产阶级对经济、思想文化教育、民主法治的推动。(3)第一小问从建国初到1978年前,中国“效法苏联搞了三十多年“的计划经济模式;第二小问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之后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等方面分析,中国普通民众收入的增加促使中产阶级开始发展壮大。

14.【答案】(1)因素:以牛顿经典力学体系为代表的近代科学的诞生与发展;以法国为中心的启蒙运动兴起。

作用:经济方面:科学技术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技术支撑。政治方面:启蒙运动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启蒙思想为资产阶级提供了政治蓝图。思想方面:科学、理性思想为反封建斗争提供了思想武器。

(2)国内政局稳定;自由开放;招揽人才;政府重视科技文化的实际应用。

(3)从蒸汽机到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石油。以汽油、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的诞生,带来了交通运输业的革命;与石油相关的新兴工业部门产生,工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伴随石油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的发展,垄断组织产生。

【解析】第(1)问,注意“科技、思想因素”的限制。第(2)问,根据材料内容,分条概括即可。第(3)问,应紧扣材料进行分析,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15.【答案】(1)基本特征: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工业的发展。

(2)实践:进行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大规模工业化建设。

(3)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认识:经典理论指导实践;科学实践完善与发展理论。

【解析】第(1)问从“生产资料”、“计划”、“工业”等关键词上考虑;第(2)问从建国初期经济建设的实践上归纳;第(3)问结合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举措归纳;第(4)问结合实践与理论的关系上思考。

下载吉林省公主岭市第一中学2015届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专题六 如日中天的大唐帝国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吉林省公主岭市第一中学2015届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专题六 如日中天的大唐帝国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