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日本的人事制度与TPM的成功
日本的人事制度与TPM的成功
2010-09-02 07:38:22 来源: 作者:micava
李英勋 【大 中 小】 浏览:1106次 评论:3条
情况说明:本文原是网友micava 发表在设备管理网论坛上的文章,题目稍加改动。因我读后深有感触,遂边读边议,与原文一并合成此文。二家之言,一孔之见,谨为广大网友思考。若有谬误,敬请拍砖指教。加重字体即为micava原文。
我们在推行TPM的过程中常常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困惑,大家也都在考虑TPM为什么会在中国表现的水土不服,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在日本却产生了巨大的潜力和作用。下面是网上偶然看到的一片文章。通过一些企业管理的其他方面,看待TPM或许能够给我们TPM推广者提供思路和启发。
敌人之所以成为你的敌人,就是他一定有比你强的地方。要超越他,就要先学习他。
1、终身雇佣制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企业在用工形式方面,一直沿用终身雇佣制。今天,虽然日本许多企业在大量采用合同工和临时工,但企业谷关队伍却仍然坚持长期雇佣制。国际管理学界认为,终身雇佣制是日本企业维持其高效管理的一大支柱。它在防止职工盲目流动,抑制人们的短期行为,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增强职工对企业的认同感方面,起了积极地作用。
老李有话说——
反观我们中国,改革的最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取消了员工终身雇佣制——这也是当前公务员超越了硕士博士而成为最吃香、最热门的根源,因为“一朝考过,终身无忧”啊。
作为个体,我们每个人都要求进步图发展,这是为了自己及家人,绝对与企业无关——因为我干得再好,它也不给我一个终生的饭碗,连一个明确承诺都没有!且不论那承诺本身是否靠谱。这反映我们企业与员工的真实关系:契约下的暂时的合作者。
2、人员培训和使用
在日本大企业中,新职工都要经过特殊的训练和辅导才能正式走上工作岗位。事实上,对培训的执着追求是日本企业管理中的一大特色。
在人才使用方面,最重要的是“知人善用”。日本企业的新职工进厂后,在10年内基本上不为其安排固定工作,而是让其到各个主要部门和分支机构去锻炼,并进行年度考核评定。10年以后,根据职工在不同工作岗位上的能力表现进行全面评估,而后在按其特长安排固定工作。工作调动对于人们全面了解企业各方面的情况,对于满足人们的事业心,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手段。
老李有话说——
这里有两个隐含的前提条件:员工对自己能力有着客观认识进而认同企业的工作安排,以及企业能够长时间的耐心细致的对员工的全面考察。
其实,这两个条件在目前的中国大陆,能够真正做到的,有几人?又有几家企业?在这个人人都想暴富、个个都能富翁的氛围下,在这个把员工看做是比机器更廉价工具的环境中,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谁有耐心等待10年?
3、年功序列工资制
在日本企业中,职工的收入分为工资和红利两部分。工资是固定的,红利则随企业收入的多少而上下浮动。在一般情况下,红利约占职工全年收入的30%,一年份两次分发,以示对职工的奖励,然而发放红利并不依职工的个人表现为依据,而是取决于企业经营的好坏。
日本企业职工的工作差别不大,高工资和低工资的差别至多为5-6倍,而不像美国那样高达几十倍。同时工资收入按工龄拉开档次,而且增长幅度也不大,一般在临退休前才能达到最高峰。
日本企业家认为,工资收入差别过大,不利于内部团结,不利于职工之间的友好合作,会影响士气,降低生产效率。日本企业家相信“团结就是力量”,并坚信内部的团结与亲密无间,会创造出奇迹。
老李插话——
咱们中国的企业是:工资差别向美国看齐,对下属职工要求向日本看齐。
4、职工的考核与晋升
日本企业在考核职工时,不仅要考核其工作成果,做定量分析,而且还要考察其工作动机和工作态度,其中着重考察其责任心,合作精神以及忠诚度等品德。
考评与晋升相关,但不作为晋升的主要依据。日本企业的晋升制度实际上是一种论资排辈的晋升制度。
而管理干部则采用选拔制,例如经理、部长、科长等领导人,基本上是从本企业、本部门的职工中选拔上来的。不同于美国的重金聘请制。选拔的原则之一是看其手下是否有能接替工作的人。这就使其在位者把在工作中培养人的任务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老李有感——
其实我们的企业很多时候也是按照“看其手下是否有能接替工作的人”来选拔干部的。如果没有适合接替你的人,你就不能得到职位提升,如果你的工作很重要的话。结果是,得到提升的,大多是那些在工作上可有可无的人。
我们很多很优秀的设备工作者,就是这样一直停留在原岗位长期原地不动。反而是那些无论维修技术还是设备管理都称不上出色的“综合型人才”得到了重用。
5、严格的组织纪律性
日本企业非常强调严格的劳动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任何人不得违反。在规定时间内,职工只有工作的自由,没有其他的自由。早期的企业甚至对职工上厕所都有时间规定。日本工人素以严格的组织纪律性、高效性、绝对服从命令而闻名于世。
老李想问——
不知道日本企业的这个“任何人”包不包括大小领导在内?我曾经效力一个名为外资实为纯国字号的著名企业,新领导上任第一把火就是实行电子打卡考勤,不但雷厉风行而且严格无比,不讲任何理由与情面。整个企业纪律立马焕然。
问题是不到一个月,这位大领导就宣布他自己实行“弹性工作制”,即可随意上下班;两个月后,5位副总中的3位因为工作需要,也实行了“弹性工作制”;随后不到1年,我们所有员工都可以因“工作需要”而事后补打考勤卡了,直至今日。
老李的无病呻吟——
就当前我国企业人事制度与环境下,我们员工怎么办?首先,要好好工作,保护好自己的饭碗不丢;同时努力学习锻炼自身技能,一方面预备失业时好找工作,另一方面也随时准备着跳槽图发展。
如果这篇文章的原版内容基本属实,我就很为中国的TPM担忧了:按照专家的说法,TPM以提升员工素质,改善企业环境,促进企业与员工的共同成长为目标(大意如此)。在人的问题上中日差别如此分明,中国的TPM可如何推行?这种情况下推行的TPM,还可以叫做TPM么?
第二篇:2018年日本留学签证如何办理成功
http://jp.weilanliuxue.cn
2018年日本留学签证如何办理成功
而对于赴日留学的学生来讲,虽然日本留学签证通过率颇高,大家还是要慎重对待!接下来,蔚蓝日本留学小编就针对2018年日本留学签证如何办理成功。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日本留学签证办理手续。
学校将《入学通知书》和《在留资格认定书》寄给申请人,由申请人持上述证件向公安机关申请护照。
申请人取得护照后,具备下列材料就可向日本大使馆申请留学签证: 1)留学理由书。详细填写去日本学习的目的和选修的学科,一式两份。2)个人履历书。从小学填起,一式两份。
3)誓约书。一式两份,式样内容由日本使馆提供,申请人照抄一遍后签名即可。4)填写日本入境签证申请表。一式两份。5)经公安机关出具的申请人与保证人关系的证明。6)申请人最后学校的毕业证书。7)录取学校的入学通知书。
8)身元保证书。须写明保证申请人在日学习期间的旅费、学费和生活费,并保证申请者遵守日本法律并按期返国。一式两份。
9)保证人的纳税证明书。
10)申请人的护照和免冠近照5张。
上述材料具备后,日本使馆便会受理申请,如保证人已为申请人办理了《在留资格认定证明书》并一同送交大使馆,便会立刻获得留学签证。
办理日本留学签证需要注意的几点:
1、研修生
研修生问题常常被忽视,不少同学可能还不太清楚研修生的概念。听到研修生一词,可能很容易和研究生混淆,虽然这两个词仅一字之差,但是本质相当大的区别。简单来说研究生是学生身份,研修生是劳工身份。
先说下研究生,日本研究生和中文考研的研究生不是一个意思,日语中对应中国研究
http://jp.weilanliuxue.cn
生一词的是大学院生,日本的研究生是预科生,相当于大学院生预备役,需要通过考试成为大学院生,最终获得修士学位(研究生学位)。
而研修生则是通过日本政府的外国人研修生制度前往日本边工作边学习技术,但由于日本泡沫经济,老龄化等种种原因影响,目前研修生沦为弥补日本企业劳动力不足的廉价海外劳动力。既学不会语言,也不能学到技术。属于底层劳务,简单重复体力劳动,长时间加班,且时薪低于日本本国时薪,长期被两国中介机构剥削。根据最新数据在日研修生超过25万人,其中中国人超过8万人,是第二大研修生来源国家,第一是越南,研修生人数超过10万。中国研修生中部分国人是过去打工的,还有部分人则是被挂牌培训机构的黑心中介忽悠去的,不了解研修生的同学千万要注意了。如果通过研修生去日本劳务过,那么回国后想要再申请赴日留学签证就会比较困难,大多数语言学校会介意研修生的身份不会给出名额,只有一些偏远招不满生源的学校会给名额。
2、银行流水
目前拒签的一个比较主要的原因是银行流水问题。一是银行保证金金额数量不足,二是银行流水无法证明和学生本人的关系。接下来要准备申请在留的同学,必须要注意这两个事项。银行保证金最好是20万人民币以上,最低也要20万人民币。此外银行流水要证明清楚资金来源,如果你的担保人,比如父亲或者母亲的职业不是每月稳定工资的上班族,那你的银行流水在入管局被拒绝的概率就比较大了。最好是在大银行开具相关的证明,入管局会比较认可。
3、担保人
根据日本入管局文件「日本語学校平成30年1月30日7月期生一括申請案内に係る主な修正点」,自2018年7月生赴日申请者起,学校为东京入管管辖的学校,实施以下新规。
自今年7月生起,赴日申请者担保人的家属情况需要另附表格说明,且必需担保人的亲笔签名。这里需要格外注意一点,如果担保人是父母以外的亲属时,需要提交父母不能
http://jp.weilanliuxue.cn
担保的具体原由以及证据。父母为担保人时,则担保人材料只需要提交给申请学校,不需要提交给入管局。非父母为担保人时,担保人材料及申请者父母材料不仅需要提交给学校,还必须提交给入管局。没有特殊情况的申请者还是建议走父母为担保人做赴日申请。
4、语言能力
日语方面的拒签原因不是主要的拒签原因,对于日语完全没有基础的同学来说还是要多多注意。另外30万留学生计划招满后,不排除接下来入管局会不会有新的拒签理由。目前日语学时对于申请在留已经不是靠谱的语言证明了。对于接下来想要申请赴日的同学来说,最低也要考取到J.TEST(E-F)考试F级别的证书。还没来得及准备的同学要抓紧安排复习参加日语能力考试了,如:日本语能力测试JLPT、J.TEST、NAT-TEST。
5、其他
在申请在留材料中要明确写明留学目的是赴日求学,想要进修的专业,以留学为桥梁的黑户的增加,入管局会考虑你是否是纯粹的求学还是有什么其他目的。证明或者公证的开具时间需要注意下,通常入管局只认可3个月内开具的证明,3个月以上开具的证明、公证不予认可。还有文凭造假等也会成为拒签的理由。此外,补充材料的期限由原本申请日的四周之后,变更为两周之后,并且需要提交补充资料未能及时提交的原因说明,否则不予接纳补充材料。
近期日本入管局对赴日留学申请者政策的变化颇多,随着30万留学生计划即将达成,日本方面逐渐收紧了申请留学的要求,以前不太注重的银行流水,语言要求越来越高,以后会不会有更高的标准也要看入管局。但是目前做到上面这些要求可以大幅提高在留通过率。预祝各位同学都能成功申请成功赴日求学。
以上就是蔚蓝留学网为大家带来的2018年日本留学签证如何办理成功,更多留学日本信息,如果还有不清楚的,蔚蓝设有日本留学在线咨询。
第三篇:论战后日本汽车产业成功的原因
论战后日本汽车产业成功的原因.txt15成熟的麦子低垂着头,那是在教我们谦逊;一群蚂蚁能抬走大骨头,那是在教我们团结;温柔的水滴穿岩石,那是在教我们坚韧;蜜蜂在花丛中忙碌,那是在教我们勤劳。摘 要:日本汽车产业在战后短短几十年里获得巨大的成功,并曾一举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国。主要从五个方面阐述战后日本汽车产业成功的原因,试从历史大背景下解析其成功原因。
关键词:战后;日本汽车产业;成功原因
日本之所以能够完成现代化,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经济大国,离不开汽车产业的发展。尤其在战后,日本国内几乎成为一片废墟,但是日本却以汽车产业为主导,发展多领域的行业,从而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可见汽车产业在日本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战后最初的五年,日本汽车产业发展可谓是举步维艰。但在日本政府的引导扶持下,日本汽车行业的精英们积极研究、开发汽车技术、旨在开发出日本特色的汽车产品。到了20世纪50年代,日本汽车行业依靠自身的力量逐步摆脱了困境形成了完整的生产体系。60年代更是突飞猛进的发展;1961年日本汽车产量超过意大利跃居世界第五位;1965年名古屋至神户的高速公路开通,掀起了日本的汽车消费热,就在同年,日本汽车产量超过法国跃居第四;1966年超过英国升为第三;1968年追上德国,居于世界第二。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让省油实用的日本小轿车大行其道,出口量剧增,丰田、三菱、日产、富士重工等公司迅速成为世界级的汽车生产商,丰田汽车公司更是在1972年到1976年四年间就生产了1000万辆汽车。到了1980年日本汽车产量达到1104万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大国。
日本从战前汽车生产的无名小卒,一跃成为世界汽车大国,汽车产业已成为现代日本经济的支柱产业,速度之快,令世人瞩目。日本政府对汽车产业的引导和扶持
战后,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当时的日本已经是一片废墟,日本不可能再搞军事工业,要发展工业只能寄托于民用工业。但是由于日本的自然资源贫乏,不可能像美国和苏联那样建立一个独立的国内市场,必须走“贸易立国”的道路。可要想在狭小的国土上养活1亿多日本人,只有靠高技术,高附加价值的产品才能实现。
日本政府在这个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把赌注下到小轿车这个代表民用技术最高水平的商品上。小轿车是钢铁、橡胶、机电的综合工业,可以成为整个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动力。1945年8月28日,距日本宣布投降仅仅13天后,日本通产省的官员就召集丰田、日产等当时日本汽车公司的首脑,商讨日本的工业再建问题。通产省的官员向汽车公司的首脑们说明了政府准备以小轿车产业为今后工业发展龙头的计划。这样,汽车产业就被放到了日本经济发展的主导位置上。
1952年,当时的日本通产省就颁布了旨在促进战后汽车工业发展的“合理化促进法”,明确规定汽车工业和钢铁制造业以及通讯技术要建成国家的支柱产业。通产省的促进措施包括税收优惠,低息信贷和鼓励汽车企业与外国制造商合作引进新技术等多项支持产业发展的规划。
到了1955年,政府又推动轿车进入家庭,发展普及型汽车项目,为汽车的普及奠定了基础,而汽车的普及极大地推动了汽车产业的发展。
而在此后的产业扶持上,日本政府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收集和处理信息,为企业进行产业和技术升级作参考。(2)协调企业间的投资活动,履行社会协调功能。(3)扶持企业进行产业创新和技术创新,政府向首先响应政府产业政策的企业提供某种形式的补贴,如税收优惠或贷款担保。如从1951年到1955年,日本政府为丰田、日产、五十菱、日野4家公司提供了设备投资的10%。同时实行折旧政策,缩短设备折旧年限,从而大大提高了企业自有资金的能力。在原材料方面,大力扶持国内钢铁、石化等工业发展的同时,从国外进口短缺原材料免征关税等。
对外,在日本汽车业发展的初期,日本政府积极顶住了来自欧美的压力,保护本国汽车产业,对进口汽车征收高达40%的关税,同时严格禁止外国资本渗透到日本的汽车工业。这就为日本汽车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市场。而到了日本汽车产业发展的颠峰,日本汽车出口量激增、贸易摩擦加剧时,日本政府为这些贸易摩擦产生的矛盾积极地进行谈判、调和,并且制定出根本对策:转变日本对外出口战略,国外出口限量,并从整车出口转向海外投资建厂,以就地生产就地销售为主,为日本汽车产业国际化开辟了道路。引进外来技术和自主创新
50年代初,日本并没有生产小轿车的经验和技术,学习和掌握国外先进技术是日本各汽车公司的迫切要求。在1952—1960年,日本大多数汽车公司都与外国汽车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先后有日产与奥斯汀(英国),五十铃与鲁斯特(英国),日野与雷诺(法国),新三菱重工与雪佛兰(美国)等公司的合作。
日产汽车公司于1952年9月与奥斯汀公司合作,购买了制造奥斯汀轿车的专利,合作的内容是日产公司CKD凡是每年组装2000辆A40型轿车,在日本市场上销售,为了实现组装和国产化,奥斯汀公司对日产公司提供技术援助。A40的零部件可以用于日产公司生产的其他轿车上。日产公司引进奥斯汀轿车的目的在于将其技术应用到自己生产的轿车上,因此,在建设奥斯汀装配线时,就考虑了日产公司达特桑,尼桑轿车的平行生产。
但是,丰田公司却选择了自行生产轿车的道路,丰田公司原本想与福特汽车公司进行技术合作,结果发现福特公司仅仅想把丰田变成自己的子公司。丰田公司便转向引进关键技术和设备,综合消化吸收,走独立开发轿车的道路。丰田根据自己的设备现代化五年计划,从1951-1955年进口了173亿日元的机械设备,在国内购买了363亿元的设备,迅速建立了轿车生产体制。
丰田、日产等公司在消化吸收国外新近技术的同时,极其重视工艺技术的革新,大量采用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机械加工中心及柔性制造系统,并首创了 “全面质量管理”“看板管理”、“及时生产方式”等管理方法,最终形成了小批量、多品种、高质量、高效率的生产体制。合理的产业结构以及先进的管理模式
在日本工业结构中,普遍存在着中小企业数量多,大企业少的情况,这对建立汽车工业的大批量生产体制,形成规模经济是不利的。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日本汽车产业形成了其独特的产业结构特色: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通过层层承包的方式,使小企业为大企业生产零部件,配套设备和提供各种服务,从而形成一种金字塔形的多层次“纵向行业分工协作体系”,也就是现代日本汽车工业典型的产业组织结构形式。
日本汽车工业的这种产业组织结构对汽车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双方都有好处:对零部件企业来说,可以从整车企业得到稳定的订货,得到技术、资金、人才和信息方面的帮助,可以事先了解整车企业开发新产品的方向和向外订货的方针,从而放心地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形成大批量的专业化生产,避免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对整车企业来说,通过与零部件企业的专业化分工,节约了投资,分散了风险,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到了1985年,该召开的五国集团会议是日本汽车产业的一个转折点,日元的升值使得日本汽车出口赢利大为降低,日本汽车的出口量急剧下跌。日本汽车制造商为了应对这次危机,不得不对汽车产业进行结构优化,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来进行计划和生产,对零部件生产企业也进行了更为合理、更为系统的优化和组合。到了1987年,日本汽车产业已成功地建立起一套新的体制,能够有效减少原材料和能源消耗。[下一页]而日本汽车公司的先进管理模式,则是其产业获得成功又一大秘密武器。日本企业通过推行建议系统,采用精益生产模式,将备件库存量降到最低;从减少工序中每一个繁杂的操作做起,消除一切可能的浪费现象;工作效率成倍提高,追求更完善,不断从一种稳态上升到新的稳态。特别是精益生产系统,即要求能够定时定量地提供某种产品,再通过缩短整理设备和更换模具的时间,提高运转节奏和改变生产格局,而此种生产模式已经被人们成为“日式生产模式”,在欧美已经被广泛地接受和学习采纳。例如:1970年以前,丰田公司冲压发动机盖设备的装换调整时间为4小时,在进行改进后,原来的装换调整时间减少到3分钟。 以朝鲜战争、两次石油危机为契机
在战后初期,美占领当局对日本汽车生产采取压制措施,致使日本国内大部分的汽车厂家都面临着倒闭的危险。然而,机遇却在这个时候降临了。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美国对日的占领政策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由抑制转为扶持,这也为日本的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会。特别是随后朝鲜战争的爆发,战争需求使日本汽车工业逐步恢复了元气。就拿丰田公司来说,丰田接受特需订货额为三十六亿日元,此外还有警察预备队的订货十亿日元,总共金额达四十六亿两千七百万日元。因此存货很快销清,生产迅速上升。到了1951年,丰田产出汽车一千五百四十二辆,创战后新记录。朝鲜战争使处于濒死状态的丰田复苏过来,不仅是丰田,日本的在整个汽车业都因此而得救。就汽车来说,日本的汽车工业一开始就是由于战争的需要而正式发展起来,它由于战争而濒于毁灭,但又因战争而复苏过来。
而帮助日本汽车走向世界的,却是两次石油危机。日本受到资源限制,汽车行业在产品开发上优先解决了耗油低的节能技术。而此时日本车在外国的价格也很低,性能却不逊色于欧美车。在这一点上日本车比欧美车更具优势。日本汽车以“轻小、灵便、省油”见长。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爆发,国际原油爆涨,而此时的廉价省油日本汽车大举进攻国际市场也显得顺理成章。以美国为例,在美国市场销售的日本车由20世纪70年代的8.6到80年代初期的15%。1979年日对美出口汽车达304万辆,美对日出口汽车仅为1.3万辆。积极地寻求海外发展,走国际化之路
20世纪70年代,随着本国汽车生产技术的进步和汽车公司的发展,日本汽车的出口量开始迅速增长,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丰田、日产和本田公司都纷纷加入到汽车出口的行列。日本曾一度占领了美国及欧洲市场。随着日本汽车出口量的剧增,一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贸易收支平衡,对日本车的进口进行限制。1985年,伴随着日元升值和美国制造商为了顺应政府新的燃油经济性标准而转向小型汽车开发与生产,日本的汽车业受到了冲击,面临着此种困境,日本汽车公司都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成本:1991年,日本11家汽车公司员工总数为28万人,到1996年减少到26万人,减少设备投资费用,降低原材料消耗。1991年原材料费用占总销售额的72.1%,而1996年降至69.5%。在稳定国内生产的同时,日本汽车公司开始加大海外投资的力度:1981年,本田公司在美国俄亥俄州建立总装厂;1982年日产公司又相继在田纳西州建立了分厂;1984年丰田公司与通用汽车公司合作,在加利福尼亚州建立合资公司,87年又在肯塔基州建立了一个独资企业;1987年马自达公司在密执安州建立了分厂;三菱公司与克莱斯勒公司建立了合营企业。
到了90年代,日本汽车在国外的企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不仅在发达国家,而且在发展中国家,如亚洲和环太平洋地区,日本汽车企业都开始了技术合作和投资行为,促进了劳动力的国际分工。日本汽车的散件出口量从1985年的100万件上升到1987年的181万件。日本已经和许多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合作关系,如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韩国和中国等,而这些合作最初是以技术转让的形式展开的。一个具有互补性的劳动力国际分工的割据已经形成。
这样,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日本汽车企业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就使得日本汽车产业在国际上的实力更加强大,一方面要和欧美同行进行竞争,另一方面又以技术合作,合作经营、伙伴贸易等形式与国外汽车制造商加强联系。
日本汽车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可以体现在下面的几个方面:生产规模扩大,生产技术提高(导入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劳动成本相对低廉(与总的生产成本相比),零部件技术生产水平的提高。而日本汽车在国际上也赢得了高质量,易维护的良好声誉。同时由于日本车自身的特点,即轻巧、省油的特点,在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后,大受海外市场的欢迎。
随着全球资源的日益紧张,节能环保成为人类生活的一大主题。日本汽车的开发也开始向这一方向迈进,相信日本汽车业会在这一主题下,获得更大的发展。
以上是笔者对日本汽车业的几点认识,其中有很多地方值得中国汽车行业借鉴和学习。目前中国的汽车工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但资金分散,尚未形成规模化经济效应。欧、美、日汽车公司已大举进入中国,各占半壁江山,中华民族汽车业想要在夹缝中获得生存,仍然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国内较多汽车企业与外国进行资金、技术合作,但尚未开发出自主的汽车品牌;产业结构不合理,政府缺乏扶持力度仍然是中国汽车业面临的主要困境。
参考文献
[1]薛可,余明阳.国际视野中的日本汽车[J].企业研究,2004.
[2]林思云.从汽车工业看日本的计划经济[J].中国报道周刊,2003.
[3]刘云.谈日本汽车工业的发展经验[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1996.
[4][7]肖云魁.日本汽车工业成功的秘密[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9,(3).
[5]山本直.丰田四十年的历程(日)[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6]樱井清.日本自動車産業の発展(日)[J].白桃书房,2005,(1).
[8]田中祐二.新国際分業と自動車多国籍企業[J].新評論,1998,(7).
第四篇:日本留学大学面试成功要素
KTOP连邦日语
日本留学大学面试成功要素
在日本各大学在招生考试时都更重视面试,通过面试来了解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因此对擅长笔试的中国留学生来讲,面试是弱项。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应对面试的四大要素。
一、了解面试简况,资料搜集
刚刚出国的留学生要充分利用好先辈们的资源,由于日本各大学都是自主招生,每个大学的提交资料,考试方法与重视的方面都有所不同,通过先辈们的亲身经历和经验的介绍,可以更精确地把握备考方向,让你无论是选择专业还是考试都少走很多弯路。如果你没有认识的人,可以通过日语老师介绍结识一些留学生,了解各大学情况。
面试问题有很大的随机性,所以临阵磨枪肯定不行,需要长时间的准备和积累。在语言学校时,确定自己要报考的专业后,就要开始面试的准备。和专业相关的书籍和报纸是一定要多看。
二、简单的语言
面试时,考官通常会问一些有固定模式的问题。
例如:为什么选日本留学?问什么选XX大学?问什么选XX学科?
你喜欢日本吗?喜欢日本料理吗?你每天将怎样来上学?
你的家在中国什么地方?你家有几口人?你的父母现在干什么工作?
你的学费有谁来交?等等。
多用礼貌语、少用敬语、不要用普通语,以最简单方式回答,考官的问题。能说一句话不说两句话,以弥补你在日语能力上的不足,增强考官对你能力的认可。
三、服装形象
穿深色的西服套装例如深蓝色,西服里穿白衬衫打领带,鞋子最好是没有装饰的深色皮鞋最好是黑色的。不要带耳环、鼻环等。如果女生留长发,面试时就要把头发束起来,这样在向考官行礼时,头发就不会凌乱。
四、信心
进行了充分资料搜集、准备,多参加语言学校的模拟面试历练,消除临场紧张感。增强自信。从很多考生的经历来看,自信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再紧张也要自信,考生要让考官感觉到,你是有备而来,你的话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第五篇:社会转型与干部人事制度变迁分析
社会转型与干部人事制度变迁分析
摘 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社会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都在不断地完善,人才兴国战略也应时代的要求有了更多新变化。人才是强国之本,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期,对于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都有不同的特色,社会转型为干部人事制度的完善带来了契机。本文将具体介绍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每一次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变迁情况。
关键词:社会转型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变迁
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作为重要战略任务来发展,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和应对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是增强我国综合实力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战略决策。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每一次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综观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变迁,可以将其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年到1986年,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起步阶段;第二阶段是1987年到1999 年,干部人事制度进入全面改革阶段;第三阶段是2000年至今,干部人事制度深化改革阶段。伴随我国社会转型,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发展目标,同时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我国实现人才强国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实现干部队伍“四化”的改革起步阶段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7年十三大召开之前,我国干部人事制度进入起步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干部人事管理制度建设,从此打开了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新局面。
1978年对于中国社会来说,是一个有着历史转折意义的关键时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走上了伟大的改革开放之路,中国社会从此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社会开始从文化大革命的阴霾中走出来,逐渐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迈进,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在这一时期,我国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以建立一支“四化”干部队伍为主要奋斗目标,即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为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人事制度改革之前,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主要特点是权力过分集中、机构冗杂、干部队伍老龄化,这种人事制度只能适应以往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加快了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实行以市场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此要全面进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主要体现出三个特点:第一,改革权力过分集中的干部人事管理体制;第二,精简各级行政机构;第三,实行各级管理人员分工负责制。1982年,国务院开始进行机构改革,从改革领导体制、废除干部终身制、精简机构人员三方面入手,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春风刮向全国。各地相继按照党中央的部署,逐渐加强干部队伍的培训和各项制度建设,不断增强干部队伍的管理水平。1983年,为进一步加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党中央又制定了相关文件,加大力度解决干部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具体措施如下:下放干部的管理权限;改革干部管理制度;对管理人员进行分类管理;加强干部储备工作。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快推进干部队伍的“四化”建设。
二、干部人事制度进入全面改革阶段
从1987年到1999年,我国干部人事制度进入全面改革阶段。这一阶段的改革重点是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
1987年,党的十三大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指出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三步走”的战略。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综合国力增强。同时,干部人事制度也进入了全面改革阶段。
在全面总结前期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党中央开始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改革内容。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要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全面改革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和专业探讨,《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终于在1993年颁布实行,并在全国全面推行公务员制度。至此,我国干部队伍开始向科学管理、规范管理和法治化管理方向发展。
三、干部人事制度深化改革阶段
从2000年至今,我国干部人事制度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这一阶段的改革重点是加强党政领导干部选任与管理监督工作。
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都卓有成效。2001年,我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国家各项制度建设也开始逐渐和世界接轨。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顺利应对了世界经济危机,成为世界多极格局中重要的政治和经济力量的代表。我国当前的发展趋势决定了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也要加快步伐,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2002年党的十六大再次提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的重点,强调要做好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工作。同时,党中央还修订颁布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进一步完善了党政领导干部管理制度。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成为我国第一部干部人事工作的重要法律。至此,我国的公务员管理工作进入了有法可依的新时代,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入了全面深化的新时期。
党的十七大以后,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更加注重对领导干部的考核,从德、能、勤、绩、廉等几个方面考核领导干部的工作实绩。各地党组织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强党政领导班子建设,建立领导干部考核体系,从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出发,完善德、能、勤、绩、廉等五方面的考核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总结
回顾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历程,自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经历了30多年的变迁。干部人事制度从最初启动阶段到全面拓展阶段,再到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实现了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法制化、科学化管理。随着社会的转型,我国干部人事制度也不断与时俱进,逐渐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实现人才强国战略,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