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9-2013全国卷一、二及北京卷语文诗歌赏析题剖析
1、2009全国卷一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1)这首诗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2、09全国卷二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3、2009北京卷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10、2012全国新课标卷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11、2012全国大纲卷
落 叶 修睦注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4分)
12、2012北京卷
柳堤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下列对本事的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
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15、2013北京卷
古风(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憎,顾向平原笑。吴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释: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 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2)千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4分)
参考答案 1、2009全国卷一
(1)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藉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藉花飘香。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
(2)同意:诗的后两句写范成大由入相到出世,一方面突出了他漠视功名,淡泊利禄的高洁品行,另一方面也衬托出那些趋炎附势之人的辱人贱行,同时还写出了诗人对范的崇仰、敬佩与赞美。
不同意:前两句以景衬人,后两句以事写人,突出范的品格高尚。“人不至”更加衬托出环境的优雅,也突出地赞美了范成大达到了无人能及的高尚境界。)2、2009全国卷二
(1)(4分)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4分)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3、2009北京卷(1)(2分)D(2)(3分)苏轼
辛弃疾
豪放派
(3)(5分)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
第二问:略
【考点】①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②考查诗歌的风格和流派
③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的分析。
【思路分析】①七八句“准拟”,据注释是“准定”的意思,因此可排除“期盼”之说。②宋词的风格和流派大致为两类,一类以苏辛为代表的“豪放派”,一类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从词的内容和情感倾向可判断。③“波神留我”、“露宿何妨”、“准拟岳阳楼”均表现了词人的乐观、豁达的面对风雨的情怀。考生只要调动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使词人的形象跃然心头,不难归纳出来。4、2010全国卷
(1)这首诗歌描写了素蝶有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繁荣反应来描写的。
第二篇:2009年北京二模语文诗歌鉴赏题汇总
一、海淀区二模
12.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①—③题。(10分)
送沈子福之江东 唐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柳枝词 宋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注释】①罟(ɡǔ)师:渔夫。诗中借指船工。②临圻(qí):地名。临圻:近岸之地,此指江东岸。
①这两首诗都以 为题材,诗人都借 这一诗歌传统意象表达情感。王诗首句点题,郑诗题目寓旨。(2分)
②这两首诗描绘了相似的情境,但感情基调并不完全相同,前者 ,后者 。(2分)
③这两首诗的后两句,诗人都将自己无形的感情化为有形的景、物,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2.①(2分)送别 杨柳(2分)
②(2分)明快;低沉。(意思对即可)
③(6分)王诗以新奇的比喻,把无形的惜别之情比作眼前无处不在、无边无际的春色(1分),从江北到江南,一直陪伴在友人身边(1分),表现出对友人惜别之情深厚(1分)。郑诗把原本无形无象的“离恨”,化为可以运载的有形有量之物(1分),仿佛画舸载着诗人的离恨驶向江南(1分),表现出离愁的深重(1分)。(意思对即可)
二、西城区二模
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10分)
西江月 题溧阳三塔寺
张孝祥①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①张孝祥,南宋词人。积极主张收复中原,却屡遭排挤。词中的“湖”即江苏溧阳的三塔湖,湖边有寒光亭。
(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问讯湖边春色”写作者重游三塔湖如遇古人,故而问候湖边的春色。
B.“重来又是三年”写出两次游湖相距的时间,表达了故地重游的感慨。
C.“东风吹我过湖船”,写东风浩荡,吹着我的小船,表现了东风的强劲。
D.“杨柳丝丝拂面”写湖边的柳条被风吹动,拂过脸庞,给人轻柔之感。
(2)结合全词,说说“此心到处悠然”中“悠然”二字所蕴含的情感。(4分)
(3)请从画面描写的角度,对“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两句加以赏析。(4分)
参考答案:(1)C(2)看惯世事后的无奈、淡漠;在美好的春光中感到愉悦。(3)天水相连辽阔深远,沙鸥飞翔期间;诗人运用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的手法,使画面生动、意境悠远;与作者的怡然情感相融。
三、东城二模
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10分)
临高台
萧衍①
高台半行云。望望高不极。草树无参差。山河同一色。
仿佛洛阳道。道远难别识。玉阶故情人。情来共相忆。
临 高 台
沈约②
高台不可望,望远使人愁。连山无断绝,河水复悠悠。
所思竟何在?洛阳南陌头。可望不可见,何用解人忧?
[注]①萧衍: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年八十六。有集三十二卷。
②沈约:南朝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济县西)人,与萧衍同属“意陵八友”。
(1)下面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萧衍沈约二人同登一座高台,采用同一视角观望,同怀念远在洛阳的情人,诗中都有借景抒情的妙笔。
B.萧诗中,作者登高怀远,思念之切竟使眼前的丛莽幻化出一条通往洛阳的道路,延伸到远方的情人身边。
C.玉阶通常是古代淑女伫立凝望之所,萧衍用玉阶来暗示自己期望故情人同样满怀思念,为下文“共相忆”埋下了巧妙的伏笔。
D.两首诗的开头都用“望”字,但两人诗中的“望”字却不同解:萧诗中“望”字做仰望解,沈诗中“望”字却做远望解。
E.两首诗的结尾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情人的相思,这增强了诗歌情感的感染力、也增加了诗歌的穿透力。
(2)同为登高怀人,两首诗歌的情感却有一定的差别。请你结合诗句谈一谈。(3分)
(3)萧衍诗的前两句如何表现高台之“高”的?请从作品语言或者修辞方法中任选一角度,具体说明。(3分)
参考答案:(1)AE(2)答案示例:萧诗后四句,想象旧时情人也在思念着自己,高台再高、道途再远也不能阻隔他们的共同思想,借此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而沈诗“所思”却不一定去指情人,后四句在自问自答中流露出难以排解的忧愁和无可奈何的情绪。(3)答案示例一:萧诗前两句连用两个“高”字,用最直白的语言,将高台的雄大气势展现在读者面前。答案示例二:萧诗首句用夸张手法写高台高耸入云,第二句再补充说明高台决然望不到尽头,极言高台之高。
四、宣武二模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10分)
天仙子
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①。沙上并禽②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注:①后期:日后的约会。记省:记得清楚。
②并禽:成双的鸟,鸳鸯之类。
(1)这首词上阕写“午醉醒来愁未醒”,此中意味,与柳永《雨霖铃》中“”二句的感受相仿佛,令人生出“酒过愁肠愁更愁”的感叹。(1分)
(2)上阕作者心中之“愁”,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3)结合全词。赏析“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的妙处。(6分)
参考答案:
(1)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2)上阕写“愁”,有对自然的春光已逝之愁,有对自己的年华老去之愁,有与友人的后会无期之愁。
(3)(示例)这首词写了作者伤春、孤寂之情。“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云、月、花人格化,“破”“来”“弄”等词语,写出月夜之景的美丽与动感。这一描写与“沙上并禽”的情态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由这一画面再想到“明日落红应满径”,则使作者的伤情之情、孤寂之心表现得更加生动传神。
五、崇文二模
12.读下面两首小令,完成①—③题。(10分)
四块玉 闲适①
关汉卿
旧酒投②,新醅泼③,老瓦盆④边笑呵呵。共山僧野叟闲吟和。他出一对鸡,我出一个鹅,闲快活。
南亩⑤耕,东山卧⑥,世态人情经历多。闲将往事思量过。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什么!
【注释】①《四块玉·闲适》是一组小令,共四首,以上选的是第二首和第四首。②投:再酿之酒。③醅(pēi)泼:未滤过的再酿酒。④老瓦盆:粗陋的盛酒器。⑤南亩:语见陶渊明《归园田居》“开荒南亩际,守拙归园田”。⑥东山卧:用晋代谢安隐居东山的典故。
①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所选第一首小令,写作者和友人喝酒、吟诗、欢宴的场景,形象鲜明生动,感情真挚脱俗。
B.所选第二首小令中的“他”,不是单指某一人,而是指像陶渊明、谢安这一类的贤达人士。
C.小令题为“闲适”,但并无消极情绪,在闲情中表达的是洁身自爱、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美好情操。
D.作者用“争什么!”反问一句,其力量决不亚于慷慨激昂的作品,同样表现了作者傲岸的气骨和倔强的个性。
②作者在《窦娥冤》中大呼“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而在《四块玉·闲适》中却道“贤的是他,愚的是我”。这两处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③王国维评价关汉卿的戏曲语言“字字本色”。明代评论家王骥德说:“作剧戏,亦须令老妪解得,方人众耳,此即本色之说也。”请从上在面第一首小令中任选一句,具体分析关汉卿本色当行的语言艺术。(3分)
参考答案:
①B 评分:3分
②前者直抒胸臆(直接呼告),后者以退为进(反讽、正话反说);(前者)对颠倒黑白的社会现实的愤嫉;(后者)对官场的厌倦、蔑视和憎恨,对清静闲适的隐居生活的向往。
③“他出一对鸡,我出一个鹅,闲快活”一句,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和山僧野叟凑菜肴欢宴的景象,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真切,自然,通俗易懂,表现了作者不俯仰随俗,追求安闲自适生活的志趣。
六、丰台二模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后面问题。(10分)
行香子(苏轼)
携手江村,梅雪飘裙。情何限、处处消魂。故人不见,旧曲重闻。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
寻常行处,题诗千首,绣罗杉、与拂红尘。别来相忆,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
注释:苏轼在杭州任职时,曾与好友知府陈襄同去杭州郊游。
①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13分)()
A.“梅雪飘裙”,梅花似雪,飘沾衣裙。
B.“处处消魂”,无论何处,伤心断魂。
C.“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诗人游览过的名胜。
D.“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诗人欣赏过的美景。
答:
②简析“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的表达效果。(3分)
答:
③说说这首小词抒发了怎样一种情感?(4分)
答:
参考答案:
①(3分)B
②(3分)答案示例:这是留在诗人记忆中的杭州美景,借以抒发对美景的热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紧承前文的“何人”“相忆”,这里巧用景物作了形象的回答,使“何人”落到了实处,使情感有了附丽,别说那里的好友了,就连美景也在思念自己;看似句句写景,实则字字含情。
③(4分)答案示例:本词抒发了对友人的珍重思念之情以及对自己美景的热爱之情。本词既追念了与友人“携手江村”共赏美景、吟咏酬唱的欢乐情景,又抒写了“故人不见”,即分别以后的相忆相思;从而具体抒写出挚热的真情。
第三篇:新课标高考语文全国卷2007—2013诗歌鉴赏题精排版
刘鹏飞制作 200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小 斋 即 事
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使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
②局:指棋盘。
8.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9.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6分)
2008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
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③瓮:这里指水瓮。
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8.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9.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200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鹧鸪天·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⒏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
⒐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6分)2010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8~9题。
雨雪曲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
②榆溪:指边塞。
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8.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9.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
201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201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2013(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饲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
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2013(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蓬三扇,占断蘋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他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2007 8.(5分)
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未用”句是承“爱棋”句而说,“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那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
能写出对第一联句意补充,给1分;能指出两联间句子的承接关系,给2分;能加以分析说明,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9.(6分)
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2008
8、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描述出一至二种景物的,给1分;三至四种景物的,给2分;五至六种景物的,给3分。答出画面呈现出什么样气氛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9、1“水潺潺”声音的描写,2“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3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4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的好处是:1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2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能答出作者加入“水潺潺”声、“秋风瑟瑟”声、“钟”声并联想到附近有村庄的,给4分,每答对一点给1分;能答出好处的,给2分,每答对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
2009
8、【答案】(5分)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考点】考查对诗歌形象的分析。
【解析】 解题格式:形象:身份+性格 +(形象意义)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答题步骤: 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思路分析】提问及变式:①“××的寓意是什么”,“××指什么”,“××在诗中是什么意思”等。②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③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⑴是什么形象;⑵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⑶形象的意义是什么(作者情感)。
9、【答案】(6分)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考点】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及构思的分析与评价。
【解析】 解题格式: ①手法+表达作用②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③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④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表达)什么感情
【思路分析】题目类型:
⑴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⑵“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主旨是什么”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答题步骤: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评价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答题要点应包括三点: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义。
2010
8、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风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9、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2011 8.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 ③写哀景抒哀情。
2012 8.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9.关系是: “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原因是: 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2013(1)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首发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答案】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答出烘托和渲染手法的2分,能做简要分析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果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全诗并没有直接写“梅”,而是采用了烘托、渲染的手法来进行表现,如“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就用大雪来对梅进行烘托。回答此题应该先答出所用手法,再具体分析这种手法使如何运用的,并指出这样写的作用。
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思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后才离开。(答出作者心情的3分,能做简要分析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果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本题考查的落点是思想感情。回答此题,要从“梅”的这个意象切入,思考“梅”在抒发情感上的作用,再结合具体的诗句“惆怅江头数枝梅”“相思应恨劫成灰”进行理解。
2013(2)
8、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牢骚。
9、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第四篇:2017高考真题北京卷 语文
2017年高三2017年北京卷语文
语文
简答题(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____分,共____分。)
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材料一
首都博物馆正在举办两个精品展,一个是南昌汉代汉昏侯考古成果展,一个是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展览甫一开始,便引来热切关注,预约名额很快告罄。文物曾“无人问津”,只为少数专家学者所识,如今竟备受大众青睐。这反映了大众对文物价值的渴求,也提醒我们,要合理利用文物,充分发掘其文化内涵,让沉睡的古老文物“活”起来,发挥它们在公众知史爱国、鉴物审美,以及技艺传承、文化养心等方面的作用。文物是人类触摸历史的“活化石”,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故事的讲述者。一件件出土文物,一个个考古故事,足以让每个观展者沉浸在千年历史之中——无论是拿着放大镜对着一枚玉器细细观察的老人,还是那些被罕见金饼“亮瞎眼”的年轻人。很难想象,三千多年前的工匠,如何将一块玉石切割成型,又琢磨成高8.1厘米,厚只有0.3厘米、憨态可掬的对尾鹦鹉。那一套套大气而不失华丽的西汉编钟,虽静默无声,却仿佛让我们听到了古老的宫商角徽羽……那些走向博物馆的热切步伐,让我们看到了经济快速发展后现代人对“精品文化”消费的需求,更看到了现代人对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历史追问。精美的文物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和智慧,不仅代表了当时高超的技艺水平,而且有助于现代技术发展。古代不少青铜器都是用失蜡法制造的。20世纪初,德国人曾用失蜡法铸造工业用齿轮;1929年,又对失蜡法进行改造,以硅酸乙酯为耐火涂料,用熔点达1500℃的铬钨钴合金制成假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人奥斯汀在云南保山见到用失蜡法铸成的青铜器,大受启发,铸成了喷气发动机叶片和涡轮盘。之后,失蜡法技艺发展成为现代精密铸造技术。
(取材于杨雪梅、黄洋的相关文章)
(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前因为精品不多,所以文物展览观者寥
寥B.要合理利用文物,发掘其内涵,发挥其作用C.文物热反映大众对“精品文化”消费的需求D.奥斯汀从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中得到了启发
(2)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甫一开始:“甫”读作pǔ意思是“刚刚”B.告罄“罄”读作qìng 意思是“尽”C.乏人问津“津”读作jīn 意思是“路”D.憨态可掬:“掬”读作jǔ 意思是“令人喜爱”
材料二
文物与大众亲密接触才能实现其价值,可是与海量文物库藏相比,目前展出的文物只是九牛一毛。由于展出空间有限、担心损毁等原因,很多文物都“藏在深闺人未识”。感谢数字技术,打破了层层壁垒,盘活了很多被“雪藏”的文物,使之在线上“活”起来。大众足不出户,便可欣赏到以前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物。在尊重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数字技术不断将今人的创造融入传统文物,使之获得了新生。文物不再仅仅是摆在展柜里的静态展品,而以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方式走进大众,真正“活”了起来。
动漫技术在文物的文化创意中越来越受重视。三星堆博物馆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推出了数字动漫《神树的传说》,以新近发掘的海昏侯墓为素材的动画作品《海昏魔镜》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着。借助动漫,专业的学术介绍变成了幽默的旁白和“萌萌哒”的漫画,“高冷”的文物也一下子变得活泼起来,实现了学术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的同意。其实,早在1981年,我国已有让文物“活”起来的动画作品——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根据敦煌壁画《鹿王本生》的故事创作了《九色鹿》。无数人通过这部动画片知道了莫高窟,看到了敦煌壁画。
移动应用程序(APP)以新鲜时尚的方式提供给观众审美与求知、娱乐与鉴赏的多元文化体验。过去,由于保存和展出的特殊要求,五代的《韩熙载夜宴图》能够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机会十分有限。故宫博物院推出的《韩熙载夜宴图》APP弥补了这一缺憾,让观众随时随地可以欣赏这幅传世经典的精妙之处,在鲜活的文化体验中感受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非凡魅力。此APP独创了三层立体赏析模式——总览层、鉴赏层和体验层,使这幅“数字画卷”可远观、可近赏,全方位向观众解读画作中的每个细节。点开APP,琵琶声起,拨动江南寂静的月色,观众仿佛随着画家顾闳中一起,走进韩府。画卷中的墨痕笔意、人物的衣纹表情都纤毫毕现。轻轻触动屏幕,指尖所至之处,似有烛光追随;移动“烛光”,人物、用品的名称、典故一一呈现,如同“秉烛夜读”,在静夜里与千古佳作“对话”……忽然之间,画中人“活”了起来,乐伎轻扫琵琶,舞伎翩翩起舞,画与真实的界限瞬间模糊起来,观众沉浸在画卷创造的艺术氛围之中。
虚拟现实技术(VR)借助计算机图形系统、传感器技术等生成三维环境,创造出一种崭新的人机交互状态,通过调动用户的多种感官,带来沉浸感觉。以前,游客只能在兵马俑坑外观看,有了VR技术,戴上特制的眼镜,你会发现自己置身坑内,变身成了一个兵马俑,低头就能看到自己的身体——残破却依然威严。抬起抬头来,你会发现博物馆的穹顶慢慢向两边散开,建筑逐渐退去,转化成荒野,风沙弥漫,你的身体同时下沉,身处地表起伏的俑坑之中,周围是千军万马……(取材于胡克非、张英等的相关文章)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数字技术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让大众了解到更多文物 B.增强了文物的学术性价值C.增强文物欣赏的趣味性 D.帮助大众更好地理解文物
(4)根据材料二,下列成语中最能准确表达VR技术带给人的体验的一项是()(3分)A.身不由己 B.感同身受 C.设身处地 D.身临其境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文物原来只为少数专家学者所识,现在却走近了大众。如果用诗句来描述这一现象,下列最合适的一项是()(2分)A.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B.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C.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D.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材料三
有的博物馆认为保护好文物不出事情是头等大事,将文物封闭在库房,秘不示人,觉得这样才可以确保万无一失。其实不然,“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有些文物同样如此。2010年浙江省博物馆利用馆藏的“彩凤鸣岐”和“来凰”,举办了唐代雷琴演奏会。古琴属于漆器,很难保存。这两把古琴之所以能历经千年保存下来还能使用,是因为历朝历代都有人使用它。古琴在安装上琴弦以后,才能保持力学上的平衡,不至于散架。
数字技术使文物在线上“活”起来,更是对文物的一种保护。敦煌石窟集珍贵性、脆弱性于一身,历经千年的莫高窟艺术品,每一件都像岌岌可危的病人,游客的参观成为莫高窟最大的隐患。2003年,莫高窟全年游客接待量为30多万人次,2014年已增长到81万人次。根据测算,莫高窟一天的游客接待量极限在3000人次左右,而黄金周的日接待量曾超过2万人次,莫高窟不堪重负。实验检测数据显示,40个人进入洞窟参观半小时,洞窟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5倍,空气相对湿度上升10%,空气温度升高4℃,这都有可能侵蚀壁画,加速其老化。在自然和认为因素的双重作用下,彩塑和壁画正在缓慢退化,千百年后人们何以领略莫高窟的神韵?
面对日益增多的游客,如何化解保护和利用的矛盾?敦煌数字化工程,犹如一缕明媚的科技之光,照进古老的莫高窟。有了数字化展示中心,游览模式发生了变化,艺术体验搬到洞窟外面,游客先通过数字化体验艺术“做足功课”,再进个别洞窟实际体验。这种模式既能满足游客看真品的需求,同时又减少了在洞窟内的停留时间,减少了对莫高窟的破坏。中心建成后,游客停留时间由2小时缩短至70分钟左右,莫高窟最高日接待游客量因此可提高到6000人次。
(6)根据材料三,下列关于文物保护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将文物“深藏闺中”不是最好的保护方法 B.实际上有些文物使用起来反而有利于保存C.二氧化碳含量的降低会加速壁画的老化 D.彩塑和壁画的退化也有自然因素的作用
(7)根据材料三,下列对敦煌“数字化展示中心”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减少了莫高窟的游客接待量B.改变了洞窟的游览模式C.缩短了游客在洞窟内的停留时间 D.减少了游览对莫高窟的破坏
(8)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简述让文物“活”起来的含义与作用。(6分)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秦废封建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____。” 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____,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____,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余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不立强家世卿者,以鲁三桓、晋六卿、齐田氏为戒也。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故柳宗元曰:“____”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____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1】(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注释:【1】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然后属疏远 属:亲属B.诸侯更相诛伐 更:交替C.子房亦与焉 与:参与 D.不能易也 易:交换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A.以有侯王 争必以利B.三代之兴 知诸侯之不可复C.而学士大夫多非之 而诸子之论废矣 D.袭封而争位者 君臣父子相贼虐者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请立诸子 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B.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
诸皇子和功臣们皆封侯并用国家的赋税重赏他们C.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 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封侯的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D.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分封诸侯的制度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①时非圣人之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
②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
(1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题“秦废封建”意指秦王朝建立后废除了三代以来分封诸侯的国家制度。B.始皇不急于说出己见,而让群臣议论丞相的谏言,群臣多赞成丞相的意见。C.廷尉李斯深谙时移世变,以史为鉴,力排众议,反对恢复分封诸侯的制度。D.苏东坡学养深厚,纵论古今,鞭辟入里,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
(14)第三段末句“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这是作者借柳宗元的话做出的判断。请用自己的话具体说明作者做出这个判断的直接依据。(5分)3.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8题。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1】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注释:【1】树杪:树梢。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书树颠。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16)“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分)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王昌龄《古意》)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张耒《感春》)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17)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6分)
①本诗描绘的是巴峡风俗,而陶渊明《归园田居》描绘的则是田园风光,其诗云:“ _______,________。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②本诗写到了登高望远,王勃《滕王阁序》中也有登高望远的语句:“披绣闼,俯雕甍,_______,________。”
③本诗与辛弃疾《菩萨蛮》同为游记之作,辛词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水。________,_________。” 4.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4题。
根河之恋
根河是鄂温克人的母亲河。
春天,根河从吼吼的冰层中泛起春潮,和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木,欢快地伸展腰肢,向远方那个而去。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冽,水晶一般透明。这条原自大兴安岭的河,原本的名字“葛根高勒”,正是清澈透明的意思。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
传统的鄂温克人跟森林河流贴得最近。他们与驯鹿为伴,生活起居、狩猎劳动,都离不开看上去“四不像”的驯鹿。眼下,这些温顺的大鹿在全世界已所剩不多,鄂温克人结束了最后的狩猎,放下了猎枪。他们离开森林,进入城市或远走他乡,但敖鲁古雅部落受人尊重的长辈94岁的玛丽亚·索一步也不想离开她的驯鹿。
一踏进根河,我就听说了她美丽的名字。先前见到过作家乌热尔图为这位老奶奶拍的一张照片。白桦林里,老人穿着长袍,披着头巾,侧身站在一头七叉犄角的驯鹿钱,她微微佝偻着身子,皱巴巴的手轻抚着鹿柔细的皮毛。鹿依偎在她的袍子下,那儿一定有着母亲的气息。她神色沉静而坚毅,嘴角两旁的皱纹宛如桦树皮上的纹路,仿佛她的脸上就印着她相守了一生的森林。她或许就是根河的化身,充满了母性的慈祥,又有着丰富的传奇。年轻时她漂亮能干,是大兴安岭远近闻名的女猎手,与丈夫在密林里行走,打到猎物无论多远,总是她领着驯鹿运回部落。这位伟大的母亲至今仍恬然生活在她的鹿群之中。其实我很想去为玛丽亚·索拍一张照片。这些年,涌到玛丽亚·索猎民点参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但我想,我这样匆匆来去,怎能配得上她的丰厚?怎能有乌热尔图探望她时目光里的深沉呢?
因为乌热尔图是根河的儿子。当年,这位从小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温克青年捧着他的《琥珀色的篝火》走上了文坛,刹时让人眼前一亮。人们从他的小说里,认识了这个寂寞又热烈的民族。出乎意料的是,乌热尔图后来辞去京官重返故乡。时隔多年,当我行走在呼伦贝尔草原上,那些将天边画出蜿蜒起伏线条的山丘,那些怒放成海洋或孤零零独自开放的鲜花,那些低头吃草或昂头沉思的马群,还有那些袒露在草原上始终默默流淌的河,都让人忍不住心潮起伏。这位鄂温克作家返乡的理由还需要问吗?就是这草原这河流这民族,是祖先留在他身体里的血脉在涌动啊!
乌热尔图在回到草原以后的日子里,完成了《呼伦贝尔笔记》等一系列著作和摄影作品,那是他数十载的文化寻根,是他作为一个鄂温克的儿子,对母亲的深情眷恋与报答。我们山外的人远道来看山,原本住在山上的人却搬下了山。
人类到了21世纪,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平等相处。生活在根河的大多数鄂温克人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山林,将更多的空间留给了无边的草木以及驯鹿、黑熊、狼、灰鼠和蝴蝶。在离城市不远的一个地方,新建了童话般的家园,这座小城就叫了根河。
我们去到那里时,从山林里搬出的鄂温克人正三三两两地在自家门前干着一些零碎的活儿。男人穿着时尚的T恤和牛仔裤,女人们烫了发,有的还挑染成了黄的深红的,她们的裙子仍然长长的,跟老去的玛丽亚•索一样,但却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
这里的房屋都是政府投资兴建的,咖啡色外墙,小尖顶,搬进来的一家家鄂温克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装扮屋子,盘算着未来。鄂温克人与外族人通婚是常见的事情,近些年更为普通,他们的孩子大多取的是鄂温克名字,成为这新部落的新一代。这里曾有过多年的繁忙,大兴安岭的木材源源不断地从根河运往大江南北。眼下,过往的一切留在了画册里。伐木工变作了看林人,大批工人需要学习新技能,谋求新职业,他们在努力与以往告别,与未来接轨。
根河天亮得很早。走到窗前一看,根河就在眼前,河对面的广场上已经有许多人在翩翩起舞,似乎这个小城的人都聚集在此了。根河的水伴着音乐荡漾,我忍不住踱过根河桥,进入了舞者的欢乐。用不着有任何忐忑,大家都是这样笑着来又笑着去的。这些根河小城中的曼妙舞者啊!我模仿着她们举手投足,扭动腰肢,想象着生活在此的种种愉悦。那是我度过的最为愉快的时刻。
阳光将河水映照得流光溢彩。____,我只能记住这些人和这些让人眷恋的时光。(19)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恬然:自然放松,沉静从容B.袒露:毫不遮掩,毫无保留地展现C.盘算:精打细算D.曼妙:舞姿轻盈而美丽(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传统的鄂温克人生活在山里,以打猎为生,驯鹿是他们生活、劳动的重要帮手B.乌热尔图为玛利亚·索拍摄的照片,生动地表现了她历经的沧桑与母性的慈祥。C.第六段中作者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展现了呼伦贝尔草原的美丽风光D.搬出山林的鄂温克女子穿上了城市里流行的裙子,过上了快乐时尚的新生活
(21)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5分)
(22)作者在结尾说“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请根据文意,说明“这河的深奥”的含义,“抵达不了”的原因及作者寄托的情感。(6分)(23)文章叙写了玛利亚,乌热尔图和走出山林的人们,请分别概括他们各自:根河之恋的表现。作者这样构思体现了怎样的匠心?(6分)
(24)鄂温克人与根河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对经典作品中环境与人物的联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观园是《红楼梦》中人物活动的一个主要场所。正是这个众姐妹诗意生活着的“世外桃源”,造就了贾宝玉力求摆脱世俗的叛逆性格。B.《边城》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湘西小镇茶峒。山明水净的湘西风光,映衬了翠翠、爷爷、傩送等人物心灵的澄澈与人性的善良美好。C.《红岩》讲述的是在黎明前的黑暗里共产党员在监狱中艰苦卓绝的斗争。牢房的阴暗、刽子手的凶残,突显了革命者新年的坚定、意志的坚强。D.《阿Q正传》写的故事以辛亥革命时期的未庄为主要场景。赵太爷、假洋鬼子为代表的的统治阶级对阿Q的压迫和欺凌,是阿Q“精神胜利法”形成的重要原因。
书面表达(本大题共____分。)
5.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
①《根河之恋》里,鄂温克人从原有的生活方式走向了新生活,《平凡的世界》里也有类似的故事。请你从中选取一个例子,叙述情节,并作简要点评。要求:符合原著内容,条理清楚。
②请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香菱之中选择一人,用一种花来比喻她,并简要陈述这样比喻的理由。要求:依据原著,自圆其说。
③如果请你从《边城》里的翠翠、《红岩》里的江姐、《一件小事》里的人力车夫、《老人与海》里的桑提亚哥之中,选择一个人物,依据某个特定情境,为他(她)设计一尊雕像,你将怎样设计呢?要求:描述雕像的体态、外貌、神情等特征,并依据原著说明设计的意图。
书面表达(本大题共____分。)
6.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①纽带是能够七练习作用的人或事物。任性需要纽带凝聚。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安宁、校园的和谐都需要纽带。请以“说纽带”为题,写一篇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2049年,我们的共和国将迎来百年华诞。届时加入请你拍摄一幅或几幅照片来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你讲选择怎样的画面?
请展开想象,以“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想象合理,有叙述,有描写。可以写宏达的画面,也可以写小的场景,以小见大。
答案
简答题 1.(1)A(2)B(3)B(4)D(5)D(6)C(7)A(8)含义:借助数字技术,文物不再仅仅是摆在展柜里的静态展品,而是以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方式走近大众。
作用:1.使大众更好地更全面地了解文物。2.可以更好地保护文物。2.(9)D(10)A(11)B(12)①时运不是圣人能够左右的,(圣人)只是能够不失去时运(或者“抓住时运”)罢了。
②从三代以来圣人用礼乐教化天下,以至于刑罚放置不用,但最终也不能终止篡权弑君的祸患。(13)D(14)①时势、时运不是个人能力所能左右的,个人在时势、时运面前只能顺应,而无法改变。②李斯、张良等人因为对时势、时运有清醒认识,所以能提出分封诸侯的建议,而消除因分封而产生的祸患。3.(15)C(16)B(17)意象:本诗选取浣女、鸡鸣、舟市、山桥、万井、莺啼等富有生活气息的意象,而另两首诗歌选取的猿鸣、枫树林等意象多为自然景物。
抒情:本诗作者陶醉于山水之趣,宽解了诗人的离愁别绪。另两首诗歌都有沉郁惆怅凄凉之感,离家远去思乡之意。(18)
1)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2)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3)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4.(19)C(20)D(21)参考特点:有生命力,欢快奔腾;纯真清冽,清澈透明;水势浩大,哺育万物。象征意义:鄂温克人的纯明深厚博大的母亲;也象征着鄂温克人淳朴和顽强的民族性格。(22)参考含义:是指鄂温克人的民族精神
原因:作者是作为游赏者而不并不是鄂温克人,无法切实体验这里生活的真意 情感:对这种愉悦的生活的赞美和向往(23)参考要点: 表现:玛丽亚索——恬然的生活在鹿群里 乌热尔图——辞去京官重返故乡
走出山林的人们——将更多的空间留给无边的草木和动物,对根河对自然的挚爱。匠心:他们代表了鄂温克人几种典型的生活状态,虽然生活方式和具体做法不同,但是都表现出对根河对大自然的无限深挚的爱恋。(24)A 书面表达 5.略 6.略
解析
简答题 1.(1)A选项属于无中生有,文中没有提什么原因造成以前文物展览参观者寥寥,只是说“文物曾‘无人问津’,只为少数专家学者所识,如今竟备受大众青睐”这一现象;B选项在文章第一段“要合理利用文物,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所以是对的;C选项在文章第二段段尾,“让我们看到了经济快速发展后现代人对‘精品文化’消费的需求”,所以是对的;D选项在文章第三段段尾“美国人奥斯汀在云南保山见到用失蜡法铸成的青铜器,大受启发,铸成了喷气发动机叶片和涡轮盘”,所以是对的。
(2)A“甫”读作fǔ C “津”意思是“渡口” D“掬”读作jū意为“两手捧东西”。(3)B选项无中生有,文中提到三种数字技术的作用:一是动漫技术在文物的文化创意中越来越受重视;二是移动应用程序(APP)以新鲜时尚的方式提供给观众审美与求知、娱乐与鉴赏的多元文化体验;三是虚拟现实技术(VR)借助计算机图形系统、传感器技术等生成三维环境,创造出一种崭新的人机交互状态,通过调动用户的多种感官,带来沉浸感觉。第二段中“实现了学术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中是指实现三者统一,并不是说学术性本身有所增强,所以B选项错误;A选项第一段中“盘活了更多被雪藏的文物,使之在线上活起来,大众足不出户,便可以欣赏到以前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物”,所以是对的;C选项第二段中,“借助动漫,专业的学术介绍变成了幽默的旁白和“萌萌哒”漫画,使高冷需哦一的文物活泼起来,”,最后一段,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是对的;D选项第二段中,动漫的形式活泼,第三段中,APP以新鲜时尚的方式提供给观众,第四段中VR技术让用户调动各种感官,都是更好的理解的体现,所以是对的。
(4)D选项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最符合VR技术带给人的体验,所以正确。A选项,身不由己:身体不由自己作主;B选项,感同身受:心里很感激,就象自己亲身领受到一样。现在多比喻虽未亲身经历,却如同亲身经历过一般;C选项,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指替别人的处境着想。
(5)D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意为当年贵族家中的燕子如今飞进寻常百姓家中,既然原文意思是说“文物原来只为少数专家学者所识,现在却走近了大众”,符合这一意思的就是D项。A选项“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意为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间里哪能听见几回?意为赞美乐曲好听;B选项“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是说古代读书人十年寒窗没人知道,但当考上功名后,一举成名天下皆知;C选项“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意为不要担心往后不会遇到知己,天下还有谁不认识你呢?指认识、了解的人多。
(6)C项正好说反了,原文中说“洞窟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5倍……这都有可能侵蚀壁画,加速其老化”。A选项在文中第一段说“将文物封闭在库房,秘不示人,觉得这样才可以确保万无一失,其实不然”,所以是对的;B选项在文中第一段“这两把古琴之所以经历千年保存下来还能使用,是因为历朝历代都有人使用它”,所以是对的;D选项在第二段“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下,彩塑和壁画正在慢慢退化”,所以是对的。(7)A项正好说反了,原文中说“减少了在洞窟内的停留时间,减少了对莫高窟的破坏”,并且“ 莫高窟最高日接待游客量因此可提高到6000人次”。B选项第三段“有了数字化展示中心,游览模式发生了变化”,所以是对的;C选项在第三段“同时又减小了在洞窟内的停留时间”,所以是对的;D选项在第三段“减少了对莫高窟的破坏”,所以是对的。
(8)三则材料都在说使文物“活”起来,就是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使文物从展览柜里走进大众,结合文本,很容易概括出要点。2.(9)易:改变
(10)A连词,因为/介词,因为 B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连词,表承接关系 D助词,表判断
(11)“皆封侯”错,文中并没有“皆封侯”的意思,并且文本重点论述的就是不封侯,应翻译为“诸位皇子和功臣可以用国家的赋税分别重赏他们”(12)①时,时运;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为,作为,引申为左右;也,表判断;能,能够;而已,罢了。②自,从;以,用;至,以至于;刑,刑罚;措,放置;然,表转折,但是;已,终止;祸,祸患。
(13)D项“苏东坡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的说法不正确,根据原文,苏东坡在文中明确表达了“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的观点,也就是说他认为分封制是有弊端的,文中并未论述分封制和郡县制各自的优劣。(14)文中作者论述的是分封制的弊端,作者在第三段的判断从上下文都能找到依据。3.(15)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根据对诗歌整体内容的理解和感知,抓住重点词语“万井”分析,“井”字在古汉语中指的是市井,村落,这里指山城住户,万井就是千家万户。诗人登高远眺,看见的应该是千家万户的场景,而不是万亩良田,井然有序。而且巴峡地形以丘陵、山地居多,很难有万亩良田出现。A选项中,通过文字“际晓”可以看出是“旭日东升”,通过“众鸡鸣”可以看出众鸡鸣唱,通过“晴江一女浣”一句可以看出是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B选项中,通过“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两句中,乡民在舟中行商,桥很高,所以人在桥上行走,像在树颠上一样。D选项中,结合诗句“馀春”看出来季节是在“暮春”,通过“忆帝京”、“稍解别离情”可以得出诗人借山水之趣来宽解离愁别绪。
(16)此联是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莺声渲染凄凉氛围,表现作者的思乡之情,B项也是通过雁声的凄惨、归家路途遥远来渲染作者离家在外的思乡之情和旅途中的孤独,手法相同。
(17)《晓行巴峡》描写了巴峡周围的景色和风土人情。“清江”“浣衣的少女”“鸡鸣”“江面上舟船”“江岸远山”“山桥”等,这些美丽的景象。因为身在异乡,难免有思乡之愁。尤其是听到人们说着异乡方言,莺啼还是故乡声音的时候。幸得山水有许多的意趣,才能稍稍缓解他的离别之情。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选用“猿鸣”,猿声凄异其哀转之声,正好与人临于险境时之不安心声相撞击,产生惊惧之情,从而倍感凄楚,深味行路之难。“泪沾裳”,从而产生“怀士”之心,后悔何为而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涉险至此。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选用“玉露”“枫树林”等景物,“玉露”即白露,秋天,草木摇落,一片萧条。“巫山巫峡”,诗人所在。用“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感情基调。
(18)理解性默写依然是考查重点,不仅要熟记相应的名句名篇,还要在理解语境的基础上准确运用,能力要求很强。4.(19)C项的“盘算”本义为“心里算计或筹划”,原文“盘算”是指鄂温克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在装扮屋子,筹谋着未来的生活,题目中解释为“精打细算”,在词义侧重点和感情色彩上有出入。A项的“恬然”是指玛丽亚·索的生活状态,根据前文“她或许就是根河的化身,充满了母性的慈祥”,可以判断“自然放松、沉静从容”的解释是符合文意的。B项的“袒露”在文中用来形容河流在草原上默默流淌,毫无遮盖、毫无保留;所以“毫不遮掩、毫无保留地展现”的解释是符合文意的。D项的“曼妙”本就用于形容舞姿的优美,所以“舞姿轻盈而美丽”的解释是符合文意的。
(20)D项的内容主要出现在第10段——原文说“她们的裙子仍然长长的,跟老去的玛丽亚•索一样,但却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她们的裙子并不是城市里流行的裙子,只是流行的花色。表达不准确。A项的内容主要出现在第3段——“他们与驯鹿为伴,生活起居、狩猎劳动,都离不开看上去‘四不像’的驯鹿”,所以A项是正确的。B项的内容主要出现在第4段——“皱巴巴的手……母亲气息……母性的慈祥”,所以“生动地表现了她历经的沧桑与母性的慈祥”这些说法是正确的。C项的内容主要出现在第6段,排比与拟人的修辞很容易判断出来。
(21)此题从文中提炼概括就行,文中第二段写了根河的两个特点,据此可以概括出根河的特点。第一段概括说根河是鄂温克人的母亲,已经将根河比喻为母亲河第二段结尾也总结了象征意义。
(22)本文的主旨是要表达作者对鄂温克人的民族精神的赞美,进而表达作者对美好、愉悦的生活的赞美和向往。结合这一主旨,能回答此题。
(23)结合文本,可分别概括出他们的不同表现,要准确、全面即可。三种人的“根河之恋”就是他们与这片土地的羁绊,是他们在这片土地的上最热爱的东西,在文中都能找到具体内容。第二问涉及到文本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文章叙写的“玛丽亚·索、乌热尔图和走出山林的人们”实际上代表了这片土地三代人不同选择的故事,这一点其实内洽于文章的思路——试图描绘一个民族全部历史的微型画卷,进而展望未来。
(24)A选项中贾宝玉力求摆脱世俗的叛逆性格并不是由“大观园”造成的,而是由封建大家庭——贾府造成的,“大观园”是贾宝玉的精神乐土。B、C、D三项环境和人物都符合。书面表达 5.微写作1 写作时要注意两点:一是从《平凡的世界》中选择的一个情节,需要体现从原有的生活方式走向新的生活的特点;二是点评时应突出新与旧、现代与传统的关系。无论是叙述还是议论,应言简意赅,点到即止。微写作2 写作时要注意三点:一是选择的一种花应依据原著,体现人物的性格、性情、命运遭际等;二是比喻的形式应恰当;三是写作时应按照命题相关形式要求,什么花比什么人,为什么要以这种花来比这个人。
命题特点:考查学生阅读视野,要求学生有阅读量基础。对于名篇佳作精细阅读,了解原著内容,作者意图,会简单赏析评价。6.题目1:《说纽带》 命题特点: 这道作文题比较平实,接地气,有利于引发考生从家庭、社会到民族、国家展开联想和思考,有话可写,有理可议。____: 写作时可以对“纽带”这一概念加以阐释,就纽带是什么、纽带的作用、纽带缺失的危害、怎样维系纽带等问题展开议论。写作时要注意联系现实,体现议论文的时代精神与社会价值。
题目2:“共和国,我为你拍照”
____:写作体裁明确,贴近社会生活,任务要求清晰,考查考生关注社会热点,结合“中国梦”,体现立德树人思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热点话题,要求学生描绘宏大画面或微小场景,思路清晰,采用记叙文,可写度较高。
____:明晰记叙文的写作要求,文体特征需要明确。关注题干要求,合理想象,注重描写的场面,叙述技巧。中心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这就要求考生由现实生活入手,针对一带一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0中国制造、环境保护、雄安新区、双创等中国热词出发,展开想象,细致描绘,抓住细节,生动展现。微写作
第五篇:2018高考押题卷 语文(二)教师版
考生姓名
座位号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绝密 ★ 启用前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让创新成为走向未来的不竭动力。
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其重要特点是重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同以往历次科技革命相比,这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以指数级而非线性速度展开。面对重大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努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我国科技创新已步入以跟踪为主转向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根本在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瞄准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消费升级的方向、供给侧的短板、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统筹部署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命脉的重大关键科技问题。
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一是激活“企业实验室”的创新功能。弘扬以创新为核心的企业家精神,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二是促进传统企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传统企业要积极同互联网接轨,以数字经济、智慧经济引领企业转型发展。三是推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互补创新。国有企业具有科研人员集中、研发能力较强等特点,应发挥国有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充分发挥民营企业
语文试卷
第1页(共14页)
机制灵活、市场嗅觉敏锐的优势,努力形成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分工合作、协力发展的互补创新格局。
奏好政府职能“退、放、进”三部曲。通过“退”,减少政府部门对创新资源的直接分配、对市场导向明确的创新活动的干预;注重“放”,凡是市场机制能够实现或社会组织能够替代的服务功能,政府部门都可以放手,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创新服务机构和组织;实现“进”,着力加强统筹协调和顶层设计,建立统一的资助平台、信息平台、监管平台。
提升科技创新的效率。一是促进成果转化。要促进科技进步同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实现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三级跳”。二是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深化高校和科研院所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三是强化创新激励。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加强知识产权开发利用和保护,加快建设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摘编自《让创新成为走向未来的不竭动力》,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今中国重大颠覆性技术涌现,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科技创新进入新的阶段。B.如果解决供给侧短板、社会发展瓶颈等问题,就一定能全面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
C.不管是市场机制能够实现,还是社会组织能够替代的服务功能,政府都要减少干预。D.促进成果转化、深化体制改革、强化创新激励,是提升我国科技创新效率的有力手段。【答案】D
【解析】A项,“当今中国重大颠覆性技术涌现,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错,根据原文,“重大
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特点;B项,“就一
定能全面提高”太绝对化;C项,“政府都要减少干预”表述有误,原文是“政府部门都可以放手”。
2.下列对原文的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让创新成为走向未来的不竭动力,有统摄全篇的作用。
B.文章采用对比的手法,阐述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还低于世界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水平。
C.文章着重从企业、政府职能、提升科技创新效率方面,阐述我国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措施。
D.文章整体思路是先总后分,先综述创新的地位及迫切性,接着分述实现自主创新的途径。
【答案】B
【解析】没有对比的手法,“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还低于世界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水平”也于文无据。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们只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应对世界科技革命挑战。
B.如果突破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命脉重大科技问题,就说明我国达到领先世界的创新水平。
C.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要积极同互联网接轨,从而达到转型发展的目的。
语文试卷
第2页(共14页)D.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都有各自优势,要充分发挥它们在创新机制中的作用,从而形成互补。【答案】B
【解析】理解有误,原文是说“我国科技创新……要……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命脉的重大关键科技问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主 角 陈彦
很多年后,成名后的忆秦娥记得,改变她命运的时刻,是一个太阳特别暴烈的下午。她正在家对面山坡上放羊,头上戴了一个用柳条编的帽圈子,柳叶都被太阳晒蔫干了。她娘突然扯破喉咙地喊叫,说她舅回来了。
她随娘赶场子,到几十里地外,看过几回县剧团的戏,见她舅可神气了。戏要开演前,他朝靠背椅子上一坐,二郎腿一跷,还给腿面子上垫一块白白的布。他噗噗地吹开茶水上的浮沫,呷几口茶后,才从一个长布套里,掏出一对就像两根“筷子”的鼓槌来。“筷子”头朝鼓皮上一压,眼看“筷子”都要折断了,可手一松,又立即反弹得溜直。几个敲锣、打铙的,看着“筷子”的飞舞,还有她舅嘴角的来回努动,下巴的上下含翘,眼神的左右点拨,就时急时缓、时轻时重地敲打起来。整个山沟,四处八下的人,循着热闹,急急呼呼就凑到了台前。看的人越多,她舅手上的小鼓槌就抡得越欢实,敲得那个快呀,像是突然一阵暴雨,击打到了房瓦上。那鼓槌,看似是在一下下朝鼓皮上落,落着落着,就变成了两个喇叭筒子,好像纹丝不动了。可那鼓,却发出了皮将爆裂的一迭声脆响。以至戏开始了,还有好多人都只看她舅,而不操心场面上出来的演员。好几次,她都听舅吹牛说,附近这七八个县,还找不到他这敲鼓的好手艺。省城大剧院的戏,舅说也看过几出的,就敲鼓那几下,还没有值得他“朝眼窝里眨的”。不管舅吹啥牛,反正娘见了就是骂,说他一辈子就知道在女人窝里鬼混。
舅对娘说:“麻利把招弟收拾打扮一下,我赶晚上把娃领到公社住下,明天一早好坐班车上县。” 娘就赶紧张罗着要给她洗澡、梳头。她舅说:“一定要把头上的虱子、虮子篦尽,要不然进城人笑话呢。”她娘说:“知道知道。”娘就死劲地在她头上梳着篦着,眼看把好些头发都硬是从头皮上薅掉了,痛得她躲来躲去,可娘还不停地梳。
招弟也不知是高兴还是茫然,头嗡的一下就木了。她想,那咋都是她姐来弟的事。来弟比她漂亮,能干。可没想到,这事竟然是要让她去了。
洗完头,娘给她扎辫子的时候,她问:“这好的事,为啥不让姐去?”
娘说:“你姐毕竟大些,屋里好多事离不开。我跟你爹商量来商量去,你舅也同意,还是让你去。”
语文试卷
第3页(共14页)
“我去,要是人家不要咋办?”她问。
娘说:“你舅在县剧团里,能得一根指头都能剥葱。谁敢不要?”
娘把她姐的两个花卡子从抽屉里翻出来,别在了她头上。这是姐去年挖火藤根,卖钱后买下的,平常都舍不得戴。
“姐不让戴,你就敢给我戴?”她说。
“看你说得皮薄的,你出这么远的门,戴她两个花卡子,你姐还能不愿意。”
娘说完,咋看,又觉得她身上穿的衣裳不合适。不仅大,像浪浪圈一样,挂搭在身上,而且肩上、袖子上、屁股上,还都是补丁摞补丁的。娘想了想,突然用斧子,把她姐来弟的箱子锁砸了。娘从那里翻出一件绿褂子来。那是来弟姐前年过年在供销社买的,只穿了两个新年,加上六月六晒霉,拿出来晒过两回,再没面过世的。那褂子平常就一直锁在箱子里,钥匙连娘都是找不到的。
她咋都不敢穿,还是娘硬把绿褂子套在了她身上。褂子明显大了些,但她已经感到很满足了。出门时,舅说:“你看你们把娃打扮的,像个懒散婆娘一样。再没件合身衣服了?” 娘说:“真没有了。就身上这件,还是她姐的。”
舅无奈地叹了口气说:“唉,看看你们这日子。不说了,到城里我给娃买一件。走!” 刚走了几步,娘就放声大哭起来。其实,招弟也舍不得娘。
刚出村子,她舅说:“得把名字改一下,以后不要叫招弟了,就叫易青娥吧。省城有个名演员叫李青娥,你叫易青娥,说不定哪天就成大名演员了呢。”舅说完,还很是得意地笑了笑。
突然变成易青娥的易招弟没有笑。她觉得舅是在说天书呢。易青娥舍不得娘,也舍不得那几只羊,它们还在坡上朝她咩咩叫着。十几年后,易青娥又变成了忆秦娥。
(节选自陈彦《主角》,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全文来看,文章开头关于天气的环境描写,既表现了当时天气的炎热,又展现了主人公小时候单调而又贫穷的生活。
B.娘和爹爹以及舅舅都偏爱招弟,主要是因为她虽然年纪小,但是艺术天分很高,容易出人头地,改变家庭命运。
C.在叙述视角上,本文主要采用第三人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文章所表达的客观社会现实。
D.文章结尾处“她觉得舅舅是在说天书呢”,表现了招弟对于生活中突然而来的变化茫然无措的心理。【答案】B
语文试卷
第4页(共14页)
【解析】“因为她虽然年纪小,但是艺术天分很高,容易出人头地,改变家庭命运”表述错误,于文无据。
5.文中第二自然段作者用大量的篇幅穿插有关舅舅的文字,有何写作意图?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①在文章的写作顺序上,这段插叙使行文起伏变化,有了波澜,避免文章呆板、拘谨。②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表现了舅舅多才多艺的一面,也表现了舅舅“浪荡的一面”,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③从小说情节上,戏台对于招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为主人公以后艺术道路的成功作铺垫。6.文中招弟的心路历程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放羊时候的百无聊赖;②回忆赶场子的时候,看舅舅敲鼓的沉醉和入迷心境;③得知母亲送她跟随舅舅去学习戏剧消息后的高兴和茫然的矛盾心理;④和家乡、亲人离别时的不舍和依恋。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
特色小镇是聚集特色产业,融合文化、旅游、社区等功能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特色小镇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布局,完善城镇功能、优化城镇环境、提升城镇品质。从这个意义上说,特色小镇建设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载体,是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我们应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引导作用,推动资源要素的整合集成与优化重组,走出一条特色鲜明、产城融合、惠及群众的新型小城镇发展之路。然而,有的地方打着建设特色小镇的旗号,继续走跑马圈地、搞房地产开发、搞产业园区建设的老路。这种“穿新鞋走老路”的做法,与特色小镇建设的初衷相悖,不仅不利于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动能转换,反而可能加剧产能过剩和要素配置扭曲。
(摘编自曾志敏《特色小镇建设须走出新路》,有删改)
材料二:
表格一 2017年浙江特色小镇发展指数7月排行榜最新出炉
语文试卷
第5页(共14页)
(资料来源于浙江特色小镇官网)
表格二 第二批276个全国特色小镇区域分布一览
【注】从小镇目前的区域分布来看,华东和西南地区的特色小镇数量最多,华东地区多达78个。西南区域坐拥丰富的旅游资源,特色小镇多达47个,其中,基于旅游发展型的占大多数。
(资料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
材料三:
政府的创新理念和明确的政策支持对于推动特色小镇建设和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英国政府从20世纪50年代起实施的乡村小镇建设,经历了由“单纯强调中心村建设”到“因地制宜进行村镇建设”的过程,政府改变过去单一的建设中心村的做法,使村镇建设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局面。在很多国家,政府还通过规划加强对特色小镇建设的指导。美国第一个世界级葡萄酒产地位于纳帕谷,语文试卷
第6页(共14页)
整个山谷除了酒庄和八个小村落外种满了葡萄。为避免同质化竞争,纳帕郡政府及旅游管理部门因地制宜对八个小镇提出了“葡萄酒本身、葡萄酒+体育运动、葡萄酒+商业艺术、葡萄酒+休闲养生”四个产业发展定位,形成了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的乡村休闲文旅小镇集群。
国外历史悠久的特色小镇在形成初期大多以工业生产制造为主,随着市场的发展,企业不断调整发展理念、拓展产业链,产业结构逐渐由制造业向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延伸,实现了三次产业间的联动融合发展。纵观闻名全球且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特色小镇发展轨迹,我们可以发现,构建“特而强”“小而精”的产业生态系统,找准“产业生态位”是特色小镇核心竞争力得以发挥的关键。产业生态位决定了资源要素甚至产业性质的差异,是产业间共生互补或竞争关系的基础和前提。特色小镇不必追求像大城市那样的产业体系,更不用贪大求全、面面俱到,而应聚焦某个优势产业,围绕其来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链,确保形成主题性强的特色小镇。
历史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是特色小镇的“内核”。许多国家的特色小镇不仅绿树成荫、干净整洁,而且有独特的历史底蕴,更不存在“千城一面、万镇雷同”的现象。瑞士小镇坚持“生态优先”的“嵌入式开发”原则,在保留原始自然风貌的基础上,几代人用几百年时间打造一个特色小镇,让环保、绿色、舒适成为了小镇标准。各国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不遗余力加以保护,并在小镇规划和建设中保护性利用,充分发挥历史文化遗产对于特色小镇文化的支撑作用。在制订城市规划过程中不是根据现代生活需要推倒重来、重新布局,而是在原有城镇格局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功能划分,通过对原有建筑进行改造和利用来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
(摘编自白关峰《国外如何建设特色小镇》,有删改)
7.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特色小镇建设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载体,搞好特色小镇建设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动能转换。
B.建设特色小镇,除了以新发展理念为引导外,还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走出一条新型的小城镇发展之路。
C.我国特色小镇分布并不均衡,这和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可喜的是我国特色小镇建设不存在同质化现象。
D.特色小镇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有产物,借鉴国外建设特色小镇的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建设我国的特色小镇。【答案】C 【解析】“我国特色小镇建设不存在同质化现象”表述错误,根据表格二可以得知,西南地区存在“同质化现象”。
8.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语文试卷
第7页(共14页)
A.材料一指出了我国当前建设特色小镇的伟大意义,同时也指出了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存在走弯路的现象。
B.材料二用表格的形式展示了我国特色小镇发展指数排名以及区域分布情况,在浙江地区,旅游资源在特色小镇排名中不是取胜的关键因素。
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指出了我国当前特色小镇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和短板,材料三则从国外建设特色小镇的角度指出了借鉴的方向。
D.材料三中表明,只要对“产业生态位”的准确把握就可以构建特色小镇“小而精”“特而强”的产业生态系统。
E.材料一和材料三在特色小镇建设的指导方向上都有所暗示,其中都提及了特色小镇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答案】BD
【解析】B项,“我国特色小镇发展指数排名”表述错误,应该是“浙江特色小镇发展指数排名”;D项,“只要……就”的逻辑关系不正确,太绝对化。
9.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我国应该借鉴国外建设特色小镇的哪些经验?(4分)
【参考答案】①政府通过创新理念和包容性政策积极引导。②市场推动产业融合形成主题性强的产业链。③重视历史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汪泽民,字叔志,徽之婺源州人。少警悟,家贫力学,既长,遂通诸经。延祐..初,以《春秋》中乡贡,上礼部..,下第。五年,遂登进士第。以母年八十,上书愿夺所授官一等或二等,得近地以便养,不允。南归奉母之官。州民李氏,以赀雄,其弟死,妻誓不他适,兄利其财,嗾族人诬妇以奸事,狱成而泽民至,察知其枉,为直之。会朝廷征江南包银,府檄.
泽民分辨,民不扰而事集。镇守万户朵儿赤,持官府短长,郡吏王甲,殴伤属县长官,诉郡,同僚畏朵儿赤,托故不视事..,泽民独捕甲,系之狱。朵儿赤赂巡按御史,受甲家人诉,欲出之,泽民正色与辨,御史沮怍,夜竟去,乃卒罪王甲。潮州府判官钱珍,以奸淫事杀推官梁楫,事连广东廉访副使刘珍,坐系者二百余人,省府官凡六委官鞫问,皆顾忌淹延弗能白,复檄泽民谳之,狱立具,人服其明。
有僧净广,与他僧有憾,久绝往来,一日,邀广饮,广弟子急欲得师财,且苦其棰楚,潜往他僧所杀之,明日诉官,他僧不胜考掠,乃诬服,三经审录,词无异,结案待报。泽民取行凶刀视之刀上有铁工姓名召工问之乃其弟子刀也一讯吐实即械之而出他僧人惊以为神。
十五年,蕲黄贼陷徽州,时泽民居宣州。已而贼来犯宣州,江东廉访使道童雅重泽民,日就之询守御计,城得无虞。明年,长枪军琐南班等叛,来寇城,或劝泽民去,泽民曰:“我虽无官守,语文试卷
第8页(共14页)
故受国厚恩,临危爱死,非臣子节。”留不去,凡战斗筹画,多泽民参决之,累败贼兵。既而寇益众,城陷,泽民为所执,使之降,大骂不屈,遂遇害,年七十。
(《元史卷一百八十五·列传第七十二》)
10.下列对文中的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泽民取行凶刀视之/刀上有铁工姓名/召工问之/乃其弟子刀也/一讯吐实/即械之而出他僧人/惊以为神/ B.泽民取行凶刀视之/刀上有铁工姓名/召工问之/乃其弟子刀也/一讯吐实/即械之而出他僧/人惊以为神/ C.泽民取行凶刀/视之刀上有铁工姓名/召工问之/乃其弟子刀也/一讯吐实/即械之而出他僧/人惊以为神/ D.泽民取行凶刀/视之刀上有铁工姓名/召工问之/乃其弟子刀也/一讯吐实/即械之而出他僧人/惊以为神/ 【答案】B 【解析】原文标点:泽民取行凶刀视之,刀上有铁工姓名,召工问之,乃其弟子刀也,一讯吐实,即械之而出他僧,人惊以为神。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延祐,元朝元仁宗的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B.礼部,“六部”之一,掌管礼乐、祭祀、户籍、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等。C.檄,即檄文,指古代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政府公告或者文书。D.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如《张衡传》中“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答案】B 【解析】“户籍”错误,掌管“户籍”为户部职能之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汪泽民勤勉好学,博学多才。汪泽民从小聪明好学,长大之后,通晓经文,凭借自己的才华,最终在科举考试中进士及第。
B.汪泽民孝顺母亲,甚至愿意为此降职。母亲年老之后,为了方便奉养自己的老母,愿意就近任职,但是母亲却不允许。
C.汪泽民刚正不阿,断案如神。汪泽民凭借自己的智慧,为妇女伸冤,逮捕罪人王甲,找出杀害僧人的真凶,使很多案件水落石出。
D.汪泽民忠于国家,宁死不屈。在与敌人的战斗中,参与守城筹划,多次击败敌军,但是,不幸在战斗中被敌人逮捕杀害。【答案】B 【解析】“但是母亲却不允许”表述错误,应该为“但是却不被朝廷允许”。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朵儿赤赂巡按御史,受甲家人诉,欲出之,泽民正色与辨,御史沮怍,夜竟去,乃卒罪王甲。(2)明日诉官,他僧不胜考掠,乃诬服,三经审录,词无异,结案待报。
语文试卷
第9页(共14页)
【参考答案】(1)朵儿赤贿赂巡按御史,接受王甲家人的申诉,想要释放王甲,汪泽民严肃地与御史争辩,御史沮丧惭愧,当夜即离开,于是最终将王甲治罪。(“赂”,贿赂;“辨”,争辩;“沮怍”,沮丧惭愧;“乃”,于是。大意1分)
(2)第二天上诉官府,那位僧人忍受不住拷问,于是含冤承认,经过三次审讯录供,供词没有出入,结案等待上报。(“明日”,第二天;“胜”,忍受;“考掠”,拷问;“诬服”,含冤承认。大意1分)【参考译文】
汪泽民,字叔志,徽州路婺源州人。年少时机警聪明,家境贫困,努力学习,长大后,通晓各种经书。延祐初年,以《春秋》考中乡贡,参加礼部主持的会试,落选。五年,终于考中进士。因母亲年已八十,上书请求情愿削减所授官职一等或二等,而求到故乡附近任职以便奉养母亲,未得朝廷允许。回到南方迎接母亲一同赴任。平江州民李氏,以家财富有称雄,他弟弟死了,弟妻发誓不改嫁,李氏图霸弟弟的家产,唆使同族人诬告弟妻与人通奸,这案已判定而汪泽民到任,调查了解了她的冤屈,为她平反。又碰上朝廷征调江南包银,岳州路下达文书派汪泽民办理,百姓未受侵扰就将包银办齐。
镇守万户朵儿赤,把持官府的是非,郡吏王甲,打伤属县的长官,告到郡中,同僚畏惧朵儿赤,借故不受理此事,只有汪泽民收捕王甲,关押入狱。朵儿赤贿赂巡按御史,接受王甲家人的申诉,想要释放王甲,汪泽民严肃地与御史争辩,御史沮丧惭愧,当夜即离开,于是最终将王甲治罪。潮州府判官钱珍,以奸淫之事杀死推官梁楫,事情牵连广东廉访副使刘珍,牵连入狱的有二百余人,江西行省和潮州府共六次委派官员审理,都因顾忌而迁延不决,又下文书命汪泽民审理此案,立即判定罪行,人们佩服汪泽民的明察。
有个叫净广的僧人,与别的僧人有宿怨,长期断绝往来,一天,那位僧人邀请净广喝酒,净广的弟子急切地想得到师傅的财物,而且苦于净广的杖责,偷偷地到那位僧人的住所将净广杀死,第二天上诉官府,那位僧人忍受不住拷问,于是含冤承认,经过三次审讯录供,供词没有出入,结案等待上报。汪泽民取行凶的刀观察,刀上有铁匠的姓名,召来铁匠询问,是净广弟子的刀,一次审讯就吐出实情,当即给净广弟子带上刑具,而释放了那位僧人,人们惊讶泽民有如神明。
至正十五年,蕲州、黄州贼寇攻陷徽州,当时汪泽民居住在宣州。不久贼兵进犯宣州,江东廉访使道童素来推重汪泽民,每日到汪泽民处征询守城防御的计策,宣州城得以平安无事。第二年,长枪军琐南班等叛变,进犯宣州城,有人劝汪泽民离开,汪泽民说:“我虽然现在没有官职在身,往日却受国家厚恩,面临危难却贪生怕死,不是为臣子的节义。”留居不去,一切战斗筹划,大多有汪泽民参与决定,屡次打败贼兵。后来贼兵愈益增多,城被攻陷,汪泽民被贼寇抓获,让他投降,汪泽民大骂,不为所屈,于是遇害,享年七十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题八咏楼【注】
李清照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语文试卷
第10页(共14页)
【注】八咏楼:在宋婺州(今浙江金华),绍兴四年九月,李清照避难金华。14.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千古风流八咏楼”,可以说写尽八咏楼之气魄,笔调轻灵潇洒,比摹真写实更为生动传神。B.“江山留与后人愁”紧承前句,通过写八咏楼这样千古风流的名胜,引发作者慨叹身世之苦。C.“水通南国三千里”采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婺州水道非常密集,可以深入江南三千多里。D.三、四句采用对比手法,主要以“三千里”之遥和“十四州”之广极力写出婺州地位之重要。
②脸书数据泄露事件弄得满城风雨,扎克伯格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拥有大量用户的苹果公司也....不得不站出来表态。
③近年,一种号称具有排瘀、收腹、减肥保健效果的肚脐贴让许多爱美的女性趋之若鹜,但它真....能帮人轻松减肥吗?
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既不能罔顾国情、超
越阶段,也不能因循守旧、按部就班。....E.作者非常重视文字技巧,气势恢宏而又宛转空灵,这样写来,有助于作者作品风格的多样化。【答案】BD 【解析】B项,“引发作者慨叹身世之苦”表述不准确,应该是“引发作者慨叹八咏楼可能落入敌手的家国之愁”。D项,“对比的手法”表述错误,主要是对仗的手法。
15.有人点评此诗歌“愁肠中充满豪气和壮阔”,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从思想情感上看:不同于李清照悲叹身世,情调感伤的哀婉凄美,此诗感时咏史,情辞慷慨,“江山留与后人愁”写出了诗人愁肠百结,心忧国事,对收复失地的渴望,哀叹宋室之不振;更是对割地赔款、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的讽刺。
②从用词上看:“千古风流”“三千里”“气压”“十四州”等词凸显壮阔的诗歌意境,以豪气和壮阔的意境展现作者心忧天下的内心愁苦。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杜甫《登高》“,”两句描述了自己一生漂泊,命运坎坷,饱受磨难,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
(2)苏轼的《赤壁赋》中“,”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在浩瀚无穷的自然宇宙中,人作为个体生命是多么的渺小。
(3)李煜在《相见欢》一词中,“ ”这一句既点明时令,又写出庭院的冷清。
【答案】(1)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2)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3)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的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在2017年,周冬雨登上20家时尚杂志封面,拿下十几个一线大牌代言,当仁不让....地成为当下蹿红速度最快、吸金最多的小花旦。
语文试卷
第11页(共14页)
⑤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们纷纷送孩子去学奥数、学书法、学古筝、上英语
兴趣班……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
。⑥在皮埃罗·斯加鲁菲看来,人工智能中除了家喻户晓....的阿法狗,神经网络识别图像内容和生成虚拟场景的能力进步更加令人振奋。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答案】B
【解析】①当仁不让,泛指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使用错误。②满城风雨,形
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着(多指坏事)。使用正确。③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
过去,多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使用正确。④按部就班,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
一定的程序。指按照合理的步骤进行。不合语境。应改为“墨守成规”(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
⑤无所不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语意过重,使用错误。⑥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
知道。使用正确。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我们应该更加有效地把人才资源转化为创新优势和发展优势,建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相适应的人才评价制度是尤为关键。
B.《中国文化符号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眼中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主要集中在传统
文化、政治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符号上。
C.在电子阅读时代,阅读的载体、渠道和方式虽然都已经变了,但是阅读之于人类灵魂与未来的要义却从未发生改变。
D.实践充分证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
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答案】B
【解析】A项,语义重复,去掉“是尤为关键”中的“是”或“尤为”。C项,语序不当,“虽然”应放到“阅读的载体、渠道和方式”之前;D项,主语残缺,去掉“在……上”。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老王与老李是多年未见的好友,在偶然相遇时,老王兴奋地对老李说:“久仰大名啊!”
语文试卷
第12页(共14页)
B.李老师是当代有名的作家,我有幸拜读了他的大作,并斗胆对其中几处进行了斧正。C.昨日您光临寒舍,不巧,我出差在外,未能见面,明日我将登门拜访,请您在家恭候。D.在一次元旦联欢晚会上,王利表演了一个精彩的魔术后,说:“雕虫小技,不足挂齿。” 【答案】D
【解析】A“久仰大名”,指早已仰慕,与人初次见面时的客气话,用在多年好友之间不合适;B“斧正”,请别人修改文章的敬辞,又叫指正;C“恭候”是敬辞,指自己恭敬地等候别人。
20.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为什么网页防篡改产品一直广受欢迎?首先,①。“恢复”是事后,“防”是事前,只有事前作用失效了才有事后恢复这一说。其次,②。是静态网站,还是动态网站?还是APP后台网站?与数据库是不是有关联?再次,③。自身安全性要做到具备各种隐藏伪装技术、加密技术;不过易用性这个挑战似乎更大。【参考答案】①防篡改重点是在“防”
②对于防护对象要了如指掌
③关注于产品自身的安全性和管理易用性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食品安全事关百姓生活和健康,农民土地分散、分散管理必然导致个别农户生产操作不当而出现偏差。只要实施大庄园制度就会改变这种现状,从而食品安全问题就会得到解决。
①农民土地分散、分散管理未必导致个别农户生产操作不当而出现偏差。② ③
【参考答案】②实施大庄园制度未必会改变个别农户生产操作不当而出现偏差的现状。
③实施大庄园制度,改变个别农户生产操作不当而出现偏差的现状,未必能够使食品安全问题得到解决。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18年,四川一小学为全校36个班级各配一把戒尺。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戒尺该不该进课堂?中国教育报微信就此发起投票调查,结果显示,近8000名参与调查的网友中,94%支持戒尺进课堂,41%的网友认为应该增加教师的惩戒权,以便“给老师充分的权力管教学生”。53%的网友支持对教师惩戒权加以规范,“把惩戒范围、标准量化,让老师更敢管”。当然,还有5%的网友对“戒尺进课堂”持质疑态度,认为动用戒尺是对赏识教育、鼓励教育的纠偏,但“如果惩戒流于形式,结果可能是‘兴一时’‘败一时’”。
语文试卷
第13页(共14页)
针对我国各地中小学陆续出现的“戒尺走进课堂”这种现象,你如何看待?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这是一道指令性很强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当我们接触这样的文章,首先,就应该第一时间锁定材料中的审题指向“如何看待戒尺走进课堂”。如何看待,就意味着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①赞成:教育惩戒权作为立法赋予学校或教师的权力,是国家教育权的具体化,具有典型的公法特征。戒尺教育本是祖国传统教育的一部分,在尊崇师道尊严的古代中国,戒尺就是老师教育的辅助手段,彰显教师威信,教孩子尊师重道。
②反对:教师的个人素质、负面情绪把控能力等,可能会直接决定戒尺是有效“惩戒”还是沦为变相“惩罚”,毕竟不是每位老师都能把握好戒尺力度,最后必然会有学生受到过度的伤害。
③辩证分析:“教师要眼中有光,心中有戒尺。”教育者首要的是心中的“爱”,有爱才有教育的魅力。“戒尺”是一把“软”尺子,对学生的惩罚要适当有度。
语文试卷
第14页(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