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诗歌鉴赏(一)(陕西))

时间:2019-05-14 18:50: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2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诗歌鉴赏(一)(陕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2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诗歌鉴赏(一)(陕西))》。

第一篇:2012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诗歌鉴赏(一)(陕西))

2012届高三二轮专题卷:诗歌鉴赏

(一)(陕西)

一、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9-10题

[越调]小桃红

杨果

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

[越调]平湖乐

王恽

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入手风光莫流转,共留连。画船一笑春风面。江山信美,终非吾土,问何日是归年。

9.请简要分析两首元散曲的思想情感。(5分)

10.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两首元散曲在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特点。(6分)

9.(5分)前一首抒发了对王朝兴废的悲哀和孤独之情。诗歌连用“南朝旧曲”“司马泪痕”两个典故,抒发了深切的王朝兴亡之悲;(3分);后一首抒发了强烈的思归之情。诗人以“江山信美,终非吾土”表达了身处异乡的孤寂,用“何日是归年”直接抒发了强.烈的思归之情。(2分)

10.(6分)都是以乐景衬悲情(2分)。前一首用采莲人的欢歌反衬抒情主人公(或自己)的孤独悲哀之情(2分);后一首用风光旖旎妩媚的水乡之景反衬苦闷思归的心情。(2分)

[越调]小桃红杨果

赏析

采莲人和采莲歌②,柳外兰舟过③,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伤心莫唱,南朝旧曲④,司马泪痕多⑤。

①小桃红:越调中常用曲调。宫声的七调叫“宫”,其余的都叫“调”,故称调子为宫调。隋、唐的燕乐本有二十八调。但在元曲中常用的,仅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小石调、般涉调、商调、商角调、双调、越调等十二种。

②采莲歌:梁武帝作乐府《江南弄》七曲,其中一贡名《采莲曲》,后代仿作者颇多。这里泛指我国南方地区妇女采莲时唱的歌曲。

③兰舟:用木兰做的船。晕里泛指装饰美的小船。④南朝旧曲:指南朝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曲,旧时一向被认为是亡国之音。唐人杜牧《泊秦淮》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⑤司马泪痕多:唐代白居易于元和年间,被贬为江州司马,作《琵琶行》以自况,结句说:“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鉴赏】:杨果是由金入元的诗人,金亡以后五年才出来做官。虽在元朝任职,然而元初统治者对汉族知识分子一直是歧视压制的,即便是作了官的汉人,也比同级的蒙古人要

卑微。他是许多经历了改朝换代的恋旧文人之一,对于亡国之痛,一直不能忘怀。既无指望恢复故国,又不满当时的境遇,家国兴亡的感慨,抑郁不得志的悲叹常常涌上他的心头。

他羁旅在风景如画的江南水乡。在江南水乡常有这样的风景:河湖交错,水网纵横,作为航道的江河流到某一处,水面突然开阔,近岸的所在水流平缓。于是人们种上莲荷陵藕,野鸭鸳鸯之类的水禽也在此栖宿。

早晨时,他看到江南水乡的恬美情景。碧澄的湖面上一叶载着采莲女的小舟,从杨柳岸边荡了过去。一群采莲姑娘哼唱着轻快的小调,天真活泼的歌声飘荡在江南水乡的江面上。江南景色宜人,采莲女天真活泼的歌声,让人心情愉悦舒适。小船驶入莲花丛深处,碧水盈盈,水光倩影,如入仙境。日暮舟满,莲歌唱和,采莲女荡起船桨,驶向归途;夕阳笼罩下,一对对已入梦乡的鸳鸯隐于莲叶丛中,采莲姑娘的歌声惊起了惊破了莲叶间对对鸳鸯的美梦。被惊起的鸳鸯又激起采莲女们更开怀的笑。舟上是一片欢声笑语,采莲女是如此意趣盎然,兴高采烈,互唱互和,打破了夜深的寂静,这就充满了诗的韵味,就是一幅有声有色的江南水乡画。但是她们的歌声笑声在当时的杨果听来竟是那样伤感。与莲荷丛中采莲女相对照的,他自己是孤孤单单的一个人。一边是欢歌笑语,一边是独卧江楼,感到冷清孤寂。由鸳鸯美梦的惊破,联想到自己与故国的分离,独处一方。这种孤寂,怎一个“愁”字了得?他不禁心绪不宁、愁情满怀,在江楼上辗转反侧,再也无法入睡了,内心的骚动烦躁莫名其妙地变成了对采莲女歌声的不满。睹物思人,无名的烦恼骚动发泄到采莲女的歌声上以后,不禁怅然叹道:“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

然而入夜,随着江乡沉寂的增重,独卧江楼的杨果越来越意识到客愁的苏醒与压迫。偏偏此时,作为航道的江面又传来了阵阵采莲女们唱和的采莲歌声。歌女唱着南朝旧曲,歌声又是那样凄切,引起诗人思怀故国之情。他深深感到伤心,希望歌女不要唱那南朝旧曲。怕听了后会流泪不止。亡国的悲哀,思旧之情怀,不由得使杨果想起了《玉树后庭花》那首亡国之曲。南朝旧曲就是指南朝陈后主(陈叔宝)所作的乐曲《玉树后庭花》。陈后主沉湎于声色,因而亡国。后来这支曲子遂成亡国之音。

江南水乡的本地女子夜间是不会轻易抛头露面的,所以设想她们是江上的商女。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宪宗元和年间被贬为江州司马。一次浔阳江头送客,白居易听了一位商人之妇弹琵琶并诉说了她的不幸后,联系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感斯人言”而“始觉有迁谪意”,乃作长诗《琵琶行》,倾诉他同情、感伤的胸怀。此情此景就像当时唐代诗人白居易听到琵琶女哀怨的音乐与故事的情景,使杨果想起了白居易去国怀乡的眼泪,产生了一种犹如白居易在浔阳江头“忽闻江上琵琶声”的伤心感觉,不由得兴起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而流泪。他个人悲欢离合的愁思已升华到了亡国的悲哀。因此他化用《琵琶行》结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以自喻。此时自己的心境,又能比当年的江州司马好多少呢?教人如何不“泪痕多”呢?赏析:这首曲子写的是作者听到采莲姑娘们唱歌引发的感触,抒发了作者对家国兴亡的感伤。

开篇三句,作者落笔便勾勒了一幅欢快的“采莲图”,清楚地交代了时间、人物、环境,营造了欢乐的氛围。“和”,即相互对唱,一唱一和显示出欢乐和热闹。湖上兰舟,舟上姑娘,美景与美人相互映照,从听觉写到视觉。“过”字的运用使这幅图画活了,给人流动的美感。“夜如何”,笔锋一转,抒发伤感之情。仅一个“独”字,便将读者从那热烈的气氛中拉了出来。独卧江楼与梦中鸳鸯双宿的景象形成对比,而梦醒后的感伤,又与采莲女无忧无虑的歌唱形成另一层鲜明的对比,更衬托出江楼上人儿的冷清孤寂、愁情满怀。采莲女唱的“南朝旧曲”.触发了作者心中的亡国之痛和对故国哀悼之情,一语道出了作者忧伤的原因。家国兴亡的感概,抑郁不得志的悲叹一起涌上心头,使作者“泪痕多”。全曲表现了作者对美梦短暂的遗憾和对现实生活的深沉痛苦。

这首小令最显著的艺术手法就是映衬,用欢乐场景来映衬伤感之情,外在自然和谐与

主观情感的触动结和在一起,以静写动,动得感人。情感的抒发层层深入,其哀更烈,其悲更切。曲子篇幅虽短,表达的感情却很丰富,通俗流丽,自然婉转,韵致无穷。[越调]平湖乐王恽赏析

王恽为元好问弟子,为文不蹈袭前人,独步当时,其书法遒婉。

作者以白描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采莲人怀念故乡之情思。前段写他乡之美,但“终非吾土”,点出归意。景色写得愈美,愈能反衬思乡之烈,归心之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螺川早发 王猷定(清)

月落秋山晓,城头鼓角停。长江流远梦,短棹拨残星。露湿鸥衣白,天光雁字青。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

【注】螺川即螺山,形状似螺,在江西吉安县北十里,南临赣江。8.这是一首写离别之情的诗歌,最后一句作者不写自己孤单,不写孤舟,而说螺山似孤亭,请你说说这样写的好处。(6分)

9.这首诗歌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你选择其中一种结合诗歌内容加以说明。(5分)

8.①“孤亭”形象地勾画出螺山之形,补写了螺川近看似螺,远看似亭的山势特点。

②将螺山人格化,通过写螺山的孤独来写诗人的离情,更能突出诗人的孤寂情感。

③“亭”能令人联想到送别的长亭短亭,形象地写出了螺山为诗人送行之意及诗人对螺山的依恋之情。(6分)9.示例:①融情于景(或情景交融)。作者把自己早行的孤寂之情以及对螺山的依恋之情融入“月”“秋山”“残星”“孤亭”等意象中,使得诗歌的情感真挚而感人。

②虚实相生。如颔联写长流不断的赣江水仿佛是要将自己从一个梦乡流入另一个梦乡,那划动的短棹似乎是在拨动水中残存的星光倒影。江水、木桨都是摸得着的实体,梦境、星影却是空幻的、浮动的,虚实相生,扩大了诗歌的意境,给人带来无限的想象。(5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戏问花门酒家翁

岑参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道傍榆荚巧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8.《戏问花门酒家翁》勾画了怎样的一幅画面?你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吗,请做分析。(5分)

9.说说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点。你能另举几句具有这样特点的诗句吗?(6分)

8、画面: 诗人蓦然领略了道旁榆钱初绽的春色和亲见老人安然沽酒待客,自己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驻足沽酒的场景。

心情:作者小驻片刻,借醉人的酒香驱散旅途的疲劳,表现了他欣赏、享受这动人的春光与美好的人情之美的愉悦与欢欣。

9、①这首诗用口语化的诗歌语言,写眼前景物,人物音容笑貌栩栩如生,格调诙谐、幽默,明白如话;②结合诗句解说;③诗人为凉州早春景物所激动、陶醉其中的心情,像一股涓涓细流,回荡在字里行间。富有平实中见奇峭的韵味,给全诗带来了既轻灵跳脱又幽默诙谐的魅力。④课外举例: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杜甫《客至》“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等

四、诗歌阅读。(12分)

8、阅读这首宋诗,完成以下题目。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这首诗写了______、树阴、_____、______四种景物,并用______、爱、_____、_____四个动词,把四中景物刻画得生动形象,充分赞美了_________________的美丽景色。(5分)(2)“尖尖角”三个字用得很新鲜,形象传神地绘出__________的形态,增添了这幅图画的生机。(3分)

(3)第一、二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8、(1)细流、小荷、蜻蜓;惜、露、立;小池风物(2)小荷含苞欲放

(3)拟人,惜和爱充分写出小池初夏的美丽。

五、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完成8—9题。

【商调】梧叶儿·春日郊行

张可久

长空雁,老树鸦,离思满烟沙。墨淡淡王维画,柳疏疏陶令家,春脉脉武陵花。何处游人驻马?

8.“墨淡淡王维画,柳疏疏陶令家,春脉脉武陵花”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5分)

9.这首元曲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举出两种并简要分析。(6分)

8.描绘了一幅万物披绿、柳条依依摇摆、百花盛开的春意盎然的画面。(3分)主要由柳条、桃花构成。(2分)

9.反衬(或以乐景写哀情),通过描写春天繁花似锦、盎然生机来反衬主人公愁思满怀(思乡之情)。(3分)用典,“陶令家”“武陵花”分别运用了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及《桃花源记》的典故来描写春天美好的景色。(3分)

六、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词后题目。

六幺令

次韵和贺方回金陵怀古,鄱阳席上作

李纲 ②长江千里,烟淡水云阔。歌沉玉树,古寺空有疏钟发。六代兴亡如梦,苒苒惊时月。兵戈凌灭。豪华销尽,几见银蟾自圆缺。

潮落潮生波渺,江树森如发。谁念迁客归来,老大伤名节。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高楼谁设。倚阑凝望,独立渔翁满江雪。

注】①李纲(1083-1140)字伯纪,号梁溪先生,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一度起用为相,曾力图革新内政,仅七十七天即遭罢免。多次上疏,陈抗金大计,均未被采纳。②玉树,指《玉树后庭花》,为南朝陈后主为其爱妃张丽华所制。8.词的上片,诗人为了凸显“六代兴亡如梦”的物是人非之感,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分析。(6分)

9.词的下片提到了“渔翁”的形象,请简要概括这一形象的特点,并说明诗人写到这一形象的用意。(5分)

8.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了对比(2分)的表现手法来表达感慨。诗人以“千里长江”、“古寺疏钟”、“天上银蟾”的存在与金陵的衰亡进行对比,(2分)鲜明地表达了“六代兴亡如梦”的感慨。(2分)

〖或〗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了反衬(2分)的表现手法来表达感慨。诗人以“千里长江烟淡水阔,古寺疏钟回响不绝,天上银蟾圆缺自若”的永恒自然之景,反衬金陵的衰亡(2分),鲜明地表达了“六代兴亡如梦”的感慨。(2分)

(答“借景抒情”、“用典”等虽用到,但不是主要的手法,酌情给分,不超过3分。)9.渔翁是一个独立不移、坚韧不拔的形象。(2分)诗人化用柳宗元《江雪》中的诗句,以渔翁的形象自比,(1分)来表达自己虽境遇多舛,但仍矢志不移,坚持抗金,挽救民族危亡的决心。(2分)

七、古代诗歌阅读(共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楚江怀古 唐•马戴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注释:

(1)唐宣宗大中初年,诗人因直言由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贬为龙阳(今湖南汉寿)县尉,写下了《楚江怀古》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2)云中君:云神。“云中君”为《楚辞•九歌》篇名,此处指代诗人屈原。

8.“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是晚唐诗中的名句,请简要分析它的表现手法。(5分)9.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6分)

8.(1)第三联用动静结合手法,描绘洞庭湖阔大,明月初升,青山苍茫,滔滔江流喧闹不休,构成了一幅壮阔的楚江月夜山水图。(3分)

(2)第三联寓情于景,表达自己直言被黜内心的不平。(2分)(意思接近即可)

9(1)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愁苦之情。(2分)

(2)表达了对忠君爱国但报国无门的屈原的缅怀,以及秉持正道之心。(2分)

(3)抒发了客居他地的思乡之情。(2分)(意思接近即可)

八、古代诗歌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8-9题

未展芭蕉 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8.古人作诗讲究形神兼备,说说前两句怎样表现芭蕉的形和神?(5分)

9.结合“会、暗”两字,谈谈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以绿蜡为喻来写芭蕉的色泽;“怯”字,以拟人表现芭蕉将展未展的娇羞之态。

9“会”,将要之意,表现诗人对春天的美好期盼。“暗”,照应前文的“藏”字,歌颂了春天润物无声的力量。

第二篇: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二轮复习教案教师

2018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一 古代诗词鉴赏 第一课时

诗歌鉴赏之形象教案

一、考纲解读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是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着眼点,也是高考试题中一种最为常见的题型。诗歌鉴赏考查的形式主要是主观题。

从命题内容上看,主要包括人物形象的概括与赏析、意象的赏析以及诗歌所描绘的景象图画赏析等。

从命题形式上看,考查的试题多种多样,主要有:概括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概括景物特征、赏析景物描写的作用以及比较两首诗中描写的景物形象或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异同。

二、知识归纳

古代诗歌中的“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融合了诗人思想情感的景或物。人物形象分析

1、概括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征

2、赏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3、分析人物形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4、赏析诗歌中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描写等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景物形象分析

1、概括景物特征

2、赏析景物形象

3、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三、例题剖析及方法指导

例: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11分)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 愁时引睡有奇功。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5分)

(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6分)(1)、答案: ①艳丽

②清幽

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②“乔木峥蝾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分析景物形象方法指导

1、概括景物特征

2、分析意象,感知意境。

3、注重想象,补充空白

4、分析手法,概括形象(2)、①行为洒脱

②情趣高雅

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依”,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②“亭角寻诗满抽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 1

创作的高雅情趣。

分析人物形象方法指导

1、概括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征。

2、知人论世,感知环境与处境

3、赏析诗歌中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描写等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4、重视转换,概括形象。

四、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盘山绝顶 戚继光

霜角一声草木哀,云头对起石门开。朔风边酒不成醉,落叶归鸦无数来。但使玄戈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勒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①舞剑台。

⑴本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结合诗句简要赏析。答:首联描写登盘山所见所闻:军营号角凄厉悲鸣,仿佛漫山草木也枯黄凋落了;云海之中,陡峭的山峰像洞开的石门。描绘了一幅典型的北方边塞风光图。颔联描写了霜天,衰草,朔风,落叶,归鸦。渲染了边塞的肃杀、悲凉的氛围。⑵结合全诗赏析,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本诗通过对盘山山顶的描写,刻画了一位保家卫国、渴望建功立业的军人形象。颈联,写诗人的决心,只要自己手中的兵器能够遏制战争,哪怕一生守卫边疆也没关系。尾联,勒名峰、李将军舞剑台等表现诗人建功立业的豪情。

2、阅读下面一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道上 宋荦

邯郸道上起秋声,古木荒祠野潦清。多少往来名利客,满身尘土拜卢生。

注:唐《枕中记》载,少年卢生在邯郸客店中自叹穷困,却在梦中享尽荣华富贵。及醒,店主所蒸黄粱尚未熟。后人称此为“邯郸梦”或“黄粱一梦"。(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答:通过秋风、古木、荒祠、雨水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秋风阵阵、古木沧桑、祠庙破败的古道秋景图(2分),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氛围。(2)简析“卢生”在诗中的作用。

答:借用卢生“黄粱一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对步卢生后尘、热衷功名利禄的“名利客”的讽刺。

五、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诗歌鉴赏之语言教案

一、考纲解读

1、考点解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主要从遣词造句、语言风格等方面考查,要求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揣摩诗歌的语言风格等。

2、考查内容: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包括准确理解词语的特定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 准确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所描绘的形象、表达的情感、营造的意境等。

3、考查形式:炼字炼词。赏析“诗眼”。赏析炼句。赏析语言风格。

二、知识归纳

品析诗歌中在表情达意上最贴切、最富表现力的字词。赏析诗歌中最凝练、最传神的字词,赏析全诗中最能点明诗歌主旨的字词。品析诗歌中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句子。品析诗歌的语言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方面所显示出的格调和特色。

理解诗歌中关键诗句的含义。赏析诗歌中关键诗句使用的表现手法。赏析诗歌中关键诗句描写的画面。赏析诗歌中关键诗句刻画的人物形象。赏析诗歌中关键诗句营造的氛围。赏析诗歌中关键诗句表达的诗人情感。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意象语言、象征语言和情感语言以及语言特色。

三、例题剖析及方法指导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

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答案解析:

1、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凸显“早发”:宿酒初醒,残灯未灭,长夜未尽,诗人已携孤剑登程。第三句写诗人在路上听到雄鸡唱晓,也可见出行之早。塞外风雪路,本来行人稀少,而“早发”就更无路人,只有诗人独行,故“独”与“早发”之“早”有关。飞雪白草,道路本已难辨,早行就更加微茫,故“微”字也在表现“早发”之“早”。

2、“背”是背着,也就是方向相反。诗人独自一人朝着与返乡的大雁相反的方向前行,用返乡的雁反衬出客居边塞的诗人孤独寂寞的飘泊之感和浓重的思乡之情。诗歌语言鉴赏方法指导

1、理解词语意义,关注字词用法。

2、品味诗句句式,赏析表现手法。

3、把握景物特征,体会诗人情感。

四、巩固练习

(一)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三岔驿 杨慎

三岔驿,十字路,北去南来几朝暮。

朝见扬扬拥盖来,暮看寂寂回车去。

今古销沉名利中,短亭流水长亭树!

1、赏析诗中“今古销沉名利中,短亭流水长亭树!”的意蕴。

2、请简要分析“朝见扬扬拥盖来,暮看寂寂回车去”的语言特色。答案:

1、这两句的意思是,古往今来无数追名逐利之徒,升沉出没,荣辱变化,往往一梦醒来,黄粱未熟。这两句话既是诗人宦海沉浮、遭遇坎坷的辛酸自白,更是诗人推己及人、对古今文人官场沉浮的概括。表现了诗人对物是人非的感叹,表明了名利不过是一时之荣,繁华只是瞬间,只有时空才是永恒的哲理。表现了诗人不与黑暗官场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2、对比。两句诗用朝与暮、来与去相对比,描写了诗人当年看到的某些官员极盛时的洋洋自得之态和衰落时的寂寞清冷、颓唐丧气之境。叠词。用“扬扬”与“寂寂”表现某些官员宦海沉浮的状态,生动形象。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哭陆秀夫 ①方凤

祚微方拥幼,势极尚扶颠。

鳌背舟中国,龙胡水底天。

巩存周已晚,蜀尽汉无年。②

独有丹心皎,长依海日悬。

注:①南宋恭帝降元后,陆秀夫等先后立赵晸、赵昺为帝,继续抗元。后被围攻,陆秀夫背着幼帝跳海殉国。②周最后分为西周和东周,封于巩的东周最后为秦所灭,而后曹丕废刘协称帝,汉亡,而刘备建元章武,史称蜀汉,四十三年后,灭亡。

1、本诗首联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2、本诗的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首联的诗眼是方和尚。方是刚刚的意思。因为南宋恭帝降元,南宋倾覆,此时陆秀夫在危难拥立幼主,以延宋祚。方字一方面表现诗人的赞誉之情,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无力回天的悲哀。尚字,是还仍然的意思。在国家局势这般险峻的时候,他还拥立幼主,坚持抗元,表现了他的浩然正气。

2、亡国的哀伤之情。就像周室、蜀汉灭亡一样,从此宋室沦陷、不复存在。对陆秀夫的赞美之情。国家破忘了,但独有这一片皎洁的丹心伴随这高悬于海上的红日,将永远照耀着千秋万代。

五、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教案

一、考纲解读

“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属于《考试大纲》“古代诗文阅读”、“鉴赏评价”中“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方面的内容,能力层级为E级。高考设题中被称为“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

表达技巧鉴赏是高考古诗鉴赏命题的重点,命题形式上有单独设题,也有结合形象、语言或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感情态度等内容综合设题;同时,表达技巧又是古诗鉴赏中极为复杂的问题,但只要我们把握一个基本原则既可:凡是能提高诗歌表达效果,增强诗歌表现力的方法都属于表达技巧的范畴,一般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方法和除此之外的其他表现手法。

提问方式:这首诗(或哪一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

(1)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3)这首诗写法上有何特点? 这首诗是怎样表现------的?

二、知识归纳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和表达思想时所采取的技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

古诗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用典、设问、反问等。采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可以使描写的事物更为形象生动;采用夸张、对比、设问、反问等 4

手法,可以突出诗的主旨;采用通感、借代、双关、叠字、对偶、反复等手法,可以使诗中字句更为精巧。

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如借古讽今、用典、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

表达方式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常见的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其中抒情表现得尤其突出,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常见的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三、例题剖析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问:该诗主要运用了何种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

(第一步)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第二步)“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欲别频啼四五声”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

(第三步)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2、归纳答题步骤:

①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② 结合诗句阐释如何运用了这种手法。(分析)

③ 此手法有什么突出的效果和好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作用,主旨)

3、归 纳 总 结:

(1)、诗歌鉴赏三环节:读懂诗歌——审清题意——答出规范

(2)、答题三步骤:准确指出诗句运用了什么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是怎样运用这一手法的——运用这一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或起到了什么效果。

四、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来打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参考答案1:这首诗景中含情(1分)。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的活动。(1分)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了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2分)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2分)

参考答案2:这首诗借景抒情(1分)。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1分)。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2分)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2分)

2、、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答题。

雨后池上

刘 敛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请从动静结合角度说说这首诗的表达(构思)方式。

参考答案:前两句是静景,给人一种轻淡平和的心理感受。后两句,由静入动,给人强烈的动感,好像是赏景进入了高潮(如同小说的高潮),透露出作者内心由衷的喜悦与赞叹,以静显动,以动衬静,相得益彰。

五、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教案

一、考纲解读

从近几年的高考真题看,古诗词鉴赏题中“情感型”试题特别受命题者青睐,而且分值较高。只有准确感受作者在诗词中的情感,才能从更高层面品味、鉴赏诗词,故考生对这一类型的试题不可小觑。该题型的命题形式一般分为三类:

1、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诗(词)中表达的感情;

2、这首诗(词)情感丰富,请简要分析;

3、某一情感在这首诗(词)中是如何体现的?

当然题目设置并不囿于上述类型,有时它和其它题型一起出现,有时也不需要去具体分析这种情感。考生应根据试题的设置要求去准确作答。

二、知识归纳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三、例题剖析及答题指导

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瞑,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③影。更深人去寂静,但照璧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 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1、参考答 案 :

作 者 在 词 中 表 现 了 思 家、孤 寂 的 心 情。(2分)上 阕 写 作 者 站 在 庭 院 等 候 亲 人 的 消 息  但 盼 来的 只 是 “ 无 雁 影 ”; 下 阕 写 作 者 本 想 借 酒 浇 愁,酒 醒 之 后,却 愁 上 加 愁,于 是 感 叹 不 已,使孤 栖 之 愁 更 深 一 层。(3分)

2、答题指导(1)、题目类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主旨是什么”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2)、解题格式:

一、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二、概括诗歌主旨: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3)、答题要领:

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

二是揭示主旨,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3、答题要领

1)、抓住诗题

古诗的诗题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许多古诗的诗题本身就透露出了感情基调,如李白的《送友人》,一个“送”字,说明了此诗表现的是惜别之情。2)、抓住关键词

有些古诗,诗人在诗中用一两个词语来点明诗的感情,抓住了这样的关键词,也就能够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由“故园情”一语可推知此诗表达的是思乡之情。3)、抓住题材类型

人们常按题材把古典诗歌分成若干类,同类诗歌的感情基调有大体相同之处。因此,若能判定一首所属的类型,便可快速把握该诗的感情基调。如思乡诗,毫无疑问要抒发思念故乡、亲人之情;送别诗,多写离情别恨和深厚友情。4)、抓住景物形象特点

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优美闲适、色彩明丽、壮观奇伟、气势雄伟)和“哀景”(冷清凄凉、色彩暗淡、低沉萧瑟)两类。“乐景”表现“乐情”,“哀景”则表现“哀情”。不过特别要留意的是古诗常用“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如杜甫《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用境界雄浑阔大的远景(乐景)反衬诗人孤独寂寞的哀情。5)、抓住典型意象

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感,所以必须注意分析诗中意象来揣摩诗人情感。6)、抓住注释

注释有时很短,却是命题者给考生的暗示,下面就注释分类及其所暗示内容作一表格: 注释分类

所暗示内容

介绍作者背景

暗示诗人的创作动机及本诗的思想内容 介绍相关诗句

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介绍作者

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从中揣摩出本诗的感情基调 介绍别人评价

暗示本诗的艺术特色或本诗的思想内容

四、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词,分析这阙词的内容主旨:

采桑子

欧阳修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解。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解析指导】第一步认真阅读诗句,整体感知诗歌写的大致意思。第二步明确诗中提到地点(西湖)、时间(月夜),人物(诗人)、事件(荡舟西湖)和主要景物(天容水色、鸥鹭闲眠、风清月白),归纳时要善于摘录诗中词语组合。第三步,根据“卒章显志”的特点揣摩诗人的思想主旨。抓住重点词语或短语“谁羡”、“便是仙”进行读解,诗句结尾句不再描写,而发议论,这正是解读主旨的关键。前面景色描写非常宁静、美好,才会有“人在舟中便是仙”的感觉。这种鉴赏题在解答时,通常“切分”为两点,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二是揭示主旨。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西湖月夜,湖水天光相映,柔风习习,夜鸟闲眠,一片宁静、美好,好似人间仙境。抒发了诗人爱恋西湖风光和现实生活的美好情怀。

2、阅读下面这首诗,分析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情绪?

村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解析指导】第一步,找出诗中所描写的主要景物,“霜草苍苍”、“虫切切”;“月明荞麦”、“花如雪”。第二步,仔细审视这些景物所体现的特点,想景语皆情语,以景传情。你看前者冷清、愁苦;后者明亮,美好。第三步,抓住能体现人物心态的词语,如“行人绝”“独出门”等,尤其从“独出门”可以发现诗人情感上有一个转变过程。表现在首句和尾句上,尤其是“霜草苍苍”和“花如雪”,两种景象截然不同。

【参考答案】 这首诗抒发诗人由原先的孤独寂寞,到独出门后去排遣烦闷,看到了明丽景色而感到特别喜悦的感情变化。

五、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诗歌鉴赏综合训练教案

一、考纲解读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二、知识归纳形象人象景象物象答题步骤炼字三鉴赏语言炼句语言特色修辞表现手法技巧表达方式篇章结构作品的思想情感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释字义绘形象析效果答题步骤描绘画面营造意境表达情感(景---境----情---技)答题步骤明手法阐运用析作用

三、典例剖析: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夏日三首(其一)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一)从形象的角度

诗歌中描写了那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6分)

诗歌写了夏风、夏日、初生的燕雀、花枝的舞蝶、结网的蜘蛛,月光,疏帘溪声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恬静和谐、生机盎然的意境。

变式1:诗歌中描绘那些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意境?(6分)

夏日的江村风日清丽,屋檐上栖息的小燕雀,蝴蝶展翅停在午间的花枝上,蜘蛛在屋角悠然织网。月光照射在疏疏落落的帘子上,斜倚枕上,听着潺潺溪水声。

变式2:诗歌主要采用了怎样的写景顺序?营造出怎样的意境?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写景顺序” 角度:全诗景物描写的顺序是由白天到夜晚。(时间顺序)

(二)从语言的角度:

颈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两个字?为什么?(6分)

“邀”、“纳”二字运用精彩;“邀”,邀请之意,;“邀”字采用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的一样;“纳”,容纳之意,“纳”字展开想象,化虚为实,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这一联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传达出作者的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写出心境的清闲。

变式:颈联中的“邀’和”纳“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为什么?

(三)从技巧的角度:

这首诗运用了哪种手法描绘夏日之景?(6分)

①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或视听结合的手法。如:视角----夏日的江村风日清丽,屋檐上栖息的小燕雀,蝴蝶展翅停在午间的花枝上,蜘蛛在屋角悠然织网。月光照射在疏疏落落的帘子上;听觉----斜倚枕上,听着潺潺溪水声。

变式1:从动静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变式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手法描绘夏日之景? 变式3:这首诗写景最主要的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变式4:这首诗最主要的表达技巧是什么?

(四)从情感的角度:

问: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本诗运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诗歌通过夏日午夜燕雀、蝴蝶、蜘蛛等意象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清净、安宁的生活的喜爱。抒发了诗人淡泊名利、厌恶世俗,想要归隐田园的情怀。

四、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以事走郊外示友 陈与义

二十九年知已非,今年依旧壮心违。黄尘满面人犹去,红叶无言秋又归。

万里天寒鸿雁瘦,千村岁暮鸟乌微。往来屑屑①君应笑,要就南池照客表。

【注】①屑屑:劳瘁匆迫的样子。

(1)简要赏析颈联“瘦”和“微”两字的表达效果。(6分)答:“瘦”表现鸿雁万里奔波,消瘦无力,是作者奔波劳碌的形象写照。“微”写出暮色苍茫中昏鸦归去的寥落的景象,暗含作者前途迷茫之感(或:表达了作者漂泊孤寂之感)。(2)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答:主要表达了诗人奔波劳碌、壮志难酬的无奈。首联直言多年来壮志难酬,岁月空逝。中间两联融情于景,表现自己奔波劳碌、黄尘满面,秋日依然无法归去的迷茫。尾联以友人“应笑”更显无奈。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青玉案 欧阳修

一年春事都来几?早过了、三之二。绿暗红嫣浑可事,绿杨庭院,暖风帘幕,有个人憔悴。买花载酒长安市,又争似家山见桃李?不枉东风吹客泪,相思难表,梦魂无据,惟有归来是。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上片叹春日之迟暮,春光不能留驻,引出个人的伤感。下片通过叙述在长安“买花载酒”想起在家乡桃李,直抒胸臆,强化思乡和思亲之情。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任选两种简要赏析。(6分)

答:寓情于景,以“绿暗红嫣”暗示春已到头,转眼就将是红衰翠减,流露出了几分伤感之情;对比,将“长安买花”与“家山桃李”对照、比较,突出对家乡与家人的深情与爱 重;直抒胸臆,用“有个人憔悴”直接表达了春日远去,时光流逝,青春年华不在的伤感 之情,“相思难表,梦魂无据,惟有归来是”三句直接表达出作者对家乡的浓浓思念之情。

第三篇:广东省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06

古代诗歌鉴赏06 二

十六、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菩萨蛮 ·北固题壁 【清】郭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到头。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

(1)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中“住”字的含义。(2分)(2)词的上阕说“依也替江愁”,下阕说“毕竟笑山孤”,“愁”与“笑”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答案】(1)“住”字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也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之状。(2)不矛盾。从“愁”到“笑”,表现了作者主观感受的变化。作者先为群山重叠似乎要截住江流而愁。然后,又为青山毕竟截不住江流而喜,故笑。【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住”在词中出现两次,根据第一句“放江流去”和“截江流住”可判断“住”应为停驻、停留之意。感觉江水“住”,是因为水流平缓,这是一种视觉错觉。诗人由“愁”到“笑”,并不矛盾,因为是各有原因的。“愁”是因为“清山欲截江流住”,“笑”是因为青山不能截住江水。

二十七、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好事近① 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蘋红蓼,映一蓑新绿。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注】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4分)答:

(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3分)答:

(2)答案 下片紧扣江行的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中作者情感的把握能力。

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善于从描绘的景象找到突破口,更要注意诗词中直接表达作者感受的句子。从整体上来看,这首词明显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这首词中上片中的写景为全词定下了基调,“白”、“红蓼”,“一蓑新绿”足以显示出作者对江行中美景的喜爱。而后在下片中作者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有酒便为家、任江南江北等,能够更明确地触摸到作者的思绪。

二十八、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试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1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 答案(1)踏。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分析能力。诗歌题目是“访隐者”,主导是一种动态,对隐者的寻找,全诗中要从动作入手,可以找到“踏”字,将寻访的姿态尽相展现。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3分)答: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2分)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3)、答案A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对比分析能力。

A项与诗歌相同,都是隐逸情怀的表现,B项是对蜀道的畏惧以及对安宁的追求,C项是年老体衰的表现,D项是自我寂寞伤痛的表达。分析时对课本中所学诗歌的理解是关键。

二十九、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岁暮①(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轻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洲(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做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8.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

9.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是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6分)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2—23题。(6分)定林①(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定林:寺原名,位于金陵(今南京)。

仍:又。

22.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

23.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解析。(3分)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减字木兰花 向子湮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注】向子諲yīn(1085-1152),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今江西清江县)人。哲宗元符三年(1100)以荫补官。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高宗建炎处任迁江淮发运使。素与李纲善,李纲罢相,子湮也落职。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諲率军民坚守八日。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有《酒边词》二卷。(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4分)

答:

(1)【答案】“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并鉴赏其表达效果,须在整体理解上阕语意基础上重点分析这四个词的表达效果。

上阕仅用四句写出一片花团锦簇、灿烂照眼的艳阳春光,其中“斜红叠翠”一句中,“红”指花,“翠”指叶,既点明色彩,又在修辞上属于借代,从而达到含蓄而不直露的效果。“斜”“叠”都指花叶的姿态,一个“斜”字,写出花朵娇柔多姿、毫不呆板之态;一个“叠”字,则强调了叶片争茂繁密的长势。

(2)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4分)

答:

十四、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⑴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

【答案】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可遵循由景物到画面的顺序,并借助相关词语来完成。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等。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处“形象”即“意境”,而“意境”具体映现到画面上。因此,意境有何物象(意象)组成,亦即画面有何景物构成。如此转换,则答案水到渠成。首先应找出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的景物,其次,要判定这种画面或“意境”的性质,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⑵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为作者或诗人的内心情感在文本中的自然流露,“观点态度”则为好恶爱憎,其或隐或显,或直接或含蓄。但都蕴含在诗歌中。

十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⑴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

。⑵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⑴晚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⑵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可遵循由景物到画面的顺序,并借助相关词语来完成。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等。同时结合画面内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处“景象”即“形象”,寓意即作用。而“景象”具体映现到画面上。因此,何种景象即何种意境?如此转换,则答案水到渠成。首先应找出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的景物,其次,要判定这种画面或“景象”的性质,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十六、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第四篇: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专辑(一)送别诗

钦州二中秋季学期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专辑

(一)送别诗

整理人:刘凝思

送梁六自洞庭山

唐·张说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这是作者谪居岳州(即巴陵,今岳阳)的送别之作。梁六为作者友人潭州(今湖南长沙)刺史梁知微,时途经岳州入朝。洞庭山(君山)靠巴陵很近,所以题云“自洞庭山”相送。诗中送别之意,若不从兴象风神求之,那真是“无迹可求”的。

谪居送客,看征帆远去,该是何等凄婉的怀抱?(唐才子传》谓张说“晚谪岳阳,诗益凄婉”。)“天涯一望断人肠”(孟浩然),首句似乎正要这么说。但只说到“巴陵一望”,后三字忽然咽了下去,成了“洞庭秋”,纯乎是即目所见之景了。这写景不渲染、不著色,只是简淡。然而它能令人联想到“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楚辞·湘夫人》)的情景,如见湖上秋色,从而体味到“巴陵一望”中“目眇眇兮愁予”的情怀。这不是景中具意么,只是“不可凑泊”,难以寻绎罢了。

气蒸云梦、波撼岳阳的洞庭湖上,有座美丽的君山,日日与它见面,感觉也许不那么新鲜。但在送人的今天看来,是异样的。说穿来就是愈觉其“孤”。否则何以不说“日见‘青山’水上浮”呢。若要说这“孤峰”就是诗人在自譬,倒未见得。其实何须用意,只要带了“有色眼镜”观物,物必著我之色彩。因此,由峰之孤足见送人者心情之孤。“诗有天机,待时而发,触物而成,虽幽寻苦索,不易得也”(《四溟诗话》),却于有意无意得之。

诗人目睹君山,心接传说,不禁神驰。三句遂由实写转虚写,由写景转抒情。从字面上似离送别题意益远,然而,“闻道神仙──不可接”所流露的一种难以追攀的莫名惆怅,不与别情有微妙的关系么?作者同时送同一人作的《岳州别梁六入朝》云:“梦见长安陌,朝宗实盛哉!”不也有同一种钦羡莫及之情么?送人入朝原不免触动谪宦之感,而去九重帝居的人,在某种意义上也算“登仙”。说“梦见长安陌”是实写,说“神仙不可接”则颇涉曲幻。羡仙乎?恋阙乎?“诗以神行,使人得其意于言之外,若远若近,若无若有”(屈绍隆《粤游杂咏》),这也就是所谓盛唐兴象风神的表现。

神仙之说是那样虚无缥缈,洞庭湖水是如此广远无际,诗人不禁心事浩茫,与湖波俱远。岂止“神仙不可接”而已,眼前,友人的征帆已“随湖水”而去,变得“不可接”了,自己的心潮怎能不随湖水一样悠悠不息呢?“心随湖水共悠悠”,这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结尾,令人联想到“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而用意更为隐然;叫人联想到“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王维),比义却不那么明显。浓厚的别情浑融在诗境中,“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死扣不着,妙悟得出。借叶梦得的话来说,此诗之妙“正在无所用意,猝然与景相遇,借以成章,不假绳削,故非常情能到”(《石林诗话》)。

【牛刀小试】情与景的有机交融是古代涛歌创作中追求的一种境界,这首诗中“景”与“情”是怎样结合的呢?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本诗抒发的是惜别之情,诗人并未直接抒发目送客人(“巴陵一望”)远去,只用“洞庭秋”三字含蓄点出,“秋”字情寓景中,点出诗人心中的凄凄之感,第二句中“峰”字前冠以“孤”字,表明诗人内心的孤独之情,尾句“心随湖水共悠悠”,友人的征帆已“随湖水”而远去,而自己的心潮却随湖水悠悠不息。水悠悠,对友人的不尽的思念之情蕴含其中,浓厚的别情浑融在诗境当中,含蓄蕴藉,感情深沉细腻。(本诗以洞庭之浪状心潮之浪,二者的契合点有着天然的融合)

兰陵王 宋·周邦彦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hòu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此词写于作者最后一次出京时。词中托柳起兴,抒写了伤离别恨之情和身世飘零的喟叹。词写欲留不得,非去不可,以柳发端,以行为愁,回想落泪,极回环往复之致,具沉郁顿挫的风格。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写的是作者此离开京华时在隋堤上所见的柳色。所谓“柳阴直”,极类绘画中的透视画面:时当正午,日悬中天,柳树的阴影不偏不倚直铺在地上,而长堤之上,柳树成行,柳阴沿长堤伸展开来,划出一道直线。“烟里丝丝草碧”转而写柳丝:新生的柳枝细长柔嫩,象丝一样;它们仿佛也知道自己碧色可人,就故意飘拂着以显示它们的美,而柳丝的碧色透过春天的烟霭看去,更有一种朦胧的美。

这样的柳色已不止见了一次,那是为别人送行时看到的。“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隋堤指汴京附近汴河的堤,因为汴河是隋朝开的,所以称隋堤。“行色”,行人出发前的景象。柳“拂水飘绵”如送行色。这四个字锤炼得十分精工,生动地摹画出柳树依依惜别的情态。那时词人登上高堤眺望故乡,别人的回归触动了自己的乡情。

这个厌倦了京城生活的客子的凄惘与忧愁有谁能理解呢?隋堤柳只管向行人拂水飘绵表示惜别之情,并没有顾到送行的京华倦客。接着,将思绪又引回到柳树上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古时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亭是供人休息的地方,也是送别的地方。词人设想,在长亭路上,年复一年,送别时折断的柳条恐怕要超过千尺了。这几句表面看来是爱惜柳树,而深层的涵义却是感叹人间离别的频繁。

“寻”是寻思、追忆、回想的意思。“踪迹”指往事而言。当船将开未开之际,词人忙着和人告别,不得闲静。而这时船已启程,周围静了下来,自己的心也闲下来了,就很自然地要回忆京华的往事。“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意思是:想当初在寒食节前的一个晚上,情人为他送别。在送别的宴席上灯烛闪烁,伴着哀伤的乐曲饮酒。这里的“又”字是说从那次的离别宴会以后词人已不止一次的回忆,如今坐在船上又一次回想到那番情景。“梨花榆火催寒食”写明那次饯别的时间。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旧时风俗,寒食这天禁火,节后另取新火。唐制,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催寒食”的“催”字有岁月匆匆之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这四句是作者自己从船上回望岸边的所见所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风顺船疾,行人本应高兴,词里却用一“愁”字,这是因为有人让他留恋着。回头望去,那人已若远在天边,只见一个难辨的的身影。“望人在天北”五字,包含着无限的怅惘与凄惋。第二叠写乍别之际,第三叠写渐远以后。“凄恻,恨堆积!”“恨”在这里是遗憾的意思。船行愈远,遗憾愈重,一层一层堆积在心上难以排遣,也不想排遣。“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从词开头的“柳阴直”看来,启程在中午,而这时已到傍晚。

“渐”字也表明已经过了一段时间,不是刚刚分别时的情形了。这时望中之人早已不见,所见只有沿途风光。大小有小口旁通叫浦,别浦也就是水流分支的地方,那里水波回旋。“津堠”是渡口附近的守望所。因为已是傍晚,所以渡口冷冷清清的,只有守望所孤零零地立在那里。景物与词人的心情正相吻合。再加上斜阳冉冉西下,春色一望无边,空阔的背景越发衬出自身的孤单。他不禁又想起往事:“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月榭之中,露桥之上,度过的那些夜晚,都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宛如梦境似的,一一浮现在眼前。想到这里,不知不觉滴下了泪水。“暗滴”是背着人独自滴泪,自己的心事和感情无法使旁人理解,也不愿让旁人知道,只好暗自悲伤。

此词在构思和章法布局上颇具匠心。全词由实入虚,实虚不断转换。开篇景起,由堤上柳引出对往昔送别的回忆和久离京师的身世之感,又由回忆和久客淹留之感折回到目前的离席;由离席再生发开拓出去,预为行者设想别后愁思,又由预为行者设想为归入现实中自己的别后之思;最后,又由现实引发出对昔日相聚时的回忆。未别之时,回忆离别之苦;己别之后,则又回忆相聚时的欢乐,而诗人的久客淹留之感,伤离恨别之情,完全在这种回旋往复的描叙中展示出来。

第五篇:高三语文课内诗歌鉴赏

《沁园春》

1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描写的湘江秋景看看诗人主要通过那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绪?

上阕通过寒江,霜天,万山,湘江,飞鹰,游鱼等意想,形象地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社会的壮志豪情

2词的下片转到“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怀?

下片写了意气风发,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击水中流,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表现了诗人以天下为己

任,改造旧世界,创造新天地的战斗精神。

《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不可说也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暗示了什么?

暗示了好的容颜由娇美润泽到憔悴衰老的过程

2用桑叶打比方,好在哪里?

桑叶是农村常见的树木,用桑叶作比,非常切合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同时也暗示了她的勤劳

《采薇》

1诗中士兵对戍守边防的态度是怎样的?

他强烈的思念家乡,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尽快回家,内心里充满着忧伤

《涉江采芙蓉》

1诗中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队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

芙蓉即荷花,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的感觉,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2以花草赠给友人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你对此如何理解?

花草娇嫩美丽,同时又给人以欣欣向荣的感觉,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情感,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归园田居》

1诗人笔下的农村又怎样的特点?

是宁静的,恬美的,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富有生活气息。作者笔下的景物虽然平淡无奇,简简单

单,但那是诗人的精神田园

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从比喻,对比两种手法中任选一种进行分析

巧用比喻,使情意生动形象的表达出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用比喻手法言其对官场的厌恶,表达作者身在宦海,心系田园之情。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写回归后的喜悦,对自由的渴望之情难

以掩

饰。

《望海潮》

1全诗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

太平,富庶,安定,祥和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和美丽?

从地理位置上说,它是东南的重镇,从历史传统上说,它自古以来,便是繁华都市,从自然景观上看,这里有著名的钱塘江,有秀丽的西湖,从市井面貌上看,其建筑,设施极美观,人口密集,从百姓生活

看,人们安居乐业,笙歌处处,老老少少都心情愉悦

3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杭州风景的赞叹,赞美与艳羡之情

《雨霖铃》

1描写了哪些离别情景?

饯别时暗淡,低落的心情,船要出发时难舍难分的痛苦,设想中今宵酒醒后的凄凉,怅惘以及日后良

辰好景不再的极度孤独,无聊

2词的上篇和下篇所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上片所描写的景观是离别时实际的环境,下片则是设想第二天清晨酒醒后所见到景色 3整首诗有怎样的意境?

缠绵悱恻,凄凉清丽

《醉花阴》

1本诗作于什么时节?

重阳

2作者在词中怎样突出节令特点?

紧紧抓住在初秋时候的气温变化,西风起,菊花盛开等自然现象来突出

《声声慢》

1说明开头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所抒发的感情的不同层次

开头三句,用十四个字构成了七组叠字,统领了全词的内容,展示出一种凄凉萧条的意境。寻寻觅觅

表现了作者由于远离故乡,漂泊异地而产生的一种前路渺茫的孤立无援的失落感。冷冷清清描写了她

在丈夫去世后只身度日的孤单,清苦的生活状况。凄凄惨惨戚戚则是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 2声与醉一首作于早年,一首作于晚年,同是写愁思,其中蕴含的情感和营造的意境是否相同?

在早年表达的是离别相思之愁,而晚年所抒发的则是国破家亡夫死后那种浓重的悲痛与哀愁。醉中呈

现的是一种轻烟袅袅,天气初凉和菊花吐蕊时的清新,寂静的意境,而声中营造的是一种晚风送寒秋

雨连绵黄花零落北雁南飞的凄凉意境

《秋兴八首》

1以前两联中任选一联分析特点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凄苦落寞的情怀

2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表现了诗人什么情怀?

思乡哀曲,表现了浓烈深沉的思乡之情,欲归而不得的无奈凄伤

《登高》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无边,不尽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不能,因为这两个词扩大了诗的意境,有了它们后面的萧,滚才有附着点,才更显出秋之悲凉广旷

2作者在前两联中运用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什么图景?

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飞鸟,萧萧落木,滚滚江水描绘了一幅雄阔苍凉的秋景图 3悲秋之情从何而来?

常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以及战争带来的国难家仇和日见白发增多而引发的壮志难酬之虑

4根据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联系杜甫的身世遭遇,你认为他的艰难苦恨包含哪些寄寓? 对个人穷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叹,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愁,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

《念奴娇》

1在诗中,既有景物描写,又有人物刻画和情感抒发,作者把这些内容融合在一起,营造了一种什么意境?

壮阔

2这首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作者本来胸怀大志,在政治上却屡遭打击迫害,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文章借歌颂周瑜来抒发自己年近

半百却功业无成的感慨

《短歌行》

1忧字出现多次,你认为作者忧的是什么?

作者可能忧的是人生短暂,自己年老将至而大业未成,也可能忧人才难得

2这首诗的情调是怎样的?

开头低沉,后来昂扬

《定**》

1作者通过途中遇雨这件小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

以自然界的风雨来隐喻人生的风雨,表明自己对各种政治打击迫害已经遇变

不惊,见怪不怪了。作者正是通过这一件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的那种旷达洒

脱的人生态度

2赏析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萧瑟处指刚才遇雨的地方,也指人生危难处,无风雨和无晴表面上看说的是

对天气的变化毫不在意,实际上是指对人生的沉浮变幻,喜乐哀愁全不放在心上,可谓一语双关

《水龙吟》

1抒发的登临意是怎样的思绪

要去杀敌报国,建立功业的愿望和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的悲痛和

愤慨

2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苍凉空阔

《咏怀古迹》

1诗中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么样的情感?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对王昭君寄予了深厚的同情,也暗含了对自己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的怅惘。

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来写王昭君的悲剧。这里有去与留的对 比: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了不该留下的荒漠;生与死的对比:生时可以 “识”却没能“识”,死了不能归却魂魄归来。通过这些对比,反衬出昭君出塞的 悲惨命运。

《马嵬》

1诗的第二联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倒叙,先说马嵬之变,后说五年前七月七的海誓山盟,使行文更有波澜

对比,现实的军队哗变,当年的盟誓长生殿,笑牛郎织女的赏心乐事,一哀一乐 对比鲜明

2尾联的设问,具有怎样的讽刺意味?

为什么贵为天子却无力保护自己的贵妃,反而连平凡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启 发世人记取唐宪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 历史悲剧

下载2012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诗歌鉴赏(一)(陕西))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2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诗歌鉴赏(一)(陕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复习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一轮复习——语言 【真题再现】 (全国卷Ⅰ)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 间 作 四 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

    高三语文题诗歌鉴赏

    金榜教育中心语文模拟试题诗歌鉴赏汇编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和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6分)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

    诗歌鉴赏(高三)

    诗歌鉴赏(高三)(一) 从军行 (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注:楼兰,汉时西域的鄯善国。唐时已不存在,唐人常用来泛指西北地区与唐为......

    陕西宝鸡中学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A卷)【会员独享】

    陕西宝鸡中学2012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试题(语文)(A卷) 说明:1、本试题分Ⅰ、Ⅱ两卷,第Ⅰ卷选择题答案按照A、B卷的要求涂到答题卡上。2、全卷共六大题,第Ⅰ卷33分,第Ⅱ卷117分,满分150分......

    2014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辅导

    2014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辅导 【长宁】(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 游东田(南齐)谢朓 戚戚苦无悰①,携手共行乐。寻云陟累榭,随山望菌阁。远树暧仟仟②,生烟纷漠漠。 鱼戏......

    高考语文专题卷集合:诗歌鉴赏

    ↖(^ω^)↗ 专题卷:诗歌鉴赏(一) 一、古代诗歌阅读(11分) 卖花声·题岳阳楼/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扶危栏。天淡云闲。......

    2012届高三二轮专题卷:语言文字运用(一)(河北))

    2012届高三二轮专题卷:语言文字运用(一)(河北) 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领导者》是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一档深度访谈节目,主持......

    2018高三期末语文诗歌鉴赏-教师版

    2018届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教师版 2018东城期末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 送别 高适 昨夜离心正郁陶,三更白露西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