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

时间:2019-05-13 22:27: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历史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

第一篇:历史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

历史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

摘要:从当代世界人才培养的取向来看,多学科的结合、渗透是大趋势。所以,中学历史教学与语文教学一定要结合起来,相互渗透,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才能相得益彰,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要注意二者的关系:教学中必须以历史教学为主,适当、适时地进行“语文教学”,决不可“反客为主”;历史教学中的“语文教学”应经常进行,不可指望“毕其功于一役”,或认为是语文老师的事而不顾。

关键词:

历史教学 渗透 语文教学 文史交融

俗话说:“文史不分家”。其含义可以这样理解:一是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等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二是历史的记载,历史知识的传播借助于文学形式;三是语文学习要借助历史知识,历史的学习也要借助语文能力。故此,我国古代一些杰出的史学家,同时又是著名的文学家,如司马迁、班固等;一些史学名著,同时又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史记》就被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语文教学,能够造成生动活泼、乐观愉快的气氛,能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而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从而对多彩的历史画卷产生惊奇和震动,同时,也进行了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文史交融,相得益彰,教学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首先,文史交融能使课文更加生动具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历史课本的文字叙述简要,往往需要教师在讲述时作一些必要的补充。讲述历史人物时,应讲出他的特点来,尽可能给学生以生动具体的形象,从而避免雷同,避免“公式化”、“概念化”。《史记》中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之也”,刘邦的“大丈夫当如是也”,同一主题,三种口气,表现出这三个人不同的身份、思想和性格。课本中“文革史”的叙述高度浓缩,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让他们读反映文革的文学作品(如“伤痕文学”、朦胧诗等),那效果就大不相同了。高中生正处于花季年龄,其理性思维正处在形成阶段,在心理上对形象化、艺术化的东西比较感兴趣。如把顾城的《一代人》、北岛的《宣告——给遇罗克烈士》、陈虞的《还我头来》等诗歌或杂文印成材料分发给学生看,可以极大地调动他们关注“文革史”的积极性。我借机启发他们:“读史使人明智”并不是专门对历史学家说的,文学家、诗人乃至社会上的任何人都可以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汲取精神的养料。客观地讲,高中生做作家梦的人不少,通过欣赏文学作品可以端正他们学习历史的态度,使他们意识到“文史不分家”,从而注重培养自已的综合素质。

其次,文史交融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高尚思想情操的有效方法。“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清平乐·蒋桂战争》)一语道破新军阀混战的频繁和巨大规模,战事危及百姓,造成生灵涂炭,怎能不激起学生的强烈憎恶和愤怒呢?但蒋介石等军阀企图用武力统一中国不过是“一枕黄粱再现”的美梦而已,红军正是抓住军阀混战的有利时机,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分田分地”的土地革命。“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七律·长征》)毛泽东生动地描绘了长征这一惊天动地、震撼中外的历史事件,讴歌了红军战士英勇豪迈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生动教材。

再次,文史交融能深刻反映阶级社会中的阶级矛盾和阶级关系。引用《诗经》中的“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狟兮„„”和“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把奴隶控诉奴隶主贵族残酷剥削的仇恨鲜明地反映了出来,也就讲清了“国人暴动”的根本原因。引用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白居易的“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做地衣”,使学生认清了唐朝统治阶级残暴、安史之乱的灾难、百姓的疾苦,理顺了唐末农民战争的历史背景。“民国万税,天下太贫”揭示出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对广大人民的剥削、掠夺。

最后,文史交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文学语言极具风格的逻辑结构和极富想象的表达形式,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两首诗对隋大运河作出完全不同的评价,对于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地看待问题具有典范的作用。对楚汉战争中项羽的失败,杜牧有“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有“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杜牧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哀叹项羽缺乏百折不挠的精神;王安石则以政治家的眼光指出项羽失却民心,败局无法挽回。谁的看法对?哪一种认识反映历史现象的本质?组织学生运用思辨的方法进行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前三句描写了农业丰收和四海垦辟,但最后一句却激起人们层层思索的涟漪。“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山坡羊·潼关怀古》)诗中“兴”、“亡”的强烈对照和“百姓苦”、“百姓苦”的一致,表现出极大的历史反差,展现了文明史肌体上的深深伤痕。在这反差与伤痕中到底隐藏着什么呢?诗词提出了发人深省的疑问,这种卓绝的设问能力会引导学生进行一次次的“历史思索”,提高学生自己的思维能力。

中学历史的许多重大问题都可以从语文课文中得到加强,而中学语文的许多课文也与历史有着重大的关系,甚至有的课文如不借助历史知识的帮助,学生是无法弄清楚的。鲁迅先生的文章就是一例,倒不是他的文字生涩,而是他的许多语言,甚至全文都是隐喻,如无历史知识作为钥匙,只凭语文教师在文学上的说明,学生根本无法理解。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是作者在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针对一些人诬蔑群众而作的;《为了忘却的纪念》则是纪念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受国民党文化专制迫害致死的五位青年作家。可以说,鲁迅先生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其时代背景,要理解文章,必须了解历史。

2001年高考历史上海卷第39题以“公开信”的形式出现,从文句上看,丰富了试题的表达形式;从内涵来看,体现了惩恶扬善、经世致用等历史古训和褒扬正义、捍卫真理的历史责任感;从语文角度讲,要注意格式、对象、语气,不能写成抗议书如外交照会;从历史角度讲,要注意“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这一特点,有据有理有情;呼吁正视历史,引以为训,前事不忘,后世之师。2004年高考历史上海卷第36题: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内悬挂着一幅清末民初一位诗人写的对联:“文明新旧能相益,心理东西本自同”对联赞叹了人类文明的时间和空间上的传承与交融,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科学家、文字家„„各有讨论。假如你是历史学家,对这幅对联作何评论?请自拟一个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这对学生的文史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现了“文史不分家”、“文史相通”的治学传统。

许多教师对文史交融才能相得益彰认识不清,认为只需“各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事实上,历史教学不渗透语文教学,势必会影响学生对历史的形象理解以及对语文的理性理解,最终影响学生的分析能力,高考自然不会有理想的成绩。教师在讲授历史时,要恰当地运用学生已学过的相关的语文课文来启发学生,这样才能相得益彰,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讲秦亡汉兴时联系《过秦论》、《论积贮疏》;讲辛亥革命时联系《阿Q正传》、《药》;讲整风运动时联系《反对党八股》、《改造我们的学习》;讲资产阶级的腐朽堕落时联系《欧也妮·葛朗台》;讲普法战争时联系《最后一课》;讲近代外国资本在中国的剥削时联系《包身工》等等,例子不胜枚举。

语文教学内容是以课本为依托,向外幅射较远,由于语文课的生动性,课内外所涉列的文学作品,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有时学生把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当成历史人物,当然语文教师肯定会纠正,但作为历史教师,应该担当起维护历史真实的“警察”职责。同时,历史学科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材料处理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如2004年考试说明中列出的“能力要求”4项10条要求),这些能力的培养无不与语文直接相关。在历史教学中,借鉴语文教学的训练方法:讲课时把涉及到的难字,别字稍带讲解一下,告诉学生如何记忆,区分,指导学生记忆难写的字词;在材料处理中借鉴语文教师对课文的分析处理方法,如分析段落大意、归纳主题思想、提炼中心观点等;在分析材料或做论证性问答中借鉴语文教师对议论文的训练要求与方法,如论点、论据、论证等;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这样使历史教学处于人种我获的地位。

我们历来说“文史不分家”,在教学中就更不应该各自为政。当然,这样就给中学的历史和语文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他们必须文史兼通,否则,不仅不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也会在高考中失利。从当代世界人才培养的取向来看,多学科的结合、渗透是大趋势。所以,中学历史教学与语文教学一定要结合起来,相互渗透,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才能相得益彰,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在高考中取得满意的效果。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渗透“语文教学”,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果的质量,不是多此一举的画蛇添足,而是必不可少的。不过,要注意二者的关系:教学中必须以历史教学为主,适当、适时地进行“语文教学”,决不可“反客为主”;同时还要注意,历史教学中的“语文教学”应经常进行,因为文史不分家嘛,且不可指望“毕其功于一役”,或认为是语文老师的事而不顾。

第二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本是学科教学应有之义,应尽之责。但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有效地、合理地、贴切地进行教育却是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如 语文 科的教学,新课标就给我们指出要“注重学生素质的深层建构和整体提高,变‘教书’为‘铸魂’。教师要善于化知识为智慧,变‘行为’为‘素养’,积‘文化’为‘品格’。”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实施这几个转化并非易事。需要我们教师善于动脑,善于设计并善于实施。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德育内容“随风潜入夜”,让德育对象在“润物细无声”中发生悄然的变化。

我们的新课标、新教材,它的人文内涵十分的丰富。无论是教材的内容,还是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式,它们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德育内容。下面我就在实施新课标、新教材下找准切入点,渗透德育教育谈几点自己探究的感受。

一、挖掘文本内涵,引导学生感悟、体验,从而让学生在精神上受到陶治与洗礼,达成德育教育

文本如一座矿藏,可让我们充分地去挖掘,一定可以挖到金子的。如我在教学《我的信念》这一篇文章时,初读课文,我就想:阅读这篇文章我可以从中吸取什么?思考之后,我认为学习此文,精神食粮远盛于其它。居里 夫人献身科学的崇高信念、高尚的人格魅力、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坚定的人生信念是文本的精髓。挖掘出了这些内涵后,能否让这些融入学生思想,如何让这些融入学生的思想,这些就需要教师作精心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学生评价 居里 夫人,交流 居里 夫人对大家的启示,并发表即兴演讲活动。通过这一感悟、体验,居里 夫人的精神在学生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通过交流演讲,居里夫的精神在学生心中又得到了内化和升华。从而,让学生欣赏文本的过程中,得到了陶冶,美化了情怀,达成了德育教育。

象这样的对文本的内涵的挖掘是必要的,我相信精神食粮远胜其它,并且是学生终身受用的。在新教材中,象这样的精神食粮是丰富的。如人教版七年级第一册文本内容就包含了人生、生命、理想、人生修养、信念等十分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

二、结合课文内容,积极实践,从而让学生树立切实的理想,树立社会责任感,达成德育教育

在教学《散步》这一课时,我的收获是大大的。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尊老爱幼,在充满诱惑的今天,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在人们忙碌奔波的今天,它越来越被忽视、冷落。然而,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我们的老人们,如果他们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那该是多大的一个悲哀呀!物质富裕的今天老人们的真实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被莫怀戚的《散步》感动之后,我们走向了社会。首先,我们拜访了我们街道上一所“敬老院”。我让同学们带上一颗慰老的爱心上路了,他们以为“敬老院”的老人们一定生活得很幸福。通过到院的一系列参观、访谈,他们看到了真实的状况:老人们基本生活的费用都得不到保障,更别说得到亲人的关爱。他们流泪了。这时我作了积极的引导,因为我们的社会福利体制还不够健全,经济还比较困难,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没想到,在同学们观后感中几位同学表达了这样的愿望:我要发奋图强,挣了钱,盖一个家一样的福利院。他们要奋斗,要改善这种状况,一种崇高的理想、一种社会责任感油然而生。

找准了德育教育的切入点,确实比空洞的说教效果更好。

三、拓展延伸,接受感染熏陶,从而提高品德修养,达成德育教育

回想我们走过的路,也许我们出生穷乡僻壤,也许我们的父辈也还带着无法根除的小农意识,总之,也许我们的生活环境不能带给我们很好的影响,但可以肯定的说,我们已经脱胎换骨,有了很大的改变,仔细思考一下,可以恍然大悟地说,我们得益于阅读,得益于那一本本好书。

至今,保尔在烈士墓前想到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进行斗争。’”仍在我们心中回荡;《水浒传》中梁山英雄们“大丈夫生天地间,应以天下为己任,终生不移”仍让我们心潮澎湃,思绪激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仍时时敲打着我们。在好书、名言、警句中我们渐渐成长。

今天,我们的学生们更需要这些精神食粮,把课内知识作适当的拓展延伸,有机结合,学生定会在和许多高尚的人的谈话中得到最好的教育,从而成为一个高尚的人。记得在教学<<理想>>这一课时,我不仅引导同学积累了书上提供的关于理想的格言,还引导同学们积累了课外的格言。如:“最糟糕的人,就是没有志向的人”(苏联谚语)、“人无志向,等于迷途的盲人”(朝鲜谚语)等等。好些谚语和格言被同学们作为座右铭,这些谚语和格言成了同学们生活的动力,成了他们前进路上的导师。一学期下来,我班就积累了上百条格言、警句和谚语。这些都成了同学们的精神源泉。

新课标下新课程德育教育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了,找准了切入点,就找到了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的路。我愿不断探索寻求。

第三篇:最新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

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

摘要:为了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文章探讨了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对策,即高中语文知识与人文教育相结合;高中语文活动与人文教育相结合;高中语文教学技巧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现在高中语文教育的重点是要求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掌握,甚至要求学生写成篇作文,这不仅局限了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的掌握,更是令高中生在重要的高中阶段缺少了厚重的人文基础,影响今后的成长发展。高中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在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上去体会、感悟其中的人文价值,包括思想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等,从而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以不同的价值观所体现出的行为习惯来推动社会发展,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一、高中语文知识与人文教育相结合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更是一个人个性化的重要标识。文字是语文学科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也是人文教育必需的基础和介质。高中语文在经过小学、初中语文教育后,对于最初级的读文识字功能已经弱化,而重点在于理解语言文字背后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当然,高中语文要传达给学生的应该是积极乐观、精神生活中充满正能量的人文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孔子的经典著作《论语》来使学生体会几千年的主流思想、通过文天祥的诗歌来表达忠心报国的爱国情怀,通过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诗句来标明洒脱的人生态度等。还有朱自清《背影》所记录的父子亲情、舒婷《致橡树》里的唯美爱情,以及西方名著里所表达的对世界、人生的思考,都是教师宣扬人文教育的优质素材[1]。由此,教师应该将素材文章中的文字、语言所表达的内涵、人文价值进行充分挖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进语文教学课堂中,激发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内心充满着正能量,为人生发展、社会进步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这也是高中语文知识所承载的应有的责任,更是语文学科所特有的属性。

二、高中语文活动与人文教育相结合除课堂教学外,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则更多体现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可以围绕某一主题来进行活动策划、组织、评估和反馈。比如,对于人生的选择,教师可以让学生罗列十个对自己来说无比重要的人或事,而后根据其重要性依次排序删除,最后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独立思考,明白责任与抉择的重要性;教师也可以通过观看影片等方式来教授语文知识,如《羚羊跳崖》的视频让学生明白团结和生命的价值,《战狼2》《红海行动》等爱国影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和平的重要意义[2]。此外,教师还可在活动中追求师生平等对话交流、展现教师关爱学生的机会和平台。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起到引导作用,而非证明比学生高明多少,反而是师生共同学习、成长的过程。由于教师在经历、心理、年龄上与学生存在着差异,因此教师不仅要对这些差异采取正确的、包容的态度,更应该提出自己的想法进行交流,以便纠正学生错误的思想。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活动中认真观察学生的行为习惯,除了及时纠正学生消极、错误的思想外,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进而进行社会创新、创造,在活动氛围的营造、交流中完成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三、高中语文教学技巧与人文教育相结合传统高中语文教学中多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死记硬背,且考察形式多以选择、填空等基础形式为主。虽然容易获得高分,但并不代表学生真正理解了人文教育。想要真正实现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技巧是影响学生对语文理解程度的重要因素。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结合时事热点。语文本是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周边社会、国家和国际发生的时事进行讲授。如在近期战争频发的中东如何发挥人道主义救援;国内空姐滴滴遇害案背后的人文教育的重要作用等,当然,教师要本着弘扬社会正能量、立德育人的原则让学生在平凡、欢乐或不幸的生活中找到美好的一面,培养学生抵抗挫折、积极为自己和社会做出贡献的能力和精神力量。

四、结语

人文教育的重点在于教会学生以何种方式在社会中为人处世,也就是让学生在今后的人生中有思想、有灵魂、有核心价值观,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这些方面充满积极性,而高中语文教育则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和基础。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需要进一步推行素质教育改革,同时也需要社会各方力量,包括教师、学校、家长等的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学生科学、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为争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青年而努力奋斗。

数学质量检测试题命题说明

一、命题指导思想:

依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及《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本学期所学教材所涉猎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切入点,贯彻“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的教育思想,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命题出发点: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不同层面学生的认知需求,以激励、呵护二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科学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为出发点。

三、命题原则:

以检验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关注学生的情感为主线,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强调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馈于生活;有效收猎学生已有的数学记忆,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出“偏”、“怪”题,努力让不同层面学生的思维均不同程度的发展。

第四篇: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方法初探

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方法初探

四川省遂宁市第六中学 王小风

[摘要]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更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本文主要论述中学语文教学人文素质培养的问题。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人文素质培养

所谓人文素质,是指学生通过学习人文学科知识而形成的内在素养和品质,人文素质包含诸多因素,可以而且必然转化为人的外在行为。一个人人文素质的高低,在思想感情、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都能体现出来。人文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高低的主要标志。

我们知道,现代中学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更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因此中学教育不仅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健康健全人格,即注重学生品格、意志、道德等人文素质的培养。而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培养人文素质和弘扬人文精神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并具有其他学科不可取代的优势。本文就中学语文教学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及如何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谈几点思考和做法。

一、根据课文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教材的选文有了规定:“课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题材、体裁、风格应该丰富多样,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要体现教学目的,适合教学,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此可见,几乎每一篇课文,都包含着人文内容,都可以渗透人文教育。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在工具性层面上界定语文学科的性质,也不宜在听说读写的一般能力层次上描述语文学科的功能。语文的价值在于,经由语言文字而通向人类精神文化的宝库。应 1

该读读优秀的经典作品。经典性的文学作品是常读常新的,要引发学生不断去读,去体会其中的人文内涵。文学作品是可以有多种解释的,这正是发挥人的想像力的地方,应当鼓励学生作出多种解释,让学生在文学作品中去作精神的漫游,品德的陶冶,去探索人性的精神支柱——真、善、美。

以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为例,我们在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不仅要让学生体会这首词的词句之美,韵律之美,意蕴之美,更要让学生懂得作者寄托于词中的伟大理想与豪情壮志,鼓励学生从小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中国梦”而读书的崇高理想。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时,要让学生向烛之武学习,学习他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高贵品质。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有受委屈,不得志的时候,然而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高于一切,我们决不能因为自己受了点委屈就不顾集体、国家的利益,更不能像汪精卫等人那样,为了一己私利去当汉奸卖国贼。在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和《触龙说赵太后》时,要让学生体会讽谏与直谏的区别,讽谏与直谏相比的优势,从而让学生学会让“良药不苦口”的方法,学习怎样向父母师长及同事提意见。可以说,这些做人的道理、原则,高中语文教材中几乎全都涵盖于其中了。只要我们能够善于挖掘和运用这些教材,就一定能恰到好处地把教材教学和人文教育结合起来。

二、注重传输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是人文素质中最基本的内容和层次。中学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语文教材既是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范本,又是了解和吸取中外社会、政治、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教材。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和信息,指导学生去了解、认识、思考、联想,从而学习和借鉴。比如教材中的诗、词、文、赋、小说、戏曲等中国古典文学中蕴含着传统的审美文化,道德、风俗、礼仪文化、建筑、音乐、工艺文化等,内容十分广泛。教学中,教师对这些内容稍加点化,让学生从中接触到传统文化,了解其丰富和悠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认识其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教材中那些包含着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品质的优秀篇章,更值得启发学生去思考,引导他们从中感悟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等;思考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及其规律;体会大自然和客观物质世界的奥妙,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初步的与人、社会和世界发展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要发掘和利用教材中弘扬的科学而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理想,纠正学生思想言行上存在的不良倾向和模糊认识,从而使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理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愫、行为规范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

三.重视创设情境,营造主动学习氛围,不断培养人文素质。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应注重从人文关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设各种特定教学情境,将那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加以充分地张扬,呈现给学生,不断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尽情地表现自我、领略课文中作者流露的真情实感。课堂上,学生在宽松自由的前提下,师生平等地对话,同学间无拘无束地交流,畅所欲言,共同提高,人人都全身心地投入参与,人人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人人都是学习的真正主人,使学生变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教育就是唤醒”,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他们就能和作者的心灵相互沟通,和课文内容发生共鸣。这样,语文教学成为学生生命历程中情感、兴趣、需要的自然体现。

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为学生选择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氛围。

比如教学《荷塘月色》,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手段,通过上网查找荷塘月色相关的画面,并结合配乐朗诵制成课件,用音、画效果帮助学生欣赏散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理解把握全文感情基调,并通过这样一些问题:(1)《荷塘月色》一文传达出作者当时一种什么样的情感?(2)文章重点描写了月下荷塘之美和荷塘上月色之美,作者在景物的描写之中寄寓了什么样的情感?(3)文章结尾对江南采莲的联想,又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等等,让学生在充分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进一步质疑、讨论、交流……,这样营造了一种

良好的语文课堂环境,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情趣,这样使课堂从始至终在轻松愉快的讨论中充满探究性和趣味性。从而加强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五、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一环。

在人文教育过程中,身教总是重于言教的。一个人文素养低的教师是不可能教出人文素养高的学生来的。何况,也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教育者自身的素养低,平时的言行不注意修养,举止不得体,语言不文明;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做一个有修养的人。所以,如果文明要求学生成为一个具有高水平人文素养的人,首先我们自己必须做一个高素养的人;要求学生举止得体,语言文明,首先我们自己要做到。否则,即使我们在课文教学、作文教学、口语教学和课外活动中把人文教育渗透得再好,强调得再重要,也是做无用功。教师不但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面前要做一个人文素养高的人,为人师表,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必须处处注意自己的形象,且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为此,我们对自己要高标准,严要求。我们要多读书。多读文史哲方面的书,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多读品德修养方面的书,以增强自己的人格魅力;多读艺术方面的书,以扩充自己的兴趣;多读专业方面的书,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道德修养好、教学水平高、兴趣爱好广的、一专多能的教育家,而决不是只满足于一个“教书匠”。如果能够如此,我相信我们在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时候,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精心塑造人文品行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也不例外。如果说传输入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是人文教育的实施过程,那么,塑造人文品行就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怎样让学生养成人文品行?一方面,我们语文教师要坚持身教重于言教。要善于将教材中提倡和教学中阐释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见诸行动,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使课外做的与课堂讲的相一致,为学生树好榜样,当好示范。另一方面,要努力引导学生躬行实践,自觉做中华民族和世界先进人文精神的传人。比如,要尊老爱幼,扶贫助弱,伸张正义,就要求学生关心同学,乐

于助人,明辨是非;要自强不息,发奋有为,就要求学生刻苦学习,知难而进,拼搏进取;要光大天人合一的精神。就要求学生爱护环境,和谐自然;要体现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理念,就要求学生珍爱生命,崇尚文明,破除迷信,反对邪教,拒绝毒品;要正道直行,爱国爱家,就要求学生讲道德,重信誉,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热爱党,热爱祖国,做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人。若能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地精心疏导,言传身教,那么,在传统的文化精神的潜移默化中,在优秀人物榜样力量的激励下,在教师本人师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学生的人文品行是可以逐步培养塑造出来的。

[参考文献]

【1】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

【2】覃波《语文新视野》四川人民出版社

【3】张德伟《新课程与教师素质发展》北京出版社

【4】蒋均涛 《语文审美新论》巴蜀书社

第五篇: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向互动的活动。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师生关系,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学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课堂心理氛围,课堂管理模式,课堂秩序,课堂上教师的表扬与批评,教师对学生课堂行为问题的处理,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与评价方式等,都将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创设 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课堂心理氛围是指班集体在课堂上的情绪,情感状态。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的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教育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因此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营造,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设。

融洽的师生情感,可以促使师生间缩短空间,心理距离,产生友好、亲近、共鸣、信赖的效应。真挚的师生情感,是教学中的一种催化剂,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亲身体会到,教师良好的情绪,会使学生精神振奋,教师不良的情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学生在友好、和悦、轻松、互助合作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效果就好,在紧张,对抗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效果就差。这说明师生间情感相互交融,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对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作用。所以,我认为,学生扎实地掌握知识,绝不是多次的重复,而是兴趣、理解,师生间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的。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有助于形成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动机,愉悦的学习情绪并保持高度的学习注意力。也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其心理健康教育的应有功能。

(一)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是直接影响课堂心理氛围的教育策略,也是一种隐 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 扰也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因此我们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帮助他们得到 满意地解决。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着围绕着心理素质教育培养目 标来进行教学,使学科教学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渗透,互相促 进,真正的提高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效益。

1、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勇于尝试的表现机会。

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是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学 会阅读,运用地图和图表,学会实地观察,社会调查,初步掌握分析 地理资料的基本方法。这就需要教师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探讨如何 调动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方法。

我们要求每一位老师与学生建立现代师生交往观,建立真正的平等,民主,尊重和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树立亲和,友善,慈祥的教 师新权威,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有师生互动的情景,一定要有生 生互动的活动,要在互动中把课上“活”上“灵”,在充满活力与灵 性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教育学生。

2、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好奇乐学的积极兴趣。

兴趣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地,能动地,自觉地 从事学习,而且能起着开发学生潜能的作用,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 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 舞”。通过教师的激发,引导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整个教 学活动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此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 环,达到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树立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更好地提 高地理教学的目的。

地理学科本身的独特性,以及它丰富的内容,为我们在教学中培 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认真去 领会,去感悟,通过不懈的努力和追求,把学生带入和谐,自然;轻 松,愉快的学习境界,增强地理学习的兴趣,真正做到教师要教的内 容是学生想学的,促使他们主动地去学习,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地 理素养和人文素养。

2、帮助学生建立起积极主动的成功体验

成功与兴趣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学生的积极性是顺利完成 学习任务的前提,而学习的积极性又是学习动机伴随学习兴趣形成 的,兴趣带来成功,成功激发兴趣。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 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和 热情,是提高基础地理教学质量,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这就需 要地理教师对教学教法过程进行精心设计,采取适当的方式,提供恰 当的感知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功能,挖掘学 生的认知潜力,使他们真正乐学,成功。

(二)灵活渗透的教学策略

我们常说:教无定法。同样,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 也没有固定方法。从教学设计取向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学生为 中心,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可以以问题为中 心,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也可以以活动为中心,加强心理训练,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在不同取向指导下,各种 不同渗透形式和渗透方法的灵活运用便构成了不同的渗透策略。值得 一提是,目前在地理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中,许多教师普遍 存在“渗透死板”的问题。如我们在各种“公开课”中最常见到的一幕,往往是教师在该节课结束前集中渗透几分钟,或者让学生在稿纸上写 心得给听课者看。显然,这样的渗透方式“痕迹”太重,过于呆板,也 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思考:

1、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营造,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设,我们该怎么做呢?

2、怎样激发自己学习地理的兴趣?

下载历史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历史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 gooooooooooooooood

    程国清 (南京市栖霞区教师进修学校江苏南京210028) 摘要:明确化学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内涵,提出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做法。 有目的地开展教学活动;结合教学内容,整合相......

    在小学识字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在小学识字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摘要:识字教学则是阅读教学的始发站、奠基石,每一个汉字都是智慧的源头,它承载着我们中华的博大的文化,识字学词,就是文化的传承、智慧的浸润。新......

    心理健康教育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渗透 (2014年春期末总结,郭柱维) 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而心理素质在学生整体素质中则占有重要地位,心理健康教育......

    历史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指出:“要根据......

    历史课堂教学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历史课堂教学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鉴于在学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缺乏清醒理论支撑的情况下,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新的学生需求,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

    对普通话课程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思考

    对普通话课程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思考 摘 要: 普通话课程教学不仅具有工具性特点,而且是一种人文教育。中国人运用汉字书写创造了浩若烟海的汉语典籍。在数千年汉语发展的历程......

    心理健康教育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渗透5篇范文

    心理健康教育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渗透 江西省 新建六中 涂水文 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而心理素质在学生整体素质中则占有重要地位,心理健康教育......

    在绘画过程中渗透环保教育(大全5篇)

    在绘画过程中渗透环保教育 面向21世纪的幼儿教育,面临着如何把环境教育纳入现代科学教育,又如何把握好幼儿环境教育特点,这些是值得我们讨论研究的问题。 爱因斯坦说:“兴趣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