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活着必须具有三种精神
人活着必须具有三种精神
人类活着必须具有三种精神,如果没有,那就只能判定丧失了人类活着的意义,那其实就是“白活了”,或者说:人的肉体虽然活着,而他们的灵魂,或者说精神却死了,成为了“活死人”。中国人有一句成语,叫做“行尸走肉”,说的正就是这个意思。我下面要证明的就是:两千多年来中国人一味“尊孔读经学儒”的结果,正就是让所有“尊孔读经学儒”的中国人全都变成了“行尸走肉”,变成了“活死人”,而且几乎无一例外,无论是统治者,还是老百姓。
什么是人类必须具有的三种精神?我的回答:第一,信仰精神;第二,理解精神;第三,创造精神。这三种精神在中国,只有老子进行了系统的论述,除此之外,别无他人。老子的相应的这三种精神是:“道”的“玄同”的信仰精神;“宝”的真知的理解精神;“德”的“玄德”的自由创造的精神。很显然,孔丘及其儒家压根儿就不知道人类需要这三种最基本的精神。孔丘要求中国人必须具有的是“礼乐”的“亲亲尊尊”的“精神”,偏偏“礼乐”的“亲亲尊尊”根本就没有丝毫真正人类的“精神”,其实是没有人类精神。中国人的“精神”是怎么“死”的?答案已经有了,谁叫中国人那么完全盲目地永远地“尊孔读经学儒”呢?中国人跟着历代的统治者们走了一条集体精神“自杀”的历史之路。这个结论是非常准确的。下面我来逐一解释上述的三种人类基本的精神。
第一、人类的信仰精神
人类信仰什么?人类信仰的对象只能是先验抽象的理念而不应该是任何现象领域的具体事物,任何对于具体事物的信仰,那都只能是对于实物的“偶像崇拜”,一切偶像崇拜,均与人类真正的信仰无关。很显然中国人所有的“儒释道”三教的“信仰”,就全都是偶像崇拜的假信仰,根本就不是人类真正的信仰精神。举例说,人类信仰的对象,西方人有上帝,有真理,比较而言,信仰真理是最准确的,而信仰上帝,也同样具有一定的象征理念的价值,因为上帝带来了对于“人人平等”的信念的意义的联想。然而相反,中国人历史上的“信仰”,几乎全都是针对具体人或事物偶像的崇拜,是没有精神的现象。中国人长期以来其实就是一个没有信仰精神的民族。根源在于中国人对于孔丘及其儒家的盲目的“信仰”,对于孔丘是偶像人的崇拜,对于儒家是“礼乐”制度的偶像物的崇拜。全都是毫无任何人类精神内涵的东西。然而西方人对于上帝的信仰带来了社会的共同道德,对于真理的信仰带来了科学精神。
第二、人类的理解精神
人类的理解精神是针对现象界规律的认知而言的,具有了对于现象规律的真知,即可以认为是具有了对于现象界一切事物的理解,而具备了对于一切事物的理解的追求的人们,即是具备了人类理解的精神。必须指出,一切理解均来自对于真理信仰的延伸。诚如自然科学的理解是来自对于宇宙万物的“质能守恒”真理的信仰的延伸。换言之,没有真理的信仰,就必然没有真知的理解,可见,具备信仰精神是具备理解精神的前提。中国人没有信仰精神,所以中国人也必然不具备理解精神。长期以来,中国人均把自己的对于现象的记忆即当作了自己的理解,这实际上是非常错误的。很显然,中国人没有“质能守恒”的真理的信仰,所以中国人就没有了对于大自然的科学的理解;同样中国人没有对于“人人平等”真理的信仰,所以中国人也就没有了对于社会现象事物,例如人权、民主、自由等等的理解。中国人只有对于一切统治者规定的“礼乐”的记忆,而并没有对于它们的“理解”。很显然,有了对于“礼乐”的批判理解的现代的中国人,是不会去相信“礼乐”的任何的规定性的。非常可悲的是,儒家文人们全都仍旧把“尊孔”当作了自己人生的“信念”,这实际上即等于承认对于“礼乐”的记忆的认同即是中国人的“理解”本身。这正是中国儒家文人们严重地缺乏人类的理解精神的证明。
第三、人类的创造精神
人类的创造首先即来自人类的思维观念的创新。观念的创新要求超越一切现象界的固有知识的界定,这实际上是对于所有一切现有经验“理解”的超越,属于“超验”理想的范畴。而超验理想的领域必须是绝对自由的领域。没有对绝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就将不可能产生任何真正观念的创新。此外,创新的思维显然涉及到对于宇宙奥秘的最深刻的终极逻辑的构想。可见,人类的创造精神的本质,应该既是对于绝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又是对于宇宙逻辑奥秘精神的追求。关于这种创造精神的概定,老子给予了非常伟大的设想,他的关于“玄德”的概念: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即肯定了生、为、长的无限性,而同时也肯定了“不有”、“不恃”、“不宰”的绝对自由的必要性。纵观孔丘及其儒家的所有的论述,除了经验现象界还是经验现象界,它们永远固死在经验现象界,根本就没有丝毫先验抽象界和超验理想界的内涵。
结论是非常明确的,孔丘及其儒家的所有的论述,均与人类的信仰、人类的理解、人类的创造无关。孔丘惟一关心的就是中国人对于“礼乐”的完全的“记忆”和“照办”。说白了,就是要求所有的中国人都只能成为完全被动的服从“礼乐”的奴隶工具、家畜家禽工具,包括统治者本身,也同样是“礼乐”的(享乐的)工具。这就是为什么,两千多年来的中国人的“尊孔读经学儒”的结果,使得所有的中国人,无论是统治者的中国人,还是被统治者的中国人,全都只能是丧失了人类的最基本的精神的“行尸走肉”,是“活死人”。
第二篇:学习三种人精神
学习“三种人”精神的收获
沐浴着党和政府关怀的春风,承载着家乡父老殷切的希望,在河南科技学院一年的学习之旅已近尾声了。在这一年的培训生活中,我收获到的不仅仅是知识面的增长,也有眼界的开阔,还有思想上的升华。
十七届六中全会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的顺利召开,我们依托河南文化大省的优势资源,在赴豫培养工作中开展了争做“三种人”的主题教育,在这次学习活动中所收获的尤为重要。
“三种人”精神即:向焦裕禄同志学习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做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继承人;向史来贺同志学习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无私奉献,廉洁奉公,艰苦奋斗,追求卓越的精神,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学习红旗渠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做团结协作、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接班人。
2011年12月,我参观了新乡县七里营镇的刘庄村,这里是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在这里,我参观了“史来贺同志纪念馆”,了解了这位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的光辉事迹。在纪念馆中通过讲解员了解到,史来贺同志是刘庄的第一任党委书记,就是在他的带领下,刘庄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发展成为现在每年上缴利税一亿多元的小康村。在“先富起来”之后,史书记依然坚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实行集体
公有制,为村民们提供福利保障,提供安居住房,让刘庄成为了豫北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走出纪念馆后,参观了居民住宅区等基础设施,看到了新农村建设的丰硕成果。看见了这里的绿树成荫、碧波荡漾,一条条马路干净整洁,一栋栋别墅整齐划一。当我得知这些基础设施都是由村里出资建设,免费提供给村民的时候,我被深深的触动了,看到刘庄的发展,让我更加坚定了农村建设的方法,看到我的家乡和这里还有很大的差距,我要学习、借鉴这里的经验,回去为建设自己的美好家乡贡献一份力量。
2012年4月,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在庄严肃穆的展厅中,一张张陈旧但却朴实的展品向大家展示着焦裕禄同志光辉的一生,他不畏困难、为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条件而进行治沙造林的精神鼓舞着大家,而他朴实简朴、鞠躬尽瘁的崇高觉悟则让我看到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用行动履行对党的忠诚。通过讲解员我了解到在焦裕禄同志逝世后,在他的日记本上有这样一段话:“我想作为一个革命战士就要象松柏一样,无论在烈日炎炎夏天,还在冰天雪飘严冬,永不凋谢,永不变色;还要象杨柳一样栽在哪里,活在哪里,根深叶茂,茁壮旺盛;要象泡桐那样抓紧时间,迅速成长,尽快地为人民贡献出自己力量”这就对焦裕禄同志一生所走过道路最生动的写照。他的责任意识深深感染着我,作为未来的基层干部,我深感自己身上的担子并不轻。在这一年的学习中,我接受着中原文化的洗礼,感受着先进的管理理念,责任感的进一步升华让我感到肩头的压力更
大,只有更努力的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才不会辜负党和政府的关爱。
2012年5月,我参观了红旗渠展览馆和青年洞,深受教育和鼓舞,“林县人民多奇志,誓把山河重安排!”和“与天奋斗,与地奋斗”的豪情一直震撼着我、感染着我。在这里我感悟到了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人民办大事、创大业。上世纪60年代,在党的领导下,一群普普通通的农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苦战10年,劈开太行山,引来漳河水,建成了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被周恩来总理誉为“新中国建设史上的奇迹”。在修渠过程中,林县共产党人始终想在前、走在前,和群众同甘共苦。人民的力量是排山倒海、战无不胜的。敢干苦干加巧干才是实干、才能取得实效。干事创业必须心系群众、依靠群众。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事业兴旺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在修渠时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是需要我们去反思自己的。
在新时代很多东西都被我们遗忘了,但是通过这一次的争做“三种人”主题教育,让我们回顾了历史,亲身感受了红色文化,作为基层干部的我们来说这些是我们需要学习的精神,责任感和使命感重新回到了我们的身上,此刻的我们正在积聚力量,等待着发挥光和热的那一刻。
第三篇:班主任必须具备的三种精神
班主任必须具备的三种精神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社会的发展赋予教师伟大的历史史命,成为了传授文化知识的人。当班主任更是教师队伍的重中之重。可是,在我的理解中教师不仅应传授文化知识,更应做好大写的“人”字,修身养性,身正为范,因此,新形势下的班主任应具备三种精神。
一、班主任要具有学乐精神。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竟争也越来越激烈,作为班主任,身上的压力是越来越大,管理班级,教课,复习考试,岗位培训等一系列的教学任务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使我们在工作中越来越难找到快乐。把上课当成一种负担,把考试视为一种使命,遇到棘手的事情时无可奈何,班主任烦教学生厌学的现象越来越多,临近开学,都会听到身边的同事沉重地说:“一想到要上班,就上火!”心态决定一切,教即是学,教学的过程也是我们学习的过程,如果把班主任的工作看成一种快乐的事去做的话,那我想这样的情况就会少了。毕竟我们都还要当很久班主任的,一辈子也就从事了这个行业,所以要试着要在工作中寻找快乐,那样才能教得更加自如。
二、班主任要具有随喜精神。
常常在工作中会听到或遇到这样的情况,课上,有的思维不敏捷的学生无论你用劲什么样的办法就是教不会他,不能正确回答你的问题,或考试某学生成绩不理想,当教师的我们,总会小到批评,大到眼珠子都快气冒了,找家长写检查,用尽一切方法指正,有进弄得我们身心交瘁,可效果却不太良好。(班主任
www.xiexiebang.com)当班主任真难,如果不改变心态的话,很容易生病的。所以,我们就要具有一种随喜精神,放开才能承担,即成事实,就应该好好反思一下形成错误的原因,调整好自已的情绪,转换一下看问题的角度,这样才能更好地处理问题。
三、班主任要具有精进精神。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浪潮,科学文化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终身学习成为现代社会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外,更应多去读书,读好书,与新时代的浪潮齐头并进。
教书育人永远是我们的职责,当班主任的教师这种职责将会更加重要。新时期的我们更应以修身立本,做好自已,使学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四篇:必须活着诗歌
当战争的枪炮落于我身变成残废之人时,我告诉自己:
必须坚强的活着!
当幸福的家园天降横祸变成断瓦残垣时,我告诉自己:
必须勇敢的活着!
当并不年老的双亲相继离去留下年幼的我时,我告诉自己:
必须努力的活着!
当可恶的病魔张牙舞爪怒气冲冲逼近我时,我告诉自己:
必须快乐的活着!
当深爱的妻子卷走所有家产与人周游世界时,我告诉自己:
必须潇洒的活着!
只有活着才有幸福,只有活着才有希望,只有活着才能看到那轮火红的旭日,只有活着才能感受那亲情的可贵,友情的可喜,爱情的甜蜜。
只有活着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才能了却自己的夙愿。
只有活着才有卷土重来的机会。
只有活着才能为世界奉献微薄之力。
只有活着才能不断推动世界进步。
我们不能动辄轻生,动辄寻死,我们要深深的感受到:“活着真好”
第五篇:班主任必须具有爱心
班主任必须具有爱心
酉阳一中尚洪坝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班主任工作是个筐,什么东西都要往里装!” 班主任的责任好象无限大,因为他什么都要管而且必须管好;同时班主任的权力似乎又无限小,因为无论是谁都可随时给班主任下达任务。不少时候,班主任是过得比较疲惫、紧张的。因此在工作中难免会出现工作倦怠的现象,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工作马虎,对学生不闻不问,即使工作再苦再累,我们对于学生,也必须具有爱心!
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教师节讲话中指出:“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爱心。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 事实上,我们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干的是良心活,而且是一种孤独的、自我监督的良心活。我们在本职工作中是否真正尽职尽责很难准确测量,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自我的爱心去工作!我们对学生的爱,就是“师爱”。“师爱”是一种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来源于班主任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责任感,表现为班主任对学生所持有的一种亲近感、期望感和为教育而献身的热忱。这种爱是班主任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因此,班主任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而重要的方法。事实上,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自己的事业。
应当承认:教育不是万能的。.我们作出了最大努力,而我们的学生不可能每个都成才。但我仍然要说:“作为班主任,爱心比什么都重要!我们既然选择这个职业,对学生就要爱心永驻,用我们的爱去激发他们的爱,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爱心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