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打印:硕士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件”和“当代资本主义研究”ppt
10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课件
程家明简介
1978年开始从事高校哲学、理论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先后毕业于国防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目前研究的课题:社会心态与社会**、西方形而上学与哲学观、人的本质的可能性、企业文化、领导的一流水平的探索。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著作5部,其中《程家明自选集》集中了部分学术论文。E-MAIL:jmcheng@stu.edu.cn,手机:*** 教学目的
本课程主要是帮助研究生了解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的发展历程,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并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入地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教学安排
一、内容安排
1、幸福及幸福的获得
2、当代国际形势与中国的国际地位
3、当代资本主义研究
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5、科学发展观
6、如何做人做事(读《论语》节选)
二、方法安排
1、讨论与讲授结合
2、集中与分散结合
三、考试安排
1、平时表现占10%
2、单元和论文30%
3、随堂开卷考试60% 从庄子的一段话说起 知止其所不知,至矣。《论语》: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征征:
这是我在看《论老年论友谊论责任》一书时摘录的一段。这本书是公元前106年出生的欧洲著名的哲学家西塞罗写的。
西塞罗详细论述了获得并保持权势和赢得荣誉的三要件:爱戴、信任和敬佩。要想赢得人们的爱戴,最有效的办法是善意的服务,最拙劣的手段是使人畏惧;要想赢得人们的信任,需要具备两个条件,即智慧和公正,或至少需要具备其中的一个条件,而二者相比,公正更为重要;要想赢得人们的敬佩,就需要具有某种卓越的才能和伟大而高尚的精神。年轻人若想赢得普遍的尊敬,就应当具备克己和孝悌两种美德。温蔼的交谈、雄辩的演说、法庭上成功的辩护,也可以赢得人们的好感、爱慕或谢意,有时甚至能使人终身难忘。仁慈和慷慨也能博得人们的好感和爱戴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好处,但慷慨要注意对象,要“恰当”,既不要胡施滥舍,也不要过分吝啬。在表示善意的方式中,服务显得更高尚、更可贵。在谈到公共行政事务和公益服务时,西塞罗告诫人们:“最要紧的事情是丝毫不要被人怀疑有私心。”因为接收贿赂、中饱私囊、利用国家谋私利等腐败行为是“不道德的,而且与是有罪的,可耻的。”一个国家如果“染上这种瘟疫”,就会衰亡,不战而败。
这里所说的三个要件,爱戴、信任和敬佩,与之相对应的是善意、智慧和公正、卓越的才能和高尚的精神,再加上没有私心。这是在成就事业中要努力做到的。做到并不难。
善意,就是在做好自己的事情的过程中,在与别人打交道时,对人不能有恶意,要与人为善。这不是怯弱的表现,恰恰相反,是对人际关系的客观规律的遵循和自身强大的表现。人际关系不同于物与物的关系。人与人是平等的,而且只有得到多数人的认可,才能做出点事情来,尤其是在权力获得的过程中。所以,西塞罗说,最拙劣的手段是使人畏惧。在这个意义上,与人为善是一种无可选择的选择。唯有力量强大的人,自信的人,才去做这种选择。
智慧和公正,就是要有头脑,首先分清事物的性质,其次从大局长远着眼,第三注意方式方法,第四为了达到目标而采取灵活的策略。公正,就是不偏私,以与自己根本利益一致的大多数人的利益为标准,去断事,去判人。要讲义,但与利从根本上并不矛盾。正如西塞罗所说:这种义与利,从根本上说,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因为凡是真正有利的无不同时也是义的。凡是义的无不同时也是有利的。“道德上的正直与利携手同行。”
至于能力和精神,一般地说,你能做到,而且还会做的更好。这些,你要好好思考。老爸 2009-9-8 9
(一)哲学
毛泽东:要学哲学,不学哲学,扯了半天皮还不知道扯的是什么。陈云:学了哲学,终身受用。
叔本华:年轻时只要懂得一点哲学,在人生的一定阶段,可以“举一反三”,了解人生的全过程。所以,年轻人最容易创新。人生40年前好比写出一本书的正文,之后就是写注释了。《人生智慧录》山东画报出版社 10
1、感知什么是哲学?
2、界定什么是哲学?
3、哲学有什么用? 11
1、感知什么是哲学?
下面的命题,哪些是哲学命题?哪些不是哲学命题?为什么?
1、三角三内角之和等于180度 --具体科学:数学。
2、物体作用与反作用同时发生 --具体科学:机械物理学。
3、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具体科学:高能物理学。
4、DNA决定物种的遗传特性 --具体科学:生物学。
5、水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具体科学:化学。
6、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价值量等值交换 --具体科学:经济学。
7、战争的基本原则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消灭敌人是为了更好地保存自己 --具体科学:军事学。
8、对于正常的味觉来说,盐是咸的,糖是甜的 --生活常识。
9、世界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哲学(理论)
10、真正的伟大是对伟大的冷漠,真正的聪明是对聪明的否定,真正的谦虚是对谦虚的诚实 --哲学(应用)13
2、界定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是关于世界(自然、社会、思维)的一般规律的学问; 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14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生活实践和具体科学)为基础,揭示世界最普遍规律的科学。15
物质--共性:客观实在性
社会物质
自然物质
社会物质生活资料
社会物质生产资料
食物 衣物 住房 代步工具„
水果 米饭 工夫茶„
苹果 桃 香蕉 梨„--共性 国光 元帅 富士„--个性(基于生活实践)16 共性:客观实在—material
哲学的物质 物理学: 宏观物体 微观粒子
↑ 化学:
化学元素
↑ 生物学: 生物分子
↑ 天体物理学:360亿光年的宇宙天体
↑
社会科学: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总结概括具体科学的成果)1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原理 世界的物质统一原理
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规律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18
3、哲学有什么用?
(1)具体科学有什么用? 数学用于计算;
物理学用于认识物理规律;
经济学的价值规律可用来从事经济活动,如炒股; 等等。
总之,只能用于适自己研究的领域。19(2)哲学有什么用?
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既来自具体科学和生活实践,又对具体科学和生活实践以指导。世界统一于物质: 一切从实际出发。
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联系地看问题,发展地看问题。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 一分为二,抓住重点。20 课后作业
请明确以下几个概念
1、科学
2、社会
3、主义
4、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5、科学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
6、理论-实践 21 自由、价值、人生价值,幸福与人生智慧 22 自由:人身自由、政治自由、经济自由、文化思想自由、生活自由 自由的含义: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23 24
(一)价值与人的价值
1、价值
2、人的价值
3、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25
1、价值
(1)什么是价值?
人类的认识只有真理性认识和价值性认识。真理性认识的对象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如,F=MA:物体的作用和反作用同时发生。价值性认识的对象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即,价值是客体在与主体关系中形成的对主体需要满足的属性。如,水(客体)满足人(主体)解渴的需要的属性=价值(正)
个人(客体)满足他人和社会(主体)生理或社会需要的属性=价值(正)26
2、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的特点:
既是价值的客体,也是价值的主体。
人,作为客体,只有满足主体(他人和社会)的需要才有价值。
人,作为主体,只有客体(他人和社会)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才会感觉到自己个人有价值。27 人生价值的公式
奉献→
←索取(承认)28 人的价值的定义
人生价值是奉献和索取的统一(1)人是要索取(承认)的:
食欲、性欲、名誉、地位、金钱,等等。(2)人是要奉献的:
只有在奉献的前提下,才有索取的条件和权力。
所以,奉献和索取是统一,奉献是人生价值的真谛。29
(二)哲学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核心价值观 30
物质--共性:客观实在性
社会物质
自然物质
社会物质生活资料
社会物质生产资料
食物 衣物 住房 代步工具„
水果 米饭 工夫茶„
苹果 桃 香蕉 梨„--共性 国光 元帅 富士„--个性(基于生活实践)31 哲学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核心价值观
物质(国家领导人)
社会物质(省/部长)
自然物质
社会物质生活资料(厅/局长)
社会物质生产资料
食物(县/处长)衣物 住房 代步工具„
水果(科长)米饭 工夫茶„ 苹果(股长)桃 香蕉 梨„
国光(民众)国光
元帅 富士„ 32
(三)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首先,人生价值实现于我们的奉献中的国家发展 33 我们奉献了,国家发展了!34 70年代,尼克松访华,中国的GDP是美国的二百分之一。35 80年代,老布什访华,中国的GDP是美国的二十分之一。36 1998年,克林顿访华,中国的GDP是美国的十分之一。37 2009年,奥巴马访华,中国的GDP是美国的三之一。38 中国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39 我们索取(承认),生活改善了 1979年,我结婚没房子。
2009年,我女儿结婚,在北京买了房子,还可以买车子。中国人民正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40 其次,要把自己所在的单位和自己的学习搞好
国家再好,单位不好,人生价值的实现没有直接的基础。
国家和单位再好,作为学生的你学习成绩不好,没有真本事,人生价值的实现只能是一句空话。41 第三,多学习,多做工作,多为他人着想。
从奉献到索取有一个过程。只有不图索取的人才能真正得到他人和社会的承认。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老子:《道德经》第14章。42 如何获得并保持权势和赢得荣誉的三要件:爱戴、信任和敬佩?
西塞罗说:要想赢得人们的爱戴,最有效的办法是善意的服务,最拙劣的手段是使人畏惧; 43 要想赢得人们的信任,需要具备两个条件,即智慧和公正,或至少需要具备其中的一个条件,而二者相比,公正更为重要; 要想赢得人们的敬佩,就需要具有某种卓越的才能和伟大而高尚的精神。
年轻人若想赢得普遍的尊敬,就应当具备克己和孝悌两种美德。温蔼的交谈、雄辩的演说、法庭上成功的辩护,也可以赢得人们的好感、爱慕或谢意,有时甚至能使人终身难忘。仁慈和慷慨也能博得人们的好感和爱戴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好处,但慷慨要注意对象,要“恰当”,既不要胡施滥舍,也不要过分吝啬。尤其是在为公共行政事务和公益服时,“最要紧的事情是丝毫不要被人怀疑有私心。”因为接收贿赂、中饱私囊、利用国家谋私利等腐败行为是“不道德的,而且与是有罪的,可耻的。”一个国家如果“染上这种瘟疫”,就会衰亡,不战而败。[古罗马]西塞罗:《论老年论友谊论责任》商务印书馆出版,1998年12月第1版,第18页徐奕春译 44 当然,需要智慧:
马基雅维利:人们实际上怎样生活同人们应当怎样生活,其距离如此之大,以至一个人要是为了应该怎么办而把实际 上是怎么回事置于脑后,那么,他不但不能保存自己,反而会导致自我毁灭。《君主论》第73页
同时,也需要勇气:当需要狮子的勇气的时候,你却在那里耍弄猴子的狡猾,那就只让位于具有狮子般勇气的人。(同上)还要有运气:叔本华说:世界上只有三大力量:精明、实力、命运。我认为最后一项最有威势。
但是,我们不能没有自己的能动性。命运就一条泛滥的河流,只是在人们没有做准备防范它的地方显示威力,而人们只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就可以制胜它、驾驭它。人们只有成为命运的盟友,学会与命运密切地合作,安抚它、制服它,才能取得成功。--《君主论》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爱因斯坦
还要认识和完善制度。正常的社会不会让英雄流血又流泪,是有制度安排的。同时,社会的组织领导者要注意完善制度,让“三不要求”的人在制度上不吃亏。45 还要有良好的个人修养: 行贤去自贤而行,安往而不爱哉?--《庄子》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道德经》 46
(三)幸福与实现幸福的人生智慧
1、什么是幸福?
享有人生重大的快乐和免除人生重大的痛苦的心理体验。
物质幸福:物质和肉体需要得到满足--生活富裕、身体健康和美满爱情。人际幸福:人际关系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达官显贵和爱情美满。精神幸福:精神方面的需要得到实现--实现自我,发挥创造潜能。47
2、幸福的层次 一是物质幸福 二是人际幸福 三是精神幸福
三者紧密相联,物质幸福是基础,人际幸福是内容,精神幸福是灵魂。48 3、如何获得幸福?
第一,具备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和处在正常的社会状况; 第二,明确和胜任一定的社会角色; 第三,具备良好的品德。49
4、与幸福有关的因素
(1)幸福与健康与品格
健康是幸福与否的决定性因素。体健力状的乞丐比恶疾緾身的君王要快乐的多。人生幸福的最首要的因素是我们自身的品质和性格。
我们唯一能做的事,就是尽力发挥我们个人的品质,让我们从事的事业,能够用上我们的才智,并做到极致。过多的财富对我们的幸福帮助不大。50 出于人性的弱点,人们一般都过分重视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其实,只要稍假思索就会明白,不管他人意见为何,它本身不是构成我们幸福的要素。
我们对他人的意见,无论是迎合我们或是令我们痛苦的看法,都要认真地考虑,并适度地估计相对的价值,从而尽可能地减轻我们对他人意见的高度敏感性。如果不这么做,我们就成了他人看法之下的奴隶。
认识了这样简单的道理,将使我们的幸福感大大增加:我们个人生活的实际情况:健康、心情、能力、收入、配偶、孩子、朋友、家庭等等,比之他人对我们的看法,其重要性何止百倍。51(2)幸福与自豪和自负 自豪(骄傲):个人对自身在某方面具有卓越价值的确信。自负:希望别人确信自身的优越。自负的人多话,自豪的人缄默。
自负的人应该明白,他所希望的得到的好感,最好的办法是别人说话,让别人去评价。话说多了,不仅难以被确信,反而让人觉得卖弄。
只有对自己卓越的才干和特殊价值具有坚定信念的人,才配称为自豪。52(3)幸福与地位和荣誉
地位很重要,只要是社会需要与自己能力相称,越高越好。然而,不适当的地位对幸福没有帮助。荣誉是外界的良心,良心是内在的荣誉。在客观方面是他人对自己价值的意见,在主观方面是我们对他人意见的尊重。
要成为社会的一分子,就得做二件事:一是每人不论在何处都应该做的事;二是每个人出于自己特殊位置而应该去做的事。53 ⅰ 公民荣誉:这是他人和社会对我们自身的这样的一种确信;我们无保留地尊重他人的权利,永远不会为了一已所需而用不正当或不合法的手段。这种荣誉的根本,在我们有一个永远不可动摇的信念。
荣誉一旦丧失就无从恢复,除非其丧失是源于可以原谅的错误。人若失信,以后不管人怎么做,不管他身份如何,他就永远丧失他人的信任。失信的苦果无可挽回的。54 ⅱ职位荣誉:充当任何职位的人真正地具有执行有关任务的资格。ⅲ女性荣誉:少女时候是纯洁,嫁人以后是贞操。
前提:妇女在诸多方面要依赖男人,而男人只有一件事要依靠对方。因此,彼此互赖的安排便建立了——男人承担女子及以后所生子女的一切需要,这是为了整个女性的福趾打算所做的安排。
任何女子打破规则,就视同背叛了整个女性。因为,如果每个妇女都这么做,整个女性的利益可就瓦解了,因此,她被当做失去荣誉的人,带着耻辱给赶出社会。55 ⅳ男性荣誉:
这是基于妇女荣誉中的“集体精神”所带来的产物。婚姻对女性是大为有利的,当男人向结婚投降的时候,他得信守合约中的各项条款。这一方面是为条约的遵守不容废弛,另一方也是确保在男性放弃一切之后所得到的好处,那就是对女性有所保障的独立权。人愈是可鄙可笑,愈喜欢说他人的坏话——塞尼卡
真正欣赏自身的价值,会让我们对于他人的侮辱真正漠不关心;如果我们无法不憎恨人家的侮辱,我们可以世故一些,有教养一些,以帮助我们隐藏愤怒。侮辱和贬斥他人,就像输家才是胜利者的一场打斗。
哲学是这个世界对付道德和理智上唯一大力士。让我们希望,像医学界能找到方法防治现代生理上的疾病一样,哲学家也能够靠澄清我们的思想,把关于荣誉的疾病清除。56(4)幸福与名声及名声的获得
荣誉乃有关每个人在相似的情况下应有的表现,名声所要求的品质则无法期望每个个都拥有。与荣誉相关的品质每个人都有权赋予自己的,与名声相关的品质必得由他人承认。每个人都可以认为自己是有荣誉或操守,然而,够资格具有名声的人很少,只限于已获得异常成就者。
立功的主要条件是伟大的心胸,立言的主要条件是伟大的头脑。功业如烟云,作品可传世。立功要依靠运气,既需要立功者的内在价值,也需要情境所赋予的重要性和光辉。
作品完全依赖创作家;只要作品在,其实质和价值将能保持。作品的品格愈高,评定愈困难。作家在有生之年是否能看到自己的名声和曙光,要依赖运气,其作品愈为高尚和重要,其可能性愈少。57 一般而言,越是可能持久的名声,其出现的时间会迟些。因为,优秀的作品需要时间发展。某人愈是属于全体人类,他愈是被他的同代人看不上。因为他的作品并不那简单地适合同代人,而是在同代人之后。58 名声躲开追求它的人,却去追求躲开它的人。(奥索留斯)
名声虽然难以获得,一旦获得之后却容易保持。荣誉无需赢取,可就是不能丧失,只要一次不当行为,荣誉就丧失殆尽。59
5、获得幸福的人生智慧(1)处已之道:
第一、不时把注意转向一生的蓝图;
第二、保持现在与未来的适度平衡,珍惜每一天;
第三、在有限的条件下促成快乐,在经常反思中吸取经验教训; 第四、充分自立,兼容克制,能够享受孤独; 第五、三思而行,直面不幸,珍惜所有; 第六、生活有序,抓住重点; 第七、健康第一,加强锻炼。60(2)处人之道
(1)放眼前途,宽容自己;
(2)记住:没有人能看到自己的高度之上;(3)一诚胜百巧;
(4)不要指望别人适合自己,你必须适合别人;(5)不要怕说错话,听众会分辨的。
(6)不借钱给某人不会丧失一个朋友,借钱倒有可能,我们不会因为举止高傲和粗心疏远朋友,反倒因为非常和蔼而殷勤而使对方变得傲慢,无法忍受,终至分手;蔑视就能获得重视;
(7)没有人是有充分的条件自我发展。要能够看到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
(8)一个人把才智和精明表现出来,就能使自己在社会中受欢迎,你要是这么想一定还涉世未深。这就是为什么无知男人和丑陋女人总是广受欢迎的原因。(9)有礼貌是明知的。
(10)决不可辩驳任何人的见解,如果你想要你的看法被人接受,用带感情的口吻说出来。
(11)钱财被骗,得益良多,可能的话,不对任何人怀有恶意,对人生气地说话,从你的言行显出憎恨,是产生危险、愚蠢、可笑、凡俗的行为;说话无须强调,是明于处世之道者的老条文。61(3)如何对待世途和命运。
人有三种力量:智慧、能力、命运。命运在一定意义上是更具有主宰人生的力量。时间决定一切,因此,要时刻向前看,要有忧患意识。
对待命运要保持平静。不管命运如何降临我们身上,不可以太高兴,也不可以过分悲伤。一切皆变。悲伤之事后来证明是好事,而欢欣之事后来证明是坏事。尽其所能。甘于忍受必须忍受的事情。62(4)人生的不同阶段
伏尔泰:人生各年龄阶段各有不同的情况,未能加以掌握将经历所有不幸。(1)人生的感觉:人生实际上是“现在”在不同历史阶段上的表现。
儿童的现在:生存本身就感觉到清新的喜悦,世界让他们感到新奇的魅力。所以,儿童的岁月像一首长诗,以个别感性的形象把整个世界的本质。
青年的现在:儿童和青年时代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是未来人生发展的大题目。所以,人生中最早岁月的经验,奠定了我们的世界观。这种基础,既来自外界影响,更来自个体的灵性。
儿童和青年对未来的影响:春天的嫩叶,形状差不多,还到了夏天之后,差别就大了。儿童和青年如同树叶,差别不大,而到了中年,差别就大了,而且愈往前走,差别就愈大。
青年要勇敢地追求幸福,因为青年让人有永恒的感觉。但是,青年人对现实容易不满。不要以为“世界对人是宽容大量”的。懂得这一点,对青年人大有好处。
青春时代,我们感觉到,我们的生命宛如明媚的早上,人生如诗歌展现在我们面前。但是,痛苦和挫折最容易击倒的,就是青年人。我们要追求幸福,这是前半生的特点,如果对幸福的渴望从未获得满足,我们后半生就会觉得人生价值的失落。但是,幸福总是同痛苦相伴。老年时,我们有把握不幸的能力,而年轻时,我们比较能够顺应困难。
人生如比一幅刺绣,我们前半生所见到的是漂亮的正面,后半生看到的是不太漂亮的反面。反面尽管不太漂亮,但比较地有教育人的作用,而且能看到漂亮刺绣的针线是如何行走的。63(5)人生的感悟。
人的智力,即使是最高级的,也不能让谁在谈话中取得崇高的地位,除非他已年过四十。年纪和经验虽然不能代替才智,却可以胜过才智;年纪和经验能让一个才智最为平庸的人跟年事尚青的聪明人相抗衡。
年轻的人对世事的了解和处世之道早熟,不是好现象。只性的市侩之风最容易感染这种人。相反,那些与人交往时笨拙而且脾气执拗,最初表现为不喑世事的年轻人,有可能形成高贵的性格。
人生如登山,青年在山之边,老年人在山那边,山那边最死亡。64(6)如何使用生命
在身心健全的前提,两种方法,如同油灯,油和灯芯的粗细,油是生命力,灯芯的粗细就是生命的使用的不同方式。
36岁以前,在使用生命力的方式上,就像在银行里存款,最靠本金生出利息过活的人:今天把钱花了,明天还会有,36岁以后,就开始动用本金了。这就要爱惜了。否则,就会越来越穷,因此,在年轻时,也应该学会节省精力。65 人生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特色。有人年轻时可爱,中老年让人生厌。就看你如何经营。
年轻时,事物的表象吸引我们;年老时,思索是我们心智的主要特征。因此,青春期是喜爱诗歌的时代,老年偏好哲学。年轻时由外表世界的表象采取行动,年老时用思想决定行动。
然而,年轻时只要懂得一点哲学,在人生的一定阶段,可以“举一反三”,了解人生的全过程。所以,年轻人最容易创新。人生40年前好比写出一本书的正文,之后就是写注释了。
年青人仍然在邪魔控制下,为他服务,甚至劳役,永无宁日。
老年人祥和愉快,因为长时期在激情的约束下,禁锢之后,他现在可以自由行动了。当然,激情是生命的真正核心。没有了激情,生命就该退场了。只有到了暮年,才能面对欲望和恐惧不让自己烦忧。
人的才智到年老都会减退,而且速度愈来愈快,这诚然是很可悲伤的事;但是,这是必须的,甚至是有所助益的安排,否则死亡会太难忍受,衰老就为我们做了这一准备。因此,活到耄耋之年的最大好处是安乐死——这种死亡非由疾病导致,没有任何痛苦和挣扎。66 参考文献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邓小平有关道德的论述 《教师法》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人生智慧录》[德]叔本华 著,胡百华 译 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道德经》[中]老子 《庄子》[中]庄子 《论语》[中]孔子 《中国哲学史》[中]任继逾 67 国际形势与中国的地位 68
三、第十三周:我的社会理想与人生理想 69 第一节 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 第一节题目 70
一、两极格局的形成一目题目
一、两极格局的形成71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世界政治舞台上的主权国家或国家集团从自身利益出发,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一种政治力量结构和相对稳定的形态。
一目题目
一、两极格局的形成72 第一次 世界大战 凡尔赛体系
一、两极格局的形成凡尔塞体系
两次大战
两个体系 同盟国 协约国 73 第二次 世界大战 雅尔塔体系
两次大战
两个体系
一、两极格局的形成雅尔塔体系 轴心国
反法西斯同盟 74
“雅尔塔体制” :反法西斯联盟的主要国家美国、苏联和英国为了处理战败国问题,重新安排战后世界政治秩序,先后召开了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为战后世界秩序勾画出一幅蓝图。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形成了关于战后世界政治秩序的基本方案,故称雅尔塔体制。
一、两极格局的形成雅尔塔体制 75
一、两极格局的形成雅尔塔体制图
雅尔塔体制是大国实力政策和强权政治的产物
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传统的欧洲强国退居二线;霸权地位和政治中心转移到了新崛起的强国手中,并逐步形成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
一、两极格局的形成形成两大阵营 77
一、两极格局的形成
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新的霸主 以美国为首形成了资本主义阵营 杜鲁门 北约成立 78
一、两极格局的形成华约成立
以苏联为首形成社会主义阵营 华约成立签字
赫鲁晓夫痛斥美国强权 79
两大阵营形成的过程,也是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它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展开全球争夺划分了势力范围,确定了实力基础,并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一、两极格局的形成冷战序幕 80
二、美苏争夺世界霸权
二目美苏争夺世界霸权 81
(一)战后至60年代
这一阶段主要表现形式为两大阵营的斗争。这种斗争集中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三大领域,并最终演化为美苏争霸的世界政治格局。
二、美苏争夺世界霸权
战后至60年代 82 冷战遏制 针锋相对 政治 经济 美 军事 苏
二、美苏争夺世界霸权
美苏经济、政治、军事争霸 83
三、冷战格局的解体
冷战格局瓦解
国际战略格局的新旧转换,是以重大国际事件为标志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的剧变,苏联的解体,持续了40多年的冷战格局最终瓦解。
东欧剧变
8.19事件
★冷战格局解体的原因
冷战的终结,是战后世界经济、政治发展和美苏两国及其所代表的势力集团力量消长与分化组合的必然结果。
首先,苏联及东欧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严重失误,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走向多极化 90
第 一 节
当前世界格局变迁和中国国际地位新变化
综观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广大发展中国家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要求日益强烈,国际上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呼声增强,国际金融危机使现行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世界经济治理结构受到严重冲击,世界多极化前景更加明朗,国际形势出现了一些值得高度重视的新特点新趋势。92
一、世界格局变化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二、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三、世界各主要力量如何看中国
四、继续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的机遇与挑战 93
一、世界格局变化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三大特征: 经济大动荡 格局大调整 体系大变化 94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
营造四种外部环境(2004年): 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 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 95
政治上更有影响力
经济上更有竞争力
形象上更有亲和力
道义上更有感召力
(2009年)96 1.美国内外政策深刻调整
美国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席、奥巴马首席经济顾问劳伦斯·萨默斯提出4个转变:
萨默斯在7月17日的一次讲话中提出:“重塑后的美国经济将更注重出口而非消费,更注重环境而非依赖化石能源.更注重生物和软件工程而非金融工程,更注重广大中等收入阶层而非占人口一小部分人的收入增长。”
7月15日,希拉里在美国外交学会发表讲话说:“我们的外交政策必须反映世界目前的样子,不是过去的样子,还采取19世纪的大国协调策略或20世纪的均势战略没有意义,我们不能恢复冷战时期的遏制政策,也不能采取单边主义„„我们应该在更多国家间引入合作机制,减少竞争,建立一个多伙伴世界。” 98 2.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新变化
20年前,7国集团经济占世界的70%-80%,现在,占50%-60% 2000年,金砖四国经济占世界8%,现在,占16%。99 3.围绕国际体系博弈更加激烈 各国在IMF中占投票权比例
国家
占投票权百分比
占2008年全球GDP的百分比 美国
l7.1
20.4 中国
3.7
11.3 日本
6.1
6.3 俄罗斯
2.7
3.3 巴西
l.4
2.8 印度
l.9
4.9 欧盟全体
32.4
21.9 100 国家
占投票权百分比
占2008年全球GDP的百分比 德国
6.0
4.2 法国
4.9
3.0 英国
4.9
3.1 意大利
3.2
2.6 荷兰
2.4
1.0 比利时
2.1
0.5 西班牙
1.4
2.1 欧盟其余成员国
7.4
5.3 注释:以上GDP数据通过购买力平价法调整
来源:IMF和世界银行 101 4.反思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升温 102 基本判断:
●“以西方为中心”的总体格局未变 ●新的多极化格局已见雏形 103
二、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变化一:变化的基础是综合国力增强
中国经济规模升至世界第三 104
其他主要国际力量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而实力地位发生变化。105 变化二:中国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 决定性力量
1.中国采取的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不仅对本国经济、而且对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3.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国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的积极姿态和果断行动。
2.金融危机将成为中国从地区大国崛起为全球性大国的标志性事件。106 变化三:中国深入参与国际体系调整,牵动世界格局走向,正从世界
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
变化四:“中国模式”等软力量大幅提升,推动发展模式多样化。
1.美国:中国崛起是大势所趋,更重要的是,当前在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秩序重构过程中,不仅离不开中国,更需要中国发挥主导性的作用。
三、世界各主要力量如何看中国 109 “Chimerica”(中美国)和G2(两国集团)
奥巴马在在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上的致辞说,数千年前,伟大的哲学家孟子曾经说过:“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我们的任务是要开辟出一条造福子孙后代的通向未
来的道路,防止缺乏信任或不可避免的一时分歧使这条道路被杂草堵塞,要随时想到我们正在共同完成的旅程。111 美国国债钟“爆屏”
2008年10月 112
2.欧盟:欧盟“中国观”发生了较大变化,在接受中国“历史性的崛起”同时,开始对中国讲条件。113 3.日本:希望与中国合作,担心“中日逆转” 114 4.俄罗斯:对中国的心态和感受复杂 115
5.周边国家:高度评价中国的发展成就以及中国在周边地区的积极作用,希望中国发挥更大作用,承担更大责任。116
6.发展中国家:对“中国模式”关注度上升,把中国发展当作自身新机遇,同时担心竞争一面。117
世界看中国与中国看自己 118
四、继续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的机遇与挑战 119 1.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有四大机遇。
(1)和平转型的国际体系,有利于中国渐进式地成为世界主要大国。120
(2)在全球事务中各方对中国的借重和需求显著上升。中国战略回旋空间大大拓宽。121
(3)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和影响上升,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道路不可或缺的战略依托。金砖四国 122
(4)中国和谐世界的理念已经形成,使世界各国对“中国威胁”的看法和担忧有所减弱,对中国的信任、肯定和信心有所增强。“2009年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于3月28日在江苏无锡开幕,主题是“和谐世界、从心开始”
2.面临的风险挑战 124
(1)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衰退,中国外部发展环境空前严峻。经济陷入负增长 125
(2)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周边乱象从生,中国外部安全环境风险和隐患增多。果敢难民 126
(3)意识形态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上升,中国外部舆论环境中仍存在压力和挑战。127(4)中国发展面临诸多内部困难 128 总的看,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是单一的、静态的,而是复合的、动态的
一方面,中国的国际地位内在蕴含着大和小、强和弱的对立统一,具有明显的矛盾、复杂性
另一方面,中国的国际地位还具有快速多变的特性,正处在从大而弱的国家走向大而强、从地区大国走向世界大国的历史进程之中 130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第三章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 第四章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
第五章
科学社会主义在苏联和东欧的命运 第六章
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第七章
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各地的展开
第八章
当代资本主义的挑战和社会主义的前景 130 第一章 总论
131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
广义上的科学社会主义,即马克思主义。狭义上只指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的科学社会主义。这门课的学科性质,是为硕士生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公共政治理论课,是从狭义上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它包括社会主义学说、社会主义运动、社会主义制度三层涵义,即以社会主义学说作指导,开展社会主义运动,达到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目的。它的研究对象,包括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三个方面。在当代,除了要研究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以外,还要研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涵义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经典作家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理论,它把自己的理论大厦奠定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完美结合,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途径,使社会主义学说由空想变为科学。它的产生给予了人类一个新的世界观和科学的认识工具,是人类思想史上一次划时代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及其继承者列宁、斯大林等,在从事革命活动的实践中,科学地考察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条件和目的,提出了一系列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用开展革命斗争的途径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是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相结合,是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重要条件。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无产阶级彻底解放的必由之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解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的必然途径。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最终目的。136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它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全面考察和分析中国社会、历史和民族的特点,深入研究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客观实际问题,阐明其发展规律,并把马克思主义由欧洲形式和语言变成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和语言,说明自己的理论和政策,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发展
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注重调查研究,写下《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萌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总结武装斗争的经验,写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新道路,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抗日战争时期,他努力探索中国革命的规律,写下《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和《新民主主义论》,系统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以后,他写下《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使毛泽东思想全面展开和继续发展。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三大纲领和三大法宝、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二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包括人民民主专政理论、过渡时期总路线、人民内部矛盾学说、中国工业化道路。三是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包括建军思想、人民战争思想、战略战术原则。四是政策和策略的思想,包括统战理论和对敌斗争策略。五是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包括“生命线”的论述、教育方针、“双百”方针。六是党的建设的学说,包括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建设。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理论中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被称作“活的灵魂”,其中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139
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以毛泽东为代表,形成了以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为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二次以邓小平为代表,形成了以改革开放为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条件下,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的,既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集中概括和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又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精神财富。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和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而不是个别问题;不仅总结了本国的实践经验,而且总结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不是一般理论上的概括,而是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涵义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结合的产物,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其历史地位: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揭示社会主义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对当今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判断;源于改革开放的实践,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体系。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从总体框架上,可以概括为“一个主题、一条道路、一个灵魂、三大突破”。即: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探索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灵魂,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作了大胆突破。从具体内容上,可以概括为“一条基本路线、三大基本纲领、九个基本问题”。即: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纲领,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基本问题。
14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145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 哲学、思维方式、历史观与人生
(一)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以实践为依据的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的基本规律和方法 关于社会的本质和规律的原理 1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
1、一切实际出发的基本原则
2、全面地、联系地、具体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
4、遵循社会规律,依靠人民群众的原则 2(三)从东西方文化比较中看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
1、东西文化的比较
或曰中国文化是人的文化,西方文化是物的文化; 或曰中国文化是内省文化,西方文化是外求文化; 或曰中国文化是重情文化,西方文化是重智文化;
或曰中国文化是伦常本位文化,西方文化是个人本位文化; 或曰中国文化是重人文精神,西方文化重科学精神; 或曰中国文化重伦理精神,西方文化重宗教精神; 或曰中国文化重统一性,西方文化重差别性; 或曰中国文化重直觉体悟,西方文化重逻辑分析 3
2、古代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缘由
(1)农业社会为古代中国人习惯于权威思维提供了温床。(2)封建专制思想迫使古代中国人使用权威思维。(3)中国式的“学习”“有利于”中国人养成权威思维。
3、权威思维与古代中国的辉煌文明
4、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先天不足
(1)思维偏重于伦理型而少认知型(2)少分析思维
(3)少主客二分式思维(4)少逻辑思维(5)少批判性思维
(四)对当代中国人的启示
(一)整体思维与分析思维要兼顾
(二)模糊思维与精确思维要兼顾
(三)双主体融通式思维与主客二分式思维要兼顾
(四)培育直觉能力与训练逻辑思维能力要兼顾
(五)大力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当代资本主义研究》
参考资料:
1、严书翰 胡振良著:《当代资本主义研究》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2、徐崇温著《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重庆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从一位女同学的谈话说起
2008年9月30日,即周二下午4时30分左右,我患病正在校医院观察室输液。一位1984年出生的女同学由3名同学陪同也去输液。这位女同学同陪的同学有这样一段谈话:我毕业时27岁,年龄大了,得抓紧,不然就有可能是大龄产妇了,容易难产不说,孩子的素质有可能受影响。(唐氏综合征)
注:根据社会学的观点,这是在3名以上并在公共场合的谈话,不是偷听隐私。2 分析
这是一个对人生的责任有着理性思考的谈话。
责任:就是出于对规律的尊重而必然去做的事。--康德
这里,扩展开来,我们自己的人生责任应该出于对人生规律的尊重而必然去做的事。人生规律是社会规律的具体表现,或者是对社会规律的遵循。社会规律决定人生规律。社会规律是什么?
我们从当代资本主义说起。3 课堂讨论
关于当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与发展模式的理解和看法。4 讨论引导
你所理解的资本主义是什么?它在现实生活中指的是哪些国家?哪些方面?有主张中国搞资本主义,你赞同吗?如果赞同,能否搞得起来?即,哪些人主张搞资本主义?哪些人不主张?怎么搞起来?讨论这些问题与你自己的自由、幸福、价值有无联系?有何联系? 5 第一章
当代资本主义的前身
___自由竞争和一般垄断的资本主义
一、资本的原始积累
(一)野蛮的圈地运动
(二)酷的对外掠夺与殖民扩张
(三)惨绝人寰的奴隶贸易 6
二、自由竞争时期的繁荣与危机
(一)工业革命与空前繁荣
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扫除了障碍。从18世纪中叶开始,欧美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发生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以机器为主体的工厂制度代替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手工工场的革命。英国工业革命影响和带动了农业革命,推动农业向资本主义方向发展。
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国的国民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发展。1740_1800年原煤生产增长1倍。进入19世纪,100年间生铁产量增长30倍,原煤增长20倍。在1780年,英国生铁产量低于法国,到1848年,便超过世界各国生铁产量总和。英国国民生产总值在1801_1851年的50年间增长125﹒60%,1851_1901年的50年中又增长213﹒9%。英国的对外贸易充分体现出工业社会进口农产品、出口工业品的特征。英国棉布出口量由1850年为1000万磅,1870年增加到2700万磅,生铁出口量1850年不足50万吨,1872年达到350万吨。英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7
(二)繁荣带来的危机
1、经济危机是社会瘟疫
2、一边是财富的积累,一边是贫困的加深 8
三、自由竞争向垄断的发展
(一)垄断是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垄断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
第一,生产的集中进一步提高了社会化生产程度,迫使资产阶级不得不“把生产力当做社会生产力看待” 第二,日趋频繁和严重的经济危机,也迫使资本家阶级浰不寻找“调节资本主义的新方式”,以求减轻危机带来的破坏。第三,资本家追逐高额利润和无限贪婪的本性,也是产生垄断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垄断资本主义的政治统治
1、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的结合
2、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强化
3、政治权力集中化的趋势加强
4、民主形式的进一步发展
第一,实行普选制,把被统治阶级代表人物吸收到统治阶级方面来。第二,允许无产阶级组织政党,实行新型的资产阶级两党制和多党制。10
(四)垄断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
1、垄断资本的对外经济扩张
2、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 11
四、几点结论
第一,资本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发达的最完备的私有制度,它的生成和发展,既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文明,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第二,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它除了“带来一切贫困,同时又造成对社会进行经济改造所必需的种种物质条件和社会形式”。
第三,垄断资本主义作为一个历史阶段,既有它腐朽的一面,也有它进步的一面。12 第二章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
一、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及其特点
(一)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从50年代到70年代初,它们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一般都在5%_6%以上,有的西方国家在有的时期增长速度甚至高达16%_17%。
(二)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特点
首先,生产工具发生了革命性变革,现代化大工业生产进入自动化阶段。其次,劳动对象不断扩大,人类生产活动的空间范围也在不断拓宽。第三,劳动力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劳动者素质得到显著提高。13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一)西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
1、国有垄断资本
国有垄断资本形态主要是指国家民所有制企业,它包括由国家独资举办的各种企业和事业机构。
国有企业垄断资本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调节经济的物质条件,在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中,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
2、国私共有的垄断资本。
3、与国家密切联系的私人垄断资本 14
(二)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干预与调节 第一,财政调节。第二,货币信用调节 第三,收入调节手段。第四,计划性手段。15
(三)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再生产周期与危机 第一,经济危机的严重程度有所减轻。第二,经济危机的阶段性有所减弱。第三,经济危机期间,物价持续上升。生产过剩危机与结构性危机相交织。第三章 当代资本主义政治
资本主义政治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发展的产物。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奠基于英美法等西方国家,如果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民主制的酝酿算起,迄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发展。当代资本主义政治无论是基本原则,还是制度体系都日趋完备。但是,在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中其政治也发生了变化,而且也面临多方面的挑战。
一、当代资本主义政治基本原则
(一)天赋人权论
天赋人权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原则的逻辑起点。天赋人权论主张人生来享有生存、自由、平等、独立、追求幸福和财产的权利。18
(二)主权在民论
“主权在民”是民主政治制度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都贯彻“主权在民”的原则。主权在民意味着每个公民都平等地拥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三)法治原则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无一例外地尊崇法治原则。具体讲包括:法律至上;依法治国;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从法律上保障公民的自由权利等内涵。让法来统治,就是让理性来统治。20
(四)分权制衡原则
根据分权制衡的原则,资产阶级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个部分,并建立相应的国家机关,分别行使这三个方面的权力。三权之间,既相互独立,各有自己的职权范围,又相互制约,任何一方的权力都受到另一方的限制。
二、当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体系
(一)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结构
1、议会制与总统制
议会制:实行议会制的国家,立法机构即议会的议员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行政机构的负责人即首相或总理由议会选举产生,由于议会的多数党总是选举本党领袖为行政首脑,所以,哪一个政党在议会选举中获胜,哪个政党的领袖自然就成为行政首脑即首相或总理。总统制:
总统制典型代表是美国。总统制的主要特征是:
第一,作为行政首脑的总统和立法机构即国会的议员都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总统无权解散议会,议会也无权罢免总统。第二,行政和立法的身份互不干涉,内阁成员和其他行政官员不得同时兼任国会议员。
第三,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具有实实在在的重大权力。他任命国家所有高级官员和组织政府;他负责制定国家的日常政策;他是国家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他还有立法否决权、外交事务决策权、等等。
第四,立法、行政、司法三个部门在人员和职权上明确分离,同时三个部门的权力又存在某种混合,以使三个部门互相制约。
2、单一制和联邦制
(1)单一制:按单一制形式组成的国家政治结构,全国只有一个立法机关和中央政府,有统一的宪法。联邦制:联邦制国家由若干地位平等的政治实体组成,这些政治实体称为州、邦或共和国。
(二)当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运作体系
1、政党制度
政党制度是构成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部分。在资本主义国家,政党作为社会政治生活的枢纽,联接着政治制度中的各个部分,渗透于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说,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往往被称为政党政治。
政党政治在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下具有双重功能。其一,通过为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提供政治候选人,使党的精英人物进入国家权力系统,参与国家政治的决定过程和权力行使过程。其二,通过聚集党的参加者或党的支持者,争取选民基础,从而对国家政治生活产生影响。25 以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党为例:
(1)党的领袖同时又是国家首脑的候选人的特殊地位,使政党领袖在党内居于实权要位。(2)党的组织松散,党内生活不规范。(3)以选区设置基层组织,基层领导一部分是兼职的,选举时主持本党在本选区的选举,选举结束后便另择他职。(4)党员队伍不稳定,随着大选周期,呈现明显的阶段性扩大与缩小。许多选民往往只在大选投票时宣布是某党成员,不必履行什么入党手续。26 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都实行多党制。(1)一党居先制。(2)两党制。
(3)两个半党制。
(4)多党制
2、选举制度
3、文官制度
资本主义国家的文职官员,一般指政府行政管理人员。
资本主义国家的文职人员一般采取公开考试择优录用的方式。第一,“非政治”的中立原则。第二,影响决策和决策执行。第一,监督制约大臣。28
4、司法制度
司法机构有维护宪法尊严和监督政府行为的重要功能,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正常运转起着保障作用。一般由法院和检察机关构成,其中法院系统是司法机构的核心部分。一般都有一个全国统一的司法系统,例如英国、法国和日本等;联邦制结构,法院的组织结构相对比较复杂,一般存在着两个相对独立的司法系统,即联邦法院系统和州法院系统,例如美国。根据审判级别的不同,法院系统一般由基层法院(初审法院或地方法院)、上诉法院和最高法院(终审法院)组成;此外,还设有一些行政特殊管辖权的专门法院,如军事法院、宗教法院、少年法院、索偿法院、关税法院、关税与专利权法院等 29 法院在法院系统居于核心地位。对法官的独立地柆给予宪法和制度上的规定。美国联邦法官由总统任命,并由参议院批准;法官一旦被任命,便终身任职。除美国外,还有许多西方国家都实行法官终身制,或是不可更换制,即法官任职期间,(除因品行不好遭弹劾),不得被免职、撤职,或令其提前退休。为了保证法官的独立公正,西方各国还普遍规定法官不能兼任行政职务,不能兼任议员,不能参加党派事从事政治活动,同时还规定法官不能兼任营利性的职务。为了“以俸养廉”,各国对法官普遍实行高薪制,大法官的薪金基本上与国家首脑相同,此外,还有优厚的退休金和其他物质待遇。司法审查制。30
5、利益集团
利益集团也可称“压力集团”。它的目标是通过对政治过程施加压力来实现本集团的共同利益。
经济利益集团包括企业集团、专业集团、劳工集团和农业集团;有些利益集团是按宗教、社会或政治利益组织起来的;还有些利益集团是具有相同政治观点的人们所组成的。
利益集团向国权力施加压力和影响的方式是游说。真正的政府决策是在说客、官员和国会委员即所谓“铁三角”之间做出的。① 罢工和示威也是利益集团施加压力的重要方法,特别是对工会来说,捐款是利益集团常常使用的方法。由于金钱流入政治角逐场所,利益集团制度明显地有利于那些有充足金钱进行活动的利益集团。31
三、当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评析
当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形成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在摧毁封建制度的斗争中举起自由、平等、民主的大旗,提出“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社会契约”、“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理论,当资产阶级终于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之后,便依据这些理论,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32 基本内涵有比较完备的宪法和法律制度,确认法治原则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实行议会制、普选制和任期制;实行两党制或多党制;强调言论、出版、集合、结社的自由等广泛的公民权;广泛的公民政治参与等等。
不可否认,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它彻底否定了君权神授、朕即国家、等级授权制、以人治国、以言代法、世袭制、终身制等封建专制政治传统,第一次以完备的制度形态将民主化、法制化纳入人类政治发展的轨道,为人类追求更高级的社会政治形态,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理想开辟了道路。33 当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适合于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当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就其实质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它体现的是资产阶级经济、政治要求,维护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恩格斯曾经深刻地指出:“现代国家,不管它的形式如何,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的机器,资本家的国家,理想的总资本家。” 34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代新的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已很少使用国家机器赤裸裸地以暴力镇压被统治阶级,国家的对内阶级统治职能已越来越趋于缓和与隐蔽。例如: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和各项法律虽然从本质上说仍然是为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但是在表面上,各阶级、各党派、各集团的行为,都被纳入了法制的轨道。不管对什么人,法律似乎都一视同仁,直至国家最高首脑如违反法律均会受到弹劾甚至被审判,这就使人们容易产生资产阶级国家是代表全社会利益的感觉。又如: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制度日趋完善,公民普遍而频繁地投票,选举国家权力机构中的各种公职官员,加之党派政治的发展,各种利益集团的活动,加深了对国家权力的影响,这一切,都使当代资本主义政治蒙上了超阶级的面纱。对当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这种新特点,我们就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既不能对它发生的变化熟视无睹,又不能因此而忽视了对其阶级实质的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身所具有的两面性,要求我们以辩证的态来看待它。35 第一,我们既要看到资产阶级的民主有其虚伪的一面,又要看到它具有实在性的一面。第二,我们既要看到当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阶级性的一面,又要看到其社会性的一面。
第三,我们既要从本质的层面上看到当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区别,又要从操作层面上看到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对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借鉴意义。
第四,我们既要看到当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具有的现实合理性,又要看到它会被更高级的社会政治制度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正在向其政治制度提出日益严峻的挑战,诸如经济危机、两极分化、种族冲突、宗教矛盾、社会心理衰落及各种社会矛盾的不断产生并且日益积累,这一切实际上都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弊端密切相关。近年来的美国大选,投票率甚至达不到50%,美国的政治家也认为这对于标榜高度民主的美国来说,实在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民主无限扩张带来的另一个后果是在投票中非理性因素的支配性影响。37 第四章 当代资本主义文化
当代资本主义文化体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教育、科学、文学、艺术以及社会思潮等各个方面。认知上的理性主义和价值观上的自由主义是近代西方文化的主 要特征,其各领域和各层面与资本主义
体制构成了各自不同的关系。资本主义文化的核心内容即价值观念和政治思想,虽然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反映和理论概括,但相对于封建主义而言即是一种进步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38
一、自由主义的价值观
价值观反映一定主体的利益、需要、心理和行为取向,是人们用以衡量事物的价值、评判事物的好坏并且决定对其态度的内心标尺。对于个人来说,它是内心深处最重要的信念、信仰和理想的总和;对于国家、社会而言,是意识形态的实质和核心内容。39
(一)自由主义价值起源
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是个人主义,它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相伴而生。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也充满了他们个人主义价值观的色彩,尽管这个口号并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40
(二)自由主义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资本主义包含着一系列基本要素。它必须有市场经济;其法律体系必须保护私有财产和契约的不可侵犯性;商品和服务的价值不能取决于诸如“公平价格”等外在观念,其价值取决于别人愿意为之付出多少;财产应该是可转让的;工资必须以货币支付;企业家创业以及技术应受到鼓励。
对这些要素的理论概括就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统治阶级的价值的主要内容:
一是个人主义观念。个人主义是:人基本是自私自利和竞争的,总是在奋斗以使自己超过周围的人。但这种自私自利在社会上应该表现为个人的独立性、创造性、负责精神和个人尊严以及不损害他人。
二是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这种观念认为,人类具有积累、享用和转让财产的自然权力。
三是市场机制观念。在西方人眼里,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四是有限政府观念。在这种观念看来,人们组成共同体以及接受政府的主要目的是保障他们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41 统治阶级的这些价值观,在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生活层面上表现为强烈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倾向。一方面,西方人多讲求实际,勤奋务实在,富有效率,列宁对此也有过很高的评价。
另一方面,则体现了金钱至上的价值取向。即金钱是成功的尺度和象征。本杰明·富兰克林很早就把资本主义精神概括为:它善于从牛身上刮油,善于从人身上刮钱。因此,正如有的美国学者所说,自由主义维护了私人企业决策的合法地位,鼓励了大规模的消费,瓦解了“左派”和共产主义运动,这就是自由主义价值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功能。42
(三)自由主义价值观的维护与推广
西方国家宣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且存在着价值观念多鼓乐队经的状况,但这并不能否认资产阶级思想占支配地位的事实。
从国家和政府的行为看,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阶级把培养和灌输自由主义价值观作为自己实现阶级统治的重要途径。在许多美国学者的眼里,自由主义就是美国的意识形态,就是美国的整个历史,美国就体现着一种自由主义文明。标榜言论自由、信仰自由、价值观多元化,但是美国并不公开提倡和规定公民必须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也不在学校中开设道德课程。这不等于说统治阶级不注重本阶级价值观念的培养。
一旦发现统治阶级处于衰败和守势时,通常会对价值观念问题忧心仲仲,会通过各种社会化的机构自觉地传授和加强价值观念的培养,学校、教会和大众传媒不断地向美国人民灌输自由主义信条。尤其在青少年中,美国政府更是下了很大功夫,通过各种手段使青少年成为献身西方民主制度和民主理想的公民。为了达到此目的,美国将国旗、宪法、权利法案、自由女神像和忠诚宣誓作为旨在形成团结的标志,并向公民灌输美国的“全球意识”。
其形式也多种多样:通过学校班会活动和历史课程等正规教育来完成;利用国家所规定的节假日庆祝活动、游行、节目表演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美国不开设道德教育课,但为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观培养,强调道德教育的内容寓于学校生活和各科教学中。为此,他们强调要培训教师,帮助教师在教材中挖掘道德因素,掌握道德教育方法,同时还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美国的思想文化建设体现了教育学家杜威“教育即生活”的思想,使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在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体现现来,规范和影响人们的行为。美国的这些做法,表明资本主义的国家机器在文化建设和价值观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44
二、文化领域的新问题
即使物质上非常富有的西方国家,也产生了精神上的相对贫乏状况。这些问题突出地体现在人的塑造和价值观的追求上。45
(一)教育的世界性危机
以下素质,高度的普通文化水平,独立决策能力,再学习和获取新知识的准备程度,善于在集体里工作和交际的能力。教育危机。功能性文盲,美国已达2200万人,西德200万人,法国300万人,其特点是修完普通学校的学业,却看不懂简单的说明书,不会填表,讲不清电视中信息的意义,不会算日常生活中的简单账目。46
(二)道德的失范与精神的空虚
原有的生活方式改变了,社会道德监督的传统形式遭到了破坏,人们失去行为规范,无所适从。在这种情况下,人很容易被“物化”。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他的就职演说中曾这样说过:“我们发觉我们自己在物质方面很富裕,但在精神方面却很贫乏;非常精确地到达了月球,但在地球上却陷入了一片可怕的混乱中。„„我们四分五裂,缺乏一致性。我们看到周围都是空虚的生活,缺乏充实的内容。” 47 就道德建设而言,通观国际社会,道德教育的做法基本上有两种:
一是开设独立的道德课程。这方面的内容有宗教教育,修身、公民教育。
二是不开设独立的道德课,而是通过以社会科学的全部学科和课外活动进行道德教育,把德育寓于学校的全部教育中。48
(三)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的冲突
主要表现为,其生活目的不是为取得成就,而求得个人的发展;其手段不是勤奋工作和个人奋斗,而是着重物质欲望和满足眼前要求;克制和纪委逐渐为自由表达所代替;乐观的实用主义变成略带悲观的虚无主义;对传统、习俗、权威、秩序,凡是有异议就提出批评和抗议。49
(四)“第三条道路”思潮的兴起
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在对待国家问题上的态度使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分为左右两翼。右翼认为,国家因素深入经济领域的直接后果是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核心内容--------个人主义的破坏,因而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破坏性。左翼的观点是,国家必须更加深入地干预经济生活,以提供更加充分的就业和福利。二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以前,在西方发达国家基本是左翼资产阶级意识形成一统天下。现阶段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主要表现为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思潮虽都有自己主张但差别日益缩小,改良主义仍旧占主导地位。50 在这些思潮中,以英国首相布莱尔、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所倡导的、在20世纪90年代崛起的“第三条道路”最为引人注目。它是当代资本主义在冷战结束,欧美等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应对经济全球化浪潮而进行的一种发展模式的探索。这种思潮以其居中的政治取向,迎合了选民对左、右两翼之争的厌倦心态。51
(五)非主流文化的抗争
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和其他形形色色的“反文化”现象。西方马克思主义派别众多,但基本上可划分两大类:即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它们都致力于揭露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批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种种局限,主张重新考察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引发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新的解释。除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外,与马克思主义有这样那样渊源的其他社会主义流派,在当代了有了新的发展,如欧洲共产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以及女权运动等等,在西方都有不俗的表现。
所谓“反文化”是指20世纪中叶以后在西方社会出现的种种对主流文化的反叛和背离现象。在美国,被称为“垮掉的一代”青少年逐渐演变成“嬉皮士”运动。52
三、当代资本主义文化发展的新动向
(一)文化的全球化趋势
(二)西方文化攻势的加强
西方文化向发展中国家输入的主要形式和途径有两条:一是通过社会学家所说的“比照集团行为”来实现的,这个集团的成员都是西方化的权贵,已经抛弃了自己社会的生活习惯,而那些社会地位比他们低的又醉心于向上爬的人便开始模仿他们。发展中国家的广告经常选择富裕的、西方化的权贵作为“比照集团”,甚至連政府的宣传活动也采用这样的方法。相反,本土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却成了被嘲讽的对象。二是电影电视的作用。西方摄制的影视节目渗透到发展中国家的每一个角落。发展中国家由于文化欠发达,一旦开播娱乐节目而不仅是宣传教育节目,几乎无一例外被迫采用大量的西方影视片来充实自己的节目单。而西方可以用微不足道的成本大量复制录像带,通过大规模经营,出售“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价格要比发展中国家自己编排的节目便宜的多。在这些节目中,露骨地充斥着消费至上的西方生活方式。这种文化的渗透,得到了政府的直接领导,许多以“自由主义自誉”的知识分子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了西方在世界建立“文化霸权”“意识形态雇佣军”。53
(三)非“西方”国家的文化探索
在新加坡,长期的精神文明建设孕育出独特的、带有东方文化色彩的“共同价值观”。它的主要内容是:“国家至上,社会为先”,这是共同价值观的核心。“家庭为根,社会为本”“社会关怀,尊重个人”“协商共识,避免冲突”“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在日本,思想文化建设的独到之处是将其渗透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中心内容是以人为中心,着眼于人的管理,注重企业成员共同价值的培养。如丰田汽车公司有句名言:“既要造车,又要造人”。松下幸之助认为,造物之前必先造人。“造人”的首要任务是企业精神的教育。
许多发展中国家也从本国的国情出发,以本国价值观念的精华为基础,探寻文化的发展道路和模式。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从而对人类社会的文明做出了新的贡献。54
四、当代资本主义文化的历史地位
资本主义文化,在剔除其资产阶级的属性以后,剩下的就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也将和资本主义时代创造的生产力一样,成为未来社会主义新社会诞生的历史条件。
第五章 当代资本主义科技
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出现飞跃,是科学革命;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手段或方法出现飞跃,是技术革命。科技革命是科技发展进程中质的飞跃,是科技的大发展或突破性发展,这种革命常会引起全社会整个物质资料生产体系的变革,即产业革命。
一、科技发展的基本态势
当代资本主义科技,其发展速度之快、涉及领域之广、问世成果之多,前所未有,从整体上看,呈现大发展的态势。
(一)科技呈现大发展态势
(1)1945_1955年,原子能技术革命。
(2)1955_1965年,航空航天科学技术革命。(3)1965_1975年,分子生物学的科学技术革命。(4)1975_1985年,微电脑科学技术革命。(5)1985年至今,信息传播革命。57
(二)科技两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一极是科技发达的美欧
一极是科技落后的广大亚非拉国家
二、科技发展的主要原因
(一)20世纪初物理学理论的重大突破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打破了经典力学的一些基本观念,揭示了时间、空间、物质和运动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微观世界中波动性和粒子性、连续性和间断性、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从原来的宏观层次深入到微观和宇观层次,为20世纪自然科学的突破性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59
(二)第二世界大战的作用和影响
(三)两大阵营对立和美苏争霸的刺激
(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五)资本主义激烈的市场竞争是失去科技发展的重要动力
(六)二战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居民消费膨胀的推动 60
三、科技发展的社会影响
(一)科技发展极大的推动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科技革命使生产力要素和结构优化。科技革命促进了生产社会化的发展。科技革命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61
(二)科技发展引起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
1、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更为多样化
2、在国民收入中再分配的比例加大
3、工人与资本家形成一定的利益共同体关系,劳资冲突减少。
4、普遍建立了宏观经济调节机制,把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结合起来
5、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加强了国际协调与合作,不再以战争来解决国际争端。62
(三)科技发展促使资本主义上层建筑发生了变化
1、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2、国家的社会职能增强
3、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强化 63
(四)科技发展改变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生活方式 一是自由化的生活 二是网络化的生活 三是发展型的生活 64 第六章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
一、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变化的背景
(一)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由工业社会发展到信息社会
(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完成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新的跨越
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拥有的劳动力资源、固定资产和其他资源在产业之间的配置。
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所占比重超过50%以上时,表明工业革命任务已基本完成。
1956年,在美国社会的劳动结构中,第一次出现白领工人超过蓝领工人而占52﹒2%,到了80年代美国蓝领工人比重下降到30%,90年代下降到5%以下。65
(三)当代资本主义国家自我调节的能力增强,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和完备的管理制度和体制
从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30年代,英国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宣扬的“市场自发论”和“市场万能论”一直占据统治地位。那时资本主义国家处于“守夜人”的位置。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导致的1929_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使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成为西方世界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学说。二战前,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尚未完全到位,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宏观调控机制,国家的经济职能大大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具有经常性、长期性和稳定性的因素,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确定为就业充分,价格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为了实现上述宏观调控目标,西方各国政府通过建立国有企业、利用财政手段,利用货币信用政策和国家制定社会发展计划从而使资本主义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缓和了阶级矛盾,使社会贫富悬殊有所缩小,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建立个人累进所得税和遗产税制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处理公平与效率的经济杠杆。66
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 阶级结构的变化
(一)资产阶级的变化
1、关于资产阶级的概念:资产阶级主要是指占有生产资料,靠无偿占有剩余价值和奴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者所构成;资本家是人格化的资本,资本的本能就是增殖自身;资本家阶级是剥削阶级。(1)资本家占有社会生产资料的形式变了。(2)资本家在社会劳动组织中的作用变了。(3)资本家占有剩余价值的方式变了。67
2、关于资产阶级的构成
在工业革命时期,资产阶级的构成相对单一,主要由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等组成。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经理资本家大量产生,使其成为资产阶级中的特殊部分。资产阶级内部出现了新的集团和阶层,从而使西方国家资产阶级构成复杂化,这是资产阶级构成的明显变化。(1)垄断资本集团。垄断资本集团主要是由金融寡头和大企业资本家构成。不到人口的1%。(2)精英阶层。拥有最高行政权力、政治权力和资产阶级政党的上层人物是资本主义国家领导阶层的代表。5%的公务员。(3)经理阶层。经理阶层主要是指担任总经理、董事、经理、经纪人和代理人这种类型的高级管理人员。68
(二)工人阶级的变化
1、关于工人阶级的概念:工人阶级仍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阶级,是直接创造财富的阶级,是与资产阶级对立的阶级。包括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没有生产资料;二是出卖劳动力。(1)工人阶级的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生活水平提高。(2)物质生产部门的工人在减少,非物质部门的工人在增加。
2、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的构成:(1)体力工人(2)技术工人(3)工程师和技术员(4)普通职员和低级行政管理人员。
(三)中间阶层的变化
1、关于中间阶层的概念:中间阶层是指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处于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社会集团,他们不拥有传统意义上的资本、财产,却以股票等形式占有少量生产资料,以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剩余价值的生产,以付出自己劳动而获取较丰厚的收入。
2、中间阶层的构成:(1)小农场主。(2)小企业主。(3)自由职业者。(4)中级管理者。70
三、当代资本主义社会 阶级结构变化的趋势
(一)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已初步成型,并呈现出若干新特点
当代西方学者在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变化过程中,提出了中产阶级是依据新的阶级划分标准。(1)多元化标准。(2)权力标准。(3)职业标准
从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构成的分析看,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仍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最基本的阶级,中间阶层仅仅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兴起的第三种社会力量,而这个阶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与以上两在阶级共同形成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阶级结构。
(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已从尖锐走向缓和 71 第七章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
一、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最早可以追溯到,互助行为 慈善事业
(一)以英国颁布并实施济贫法为代表的时期 1601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颁布了<济贫法> 英国政府于1834年颁布了新的《济贫法》。其主要原则是:政府承担保障公民生存的义务,认为救济不是消极的行动,而是一项积极的福利举措,由经过专门训练的社会工作人员从事这类工作。新《济贫法》对于领取救济金的人规定了3个条件:一是丧失个人尊严,接受救济者被认为是不体面的;二是丧失个人自由,必须禁闭在习艺所内,不能外出;三是丧失政治自由,接受救济者取消其选举权。
(一)以德国建立疾病、工伤和老年保险制度为代表的时期
(二)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1935_1945年)社会保障法案的建立
(三)二战后西欧社会保障制度的重建
1942年底,这个计划以《社会保险和有关福利》问题为题发表,提出 在战胜德国法西斯以后,英国将建立一套“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
(四)主要观点是:主张享受社会保障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受保者应按统一标准领取津贴和救济;发放的津贴或救济应足以维持正常生活而不需要其他资助;享受救济或津贴的时间以需要为准,不受其他限制;保障的范围包括生活需要的各个方面。报告还提出了社会保险的六项原则;全面和普遍的原则;实行统一补贴标准的原则;实行统一保险费的原则;补助金必须充分的原则;管理责任统一的原则;区别对待的原则。
(五)20世纪下半叶社会保障制度进入改革时期 73
二、当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
一是“投保资助”型社会保障模式。二是“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三是“储蓄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
(一)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一是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的主要项目有(1)养老保险。(2)失业保险。(3)医疗保险(4)工伤保险。二是社会福利。
英国实行普遍的津贴制度,对子女年龄在16岁以下的家庭发放家庭津贴,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者发放严重残疾津贴,凡是年满80岁而无资格领取养老金者可以享受老人年金和高龄老人津贴。三是社会救济
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国家统一管理。第二,保障项目齐全。第三,社会保障开支庞大,社会负担沉重。
(二)美国的社会 保障制度
美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保险和福利补助两个部分。(1)老年、遗属和残废保险。老年保险的受保对象,是从事有收益工作的劳动者,包括独立劳动者。遗属保险是从1939年开始推行的。残废保险。(2)医疗保险。(3)失业保险。(4)工伤保险。(5)福利补助。
(三)瑞典的社会 保障制度
按照普遍性和统一性的原则,所有公民都有权获得基本生活保障,并由国家承担多种风险。保障内容除生育、疾病、伤残、失业、养老外,还有儿童、遗属、单亲家庭、住房、教育和培训津贴。除现金津贴外,还提供医疗、护理等项服务。(1)养老保险。基本养老金。附加年金。(2)医疗保险。(3)失业保险。(4)工伤保险。(5)社会救济。(6)社会福利。(7)住户补贴。77
(四)新加坡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一,中央公积金的筹集。第二,中央公积金的使用。(1)养老保险。(2)医疗保险。(3)住房保障。第三,公积金的投资和管理。78
三、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第一,社会保障负担越来越重。
第二,过高水平的社会保障,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第三,过高的社会福利待遇,造成了一部分人对社会保障的过度依赖。第四,社会保障管理效率低下,遭到社会的普遍批评。第五,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落后于社会保障对象的变化。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从多方面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改革。采取的主要措施有:第一,增收。第二,节支。第三,改革。第四,私营化。第五,部分基金制。第八章 当代资本主义国际关系 一、二战以后国实际关系的演变与特点
——军事上两大集团强烈对抗。——经济上两大市场平行发展。——地域上两大阵营两分天下。
——结构上两个超级大国以自我为中心。
——二战以后国际关系和两极格局的实质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世界的争夺。
二、冷战后国际关系 的变化与调整
第一阶段,从工作出发1990年起至于993年末。随着冷战的结束,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各大国也初步提出了自已对世界新格局的构想,并开始付诸实施。美国的单极世界战略。
欧共体恢复世界中心地位战略。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战略。俄罗斯的追随战略。
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第二阶段,从1993年到20世纪末。调整美国与世界其他四大力量的关系,更加注重合作,并努力提高美国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欧盟也于1993年底开始调整其战略构想,将原来确立的恢复昔日欧洲“世界的中心”地位这一宏大目标,调整为欧洲仅作为多极世界中的一极。既重视西方又面向东方的“双头鹰”政策。
日本在这一阶段仍把日美关系看作日本外交的基石,建立了日美安全联盟,企图借助美国跻身于世界政治舞台,扮演“政治大国”的角色。
第九章 当代资本主义 世界体系 一、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一)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的历史过程
(二)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的主要条件
1、国际分工。
2、国际商品交换。
3、国际货币体系。
4、世界市场。
二、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特点与性质
(一)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通过资本国际流动维系的经济网络
(二)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以国家经济集团为行为主体、私人垄断组织积极参与的体系。
1、国家经济集团。
2、跨国公司。
(一)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有各种国际经济组织干预和调节的体系。
1、联合国。
2、世界贸易组织(WTO)。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4、世界银行(WB)。
5、七国集团首脑会议(G7、G20)
(四)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个不平等、不平衡的层级结构。
1、不平衡的层级结构。
2、不平等的利益关系。
3、财富占有的两极分化。
4、不平衡的发展状况。
5、矛盾重重的体系。
三、经济全球化与世界体系的发展趋势
(一)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和特点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资本、技术和服务等以市场为中介的跨国流通和扩散的趋势和过程。
(二)经济全球化的双重性
有利于促进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但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者是西方发达国家,正是西方发达国家制定了经济全球化的基本游戏规则,并且始终控制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从全球源源不断地获得利益。经济全球化对西方发达国家来说是一本万利,当然,也对他们提出来了种种挑战,如恐怖活动全球化、资源危机全球化、民族宗教矛盾全球化、疾病全球化等。
(三)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第十章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模式
一、发达国家不同类型的模式
(一)“盎格鲁一撒克逊”模式 “新美国模式”,它是指20世纪80年代里根总统和撒切尔夫人发动新保守主义革命后发展起来的经济模式。其经济思想的奠基者是由米尔顿弗里德曼领衔的供应学派理论家,他们的基本原则是:减轻税收负担、严格控制货币、放松管制和实行私有化。这一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在思想渊源上,它崇尚个人主义和充分的竞争;在资源配置上,主张所有资源都要通过市场进行配置,认为市场机制对经济的充分调节始终是经济发展的动因;在决策机制上,以企业分散决策为主要形式,政府决策被限定在最小范围,但在农业上可有作为;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实行董事会制和股东制,认为股票和证券市场的波动对经济发展有直接影响。“盎格鲁一撒克逊”模式在经济上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越性:
1、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2、资本社会化程度迅速扩大。
适合基础研究和专利创新,特别是在生物学、计算机编程和休闲产业等领域
首先,美国人拥有无与伦比的财富,即经济的、金融的和技术的遗产。其次,美国的自然资源是世界上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再次,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最优秀的工程师和最杰出的学生,都纷纷来到美国工作,这些“流脑”使得美国在技术资源方面拥有相当大的比较优势。
最后,就是它那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货币特权优势。缺陷: 首先是扩大了贫富差别,在越来越富的富人的对面,是越来越穷的穷人。其次是造成了前所未有的赤字。
再次,这种模式造就了令人目眩的金融泡沫或者说金融资本主义。
(二)“莱茵模式”
德日模式被称为“莱茵模式”,也被称为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它包含着两个基本原则:一是经济的活力应该是建立在市场的基础上,市场应该享有最大的运转自由,这种运转自由首先表现在物价和工资方面;二是市场运行不能独自支配整个社会生活。它应该首先受到社会需要的平衡和制约,而国家则在其中起保障作用。社会市场经济的目标或者说它的内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竞争环境平等。
2、公平。
3、安全。
4、进步。
(三)福利国典型:瑞典模式
首先,民主社会主义的基础是“自由、平等、团结、民主和劳动”。其次,民主社会主义主张以较温和的方式,通过不断调整和完善其改良主义的政策和主张,逐步实现从资本主义到“民主社会主义”的过渡。再次,主张“经济民主”,也就是改变经济大权集中在私人手中的状况,强调使每个人都能影响生产的方向和分配,实现职工的参与决定权,保证职工对劳动场所和企业施加影响。关于具体政策,概括说来,社民党的主张主要有两点:一是社会福利政策,二是阶级合作政策。瑞典社民党在政治上之所以能够保持长期稳定统治,执行“阶级合作政策”是一个重要原因。
二、发展中国家的道路选择
(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活动与经济管理
(二)发展中国家遇到的困难与推行的改革 首先,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其次,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再次,积极推行经济体制改革。最后,实行对外开放。
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模式选择
所谓拉美发展模式,指智利、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拉美新兴市场国家的发展模式。东亚发展模式,指国际经济学办认定的二战后亚洲“四小龙”经济高速持续增长及其运行方式。关于拉美发展模式的特征:(1)依靠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初级产品出口支持工业化,在保护国内市场的条件下发展工业。(2)国内积累率较低,投资率不高,对外资依赖较重。曾大量借用外债,以提高增长率,一度形成借债型经济。(3)不重视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迄今拉美出口商品中仍有一半以上是初级产品。(4)对外经济关系虽不属于闭关锁国型,但开放度不够。(5)农业资源利用不足。农业二元结构明显;农业现代化与一般农户贫困化并存;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人口城市化过速。(6)分配不均现象突出。(7)拉美是提出地区一体化最早的地区,但有实效的一体化行动不多,直到20世纪90年代地区一体化进程才迅速加快,但区域性的经贸联系不如东亚。
首先,工业化发展战略不同。
其次,从政府干预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上看,东亚实行的是政治集权、经济自由的市场经济体制,因此人们把东亚经济称为政府主导型经济。或称作政府强干预型经济。
而拉美国家在获得独立后,根据资产阶级民主原则建立起了代议制民主政体。因为没有民主的浓厚土壤,使拉美政治生活出现政变频繁的特点,军人经常干预国家的政治。据不完全统计,拉丁美洲国家在独立后的160年间,发生近600次政变。①
再次,在对教育的重视和投资方面,东亚国家和地区之所以能做到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实现收入分配相对均等化,教育的普及以及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第十一章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一、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主要原因
首先,它是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生产力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科技革命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加速器。
其次,它是西方发达国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国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节起了关键作用。
再次,它是当代国际关系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其中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和掠夺是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
首先,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方法,即从一定生产力基础之上的生产关系去确定当代资本主义的性质和发展阶段。其次,对发展阶段的研究必须正确地把握基本经济制度和特征,即要从基本制度层面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再次,对发展阶段的研究还必须从实际出发,经过对二战历史发展过程的研究,对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变化发展的深入探讨,才能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做出符合实际的科学概括。
五、股份制是当代资本主义发展中重要的“新社会因素”
马克思把股份制称之为“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的扬弃。”恩格斯指出实行股份制虽然不是资本矛盾的最终解决,但是却为未来社会的出现指出了线索。
第二篇: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真理性是什么?
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认识史上的三次飞跃?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它是在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实现的。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2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从苏联一国实践到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时机,丰富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3尽管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但是中国、越南等国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并且越来越多国家的有识之士都正在探索以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新路。
三、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何不同?
一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二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化。三是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辨析: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迄今为止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时代发生了变化已经过时,)
这句话是错误的,科学社会主义具有真理性。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于历史的需要,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是指导全人类走向自由解放的真正科学,他是一个开放的科学体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永远不会过时。当代世界变化不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否定,而是对他真理性的进一步证明,人类历史的发展终将完成最后的证明:科学社会主义是颠扑不破的伟大真理:(1)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就是要勇于纠正自己的错误。(2)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就是要突破其中某些时过境迁的个别结论。(3)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就是要在创造性运用过程中不断的丰富这个理论。(4)科学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与时俱进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品质,坚持与发展的统一,不能以理论的久远来作为判定其科学性的依据。(5)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巨大挫折的时候,社会主义在中国却得到了空前的巩固,在资本主义出现新变化的时候,社会主义在中国却赢得了更高的发展速度,在西方势力断言社会主义要灭亡的时候,中国却向全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的无限生机和活力。中国的成功,即是坚持科学社会理论的伟大胜利,又是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胜利。
四、科学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及其历史局限性?
贡献:(1)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揭露和批判,提供了研究资
本主义早期发迹史的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也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的极为珍贵的思想材料。(2)空想社会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思想来源,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包含着趋向历史唯物主义的合理因素和许多精辟的思想论证。(3)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史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想与时俱进的品格。(4)揭示和论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充当时代的先锋,推进资本主义过渡到更新的社会主义时代;是早期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现代无产阶级先驱者思想的理论表现;)
历史局限:(1)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崇拜幸运的偶然性,宣扬
天才论和英雄史观。(2)空想社会主义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因而始终没有找到改变现代社会的物质力量。(3)空想社会主义者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谈论和实践社会主义,他们的设想变成为空话,他们是实践活动也充满幼稚的思想。(4)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基础是理论原性,他们的社会是从到的情感出发的社会主义,缺乏科学性。(5)空想社会主义“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6)空想社会主义有许多消极的成分,如保留奴隶制和努力劳动、殖民地、宗教神秘主义因素、劳动偏见、政治集中主义和最高领导人职务终身制等。
五、共产党宣言主要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哪些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核心思想,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关于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和无产阶级民主专政的理论,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关于多党合作与统一战线的理论,关于国家问题的理论,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关于资本主义全球化发展与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理论,关于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理论。
六、军事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军事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过程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实行粮食贸易垄断制度,禁止私人买卖粮食,实行余粮征集制;2消费品定额分配,取消商品和货币流通;3实行普遍的劳动义务,不劳动着不得食,以迫资本家参加体力劳动,以便更多的人奔赴前线。
新经济政策:用食物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在一定范围内恢复贸易自
由;将雇工在20人以下的小企业退还原主,并对国外资本家实行租借制和租让制;在国营企业恢复计件工资和奖金制;利用外资和技术来加快经济恢复和发展。
启示: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道路,不可能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从一个落后的国家变成一个共产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政策的实施必须依靠具体的现实情况,不能脱离具体的客观现实;对于一个农业大国而言,解决农民的问题才是最重要的问题,若脱离了农民的实际需要,必然会导致危机。
七、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所取得的成就及其特点和弊病是什么?
历史成就:一是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这一时期消灭
了城市工商业资产阶级和农村富农阶级,建立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农庄所有制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增强了工农联盟和各民族人民联盟,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得到了巩固,它同当时动荡不安的国际形势形成鲜明的对照。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巩固,为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保障,在这样短的时间里,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成为强大的工业国。其意义十分重大。二是取得了为国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不紧为人类的和平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使得社会主义苏联的威望空前增长,使得苏联以世界两大强国之一的面目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推动了战后世界名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和世界进步事业的发展。
基本特征:过度集权。经济上:1.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2
长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3否认和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的计划经济。政治上:1过度集权的政治体制;2共产党独掌政权;3党政不分,以党代政;4逆向、一维的权利监督机制;5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文化上:1实行大包大揽的管理体制;2以斯大林的理论观点作为判断是非和衡量一切真理的唯一标准;3把学术争论等同于政治斗争和阶级斗争,以大批判、大斗争的方法来推动学识文化的发展。4以文化艺术的单一性取代其多样性。
严重弊端:1经济上的高度集权和僵化是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
了企业和劳动者的活动,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了人民生活的改善; 2政治上的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造成了许多冤假错案;3思想文化上的高压政策严重影响了文艺创作和理论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理论上的教条主义,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使社会主义优越性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八、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及历史教训?
根本原因:苏联东欧各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长期背离科学社会主
义,先是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等人从左的方向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形成并维护过度集权的体制和和官僚特权集团;后是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等人从右的方面背离科学社会主义,转向搞民主社会主义或自由资本主义,这样左右交混,先左后右,终于把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彻底埋藏了。苏联模式的掘墓人主要是苏联共产党和东欧各国共产党自己培植的官僚特权集团,它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代表先进民主政治的必然趋势,不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因此不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根本利益,结果终于被人民群众抛弃了。
历史教训:要警惕右的,但主要是纠正左的错误:改革必须坚持并
发展科学社会主义:要警惕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九?、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所取得的经验及教训?
教训:社会主义必须不断改革,如果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就把它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体制绝对化,而不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而改革,它就在新历史条件下丧失曾赢得的一切;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任何情况下不得有丝毫动摇,如果因社会主义存在种种弊端和缺陷而根本否定社会主义制度,那就把改革变成了该向,其结果必将葬送社会主义,使整个国家陷入沉重的危机和灾难中;必须对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的战略图谋保持高度警惕。
探索:《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两
篇著作的发表,标志着我国开始破除对苏联模式的迷信,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进行了初步的改革探索与实践。经济上(4点): 1正确处理各个产业部门的关系,由优先发展重工业转向按农、轻、重秩序协调发展;2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强调在中央领导下,适需扩大地方权利,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3在所有制基础上,提出以国家经营为主主体,以个体经营为补充;4是在经济建设重坚持以独立自主、z自力更生为主,以争取外援为辅。政治上(3点):1加强执政党建设,防止和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生活,健全全面集中制;2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承认这会注意社会仍然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大量的是人民内部的矛盾,强调不同性质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3是正确处理与党外人士的关系,提出共产党与民主党派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思想文化上: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艺术问题上要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要百家争鸣。
失误(3个):1政治上阶级斗争扩大,2经济建设中急于求成,急
于过度;3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意识形态化。
十、邓小平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有哪些修正、突破与贡献?
1提出了改革开放这一适应时代潮流的大政策;2提出了我国正处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正确判断;3揭示并概括了社会主义本质;4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的党的基本路线。5.确定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步走”发展战略;6深刻揭示了计划和市场的辩证关系,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目标。7树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切实遵照中国的实际国情建设社会主义。8创造性的提出了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9创造性的提出了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式,实现祖国的最终统一的科学构想。10.面对改革开放的新历史条件,创造性的提出了既要加强党的领导,又要改善党的领导的科学论断,为新时期党如何加强自身建设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党的指导思想;必须全面正确积极地贯彻执行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必须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放在首位;必须坚定不移的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建立和完善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必须建立特殊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大力推动法制建设;必须保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必须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长期的和平环境;必须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改革和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必须坚持和加强、改善党的领导。)
十一、全球化的基本特征?
(1)苏东剧变以后,资本主义全球化主导全球。(2)全球化是指货物和商品与资金的越境流动,经过了跨国化、局部国际化和全球化阶段(3)全球化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但同时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全球化(4)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其原动力是科技革命,主动力是生产力革命(5)全球化同时带来很多负面恶果,如犯罪全球化、污染全球化等。(本质:资本主义全球化主流是把资本主义剥削与压迫制度推广到全球,不少发展中国家认为全球化是实质是西方文明主导的现代化。)
十二、为什么说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没有改变其必然逐步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历史趋势?
(1)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仍然是私有制经济,因此其基本矛盾仍然存在;(2)资本剥削依然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严重;(3)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阶级依然是资本家阶级,(4)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依然发生作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依然频繁爆发,并引起各种社会矛盾(5)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显示了社会主义在全世界最终胜利的客观趋势。
十三、我们当今时代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对当今所处的时代应树立什么样的新观念?
变化:人类社会正面临新科技革命全方位、加速度发展的新时代。我们认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带头掀起的这场科技革命发展不是资本主义朝阳的升起,不是资本主义的起死回生,而是资本主义的回光返照,是资本主义的晚霞。当然这并是不说资本主义会很快死亡,我们应当从这场科技革命中看到共产主义未来的曙光。第一,生产力高度发展是扬弃私有制,消除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创造了条件。阶级的出现和存在是人类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即生产力发展到能够产生一定的剩余产品,但还没有发展到能够消除阶级和实现按需分配的地步,这样就必然会存在阶级和阶级差别,所以新科技革命促进了生产力高度发展,归根结底它是为了消除阶级对立、阶级差别创造了更充足的物质条件。第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要真正实现马克思提出的未来共产主义“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就必须达到像马克思所说的产品极大丰富的社会形态。第三.更进一步看,未来科技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还为人的素质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准备了前提。
观念:人类社会正面临两种制度并存、共处、竞争和斗争的新时代。新的时代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协作、竞争将同步进行,互相作用,我们要善于借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东风,大力推行科教兴国战略,在对外开放中尽快追赶新科技革命的大潮,尽快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以期在科技方面追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将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的发展。
十四、在当今时代科学社会主义主要面临哪两大挑战?
在当今这样的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着两大时代性的挑战:其一是当代资本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挑战,其二是民主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挑战。这两大挑战也是科学社会主义能否获得新发展的重要机遇,只要我们能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纠正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左的观念,又防止转向右的方面,善于采取正确的对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就必定达到新境界,开创新局面。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挑战:当代世界资本主义的新
发展对社会主义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它要求科学社会主义至少在以下三个问题上给予明确的令人信服的回答:第一,为什么被科学社会主义断定为腐朽、垂死的资本主义,还带头掀起以信息化为先导的全方位、加速度大发展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从而使资本主义更加发达?第二,当代发达资本主义是否仍然处于列宁所说的腐朽、垂死的垄断资本主义及帝国主义阶段?或者已经发展到什么样的新阶段?第三,为什么奉行科学社会主义的苏联东欧等十几个国家都竞争不过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发生剧变,并且倒退去发展资本主义?
2.民主社会主义的新发展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挑战:当代世界,民主社
会主义的新发展对社会主义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它要求科学社会主义至少在以下三个问题上给予明确的令人信服的回答:第一,在资本主义社会,为什么民主社会主义的影响越来越超越科学社会主义?第二,应当怎样看待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及走向趋势?第三,苏联东欧各国的共产党为何都社会民主党化并从科学社会主义转向民主社会主义?
十五、如何认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如
何认识社会主义的光明前途?
(1)曲折性:1.道路的曲折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2社会主
义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人类历史上的崭新事业,前进的道路必然会更加曲折。3.人们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规律的认识有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
(2)应该看到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1.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仍然是不可改变的客观规律。2.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3.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振兴的中坚。4.世界共产主义组织在困难中坚持斗争,在调整中继续发展。
第三篇: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如何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
2.如何理解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姓名:
学院:
学号:
年 月
1.如何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
人类进入20世纪,出现一个马克思、恩格斯未曾预料到的社会现象: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空间并存、平时发展。两种制度在相互对立、相互斗争、相互较量、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中度过了20世纪的历史进程。两制并存的新情况,使得世纪历史更为生动,使得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更为错综复杂。面对两种制度相互较量、相互影响的严峻现实,社会主义的决策者和建设事业者理应全面了解资本主义,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深入研究资本主义。这是直接关系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大问题。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深入研究资本主义是成功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回顾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正是基于对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深刻认识和深入研究,马克思写下了鸿篇巨制资本论,得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结论,进而开创并领导了波澜壮阔的科学社会主义运动。
资本主义社会同历史上其他任何一种社会一样,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暂时性的历史阶段。它的产生、发展和灭亡,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辩证运动的必然结果。在资本主义产生至今的几百年间,它经历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今天已经发展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繁荣发展,进入一个生产力迅猛发展,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黄金时期”;相反,社会主义国家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后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与危机,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日益减退。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导致了人们对“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怀疑,使一些人产生了信仰危机。能否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坚定我们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是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新的社会结构的物质基础在资本主义内部进一步成熟,资本主义进一步向社会主义过渡。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在其自身矛盾的推动下,不断进行着自我扬弃,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由于资本自身的扬弃,就使它开始向新的、更高级的社会生产方式过渡。这个过渡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社会化的要求而作的自我调整,这种调整为社会主义提供了完备的物质基础。所有这些因素,虽然没有改变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性质,但确实在一定意义上显示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正如马克思所说:“我把生产的历史趋势归结成这样‘本身内一自然变化的必然性,造成对自身的否定’。它本身已经创造出了一种新的经济制度的冈素,它同时给社会劳动生产力和一切个体生产者的全面发展以极大的推动;实际上已经以一种集体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只能转变为社会所有制。” 恩格斯说:“生产力的国家所有不是冲突的解决,但是它已包含着解决冲突的形式上的手段,解决冲突的线索。”正因为这样,列宁把包含有这些因素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看着是“社会主义的最完备的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的入口,是历史阶梯上的一级,从这一级上升到叫作社会主义的那一级,没有任何中间级”。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现实表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不仅是科学的理论逻辑,也是客观存在的趋势。资本主义在社会主义的压力和影响下,正在发生的深刻的新变化,这本身就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过程的体现,由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为社会主义准备了更加成熟的条件,因而它不是离社会主义更远了,而是更近了。
总之,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一方面进一步增强了它的生成能力,另一方面又给它带来了更多、更强烈的自我否定因素。我们应当客观地、辩证地、正确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坚信资本主义终究要被更高级的社会制度即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
2.如何理解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林毅夫在第27届国际农经大会发表演讲时表示,应对金融危机可采取三方面措施:第一,进行金融部门的改革,主要是加强金融监管;第二,在宏观经济层面采取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总需求,以及加强国家之间经济刺激政策的协调和防范各国的贸易保护;第三,解决贫困和脆弱人口的问题。“从长期看,增加收入是解决贫困人口脆弱性的最有效办法,这主要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实现。此外,还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教育的投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原因,总不在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也正如列宁所说:“不是生产食物更加困难,而是工人群众取得食物更为困难。”这也就是说,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生产社会化生产全球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生产无限扩张与社会有限需求之间的矛盾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演化为自1929年大危机以来最为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2009年6月22日,世界银行发布《2009年全球发展金融》报告称,预计全球经济2009年将下降2.9%,全部发达国家下降4.2%,其中,美国2009年下降3.0%,日本下降6.8%,欧元区下降4.5%。面对危机,西方各国纷纷采取了带有社会主义色彩的干预措施向银行或企业注资实施救助计划甚至将其国有化。2007年9月,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的英国诺森罗克银行遭遇百年来罕见的挤兑风潮。英国央行为此向该银行注资,以帮助其渡过难关。2008年2月,英国政府决定暂时把诺森罗克银行收归国有。“银行国有化”的序幕由此拉开。之后半年多时间里,英国又采用类似方式,将英国第一和第二大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和莱斯银行国有化。
在应对危机中,我国的国有企业发挥了巨大的、中流砥柱的作用。国资委主任李荣融2008年12月25日在全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表示,明年形势严峻,要保持职工队伍的相对稳定,尽力做到不裁员。在全国国资委系统业绩考核与综合工作座谈会上,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强调,各地国资委要引导国有企业在应对金融危机时做到“五个不”,即,资金链条不断裂,经营业绩不萎缩,现有市场不丢失,新的发展机会不错过,发挥主导作用不打折扣,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作出更大贡献。2009年两会期间,来自国企的代表纷纷表示,要进一步发挥国有企业在关键时刻的关键作用。在保增长中勇挑重担,带头优化结构上水平,在履行责任上发挥更大作用。例如,湖北的国有控股企业有120万职工,在2008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情况下,这些企业不仅没有减员,还新拿出20万就业岗位,支持和帮助返乡农民工、大学生就业。再如黑龙江省国资委出资企业的99.3万名职工,无一人因金融危机失业。“国企不是没有问题,但是这些问题比起国企的优势和作用来,不是主流,而且是可以解决的。垄断、腐败的问题,其实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企业也存在,君不见美国的华尔街高管们一边高嘁政府救市,一边照样拿着令人 咋舌的高薪!”
自金融危机以来,以美国经济的衰退为标志,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影响越来越大。危机到来,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我们应该做出积极思考,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许多专家都设法在扩大就业、拉动内需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2008年12月27日,温家宝总理在考察中关村科技园区时指出,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但
更要重视知识和科技的力量,这是应对危机更带根本性和长远意义的措施。强调要用知识和科技战胜危机。
时光流逝,斗转星移。社会主义事业经过高潮低谷,使人们对它的本质、形式、特征和建设它必须坚持的原则,都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上显示着社会主义的生命力,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则在其经济的危机或衰退中证明着社会主义原则的不可抗拒性。
参考文献
[1]胡连生,杨玲.当代资本主义双重发展趋向研究[M].北京市:人民出版社, 2008:1.[2]刘青秀.如何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09(3): 14-16.[3]李慎明.国际金融危机与当代资本主义,低潮中的世界社会主义思潮与理论[M].北京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07:3.[4]张聚昌.应对金融危机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J].行政论坛,2009(5):3.
第四篇: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学习心得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学习心得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内容与知识是我们每一个公民都应了解掌握的。作为一名研究生,肩负着社会发展,民族振兴的重任,我们除了要学习好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把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融洽的结合起来,那就需要我们认真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这门课,从而学以致用,将所学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用于指导我们的实践,才能使我们所擅长的专业技能在社会主义的大舞台上发挥作用,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
从16世纪开始到19世纪40年代的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19世纪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虽然在20世纪前半叶,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并发展到多个国家。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于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我们得到深刻教训,在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我们还需做更深入的探索。在今年11月9日至12日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全面深化改革成为本次会议的主题,因为只有坚持全面改革,才能继续深化改革,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我国正是在共产党的带领下,坚持改革,实现经济发展持续稳定,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
除了了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外,通过这几个月的学习,加深了我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知识的进一步了解:
1、生产社会性和生产资料资本数以私人占有形式直接的矛盾发展必将导致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
2、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无产姐姐是作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出现的;
3、无产阶级必须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夺取政权,并在夺取政权后,彻底打碎旧的国家机器,代之以新的国家机构,建立并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4、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因此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要对整个社会进行改造,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实现由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伟大目标。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地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在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联系最直接也最密切,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
通过上课听老师的讲解以及对相关知识的查找,我了解到新中国在共产党的带领下,坚持走社会主义路线,理论联系实际,在几十年的艰辛路程中不断探索,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五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
首先,“社会主义经济”是指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的一种经济类型,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引,立足于中国是实际,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深圳南巡时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的,也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我国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具有根本的优势,因为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和水平的客观规律,符合中国国情,符合我国人民发展的客观原位和要求。我国经济一手抓市场经济的同时,一手抓宏观调控,而国外许多国家主要是以市场经济为主,宏观调控力度和实施效果都不如我国。改革开放35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8%,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十跃升至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20%,工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实际增长超过10%,城镇化水平上升34.7个百分点。这些成果都与我国的经济制度分不开的,但我国经济体制仍面临以下挑战,如:1.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2.国有企业改革滞后,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没有完全确立起来。3.政府职能定位不准确,存在政府职能定位不清,缺位,越位的现象。4.对外经济管理体制不完善。5.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仍要考虑资源问题,发展经济不能以环境为代价。
其次,政治建设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其核心内容是全体人民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依法享有和行使管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的权利,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如今我国综合实力逐渐提高,也在世界上越来越有话语权,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改善,些都充分体现了我们民主政治的效率,说明我们的民主政治是公平的,正义的,并且也是相当有效率的。而且我国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强的组织和动员能力,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同于西方的政党制度,保持了政权稳定和政策的延续性,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可以使公民有序参与到政治决策中。同时我国的政治制度还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有序的政治环境,具有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但我们的政治优势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我们不仅需要重视保持自己的政治优势,还需要根据新情况新变化,不断提升我们的政治优势,否则政治上的优势也会逐步弱化甚至流失。同时也存在一定不足,我国人口众多,国民素质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大规模搞民主是不行的,这需要一个过程,政治体制改革也是漫长的。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我国文化建设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并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发展理念,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实施文化走出战略,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当前的文化建设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1.不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2.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3.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地位不相称。以上问题的症结主要在于:观念问题,保障问题,投入问题,体制机制问题及人才问题。要建设好文化事业,就要兼顾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如今党在推进社会发展中越来重视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文化是一个社会重要的精神支柱,强调文化的力量,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们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们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进一步解放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先富起来,逐步消灭贫穷,达到共同富裕,在生产发展和社会财富增长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种文化需要。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就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道路。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是对我党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内容有:发展社会事业,优化社会结构,培育社会组织,完善社会机构,健全社会功能。近年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需改进的地方,如法律有点空洞,一些部门地位不正,预案体系不全,职责分工不明,管理不够精细等。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上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岁世界负责的精神。自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来,在创造辉煌的物种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难以承受的资源危机,生态灾难和环境危机,以致发展不能持续,民事不能有效改善,人类生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制约越来越凸显,石油、铁矿石等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快速上升,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有些地区环境污染严重,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没有遏制,生态系统退化。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选择可持续的绿色通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用时也是当前的客观需求。
近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临国际上的激烈竞争,敌对势力的渗透,我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跃升世界第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布增长8.8%、9.9%,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探潜、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第一艘航母“辽宁舰”入列;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夺取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强烈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重大胜利。这些都是与中国共产党所选择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分不开的,尽管我国还面临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部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问题;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也比较突出。但只要我们理论联系实际,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很好的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并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我们的民族一定能战胜一切困难,实现我们心中的中国梦。
第五篇: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形成,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贡献。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体现了我们党坚持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巨大勇气。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转变,是不断对传统理论突破与创新的过程。
关键词:
1992年春天,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形成,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贡献。
众所众知,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多次明确提出,在生产社会化程度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实行的单一社会所有制的社会主义社会里,随着私有制的消灭和公有制的建立,必然使商品货币关系失去了基础而归于消灭,由国家调节的产品生产和分配将代替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理论是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否定,它克服了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产生的无政府状态,为有效地、合理地利用资源配置方式提供了理论依据。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社会化的大生产客观上要求由一个社会中心按照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原则对生产进行统一的协调,通过制定统一的计划来协调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列宁所坚持的仍然是传统的计划经济的观点,他的一个基本思想是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从十月革命胜利后到1918年春天,苏维埃政府先后实行了土地、银行和大企业国有化,借助于国家资本主义的统计和监督机关,对全国的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全面的监督,通过工农业、城乡之间的实物交换,限制市场的作用。其目标是逐渐消灭商品交换、货币流通,最终消灭市场,以保证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制度,建立完全的产品交换制度。随着1918年夏天国内战争的爆发,苏维埃俄国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对工农业实行高度集中领导的基础上,在分配方面也实行了有计划地严格控制。在列宁看来,只有在生产资料国有化的基础上,按照一个总的大计划进行建设,才配称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因为建成社会主义就是建成集中的经济,由中央统一领导的经济。”‘没有一个使千百万人在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中严格遵守统一标准的有计划的国家组织,社会主义就无从设想。”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苏维埃俄国虽然没有完全和最终取消货币,但其作用范围已经相当狭小。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随着新的经济政策的实行,列宁对商品货币关系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列宁决定进一步开放市场,扩大商品货币流通的渠道,从而形成了商品货币关系的新思想。这一思想具体表现为:强调发展商业的重要性。商业是全党必须全力抓住的中心环节,如果抓不住这个环节,就建不成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这样的环节就是在国家的正确调节(引导)下活跃国内商业。在历史事变的链条中,在1921—1922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种过渡形式中,商业正是我们无产阶级国家政权、我们居于领导地位的共产党‘必须全力抓住的环节’。如果我们现在能紧紧‘抓住’这个环节,那么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一定能够掌握整个链条。否则我们就掌握不了整个链条,建不成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尽管列宁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框框的束缚,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利用商品货币关系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主要手段的思想,是列宁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突破。因为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历来把商业、商品货币关系与资本主义联系起来,把商业看成是“最平常、最普通、最庸俗、最微贱”的事业,是与社会主义水火不相容的。但是列宁并没有拘泥于传统理论的束缚,而是从俄国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的思想。因为从经济上看,当时在俄国的各种经济成分中,宗法式的小
农经济占优势。这种经济条件决定了“商业就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 商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农业和手工业、小工业的恢复和发展,同时,农业和手工业、小工业的发展又促进了社会主义大工业的恢复和发展,从而使社会主义制度在小农国家中站稳脚跟,为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打下基础。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总结了几十年来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深刻思考的基础上,邓小平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正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根本问题思考的基础上,邓小平开始反思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问题。早在1979年,邓小平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会副主席兼副总裁弗•吉布尼等谈话时就表达了这种观点,他说:“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里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把这当作方法,不会影响整个社会主义,不会重新回到资本主义。” 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目前形势和任务》的谈话中又指出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缺陷,他说:“我们过去长期搞计划,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没有安排好各种比例关系。农业和工业比例失调,农林牧副渔之间和轻重工业之间比例失调,煤电油运和其他工业比例失调,‘骨头’和‘肉’(就是工业和住宅建设、交通市政建设、商业服务业建设等)比例失调,积累和消费比例失调。” 实行计划经济的初衷是发展生产力,使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避免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经发展的无政府状态。然而,实行计划经济的结果却适得其反,造成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城乡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起来,使邓小平更加认识到,“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什么一谈到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的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1994年春天,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更进一步指出,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等对曾经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商品生产、商品经济作过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是始终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一个根本原因是把计划和市场作为姓“社”姓“资”的标志,把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之间划等号,同时也把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之间划等号。并且把计划经济看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认为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才能实行市场经济,实行市场经济就是实行私有制,就是资本主义。因此,社会主义社会必须排斥市场经济,实行在国家计划支配下的产品经济。这样就把市场经济视为与社会主义是不相容的东西。邓小平关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思想,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和市场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的束缚,彻底打破了长期以来把计划和市场作为姓“社”姓“资”标志的传统观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的实践,尤其是解决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深化。其一,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公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构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因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适应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它的作用不是削弱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相反,而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其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目前,我国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主要有: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社会基金所有制、社区集体所有制、劳动者集体所有制、委托经营、资产经营责任制、社团集体所有制、社区集体所有制、劳动者集体所有制、委托经营、资本经营责任制、社团集体所有制、社团集体所有制、联社集体所有制等等。其三,突破了单纯强调公有制在所有制结构中的量的优势,而主要强调其质的优势。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意味着公有制生产关系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主体,所谓主体,并不是公有制的比重越大越好,更不是要在国民经济中实行全面垄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过程中,我国已经形成了不同所有制经济相互混合的所有制形式。有国有企业相互之间的联合,也有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或与私营企业及外资企业之间的结合,有公有制经济与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组合成的多种形式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因此,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不能简单地把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公私合营企业、股份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等,简单地划为非公有制经济。各种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公有制成分的资本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也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从质的优势来看,国有经济要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应重视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
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丰富了社会主义的实践,使社会主义建设更加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 《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 《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 《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5]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