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研究综述论文[推荐阅读]

时间:2019-10-30 12:45: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研究综述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研究综述论文》。

第一篇: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研究综述论文

一、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如何定位

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这是国内外学术界的共识,但是这一新阶段究竟应叫什么?怎样概括这一新阶段的特征,目前主要有四种观点。

一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观点。

这是主流观点。李琮等人是其代表。他们认为,对于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特别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20世纪90年代的新的转变时期,仍然属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个阶段。

二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观点。

黄素庵、甄炳禧把20世纪90年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称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李景治、向文华等人也持此观点。他们认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国际经济的一体化,资本加速向国际化发展,到90年代则呈现明显的全球化倾向,国家垄断与私人垄断结合在一起向全球拓展,当代资本主义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三是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观点。

法国学者德罗奈持此观点。他认为,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之后,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金融垄断资本是资本对人类社会生产的最高统治,它把生产的社会化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使资本主义实现了历史性进步。

四是社会资本主义的观点。

这是高放的观点。他认为,当代资本主义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社会结构到社会生活,从内部关系到国际关系,社会化的程度都越来越高,范围都越来越广,层次都越来越多,社会主义的因素在逐步增长,所以称之为社会资本主义(即含有社会主义因素的资本主义)比之其他名称更为恰当、更为准确。

二、当代资本主义有哪些新变化

(一)生产力方面的变化

所有论者都认为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这种发展进行了概括。

卫兴华、陆象淦等认为,在经济发展层面上,当代资本主义特别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加速发展,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社会财富也迅猛增长,经济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发展。在产业结构层面上,出现了转向信息化、服务化和高科技化的趋势。第三产业迅速崛起,第一、第二产业的比重则大幅度下降。庞仁芝、周敏凯、陈国新等从生产力要素的新变化论述了生产力的变化。劳动者:劳动力结构变化很大,脑力劳动者比例攀升,素质显着提高;劳动工具:发生革命性变革,由传统的“三机系统”(动力机、工作机、传动机)发展为“四机系统”(增加了电脑控制机);劳动对象:人工合成材料的问世,新资源的开发利用,尤其是信息资源这一非物质资源的广泛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劳动对象的物质范围。此外,作为生产力重要组成部分的生产管理,由于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控制论、系统工程等的运用,而获得了新的手段和工具。

(二)生产关系方面的变化

毅飞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关系方面的一系列调整:在所有制关系上,出现了所谓资本社会化的趋势,建立和发展一定比重的国有经济,企业股权分散化。在劳资关系上,采取包括允许部分工人参加企业管理等多种形式,改善劳资关系,缓和阶级矛盾。在分配关系上,许多发达国家对收入分配政策进行了某些调整,实行社会福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求是》课题组则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政府对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进行干预;推行雇员持股计划;实行福利政策;用税收调节收入再分配。庞仁芝认为,生产关系的变化,首先表现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发展资本主义国有企业;国家干预、管理和调节经济生活各个方面。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表现出很多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卫兴华、陆象淦认为,在资本的国际化层面上,拓展了国际贸易空间,生产经营和资本流动国际化。常欣欣认为,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全面展开,资本的增殖与周转在全球范围进行,形成了资本的国际循环,使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三)上层建筑方面的变化

许志功、姜鲁鸣、庞仁芝等认为,上层建筑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实现了政治制度与法制的有效结合;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的职能增强;资产阶级的民主形式进一步扩大,公民权利的内涵与外延又有新的拓展;意识形态中左翼与右翼的分歧逐渐减弱,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更加鲜明。这表明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建立起比较成熟的政治制度和法制制度。常欣欣认为,资本主义政治统治形式还有两点变化:对国家权力机构的监督和制约的内外因素大大加强;国家权力的重心由议会向政府转移。

(四)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1、当代资产阶级的变化。张仲秋、李会欣认为,当代资产阶级一是内部结构的变化,在家族资本家继续存在的情况下,经理资本家人数增加、作用上升;二是家族资本家对企业控制方式的变化,逐渐由直接控制过渡到间接控制。罗文东还认为,跨国资本家阶级开始形成。

2、当代无产阶级的变化。张仲秋认为,变化主要表现在:工人绝对数量增加迅速,素质提高;第三产业工人已占主体地位;白领工人超过蓝领工人。庞仁芝认为,工人阶级构成日趋复杂化、多层次化;工资收入增加,生活明显改善;劳动时间缩短;不少人成为股票的拥有者;劳动者通过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服务等途径获得帮助。

3、中间阶级。林德山指出,不拥有或较少拥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但却拥有对工人劳动的支配权和对生产资料的日常控制权的人,即中间阶级,他们在收入水平、消费模式、社会态度和意识形态方面,都不同于工人阶级。罗文东认为,中间阶级出现新的分化,分为“中间偏下”和“中间偏上”两部分人,中间阶级的人数大幅度减少。

4、阶级关系的变化。张仲秋认为,因为阶层的、阶级的、利益集团的、民族的和种族的、激进的和保守的等各种社会矛盾的纠缠,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为各种社会利益矛盾冲突所淡化。陆象淦认为,西方发达国家推行改良主义措施,实施有利于限制贫富差距扩大的税收政策和社会再分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卫兴华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有了提高。

三、如何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进行的自我调节、改善和改良,虽然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在这方面观点没有大的分歧,但是论述侧重点有所不同。

(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论

张峰认为,只有把当代资本主义的这些新变化看作是合规律性的现象,而不是看作偶然的现象,才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态度。常欣欣、姜鲁鸣认为,要辩证地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既要看到它发生深刻变化的一面,又要看到它没有变化的一面:资本主义私有制,工人阶级的雇佣地位,资本与劳动的对立,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及其派生出来的三种矛盾,经济危机及其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等等。资本主义进行自我调整的最后限度,就是不能改变资本主义的根本制度。肖枫提出,要全面认识资本主义,还必须研究整个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发达资本主义只是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当中的一部分,世界上还有一类资本主义,这就是发展中国家的资本主义。

(二)关于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研究者由于分析的视角和侧重点不同,强调的方面不同,大致上可分为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现代科技革命推动论。陶承德、陈国新、曹文振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他们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的种种变化归根结底是由于当代新科技革命引起的生产力飞跃所致。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现代资本主义去调整生产关系和社会矛盾。全球垄断资本主义是二战后新科技革命使生产力高度发达、高度社会化和资本高度国际化的必然产物。第二种观点可以概括为国家干预和自我调节论。徐崇温认为,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的众多变化中,国家对于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在相当程度上推动并决定着其他变化的性质。肖枫认为,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首先是加强“国家干预”,对资本主义延缓衰老起了关键性作用。其次,通过“体制改革”缓解了“制度危机”;通过反对垄断,鼓励和保护自由竞争,使科技和社会生产力仍能获得较快发展。卫兴华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以往资本主义经济自发发展不同,资产阶级及其政府不断自觉地进行自我调节和调整。《求是》课题组也认为,自我调节是资本主义世界出现新变化的内在动因。第三种观点可以概括为资本主义发展潜力论。一些研究者强调,当代资本主义并未像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所估计的已经“垂死”,自身仍然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发展潜能。奚广庆、钟沛璋持此观点,他们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尽管矛盾重重,改革和高新技术发展使其仍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三)特别关注的问题

1、要正确看待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变化。

《求是》课题组认为,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国有经济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得不进行的一种调整。这样的国有经济,不过是由个别资本家占有变成一群资本家占有而已。它不仅没有改变私有制,反而巩固了私有制。股权分散化、社会化没有使资本主义变成“人民资本主义”,不过是大亨寡头们搜罗劳动者消费资金的一种巧妙形式,其用场在于支配和控制更多的资本,以降低自有资本的投资风险,加重对劳动者的剥削。路宏、王俭等也认为,股权社会化不过是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一种新模式。

2、福利制度、参与企业管理等是否改变工人受剥削地位。

肖一然认为,福利制度并没有根本改变工人阶级的地位,它在本质上是为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其基本功能不过是防止社会低收入者因社会分配不公而产生对资产阶级长远利益的破坏。王俭认为,社会福利支出不过是工人阶级劳动力总价值一部分的转化形式。至于战后西方国家吸收部分工人参与企业管理,肖一然认为,原因有两个:一是出于改善劳资关系、缓和阶级矛盾的政策需要;二是新科技革命对企业文化影响的结果。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对抗的经济根源,并没有因为部分工人参与企业管理而得以消除。

3、关于资本主义内部的社会主义因素问题。

列宁指出:“辩证发展过程在资本主义范围内确实就包含着新社会的因素”按照列宁的思想,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也就是社会主义因素增长的过程。刘吉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显现了社会主义因素:在生产力方面。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不能不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先进的经营形式和组织形式,越来越多地显现出通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大趋势。在所有制方面。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有经济最低占7%。股份制出现股权高度分散、没有任何个人或家族或企业集团控股的、股东全球化的公众公司。这可能正是当年马克思设想的“社会所有制”。其他机构基金、社会中介组织、合作社等许多所有制,都包含了大量社会主义因素。在分配方面。劳动者的工资不再是由资本家单方决定,必须遵守国家规定的最低工资制,必须与工会组织谈判决定,这是对资本家所有者的控制权的一种剥夺。劳动者在失业、医疗、养老等众多方面的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显然是资本主义本质无法容纳的内容。累进的所得税和遗产税,是向共产主义的一种逼近。

高放也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可以说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更进一步,社会主义因素已经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逐渐积累。各国共产党人利用合法斗争筹办的工农商贸企业和文教单位自然具有某种社会主义性质。工人自己集资、自己管理的合作企业或职工持股公司,农民自己组织的各类生产、供销、信贷合作社,城乡居民的消费合作社,在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数量越来越多,自发形成了某些集体经济。资本主义政府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计划调控,还采取各种社会福利措施,这些因素的逐步增长并非资产阶级本性的改变,但是却向社会主义前进了。

对于这些社会主义因素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长,钟沛璋认为,这是不以资产阶级意志为转移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世界工人阶级和进步力量对资本主义不断批判和斗争的结果。庞仁芝认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深化,导致当代资本主义中的社会主义因素增多。资本主义的调整改革的确有意无意地吸收了一些社会主义的因素,主观上是为了挽救资本主义的灭亡,但在客观上造成了社会主义因素的存在。

【参考文献】

张仲秋.知识经济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化[J].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研究,1999,(12).肖枫着.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个主义一百年[M].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求是》课题组.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一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J].求是,2001,(3).林德山.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与矛盾[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2,(1).常欣欣.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J].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研究,2000,(8).姜鲁鸣.关于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几个问题[J].青海社会科学,2000,(2).庞仁芝.在斗争、合作、竞争中把握好二者关系[N].解放军报,2000-8-16.肖一然.福利制度没有改变工人受剥削地位[N].解放军报,2000-8-16.

第二篇:政治经济学论文-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及认识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及认识

摘要:20世纪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全球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资本主义作为全球社会的重要部分,当然也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基于此,本文在分析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认识。

关键词: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新认识

一、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所谓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就是指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新变化,尤其是指20世纪80—90年代以后的新发展、新变化。这些新变化及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新科技革命的发生及其影响。新科技革命不仅是新变化的主要内容,而且也是导致其它新变化的主要原因,其影响极其深远。这次科技革命萌发于20世纪40年代二战中的军备与军事技术的竞争,到50—60年代开花结果;它源于美国,后来扩展到西欧与日本。这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了以高消费为主要特征的“富裕社会”,资本主义统治下的政治矛盾与社会矛盾也有所缓和,社会呈现出相对稳定与繁荣的景象。这个时期社会主义国家因体制等方面的原因,生产力发展普遍较慢,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社会矛盾有所激化,最终发生了苏东剧变并导致世界社会主义的低潮。可以讲,由于新科技革命推动了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在“两制”力量的对比中,资本主义赢得了暂时的优势,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面临严峻的考验。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仅形成,而且对经济与社会生活宏观调控的作用越来越大。二战以后,由于政治上的危机感、新科技革命的推动和资本主义自我调整的需要,也由于受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的影响,资本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历史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或者说是资本主义国家调节机制十市场

机制的垄断资本主义。在这种机制的运作过程中,形成了庞大的国家垄断资本,国家对经济和生产的干预和调节成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规模与程度越来越高,并且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国家可以把部分生产资料直接掌握在自己手里(这主要指的是国有企业),也可以利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对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干预、管理和调节。国家干预经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于克服当代资本主义所面临的政治与经济危机,缓和社会矛盾,缩小收入差距,克服资本主义经济无序发展的状况,保持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二战后,在经济发展速度与综合国力方面,资本主义国家远远走在社会主义国家前面,这样就对社会主义国家比较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难以体现)形成了严重的挑战。

(三)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科技革命促进了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这种发展和增长过程不仅表现为社会财富的增长,而且也表现为包括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在内的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就产业结构来说,第一产业即农业比重不断缩小;第二产业即工业由20世纪50—60年代的上升到逐渐下降,总的方向是缩减传统工业,发展新兴的尖端工业 ;第三产业即服务业迅猛发展。到了20世纪末期,从第二产业中崛起了新兴的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群,并逐步成为主导性产业。与产业结构的变化相适应,就业结构也依次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和信息产业倾斜。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表明,它们的经济结构开始向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科技产业倾斜与过渡。这种从物质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过渡对于当代资本主义从发达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对于增强这些国家的经济实力、模糊阶级矛盾与缩小社会差别以及对于迟缓资本主义变革,都具有很难估量的作用。

(四)阶级结构与阶级关系的变化。20世纪下半叶,由于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以及生产力水平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结构与阶级关系都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具体地说:资产阶级表现为复杂化和多层次化。战后又形成了几个新的阶层,即代表垄断资产阶级的、被称之为“行动的资本家”的高级经理阶层与高级专家官员阶层以及以巨额股息、利息为生的食利者阶层,垄断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和政治统治大大加强,中等资产阶级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工人阶级表现为扩大化与多层次化。无论在物质生产

部门或非物质生产部门都出现了新阶层与新集团,如以熟练工人与技工为主体的新型工人阶层,以工程技术人员为主体的工程技术人员阶层,以“白领工人”为主体的职员阶层,以“蓝领工人”为主体的体力劳动者阶层等;新中间阶层的地位与作用在扩大。伴随以小业主、小商贩、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为代表的传统的中间阶层的萎缩,以科研人员、教师、医生、社会福利人员、文艺工作者为代表的新中间阶层崛起。另外,其它的阶层与集团如知识分子社会集团迅速扩大,边缘阶层、流动阶层等的作用也日益显现。

在阶级关系方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实施“人民资本主义”、“混合经济”和“福利国家”等措施和手段,使阶级矛盾得到缓和、阶级利益得到调整,在阶级利益与阶级意识方面的所谓“一体化”和“趋同化”在加强。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结构与阶级关系的变化,必然会对作为传统革命主体的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与革命性形成挑战;在阶级关系方面的“一体化”与“趋同化”对于“两个必然”的实现也会带来消极与不利的影响。

(五)国家的职能与上层建筑的变化。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职能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战后,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随着从一般垄断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作用逐步转变到非强制性的政治职能和意识形态职能上。国家主要不是依靠强力,而是通过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宣扬资产阶级统治的合法性、合理性和优越性来维持与巩固他们的阶级统治。另一方面国家的经济职能也大大加强,国家不仅掌握经济命脉和大量的国有企业,而且还通过经济、行政、立法、金融等手段来调节经济,通过社会福利措施缩小社会差距,保持社会的稳定,以使资本主义制度得以“长治久安”。其次,从上层建筑与法制方面来看,资方阶级通过多党的议会民主制度来保持政权的民主性与稳定性。在社会管理领域,国家法制比较完备,管理机制比较成熟。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的国家职能和上层建筑的这些变化,无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对稳定与“长治久安”起着重要的保护与推动作用,使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和实行社会变革更加困难。

当代资本主义的上述五大新变化表明,由于新科技革命注入了活力,由于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由于资本扩张,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度过了重重危机,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表现出更加稳定,更加具有活力。

二、要辩证地看待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尽管当今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但资本主义的本质没有变。150多年前马克思就曾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今天仍然存在,这就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仍然存在,只是改变了形式而已。

今天,由资本主义所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实质上就是生产社会化的极端形式,即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流动的全球化等;而亿万富翁、金融寡头的增多则是各种资本更加集中于少数人之手的标志。从客观上讲,生产、贸易、金融流通的全球化需要人类共同努力来加以控制,但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加之近些年来以私有化为主流的新自由主义在全球范围的泛滥,使得全球社会的经济发展特别是金融流通的发展呈现出空前的无政府状态,少数亿万富翁、金融寡头正是利用了这种无政府状态大力操纵国际金融市场,制造了一起又一起的国际金融危机,而他们从中大发横财,全球社会广大人民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则成为国际资产阶级牟利的对象和牺牲品。进一步说,高新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人民群众本来应当从中得到益处,但事实相反。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高新科技成了摧毁传统产业、迫使工人失业的最强大力量;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一步把全球社会的劳动力市场潜力挖掘出来,使得国际资产阶级能够利用更加廉价的劳动力,这更使工人阶级雪上加霜。就全球社会来看,尽管近些年来资本主义所主导的全球化给各个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但它同时带来的问题也很多,甚至是灾难性的。最主要的问题,除了全球化的非规则进行所造成的全球经济危机,就是全球社会经济发展不公平问题。各方面的情况都表明,旧的“东西差别”依然存在,新的“南北差别”更加严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有增无减。

当今资本主义的发展还给人类造成了许多灾难,如生态环境问题。资本主义在工业化进程中曾经造成了大量的生态环境破坏,但当它们发展起来之后,却要遏制落后国家发展经济,把生态环境的恶化归罪于发展中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提出了种种不合理要求,把有害于环境的生产线甚至垃圾转嫁到这些国家。至于有些发达国家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给全球社会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更是无

以复加,不言而喻。

总而言之,尽管当今资本主义有了一些新的发展变化,但决不是阳光一片,它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还很多,有的甚至很严重。它不可能也不情愿解决自身矛盾。但历史的潮流不可抗拒,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和全球社会人民的斗争以及各种社会运动的推动下,它必须不断改变自己的恶性本质,不论是渐变还是突变,也不论是经过几十年还是几百年,它都必然要被更高级更合理的社会形态所取代。

第三篇:第19课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学设计

第19课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内容标准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政策的变化、调整的过程,认识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机制的新特点。

列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新变化。

过程与方法

通过历史资料和图片表格,能由浅入深地具体理解战后的发展状况。通过情景设计,理解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仍然充满生机和活力,国家全面干预经济促进经济发展的模式推动了经济的巨大发展。但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仍然没有背离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周期性循环的规律。

教学策略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战后美国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及历届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难点:当代资本主义的主要经济理论。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回忆1929年经济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因为国家干预,使生产与需求平衡。展示图片: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人类经历了一场空前的劫难,全世界绝大多数独立国家,几乎无一幸免。战争重创了欧洲,欧洲列强争雄的条件不复存在,以英、德、法等国为核心的欧洲传统均势体系崩溃,欧洲为中心的地位受到严重削弱。

(板书)第19课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场景一: Tom是波音公司的一个员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军方取消了轰炸机订单;波音公司受到重创,70000名工人失去工作, Tom 面临失业的压力。60年代,在美国政府的资助下,波音由军用航空转向了民用航空,取得了重大进展,Tom 过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并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

探究一:这反映了美国在实行什么经济政策?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含义

私人垄断组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资本主义。2.战后发展历程

(1)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国家干预经济的加强 原因:

理论基础:凯恩斯主义 实践经验:罗斯福新政

现实需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西欧经济的极大破坏 结果: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场景二:国会在1971年3月给波音公司资金“断了电”,此举迫使波音公司仅在西雅图地区,波音员工人数就从80400人减少到37200人, Tom 失业了。

思考: Tom为什么会失业?给波音“断电”反映了美国的什么政策? 经济“滞胀”,政府适当减少对经济的干预。(2)70年代初,国家干预经济的减弱 原因:出现“滞胀”现象。

结果:混合经济——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探究二:有人说,凯恩斯不仅是战后“繁荣之父”,也是战后“滞胀之母”。材料:凯恩斯提出政府必须实行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实行赤字财政,通过扩大财政支付来增加投资,以确保足够有效的需求……

场景三:失业后的Tom在几次找工作碰壁后,感觉自己是被上帝抛弃的孩子,不再急于找工作了,沉浸在对理想、对生活的失望中。他甚至想要么抢劫,绑架勒索,贩毒或者走私弄点钱……要么一事无成就自杀……

谁能帮帮像Tom一样的众多失业者们?

二、建立福利国家

1.含义

福利国家,是指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福利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公认的高标准的社会服务。

2.目的

缓和矛盾,稳定社会秩序。3.实质

基本权利的保障。4.主要内容

失业保险、社会救济、教育、住房、社会福利等。

场景四:Tom失业后的“悠闲”生活!Tom在失业的头一年内靠领取由政府举办的,向雇主征收的失业保险金,为原工资的50%。后来仍没有就业,就只能领取由政府财政拨款的每月300美元社会救济,同时,他还可领取政府的食品券补贴。政府还给他们提供了一套宽敞明亮的福利房。大儿子上公立学校,从小学到中学可免费学习、免费就餐,刚生的女儿可免费得到婴儿食品等等,可以说他一家基本上就是靠政府养活。

5.发展过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渐完备 1973年经济危机后:继续发展

80年代后:缩小如何看待福利国家?

材料:英国最懒家族。英格兰西北小城布来克朴的麦高雷一家一母五女,六人都不外出工作,她们和8条宠物狗住在一套政府提供的房子里,收入居然也近3万英镑,被称为英国最懒家族。虽然年入3万英镑现钞,她一家居然还不知足,抱怨住的太挤,正申请更宽敞的大福利房。

——《生活日报》(2004年12月7日)

三、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

1.第三产业的兴起(1)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2)影响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2.“新经济”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在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中一枝独秀,年均经济增长率是欧洲的三到四倍,是日本的六倍左右。美国在80—90年代做了什么?

其实,在克林顿统治时期,美国就出现了“新经济”革命。其主体是私有资本和创业企业,像微软、英特尔、Yahoo、Google就是显著例子。另外,就是在20世纪后期,全世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人几乎占了2/3,甚至是3/4。这是一个非常令人震惊的现象。

提升认识:正确看待资本主义新变化。

探究三: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能否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完善?为什么? 材料一:以最发达的美国为例,1999年美国20%高收入的人同其他人的税后收入差距达到了顶峰。美国《商业周刊》对工人和首席执行官的收入评估结果表明,1990年两者的差距是84倍,1995年为140倍,1998年达到326倍,1999年则高达416倍。财富差距更为严重,1995年,1%最富裕的美国人占有全国40%的财产,而80%的美国人仅占有16%的财富。

——马晓红《四个如何认识学习问答》

第四篇:资本主义论文-论文

来源:京都名师论文中心 题目:再论资本主义的长期波动

资本主义论文:再论资本主义的长期波动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1日

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已经存在了近400年。从亚当·斯密开始,众多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对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进行了讨论,也得出了各种截然不同的结论。新古典经济学家提出一般均衡理论为资本主义的长久存在提供理由,马克思主义者则宣称资本主义内在的基本矛盾使其必然走向崩溃。但现实是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断呈现出周期性波动的情况,社会经济结构矛盾和重大技术一经济范式创新的交替作用使资本主义呈现出矛盾一协调的趋势。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资本主义长期波动的根源及形成机理,以免让世界遭受史无前例重创的大危机再次爆发,从而更好地规划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和道路,这也正是本文写作目的所在。

一、资本主义长波理论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从1788年英国第一次生产过剩经济危机到2008年的二百多年中,资本主义世界遭受过一次又一次周期性生产过剩危机的打击。回顾资本主义经济二百多年来的表现,尽管每次危机都各具特色,但其本质属性和本质特征是相同的——周期性生产过剩。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伴侣,资本主义在其自身范围内只能做到缓解危机,而无法根除危机。所以,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资本主义历史的发展可以通过整个经济中有规律重现的周期运动来描述。这些周期运动包括短周期(平均每3__4年一次)、中周期(平均每9—10年一次)和长周期。

从概念上说,长周期的含义有一个发展过程。最先是指经济发展过程中,产量、收入、价格等重要经济指标的长期波动或循环升降,这是早期长波概念提出时的含义。后来,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持续增长,又由于对经济周期的研究重点转入增长期,长波概念也相应转为研究经济增长率的长期波动和涨落的再现。

根据《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定义,长周期是指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为期约50.60年的价格与产出周期。长期以来,它又被称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大周期、长波、趋势周期、长期趋势、次级长期波动、趋势周期等。? 由这些

来源:京都名师论文中心 题目:再论资本主义的长期波动

名称我们可以发现,对长周期的研究与短周期和中周期相比,更偏重于对经济发展趋势的分析,更关注于经济性质而非仅仅数量方面的变迁。这里应当注意,西方学者在使用上述名称中最为常见的两个即长周期(1ong cycle)和长波(1ong wave)时是有区别的:提到前者时一般着重探究长期上升和下降时期经济变量的变动及其原因;提到后者时则侧重分析波动的周期循环的整体结构特性,或者说主要探究经济是否确实在长期经历了某种类似钟摆的循环运动。

根据熊彼特的观点,长波研究的先驱当属马克思和恩格斯。恩格斯早在1845年撰写《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时,已经在一般意义上发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和某些规律,并准确预言了1847年危机是一次比以往任何一次危机更加猛烈、更加持久的危机。恩格斯还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讨论了19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几次商业周期有规律的变化,指出造成这些规律变化的可能原因—— 运输系统和通信技术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并提出这些情况可能使资本主义周期在一定时间内可能缓和,周期持续的时间可能延长。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也对资本主义生产周期性的特征进行了阐述和时期的划分。此后,在《资本论》第二卷中,马克思承认了恩格斯有关商业周期缩短的评论,并且通过引述斯克罗普的观点初步考察了长周期现象。另外,马克思和恩格斯深知工业和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巨大变化。马克思明确讨论了这些过程,大致描绘出与重大技术革命联系在一起的就业和产量长期波动的一种理论轮廓。这事实上也是在马克思着作中所能找到的暗示长波的最贴切描述。

“在此期间,技术革命并不显着,积累似乎首先表现为新技术基础上的数量扩张。在这种情况下,一条法则开始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发挥作用,不管实际资本结构如何,劳动力需求与资本按同比例增长。

但是,当资本吸引的工人数量达到高峰时,产品也变得越来越丰富。这时候,销售出现困难,社会机制似乎也陷于停顿。这是大批劳动力不断被资本异化的过程,异化过程极其激烈、立竿见影,生产过程中断迫使资本家绞尽脑汁地节省劳动力。在所谓高压下,细微改进一点点积累起来,他们发现自己是推动所有重大

来源:京都名师论文中心 题目:再论资本主义的长期波动

生产领域资本结构革命化的技术变革的具体体现” 5 J。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资本主义长波理论的最初建立功不可没,他们开始注意到资本主义发展兴衰交替的规律以及与之相伴的大规模结构变化,提出了固定资本更新周期,这些在后来影响了大量的研究者。

此后,约翰·克拉克(J.B.Clark)、赫尔普汉(A.Helphand)、杜冈一巴拉诺夫斯基(M.I.Tugan— Baranovsky)和维克赛尔等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存在长期扩张和萧条的循环过程这一点达成共识,并分别对其变动过程做出时间划分。皮埃迪一托内利(Pietri—Tonelli)、布热斯亚尼一图罗尼(Bresciani—Turroni)、帕累托和阿夫塔利昂(A.Afialion)等学者则试图研究经济运动与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为证明长波假设提供证据。上述理论虽然“没有说明产生长周期的基本原因机制,甚至对周期转折点的解释也不能令人满意”,但它们为长周期的正规研究指明了基本方向,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材料。¨在康德拉季耶夫之前,为长波理论作出最重要贡献的当属荷兰的社会主义学者范·盖尔德伦(Van Gelderen)。他1912年的文章《春潮》最早为经济长期运动提供了严格的统计和证明,这篇文章现在也被公认为长波理论的起源。按照他的观点,在l850一l873年间以及1896—1911年间,出现了两次资本积累的春潮。他认为,两次长期经济扩张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重大产品创新开辟了新的经济增长主导部门;(2)周期性的资本过度投资;(3)信用的扩张;(4)基本原材料的稀缺和丰裕;(5)世界市场的扩大和移民浪潮;(6)黄金的生产。_6 资本积累春潮的必要条件是生产扩张带来总需求的扩张,而生产率的迅速提高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又会推动成本增加,也为经济危机以及随后的下降趋势创造了条件。

2O世纪2O年代,俄国经济学家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N.D.Kondratief)首次正式提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长波假设——熊彼特将其命名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 这是对长波理论决定性的贡献。他在1925年发表的《经济生活中的长期波动》

(The Long Waves in Economic Life)一文中,认为价格遵循着一个为期

来源:京都名师论文中心 题目:再论资本主义的长期波动

50年左右的不规则正弦状曲线变动,而产出仅仅在其增长率上显示出变动;随着产出的变动,价格成亲周期运动,通货膨胀往往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增长,而通货紧缩则伴随着经济的缓慢增长。

康德拉季耶夫的分析具有以下几个显着特点:

(1)使用社会系统有机性的观点,强调长波的上升和下降阶段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2)提出经济学应当是对多样性创造的研究,将现实社会运动过程视为有机的、整体的和非原子式的认识论的反应对象;(3)认为多样性与均衡可以相容,系统在历史中趋于移动均衡,长周期是均衡水平本身变化的过程。他提出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思路构成了之后在这一问题上“趋势一分解”分析程序的基础。

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在二战后进入黄金增长时期,长波理论逐渐被主流的均衡经济学所排斥,几十年中仅处于经济史研究的边缘。20世纪70年代后,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滞胀”局面,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等传统经济周期理论无法解释现实情况和提出有效对策,于是,对长周期的理论研究出现了复兴趋势。总结起来,着眼于长波内在运动机制的不同解释逐渐形成了两派影响较大的长波理论:由熊彼特开创的技术创新的长波理论以及曼德尔构造的马克思主义长波理论。

其中,“新创新熊彼特学派”(The new innovativeSchumpeterian,也称新熊彼特学派)沿着熊彼特开创的道路,集中研究技术创新对经济长波的作用。这些学者主要包括门施(G.Mensch)、克里斯·弗里曼、范·杜因(Van Duijn)、佩雷丝(C.Perez)和罗森伯格(N.Rosenberg)等人。

德国经济学家门施把技术革新看成经济增长和长期波动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基础创新的前提和环境以及长波的变形模式。他区分了三种创新:创造全新产业的基础性创新、能够为新产业添加动力的改进性创新以及并不属于真正创新的“伪创新”。

在他看来,其中只有基础创新才能够真正推动经济长波的上升。同时,通过

来源:京都名师论文中心 题目:再论资本主义的长期波动

对历史统计资料的分析,门施试图验证熊彼特的创新峰聚假说,并提出了“萧条引致创新蜂聚”的理论,因为他发现资本主义历史上有若干关节点,如1830年、1880年和1930年。

在这些时点上大批的基础性创新蜂拥出现,而这些时点均为经济萧条时期。【8 这一假说也引来了很多批评,但在门施的基础上,新创新熊彼特学派关于技术创新的长波理论逐渐形成。

弗里曼也认为基本技术的发现和突破很可能引起与之相关技术的一系列变革,当这种集群式的技术发明和改进引起实际盈利需求的可能时,随着投资的加入,创新的集群也可能会产生,这就会推动经济迅速发展繁荣起来,进入经济的上升时期。但新产业和新技术发展到一定时期,成本(特别是工资成本)的增加和需求程度的下降,会使边际利润发生下降,这就引起对这些产业和技术新增投资的减少。而原有的已建产业和技术的继续改进,也会因盈利下降而停顿下来,产业规模、技术改进和劳动生产率因此缩小,这又会反过来进一步减少了需求和盈利。于是经济出现停滞或萧条,进入下降时期。

只有当下一轮创新集群出现时,又才会推动整个经济重新进入上升时期。与门施不同的一点在于,弗里曼认为,虽然创新并非一直持续,而且创新的密集将会导致经济波动,但这种密集来自于模仿和扩散过程,也来自技术上有关系的创新和发明簇的集群,但不是来自于萧条引起的一系列各种基础创新的集群。

在长波理论的研究中,另一影响较大的是由比利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曼德尔(E.Mande1)构造的马克思主义长波理论。他曾明确指出,长期以来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拒绝承认和研究经济长波是错误的,这造成当代马克思主义学术界无法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准确的观测和提出科学的预见(这里需要对马克思和传统马克思主义者进行区分,前者是指马克思本人,而后者则包括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追随者,以及西方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与观点的左派或激进主义者)。他提倡并实行对经济长波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认为长波理论实质上是一种利用一切历史相关因素来解释影响资本积累现实动态的经济史

来源:京都名师论文中心 题目:再论资本主义的长期波动

理论。按照他的划分,第一次长波(1789—1848年)是产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世界市场得以确立的时期,第二次长波(1848-1893年)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代,第三次长波(1893~1940年)是帝国主义战争、革命和反革命的时代,第四次长波(1940年以后)是“晚近资本主义时代”,它建立在欧美工人阶级在阶级斗争中的重大失败基础上。历史上资本主义每一次长期扩张的出现,总会包含一些特殊的历史成因。L1曼德尔认为,由若干基本变量所制约的一般利润率的上升和下降,是导致经济长期波动的主要力量。他反对对经济周期作任何单一原因的解释,他强调“新的扩张性长波的出现,不能被看做是前段萧条长波的内生的(自发的、机械的、自主的)结果”,同时,重大技术革命也不是产生扩张性长波的原因,而是使已经开始的扩张性长波持续下去的原因——创新部门的“技术租金”的出现,为扩张的持续提供了推动力。因此,“并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而是整个历史时期阶级斗争的结果决定了萧条性长波向扩张陛长波的转折点。”_loJ荷兰学者克莱因克耐希特(A.Kleinknecht)曾经试图在马克思的利润率下降理论基础上,协调新创新熊彼特学派与马克思主义的长波理论。他通过对二战后联邦德国的制造业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传统部门的利润率一直下降,而创新部门的利润率则一直上升。对此他解释说,创新部门的高速技术创新,通过节约劳动和资本,对利润率的两个重要决定因素即剩余价值率和资本构成分别产生积极影响,从而抵消了由资本有机构成增长带来的利润率下降。整个过程由于产业生命循环进入成熟阶段,随着市场饱和、创新速度下降而终结。在产业生命循环的后期阶段,一般利润率下降又占主导地位。¨但他局限于传统一般利润率下降的理论,执着于技术创新通过改变剩余价值率和资本有机构成影响利润率的思路,因此只强调了工艺创新对利润率下降的抵消作用,并没有赋予产品创新在马克思主义积累理论中以真正重要的地位,无法从根本上阐明长波发生过程的真正原因。

翻阅文献可以发现,目前国际学术界对长波周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整理有关周期的经济史数据,对周期进行更为精确的分段和统计;第来源:京都名师论文中心 题目:再论资本主义的长期波动

二,探究周期产生的原因,提出各种经济周期理论。众多经济学者在第一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细致而富有成果的工作,但鉴于资本主义历史发展过程包含着有关社会生产结构质变层面十分丰富的内容,仅仅分析产出水平、增长率、价格等数量因素并不足以研究事物的内在本质。本文将从第二个方面展开讨论,着眼于资本主义长期波动的原因、影响和规律性的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尝试重新认识和整理有关资本主义长期波动的资料,探究影响和制约波动上升、下降的各种因素,分析主导其发展演化的根本矛盾,从而寻找出资本主义长期波动的规律。

二、资本主义长周期产生的原因

(一)使用价值对价值增殖目标的限制马克思认为,在简单商品经济中就包含了危机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变成了现实。他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出发,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给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造成的许多限制——必要劳动是产业人口工资的界限,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和生产力发展的界限,货币是生产的界限,使用价值的生产受交换价值的限制。这些限制所造成的矛盾冲突,使得潜伏着危机的可能性逐步发展为现实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还揭示出固定资本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

根据马克思的分析,商品的交换过程作为生产过程之后的“惊险的跳跃”,是生产单位间缔结社会关系的唯一中介。交换的本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在社会内部的物质变换,劳动可以被抽象为同质的价值,然而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则并非相同。这就隐含了生产与交换之间存在矛盾的可能性,使用价值对价值实现的制约作用直接关系到资本主义价值增殖的目的能否实现。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总是力图创造一切条件,使价值增殖过程摆脱劳动过程的限制,“作为人格化的资本,他是为生产而生产,想为发财而发财。既然他是资本职能的单纯的执行者,即资本主义生产的承担者,他所关心的就是交换价值和它的增加,而不是使用价值和它的数量的增加。”

根据劳动价值论的观点,随着社会生产率不断上升,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必然不断下降,剩余价值率必然不断提高。但是,后者的提高对于单位商品价值和剩

来源:京都名师论文中心 题目:再论资本主义的长期波动

余价值下降的抵消作用是有限的。一旦剩余价值率增长到很大,以价值增殖为目的的资本主义生产如何延续?马克思给出的答案是,虽然商品的单位价值和单位剩余价值趋于下降,但随着商品生产以更快速度增长,总剩余价值依然会上升。但要注意,如果这个解释成立,就必须假定劳动生产率提高所创造的越来越多使用价值必须全部实现。这就是说,价值增殖能否实现及其实现程度,在长期内将越来越取决于使用价值的实现规模。

(二)从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的矛盾到资本实现和积累的矛盾我们可以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之间的矛盾,放在宏观环境中进一步考察。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研究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时强调,单个资本的价值和剩余价值能够顺利实现需要有一个根本条件,即各个社会生产部门之间、生产与消费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马克思着重研究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均衡条件,但简化了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如果考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产与交换两个方面,我们可以对马克思的两部类扩大再生产图式稍加扩展,以此分析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这一内在于资本积累过程中的基本矛盾。

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总量均衡条件为:生产生产资料的第1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第1I部类分别供给=需求,有IC + Iv +IM : IC + HC + IM C+ IIM C 1HC 七llv + IIM = IV + Ilv + IM v+ IIM v+ IM k+IIM(2)在这里,c和HC分别为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不变资本,和,l 为可变资本,IM 和IIM为剩余价值,IM。和IIM。为两大部类追加的不变资本,IM和IIM 为追加的可变资本,IMk和删 为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这里考虑到社会总产品实现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两个方面,因而(1)式左右两端的供给和需求在实物形态上必须是生产资料形态的商品;(2)式左右两端的供给和需求必须是消费资料形态的商品。将两式相加,分别消去第1部类和第1I部类自身可以补偿的项,可得(,+IM)+(IIC+IIM)=(HC+IMc+IIMc)+(,+IM +IIM + +删)(3)假设IM :埘^+aiM和IIM =llMk+ 删,和卢分别表示两部类资本家愿意扩大再生产的储蓄率。将两式代人(3)式,进一步消去两部类内部可以

来源:京都名师论文中心 题目:再论资本主义的长期波动

补偿的项,可得IV+IMt+edM)+(HC+8IIM、)=(IIC+IMc+IIMc)+(IV+IM +IIM +IM)(4)此时,如果假设生产资料供给的一部分 +IMk等于生产资料需求的一部分IIC,以及消费资料供给的一部分HC等于消费资料需求的一部分 +IMk,则可得(aiM)+(删)=(IMc+IIMc)+(IM +IIM)(5)根据商品形态的不同,也可将(5)式分别写为:

生产资料形态的商品有aiM =IM +IIM,该式表明第1部类资本家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剩余价值弥补了两部类不变资本的增加值;消费资料形态的商品有 肼=IM +IIM,该式表明第1I部类资本家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剩余价值弥补了两部类可变资本的增加值。

我们回头来看形成上述论断的两个假设,其中一个是消费资料形态的HC:IV+。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扩大再生产两部类交换的均衡条件HC+IIMc=IV+IM +,两式相减可得等式IIM =IM。它意味着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两部类的均衡增长要求第1I部类增加不变资本的数量,恰恰等于第1部类的资本家追加可变资本数量(使用两个假设条件中的另一个,即生产资料形态的 +S =C:,也可得到相同的结论)。《资本论》为扩大再生产设计的数学图式也恰好满足这样的假设条件。但我们应当看到,这一假设的作用在于使得两部类资本家的意愿储蓄aiM和口,埘的实现仅仅取决于他们的积累,从而排除了出现的剩余价值生产与实现之间矛盾的可能性。但是,这种特殊的条件很可能在扩大再生产中并不成立。

例如,对于两部类交换的均衡条件IIC+IIM= IV+IM +,如果从消费资料形态的供给和需求相等的角度来看,如果IIC >IV+IMk,这就表示第1I部类的不变资本HC单纯依靠,+埘 不足以完全补偿,还要依靠第1部类追加的可变资本IM来弥补,这反映了第1I部类不变资本的简单再生产有赖于第1部类可变资本的积累。另一方面,如果IIC

这说明,如果假设条件不成立,不同的交换主体接受对方蕴含剩余价值的商

来源:京都名师论文中心 题目:再论资本主义的长期波动

品的使用价值对于两部类资本家实现意愿储蓄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希望达到这一目的,仅仅依靠劳动生产率上升,使商品生剥削的条件和实现这种剥削的条件??前者只受社会生产力的限制,后者受不同生产部门的比例和社会消费力的限制。但是社会消费力既不是取决于绝对的生产力,也不是取决于绝对的消费力,而是取决于以对抗性的分配关系为基础的消费力;这种分配关系,使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消费缩小到只能在相当狭小的界限以内变动的最低限度。这个消费力还受到追求积累的欲望的限制,受到扩大资本和扩大剩余价值生产规模的欲望的限制。”lI纠如同马克思所述,即使假设条件HC=IV+,成立,给(5)式加上时间维度可以更形象地表示等式两侧并非同一时空和同一条件下的行为:

t和t+1表示剩余价值在再生产循环中经历的,从一种使用价值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合适于积累需要的使用价值形态的过程。卢森堡曾对此敏锐地指出: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实现剩余价值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源于何处?我们看到,(6)式左端是两部类资本家的意愿积累,右端则是剩余价值需求项目,也是实际的资本积累。意愿积累的剩余价值,IMc + IIMc川部分须由资本家购买,IMv“ +IIM ¨部分须由新工人购买。这意味着,剩余价值的实现要求两部类资本家预先已有扩大生产的动机。而且,如果实现了的剩余价值要进一步资本化,还要以资本家预期未来会有规模更大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为前提。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这两者显然都是不确定的。

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在物质形式及时空上的差异能否转化为对立,取决于资本积累的实际规模。

马克思列举了三项决定剩余价值实现条件的因素:

部门之间的比例、群众的消费力以及资本家的积累欲望。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资本家是整个经济系统的发动机,积累是决定分配、消费等一切经济活动的最重要的经济活动,因为积累会按照其规模和方向来整合各种经济部门间的比例和群众的消费力。也就是说,剩余价值实现的难易归根结底取决于积累或新投资的水平。这样一来,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的矛盾就进一步转化为实现和积累的来源:京都名师论文中心 题目:再论资本主义的长期波动

矛盾:

一方面,在t时期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要靠t+l时期资本家的积累来实现;另一方面,资本家在t+1时期进行积累的欲望反过来又受制于t时期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的实现程度。

如果我们观察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会发现剩余价值生产及其实现之间矛盾的逐渐激化十分明显。商品的单位价值随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下降,生产出来的使用价值数量比剩余价值增长得更快,价值增殖就越来越依赖于使用价值的实现。举例来说,假设必要劳动时间占工作日的比例以前为1/2,若消费品部门生产率增加一倍,那么现在工人只需劳动1/4日就能再生产出自身的劳动力价值,因此相对剩余价值就增加了1/4日。如果劳动生产率再增加一倍,必要劳动占工作日的比例就会降为1/8日,相对剩余价值只增加1/8日。但在整个过程中,生产出来的消费品数量及其使用价值却增加到原来的4倍。

由此,马克思得出这样的结论:首先,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快于相对剩余价值的增长。因为“资本的剩余价值的增加数并不是生产力的乘数即生产力(作为单位,作为被乘数来看)的增加数,而是活的工作日中原来代表必要劳动的部分减去该部分除以生产力的乘数之后的余额。”Ⅲ1 其次,必要劳动时间越短,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对剩余价值的提高所起的作用越小。也就是说,生产力已经达到的程度越高,相对剩余价值的边际增长率就越低。因此,“属于必要劳动的部分越小,剩余劳动越大,生产力不管怎样提高都越是不可能明显地减少必要劳动??资本已有的价值增殖程度越高,资本的自行增殖就越困难。” ∞同时,随着相对剩余价值增长的放缓,产品数量却按照劳动生产率的比例增加,这意味着价值增殖越来越依赖于使用价值的实现,生产和实现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由此可见,生产既定产品的劳动生产率的无限增长,对资本积累事实上具有潜在的威胁。

不过在现实当中,资本积累并非一直扩张到极限才停顿下来。资本主义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并不是一个自主变量,它的增长或停滞是由资本积累的内在矛盾所决定的。根据资本主义生产和积累的矛盾,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所形成的既定使用

来源:京都名师论文中心 题目:再论资本主义的长期波动

价值最终会成为价值增殖的障碍,这必然会抑制资本家对于这一产品生产的积累欲望。因此,假定资本主义的生产是以某种一成不变的使用价值为前提并不现实。如果考虑到资本积累不可能在既定不变的产业部门的基础上进行,考虑到产品创新在宏观上对于克服生产和积累矛盾的积极作用,我们就可以从新的角度来进一步探究这个问题。

(三)产品创新和产业生命周期是长波形成的基础只有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中引入产品创新,才能找到一定时期内缓解单一使用价值生产对价值增殖的制约作用的途径,从而为缓解资本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奠定基础。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到,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就要求在流通内部扩大消费范围,生产出新的需要,而发现和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是实现这一内部市场扩张的重要途径。[141391而范·盖尔德伦也正是注意到了产品创新形成的新兴部门所带来的影响,他将资本主义两次长期扩张归因于新兴产业部f-j(铁路、电力、汽车)的影响,这些部门通过增加对其他生产部门的需求,刺激了整体经济的增长。

曼德尔曾指出,一组通过产品创新建立起来的新部门为资本积累提供了新的场所,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矛盾结构由此会得到改善—— 由于存在着对新产品的旺盛需求,新产品的社会价值是由劳动生产率最低的企业决定的,这样一来,整个部门会出现超额利润,它是利润率进一步平均化的基础。由于新的一般利润率是这种超额利润平均化的结果,因而与之前相比,整个社会的利润率水平得以提高。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资本可以通过内生空间的自发创造,周期性地克服它在运动中遇到的界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有在一个不断扩容的分工体系中才能繁盛起来。产品创新及新型产品部门的建立,在质上扩大了劳动的社会分工体系,使得“劳动(从而剩余劳动)的质的差别的范围不断扩大,越来越多样化,本身越来越分化”Ⅲl ]3,由此扩大了既有的交换价值体系,为资本创造了对等价值的新源泉。

来源:京都名师论文中心 题目:再论资本主义的长期波动

统计验证的结果也证明了上述观点。战后高速增长年代积累或新投资在维持有利的实现条件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积累的高涨基本上是自行维持的,它既生产出越来越多的剩余产品,又保证这些剩余产品能找到市场,从而使资本家得到稳定上升的利润。l1 5_%投资的增长和新部门的开辟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产品创新可以周期性地缓解既定使用价值生产对价值增殖的限制,从而对缓解生产与积累的矛盾发挥积极作用。而长波产生的基础,正是通过重大产品创新蜂聚建立起来的新兴产业部门的生命循环。_1刮这一生命循环直接影响到企业生产中利润率的变动,在现象上通常被概括为如下几个阶段:(1)发明阶段。初始的原型、专利、小范围实验室证明及早期应用。(2)引入阶段。新产品最初引入市场,进行技术和商业可行性的证明,但对于新产品的大量的社会需求尚未出现。(3)成长阶段。需求开始加速增长,创新部门获取超额利润,生产大幅度扩展。(4)成熟阶段。大量资本流人创新部门,资本在部门间竞争使超额利润趋于消失,形成一般利润率,不同部门生命循环出现趋同趋势。(5)衰退阶段。竞争转而以工艺创新降低产品价格和产品的差别化为主,一般利润率开始并持续下降。(6)结束阶段。原有部门在与新技术的共存中可能出现“复兴”效应,但也可能慢慢消失。产品的生命循环所经历时间的长短,是由资本积累内在矛盾的发展,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个别资本之间的竞争所决定的。

如果在资本积累结构性矛盾的基础上重新解释一般利润率下降,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好说明资本主义长波下降的原因。按照马克思的利润率公式r=(C+),马克思假设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 可以全部实现。然而上文已经论证了,剩余价值生产及其实现之间矛盾的发展,必然使得既有部门的资本所能实现的利润绝对量将趋于下降。正是由于利润量的下降,而非仅仅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促使利润率的下降。利润量和利润率两者的下降在影响实际积累规模的同时,又会影响资本家的投资预期,使积累率下降。这样一来,实际积累的减少意味着剩余价值实现条件更趋艰难,利润量和利润率又会进一步下降,这就为资本主义生产过剩、长波逐渐下行铺垫了道路。

来源:京都名师论文中心 题目:再论资本主义的长期波动

三、结论通过上述基于资本主义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产品创新理论以及产业生命循环理论的分析,我们可以将资本主义长周期的上升和下降阶段的原因解释如下:通过内生空间的自发创造,资本可以在一个不断扩容的分工体系中周期性地克服遇到的限制。产品创新及新兴产品部门的建立,创造了新的分工体系和新的商品使用价值,维持甚至扩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以及工人阶级的消费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既定使用价值对价值增殖的局限,缓解了剩余价值生产及其实现之间的矛盾,为资本创造了对等价值的新的源泉。周期性发挥作用的产品创新说明,长波产生的基础正是以蜂聚形式出现的新兴产业部门的生命循环,这样就可以解释资本主义长周期存在上升阶段的原因。然而在没有发生大规模产品创新的时期,剩余价值生产及其实现之间矛盾的发展,将使得既有部门的资本所能实现的利润绝对量而非仅仅利润率趋于下降,这就导致资本家实际积累规模和投资预期的下降。积累率的下降进一步造成剩余价值实现条件更趋艰难,利润量和利润率又会以更大幅度下降,从而为长波逐渐下行铺垫了道路。

在这里,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因被归结为“创新产品的生命循环”— —宏观经济扩张性长波的出现取决于引入产品创新的主导部门的迅速增长,随着这些部门的生命循环由成长进入成熟,宏观经济增长就会放慢 J1M,从而进入长波的下降期。这种概念只有在一个恰当的理论基础上,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或者说,应当将长波的研究把握为:资本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在新兴主导部门的基础上展开的内在时间框架。因此,要探讨长周期的经济逻辑,我们就要进一步研究产品创新的背景、根源与基本动力,因为它的产生机制对于推动经济增长出现“长波”发挥了基础性的关键力量,由此才能更为透彻深刻地理解资本主义的协调机制。或者按照罗森伯格的话说:“如果一种理论证明可以用真实经济变量来解释长周期,那么该理论就应该满足一组在逻辑上相互依存的需求??更具体而言,我们要询问:技术创新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产生康德拉季耶夫和他的追随者们预测的那种周期性的经济增长的长波?’’[由此可见,长波理论需要研究者从一种整体的、学科交叉的、历史的、制度的视角继续进行分析。从长波研究的现状来看,来源:京都名师论文中心 题目:再论资本主义的长期波动

将来的研究方向必将更加强调经济变迁的复杂性和确定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趋势,改进对复杂变量的统计分析,并对经济结构如何持续演化给出更为详尽的解释。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同时也是后发工业化国家的中国,截止到目前,经济的高速发展大致处于世界范围内第四和第五次技术革命时期。我们依靠技术学习、有效的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享受到了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巨大成果,也体会到了由此引致的社会组织结构变革的巨大影响。但应当看到,国际范围内初始产品创新的阵地往往集中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引进或者说扩散到中国的技术大多来源于生命循环后期的部门,这不仅剥夺了我们依靠初始创新获得垄断利润的机会,而且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整体推进,仅仅依靠追赶、模仿和工艺创新而产生的发展瓶颈问题将越来越严重。因此,发挥我国经济制度的优越性,改变现有的发展模式,提高基础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能力,逐渐改变世界范围内基础技术的创新格局,才是中国应当认真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十年论文机构京都名师论文中心,正规全面的论文刊物为您提供职称论文,毕业论文,硕士论文,医学论文,教育论文等各类论文发表服务。

参考文献:

[1]伊特韦尔,等。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3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66.[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367—372.[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54.[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09.[5]克里斯·弗里曼,弗朗西斯科·卢桑。光阴似箭:从工业革命到信息革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75—76.[6]E·曼德尔。晚近资本主义[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135—136.[7]Kondratieff,N.D.,The Long Waves in Economic Life[J].来源:京都名师论文中心 题目:再论资本主义的长期波动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atistics,Vo1.XVII,No.6,November,1935:112.

第五篇:请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认识 (三)

请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认识。

答:一、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和特点

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资本主义相比,当代资本主义在许多方面已经并正在发生变化。揭示这些新变化的表现和特点,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不断演进和变化的。法人资本所有制的基本特点是:各类法人(企业法人和机构法人)取代个人或家族股东成为企业的主要出资人,企业的股票高度集中于少数法人股东之手,法人股东凭借手中集中化的控股权干预甚至直接参与公司治理,监督和制约管理阶层的经营行为,使公司资本的所有权与控制权重新趋于合一。法人资本所有制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企业法人资本所有制,另一种是机构法人资本所有制。法人资本所有制主要存在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居支配地位的巨型公司中。法人资本所有制在性质上是一种基于资本佣劳动的垄断资本集体所有制,它体现了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经过这些形式的演变,资本占有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

(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人阶级反抗力量的不断壮大,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开始采取一些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促使工人自觉地服从资本家的意志。这些制度主要有:其一,职工参与决策。这一制度旨在协调劳资关系,缓和阶级矛盾。按照这种制度,有的国家在企业的监事会中,劳资双方各占一半席位,对企业重大问题共同进行决策。其二,终身雇佣。这是一种用工制度,按照该制度,工人一旦进入公司工作,只要不违反公司纪律,就会终身被雇佣。实行这个制度的目的是增强工人对企业的归属意识,从而更加自觉地服从资本家的统治。其三,职工持股。该制度旨在通过使职工持有一部分本公司的股份来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使工人产生归属感,在生产中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剩余价值生产。此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以及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和矛盾,避免社会剧烈冲突和**,保持社会的稳定,建立并实施了普及化、全民化的社会福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劳动者的安全和保障需求,保证劳动者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改善劳动者的生活状况,工人工资水平也都有所提高。当代西方国家在分配领域的这些变化,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对于其分配关系的新调整,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由此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三)社会阶层和阶级结构的变化

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社会阶层、阶级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是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二是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三是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随着工业中现代化、自动化服务和新工艺的广泛采用,新的生产管理方法和生产组织形式的广泛实行,从事体力劳动的蓝领工人越来越少,从事脑力劳动的白领工人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从事监督者、调节者和操作者的工作,实现了从传统劳动方式向现代劳动方式的转变。

(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从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资本主义经济陷入“滞胀”和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泛滥,西方国家普遍走上强化市场调节、弱化政府干预的道路,即通过国有企业私有化来提升经济竞争力;通过福利制度改革,滅少政府的财政负担;通过放松对经济和金融的管制,释放经济活力。随着政府干预经济能力的弱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局限性越来越突出,即难以化解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越来越尖锐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一步步陷入衰退和停滞,经济危机呈现新的特点:去工业化和产业空心化日趋严重,产业竞争力下降;经济高度金融化,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财政严重债务化,债务危机频繁爆发;两极分化和社会对立加剧;经济增长乏力,发展活力不足,周期性危机与结构性危机交织在一起;金融危机频发,全球经济屡受打击。

(五)政治制度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加强了法制建设,以便协调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利益,缓和矛盾和冲突,更好地发挥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作用。在法制建设中,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使国家权力的行使、政权结构的布局以及国家权力结构中的各种权力主体的活动均纳人法制范围。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中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

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一)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有:

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发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劳动生产率提高,产业结构改善,经济快速发展。

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的斗争,是推动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重要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继续同资产阶级展开斗争。20世纪50-60年代,西方国家的工人阶级为提高工资,改善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反对垄断资本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曾开展过强大的政治攻势和斗争,迫使资产阶级作出重大让步,进行某些社会改革。

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当代资本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主义阵营进一步扩大,工人阶级在更多的国家取得了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在更多的国家得以建立,社会主义的力量空前壮大。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对资本主义制度构成了挑战,促使资产阶级在吸取和总结社会主义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改良。例如,重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计划化管理;重视职工参与管理,实行经济民主等。

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些改良主义政党在英、法、联邦德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获得执政地位。这些政党在执政时期,凭借国家政权,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个别环节进行了自觉的改良,如在维护私有制的同时推行国有化,在坚持市场调节的同时实施经济的计划调控,在不剥夺私人资本的权利的同时对其权利的运用进行一定的限制,在不牺牲效率的前提下倡导社会公平,等等。这些改良措施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修补了传统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缺陷,使资本主义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

(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在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必然要求调整和变革那些不适应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社会化要求的旧的生产关系。这种在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推动下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而作出自我调节的结果。

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资本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基础上的剥削制度,无止境地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规律。只要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还存在,只要生产剩余价值的规律还发生作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就不会发生变化。从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生产资料私有制依然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特征的雇佣劳动制度依然存在并运行着。

这一切表明,虽然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一些新变化,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论断的科学性,从根本上产生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依然是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痼疾。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有助于我们在深刻洞察资本主义本质的同时,实事求是地分析和借鉴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积极因素,为我所用,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下载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研究综述论文[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研究综述论文[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