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安委办关于加强安全生产三项建设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安委办关于加强安全生产三
项建设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省安委办《关于加强安全生产三项建设的实施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九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关于加强安全生产三项建设的实施方案(省安委2009年11月)
为巩固2009年以来全省安全生产持续平稳态势,构建山西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根据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安全生产三项建设实施方案》,结合我省实际,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全面推进安全生产法制体制机制建设,构建安全生产工作长效机制
(一)进一步健全完善安全生产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在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山西省安全生产条例》等国家和省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全省安全生产地方法规、规章和标准体系,编制安全生产地方立法和地方性标准规划,争取出台《山西省尾矿库安全管理条例》、《山西省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山西省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规定》、《山西省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办法》、《山西省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工作实施办法》、《山西省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暂行规定》等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做好地方性安全标准制定工作,出台《山西省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山西省化工行业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山西省劳动防护用品基本配备标准》、《重大危险源监控系统网络技术标准》等规程标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工作制度和政策措施体系,强化经济政策的引导作用,从实际出发制定有利于安全生产的财政、税收等经济政策,落实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行业企业的安全费用提取制度、风险抵押金制度、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等制度,促进企业加强事故预防。
(二)进一步规范安全生产行政执法行为。一是落实执法责任,规范安全生产违法案件的查处工作。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规范行使安全生产行政处罚权和自由裁量权,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执法责任制,将工作任务分解到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实行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工作的量化考核。二是制订安全生产执法工作计划。编制现场检查方案,责任到人,对安全生产现场检查实行目标化管理,严格监督和考核。三是强化内部监督,确保严格执法。定期开展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和执法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行政执法不规范行为。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备案制度和重大行政处罚备案制度,确保依法行政。四是加强外部监督,实行阳光执法。定期向地方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报告安全生产执法情况,建立安全生产执法监督员、行风监督员制度,落实执法案件公示、案件回访制度,接受全社会监督。
(三)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活动。总结推广近年来我省煤矿、化工、机械等行业和领域安全标准化工作经验,制定发布有关行业和领域安全标准化标准及指导意见,加快创建省级以上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步伐,在非煤矿山、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冶金、建材、电力、轻工、纺织等行业培育一批安全标准化企业。指导各地因地制宜,组织基础相对薄弱的行业开展标准化活动,提高参与率,规范和提升基层安全管理工作,引导企业逐步建立规范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改善安全生产基础。
(四)健全“一岗双责”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安全监管责任。建立健全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行“一岗双责”。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本部门职责范围内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分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要协助主要负责人全力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其他负责人要抓好分管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要把安全生产纳入当地经济社会战略规划,做到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各项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推进。地方各级政府每季度要至少召开一次例会,专题研究部署安全生产工作。要完善安全生产评价考核体系,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安全生产工作的考核评价,确保地方各级政府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位。
(五)理顺综合监管和专业监管职责关系。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精神,结合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在制定部门“三定”规定时,明确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职责和相关行业(领域)主管部门安全监管职责和职能定位,理顺综合监管与专业监管、安全监管与行业管理、不同层级监管的职责关系。各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要认真履行综合监管职能,加强对政府有关部门和下一级政府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要认真履行本行业监管职能,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提高安全监管效能。
(六)加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安委会建设。加强各级、各部门和各单位安委会建设,安委会成员要由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依照《山西省安全生产条例》关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安委会的有关规定,落实法定职责,充分发挥安委会及其办公室指导、协调政府各部门和下级政府安全生产工作的作用,加强安委会各成员单位之间的协调配合,提高工作效率,维护行政管理工作的统一性。
(七)构建安全生产工作长效机制。完善和落实好我省安全生产10项工作制度,即安全生产委员会会议制度、厅(局)际联席会议制度、联合执法制度、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事故约谈制度、事故和隐患举报制度、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制度、专项督查制度、煤焦领域反腐败制度、行政问责制度。各级、各部门和各生产经营单位要针对安全生产和监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制定具体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通过制度管人、管事。要把落实安全生产工作制度与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强日常监督管理结合起来,构建安全生产工作长效机制。
(八)不断完善安全生产激励约束机制。根据我省安全生产工作考核评价的有关要求,健全完善科学的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体系,对目标完成情况实行定量控制和考核,对安全生产工作成绩突出的党委、政府及部门主要领导给予表彰奖励;对年度安全生产指标考核不合格或本行政区域、本行业领域发生较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问责的同时,在各项评优评先中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严格执行月通报、季公布、年考核制度,促进政府安全监管责任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落实。
(九)完善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机制。推行“企业法定代表人安全生产承诺制度”,全面开展承诺活动,推动生产经营单位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在参加安全生产承诺企业中开展“零事故”活动,提高法人代表预防事故的自觉性。对没有履行承诺义务,不认真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而造成事故的,要依据法律法规和企业承诺事项兑现各种行政和经济处罚。健全完善安全事故企业“黑名单”公告制度,及时公布企业非法违法生产行为、重大安全生产隐患和重特大事故。工商、金融、保险等部门和机构,依法对列入“黑名单”的企业实施必要的制裁,促进企业履行安全生产职责。
(十)建立职业病防治工作协调机制。进一步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做好职业病的诊断、鉴定、治疗康复等工作,保
护劳动者人身健康权益,依照职业卫生安全监管方面的有关法律和有关部门“三定”规定,安监、卫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会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建立职业病防治联席会议制度和信息通报制度,保证各部门在职业安全卫生方面的工作相互衔接,做到工作职责明确、工作程序规范、有关信息共享、协调配合得力,有效解决当前职业病防护、诊断鉴定、索赔康复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十一)健全完善事故查处和责任追究机制。坚持“四不放过”原则,按照“实事求是、依法依规、注重实效”的基本要求,认真查处各类生产安全事故。事故调查要实行事故调查组负责制,完善牵头部门负责、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事故调查处理工作机制。调查报告要分析事故原因,提出统一处理意见和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及时公开事故责任处理结果,接受社会监督。加大对事故隐患的事前责任追究和问责力度,对存在不执行有关安全生产决定、命令、指示,不能全面履行安全生产监管职责,打击非法违法行为不力,安全生产防范措施落实不到位,隐患排查治理不彻底等情况的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负责人,视同发生事故进行问责。
(十二)努力构建安全生产工作新格局。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组织领导,把安全发展放在全局和战略层面加以推进,努力构建“党委重视、政府监管、企业负责、全社会关心安全发展”的工作格局。要定期研究解决安全生产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督促政府部门和企业落实各项安全生产责任。总结推广长治市本质安全城市建设经验,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统一领导,把能抓好安全、保一方平安的高素质干部安排到重要领导岗位,为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选配好领导班子,在配备主要领导时要征求上级相关部门的意见。要充分发挥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在安全生产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群防群治工作,加强安全生产的群众监督和舆论宣传监督。将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纳入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加强安全发展理念教育和安全文化建设,用安全发展理念凝聚共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安全生产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全面推进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强化安全生产工作基础
(一)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整合现有应急救援资源,建立以现有矿山救护、消防救援等专业救援队伍为基础,以大型煤炭、化工等企业应急救援队伍为骨干,以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为补充的应急救援体系。按照我省“十一五”规划,加快启动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建设项目,加快全省六个区域性应急救援基地建设步伐,形成统一指挥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系统,做到机构、编制、职责、人员、经费“五落实”。加强安全生产应急平台、矿山救援体系、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体系、应急救援培训演练基地等专业体系建设,提高应急救援队伍专业技术水平。加大应急救援物资和装备投入,为各专业队伍配备先进的抢险救援器材设施,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二)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各地要结合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加强政府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要把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列入地方各级政府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指导协调,理顺管理体制。要切实加强对安全生产的集中指挥和信息调度,实现快速、准确、及时处置安全生产隐患和解决安全生产方面的重大问题,防范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加强安全生产应急预案、预测、预警、预报工作。搞好重大危险源的普查登记,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
(三)加大安全投入,提高安全保障水平。既要加大企业安全生产的投入,又要加大政府安全监管的投入。要认真落实高危行业安全费用提取制度,加大安全费用提取和投入力度,及时补还存量资产部分的安全欠账,改善企业安全条件,从本质上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地方各级政府要落实《山西省安全生产条例》和省人民政府《关于2009年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晋政发〔2009〕1号)的有关规定,按照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安排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主要用于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配备执法装备、改善监管条件和表彰奖励等支出,做到专款专用。要按照国务院安委办安全监管装备配备标准,配齐安全监管装备和设备,为加强监督检查提供设备保障。要增加引导性投入,支持和促进企业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安全条件。重点市、县(市、区)可从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以及矿产资源相关价格调节基金中安排资金,用于采空区、尾矿库等重大安全隐患治理。
(四)推动安全科技进步,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实施科技兴安战略,以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应用为重点,成熟的安全生产新技术、新装备要在煤矿、金属与非金属矿山、化工等高危行业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技术规范要求加速推行。推进企业安全技术改造和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提升企业防范抵御各类事故灾害的能力。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社会团体等安全生产科研资源,加强安全生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积极开展安全生产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先进安全生产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步伐,把安全生产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的基础上。
(五)强化教育培训,提高职工自身素质和安全防范意识。严格执行安全资格制度,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必须依法接受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所有高危企业,都要有步骤、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全员安全培训工作,对企业的新进人员和调整工作岗位的人员,必须进行专门的安全教育和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才能上岗。要推广阳泉等地在全员培训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每年对职工进行安全知识考核,设立安全基金,培训考核合格的予以奖励,提高职工参加培训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励员工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意识的转变。
(六)加强安全生产信息网络系统建设。按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的统一要求,全力做好“金安”工程省、市、县节点建设工作,实现资源共享。逐步开拓信息网络系统功能,促进信息化技术在安全生产的实时监测、隐患预警预报、重大危险源监控、网络执法、信息发布、安全教育、视频会议、网络诊断、安全分析等方面的应用,为企业安全生产和政府安全监管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三、加强安全监管队伍建设,为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一)加强各级安全监管机构建设。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根据本行政区域内人口数量、企业数量、地区生产总值、产业和行业状况等因素,按照有关要求和一定标准配备能够适应当地安全生产工作需要的安全监管机构和队伍。要加强基层安全监管机构和队伍建设,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设立安监站,村(居)委会要指定专人负责安全生产工作。政府各职能部门要落实安全监管内设机构和工作人员。地方各级政府要保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各有关职能部门的工作经费和装备,为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创造条件。
(二)加强安全生产监管队伍政治、作风和党风廉政建设。要通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切实提高安监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践行科学发展观和推动安全发展的自觉性,进一步加强安全监管队伍思想政治建设、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清正廉洁的安全生产监管队伍。以张巨魁、李适等安全监管工作
模范为榜样,进一步弘扬热爱事业、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廉洁自律、公正无私的奉献精神,不怕困难、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团结战斗、密切配合的协作精神,继续在全系统推动“创先争优”活动,树立良好的安全监管形象。
(三)加强业务建设,不断提高履职能力。落实安全监管干部培训计划,办好各类执法资格和专题业务培训班,重点加强新法律法规、新知识技术和现场检查业务知识的培训,着力提高广大干部履职能力。扎实做好安全监管人员执法资格培训工作、乡镇安全监管人员委托执法培训工作。拓宽与省委党校、省内相关院校合作办学的路子,强化监管干部的业务素质。力争用2年时间,把监管工作人员全部轮训一遍。实行执法人员末位淘汰制,对考核不合格的,要暂扣或吊销安全生产监察员证。各级安全监管监察机构要坚持依法行政,排除人情干扰,加大执法力度。要在内部机构设置、工作流程设计上,加强对权力的约束,防止滥用权力或不作为。
(四)以人为本,不断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地方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重视基层安监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其交通、通讯、检查等装备建设,改善安监人员工作条件,提高安监人员工作生活待遇。要贯彻落实《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和行政执法责任追究的暂行规定》(国家安监总局24号令),做到行政责任追究实事求是、科学合理、依法守序。建立健全政治尊重、事业激励、利益保障、感情联络的内在动力机制,不断增强广大安全监管人员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队伍的凝聚力。
安全生产“三项建设”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各级、各部门和各单位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按照轻重缓急,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要和安全生产“三项行动”结合起来,总体部署、统筹协调,全面推动、相互促进,为实现我省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提供有力保障。
第二篇: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安全生产“三项行动”的通知
【发布单位】山西省
【发布文号】晋政办发[2009]59号 【发布日期】2009-05-08 【生效日期】2009-05-0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山西省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安全生产“三项行动”的通知
(晋政办发[2009]59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安全生产“三项行动”的通知》(国办发〔2009〕32号)精神,落实全国“质量和安全年”工作的各项部署及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促进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好转,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推进安全生产执法行动、治理行动、宣传教育行动(以下简称“三项行动”)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标?
把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三项行动”与深入开展为期一年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安全生产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管理,推进“安全生产年”目标任务落实。加大安全生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建立规范的安全生产法治秩序;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对无证或证照不全的要坚决关闭取缔;促进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强化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治理纠正违规违章行为,狠抓隐患排查治理,切实加强和解决安全生产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加强安全教育,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增强全社会安全意识,提高广大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技能素质。通过开展安全生产“三项行动”,强化安全生产基层和基础管理,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坚决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促进全省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二、重点范围和内容?
(一)安全生产“三项行动”的对象范围是各级、各行业(领域)、各生产经营单位。? 1.煤矿、金属和非金属矿山、尾矿库、化工、建筑施工、民爆物品、冶金、有色、电力等工矿企业;?
2.道路交通、水上交通、铁路、民航等交通运输企业和农机、水利等企事业单位。? 3.商(市)场、公共娱乐场所、旅游景点、学校、医院、宾馆、网吧、公园等人员密集场所。?
4.锅炉、压力容器、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厂(场)内机动车辆等特种设备。? 5.建设工程项目及设施。?
6.易受自然灾害影响的企业、单位、居民区和场所。? 7.2008年隐患排查治理不到位的企业、单位。? 8.近年来发生较大以上事故的单位。?
(二)安全生产“三项行动”重点内容。? 1.执法行动。?
对下列行为依法进行打击或查处:?
(1)无证或证照不全从事生产、经营、建设的。?
(2)关闭取缔后又擅自生产、经营、建设的,小煤矿应关未关或关闭计划不落实的。?
(3)私采滥挖、超层越界开采、尾矿库违规排放的。?
(4)违反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规定,违法违规进行项目建设的。?
(5)迟报、瞒报、谎报事故的。?
(6)重大隐患隐瞒不报或不按规定期限予以整治的。?
(7)不按规定进行安全培训或无证上岗的。?
(8)拒不执行安全监管监察指令、抗拒安全执法的。?
(9)其他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 2.治理行动。?
对以下行为进行严格治理:?
(1)安全生产工艺系统、技术装备、监控设施、作业环境、劳动防护用品配备不符合规定要求的。?
(2)危险性较大的特种设备和危险物品的存储容器、运输工具完好率不达标及不按规定进行检测检验的。?
(3)受自然灾害威胁而未落实防范措施的。?
(4)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不健全、责任不明确、措施不落实、整改不到位的。?
(5)应急救援队伍、装备不健全,应急预案制订修订演练不及时,以及自救装备配备不足、使用培训不够的。?
(6)高危行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使用、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交纳等经济政策落实不到位的。?
(7)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安全制度不完善、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的。?
(8)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
(9)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行业(领域)和企业单位的安全监管责任不落实,安全管理机构不健全,有关部门监督检查不到位,安全许可制度执行不严格的。?
(10)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确定的行业(领域)及企业、单位安全隐患治理不到位的。?
3.宣传教育行动。?
着力开展以下宣传教育活动:?
(1)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增强安全法制意识。?
(2)宣传安全发展的理念,推进安全文化建设。?
(3)宣传推广安全生产工作的典型经验和做法,推进安全生产示范企业建设。?
(4)完善安全生产信息发布制度,公布生产安全事故企业“黑名单”、事故查处情况,加强安全生产舆论监督。?
(5)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万里行”、“安全生产科技周”等集中宣传教育活动。?(6)改革企业相关招用工制度,推广实行“变招工为招生”,加大委托学校定向培养工作力度。?
(7)严格教育培训机构监管,加强师资力量、培训装备建设,提高培训质量。?
(8)加强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培训,抓好新进人员安全教育,强化全员安全技能培训。?
三、重点时段?
“三项行动”要贯穿于各级、各行业(领域)、各单位全年安全生产工作始终,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同步检查推进。同时,要结合全省为期一年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
(一)进一步细化方案,开展自查自纠(2009年5月底以前)。?
1.各级、各部门要根据全省安全生产工作会议部署、及省有关要求,结合为期一年专项整治第一二阶段工作进展情况,进一步细化本地、本行业(领域)“三项行动”工作方案。各市人民政府、省直各有关部门的“三项行动”具体实施方案报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 2.各级、各部门、各企业和单位要按照“三项行动”内容要求,抓好组织动员,提高思想认识,认真开展自查自纠,针对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制订整改计划,落实整改措施,严防事故发生。?
(二)加强督促检查,全面推进各项工作(6至9月)。?
1.各级、各部门要结合我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整体部署,把各行业(领域)牵头组织的“省市县三级联动检查”与“三项行动”的督促检查紧密结合起来,同步协调,同步推进。? 2.针对煤矿、金属和非金属矿山、道路交通、化工、建筑施工、民爆物品、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存在的非法违法行为,落实各级、各部门的安全监管责任,落实联席会议制度和联合执法制度,组织有关部门联合执法,严厉打击各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 3.进一步强化煤矿瓦斯治理和整顿关闭、尾矿库安全整治、化工企业规范生产运营、危险化学品安全运输、道路交通超员超载超速超限治理、人员密集场所火灾隐患治理、建筑施工防坍塌坠落安全管理等专项整治措施,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
4.落实汛期防洪、防透水、防坍塌、防泥石流、防雷电等措施,严密防范因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引发生产安全事故。?
5.认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月等宣传活动,进一步抓好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各项任务措施的宣传贯彻落实;加强岗前培训,推进职业安全教育,促进提高广大从业人员安全素质。? 6.各级、各部门要在9月份组织开展一次安全生产大检查,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组织一次综合督查,为国庆60周年创造安全稳定环境。?〖HTK〗
(三)深化“三项行动”,巩固扩大成果(10至12月)。?
1?针对第四季度工作的特点,进一步完善执法措施,提高执法效能,坚决查处和打击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生产,超员、超载、超速、超限运输等违法违规行为,以及非法生产、贮存、销售烟花爆竹、火工品等行为;认真落实防火、防爆、防尘、防静电、防寒、防冻裂泄漏,以及交通运输安全防范等各项措施,切实消除事故隐患。?
2?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结合全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回头看再检查”统一部署,对本行政区域内“三项行动”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并进行全面总结。市级人民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将“三项行动”开展情况于12月上旬报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同时,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综合督查,掌握了解全省各市、省有关部门“三项行动”开展情况,并于12月底前将全省开展“三项行动”情况报省人民政府。?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一组织实施“三项行动”,层层落实责任,对影响安全生产的重大问题要抓住不放,组织安监、国土资源、公安、建设、工商等部门,明确牵头单位,加强联合执法和督促检查。省直有关部门要对本行业(领域)开展“三项行动”加强督促指导,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要做好综合协调。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企业法定代表人要针对“三项行动”内容,强化各项措施,确保安全生产。?
(二)抓好协调推进。着重做好“四个结合”:一是安全执法与安全治理相结合,重点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同时对安全治理过程中的重大隐患和问题,根据联合执法制度,及时组织联合执法、专项执法,督促解决;二是“三项行动”与“三项建设”(安全生产法制体制机制、保障能力和监管监察队伍建设)相结合,研究把握安全生产规律,完善和落实治本之策,推进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三是“三项行动”与我省正在开展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相结合,严格分类整治,不断提升安全水平;四是“三项行动”与安全生产日常工作相结合,严格安全生产许可,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加强安全监管监察,务求实效。?
(三)突出工作重点。立足于治大隐患、防大事故,依法严厉打击非法违法行为、治理违规违章现象,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且难以整改到位的单位,该关闭的坚决关闭、该取缔的坚决取缔;狠抓重点行业(领域)和企业的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加大安全投入,加快安全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高安全基础保障水平;组织开展职业安全健康检查,促进企业改善安全生产和劳动保障条件;加大“五一”、汛期、“十一”、第四季度等重点时段和关键节点的安全防范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四)严格责任追究。要协调执法行动,严格行政执法,触犯刑律的要移交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要健全完善和落实重大隐患公告公示、挂牌督办、跟踪治理和逐项整改销号等制度,对因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不力而引发事故的,依法严厉查处。要充分发挥生产安全事故处理协调机制的作用,严肃追究责任,坚决惩处生产安全事故涉及的瞒报事故、失职、渎职以及事故背后的腐败行为,公开查处结果,接受社会监督。同时,要加大事前责任追究力度,对认识不到位、工作不认真、排查治理不力的单位和负责人进行严肃问责。?
(五)强化监督检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负有安全监管、行业管理职责的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三项行动”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及时研究、协调解决行动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建立“三项行动”工作督查通报制度,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和省直有关部门要加强工作督查,及时掌握各级、各部门和本行业(领域)工作进展情况,通报重大问题执法解决情况、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情况和安全教育培训情况,并定期发布。市级人民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每月底要将“三项行动”开展情况报送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
(六)加强舆论引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各种媒体,大力宣传“三项行动”的目标、范围、重点和要求,广泛发动群众,增强推进“三项行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总结宣传安全生产的典型事例,鼓励群众举报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和事故隐患,对“三项行动”实施不力、走过场的单位公开曝光。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法制教育,宣传普及安全生产基本知识,增强安全意识,在全社会营造安全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九年五月八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黔府办发〔2010〕62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安委办贵州省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监督管理暂行规定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
黔府办发„2010‟62号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安委办贵州省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省安委办《贵州省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厅印)二○一○年七月八日
贵州省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
和监督管理暂行规定
省 安 委 办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强化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贵州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隐患(以下简称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及相关监督管理适用本暂行规定。有关法律、法规对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实行“属地管理与分级治理相结合,以属地管理为主”和“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原则。
第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是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工作的责任主体,应当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制度,明确排查、建档、报告、措施、治理、时限、监控、资金保障及使用、预案等事项,并组织落实。
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第十条
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范围为本省行政区域内各行业(领域)的生产经营单位。主要包括:
(一)煤矿、金属和非金属矿山、危险化学品、冶金、有色、石油、化工、烟花爆竹、建筑施工、民爆器材、电力等生产经营单位及其生产、储运等各类设备设施;
(二)道路交通、水运、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民航等行业(领域)的生产经营单位、站点、场所及设施,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等;
(三)渔业、农机、水利等行业(领域)的生产经营单位、场所及设施;
(四)商(市)场、公共娱乐场所(含水上游览场所)、旅游景点、学校、医院、宾馆、饭店、网吧、公园、劳动密集型企业等人员密集场所;
(五)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和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等特种设备;
(六)其他生产经营单位。
第三章 生产经营单位开展隐患排查治理的职责 第十一条
各生产经营单位必须明确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内部职责分工,明确并落实企业、部门、车间、班组(岗位)和从业人员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职责,建立各个层级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工作责任制。
第十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当立即组织对本单位事故隐患进行治理,保证事故隐患整改所必需的资金,及时协调解决隐患整改治理过程中的问题。
第十五条
生产经营单位在事故隐患治理过程中,应当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第十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出租的,应当与承包、承租单位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并在协议中明确各方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防控措施和管理职责以及整改资金的投入等方面事项。生产经营单位对承包、承租单位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负有统一协调和监督管理的职责。第十七条
生产经营单位被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责令限期整改事故隐患的,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因不可抗力因素无法在规定期限内完成的,应当在进行治理整改的同时,及时向该部门报告。
第十八条
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建立隐患整改评价制度。对于各地人民政府挂牌督办或者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责令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整改治理的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工作结束后,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安全中介机构组织专家对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情况进行评估、论证;有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可以组织本单位的技术人员和专家进行评估、论证。
经评估、论证后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向下达责令停产停业监察指令的部门提出恢复生产和摘牌销号的书面申请,经该部门审查同意后,并办理挂牌督办的销号手续后,方可恢复生产经营和使用。申请报告应当包括治理方案的项目、内容、整改情况以及对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情况的评估论证报告等。
管领域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健全并落实事故隐患排查报告、登记建档、整改治理、落实责任等各项制度。
第二十四条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管理台帐,抓好整改的跟踪落实。
第二十五条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接到生产经营单位重大事故隐患报告后,应当按照职责分工立即组织核实、查处,责令生产经营单位限期整改。第二十六条
对生产经营单位下达限期改正或整改指令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在治理整改期限届满或生产经营单位提出复查申请之日起10日内组织复查,填写复查意见书。
第二十七条
对因城市规划或者非生产经营单位原因造成的无法靠企业自身能力完全排除的,或涉及面广、整治难度大、危害后果严重的,以及生产经营单位久拖或拒不整改的重大事故隐患,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及时向当地政府报告,提请当地政府挂牌督办。
第二十八条
各地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对重大事故隐患治理资金的投入,在每年的预算中安排相应的专项经费,用于非生产经营单位原因造成、靠自身能力无法完全排除的,且涉及面广、整治难度大、危害后果严重的重大事故隐患的整改治理。
对政府挂牌督办的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各地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统一领导,严格按照销号程序,明确具体牵头单位负责督办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整改工作,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协调解决治理重大事故隐患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主题词:经济管理 安全 生产 规定 通知
抄 送:省委各部门,省纪委,省军区,省武警总队,各新闻单位,各人民团体,各大专院校。
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高法院,省检察院。
各民主党派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0年7月15 日印发
0-
第四篇: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国税局省地税局关于在全省范围内推行
【发布单位】80402
【发布文号】晋政办发[2001]8号 【发布日期】2001-01-18 【生效日期】2001-01-1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国税局省地税局
关于在全省范围内推行使用税控收款机出租汽车
税控计价器和卷筒专用发票的意见的通知
(晋政办发[2001]8号)
各地区行政公署,各市、县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
省国税局、省地税局《关于在全省范围内推行使用税控收款机、出租汽车税控计价器和卷筒专发票的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在全省范围内推行使用税控收款机、出租汽车税控计价器和卷筒专用发票,要提高到强化税收征管、堵塞税收漏洞、增加财政收入的高度来认识,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积极支持税务部门工作,确保我省推行使用税控收款机、出租汽车税控计价器和卷筒专用发票工作的顺利进行。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0一年一月十八日
关于在全省范围内推行使用税控收款机
出租汽车税控计价器和卷筒专用发票的意见
(省国税局 省地税局 二000年十一月九日)
为推进税收征管电子化进程,堵塞税收漏洞,增加财政收入,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根据全国税务工作会议精神及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国内贸易部、电子工业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在商业服务业娱乐业推行使用税控收款机的通知》(国税发[1997]65号),建设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逐步推广使用出租汽车税控计价器的通知》(建城[1998]86号),国家税务总局、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推行使用出租汽车税控计价器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8]164号),决定在全省范围内推行使用税控收款机、出租汽车税控计价器和卷筒专用发票。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一、组织领导
推行税控收款机和出租汽车税控计价器是金税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及有关单位要给予充分支持,各级税务机关要成立税控收款机和出租汽车税控计价器推行领导组,负责推行使用税控收款机和出租汽车税控计价器的组织领导工作,各级征管部门具体负责推行使用税控收款机和出租汽车税控计价器的组织协调和日常管理工作。
二、二、推行范围
先在各类专营店、书店、药店、机动车修理修配行业、商业企业、服务业、娱乐业、专业市场、出租汽车行业推行,需要变动推行范围的,由省国税局、省地税局根据各自的征管范围决定。
三、三、实施步骤
推行使用税控收款机工作,采取分阶段实施的办法。具体实施办法由省国税局、省地税局另行制定。
四、四、购置费用
税控收款机和出租汽车税控计价器的购置费用由用户负担,其购置费用按照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国内贸易部、电子工业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在商业娱乐业推行使用税控收款机的通知》[国税发(1997)65号]的规定,在所得税前列支。
五、五、使用规定
(一)使用税控收款机和出租汽车税控计价器的用户,统一使用税务机关监印的卷筒专用发票。
(二)对于超市、已使用收款机的购物中心和其他纳税人自行购买的其他收款机,通过修改收款机软件程序,并经税务部门鉴定后,也全部使用卷筒专用发票。未按规定修改收款机软件程序的纳税人,主管税务机关必须责令其限期修改。鉴定不合格的,一律购置使用税控收款机。
新购置的出租汽车,必须按规定安装出租汽车税控计价器后方可运营。原有出租汽车,要规定时间配置出租汽车税控计价器。
六、六、发票管理
(一)卷筒专用发票只能通过收款机和出租汽车税控计价器打印开具,手写无效,且不得转借、转让、虚开、代开。
(二)凡被确定为使用卷筒专用发票的用户,税务机关必须停止供应其他普通发票,严禁用户使用自制的销货凭证。
七、七、强化监督
各级税务部门要组成专门的检查队伍,加强对使用税控收款机、出租汽车税控计价器和卷筒专用发票单位的监督检查,凡不按规定使用税控收款机、出租汽车税控计价器和卷筒专用发票的纳税人,税务机关可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于情节严重的,税务机关还可提请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依法给予相应处理。
八、八、加大宣传力度
各级税务机关要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宣传税控收款机和出租汽车税控计价器的功能及其使用的意义,使广大纳税人和人民群众对其使用树立正确的认识,自觉地支持、配合税控收款机和出租汽车税控计价器的推行和运用。同时,各地要设立举报中心和举报电话,鼓励社会各界都能积极参与对税控收款机、出租汽车税控计价器和卷筒专用发票使用单位的监督。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环保局山西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实
【发布单位】山西省
【发布文号】晋政办发〔2007〕40号 【发布日期】2007-04-09 【生效日期】2007-04-0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山西省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环保局山西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实施方案的通知
(晋政办发〔2007〕40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省环保局制订的《山西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实施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七年四月九日
山西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实施方案
(省环保局2007年3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通知》(环发〔2006〕116号)要求,在全省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特制订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与主要任务
这次调查的总体目标是:全面、系统、准确掌握全省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状况;查明重点地区土壤污染类型、程度和原因,评估土壤污染风险;确定土壤环境安全等级;筛选并试点示范土壤修复技术;依照我国即将颁布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提升我省的土壤环境监管能力。
这次调查的总体范围:全省行政区域全部陆地国土。
这次调查的主要任务是:
1.开展全省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调查与评价。在全省范围内系统开展土壤环境现状调查,通过分析土壤中重金属、农药残留、有机污染物等项目的含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结合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类型,开展基于土壤环境风险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2.开展全省土壤背景点环境质量调查与对比分析。在“七五”时期全省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的基础上,采集可对比的土壤样品,进行相同项目的测试分析,对比相关的监测结果,分析20年来我省土壤背景点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同时完善和充实全省土壤环境背景点样品库储存样品。
3.开展重点区域土壤污染风险评估与安全等级划分。把重污染企业周边、工业遗留或遗弃场地、固体废物集中处理处置场地、采矿区、主要蔬菜基地、污灌区、大型交通干线两侧以及社会关注的环境热点区域作为调查重点,按照统一的技术要求,采集土壤、农产品和地下水等样品进行系统测试分析,查明土壤污染的类型、范围、程度以及土壤重污染区的空间分布情况,分析污染成因。在此基础上开展污染土壤风险评估,确定土壤环境安全等级,建立污染土壤档案。
4.开展污染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试点。通过自主研发、引进吸收和技术创新,筛选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编制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指南;选择重金属污染类、农药类、化工类、工业粉尘污染类等典型污染场地,开展污染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的试点示范。
5.建设土壤环境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提出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壤污染防治基本战略,提出国家土壤污染防治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框架;在完善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网络的基础上初步建立我省的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建立我省土壤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实施土壤环境安全教育行动计划。
二、工作重点
我省土壤调查工作重点是:全省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调查;重点区域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以及土壤环境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建设。
我省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调查的重点区域是:基本农田保护区和粮食、蔬菜主产区;
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重点区域是:汾河流域、晋中、运城、长治、临汾;大型企业及重污染企业周围;大同、阳泉矿产资源型城市;大运、太旧、夏汾、京大四条高速公路沿线;介休、河津、孝义、古交、清徐、临汾尧都区、繁峙、高平、闻喜、祁县、太原市小店区、大同新荣区等12个社会关注的环境热点区域;
管理体系建没的重点是形成土壤环境监测能力和土壤库建设。
三、技术要求
1.总体技术规定依据《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规定》。
2.全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点位布设技术规范依据《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点位布设技术规定》。
3.土壤样品采集技术规范依据《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土壤样品采集(保存)技术规定》。
4.农产品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技术规范依据《全国十壤污染状况调查农产品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技术规定》。
5.土壤样品分析测试技术规范依据《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样品分析测试技术规定》。
6.质量监督技术规范依据《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质量保证技术规定》。
7.样品标本编码执行由国家环保总局统一制定的编码规则。
8.布点方法根据土壤环境质量调查、“七五”时期背景点对比调查、典型区污染调查等不同专题任务的实际需要,单独或综合采取网格法、线状法、环状法、扇形法等方法进行布点,确定点位密度和具体点位。
9.测试项目技术要求根据不同的调查目的,确定各专题的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具体项目及指标由省环保局另文下发)。
为了保证调查数据的可比性和有效性,此次调查中的监测项目,一律采用《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规定》中规定的分析测试方法,所采用监测的设备必须通过质量技术监督计量认证,测试人员必须做到持证上岗。
为保证调查的质量,要按照《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规定》的要求,对布点、现场采样、样品制备、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等环节进行全程序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四、组织领导和职责分工
为确保我省土壤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成立山西省土壤调查领导组,由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李顺通担任组长,常务副组长由省环保局局长刘向东担任,领导组成员单位由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国土厅、省环保局、省农业厅、省科技厅、省水利厅、省交通厅、省林业厅、省统计局、省气象局、省测绘局、省质监局、省地勘局、省农科院等相关部门组成。
土壤调查领导组的主要职责是:研究、决定土壤调查项目工作计划及组织实施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对项目承担单位的相关工作进行考核;审定土壤调查项目总报告和各专题报告;落实和安排工作经费;协调相关和督查相关厅局的工作落实情况。
该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环保局。办公室主任由省环保局巡视员杜培仁担任。省土壤调查领导组办公室设总体设计与集成组、协调督查组、技术指导组、土壤修复组、经费管理组(各组的职责由省土壤调查领导组办公室另文下发)。
为充分发挥我省各相关部门专家的作用,为全省土壤调查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人才支持,成立山西省土壤调查专家组。专家组成员由领导组各成员单位及科研院所推荐本部门的高级专业人员组成,报省土壤调查领导组审定。
省土壤调查领导组有关成员单位职责分工
1.省测绘局负责提供下列资料:
省级1:25万电子地图
11个市及119个县(市、区)的1:5万电子地图
11个市及其城区1:1万电子地图
全省水系、土壤、交通等专用地图
(所有用图严格按国家保密的相关规定,按密级程度进行严格管理和使用)2.省国土资源厅负责提供
山西省多目标区域化学调查
山西省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
山西省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与监测
山西省土地利用相关资料
3.省农业厅提供
按全省土壤调查定点布设方案中所布点位
土壤PH、全氮、全钾、全磷、有机质含量、土壤颗粒组成分析、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硝酸盐含量、有效态磷含量、碳酸盐含量(土壤容量、盐分、水分由省环保局完成)等全部数据和备存样品
4.省林业厅提供
全省植被图
全省湿地及相关资料
全省林业系统分管的自然保护区资料
5.省交通厅提供
全省交通图
高速公路沿线加油站、服务区相关资料
6.由省质监局完成对所有监测仪器的计量认证工作。
各市、县人民政府也要建立相应的土壤调查领导机构。并结合实际情况,逐级制订实施方案,从组织上强化领导,落实责任。
五、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2006年9月-11月,准备阶段
主要任务包括调查方案的拟定与论证,学习借鉴和参观学习国家开展试点地区的调查经验,制定我省的调查技术规范,制订我省的调查点位布设方案,落实调查经费等。
第二阶段:2006年12月―2007年12月,实施阶段
2006年12月一2007年1月,由省环保局完成全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培训工作;2006年12月一2007年4月,完成全省点位的布设工作;
2007年4月,以省辖市为单位,组织完成本行政区域内市(县、区)点位的核查工作;
2007年4月一12月,由各省辖市组织本行政区内市、区及各工矿企业驻地各县完成土壤样品的采集工作。
第三阶段:2008年,总结阶段
2008年1月―2月,完成全省土壤调查的数据分析、汇总;2008年3月一6月,完成以下工作:
1.山西省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调查与评价报告
2.山西省土壤样品库
3.山西省土壤环境质量数据库
4.山西省土壤环境质量图集
5.土壤调查技术指南
6.山西省土壤背景点环境质量状况及20年变化分析评价报告
7.扩充全省土壤环境背景点样品库
8.扩充全省土壤环境背景值数据库
9.山西省重点地区土壤污染报告
10.山西省重点地区土壤污染全省档案
11.山西省土壤风险评估技术指南
12.山西省土壤污染物优先控制清单及报告
2008年6月一8月,完成上述各项工作的专家评审和验收
2008年8月一10月,接受国家专家评审和验收
2008年11月,全省土壤调查召开工作总结大会。
六、资金保障
经费来源一是积极争取国家投资;二是从地方各级政府财政预算中进行安排;三是从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基金中解决。市、县所需经费主要由市、县解决,同时,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根据各市承担的工作任务和工作量,省级对市、县给予适当补助,具体由省环保局商财政厅研究确定。
七、各市、县的任务
1.各市负责组织和督查各县(市、区)及驻地企业的土壤样品采集工作;
2.各县(市、区)在规定的期限内负责完成本行政区域内(包括驻地企业)所有样品的采集工作,并按规定时限送达各市;
3.各县(市、区)所采集标本用统一的标签和容器,每个采集点四份相同的样品;
4.各市在省土壤样品库未建立和启用之前,各县(市、区)送达的样品妥善保存在各市的土壤库中,并在规定时限内把送检样品(两份)送达省土壤办公室下文明确的化验单位;
5.鉴于各市的监测设备和技术现状所限,各市不再担负任何化验项目工作,只进行采样样品的初样加工(按有关技术规定进行)。样品监测由省里进行考察后委托相关单位和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进行。
八、相关企业和单位的责任和义务
土壤调查工作是一项公益性强,且投资巨大的基础性工作,地方各级政府的投资主要用于基本农田、林地、草地及其它国土面积,固体废物集中填埋、堆放、焚烧处理处置等场地及周边地区、污灌区、主要蔬菜基地和畜禽养殖场地、社会关注的环境热点地区的土壤调查工作;已无责任主体的工业企业遗留或遗弃场地。
政府投资的重点是普查区域调查点位、背景调查点位及重点区域按国家已下文明确的点位。这部分点位全省确定约一万七千多个。
对重污染企业及周边地区、工业企业遗留或遗弃场地(有责任主体)、城市工业(园)区及周边土壤、采矿区周边地区土壤,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的原则,污染企业履行其应有的环境责任,配合省人民政府完成其周边地区所确定点位的土壤调查工作。
各污染企业周围按布点技术方案设置的点位,由省土壤调查办公室核定后下达点位数,并负责完成加密点位的经费保障。
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抓好我省的土壤调查工作,依据省土壤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分阶段任务安排,明确责任,抓好落实,采取各种保障措施,发挥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按时限要求圆满完成这项工作任务。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